皇帝一口棺材害死七條人命 大明萬曆皇帝陵寢挖掘始末-今日頭條

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陵墓是一座地下宮殿,全部用大塊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兩層樓高、八十多公尺長。在後殿里放著三口一人多高的硃紅色棺材,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都躺在裡面。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些錦緞時經三百餘年,有的還金光閃閃。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條被封鎖了兩年多的消息一經播出,使各國考古界為之嘩然,並把驚愕的目光驟然投向東方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之後,萬曆帝後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宮殿,登上故宮神武門城樓,向群眾展出。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並正式對外開放,國內外的觀眾這才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宮的風姿。

從發掘長陵到發掘定陵

1955年10月4日,一份題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了當時任政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桌前。報告落款是中國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消息傳出,當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他們立即找到報告發起人之一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希望他收回提議:我國目前考古工作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的發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復原方面的技術也不過關,這樣龐大的發掘和保存,就連世界上技術先進的國家也會感到頭痛……但對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吳晗來說,他決心已下,難以改變:全國解放已經多年了,有老一輩專家,又有新一代大學生,從人力物力都有條件勝任這項巨大的工程。雙方爭持不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下最後決心者身上。5天之後,周總理最後裁決的消息傳來:同意發掘。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發起人和夏鼐、鄭振鐸、王崑崙組成的「長陵發掘委員會」。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28歲的趙其昌擔任發掘工作隊隊長。1955年的最後一天,在夏鼐的催促下,趙其昌率人冒雪從北京來到萬壽山下十三陵這一昔日皇家聖地。然而3天下來,對長陵的初次勘探卻毫無線索。吳晗、夏鼐、趙其昌協商後,決定擴大勘探調查範圍。1956年春,經過兩個月的史料研究後,趙其昌又率工作隊重上十三陵,偶然的線索使發掘長陵的計劃發生了變化,定陵玄宮重見天日便成定局。

這一天,趙其昌率人來到定陵勘探。經過多時察看,有些疲倦的趙其昌在寶城城牆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想要休息一下。隊長趙其昌突然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激動不已的他,立即叫來同伴搭起人梯察看究竟。經觀察,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迹。「這是地宮入口!」隊員們歡呼雀躍,把長期以來的困惑拋在了一邊。後來經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親臨現場勘探,根據他多年的經驗,也估計是通往地下玄宮的入口。

就這樣,最初發掘長陵的計劃,就變成了定陵玄宮重見天日的結局。

定陵建成至當時發掘僅300多年,其規模僅次於長陵,曾遭受過三次大火,地面建築遭到很大破壞,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軍逼近京城時,從柳溝入德勝門,攻下十三陵。李自成下令焚燒十三陵大殿,搗毀定陵、慶陵、德陵城牆與城門,整個十三陵「磚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絕」。清軍入關後,又對明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並放火焚燒了定陵和德陵。由於定陵明樓堅固,得以保存,長陵的棱恩殿也因堅固而存世。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及其兩位皇后的合葬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建於1584到1590年,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原地上建築有寶城、明樓、棱恩殿、棱恩門、左右廊廡、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後僅存寶城、明樓。萬曆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當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中後期怠於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八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陵墓建成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時,隨著發掘工作隊副隊長白萬玉一聲令下,對中國皇陵第一次主動地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的科學發掘,正式動工。

由於發掘工作量大,發掘委員會雇請了十三陵周圍村莊的農民60多人。發掘工程初期是在寶城內側對著那個發現的洞口外挖一條寬3.5米、長20米的探溝,目的是摸摸地下情況,尋找真正的地宮入口。「挖探溝」是田野考古採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在不明情況、無法判斷時,用探溝法試探著找,這樣不易損壞文物。在田野考古發掘中,對古城鎮、古村落、地下大面積的古文化層,才能用探溝法;而發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是沒有用過探溝法的,因為墓葬大都是一個「點」,用不著挖探溝。為什麼發掘定陵要用探溝法呢?這是因為發掘皇陵是頭一回,而且是如此龐大的皇陵,誰知道地宮的大門在什麼位置?於是為慎重起見就使用了探溝法。

