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
目 錄
諸佛如來的心愿? ?1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16
雖在世間 不廢佛教? 31
深信大乘? 41
真空妙有? 60
依止佛教? 76
凈宗十三位祖師? 93
道心? ?109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122
談玄說妙? ?141
更上一層樓? ?156
莫將妄想作觀照? 171
了解經典的方法? 185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諸佛如來的心愿
《普賢行願品》里提到:「眾生至愛者。莫過於生命。諸佛至愛者。莫過於眾生。」所以,能救護眾生的生命,就是成就諸佛的心愿。《大智度論》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諸餘罪中。殺業最重。」
在現代吃葷腥的人很多,尤其因為交通的發達,養殖業、近海漁業、遠洋漁業的興盛,各方面都在協助眾生造殺業。他們不光自己造,還幫助眾生做殺生的因緣。我們學了佛,明白因果,知道不應該殺生,而且要放生,不要認為放生是沒有意義的,有些人說,現在放生的魚種都是養殖的,他養來給你放。
但是我的看法卻不這麼認為,你帶家親眷屬、親戚朋友去放生,就是給他們上一堂愛護眾生的課,增長他們的愛心,這是有教育意義的,不會沒有用;這些眾生因為得到了你的救護,牠對你是心存感激的,這樣放生一樣是功德圓滿,對於旁人則能夠啟發愛護生命的教育意義,即使你買的物命是養殖的,是生意人有意養來讓這些放生團體放的,你這樣去放生一樣是有功德,當然你必須要注意生態環境。
暫撇開生態環境不談,單就你放養殖的這些生物,一樣是有功德的,不能說失去了放生的意義,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所以在佛門裡應當要提倡放生,不能被世間人隨便拿點理由,而且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想要障礙我們做好事,聽到那些話,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會不會受他的影響。
前面講,救護眾生是諸佛如來的心愿,所以我們向佛學習,要學到佛陀的智能,不能聽凡夫的言論、學習凡夫的行為。尤其是現代社會,眾生殺業特別重,全天下吃葷腥的人這麼多,被殺的生命那更是不計其數,我們除了自己吃素,還要行放生的慈善事業。
佛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是說你做的這些好事當中,放生是第一。相反的,你要是障礙人家放生,還說些風涼話,拿科學研究歪理在障礙放生,那將來你需要人家救護的時候,跟你保證絕對沒有人可以救你。
為什麼同樣發生災難,有些人就是無法獲救,這些人過去生必定障礙人家放生,或是人家放生的時候,講些錯誤的說法、用錯誤的作法導致人家退心,不願放生。所以他這一生感得的果報是「無人救護」。甚至他的「余報」,果報受完了還有殘餘的報應叫余報。也就是說當他在窮苦可憐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去幫助他,即使國家的法律、慈善團體也會無意中忽略他。這就是因為他過去生造的惡業還沒有消掉,而這麼重的惡業便是來自於「障礙眾生放生」。
所以像你們有生病的,多年來治不好的,要多行放生的慈悲行,才能把你的惡業消掉。放生自然能少病,殺生自然多病。你的病不能好,多數都是因殺業太重的緣故。你開始吃素了,這只是不造新殃,而放生是懺悔前罪,懺悔過去造的惡業,彌補你的過失、彌補之前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因為你奪取的是眾生的生命。過去生你或是殺人或是殺害動物,或是殺一人,或殺多人。如果是個出謀策劃的人,策划了一場戰爭,那可能死好幾十萬人,所以你看這殺業有多重。在畜生道來說,如果因為你的口腹之慾,想要吃牠的肉,就因為這個念頭,又吃掉多少的眾生,這都是過去造下的業,所以你這一生除了吃素以外,還要能夠做到放生。
放生要交給專業的團體去放,自己有能力就在附近市場,買一些將要被殺的動物,把牠們如法的釋放。釋放的時候要先為牠們授三皈依、念咒,讓牠們皈依佛法。希望牠們被你放了以後,不要再受到捕捉,即使在放生的過程當中不幸死亡,也能夠仰仗神咒的威力脫離惡道。所以,不能說放生牠一樣會死掉,就不放了。
佛門的放生跟一般放生不一樣,佛門在放的時候,先為牠授三皈依,牠是佛陀的弟子,如果牠業報盡了,因為之前你有幫牠念咒或是念佛的功德,乘此功德,牠都能夠超脫惡道,所以這种放生是有功德的。這種正知正見佛弟子們都要有,不要聽一些假學佛的團體,他也會告訴你要吃素,但是你一跟他提到要放生,他就開始有很多的意見,灌輸很多錯誤的觀念給你,聽到這種話,那你要知道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他跟你講的邪見跟佛的心愿全然不相同,而且他做的壞事是全天下最壞的,因為人家做慈善救眾生的命,他反在那裡障礙、說風涼話,他還故意告訴你:「要有智慧喔!不然放下去死掉,命算你的,等於是你殺了牠,本來牠不會死的,……」。用話嚇唬你,把這眾生死亡的過錯,推到你這想放生的人身上。這時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不知道放生的功德利益,一旦受他的蠱惑,你就不敢放生了。結果你的業消不掉,病越來越重。
還有人有意無意的在說話時,講各種理由勸人家不要放生,那這種人又造了更重的業,惡業輾轉加劇,越墮越劣,那殺業就永遠消不掉。
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反對放生的人,自己心裡就要很清楚,他不是佛弟子,他學佛是學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學佛的人是對眾生是有慈悲心的,一定吃素、放生,具有正知正見就不會受這些人邪見的影響。
要知道,這些知見錯誤的人肯定會講一些歪理來嚇唬你。你把眾生放掉了,牠是感謝你的,即使你釋放牠以後不幸死亡,牠也不會怪罪於你,因為不是你殺的。只是這些反對放生的人,想要證你入罪,所以就把眾生的死亡講成罪責,都推到你的頭上。
學佛人要知道佛菩薩的心愿,你的心愿能跟諸佛如來相應,那你必然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連佛都護念你,那這些大菩薩、天龍善神必然擁護你。所以你真學佛,就會像道證法師講的:「走遍天下皆吉利。」這是因為慈悲心而來的,是放生的行為而來的。
家裡有些蚊蟲螞蟻,也不要殺牠,可以把牠請出去,你不能說「牠是害蟲」,就殺牠,用丟的、用甩的……,你讓牠坐雲霄飛車,牠頭暈,將來你會受同樣的果報,也會頭暈,所以不可以。你還要小心,不要弄斷牠的手、腳。所以放生跟護生要結合在一起,從自己家裡開始做起。你不要看到蟑螂螞蟻,心裡瞋恨心一來,說:「可惡,往哪跑!」就開始殺生,或是雖把牠放了,但讓牠斷手斷腳,那也不行,這點要做得圓滿。希望大家能夠去落實。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我們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到,修學凈土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要怎麼樣做到「明心見性」是很重要的事情。
有些人念佛沒有什麼目的,他也不發願,也不求生凈土,更不會想要見性了脫生死。總以為念佛到了西方凈土,生死就算了了。實際上並沒有了,只是暫時停止而已。大家唱迴向偈的時候,說「九品蓮花為父母」,往生就往生了,為什麼還分九品?就是因為眾生還有習氣、還有生死沒有了,像你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生死,充其量只可以說,你是暫時停止了三界的「分段生死」。可是還有「變易生死」,所以並沒有完全的了脫。所以說念佛是要把煩惱消掉,是要來了生死的,不是求生到凈土就算可以了。
你自己這一生要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可以認為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就可以懈怠、可以偷懶,或是放逸,只想靠著第十八願去往生,那是投機取巧。一個人平日不念佛,臨命終佛號根本提不起來,或是只想靠助念,那也不一定有因緣,平時不念,臨終即使人家在幫你念,你還是滿腦子世間事,根本提不起佛號,願心跟佛不相應。
再來談明心見性,要怎樣才能夠見到佛性?當然,這「佛性」不是一物,不是用凡夫肉眼來看見,佛性也不是音聲,無法用你的耳根來聽。所以,我們講的見性,「見」就是證入的意思,煩惱除掉就叫做證入,並不是真的有一個佛性能給你看到。
什麼是煩惱?《信心銘》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就是你的煩惱,所以,你想要見到真如佛性、想要證入佛性,就要「息見」。不用向外去求,也不用向內求,就在於你對六塵生起分別的時候,提起佛號,把你的分別妄見給除掉,那真心本性就自然顯現。所以祖師大德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不用去找佛性,你找也找不到,因為你現在就在使用,它沒有到別處去,只是佛性在作用的當下,你帶著煩惱在裡面,所以見不到。當眼見色時,眼色如如,耳聞聲時,耳聲如如,所以叫做「心境如如」。心跟音聲、色相……等境界,心依舊聽,聲音依舊在,但是絕對不黏著。眾生就是聽到音聲、見到色相,起了見解、起了思想,就黏著了。所以你會有煩惱、會放不下、看不破。
實際上,就是因為你對一切人、事、物產生了見解,產生了思想,產生了分別,沒有辦法放下,轉不開,所以才會常常說:「我放不下,不行放下,放下了,誰來照顧我的家庭?誰來照顧事業?兒女誰養?」所以大家都搞錯了!重點不在於家庭事業的事情做與不做,而是在於當你在做的時候,心黏不黏著?祖師大德講「黏著」,這個詞用得很好。當你對境的時候,心趣向境界的時候,黏上去了,起煩惱了,就把這煩惱舍掉,心就空了,這即是佛門講的「心空及第歸」。就像你考試中狀元了,做到了心空,就真正地見到佛性。所以,要不要去找呢?不用找,刻意找找不到,那是不是真的用佛號可以把煩惱斷除?也不是。
所以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雖然有修證,但是真心本性沒有染污,你除掉的,是你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污染」,不是真有個佛性現前。這道理,我們在念佛當中自己要知道,我現在除掉的是,真如本性當中,虛妄顯現的幻象、虛妄顯現的煩惱。佛在經上比喻:「如虛空花。」就像虛空中有花。用虛空的雲比喻較好懂─虛空的雲,有即非有。你不能說雲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飛機飛過去就會撞上它;可是也不能說雲是沒有的,我們遠遠的看,它又確實存在。當然我是方便,用雲來作比喻。所以你要以智慧風,「念佛」就是智慧風,將遮住太陽、遮住天空的這些雲給吹散,天空是比喻作我們的佛性,太陽比喻作般若智慧。你把它給吹散掉,那麼真心本性的般若智慧當下朗然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即使在起煩惱的當下,就像剛才講的,天空有雲遮擋住太陽了,仍舊不離虛空,你在起煩惱的當下,仍舊沒有離開心性,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
祖師大德把真實狀況告訴我們,讓我們了解這一層事實真相。那煩惱起來還要不要隨順它?當然就不能隨順了。因為煩惱性空,只是你習慣了,還沒有看清楚它、沒有看破它,所以認為它真正存在,認為它是實有的,所以它就影響了你。你如果看破了這一層,就是我們常講的「真正看破」,看破以後馬上就空了,空了就是放下,真心本性就透露出來了。
