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四大文明古國之八:中南半島的小夥伴們
中南半島的現代國家
從東亞到中亞,從西亞到東歐北非,人類文明的發展脈搏相對清晰,在中國和印度之間,除了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合古典文明發育的青藏高原之外,還有這一片面積不算很小的次大陸—東南亞,或稱為中南半島。東南亞的文明古國包括古代高棉、古占城國、古暹羅和緬甸,分別是現代柬埔寨王國、越南的一部分和泰國、緬甸等國的對應古國。
流傳甚廣的南越國早期疆域圖,此時的中南半島尚無成熟的國家
由於天氣炎熱,叢林茂密,古代的中南半島並不適於產生遠古文明。東亞大陸的遠古文明首先產生並發達於黃河流域,而中原文明直到秦統一六國後,才大舉進軍南嶺山脈以南的丘陵地帶,漢人在此建立了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南越王國。公元前110年,南越國被漢武帝滅亡而併入中國漢朝。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對越南北部的直接統治一直維持到宋初。
中國的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島各個時期的最大疆域
但由於距離核心區的距離太遠,中原王朝對中南半島的其他土地已是鞭長莫及。自公元10世紀從中國獨立出去後,越人依靠紅河三角洲的養育逐步壯大,至公元17世紀徹底吞併南方強鄰占城國,再擊敗高棉人佔據湄公河三角洲。今天的越南同時擁有兩大世界級三角洲,被認為是中南半島乃至東南亞的小霸王,人口近億,民風強悍,在近代多次擊敗包括法、美在內的世界級強國。越人與中原文化長期共存長達千年,因此越南留有大量的華夏文明痕迹。關於越南的發展與擴張歷史,可以參見本人的其他相關文章。
越南版圖擴張歷史
中南半島的原住民高棉人於公元1世紀左右建國,中國史籍中稱之為扶南國。扶南為古高棉語Bnam(Vnam)的音譯﹐意為「聖山」﹐扶南國即山國的意思。又一說扶南乃中國命名﹐意為「扶掖南方」。扶南國本土在湄公河中下游,轄境大致相當於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寮國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
早期的扶南國位置及大致疆域
公元1世紀﹐女王柳葉治理扶南﹐後與來自印度的混填結婚並建立起父子相承的「家天下」。公元3世紀,扶南國征服鄰近各國﹐又遠征馬來半島上十多個古國。扶南國的生產力也有明顯發展﹐已有文字﹐人民交納貢賦﹐國家已經形成。三國時期的公元229年,東吳大將呂岱派人至扶南國,此為該國與中國互通友好之始。此後扶南之國勢漸盛,至唐貞觀(627~649)初年,扶南國為真臘合併之前,扶南一直是獨立國家,且常入貢中國。
水真臘和陸真臘
公元6世紀中葉,扶南國的屬國真臘將一名公主嫁給扶南國一王子巴法瓦爾曼為妻,後因真臘國王去世,已經兼具扶南國王子和真臘國駙馬兩個身份的巴法瓦爾曼繼位為真臘國王。待老扶南國王去世後,巴法瓦爾曼欲兼任為扶南王,與扶南國太子發生糾紛。巴法瓦爾曼起兵征服扶南國,將扶南國變為真臘屬國。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真臘國又分為水真臘與陸真臘。7世紀末葉,真臘國王剎利·質多斯那乾脆滅了扶南國。公元9世紀初,水陸真臘歸於統一,並於公元802年建立了強盛的真臘吳哥王朝,與中原的唐元明三朝接壤。
中國唐朝時的中南半島古國,高棉人建立的真臘國為當時的霸主
吳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極盛時,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寮國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國也奠定了中南半島諸國的文字基礎和宗教基礎。「吳哥」詞源於梵語,意為「都市」,是高棉王國的都城。吳哥王城建築雄偉,建有世界聞名的吳哥窟。吳哥王朝先後有25位國王,統治著以中南半島南端為主體的大片土地,其勢力範圍遠遠超過今天柬埔寨的領土。
吳哥王朝興盛時,與其東方的占城國、東北方的越南人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12世紀時,吳哥王朝達到顛峰期,與越南李朝反覆爭奪占城國,1145年曾一度佔領占城首都,這一時期也修建了吳哥寺。
1089年的真臘與其分國圖
13世紀中葉,興起的泰族諸王國多次打敗吳哥王朝,並於1431年首次攻陷首都吳哥通。為避免泰人的威脅,1434年高棉人遷都金邊,柬埔寨逐漸走向衰落。位於今天的暹粒市的吳哥王朝都城被放棄,從此這個後世著名的世界遺址吳哥窟便於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被法國殖民者發現而重見天日。
柬埔寨最著名的景點吳哥窟,此為著名的高塔倒影圖
柬埔寨於186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53年,柬埔寨王國宣布獨立。在1975年至1979年間,紅色高棉獲得柬埔寨執政權。1978年底越南出兵侵佔柬埔寨,扶植柬埔寨傀儡政權。為恢復中南半島的秩序,中國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牽制了越南的兵力,維護了柬埔寨的獨立。作為歷史最輝煌的東南亞古國,柬埔寨在近代失去了大量領土,只能借用祖先的光輝遺產吳哥窟來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今日的柬埔寨王國的國旗,吳哥窟的形象被用做了國家形象
公元857年,位於真臘國的北方的附庸國,寮國的前身瀾滄王國在今琅勃拉邦建立。公元1353年,瀾滄王國通過戰爭合併了周邊的萬象等小國,建立起統一國家,也稱「南掌」。瀾滄王國的版圖由今越南奠邊府邊境起,沿湄公河直達今柬埔寨北部邊境,西接清邁、暹羅,東鄰越南和占婆。
