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留學文化研究專題資料庫
因為法拉盛近兩年超級市場分布的密集,已經到了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的程度。尤其是生鮮蔬果魚肉超市,更如雨後春筍般在法拉盛發出新芽。新開張的大豐超市出現在黃金三角地帶,占著地利之便,成為新的購物地標;斜對面由速食店與小型商場改裝的黃金超市,業主斥資千萬買下後,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裝潢,力圖搶食法拉盛的超級市場大餅,與老字號的金山、香港、中美,中型的生鮮超市中國城、甌江、新中國超市等拼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提起背後這些財團生態的勢力,已逐漸由過去台灣、香港移民的財力,移轉至溫州人的版圖中。
浙江溫州人在美國,特別是在紐約的發展,在短短10年內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擅於經商的溫州人,以其獨到的商業眼光,在該族群互助精神的支撐下,踩著特有的溫州模式創業手法,很快在紐約發揚光大,甚至有超越其他華裔移民族群的態勢。 1980年起大量移居紐約 溫州人非法或合法移居海外的人數約有150萬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地區,以法國與義大利最多,德國、匈牙利也有為數不少的溫州人。以歐洲為踏板前進美洲大陸,則是在1930年代以後,到了1950年代逐漸增加,所從事的行業與早期的其他移民一樣,多屬出賣勞力的餐館洗碗工。工廠與築路等工作。據說早期溫州人比現在還更具有「土不親人親」的江湖豪氣,初至唐人街餐館吃飯的溫州人,如果以溫州話交談,隔桌同鄉聽到,還會不聲張的悄悄代為結帳,地域色彩相當濃厚。 直到1980年,情勢開始逆轉,從浙江溫州為主直接來到美國的溫州人增加,相繼在美國各地落地生根,發展自己的事業,並開始參與紐約華人社區的工商活動。根據美國浙江工商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美的溫州人約有23萬人,其中紐約周邊就佔了一半。他們從事的職業也與老僑不同,不再擠在中餐行業,越來越多的人從小攤販和服裝、服務業起步,進而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間發展進出口貿易。經營的商品也從紡織、皮革、玩具、小百貨、五金家電等逐漸向電腦軟體、電訊等轉移,且經濟實力很快與廣東、福建來的移民爭鋒,甚至有凌駕之勢。 晉身有屋階級 速度驚人 溫州人喜歡自己當老闆、買地產,與其勤儉刻苦的特質有關。剛來美國的溫州人,當初離鄉時向親戚借來的錢都還沒還完,欲可以在四、五年內買房子,且非一房一廳的小公寓,而是獨棟三層樓的「六六三」,不但迅速晉身有屋族,還自己當起寓公。這對同為勞動階級起家的其他移民來說,幾乎是不可思議。美國紐約浙江聯合會主席林德憲表示,這要拜溫州人特有的互助精神所賜,他說,「一般一對夫妻在紐約打拚四年,攢個四、五萬美金,準備買房子時,找20個鄉親籌組互助會,自己當會頭,發揮槓桿原理,這樣頭期款就籌到了。而且會首的好處是不必擔利息。買好房子後,地下室留著自己住,其他三層出租收房租,不但銀行貸款有著落,還有得賺。」 難怪,有句讚美溫州人的話:「溫州人可以住地板也可以當老闆。」形容的相當貼切。但是當會首與起會的風險,最擔心的是欺詐與被倒會。美國浙江溫州工商會名譽會長朱海風強調,「溫州人一向講信用,且同鄉間聯繫頻繁,即使被倒會,會首也逃不出溫州人綿密的組織網。」