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大事記與帝王傳:讀懂西漢歷史
廟號:高祖
安葬地:長陵 公元前256年,劉邦生於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里。 公元前209年9月,劉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農民起義的大軍。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先項羽一步「入關」,滅秦。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為漢王,並發生鴻門宴故事。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爭霸中滅掉項羽,又先後收服其他農民起義軍,建立漢王朝。 公元前200年,劉邦指使呂后殺韓信,後經7年時間滅掉異姓王。 公元前195年,劉邦辭世。 在漢高祖劉邦的歷史記載中,往往會傳說劉邦乃赤帝之子,在斬了白帝之予的化身白蛇後,舉旗反秦;又傳說劉邦居住之地有天子之氣,還傳說劉邦頭上有五彩雲。這些傳說都力圖說明,劉邦以一介平民成為位相九重的天於是「受了天命」。但傳說終是傳說,這隻能說明劉邦當上皇帝老兒之後,還擔心威不服眾,於是借,「天命所授」的神話來證明自己就應該是皇帝。當然,在中國歷史上,像劉邦這樣的平民皇帝為數不多,比較出名的也只有劉邦和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兩人了。劉邦年少時乃市井無賴,到後來成為漢王朝的開創者,是與其過人的用人謀略分不開的。在劉邦稱帝後的慶功大會上,劉邦自我解析的一席話就說明了自己何以為帝的原因,他說:「要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講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比不上蕭何;講率軍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比不上韓信。但我能任用他們,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才是取得勝利的原因。」所以說,儘管劉邦為了鞏固皇權,而編造出那些神話來證明自己「君權神授」,但就憑他自己的用人策略,也足以取天下而劉姓之。
起兵反秦 劉邦小時候也讀過一些書,但他絕非本分的讀書人。他性格豁達粗獷,待人寬厚。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經統一全國,他通過考試當上了秦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係非常親密。但他這時也成了一個酒色之徒。後來被他封為齊王的大兒子劉肥的母親曹氏當時就是他的情婦。 儘管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胸懷大志。有一次,他押送夫役到首都咸陽,正碰上秦始皇出行,看到秦始皇威風凜凜地坐在儀仗護衛的車中,他便讚歎說:「唉,大丈夫就應該像這個樣子!」 從咸陽回來後不久,從單父(今山東單縣南)搬來的呂公設宴招待來拜賀的賓客。呂公因為和沛縣的縣令關係好,為躲避仇家而搬到沛縣。當時蕭何在沛縣任主吏,他主辦宴會,向來客宣布:「凡賀禮不滿一千錢,都坐在堂下。」劉邦也是賀客之一,他根本沒帶錢,卻對傳達說:「我賀錢一萬。」傳達去告訴呂公,呂公急忙親自下堂迎接。呂公看到劉邦後,覺得他相貌氣度非凡,對他十分敬重,就拉他入席就坐。酒後,呂公示意劉邦留下,提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對劉邦來說是求之不得,因此和呂公的女兒成婚。呂公的這個女兒就是後來歷史上著名的呂后。她為高祖生了一兒一女,女兒後來稱魯元公主,兒子就是惠帝。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驪山墓需要大批勞力,高祖受傘押送刑徒到驪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們紛紛逃亡。劉邦估計到了驪山,這些刑徒差不多要跑光,到時候也免不了一死,還不如把他們放了,賺點人情合算。走到豐邑西邊的大澤里的時候,劉邦喝多了酒,仗著酒就把刑徒身上的繩索解開,對他們說:「你們都逃命吧,我也從此逃亡了!」當時有十幾個刑徒願意跟著劉邦走,劉邦就連夜帶著他們從大澤里逃亡。 這時,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得到了各地義軍的響應,秦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得知陳勝吳廣利用迷信起義,一呼而天下應以後,劉邦也開始利用迷信來給自己身上套光環了。他先後編造了自己以赤帝之子的身份斬了化為白蛇的白帝之子;秦始皇多次巡遊江南的原因是「東南有天子氣」;自己躲藏之地的天上有五色雲彩等故事,使周圍的人敬畏依附他,以至於到後來,劉邦身邊彙集了周迫地區的青年,被人們稱為沛中豪傑。這時的劉邦,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借口了。沛縣縣令為了保全自己的舉動給了他這個借口。 隨著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聲勢的逐漸浩大,沛縣縣今也想響應陳勝來保全自己,劉邦好友沛縣主吏蕭何、曹參就向縣令建議說:「你是秦朝的官吏,現在想背叛秦朝,領著沛中子弟起兵,他們恐怕不會聽你的。最好還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來,能聚集幾百人,這樣大家就不會不聽話了。」縣令表示同意,他讓呂后的妹夫樊噲去找劉邦。劉邦求之不得,於是就和樊噲一起回到沛城。但劉邦還沒到沛城,縣令又害怕劉邦進城後會殺掉自己,因此緊閉城門,並打算殺掉蕭何、曹參。蕭何、曹參聞訊後,急忙逃到劉邦處。劉邦進不了城,就寫一封信射到城裡,號召沛城父老殺掉縣令,響應各路義軍。城中人民早就聽說了劉邦的傳說,巴不得他能趕緊進城,於是很快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劉邦,並想推舉他為縣令,蕭何、曹參等也都一致推讓劉邦。許多父老也說:「我們早就聽到了許多關於你的神奇事,你肯定要成為貴人,還是由你來領導最好。」劉邦一再推辭,最後被大家擁立為「沛公」。劉邦在縣令的衙門中,設壇祭祀,並宣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樹起紅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著,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人分頭去招兵買馬,沛中子弟踴躍參加,隊伍很快發展到了兩、三千人。這時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已經48歲。 在劉邦起兵反後,秦末農民起義戰爭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當時反秦主力是原楚國貴族項羽、項梁所率領的江東子弟兵,其他一些六國貴族也都紛紛起兵,自立為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陳勝被車夫庄賈所殺。次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知道陳勝確實已死,就在薛縣召集各部將領,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王。這時,秦大將章邯已經攻滅了魏國和齊國。到了七月,楚軍經過休整,開始向秦國反攻。楚軍連連勝利,項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起來,別人進諫也不聽。九月,辛邯得到秦關中的援兵後,乘項梁不備,突然夜襲定陶。結果楚軍大敗,項梁被殺。辛邯在擊殺項梁後,認為楚國已不再構成威脅,遂渡河進攻趙國。趙王向楚王求救。接到趙國的求援信,楚王和眾將商討,決定分兵兩路: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一路以劉邦為將西進關中。並和諸特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經過連番征戰,劉邦攻入武關,向咸陽逼近。秦相趙高殺死二世、派人向高祖求和,被高祖拒絕。秦王子嬰即位後,誅滅趙高,並派兵在繞關抵擋劉邦。劉邦率軍繞過繞關大破秦軍,進抵咸陽東郊灞上(今陝西西安東)。秦王子嬰被迫捧著玉璽向高祖投降,秦王朝滅亡。
十月,劉邦進入咸陽。將士們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的倉庫,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銀財寶,劉邦自己也被阿房官的富麗堂皇和美貌如仙的宮女弄得眼花繚亂,有些邁不動步了,他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就住在宮中,好好事受一番。但在樊噲「沛公要打天下還要當富翁」的提醒下,立時醒悟,忍住了貪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帶著將士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里。之後,劉邦約法三章,順利地籠絡了民心。劉邦又聽從謀士的建議,派兵駐守函谷關,以防止項羽率軍進入關中。 項羽在救趙取得消滅秦軍主力的勝利後,也率軍向關中進發。來到函谷關,項羽見關門緊閉,又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不由大怒,當即命英布攻破函谷關,接著率40萬大軍開到戲下(今陝西臨潼東北戲水西岸)。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向項羽告狀說:「沛公欲王關中,讓子嬰做相國,把秦的珍寶都據為己有。」謀士范增也勸項羽趕快除掉劉邦,於是項羽下令犒勞士兵,明天一早就向劉邦進攻。劉邦當時只有10萬人,在兵力上完全處於劣勢。在大難就要臨頭之際,劉邦卻來了救星。這個救星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和劉邦的謀臣張良交往甚密,張良曾救過他的命。他聽說馬上就要向劉邦進攻,就連夜馳入劉邦軍中,想把張良帶走。張良卻對他說:「沛公有大難,我作為謀臣不能一聲不吭就走,要走也得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劉邦聽了大驚,要張良趕快考慮對策。張良找到項伯說合,又說劉邦願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終於答應代為說情。項伯即連夜返回,勸告項羽說:「劉邦若不先入關,你也不可能這麼順利地到這裡。人家是功臣,你要加害功臣,這是不義之舉。況且,人家對財物婦女一律不取,連降王子嬰也沒有擅自發落,就等你前往共同處置呢!劉邦明天前來當面謝罪,你不如就此與他修好。」項羽表示同意,取消了進攻計劃。 第二天一早,高祖率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騎兵來到項羽的營帳鴻門。劉邦十分恭謙,見了項羽便下拜:「未知將軍入關,有失遠迎,今天特上門謝罪。」並開誠布公地相告:「我不過是與你相約先入關而已。除了與民約法三章外一切照常,請將軍不要聽小人之言,明察實情。」項羽是個粗人,本來還想要擺擺劉邦的「罪狀」,但見劉邦說的句句在理上,便老老實實地說:「這都是你的部下曹無傷來說的。要不然,我也不會這樣。」並擺下酒宴加以款待。宴席上明爭暗鬥,劍拔弩張,演出了歷史上流傳千古的「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以最高統帥的身份,立諸將為王、侯。劉邦被封為漢王,並前往封地南鄭。項羽當時只給了他3萬士兵,加上自願隨從的幾萬人,也不到10萬人。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襲擊,也為了向項羽表示不再東出爭奪天下,劉邦接受張良建議,把通往漢中的棧道燒了。這樣,從陳勝開始反秦到奏滅亡,長達三年的戰亂暫時平息。 楚漢相爭 結束了反秦鬥爭後,各路豪傑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共同的目標,也就失去了暫時的凝聚力,之間的矛盾也就開始浮現出來。由於項羽分封不均,矛盾的中心又集中到項羽身上。很快,齊、趙兩國就開始了與項羽的戰爭。 這時候的劉邦,除了擁有天時以外,並不擁有地利與人和。因為貧瘠的南鄭並不能為他提供足以發動反項羽戰爭的物質儲備,而他的軍隊到了貧瘠的南鄭後,偏偏不服水土,日夜思歸,若再不決斷的括,恐生嘩變。但劉邦恰恰是那種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在他擁有了齊國田榮起兵反項羽的天時以後,蕭何又向他推薦了今後的開國元勛韓信,所以,劉邦斷然出兵。公元206年五月,劉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自己則和韓信率大軍暗度陳倉,很快佔領了整個關中,楚漢戰爭爆發。 如果說受封漢王前的劉邦還是一個豪傑的話,那麼受封后的劉邦就開始了向統治豪傑的王者轉變的過程。公元前205年十一月,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高祖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從這時起,劉邦開始將各路豪傑收歸麾下:河南王申陽主動投降;鄭昌被韓信擊破,也被迫投降;西魏王豹帶兵投降;殷王司馬欣被擊敗後俘虜,一時聲勢浩大。同時,為瓦解敵方和鞏固後方,他下令若敵方將領率萬人以一郡降封為萬戶,又下令開放秦朝原來的苑囿園池,令民耕種。此舉盡得天下民心。 四月,劉邦在佔據洛陽後,率各路豪傑軍隊56萬人東向伐楚,很快攻下了彭城。項羽起初並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他的如意算盤是把齊國徹底擊破後,再全力對付劉邦。這時聽說劉邦已經佔領彭城,不得不便率領精兵3萬,急返彭城。項羽畢竟擁有過人的勇猛,麾下也兵強馬壯,到彭城後向漢軍發動進攻,一日之中,大破劉邦。劉邦率部沿谷、泅二水退逃,被殺死十幾萬人。又在靈璧東濉水上被項羽追上,又有十幾萬漢軍被殺死,「濉水為之不流」。劉邦僅與數十騎逃脫,路上恰遇女兒和兒子,而父親和妻子卻被楚軍俘虜。各路諸侯看到劉邦大敗,紛紛叛離。劉邦退到滎陽,陷入困境之中。但經略關中的蕭何卻又一次救了他。蕭何將關中56歲以上的老人和不滿20歲的青年都征入部隊,派來增援劉邦,劉邦又收集了一些殘兵敗卒,再加上韓信也收兵前來會合,劉邦方得以恢復元氣。 痛定思痛,劉邦在大敗於項羽後,將初出關中時的驕傲情緒放下,開始考慮如何對付強大的項羽。他先是穩住陣腳,在滎陽南邊京、索之間擊破楚軍,保證了後方的穩定。之後又派說客說降英布叛楚。英布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反叛不僅使項羽喪失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時由於項羽要分兵平叛,也給劉邦的正面戰場減輕了壓力。當時,漢軍在滎陽一帶設防。為了保證軍糧,漢軍修築甬道,從黃河上通過,到原秦的大糧倉敖蒼去搬運糧食。項羽卻多次侵奪漢軍的甬道,使漢軍缺乏糧食。
