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腫瘤科金方41 皮膚癌

皮膚癌

    皮膚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包括基底細胞癌、鱗壯細胞癌、濕疹樣乳頭癌、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癌,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癌、淋巴管肉瘤、纖維肉瘤等,其中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貝,約佔皮膚癌總數的90%。本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發病高峰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接近2:1,好發於身體的暴露部位,以頭頸部多見,佔80%以上,其次是上肢,軀幹和下肢較少見。其中基底細胞癌好發於顏面及頸部,且多在口以上部位,如眶,鼻、前額、耳周等處;鱗狀細胞癌半數以上見於頭頸部,如頭皮、顳、眼瞼、額、頰部等處。此外,二者也常見於手背及足,一般認為手掌及足底不發生皮膚癌。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化學致癌物質、紫外線照射等因素有關。另外,某些皮膚病,如光化性角化病、著色性干皮病容易發生皮膚癌。燒傷疤痕以以日久不愈的皮膚慢性潰瘍,瘺管,竇道在慢性炎症的反覆刺激下均易惡變為皮膚癌。

    由於於皮膚癌具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其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1、基底細胞癌:早期為淡黃色或粉紅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結,表面光滑,伴毛細血管擴張,質地堅硬,常無疼痛和壓痛。如病灶位於較深面者,其表面皮膚略呈凹陷,且失去正常皮膚的色澤和紋理,經過較長時間後其表面出現鱗片狀蛻屑,後反覆結痂、脫屑,表觀為糜爛、滲血。本病主要在局部浸潤生長,—般不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

    2、鱗狀細胞癌:早期為紅斑樣皮損,伴有不同程度的鱗形脫屑和痴皮形成,常在老年性角化過度、慢性潰瘍及燒傷疤痕等病變基礎上發展而來,表現為紅色、堅硬、高出皮面的結節。當表面的角化層脫落後,即出現紅色的糜爛面,伴有滲液、滲血,隨後結痴又再出現糜爛,且久不愈。 當病灶向深部浸潤時,形成邊緣略隆起的潰瘍,基底高低不平,呈紅色顆粒狀,常伴有壞死組織及肉芽樣增生。本病易轉移至區域淋巴結。

    皮膚癌的診斷一般無需做特殊檢查,取活體組織作病理檢查即可明確。但有必要結合病情選擇性地做影像學檢查,如頭皮的基底細胞癌,懷疑有浸潤時應做×線攝片或CT檢查,以排除顱骨轉移;對較晚期的鱗狀細胞癌患者,應拍肺片及B超或CT檢查,了解有無遠處轉移。    方1

    【藥物組成】方①威靈仙3克,石菖蒲3克,大羅千根6克,雞骨香6克,兩面針6克,土細辛1.5克,黃樟根1.5克。

    方②生南星6克,生半夏6克,生草烏6克,陳皮6克,乳香3克,沒藥3克,朴硝3克,樟腦粉3克。

    方③金沙牛20隻,梅片3克,蟾蜍3克,樟腦粉0.3克。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三方葯分別研末混勻.置於碗中加熱放冷,取升華粉加藥量的1/4白降汞和等量的白及粉加水搓成小丸陰乾,使用時洗凈癌腫皮膚,將藥丸置上面,敷上敷料包緊固定,3-5天換藥1次。    方2

    【藥物組成】白砒10克,澱粉150克,滑石粉500克,炙甘草150克,冰片50克,硃砂50克。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白砒與50克澱粉加水適量,揉成麵糰,捻成線條狀陰乾備用。炙甘草、冰片、硃砂研成細末,與滑石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製成膏狀備用。使用時,於病變部位常規消毒原形,住腫瘤周圍間隔0.5-1厘米處刺入白砒條,深達腫瘤基底部,在其周圍形成環狀,再加藥膏外敷,一般用藥12-24小地出現腐蝕作用,2-6天腫瘤脫落,白砒的用量每次為2-3毫克。    方3

    【藥物組成】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白朮10克,百合20克,亦芍10克,當歸10克,野菊花9克,公英2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乳香9克,沒藥9克,丹皮9克。

    *清熱解毒,加銀花30克,石斛12克:

    *除濕理氣,加茯苓12克,厚朴9克,大腹皮9克;

    *芳香健脾,加砂仁6克,陳皮10克。

    【適應證】正虛邪盛之皮膚癌。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每日1劑。    方4

    【藥物組成】硇砂9克,輕粉3克,雄黃3克,冰片0.15克,大黃3克,西月石3克。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各葯共研細末,用獾油或香油調和成糊劑,每日塗搽1次。    方5