他舉例指出,去年一名溫州女子,在加人互助會的第三個月,把會標走後便逃之夭夭,會首當時也是因為要購屋才起會,心急如焚,求助紐約的溫州同鄉會。由同鄉會出面寫份報告,透過領事館轉到大陸的溫州市官方單位,很快就把該名女子逮捕,同鄉因為舉證該女子惡意詐欺,她最後表示願意還錢。 但是朱海風也說,溫州人為了安全起見,互助會的成員中,非溫州人能參與的很有限,多半僅限於同鄉才能入會。「因為如果不是溫州人,我們也不了解對方的背景,發生了事情較不好控制。」 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如果說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那麼溫州人可以自豪地說:「有生意做的地方,就有溫州人。」說溫州人的基因善於做生意一點也不誇張,哪裡有生意可以做,就往哪裡找機會。朱海風舉例說,幾年前南斯拉夫戰火密布,各國都在研究戰爭如何打,結局如何,但是溫州人動的腦筋是戰爭必定造成民生物資的匱乏,並已悄悄把民生物資運到鄰近的國家如匈牙利等國,等待戰爭結束。因為從生意的眼光看來,這種戰爭最多不過是三、五個月,戰爭一結束,民生物資勢必欠缺,到時候不但大賣,還可以抬高價格。
然而,比起帶有冒死犯難精神的福建移民,可以勇闖危險地帶,把外賣店開在治安不佳的區域,溫州人則有不同的冒險哲學與原則。林德憲說,「只要有生意的地方都有溫州人去,但是危險的地方不會去。」 溫州人可以冒著生意失敗的風險,但不會冒生命的危險去做生意,而是在那裡等機會,等危險過去了再出現。 喜歡當老闆經濟意識覺醒早 溫州人是大陸民眾中經濟意識最早覺醒的,他們的觀念是「沒有自己的業,就沒有臉面」,所以溫州人在全中國當老闆的密度是最高的。 溫州人在中國發展民營企業早自1980年代起就開始「偷跑」。在大陸溫州,因為私營企業發達,溫州人把自宅當工廠,生產服裝、鞋子、小電器與打火機,到1980年代後期開始興旺,促進溫州市的經濟繁榮,也是中國所謂的資本主義路線,其中鞋革業和服裝業是溫州的傳統優勢產業。 直到目前,光是製鞋業每年的產值就超過30億元,溫州著名的打火機每年生產五億個;有個說法是:全球每30件成衣,就有一件是溫洲地區生產。從1990年代起,中國其他城市甚至組團到溫州取經,學習發展民營企業的經驗。 這股資本主義風隨著溫州人移民海外,開拓出外銷市場。迄今為止,每年從溫州出口的產品就有一億美元以上,其中以成衣、皮鞋、皮件、飾品等為大宗。而且在紐約地區成為溫州移民開闢經濟版圖的最佳後盾,並拓展出三個商業板塊。鼎盛時期,溫州人在紐約開設衣廠有五百多家、經營餐館達六百多家、另外還有最集中的批發、禮品店、以及新興的超市。 商業三板塊在紐約立足 第一商業板塊是紐約華埠的堅尼路(Canal St.)。在80年代前,堅尼路近百老匯大道一帶相當蕭條,不似如今商店的櫛比鱗次。但是中國城是觀光景點,觀光所帶動的消費除了餐飲,便是購物,特別是禮品與廉價的特色服飾。溫州人看中這一點,從80年代起,大批進駐堅尼路,一間間開起禮品衣飾店。如今兩旁儘是廉價的皮件衣飾與紀念品店,其中多數是溫州人開設,成為觀光客至華埠必訪的「景點」,使華埠多了廉價衣飾皮件市場的印象。目前堅尼路、中央街及勿街附近的禮品店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家。販賣的商品有皮包、皮鞋、圍巾、手套、女性流行服飾、具中國特色的服飾、飾品等。