糧道一斷,滎陽城又被項羽圍困,劉邦無奈,向項羽請和,以滎陽以西為漢;項羽準備答應,但范增認為:「現在要徹底消滅漢已很容易,如果放過這個機會,以後肯定要後悔。」於是,項羽不再同意講和。劉邦就使用陳平之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派使者來勸降,劉邦讓人捧著豐盛的食物去招待。看見使者,假裝驚愕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卸是項王使者。」然後把好萊好飯拿走,換上很差的飯菜。使者很生氣,回去報告項羽。項羽從此懷疑范增與漢私通,范增提的一些主張不再採納。范增為此大怒,對項羽說:「天下事大局已基本定了,大王你好自為之吧。你讓我還是做一個普通百姓安度天年吧。」項羽同意。這樣,范增就離開了項羽,還沒有走到彭城,背上生瘡、氣憤而死。 范增走後,項羽還能憑著自己強大的實力圍攻滎陽。劉邦困在滎陽,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擁有精兵的韓信身上。此時,韓信的使者到了。劉邦以為一定是韓信發兵救援的消息,沒想到打開信一看,是韓信要求劉邦給封一個假齊王的封號,這下劉邦可氣壞了,大罵:「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你發兵援,你不來救,競要自立為王……」站在旁邊的張良、陳平趕緊對他耳語:「如今你正處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韓信稱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勢封他為齊王,好好待他,讓他好好地守住齊地,不生二心,不這樣,恐怕韓信就要反叛。」劉邦聽了,立將怒氣忍了回去,改口說:「大丈夫興兵平定諸侯各國,要做就做真的,為什麼要做假的呢?」於是派張良持詔書前往,立韓信為齊王,並調韓信的兵來打楚軍。但韓信援兵遲遲不來,城內將士連日苦戰,精疲力竭,加上糧絕乏食,朝不保夕,為此劉邦焦急萬分。張良陳平本來足智多謀,此時也回天乏術。正在發愁時,中軍帳中進來一將,劉邦一看,來人是漢將紀信。 將軍紀信建議高祖,讓自己代替高祖假裝投降,以使高祖藉機述離。接著劉邦召入陳平,把紀信願以死詐降一計告知。陳平聽後大喜,又想出一條妙計,在劉邦耳邊一說,劉邦連連稱妙。 於是他們就分頭行動去了。這邊,項羽接到漢使送來的「降書」後,很是興奮,忙問漢使:「你家主公何時出降?」漢使答道:「今夜就會出降。」 夜半時分,城東門突然洞開,出來一群身著甲胄的婦女,楚軍正在狐疑,只聽一陣嬌滴滴的女聲叫道:「我等婦道人家沒衣沒食,只好逃出求生,請將軍們高抬貴手,賞我一線生機。」 楚軍那班兵,多時沒聞女人味,如今在此看呆了。其他幾個城門的守軍也到這裡來看熱鬧。趁著這個機會,劉邦帶著陳平、張良、夏侯嬰、樊噲等人溜出了城。 天亮時分,婦女們已走得差不多了,城內出來了一乘龍車,當中端坐一位王者。楚軍一見,都以為是劉邦出降來了,趕緊入報項羽。項羽走近細看,車上那人穿的是漢王衣服,容貌卻不大像。 項羽厲聲問道:「你是何人,敢來冒充漢王?」車中人回答:「我乃漢將紀信。」項羽知己上當,只得氣呼呼地下令把紀信連人帶車統統燒成灰。 紀信、陳平合演的這出聲東擊西的鬧劇,保證了劉邦的指揮部及漢軍主力安全撤離了滎陽,十分精彩,當然其中也付出了相當的犧牲作代價。紀信以自己的生命作代價,向劉邦證明了自己的忠心。項羽佔領滎陽後,接著又攻克重鎮成皋。公元前203年10月,成皋被劉邦收復。劉邦攻佔成皋後,立即進圍滎陽。項羽聽說成皋失守,立即回師。劉邦撤圍後退,兩軍在滎陽東北的廣武山形成對峙。對峙數月後,形勢開始對項羽不利。因為劉邦在奪取成皋後,可以從敖倉取得軍糧,而楚軍卻由於彭越在後方經常襲擊糧道,楚軍軍糧供應不上。但這時的項羽,已經沒有了范增這個高參為他出謀劃策,不過他為了逼迫劉邦投降,倒也想出了一個方法。項羽把劉邦做了俘虜的父親太公帶到了陣前,對劉邦說:「現在你不趕快投降,我把你的父親烹了。」不抖劉邦對此毫無所懼,競說:「我和你曾在懷王麾下共事,『約為兄弟』,那麼,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那就看在兄弟份上也分給我一碗湯吧。」劉邦與項羽鬥智而不鬥勇,又曆數項羽十大罪狀,氣得項羽彎弓搭箭,差點將劉邦射死。
雙方這樣對峙了10個月,最後在辯士侯公的說合下,劉邦和項羽約定: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邊屬漢,東邊歸楚。項羽送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鴻溝之約後,項羽率兵東去,而劉邦卻露出了其市井無賴的性格。他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繼續向楚軍追擊。這時,楚大司馬周殷也被高祖勸降,淮南王英布也帶兵前來會戰。這樣,漢軍在兵力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到十二月,雙方在垓下會戰,漢軍30萬人團團圍住了項羽。 項羽此時已是窮途末路,無論在謀臣、良將、兵力方面已比不上劉邦。無奈之中,項羽唱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名篇,在寵妾虞姬引頸後率800騎突圍,最後在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力戰後自刎。楚漢戰爭終於以高祖的勝利而告終。 治國齊家 劉邦在平定天下後,主要精力開始用到如何統治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上來。劉邦首先要做的,就是南面為君。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在假意推辭後,在各諸侯王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漢王朝的開國君主。 劉邦稱帝後,為避免自己建立的漢王朝像秦那樣二世而亡,因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異姓王的問題。 在建國之初,劉邦就將韓信、英布等開國元勛分封為諸侯,他們各自「擁兵據地」,擅長軍事,不少人對劉邦懷有不軌之心。這當然是劉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稱帝不久,劉邦就開始了「烹走狗」的削藩歷程。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決韓信了。 韓信在反秦起義中,先投靠了項羽,但在項羽處得不到重用,並因違反軍紀而被抓,韓信想方設法地逃了出來。逃亡路上,韓信貧病交加,差點餓死在過河的船上,幸得一撐船婦人以一碗飯相救,方才活下來。之後韓信見劉邦勢力日盛,於是前往投靠,但在劉邦處仍不得重用,無奈之下準備隨東逃的士兵離開關中,不料途中被對他極為欣賞的蕭何追了回來。之後韓信時來運轉,被劉邦登台拜將,隨同劉邦開始了楚漢戰爭的征伐,並在戰爭中屢屢獲勝,最後將項羽逼死在江邊。韓信為漢王朝立下的赫赫戰功,使之成為漢初最大的異姓王。但韓信畢竟「功高震主」,使劉邦不得不對他有幾分忌憚,加上韓信在劉邦這個無恥小兒的手下為臣,自然會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呂太后傘蕭何用計,親自將韓信逼死在長樂宮中。「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兩婦人(救他命的撐船婦人和呂太后)」,這副對聯是韓信一生的寫照。 劉邦借刀殺掉韓信後,又經過7年不懈的努力,除把長沙王吳商作為點綴外,先後消滅了其他異姓王,消除了漢王朝建國之初的一大隱患。劉邦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較為妥當地解決了安置中小將領的問題。至於對六國的殘餘貴族,劉邦也同樣沒有忘記要消除他們。公元前198年,他接受婁敬的建議,把六國的殘餘貴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門豪族都遷到了關中。這樣一束,即便於劉邦對他們進行控制,也使他們喪失了當地的社會基礎。
為了更加穩固統治,劉邦即位後還極力強化皇權。這是因為不少人仍然保持著戰國以來那種「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舊觀念。故此,必須從禮儀規制和觀念道德上加以引導、整肅。劉邦先是確立了「冬無二日,地無二王」的皇權思想,使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稱臣,不再讓劉邦拜見,然後下詔尊父親為太上皇。這樣,他既可以名正言順地拜見太上皇,又藉機更加宣揚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後來,劉邦又殺曾在楚漢戰爭中放他一馬的項羽大將丁公而拜把他殺得狼狽而逃的李布為官,殺雞儆猴,百官無不震驚而抖擻拜服。 劉邦不只是引導、整合,也採取鐵腕手段打擊權臣,鞏固皇權。使漢王朝的統治越來越鞏固。 在鞏固政治統治的同時,劉邦還把心思放在了如何發展社會經濟的思路上。經過長達8年的戰亂,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劉邦雖然沿襲了秦王朝的官僚體制,卻沒有繼續沿襲秦王朝法家的統治思想,而是吸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精華,加以整合升華,制訂了一套有利於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統治政策。 劉邦首先採取措施,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複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調整土地,發展地主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制度基礎上,劉邦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劉邦還通過「賜爵」、「復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重點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劉邦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制。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為了保證人民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劉邦還比較妥當地解決了與匈奴的關係問題。他採用「和親」策略,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送給匈奴大批財物。這樣一來,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大為減少,漢、匈之間的關係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然而,漢高祖劉邦也已經心力交瘁。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 漢惠帝劉盈 (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在位時間: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曾用年號:無 謚號:孝惠 廟號:無 安葬地:安陵 公元前211年,劉盈生於沛郡豐邑陽里。 公元前205年,劉盈被立為王太子,公元前202年,改立為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劉盈大規模修築長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劉盈先後下詔,制訂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公元前191年,劉盈廢除了限制思想文化發展的「挾書律」。
公元前188年,劉盈逝世。 俗話說:「將門虎子」。劉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但繼承他皇位的漢惠帝劉盈,卻是一個生活在母親擅權陰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業績寥寥無幾,不過對於資質淺薄的漢惠帝而言,他只要保證堅決執行父親創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盡職守,就可國泰民安了。的確,漢惠帝也在漢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憑這一點,漢惠帝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了。 庸碌無為承上啟下 說起漢惠帝的柔弱,他的人生經歷對他的性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漢惠帝出生後,父親劉邦就不斷「鬧革命」,使他一直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驚恐不安之中。劉邦與項羽爭天下之初,劉盈又屢次逃亡,甚至在隨父親逃亡的過程中,險些被父親扔下車去,幸得大仆夏侯嬰勸說,方得以全身而退。之後,劉盈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被劉邦送到了後方。 劉邦稱帝後,劉盈以王太子身份升任皇大於,但劉邦不喜其過於柔弱,競屢次想廢掉他而立趙王如意,最後在母親呂太后的多方運作下,方得以保全太子地位。待位極九重後,又被母親呂太后專權壓制,性格中難免多了一些唯唯諾諾的成分。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在短短七年的統治中,為鞏固漢朝江山作出的貢獻。 漢惠帝統治的7年,是王朝更加鞏固的時期。漢惠帝的統治政策中,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更為明顯。為了恢復、發展經濟,惠帝大力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政策。即位伊始,他就下詔減租,恢復「十五稅一」。這對農民來說多少減輕了一些負擔。之後,又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人口的迅速發展和推動商業發展等方面制訂了相應的優惠政策,終於結束了漢朝建立以來社會相對不穩定的局面。 漢惠帝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也做了較大調整。當時,不僅黃老思想已取代秦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對各種思想也開始解禁。公元前19l牟,漢惠帝廢除秦始皇下令「焚書」而頒布的「挾書律」,從而使得思想文化的發展擺脫了一定限制,民間藏書紛紛出現,特別是秦代受到壓制的儒家思想又重新抬頭,為以後漢帝的「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在外交上,漢惠帝效法高祖,繼續與匈奴冒頓單于和親。 此外,惠帝在位期間還有一件事情值得稱道,這就是長安城的修建。漢朝將國都設在長安後,只建造了長樂宮和未央宮,但沒有修築城牆。為了使長安更像一個國都,以表明西漢王朝的強盛,也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封建王朝的中央機構,漢惠帝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長安周圍的城牆。這項工程從公元前194年開始動工,到公元前190年完成,先後進行了五次修築。長安城建成後,周圍有6里(實測為25100米),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只有歐洲的羅馬城可與它媲美。長安城四面有12座城門,每面有三座,其中以宣平門最為重要,是當時出入最頻繁的城門。而每個城門又都三個門道:左道為出,右道為入,中間是「馳道」,專供皇帝使用。在城牆修築完工後,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西市」,並對秦時最大的糧倉~「敖倉」進行了改建。可以說,漢長安城的規模在漢惠帝時已經基本完成。
在完成長安城的修建後,漢惠帝的生命也開始走向盡頭。漢惠帝即位後,雖說是萬人尊崇,但生活在獨斷專行的母親管制下,卻也鬱鬱寡歡,很是不幸。 漢惠帝很多事情並不能做主,就連冊立皇后都是由母親呂太后為他一手操辦。其婚禮很是隆重,史載僅聘金就用黃金兩萬斤。但這是一樁十分荒唐的婚姻,皇后張氏是漢惠帝親外甥女,呂后為了親上加親,就把她嫁給漢惠帝。張氏被立為皇后以後,呂后曾想方設法讓她生子,但張氏卻始終沒有懷孕。無奈,呂后就讓她謊稱懷孕,取後官美人之子作兒子,殺其生母,立為太子。後漢惠帝去世,即立為皇帝,由呂后臨朝聽制,公元前180年諸呂叛亂被平定後,張皇后被廢,死於公元前163半。 劉邦乃是登徒子一個,在戰爭期間還有所收斂,但取得天下後,劉邦的身邊也就多了如雲的美女,年老色衰的呂后自然就備受冷落。待到撥開雲霧見明月,貴為太后的呂后也就不可能放過那些劉邦寵妃。其中劉邦最寵愛的妃子戚夫人的傘運更加悲慘。呂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中,拔掉頭髮,戴枷具,穿著紅色囚衣舂米。為了斬草除根,她下令把趙王如意騙至京師,用藥酒毒死。然後斬斷戚夫人四肢,挖眼熏耳,讓她吃藥致啞,扔在廁所里,稱為「人彘」。 呂后的所作所為使為人「荏弱」的漢惠帝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他知道「人彘」就是戚夫人後,大哭不止,生病有一年之久,從此不理朝政,每日飲酒淫樂。公元前188年,在位7年的漢惠帝英年早逝,享年22歲。 漢文帝劉恆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曾用年號:無 謚號:孝文帝 廟號:太宗 安葬地:霸陵 公元前202年,劉恆出生。 公元前195年,劉恆被封為代王。 公元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為帝,是為漢文帝。 公元前157年,文帝劉恆逝世。 劉恆能當上皇帝,也要拜呂啟所賜。劉邦有八子,但呂后只生了漢惠帝劉盈。劉盈死後,呂后為了掌權,對庶出的其餘諸子大加迫害,有4人為其所害,只有老大劉肥善終。到呂后逝世時,劉邦的兒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待諸呂叛亂被平定後,大臣們在一番權衡之後,終於把名不見經傳的劉恆扶上皇位。劉恆同他的父親劉邦一樣,在皇位來歷不明時,總要找一個傳說來說明皇帝本來就應該他做。於是劉邦臨幸劉恆母親薄夫人時,薄夫人就夢見了巨龍盤身,然後劉恆就出生了。但不管劉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畢竟是「文景之治」的建設者之一,也是西漢王朝的明君之一。之所以在劉恆和兒子劉啟統治時期出現國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歸功於劉邦和劉盈的苦心經營,但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在於劉恆「賢智溫良」的性格。