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十二因緣」指的是什麼?
佛教新
人間佛教導讀? 佛家有所謂「六道輪迴」的說法,六道包括「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前三道為惡道,後三道為善道。
「十二因緣」講的是人道中的輪迴過程,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人生狀態。
佛教認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體叫作「中陰身」,中陰身的目標是尋找適合投胎的父母,進行轉生。這種轉生之念,便是無明。
一、無明
無始以來,由於一念不覺,不能了知「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就是無明。
無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稱為「無始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
男女之間所生的愛意,便是「一念無明」,這種無明是引發其他因緣的根本。
二、行
因為有了這個煩惱的根源,於是有了行,所以說「無明緣行」。
行是行為,是造作,因為過去的無明迷惑妄心,引發了身、口、意三業,招感未來果報的力量。
具體而言,此時男女雙方已經互生愛意,便會產生交媾的行為,這就是行。
三、識
在這裡特別指投胎的業識,是依過去惑業的動力,看到現前欲境,生起「納想為胎」的念頭,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這便是「識」。
「識」的過程,便是中陰身投胎的過程。
四、名色
有了識之後,就有「名色」,所謂「識緣名色」就是這個意思。
名色是投胎之後的肉體與精神的結合,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色是肉體的物質色。
父母血脈與心法共同構成了名色,也就是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
身心完備之後,則有「六入」。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又能為六塵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見顏色,便入於色塵,其他諸根,道理亦然。
十二因緣中,生命的開始,便是這個樣子。
六、觸
胚胎出母體後,與外界接觸,通過六入的作用而產生一種觸覺,這便是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單純知覺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環境,環境的好壞,會通過六根傳遞給精神,對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才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的說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親近賢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層次,做良善之人。
「觸」是十二因緣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重點把握。
七、受
受,是一種對「觸」的精神領受,對外境苦樂等感覺的體驗。比如我們同時嘗到酸甜苦辣,便會同時接受這四種味道,而且層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對所處之境的消化與領受,將外在化為內心感受的過程。
八、愛
愛,指的是一種貪愛,是由於感受到苦樂而產生出的愛憎等情緒。
《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佛法觀念中,愛與憎是一體的兩面,互相作用。
貪愛和厭惡之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關鍵。只有去除這種慾念,才能「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擺脫輪迴。
九、取
當你對事物產生愛欲,便想把它拿過來,這便是「取」。
取是一種執著,是一種貪,因此會產生種種惡業,造成身心的種種煩惱。取和愛、無明都是煩惱的迷惑因,如果能夠斷除,則可免受生死之苦。
十、有
有,就是將取得的東西為自己所有的意念與行為,會構成潛在的業力。這些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是相續而生,不會亡失的,所以稱為「有」。
愛、取、有三支是於現在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的因。
十一、生
生,是指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來世又托胎投生。
十二、老死
有生就有老和死。隨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便是「老」,最後呼吸停止,諸蘊離散,身壞命終,則是「死」。
不過,老死並非有情的全部滅亡,老死的是色身,業識卻與無明和行,重複另一輪的生命流轉。
現在世的愛、取、有三支苦因,會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生動揭示了三世輪迴,因果報應的必然規律。
十二因緣是一個扣一個的連環,互相作用的連鎖,叫作「順生門」。而想要「跳出紅塵外,不在三界里」,就要從斬斷「無明」開始。無明既滅,其他因果皆無,煩惱便會徹底滅除,也免受生死輪迴之苦,這就叫「還滅門」。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緣,就是滅無明之念,求解脫之法,解脫之後,便可得涅槃,成佛之道盡在其中。
推薦閱讀:
※十二因緣空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正法:【十二因緣】 諸法皆由因緣展轉相生
※正法:【十二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三世流轉的生命 第一篇 十二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