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控制情緒

一個人人格的完整度,是衡量他能走多遠的終極標誌。

晚上九點,在電梯里遇到鄰居小北和她的母親陳姨。

打了聲招呼以後,小北還是低著頭不理人,為女兒的不懂事,陳姨臉上多少有些尷尬,趕緊給我比了口型:她又失戀了。

又?看來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了。

關於小北的事情,我其實早有耳聞,並且不止一次聽到她的故事。

小北今年30歲,談過幾段戀愛,分過幾次手。

也許早就過了耳聽愛情的年紀,面對感情中的聚散離合,斷不會哭天搶地,頗能看得開。

最近一次的「斷舍離」,卻令她極為苦惱。

因為分手原因還和上上上次一樣,她懷疑這是對方脫身的借口,可為什麼每一任前任都巧合的用同一個借口?

前兩天約會時,男友一直拿著手機,且時不時地盯著屏幕。

小北看到,一瞬間火冒三丈,立馬站在馬路牙上,提高嗓門,就和男友惡狠狠地大吵一架。

盛怒之下,情緒過於激動,她拿起男友的手機,當眾就往地上摔。

好在手機沒事兒,男友也沒說什麼。一切看上去,就像是小北在單方面的無理取鬧。

待到第二天,小北冷靜下來,覺得行為不妥時,男友反倒心平氣和,雲淡風輕地主動提了分手。

給出的解釋還相當官方:和你在一起太累,因為你太不成熟了。

30歲了,不是13歲,不是18歲,可是,每一段戀情都死於同一個原因:情緒不穩定和不成熟。

其實,哪有那麼多的情緒不穩定和不成熟,說到底,無非就是她根本就不懂自己的內在需求。

因為不懂自己,所以只能用宣洩情緒這種張牙舞爪的方式,來表達潛藏著的需求。

更讓人感到無能為力的是,小北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早晚會坑到自己。

可是人格的養成,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

等到吃了虧,痛定思痛,想要改變自己時,才驚覺在同一個坑裡,自己早已經摔倒過無數次。

有時候,直面自己的內在需求並不容易,可更多時候,做出改變卻更難。

一個人心理成熟的界碑,不是18歲的零點,而是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我人格中不完美的那一面,從而直面自己,不被情緒所管理,不做情緒的奴隸。

在心理學中,關於情緒問題,有一個有意思的描述:踢貓效應。

相信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過這種情緒失控的遷怒經歷。

一個男人在公司被自己的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頓,心裡非常憤怒。

回到家中,看到老婆沒做自己喜歡吃的飯菜,於是不禁怒從中來,把老婆罵了一頓,以排解心中怨氣。

而妻子呢,更覺得委屈不已,自己在外辛苦一天,回到家裡還要做飯,還無緣無故被老公不分青紅皂白罵了一頓,心裡十分窩火。

晚飯過後,妻子把兒子叫去寫作業,兒子磨磨蹭蹭玩遊戲不去做作業,於是妻子又狠狠地把兒子批評了一番。

孩子被批評後,滿腹委屈。在回房間的路上,看到家裡的貓咪躺在地上,於是使勁兒踢了小貓一腳。

踢貓效應講的是壞情緒會一層一層的傳染下去。

儘管闡述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故事的走向,我們依舊可以續寫下去: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年以後,具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妻子常年忍受丈夫的情緒暴力,最終忍無可忍,選擇和丈夫離婚;

丈夫在妻離子散之後,抱怨命運不公,性格孤僻,與人相處愈發困難。

……

發脾氣誰都會,收得住情緒才是一個人的真本事。

更不消說,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義務,兜得住你的全部情緒,尤其還是負面情緒。

一個成年人,如果連控制情緒的能力都沒有,任由負面情緒泛濫,那縱然閱歷再豐富,也不過是社會巨嬰。

說到底,情緒管理只是一個人核心人格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內在需求,才是一個人心理成熟、人格完善的所在。

今年三月份,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自己身上最大的優點。

既不是勤奮,也不是努力,竟然是了解自我內在需求,從而保持性格中樂觀不抱怨的那一面。

我發現那些總是樂觀的人,他們總是看到更光明的未來,他們甚至不會抱怨。

因為當人們抱怨的時候,他們正在失去機會,並且被抱怨遮擋了思想。

機會何時出現?機會在別人抱怨的時候出現。

不因抱怨而失去某些重要機會,不因無理取鬧而失去某些重要的人,這是比無休止的情緒宣洩更長久的快樂。

在工作中、婚姻中、人際相處中,每一天每一秒,我們隨時都可能遇到一些自己無法掌控、無法理解的事情。

這時候,人難免就會陷入情緒中,被困惑蒙住眼睛,被憤怒控制大腦,失去判斷力,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當我們面對這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時,要做的不是重蹈覆轍,而是審視自我人格中需要完善,自我需求中需要滿足的那一面。

打破心理接受範圍的天花板,保持平常心態,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所謂成熟,不過就是擁有一個完善的人格,了解自己最真實的需求罷了。

可是,知易行難。認識自己是一回事,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是另外一件事。

到後來的庸常歲月里,很多人會慢慢發現,改變自己是很難的事情。

而自己人格上的不足,像小北那樣差勁的情緒管理能力,像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那樣沒有安全感……

這些都會讓你一次次重複性的掉入同一個坑,難以自拔,又無能為力。

因為,你會發現自己對此竟然束手無策,壓根不知道怎麼去完善自我。

有人深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有人一言不合就鬧情緒不佳。

有人惶惶不可終日缺乏安全感,有人面對人生逆旅不知所措。

有人意識到自身人格的不足,有人壓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所有的人在遇到困擾時,似乎都會回歸到同一個賽道上:既不了解自己內在需求,也不知道怎麼來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

我在接觸了心理學相關知識以後,才意識到,人格之於個人命運的重要性,而重塑人格、了解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然,很多人認為,是不是只有心理有問題或者需要心理援助的人,才需要了解心理學,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的本質,不是讀心術,不是琢磨他人,而是深刻的認識自己,然後指引你從內在真正接納自己,從而引發行為上的改變,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在沒有接觸心理學的時候,我自己也易受外界干擾,性格中多有不足之處,待人接物多有不妥之處。

等到真正學了心理學後,才逐漸開始對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認知。

理解了自己,隨之而來,人變得柔軟,安全感回歸,也就不再輕易劍拔弩張地來對抗世界。

更重要的是,在深刻的自省以後,自己反倒成為自己的治癒師。

心態平和之餘,還能不斷地完善自我,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相處。

為什麼說人人都要學點心理學呢?

因為心理學研究的是:如何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如何使一個人發展的更好。

未經審視過自己的內在,不足以談人格完善與心理成熟。

我們每一個人終其一生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了解並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覺醒 | 改變生命的幾個瞬間
這樣處理人際衝突,你會受歡迎!
情緒的力量與掌控(3)
《武俠》:武俠的情緒與筋骨
孩子因為壓力大產生厭學情緒怎麼辦?| 家長頭條110期

TAG:情緒 | 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