正是他這種性格,才使得漢王朝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得以貫徹和延續,更進一步把老百姓從戰亂中解放出來,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他和他的兒子劉啟不遺餘力的積累,為後來漢武帝建立偉大的功勛莫好了根基。 不鳴則已 劉恆的出生倒還有些曲折,他的母親是楚漢戰爭中魏王豹的宮人,姓薄,她同其他宮人被送到滎陽織布。有一次劉邦閑逛到了織布的房子里,見一女於有些姿色,就把她要進了後宮,此人就是薄夫人,但很快就把她忘了。過了一年,劉邦總算想起了還有這麼個女子,於是把她召來「幸之」。就此一「幸」,薄氏在公元前加年生了劉恆。 劉邦後來又把她忘了,薄氏母子只得小心翼翼地活著,誰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劉恆也就在朝臣的眼裡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印象。公元前197年,通過蕭何等33位朝臣舉薦,7歲的劉恆總算時來運轉,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後,呂后倒很同情薄夫人,讓她去代國陪伴兒子。 薄夫人和劉恆本以為此生必定老死邊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臨了。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制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外舅是惡人不能立;淮南王劉長年幼,母親娘家人又很壞,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為人仁孝寬厚,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天下皆知,是最合適的人選。 面對這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劉恆自然不敢相信,於是同母親薄夫人商量。薄夫人此前曾在漢宮備嘗艱難,深知宮闈權力之爭風雲變幻,殘酷無情,也不敢貿然決定,便派弟弟薄昭偷偷地入長安打聽。薄昭很快回復,說事實如此,無可懷疑。這樣,劉恆在隨從的陪同下,半信半疑地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 直到走到離長安城約50里的高陵,劉恆仍然不相信要他作皇帝的事情是真的,他停了下來,派隨從前往長安探風。不久隨從回報,說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等侯多時。劉恆於是命車隊快馬加鞭趕到了渭橋。群臣拜見,口口稱臣,劉恆也下車一一還禮。太尉周勃跪在地上,從懷裡拿出皇帝玉璽,準備獻給劉恆。劉恆沒有接受,但並非不願當皇帝,只是周勃的作法大簡單草率了。 劉恆很快進了代國駐京辦事處,群臣也一齊隨從而來。丞相陳平、大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部、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8名謀劃和發動政變的骨幹人物到劉恆面前禮拜,並宣讀了他們聯名給劉恆的上表。於是劉恆先面西以賓主禮說了三遍「不敢當」;然後又面南以君臣禮說了兩遍「不敢當」。既然用起了君臣禮,那就是已經答應當皇帝了。群臣最後獻上玉璽和符節。劉恆於是即「天子位」,當晚就住進了皇帝寢宮未央宮。 一鳴驚人 從唯唯諾諾到君臨天下,地位的轉變使劉恆內心一直壓制的權力欲開始膨脹,這樣得來的皇位,他當然不想輕易失去,於是劉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自己的地位。 劉恆就是那種得了便宜就賣乖的小人,剛登上皇位後,他就下令全國大赦,並「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廄,脯五日。」目的就是要營造一種新皇帝即位後的祥和氣氛,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劉恆,一個曾經落魄的皇子,現在已經成為呼風喚雨的帝國皇帝了。 在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後,劉恆開始把精力放在鞏固自己的統治上來。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植自己的親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恆當然不會忘記與他在邊遠小國共渡難關的隨從們。他即位後,就把衛護皇宮的重擔收交給隨從宋昌和張武,保證了自己的安全,之後又對跟隨他進京的隨從封官晉爵,一時間,代國臣僚在劉恆的提拔下,逐漸風光起來。劉恆把親信安插到各要害部門,逐漸排擠掉了不滿他登基的大臣,使得來不易的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劉恆還算是一個好皇帝,為了漢王朝的江山社稷,他並不是一味地倚重親信,恣亂朝廷,而是知人善任,先後提拔了一批賢能之士。同時,劉恆又通過表彰、賞賜功臣的方法,將平叛有功的前朝重臣賞賜的賞賜,封爵的封爵,迅速地籠絡了人心。之後,劉恆又恢復了劉氏宗族在呂后當政時期被削被奪的封地和其他利益,還給曾隨從劉邦征戰乒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吃人家嘴軟」,這些拿了劉恆錢財的臣僚國戚,自然就迅速地聚集到劉恆的周圍,這樣,以劉恆為中心的漢王朝統治集團就形成了。 「恩威並重」,在給予賞賜的同時,劉恆還對位高權重的大臣進行抑制和排擠。劉恆即位不久,就下詔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國里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送到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託辭不走。這道詔書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下達一年之久仍不見行動。劉恆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各到封國,託辭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劉恆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也就回到了他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曲沃縣東)。 周勃這個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當皇帝的頭號功臣,劉恆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不如對自己的舊屬那樣放心使用,所以在劉恆穩定自己的地位後,開始著手打壓權力過大的周勃,拜其為相後又罷其相,然後又再度拜其為相,最後還是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周勃免了職。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要造反,劉恆就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薄昭有些交情,通過薄昭向薄太后解釋。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說:「絳侯懷揣皇帝玉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裡,反倒會造反?」劉恆聽後,又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證據,這才放了他,恢復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獄後,又活了9年。劉恆最終未讓周勃橫死,算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特例了。 勤儉持家 劉恆並不是一個勇於創新的皇帝,還只是一個守成皇帝,只不過,他這種守咸,要比漢惠帝在位時的形勢要更為穩定,再加上漢初黃老無為的統治思想在劉恆身上得以進一步發展,因此,就憑藉這兩點,漢文帝劉恆就能取得「文景之治」的功績。 劉恆自公元前180年末開始,至公元前157年,當了23年皇帝。在這23年中,他所採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許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華中成長生活,況且他在做皇子的時候地位也比較低下,因此得以接觸到社會中下層人物,對他們的生活也較為了解,也希望能夠為這些貧下中農帶來一些生活上的轉變。當然,作為統治者來說,要想穩定自己的統治,除了要有一個穩定的統治階級,還需要得到被統治階級至少不是反對的態度。因此,劉恆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旨在贍養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的詔書。為了刺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他曾「開藉田」,「親率耕,以給宗廟粱盛」,又採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主張,實行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贖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稅。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稅」。這些政策的實施,使漢朝國力迅速恢復,文景之治的局面終於有了雛形。此外,無論從國政、吏政,還是自我要求、皇親約束等方面,劉恆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做法。 公元前179年,劉恆即位不久,就和平地解決了南粵問題。秦末農民起義之際,南海郡尉趙倫乘機擴大勢力,聽到秦朝滅亡,就合併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無力遠征,派使者立趙倫為南粵王,要他在當地和南粵族各部,與漢朝能使,不要擾亂附近各郡。到了呂后時期,呂后認為南粵是蠻夷,斷絕了兩地之間正常的貿易往來。於是,趙倫惱羞成怒,就自號南武帝,發兵攻打長沙郡,呂后派兵征伐,屢屢敗歸。趙倫本是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北)人,雖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鄉。他聽說先人墳墓已被破壞,親族兄弟被殺,更為惱火,發書要求漢朝撤離長沙郡的駐軍,給他進去親族兄弟。劉恆即位後,下令修復了趙倫先人的墳墓,派人慰問了他在真定的親人,還給趙倫的親族兄弟以尊貴地位。然後派使者持詔書和禮物去見趙倫,並告訴他只要削去帝號,不再擾亂附近郡國,則承認他為南粵王,允許他自治,與漢朝通使往來,趙倫同意了。 對於北方的匈奴,劉恆基本採取和親與防禦政策,保持邊塞地區的安定。劉恆還採納了晁錯「徙民實邊」的建議,招募內地居民遷往邊塞,為其提供生活、生產條件,亦兵亦農,世代居住,形成防禦力量。 漢文帝劉恆不論在國事開支方面還是在個人用度方面,都精打細算,簡樸從事。在劉恆當皇帝的23年中,宮室、苑囿、狗馬及各種裝飾器物都無所增加。他曾想在驪山建一座供宴遊用的露台,找來工匠合計了一下,需要「百金」,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劉恆於是作罷。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綢料衣;他寵幸慎夫人,但不讓她穿拖到地面的長衣,帷帳不準用帶有繡花的貴重絲織品,以免帶起奢侈浮華的風氣。 漢文帝時曾與大臣兩次討論刑罰問題。公元前178年討論廢除連坐法。陳平、周勃便按照劉恆的意思,宣布廢除有關收孥連坐的一切法律條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為官府奴婢,沒有罪的不受牽連。公元前167年討論廢除肉刑。針對當時肉刑過濫的現實,文帝給御史大夫下令廢除肉刑,用別的辦法代替。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根據這個詔令制訂了一個取代肉刑的法令,經漢文帝批准於當年頒布。 漢文帝劉恆從諫如流,在諍諫面前,他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及時糾正。有一次劉恆走進郎署,與署長馮唐閑談,知道馮唐祖上是趙國人,父親時住代郡,而他自己曾為代王,就對馮唐說:「在當代王時,廚師上飯時說戰國時趙國有個將軍叫李齊,很能打仗,後來每吃飯時就想到這個李齊。」他問馮唐知否李齊其人;馮唐說:趙國的將軍最著名的是廉頗和李牧,接著又講了廉頗和李牧的許多事迹。劉恆越聽越高興,拍著大腿說:「唉呀!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將軍,就不用擔心匈奴了!」馮唐卻說:「陛下就是得到廉頗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很生氣,過了好大一會,又問馮唐:「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廉頗、李牧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主權力,不干涉他們的具體事務,只要求他們打勝仗。而現在魏尚光雲中郡大守,優待士卒,打了很多勝仗,匈奴不敢接近雲中,但卻因上報戰功時交的敵人首級比他報的數字差六個人頭,陛下就把他罷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賞,出了小錯受重罰。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復他的雲中太守職務,並任命馮為車騎都尉。 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橋,被一個行人驚了拉車的馬,於是此人被抓來交由廷尉張釋之處理。張釋之是個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漢文帝面前據理爭辯著名。他仔細審訊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為聽到車馬聲音,遠避不及,而躲在橋下,過了好一會,以為車馬已過,卻不料出來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車馬,撒腿逃跑,車馬被驚。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要「罰金四兩」,張釋之就這樣判決了。劉恆大為不滿,說:「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馴,要是別的馬,不就傷了我嗎?廷尉卻只判了個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要判重了,會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當時要是就地把這人殺掉,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標準,一有偏差就會使天下的司法官丟開法律隨意處罰。因此只能嚴格按律判決,希望陛下體察。」過了好一會,文帝說:「廷尉是對的。」漢文帝劉恆就是在這樣情形下,才獲得了「文景之治」這樣優秀的政績。不過,在他統治時期,對漢室宗族以安撫為主,使得漢初遺留下來的同姓王權力過大問題開始激化,到景帝時期才得以解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 公元前157年,劉恆卒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5歲。 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89~公元前141年) 57年~公元前141年 曾用年號:前元、中元、後元 謚號:孝景皇帝 廟號:無 安葬地:陽陵 公元前189年,劉啟出生。 公元前179年,劉啟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157年,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公元前154年,諸侯王發動「吳楚七國之亂」,三個月後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死在未央宮中。 漢景帝劉啟是中國皇帝中少有的「回頭浪子」,他年少時蠻橫成性,直到打死吳王劉濞的兒子,闖下彌天大禍後,方得以悔改。到了劉啟即位後,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這種性格上的轉變太過突兀,讓人費解,不過,他的上台也值得慶幸,如果讓比他更為驕蠻的兄長劉武上台執政,那麼文景之治就將有可能不復存在了。