如果還沒有辦法直接看破的同修,因為煩惱習氣強,所以就教你用念佛的方式,用持咒的方式,教你止觀、教你參禪、參話頭,這些都是方便法。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一告訴你當體虛妄,你能馬上迴光返照,像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樣,那你是上根。中下根人呢?就要用一些方法、方便。下根的人業障重,尤其是現代人著相著得很嚴重,那就要拜懺、禮佛,要常常懺悔,懺悔無始來的業習,什麼叫「無始來」?簡單講是長久以來,但是這個「長久」沒有開始,就從你迷惑的那一念算起。迷惑的那一念,無有來處,無有滅處,所以說是「無始」,勉強說不是真的,現在方便解釋叫長久。長久以來顛倒、錯認,認妄為真,迷己逐物,迷失本性,被物所轉、被境界轉,所以你的心黏著到境界去了。
本來是境智如如的,心是境、境是心,就像「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完全是這樣清凈自在,如如不動的境界。但是因為你心黏著,所以用這些方式來消除你的煩惱。你要是這樣懺悔,是真懺悔,久而久之,你就能夠念佛、就能夠起觀,慢慢地你的根器會越來越好,時節因緣到了,一念轉過來,當下見性,虛空粉碎,身心世界,悉皆消殞,修行是這樣修的。
祖師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息見」很重要。到最後,要把「息見」這息的念頭也要給息掉,因為你不能存有能覺,存有「能」也不行,所以舍要舍到究竟,連放舍的念頭都要放舍,那才能真正地恢複本來。
當你用佛號把所有妄想掃空的時候,這佛號也要放下,凈土宗就是先攝萬念歸一念,再來這一念也不著,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境界上你就能夠得自在。
今天講的「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用功、好好觀照,提起佛號來,不要放逸、不要懈怠。
雖在世間 不廢佛教
我們常講,修「念佛法門」很重要的是在於用心,這「心」是出離心,不能用世間心,時間不會等你,你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不要貪著世間事。如果自己心裏面貪,放不下,你就亂引用祖師的話,說學凈宗是可以「不廢世法而行佛法。」這句話原來是讚歎念佛法門,非常地殊勝,可是你卻解成世間話,自己的心放不下、罣礙,不願意捨棄,就用這些話來告訴、催眠自己,那是不行的。
所以學佛不能自欺,你自欺以後,就會欺騙眾生,終日渾渾顛倒,不曉得活著要幹什麼,也沒有心要了生死、出三界,甚至不曉得什麼是生死?什麼是三界?還亂說:「學佛要先學世間法,先把人做好。」會說這種話,就是你對於世間放不下,所以才會這樣講。
你去看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自己用功,不會給自己的世間意留任何的餘地。所以這樣就曉得,為什麼人家有成就,能成為一代祖師,而你卻是個生死凡夫,在所有的境界上,都沒有辦法做主。就是因為你世間意,世間的情見沒有放下,甚至是不願意放下、不想放下。總想看看還能不能順著自己的念頭,順著自己的想法,苟且一下。如果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佛在經上講:你要「求出三界。無有是處。」
所以不可以用經典來搪塞,來掩蓋自己對於世間的貪著。祖師大德的話「不廢世法而行佛法。」原意非常地好,可是用這句話的你,只是因為舍不掉世法,又想用佛法妝點你的生活。好像有在學,但是自己並不願意放下,沒有一個念頭想要回頭,想要真正地來了生脫死,整天就迷在財、色、名、食、睡物質慾望當中,天天迷,甚至把它當作是必需品。
世間人會講「學佛要先把人做好」,因為他還貪財、色、名、食、睡,他認為這些東西是正常的,是可以貪著的,他還會把自己的貪心給美化,說:「我是要來幫助眾生的,我有願力。」願力?貪財、色、名、食、睡,那是欺騙自己、欺騙眾生。但諸佛如來不會受你欺騙,因為能不能成佛,它是有因果的,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你現在發菩提心,萬緣放下,一向專念,一切世間法,人情世故、父母、妻子恩愛……一切放下,所謂「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云何不成無上正覺。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佛講經有他的大智慧、大善巧。他善巧方便告訴你要放下,要求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不可以對自己的貪愛心有絲毫的苟且、絲毫的認同。若你用一個很好的理由把它粉飾起來,常常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你念佛念得再久,即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沒有辦法出離,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很多人都忘了,是誰告訴你佛法不離世間法的?如果佛法不離世間法,那怎麼會說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超三界、超凡入聖,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人所能測度的。釋迦牟尼佛所住的地方不在人間,他住常寂光凈土,是「自性清凈本然」的一個境界。
所以,對於貪愛世間的人用六祖慧能大師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話,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一接觸世間法,馬上就迷惑,你不可能覺。當六祖慧能大師見到他的和尚時,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祖是上根利智,所以他能在世法當中覺悟。你沒有這樣的根器,就要先有好的緣,要先迴避這些退緣,不要受到這些境界的影響,要能夠住阿蘭若,阿蘭若就是清凈處,住清凈處慢慢的長養自己的善根、長養菩提。不要想學六祖慧能大師,你學不來的,這一點我們修凈土的人不能自欺。
世間事一定要少、要淡,能避免的就盡量避免,可以不用參加的應酬,絕不起一個想要參加的念頭,那會耽誤你修行,這點很重要。你不能順應人情,人情就是業習,順人情不會成佛。
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要大家在這世間學佛後,透過佛法明白這世間的真相,要能夠覺悟,知道世間法是虛妄的,不要再執著、不要再貪愛了。
深信大乘
達摩大師在《破相論》「五分法身香」當中關於「定香」的開示:「深信大乘。心無退轉。」要我們對於大乘佛法能夠深信,不要懷疑、不要退轉,做到了,那你就得了佛門的定香,也就是得到了基本的定力。
能相信大乘佛法,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確實像《阿彌陀經》所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為大乘佛法講的是「頓超」,這頓超跟通途的修行方式不一樣。大乘佛法講的頓超,用一個比喻,大家就能夠聽得懂,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在夢中要醒過來,要不要一層一層次第覺醒?不用!能夠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這一念覺悟,你就能夠馬上醒過來。「頓超」就像從夢中醒過來,如永嘉大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大乘圓頓的修行方式,不用經歷次第。不用從聲聞乘開始修,再來緣覺乘、菩薩乘,遍歷三乘佛法。那為什麼不說五乘呢?因為華嚴宗祖師,乃至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人、天二乘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所以,要修行是從聲聞乘開始。
頓超跟通途的修行法門不一樣。禪宗的祖師一念覺悟,身心世界、煩惱從此脫落,打開本來見性成佛。中國人的根器非常利,很適合修學大乘,所以大家對於自己,不要沒信心。怎麼曉得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利?就從無論有沒有學佛,幾乎每個人都念過《心經》。不要看《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它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講的就是證入佛性,《心經》幾乎人人都念過,而且很喜歡念,即使沒有念過《心經》,也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跟《心經》都屬於般若部,講的都是佛法的核心宗旨。由此可知,中國人特別適合修學大乘佛法。當然,不是說外國人不行,而是就剛才所講的:「中國人跟大乘特別有緣」來看。
在大乘當中有一個法門,佛說為「難信之法」,是特別難相信;講禪宗頓超大家可以相信,可是跟你講凈土可以頓超,卻很多人不能相信,認為怎麼可能念佛,一念可以位登補處,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尤其是對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凡夫,怎麼可能做得到?要是說他是菩薩,那是大妄語,可是你要說他是凡夫,他又不是凡夫。
《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在凈宗法門裡面,徹底體現出來,因為《華嚴經》上講的,還局限於菩薩位次,凈土宗卻把它完全發揮出來,凡夫即身成佛,而且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觀經》說「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些業障這麼深重的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當他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心裏面很害怕,知道自己將要受到非常嚴重的果報,這個時候若得遇善知識,教他稱佛的名號,一念乃至十念,地獄猛火頓時化為清涼風,這「清涼風」就是西方凈土。於一念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功超累劫。到極樂世界去,即是阿鞞跋致─圓教八地的菩薩,佛有這樣不可思議的願力,就是這麼殊勝,講出來誰會相信?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有大福德始念佛。」能夠發心來念佛,都是有大福報的。
發心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就是五戒十善,表現出來就是菩薩六波羅蜜,就是解脫的樣子。但是「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什麼是淺人呢?就是已經告訴你要「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你不能相信,還要摻雜學習世間法。其實是自己心裏面放不下這世間,信不過經典,才認為自己沒有根,更錯把世間法當作佛教的根。這就是「淺人當作淺法看。」如果你認為:「只念這句佛號不行。」那我告訴你,沒有信心就發不了真正願生凈土的心,你念佛號也是白念。因為你對於凈宗法門的信心不夠,告訴你要念佛,你卻不能接受,認為還要再摻雜別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是:「難信之法。」大乘當中最難信的確實是凈土法門。
