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和它們的奴隸們,不得不說的秘事 Ⅱ

喵星人和它們的奴隸們,不得不說的秘事 Ⅱ

亞得里亞海上的豬 今天 10:14

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寵物,但這恐怕正是它們的生活日益艱難的原因。圖片來源:tvnet.lv

(文/John Bradshaw)家貓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寵物,數量是狗的3倍之多。貓咪之所以受人喜愛,有一件事不可不提——它們既待人親切,又獨立自主。它們基本上不需要怎麼訓練,會自己整理毛髮,主人不在時也不怎麼思念主人,一旦主人回家,它們又會親熱地迎上前來。一句話,它們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即便如此,貓仍然是冷淡莫測的。狗是開朗誠實順從的。貓則不同,需要我們接受一些條件,才能和它們交往——至於是什麼條件,它們卻從來不說。

我們能了解它們嗎?我相信能。我曾和好幾隻貓咪同在一片屋檐下,但我好像並沒有對它們真正有多少了解。相比之下,科學倒是開始揭示出貓咪的一些真實天性,特別是它們和人類的關係。現在,我們該盤點一下自己學到了什麼,又該怎樣用所學改善貓咪的生活了。

與人類同行

貓和人的交往源遠流長。對DNA的研究表明,寵物貓的祖先是阿拉伯的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人類對貓的馴養大約始於10000年到15000年前,地點則在中東。

第一個馴養野貓的民族大概是納圖夫人(Natufians),他們在距今13000年至10000年前生活在黎凡特(譯註:黎凡特,大致是指地中海以南的中東地區)。納圖夫人是公認的農業的發明者,也因此受到了貪吃穀物的老鼠的困擾。野貓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到人類附近覓食的。納圖夫人一定是發現了野貓的妙用——它們捕食老鼠,對穀物卻沒有興趣——因此才鼓勵它們待在自己的身邊。

但那些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寵物貓。它們大概更像是今天在城市裡出沒的狐狸,有能力適應人類環境,卻也保留了本身的野性。

當然了,貓的其他特徵肯定也被人類注意到了:它們有可愛的外表、鬆軟的毛髮,還學會了對我們撒嬌。因為這些特徵,我們將它們作為寵物豢養了起來。漸漸地,貓咪潛入了人類的居所、人類的心,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它們由野貓變成了家貓。

雖然改變了身份,但貓的4隻爪子里,還是有3隻牢牢地踏在野外。狗的心靈和祖先狼已經天差地遠,貓卻還是像野生捕獵者一般思考著。

貓不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在某一點上,它們和幾乎所有的家禽都不相同,那就是它們仍然主宰著自己的生活。大多數貓是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去;最關鍵的是,它們還能選擇自己的伴侶。和狗不同,貓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人類有意培育出來的。在歷史上,還沒有人培育貓咪來看家、放牧、或者協助狩獵。貓的馴養主要由自然選擇驅動。貓擠進了人在無意間開闢的生態位,和人類一同演化著。

由於這些原因,貓不能看作是完全馴化的動物,它們的許多行為還體現著野外的本能。要理解貓咪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行為,尤其是它們和我們的關係為什麼如此這般,我們必須先理解它們的這些本能才行。

貓可以和人很親熱,但是它們對親熱的對象也很挑剔。這一點可以從它們的演化歷史中找到原因:野貓主要是獨行的動物,將大多數同類都看作對手。家貓在面對其他貓咪的時候,它們的本能反應也是懷疑,甚至恐懼。

但是,人類的馴養已經使它們的警惕有所放鬆。要得到人類的馴養是有條件的:首先,它們必須和同類摩肩接踵地生活;其次,它們必須和人類建立感情。為了滿足這兩個條件,貓發展出了全新的社會技能。

社會行為的演化有可能始於野貓在穀倉外聚集的時候。任何繼續對同類顯示敵意的野貓,都會在捕鼠的時候落於下風。

即使到了今天,哪裡經常有食物出現,哪裡就會冒出一群流浪貓來——只要當地的人類許可。群落慢慢建立,直到幾百隻貓咪密集地生活在一起。

豎起尾巴是家貓與家貓之間社交行為的一個重要信號。圖片來源:justcats.ru

學會社交

在這些群落中,社會的基礎是彼此有血緣的母貓之間的協作。母貓在生下小公貓後幾個月就會把它們趕走,迫使它們獨立生活,為的是防止近親交配。當群落中的家庭不止一個,它們就會相互競爭。群落內部遠遠談不上和諧。貓似乎不能與大量同類維持友善關係,也無法像靈長類動物那樣建立起家庭之間的聯盟。這樣複雜的斡旋技巧,並不在它們的能力範圍之內。