    【藥物組成】三品一條槍,萬應膏,紅升丹。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視病灶局部情況用三品一條槍粉適量撒於癌灶表面,或用錐切將三品一條槍錠放入癌灶內部,外貼黑膏藥,2-4天換藥1次;局部感染嚴重或膿液清稀者,或癌灶脫落緩慢者改用紅升丹細末外撒2-3次,壞死組織脫落或液化明顯加快後用三品一條槍;如癌灶周圍組織色暗淡,皮膚髮涼,膿少質稀者,除應用紅升丹外,局部配合艾灸,至局部發熱為止,每日1次,一般3-5次可使皮膚紅潤發熱,之後用三品一條槍;如體質虛弱,癌灶邊緣組織僵硬、色暗、膿少者,加服人蔘養榮湯或香貝養榮湯(白朮、人蔘、陳皮、茯苓、熟地、川芎、當歸、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等)。    方6

    【藥物組成】三品一條槍由白砒4.5克、明礬6克按古煉丹法製成白色塊狀物,經檢驗合格後研細,加雄黃7.2克、沒藥3.6克混合成粉劑備用。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使用時用呋喃西林液棉球拭清局部,將三品一條槍粉0.3-0.6克撒布癌灶上,再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加紗布固定,每天換敷料1次,3-5天換藥1次。上藥3-5次可將癌組織全部腐蝕,待壞死組織脫落後,多點取活體組織病檢,證實局部無癌組織存在時,改用四環素軟膏塗布,使新生肉芽組織形成上皮覆蓋。    方7

    【藥物組成】生地12克,茯苓皮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20克,紫花地丁15克,當歸9克,赤芍9克,大貝母9克,僵蠶9克,干蟾皮9克,莪術9克,三棱9克,王不留行9克,澤瀉9克,銀花9克,甘草5克。

    【適應證】皮膚鱗狀細胞癌。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說明】外用金黃散、千金散,塗敷患處,4天換藥1次。    方8

    【藥物組成】黃毛耳草15克,虎杖9克,半枝蓮15克,玉竹30克,茵陳15克,地骨皮30克,麥冬30克,焦山梔9克,炒白朮9克,王不留行6克,石見穿15克,炮穿山甲12克,白茯苓12克,白芍12克,羊蹄草30克,針包草30克。

    【適應證】皮膚低分化癌。

    【用法】水煎2次,藥液對勻,分2次服,每日1劑。    方9

    【藥物組成】知母15克,乳香15克,皂角刺15克,急性子15克,半夏10克,川貝母10克,蛇蛻10克,天花粉20克,金銀花20克。

    【適應證】皮膚鱗狀上皮癌。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方10

    【藥物組成】黃芪30克,當歸30克,銀花30克,瓜婁50克,柴胡20克,炮山甲9克,青皮9克,陳皮9克,甘草9克。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說明】同時外用蟾酥1隻,搗爛外敷,隔1-2天換約1次。    方11

    【藥物組成】丹參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當歸9克,干蟾皮9克,澤瀉9克,僵蠶9克,川芎4.5克,公英30克,茯苓皮12克,甘草4.5克,田七粉(吞服)1.5克。

    *傷陰者,加生地15克,石斛10克,玄參10克,天花粉20克。

    【適應證】面部鱗狀細胞癌。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方12

    【藥物組成】党參15克,太子參3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烏梅30克,山楂30克,牡蠣30克,龍骨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30克,黃芪15克,甘草10克。

    【適應證】骶尾部皮膚鱗狀上皮癌。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方13

    【藥物組成】方①白花蛇舌草30克,蚤休30克,薏苡仁20克,豬苓20克,蛇莓30克,拔葜10克,娃兒藤20克,半邊蓮30克,墓頭回10克。

    方②蘚馬陸20克,鮮斑蝥20克,埋葬蟲20克,威靈仙20克,皂角刺20克,硫黃30克,紅砒15克,冰片15電,麝香5克。

    【適應證】皮膚基底細胞癌。

    【用法】方①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方②製成膏劑,外敷患處。    方14

    【藥物組成】龍葵30克,景天三七30克,黃連(去須)30克,天靈蓋30克,龍骨15克,乳香15克,木鱉子15克,黃蜀葵花15克。

    【適應證】皮膚癌流膿水不下者。

    【用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入膩粉少許,蜜調攤紙上,貼患處。    方15

    【藥物組成】蛇床子30克,龍葵30克,五倍子15克,敗醬草30克,苦參20克,公英30克,花椒15克,白鮮皮30克。

    【適應證】皮膚癌。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取液洗患處,每日1-2次。    方16

    【藥物組成】黃連60克,黃柏60克,黃芩60克,鬱金60克,大黃60克,梔子60克,白芥子60克,烏魚骨60克,地龍60克,白僵蠶60克,密陀僧60克,白及60克,寒食麵60克,木鱉子仁15克,盆硝15克。

    【適應證】皮膚癌疼痛者。

    【用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新泔水調為膏狀,攤紅箔紙上。貼腫塊處,每日1次。    方17

