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源太極拳:陳家溝太極的傳承、生意與迷茫

陳立法家裡有一張攝於1982年的老照片,兩位老人推手,陳一華父親陳伯先旁觀。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張小蓮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太極拳,就去否定太極拳,不是很可笑嗎?」陳姐忿忿不平,重複了兩遍。

下午六時,天色尚明,夕陽斜照在河南溫縣陳家溝一戶普通農家房院:兩個青年人舞槍弄劍,三五個中老年男女習練太極套路;旁邊一位白頭老人躺在木製搖椅上眯眼觀看,時而指點一二;膝下二孫嬉鬧,孩子母親正忙活著一屋13人的晚飯,其中8人是從外地過來學太極拳的。

陳姐來自湖南,早年曾在新加坡生活,看到當地很多老外都練太極拳,自己作為華人卻不會,感到遺憾,於是三年前來到陳家溝學藝,之後每年夏天都來,每次待一個月,今年是她第四次到訪。

這些天,外面江湖喧囂,令這個武術之鄉頗不平靜,村民對媒體的到訪顯得謹慎,又迫切地想發聲。

「現在外面幾億人學太極拳,90%以上是為了養生,只學個套路,它更多是作為一種運動而不是武術,你不能因此就說『太極拳是空架子,只有花拳繡腿』。」

在陳姐看來,太極拳的技擊性毋庸置疑,每一個看似柔軟的動作,都可能蘊含虛實變化和勢疾力猛的內勁。按她師父的話說,太極拳能不能打,只在於練拳者是否把功夫練到家,是否能自如地發揮出來。

她口中的「師父」,即搖椅上那位寸頭髮白的老人,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長義,今年71歲,功夫一點沒落下,力氣和敏捷不亞青壯。他16歲師從族祖陳克忠學習陳式太極拳小架,研練五十餘年,外號「閃電手」,寓意出手極快,年輕時跟「四大金剛」(註:民間流傳的陳家溝太極拳四位代表人物)陳小旺等交手,勝負各半。

「四大金剛」等人的師承關係圖。

作為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武風興盛,處處都是練拳人。雖今太極拳館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每年還是有大量的太極迷不遠萬里來到陳家溝,尋根朝聖,學習太極拳和太極文化。

尋源:走鏢與殺人技

問起陳氏太極拳的發展史,村裡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能如數家珍地說個大概。

陳家溝位於黃河北岸,河南溫縣縣城東5公里的清風嶺上,「北負太行之雄,南據虎牢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溫縣政協副主席嚴雙軍(1985年開始研究太極拳,至今已出版15本相關著作)介紹,元末明初,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長拳。這裡溝壑交錯,常有兵匪出沒,為了保衛家鄉,村裡設立武學社,漸漸習武成風。

一家飯店掛著陳王廷的詩詞:「披堅執銳,掃蕩群匪」。在陳家溝,隨處可見太極元素。

明末清初,陳氏傳至第九世,出現了天資聰慧的陳王廷,自幼習武,少壯時行兵走鏢,平賊剿匪無數,晚年潛心研究武術,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融合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吐納術,創編了一種集技擊、強體、健身、修性為一體的新武術——太極拳。

直到清末,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及其兒子仍走鏢謀生,「在那個年代,學武是用來保命的,太極拳如果沒有技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根本不可能流傳下來。」嚴雙軍說。

五大派系源流圖。

太極拳經久流傳,演變出了許多流派,陳氏、楊氏、武氏、吳氏、孫氏是公認的五大派系(註:也有一說是包括和氏在內的六大派系)。

「五大門派都出自陳家溝。」陳氏家族理事會會長陳一華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是跟陳長興學的拳,幼時被村裡一個富人陳德瑚收買為義子,並請來家貧的鄰居陳長興教其拳法,楊四十藝成返鄉,以走鏢為業,後於1843年去北京授徒教拳,自此秘不外傳的太極拳開始流入社會,故有「陳氏太極楊家傳」的說法。後來的武氏、吳氏、孫氏均在陳氏和楊氏的基礎上衍變創編而成。