甚至後來在堅尼街的店面幾近飽和後,溫州人開設的地攤型店面逐漸向小義大利區擴充版圖。但是向來剽悍的義大利佬怎肯讓溫州人的地盤跨進小義大利區呢?朱海風提到溫州人搶食地盤的長期眼光說,「無非是房租貴一些吧。例如房東出個價錢,溫州人可以二話不說的同意。甚至再加上一點零頭都願意,因為生意人看的是長期,只要地段夠好,租金貴一些都是值得的。」 粗略估計,溫州人目前在小義大利徒步區開闢的禮品店約有10家左右,其中有兩家的老闆是義大利人,其他店東有來自香港、上海與廣東。溫州人為在這黑手黨的地盤做生意,除了平日的茶水錢、保護費等不吝嗇外,甚至有的店家與義大利裔合夥,以取得生意上的便利,較可以安心做生意。 曼哈坦中城的批發業 溫州人在紐約市的第二個商業板塊,也是最大的一塊,是以曼哈坦中城百老匯大道為基地的服裝飾品批發業,也是從在80年代初期開始。當時該區塊是處屬於韓國人控制的批發市場,找不到一家溫州人開的店;如今則有五十多家溫州人與廣東人開設的批發公司;與韓國人、中南美洲及印度人的批發店競爭。 曼哈坦中城的第七大道,又名「時尚大道」(FashionAve),有大量的流行服飾、飾品、鞋店、與化妝品店,溫州人佔盡地利之便,在此地以溫州人對服裝工業的敏感度,開發服飾批發生意。 朱海風表示,服裝批發也只有曼哈坦中城可以做得起來,因為附近的服飾店多,如果要看樣或是訂貨、改貨,相當方便。而且流行感夠,接訂單也比其他地區容易。目前在34街至39街間、6大道至11大道間的區域都有溫州人開設的服飾批發店。 新興超市 進駐法拉盛 第三個板塊是法拉盛地區的衣場與新興的超級市場。早期溫州人在法拉盛的商業活動主要是衣廠工業,當時溫州人在法拉盛。曼哈坦和布碌侖開設的衣廠有三百多家之多。在1990年代,猶太人退出法拉盛的服裝加工業後,由溫州人整棟樓宇承接後繼續經營衣廠,當時光是法拉盛市中中心外圍的大學點大道就有四十多家衣廠。 溫州人在法拉盛開設的衣廠可以說抗壓最強。因為衣廠不景氣後,漸漸失去衣源訂單,法拉盛地區由福州人與台灣移民開設的衣廠紛紛關廠,但是溫州人卻可以將夕陽產業承接過來繼續經營,甚至削價接訂單。但在制衣業景氣蕭條,與大陸製造進口的衣飾兩面夾攻下,法拉盛的衣廠還能活多久,精打細算的溫州人,或許也在盤算中。實際上溫洲人在法拉盛最新的商業板塊,是新興起的超級市場,突破過去的超市營業方式,以生鮮蔬果魚肉為主的新姿態出現,而且規模與速度更勝許多老牌的超市。為了搶地盤,濕州人甚至不惜以家族力量或合夥人,將黃金地段的店面買下或高價承接後,改變原來的業種,例如將原來餐館內所有的生財器具全部處理掉,再另外花錢投資裝修。而這些超級市場的經營者,多是年輕打拚的溫州青年,採取「溫州模式」創業。
擺玩具紀念品地攤、蔬果地攤,累積積蓄後開設觀光紀念品店、然後進軍超市開設中大型超市,這就是溫州人在紐約的奮鬥模式。「新中國」超市集團董事長虞錫龍就是典型的例子。 十多年前來紐約的虞錫龍,是在紐約的中國城擺地攤賣禮品起家,然後擺地攤賣蔬果青菜,因為市府不時的取締與反對,只好想辦法去開店,終於在親友的幫忙下,於1992年在華埠開了第一家超市「第一龍星」,早起晚歸的努力了10年,目前超市經營的範圍已經延展到法拉盛地區,「新中國」超市就是該集團的事業之一。 虞錫龍表示,溫州人其實承襲的是中國人刻苦的特點,特別當初他來到紐約時,不是帶著豐余學費來留學,人地不熟,鈔票也沒有,只好去擺地攤養家活口,慢慢才有如今的規模。他承襲溫州人對談及事業規模保持低調的作風,避談目前所擁有的事業規模,但是他強調親友的幫忙相當重要。 超市密集 低價拼生意 此外,自1990年中期開始,法拉盛的超市陸續出現。1993年開幕的「甌江」超市、1996年開設的「中國城」超市,另外還有「中美」超市,均由溫州人獨資或合夥經營。與台灣及廣東幫的「金山」與「香港」超市搶食法拉盛的市場大餅。 看著超市開得紅火,原本經營批發、進出口貿易等行業的「大豐」集團負責人夏朝陽,也以家族力量進軍超級市場,頂下人潮流動率高、原本由山東人經營、位於緬街與凱辛娜大道交口禮品店,與溫州房主重新簽10年的租約。