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看香港變與不變 USA 2011.2.5
13年前的1998年春節後,我首次到香港,在那裡短期交流40天,那時香港剛回歸祖國半年多,英殖民地色彩依然濃厚。13年後的2011年春節前,我再次到香港, 與女兒在那裡遊玩兩天。回歸祖國13年半的香港已經發生了我這個匆匆過客都能感受到的變化。
不變的是香港的繁榮、繁華與繁忙。13年前剛到香港時,我曾驚嘆於這裡高樓林立,五光十色,有著內地任何城市所不具備的現代氣息。我曾感嘆香港人的生活節奏真快, 走路目不斜視,行色匆匆。此次再來, 看到香港繁華依舊,繁忙不變。 我們抵達旅館時已經是晚上10點, 從中環到灣仔到銅鑼灣再到北角一線,仍然車來人往,熱鬧非凡。這在美國城市中只有拉斯維加斯可以一比。美國其它城市入夜後基本上就成了死城,即便是紐約這樣的大都市,除了時代廣場附近入夜還有點人氣外,四五條大街之外,到了晚上10點,除了無家可歸者和下晚班的人,基本上可算是人跡罕至。
那天在中環地鐵站, 正是早上上班高峰, 逆著人流去機場快線車站, 我被迎面而來的上班族潮水般的氣勢所震撼,女兒在美國可從來沒見過這陣勢。我告訴她:你只有在中國的大都市的地鐵里才能見到這種景象,也許上海、北京的地鐵里也有,只不過香港人的腳步更快, 更講秩序。香港的馬路不像內地城市那麼寬敞,汽車在狹窄的街道上卻能順暢流動,而上海、杭州的馬路上,汽車與自行車、行人鬥智斗勇,互不相讓,結果是誰都走不動。 這是我看到的香港第一點變與不變:時代變遷,香港在中國不再是繁榮與繁華的唯一象徵,但要說忙而不亂、忙中有序,香港在中國依然遙遙領先,內地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變的還有香港的多元與豐富。13年前,香港堪稱中國唯一的國際化都市,各種膚色的人在這裡生活,各種語言在這裡交匯,周末菲佣在街頭聚會成為一景;各種意見在這裡交鋒,街邊書報攤五花八門,有許多在內地看不到的東西。今天這一切依然如故。 變化的是,內地遊客無所不在,南腔北調到處可聞。13年前我去海洋公園時,公園裡遊客稀少,除了香港本地人,主要是講粵語的廣東遊客,而今天的海洋公園,幾乎成了普通話與中國各地方言的匯合之地,每個項目遊客多的都要排隊。13年前的海豚表演現場旁白只有粵語和英語,而今天的海豚表演,現場有了普通話。會展中心的紫荊花廣場,13年前空空蕩蕩,而今天卻是人聲鼎沸,因為這裡是內地觀光團的必到之處。
13年前我在中環問路,找衣冠楚楚的白領,對方不會普通話,我不會粵語,對話半天彷彿雞同鴨講,最後只好用英語交流解決問題。此次我在香港不同地方問過5次路,居然連滿臉滄桑的老漢都能講普通話了,在有軌電車上還與一位從武漢移居香港的婦人聊了一路。 13年前,香港的店鋪或許只有謝瑞麟、周生生、周大福等金店、莎莎、彩虹等化妝品店,以及電器行的營業員會講普通話,因為那裡是「大陸表叔」的必去之地。我曾經在謝瑞麟店買金項鏈,一個女人拿出舊款項鏈,語帶鄙夷地說:這個,我們香港人不戴,只有大陸人愛買。今天,我到香港的屈臣氏便利店、惠康超市買東西,收銀員都會普通話了,而周生生、莎莎店,不再是「大陸表叔」盈門;銅鑼灣、尖沙嘴擺滿照相機、攝像機的小電器店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我在銅鑼灣看見的國美電器大招牌。
13年前,站在尖沙嘴海濱看港島,中環廣場和中銀大廈如鶴立雞群,而今天國際金融中心如擎天大柱,為港島的天際線增添亮色。13年前,從尖沙嘴看港島高樓大廈樓頂的幾十個大廣告牌,基本上都是日本、美國跨國公司的,內地企業寥寥無幾,而今天內地企業的廣告牌佔了將近一半, 海爾、TCL、五糧液、中國移動等中國名牌的霓虹燈廣告牌與三星、東芝等國際品牌並肩, 給港島夜色添彩。 13年前除了中國銀行,我們在香港街頭看到最多的是滙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而今天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已經在香港大街遍地開花。13年前,我們只能在內地城市街頭看到劉德華們的廣告,而今天我們在中環看見趙薇、在尖沙嘴看到黃曉明為國際名牌做的巨幅廣告。
從這些浮光掠影的變與不變,我們看到了這個曾經為IDENTITY而困惑的東方之珠越來越明顯的中國色彩;看到了香港從中國開放門戶到融入中國崛起的腳步。也許香港人為不再一枝獨秀而失落,但其獨特魅力和優勢在相當長時間內,內地城市仍無法比擬。
※為什麼大家都要黑林建東 ?有沒有喜歡東東的朋友 ?
※如何看待2015年十一黃金周赴港遊客大減?
※港澳台的朋友們,請問你們是怎麼知道知乎的?
※為何這裡出現了一個類似國界線的東西?台灣和澳門並沒有啊?
※香港「佔領」興衰記:「佔中」終極清場 了結佔領沒那麼天真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