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及其詩歌的藝術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人生,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這一時期杜甫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後他們就沒有再見面。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然後他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面對混亂的長安,他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不朽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後來幫助他的好友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杜甫於是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後,杜甫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而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後病死在湘江上。這一時期他寫出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歌,著名的有《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詩充分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由於對國家、對人民深厚的熱愛,杜甫自然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和禍國殃民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他的不朽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憂國憂民的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他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知、借鑒和審美作用都是他人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卻極見功力。他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刻畫人物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所有這一切,都確立了他在三千多年中國文學史上的「詩聖」地位。

附1:展現杜甫人生軌跡的十首詩

1.《望岳》(736年)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房兵曹胡馬》(740年)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3.《兵車行》(約750年)

4.《月夜》(756年)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5.《春望》(757年)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761年)

7.《旅夜書懷》(765年)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8.《登高》(767年)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登樓》(767年)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10.《江南逢李龜年》(770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附2:杜甫詩歌賞析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杜甫詩歌賞析

冷月千山

李白比杜甫大十幾歲,但在讀者心中,具有仙風道骨的李白似乎永遠年輕,要比杜甫小很多。提起杜甫,人們眼前浮現的大都是他憂國憂民的滄桑模樣。其實,二十幾歲時的杜甫也和李白一樣,陽光熱情,俊逸豪放,有詩為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望岳》大約寫在736年,那時杜甫二十四五歲,風華正茂,胸懷濟天下蒼生之志,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登上人生的「泰山之巔」,一覽成功的無限風光。

這一時期,杜甫還寫過一首詠物言志詩《房兵曹胡馬》,在詩中,他以具備千里馬特質的胡馬自比,抒發了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然而,杜甫豐滿的理想在骨感的現實面前遭到了重創。746年,已過而立之年的杜甫來到長安,參加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當年應試者無一人錄取。這時的大唐帝國,由於統治者驕奢淫逸,窮兵黷武,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這時期《兵車行》揭示了連年征戰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苦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一針見血,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755年,杜甫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但杜甫的仕途並沒有因此一片光明,同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改變了大唐的歷史,也改變了杜甫的人生。第二年,杜甫把家人安頓在鄜州羌村,自己投奔在靈武(今甘肅)即位的肅宗,不料想,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回淪陷後的長安。妻離子散,杜甫望月思家,寫下感人肺腑的《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明明是想表達對家人的挂念,杜甫卻沒有直接說出,他採用換位思考的寫法,想像妻子月夜裡對自己的思念。角度新穎,情真意切。「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句與後來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及蘇軾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字字珠璣,攝魂動魄。

同樣催人淚下的還有下面這首膾炙人口的《春望》。春天已到,草木茂盛,但極目望去,一片衰敗。感傷國事,看春花落淚;悵恨離別,聽鳥鳴心驚。山河破碎,親人離散,愁白了頭,只有空悲切。

國將不國,對現實政治的失望使杜甫拋棄了官職,挈婦將雛,幾經輾轉,來到成都。在好友嚴武等幫助下,於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後世稱之為「杜甫草堂」。草堂的生活並非無憂,物質的窘迫常困擾著杜甫,然而杜甫的偉大也正在這種艱難中大放光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傑出的代表。其中「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句閃爍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這就是仁愛的杜甫,詩聖杜甫!

在成都,杜甫曾被嚴武薦為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杜甫失去經濟依靠,只好舉家離開成都,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杜甫一家又離開夔州,在江陵、衡陽一帶流離,開始了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涯。《旅夜書懷》和《登高》《登樓》三首詩,深刻反映了這一時期杜甫凄苦無奈、孤寂憤懣之情,是他人生暮年依舊四處漂泊、有家難歸的悲涼寫照。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的府第唱歌。年少時才華橫溢的杜甫也常出入這些達官貴人之家,因而和李龜年結識。這首詩頭兩句追憶與李龜年的過去,蘊含了作者對開元初年繁華昌盛的懷念;後兩句是對安史之亂後國事凋零、生活顛沛的感慨。全詩四句話,二十八個字,高度概括了李龜年、杜甫四十年來的人生遭際,並通過他們的個人遭際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語言看似平淡,但豐富的內涵使本詩達到了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高超藝術境界。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創作於770年,它是杜甫生命的絕唱,這之後不久,杜甫便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之中。

