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項羽被誰殺死?韓信死於誰手?
為讀者發現好書,為好書尋找讀者
亡秦必楚,似是始皇帝的大秦帝國覆滅的最佳讖語。而亡楚者,又與秦密切相關。此楚,並非賡續數百年奇蹟的熊氏楚國,亦非鴻鵠躍出的陳涉張楚,而是在滅秦戰後崛起的項羽西楚。垓下遺址猶在,烏江長流依舊,項羽是誰殺死的?斬殺項羽的呂馬童等五位漢將,因功封侯,名載《史記》《漢書》的《功臣表》,其中楊喜是司馬遷女婿的先人。太史公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大多源自女婿家族的口口相傳。是否有篡改曲筆,那只有真實的歷史知道,而非後來的史書、史學所能記。李開元對此,遠紹旁搜,力圖揭示值得信任的真相,既包括韓信「漢中對」後功烈震主的戰略戰術,也包括舊秦無數身經百戰的皇宮宿衛、京師衛戌、邊關兵將充當劉漢主力,都很盡精彩筆墨。這些,都分析在其《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中,使人在樂讀雋永曉暢的文學性時,樂讀其說畢秦崩後談楚亡的點點滴滴。
更有趣的是,李開元寫到倒影回聲中的楚秦關係時,因項羽死前稱呂馬童為「舊友」,尋蹤溯源,對項燕所立楚王熊啟,多有刻畫。此君為楚考烈王庶子、秦昭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楚王負芻的兄長、秦長公子扶蘇的保護人,曾同呂不韋一起平定嫪毐之亂,出任過秦王政的丞相、昌平君,後又同項燕一起反秦,成了朝秦暮楚的絕好案例。項燕者,項羽先人也。倘非項羽奉約北上救趙,首入咸陽者就非劉邦也。劉邦首入秦都,納子嬰降表,但因項羽在,不敢妄王關中,甚至無可奈何接受遷徙蜀地的安排。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梁死後躍然而起,成為盪秦的絕對主將,也因蓋世武功害了性命。哪怕他親率三萬車騎成功奇襲劉邦的數十萬大軍,是何等的智勇。終究赳赳武夫,是毛澤東警示部下「不可沽名學」的「霸王」,丟了西楚霸業,落個連紅顏、坐騎都保不了的烏江魂。
曾有人杜撰,當年孟姜女哭長城,被帶到秦始皇面前,嬴政一見傾心,欲娶為後,不允,霸王硬上弓,使孟氏懷孕,最後生下一個男孩,被項梁撿回家中撫養成人,故項羽有名有姓,有幾個叔叔卻無親生父母。按理,像項氏這樣的貴胄,尤其項羽這等的絕代豪強,該有父親為誰的明示,但太史公只道:「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實不合情理。也給了杜撰者指羽罵政的豐富空間。
杜撰為杜撰,不足以信矣。信不信任由你,項羽在征戰上,確猶秦始皇一般威武。杜撰者,不唯此耳,明王世貞曾杜撰《短長說》復活侯生說項羽的詳情,為李開元樂引,而棄用《史記》材料來說事。亞里士多德曾說,詩比歷史更真實。詩乃文學多虛構,但成史者未必全假意。文學追美而虛實掩映,歷史求真亦虛實難辨。項羽與秦始皇共同的失敗,都歸結在為獨裁而多暴行,為得天下而失民心。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通曉如何行軍打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不知收撫民心。尤其在那民心已千瘡百孔的年代,他可以對手下的將士關心,卻在大是大非、大惠大利上,只注重自己一人一家所得。范增為其傾盡忠誠和才智,卻不抵貪利好貨的項伯為強敵說情護短,最後抑鬱而亡。劉邦手下的陳平、項羽,原在項羽帳前籍籍無名,先後離去,成為襄助劉邦對抗強項的良臣幹將。
單看項劉入關中的兩種不同表現,便見誰能得民心。項氏兵入咸陽,燒殺搶奪還不過癮,還將無數老百姓累死累活建起來的阿房宮燒成廢墟,揚長而去,傷透秦地民心。劉邦初入咸陽,廢除舊秦峻法苛政,約法三章,與民休養生息,即便被趕至漢中,也甚得秦地軍民擁戴。劉邦治軍,沿襲秦法獎勵軍功,在法統、領土、人力、制度等,多有秦國色彩,給了被徵用的舊秦兵將不少親切感。
不僅如此。項羽與秦對抗,獲二十萬降卒,因軍中騷動,即陰謀悉數坑殺之,只封了三個降將。後奔襲彭城漢軍,斬殺二十餘萬眾,還動不動將異己者討伐、活埋、焚滅,瘋狂殺戮,慘無人道。此等殺伐,縱然穿著所謂正義的外套,亦非真英雄大丈夫本色,只重蹈班固曾雲「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其後攻關中,自激發赳赳老秦遺民,再赴國難。劉邦逐漸壯大的漢軍,大部分是秦地舊軍,後來幫他殺了項羽的呂馬童等五人,也被李開元查悉為舊秦軍郎中騎將。其實,劉邦曾任秦朝的泗水亭長,蕭何、張耳也是秦的朝廷命官。
