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陪葬人物——文德皇后之節儉、仁慈.

貞觀十年六月卯日,唐太宗皇后長孫氏崩於立政殿,享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長孫皇后最初所葬之地並非昭陵地宮,而是九嵕山上的臨時所鑿石洞。十三年後,唐太宗駕崩,昭陵地宮也已經修成,在安葬太宗時,皇后香骨才得以與太宗同穴。最初安厝長孫皇后之石洞,具體位置現在仍然不是很清楚,但在昭陵陵山南偏東接近陵頂的懸崖上,有一人工開鑿的石洞,經約2.5米,深約12.5米內有穹窿頂,高約4米,頗像唐墓結構,隱約有壁畫殘跡,也有安置石門的溝槽,洞口與昭陵雙棧道中的上棧道相接,所以此石洞一般被普遍認為是當年長孫皇后首葬之地。

長孫皇后首葬之石室洞口

長孫皇后崩後,根據根據他一生的品德行為,加謚號「文德」,所以習慣上稱她為文德皇后。她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后妃中的佼佼者,孝仁節儉,胸襟寬闊,才華出眾。為唐太宗取得李唐王朝的最高統治和開創貞觀之治的偉大政治局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堪稱帝王良佐,後宮之楷模。

文德皇后複姓長孫,史書沒有記載她的名字。她的先祖是鮮卑族人,南北朝時建立北朝政權,音譯其姓為拓跋,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因拓跋是皇枝之長,改為長孫氏。文德皇后的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sheng)。長孫晟雖是武將卻頗涉文史,是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在這樣一個有著高層文化修養的高層封建貴族家庭里,文德皇后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封建教育,加之他好讀書,循禮教,所以,沒有成年的她就能分辨古代善惡之事,用以自鑒,成為文明長安的才女。

文德皇后13歲時嫁給比她長3歲的李世民。唐建立後,封李世民為秦王。文德皇后也被封為秦王妃。

在李世民與哥哥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中,因為李淵一直偏袒太子,使李世民處境非常困難。為了使丈夫擺脫困境,文德皇后想了很多辦法。她「孝事高祖,恭順嬪妃」希望父皇和嬪妃們對李世民能有好感。加之她的彌補和李世民的才華,使李淵幾次放棄了廢除李世民的決心。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苦苦相逼,使李世民禍機垂髮。文德皇后清醒的認識到李氏兄弟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了,於是她和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程咬金,力勸李世民發動政變。由於有她和一班文武的同心協力,李世民才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決定了發動政變的決心。當李世民率領親王府私黨出發時,文德皇后慰勉將士,鼓勵大家奮勇殺敵,同取富貴,使得「士皆感奮」用她一個弱女子的英雄氣概,為這場決定唐王朝命運的戰爭擂響了最有力的一通戰鼓。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後的第三天,便被立為太子,文德皇后便被立為太子妃。同年八月,李世民李世民繼承了皇位,文德皇后被立為皇后。

文德皇后很多美德,節儉即使其一。身為皇后,尊貴至極,文德皇后吃飯穿衣卻很平常,從不鋪張浪費。她臨終之際,語重心長的告訴太宗:「今死,不可厚葬。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唯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需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這番話情真意切可以說是她一生節儉美德的結晶。

在節儉方面,文德皇后不但能夠嚴以律己,還能時時教導兒女們勤儉治國,以節儉為先。她與太宗所生長子被立為太子,太子的乳母遂夫人道「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文德皇后的節約美德值得稱道,她仁慈的高尚品質更能千古流芳。


封建帝王視民命如草芥,殺人是唇舌之間的事。有時候太宗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拿宮女出氣,動輒就要殺她們。每每遇到這種事情文德皇后便先順著太宗的性子,佯裝大怒,並請太宗把處理的事情交給她,有她嚴厲懲辦,等到太宗情緒稍有好轉,她就開始為受委屈者申理,於是後宮之中刑無濫用。

豫章公主的母親是位下層嬪妃,生下公主後不幸去世。文德皇后非常難過,便將豫章公主抱養過去,親自餵養,「慈愛逾於所生」。這對於一個皇后來上實在難能可貴。

文德皇后的仁慈,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妃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眾嬪妃都拿她做榜樣,貞觀初的後宮裡充滿了祥和的氣氛。

推薦閱讀:

單從外貌評價,你見過最美的人物照片是哪張?
虞兮虞兮奈若何,誰是最悲劇的亡國君主?
看看希拉里之前,都有哪些女人衝擊總統寶座?
漫談道教人物
宋喆為啥會和馬蓉在一起?

TAG:人物 | 節儉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