你不相信大乘、不相信凈土,還反過來毀謗說「大乘沒有用」,要學「人天法」作基礎,那是在謗佛、謗法、謗僧。你毀謗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無盡願力,毀謗他慈悲的願力;佛在《觀經》里告訴我們「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你還不相信,那就絕對不能成就。
大乘佛法講的是頓超,尤其是凈宗。凈宗頓超的殊勝,凡夫沒有辦法想像,你要是能想像得到,那你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蕅益大師講這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你一個凡夫,用你的猜想推度:「這個造惡的人,怎麼能夠頓超變成菩薩?」你想像不到,因為你是用情感在做思量。凈宗法門「超情離見」,是超過凡夫的情識,離開了你的愛見分別,這才是真正的「無量清凈平等覺」,所以稱為大乘。
《無量壽經》經題所講的:「佛說大乘」,就是在告訴我們,凈宗是大乘不是小乘,更不是人天乘。單看經題就知道這部經的宗旨,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光願海廣大、行門廣大,一行就攝一切行為,「攝」就是攝受。念這句佛號,菩薩無量劫來六度萬行、十波羅蜜的功德,都完全攝受。甚至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佛果上的功德,全部化做你的心,這才叫大乘。「乘」是乘此功德斷無明,證得佛性。所以這句佛號是真正的了義,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因為「名能召德。罄無不盡。」
阿彌佛陀這個名號,含攝十方諸佛乃至諸大菩薩一切功德。你念這句佛號,乘此佛號功德往生西方,破無明、證法身、直證阿鞞跋致,乃至一生補處。所以,對於凈宗要能夠深信,真正做到達摩大師講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不要懷疑,懷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既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使自己到後來沒有辦法成就,還毀謗佛法、倒說經律,那就不對了。要知道,凈宗確實是大乘,而且能夠契合現代所有人的根器,每個人都能修,每個人都能成就。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這話一點都沒錯,不要說人修人去,連鬼修鬼也去,畜生修畜生去,三界四生的眾生修,統統都能夠往生凈土。不光三界當中,乃至十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凈土,甚至有大菩薩根器好的,一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就直接證得無生法忍,這是「聞名得忍願」。
你不看經典,不看大乘佛法,不看四十八願,不曉得佛有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威神力,有這麼殊勝。若你只是聽別人說,別人說的話不能信,很多都加進他自己的意思。要相信經典所說的,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就不會錯了。釋迦牟尼佛教末法的眾生念佛,你就老實念,不要夾雜、不要懷疑,把這念「我」放下,把思想放下,把見解放下,把成見放下,把看法放下,統統都丟得一乾二凈,心裏面就只是念佛號、就是看經教,也不要看報紙、也不要看網路,那你絕對可以成就。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什麼是「大乘佛法」,而且對於它能夠深信,不要退轉。什麼叫「退轉」?就是你這一念懷疑的心起來,想:「我自己行不行?我是不是沒有根?」有這一念心就是退轉,如果再讓它相續,那你就退失菩提心。《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魔」就是磨惱你的意思,魔業就是輪迴業,絕不能出三界,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你造的這些業導致你輪迴,在輪迴當中,受苦受難無有窮盡。即使是十善業也是輪迴。所以不說人天乘是佛法,因為它出不了三界。修學凈土,就要依止凈宗祖師、依古來祖師大德,他們講的可以完全相信,可以學習。因為他們是已經成就的人,不光我要你們這樣依止,連我自己都是這麼依止的,所以講出來的佛法不會有錯,因為是依止古德所說。要是依著自己的成見講經、講開示,那不能聽,因為跟經典不相應。
我們自己修學凈宗,對於凈土法門、對於大乘佛法要能夠真正地深信,那就能夠「從定發慧」,乃至得到解脫以及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解脫知見,那要老實,「老實」就是戒香。所以「五分法身香」,從「定香」當中全都能得到,這道理同時圓攝一切法門。「戒香」得到了,「定香」一定得到,乃至後面的四種香都能得到。「解脫知見香」得到了,前面的四種也都得到了,沒有絲毫的欠缺,要知道這個道理。大乘法是圓融的,不是分開的,所以,一得一切得。
真空妙有
中國歷代祖師在他們的批註,以及開示當中,常常告訴我們:佛法不是斷滅論。什麼叫「斷滅」?就是著空,認為「空」跟「有」是相對待的。二乘人、外道都認為色、空相對,簡單講就是有「能」、有「所」。僧肇大師在《肇論》里告訴我們,外道是怎麼看世間的?他說:「大患莫若於有身。」外道認為這世間之所以有苦,是因為有這色身,所以要「滅身以歸無」,他認為只要把這個色身消滅,他就成道了。而二乘人認為這世界的苦,是從思想而來,所以他非常地用功,要斷除他的思想,也就是讓他的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他覺得只要不思、不想,那這世間就沒有苦惱了。所以僧肇大師後面又說:「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虛。」「絕智淪虛」就是墮在斷空裡面,也就是所謂的偏真涅盤。這裡講的「智」不是智慧,而是指思想、思考,所謂的世智辯聰。
大乘佛法講的是不墮於凡夫,也不墮於二乘,更不是把你這色身給滅掉;像有些外道認為要把色身給消滅,所以不斷地煉精化氣……等等之類,他也說要不起心動念,他的不起心動念就是讓前面的六識再也不作思量,不作思量後,就認第七意識為「我」,第七意識就是道家所講的陽神,這時他認為:靈魂可以出竅,就算是成仙得道了。實際上雖然不被這個色身所障礙,但是這個「我見」仍舊沒有忘記,他不知道「色」跟「空」是沒有障礙的,不知道「幻化空身即法身。」
《楞嚴經》講有些印度的外道,他認為一切法都是從冥諦、神我而生的,他把第八意識所謂空空蕩蕩的,認為這就是「神我」了。而二乘人見到的涅盤也不是真的,所以都是著在意識當中。只有大乘佛法教你轉識成智,它不必把意識滅掉,真把意識滅掉了,你的佛性也沒有了,所以大乘它教你轉。
六祖慧能大師講:「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這就是大乘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不必把這色身滅掉,所要轉的是你的心,不要落在意識。意識就是著相,心有所知、有所攀緣、有色可對;外道不知道《心經》里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相妨礙」的這層道理,所以心外求法,認為有「色」可滅、有「菩提」可證、有個「仙」可成、有「道」可得。所以僧肇大師講的這段話非常地重要,可以看你自己修行是不是墮在這「外道見」當中。像有的學佛人認為不吃不喝就是有道,誤以為誰可以幾天不吃飯、不睡覺就算得道了,實際上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你勉強不吃,餓壞了肚子,讓你的身體變不好,這不是佛法教你用功的方式。
釋迦牟尼佛六年雪山苦行,他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有時候做不呼吸的苦行,這些都是「滅身歸無」的方法,後來佛自己說那些行為是無益苦行,因為都不見本性。佛法所講的是教你見性、教你成佛、教你知道心跟外面的世界,是完全一如的。這點外道沒有辦法認知,所以佛門舉了一個比喻:就如同夢境一樣,你作夢時,夢中的境界,所有一切色相都是心所現的。而外道在裡面生貪著,想要長生不老,二乘人則認為有心、有色,因為當起心動念時攀緣到色,所以他就想要把心給滅掉,這樣就不會再攀緣任何色相,四大也不會對他造成妨礙了。他不知道「五蘊皆空」,五蘊都是心所現。所以統統不是著「空」就是著在「有」上,總是掉到兩邊去。
聽了僧肇大師講的這段話,大家要自我反省,注意修行不能偏在一邊,認為對治了這色身,就是有修。當然,色身還是得去調整它,但是它不是最主要的。佛法是要你明心見性,這心不在別處,佛性人人本來就有,只是你對境的時候,產生了分別、妄見,認為有心有色。所以一般人著色相,二乘人著空相,以空為有,都不能成就。在凈宗,就教你念佛,讓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沒有色跟空相對了,就沒有我跟我相,也沒有我跟我法,所以叫一心不亂。透過這佛號,你的心跟佛打成一片,沒有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所以確實是一乘的修行方式,是大乘的圓頓教,不是小乘。有的人不了解,認為凈土宗念佛很著相,執著有個佛、有菩薩、有極樂世界;他不曉得我們是從「妙有」入手,有的是從真空入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所以色跟空沒有障礙,這個道理大家要曉得,不要墮到外道見當中、墮到斷滅見當中,你一旦墮進去沒有辦法出來,沒有辦法成就,你還會變成外道。
《楞嚴經》告訴我們,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別成天魔以及外道二乘,就是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不知道真心本性,所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講得非常清楚,就是因為你「不見性」的關係。
我們念佛,目的是要見性,不是要把這色身給滅除,也不是要取斷滅空,因為色跟空是沒有障礙,色跟心也沒有障礙,心境是一如的。龐蘊居士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這就是心境如如的境界。佛法所講的確實究竟,確實是了義,歷代祖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你跟著祖師學不會走錯路,不會變成外道。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要依四依法: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告訴我們要依真如般若智慧,不要依情識,若依情識就變成二乘、變成外道,甚至墮為凡夫。
以上是把祖師的開示給大家做說明,因為儒、釋、道三教有很多的地方,用詞非常的像,像道教有很多地方都跟佛教講的用詞非常地相似,但是境界卻不一樣。其他的宗教即使講得再相似,也說「非色非空」,講「小能容大,大能容小」,它都是心中有一物。即使他認為這身是大患,他也是有個「我」在立身行道,在那裡修身養性,總不離開「我相」,所以跟佛法講的是不一樣。佛法告訴我們是「常、樂、我、凈」四凈德。
外道認妄為真,把真我轉變成妄我,再把妄我再當成真我,假的我當成真我,其實都是認六塵緣影以為心,認四大假合以為身,這些統統都不能出輪迴。所以不要看到相似的用詞,就覺得都一樣,實際上不同。我們常講:佛法乃至二乘,跟你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比如說:大乘有講離四句絕百非;小乘的偏真涅盤,也說離四句絕百非,可是小乘它的「離」是斷滅。大乘的「離」是識得虛妄。祖師講:「識得不為冤。」只要識得虛妄,你就不會被它干擾,就不受它蒙蔽了。所以,同樣的用詞,講的內容、心境不一樣。