不過,從獨立生活到社會生活的轉化,在溝通上需要質的飛躍。貓是一種爪牙鋒利的動物,要是沒有一套信號系統供它們解讀彼此的情緒和意圖,一點小小的口角就會升級為一場危險的打鬥。而貓也的確演化出了這樣一套系統。

就家貓而言,我的研究已經證明,它們最重要的信號是豎起尾巴。在群落之中,當兩隻貓咪在盤算是否要接近對方時,其中一隻往往就會豎起尾巴;如果另外那隻也樂意靠近,它就也會豎起尾巴。這個信號十之八九是在人類馴養期間形成的,很可能源於野貓幼崽和母親打招呼的姿勢。成年野貓是不會對彼此豎起尾巴的。

一旦彼此都豎了尾巴,接下來就可能發生兩種情況。要麼,兩隻貓咪互相摩挲頭部和身體側面,間或還會摩擦仍然豎著的尾巴,然後分開;要麼,它們會梳理對方的毛髮,這個行為在許多動物中都具有深刻的社交意義。對貓來說,摩擦和梳毛大概都發揮著同樣的作用,那就是鞏固彼此的友誼。

當然,要成為寵物,貓咪還必須學會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技能,那就是與人類的交流。這項技能一定是在和同類的交流中發展出來的——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別的源頭。

貓並不是生來就依戀人類。它們只是在很小的時候,才對人類有一段短暫的信任。

20世紀50年代,研究者在對狗的研究中確立了「關鍵社會化時期」(primary socialisation period)的概念。這個時期的小狗特別容易學會與人類交流。對狗而言,這個時期是出生後的7周至14周。

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貓,但在時間上還要再早一些。小貓如果在出生後的4到8周與人類頻繁交往,一般就會在日後發展出對人類的強烈吸引。如果在出生的頭10周內都沒有遇到人類,這樣的貓咪就可能終身怕人。

但是,過了8周的分水嶺之後,貓咪並不會就此停止對人類的了解。據我們所知,它們在出生後1年內對於人類的了解,要比頭8周多得多。

常有憤世嫉俗者說,貓咪表現出來的親熱都是假的,目的是騙我們提供食宿,而寵物主人只不過是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了寵物身上。但實際上,我們喜愛寵物的理由是站得住腳的。它們的面部特徵與人類相似,這是原因之一,但光有這一點肯定不夠。貓之所以成為一種成功的寵物,原因在於它演化出了令我們喜歡的交流方式。

即便在人類馴養的早期階段,貓咪也需要人類在老鼠短缺的時候為它們提供庇護和食物。在那種情況下,誰能用陪伴來回報人類,誰就能夠繁衍生息。

貓咪對人類的依戀很可能也是帶有感情的。圖片來源:milemoa.com

真情流露

許多人喜歡貓咪,那麼貓咪對我們的感情又如何呢?我們知道,它們有能力喜歡別的貓咪,因此,它們對人類的依戀很可能也是帶有感情的。

然而,要證明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只能憑藉貓的動作來判斷它們的感情,而貓並不會把心思都寫在爪子上。

許多貓主人說,他們的貓咪用「咕嚕」聲表示滿足。然而「咕嚕」的意義並不明確。貓的確會在滿足的時候咕嚕,而且許多貓兒都會如此。但是一隻咕嚕的貓也可能是餓了,或者是有點焦躁。有些貓嘴裡咕嚕,身體語言卻顯示它們在發怒。偶而還有些貓兒會在感覺悲痛的時候,甚至在臨終之際咕嚕兩聲。

因而,咕嚕聲未必能透露一隻貓咪的情緒狀態。它更像是行為生態學家所謂的「操控」信號,表達的是這樣一個請求——「請到我身邊坐下來」。

然而,一些我們常常忽視的信號,倒的確可能是情感的表達。成年貓維繫彼此的關係,主要是靠相互舔舐和摩擦。因此我們要研究一下,這些動作是否也體現了對於我們的喜愛之情。

許多貓咪會經常舔舐主人,但科學家還沒有研究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最可能的原因在於,它們想要和主人交流一下彼此的關係。這關係的基礎一定是喜愛,因為互不喜歡的貓咪是絕對不會為彼此梳理毛髮的。不過,在對貓咪梳理彼此毛髮的原因有進一步了解之前,對於它們舔舐我們的原因,我們只能猜測。

