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結束了,運動員去哪兒?

有消息說,這屆奧運會後,國乒名將張繼科,跳水女王吳敏霞,以及金牌射擊隊和國羽隊的眾多運動員們即將退役。眾所周知,體育健兒們的運動生涯短暫,回顧歷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數量龐大的運動員團隊,這些退役的運動員都去向何方呢?

當然,很多獲得了世界冠軍的運動員退役後依然光鮮,憑藉著出色的個人能力,他們迅速適應了「後運動生涯」的生活。

進軍商業圈

很多運動員在退役後選擇在體育相關的行業中創業。例如李寧、李小鵬、姚明等人。

自1988年退役離開了運動場,李寧自主創業並一手將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推廣上市,可以說在商界他找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進軍娛樂圈

冠軍運動員們退役後憑藉著超高的知名度和龐大的粉絲群可以順利地進軍娛樂圈。例如楊威、田亮、林丹、劉璇等體育明星們就在此列。

「人不可能抱著榮譽過一輩子,都會有新的階段和開始。」劉璇曾在錄製綜藝節目時說道。作為悉尼奧運會女子平衡木世界冠軍,她退役後在影視,音樂和綜藝節目中多棲發展,獲得了更大的成功。

留守運動場

更多的運動員退役後選擇留在運動場上,以教練的身份繼續自己的事業。例如國乒教練劉國梁、女排靈魂人物郎平、以及中國射擊隊的傳奇教練王義夫。

郎平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黃金一代的靈魂人物,在退役後選擇繼續留在摯愛的排球場邊。自1988年至今,她先後在中國、義大利、美國等地執教。執教期間的郎平教練成績滿滿,完成了退役後更為華麗的轉身。

光芒下的眾生相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運動員都能獲得世界冠軍,絕大多數的運動員年齡到了成績卻不能在世界登頂時,只能無奈退役另謀出路。沒有奪目的榮譽相襯,他們的出路並不樂觀。

崔巧路曾是皮划艇運動員,2001年曾獲全國秋季錦標賽冠軍。2003年退役後,拿著3萬多塊錢安置費回到大學讀書,畢業後到開封體校業餘隊當教練。由於工資低,生活無法維持,他最終脫離專業自謀生路,現在是一名流動水果攤販。

一名很早就選擇退役的游泳運動員介紹說,沒有被選拔到國家隊,甚至到了國家隊也沒有出特別好成績的運動員,出路都很窄。早些年部分省隊的運動員一邊訓練一邊學習,還勉強能算個大專學歷,退役後在學校當個體育老師或體校教練,然而近幾年學校對老師文憑的要求越來越高,退役運動員文化水平有限,很難再找到類似的工作。還有一條出路是某些單位可能會招有運動特長的人,比如籃球足球運動員,但這種情況也需要碰運氣,「從政?」他笑了,「那幾乎不可能,除非你是世界冠軍。」

另一名退役的水球運動員也曾說「雖然在隊里我是絕對主力,但隊伍在世界上很難排上名次,榮譽輪不到我。」正是這樣的現實原因,令她謝絕了教練的挽留,趁年輕選擇退役回學校讀書,為以後的生活尋找出路。

光鮮之餘更多凄涼

更加殘酷的是,對於運動員來說,只有獲得了像奧運會這樣知名賽事的冠軍才有出頭的機會,小規模的國內比賽或是冷門項目賽事實在少人問津。本就不被關注的運動員在退役後由於傷病和文化水平的問題,更是生活得十分艱難。

冷門項目 獎金微薄

技巧項目是以翻騰、平衡、拋接等動作為主,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一定造型的體育競賽項目。無論是單人還是多人技巧項目,對運動員的柔韌性,力量和相互配合都是極大的考驗。但這個項目相對冷門,很多人甚至從未聽說過。