1932年,武術史學家唐豪曾三下陳家溝考察,走訪遺老,查閱族譜、家譜等眾多資料,最終確定太極拳創始於陳家溝。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將陳家溝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前幾年還有很多人說太極拳是什麼張三丰、李四豐(創立的),都是奇談怪論!國家有考證,太極拳就是源於河南省陳家溝!創始人就是陳王廷!這個歷史永遠改變不了!」

提起太極拳發源地之爭,68歲的陳立法激動難抑,字句頓挫。他出生於太極世家,爺爺是陳氏第十七世太極宗師陳省三,與陳發科等三人並列當時陳家溝的四大高手。唐豪來村裡考證時,陳省三提供了很多珍貴的史料。

1972年,陳照丕逝世,全國恢復武術運動。

隨著陳家溝太極拳名氣漸長,越來越多人以學拳、交流的名義上門挑戰,但「沒有一個人能打出去」。陳一華回憶,大約在1963年,河南省武術處一個練長拳的金姓幹部來陳家溝摸底,與父親陳伯先的師父陳克忠比武切磋,幾個回合後,尚未分勝負,對方已抱拳稱敗。當時村裡還有另一位高手叫陳照丕——陳發科的侄子和徒弟,「四大金剛」的師父。

這位幹部問陳伯先:「陳照丕和陳克忠哪個厲害?」陳回答:「都厲害。」

陳一華與記者談話間隙,他的兒子吃著面忍不住插了幾句:「太極拳練好了,可以防身,練得不好,可以健身。凡是扯上內功、心法,都是騙人的。」

5月3日,王思聰在微博回答網友問題表示:「相對於太極,我更相信物理。」陳一華的兒子認為王思聰不懂太極,他聽老人們說,「雀不飛」以前存在過,鳥在手掌上,蹬爪起飛那一瞬間,手掌向內縮,使鳥失去著力點,飛不起來,「這也是物理」。

「太極拳是一門科學運動。」「四大金剛」之一朱天才相信「雀不飛」真實存在,但他同時認為,當今幾乎沒有人能把功夫練到如此敏感的地步。在古代,武術是一門殺人技,「打架要簽生死契約,打死人不負責」。新中國成立後,傳統武術技擊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大部分拳師沒有實戰經驗,比賽都在規則下進行。

1950年,5歲的朱天才,隨母親陳富英從西安回到陳家溝,落戶外祖父家,住在「拳窩」里,隔壁是當時的四大高手之一陳寶璩,從小耳濡目染 ,13歲跟著族舅陳照丕學拳。

72歲的朱天才於5月6日晚回到陳家溝,第二天一大早就被媒體圍擁,被反覆追問太極拳到底能不能實戰、怎樣證明它的技擊性、太極拳的真功夫是否已失傳,老爺子被問煩了,把冷了的茶一潑,反問:「只有打才是真功夫嗎?不打就不是真功夫?這是最低級的認識!」

類似的問題問過很多陳家溝人,得到最多的回應是:「你們都不懂太極。」

斷與續:披星戴月,偷練太極

如今國內外,太極拳館遍地開花,普及程度空前,但六十多年前,陳家溝太極拳的四百年傳承曾幾近斷裂。

1928年,陳照丕受邀去北京,在宣武樓立擂,廣會武林同道,前後十七天,未遇敵手,「站住了腳」。彼時,陳氏太極拳才算是真正走出了陳家溝。兩年後,陳照丕推薦三叔陳發科來京,自己轉去南京授拳。1938年南京淪陷,又回到河南,在部隊機關教拳,並在解放前一年,隨機關參加了革命。

解放後,陳照丕於1958年退休回到陳家溝,發現村裡除了傳習小架的陳克忠,幾乎已無人教拳,當即挑選了幾個孩子「重點培養」,其中包括後來的「四大金剛」,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

1966年,溫縣掀起「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破「四舊」運動,所有人不得聚眾學拳、公開練拳。陳一華、陳立法等被抄家數次,陳照丕、陳克忠被批鬥而死,諸多太極拳典籍被毀,部分太極拳套路失傳。