    【藥物組成】全蠍7隻,炙蜈蚣7條,炙蜘蛛7隻,穿山甲7片,炙白僵蠶7條,煅磁石3克,公丁香3克,母丁香3克,牛黃6克,麝香3克,冰片6克,百草霜15克。

    【適應證】皮膚腫瘤破潰後。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瓷瓶密貯。以少許搽於患處,以薄貼膏藥蓋之。    方18

    【藥物組成】五虎丹:①丹方:水銀180克,白礬180克,青礬180克,牙硝180克,食鹽90克。

    ②糊劑:五虎丹20克,蟾酥0.5克,紅娘子0.5克,斑蝥0.5克,洋金花1克。

    ③釘劑:處方與糊劑相同。

    ④紅升丹:水銀30克,白礬24克,火硝21克。

    菊藻丸:菊花100克,海藻100克,三棱100克,蚤休100克,制馬錢子100克,銀花150克,漏蘆150克,馬藺子150克,山慈姑150克,蜈蚣50克,首烏200克,黃連25克。

    【適應證】皮膚癌,對體表其他腫瘤、宮頸癌等亦有較好療效。

    【製法】方①各葯混合,置於葯缽內共研細末,以不見水銀珠為宜,再轉砂罐內加溫,蒸去水分,使成「丹胎」,然後將砂罐倒置於瓷碗內,鹽水石膏封口後置於荷葉水壇口上,壇內裝水約10升,罐放炭火上加熱約2小時,冷卻瓷碗,取出粉末(以白色結晶為佳),研細後即為五虎丹,以上配料可煉五虎丹約150-180克。

    方②各葯混合,以麵糊調製成糊狀即得。

    方③各葯混合後可用米飯賦形,搓成棱形葯釘,陰乾即得,每根長3-4厘米,直徑2-3厘米,重約0.7克。

    方④按升丹法煉製,研末待用(本品市上有售)。

    【用法】五虎丹外用。丹粉可塗佈於癌腫局部,外貼以普通膏藥保護;糊劑可塗佈於癌腫表面;釘劑按癌腫面積大小及深淺,酌情插入2-5支,均用普通膏藥保護。待癌腫組織壞死脫落後,改用紅升丹(市上有售)撒布創面,隔日換藥1次。

    菊藻丸內服,每次30丸(約3克),每日3次,飯後用溫升水送服。

    【注意事項】用藥24-30小時內,局部常有持續性疼痛。少數對汞劑過敏的患者,應用過久過量可發生急慢性汞中毒,表現為頭痛、失眠、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牙齒浮動或脫落等。如癥狀輕,可服用生綠豆粉,重者立即停葯,並給予對症處理及支持療法。    方19

    【藥物組成】羌活10克,獨活10克,藁本10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白鮮皮20克,地膚子20克,生薏苡仁30克,丹參30克,莪術15克,山慈姑15克,牛膝10克,黛蛤散(包)20克,鬼箭羽20克。

    【適應證】皮膚癌(囊腫型),皮膚腫物如囊腫狀,呈現蠟色,內含黏液,逐漸增大,也克破潰流液,其味惡臭,舌暗苔黃,脈滑數。

    【用法】水煎,分為2次服用,每日1劑。    方20

    【藥物組成】丹參20克,烏葯10克,白僵蠶10克,莪術15克,土茯苓20克,白鮮皮20克,白芥子10克,陳皮10克,水蛭6克,山慈姑20克,夏枯草20克,海藻15克,木槿10克。

    【適應證】皮膚癌(表淺瘢痕型或斑塊型),皮膚斑丘、小結節,逐漸擴大,表面糜爛,邊緣不規則且微隆起,中心部萎縮呈搬痕狀或呈斑塊狀腫物,邊緣有臘樣結節,發展較慢,但終成侵蝕性潰瘍,難以收口,舌暗苔白,脈沉滑。

    【用法】上藥加水煎點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說明】同時外用農吉利膏。    方21

    【藥物組成】白鮮皮20克,大豆黃卷15克,生薏苡仁30克,土茯苓15克,山豆根15克,丹皮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紫花地丁15克,半枝蓮15克,仙鶴草20克,干蟾皮10克。

    【適應證】皮膚鱗狀細胞癌潰瘍型,顏面或其他皮膚隆起米粒大小或綠豆大小的硬結,丘疹或扁平蠟樣光澤之斑點,上覆黃褐色或暗灰痂皮,繼續擴大,甚則浸潤潰瘍,邊緣陡隘並有堅硬之堤狀隆起,表面形成膿性痂膜,揭去出血較多,日久不愈,向深度及廣度侵蝕破壞,流液流血,其味惡臭,舌絳苔膩,脈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說明】同時外用皮癌凈。


推薦閱讀:

完全顛覆你的想像!最古老的英國人竟然是黑皮膚
【名醫】方平教授辨證應用外洗法治療皮膚病的經驗
【糖尿病】糖尿病皮膚併發症都有什麼?
吃醬油會變黑?——這鍋我不背!

TAG:皮膚 | 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