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

《佛學入門》


          總目錄

          第一講

            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二講

            釋尊八相示現

            佛陀的族姓簡釋

            印度佛教聖地

            佛歷與佛旗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三講

            三皈依

            佛法總綱

            佛法大意

            緣起的人生宇宙

            業力的因果律

            因緣與果報

            宇宙有情概況

          第四講

            宇宙器界概況

            方便五乘佛法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略論八關齋戒

          第五講

            六根本煩惱

            聲聞乘簡釋

            四聖諦簡釋

            三十七道品間表

            略釋四念處

            實踐八正道

            五蘊淺說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六講

            菩薩乘及六度

            四無量心

            四攝法與四宏誓願

            佛教基本教理

          第七講

            佛經的四次結集

            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佛法傳入中國

            佛門分宗的理由

            佛教徒的類型

          第八講

            教團生活的準則

            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學佛的目的與任務

            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九講

            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佛學入門(一)

         釋迦牟尼佛簡史

          ·一·

        本集第一章至第八章

        是說明佛教的緣起

一、釋迦太子誕生

  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親名叫凈飯,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非常英明仁慈,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國的公主,為人十分賢慧。她四十五歲的時候懷孕,已滿足了十個月,便在歸寧途中,距離國都約五英里的藍毗尼園,誕生了太子。太子能周行七步,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傳說當時天上飄落香花,還有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當太子回宮後,全國舉行歡慶,有阿私陀修士來訪,說太子相貌莊嚴,預言將來可做統一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或博學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對他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請著名的婆羅門教徒,替他取個名字,叫做「悉達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注】1.阿私陀——為信奉婆羅門教之修士,當悉達多太子未降生前,彼在禪定境界中現出天女預備為太子降生時散花之瑞相。2.轉輪聖王——為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輪轉聖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而不修出世慧業,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二、幼年及少年時代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母親就去世了。姨母摩訶波波提,為凈飯王繼後,撫養太子。她把太子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使太子仍舊在幸福舒適中生活長大。

  七歲時,太子開始讀書。凈飯王聘請名師教他學習梵文,由淺入深地研讀五明和四吠陀。聰明的太子,聞一知十,沒幾年(十二歲時)便博通了一切學問。後來又學兵法和武術,也都很快就精練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會中,他表演了優越的體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藝: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鼓,太子卻能一箭連穿七鼓。

  十六歲時,父親就令他結婚,娶的是鄰國公主耶輸陀羅。後來生下一個名叫羅羅的兒子。當羅羅出生時,太子嘆氣道:「羅羅有般奴。」意思是鐐銬鎖住了父親的頸項。

  凈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繼承王位,所以特別為他築了「寒」、「暑」、「溫」三時宮殿,挑選許多宮人美女服侍他,讓他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是悉達多太子對這世間的富貴、快樂,卻不感到興趣。【注】1.五明:①語文學的聲明。②工藝學的工巧明。③醫藥學的醫方明。④論理學的因明。⑤宗教學的內明。2.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①梨俱吠陀——宗教的讚歌。②沙磨吠陀——祭祀儀式的頌文。③夜柔吠陀——祭祀儀式的歌詞。④阿婆吠陀——俗世相傳的咒術。三、出家

  悉達多太子,是個王子,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滿意。他常想著:「首陀羅為什麼做奴隸?難道他們不是人嗎?我有甚麼辦法,能使他們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隨著父王,到田野去遊玩。看見農夫在耕田,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陽光下曬著,全身是泥漿,大汗直流,氣喘不息。耕牛頸上勒著繩子,皮破血流,還要受農夫的鞭打。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鳥雀飛來爭著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覺得為了求生存,貧民是多麼痛苦!而生命的互相爭鬥殘殺,更是一幕大悲劇!他便在大樹下靜靜地想著:「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讓大家過著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幾乎忘記了回宮。

  後來他出遊四城,遇見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樂神情,因此左右思維,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眾生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種種罪惡,甚至不惜互相殘殺,造成種種悲劇,結果還是向著老、病、死亡的路上走,這悲慘的生命界,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應如何去解脫痛苦呢?