呂洞賓見黃龍禪師,聽到黃龍禪師的開示,他講:「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呂洞賓他之前就是想要煉丹、長生不死,想要求得長生不老,卻認第七意識陽神為「我」,他真得道、成仙了,可是畢竟八萬劫後,終是落空亡,總是一個守屍鬼。他是道教非常厲害的一位祖師,幸好受到黃龍禪師的點化、開示,才知道從前的認知是錯誤的。所以在學佛時,學習佛陀的般若智慧,就要有辨別的能力,記住!這是辨別,不是自贊毀他,二者大不同,辨別是能夠了別,跟自贊毀他不相同。「自贊毀他」的目的是為了名利,而「辨別」是為了讓大眾能夠得到真實的智慧,能夠證得無為的法身。
依止佛教
這禮拜天是母親節,在這裡要提醒每位同修─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不要殺生吃肉,這是很重要的。為人父母要教育孩子吃素,要教他來學佛,護持正法,不僅自身得利益,也能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一起殺生吃肉,這都是跟眾生共殺業。母親節你過得很開心,可是別人的母親,都被你吃到肚子裡面去了,我們要曉得,佛在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應該隨意地去殺害所有的眾生,更不可以恣情食啖。還要再做如是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殺生吃肉,就是吃過去的父母,你過去的父母沒有出三界六道輪迴,還在六道當中受生,投為畜生道,你吃的這些眾生肉當中,這些眾生跟你無量劫來都結過父母的因緣,你吃牠等於殺害父母,殺害父母是很重的罪。眾生都會成佛,你吃眾生肉,等於吃諸佛的肉,這罪過非常地嚴重,所以勸每位同修一定要吃素。像我們道場的義工,每個人都是素食,不光自己吃素,也能影響家裡的人吃素,這些義工就做出很好的榜樣。這是我們道場特別要求的,一定要做到。
逢年過節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人情,因為你是佛陀的弟子,要是吃眾生肉,釋迦牟尼佛不會承認你是他的弟子。因為佛佛道同,不光釋迦牟尼佛不承認,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的諸佛,都不會承認你是佛菩薩的弟子。有些人吃肉、吃葷的,嘴巴也念佛、也讀經,還敢自稱彌陀弟子,那是騙人的,不能相信。凡是出家人都是勸人吃素,因為出家人本身要吃素。自己在學佛,遇到節慶的時候,要想方設法讓家人不要再造殺業,不光自己不造,還要勸人家不要再造。為人子女的要勸父母不要再吃葷腥,這才是孝順的行為。你要勸他們不要殺生,要減少殺業,不能再用世間的孝道來隨順他們造業,父母愛吃葷腥,你就去弄葷腥的,若他們要吃什麼你就買什麼,這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學了佛,智慧要增長,別的做不到,這一點你要做到。吃素是學佛後最明顯的改變,沒學佛的時候,飲食上是恣情食啖,都是貪口腹之慾。但是已學了佛,一定要約束自己,把自己的舌根管好,不要再殺生吃肉,造口業了。佛門講造口業不光是說你罵人,連吃葷腥也算是造口業。
如果是有受五戒的同修,也不要開緣喝酒。沒有受的呢?也不要喝酒,雖然沒有犯戒的果報,但是喝了對你也沒有好處。所以三皈依後先學戒,邊學邊持、邊持邊學,落實五戒叫持戒,漸漸你就能夠影響到其他人,讓他們也能夠學佛,介紹他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聽講說正法的法師講經。為什麼特別要說「講正法的」?講經一定要如法講,絕對不能倒說經律,不可以摻雜絲毫世間的意念,或在講座上宣揚自己的喜好,這都是在破壞正法,障礙正法流通。
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障礙正法流通,要知道,你把世間的書,像《弟子規》錯認為是佛法,還四處去跟人家介紹,去流通世間的書籍,讓人家錯學,你就是在障礙正法流通。《弟子規》如此,《群書治要》更是政治書,根本不是佛書,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些出家人、在家人,也都愚痴無知,以為沒有關係,跟著附和。說好聽一點,叫提倡中華文化,那中華有這麼多文化,佛教也是中華文化,你為什麼偏要選政治呢?
出家人就要做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你當初出家是為了要來搞政治嗎?在家人就要做在家人該做的事情。所以,每位同修都有護持正法的責任,只要是符合一實相印的正法,就要廣為流傳。不是正法的不能流通,否則你就是在混淆視聽,故意障礙正法,佛門叫「障道」。障道是很重的話,你流通世間法充當佛法,就是在障道,不光是障自己的道,還障別人的道,而且你連諸佛如來的道,你都敢障,那你是全天下最壞的人。即使佛菩薩、諸佛如來的攝受力,都沒有辦法感化你。
世尊出來講經,一放光現瑞,這些龍天善神、惡鬼惡神都能被感化。可是佛經在你面前放光,你還覺得不夠、覺得不行,還胡說佛法沒有用,其實是你沒有被攝受,從這裡看就知道你的業障深重,因為連佛教的經典都沒有辦法攝受你。你還認為要學世間的經典做為基礎,那表示你的惡業非常重,你即使世間書學好了,也沒有辦法學佛,因為你不信如來。
《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佛法,這是成道的根本。所以要流通正法,要介紹人家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介紹人家聽正確的佛法。凡是自稱是道場,卻在流通《弟子規》、《群書治要》這些世間書的地方,跟你們講,那絕對不是道場。
從古到今,沒有一間叢林寺院是流通世間典籍的。所以要判斷一間道場能不能親近,就看它是不是有在流通這些世間法。如果有,即使只有一本,不管他講的理由再好,說為了提倡孝道或是提倡因果,這地方就不是道場,絕不能親近。有關孝道、因果的經典佛門裡面都有,不需要拿世間書來魚目混珠;還有的人講得很好聽,說:「我要來救世界」,意思是他想要當超人,不想做佛。只想做超人,想做救世主,那就是退菩提心。
這個世界非常地清凈啊!
《維摩詰經》中,舍利弗問螺髻梵王:「其他諸佛所住的國土都是清凈光明,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污穢不凈?」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意思是說:你就是心不清凈,才整天看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看這個順眼、看那個不順眼,才認為這個世間很亂。其實最亂的就是你的心。沒有學佛前還沒這麼亂,學了佛反而更亂。你為什麼不好好反省、不好好想一想呢?學佛應該是越學心越清凈,看這個世界越來越清凈,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怎麼會需要你來拯救世界呢?這根本就是你在打妄想。
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敦倫盡分」,做佛弟子應做的,這才是學佛人的樣子。不要心四處攀緣,看報紙、看電視、聽新聞,整天找看哪裡有災難,或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是非。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覺得世間很亂,就打妄想要在佛門中提倡世間法,說人家不行孝,整天要學佛人去學做人,這是暗示人家「不是人」,明明就已經得人身了!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太亂,是你的心亂。你心要是真正地清凈了,就不會看到這些亂象,更不會想要用世間法拯救世界。講拯救世間是講好聽的,實際上是自己心靜不下來、世間意重,就是那世間的念頭在找事情攀緣,所作出的展現。整天講救世界,你連自己的生死都沒把握,你又能救誰。不會游泳的人硬要去當救生員,那不是可笑嗎?
釋迦牟尼佛放棄國家、放棄王位,舍一般人所舍不下的。一般人要美好家庭,他把它捨棄了,一般人要權利,他也不要,他也不搞政治。末法的出家人,不好好守清規,去弄這些政治書,現在還有開政治論壇的,實在非常可笑。所以勸人家學佛,要是勸他們到這種地方去學,那你是斷人法身慧命,更是障礙正法流通,罪過是在你的身上。這點自己要警覺,不能夠跟著他起舞,免得這一生沒有成就,到時候不但沒有成就,還下到惡道去了,那你怪誰都沒有用。就真的像《無量壽經》講的,你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介紹人家看佛書,要看祖師的,要跟經典相應,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更要依祖師大德教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凈宗十三位祖師
凈宗有十三位祖師,從東晉的初祖慧遠大師、二祖是長安光明寺的善導和尚、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四祖五台山竹林寺法照大師……一直到近代,蘇州靈岩山的印光大師,他的法名是聖量,也就是靈岩量公大師。這些都是凈土宗的祖師,是凈土宗學人需要了解的。
為什麼要了解凈宗的祖師?當然,除了要飲水要思源,能夠感恩祖師傳法,教我們修學凈土法門外,還有就是,學凈土的人,要知道從來祖師就十三位。凈宗祖師的認證方式,跟一般的宗派不一樣,凈土宗的祖師都是在大德和尚往生以後,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要記住!是「當代」有修有證的大德)他們來認可的。所以凈宗祖師自己生前,連本人都並不曉得自己是祖師,這一點要清楚。
在末法,有很多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情見很重,他私心覺得自己的師父很有修或是名氣很大,就想盡辦法幫他印證為祖師。這點講起來就很好笑,一群在家人也沒有修證,就是一窩蜂認定自己的和尚是祖師;或是一群徒子、徒孫認定自己的和尚或是師公是祖師,簡直貽笑大方。要知道這是不可以的!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是個教授,就可以來判定誰是祖師,誰不是祖師,用他的邪知邪見的看法、想法來判斷,這當然是完全沒有公信力的。佛門跟世俗不同,不能看他的學位,而是要看他修行的證量。這些人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都尚且不是,還都只是業障深重的生死凡夫,就靠寫幾篇文章來嘩眾取寵。這種以「世間方法」要篡奪佛法的「正統認可方式」的行為是絕對不被接受的,全都是在破壞佛教,敗壞凈土宗。
甚至現代有人,擅自把凈土宗的祖師增加為十五位,這都是不可以的,絕對不可以自己作增減。像現在就有人擅自把唐朝的祖師作增加。他在善導大師前面,加入了道綽禪師以及曇鸞大師。當然這兩位大德和尚,都是凈宗的高僧,可是在當時認定是依善導和尚,後面的人無修無證,怎麼可以去更動前面已認定的祖師大德。
現代的人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文化,像《乾隆大藏經》就有人敢自己標句讀,這種例子不能開,開了以後,就會像現在有人敢自己增減祖師了。凈土宗十三位祖師很容易記得,亂加了兩位一看就知道錯誤。禪宗有五個宗派,每個宗派的祖師有好幾十位,所以禪宗的祖師極多,臨濟宗的祖師那就更多了。
為什麼講《藏經》不能夠隨意更動,那就是為了防止在末法有不守規矩、不守戒律的在家人、出家人,有意、無意地來破壞佛門,所以從凈土宗的祖師受到更動,就可想而知,以後要是哪個人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那他也有可能去更動其他宗派的祖師。要是將這些邪知邪見收錄進《大藏經》里,一傳十,十傳百,那將來佛教就會壞在這些人的手上。因此知道《藏經》不能隨意增減,更不能擅自加入句讀。你加入了句讀,那是你的意思,你的看法,你又沒有修證、沒有工夫,你要是把意思給解錯了,那你要背因果。
