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曲解的好萊塢式精神病們

隨便挑一部經典恐怖電影,無論是《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還是《閃靈》(The Shining),你都能看到精神病人的身影。但我總覺得編劇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解釋主人公的瘋狂暴力行為而已 —— 大多數電影里的精神病(尤其在那些暴力血腥的恐怖電影里),顯然都在誇張現實中的病理學特徵;只要是為劇情服務,他們什麼都幹得出來。往好了說,這他媽叫懶;而更糟糕的是,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在妖魔化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精神病人。

丹尼·威丁(Danny Wedding)教授曾擔任美國密蘇里州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主任,參與編寫了《電影與精神病:通過影片了解精神病理學》(Movies and Mental Illness: Using Films to Understand Psychopathology)一書。我找到他聊了聊,想知道好萊塢編劇是如何炮製出了那些胡逼的精神病傳說。

VICE:你怎麼看待大多數電影里塑造的精神病人形象?

丹尼·威丁:像《十三號黑色星期五》這樣的恐怖電影,都很喜歡將精神病患者描繪成殺人狂,或者暴力瘋子。這一點十分可怕,這種曲解精神病人的謬誤在電影中比比皆是。但同時,也有很多電影上在這一點上做得出奇的好,而且越來越多的導演和製片人都開始在創作階段就僱傭心理學家做顧問。

暴力行為與精神病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呢?

其實有非常明確的證據表明,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成為暴力行為受害者的可能,要遠遠超出其作為暴力行為施害者的概率。很多精神病患者無家可歸,顯然是社會弱勢群體,而不是什麼搶匪、搶劫犯和殺人狂。即使偶有暴力行為發生,也大多在家人的範圍內,通常不會涉及陌生人。

電影里的那些心理學教授和專家的形象,是不是也被歪曲了?

是的。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有所好轉。之前一直是那一套陳詞濫調,把心理健康專家塑造成不稱職的小丑形象 …… 話說你看過《天才也瘋狂》(What About Bob?)這部電影嗎?

看過,最近才看的。比爾·默里(Bill Murray)演的那個對吧?

對,就是它。我一直覺得那還算部不錯的電影,但理查德·德萊福斯(Richard Dreyfuss)扮演的那個心理學專家實在是又愚蠢又無能。我覺得可能這就是他們的幽默感所在吧,他們通常會把心理理療師描繪成十分愚蠢的形象,什麼用都沒有;要麼就像在希區柯克的《驚魂記》(Psycho)里那樣,把心理學家塑造成無所不知的全能專家,可以看到最深邃最黑暗最骯髒的地方什麼的;還有就是比如《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這樣的影片,則會把心理健康師描寫成變態殺手,漢尼拔什麼的;還有在《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這種電影里,則會將其描述成十分不道德的形象,跟精神病患者睡覺什麼的。

所有這些電影,都將心理專家描述成不道德或者無能沒用的形象,要麼就是擁有顯然不可能具備的能力,比如看穿某人內心,對其行為作出預判的本事什麼的。實際上,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精神病醫生,並不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

有人在這點上做得比較好嗎?

有一部叫做 (Clean, Shaven)的加拿大電影還不錯,不知道你看過沒有,不是特別有名,但我每次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都會推薦這部電影。還有《烏雲背後的幸福線》(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也相當準確地描述出了躁鬱症這種雙相感情障礙的特徵。另外你看過《時時刻刻》(The Hours)嗎?這是一部關於弗吉妮婭·伍爾芙(Virginia Woolf,由妮可·基德曼扮演)的電影,而她本人顯然就患有躁鬱症。我覺得,他們在描述這種心理病症時下的功夫真挺足的。

所以你覺得電影界在這方面是否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確實是的。比如朗·霍華德(Ron Howard)拍攝的那部《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在這方面做得就很突出。他是個很棒的導演,用充滿同情的眼光塑造出了約翰·納什(John Nash)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當然也十分準確地描寫出了納什所患的和病症。霍華德在電影中表現納什幻視症的時候,顯得異常有創意,並且生動震撼。

電影里還有什麼其他關於精神病人的曲解嗎?

