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精選

共老龍應台 (台灣女作家)①我們走進中環一個公園。很小一塊綠地,被四邊的摩天大樓緊緊裹著,大樓的頂端插入雲層,底部小公園像大樓與大樓之間一張小小吊床,盛著一點青翠。淙淙流水旁看見一塊凹凸有致的岩石,三個人各選一個角,坐了下來。一個人仰望天,一個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樹,矮蹲蹲的,樹葉油亮茂盛,擠成一團濃郁的深綠。②這三個人,平常各自忙碌。一個,經常一面開車一面上班,電話一個接一個,總是在一個紅綠燈與下一個紅綠燈之間做了無數個業務的交代。睡覺時,手機開著,放在枕邊。另一個,天還沒亮就披上白大褂開始巡房,吃飯時腰間機器一響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還有我自己,總是有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風景,想不完的事情,問不完的問題,愛不完 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忙,忙死了。③可是我們決定一起出來走走。三個人,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裡沒有一張地圖。④然後,我就看見它了。在那一團濃郁的深綠里,藏著一隻濃郁深綠的野鸚鵡,正在啄吃一粒綠得發亮的楊桃。我靠近樹,仰頭仔細看它。野鸚鵡眼睛圓滾滾地,也看著我。我們就在那楊桃樹下對看。另外兩個人,也悄悄走了過來。三個人,就那樣立在樹下,仰著頭,屏息,安靜,凝視許久,一直到野鸚鵡將楊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嘩一下飛走。⑤我們相視而笑,好像剛剛經過一個秘密的宗教儀式。⑥這是一個陽光溫煦 、微風徐徐的下午。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髮,想必他們也將我的日漸憔悴看在眼裡。我心疼他們眼神里不經意流露的風霜,想必他們也對我的奔波覺得不舍?只是,我們很少說。⑦多麼奇特的關係啊。如果我們是好友,我們會彼此探問,打電話、發簡訊、寫電郵、相約見面,表達關懷。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會噓寒問暖,會百般牽掛,因為,情人之間是一種如膠似漆的粘合。如果我們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們會朝夕相處,會如影隨形,會爭吵,會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纏繞。⑧但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一定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瞭然在心。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⑨然而,又不那麼簡單,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它的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里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老榕樹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紙窗、雨打在鐵皮上咚咚的聲音、夏夜裡的螢火蟲、父親念古書的聲音、母親快樂 的笑、成長過程里一點一滴的羞辱、挫折、榮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樹上折斷了手。⑩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鍾,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公尺,但是同樹同根 ,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19.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AD)(4分)A.題目「共老」是全文的敘事線索,指的是兄弟姐妹 一起變老,共同走完漫長的人生旅程。B.第一段描寫公園很小,被大樓緊緊裹著,暗示出都市裡人們生存環境的局促和壓抑。C.「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裡沒有一張地圖」句,描繪出三個人相聚時的輕鬆狀態。D.「人生的荒漠」運用比喻的手法,表現出作者對母親去世後兄弟姐妹之間關係的憂慮。E.結尾處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借南美洲的雨樹來 表現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難以割斷。20.第②段插敘三人生活的「忙碌」,用意是什麼?(4分)【參考答案】突出兄弟姐妹相聚的難得可貴,為後文抒發兄弟姐妹「共老」之情做鋪墊。(意思對即可)(每點2分)21.結合⑤⑥段看,三人同看野鸚鵡表現出三人彼此之間情感默契,也引起了他們彼此的關注和憐愛。(4分)22.「多麼奇特的關係啊」,作者認為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奇特在何處?(請分條陳述)(6分)【參考答案】①看似疏遠,實則親近。②面對工作和生活各自承受、抉擇。③聚首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母。④交談也不一定談心或有所企求。⑤彼此珍存兒時獨有的記憶。(答出2點得2分,答出3點得4分,答出4點得滿分,答出1點不得分)沉重的漂流彭瑞高 (上海作家)在離虎跳峽 不遠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個樸素的紀念館——長江 漂流紀念館。我屏著氣踏進門,又屏著氣看完所有的展品。人們熟悉那種一般意義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綠水長流,漁歌歡唱,竹排扁舟……這種漂流,很多人都經歷過,很多人都樂意;這種漂流,是輕鬆的漂流,閑適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卻是險惡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屬於男子漢的漂流。這種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峽旁邊去才能掂量出來。那落差幾十米的長江之水,挾著一股寒氣,奔騰而來;它含著天的威勢,山的力度,以衝決一切的勇氣,滾滾東去;激流飛濺,白浪滔天,霧滿峽谷,聲震九霄……在這個地方漂流,轟轟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漂流。然而,這又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漂流。男人們高昂起堅硬的頭顱,向著急流和險灘挺進。有人在天與地的縫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氣;也有人在水和石的衝擊下,永遠沉入了另一個世界。生還的是英雄,而人們願意記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漢姓名:堯茂書 、孔志毅 、楊洪林 ……我用凝滯的目光撫摩漂流者的照片。關於他們的漂流,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一種聲音說,這是盲目的衝撞,是無謂的犧牲,是狹隘的英雄主義;另一種聲音說,任何時代都需要冒險精神,沒有冒險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在這兩種聲音面前,我忘卻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種聲音是對的。我只覺得有關於此的全部吶喊,都是帶血的。不論世界怎樣評判,此刻面對堯茂書他們的眼睛,我內心絕不敢輕薄。我捫心自度,我哪裡有他們那樣的勇氣!不要說長江漂流、黃河漂流,就是在家鄉的黃浦江上,我也未見得敢劃一隻小船,去與風浪搏鬥。也許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獨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來就分英雄與敬仰英雄的兩類,而我,雖身為男人,卻只能屬於敬仰英雄的那一類。長江與黃河的漂流,在殉難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後,終於悲壯地沉寂下來。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雲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波蕩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綠綠的,赤著腳,玩著水,還唱著情歌,喀嚓喀嚓按著照相機,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劃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點浪涌過來,打濕了裙子和褲子,他們就尖聲叫起來,把笑聲灑得一江都是。然而,要論詩,只在堯茂書他們的漂流,才稱得上是一首詩。那是一首英雄的詩,悲壯的詩,生與死搏鬥的詩,人與天爭鋒的詩。在那首詩里,男人嘶啞的喉嚨,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們的一腔熱血,染紅了太過平淡的歷史。紀念碑不會為輕歌曼舞紅男綠女而立,紀念碑只屬於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戰士。虎跳峽呼嘯東去,紀念館默默肅立。沒有絲帛的輕,掂不出大山的重。在這裡,大漂流的犧牲者口眼不閉。因而,只要站在江邊側耳諦聽,你就會聽到有一首無字的歌。21.「我屏著氣踏進門,又屏著氣看完所有的展品」,這裡兩個「屏著氣」有何不同?這句話在整篇文章中起什麼作用?(3分)22.「我用凝滯的目光撫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撫摩」和「把笑聲灑得一江都是」中的「灑」都用得很精彩,請結合上下文進行簡要賞析。(3分)23.聯繫全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6分)(1)你對本文的標題「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2)從第②段看,長江漂流的「險惡」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24.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對長江漂流的兩種不同的看法。請你結合古今中外的一兩個事例談一談「冒險精神」的價值。(5分)參考答案21.(1)第一個「屏著氣」是表示作者心懷崇敬的心情;第二個「屏著氣」表示作者不僅心懷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動,並作了深入思考。(2分)(2)這句話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領起全文的作用。(2分)22.「撫摩」這個詞,表明作者對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現了作者對漂流者無限崇敬的心情(2分)「灑」這個詞寫出了「清波蕩舟」的男女,輕鬆歡快的心境,反襯長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1分)(這兩個詞都使用了移用的修辭手法)23.(1)長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價而顯得沉重;長江漂流所引出的關於生死價值的計論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長江漂流的壯舉因後繼無人而顯沉重。(3分)(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霧氣重(3分)24、答案示例:「任何時代都需要冒險精神,沒有冒險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人類的每一次進步可以說都與「冒險」有關,沒有第一隻微生物的「冒險」來到陸地上,生命就可能只會生活在海洋之中,沒有一隻古猿大膽「冒險」,直立行走,人類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於張騫的「冒險」,才打通了文明古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由於哥倫布的「冒險」,才有了新大陸的發現,開闢人類歷史新紀元,沒有登山家的冒險,人類永遠不能征服珠穆朗瑪,沒有科學家的「冒險」,很多科學之謎將永遠不會揭開。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險精神,言之成理亦可。那樹王鼎鈞①那棵樹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了。當那路還只是一條泥濘的小徑時,它就立在那裡;當路上駛過第一輛汽車之前,它就立在那裡;當這一帶只有稀稀落落幾處老式平房時,它就立在那裡。②那樹 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黴黑潮濕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幾丈以外的泥土下,還看出有樹根的伏脈。在夏天的太陽下挺著頸子急走的人,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陰,仰臉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看指縫間漏下來的碎汞。③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稚園 里的孩子也在唱歌。④情侶止步於此。於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⑤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一排一排挨過來,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但樹頂仍在雨後滴翠,經過速成的新建築物襯托,綠得很深沉。⑥計程車像飢蝗擁來。"為什麼這兒有一棵樹呢?"一個司機喃喃。"而且是這麼老這麼大的樹。"乘客也喃喃。在車輪揚起的滾滾黃塵里,在一片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樹旁的公共汽車站搬了,樹下的水果攤搬了,不遠處的幼稚園也要搬--看何處能屬於孩子。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 ,連一片葉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葉子照舊綠,綠得很。⑦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它們的傳統是引頸受戮,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無論風力多大。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雲 ,地上疊過廿萬個腳印,任憑在那枝丫間跳躍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青山。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裡,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啊!所以那樹,冒死掩覆將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⑧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以60英里的速度,對樹榦撞去。於是人死。於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這次屠殺安排在深夜進行,為了不影響馬路上的交通。夜很靜,像樹的祖先時代,星臨萬戶,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⑨屍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見地上有碎葉 ,葉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綠--它果然綠著生、綠著死。清道婦一路揮帚出現。她們戴著斗笠,包著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樹的親戚。掃到樹根,她們圍著年輪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風雨圖,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⑩兩星期後,根被挖走了,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虯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成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現在,日月光華,大道如礫,已無人知道有過這麼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16.