陳立法回憶,當時大家都是在家裡趁著天黑偷偷練,常常夜裡去師父家學拳,凌晨再踩著月光回來。

68歲的陳立法堅持每天練拳。

「沒有人見過我練拳。」陳立法說,那時他每天天未亮,去村委處來回挑三擔水,家門口一條長長的窄巷通往大街,一路練出去,再一路練回來,前院到後院五道門,都是實實在在的厚木,用拳肘「啪」一下,一道道打開。

陳立法的太極拳就是這樣在日常中練成的。14歲學拳,他很慶幸自己堅持下來,沒有丟掉功夫,「那時候誰丟下不練了,那就沒了,以後再練回去,很難。」

1978年11月1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揮毫題詞「太極拳好」。直到1992年,嚴雙軍才在王西安家裡從日本帶回來的雜誌上發現了題詞。

1980年,溫縣成為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次年3月,陳家溝第一次迎來了19人的日本代表團,村裡在操場上舉行了太極拳表演,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地上,樓上,樹上,全是人。」日本電視台將表演全程攝錄下來,以至於陳立法懷疑有偷師嫌疑:「人家回去把你的動作放慢一百倍,還學不會嗎?」

5月9日,旅遊團在陳家溝國際太極交流中心演練太極。

據媒體報道,從1981年4月到1982年下半年,陳家溝接待了27批外國代表團,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和歐洲各國等。外賓頻繁來訪,終於引起省政府的重視,紛紛成立武術館、研究院、旅遊局,設立賽事,出版書刊,選派拳師到國外交流,重新發揚傳統武術。

「四大金剛」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推出來。

朱天才四人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習武練拳,70年代開始代表縣裡、市裡、省里參加比賽,80年代到90年代,每到年底都要到國外轉一圈,「陳家溝太極拳走向世界,早期就是我們推廣的。」

改革開放後,媒體來村裡採訪,經常由這四人接待、表演,「四大金剛」便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也不知道是誰傳的。」朱天才的妻弟陳啟勝告訴澎湃新聞,官方並不認可這類江湖氣的稱號,「現在武協都不讓叫了,都叫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四大金剛」的延續,下一代中年拳師中則出了個「八大天王」,嚴雙軍直言這主要是宣傳的結果。2006年,陳家溝選派拳師參加深圳文博會,「誰在家就叫誰去了,八大天王就是這麼來的」。

張福旺說:「無論是太極拳還是其他拳,首先它是拳,拳就是技擊術。」

「八大天王」之一、「70後」張福旺表示,武術界自古以來都有江湖綽號,「人家往往記不住真名,記住了綽號。」張福旺是陳家溝土生土長的村民,師承王西安,5歲開始練拳,19歲開始參加比賽,上世紀90年代出去闖蕩時,才20來歲,沒有名氣。大家對太極拳普遍有偏見,一種認為太極是張三丰創造的神功,一種認為太極就是簡化的24式。

難免不斷有人來挑戰踢館。「人家一看你打拳像摸魚,就找上門來了」。1995年,他到湖北教拳,有個練外家拳的警察,身高體壯,約他在山頂比賽,很多人圍觀。對方一拳輪過來,肩膀空了,張順勢打了個肩靠,將其擊得碎步退至一丈外,重心不穩,往後倒了下去。張趕緊跑過去拽他起來,「要不要再來?」「不要了。」兩人化敵為友。

產業鏈與怪現象:「大師滿天飛」

憶往惜今,陳一華不禁感慨,太極拳真正精華的東西失傳太多。他堅信,現在幾乎沒人能達到前人的水平,但相伴而來的是,普及程度達到歷史最頂峰。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3億人研習太極,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遊客在陳家溝拍照。

2000年,溫縣開始規劃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景區,先後建造祖祠、博物館、王庭大街等,以太極元素為核心,催生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光是陳家溝一段800米左右的主街,就有四五家太極養生館,六七家太極服裝店,十幾家飯店和家庭旅館。溫縣旅遊局局長楊照輝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陳家溝一家服裝店每年的銷售額就有200萬,每年景區旅遊人次達110萬。