夏朝陽來美經商十多年,本業是在新澤西和曼哈坦中城從事進出口貿易、時裝、帽子等,這是他第一次轉戰超市經營,選在這個佔地共四千平方尺的「金三角」地段開設複合式超市,連其他溫州同鄉都靜觀其日後的發展。 「大豐」超市才開張,斜對面不遠處又將出現另一家大型超市黃金超市,在7月下旬正式開張,該超市雖由鄭姓業主出面買下,但其中也有溫州人的資金參與。這個地點原本是披薩炸雞店,在半年前租約到期後歇業。黃金超市開設後,一樓樓面加上地下樓,面積約有八千平方尺,一樓改建為小型商場,樓下則是生鮮超市。 溫州人經營超市最大的特點是拼搏精神。這些業主表示,生鮮超市的貨品規模與樣式也許比不上老字號的超市,但是抓住中國人飲食注重新鮮的特點,捨棄冷凍食品的包裝,強調以生鮮蔬果與魚肉為賣點,當天批來處理過的生鮮蔬果,如果當天沒賣完將全部處理掉,同時可以將價格壓至行情以下,薄利多銷。走進這些新開設的中型超市,成堆的蔬菜上插著一把99分錢、1.19元的紙板,超市外的騎樓則是為數眾多各式各樣的水果,從蘋果、香蕉、柳丁、水蜜桃、李子、芒果等,寫著四個一元、五個一元等價格,法拉盛的打工族、上班族、家庭主婦像是撿到便宜一樣地,湧進這些生鮮超市,大把大把地把蔬果搬回家。 這些生鮮超市以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秉持早早開市、晚晚打烊的原則,拉長時間以期增加銷售。林德憲說,別看這些生鮮超市門庭若市,當一般人還在睡夢中時,這些老闆們可以半夜起床到魚市去批貨,等到超市開門,貨品井然有序地擺上貨架時,他們已經工作五個小時了。而這些溫州小老闆,多半得利用晌午的時間好好補眠一番。這麼多同是溫州人開設的超市,對強調互助與共容精神的溫州人來說,不會有競爭嗎?朱海風表示,根據他的觀察,「賺總是有得賺的,但因為開得多了,不過是大家少賺一些。」
林德憲則認為目前溫州人在法拉盛開超市是良性競爭,他比喻「就像是在同一個池塘釣魚一樣。每個人都可以釣到魚,但會因為位置不同,釣到的數量不同。」 一不怕苦二不怕難為情 剛到美國的溫州人能忍受地獄般苦工的煎熬,數年後就能苦盡甘來,有其特殊性格,且女性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紐約幾個中國城街邊擺地攤的小販中,可以看到不少溫州婦女的面孔,溫州人對溫州婦女的讚美是:一不怕苦,二不怕難為情。 同樣是移民,比起中國其他城市來的移民,溫州人的野心與堅毅便有明顯不同。朱海風說,以上海年輕女性與溫州女性的化較來看,上海女性到了美國會先進大學念書,畢業後找工,周末有空去休閑娛樂。但是溫州女性來到美國是先到衣廠做工,周末有時間再批點貨品擺擺攤,在衣廠的工作時間盡量加長,能加班就盡量加班。同樣工作四年下來,當其他移民女性最多是當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租一間小公寓,每月薪資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都貢獻給房東,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也沒餘力購屋;但是溫州女子此時可能已經當起寓公,自己住的並不豪華,但是可以多筆房租的收入支付房屋貸款。 另外,溫州人沒有時間閑著,一有時間就會想點子賺錢。林德憲開玩笑地說,如果溫州人開的車在路上與人相撞,要賠多少錢,會很爽快地和解了事,「因為溫州人忙著做生意,沒有時間去打官司。」 但是創業成功後的溫州人,對於自己的事業有成以及所累積的財富都相當低調,這也是溫州模式的另一種特色。 林德憲解釋說,早期法拉盛衣廠多的時候,溫州小販會將蔬果拿到溫州同鄉開的衣廠販賣,因為對衣廠工人來說,這些蔬果新鮮、方便、且比市場價格低,很容易就銷售出去。