現在看來,景帝所謂的仁慈,不過是御用文人對他的美化,劉啟其實是一個心胸比較狹窄的皇帝,名臣周亞夫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周亞夫因為曾經反對立劉啟為太子而遭致劉啟的嫉恨,劉啟上台後,很快就找到借口,將這個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周亞夫殺死。那為什麼漢景帝會在歷史上留下一個仁慈的美名呢?當時他所面臨的形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漢景帝劉啟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對諸侯王威脅中央的局面。待平定七國之亂後,民心不穩,社會經濟出現倒退的跡象,而劉啟被分封為王的叔伯兄弟們又因為削藩而人心大亂,對於劉啟的帝位產生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想繼續當皇帝的話,就不得不採取仁慈的統治政策,於是這位曾經蠻橫成性的劉啟皇帝就在歷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平亂削藩 公元前157年,32歲的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劉啟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對同姓王可能謀反的問題,於是,他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實行削藩的政策。 西漢開國之初,劉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封地和權力都很大,他們擁有軍隊,自置官職,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不斷增長,到丈帝時,諸侯王已經成為中央朝廷的嚴重威脅。 晁錯胸懷大志,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景帝即位以後,任命他為內史,旋又拜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為,藩王勢力強大而又最危險的是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之侄,至國以後,劉濞即收買人心,發展勢力,企圖有朝一日奪取帝位。景帝為大予時,吳王太子入京,與其下棋爭吵,被景帝誤傷而死,劉濞懷恨在心,更加緊了準備叛亂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劉濞已經準備了40年,成為威脅最大的諸侯王。故此,晃錯主張先削昊王的封地。晁錯的主張遭到了外戚竇嬰的反對,削吳的事只好暫時擱了下來。不過,此外的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被削,楚王削了東海郡,趙王削了常山郡,膠西王削了6縣,一時諸侯喧嘩,反響強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 吳王劉濞見朝廷削藩,就開始會同其他諸侯王發動叛亂。他以誅晁錯、安杜稷的名義,聯合各地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劉濞首先在廣陵起兵,接著膠東、膠西、濟南、淄川四國起兵,包圍臨淄;趙則與吳兵匯合西進。如此以吳王為首,捲入叛亂的共有7個藩王,史稱「七國之亂」。他們以「清君側」為借口,一時勢大。景帝劉啟在慌亂之中,又聽了與晁錯有隙的袁盎的讒言,殺了晁錯,以為天下戰事自平,但他錯了。 景帝殺晁錯,自然讓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詔諭卻受到了吳王無情的嘲笑:「我已經是東方的皇帝了。還有誰配給我下詔?」他當然不會就此停止叛亂了。此時,景帝方才後悔殺了晁錯,急忙派酈寄率領一支隊伍擊趙,派欒布率領一支隊伍入籍,派大尉周亞夫率36將軍計伐吳楚叛軍,又召竇嬰拜為大將軍,屯兵萊陽,監視戰局。漢朝畢竟處於國力上升的階段,實力自然要強過吳楚七國,不出三月,七國之亂就被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調整,把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王國的獨立地位被取消。從此,諸侯王只能享用王國的租稅,而不能過問行政,成為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貴族,藩王對朝廷的威脅基本上得以解除。 休養生息 景帝即位後,繼承了文帝的治國方針,繼續保持安定局面,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景帝即位後,就宣布允許人民遷徙到地廣人稀的地區去發展生產。為了鼓勵農民生產,他又宣布減免一半田租,將田租從漢文帝時期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景帝一直重視農業生產,直到晚年,還不斷地強調農桑之本的重要。為了與民休息,景帝頗深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間,除為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大的陽陵外,基本上沒有興建其他土木工程。 輕刑也是景帝比較重視的一項安民措施。景帝曾數次大赦天下,並廢除了一種分裂屍體的酷刑,將其改為棄市。為了避免枉屈無辜,景帝三令五申,強調決獄務必先寬,即使不當,也不為過,要求判案時儘管依據律文應該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須重新評議,一切都要體現寬厚仁慈。 景帝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學術上則對諸子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允許百家爭鳴。景帝在崇尚黃老道學的同時,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當時為儒家設立了不少博士官,《詩》、《書》、《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胡毋生為博士,這種活躍局面大大推動了儒家的教化和影響。 景帝繼續採取漢初以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但是儘管漢匈和親,匈奴一方還是時常小規模地入侵漢境。對於匈奴的入侵掠奪,景帝從維護漢匈和好的大局出發,從未進行出兵反擊,最多只是增調部分騎步兵屯守防禦。為了維護漢匈和睦關係,景帝還在漢匈邊界設置關市,互通有無,大大促進和便利了漢匈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間,維護安定,與民休息,使當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終於發展出了「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的昇平時代。 對於一位君主來說,能夠識才澤賢,固然不易,而能夠不以好惡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景帝用人,均力圖做到擇賢而任,用其所長。 外戚是漢室從高祖時起就很敏感的問題。景帝對此頗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讓外戚專權,又能任用確有才能的外戚以適當的官職。 景帝於公元前141年死在未央宮中,在位16年。終年48歲。 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 謚號:孝武帝 廟號:無 安葬地:茂陵 公元前156年,劉徹出生。 公元前150年,劉徹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140年,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逝世。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名列前茅的皇帝之一。在中國歷史上,這個皇帝一直被史學家評為一名雄才大略、多有建樹的封建帝王,原因在於,他先是放棄了漢初以來一直執行的黃老無為政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國政治的舞台,之後統治中國的思想長達2000餘年。完成了思想統治的漢武帝,憑藉著文帝景帝這些老祖宗給他留下的家底,挑起了匈漢之間的戰爭,被那些史學家認為他是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史學家還說漢武帝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時代。是這樣的嗎?如果用第三隻眼睛看漢武帝,我們就可以知道,漢武帝不過是個像隋煬帝一般的敗家子而已。他們的不同只是,漢武帝之後,西漢還苟延了一個世紀,而隋煬帝則亡了國。 讓我們還是先從漢武帝的第一個偉大的功勞說起,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扶為正統,對他的統治而言,還真是統一了思想,鞏固了他的統治。但正是他的這一舉動,「儒術」便逐漸桎梏了中國人的思維,使得中國在今後的兩千年內,思想、科技等學科逐漸落後西方,直接導致了中國在19世紀和20世初的被動挨打。而他發動的與匈奴之間的消耗戰,是拖垮了匈奴,使得匈奴無法與中原為敵,也無法阻撓絲綢之路的暢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才不致被中斷。但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又加上他實在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物,把老祖宗慘淡經營傳下來的家底消耗得一乾二淨,使得西漢王朝在漢武帝劉徹死後,差點面臨崩潰的局面。 總的說來,漢武帝是一個創造性的人才,也是一個創新皇帝,也只有他敢於「變」,才使中國封建體制能維持將近兩千年的時間。就憑這一點,漢武帝已經值得那些有封建殘餘的史學家們讚美的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按道理說,劉徹也不算是一個正統皇帝,因為他是父親漢景帝劉啟廢掉太子劉榮後,才把他提上去當太子的。所以,劉徹的出生也被傳說給神化了。這個傳說也大沒有新意,不過就是其母王美人曾夢見太陽入懷而已,不過,對於科學尚不發達,迷信橫行的那一時代而言,這個傳說已經能夠鎮得住人了。 劉徹能當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媽長公主劉膘幫忙。長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配給劉徹,劉徹也算是聰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嬌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給她。」這也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來歷。這句話讓長公主和在場的漢景帝是高興,不久就把7歲的劉徹立為皇太子。 漢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後,便精心培育,請來德高望重的衛綸來做劉徹的老師。本來就聰明的劉徹還很喜歡學習,涉獵極廣,對儒學經典、騎射、文學,都有很大興趣,這就對他日後創出一番所謂的偉大功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40年,16歲的劉徹終於迎來位及九重的那一天,頗有雄心壯志的他開始自己豐功偉業的創造歷程。 即位之初的劉徹,首先要面臨的是統一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漢初六、七十年間,以「清靜無為」為特點的黃老之說盛行全國,這對安定政局、約法省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於無為、放任,卻給諸侯王和富賈豪強以擴張勢力、為非作惡的機會,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o到漢武帝繼位,地主階級的.統治已經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發展,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不能適應地主階級的要求。漢武帝需要有一種進取精神較強的統治思想來代替黃老「無為」思想,而儒家學說恰恰適應了這種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學教育、文學、倫理各方面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特點,它以「仁政」為核心的政治觀和道德觀,使它便於被統治階級全面利用,尤其在昇平時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適應性。 劉徹對儒學思想極為推崇,可他不得不面對以「好黃帝、老子言」的竇太皇太后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對改革的集團。這個集團主要以皇親國戚為主,況且大權仍掌握在竇太皇太后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漢武帝剛開始實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竇太皇太后的反對,新政不得不暫時廢除。此後,漢武帝劉徹只有等到竇太皇太后死後,方才開始他的改革。 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后病死,漢武帝擺脫了束縛,立即下令罷免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清除了竇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內的所有親信黨羽,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系列改革,終止了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政治,採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這一時期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論,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強調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提倡「君權神授」,把道家的道統變成封建的法統,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時強調法治。 董仲舒的這些主張,是從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為漢武帝集權中央,統一思想,一統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很自然的。 漢武帝為獨尊儒術,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儒學教育體制,用儒家思想來培養封建地主階級的接班人。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學是我國第一所國立大學,「養天下之士」,完全是培養文官人才的制度。朝廷由太常選拔18歲以上的優秀青年入學受業做博士弟子,郡國也可以挑選品學兼優的青年送到太學。學習一年,經過考試,則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甲等者並為郎官;下材而不通一藝的不用;如有特別優異的茂材異等,名字直接上報。這是教育與丟官相結合的制度,它定期地、經常地向朝廷輸送文官,是政府各級官員的主要來源。這些用儒家思想培養起來的人才,成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最得力的維護者。除此之外,漢武帝還號召在郡國興辦地方學校。這樣,儒學成為士人進身階梯,把教育體制與用人制度和統一思想協調起來,天下士人為進人仕途,紛紛統一到儒家思想中來。 思想統一了,革新的絆腳石去掉了,漢武帝開始了一系列的新政。 由於武裝立國等歷史原因,漢朝到武帝時仍然是軍人貴族政府。為打破這種局面,改變政府官員的構成,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通過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並健全了由察舉、大學、徵召以及公車上書等組成的以選拔文官為主的用人制度。 