陳家溝村有近30家家庭武館。

1980年,陳家溝新建武術體校,由陳一華父親陳伯先組織管理,屬於公辦,當時有教拳的老師偷偷在家開武館,被視為陳家溝太極拳產業化的開端。此後民辦武館漸多起來。2000年,武術體校以38.5萬賣給陳小旺家族,改名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至今,全村成規模的武校有3家,大大小小的家庭武館近30家。

張福旺的家庭武館是其中辦得比較好的,他告訴記者,在陳家溝靠教拳發財並不容易,但他沒有透露具體收入。「掙錢不是關鍵,關鍵是受人尊重,所有人看見你,都叫你師傅,他們跟我學了之後,身體或者家庭改觀了,這才是最大意義。」

據張福旺、嚴雙軍、陳啟勝等人介紹,在外教拳的陳家溝人,多為30-40歲的青壯年,做得好,一年掙30萬-50萬;多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地區;知名拳師陳向武在汕頭開館,一對一教學,1小時1000元;陳正雷4000多名弟子,弟子的弟子已在開拳館;朱天才的弟子在日本開會館,一個會館就有10萬會員。

歷史最悠久的陳式太極拳學校。

陳家溝太極拳產業延伸到外面的部分才是巨頭,但數據無法統計。「因為好多人在外面開拳館,不想讓師父知道。弟子在外面辛苦灌溉,有些師父一過去就『摘桃子』,把學生都帶走了。」嚴雙軍了解到,這種情況雖然只是極少部分,但在年輕一輩的弟子中間影響很大。

心直口快的陳一華感覺到,陳家溝太極拳發展起來了,也出現了不少「怪現象」:以前都是義務教拳,有責任傳承,「現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來學了,能靠教拳掙錢了,味道就變了」。他認為,太極拳發展到今天,是對人性的大檢驗,有些人為了掙錢不擇手段,有些人學拳就為了作秀、包裝,有些人水平不高,沒什麼可教,卻大喊大叫,還有一幫人跟在後面叫喊。

陳一華直言,現在很多所謂的拳師、大師、宗師,有些人名副其實,但也有人沽名釣譽。「好多人外地人問我,這裡誰的水平高?我也沒辦法解釋。『四大金剛』的水平有多高,也沒有衡量標準。」

朱天才的家庭武館,正在練功的弟子,他們大多14-16歲,習練五六年後,可到分館當助教,工資一般有6000元。

朱天才也認同,所謂的大師沒有衡量標準,有些人練三年五年,也稱自己是大師。「不僅是武術大師,各種大師都有,什麼易經大師、國學大師,大師滿天飛!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國家也是不承認的。」

「哪有那麼多大師!什麼叫『太極十年不出門』?意思是你辛辛苦苦練,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十年後才可以出去教拳。所以有句話叫『練拳者千人萬人,成熟者一人半人』。」張福旺練拳四十年,教拳二十餘年,尚不敢自稱大師。

陳立法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覺得有些人雖練拳時間不長,也能出去教人學個套路,「高級老師教高級學生,初級老師教初級學生,一年級的水平也能教零基礎學生」,這是文化普及趨勢下必然的傳播方式。他一直警誡兒子,練拳好不好不重要,關鍵要做人,做人一定要守規矩。

傳承與迷茫:「兩條腿走路」

隨著太極拳普及化,它的意義更多體現在養生健體,95%學太極的人都是來健身的。但陳一華認為,對拳師的要求不能止於養生健體,還要達到先輩的水平,要把太極拳的內涵、精神傳承下去。

陳家溝一家飯店張貼著陳氏太極拳門規戒律,其中有兩條「不與無知爭強,不與狂徒較量。」是陳家溝人對待徐某一事的態度。

在張福旺看來,太極拳的傳承應「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繼續推廣健身功能,另一條是傳承技藝。去年11月份起,他們開始籌備一個「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溫縣的武館聯手定期舉行比賽,讓學生有更多實戰的機會;第二步,推動設立更多國家級的太極拳推手職業聯賽;第三步,舉辦太極拳與其他傳統武術的對抗類比賽。