佛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你錯解了經典、錯會意思,或是把祖師大德的開示錯解了,那對後世眾生的影響就非常嚴重。在佛經上就都有講到末世的比丘,講「比丘」是指七眾之首,他代表末世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所以舉比丘為上首。意思是在末法的眾生,因為自己看不懂經典,就亂標句讀,導致佛法變質、佛法毀滅。這兩件事情合起來看,就知道絕對不可以隨意更改《藏經》,不能亂標句讀;祖師位也不能夠隨意更動。
學凈宗的人,對於凈宗祖師都要去了解,精舍有印一本書,叫做《蓮宗十三祖傳略》。現代的人沒什麼耐性,看多了嫌煩,所以印個傳略,幫助大家了解凈土宗的祖師,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怎麼修行、怎麼用功、怎麼成就的,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模範,所以同修們都要去了解這本書。
再特彆強調,凈土宗只有十三位祖師,不能再隨意增加,尤其是在現代,在家人不懂規矩,隨便認證出家人是某宗派的祖師。甚至還有的人,自己蓋了一間大道場,他跟他師父比較好,就把他自己的和尚加入了宗派的祖師當中,說是某某宗的第幾代祖師,這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以縱容這種行為。當然有一些傳承,像密宗是例外。
基本上,中國的大乘佛法,也就是現在講的漢傳佛教,從沒在家人認證出家人的,這個傳承是不對的,大家要清楚。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出來,因為「惑道者眾」,現代的人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居多,做事情總是跟流行,總是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擅自把自己的和尚列為祖師,表面講出來的話好聽,說是「尊師重道」,實際上,這其中跟他自己的名聞利養有關係。像這樣就不對了,這叫「背師叛道」!你只知道尊重你個人的老師,那有沒有尊重釋迦牟尼佛的傳承?你是佛弟子,要尊重佛菩薩的傳承,尊重古來祖師大德的傳承,不能夠隨意更動、任意的增減。能夠接受傳法的,能夠稱為祖師的,對於心性必然透徹,而且不會提倡世間法、不會搞政治、也不會搞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祖師。要是搞了世間法、沾染名聞利養了,那這心就是好樂世間,從古到今沒有一位祖師大德是如此。祖師不光自己明心見性,而且也都教導後世的學人要見性,任何一宗的祖師教學宗旨都是如此,凈土宗也不例外。絕不是只有教你求生凈土就好,這點我們要清楚。
能成為一代祖師的,他所教的跟佛法一定是相應的,絕對不會告訴你:「佛法要以世間法來修學」。「大乘要以小乘來做基礎」。這說法、教法是不對的。大乘佛法中,尤其是凈土宗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怎麼會說是依小乘呢?這是在毀謗諸佛如來!《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如果去學了小乘,或沒有放下、沒有發願求生凈土,你不能往生凈土。即使小乘修持得再好,證阿羅漢了,你也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可以肯定的,這是《往生論》裡面講。
能夠被尊為祖師大德,無論是那一個宗派,他所說的法一定是提倡明心見性,教導你要嚴持凈戒,要把世間意放下,把世間的念頭放下,他教學的內容肯定是如此的,除此之外,都跟佛菩薩講的話不相應。經典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波旬就是魔王。所說若跟經典講的不相應,外表裝得再好,名氣再大,即使他有禪定、有天眼,或有其他的神通,佛都一概不認可,這是我們學人要知道的。
希望大家能夠去了解凈宗的祖師。如果有能力,對於各宗各派的祖師都要去了解,了解以後,那你就不會受騙上當了。有一本書叫《佛祖正宗道影》,這是古德所編,這本書從禪宗、凈土宗、各個宗派乃至它的支脈都有講到,是現代人講的比較「具權威性」的,推薦給大家。
道心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心。什麼是道心呢?你到底有沒有發道心?這也是你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
古德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修行就是要了生脫死,可是當生死在你眼前時,你卻不認得它,所以不會想要解脫。把生死當作是真的,當作是實有的,就是現在人講的「現實」。
一個真正學佛修道的人,他的心無時無刻都是在用功、在精進。以凈土宗來講,他會做到:佛號絕不中斷,絕不打妄想。像禪宗的趙州和尚,四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就這麼用功著,到後來才有成就。另一位長慶禪師,他持續用功,坐破七塊蒲團,這蒲團就是你們現在坐的,他坐破了七塊。我看現代的人是一塊都沒有辦法。
祖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大家去想想,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有發菩提心的人、想要解脫的人,就會把修行擺在心上,當作一回事,不會把世間事情擺在第一位,你會慢慢地看淡,這才叫「發菩提心」。真正想覺悟、想要回頭的人,會「深信切願」去用功。這個深信切願,聽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但是一旦煩惱現前的時候,你的「信」就不見了,你的「願」也消失了。沒有煩惱的時侯,每個人都能深信切願,可是一有世間事來擾亂,起煩惱的時候,就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凈土宗講:「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能夠持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必然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認真地修道,他不會讓世間的事情干擾他,障礙他修行。他一發現有障礙,會馬上把這障礙從心裏面放下。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是順的、是逆的,是高興的、是難過的,他都會調伏它,絕對不受這些煩惱所調弄,更不會跟著它起舞,也絕不會因此退失菩提心。
現代這個社會,物質很發達,俗話講「身安道隆。」大多數的學佛人沒有生活上的問題,可是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一旦他身安了,「道」卻不隆了,卻沒有在修行、沒有在用功。所以,有沒有道心,重點不在於物質外境,而在於你對世間執著的心有沒有放下;你要是放得下,佛號就提得起,這佛號才念得純。譬如說大眾來精舍共修,你坐在這裡一個小時,還打不打妄想?連一小時你都還打妄想,一小時都在起心動念,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的話,那何況是平常的時候。給你這麼好的環境修行,你都還打妄想,這就表示你對世間沒有放下,你沒有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不是說發就能馬上發得出來的,須要透過聽經,透過長時間地熏修,藉由經典的熏習,才能夠慢慢的把世間心放下,念佛跟聽經需要相輔相成,你才能夠發起道心,想要求道。
現代人他不想求道,都是求財,總是看怎樣錢才能比較多。尤其是在末法,真正肯修行的人非常地少,所以多數的眾生,命終之後都是下三惡道。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遇到了佛法,自己要生感恩心、生慚愧心,感恩三寶能夠說一乘了義,能夠教我們凈土法門;要生慚愧心,懺悔自己業障深重,因為業障重,所以對世間放不下,自己起煩惱卻不能覺察,聽經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等一下講完了,馬上習氣跟著現前。古人講這叫「隔日瘧」。就是你得了瘧疾,今天好了,明天又犯病了。以前的人心清凈,可以撐一天,叫「隔日瘧」;今人的「隔日瘧」是上一念覺悟了,下一念又馬上迷惑,如同千年的暗室,閃電閃了一下。所以《地藏經》講:「縱發善心。須臾即退。」「須臾」是比喻非常快的速度。眾生縱然發起了一念善心,想要修行,想要成道。上一個念頭髮起了道心,下一個念頭馬上退轉,因為心瞬間又開始攀緣了。
你不能攝心,不能夠安住在佛法上,所以遇到一點境界、一點人事的變化,就會開始起心動念,不是打過去的妄想,就是打未來的妄想,所以雖然在佛門裡面學很久,你也沒有辦法成就無上佛道。看到別人你就只會講:「我業障重」,說些佛門裡面的應酬話,你對此很熟悉,這就是徐醒民老居士講的:「老眾生。」,你不是老修行,雖然外面的樣子裝得像老修行,很圓滑,但是裡面是沒有工夫的,是個大凡夫。問題就在於你沒有放下,你也不知道要放下,甚至是不想放下。所以給你講再多的經也沒有用,聽經聽了覺得再好、很對、講得很有道理……,但是一轉眼馬上就忘記了。
所以,道心要能夠維持下去,就要如祖師講:「真為生死。髮長遠心。」你能夠髮長遠心,讓修道這念頭能夠持續下去,你才「成佛有餘」,意思就是「有希望成佛」。不然,一旦遇到一些境界,你就會迷惑顛倒,連佛號也忘記了、修行也忘記了,甚至到後來,連道理你也不肯聽,佛也不想學、佛號也不想念了,就只是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的時候,拿個香花、水果來供養,裝個學佛樣子,到最後受害的、輪迴的還是自己。
所以自己要真正去檢點,把道心發出來,遇到任何的境界、任何的人事,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要退轉,要長時期地熏修,常常熏習佛法,要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熏習佛法」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你常跟諸佛如來在一起,就不會退轉,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工夫就用得上,這是真的。你要是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世間事,不知不覺中你的道心就會退,你的道業就荒廢了,連自己都無法覺察。那就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能夠警惕,絕對不要退失菩提心。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壇經》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大師留給後世的偈頌。我們修行,千方百計想要斷除煩惱,如同神秀大師所謂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首偈子,認為有心有法、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這都是落在妄心妄識當中。六祖慧能大師跟我們開示的「菩提本無樹。」是說這個「身」不可得,心本自光明,沒有一絲毫的污垢。「本來無一物。」從頭到尾沒有受絲毫的染著,何處有塵埃可除﹖這首偈子,是顯示眾生的佛性,本是清凈光明,不假修證。