  這些問題,使太子不能安住於王宮,享受尊榮與富樂,終於在二十九歲那年的一個月圓光輝的夜裡,下了最大的決心,拋棄了王位、財富,和父母妻子,只帶著侍從車匿,騎著犍陡白馬,偷偷地離開了王宮,越過了阿那瑪河,到深山曠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脫與人生的真理。【注】1.印度的四階級:①婆羅門,②剎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羅。2.阿那瑪河(RIVER ANOMA)是一條小河,經過二千多年泥沙的積聚,現在如不下雨,已沒有河水。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時經過這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過這河水南下訪道。四、修行的經過

  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後,在阿那瑪河畔,自己剃掉頭髮,披起袈裟,叫車匿帶了冠服、白馬回宮,車匿哭泣,白馬悲鳴,捨不得離開太子。

  凈飯王看見車匿回來了,卻看不見太子同來,悲痛萬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來。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堅決,對來追的大臣說:「我如果不覺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宮。」國王無法,只得選了親族中的五個青年,去跟隨太子修行。

  太子向曠野前行,進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見那些苦行者,為求生天,而修種種苦行,覺得不是正道,立即要離開。苦行者見他的道誌異常,告訴他到恆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尋找名師,定可達到願望。於是他向南而行,越過恆河南岸,到了摩竭陀國,就在王舍城中乞食,之後,走向班達岩去。頻婆娑羅王知道了,特到班達岩去訪問太子,要請他進宮去,供養一切飲食,並要讓給他王位,和贈送給他半個國土和財物,勸他還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堅定,不願接受,頻婆娑羅王非常敬佩,對太子說:「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記度我。」太子說:「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於是他向王告辭,朝著苦行林的路徑,再去尋找名師了。

  太子同五侍從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進,訪問了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阿羅邏迦蘭,和郁陀迦羅摩弗;可是他們的學說都不圓滿,不能滿足太子的希望,便離開他們,向他處尋訪。

  太子在尼連禪河近處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過了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麥,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後來自知過分的刻苦,並不能獲得真理,便放棄了苦行,接受牧羊女蘇耶妲(SUJATA)乳糜的供養,恢復了身體的健康。隨從的五個人,以為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從他了。於是太子到尼連禪河去洗澡,把六年來的污穢洗掉,並下定決心要追求最圓滿的真理。五、成道

  釋迦太子自己一個人,渡過尼連禪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時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樹下,用草鋪了一個座位,太子即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出堅強的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過了第七日深夜,傳說當這時候,太子在禪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惑他,發動魔兵魔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始終不被他所動搖,結果魔王被降伏了。這傳說,是說明了太子內心中克服情慾與威勢的心理過程。

  降魔後,把精神全力集中起來,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眾生的問題。終於在三十五歲那年(公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緣起的理法,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而有的,萬法是由因緣和合共依存。例如我們的軀體是由父母生育為緣,而生命是自己帶來的業力為因,我們是自己過去所做的無明煩惱業力,所以招感這個身體果報,有了果報身體的生,那麼老、病、死,就不能避免,所以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修道斷除根本煩惱的「無明」。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緣起,斷除無明,慧光煥發,佛性顯現,內心清凈,燃起了真理光芒,照耀人間。六、說法濟度眾生的工作

  佛陀成道後,就開始說法濟度眾生的工作。

  最初,到鹿野苑教化陳如等五人,他們聽佛說四諦法得道後,就成為五比丘。這是教史上最上的僧伽。

  又有波羅奈國、俱梨迦長者的兒子耶舍,和五十個同伴,一齊來跟佛出家。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來皈依佛陀,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接著,佛陀獨自到迦耶山上,度化三迦葉兄弟,三迦葉是拜火教的領袖,大哥名優樓頻那迦葉,有五百徒眾,二弟名伽耶迦葉,有二百五十徒眾,三弟名那提迦葉,也有二百五十徒眾,合共一千個徒眾集體來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聲望。

  佛陀帶了三迦葉兄弟,和徒眾千人,到摩竭陀國去,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虔誠皈依,並且建築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與比丘們,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說法的根據地。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王舍城內的著名異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因崇拜佛陀所說的緣起真理,聯合他們的徒眾二百人,跟佛出家。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成為佛陀轉法輪的助手。

  不久,有摩竭陀國大富長者的兒子摩訶迦葉,來皈依佛陀,成為頭陀第一,後來佛陀涅,他就承受了佛陀的遺缽。

  須達多長者,皈依佛陀,在薩羅國舍衛城建築園精舍,獻給佛陀說法道場,這寺院的規模比竹林精舍更為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說法的根據地。薩羅的國王波斯匿和皇后末利夫人,也都來皈依佛陀,成為忠誠護法的佛教徒。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回祖國探望年老的父親。姨母波波提,和阿難陀等幾個堂弟及羅羅,也信佛,後來都出了家。當凈飯王高齡九十三歲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國為父王臨終說法,送終扶棺,布施財物,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眾的安慰者與救護者,他把一切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兒女一樣愛護,替生病的比丘洗滌膿血,替瞎眼比丘穿針縫補。釋迦族和拘利族爭水,他不辭勞苦,特地遠道去替他們調解。毗舍離疫症流行,佛陀不怕傳染,特別進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並且指導他們,國家應有民主的政治方法。