第⑤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一排一排挨過來」,作者這樣寫,意在表達什麼?(4分)17.第⑦段中說樹「是世襲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這句話的意思是(4分)18.從全文看,上帝對那樹施洗禮時所說的話,有的實現了,有的沒實現。(1)「沒實現」的是什麼?答:(1)____。(3分)(2)沒能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答:(2)____。(3分)19.下面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文章的開頭兩段寫那樹雖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這些內容為後文寫它被鋸倒並被肢解分裂作了鋪墊,從而引發人們進行深入的思考。B.第⑧段「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運用擬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樹的慘遭砍伐,表現了人的愚昧和冷酷。C.本文描述了那樹很久以來,一直默默奉獻,最後毫無怨言地引頸受戮的過程,歌頌了它的獻身精神,體現了一切都要為了發展的主旨。D.本文用語準確精當,而且充滿感情,如「雨後滴翠」「冒死掩覆」「棲息青山」「屹立不動」等都生動地描述了那樹的形象,感人至深。E.通篇不發議論,全用形象打動人心,是本文一大特點。那樹用自己的生命綠了一方土地,其「綠著生,綠著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參考答案16.人類的建設活動,雖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斷地破壞著自然環境,這暗示了那樹最終的命運。(答出1點得1分,答出2點得3分)17.那樹長久在這裡生長繁衍,至死也不願離開這塊土地。(4分,每句2分)18.(1)沒實現的:死復綠(3分)。(2)人類在進行建設時,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3分)19.CD(4分)轉身李漢榮①一轉身,那個動人的身影就不見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撈到她,再次與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②在都市、在廣場、在車站、在機場、在大街、在超市、在鄉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經有這種感受:轉身,就是永別。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在擁擠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邊的年輕人。我正準備道歉或接受責備,卻看見轉過來一張文雅謙和的臉,他說:「對不起,我擋著你了。」我竟然被感動了,只顧欣賞這張善良、有教養的臉,只顧欣賞這江南的表情,卻忘了對他說聲謝謝,把誠摯的心情告訴他。當我忽然記起,正要張口表達,人潮猛然涌了過來,一轉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見攢動的人頭,閃動的各色衣服……④還記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嶺深處行走,山路兩旁開滿野花:燈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鏡,溫柔如綢,淙淙的水聲像母親輕喚誰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樹、柏樹、樺樹和茂密灌木覆蓋。聞著花香,聽著水聲,看著山色,我恍然似已進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時,迎面走來一位小女孩,她頭上插了幾朵野花,手裡拿著一束菖蒲,好看的臉上滿是羞澀,渾身洋溢著純真的自然氣息。但我不便過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驚嚇。於是我停下來,給她讓路,然後靜靜地看她遠去,欣賞著她的背影,卻記不清她的眼睛和臉究竟是什麼樣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朧感覺。也許,或者是一定的,我這一生只有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這一次,在她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悵。怎麼辦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細些。我想在記憶里逼真地收藏一個像野花一樣純真的秦嶺女孩。這也許是她一生里最生動的瞬間,我記起了泰戈爾的詩句:「你不知道你是多麼美麗,你像花一樣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轉過身來,沿著小女孩走的方向走著,走到山路轉彎的地方,出現了個三岔路口。我已經無法知道小女孩走進了那一條路徑。就那麼一轉身,她消失在命運的路徑,也許就是我此生永遠都不能踏上的路徑……⑤冬天,已經很冷了,西伯利亞 寒流遠道而來,遭遇襲擊的當然是窮人,最可憐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觸動和喚醒我們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見一位衣服襤褸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趕回家,拿上我去年穿過的那件防寒服給他。可是來到南大街,已看不見他,於是我在東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沒有找到。最後我來到丁字路口,還是沒有找到他,卻遇到了一個老年乞丐,一轉身,苦難轉換了方向,交換了背影,但苦難的身份沒有改變,都是苦難。於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這位貧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體溫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溫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亞洲的窮人,非洲 的窮人,全世界的窮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轉身,他們到那裡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輕輕拉起那襤褸的衣襟,或者握著那空空的手,仔細看看他們的眼睛?他們到那裡去了,一轉身?⑥一轉身,車窗外的河流已經不知去向;一轉身,門前的那隻鳥不見蹤影;一轉身,天上的那座虹橋已經悄然消失;一轉身,水裡的魚已經沒入深淵;一轉身,父親已經走遠,新壘的墳上,墓草青青……⑦旭日一轉身變成落日,青絲一轉身變成白髮,愛情一轉身變成婚姻,詩一轉身變成散文,羊群一轉身變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轉回來?(選自《南方日報》2008年9月13日,有刪節)1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撈到她」一句中,「打撈」就是「尋找」的意思,它與「人海」相呼應,顯得別緻而生動。B.第②段「轉身,就是永別」這句話,表達了一種頗為耐人尋味的人生感受,同時也自然地引起下文。C.第④段開頭對「秦嶺深處」一段山路環境的描寫,暗示了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使得「秦嶺女孩」「臉上滿是羞澀」。D.從第⑤段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的處世態度:即使是對擦肩而過的陌生乞丐,也應給他們以力所能及的關愛。E.「旭日一轉身變成落日,青絲一轉身變成白髮」,句中運用了誇張、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悵。18.請結合上下文,說明④⑤段中兩個畫線句子的具體含義。(4分)(1)這也許是她一生里最生動的瞬間(2分)(2)一轉身,苦難轉換了方向,交換了背影,但苦難的身份沒有改變,都是苦難。(2分)19.本文的③④⑤段和⑥⑦兩段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寫法,請作具體說明。(4分)20.本文題目「轉身」的具體含義是什麼?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轉身」,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6分)參考答案17.C、E(C錯在「暗示了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使得秦嶺女孩臉上滿是羞澀」,應是「用環境的幽美,烘托秦嶺女孩的純真、自然」;E錯在「形象地表達了人生苦短的惆悵」。)(每項2分)18.(1)在山色、水聲和花香中,秦嶺女孩保持著最純真的表情,(美好的環境,美好的人情,1分),因而這時的她是最美麗的。(1分)(2)轉眼間,作者身邊只有一個老年乞丐,卻找不到他要尋找的那個中年乞丐。(1分)然而,他們同樣生活在貧寒與苦難中。(1分)19.文章的③④⑤段是詳寫。(1分)具體描述了作者與年輕乘客、秦嶺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短暫相遇)的經歷。(1分)而⑥⑦兩段是略寫(概述),(1分)點出人生「一轉身」中發生的種種變化,是對前文詳寫的拓展。(1分)20.「轉身」指的是人們在人生路途中與美好事物(1分)相逢機遇的短暫。(1分)(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者告訴人們:人生中任何美好的東西都是稍縱即逝的,(2分),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1分),(語言表達,1分)高樹鳴蟬①每個季節的到來都是以某種東西為標誌的。對夏天來說,是蟬。②國人對蟬有著複雜的情結。愛之、詠之者眾,傷之甚至厭之者亦不少。古往今來,描述蟬的詩文可謂不勝枚舉。愛之高潔者,如「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歌之清雅者,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都是因喜蟬聲境界高遠 、卓然遺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蟬鳴 又易使人聯想到逝去的時光,司空曙 的《新蟬》堪為代表:「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③蟬聲就這樣來了,又是一年。蟬鳴有一種恬靜之愉,無蟬,則如無酒不歡,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幾分酣暢與淋漓。當是時也,可以簟枕邀涼,蒲扇把風,綠茶啜口,琴書換日,擺龍門陣,逍遙走過漫長而煩躁的時光。在這樣的氛圍里,人是閑適而從容的,甚至可帶點慵懶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許是老天爺賜予人們的禮物呢。消夏,盡可如斯。④一出智取生辰綱 把「公子王孫把扇搖」斥為反角,事實上,若是有條件,農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總是趨同的。周美成《滿庭芳》有云:午陰嘉樹清圓。人靜烏鳶自樂。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反映的卻正是普通的人性。這首詞的主題「夏日溧水無想山作」,想來也極富韻味。⑤蟬有時的確代表著這樣的「無想」象徵。⑥忽然聽見蟬鳴有些異樣了。聲音不再連在一起,分隔成數段,也不再嘹亮,有點怯怯的尾巴。這是秋的訊息。記憶中剛上大學那年,在校園裡聽到的蟬鳴,是最難忘的。黃昏,一個人走在陌生的校園,聽到蟬鳴,就像電影《苔絲》見過的場景:安吉爾坐在高處,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長笛。此時方覺得蟬聲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從未如此。蟬鳴在一瞬間完成了質變,所有與離別、傷逝有關的情緒便統統指向蟬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懷的種種緣由:寒蟬凄切、冷蟬聲殘……由夏入秋,原本無辜或者可愛的蟬蒙上了悲秋的傳統色彩。如同怕見飛花,此時卻是怕聽蟬鳴了。怕蟬擾亂了本來平靜的心思,越往後,秋蟬、蟋蟀這些東西,叫一聲,也要令人斷腸。⑦這樣的經歷多了,直至熟讀了姜白石 ,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說:「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寥寥幾句,呼應的是他一貫的清空風格,卻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情緒寄託,用的是白描,高樹,晚蟬,西風,類似於馬致遠的《天凈沙 》。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蟬鳴在耳朵里似乎聽不見了,周圍唯有清寂一片。⑧無論讚美,還是愁怨,對蟬的百般情結,都化歸原本的自然。蟬聲終於漸稀,面對西風,那時,再不會有鳴蟬。作為長達數月的聽眾,我們準備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樹枝頭的蟬,要說再見了。在這段有蟬的長長時光里,我們是否早已寵辱不驚,有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禪」境?⑨不能因喜轉悲,來苛求這位每年拜訪我們的老朋友。還是拋開太多的擬人化因素,以科學精神看待蟬好了。恰如法布爾所說,4年泥土下的黑暗,1個月陽光下的歌唱,經歷了化蛹為蝶般的蟬是偉大的,它們完全值得尊敬,唱響的是對生命的禮讚。這種體悟的最佳標本應當是聽夜蟬。暮雲四合之時,萬籟漸寂,而蟬還在沉吟。在濃密的暗夜中,對那些蟲兒來自心靈的囈語也陡然覺得深刻起來,沒有在同樣的黑色中長時間的涅槃,何來 如此持久、堅韌的聲音?⑩周圍的高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葉兒無聲地訴說季節的輪迴。我們更應想念那些餐風飲露、擇高而棲的蟬,年復一年,它們與我們同在,一起奏響著前方悠遠的歲月。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4分)A.文章開篇直接入題,行文扣住蟬聲所包含的無限意蘊來抒發情懷,結尾與題目呼應,含義悠長。B.文中異樣的蟬鳴,傳達的是秋的訊息,這種訊息凄婉哀怨,讓人聯想到離別與傷逝,覺得有一種清空風格。C.作者在文章中把飛花、啼鵲、秋蟬、陳蟬、螽斯歸為一類,是因為這些事物能夠引起人們相似的感受。D.文中「面對西風,那時,再不會有鳴蟬」這句話,表達了要與蟬說再見時,作者心中難以盡數的悲涼、落寞與惆悵。E.本文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抑」人聞秋蟬之聲而生愁怨,「揚」寵辱不驚、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禪」境。18.第⑤段說:「蟬有時的確是『無想",的象徵。」請解釋句中「無想」的含義,並指出這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4分)19.文中多處引用了古典詩句,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舉例簡要分析。(4分)20.根據文章內容,請你談談對「它們唱響的是對生命的禮讚,它們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與感悟。(6分)參考答案17.(4分)AC18.(4分)「無想」代表著一種閑適從容或悠閑逍遙的心境。(2分)如果只答恬靜、慵懶倦怠不得分。在結構上,這句話對上面兩段有總結或收束的作用。(2分)19.(4分)要點:使文章風格典雅,意蘊深厚。(1分)(答出其中的一點即可)結合具體詩句,緊扣表達效果進行分析。(3分)20.(6分)蟬經受了漫長而艱苦的生命歷程,完成了生命的蛻變,享受生命的快樂。(3分,每點1分。)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點闡發,言之成理即可。(3分)皋蘭夜語雷達①我從來都固執地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只能作於蘭州,而且描寫的也只能是襟山帶河的蘭州。「涼州詞」乃古樂府慣用的詩題,並非只能寫涼州或只有親臨涼州者才能用它,這就猶如唐人寫「出塞」、「入塞」的詩很不少,井非每個人都非要出一回塞一樣。