按照工作隊用繩子做出的標誌,民工們一鍬鍬地剷出黃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裝入筐中運往遠處。考古發掘不像築堤、種田,每一鍬土都要過目,說不定就在這土裡能發現什麼。兩小時後,寶城內側砌的石條暴露出來,在一塊石條前,有個民工忽然驚異地大喊一聲:「石條上有字!」大家循聲而至,圍住石條,只見石條上露出了雕刻粗淺的字跡:「隧道門」。吳晗和夏鼐聞訊後驅車趕到工地,一致作出「這裡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的結論。果然未出他們所料,10多天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兩牆之間距離8米,如同一個弧形的衚衕由南向北彎曲伸張。這由磚牆構成的通道便是史書記載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磚隧道」。這條隧道的出現,證實了當年皇帝的棺槨從這裡入葬的推斷,因「隧道門」三個字正對著這條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門」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個用城磚起券的大門,遺憾的是門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開將無法保證陵內的安全。因而發掘人員沒有將此門拆通,竟使埋藏在城牆券門之內的那塊對發掘具有指路意義的小石碑,從工作隊的眼皮底下逃脫了。這塊指路石清楚地刻著:「寶城券門內石碣一座城土襯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牆前皮。」這段文字告訴人們除石碣本身所處的位置,向里掘進一丈的距離就是通入地下玄宮的第二條隧道,也是最後一條隧道——「石隧道」,此處至玄宮前面金剛牆前皮的準確距離。然而這個天賜的良機卻沒有被及時抓住,致使在以後的發掘中走了一些彎路。

就在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宮大門的關鍵時刻,在深達二十餘米的地下探溝內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當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稱「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語。此乃被考古人員戲稱「天之傑作」「上帝的指示」。

發現指路石、金剛牆

針對前段的發掘情況,夏鼐等研究後,決定加深探溝。一天剛開工不久,民工欒世海一鎬刨下去,傳出鈍器的撞擊聲。他用鎬頭輕輕刨開積土,一塊石頭露出來了。此石長一尺許,寬約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塊小石碑就是後來被稱為「打開定陵地下玄宮的鑰匙」的那個寶貝,被珍藏起來。找到了地宮的坐標,工作隊員和民工們頓時歡騰起來,數月來積壓在人們胸中的鬱悶、謎團終於散開。第二天,民工們主動做了個木套,把這塊關鍵時刻給他們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護起來。40多年後的今天,這塊為定陵的發掘立下奇功的「指路石」,仍安然無恙的躺在定陵博物館的櫥窗里。這是定陵自發掘以來出土的第一件珍貴的文物。

為慶祝髮掘「戰績」,發掘隊決定給老民工每人一條毛巾,新民工每人一條肥皂的獎勵,這在當時已是十分珍貴的了。人們為何如此看重這塊石碑?因為它上面清楚地寫著石碑距金剛牆的距離,如同先前錯過的隱藏在磚隧道券門內的小石碣一樣。金剛牆是地宮的防護牆,牆後便是地下玄宮,可以說找到了金剛牆,就是找到了地宮。如果小石碑記載準確,說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剛牆了。小石碑的發現,增添了發掘人員的工作勁頭,探溝進度加快。為了使發掘後出土的地宮文物能搶在一個不冷不熱,氣候又比較濕潤的季節完成整理、修復、保護等工作,發掘委員會決定增加機械化作業,從京城租用了一台卷揚機,又用了幾個小礦車,安上小鐵軌,這樣出土的進度就快多了。與此同時,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主任朱欣陶也來到工地,協助工作隊工作並著手籌備建立定陵博物館。