我們自己修行就要曉得,眾生的心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即使現在迷在煩惱里,也確實沒有煩惱可除、沒有菩提可得,這個道理很重要。不然你修行就是在「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見性,因為你心有一物。
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就是要我們清楚、要我們明白,真心本性本自光明,沒有一物、沒有煩惱;你現在覺得有煩惱,那是你的錯覺,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所以拋不開、放不下。其實,不光是你心裏面的妄想,甚至你不知不覺地對這身的執著─「身見」,都是不可得的,即使你明了這一點,都還不算是見性。所以《六祖壇經》中,後來五祖忍和尚看到慧能大師的這首偈,當然心裏面肯定這個人根器很利,可是還沒有開悟。五祖讓他繼續在廚房打雜,一段時間後再為他說法。同樣是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這個時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因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是空到了極處,並沒有達到究竟。六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以後他才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般若智慧、般若妙用全部顯現。「何期自性」就是講我們的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他到這裡是真正地見到、真正識得真心本性。
我們學佛,一開始對於這個世間就要放下,要先知道「煩惱本空。六塵非有。」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你認煩惱為實有,有心要來除斷,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得,那你雖然讀大乘經,但還是二乘人,因為你沒有認清煩惱的事實真相,煩惱的真相是本空。就像之前講的,你到一個地方,迷路了,這個「迷」從哪兒來?你反觀得知,確實「無所從來」。一旦覺悟了以後,你識得路了,那之前這一念迷,它又去哪裡?它「無所從去」。真是既無來處,也無去處。所以你才知道,我們的真心本性從來沒有迷惑過,是在妄而不妄,雖然處在虛妄的迷情當中,但是從來沒有迷過。我們從這迷路的例子,就能夠知道,煩惱是非有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真心本性確實無有一物。但是它具足作用,所以能「而生其心。」這「生心」不是動念,而是起智慧、起作用,就是「任運隨緣」。你接觸一切人事物、上天、下地,都沒有障礙,這是自性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只教你在一般的善法上,或是在「能、所對待」上著眼。即使是凈土宗,也都是叫你把能、所放下,念佛要念到「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脫落。這完全脫落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能所脫落,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沒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就自然成片,連這「一片」的妄想也沒有。所以即使是凈土宗,乍看之下,好像有「能、所對待」,實際上是用佛號來消弭能、所,這個方式稱之為「妙法」,是非常地殊勝。因為眾生很執著,執著有相,所以佛教你執持名號,執到後來,你的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打成一片,那就是「親見本性法身如來」。
所以要知道,修學凈土也不離禪宗。修學凈土一樣要持戒,不離律宗,修學凈土一樣要明白經教,所以不離教下。這句阿彌陀佛是總持陀羅尼,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神咒,所以不離密咒。這下你才曉得凈宗法門的殊勝。學佛不是只做些人天的小善行,心裡念念著相,害怕自己佛號要是沒念好,將來要下地獄,所以學那了凡先生,現在趕快做一些好事,把之前的壞事稍微彌補一下,搞一些數學的加減乘除,那不是學佛。學佛要有大丈夫的志向,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你打定主意:「我就是要出三界」,管他以前造過什麼惡業。佛號念下去,一切都不管了,所謂「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你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就是沒有信心,你念佛就會間斷,沒有信心,接下來就是退轉了。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把這世間當作真的,想說:「我沒有往生凈土,那至少我還有做一點善事,還有念一點佛,還不至於墮三惡道」,你的志向還是在人天,還是出不了三界。
念佛的人,不但念佛迴向求生凈土,修一切善法都迴向凈土,絕不希求人天福報,更不是想來世得人身,來世就是要往生凈土,得人身沒有意義,來世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結束以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念佛往生凈土。只有這條路沒有別的,所以我不建議你們去看地獄變相圖,你極樂世界都記不起來了,你還看地獄!看地獄,心想地獄,再帶著你無始劫來的業習─貪瞋痴,那你心就變現地獄,所謂「強者先牽」。貪瞋痴感召的是地獄相,你在世的時候把地獄看得這麼熟,都工夫成片了,那你臨終,地獄相自然就現前。
你應該看《觀無量壽佛經》,佛教你十六觀門,觀的是極樂世界,發的是出離心。也就是我們依止的道理,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是想著:「我可能還會輪迴,我可能沒有成就」,你是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你還是認世間為實有,心裏面還是有物,自己心裏面還是著、還是執,你沒有做到本來無一物,那當然很難有工夫。
你看《觀經》,佛雖然講「凈業三福」,這三福是要合著一起看,如果你只做到了第一條,還是不能往生。因為那是人天福,你會生天或得人身。第二條你做到了,那是二乘福,也不能往生。《往生論》裡面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帶的是小乘的心,不能往生凈土。所以要三條合在一起看,第三條是大乘福,修學大乘,依《無量壽經》所說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講經說法是依經典,不是依自己的意思。
《觀經》的三福,這三件事你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也就是說,你只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事,你的業不算清凈。這三事之所以稱為凈業,是因為有「出離心」。修學三福,目的是要讓你學十六觀門,是指向十六觀門。你學《弟子規》,那是指向世間,那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是背道而馳。你學世間法、學《弟子規》,你心裏面是有一物,不光有一物,你還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好幾物,你等於是個世間人,你好不容易把它放下,為什麼又要回去執著呢?
所以告訴你「菩提本無樹」,也無菩提可得,既然無菩提可得,那怎麼會有世間可得?這個道理你要清楚。不要認世間為實有,以為自己死以後,可能會如何……。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發願求生凈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有作佛這一條路。三界我一點都沒有興趣,完全不認識,心裏面只有西方凈土。」那你決定成就。你在這裡做到「應無所住。」後面,你往生到了凈土,就知道「而生其心。」
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你自然就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你就能見到西方凈土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顯現。
所以為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很快,因為它是諸佛如來心愿所現的境界,佛果地上的境界,當然是不生不滅。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希望你們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不要認世間為實有,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所以你就不要「到處惹塵埃」了。
談玄說妙
我們講經都是講大乘佛法,很少談到權乘以及人天乘。難免有些人會認為這講經,是不是在談玄說妙﹖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在談玄說妙。
為什麼你會覺得「大乘佛法」高不可攀?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肯定你的世間心太重,你的業障深重,所以告訴你「諸法皆空。諸法如幻。」你想像不到。沒錯,正是講你想像不到的,這不可以「有心」來測度。凡夫都是用愛欲心,所以只要講些世間十善業、一些孝道方面的,大家就覺得很熟,因為是你的愛欲所可以攀緣得到的,你的好噁心、愛憎心都算是愛欲,所以你會覺得很熟悉。如果只有講十善,這個不是佛法,因為外道也會講五戒十善。
佛法的精髓在於「心性」,釋迦牟尼佛也都是以大乘佛法接引眾生。《法華經》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這句話是說,佛遇到眾生,目的是要讓他學習大乘佛法,雖然有講過一些二乘、講一些人天,但目的是要讓眾生學大乘。
但是「無智者」─就是指一些沒有智慧、業障深重的眾生。他卻認為學小乘、學人天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就像無知的小孩,把落葉當成黃金一樣。飄落下來的葉子是黃色的,無知者卻把它當成黃金來看待,把它當作是至寶。所以才會只要人家講經、有談說心性的,乃至講到大乘初入門、講空義的,他就覺得這是在談玄說妙,實際上,這種看法完全是站在個人的愛欲心上來看佛法,這樣學佛很難成就。因為達摩大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你造善業,輪迴三善道;造惡業,輪迴三惡道,都是輪迴。那這輪迴要怎麼出離呢?必須要明心見性才能出離。
沒有見性,你的煩惱習氣沒有辦法除斷,你出離不了。尤其是在末法的眾生,業障特別重,所以釋迦牟尼佛大開方便之門,跟你講西方凈土,讓你能夠帶業往生。雖然是帶業往生,並不代表你對心性可以完全不用了解。甚至你把大乘實相當做是談玄說妙,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存在你學佛的知見當中,其實在你的意業上,就已經默默地在毀謗佛法。