可是,單就這首詩的意境觀之,恐怕詩人不親自來到一個高山、長河、古城三者奇絕地扭結在一起的地方,是斷難杜撰得出來的②我想像,王之渙是在一個早春的正午,一個假陰天,來到蘭州雷壇一帶的河谷的,他極目西眺,覺得黃河上接白雲,彷彿是從雲端掛下來的,就有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句子出唇;再側目一看,發現身邊的孤城蘭州緊貼著崔嵬的皋蘭山,四圍群山如簇,使山愈大而城愈小,便生出了「一片弧城萬仞山」之慨;當時天氣乍暖還寒,蘭州一帶的楊柳還沒有吐芽,王之換打丁一個寒噤,猛聽得有羌笛聲若斷若續飄來,心裡想,蘭州尚且如此,那涼州以西的古戰場,還不知道會怎樣的苦寒呢,遂嘆息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五門關」啊。我這樣解,唐詩專家可能要引經據典地起來反駁,但據我所知,只有蘭州才具備詩中所寫的特殊地貌,往西去,甘、涼、肅、瓜四州不是這樣,沿黃河上下造巡,濟南、鄭州、西寧、銀川等地,也都不是這樣。後又發現岑參詠蘭州的詩:「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牆」,益發堅定了我的看法。③蘭州這地方確乎有種非凡氣象,黃河穿城而過,環城則是山的波濤,好似一座天然的古堡,外面的東西不易進來,裡面的東西也難出去,鐵桶也似的封閉。要是在西安,你會感到關中大平原的坦蕩與敞開,而身在蘭州,你就沒法不體驗一種與世隔絕的疏離感、禁錮感,連走路的步子都會放慢。④蘭州既是封閉的、沉滯的,但又是雄渾的、放肆的。在我小時候,看春天的「開河」,那刺激不亞於驚雷奔電,若是一個人獨立河邊,或會被它駭人的氣勢嚇得戰慄。看啊,一塊塊碩大的排冰,像一個個滿懷仇怨、衝鋒陷陣的生靈,互相追逐著、撞擊著,那高揚著手臂的冰塊殺過來了,那低頭衝刺的冰塊迎上去了,時而驚天動地處轟鳴,時而粉身碎骨地呻吟,有的冰塊狂暴得簡直要撲到岸邊來捉你,於是冰水都濺濕了你的棉鞋。夜幕降臨,益發駭人。這不由讓人想起《弔古戰場文》里河水縈帶,群山糾紛,聲析江河,勢崩雷電一類的句子,……⑤一天深液十二點左右,司機小馬忽然說,你不是想上皋蘭山看蘭州夜景嗎,說話間車已沿伏龍坪逶迤而上了。此時,不見有下山的車,夜在前方展現出一個龐大的黑影,極為渺遠。我們的車奮不顧身地向前撲去。我屏住氣,死死攥住扶手,直到攥出滿手的汗。我不是膽小鬼,但我要說,像這樣緊偎著絕壁,下望著夜市,一邊是命如懸絲,一邊是賞心悅目,將死亡與閑適奇妙糅合的地方,在任何一個都市也難覓到。⑥十五公里提心弔膽的險路總算跑完,這輛無畏的汽車也終於在山頂的平壩上歇了腳,車裡的幾個人全都汗津津的,氣咻咻的,好似狂奔的不是車而是人。這時我才留意到,天上的宿離我們極近,大有「捫參歷並仰脅息」之感,再轉身向南望去,好不嚇人,但見夜暗裡蹲伏著無數弓起脊樑的巨獸。同行的甘肅作家王家達告訴我,那是比皋蘭山更高的馬含山峰群,要在黃昏時辰看,別是一種闊大氣象。⑦我猛然覺得,此刻我登上的何止是山的峰頂,實乃一種精神境界的峰巒,回頭一瞥,心頭一驚,更高的馬含山在黑暗中默默注視著蘭州呢!(取村自雷達同名散文)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4分)A.蘭州是高山、長河、古城奇絕地扭結在一起的地方,B.《涼州詞》是王之渙在一個假陰天上雷壇時賦得的。C.岑參詠蘭州的詩句佐證了蘭州具有特殊的地貌地形。D.在蘭州,體驗不到一種與世隔絕的疏離感、禁錮感。E.皋蘭山不愧為將死亡和閑適奇妙地融為一體的地方。18.作者為什麼「固執地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只能作於蘭州,而且描寫的也只能是襟山帶河的蘭州」?請結合第一二段簡要說明。(3分)19.第④段寫春天開河的一段用了很多動詞。請選取其中兩個,說一說這樣寫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4分)20.文末一句「回頭一瞥,心頭一驚,更高的馬含山在黑暗中默默注視著蘭州呢?,意味深長。請回答下列問題。(1)這句話在原文中的作用是什麼?(2分)(2)請結合原文,聯繫實際,談一談你讀此句的感受是什麼。(5分)參考答案17、AC18.答案示例:這首詩的意境要求其作者必須親自到一個高山、長河、古城三者結合的地方才有靈感(1分);蘭州以外的地方沒有詩中所寫的特殊地貌(1分);岑參詠蘭州的詩給了作者佐證(1分)。19.答案示例:「那高揚著手臂的冰塊殺過來了」中的「殺」字和「那低頭衝刺的冰塊迎上去了」中的「迎」字(1分),用擬人的手法(1分)寫出黃河化凍時巨大的冰塊和冰塊之間劇烈撞擊的情態(1分),使人頓生畏懼之心,用大自然的偉力體現蘭州的雄渾和放肆(1分)。兩個動詞可分可合,意思對即可。20.(1)這句話寫文章末尾,進一步深化了主題(2分)(2)圍繞「天外有天」、「警惕表面上的超越」、「人生有限,超越無限」等談,均可。駱駝刺甘澤一出嘉峪關 ,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 。沒有河流湖泊,沒有綠洲村鎮,只有酷熱的白晝和陰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礫和深藍色的天空,佔據了全部的視野。一望無際的荒原,一覽無遺的蒼穹,沒有一棵樹,也沒有一片雲,乾燥強勁的狂風,時常會卷地而來,把整個宇宙,變成黑暗的風沙的戰場。風沙過後,戈壁 被鏟掉了一層,然而卻有一種例外。那就是駱駝刺 生長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頭的「墳場 」。提到墳場,有人會覺得驚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種景象,你心中感受到就只有震撼。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墳丘一樣的沙石堆,緊密卻又均勻地散布開來,往往能佔據幾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這種地形足以讓所有帶輪子的東西卻步,但就在那墳丘的頂上,一叢叢緊扎扎亂蓬蓬的刺,堅硬的銳利的刺,正在保護著那比黃豆大不了多少的葉片。任風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們就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頑強地、執著地佔據著一片又一片領地,這就是駱駝刺。如果說沙棗樹是戈壁灘 的美女,駱駝刺則當仁不讓地成為戈壁上的士兵。不論腳下的大地多麼貧瘠,也不論天空上太陽多麼酷熱,只要被駱駝刺佔領,就再也休想讓它們起身。正因為駱駝刺的抗爭,狂風可以帶走草根旁邊的沙石,卻無法奪去駱駝刺腳下的沙土,它們用那特彆強勁的根系,緊抓住腳下一方寸土,於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鬥爭後,沙漠沒能入侵,卻形成了戈壁灘特有的墳場一樣的地形。但是這墳場的出現不是因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這戈壁灘的墳場,這自然的奇觀。駱駝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與生活在這裡是划了等號的。也許對於人來說,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這死亡的禁地,卻是一種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嚴。無論如何,我活著,生存著,生活著並且快樂著,狂風也好,烈日也好,乾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駱駝啃去了枝葉,來年照樣東山再起;即使被風沙擄掠了領土,但是更強勁的根系,更堅韌的毅力,仍能與風沙拼個高下,直到狂風再也帶不走一粒塵沙。那便是駱駝刺的勝利,生命的勝利。戈壁的荒涼與城市 的繁華,恰是這世界的兩個極端。但是比起駱駝刺相互尊重並且保持距離,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間這一點,城市的冷漠和戒備,心靈的空寂與荒蕪,更像是另一種戈壁灘。在這個心靈的戈壁中,也生存著無數的駱駝刺。他們外表寒酸甚至醜陋,他們貧寒而且無助,他們像駱駝刺一樣在城市中生活著、生存著、掙扎著。忍受著周圍惡劣的環境,忍受著城裡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裡,這樣的人卻無處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燒餅的,天橋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這城市的美麗花園中雜草一樣的人嗎?他們就是城市中的駱駝刺,被人遺忘,遭人詬病,但卻頑強地存在著,用傷痕纍纍的雙手,握著自己自由的靈魂而快樂生活,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多少誇張,但是堅忍不拔的生命樂章卻如此華麗。他們每天起早貪黑,數著那不多的幾張零票,滿足地回到蝸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學費。為自己的生存,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著,抗爭著,活得辛苦,活得快樂,不是嗎?願天下所有像駱駝刺一樣活著的人,幸福安康!(選自2006年《且聽風吟》,有刪改)16、(4分)第一段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何特徵?這段描寫有什麼作用?17、(4分)分析作者稱駱駝刺生長所形成的沙石堆為「墳場」「墳丘」的原因。18、(4分)結合文章內容,分條概括「駝駱刺」與「像駱駝刺一樣活著的人」的相似點。19、(6分)概括這篇文章的主旨。參考答案16、(4分)特徵:荒蕪、遼闊,(1分)沙礫遍地,風沙肆虐。(1分)作用:突出戈壁灘生存環境的嚴酷與險惡(1分),為寫駝駱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鋪墊。(1分)17、(4分)沙石堆的形狀與墳場的土堆外形相近,「墳場」意味著死亡,這樣同戈壁灘殘酷的生存環境相吻合。(2分)而駝駱刺卻能在死亡之地創造生命的奇蹟,作者以此襯托歌頌駝駱刺堅貞不屈的生存意志。(2分)18、(4分)①外在形態相似:寒酸、醜陋。②生存環境相似:惡劣、艱辛、荒涼、貧瘠、被遺忘。③分布範圍相似:廣泛、數量多。④生活態度相似:頑強、堅忍、抗爭、努力、自由、快樂、滿足。(共4分,每答對一點得1分,內容相符即可得分。)19、作者通過對戈壁上駱駝刺旺盛生命力的描寫,(1分)讚頌了像駱駝刺一樣活著的生活在城市底層貧寒無助卻堅忍不拔努力抗爭從中盡享歡樂的弱者,(3分)也批評了當今社會遺棄和鄙視弱勢群體的現象,呼喚人文關懷和社會和諧(2分)。寂寞書院冷葉文玲四月間,走洛陽,途經嵩山 ,發現了一處「新大陸」——嵩陽書院 。駐足留連時,相識恨遲的感慨油然而生。這處在我是第一次見識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與廬山白鹿洞書院等齊名的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於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跡的冷寂,令我訝然。書院和寂寞,本是絕不相稱的對立詞,可是,寂寞於書院,在特定的時代和情境中,彷彿是註定的宿命。古往今來,人們無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貫中外的中華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輕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腳下的名剎少林寺,一場電影教少林寺躋身為全國旅遊點之最;《牧羊女 》的歌聲至今綿綿不衰,李連杰因為少林寺而成為武林和影壇雙傑,投身商海引起的商業效應也為別的從商者望塵莫及。同樣位於嵩山懷抱中的書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我無法得知書院的當年規模,但見它選擇在這樣一處深山腹地闢地起宅,是很見開闢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學問的高深,還是比擬攀登的艱難?門前門後那早已湮沒卻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徑,院里那兩棵歷時千年幾人抱不過來的漢柏 「大將軍」和「二將軍」,都增加著它無以言喻的蒼涼。書院古老矣,但它曾經在人們心裡生下的根,卻不會衰敗;它曾經傳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應為所有的受惠者銘記不忘。我在那兩棵古意森森的漢柏間徘徊,誠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敘,這兩棵古樹是我平生所見最具生命象徵的老樹,它虯枝盤曲,清氣自流,越時千餘年而依舊歲歲華生翠葉,遭大雷擊劈而臨絕不斃!當在書院留連良久後,我更覺得它們的存在,就是書院的天然見證和最佳伴侶,它們已到龍鍾之年卻巍然挺拔的身軀,它們多皴而蒼黑的樹紋葉脈,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動具象。書院的現址只剩下了前後兩進的小小屋舍。是否是當年院舍自然也難考究。歷盡風霜,幾經浩劫,價值連城的國寶文物尚且蕩然無存,何況這幾近湮沒的書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諸如什麼先賢手譯文書寶卷自然是沒有的。但是,我依然欽佩那些想到要標識它尊奉它的有識之士,欽佩努力設法恢復它的舊跡的人們,他們畢竟想到在熱熱鬧鬧的少林寺高處,還有這處對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世上事也許就這樣: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發新鮮的刺激和感觸。我也如是。越對照少林寺的熱鬧,我越為這書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連的個把小時中,幾乎沒有第二茬遊人光顧此地。我在想,假如改一個字——將書院的「書」改為「寺」;假如將這張講案換成幾尊紅頭赤面的什麼菩薩大佛,這兒肯定香火裊裊,遊人不絕,門票高昂,收入豐盈。管理員或主持者肯定也會成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與此相應的,書院所代表的歷史文化,書院的教學精神,卻就真的從此湮沒無聞,而燭火闌珊中,再也無人記得嵩山深處曾經有過這麼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陽書院。看來,寂寞和清冷果真是書院和做學問者的宿命。話又說回來,與其向熱鬧得不倫不類褻瀆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寧可見它繼續清冷下去。因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載過光榮的使命,至少貯留了我們對它的懷念和思考,至少擁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還擁有「盡收城廓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曠達。(有刪節)16.文章的題目是「寂寞書院冷」,請結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幾層含義?(4分)17.作者寫嵩山及少林寺的熱鬧,其用意是什麼?(4分)18.結合語境,談談畫線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19.作者在全文中 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參考答案16.一是書院的冷清,二是歷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4分)17.用嵩山和少林寺遊人如織的熱鬧,反襯嵩山書院的寂寞,表達對歷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憤,對功利世俗的抨擊。(4分,反襯手法及作用各佔1分,深層用意2分)18.古柏就是書院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徵,永遠生機勃勃,雖歷經劫難而生生不息,厚重而有底蘊。(大體意思對即可。難點在對「見證」和「伴侶」的理解上,應結合上文考慮。答出「象徵手法」得2分,答出象徵意義得2分)19.要繼承書院的歷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質主義低頭,(2分)堅守清雅.怡然.曠達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體意思對即可。這是對全文旨要的總括,最後兩節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實流露)故鄉的蘆花李笙清在灘涂上看蘆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那種騎著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無垠的蘆花的感覺,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柳笛聲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蘆葦迎風招展,雪一樣的蘆花便如旗幟般潮湧浪卷;寧靜中,彷彿有濤聲隱約,忍不住牧牛進入那片蘆葦花海,任由葦絮蘆花輕拂臉頰,然後折一根長長的蘆葦頂在頭上,自己就儼然成了蘆葦王子。如今灘涂上的葦林稀了,那種飄雪的壯觀景象我是難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蘆葦依然頑強地生長在那些肥沃的灘涂上、河床邊,它們驚人的生命力,來自於那深深下扎的蘆根;當蘆花謝了,蘆葦枯萎,那些吮吸著水鄉乳汁的蘆根,卻已在孕育著新的生命。