這些小販在日積月累後,有了本錢,就在商店外頭租一小塊面積擺地攤;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積累更多資金後,就開始開禮品店、批發店、或是超市。 他本人就是溫州模式下創業的例子。二十多年前來紐約時,他先在紐約就學,畢業後開始在路邊擺地攤,後來很幸運地在布碌侖區租到一家低於行情極多的店面,開設禮品與紀念品店。如今兒女都已長大完成學業後,都在一般的企業任職,並未經商。 而目前已退休的朱海風,早年也是循著溫州創業模式起家。他來美國後,先在西餐館做洗碗工,七個月後,靠著存起來的幾千塊錢,租間小店面開禮品店,後來經營餐館,目前則有電腦公司、批發公司等事業由其子女在經營。搶店模式 頗受爭議
溫州人善於經商,但在某些商業手法上,也有其負面印象。其中勇於削價競爭的蠻勁,其他移民族群也頗有微詞。 例如以開設99分錢店來說,若是開設在韓國人的地盤內,第一步策略便是削價競爭,韓國店賣五元的商品,溫州人開的99分店不到一美元,如此惡性削價,直到把競爭對手氣走為止;再如新進駐被視為有潛力的地段時,如果預料會有其他如韓國人或是印度人也將進駐競爭,寧可以「店海戰數」作戰,在同一地段再開一家,目的是不讓對手進駐,價格可以自己控制;在搶店面方面也是以出手大方來逼走對手,例如為了搶租一間店面,可以用高價與房東談判,硬是將對手逼走。因為溫州人以特有的生意頭腦看準一個地段或是行業後,認為有前景就有長期作戰的打算,不會輕易退出。至目前為止,雖證明他們的眼光,也多少引來不同的批評。 仿冒商品充斥則是另一個負面印象。溫州本土素以皮件服裝等製造聞名,過去在中國是有名的仿冒品製造區,製造仿冒品的技術也無人能及。在華埠中國城,隨處可見大量的名牌女用皮包仿冒品,消費者享受到廉價的仿名牌商品,然而對華人多少留下不良的印象。每年溫州人從中國進口的貨品至少在一億美元以上,以美國為基地,銷售到南美等地,其中就有不少是仿冒品。 另外,法拉盛生鮮超市一家家地開,店家為了行銷,在騎樓擺起大量水果攤,騎樓雖有靠牆內四尺允許設攤的法律規定,但是大量堆積的廢棄蔬果與紙箱等,可以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多少對市容造成不良影響,也成為法拉盛市容為人詬病的問題。 西岸溫州人從商者少 比起美東地區,美西的溫州人規模與人口特質就有顯著不同。東岸多是做生意,且屬中小型規模;然而在西岸,從溫州進口的眼鏡、打火機、皮鞋、皮包、小電器產品等,則多以西岸做基地,銷售至中南美。每年在拉斯維加斯的貿易展上,以中南美國家所下的訂單最多。 在人口特質上,加州溫州同鄉會創會會長林成章指出,西岸分布的溫州人來自中國與台灣的約有近兩千人,多集中在洛杉磯。普遍知識程度較高,碩士以上學歷者占很高比例,所從事的行業也以上班族與從事教職員與研究工作者居多,至於商業經營則是以旅行業、交通運輸、租車業等的較多。 溫州人的刻苦與經商頭腦,為華人移民在美國的奮鬥樹立典範;但是廿多年前開始到紐約打拚的溫州人,直至近十年來到紐約闖天下的年輕一代溫州人,將自己視為犧牲的一代。他們的辛勤努力,讓他們在美國出生成長的下一代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接受美國教育,而接受美式教育的第二代們,未來是否會接續上一代經商的本質,恐怕連溫州人自己都沒有把握。 吳寬衡 從地攤小販到超市老闆中午時刻,法拉盛市中心緬街上的中國城超市,一樓樓面撒滿各式新鮮的青菜,每樣蔬菜上方用紙板簡單地寫著:青江菜一把99分、花椰菜1.19元;店門兩旁的水果攤則是擺各式水果,用紙箱一角撕下來的紙板,寫著四個一元等價格,吸引行人的目光。