正當發掘人員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勁頭十足地挖掘時,一道難題又擺在他們面前:從隧道門一直探尋的磚隧道中斷了。按理說順著磚隧道應能找到入口,但隧道為什麼到此中斷了呢?要想解開這個疑團,還必須向里探尋。於是工作隊決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開一條探溝。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向西開的第三條探溝開挖不久便發現兩道東西走向的石牆,兩牆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條砌成,由1層至17層向西斜下,全長40米,這便是較磚隧道更高一檔次的「石隧道」。找到了石隧道,說明地宮不遠了。果然,到了石隧道盡頭,出現了一道橫貫南北由明磚砌起的大牆,牆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牆基由4層石條鋪就,石基上方用56層城磚和灰漿砌成,頂端有黃色琉璃瓦檐,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記載的「金剛牆」,確像是一個魁梧剽悍的金剛大力士把守著地下玄宮的大門。通過工作隊員的仔細觀察,發現金剛牆的中央是一個圭形的磚砌門券,上窄下寬,由於陵道填土多年的側壓力,它向里凹進去約兩厘米多。圭形門券上的砌磚沒有用灰漿,是干壘起的,這為發掘人員拆牆提供了便利。至此工作人員都鬆了一大口氣,因為進入地宮已為時不遠了。可以斷定,進入圭形門券,裡面就是埋葬帝後的地下玄宮了。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

從1956年5月17日工作隊在定陵挖下第一鍬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剛牆的封口,正好是一周年,這是個巧合。金剛牆的發現及簡報的介紹,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轟動,大批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學者及政界要人紛紛趕到定陵一睹金剛牆的雄姿。敏感的新聞界立即做出反應,記者們手持採訪本、照相機也隨之擁來。面對此情,長陵發掘委員會作出決定:「除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在定陵現場拍攝外,其他新聞單位的採訪一律謝絕。尤其是禁止外國人入定陵現場……做好一切保密工作,防止階級敵人搞破壞活動。」由於這個決定和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定陵發掘的消息直到1958年9月6日,才由新華社首次向國外公布。受到特別關照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不失時機地派員前來拍攝地下玄宮洞開前後的珍貴鏡頭。

拆金剛牆之前的試驗

金剛牆的拆除工作開始了。發掘人員都戴上防毒面具,兩名工作隊員提著馬燈順梯子爬到圭形券門頂端,開始往外抽第一塊重達24公斤的牆磚,由於磚沒有用灰漿砌築,故抽動並不費太大勁。當時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著圭形門券最上面那塊磚。磚抽出來了,裡面並沒有暗箭、亂石之類射出,只有一股難聞的氣味從洞口「哧哧」的竄出,一直持續了好久。待洞里的氣味排完後,大家又繼續拆門券,拆到第15層時,洞口已有兩米多高,夏鼐宣布停止抽拆。

為讓洞里的有害氣體徹底排出,發掘人員並沒有立即進洞,晾了一天。為慎重起見,進洞之前,隊長白萬玉讓一民工到昭陵村買來一條狗,想把它放進去試試,看有沒有暗箭、陷阱、毒氣之類。那個民工牽狗時狗咬人,民工不敢牽。趙其昌勸白萬玉算了,說狗進去了反而會把裡面的東西刨壞。狗沒試成,白萬玉又讓隊員去買來一隻大公雞。白萬玉叫隊員將雞扔進洞里去試一試,那個隊員抱著雞爬上竹梯從洞口把它扔下去,結果,裡面黑,洞口處亮,它又從洞口飛了出來。兩次試驗都失敗了。無奈,趙其昌、白萬玉兩位隊長決定讓隊員龐中威進洞。當時龐有些害怕,面有難色。白萬玉說:「我給你準備好了,危險是有但不會太大。」於是龐中威戴好防毒面具、提著馬燈,就從拆開的洞口下去了。為防萬一,白萬玉將一根長繩的一頭系在龐的腰上,另一頭由洞口的人攥著。龐下去後,用馬燈照路。馬燈在洞里暗如豆火,他只好用手電筒照。腳落之處,有「嗦嗦」的聲響,他順電光一看,原來是石條墁地的地上散落著腐木板、繩索之類。往前走了幾步,既無飛刀暗箭,也無陷阱之類,於是他向洞口射出一道電光,這是事先定好的信號,若回射電光就表示洞內無事。見信號後,夏鼐叫隊員們都戴上防毒面具下到洞里,他也戴上面具下去了。