我常常將蘆花看作是水鄉的女人,她們是我的祖母和母親,還有更多系著圍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鄉的湖從來不曾乾涸。每到漲潮時節,縱橫交錯的河床滿了,水會漫過岸邊的蘆葦,一路流淌,直到扎進湖裡。而到了枯水季節,湖水會經過一孔孔涵閘,給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潤著河道兩邊叢生的蘆葦。蘆葦拔節的季節,正是麥地出苗的時候,這時候的水鄉是清閑的,河邊往往是最熱鬧的地方。男人們會光著膀子修理漁具,將那些終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乾後,頂著日頭,一遍遍地給船體上桐油。織網是女人的活計,樹陰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繚亂。一級一級的石板台階,一個一個的水埠頭,女人的嬉鬧聲里,常常摻雜著漢子粗粗的嗓門,泥土一樣樸實。間或有水鳥撲愣愣地從岸邊的蘆葦叢中飛出,引起一串更響亮的笑聲。當此起彼伏的棒槌聲漸漸停息下來,女人們會就著河水洗髮,會將清清的水面當作妝鏡,欣賞一番自己的容顏,一朵紅雲會騰上臉來。當湖風溫暖地沿著葦盪穿行的日子,蘆花開始出穗,男人們開始下湖忙活。這時候的女人也忙碌起來,她們像蓮花一樣開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個個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細長的竹篙,讓女人們融入到一片詩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著汗水的臉,總是笑意嫣然,揮手間,沾滿菱角葉。在我的水鄉,采菱一般是女人的專利,說笑之間,她們的纖纖十指飛快地摘著水面上的菱角,熟練得就像在做納鞋底一樣的針線活,不一會兒.木桶就滿了,女人們將木桶划到岸邊,麻利地用筐簍裝好,然後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輕盈地划進菱花叢中。一趟趟下來,岸邊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開始濕透,會顯出好看的曲線。偶爾有漢子心疼婆娘,也劃著木桶采菱,他們笨拙的姿勢往往引來女人的笑聲,有時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裡,這時候,女人的笑聲會更加恣意。蘆葦長得更高的時候,蘆花開始在風中怒放,秋風中,那銀白如絮的蘆花飄逸柔情。男人們開始頻繁地出湖,而女人們的扁舟會像蜜蜂一樣輕靈地穿行在荷葉林中。那些蓮花凋謝的荷桿上,已掛滿熟透的蓮蓬。每當扁舟划過,女人唇邊的漁歌,夾雜著蓮蓬與荷梗斷裂的脆響,這時候的女人,就像迎風飄拂的蘆花一樣美麗動人。和家鄉眾多的女人一樣,母親的那雙勤勞的手,除了摘菱採蓮和忙她那永遠也做不完的針線活外,還會用蘆葦編織很多東西。夕陽下,母親坐在院子里。用鋒利的篾刀將蘆葦去皮,劈成篾條,編織成葦簾、葦席、葦籃和葦簍等用品,連圈養鴨子的籬笆和菜地的柵欄都是用一根根的蘆葦夾成。有時候坐在小凳上,看著母親那雙靈巧的手上下翻飛,每每出神。等到我上中學時,一個外地商人在當地辦起葦編廠,那些取之不盡的蘆葦被水鄉的女人編成果籃、筆筒等精關的工藝品,競成了一項創收的渠道。再後來,鎮上辦起了造紙廠,蘆葦被大量收購,水鄉的蘆葦面積開始減少,那種蘆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見了。如今,祖母早已過世,母親也已不再是當年的採蓮女,但家鄉的蘆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開花謝,牽動著我的一抹鄉愁,一抹遙遠的記憶。讓我再一次徜徉在蘆葦花海,走進那種難得的寧靜淡泊之中。16.作者突出描寫了水鄉女子哪些動人的生活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4分)17.從標題看,文章應著重寫故鄉的蘆葦,實際上,文章更多地回憶了故鄉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將蘆葦與人事巧妙地聯繫起來的?(6分)18.文章結尾說故鄉的蘆花「牽動著我的一抹鄉愁,一抹遙遠的記憶」,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條概括。(4分)19.這篇散文富有詩意美、人情美,請結合五、六兩段,就其表現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簡要的賞析。(4分)參考答案16.生活場景:織網,采菱,摘蓮,編織。(答對一點給1分)17.①以蘆葦作人物活動的背景;②以蘆葦的生長過程為敘述的線索;③以蘆葦刻畫(映襯、象徵)水鄉女子。(答對一點給2分)18.對故鄉自然純樸、寧靜淡泊生活的懷念;對母親及水鄉女子勤勞品格的讚美;對水鄉人們之間那種純樸、自由、恣意的感情的欣賞;也有對蘆葦減少流露出的淡淡憂慮。(答對一點給1分)19.表現手法主要是襯托,以蘆花襯托女子的美麗,以男子的粗獷、笨拙襯托女子的柔美、靈巧。另外,還用到借物抒情等手法。(「表現手法」表述準確給2分,「賞析」到位給2分)停靠點李漢榮在這個加速旋轉的世界上,人們很難找到完整的、純真的、恆定的東西,來安妥自己的心。商業不停地製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時尚,在誘惑小女生和小男生們慷慨地向時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錢後,時尚製造者們很快又設計出另一些時尚,誘導新一輪消費狂潮。時尚的海灘上,堆積著許多狂熱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浪潮漫過來又漫過去,被洗刷的海灘空空蕩蕩,而在高處,資本正端坐在豪華別墅的沙發上,清點潮水送來的巨額利潤。這個商業的星球不會有什麼奇蹟和神話。所謂奇蹟,不過是一個窮人和一個不太窮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謂神話,不過是在財富的賭場上如何成功地進行巧取豪奪。房地產商說又為我們開發了一個天堂 ,等到你貸款去購買了了一個天堂的套間,住進去,才發現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遲了一個小時,因為,太陽,被前面更高的樓房、更高的天堂擋住了。又據說盛產羊毛的草原是一個天堂,你長途跋涉去那天堂看了一眼,你看見了 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邊緣嚼著草根瑟瑟發抖的羊,為人類製造溫暖的它們,是如此的寒冷和無助。它們光禿禿的身體,我們暖融融的冬天……似乎已沒有恆定的事物讓我們動蕩的內心獲得安妥。走在路上 ,看見一棵古老的樹慈祥而大氣地站立著,濃陰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到了從千里之外走過來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著無限閱歷和深情的祖父,於是我停下來,坐在樹下,安靜地靠在樹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傾聽它深長綿軟的呼吸,我那漂泊無依的心,我那懸空的心,終於踏實地停靠在一個厚實的胸膛,那胸膛並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個更寬廣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歷史、記憶,由一棵古樹匯合成一個完整遼闊的胸膛,我迷亂無定的心,在這個巨大胸膛里均勻地跳動。過了幾天,或者過了幾月,我又去拜訪那棵古樹,已再找不到它的身影,據說它遭雷擊而死,又據說被害蟲蛀死,又據說被開發商伐掉——總之,它已經消失了,它見證過的千年歲月也隨之消失。在它的廢墟上,將崛起一座商業的天堂,一座高尚住宅樓正拔地而起。古樹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那條清澈溫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發。那隻擦過我肩膀 飛過去的可愛燕子,後天黃昏還可能被我發現,但我看見的只是它躺在污水灘上的遺體。遠山的那峰積雪,它一次次將我無處投靠無處逗留的目光遙遙地接住。我惶惑躁亂的心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停靠的秘密地點,那安靜的白色似乎降低了這個發著高燒的世界的溫度,心,在適度的寒冷里變得安靜而寬闊,不急於奔赴什麼,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這一刻,心,雖然無所事事,卻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狀態,古人說的「本心」,大約就是這個時刻的那顆心吧。但是,過不了一兩年,甚至過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積雪,那峰積攢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無數雙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積雪,將永遠地融化、消失,那座山將顯露出石頭的猙獰而荒涼的面目。目光失去了這秘密停靠的地點,它變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時,就找一本古書,在那些清澈、亘古、凜冽的句子里,讓眼睛和心,獲得片刻鎮靜和撫慰。在越來越熱的世界上,我的心越來越躁,越來越慌,也越來越荒。生存的地址不斷地變成遺址,記憶的聖地不斷地變成廢墟。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麼多的人,無數的人,在這不斷毀損、滅絕的世界上,在這不斷廢棄、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樣為自己的心找到一個停靠點?那麼我呢?我的停靠點又是什麼?(選自2008年1月《散文》)16、從全文看,題目中「停靠點」的含義是什麼?(4分)17、統觀全文,作者為什麼說「人們很難找到完整的、純真的、可靠的、恆定的東西,來安妥自己的心?」請分條作答。(4分)18、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著力描寫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樹上的感受,有什麼作用?19、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大量負面的社會現象,有人說這樣寫使文章基調太過灰暗,是不可取的。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談談你的看法。(6分)參考答案16、指的是能夠寄託人類精神並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2分)可以是給人類帶來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諧自然,(1分)可以是給人類高尚文明提供依託的社會文明。(1分)『17、(1)產業化大潮帶來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們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從而導致精神迷失(2分);(2)經濟的高速發展破壞了和諧的自然和崇高的人類文明(2分)18、(1)從正面表明了停靠點的重要性,表達了作者內心對找到心靈停靠點的渴望;(2分)(2)和古樹、雪峰等理想停靠點的消失帶來的困惑形成對比,深化了主題。(2分)19、示例一:同意。作者一味地列舉社會負面現象,讓人看不到社會發展中的亮點(3分),容易導致人們對社會產生悲觀失望 的情緒,難以激發出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3分)示例二:不同意。作者之所以列舉了大量負面的社會現象,就是為了充分暴露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警示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3分)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3分)。(言之成理即可)嚴肅書籍殘雪我是伴著書籍長大的。從很小的時候起,我腦子裡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印象,即,有些書籍是「嚴肅書籍」,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長大了」才能接觸。爸爸書架上的那幾排書就是「嚴肅」的,裡頭有西方哲學,馬列主義,最顯眼的是那套藍色布面精裝的《資本論 》,還有幾套大部頭 的中國古典文學史。我多年裡頭司空見慣的事就是,他每天都在讀這些書,大部分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讀。在檯燈下,這些書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說不出那是什麼味道,總之引人遐想。那時候,我喜歡趁家人不在之際將那些書一本一本地攤到桌子上面細細打量。我用鼻子湊近了去嗅,用手反覆地摩挲。那些書的裝訂全都樸素而精緻,書裡頭則布滿了父親的的筆跡,也許,用「仰慕」、「欣喜」這些詞都遠遠不能概括我那種朦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那時我自己也開始讀書了,大都是一些通俗書,我是不會將它們歸到父親的書那一類去的。我如饑似渴,什麼書的短期刺激性最強就讀什麼,讀完後那些書就不見了,沒有收藏的衝動,也沒有條件收藏,大部分書是借來的。那個時候誰買得起書啊。父親的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始終對我有種無言的誘惑,它們的存在讓我下意識里感到,某些書籍裡頭有一個無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個人想進入那種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費掉一生的時間。那燈下長年累月 的夜讀,那鏡片後面冥思的眼神,當然不是為了裝門面,當然也同我讀那些通俗書產生的激動是迥異的。那麼,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那個時候,沒人說得出,父親也說不出,他只是說:「將來,我的這些書你都要讀。」那麼,將來我也會像他一樣長年累月面前放著同一本書,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嗎?我不知道。那一天終究到來了,那是我同文學正式結緣的時候。我手頭也有了幾本「嚴肅書」,並且它們的數目還在慢慢地增長著。在後來的探索的日子裡,我越來越感到,某些書籍是會變魔術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個莫測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稱作語言的世界,也可以稱作文學、藝術、哲學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對於閱讀者來說,這是一個互動的世界,只有你 通過冥想的發力真正感覺到了她時,她才會延展,並顯出自己的豐富層次。而如果你的閱讀是懶惰的閱讀,那麼,哪怕你是一個有天分的人,那個奇妙的世界對於你來說也始終處在「偶爾露崢嶸」的階段。你進去不了,只能為之嘆息。一名現代讀者不但要反覆讀,反覆冥想,甚至還要動筆,在寫的當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個世界。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穫的閱讀。一名高級的具有現代精神的讀者其實也是一名偵察,他能夠在書籍的樹林里根據某些蛛絲馬跡發現下面的巨大寶藏。那些嚴肅書籍向他發出信息,他自己體內濃縮的精神接受了信息,並立刻產生新的信息。這種混合的信息引領著他進入精神的隧道,就在那個地方開始了偉大的揭示。那是既迷惘又清醒的過程,是人與神一次次晤面的瞬間。那些嚴肅的書籍都具有這類屬性。我們作為讀者,如果想要獲得現代閱讀的快感,就得從體內壓榨出精神,就得去進行那種艱辛的冒險。你已經有了伴隨在身旁的嚴肅書籍嗎?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說明了你是一個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2008年4月20日「殘雪的博客」)16.如何理解「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長大了』才能接觸」這個句子的含義?(4分)17.文章的結尾處,作者為什麼說只要你的身旁有了嚴肅書籍的「伴隨」,「那就說明了你是一個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4分)18.本文的題目是「嚴肅書籍」,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父親,請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19.本文寫作特色較鮮明,請至少指出其中一種並加以分析說明。(6分)參考答案16.