依《無量壽經》來看,毀謗正法者,是不能往生西方凈土的。如果你不相信佛的智慧,經云:「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你的心懷疑大乘佛法,於大乘的智慧,疑惑不信,只信人天的善福,那即使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很可能是生到邊地疑城去,那這真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生邊地疑城,有去等於沒去,只到此佛國的邊界,不算是真正往生西方凈土。甚至,你要是生疑謗的心,反倒說大乘佛法不切實際,只是談玄說妙,倒過來要學小乘、要學《弟子規》,胡說大乘是建立在《弟子規》上,那可以肯定你不能往生凈土。你對大乘有一點信,又有一點懷疑,只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如果你完全否定,認為講大乘只是談玄說妙,那依經典來看,你不能往生。因為你不相信佛的智慧。
所以我們談說心性,你不能把它看作是空談。眾生迷失本性太久,所以跟你講「真如佛性」、講「諸法無生、無自性」,講「緣起性空」,你會覺得很陌生。因為長期以來跟你最熟悉的是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你的愛欲。你愛欲心所攀緣的對象是父母、妻子、兒女,要你舍離,你就感到非常地不愉快、非常地不習慣。但是只要你肯發菩提心、肯學習佛法,透過熏習大乘佛法,你對於這世間的執著心,自然慢慢會淡,不會再這麼執著。所以《法華經》上講:「佛種從緣起。」意思就是你需要熏習,需要有善緣,你本來就具有的如來佛性種子,才會發芽,才會長成菩提樹。
實際上,我們講經、講開示所常講的大乘、一乘,都只是接引大家去看佛經而已,所說的僅是大海中的一小滴水,並不是全部的大海,俗話講「佛法無邊」,如果「有邊」你就有所著,「無邊」那就是義趣無窮,所以稱為佛法無邊。你自己要去看經、學經教,要真正去學,先把經讀熟了,在生活上去反觀,自然能夠契入經典裡面所說的「真如實相」,你再也不會覺得談說大乘、談說一乘叫做著空,叫做「談玄說妙」了。你反而會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的真相,因為你的心越來越清凈,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當六根對六塵你能夠不著相,能夠見其性,了其「全相是性」,「性相不二」,這才是佛法,不是去做做好事、燒香拜拜、參加超度法會去唱唱……叫做佛法。
不懂佛法的世間人總覺得接引眾生要用人天乘,其實人天乘在佛教界來看,歷代祖師沒有人把它歸為佛法,人天乘是世間法,是不能出三界。二乘可以出三界,所以你不能把二乘歸納為人天乘,二乘還是需要修四念處觀,最起碼還可以破除身見。我們講經常常給大家大乘的觀念,目的就是要大家把這無始以來生死的業根、生死的根本斷掉。透過對大乘佛法的熏習,把你的愛欲心、執著心給放下。你放下以後,自然就會覺得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所以稱為「實相」。這不是佛想像的、不是佛捏造的,也不是猜測、推論的,也不是哲學,也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他講的就是真理、就是事實,你透過修行就會體會到,這在佛門叫「證得」。
回過頭來看,為什麼你會覺得大乘佛法很困難?就是你的愛欲心太重,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所以才想盡辦法,要用世間法來了斷生死,這是你搞錯了。祖師大德講,這叫「以耳為目」,把耳朵當眼睛,錯亂顛倒、非因計因,這是不能成就的。
今天最主要是要跟大家說明,講說大乘不是談玄說妙,而是告訴你諸法實相,希望這一點大家能夠記住。不要學佛學到後來,自己世間心起來,就說「大乘佛法太高妙」,你攀緣不到就不學了,你就退心了,甚至倒過來毀謗,那對你自己是有莫大的傷害。
大乘佛法,不是要你攀緣哪一物,它正是要除斷你這念攀緣心。你這一念心很愛攀緣,今天攀這樣,明天攀那樣,甚至在攀這一樣的時候,還同時想著其他的東西。這攀緣心真是非常地難除。所以要透過熏習佛法來把它除斷。只要你熏習大乘佛法,這念攀緣心自然就不斷自斷。
更上一層樓
你們在念佛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過程,譬如說,你會覺得自己心很亂,業障很重,怎麼念都無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大家不用過於在意。這都只是修行的過程,只要你真在修行,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這時你就跟平常遇到逆境一樣的處理方式:不要在意它。
遇到順境也不要歡喜。同樣的,你念佛時感覺念得不好、念得心很亂,越念還越亂,那是表示你已經慢慢地在靜下來,不然你是沒有辦法覺察到的。你可以去問那些沒有學佛、沒有念佛的人,會不會覺得心很亂?他一定告訴你說:沒有啊!因為他不覺得,他反而覺得你腦筋有問題,心怎麼會很亂。
因為沒有在學佛、念佛的人,他的六根天天都在攀緣六塵境界,他攀習慣了,從來沒有停下來過,無所謂亂不亂的問題。可是你有念佛,收攝你的六根,所謂「都攝六根」,剛開始你會覺得很困難,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克制住,這心還是想要向外攀緣;眼根還是想看,腦袋還是在打妄想,伏不住。對於愛講話的人來說,他的嘴巴,就是不斷的想要說話,這都是煩惱習氣的現象。
習氣已經習慣了,而你因為念佛、修行有靜下來;它當然不願意改。所以你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它給你的反應,那麼隨著你修行,跟佛號越來越熟,心裡放下的事越來越多,也就是你的心越來越清凈,那它的力量就相對的減退。你現在沒有能力降伏它,也不要覺得氣餒或是退心,因為退心跟氣餒,都算是起煩惱。
你在生活上、公司中、外面的境界上,遇到事情所起的煩惱,跟當你念佛不順、念不好,所起的煩惱是相同的,都叫做「起煩惱」,這是因為「求好心切」。佛講:「有求皆苦。」求世間的也苦,求念佛得定,工夫成片,也都是屬於有求。所以你才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進步?或是煩惱習氣太重了,或是自己在退轉?實際上你都不必做如是念,這些都是妄想,所謂「功純自有佛加持」。只要不要懈怠、不要偷懶、認真努力地念佛,但是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無求的心。不要求降伏煩惱,不要求一心不亂;夏蓮居居士講的:「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貴字句分明。」意思是:在這一聲佛號當中,你不要刻意求一心、不要求成片,也不要求斷妄想,因為你想要斷妄想的這個念頭,就是妄想。今天給你僥倖伏住了,明天它又起來了。所以你要曉得,念佛法門不是石頭壓草,你用佛號強行壓制,那沒有用,伏得了一時,伏不了永遠。
所以念佛的時候,要保持平常心,無求的心,這點很重要,這是在面對你的煩惱習氣時,佛號能夠把持得住的一個方法,你能不被它牽著走。所以我們總提醒大家:「要念佛。」也只有真正去念佛的人,你才能夠知道,念佛當中是什麼樣的過程。而不是來道場聽完經,回去就看電視、看報紙,關心政治、經濟新聞……等等,那你的心永遠都不會清凈。你到道場來聽經,回去要用功,定課一定要做,越做要越多。這「課」不是指做世間學校的功課,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做功課,那是做交代的;念佛修行不是在對佛菩薩交代,而是給自己交代。因為面對生死的時侯、面對煩惱習氣的時候,是你面對,不是佛菩薩面對。所以,要真正去念,不能像世間法一樣,想用偷懶、用取巧的方式成佛。
但是要用無求的心,這樣你就不會因葯得病。有些人求好心切,念到後來發狂。這不是念佛的問題,是沒有人教,又不懂道理,自己盲修瞎練,以為聽法師講:「天天一句佛號就好。」但是他不曉得,他在這一句當中,還有很多的妄想,還有很多的雜念。譬如說:求一心不亂,求工夫成片,或是急著想要了生死,這些都是用心錯誤,修行的弊端。
所以我常常講:你們要去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因為在他們的開示中,自然會教導你,念佛修行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方法,那是幫助你過關的秘籍。尤其是生在末法,沒有善知識引導,沒有同參道友引導,當你修行遇到這樣的境界,自己盲修瞎練,很多時候都會出問題。以前的同參道友是真正有工夫的,他可以幫助你,所以叫同參。現在的同參道友,道場的蓮友,跟你們一樣都是凡夫,他起的煩惱跟你起的煩惱差不多,有的煩家庭,有的煩事業……,都是起煩惱,所以你去問他也沒有用,幫助不了你。
所以你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很自然地你就能夠突破修行的難關,你就可以降伏煩惱。尤其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眾多的法門當中,稱之為「易行道」,但那是相對於其他的方法來說,算是簡單的。你要是真正在修,你就會知道,困難在哪裡,不在於法門的問題,在於你自己業障的問題,所以不可以急,不可以有「有求的心」。眾生不是求世間,就是求出世間,只是轉換對象,那念貪求的心並沒有放下。念佛正是要除掉你這一念有求的心,所以你不可以急著想要成道,想要工夫成片。真如夏老居士講的:「強想一心,心越亂。」一般若是越亂,你就會越用力,表面上看叫勇猛精進,實際上就像《圓覺經》所說的:「增益諸病。」增長你的無明,增長你的煩惱。所以要清楚該怎麼修,同樣是念佛,你不得要領會適得其反,那就可惜了。所以今天把你們念佛會遇到的過程,該怎麼處理跟大家說明。
遇到聖境的時候,要想到《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即使你見佛、見菩薩,也有的人會看到佛光,會看到諸佛如來,甚至看到其他人身上也放光的,這些雖然是好的,但是不要在意、也不要執著,那是你的境界,你著在這上面,就變成好樂神通。如果見到惡境界,見到冤親債主,見到妖魔鬼怪,你也不要動心,有看到當作沒看到。或是念佛的時候,煩惱習氣起得特別重、惡念特別多,降伏不住,你也不要強硬與其相抗衡,稍做調息,把佛號放掉,徐徐地再提起來,自然地,這個妄想經過你反覆地用功下,它就會化解了。
以上修行的經驗給你們做參考,希望大家會用,也要真正用得到,因為你沒有好好念佛,是用不到的。以上都是用功念佛可能會有的境界,所以是自己念佛,真正去用功所使用的方法。當然你的工夫沒有到達這程度,你也遇不到、也用不到。希望大家都能用到,那就是有在真正地精進、真正地用功,能夠成就無上佛道。
莫將妄想作觀照
大家修行要在生活上、境界上起觀照,但現在很多人把「觀照」跟「反省」搞錯了,以為是一樣的。「反省」是一般世俗人的工夫,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有沒有影響到眾生?有沒有造作惡業。這是一般人的反省,都落在「有你、有我」的相上,所以不是佛門講的「觀照」。
「觀照」跟「觀心」是一樣的意思。什麼叫做觀照?就是念頭起時,你不跟著它跑,而且把念頭給化空,也就是不起妄念、妄想,這才叫做「觀照」。在禪宗可以用話頭,密宗可以用持咒,凈土宗可以用持名的方法,把自己追逐妄念的習氣除掉。使你不著於妄念之上,念念反照,念念清凈,久而久之,你這工夫做純熟了,自然「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或是「能提之心」跟「所觀之境」打成一片,「能、所」自然脫落,這個時候你就見到佛性。所以,「觀照」跟在身體上做工夫,那是不相同的。