瀾滄王國和泰人阿育塔雅王朝興起後的中南半島局勢
1428年越南黎利建國後,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寮國的琅勃拉邦王朝、萬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紀中葉逐步為強大的泰人征服。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
西漢時期的哀牢古國位置
今天的中南半島上,泰國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強國和旅遊勝地。泰人是古哀牢人後裔,是源於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古人,而古哀牢人跟中國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公元前5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部落小國開始組建聯盟國家,同時期的漢文典籍根據其國王「哀隆」之稱、音譯記為「哀牢國」。公元69年,哀牢王率77個屬地邑王、5萬餘戶、55萬多人歸附漢朝;公元76年,哀牢王又與漢朝決裂,起兵反漢;公元77年反漢失敗後,其殘餘勢力西遷、另組聯盟國家「撣國」。
公元一世紀時,哀牢人吸收華夏文化、融合周邊眾多民族,初步形成現代泰人的雛形。在泰人立國之前,湄南河流域的泰人處於高棉人建立的真臘王國的統治之下。13世紀後真臘王國逐漸衰落,泰人於1238年取得獨立,並建立素可泰王朝(1238~1420)。素可泰王朝的首都位於曼谷以北,也是泰文化的搖籃,泰國的文字、藝術、文化與法規,很多都是由素可泰時代開始創立的。
素可泰歷史公園的若干遺址
其後,泰人又先後經歷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終於在中南半島建立了現代泰國。
泰國大城王朝時期的最大疆域圖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的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泰國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位於英法殖民地夾縫中的泰國,保持了可憐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當時稱為暹羅的泰國。當然,精明的泰國人在日本人戰敗後迅速宣布站錯了隊伍,並得到了西方國家的原諒,沒有被當作軸心國夥伴而被嚴厲處理。
泰國寺廟門口的守護神
中南半島西部的強大國家緬甸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與相對民族單一的泰國、柬埔寨甚至越南相比,現代的緬甸更具有不安定性。相傳公元前200年,藏緬系中的一支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613~718年,緬甸的驃人在伊洛瓦底江下游流域建立驃國,都城為卑謬(大唐西域記譯為室利差羅)。
位於古城蒲甘的大量寺廟
此時的驃國十分強盛,據記載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寮國、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公元849年,緬族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驃人逐漸被緬甸人融合。
東吁王朝的最大疆域
1044年,緬甸形成統一國家,其後共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緬甸最後的王朝貢榜王朝滅亡,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被歸入英屬印度的英屬緬甸
1937年,英國人同意緬甸自治。1942年,日本攻佔緬甸,成立了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權,威脅英屬印度。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二戰勝利後,昂山將軍也迅速洗清了與日本串通的嫌疑,不久被政敵所刺殺。
昂山素季標準照
今天的緬甸,軍政府和昂山將軍之女昂山素季實現了權力的平衡,正在艱難的建設這個夾縫中的國家。緬甸仍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中南半島的現代國家,和中國西南對中南半島直接輻射的兩大省份
中南半島是中國和印度的近鄰,被夾在這兩大超級文化中心之間的中南半島,總體來說過著比較穩定的小日子。中印兩國的核心區都遠離中南半島,對於叢林密布的這個地區沒有太多的武力入侵。但是文化上的影響力既深遠又漫長。總體來說,誕生於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印度教基本佔據了中南半島各民族的思想陣地。誕生於中國的道教和儒家思想只在越南北部有所流傳。
位於越南北部的中式寺廟
在今天的經濟大發展環境下,中南半島的國家經濟發展動力不一,大多數地區仍然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社會發展緩慢,不但西方人樂於在此極地消費地渡過間隔年,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將中南半島視為旅遊後花園,而越來越多的造訪這個地區。此消彼長之間,必然產生更為積極的效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