最近紛紛擾擾的事情更讓他下定決心,在以後的傳承中,必須加強德育的教育和技擊的訓練,「絕對不能讓技藝失傳。」

陳家溝歷來注重太極拳技擊的傳承。以前,陳家溝的弟子、孩子出去跟人打架,把人打傷了,老人會出面擺平,要是打輸了,沒人會管;現在,陳家溝所有的武館學生都要參加對抗類比賽,要是誰家的孩子拿了套路冠軍,沒人記得住,拿了推手冠軍,大家會覺得挺不錯。

給武館烙畫。

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是內家功夫,必須從童子功練起。朱天才認為,練功只有兩個秘訣,一是遇到明師,學拳先明理;二是長期堅持練習。「現在的孩子頭腦靈活,有文化,但缺少苦練的功夫。」

「以前的人除了生產就是練功,整天都在練,一間房,房裡有一張長凳,練累了就在凳子上休息,一天練30遍。」陳啟勝描述「四大金剛」當年練拳的情況。

來學拳的孩子大多成績不好,學成教拳是他們的一條出路,但他深知,這條路不容易,競爭比較激烈,他自己就是吃著苦走過來的。對下一代拳師的走向,陳福旺也比較迷茫,未來學技擊的人可能越來越少,有多少人可以傳承?

正在修建的新武館。

他註冊了一個家庭武館,暫時租用場地教學,申請在陳家溝買一塊地,但需要排隊等。陳家溝的土地越來越緊張,同一塊地,十年前賣10萬,現在賣150萬,增長為15倍。

他在租用的場館裡舉辦了短期學習班,去年學拳1000人次,有90多名來自16個國家的外國學員。

法國骨科醫生Matthieu是陳立法唯一一個正經收的外國徒弟,他8歲開始接觸中國功夫,2005年來陳家溝遊玩時,在楊露禪學拳處偶遇陳立法。當時陳在他面前耍了一遍小架一路,獨特的拳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atthieu在陳立法家練拳。

一年之後,Matthieu再次來到陳家溝,拜師陳立法學太極拳,每年集中學習一個月,至今11年未中斷,在陳眾多弟子中,堪稱佼佼者。

在歐洲,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太極拳只有助於養生,很少人知道太極拳也可以格鬥。「因為他們接觸到的大多是楊氏太極,在我的理解中,楊氏較少發力,陳氏更多發力,有更多的擒拿、推手等技能。當我對太極拳的了解越來越深,我知道它是可以實戰的。」2011年,他在法國開了一個武館推廣太極,現在有30個學生。

外界傳言陳家溝人人都會太極拳,陳立法認為這種宣傳過分了,陳家溝有700多戶,3000口人,他估計現在有一半人會練,但練得好的人依然是少數。有時候他感覺,老外對太極拳比中國人還用心。

陳立法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睡,奶奶常跟他說,爺爺的功夫有多好,因此他從小就有強烈的傳承意願。他14歲隨父親學拳,33歲開始教拳,不過主業仍是耕種,一直到近幾年,村裡搞旅遊開發,沒地了,也耕不動了。

國際太極院,學生每天5點多就要起來晨跑、訓練。

如今年近70歲,子孫滿堂,衣食無憂,陳立法的想法越來越簡單:「有人來學拳,我就教,沒人來,我也不去宣傳。只要能把太極拳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一代代傳下去,就滿足了。」他為傳承了武學世家的衣缽感到驕傲,「我們家12口人,除了小孫子,11個人都會練。」


推薦閱讀:

地理冒禁錄(元極門風水傳承,得之請珍惜)
張澤華傳承盲派的星、宮、神
木匠爸爸鄭安全 :故鄉是我必須回去的地方
一口氣十遍《離騷》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皇氏三墳
排卵期同房最容易懷孕,但你總是懷不上,原因出在這裡!

TAG:生意 | 傳承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