瘋狂殺戮非英雄,盡失民心失天下。當初起誓的懷王之約,項羽視若廢紙;尊為義帝的天下共主,項羽命人追殺……這給了劉邦師出有名、聯合誅叛的機會。項羽在政治上是典型弱智的主,在軍功、爵祿上分配上毫無格局,連其最倚重的先鋒大將英布,也被迫離他投漢。況陳、韓之輩逆襲而起,圖受重視、得重用的平台,繼而利祿官爵加身。而那些被裂地封王的陳餘們,除秦將章邯有些氣節外,都是十足的騎牆派,時而隨勢倒,更不消說忠守勇而多疑、凶而多暴的項羽。
劉邦將兵之才不及韓信「多多益善」,但他善將將:蕭何力薦韓信,他破格拜為大將。韓信欲自立王齊,他迅速反應「大丈夫,要當王就當真王」,為日後對項決戰起到關鍵作用。若不允,韓或忍而不發,或自立和楚,都是不可小覷。劉慷慨厚賜,穩定了韓信助漢的決心,使韓對蒯通遊說自立猶豫不決,最終沒同項劉鼎立。酈食其自薦奉劉邦命使齊,不辱命,說下齊王七十餘城投漢,韓信久攻不下而妒其功,乘隙襲擊,致齊王以為受騙而烹殺酈生。在漢齊和議成功時,韓兵臨城下,荼毒生靈,終非英雄可得民心。酈生雖死,劉邦謹記其功,破格封侯其子。而韓信陰功自居,乘楚漢對峙,求假齊王,曝出對權位的慾望,劉邦後遷其為楚王,尊為諸異姓王之首,殊不知天下穩定後,帝王卻有了種種借口使之「楚亡」。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敗於對權位的覬覦,敗於對民心的尊重。蒯通說韓信,讓我想起兩千年後的王闓運說曾國藩。曾氏自知情勢,不為帝王術所惑,只做中興之臣,還誡後世不為官,而榮耀終身,得文正殊榮。
秦崩者,成於民心。楚亡者,也敗在民心。劉邦起於草根,但知民重,善用人才。劉邦初見酈食其,坐床邊讓兩女人洗腳,酈生做長揖而不下拜,一番對答後,劉邦穿戴完好後,恭請酈生上座。酈生後是劉氏第一辯士,為漢之統戰大業作出不朽功勛。間有波折,酈生曾諫劉邦冊封六國後代為王,被張良阻止,劉邦大罵「臭儒生」,但楚漢兩軍相持苦戰難解難分時,酈生諫劉邦奪滎陽、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楚亡》主要寫項、劉兩大陣營的楚漢之爭,穿插關鍵人物,如漢營原有的張良、隨何、灌嬰、酈食其、侯公精誠團結,如楚營原有的范增、項伯勾心鬥角,如自楚而漢的陳平、韓信、英布,如搖擺二方的魏豹、司馬欣,如獨與楚爭鋒的田氏兄弟、叔侄,把各個角色的表現和個性都做了生動敘述。串聯這些人物的,是一場場具體的戰役,如暗度陳倉,如彭城奇襲,如背水一戰,如滎陽對峙,如陳下之戰、垓下之戰,李開元的分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尤其項羽烏江自刎前,二十八員勇士死戰護主,五個舊秦漢將分屍,被寫得極其悲壯,耐人尋味。
明與暗、名與實、火與城、水與人、情與利、暴與亂、愛與怨、幻與變……林林總總的歷史是非,俱往矣,都成了史書未必說清的如煙殘跡。孤單的墓葬,躲藏在歷史的斜剌里,少人問津,雖墓主曾叱吒一時,或千年傳唱不歇,如驪山陵里的秦始皇,如劉邦降格厚葬的楚霸王,如被劉邦貶黜擊殺的淮陰侯,除了百十方土磚圍了一柸泥土、鄰幾樹松柏外,留給歷史的只是他們都沒有看懂君輕民重、權輕國重的道理。雖不可以成敗論英雄,但野蠻屠殺枉英雄,李開元在史料中挖掘信息,實地勘察楚漢戰爭的軼聞往事,正評反批項羽、韓信們失卻民心身先死,強烈期待今人能對當年的人性民心有所哀嘆,有所警醒,有所識見。
用殘存的史料,復活已消逝的往事,復活歷史上對民心重視或小覷的成敗榮譽,引發無限自由的審視與反思,這就是當代史學重溫當年史實的關鍵所在。秦漢戰爭如此。宋金戰爭如此。太平運動如此。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亦如此,都有說不盡、論不斷的需要反思的過客與陳事。李開元引人重新認識楚漢戰史,既是一種史實情結,也是充滿許多歡欣與希望的民族傳承,涵泳了許多濃烈期待和殷切憂慮的歷史思考。他寫楚漢戰場上的那些人事,卻沒在歷史煙雲中矻矻尋找迷離的情事烈性。那漸已為人淡忘的歷史記憶和風雲人物,那布滿苔蘚野草的故人舊跡,也因其滿懷真情和清醒地重提少為人知的真實,變得清晰,臧否人物遠見短視,剖析人性缺失方圓,使人欣然透視《楚亡》的中國歷史節奏與步伐,感知「民貴之,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至簡大道和治國真義。
推薦閱讀:
※項羽帳下五虎大將個個不一般為何成不了大事*
※名相張良與魏文侯的誠信故事
※項羽是誰?項羽活了多少歲
※劉邦是穿越的么?為什麼他能突破階級的局限性?
※第一戰神項羽手下五大將,誰最厲害,誰對項羽幫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