因為「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個莫測的世界」,也是「一個互動的世界」,「只有通過冥想的發力」才能真正感覺到「她」,這是「最辛苦」的閱讀,所以說「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懂的」。(意思對即可)17.因為嚴肅書籍可以使你與「神一次次晤面」,可以向你發出信息,讓「體內濃縮的精神接受了信息,並立刻產生新的信息」,而這種「混合的信息」將引領你「進入精神的隧道」,開始「偉大的揭示」。(意思對即可)18.是父親書架上的嚴肅書籍引發「我」遐想,是父親對嚴肅書籍的閱讀讓我對嚴肅書籍產生「神往」心理,也正是父親的嚴肅書籍「誘惑」著「甲我」同文學正式結緣;寫父親,不僅具有鋪墊、映襯作用,也推動了情節向前發展。(答出作用2分,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19.①先敘後議(卒章見志)。本文先以記敘的方式,敘述了「我」如何「伴著書籍長大」的成長經歷,然後運用議論的方式,表達了「我」對嚴肅書籍的閱讀感受;最後卒章見志,闡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嚴肅書籍的觀點。②線索分明。全文以「我」對「嚴肅書籍」的認識為主線,既敘述了「我」「伴著書籍長大」的成長經歷,又充分表達了「我」對嚴肅書籍的閱讀感受、以及闡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嚴肅書籍的觀點。愛晚亭謝冰瑩蕭索的微風,吹動沙沙 的樹葉;潺潺的溪水,和著婉轉的鳥聲。這是一曲多麼美的自然音樂呵!枝頭的鳴蟬,大概有點疲倦了?不然,何以它們的聲音這樣斷續而凄楚呢?③溪水總是這樣穿過砂石,流過小草,輕軟地響著,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④翩翩的蝶兒已停止了它們的工作躺在叢叢的草間去了。惟有無數的蚊兒還在繞著樹枝一去一來地亂飛。淺藍的雲里映出從東方剛射出來的半邊新月,她好似在凝視著我,睜著眼睛緊緊地盯望著我——望著在這溪水之前,綠樹之下,愛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態。我乘著風 起時大聲呼嘯,有時也蓬頭亂髮地跳躍著。哦哦,多麼有趣喲!當我左手提著綢裙,右臂舉起輕舞時,那一幅天真嬌憨而又惹人笑的狂態完全照在情澄的水裡。於是我對著溪水中舞著的影兒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厲害,她也越笑得起勁。於是我又望著她哭,她也皺著眉張開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淚來了,然而她也掉了淚。她的淚和我的淚竟一樣多,一樣地快慢掉在水裡。有時我跟著蛤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著,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聲跳進溪水裡,我只得悵惘地痴望著它很自由地遊行罷了。更有時鳥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幹了,聲音嘶了。它還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著。最後,我這樣用了左手撐持著全身,兩眼斜視著襯在蔚藍的天空的那幾片白絮似的柔雲,和向我微笑的淡月。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無數的針刺著一般,我倦極了,倒在綠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風,婉轉的鳥聲,一陣陣地,一聲聲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鄉。夢中看見了 兩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臘剛亡的兩個表弟妹。祖母很和藹地在微笑著抱住我親吻,弟妹則牽著我的衣要求我講《紅毛野人的故事》,我似趣非醒地在覺傷心,嘆了一聲深長的冷氣。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開眼睛,滿眼春色,於是我又忘掉了剛才的夢。然而當我斜倚石欄,傾聽楓聲,睨視流水,回憶過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時,不覺有時「清淚斑斑襟上垂」了。唉!我願以我這死灰,黯淡,枯燥,無聊的人生,換條欣欣向榮,生氣蓬勃的新生命。我願以我這煩悶而急躁的心靈,變成和月姊那樣恬淡,那樣幽閑。我願所有的過去和未來的淚珠,都付之流水!我願將滿腔的憂憤,訴之於春風!我願將凄切的悲歌,給與林問鳴鳥!我願以綿綿的情絲,掛之於樹梢!我願以熱烈的一顆赤心,浮之於太空!我願我所有的一切,都劃歸烏有,劃歸烏有呵!淡淡的陽光,穿過叢密的樹林,穿過天頂,漸漸地往西邊的角上移去,歸鴉掠過我的頭頂,嗚呀嗚呀地叫了幾聲;蟬聲也嘈雜起來,流水的聲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間的晚風也開始了它們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個寒噤,覺得有些涼意了,站起來整理了衣裙,低頭望望我坐著的青草,已被我蹂躪得烘熱而稀軟了。「春風吹來,露珠潤了之後,它該能恢復原狀吧?」我很悲傷地嘆息著說。我提起裙子,走下亭來,一個正在鋤土的農夫,忽然伸了伸腰,迴轉頭來目不轉晴地望著我——一直到我拐彎之後,他才收了視線。一九二六春於麓山之崐濤亭註:①愛晚亭,四周皆楓樹,深秋楓葉紅艷,別有佳趣。亭得名於唐杜牧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句。②謝冰瑩 (19062000)湖南新化縣 人。「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小時隨父讀四書五經,十五歲就見鋒芒。後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畢業即投筆從戎,十九歲時逃避家中為她安排的婚姻.毅然於l926年冬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7.「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開眼睛,滿眼春色,予是我又忘掉了剛才的夢。」這句話在文中的含意是什麼?(4分)18.文中作者以多情的筆寫自己的「狂態」,這一部分內容與後面「我願」領起的八個排比句,在抒發的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之處?(4分)19.文中插入一段疲倦的「我」進人甜蜜的夢境的描寫,這段描寫有什麼作用?(4分)20.文章全篇未著一字描摹愛晚亭這座聞名遐邇的古亭台。但標題卻為「愛晚亭」。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以「愛晚亭」為標題的原因。(5分)參考答案17.滿眼春色激勵了「我」的意志(1分),讓「我」痛下決心(或「徹底明白」之類)(1分):「我」必須從失去親人的傷感中擺脫出來,(1分),必須割捨親情甜蜜幸福的牽絆(1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後兩點可概括為「拋卻對家人的眷戀和割不斷的情感」等類似意思。分析時要扣住「完全」「忘掉」等關鍵詞語)18.都表達了拋卻「死灰,黯淡,枯燥,無聊的人生」的堅決;都表達了一位新女性掙脫束縛走向自由之路的熱切願望;(3分)寓情於景與直抒胸臆相結合。(1分)(或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19.從夢境中透露出我離家出走後對家人的眷念和割不斷的情感;結構上有張有弛,形成一個小小的起伏。為後面情緒高漲作了鋪墊。(每點2分)20.文中描繪的愛晚亭周圍的環境氛圍是我情感變化的催化劑;(2分)作者取題為「愛晚亭」,所寫的並不是秋天之景,而是春天之景,兩相比照,突出盎然勃發的青春氣息。(3分)馬吳伯簫馬是天池之龍種。那自是一種靈物。——庾信 :《春賦 》⑴也許是緣分,從孩提時候我就喜歡了馬。三四歲,話怕才咿呀會說,亦復剛剛記事,朦朧想著,彷彿家門前,老槐樹蔭下,站滿了大圈人,說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長工張五,從東院牽出馬來,鞍韉都已齊備,右手是長鞭,先就笑著嚷:跟姑姑去吧?說著一手攬上了鞍去,我就高興著忸怩學唱:騎白馬,吭鈴吭鈴到娘家……⑵人,說著就會慢慢兒長大的。坡里移來的小桃樹,在菜園裡都長滿了一握。姐姐出閣了呢。那遠遠的山莊里,土財主。每次搬回來住娘家,母親和我們弟弟,總是於夕陽的輝照中,在庄頭眺望的。遠遠聽見了鑾鈴聲響,隔著疏疏的楊柳,隱約望見了在馬上招手的客人,母親總禁不住先喜歡得落淚,我們也快活得像幾隻鳥,叫著跑著迎上去。問著好,從夥計的手中接過馬轡來,姐姐總說:「又長高了。」車門口,也是彼此問著好;客人儘管是一邊笑著,偷回首卻是滿手帕的淚。⑶家鄉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閑,衣裳正新,春聯的顏色與小孩的興緻正濃。村裡有馬的人家,都相將牽出了馬來。雪掩春田,正好馳驟競賽呢。嶄新的年衣,咳笑的亂語,是同了那頭上亮著的一碧晴空比著光彩的。騎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嘍。一鞭揚起,真像霹靂弦驚,颼颼的那耳邊風絲,恰應著一個滿心的矜持與歡快。馳騁往返,非到了馬放大汗不歇。畢剝的鞭炮聲中,馬打著響鼻,像是凱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試馬圖。⑷孟春雨霽,滑澾的道上,騎了馬看捲去的涼雲,麥苗承著殘滴,草木吐著新翠,那一脈清鮮的泥土氣息,直會沁人心脾。殘虹拂馬鞍,景緻也是宜人的。⑸端陽,正是初夏,天氣多少熱了起來。穿了單衣,戴著箬笠,騎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爾河邊停步,攀著柳條,乘乘涼,順便也數數清流的游魚,聽三兩漁父,應著活浪活浪的水聲,哼著小調兒,這境界一品尚書是不換的,不然,遠道歸來,恰當日銜半山 ,殘照紅於榴花,驅馬過三家村邊,酒旗飄處,斜睨著「聞香下馬」那麼幾個斗方大字,你不饞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邊,搖擺著,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飯啦,還不給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飯的黃昏時分了呢。把韁繩一提,我也趕我的路,到家掌燈了,最喜那滿天星斗。⑹真是家鄉的日子是有趣的。⑺祖父也愛馬。最記得一個冬天,滿坡白雪,沒有風,老人家忽而要騎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襲皮袍,暖暖的,系一條深紫的腰帶,同銀白的鬍鬚對比的也戴了一頂絳紫色的風帽,寬大幾乎當得斗篷,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舊是我。出發了呢?那情景永遠忘不了。雖沒去做韻事,尋梅花,當我們到嶺巔頭,系馬長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縷縷炊煙,領略那直到天邊的皓潔與荒曠的時候,卻是一個奇蹟。⑻說呢,孩子時候的夢比就風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轉眼,沒想竟是大人了,家鄉既變得那樣蒼老,人事又總坎坷紛亂,閑暇少,時地復多乖離,躍馬長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還是喜歡馬呢:不管它是銀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駿瘦,蹄輕鬣長,我都喜歡。我喜歡劉玄德躍馬過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歡「泥馬渡康王」的傳說,即使荒誕不經吧,卻都是那樣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嚮往。⑼徐庶 走馬薦諸葛,在這句話里,我看見了大野中那位熱腸的而又洒脫風雅的名士。騎馬倚長橋,滿樓紅袖招,你看那於綠草垂楊臨風佇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夠多麼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車贏馬,顛頓於古道西風中,也會帶給人一種寂寞悵惘之感的,但是,這種寂寞悵惘,不是也正可於或種情景下令人留戀的么?─一前路茫茫,往哪裡去?當你徘徊踟躕時就姑且信託一匹龍鐘的老馬,跟了它一東二冬的走吧。聽說它是認識路的。譬如那回憶中幸福的路。⑽你不信么?「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哪個落落大方說著這樣話的傢伙,要在跟前的話,我不去給他執鞭墜鐙才怪哪。還有那馮異將軍的馬,看著別人擎擎著一點點勞碌就都去靦顏獻功,而自己的主人卻踢開了豐功偉烈,兀自巍然堂堂的站在了大樹根下,彷彿只是吹吹風的那種神情的時候,不該照準了那群不要臉的東西去亂踢一陣,而也跑到旁邊去驕傲的跳躍長嘯么?那應當是很痛快的事。⑾十萬火急的羽文,古時候有驛馬飛遞:探馬報道,寥寥四個字里,活活繪出了一片馬蹄聲中那營帳里的忙亂與緊急,百萬軍中,出生入死,不也是憑了征馬戰馬才能斬將搴旗的么?飛將在時,陰山以里就沒有胡兒了。⑿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⒀噲,怎麼這樣壯呢!膽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風馳電掣的閃了過去又風馳電掣的閃了過來的,就是馬。那就是我所喜歡的馬。─-弟弟來信說,"家裡才買了一匹年輕的馬,挺快的。……"真是,說句兒女情長的話,我有點兒想家。17.閱讀文章的⑴—⑸段,用適當的詞語為下段文字填空。(4分)本文的第一部分描繪了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畫面:有幼童騎馬唱歌圖,有___圖,有年節雪野賽馬圖,有___圖,有端陽驅馬逍遙圖。18.文中第⑹自然段說,「真是家鄉的日子是有趣的。」請分析這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及含義(5分)19.文中第⑼自然段最後說,「當你徘徊踟躕時就姑且信託一匹龍鐘的老馬,跟了它一東二冬的走吧。聽說它是認識路的。譬如那回憶中幸福的路。」請分析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情感。(4分)20.文中的第⑿自然段,「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出自杜甫 的《後出塞》,表現了一種颯然慷慨的雄風。這種意境和結尾時的「真是,說句兒女情長的話,我有點兒想家。」一句中所表現出來的柔情是否相矛盾?為什麼?(4分)參考答案17、答案:有媳婦下馬省親圖,有孟春走馬踏青圖要點:每點兩分。第一空必須出現人物和「馬」字,第二空必須出現季節和「馬」字。18、答案:結構上:照應了上文的「家鄉的日子是有趣的。」(1分)又和下文「說呢,孩子時候的夢比就風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的相呼應(1分)。同時還為結尾時「真是,說句兒女情腸的話,我有點兒想家。」埋下伏筆。(1分)文章用這句話推動了情感的發展:先是對故鄉的回憶從鄉情轉向親情,感情愈發濃烈;又和下文中成年後的坎坷和寂寞形成對比,從而更凸顯了結尾時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分)19、答案:作者在精神上感覺寂寞和悵惘時,借著對老馬的追憶,暫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時光。(2分)表現了作者在現實中的迷惘和對故土親人的濃濃的思念之情。(2分)20、不矛盾。文中後半部分中寫了歷史上名人名馬的典故,展開了對馬的想像,表現了一種宏闊激蕩的心胸。(1分)作者引用這句話,是對上文的總結。(1分)正是作者童年時在故鄉的與馬有關的生活經歷,培育了對馬的特殊的情感和開闊的心胸。(1分)慷慨之氣和脈脈的柔情,剛柔相濟,表現了一種特殊的美感。(1分)月,闕也張曉風「月,闕也」。這是一本兩千年前的文字學專著的解釋。闕,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釋使我著迷。曾國藩 把自己的住所題作「求闕齋」,求缺?為什麼?為什麼不求完美?那齋名也使我著迷。「闕」有什麼好呢?「闕」簡直有點像古中國 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我不再愛花好月圓了嗎?不是的,我只是開始了解花開是一種偶然,但我同時學會了愛它們月不圓花不開的「常態」。在中國的傳統 里,「天殘地缺」或「天聾地啞」的說法幾乎是毫無疑問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許由於長期的患難困頓,中國神話對天地的解釋常是令人驚訝的。在《淮南子》里,我們發現中國的天空和中國的大地都是曾經受傷的。女媧 以其柔和的慈手補綴撫平了一切殘破。當時,天穿了,女媧煉五色石補了天。地搖了,女媧折斷了神鰲的腳爪墊穩了四極(多像老祖母疊起報紙墊桌子腿)。她又像一個能幹的主婦,掃了一堆蘆灰,止住了洪水。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殘缺。我非常喜歡中國西南部有一少數民族的神話。他們說,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當時男神負責造天,女神負責造地。