在充實、加強統制機構的同時,漢武帝還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首先是削弱相權,強化皇權。由於丞相大多為開國功臣,位高權重,權力往往超過皇權。漢武帝對這種丞相分權的情況極為不滿,他上任後開始逐步改變這種情況。這時,適逢漢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漢武帝便趁機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逐步改變軍功貴族專權的狀況,用儒生來為他的政治服務,通過一系列官制改革,取消軍功貴族的特權地位,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舊制,任命出身貧苦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徹底摧毀了軍功貴族的特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恩將其餘的諸子在原封地內封侯,新封的侯國不再受原國王管轄,直接由各地的郡縣來管理。這樣,使得很多有權有勢的諸侯王國大大地削弱了。 開拓疆土窮兵黷武 在對外政策及措施方面,漢武帝雄才大略,他開疆拓土,威震四方,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統一帝國。漢初實行「無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上的聯繫,為以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這種政治也助長了西北邊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貴族的貪婪性和掠奪性,給西漢邊疆的吏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也給西漢的政權造成了很大威脅。從漢高祖在白登受包圍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但是,即使這樣做,匈奴貴族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區不得安寧。漢武帝劉徹當然不能視之為平常,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採納將軍王恢的建議,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在馬邑襲擊匈奴。又派人去引誘匈奴進攻馬邑。匈奴單于親自帶領十萬騎兵來犯,到了離馬邑大約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匈奴單于打下一座亭堡,抓住守在那裡的亭尉,威脅他說:「你把情況老實告訴我!要是說半句謊話,我馬上把你的頭砍了。」那亭尉嚇得要命,就把漢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訴了單于。單于一聽,大吃一驚,趕快命令全軍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氣說:「幸虧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險哪。」埋伏在馬邑的漢軍只好空手而歸。 漢武帝的謗擊戰沒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後,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關係破裂,接連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匈漢戰爭中,漢武帝手下接連出現幾位著名的將軍:李廣、衛青和霍去病。李廣號稱「飛將軍」,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李廣留下了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 有一次,李廣回來晚了,天色朦朧,他和隨從一面走,一面提防著老虎,忽然瞧見前面山腳下草叢裡蹲著一隻斑斕猛虎。他連忙拿起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見他射中老虎,拿著刀槍跑上去捉虎。他們走近一瞧,全愣了,原來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去拔也拔不出來。大伙兒真是又驚奇,又佩服。 李廣過去一看,自己也納悶起來,石頭怎麼能射得進去呢?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對準那塊石頭又射了幾箭,箭碰到石頭,只進出火星兒,卻再也射不進去了。 衛青和霍去病更是在征伐匈奴的戰爭中,為漢武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一路追擊匈奴,一直追到長城外。匈奴以為漢軍離他們還很遠,一點也沒防備。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六七百里,包圍了匈奴。漢兵從四面八方衝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第二年,漢武帝又派衛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聽到漢朝大批人馬來攻,立即逃走。霍去病當時只是個校尉,立功心切,帶了八百人追擊,不久就發現了匈奴的營地。初生牛犢不怕虎,霍去病帶領這八百壯士衝進匈奴大營,將幾千匈奴兵沖得個稀巴爛,順便還殺掉了匈奴一個大王,俘虜了單于的叔叔和匈奴相國,戰鬥結束,霍去病被封為冠軍侯。之後,漢武帝麾下這幾員大將把匈奴打得撤退到大沙漠以北,出現「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的局面,使中國北部地區得到開發。 打通了西域後,漢武帝派張騫、蘇武等人出使西域,結果留下了蘇武牧羊的佳話,張騫還打通了中原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使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說起來,這功勞還是得歸功於漢武帝的開拓疆土。 迷信求仙悔過罪己 自認為創下豐功偉績的漢武帝,也跟秦始皇一般,自我感覺甚好,於是自我滿足、驕奢淫逸,與秦始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到處修建苑囿、宮殿,內飾窮極豪華。還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樣喜歡巡遊的毛病。他先後出巡十幾次,其中公元前110年的出巡是他一生中最龐大也是耗費最多的一次巡遊,他先是到關外朔方,向匈奴炫耀軍威;然後南下登中嶽嵩山;東巡海上,又跑到泰山封禪,再沿海北上至隕石,再向西沿北郡經九原折回長安。行程達一萬八千里,趕得上刊、猴子一個筋鬥了。漢武帝沿途賞賜所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所費遠遠超過秦始皇。 耗費完國庫,漢武帝還想著自己能長生不老,以便把這種當皇帝的感覺永遠延續下去。於是他迷信鬼神,尋求長生不老仙藥。出現了騙人的方士還能被封為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樂通侯,賜黃金萬斤,甚至把自己的女兒長公主嫁給了他。但最後騙局敗露,漢武帝惱羞成怒,腰斬了此人。但痴心不改,還不斷派人到海上求仙。 老年漢武帝,疑神疑鬼,有一次夢見數千木人打他,醒後病倒,他認為是臣下詛咒造成的,於是出現「巫蠱之禍」。先後牽連其中並遭到殺害的有數萬人,其中包括丞相公孫賀父子、武帝親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皇后的侄兒長平侯等顯貴人物。後來還把太子也給牽連進去,使得太子不得不假傳聖旨捕斬江充,發兵攻佔長安各要害部門,最後兵敗自殺,衛皇后也自殺了。後來,丞相劉屈蓬和將軍李廣利因「巫蠱之禍」受到牽連,劉屈蓬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所統帥的7D000大軍全軍覆沒。此時,一生多次大勝匈奴的漢武帝才醒悟過來,覺察到所謂巫蠱活動純屬江充等人製造的冤案,於是他誅滅了江充全家,中止了這一慘禍的繼續。 也許是迴光返照,臨近駕崩的漢武帝才從一連串的挫折中醒悟過來,開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他開始檢討自己的過錯,公元前89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出巡,走到矩定縣(今山東廣饒縣北)時,看到農民正忙著春耕,他便拿起農具,親自到田裡參加勞動。他到泰山明堂里祭祀時,對著天地神靈和大臣們自我檢查。不久,漢武帝又按大臣請求遣散了所有的方士,並於當年六月下「罪己詔」,標誌著漢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轉折,自此以後他採取了與民休息、思富養民的政策。經過兩年的努力,社會又趨於安定。所以,就從這一點而言,漢武帝就足以位列中國皇帝中的明君之首了。對自己一生做出了比較明智的評價,並對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後,漢武帝已經日落西山。在完成了對身後事的安排後,漢武帝劉徹終於滿足地閉上了眼睛。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逝世。葬茂陵,霍去病、衛青、霍光死後也葬在他的周圍,繼續效忠於他。 昭帝劉弗陵 (公元前95年~公元前74年) 7年~公元前74年 曾用年號:始元、元鳳 謚號:孝昭帝 廟號: 安葬地:平陵 公元前95年,劉弗陵14個月而生,被漢武帝稱為「鉤弋子」。 公元前87年,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公元前81年,霍光主持的「鹽鐵會議」,使武帝後期瀕臨崩潰的西漢王朝重新煥發出一些生機。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燕王劉旦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最後以失敗告終。 公元前77年,劉弗陵年滿18歲,開始親政。 公元前74年,劉弗陵暴病而亡,年僅21歲。 漢昭帝劉弗陵,也許是命太短,不然他像古代聖人堯那樣14月而生,就應該能夠像堯那樣做出些讓後世傳誦的功績來。不過劉弗陵雖然沒有什麼功績,但擁有霍光這個掌權而不擅權的賢臣,也就足以讓他高枕無憂了。不過,西漢王朝後期外戚專政擅權,自此而起,最後導致西漢的滅亡,漢昭帝劉弗陵重用外戚霍光,自然就成了始作俑者。 和其他「來路不正」的皇帝一樣,劉弗陵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比較有意思的傳說。這傳說也是來自於他的出生,不過這次不是他的母親夢見什麼神啊鬼的,而是他的母親的身世和他14月而生的奇特經歷。 他的母親從出生伊始就雙拳握緊,不能伸開,當然,她還要長得漂亮才行,所以漢武帝劉徹出巡時,才會見到她,武帝才會伸出手輕輕一掰,她的兩手立開。最後漢武帝心感奇特,而她又長得漂亮,就把她選進宮,號為「拳夫人」。武帝很寵愛「拳夫人」,不久便封她為婕妤。她搬進了未央宮中的一處宮館~鉤弋宮,武帝因而叫她「鉤弋」。公元前95年,趙婕好妊娠,14個月後分娩,這就是劉弗陵。趙婕好懷胎14個月,讓宮人議論紛紛。武帝聽說後,說道:「聽說當年堯也是14月而生,想不到鉤弋也是如此。」遂使命名鉤弋宮門為「堯母門」,嬰兒號「鉤弋子」,名弗陵,字不。 劉弗陵聰明伶俐,武帝很是喜愛,常對人說:「此兒像朕。」他出生的怪誕也使武帝奇異,武帝有心立鉤弋於為繼承人。但他害怕自己駕崩以後,少於年幼,母后臨朝,出現當年呂后時的光景,遂猶疑不決。後來,拳夫人因事觸怒武帝受責,不久抑鬱而死。於是,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並由大臣霍光輔佐。 公元前87年,武帝駕崩,鉤弋子即帝位,是為昭帝。 昭帝即位時,年僅8歲。其姊鄂邑長公主住皇宮,撫養昭帝。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政事無論大小,一切決於霍光。武帝時代熱衷於對外用兵,內興土木,致使國庫耗空,民賦加重,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也算明君,知錯就改,但畢竟他時日已不多,一年後病死,給昭帝君臣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幸得霍光匡失救弊,重整江山,加以挽救,才使得西漢王朝又延續了將近一個世紀。他在漢昭帝即位後,就開始大力改革,連續頒布了多道有利於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措施,緩解了武帝以來的社會危機。 霍光推行的改革方針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為首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是武帝井鹽、鐵、酒官營政策的策劃者,他熱衷於武帝前期那種好大喜功的政策,反對轉變治國方針。於是,朝臣之間在治國方針上發生嚴重分歧。公元前81年二月,政府舉行了一場「鹽鐵會議」,就治國方針問題進行辯論。經過辯論,霍光所代表的一方佔了上風,經過這次會議,進一步促進、堅定了改革的治國方針。正是由於實行了轉變,才能使瀕臨崩潰的西漢王朝又煥發出一些生機。 但是,朝臣內部的鬥爭卻在進一步激化,「鹽鐵會議」後的第二年,便發生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密謀策的宮廷政變。 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在「鹽鐵會議」上與霍光對峙,最後失敗,又加上他曾替子弟某官,遭到霍光的拒絕。因此,他對霍光非常憎恨。 霍光、上官桀兩家雖是親家,但兩人之間還是因為權力而產生了矛盾。上官桀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必須將壓在他頭上的霍光除去。而鄂邑長公主又因霍光未答應給鄂邑長公主的情夫封官而心生怨恨,也想除掉霍光。 漢武帝三子燕王劉旦因太子自殺,次於早死,滿以為帝位非他莫屬,不想卻傳給了少子,故對昭帝不無怨十艮。 如此一來,四方一拍即合,著手行動。 上官桀和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過失,把材料交給燕王劉旦。劉旦遣人上疏彈劾霍光:「霍光出京去長安東的廣明亭檢閱御林軍,道上稱蹕,大官供備飲食,借用天子儀仗;任人唯親,他的長吏楊敞無功無垢卻當上了搜粟都尉;他還擅自調動校尉。霍光專權自恣,臣懷疑他圖謀不軌,願歸王室,宿衛京師,保衛皇上。」 上官桀和桑弘羊乘霍光休沐回家之際,勸昭帝把燕王的奏疏下發百官,罷免霍光。不料,漢昭帝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發。霍光上朝來見,年僅14的昭帝說:「大將軍去廣明亭檢閱御林軍,廣明亭近在咫尺,何須準備飲食?調動校尉一事不出十日,燕王怎能得知?若大將軍想圖謀不軌,不需校尉。」 這樣,一場旨在除掉霍光的計劃泡湯了。 上官桀等人不甘心失敗,決心鋌而走險。他們決定由鄂邑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吃酒,藉機殺掉霍光,然後除掉燕王劉旦,廢黜昭帝,擁立上官桀為帝。不料,他們的陰謀被稻田使者燕倉偵知並告發,昭帝與霍光發兵肅殺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誅滅三族,鄂邑長公主、燕王自殺。這場政變粉碎後,朝政漸趨安定。 公元前77年,昭帝年滿18歲,舉行冠禮。按舊制,加冠之後,昭帝親政,但軍權大事仍委諸霍光。霍光執掌大權不專權跋扈,君臣相安無事。「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成為歷史美談。 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漢帝國政局穩定,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中興」局面。 昭帝親政後的第三年,暴病而亡,年僅21歲。 宣帝劉詢 (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4年~公元前48年 曾用年號:地節、五鳳、甘露、本始、神爵 謚號:孝宣帝 廟號:無 安葬地:不詳 公元前91年,宣帝劉詢出生,旋即因受「巫蠱事件」牽連而被關進監獄。 公元前86年,劉詢獲釋,被列入宗室,這才開始過上富足的皇室生活。 公元前74年,劉詢在以權臣霍光為首的大臣的擁立下,登上皇位,是為宣帝。 公元前邱年,霍光逝世、劉詢開始著手鎮壓霍氏集團的叛亂,將大權收歸自己。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西漢,長達150多年的漢匈戰爭結束。 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逝世。 說起漢宣帝劉詢,他應該算是個平民皇帝。他剛出生就在監獄裡待到5歲,之後又長大在民間,有著坎坷的少年經歷,因此,他對下層社會的生活比較了解。