這是一個呈長方形的墓道券,隊員們在偌大個墓道里摸索前行,腳下的「嗦嗦」聲更響。驀地,隊員劉精義和冼自強幾乎是同時喊道:「地宮門!」順著電光,只見兩扇潔白如玉的巨大石門突兀而現,高高地矗立在人們面前。這是用整塊漢白玉做成的兩扇石門,門高3.3米、寬1.7米,歷經300多年仍晶瑩似玉,潔白如雪。每扇門上有乳狀門釘,縱橫各9排共81枚,兩門相對處的門面上,雕有口銜圓環的獸頭,稱為「輔首」,使石門顯得格外莊嚴和威武。一個隊員推了推門,門巍然不動。大家一起用勁推,門仍巍然不動。夏鼐用手電筒沿兩厘米寬的門縫照去,只見一塊石條將大門死死頂住,難怪大家無論使多大勁都奈何不了它。為了不損壞文物,夏鼐叫大家暫停,再商量開門的對策。

拐釘鑰匙開石門

在大家想辦法如何開石門的同時,由23層城磚疊壘的圭形門券全部拆除了,金剛牆後的秘密這才全部暴露出來,這是一間面積為6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隧道。在研究開石門方法上,大家頗動了些腦筋,作為考古人員,既要把石門推開,又不能損壞建築物,就連頂門石條也要把它完整的保存下來才行。要設法從外邊將門內石條取開,首先要細心研究它當初是怎樣關閉的。石條頂住石門,不會是忠於皇帝的奴僕從裡面所為,因為地宮是葬帝、後的處所,其他人是不能與帝、後同穴的。從兩扇石門間的縫隙分析,說明頂住石門是從外邊乾的,應該有一種可以從外邊拉住頂門石的工具,「拐釘鑰匙」就是這類工具。據《肅松錄》載,1644年,昌平州吏趙一桂,為埋葬弔死的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釘鑰匙推開裕陵頭層石門入內的。這段記載對打開定陵石門很有啟發,拐釘鑰匙無疑是開關石門用的一種金屬工具。但上哪兒去找拐釘鑰匙呢?大家又犯難了。姜還是老的辣,白萬玉找來一根一米多長的8號鐵絲,在鐵絲一端拴了一根繩子,又叫木工師傅準備了五六根長約一米、寬約五六厘米的竹板。白萬玉將那根鐵絲彎成半圓形,立著從石門縫裡送進去,再轉過來,套住頂門石的腰部,然後把門外多餘的鐵絲用手彎,邊彎邊送。這樣慢慢地鐵絲圈的那個頭就轉回來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鐵絲圈,然後木工師傅用小鉗子將它擰死,做成了套住頂門石腰部的一個牢固的「拐釘鑰匙」

一切準備就緒後,大家便合力開門。由一名隊員拽著拴在鐵絲圈一頭的繩子,其他隊員用竹板從門縫裡伸進頂門石的上端,一邊頂一邊推石門,頂頂推推,這樣門縫越推越寬。將近一尺來寬時,一名隊員側著身子從下部鑽了進去。裡面也無暗箭、陷阱之類,只有門上端牆上一列尖狀石雕怪嚇人的,咋一看酷似飛刀。這個隊員進去後,就用雙手抱住了頂門石,並把它扶直了。當門縫推開有兩尺多寬時,又進去了幾名隊員,進去後就把頂門石抬開。此時,石門不費多大勁就推開了,發出沉重的「嗡嗡」聲。事後大家分析石門的結構,都為我們祖先在3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進的技術而讚嘆不已。

大石門的橫面成梯形,前面薄,後面(也就是關扇部)厚,比例將近2∶1,這樣石門的重量就集中在門軸處。石門上下門軸均為球狀,這樣減少了門軸的摩擦力和門的重量,推拉省力。這種設計非常科學,不僅關門時舉重若輕,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門更加牢固,難怪這個重達14噸的石門能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打開。