貓主人還會和貓咪舉行一種觸覺儀式,那就是撫摸後者。多數貓主人會撫摸貓咪,一是摸起來舒服,二是貓咪也受用。但是除此之外,撫摸對於貓咪還可能具有一些象徵意義。多數貓咪喜歡主人摸它們的頭部,這也是它們在梳理毛髮時觸碰的部位。

許多貓咪不是被動地接受撫摸,它們會跳上你的膝蓋,或者翻滾身子,以此邀請人的撫摸。它們還會把身體的某一部分對著你,或者改變姿勢,以此表示希望哪裡被摸。接受撫摸是貓的社交儀式,它能夠加深貓咪和主人的感情。

觸摸雖然重要,但是貓咪對我們最清晰的示愛多半還是豎起尾巴。貓咪如果豎著尾巴走向主人,往往接著就會到主人的腿上摩擦。摩擦的方式似乎每隻貓兒都有所不同,有的只摩擦頭部側面,有的是摩擦身體側面,還有的是用尾巴觸碰。還有許多貓兒根本不碰主人,而是徑直走過,去摩擦附近的什麼物體。

有時候貓咪摩擦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留下氣味。但是摩擦時即便有氣味的轉移,它對貓咪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它們似乎已經明白,我們對它們留在我們腿上的微弱氣息是無動於衷的。因此,貓兒享受的大概是摩擦本身——要不是這樣,它們就不會摩擦了。

許多貓兒在即將餵食的時候摩擦得最起勁,有人因此批評它們這純粹是在獻媚。然而實際上,很少有貓兒只在進食前摩擦主人;而且,當兩隻貓兒互相摩擦的時候,它們也不會得到什麼額外的回報。因此,互相摩擦不過是在表達喜愛,沒有別的意思。

許多貓咪不是被動地接受撫摸,它們會跳上你的膝蓋,或者翻滾身子,以此邀請人的撫摸。圖片來源:ename.cn

喵樂之聲

貓咪和我們交流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吸引我們的注意,一般是通過喵喵的叫聲。喵喵叫是貓天生的能力,但它們很少用這種方式和別的貓溝通,而野貓一般是默不做聲的。雖然天生就知道怎麼喵喵,但每一隻貓咪都要經過學習,才能用喵聲建立最有效的溝通。

一旦明白了主人對喵聲有所反應,許多貓咪就會發明出一系列叫聲,接著通過試驗和淘汰,再學會在特定的場合發出特定的聲音。假以時日,每隻貓咪就會發展出獨特的「語言」,這種語言只有這隻貓咪和它的主人才懂,別的貓和貓主人是無法理解的。

所以說,貓在和人類交流時是異常靈活的,雖然許多人說它冷淡,但實情恰恰相反。我們可以認為,它們的一些行為是在操控我們,但這種操控不過是兩個朋友探討彼此友情的程度。雙方之間的友情無疑是真摯的。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認為和人類討好關係就是貓的生存目的。比起人,它們對居住的地方有著更加強烈的依戀。餵食良好且做了絕育手術的貓,照理不會有獨佔領地的要求。儘管如此,大多數貓還是會常常在窩周圍的一小塊區域巡邏,為了控制這塊區域,還會和別的貓打架。是什麼使家貓對這種已經沒有必要的遺傳行為如此堅持?

答案十分簡單:寵物貓的行為都是在過去一萬年中演化形成的。在「不久」之前,每一隻貓都要捕捉獵物,因而也必須守衛一塊領地作為自己的獵場。

領地的重要性在一件事上表現得十分突出:許多寵物貓都會「失蹤」、外出流浪,哪怕它們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我們在大量貓主人(有些地區達到四分之一之多)的言談中獲得了一些頭緒——當問起貓是哪來的時,這些人都回答「是它有一天自己來的」。這些都不是野貓,它們是別人的寵物,但是迫切地需要自己的領地。

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新知改善貓咪的生活呢?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讓貓咪儘可能保留原始的天性——尤其是關係到別的貓時。許多貓咪終生避免和別的貓接觸,然而主人卻強迫它們和並不信任的同類一起生活,無論是鄰居的貓,還是第二隻貓。貓咪們發現,避免和同類接觸已經越來越難了。貓雖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寵物,但是在我看來,這恐怕正是它們生活日益艱難的原因。

 

編譯自:《新科學家》,More than a feline: the true nature of cats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要大肆虐殺喵星人?
汪星人VS喵星人,你認為誰更聰明?
你家裡的喵星人是用什麼方法向你示好的?
讓你選一個寵物,你是選汪星人還是喵星人?
為什麼喵星人老是忘記收回舌頭?

TAG:奴隸 | 喵星 | 喵星人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