前技巧運動員劉菲曾獲得世界錦標賽第三名,世界青年錦標賽第四名以及七項全國冠軍,成績斐然的她退役後生活卻十分困苦。沒有房子,沒有工作,沒有基本的生活費,甚至連戶口也不知道該放到哪。

令人震驚的是,劉菲這些年全部的冠軍獎金竟然只有三萬零五百元,但為了訓練,家裡付出了十幾萬。作為世界大賽的獎項得主,她的收入甚至還無法與訓練投入相平齊。

傷病困擾 無錢治病

大多數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都會受到傷病的困擾,退役後,她們就需要自己為傷病買單。現實中,很多運動員的微薄收入都付不起高額的治療費用。

前馬拉松運動員艾冬梅曾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大連國際馬拉松賽和日本千葉公路接力賽冠軍得主。但退役後,艾冬梅每個月只有300元工資,不僅如此,長期不科學的訓練讓她的腳嚴重變形,她卻支付不起治療腳傷的手術費用。

曾經的「亞洲第一力士」才力,曾在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獲得舉重冠軍,並打破亞洲紀錄。退役後,年僅33歲的他患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搶救無效,在睡眠中去世。去世前他在遼寧省體院做門衛,家中只有300塊錢。

學歷有限 求職無門

運動員們自小大量的體育運動導致文化課學習時間被大大壓縮,這就為他們在退役後尋找出路造成了更大的難度。

曾經獲得過九塊金牌的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在退役後因為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除了一些艱苦的體力勞動外,可以勝任的工作少之又少。2006年,她只能在隊友開的公共浴室中為人搓背賺取每月500元的微薄收入。

再例如前大運會體操冠軍張尚武,退役後的他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在北京街頭靠賣藝為生。

競技體育註定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問鼎冠軍,因此能夠在數以萬計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們獲得成功和名利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何為大多數機會有限的運動員提供退役後的出路卻更值得我們關注。

在此問題上,美國對於運動員的引導就值得我們借鑒。在美國,學校鼓勵學生們從事體育運動,在培養學生課餘愛好的同時,具有運動天賦的選手也因此能脫穎而出。

同時,美國各個高校也會提供高額的獎學金鼓勵學生從事體育行業,以曾獲得北京奧運會女子體操銀牌的布里奇特·斯隆為例,自她10歲開始接受正規體操訓練,其初衷就是為了通過體育成績獲得大學的獎學金。在這樣的引導下,里約奧運會美國代表隊中有74%的運動員都是大學生。

在美國隊中,更是有很多學霸摘金奪銀,例如女版「菲爾普斯」萊德基,雖然在里約奧運獲得金牌,但因為收到了斯坦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拒絕了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機會。「我不想放棄自己泳池外的生活,與游泳比賽一樣,學習也給我帶來樂趣」,在採訪中她曾這樣說。多姿多彩的生活經歷給了她更多的選擇權利,或許即使不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她未來的人生一樣可以獲得成功。

然而反觀中國的運動員們,大多自小就成為了職業運動員,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體育項目成為了生活的絕對重心。長期枯燥的高強度訓練和缺失的學校生活導致他們退役後缺乏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

其實近幾年,中國對於退役運動員就業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冠軍基金的建立為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和傷病治療提供了更堅實的保障。同時,針對退役運動員展開的創業培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國民們逐漸看淡「唯金牌論」的今天,體育行業中看似沒那麼「成功」的運動員們也需要被社會更多的關注和認可。萬不可讓運動員失了金牌,再失了生活。

作者:張喬雪、柴婧

圖文編輯:周文超

圖片和資料來源:央廣網 人民網 新浪女性 新浪博客 央視網 騰訊體育 光明網 中國新聞網等


推薦閱讀:

嫁給運動員的科學與藝術
運動員退役後去幹啥? 六成冠軍選擇從政
你知道全運50米步槍三姿楊皓然奪金 預賽破世界紀錄嗎?
高迪厲害不?
Kim Brennan: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 | 2XU簽約運動員故事

TAG:運動 | 運動員 | 動員 | 奧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