揭開地宮的秘密

進入此門,才算真正進入了地宮。傳說中的機關、暗器這裡都沒有,但難聞的氣體卻很濃,好在大家都戴著防毒面具。這是地宮的第一道石門,石門內是地宮的前殿,這是個長方形券頂石室,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高7.2米。地面鋪砌當時江蘇燒制的方形澄漿磚(當時的名磚,被稱為「金磚」),地上有一層腐朽的黃松木板,與隧道地面一樣,板上有車輪痕迹,後分析是下葬時為保護磚面而設。兩壁以青石砌壘,頂部以石條起券。殿中沒有陳設品。前殿後部(西端)有門,門也為石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似。工作隊員們又用「拐釘鑰匙」打開此門。進入此門後是地宮的中殿,此殿與前殿高、寬相同,只是長了6米,也為石構。殿前部仍鋪有一層木板,後部陳設有三套漢白玉石寶座,分屬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寶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即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雲龍大瓷缸,缸里裝有香油、銅瓢、燈芯,這就是當時所稱的「長明燈」,亦稱「萬年燈」。長明燈是封建統治者的一種幻想,儘管把這高和直徑均為70厘米的大瓷缸裝滿了燈油,但陵墓一封閉,沒有氧氣,燈自然熄滅,怎麼能長明?發掘人員當時看到缸里還有很多燈油,因時間長久油已凝固。

中殿南北兩壁各有一條甬道可通往左右配殿,發掘人員又分別循著甬道進入配殿。配殿的石門比前、中殿門要小,且沒有關閉;兩配殿對稱,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頂高7.1米;兩配殿西部各設有一門,門向里開。令人不解的是這兩個配殿陳設有棺床,而無棺槨。大家的心不由一下涼到底。「是不是地宮被盜過?為什麼有棺床無棺槨……」「難道這地宮是假的,萬曆皇帝和皇后沒有葬在這裡,另葬別處?……」「你說是被盜過吧,又沒有絲毫被盜的痕迹……」一個個疑團在大家心中滾動。偌大個地宮空空如也,意味著什麼?辛苦勞碌一年多時間豈不白費!好在這地宮的最後一個殿——後殿尚未打開,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後殿的門設在中殿後端,與前、中殿大小一樣,工作隊員入門的方法也如前技。門開後,大家顧不得什麼機關暗箭毒氣了,急不可耐地湧入門內,其實此殿的氣味比先前的幾個殿還要難聞,還要濃。奇蹟出現了!蒙濛霧氣中,殿中部偏西處三個棺床上赫然並排立著三口朱漆的棺槨!「找到了!終於找到了!」考古隊員們興奮得互相擁抱起來,眼裡閃爍著激動的淚花。一年多的艱苦發掘總算有了圓滿的結果,大家此時的心情不難理解。

後殿是地宮的主體部分,它比前中殿都要高大,南北長30.1米,東西寬9.1米,地面至券頂高9.5米。地面鋪砌花斑石,細膩光滑,勝過今天的水磨石。整個地宮,連隧道券通長87.34米,左右橫跨47.28米,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和同時期的墓葬相比,除了規模巨大及建築用料精良外,在結構上,定陵地宮並沒有什麼十分特殊的地方。由前、中、後殿和左右配殿五殿構成的體例與宮殿形制相似,前、中、後三殿相當於地面建築的三進房舍,左右配殿相當於左右廂房。值得注意的是配殿清理棺槨

經夏鼐等專家鑒定,三口棺槨中,中間的那一口是神宗朱翊鈞的,左邊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邊的是孝靖皇后的。帝後的棺槨均施朱漆,槨用松木製成,棺由楠木製成。槨大都腐朽倒塌,萬曆帝和孝端後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後的棺木可能由於遷葬的緣故,已腐朽得難以復原。面對這腐朽程度不一的三口棺槨,夏鼐決定先清理孝靖皇后的那口。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衛人,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朝窶之女,原是皇太后慈寧宮中的宮女,萬曆十年(1582年)以身孕封為「恭妃」,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進封皇貴妃,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去世。因明制非皇后不得入陵,故未葬定陵,而葬天壽山東井左側的平崗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鈞卒,38歲的長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母以子貴,朱常洛追謚母親王氏為皇太后,但儀禮未成,自己先崩,由此還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紅丸案」。是年9月,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尊謚祖母王氏為「孝靖溫懿敬讓參天胤聖皇太后」。10月,神宗朱翊鈞和孝端皇后葬入定陵,孝靖皇后也從東井平崗地遷葬定陵。西部設有一門,門向里開,這是一般墓葬所沒有的。

孝靖皇后的棺內不僅隨葬有成匹成匹的錦緞、衣服、金銀器,而且頭部位置放有兩副首飾。據分析,其中一副是死時陪葬的,另一副是遷葬時陪葬的。她的棺槨周圍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棺槨上還放有木製的儀仗和旗幡。