等他們各自分頭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時候,可怕的事發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於跟天沒辦法合得起來了。但是,他們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把地摺疊了起來,形成高山低谷,然後,大地才結合起來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給他們靈感,使他們想起這則神話呢?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皺摺,皺摺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一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則漢民族的神話里,說到大地曾被共工氏 撞不周山時撞歪了——從此「地陷東南」,長江黃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東流去,流出幾千里的驚心動魄的風景。而天空也在當時被一起撞歪了,不過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據說日月星辰因此嘩啦一聲大部分都倒到那個方向去了。如果某個夏夜我們抬頭而看,忽然發現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讓我們相信,屬於中國的天空是「天傾西北」的吧!五千年來,漢民族便在這歪倒傾斜的天地之間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而月亮,到底曾經真正圓過嗎?人生世上其實也沒有看過真正圓的東西,一張蔥油餅不夠圓,一塊鎳幣也不夠圓,即使是圓規畫的圓,如果用高度顯微鏡來看也不可能圓得很完美。真正的圓存在於理念之中,而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只能做圓的「複製品」。就現實的操作而言,一截圓規上的鉛筆心在畫圓的起點和終點時,已經粗細不一樣了。所有的天體遠看都呈球形,但並不是絕對的圓,地球是約略近於橢圓形。就算我們承認月亮約略的圓光也算圓,它也是「方其圓 時,即其缺時」。有如十二點正的鐘聲,當你聽到鐘聲時,已經不是十二點了。此外,我們更可以換個角度看。我們說月圓月闕其實是受我們有限的視覺所欺騙。有盈虛變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嘗圓,又何嘗缺,它只不過像地球一樣不增不減的兀自圓著——以它那不十分圓的圓。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賞花?在初生的綠芽嫩嫩怯怯的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裡。當柔軟的枝條試探地在大氣中舒手舒腳時,花隱在那裡。當蓓蕾悄然結胎時,花在那裡。當花瓣怒張時,花在那裡。當香銷紅黯委地成泥的時候,花仍在那裡。當一場雨後只見滿叢綠肥的時候,花還在那裡。當果實成熟時,花恆在那裡,甚至當果核深埋地下時,花依然在那裡。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裡。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裡,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選自《讀者》2002年第24期)18.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或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這篇散文以「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所用的素材之間的內容上看似聯繫不大,但由於始終緊扣「月」來選材和組材,所以主題仍舊非常突出。B.本文開篇從古文獻對月的獨特解釋談起,接著宕開一筆,引出曾國藩住所的題名,緊接著又引述有關中國神話傳說,從而為下文闡述有關「月圓」的哲理作了充分鋪墊。C.本文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從「天殘地缺」的中國神話傳說中,發現了月亮沒有真正圓過的真相,並從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實也沒有看過真正圓的東西」這一道理。D.文章在主體部分引用了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三則神話傳說,主要是為了說明「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殘缺」。E.本文語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濃郁,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19.第2自然段說:「那解釋使我著迷」,請寫出你的簡要理解。(4分)20.第5自然段中說:「我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請結合文意,簡要談談作者「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兩點來答。(6分)21.文章結尾說:「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請簡要說說這些話中所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感情。(4分)22.把下列句子組成一段連貫的話,只寫序號(2分)①昨夜的星辰從銀河中墜落了,人類在歷史上丟失了自我。②輝煌的理性,就是復興希臘和羅馬 的文藝。③但是蘇醒畢竟是至關緊要的,從哥倫布開始的偉大探索,幫助人們尋找失落的自我。④米洛的斷臂維納斯和拱券結構的羅馬大水道,就是幫助他們在歷史莽原上進行尋找的縱橫坐標。⑤這種迷失和困頓使人沮喪,使人遺憾,而當他們意識到了的時候更是如此。參考答案18.A、C(A錯在「以『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本文的線索應是「月缺」或「天殘地缺」;C錯在「發現……真相,並從中悟出了……道理」)19.在傳統的理念中,月總是圓的,象徵著團圓,可是中國古代文獻卻用「闕(缺)」來解釋,這種看似有違常理的解釋,很新穎別緻,實在耐人尋味。20.⑴「闕(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態;⑵殘缺(缺憾)往往蘊含美麗。21.世間事物乃至人生的圓滿和完美總是相對的,而且常和缺憾與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對他人(物)要多一份理解,對己(得失)則多一分達觀(豁達)。22.(4分)①⑤③②④我心歸去(有刪節)韓少功①我在聖·納賽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是一幢雅靜的別墅。兩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全屬於我,怎麼也用不過來。房子前面是藍海,旁邊是綠公園。很少看見人——除了偶爾隔著玻璃窗向我嘰里哇啦說些法語的公園遊客②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這個城市不屬於你,除了所有的服務都要你付錢外,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奔赴它們既定的目的,與你沒有什麼關係。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裡,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後要去向何方。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從巴黎帶來的華文報紙和英文書看完了,這成了最嚴重的事態,因為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幹什麼。你到了懸崖的邊緣,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③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很想念家裡——似乎是有點沒出息。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我知道我對她們來說是多麼重要,我是她們的快樂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燈霧裡,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像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侯她們睡到天明……④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各種異國的旅遊景區都不能像故鄉一樣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故鄉甚至是貧瘠而髒亂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隻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隻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⑤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遊的去處,不是按照一定價格可以向任何顧客出售的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節目。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憐,這已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旅遊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⑥我已來過法國三次,這個風雅富貴之邦,無論我這樣來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來付錢的觀賞者。我與這裡的主人碰杯、唱歌、說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⑦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的奉獻過的人,才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遊子悲故鄉」的情懷——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在異邦。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16.第二段作者說「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這種「難耐的冷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4分)17.結合全文,針對文中劃線的句子,回答下面的問題。「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各種異國的旅遊景區都不能像故鄉一樣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為什麼故鄉能「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4分)18.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這句話的含義?(4分)19.為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作者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試結合全文簡要賞析。(6分)參考答案16.、(1)語言的隔閡,文化的迥異,無法與人交流,使「我」如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2)「我」感覺像置身於無底深淵的邊緣,寂寞,虛空,沒有回應。(4分)17.①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人朋友,也有他的過去。②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③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血、淚和汗水。(4分)18.①對故鄉可以失望得滴血,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因為故鄉已經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②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擁有故鄉,只有勞動與奉獻才會使故鄉繁榮富強,血沃之地將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4分)19.作者主要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將家鄉與法國作比較,來表現自己的思鄉之情。(2分)分析:家鄉是貧瘠髒亂、浮糞四溢、擁擠不堪的,而法國是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奇詭的。儘管如此,但故鄉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而在法國,我卻覺得冷清、虛空、孤寂。(4分)遠去了,母親放飛的手劉心武從1950年到1959年,我8歲到17歲。家裡平時就我和母親兩人。回憶那10年的生活,母親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尋常的。物質上,母親自己極不重視穿著,對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傢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親做得一手極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說她能獨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親的那些見過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稱譽,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輪番製作的四川臘腸、臘肉等,也足以叫鄰居們嘖嘖稱奇。有人就對我發出警告:「你將來離開了家,看你怎麼吃得慣啊!」但是母親幾乎不給我買糖果之類的零食,偶爾看見我吃果丹皮、關東糖之類的零食,她總是要數落我一頓。母親堅信,一個人只要吃好三頓正經飯,便可健康長壽,並且那話里話外,似乎還傳遞著這樣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經飯」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著道德開始滑落——當然很多年後,我才能將所意會到的,整理為這樣的文句。母親在飲食上如此令鄰居們吃驚,被一致地指認為對我的「嬌慣」和「溺愛」。但跟著還有令鄰居們吃驚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郵件大戶。如果那幾十種報刊都是我父親訂的,當然也不稀奇,但我父親其實只訂了一份《人民日報》,其餘的竟都是為我訂的。就有鄰居大媽不解地問我母親:「你怎麼那麼捨得為兒子花錢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這麼破舊,家裡連套沙發椅也不置!」母親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歡啊!這個愛好,盡著他吧!」1959年,我被師範專科學校錄取,勉勉強強地報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所學校就在市內,因此我深得還可以大體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飯和睡覺。我滿以為,母親會縱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樣生活。但是她卻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顯示出她絲毫沒有猶豫過。母親不僅把我「推」到了學校,而且,也不再為我負擔那些報刊的訂費,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學校的閱覽室和圖書館。1960年春天,有一個星期六我回到家中,進門就發出情況異常,彷彿在準備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親奉命調到張家口一所軍事院校去任教,母親也隨他去。我呢?父親和母親都絲毫沒有猶豫地認為,我應當留在北京。問題在於:北京的這個家,要不要給我留下?如果說幾間屋都留下太多,那麼,為什麼不至少為我留下一間呢?