這些經歷,使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間的不平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長於深宮中的皇帝十分不同。所以他即位後,才出台了不少比較有利於百姓的統治措施,再現了西漢文景時期的興盛局面。 稀里糊塗當皇帝 劉詢是戾太子劉據的孫子,他的經歷比較坎坷,剛出生五個月,就因祖父的謀反連坐進了班房,一直待到五歲方才出獄。在班房裡還差點被昏了頭的曾祖父漢武帝劉徹下令處死,幸好獄官邴吉堅持原則,才救了他一命。那是劉詢四歲那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因為重病,不久於人世的恐懼和想保持權力富貴的渴望,使他變得多疑和暴戾。這時,一些方士對漢武帝說:「陛下所以得病,恐怕與邪氣的沖犯有關。據我們觀察,長安監獄的上空有『天子氣』,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長安監獄中所有的犯人統統殺掉,消除邪氣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於保命的漢武帝馬上下令:殺掉長安監獄中所有的犯人。當執行這一命令的官員深夜來到關押劉詢的監獄宣布這一命令時,遭到正直獄官邴吉的拒絕,他說:「皇曾孫這裡,我要對他的安全負責。至於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濫殺無辜!」由於邴吉剛正不阿。就此,幼小的劉詢又一次死裡逃生。事後,漢武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悔悟,下詔表彰了邴吉的行為。以後邴吉也成為了漢宣帝時期統治核心中的一員。 劉詢小時候也是個聰明的孩子,聰敏好學,還喜歡結交朋友,跟著朋友鬥雞走馬,甚至有時惹是生非,打架鬥毆。這種民間小混混的生活對於這個以後的皇帝還是帶來了不可否認的作用,俗話說嘛,「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過頭來的浪子,始終要比那些生在皇宮,長在皇宮的愚蠢皇族要好得多。 他的「回頭」,功臣是父親的舊部張賀。張賀對劉詢極為關心,從六七歲起,張賀就自己出錢給劉詢找老師,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劉詢長到十六、七歲,張賀又給他娶了妻子,這就是以後的許皇后。不過,雖然如此,皇位離劉詢還是十分遙遠:他的登基,實在是有一些僥倖。 公元前74年,年僅21歲的漢昭帝去世。由於昭帝無子,皇位繼承人就只有從諸侯王中選擇了。其時,許多大臣都傾向於立漢武帝的兒子中惟一剩下的廣陵王劉胥,但這一建議遭到了霍光的反對,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廣陵王劉胥「內行不修」,但其實還是為了把持朝政。僅在位27天的皇帝劉賀被廢,就充分說明了霍光的意圖。廣陵王劉胥不能當皇帝了,就只有經過反覆挑選,由霍光做主,決定征昌邑王劉賀到長安,擇時立為皇帝。可是,這位劉賀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把自己的原班人馬帶進朝中,冷落了抬舉他的朝臣,霍光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於是朝廷大臣們聯名上書皇大後,要求廢掉劉賀的皇帝稱號。這個倒霉的劉賀,剛做了27天皇帝就被無恥的霍光趕下了台。 廢除劉賀之後,霍光經過反覆排比和慎重考慮,選中了劉詢。理由很簡單,劉詢來自民間,政治上既沒有背景,也沒有勢力,當上皇帝後,很自然地要感激推舉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會觸犯西漢朝廷當權集團的既得利益;他比較年輕,年僅18歲,缺乏政治統治經驗,立為皇帝之後,政治上容易控制。於是,劉詢一步登天,就這樣稀里糊塗地登上了皇位,並正式更名叫劉詢。 忍中求變消滅霍氏 漢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裡。霍光是漢武帝時名將霍去病的後裔,深得漢武帝和漢昭帝的信任。作為三朝元老,經營多年的霍光當然要努力發展霍氏集團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所以,朝中除霍權傾朝野之外,兒子霍禹、侄孫霍云為統率宮衛郎官的中郎將;侄孫霍山官任奉車都尉侍中,統率禁衛部隊胡越騎兵;自己的兩個女婿分別擔任東西兩宮的衛尉,掌管整個皇宮的警衛;堂兄弟、親戚也都擔任了朝廷的重要職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遍布西漢朝廷的龐大的勢力網。尤其是在廢除了劉賀的帝位、擁立漢宣帝之後,霍光已經成為當時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權勢和聲望達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地步。 漢宣帝當然不能容忍這些,你霍光不過是跟曾祖父劉徹和劉弗陵有些關係,與我劉詢並非親戚,不過是扶持我上台而已,還會有什麼功勞?作為想創下一番事業的劉詢,當然會把霍氏集團作為他親政的最大障礙。早在民間時,劉詢對霍光的權勢和威風就有風聞,變成了皇帝之後,更領教了霍光的權威。他一即位,就明顯地感覺到了朝廷內部來自霍光集團咄咄逼人的政治壓力。但劉詢沒有像劉賀那樣傻,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的他心裡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單勢薄,憑著一個皇帝的稱號是不能和羽翼豐滿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剋制,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尋求有利時機,才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最高統治權。所以在劉詢即位伊始,當霍光故作姿態表示要還政於他時,他非常「誠懇」地回絕了,並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請霍光繼續主持朝政。還當眾宣布,事無大小、先報請霍光,然後再奏知他本人。事後他還專門下詔褒獎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時的漢宣帝劉詢還算對剛死的霍光客氣,他親臨葬禮,按皇帝葬制的規格埋葬了霍光,並加封霍光的侄孫霍山為樂平侯,以奉車都尉的官職領尚書事。不過隨後的劉詢就認為時機已到,開始親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讓魏相以給事中的身份參與朝中的機密決策,後來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繼而任命邴吉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許廣漢以重任,逐漸把權力收歸己手。 漢宣帝深知,霍光雖然死了,但霍家的勢力還很大,霍家的親屬和親信還控制著中央政府的各個機要部門,兵權也掌握在他們手中。為此,漢宣帝首先採取行動,削奪霍家把持的權力。他通過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團的核心人物,逐漸將大權收歸自己手中。面對漢宣帝的全面奪權,霍氏集團內部惶恐不安,決定鋌而走險,發動叛亂,廢除漢宣帝,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但叛亂很快遭到失敗,漢宣帝大規模地鎮壓了霍氏集團的叛亂,將參加叛亂的人都處以極刑,並廢了霍皇后,將在西漢朝廷中經營盤踞了多年的霍氏勢力一舉消滅,漢宣帝最終確立了他的絕對統治。完成了消滅霍氏勢力的漢宣帝,開始掌握政權,日理萬機,勵精圖治。 漢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君權。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曾設法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但此消彼長,漢武帝又設置了「中外朝」,結果尚書逐漸成為掌管機要的中樞機構,也就逐漸成為朝臣掌握大權的重要職務。領尚書事的霍光、霍山、霍雲等人就是通過參與尚書事務,掌握了機要大權。漢宣帝為了把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尚書制度進行改造。漢宣帝想來想去,還是自己身邊服侍自己的宦官讓人放心,於是擴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書的許可權,下令無論是吏民上書,還是詔令的擬定發布,都由中書負責,不需經過尚書,從制度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但這樣一來,又使得宦官成為為患朝廷的另一個集團。 把大權收歸自己手中後,漢宣帝又開始了對吏治的整頓。這一措施,一方面緣於漢宣帝曾生活在民間,深知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無冤屈愁苦之事,關鍵在於吏治的好壞,另一方面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畢竟,用忠於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選用看成是整頓吏治的重要環節,每當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時,都要親自過問,並要求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寫出任期責任狀,以便以後對他們的政績進行考核,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循名責實」。和漢武帝專用「酷吏」的作法不同,漢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時,不僅使用了一大批幹練精明的能吏去鎮壓不法豪強,而且還任用了大量「上順公法,下順人情」的「循吏」去職理地方,由此大大改變了過去吏治苛嚴和敗壞的現象,緩和了社會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勢。 為了籠絡人心,漢宣帝在平理冤獄這個問題上,表現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雜之」。也就是一方面強調法制建設,主張執法嚴明,以懲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強;另一方面又廢除苛法,平理冤獄,緩和社會矛盾。他先後制訂增設廷尉平、廢除「首匿連坐法」、赦免所有因上書觸犯他名諱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刑獄審判的管理。漢宣帝在位25年,先後頒布了10次大赦令。 漢宣帝還繼續執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政策。針對流民問題,宣帝曾多次下詔把公田交給流民和農民耕種,部分地解決了農民和土地脫離的問題。為防止農民的破產,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又採取了一系列減輕賦稅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減天下鹽價,糾正了由來已久的鹽價偏高、人民負擔過重的錯誤,公元前55年下令減天下扣錢,並鼓勵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減少全國百姓算符的1/4。在漢宣帝的大力倡導下,各級地方官員都把全科農桑,發展生產看成了當時急務。漢宮帝還派農業專家巡視全國,指導農業生產。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大發展。 漢宣帝劉詢經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使國計民生種種狀況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觀,形成了中興盛世。在宣帝後期,國內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谷價猛跌,創造了漢代最低價。為防「穀賤傷農」,宣帝還建立「常平倉」,以國家力量干預糧食價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張經學各派兼收並蓄,並親自主持召開經學大會。當時,文學方面漢賦的創作,達到了可與武帝時比美的極盛境地。 漢宣帝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功勛卓著,甚至比漢武帝窮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績還要大。可以說,漢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來壓制邊疆少數民族,而漢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採用疏導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漢稱臣,這一功勞,自然要)CR武帝大得多。不過,漢宣帝在解決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開始還是採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烏孫,烏孫向漢廷求救。漢宣帝派田廣明等五將軍出塞2000餘里,聯合烏孫夾擊匈奴,共動用了20萬兵力,這是漢武帝之後對匈奴採取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這場戰爭後,匈奴逐漸衰弱,邊境也就少了許多是非。而隨著西漢國力的日益強盛和匈奴的日漸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終於在公元前61年,迫於西漢的威力而歸附西漢。隨後漢軍佔據了車師,將匈奴勢力逐出西,並建立了西城都護府,漢宣帝還任命熟悉西域事務的鄭吉擔任西域第一任都護,監護南北兩道36國,從此確立了中原對西域的政治統治。漢宣帝還將屯墾區擴大到了烏孫的赤谷城,進一步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疆。 之後的西漢,逐漸成為西域各少數民族之間及內部矛盾的調解人。當烏孫內部發生動亂時,他派長期生活在烏孫、有豐富外交經驗的馮繚為使節出使烏孫,排解了烏孫貴族內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漢宣帝,表示歸服西漢中央政府,漢宣帝隆重接待,並舉行有數萬少數民族參加的盛會,來顯示西漢王朝民族間的團結。宣帝又派兵護送呼韓邪單于到光祿塞下,資助穀米數萬石。從此,漢匈之間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戰爭狀態,建立了匈奴呼韓邪政權對西漢王朝在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同時也密切了塞北各族與中原地區的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公元前61年,漢宣帝派名將趙充國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亂,並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屬國管理歸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強了西漢中央政府對西羌的控制。漢宣帝以後幾百年,北方邊境不見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偉大業的宣帝,也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終年42歲。 元帝劉奭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時間: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謚號:孝元皇帝 廟號: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漢元帝劉奭出生。 公元前87年,劉奭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49年,漢宣帝逝世,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公元前46年,劉奭廢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設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劉奭派兵鎮壓了陝西羌人的叛亂。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逝世。 