現在外面很多人,教你要觀照,實際上他教的不是觀照,而是世間人的「反省」,叫你看看,「你今天有沒有做錯事?有沒有傷害到眾生?有沒有讓眾生起煩惱?或是眾生對你如何,你又是怎麼反應?」這些不是觀照,這叫反省。他沒有把「境界」化空、沒有把「我相」化空、沒有把「人相」化空。所以多數人即使用功也沒有辦法真正得到「三昧」,甚至用功根本不會得力。遇境界就著在境界上,我相沒有除掉,只是整天在打妄想。他還認為自己天天在反省,就是在用功,實際上他那叫作打妄想,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佛門所教的就是告訴你,這境界是虛妄的,你起的這一念心是空的,當它起念的時候你不隨著它,這才把境界給化空,才把這妄心給除掉了,這叫觀照。《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講的這就是觀照工夫,它沒有教你反省自身「與人交不信乎?為人謀不忠乎?」這是曾子的反省工夫,二者全然不一樣。
佛法是教你直接從境界上看破,看破你這一念妄心。教你心念念與真如佛性相應,不隨著妄念而流轉。在念佛法門上,它給我們的方法是很巧妙的,只要你心動念了,馬上提起佛號,用佛號把這妄念給替換掉,這是轉念。不需要像學禪的人,他就會問:這妄念從何而來?滅時又向何去?現在安住的又是哪一位?即使你斷了妄想,它也不讓你安住在「無妄想」上,真是所謂「沒有立錐之地」。
所以觀照不是要你整天對境界,尋求伺察,總在翻起妄念、翻起無明,那不叫觀照,那是沒有工夫。
很多人到佛門裡學佛,他把反省自身的工夫,當作是觀照,這是「以病為葯」,他沒有用離相的方法,他把「著相」當作是在用功,當作自己是在做工夫。所以今天把「觀照」跟「反省」作一個揀別,讓你們知道,自己現在用的工夫,是觀照還是反省?你要搞清楚,我不是說不用反省,而是要你學習觀照。
反省很簡單,而觀照需要時間訓練,這「觀」就是覺察、覺悟,覺察自己的心,有沒有著在境界上,有沒有跟著妄念走掉?你的心只要跟著妄念一走,你馬上就「有心、有法、有物」;有心、有法、有物,那就不叫佛法。佛法是覺,覺者不迷。所以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關鍵,它用的方法、要旨在哪裡。真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把病當成是葯,修行就很難有成就。
有的人修了幾十年,整天還是在那裡打妄想滿心想著:你如何、我如何、他如何,口裡講著:「好事向他人,壞事向自己」,這都是「你我相」不除。要是真正念佛,提起觀照了,想西方凈土,哪有什麼你我相,你好我壞、我好你壞,絕對沒有這些妄念。不敢說你這一生能夠明心見性,至少你按照祖師大德教的方法去做,可以做到「念起不隨」。念起不隨,就是念頭起來你沒有隨著它流浪,臨終的時候,十方佛土現在你目前,隨意往生。如果是念佛的人,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你的目前,你就能夠直接往生凈土。
所以修行要修對,不要修錯,修成一個凡夫。修到後來,你的心越修越亂,越修越無明。學了幾十年,在佛堂念佛還是妄念紛飛,那就很難有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為錯用了工夫,把病當成是葯。你不懂得怎麼觀照,怎麼跟真如本性相應、相契合,錯用了方法,導致你不能成就,甚至還會勾起無量劫來的愛欲情根。
修行用錯了方法,習氣還會起現行、還會增長。而且習氣增長就像指甲、頭髮生長一樣,是沒有感覺的。一般人沒有辦法覺察自己頭髮或是指甲在生長;習氣就像這樣,是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冒出來。
所以平常你要用功地去修行,用功地觀照,就像貓在捕鼠一樣覺察,不讓心跟著妄念走、跟著境界跑。一旦失念、失照就要馬上提起來。剛開始會有一點困難,因為你不熟悉,但是後來你會越用越得力,用到後來熟悉了,在妄念「將起而未起」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此時你的工夫就越來越好了,你就能夠降伏它,再來你對這自身,就可以轉化,做得了主,那就越來越自在了,工夫越來越好,這就是得三昧,得工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得到了理上的不亂,理上的不亂就是你見性了,見到了真如佛性,所以叫做「理一心」。這一心是與真如實相之理相應,那你真正解脫了,你這一生非常有價值,用這虛幻的一生,成就無上佛道。
所以,用功的方法要正確,要知道「觀照」跟一般的「反省」工夫不一樣。觀照是把「我」跟「法」都化空,可以破「我、法」二執;而所謂的「反省」是心就著於「有」上,「有人、有法」,絕對出不了三界輪迴,反省頂多就只是一般世俗所講「定、靜、安、慮、得」的工夫。末法因為時代因緣的關係,祖師方便把「定、靜、安、慮、得」深解,實際上真正儒家講的「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很淺,連禪定都沒有,而佛法講的是「首楞嚴大定」。你用以上告訴你的方法去修行,你可以證得「首楞嚴大定」,你不會有入定、出定的問題,絕對超過一般世間的禪定,是真正能夠成就的。
所謂「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是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了解經典的方法
要怎麼看經典,才能夠了解經典的意思?
看經典的時候,你要把「讀經」跟「解義」這兩件事情分開來落實。讀經的時候,就專心讀經不要求解義,這是修定。另外找時間專門解義,解義的時候,你要依照古大德的批註,不要依現代人的,現代人很多都批註錯誤,或是他自己認定自己有修證,這類人現在非常地多,佛在《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現在這樣。
你在讀經的時候,就專心讀,字句分明,縱然在讀的時候,心中忽然有意思冒出來,你也不要停下來在那裡想,也不用作觀。你需要做的就是,從頭到尾一部把它讀完。在解義的時候,你依古德、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或是「依經不依論。」但當古大德註疏上所說的善巧方便,跟經典上所說的不同時,那我們不依論,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因緣。這是講「當論典所說跟經典不一樣時的取決。」像現在很多人不懂這規矩,當他在看印光大師的文鈔時,一看印光大師有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陰騭文》這三本書,就以這一時的因緣取代佛法正傳,使得後世的學人,不重視凈土宗的修學,反而把印光大師一時方便所提倡的世間書做過度的放大,導致佛門日漸的衰敗,大眾們不知道佛教的根本是在於心性,沒有人願意學大乘佛法。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正是俗話講的:「家門不幸」。所以學佛解經要「依經不依論」這點很重要。
特別是在讀經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意思。看古德批註時,如果看不懂也不要自己猜測。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不清凈,你用你有限的所知在那裡打妄想,那是用世間的妄想分別執著,用世間人的見解去解佛經,所解出來的一定錯,因為心沒空,這也是現代很多學佛人共有的錯誤行為。你用世間的意思,你用你個人的看法、想法,那就變成是你自以為是的解釋,只是你一個凡夫的程度在理解,而不是佛的意思,也不是祖師原本所要告訴你的。在現代發生這類錯解的,非常多。這都是因為你在看經典、看古德註疏的時候,你使用了你在世間學習「一般世間學術」的方法、經驗。可是這種世間的學習經驗,拿到佛門裡來是行不通的。你要知道,在還沒有古大德批註的時候,最早的時候只有經典,這些祖師又是怎麼去體會到的呢?祖師是靠實際修證:打坐、念佛、參禪、觀照……,透過種種的用功、修行,使自己心地清凈,所以他能夠體會到經典的義趣,而且完全正確。
在最早的時候,經典並沒有批註,所以想要了解經典,就應當遵照上面跟你講的方式去修習,必須像古來祖師大德一樣,你才能夠真正明白佛經的道理,而且你所理解的道理是「心領神會」,不是只在文字上、知見上,是真正可以受用的。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經典的意思會生出來,經典的經文,它會起作用提醒你,這就是你心清凈在看經典。不用刻意背。很多同修看到講經的人,會引經據典,他也學著刻意背誦。當然,背誦經典是好事情,可是你若想要真正提得起作用,必須是你平常有熏習戒、定、慧,透過修行而有工夫。在凈宗來說,就是老實念佛、禮懺、讀經,在煩惱的時候要提得起佛號,不隨煩惱,不要跟著走,那你在經典上的體會,才是真正正確的。不然如果你只用自己的猜想,用自己的打算,去解釋佛經、解釋古大德的著作,那就變成你個人的見解或看法,純屬臆測而非是佛經及祖師原來的意思。
所以明明拿來講的是佛經,為什麼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說如「恆河沙」這麼多?因為現代科技發達,大家很容易都能夠接觸到佛法,但是雖然接觸到佛法,卻因為不知道真正用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程度見解去看、去解,所以一個人看,是一個人的妄想,一百個人看,是一百個人的妄想。每個人打的妄想都不同,所謂「眾生心行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每個人的種種行為、思想不同,所以解釋出來的佛經,跟清凈心都不相應。現代的學佛人何止百人、千人,甚至有好幾百萬人、好幾千萬人的數量,所以佛在經上比喻「如恆河沙」這麼多。佛法衰是在於大家學習的方法錯了,沒有依照古大德教的方式,所以要依他們的方法學習。
若是你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佛經,為了交報告、交論文、交功課、拿學位,寫一些哲學論文、佛學論文,就去胡亂猜測,將你的貪慾心、執著心加在佛經上,揣測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揣測祖師的意思,瞎說釋迦牟尼佛大概是王子的生活過膩了,想要過出家人的生活,才跑來出家……,諸如此類的離譜笑話。那些人也可以寫成論文,更好笑的是他還能拿到學位。
所以眾生都是依著自己的情識,或是把佛當世間人來看,把祖師當世間人來看,當然對於佛教的經典不能體會。在經典上還有很多的義趣,有的說「空」義,有的說「有」義,有的「雙遮空有」義,有的「雙照空有」義,有的「遮照同時」,那這其中的道理,你能不能合會,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受用?這是比較深入的,也是比較正規的、正統的。這些統統都是靠你戒、定、慧的工夫,不從外得。不是你來佛門,跪在那裡磕頭,求佛菩薩給你,就能得到的。求哪一位大法師、大活佛送給你智慧,都沒辦法給你;智慧要自己開,要靠修行。他頂多可以給你方法,你自己要修、自己要轉。要於「轉處不留情。」那你就真正可以得到受用,不然你學到的,只是名相而已,那沒有用處。以上是祖師教我們的。希望你們在解經的時候,在看祖師大德著作的時候,要把「解義」跟「讀誦」這兩項分開來。想要真正了解佛法,你自己就要修行,不可以只是聽聽道理而已,你只聽一聽,是得不到受用的。學凈土宗要靠念佛,參禪要靠話頭,學習教觀的人,要能起觀。有真實的用功,那你才能夠有真實的體會,這對你是有真正幫助的。不要去猜測,不要去胡思亂想,看到不懂的部分,你不懂,就跳過去,先看下一段,千萬不要自己胡思亂想、亂猜,然後再跟人家胡說八道,說:「我覺得是……」,亂解一通、亂講一通,自誤又誤他,自己沒有成就,害得別人也不能成就,來生的果報是在三塗。為什麼呢?因為你把經典解錯了,意思講錯了,「非因計因,以非法為法」,那你是耽誤人家的法身慧命。所以學佛要在這上面特別注意。
推薦閱讀:
※四正法聚
※地藏法門:修行要成長你的靈性生命,而不是增加你的知識
※《八萬四千問》之「認識佛教」問題集錦
※南傳是否認同山河大地是如來?
※請問知乎修行者里的大神,我現在是什麼情況?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