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高慶春(2016年第13期)

當代名家 


高慶春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理事、篆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副主任兼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主任。多次受聘擔任全國書法展賽評委。獲全國首屆正書大展最高獎等,入選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作品展。曾在黑龍江美術館、北京舉辦個展,在北京舉辦高慶春書法工作室首屆師生作品展。出版有《高慶春書法集》《當代書法大典·高慶春》《高慶春篆刻選》《當代篆刻九家·高慶春》《高慶春篆刻新作集》等。作品被中南海、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印學博物館等收藏。



十年磨一劍

□高慶春

如果把十年劃為一個時間段,那麼有必要梳理一下我這十年的創作思路和過程。可以說,這十年是拋棄獲獎、入選的羈絆,心無旁騖地追求心中的藝術高峰,在積累的過程中求發展,在發展的同時提升自我;按藝術規律行事,做足融會貫通的功夫,力求開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來。

我常感嘆翰墨之道玄妙莫測、難而又難。細究我當下的作品,和以往相比較還是有些不同,不同在於「歲月磨礪涵養了筆墨,筆墨呈現了真實的自我」。「字內」手段是一方面,「字外」修鍊尤不可或缺。用功尚需得法、守法,勤勉更要善思、勤思。這些需要耐力、堅守、穎悟和自信,以及忘懷得失、不怕失敗的勇氣。

這些年主攻篆書的大方向沒有改變,涉獵的重點是金文和簡帛這兩塊。應該說結構、用筆的力感,是從金文裡面學來的。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簡帛書,包括楚簡和漢簡,用心研究和臨習了《包山楚簡》《子彈庫帛書》《五十二病方》等。簡帛書的字形恣肆率意、用筆靈動自然,但線條較弱、飄、薄,需要去粗取精、有所取捨。

書寫技法絕不可忽視。篆書的筆法是解開篆書謎團的一把金鑰匙。那些傳統的大篆,字形呈收縮的狀態,用筆也以短促、中鋒為主,厚重有餘而靈動不足。寫篆書不是「畫」字,「寫」與「畫」一字之差,卻有高下之別、雅俗之分。我認為書寫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毛筆自然而有節奏的律動,來展現線之魅力,實現藝術創造。這一創造的過程就是要達到寫篆書也讓人感覺輕鬆愉悅、看著不累。這線裡面、形裡面體現的是生動鮮活的、充滿生命氣息的、流暢自然的一種狀態,使之既有「古意」,也有「己意」,這難度很大。

如何在寫篆中體現金石氣也是我所關注的課題。刻石類的東西經歷了長久的風化、剝蝕,會變得斑駁、模糊,啟功先生說要「透過刀鋒看筆鋒」,我由此感悟對於鑄造的鐘鼎金石之類器物的文字研究要「透過鑄痕看墨痕」。須挖掘出它本來的面目,看到金石文字背後的東西。簡帛書作為金文時代的民間「手寫體」,是不知名的匠人書寫在竹片、木片、帛書上的墨跡,字形雖然很小,但鮮活生動,一根線從起筆到收筆的過程,流美而奇妙,值得借鑒吸納。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二者的取捨融合,以大篆的筆法來融匯簡帛書,以簡帛書的趣味來激活大篆,以期達到既能不失大篆的厚重、古拙,又兼顧簡帛書的靈動、率意。

寫篆書離不開古文字這個根本。同時,寫篆書絕非一成不變,也需要適度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沈鵬先生借用愛因斯坦的話提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理解「想像力」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書法創作規律把握基礎上自我認識的升華和能動性的發揮、化古為我的個性化創作。

張海先生曾提出過「一厘米」理論,大意說,不必期望超過前人很多,只要在前人的基礎上超出一點點,也就很難得了。我完全認同這一觀點,但願我這十年能有「一厘米」的微小進步。

「平常心最好,從容不畏艱」。50歲是人生與藝術的一個分水嶺,何去何從,心中一片茫然。不過路還得走、字還要寫,順乎天命吧! 乙未寫了一首《五十既望》或許能表達我當下的心境:「漸近悟堂知命年,回眸半世似風煙。遙迢鶴嶺青春路,瀲灧松花赤縣天。古篆澄懷池盡墨,銀刀娛性石堪言。人生況味渾如許,莫問春秋意自閑。」


高慶春作品選刊

高慶春    篆書中堂   悲秋應亦抵傷春,屈宋當年並楚臣。何事從來好時節,只將惆悵付詞人。133cm×66cm


高慶春    篆書對聯    古董先生誰似我 新花齊放此逢君137cm×34cm×2


高慶春    篆書橫幅    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門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秋來山多雨,落葉無人掃。 跂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日下川上寒,浮雲澹無色。26cm×38cm


推薦閱讀:

母親節丨讀一讀老舍、莫言等名家寫給母親的文章
宋名家詞集錦之六——秦觀
當代名家字畫 國畫山水旭日東升藝術賞析

TAG:名家 | 2016年 | 當代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