漢元帝劉奭是個比較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賢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當道,而自己又軟弱無能,使得父親宣帝劉詢傳下來的一片大好基業,竟在他手中開始斷送。也不知道這個劉奭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臉見父親的。漢元帝也許只是從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繼承了軟弱的一面,而未能學到像劉邦、劉徹等人殘酷的一面,更也許是受到儒術這種表面上充滿仁政思想的影響。其實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話來表達,那就是「對被統治階級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對待統治階級要像春天一般溫暖」,而天資不夠的漢元帝只理解了儒術的表皮,而未能真正體會其中精華。所以,漢元帝這個柔弱君王成了後代君王學習儒術的一個反面教材。 尊師重儒 作為漢宣帝劉恂的長子,太子這個位置劉奭自然是當仁不讓。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歲的劉奭即位。 劉奭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長大以後,更是將柔仁好儒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見宣帝治國重用刑法,十分不忍,於是勸諫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聽後怒形於色,認為漢朝歷來雜用霸王二道。劉奭偏好純儒,恐怕是一個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繼承人。他擔憂劉奭不能繼承重任,便有意更換太子,但又不願背棄自己已故的患難之妻、劉奭的生母許皇后,所以一面嘆息「亂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還是把帝位傳給了劉奭。沒想到他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漢江山交給了這樣一個敗家子。 果然,繼位的劉奭放棄了「雜用王霸之道」的傳統,重視經學,獨尊儒術,尊師崇儒。漢武帝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針,終於在漢元帝身上得到貫徹實施。自然,他的師傅和儒生就成為朝中重臣的多數派。 宣帝臨終之前,曾託付三名大臣輔佐朝政,一位是外戚史高,兩位是劉奭的師傅肖望之和周堪。肖、周二人本為劉奭的師傅,又受先帝遺詔輔政,所以劉奭即位之初,接連數次宴見肖、周,研究國事,討論朝政。充分體現出對師傅的尊重和信任。 劉還大力任用儒生。博學多才的大儒劉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劉奭均委以重任,並特賜隨便出入禁中、參與機密之權。劉奭即位不久,聽說琅邪(今山東諸城)人王吉和貢禹是關東明經解行的儒學大師,就特派使者召來京師做官,王吉病死在赴京途中,貢禹入京拜為諫大夫,隨後又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為了發展儒學,重用儒生,劉曾一度指令京師太學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員限制,凡能通一經的民間儒生均免除兵役、徭役。後因用度不足,博士弟子定員千人,即使這樣也比宣帝末年的名額增長了5倍。劉奭在位期間重用的大臣,多為漢代知名的經學大師。 話又說回來,漢元帝起用了這麼多儒生,倒也有不少性格耿正,敢於直諫的人。雖然漢元帝有時也心生不滿,但畢竟自己重儒,因而對於直言極諫的儒者多不怪罪。儒生薛廣德敢於直言,有時甚至搞的劉奭很難堪。一次,劉奭出宮中便門到宗廟祭祀祖先,忽然產生了乘船觀水的濃厚興趣,打算放棄橋渡路線,改做樓船前往宗廟。薛廣德攔在劉奭前,脫掉帽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要求劉奭從橋上通過。劉奭讓他戴上帽子起來,薛廣德說:「陛下不聽為臣規諫,臣將自刎,用鮮血污染車輪,那時陛下就不能進廟去祭祀先祖了。」劉奭聽後,很不高興。光祿大夫張猛對劉奭說:「陛下,臣聽說有聖明的君主才有敢言的直臣。乘船危險,走橋安全,聖明君主不靠近危險,御史大夫的話是應該聽從的。」劉奭瞪了薛廣德一眼,說:「曉人以理不應該這樣嗎?」於是從橋上通過。這個故事也充分說明,漢元帝在深受儒家思想桎梏的環境中,要想有點脫離傳統的創造性作為,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任用奸臣 漢元帝尊師重儒,但畢竟自己還是個皇帝,在處處受儒生牽制的情況下,自然會想找一些能陪他一起玩樂的小人陪在身邊,而這種人不是小人也是奸臣,自然一批小人便集於朝廷要樞,石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他依靠劉奭寵信,以中書令官職專權十幾年,一直到成帝即位。 石顯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時囚犯法而受宮刑,不得不入宮為宦官。他嘴唇靈巧,頭腦狡猾,內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務,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計和語言探測出皇帝尚未明講或難於言傳的內心含意。憑著這套本領,宣帝末年就已經混上了個中書僕射,並與中書令弘恭結為黨友。到劉奭即位時,石顯已經是一個飽覽宦海沉浮和官場事故的鑽營利祿的老手,很快就贏得了劉奭的歡心和寵信。隨著寵信加深,中書的權力日益增大,自然就會與那些所謂的儒家忠臣產生矛盾,於是朝中形成了以弘恭、石顯為首的中書勢力和以肖望之、周堪為首的勢力的對立局面。雙方明爭暗鬥,愈演愈烈。 肖、周二人向劉奭提出廢除中書機構,試圖根除石顯等一夥,奪回朝廷大權。劉奭性格柔弱,因此採取折中態度,對廢除中書之議久置不決。而石顯、弘恭則及時行動,數次設計,先是逼肖望之自殺,後又氣死了周堪。雖說劉奭憐惜師傅,而且還把周堪的職位加在石顯之上。但是終囚識不破石顯的計謀,而石顯又穩操實權,未能保住師傅的地位、性命。從此正直派官員失去了首領,更處於被動和困難境地。 為政乏力 漢元帝在位期間,也採取了一些政策,希圖振興國家,但是終因積弊大深,劉奭本人柔弱無能,又寵信奸臣,未能如願。 繼位之初,劉奭的師傅和儒臣紛紛進諫,禁奢糜,行節儉。貢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時,皇帝宮女不過十多人,廄馬百餘匹,後來日益奢侈,後宮女子竟達數於人,廄中食粟之馬達到萬匹。上行下效,諸侯妻妾有的多達幾百人,豪富者的歌女也有數十人,造成天下內多怨女,外多曠夫。他建議劉奭首先從自己做起,成為節約的表率,來糾正社會的侈糜之風。在貢禹規諫下、劉奭在皇室範圍內先後採取了許多節儉的措施。他詔令停止維修那些經常不去的離宮別館,大仆減少喂馬的谷,水衡減少喂獸的肉,撤消黃門署的乘輿、狗馬和玩物,並把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飛外池和嚴御池曰曰處曰獵遊玩場所假與貧民田居。他又下詔解除甘泉、建章二宮的警衛,衛士一律曰鄉務農。百官各署務必減省費用,將實際情況向上彙報。還詔命負責宮中飲食的女官,不要每日屠宰,伙食費照以往省減二分之一。乘輿養馬以不誤正事為準則,不可鋪張浪費。並廢除了角抵戲以及常用的上林宮館。 儘管劉奭重用儒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納諫,並採取了一些輕刑和節儉的措施,但絲毫也不能改變西漢王朝的沒落。劉奭曾減省刑罰70多項,並連年大赦,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盜賊滿山,社會治安極為混亂。而節儉方面,劉奭做出不少示範動作,但奢糜之風有增無減。由於積重難返,劉奭也別無良策,振興乏力,再加上寵信奸臣。所以朝綱不整,地方吏治敗壞,以致貪官暴斂,酷吏橫行,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西漢王朝只有向下坡路滑去。 好色之徒 劉奭做太子的時候,姬妾美人眾多,可他獨寵司馬良娣。司馬良娣去世以後,劉奭這個性情中人,還能做到用情專一,從此不再親近眾姬妾。宣帝劉詢無奈之下,選美女王政君入宮,也就把後來滅了西漢的王氏外戚集團推上了歷史舞台。這王政君註定要成為王氏外戚集團的創始人,伴劉奭一夜,就懷上劉驁。劉驁誕生後,宣帝非常喜愛,親自給他起名為驁,宇大孫,常留在身邊玩耍。劉奭即位後,自然就把劉驁立為太子,立王政君為皇后,但劉奭並不愛她,所以王政君很少能夠親近劉奭。 到了晚年的劉奭,不親政事,貪圖安逸。他不喜皇后,而太子劉驁年少時還能喜好經書儒學,後來卻貪婪酒色,劉奭發現自己的兒子不能將自己獨尊儒術的方針繼承下去,自然就不那麼寵愛了。這時劉奭愛的是傅昭儀,由母及子,自然對其於劉康也非常寵愛,遂生易儀之念。公元前33年,劉奭病重,傅昭儀和劉康常侍左右,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劉驁稀得進見。劉奭幾次問尚書關於景帝廢栗太子而立膠東王劉徹的舊例,打算易儲。皇后王政君、太子劉驁和劉驁長舅衛尉王鳳日夜憂愁,不知如何是好。史丹是劉奭的親密舊臣,能入禁中看望劉奭。他乘劉奭獨寢時,徑直闖入卧室,跪在劉奭面前哭訴說:「皇太子以嫡長子立為太子,已經有十多年了,名號因人百姓心中,天下無不歸心。現在見定陶王受陛下深寵,紛傳陛下打算易儀,道路流言,滿城風雨。若果有此事,公卿以下的滿朝群臣必定以死相爭,拒不奉詔。願陛下先賜臣死,以示群臣。」劉奭本為仁柔皇帝,不忍見愛臣傷心流淚,又覺得史丹言辭懇切,深受感動,說:「寡人的身體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然而太子和兩王年少,欲去又留戀,怎能不挂念呢?不過,卻沒有易儀的打算。況且,皇后是個寬厚謹慎的人,先帝又喜歡驁兒,我豈能違背他老人家的旨意。你是從哪裡聽到這些閑話呢?」史丹借著劉奭的話茬,連連叩頭說:「愚臣妄聞胡說,罪該萬死。」劉奭說:「我的病日益沉重,恐怕不能好了。盡心輔佐太子吧,不要讓我失望。」從此,劉奭打消了易儀之念。當年五月,劉奭死於未央宮。在位16年,終年43歲。 漢成帝劉驁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曾用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謚號:孝成帝 廟號:同宗 安葬地:延陵 公元前51年,漢成帝劉聱出生 公元前33年,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 公元前28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大陽黑子的記載。此外,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詳細的哈雷彗星觀察記載。 公元前31年,漢成帝下詔減天下賦錢。 公元前13年,漢成帝下令禁奢糜 公元前8年,漢成帝設三公,三公制度開始實行。 公元前7年,漢成帝劉驁逝世。 漢成帝劉驁說起來還算是個有創造力的皇帝。雖然在政績方面不怎麼樣,但在其他方面來講,做了一些開創性的事情,還是值得稱讚的。這個具有創造力的皇帝,在史學家的眼裡並不怎麼樣,因為劉驁年少時是個聽話的孩子,好好學儒家經典,行事也像儒生,但長太后卻沉迷於酒色。這在那些衛道士的眼裡,自然被認為是不學無術,然而正是這位皇帝,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此外,劉驁在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創立了延續千年的三公制度,也算是那些衛道士所肯定的唯一政績。 劉驁也是個性情中人,面對成群的美女,作為皇帝的他自然不會是什麼柳下惠,所以,對他與趙飛燕之間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大加撻伐了。 不過,劉驁還應該為西漢的滅亡負點責任,因為他把朝中大權交給了外戚王氏集團,而且在朝中大臣的反對下,在漢初外戚呂氏集團的前車之鑒下,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沒有鎮壓王氏集團。 創新不忘酒色 劉驁的皇位,還是拜漢宣帝劉詢所賜。因為漢宣帝是他父親劉奭和母親王政君的介紹人。而劉驁出生後,又深受漢宣帝的喜愛,自然而然,皇太子的位置,劉驁不坐誰坐?儘管後來劉奭曾經想廢掉這個太子,原因是劉驁長太后生活過於安逸.「幸酒,樂燕樂」,劉奭認為作為皇儲不該如此享樂,加上劉奭喜歡寵妃傅昭儀的兒子定向王劉康,多次想改立劉康為太子。最後幸虧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為幫子陳情,加之元帝考慮宣帝曾甚愛太孫,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後再沒有出現波折。不久,劉奭去世,劉驁繼位,時年19歲。成帝繼位的第二年,改年號為「建始」,5年後又改元「河平」,以後每四年改元年號,先後是「陽朔」、「鴻嘉」、「肇始」、「元延」、「綏和」。這一舉動就足以證明,漢成帝劉驁就是一個喜歡「變」的創造性人才。劉驁學習儒術的結果就是,性格格外溫和內向,謹小慎微,謙恭有餘,豪奭不足。 有一次劉奭急召他,如果爭取時間,他可以橫穿皇帝獨行的「馳道」,很快來到皇宮,但他卻以不可逾越為由繞道而行,很晚才到。劉奭自然很喜歡他這種能明禮法的行為,所以他最終還是當了皇帝。但劉奭卻不知道,正是劉驁這種「軍博謹慎」的性格,對他以後的統治曾產生很大影響。他繼位後加強皇權,卻終未能削弱外戚的勢力,與此不無關係。 劉驁長太后,喜歌舞酒色,也比較喜歡研究政治以外的一些學問。因此,成帝時期科技、文化有著長足的發展。其間,出現了總結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著名農書《泛勝之書》。公元前28年,漢成帝劉驁就給後人留下了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載。此外,還留下了我國古代最詳細的哈雷彗星觀察記載。 在文化上,劉驁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圖書收集、整理工作。他下詔進行了一次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圖書收集整理工作。這項工作由當時的著名學者光祿大夫劉向具體負責。但劉向未競而逝,後到哀帝時由其予劉歆繼續完成,編成了一部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作為皇帝的劉驁,尤其是作為一個比較庸碌無為的皇帝,漢成帝劉驁也不能脫俗,縱情聲色,奢糜無度。在受到儒家禮法的嚴重桎梏下,劉驁能夠在後宮「湛於酒色」,也算是他的一種解脫吧。可能到他在位後期,連這點放縱自己的特權也差點被那些封建儒學的衛道士給勸諫後,只有出去散心了。他於是經常帶侍從十餘人,便服出入市裡。還曾置瓜田於民間,蓄私奴車馬於北宮。就是如此也被許多大臣都為此感到痛心和失望。這劉驁也真夠倒霉的,如果他能晚生個1700年就好了。清朝的康熙帝和帝成天出去瞎遛彎,而且還是浩浩蕩蕩地出行,也沒見誰把他倆怎麼著,最後還把這兩人出行中的故事傳為佳話。這劉驁不過是偷偷跑出去透透風,買點東西玩玩,還被儒生谷永等人數次進諫,又被後世的史學家稱其為一意孤行,根本不聽,這成帝能有作為嗎?不幹點縱情聲色的事情還能幹什麼? 所以劉驁先後立了兩個皇后,但這也無可厚非。想後來晉武帝這個更無恥的君主,大選天下美女,無法都能幸之,於是竟然任揚車行之,開到哪算哪。可這個皇帝還是開國君王,還能得到史學家的幾聲禮讚。相比之下,這劉驁也是真夠倒霉的了。其實漢成帝的一生就愛了兩個女人:一個是許皇后,一個是趙皇后;就這樣,還是被後來之人說成是縱情聲色?!我想,這也許是成帝劉驁先學儒術,後抵儒術而喜其他被儒生認為是旁門左道的學問,自然就會受到那些飽讀儒學經書的封建史學家們的唾罵。唉……哀之,惜之……。 劉驁一生中的這兩個皇后,許皇后不用多說,其被廢的原因有二:一是曾先後生一男一女均夭折,害得成帝長期無子嗣;二是受姐姐的妒人之術牽連,自然就會被廢處昭台宮,在寂寞中渡過餘生。 趙皇后「趙飛燕」,在歷史上還是有點名氣的,她本是陽阿公主家舞女,因身輕善舞,被微行至陽阿公主家的成帝,看到,便召入宮中。以後聽說其妹貌美,又召其妹入宮,二人均封為婕妤。這也許就是漢成帝劉驁被人罵為「縱情聲色」的原因。不過這個以舞女身份當上皇后的趙飛燕,除了會跳舞外,惟一在行的就是陷害許皇后,摧殘宮中其他已懷孕的嬪妃,以至「生子者殺,墮胎者無數」。這原因就是姐妹10年間受寵於劉驁,但也始終沒有生子。成帝死後,趙皇后被尊稱為皇太后。儘管當時大臣都要求廢黜趙氏,但由於趙皇后曾力主策立哀帝為太子,於哀帝有私恩,因而只是迫令其妹趙昭儀自殺,哀帝仍然尊她為皇太后。一直到哀帝去世,王莽執政時,以太皇大後的名義廢趙皇后為庶人,趙氏才被迫自殺。 有心為政力不足 漢成帝劉驁也是想當個好皇帝的,從他下令減輕賦錢、嚴禁奢侈和設置三公就可以看出來。不過這時的西漢王朝已經是江河日下、積重難返,劉驁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扭轉乾坤了。不過,漢成帝值得稱道的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面對病入膏肓的西漢王朝,他還是舍全力而救之。