但父親卻把房子退了,母親呢,思想感情和父親完全一致,就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應當開始完全獨立地生活。父親遷離北京後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識到我在北京除了集體宿舍里的那張上鋪鋪位,再沒有可以稱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鋪位上,獃獃地望著天花板上的一塊污漬,沒有流淚,卻有一種透徹肺腑的痛苦,難以言說,也無人可訴。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學任教。就在那個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親將我放飛時,親手給我縫製是的被子。它在為我忠實地服務了幾年後,終於到了必須更換的極限。於是我給在張家口的母親寫信要一床被套。這對於我來說是自然到極點的事。母親很快寄來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時我也就接到了母親的信,她那信上有幾句話我覺得極為刺心:「被套也還是問我要,好吧,這一回學雷鋒,做好事,為你寄上一床……」睡在換上母親所寄來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種悲涼感:母親給兒子寄被套,怎麼成了「學雷鋒,做好事」,彷彿是「義務勞動」呢?現在我才醒悟,母親那是很認真很嚴肅的話,就是告訴我,既已將我放飛,像換被套這類的事,就應自己設法解決。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盡量自己獨立解決」。母親將我放飛以後,我離她那雙給過我無數次愛撫的手是越來越遠了,但她所給予我的種種人生啟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從細小處,挖掘出珍貴的寶藏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18.(1)文章的結尾一段「母親將我放飛以後……」其中「放飛」一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2)文中共寫了幾次「放飛」,請作簡明概括。(5分)19.作者認為母親「所給予我的種種人生啟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從細小處,挖掘出珍貴的寶藏來」,請結合全文,談談母親給予了「我」哪些人生啟示。(5分)20.(1)「他喜歡啊!這個愛好,盡著他吧!」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2)母親注重孩子的飲食,對衣著和家中擺設卻毫不講究,卻給孩子訂「幾十種報刊」,你能從中悟出母親的「育子」之道嗎?(4分)答:(1)____(2)____2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4分)()A.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家劉心武主要通過回憶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的種種關心和照顧,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濃濃的舐犢深情。B.文中的母親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有獨到之處,她不是把孩子緊緊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將孩子「放飛」,只有敢於「放飛」,孩子將來才會真正有出息。C.對於母親給予的愛,作者並不是當時就理解的,而是在經歷過種種的人生體驗之後,才能領悟到這種高層次的母愛。D.作者寫自己被母親「放飛」後的種種痛苦感受,描繪了自己心靈成長的艱辛,目的是告訴我們,真正的母愛,就是能為子女作長遠打算的愛。E.本文文字樸實無華,雖然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來歌頌母親,卻能使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母子之間那種濃郁的深情。參考答案18.「放飛」在文中是個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長大,就應讓他「自己的事要盡量自己獨立解決」。共寫了三次。(2分)(1)兒子考上北京師專,本來可以在家住宿,她卻把兒子「推」到學校去住。(2)舉家外遷,卻不給兒子在北京留下一間可以作為「家」的房子。(3)把替兒子做被套當做「義務勞動」。(3分)19.(1)吃正經飯走正經路做正經人。(2分)(2)重精神輕物質(1)(3)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困難。(2)20.(1)尊重孩子的個人愛好。(2分)(2)把「身體好」放在首位,培養孩子不貪慕虛榮的純樸天性。(2分)21.AD雨韻從維熙進入生命的夕陽黃昏,才理解了「雨」這個簡單的漢字里,包容著人生的四季。按著化學的分子式來解讀雨,是地面上的H2O氣體,在天空合成為水,然後返還到地面上來的物質。它在不同季節,有著變形的本能:春雨悄然無聲,充滿了孩子氣的稚嫩和溫柔,像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那般,形象上有點靦腆;夏雨滂沱,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量,在這個時節草長鶯飛、莊稼拔節上躥,就如同一個人從童年進入青年時期,顯示出無與倫比的陽剛氣勢;秋天的雨聲,歡樂的音符里摻雜進一些憂傷的詠嘆,那淅淅瀝瀝不絕於耳的雨聲,除去讓人看見果實的成熟,感到收穫的喜悅之外,還容易讓人聯想起《紅樓夢》里的黛玉悲秋,這是人與自然同時走向了成熟的標誌;到了冬天,雨的體形變為片片白雪,與老人的銀髮一色,這寓意人已經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結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終點站到了,於是在墓園裡,聳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紀念碑。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歡雨了,尤其偏愛在雨天散步。我愜意地打著一把雨傘,在雨中踽踽而行,傾聽著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種音韻旋律:少年時無拘無束的童真,青年時的學海苦渡,中年時在「老君爐」中之修鍊,花甲之後的心若靜水……在雨中回眸人生苦樂酸甜,與在書齋中伏案回憶往事,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後者,因為缺少了雨作襯托,如同人生戲劇少了背景,多少有點禪佛晨鐘暮鼓的意味;而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不僅可以升華記憶的色彩,雨在此刻還能轉化為助燃之劑,讓記憶銘刻上雷鳴與電閃的音韻,成為浪漫的抒情和感傷的詠嘆。記得在一個雨天,我看見一個老者領著一個娃兒——身後還有一條小狗,一起來到公園的湖邊。孩子似乎並不喜歡雨中的靜物世界,他在百般無聊之際,把那條小狗招呼到腳下,喊了「一、二、三」之後,在雨中與那條小狗開始了賽跑。待那娃兒與狗環湖賽跑回來,雖然人和狗都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但那個男娃和那條狗,一個開心地笑個不住,一個歡喜地對天狂吠起來……多好!這真是一幅難覓的雨中寫意畫面,但其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於這幅畫的畫面之外——因為沒有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那個在驚濤駭浪中與鯊魚頑強搏鬥的主人公,或許就不會在地球上誕生。難道不是嗎?!看著這個充滿動感的雨中畫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雖然兒時我的雨中尋覓,與這男娃在雨中的動態進出,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東西,但我們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樂。因為,在我眼裡,雨是有靈性的東西,它不僅能洗滌人的肉體污穢,安撫人的傷痛靈魂;它還給各種人以嚮往,以各種不同的滿足。雨絲,從其造型上看,像是連接了天和地之間的條條琴弦;每個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躍著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無邊無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大自然的美麗的樂章。宇宙的萬物之中,它還有著極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沒有貧賤與富貴之分,沒有膚色與人種之別,沒有國界的樊籬,也不受各種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願意到哪兒去瀟洒,它就隨著雲影去了,並在那兒的天空織成雨後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給高山編織銀冠,給大地獻出冰川。18、為什麼說「雨包容著人生四季」?簡要概括作者這樣說的原因。(4分)19、為什麼作者步入老年,「更加喜歡雨」了?(4分)20、作者在文中描寫了一幅孩子與小狗在雨中賽跑的「寫意畫面」,請你結合文章中心,簡要分析作者從這幅寫意畫中所體悟到的「雨韻」。(6分)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A、全文以「雨」為線索,描寫雨的靈性,以「雨」喻人生,給讀者深刻的人生感悟。B、「多少有點禪佛晨鐘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書齋中伏案回憶往事,只能使人警覺醒悟而缺少歡樂。C、第二段開頭「按化學的分子式來解讀雨」,體現了這篇散文人文性與科學性的完美結合,在給讀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讓讀者獲得知識的享受。D、文末將「雨絲」比作連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躍著的音符」,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給人嚮往、滿足、快樂的雨韻,點明題旨。E、文章引用《紅樓夢》中的「黛玉悲秋」、《西遊記》中的「老君爐」、《老人與海》的主人公,舊典活用,賦予新意,象徵了人生的不同階段,深化了主題。參考答案18、(4分)因為春雨稚嫩、溫柔,如嬰兒;夏雨生命力旺盛,如青年;秋的歡樂中摻雜一絲憂傷,是成熟的標誌;冬雨變成雪與冰,象徵人生命的暮年與終點。(4個要點各1分,只答「春雨是嬰兒,夏雨是青年,秋雨象徵成熟,冬雨是暮年」,未概括出不同季節雨的特徵,只得2分)19、(4分)因為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可以升華記憶的色彩,成為浪漫的抒情和感傷的詠嘆。(意思對即可)20、(6分)①沒有童年的第一次勇敢,就沒有人生的光輝歷程;②雨有靈性,能洗滌肉體的污穢,安撫傷痛的靈魂,給人以嚮往、滿足、歡樂;③雨胸襟博大,自由自在,樂於奉獻。(3個要點每點2分)21、(4分)(A)(D)與一條小溪結伴同行黃文山小溪遠在閩西北的泰寧 ,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上青溪 。在地圖上找到這細細的一抹綠痕時,不知為什麼,只是一眼,心裡已然與它訂下了約期。抵達泰寧的那天晚上,下著雨,旅枕上落滿了動聽的聲音,分不清是溪聲還是雨聲。我們下榻的金湖賓館面臨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條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間似乎聽見了上青溪輕輕的呼喚。漂流,便是隔著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結伴同行。竹筏是用數根碗口粗的毛竹 綁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據說這樣做既可以減輕竹筏自身的重量,還可以防裂。毛竹兩端則用炭火烤彎,形成高昂的船頭和微翹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遊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剛放下水,浪花便簇擁而來,看來它們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論穿岩過灘,溪水只是輕輕地咬嚙著竹筏,好像有說不完的親熱話。不像武夷的九曲溪 ,更不似桂林的灕江,上青溪兩岸沒看太多的風景。其實,對於漂流而言,過多的風景,也許是一種精神負擔,免不了讓人牽腸掛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則是一種無羈絆的自由自在。作為城市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在極其狹窄的時間和空間里討生活,心靈之累,如墜重鉛。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強烈的也許就是這一點。一坐上竹筏,就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了狹窄和窘迫的感覺。那當是一種心靈的放生。上青溪的好處:就在於它十足的野性。由於人類無止境的墾伐,已經很難找到這樣仍然保存著原始風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沒有村莊,沒有寺廟會引誘你作短暫的駐足。自然,也沒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諸如崖畫、岩葬,更遑論歷代文人的題刻。就連艄公揚起水淋淋的竹篙向遊客講述的種種神話傳說也是「新編」的,這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其實,上青溪完全用不著這些,那碧瑩瑩的一湍激流,那疊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總總的花草樹木,分明是有別於人寰的另一個世界。你闖進了別人的世界,還要用俗不可耐的種種比擬去附會,去演繹人間世相,豈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讓流水執導,用心去感受那一種清幽,那一分閑適,用不著解說,也無須想像。人生太累了,什麼時候能夠這樣,既不用費力,也不用勞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機,品嘗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豐美的享受。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問的一個匆匆過客,就像身邊這條輕輕唱著的歡快流水。或許它們自己也不知道將流向何方,只是隨形就勢,時而跌宕,時而宛轉,時而飛瀉千丈,時而百結迴腸,率性由情,無牽無掛。與這樣一條小溪結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輕鬆自在。不過,這僅僅是相對於人世而言。其實塵寰之外,萬物 一樣有高下之分、強弱之別。在上青溪,占統治地位的是岩石。兩岸巨壁亘天,我們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從強大的岩石讓出的一道縫間屏聲息氣,懾然前行。有時,霸石橫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覓得一條出路,從夾岸森然的峭崖間通過。乾隆年問重修的《泰寧縣誌》上,關於上青溪有這樣一段文字,讀後不禁讓人掩捲動容:「奇岩跋扈,天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歷其境,才能體會到這12個字的絕妙,一「求」一「放」,寫盡了天地萬物生存的況味。而無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於一份人生世情的關注,忽然就生動起來。岩邊的草木何嘗不是這樣?在這片原始的次森林裡,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樹的地盤,於是小樹們只能擠佔在貧瘠的溪灘,與漲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鬥。你會看到,在剛剛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線上下,是一個怎樣驚心動魄的場面!水線下,一片破敗狼藉,到處是枯枝敗葉殘根;水線上,一棵棵小樹東倒西歪,驚恐萬狀,崩坍的溪岸 ,露出它們緊緊纏繞著的根須。生死只在瞬間,躲過了這場劫難,只能說是一次僥倖。嚴酷的環境,使得生存的意義變得那樣實在,而生命本身則顯得格外美麗。在幾乎不見一星土的峭崖上,還魂草覓到了自己的歸宿,那焦黃焦黃等待著一場雨水讓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訴說著與命運抗爭的艱難。