首先是對創傷病因的曲解。比如很多電影都會這樣表現:如果一個人患有某種精神疾病,那麼肯定他在過去經歷過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童年陰影什麼的。《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和其他描寫解離性障礙的電影,通常都會將病患描寫成童年時受到過身體或性方面的虐待。你估計看過《天涯淪落兩心知》(The Fisher King)吧?裡面的羅賓·威廉姆斯在塑造那個精神分裂症病人上做得確實不錯,可他的這種病症卻來源於未婚妻在餐廳被殺害的經歷。實際上,此類經歷通常會導致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但不會成為精神分裂症。其實很多發展成精神病的患者,在過去的人生中並沒有創傷歷史。

此外還有一種特別有害的曲解,就是認為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一定有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有一對糟糕的父母,然後就是相信愛會戰勝心理病魔什麼的。我不是說愛不重要,它的確會提供一種支持,也能幫患者的家人渡過難關;但愛不是真正的解藥,愛沒法讓你的精神分裂症痊癒。

那在你看來,電影界在描述精神病人時犯下的最惡劣的謬誤是什麼?

比如《閃靈》(The Shining)里試圖殺掉自己妻兒的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還有《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里的弗萊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所扮演的暴力精神病患者,這兩個角色尤其嚴重,甚至糟糕到沒法評論的地步。很多電影都會把精神病與暴力行為或者性犯罪聯繫到一起,所以劇中病人不僅會殺人,還會在殺人之前先強姦,或者進行性侵犯什麼的。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算是部暴力的電影吧!但我一直很欣賞比克爾慢慢陷入瘋狂狀態的表現方式,因為好多其他電影似乎更喜歡讓病患迅速直接地進入癲狂狀態。

那片子確實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馬丁·斯科塞斯也是一個牛逼的導演,《計程車司機》很準確地描述出了精神疾病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般來說,大多數類型的精神疾病都是很不容易被察覺的,一開始都是漸進而緩慢地發展。像精神分裂症這種心理疾病,可能是從你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但到了25歲左右才會完全體現出來。其他的精神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則可能在你60歲的時候才慢慢出現,然後到70歲的時候才完全爆發。不過確實也有一些精神疾病會立刻表現出來,比如你聽說過 「分離轉換性 這個詞嗎?

沒有。

嗯,有些人會突然出現這種癥狀,比如歇斯底里盲症。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這樣的:一個母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汽車碾壓之死,然後她突然就瞎了,什麼也看不見了。她接受過眼科醫師、驗光師專家和神經學家的診斷,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能夠導致她失明的原因。但她就是看不見了。現在只能推測,這是她在心理學層面的過激自我保護反應,用這種方式 「毀滅」 掉她所經歷的可怕往事。

那麼在現實中,還有什麼會導致人出現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範疇實在太寬泛了,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疾病」 一樣。能夠導致人出現精神疾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我們知道,基因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家中有父母自殺的話,那麼孩子重演這種歷史的機率大概是普通人的四倍;我們還知道,壓力和創傷經歷也都是最主要的精神病誘因。有很多從伊拉克回來的士兵都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不少都是因為戰爭創傷。所以精神疾病的成因實在太多了,可能正是因為這個才出現了如此多相關題材的電影吧。

編譯:陳子超


推薦閱讀:

電影《長城》達到好萊塢大片的水準了嗎?
創意缺乏致票房滑坡 好萊塢動畫遇窘境值警醒
2010不可錯過的50部好萊塢電影(TO喜歡看電影的你)
人物 | 邵逸夫:締造東方好萊塢
美國編劇教父批中國電影:好萊塢的二流模仿者

TAG:精神 | 曲解 | 好萊塢 | 精神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