劉驁下令減輕賦稅和嚴禁奢侈,都沒有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不過他為了加強皇權而對官制進行的改革,倒可以大書特書一番。 公元前28年,劉驁初置尚書5人,1人為長官,稱「尚書僕射」;4人分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務;兩千石曹,掌管郡國兩千石官員事務;民曹,掌管吏民上書事務;軍曹,掌管少數民族及國外往來事務。尚書的職權範圍很廣,實際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它的設置表明皇帝加強了對朝廷事務的控制。三公制度的實施是在公元前8年,劉驁下詔罷將軍官,以大司馬驃騎將軍為大司馬,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因為大司馬、大司空的職權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樣,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稱為「三公」。這標誌著三公制的開始實行。三公制的設置是當時皇權加強、與相權矛盾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表面上看,成帝置三公不過是改一個丞相為三個丞相,但實際上,是將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三公互不統轄,這必然會加強皇帝的專制獨裁。 不過,當時西漢王朝的環境決定了他強化的皇權不過是強化了制度,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劉驁即位後,母模子貴,外戚自然雞犬升天。劉驁大舅陽平侯王鳳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握朝中實權。劉驁生性懦弱,加之王鳳又是其大舅,自然在朝政上對王鳳就比較謙讓。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劉歆為中常侍,沒有告訴王鳳,王鳳知道後堅決不同意,並否決了這個任命。劉驁心裡雖然不情願,也只好不了了之。 劉驁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終把持著朝中大權。出於對漢家王朝的忠心和對王氏專權的不滿以及個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都曾大聲疾呼,應罷免王氏。西漢的宗室、楚王劉向也多次向成帝進諫要求罷免王氏,劉驁雖然認為劉向講得很對,但最終也沒有奪王氏大權。劉驁所以把大權始終交給王氏,自有他的考慮。劉驁深知,朝中士人並不可靠,因為士人執政大多會結黨營私;宦官也靠不住,他們執政更是結黨專權,為所欲為。在劉驁看來,最可靠的還是外戚。況且他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外戚還為他出過很大的力。所以,終漢成帝劉驁一朝,儘管反對王氏專權的呼聲此起彼伏,但王氏集團由於劉驁的支持,始終掌握著朝中大權。以至到了王莽,終於另立王朝,取劉氏而代之。 漢成帝劉驁在生前做錯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看錯了人,把江山交給了同性戀皇帝劉欣。他一直無子,在位晚期身體多病,意識到不會再有兒子,便於公元前9年下令朝中推薦藩王為太子。當時的人選一個是他的小弟中山王劉興,一個是侄子定陶王劉欣。朝中為這兩個人選爭論不休。最後劉驁在召見了劉興和劉欣後,決定將大位傳給比較有禮節的劉欣。 立太子後,漢成帝劉驁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公元前7年,成帝在長安宮中突然病故,時年46歲。 哀帝劉欣 (公元前25年~公元1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曾用年號:建平、太初元將、元壽 謚號:孝哀帝 廟號:無 安葬地:夷陵 公元前25年,劉欣出生。 公元前22年,劉欣的父親劉康去世,年僅3歲的劉欣嗣立為王。 公元前8年,劉欣被漢成帝劉驁封為太子。 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劉欣即位,是為哀帝。 公元前5年,劉欣演出了一場「再受命」的鬧劇,不久即宣布廢除。 公元1年,劉欣病逝。 漢衷帝劉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性戀皇帝,或者是唯一一個敢於公開自己是同性戀的皇帝。這點勇氣,還是值得佩服的,因為在中國歷史上,便有很多皇帝好男寵,劉欣的祖先,開國皇帝劉邦就曾在史書中留名。不過這些皇帝都沒有敢把自己的醜事大過張揚,加上劉欣行事確實讓那些衛道士不滿,於是漢哀帝劉欣就在歷史上留下了同性戀皇帝這樣一個名聲。其實從漢哀帝劉欣的性格來看,這個皇帝還是比較守儒家禮節的,漢成帝劉驁就因為看中他這一點,才把他立為太子。但劉欣當政後,卻獨寵董賢,把朝中大權交給了董賢,甚至還曾想過要傳位給他。這董賢要說有些才能的話,也就罷了,可董賢偏偏只會在劉欣面前嬌媚作態,別無其他長處,最後甚至把大權交給了後來篡位自立的王莽,西漢朝政不亂才怪。 劉欣也算能夠識時務,知道當時的西漢王朝已經危在旦夕,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來解決矛盾,甚至還異想天開地搞「再受命」,藉以維持日暮西山的西漢王朝。不過他的所作所為大過理想化,因此非但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反而因天真地「再受命」而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笑柄。 施政困難重重 漢哀帝劉欣在即位前,已經是一個諸侯王,按照常理來說,劉欣已經不可能登上皇位,只是規規矩矩地做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諸侯,了此殘生。但僥倖的機會卻使他得以進身,從而登上九重高位,成為一代君王。 這個機會來源於漢成帝劉驁無子。公元前9年,漢成帝劉驁因無子,決定議以藩王為太子,所議人選一個是中山王劉興,一個就是劉欣。朝中大臣分成兩派,為究竟誰做太子爭論得不可開交。劉驁無奈,只得把劉興和劉欣都召來,以考察誰究竟是太子人選。劉欣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學教育,自然對儒家禮節了如指掌,因此入朝時便帶上了太傅、國相和中尉,劉興卻只有太傅侍從。漢成帝劉驁自然就喜歡上了這個遵紀守法的好青年了。於是首先問劉欣:「為什麼把大傅、包相、中尉都帶入朝?」劉欣回答說,按規定諸侯王來朝可由國中兩千石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兩個石官,所以就讓他們陪著入朝。成帝又讓他背《詩》,他不僅背得非常流暢,還能解說其中意義。而成帝考問劉興為什麼只帶大傅一人入朝,劉興卻回答不出。讓他背《尚書》。也背不出。而後吃飯的時候,劉興出了洋相,很貪吃,以至吃得太飽而不得不把褲帶解開。相比之下,劉驁自然就喜歡劉欣了。再加上劉欣的祖母傅太后偷偷送了許多錢財給趙皇后。枕頭風一吹,劉驁就下詔立劉欣為太子。 劉欣被立為太子後,還真能穩得住陣腳,並沒有得意忘形,反而向成帝謙讓說:「我的才能還不足以任太子,陛下您聖德寬仁,肯定還會有兒子。我現在只願意在您身邊朝夕奉問,一旦您有了聖嗣,我就歸國守藩。」劉驁聽了以後更加高興。公元前7年三月,漢成帝猝然駕崩,劉欣即位,是為哀帝,時年19歲。 漢哀帝還算是個仁君,面對千瘡百孔的西漢王朝,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西漢王朝當時正潛伏著由外戚王氏集團和生活奢侈腐朽的官僚、貴戚所引起的巨大的統治危機。漢哀帝在位七年,幾乎是竭盡全力試圖來挽救危機,力圖起死回生。 俗話說:旁觀者清。由藩王當上皇帝的劉欣,自然知道外戚王氏集團的擅權專政,所以即位伊始,他就針對王氏專權,極力削其權。使得漢哀帝在位時期,外戚王氏集團暫時給打在陰溝里翻不了身。不過,他的政策是又拉又打,不把事情做絕,他在削弱了王氏權力後,對他們還保留了一定的待遇。經過這一番努力,儘管王氏還有不少羽翼,但朝中大權已基本被奪回到哀帝手裡,王氏的氣焰也受到沉重打擊。 劉欣在削奪王氏權力的同時,還是沒有能從分封外戚的怪圈走出來,把自己的外戚丁、傅兩家都封了官。但劉欣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他的外戚當政,而只是利用他們來削奪王氏權力,因此並沒有把實權交給他們。 面對積難重重的統治局面,劉欣「心比天高」,無奈西漢王朝已經是「命比紙薄」。他極力試圖緩和階級矛盾,即位伊始,就下令罷樂府官,以求百姓節儉;接著,又針對土地兼并盛行、奴婢數量猛增,下令限制田宅和奴婢數量。同時,還下令罷職齊國三服官(管理製造絲織服裝的官員)。無奈在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的貴戚、大官僚都表示反對的情況下,哀帝只好下詔暫緩實行。 從骨子裡就是個理想主義者的劉欣,見改良不行,又心生一計,試圖在精神上搞欺騙,演出一場「再受命」的鬧劇。所謂「再受命」,就是漢王朝繼漢高祖得到天命代替秦王朝後,又再次得到天命,以繼續統治。於是劉欣在公元前5年就下詔宣布,把建平二年改為「大初元將元年」,自己改稱為「陳聖劉大平皇帝」,從而表明已經「再受命」了。但這套把戲不僅欺騙不了多少人,而且還給人一種漢朝氣數已盡的感覺。這套把戲並沒有什麼人相信,就連劉欣自己也覺得荒唐。所以,僅僅兩個月後,他就下令廢除了「再受命」。 斷袖之癖的由來 漢哀帝劉欣不愛美女愛鬚眉,專好男寵。一些史學家認為,劉欣生活儉樸,不好聲色,在宮中也沒有廣立嬪妃。這劉欣只好男寵,還在宮中廣立嬪妃幹嘛?如果這漢哀帝劉欣不是因為專好男寵,他究竟會不會廣立嬪妃就很難說了。所以,那些又罵他是同性戀,又誇讚他在宮中沒有光臨嬪妃的史學家們,只能說是對劉欣是既罵其是婊予又給其立牌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這劉欣皇帝和男寵董賢的認識頗具有些戲劇性。這董賢曾在漢成帝末年任太子舍人,在劉欣繼位後隨太子官屬升為郎官,自然在劉欣面前露面的機會就要多了一些。一直沒有注意過他的劉欣,在一次傳報時刻的時候,發現這傳報時刻的董賢長得漂亮,於是便把他弄到了身邊,拜為黃門郎,從此愛寵萬分。這樣一來,劉欣除了一個太后為親上加親給他娶的傅皇后,就只有這個不是皇后,勝似皇后的董賢了。後來,劉欣為了避嫌,也是為了更方便地和這個董賢長相廝守,把董賢之妹立為昭儀。總算是冷清的皇宮中多了點女人氣。 董賢受寵,自己又是個男人,無法「嫁」到宮中,劉欣就不斷升他的官,官高位重,和皇帝見面也就不是難題了。他在受寵後不久,就被任為駙馬都尉侍中。從此出則和劉欣同葷,長則侍從哀帝左右,甚至經常和哀帝一起睡覺。一次午睡,董賢與劉欣同床,劉欣醒後發現衣袖被董賢身體壓住,他想起來,但董賢睡得很香,為了不把董賢弄醒,劉欣就用刀把衣袖割斷。同性戀的代名訶「斷袖之癬」就由此而來。這董賢天生也是個男寵,對劉欣極盡其柔媚能事。每次休假,都不肯出宮,留在劉欣身邊照看醫藥。這更博得劉欣的歡心。到後來,兩人難分難捨,劉欣就下令召董賢妻和董賢一起住在宮中,封董賢父為少府,岳父為將作大匠,內弟為執金吾。然後命其岳父為董賢在北闕下修建別墅,賜予金縷玉衣以及武庫禁兵和尚方珍寶。後來,哀帝又借口董賢曾告發東平王后行巫蠱,下詔封董賢為高安侯。不久又增封兩千戶,丞相王嘉不識時務,站出來反對,結果落得個迫令自殺的下場。後來,劉欣竟罷免大司馬丁明,而以董賢代之。於是整個朝廷就都落在一個只會嬌媚能事而無治國之才的男寵手裡。這劉欣愛董賢之深,難以形容,甚至到後來,還想把西漢的江山禪讓給這個男寵,以討其歡心,幸有大臣在旁極力勸阻,方才作罷。 漢哀帝劉欣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特點的,~個皇帝了,通常擾亂朝綱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可這漢哀帝的朝綱,偏偏亂在一個男寵手裡。他所以寵幸董賢,也算是有其難言的苦衷。當時,西漢王朝已陷入嚴重的統治危機,他雖然竭盡全力來挽救,甚至天真地「再受命」,結果全都失敗,嚴重打擊了他統治全國的自信心,要想從女色上找點安慰,卻自己身體多病,所以只好從董賢這個男寵身上尋求些許安慰。況且,當時朝中派系林立,黨爭頻繁,劉欣對哪派都不放心,也只有董賢這樣一個無幫無派、對他又柔媚體貼的男寵使他最為放心;同時他通過尊崇董賢,不僅可以壓抑朝中各派勢力,而且可以更加強調皇帝生殺予奪的權力。故此,他對董賢的寵幸也就愈演愈烈。 然而,依靠一個男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太過悲哀了。就是在這樣內外交困之中,哀帝於公元前1年病故,享年26歲。 平帝劉衍 (公元前9年~公元5年) 在位時間:公元元年~公元5年 曾用年號:元始 謚號:孝平皇帝 廟號: 安葬地:康陵 公元前8年,劉衍出生,被取名為箕子。 公元元年,劉衍即位,是為漢平帝。 公元3年,劉衍在王莽的策划下,娶比自己大三歲的王莽女兒為妻。 公元5年,劉衍被王莽毒死。 漢平帝劉衍是王莽控制的第一個玩偶皇帝,後來還有被迫禪位於王莽的孺子劉嬰。作為一個玩偶皇帝,劉衍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但即使不被王莽控制,面對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漢王朝,劉衍也不可能變出什麼靈丹妙藥,來拯救這個已陷於癱瘓中的西漢王朝。因此,他被王莽毒死,是他人生的悲劇,但沒有成為亡國之君,身在九泉之下的劉衍,也應該感到萬分慶幸了。 劉衍是中山孝王劉興之子,漢元帝之刊。公元前37年,劉衍的父親劉興剛5歲,就被封為信都王。14年後,改封為中山王。公元前9年,劉興妾衛姬生一子,取名箕子,這就是後來的漢平帝劉衍。這個後來的小皇帝生下來就是個貴人命,他出生不到一年,老爸劉興就病死,然後劉衍以不到一歲的年齡繼承王位。過了8年後,劉衍又向上走了一步,公元元年,哀帝劉欣一命嗚呼,劉欣沒有兒子,與他血緣最近的箕子順理成章地登上帝位,南面稱孤,是為平帝。劉衍福緣自然不淺,但只能當家卻不能做主,這就註定了他的少年夭折的命。 伴隨著劉衍上台的,還有一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此人就是王莽。王莽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兒,在王政君當上太后的時候開始進入官場,但卻碰上了個專愛男寵的哀帝。哀帝把大權都交給男寵董賢,王莽自然只有靠邊站的份。直到哀帝一命嗚呼,董賢主動讓賢,又加上姑媽王政君的安排,王莽這才撥開雲霧見天日,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執掌了大權的王莽,當然不希望大權旁落,他本來就是外戚,自然知道外戚在西漢末年的朝廷中處於何種位置。所以當平帝即位,要將母親衛氏接到京城做皇太后時,王莽就害怕衛氏外戚分割他的權力,便另立劉成都為中山王,拜衛姬為中孝王王后,留居中山,不准她去京師長安。 阻止了衛氏進京,王莽又開始策劃為平帝娶妻之事。公元3年,平帝年滿11歲。王莽打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平帝作皇后,利用裙帶關係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權位。為此,他向太皇太后上了一篇冠冕堂皇的奏章,說服老邁昏庸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下旨,為漢平帝劉衍則選淑女做皇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下令將淑女的名字呈上來,供她選擇。王莽擔心自己女兒落選,讓別人的女兒做了皇后,便上書說女兒不材,不配八選。太皇太后對王莽大加讚賞,下詔不選王莽的女兒。誰知太后此詔一下,庶民、儒士、百官公卿紛紛上書,為王莽和他的女兒大唱讚歌,面對那些連篇累牘的奏疏,太皇太后,只好答應他們的請求。 不過,隨著日漸長大,平帝對王莽專權跋扈日益不滿,逐漸有了除掉王莽之心。王莽害怕,於是先下手為強,除掉平帝。公元5年冬,王莽以進貢窖酒為名,置毒於酒中,平帝喝後便一命嗚呼,享年13歲。 孺子劉嬰 (公元3年~公元23年) 在位時間:公元5年~公元8年 曾用年號:居攝 謚號:無 廟號:無 安葬地:不詳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鳩殺了年僅13歲的漢平帝後,以「兄弟不得相為後」為借口,不擁立年齡都較大的53個諸侯王。最後,王莽看中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年僅兩歲的劉嬰。劉嬰被立為皇太子,號曰:「孺子」,改元「居攝」,尊平帝王皇后為皇太后,而王莽則自任「攝皇帝」,劉嬰完全就是王莽稱帝前的傀儡而已。待王莽代漢自立的時機成熟後,劉嬰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被王莽廢為「安定公」,之後就在囚籠般的安定府中渡過了15年。公元23年,王莽被殺,劉嬰也未能倖免,他被更始帝派人殺死,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推薦閱讀:
※西漢名將燦若繁星,為何這3位被津津樂道?
※西漢開國功臣表
※西漢京方發明的六爻預測,學會裝六親就算你入門
※項羽不理,劉邦不愛,一段漢國版「隆中對」,改變了歷史
※西漢高祖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