接著清理的是孝端皇后的棺槨。孝端皇后王氏,系神宗皇帝的原配,浙江餘姚人,永年伯王偉之女,生於京師。萬曆六年(1578年)二月冊立為皇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故。按明朝制度,帝後死,出百日才能葬,可還不到三個月,到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也死了,故與神宗一同於是年十月葬於定陵。孝端皇后上蓋緞被,被下放置衣服和金、銀器,屍體下是一床織金緞被,下有四層褥墊,其中一件上綴有「消災延壽」金錢100枚。皇后頭戴黑紗尖形棕帽,上插金簪、金釵,上身著綉龍方補黃綢夾衣,下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腰系綉雲龍紋長裙,足蹬黃緞鞋。孝端皇后也僅存骨骼。

最後清理的是神宗朱翊鈞的棺槨。朱翊鈞的棺槨最大,長3.3米,高1.8米,棺內除他的屍體外,塞滿了各種陪葬品。他最上層蓋的是織錦被,被下放著袍服和織飾匹料,屍體下墊著一條錦被,被下還墊著9層被褥,其中一件褥上縫綴「吉祥如意」金錢17枚。萬曆帝身著刺繡袞服,腰系玉帶,頭戴烏紗翼善冠,下身穿黃素綾褲,足蹬紅素緞高綉靴。萬曆帝屍體亦腐爛,僅存骨骼。

價值連城的出土文物

除棺槨內的隨葬品外,棺槨外的隨葬品也十分豐富,帝後的棺槨附近有29個朱漆木箱,箱內裝滿了金銀器、冠、帶、佩、飾、銅錫明器、武器、謚冊、謚寶和木俑等物,共計2648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屬首見。金器有數百件,其中以帝後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尤為精美。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全用極細的金絲,採用多種工藝編織而成,且堆壘出二龍戲珠圖案,孔眼勻稱,外表不露任何接頭痕迹,尤其是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渾。出土的皇后鳳冠有四頂,孝端皇后的一頂上有三龍兩鳳,龍是金制,龍口銜珠寶,左右兩龍各銜長串珠結,鳳口銜珠滴,鳳上滿飾翠雲,這翠雲是將翠鳥的緣羽攢點在硬紙上,此點翠的方法沒有流傳下來。冠的裡面是用漆竹絲做的圓錐,邊緣上鑲著金制口圈。另三頂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這六龍三鳳冠最為精美,六條用金絲編織的龍雄踞居於鳳冠上,昂首欲騰;三隻用翠鳥羽毛粘貼的鳳屈居於下,展翅若飛。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在滿飾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及點翠的如意雲及花樹之間穿行嬉戲。冠後的六扇博鬢,左右分開,如五彩繽紛展開的鳳尾。此鳳冠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共有紅、藍寶石128塊,珍珠5400多顆,重2905克。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明永樂三年定製,皇后禮服,其冠九龍四鳳,而定陵出土的鳳冠龍鳳數量與史料記載不同,這對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價值。

金器中還有金酒注、金爵杯十分引人注目。金酒注的注體上遍刻雲龍花卉紋,注腹兩側各鑲以白玉雕成的盤龍,龍的眼睛嵌以鮮艷的紅寶石,具有「畫龍點睛」之意。金爵杯的爵腹外壁壓刻半浮雕式的二龍戲珠及海水江芽流水紋飾,三足及二柱各刻龍首紋。金托盤口沿及腹內壁刻勾連雲紋,底內壁壓刻龍趕珠圖案及雲紋。爵底外壁還刻有銘文「萬曆年造足色金重五兩一錢七分」。

明代的瓷器是很有名的,地宮出土的一件瓷爐,釉色為黃、綠、紫三色,也叫「明三彩」,是瓷器中的珍品。絲織品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00多件,其中多為各種質地的提花織物。這些都是明代絲織工藝的重大成就。

定陵地宮被打開後,消息不脛而走,北京城一下子轟動了。一時間,荒涼的天壽山熱鬧非凡,定陵門口車水馬龍,各種小轎車來來往往。直至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並正式對外開放,國內外的觀眾這才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宮的風姿。