在超市地下室,年輕的老闆吳寬衡,則指揮著工人將一車車的貨品搬進倉庫就定位。一名墨西哥裔的工人拿著一張進貨單給吳寬衡,他看了一眼,指指地下室後方的一名工作人員,示意對方去找他處理。因為沒有太多時間接受採訪,他便在倉庫門口一角回答記者的問題。 中國城超市目前有二十多名工作人員,是吳寬衡經營的第二家超市。目前他是自立門戶獨資經營中國城超市,此外,他也另外開設一間批發公司,一方面供給自己店內的貨品;另一方面,作為未來開闢外州市場的基礎。 今年才30歲出頭的吳寬衡,從一個擺地攤的小販,到超市老闆,他的創業經過則是典型海外紐約溫州創業模式。 吳寬衡在約10年前來到紐約投靠親戚,先是在中國城擺地攤賣玩具。在來美國前,他在大陸家族經營的是電子工廠,所以談起生意應該並不陌生。他在擺地攤累積一筆儲蓄後,1993開始進一步擺起蔬果攤,以低於市場價格出售。三年不到,因為看中一個法拉盛緬街的店面,就從一個地攤販立即晉身為超市老闆之一。 1993年,吳寬衡與幾個同鄉合夥,租下法拉盛目前緬街上甌江超市的店面,開始經營生鮮蔬果市場,見營業額穩定後,開始批發新鮮魚肉加入市場。到了1996年,便自立門戶,退出甌江超市,另租店面開設中國城超市至今。 吳寬衡靦腆地說,「剛開始做的時候,每天夜裡兩點就要起床到批發市場拿貨,每周七天,沒一天休息。累是很累,剛開始生意也不穩定,但是沒有時間想到挫折。只知道看同鄉這樣打拚,自己努力一番一定會有好結果的。」 問起如何這麼年輕就開始做生意,吳寬衡笑笑說,「自己要去學的東西很多,因剛剛來紐約時什麼都不懂,開超市後的一段時間,親戚幫了很多忙,願意輪流到店裡教我,例如去哪裡批貨?怎麼批貨?在超市裡面貨品怎麼擺,才會給客人購物的舒適感,人潮動線怎麼走等等。」 幾年下來,目前他不但經營中國城超市,還經營一家果菜批發公司。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未來可以開發外州的市場。他於一周前剛去波士頓進行市場調查,希望可以將紐約的超市模式轉移到波士頓的中國城。提到他的觀察,吳寬衡以非常專業的生意眼光說,在波士頓華埠當地要吃到新鮮的蔬果魚肉以及中國人口味食品很不容易,看來是一個拓展的機會,但是波士頓的華人結構與紐約不同,卻是最大的一個風險。 他表示經過市調後的結論,「波士頓地區的華人不集中,中國城規模太小,且華人以上班族居多,平日上班後直接回家,只有周末假日才會出門到超市採購,不像法拉盛或是華埠中國城地區,華人在一天工作結束後,會順便來購買蔬果回家,等於天天都有生意可做,但找到適當的開超市地點並不容易。所以還需要觀察。」即使目前吳寬衡的事業已經小有規模,但是他依舊得清晨起個大早去果菜市場及魚市批貨,依循早開市、晚關門的原則,仍是一個辛苦的生意人。吳寬衡也提到未來不會將勢力跨展到布碌侖的原因,是因為已有親戚在該地經營,不適合去搶地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競爭,充分展現溫州人的互助精神。
今年才三十齣頭的吳寬衡,目前有兩名子女,他表示,自己辛苦讓子女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但是未來子女要從事何種行業,則是放任他們自己去發展了。 [美] 世界日報·世界周刊 2002年7月21日推薦閱讀:
※《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是怎麼死的?
※董莉:在朱氏婦科門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關於孝心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忘不掉的天龍八部,點評一二,方洲江上雜談
※敦煌老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