杜甫的一生,目睹了唐代的鼎盛、動蕩與衰落,他的現實主義詩歌,是對時代變遷的藝術呈現,是用詩鑄就的唐代歷史。他的詩因而被稱為「詩史」,當之無愧。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沉鬱頓挫的詩風,確立了他在三千多年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地位。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千秋萬代,杜甫的精魂不散。

《兵車行》賞析

天寶以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的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兵車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回蕩。「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瀰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徵兵,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裡,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聯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徵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裡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啊!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裡,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杜甫的仁

——《又呈吳郎》賞析

冷月千山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阻攔。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了一位姓吳的親戚,沒想到,這親戚來後就在院子周圍插上籬笆,很明顯是為了防止外人再打棗。寡婦向杜甫哭訴,杜甫於是寫下《又呈吳郎》,送給親戚。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文字簡練質樸,幾乎白描,但細細讀來,感情格外充沛。每次讀它,都為杜甫的仁愛之心深深感動。「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一個「任」字,生動形象地告訴讀者,杜甫在這裡居住的時候,樹上的棗是隨便西鄰婦人打的,因為杜甫可憐她是一個缺衣少食、無兒無女的寡婦。在杜甫生活的時代,這樣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人,生活的困苦不難想像。杜甫體諒婦人的苦衷,所以自家大門對其敞開,棗樹任其「撲」。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該句深刻體現了杜甫對婦人的悲憫之情。人都有是非羞恥心,「堂前撲棗」,對婦人而言,說的委婉些是「打棗」,說的直白些就是「偷棗」。試想,如果不是因為「貧到骨」,一個成年人,誰會厚著臉皮去偷人家的東西,何況還是個女人?杜甫將心比心,勸告吳郎,婦人來打棗時已是戰戰兢兢,惶恐不安,你換位思考下,應笑臉相迎,親和以待,這樣她的罪惡感才能少些,從而踏實些。

杜甫的仁不僅表現在對待婦人上,也表現在對待吳郎上。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呈」有兩個常見義項,一是恭敬地送上去,一是下級報告上級的文件。吳郎無論年齡還是輩分其實都比杜甫小,杜甫用「呈」這個與吳郎身份不相稱的敬詞,是為了不讓吳郎覺得他以長輩自居,想讓吳郎從心裡更樂於接受他的建議。「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杜甫沒有直接指責吳郎不讓婦人打棗一事,而是委婉地指出他的不當之舉:你來了就在自家的院子豎起籬笆,這是拒婦人於千里之外的表現,人家怎麼好意思再越過你的籬笆來打棗呢。言為心聲,對於晚輩,如此敦厚溫和的勸諫之語,定是源於杜甫那善良美好的心靈。

對婦人仁,對吳郎仁,在這首詩中,杜甫的仁並非僅止於這一層面。「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面對婦人的哭訴,杜甫聯想到自己所處的動蕩不安的時代,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陷於水深火熱中的何止是這一個婦人,還有無數像婦人一樣甚至還不如她的可憐人。想到此,杜甫不禁淚流滿面!

清人盧德水說:「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於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盧之所言,極是也。

杜甫詩歌名句集錦

1.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2.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3.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4.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天末懷李白》

  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

  6.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7.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絕句四首》

  8.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前出塞九首》

  9.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1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

  1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3.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1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8.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9.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

  20.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2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

  22.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

  23.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化卿》

2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5.桃花細逐揚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曲江對酒》

  26.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27.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歲晏行》

  28.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

  29.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30.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3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3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3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

 

(2017年9月24日攝於國家博物館)
推薦閱讀:

【鉤針】毛線鉤披肩花樣圖解,很有特色
美國與歐洲的這些不同,你注意到了嗎?
特色網站大全
特色診斷學
【圖集09-17】看一次,笑一次……中國特色橫幅,標語

TAG:藝術 | 詩歌 | 杜甫 | 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