定陵被挖掘之後

1966年,定陵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毀滅。一伙人將地面的景物瀏覽一遍後,興緻盎然地要進地宮,砸爛這幾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窩。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及皇后的屍骨被揪出。8月24日,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後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之後,有人一聲令下,將這些文物砸碎並燒毀。

一時之間,烈焰騰起,廣場一片火海。木柴伴著屍骨,在烈焰中「啪啪」炸響,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煙灰四散飄落,紛紛揚揚,空氣中散發著刺鼻的氣味。隨著一聲炸雷,大雨傾盆而下。燃燒的屍骨在涌動的水流中浮蕩飄搖,和翻起的泥土融為一體,重新回到了廣袤的大自然之中。

就在這時,一些省份正躍躍欲試地要向帝皇陵進軍。漢陵、唐陵、清陵等,都響起了開掘號子……面對此種情景,鄭振鐸、夏鼐立即上書國務院,請求對此予以制止。這份報告很快得到周恩來的批准,國務院迅速下發了「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文件。一場劫難才沒有降臨。此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成為一項中央政策延續至今。

回憶起當年發掘過程,趙其昌感慨萬千,不由想起老前輩夏鼐先生在定陵發掘三十年之後的遺憾:「如果現在挖,後果會好些,再推遲三十年也許更好。」

七條人命:棺槨的詛咒

1990年秋,當我們來到定陵打撈歷史的碎片時,聽到了一個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當年扔掉的棺槨被當地農民撿去,並有七人為它喪了命。

1959年,萬曆和兩個皇后的楠木棺槨被扔進寶城外面的山溝後,當天下午就被附近的農民一搶而光。大家見到這塊表面雖剝蝕、整體卻完好的棺木,如獲至寶。有一對年邁的夫婦,特地用這珍貴的楠木請人打做棺材,以備後事。第一具棺木製成後,老太太蹬腿歸天;第二具剛剛完工,老頭子也一命嗚呼,前後不到半個月。

五個月後,一個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發生了。

在撿棺木的農民中,裕陵村的一位農民收穫最大,棺木扔下寶城時,他正和老婆在陵牆外的山坡上勞動。他意識到這是難得的好木料,於是立即行動,和老婆一起將寬大厚實的金絲楠木板一塊塊連拖帶拉弄到自己地里,找人做成了兩個躺櫃,端端正正地擺在堂屋裡。村人不無忌妒地警告說:「皇帝的東西不是隨便可以用的,要是沒那福分,消受不起,還會搭上性命……」這些話,他沒放在心上。不久,悲劇真的發生了。

這是一個星期天的中午,他和老婆帶著滿身泥水收工回家時,突然發現四個孩子不見了。當夫妻倆轉了一圈重新回到屋裡時,驀然發現躺櫃邊放著四雙小鞋。兩人迅速打開櫃蓋,只見4個孩子相互擠壓著,早已氣絕身亡。孩子們的手指根部滲出了血漬,櫃壁布滿了抓過的痕迹。當地公安人員將4個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歲,最小的女孩僅5歲)的死因作了詳細分析後,得出「系缺氧憋死」的結論。原來,在櫃蓋和櫃壁之間有一個鐵掛鉤,櫃蓋蓋嚴後可以鎖上,孩子們一定是鑽進躺櫃里打鬧時,不料蓋子自動落下,掛鉤正好掛祝這樣,任憑裡邊怎樣叫喊掙扎,也只有死路一條。

4個孩子死後,夫妻倆在短短的幾年中又生了4個(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嘆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兒子高中畢業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卻在一個靜謐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據說是因為燒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本文系網路轉載 作者已不可考)

更多精彩內容,搜索微信號→【ttsd88888】動動手指,即可加入我們!


推薦閱讀:

李自成要與明朝和議,並出兵打清朝,崇禎為何拒絕?-今日頭條
售票員:男浴10元,女浴100!結果你猜!-今日頭條
什麼是生辰八字?-今日頭條
傳說中的抗癌食物,真的存在嗎?-今日頭條
做「春夢」原來是這麼回事?-今日頭條

TAG:皇帝 | 萬曆皇帝 | 今日頭條 | 挖掘 | 棺材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