至於在樹梢上懸掛的青藤呢,別看它們悠哉游哉的樣子,那可是一些費盡心機的經營者,當一棵棵幼樹剛剛破土而出,它們便要窺測方向,把握機會,然後以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冒險的投入。這以後的等待也許漫漫無期,也許,經營的對象半途夭折……終於:它們的攀緣有了結果,但懸在半空中的感覺一樣讓人心旌搖搖。泛筏而下,從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過,彷彿經受了一場洗心滌肺的沐浴。這裡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沒有摻雜任何人為的因素。萬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們各自的生命內容,同時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樣深刻。春濃似酒,筏行如風,一個半小時的漂流讓人從此記住了上青溪,閩西北的這條野趣盎然的小溪。14.請簡要說說第4段中「心靈的放生」的意思。(4分)15.文章第5段寫到「上青溪的好處,就在於它十足的野性」。你認為這種「十足的野性」表現在哪些方面?(4分)16.簡要回答第9段中「萬物都在悄悄演示著它們各自的生命內容,同時把生命的真諦揭示得那樣深刻」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4分)17.就文章的語言、景物描寫、構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簡要分析。如下列兩題:(10分)(1)野性上青溪——簡析《與一條小溪結伴同行》景物描寫的特點。(2)與小溪同行——談談《與一條小溪結伴同行》藝術構思 的特點。參考答案14.心靈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沒有了狹窄和窘迫的感覺,擺脫了束縛,從如墜重鉛的負累中走出來,體驗到無羈絆的自由自在。15.①保存著原始風貌;②沒有一切人文的痕迹;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④溪水隨形就勢、率性由情、無牽無掛:⑤大樹和小樹為生存競爭,小樹與漲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鬥;⑥這裡是大自然的舞台,沒有摻雜任何任何人為的因素。萬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內容,揭示生命的真諦。16.①收束全文,在描寫評議溪水、岩石、草木各態後作一個總收;②啟發讀者理解文章主題:天地萬物都在競爭拼搏中,求得生存,煥發生機,實現發展。17.賞析範例永遠的門邵寶健江南古鎮。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雜院.院里住了八九戶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變,儘管人們房內的現代化擺設是愈來愈多了。這八九戶人家中,有兩戶是一人獨居——單身漢 鄭若奎 和老姑娘潘雪娥 。鄭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話,隨即擦身而過。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運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聽到的總是這麼幾句。這種簡單的缺乏溫情的重複,真使鄰居們泄氣。潘雪娥大概過了四十吧。苗條得有點單薄,瓜子臉,膚色白暫,五官端莊。衣飾雖時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鄰居們很不理解,這位端麗的女人為什麼要獨居,只知道她有權利得到愛情卻確確實實沒有結過婚。鄭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 之後,遷居於此。他是一家電影院的美工,據說是一個缺乏天才的工作負責而又拘謹的畫師。四十五六的人,倒像個老頭兒了。頭髮黃焦焦、亂蓬蓬的,背有點駝。瘦削的臉龐,瘦削的身軀,只有那雙眼睛大大的,閃爍著年輕的光,閃爍著他的渴望。回家的時候,他常常帶回來一束鮮花,玫瑰、薔薇、海棠、臘梅,應有盡有,四季不斷。他總是把鮮花插在一隻藍得透明的高腳花瓶里。他沒有串門的習慣,經常久久地呆在屋內。有時他也到井邊,洗衣服,洗碗,洗那隻透明的藍色高腳花瓶。洗罷花瓶,他總是斟上明凈的井水,噘著嘴,極小心地捧回屋子裡。一道厚厚的牆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開了。一隻陳舊的一人高的花竹書架貼緊牆壁置在床旁。這隻書架的右上端,便是那隻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內或是懸掛,或是旁靠著一些中國的、外國的,別人的和他自己的畫作。從傢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塵的程度可以看得出,這屋裡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製造得出的那種溫馨的氣息。可是,那隻花瓶總是被主人擦拭一塵不染,瓶里的水總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總是鮮艷的,盛開著的。同院的鄰居們,曾經那麼熱切地盼望著,他捧回來的鮮花,能夠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裡出現。當然,這個奇蹟就從來沒有出現過。於是,人們自然對鄭若奎產生深深的遺憾和綿綿的同情。秋季的一個微雨的清晨。鄭若奎撐著傘依舊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撐著傘依舊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來了。卻不見他回家來。即刻有消息傳來:鄭若奎在單位的工作室作畫時.心臟跳搏異常,猝然倒地,剛送進醫院,就永遠地睡去了。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沒有哭,眼睛委實是紅紅的。花圈。一隻又一隻。那隻大大的綴滿各式鮮花的沒有輓聯的花圈,是她獻給他的。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沒幾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人們在整理畫師遺物的時候,不得不表示驚訝了。打開鎖著的房門,他的屋子裡儘管到處灰濛濛的,但那隻花瓶卻像不久前被人擦拭過似的,明晃晃,藍晶晶,並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沒有枯萎。當搬開那隻老式花竹書架的時候,在場者的眼睛都瞪圓了。門!牆上分明有一扇紫紅色的精巧的門,門拉手是黃銅的。人們的心懸了起來又沉了下去。原來如此!鄰居們鬧鬧嚷嚷起來。幾天前對這位單身漢的衷情奉敬意,頓時化為烏有,變成了一種不能言狀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憤懣。不過,當有人伸手想去拉開這扇門的時候,「哇」地喊出聲來——黃銅拉手是平面的,門和門框平滑如壁。一扇畫在牆上的門!(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05年7期,有改動)13、下面對這篇小說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A.作品的標題「永遠的門」:「門」,既指畫在牆上的那扇門,也可理解為人們的心靈之門;「永遠」,既表現了作品的悲劇性——兩位主人公最終被隔絕開來,也可理解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國民思想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B.作品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日漸走向現代化的今天,國民的封建意識依然存在,「尊重每一個個體」還沒有最終實現,而一些「無惡意的侵犯」還在相當多的領域裡產生著作用——不僅僅是愛情。C.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員,一位是「缺乏才華」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這樣的設計,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愛的權利。通過與院內人們的對比,表現了作者關懷小人物命運的創作觀。D.一隻透明的藍色花瓶,在作品中反覆出現多次,與沉悶、凝滯的冷漠情調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徵著主人公純潔、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兩個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E.一位文藝評論家說:「在一部戲劇中,如果我們看到第一幕的牆上掛著一支槍,就一定會在後面的劇情中聽到這支槍響。」《永遠的門》中,畫師屋內那隻老式的花竹書架便是這樣一支「槍」。F.作者最後寫人們為畫師整理遺物時,發現那花瓶被人擦拭過,瓶中的菊花依然盛開。我們從作品中不難得出結論:這一切無疑是潘姓女子遲到的表白。作品結局這種潛在的圓滿,寄寓了作者對筆下人物的祝福。14、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小說開篇的環境描寫 有何作用?(6分)15、小說中的人物鄭若奎去世後,作品寫道:「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這裡的「莫大的缺憾」是針對那些人而言的?(4分),16、縱觀全文,推動這篇小說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什麼?請結合作品對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作簡要說明。(6分)參考答案13.CF(每項2分)14.開篇的環境描寫中,「古鎮」「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變」,暗示著這裡的生活、人們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極易成為一種陳舊定勢,成為一種難以改變的積澱;「普通的小雜院」普通人家」,則暗示這樣的聚居地,這樣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這正是小說主人公鄭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驅使其行為的特定環境。作品這裡的環境描寫為推進情節、塑造人物、表現主題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評分標準]①環境是怎樣的,2分;②環境描寫的作用,2分。15.①對潘雪娥而言。鄭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②對小院中的人們而言.鄭若奎的去世,使他們對「鄭、潘二人 產生愛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評分標準]①指出針對的雙方(人們、鄭潘二人 ),各1分,②針對的雙方怎麼群了,即「缺憾」的是什麼各1分。16.縱觀全文,推動這篇小說情節發展的線索是小院人們對鄭、潘二人的感情變化(2分)。開始,人們熱切盼望鄭、潘二人能產生感情(1分);接著,人們對二人的缺乏溫情表示遺憾與同情「分);後來,人們為鄭若奎的突然去世、也為鄭潘二人永遠無法結合而悲痛,同時對二人的行為表示敬意(1分);最後;人們看到牆壁上的門,為鄭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憤懣(1分),[評分標準]①「線索」是什麼,2分;②「線索」在文中如何體現,4點每點1分;③「線索』:的確認不當,本題不得分。永遠的布花王梅芳大戰過後的德國 ,一片廢墟。兩個記者步履沉重地走過,其中一個問:「他們還有重建家園的信心嗎?」另一個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創造生活的激情。」忘不了 外婆 的布花,在那些貧瘠灰暗的日子裡,那些北風卷著雪花呼嘯著掠過村莊的寒冬,寂靜簡陋的農舍里,因為外公而被遣返還鄉的外婆盤腿坐在蒲團上,打開從江西帶來的一卷卷色澤鮮艷的布頭,帶著安祥的微笑,舞動剪刀,剪出一個個瓣,一片片葉,一朵朵花,一束束花。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嬌艷欲滴,層層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裊裊散出。待嫁的姑娘們蜂擁而來,羞答答地圍著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來的新房裡。外婆慷慨贈予,老臉笑成了一朵花。外婆還把布花送給左鄰右舍的農人們,讓那些在貧困中掙扎的粗礪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動和明亮而溫暖的照耀。那麼灰冷的草屋,那麼荒涼而寂靜的歲月,因了幾朵布花而剎時生動美麗起來,日子也就過得有盼頭了。滿腹詩書的外公死得很慘,他是餓死的。他曾有良田千頃,可死的時候肚裡一粒米也沒有。外婆在他的身邊擺滿了布花。沒有麵包可以,沒有陽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無花啊,那是一個人心靈的家園。表姐萍下鄉插隊到湖南時帶走了外婆的兩束布花,我記得 那是兩枝嫣紅的欲綻未綻的玫瑰。一年後,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養魚的湖裡,同船遇難的還有另外兩名女知青。二十歲的表姐長眠在黃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兩束欲綻未綻的布玫瑰。表姐一米七六的窈窕身材,愛打籃球,梳著兩條長辮子,笑起來酒窩忽閃忽閃的,她還沒有來得及接受愛情,品嘗生命所賜予的甘關醇釀,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顏。但她擁有兩束花所擁有的春之希望與夢想啊,在那無邊的冷寂的黑暗裡。浪跡天涯時,我在隨身的行囊里放了兩束已顯陳舊的布石竹,是家鄉山野上那種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親憂鬱的目光,又像歲月深情的回望。其時祖國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處處如雲錦。但,我還是喜歡外婆的布花,有著溫暖的質地和樸素的顏色,帶著悠遠的懷舊情調的布花讓我的心靈沉靜,讓我時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鄉積雪的山巒,冰封的河流,楊林梢頭的喜鵲窩,以及青石農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頹喪與妥協的生活。讓我在面對挫折與失敗時,能挺直脊背,堅定對命運說聲:不!外婆八十六歲那年溘然長逝,至死前幾天都還在擺弄花。她的梳成美麗圓髻的長髮,漆黑漆黑的,不摻一根白髮,我仔細找過,一根白的也沒有,這讓人驚奇。這使她總是漾著淡淡微笑的臉龐顯得高貴,純真而靜謐,像一張天使的臉,苦難在這裡留不下丁點痕迹。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一個有花的心靈永遠不會萎落塵埃。一個有花的民族註定會強盛起來。18.本文主要寫的是「外婆的布花」,為什麼要寫記者在戰後德國的對話?(4分)19.你如何理解「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6分)20.作者用「永遠」來修飾「布花」,表達了怎樣的感情?(4分)21.下列對本文分析、鑒賞正確的兩項是(4分)A.本文以「花」為線索,以外婆的「布花」與改革開放後祖國大地上四處盛開的鮮花形成對比,表達了對民族未來的希望。B.敘寫表姐遇難的文字雖深含痛惜,卻強調了表姐曾擁有「春之希望與夢想」,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們中華民族是愛「花」的民族。C.「在那無邊的冷寂的黑暗」的年代裡,作者攜帶布花浪跡天涯,此時的布花是母親氣質、外婆精神的象徵,給作者勇氣與力量。D.寫外婆「梳成美麗圓髻的長髮,漆黑漆黑的,不摻一根白髮」是強調外婆出身的高貴。E.本文採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對一位女性在生活的磨難中剪制布花的描寫,含蓄的表現了關係著民族以至人類的深刻而厚重的主題。參考答案18.用記者的話點明主題(2分)增強主題的普遍意義(2分)19.外婆一生都愛花,愛剪布花(2分)外婆以花贈人傳播美(2分)寫出了外婆精神境界的美好(2分)意思對即可20.對外婆以及過去生活永遠的懷念(2分)對美與希望永遠的追求(2分)21.BEA沒有「對比」C「攜帶布花浪跡天涯」是在改革開放年代D並非「強調外婆出身的高貴」更多資源請訪問洪培欣語文網(http://hongpx.upweb.net),轉帖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從產品角度學EXCEL03]——單元格的秘密
大型RPG遊戲的巨量文本是如何寫作並整合的?
【20180112】- 附帶描述的文本公式如何得到計算結果?
《收穫》文本|短篇:舞伴(王安憶)
這 16 種寫好用戶界面文本的方法,你都意識到了嗎? #001

TAG:閱讀 | 文學 | 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