  佛陀以慈悲無畏的態度,深入民間,去傳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觸過的,聽他說過法的,從國王、后妃、大臣,以至貧民、乞丐、奴隸,應有盡有,遍布社會的每一階層,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濟度眾生的偉大表現。【注】1.優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五戒男居士。2.優波夷——近事女,即在家受五戒女居士。3.頭陀——即苦行。4.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緣——耶舍是迦屍城俱梨迦長者兒子,他過著富樂的生活,但因沉迷酒色,困擾不安。在一次豪華的宴會散席後,他已喝醉,回室就寢,半夜做了惡夢,驚醒後,走出室外,看見他私愛的舞女同一音樂師正在戲弄,因此怒火燃燒,神經錯亂,便離開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邊,遇佛叫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復精神安定。由此因緣,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不久,耶捨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來隨佛出家。5.佛陀度化三迦葉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優樓頻那迦葉。此山上有一火龍窟,龍常害人,諸外道不敢近龍,佛卻向優樓頻那迦葉借宿龍窟,於翌日往視,見佛已將火龍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與其五百徒眾皆聞法證果。於是將外道所用之物,棄於江中,逐流而下。伽耶、那提住江之下流,見而驚異,恐其兄為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見佛聞法出家。其待眾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6.佛陀度化頻婆娑羅王——佛陀帶三迦葉兄弟及其徒眾千人往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他,與其後韋提夫人及文武官員均皈依佛陀,佛陀特為他們說五法:①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財物作為自利利他,尤其施捨功德能得福報,獲富貴。②持戒——要修持身、口、意三業清凈。③果報——說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④惡因——說明貪慾作惡,不能脫苦。⑤修行——要修戒定慧三學,才能達到離苦得樂。7.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華言鷺,「弗」言子,因其母眼似鷺,故被稱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稱為身子。初為外道,於途中見馬勝比丘,聞因緣法理,便約其好友目犍連跟佛出家。舍利弗與目犍連為佛門二大弟子,先佛入滅。8.摩訶迦葉——摩訶華譯「大」,亦稱大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大飲光。未出家時,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發願修道,雖其父母為彼娶美女為妻,卻與妻同約為名義夫婦,於竹林精舍聞佛說法,佛陀為其皈依後,修持頭陀苦行,成為頭陀第一。後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迦葉領會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9.須達多長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樂善好施,慈濟貧窮孤寡的人,又被稱為給孤獨長者。當他到王舍城訪友時,特地去拜見佛陀,請佛到舍衛城去宣講佛法,特向陀太子購花園,建築園精舍供養佛陀為說法道場。因陀太子贈送花園內的樹木,故園精舍又名樹給孤獨園。10.波斯匿王皈依佛陀——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陀把首都舍衛城的花園賣給須達多長者,建築園精舍供養佛陀,早已對佛陀仰慕。有一天帶領百官大臣到精舍來拜見佛陀,波斯匿王說:「聽說你是一位大覺悟的佛陀,故特來拜見。但我覺得有許多修道者,長年在深山叢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覺悟,你是這麼年輕,怎能得到正覺呢?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輕視。即:①年幼的王子——是將來統治國家的大王。②初生的小龍——是未來的大龍。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④年輕的僧侶——只要心能清凈,守護道業,弘法利生,不論老幼貴賤,都能得到正覺。故以上四事,實不可輕視。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說佛性平等,人人只要修善斷惡,轉迷為悟,皆可成佛。王聽後,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為佛教忠誠的大護法。11.佛陀回國諸王子出家——阿難陀、提婆達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諸王子跟佛出家。佛陀的親弟難陀,兒子羅目侯羅也先後跟佛出家。12.阿難陀——華譯慶喜,相貌莊嚴,記憶力很強,侍佛二十五年,多聞第一。七、涅(圓寂)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從摩竭陀國到毗舍離,在毗舍離的大林精舍,作最後一次的教誨。這時,佛陀身體染了疾病,已自知將在三個月內涅。又漸漸向前走,經過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時間,向村民說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屬鐵匠)名純陀的最後供養。病勢加重,於是復步行到拘屍那拉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佛陀就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之處,作他入滅的地方。

  佛陀在阿難陀鋪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脅卧下時,已經疲倦不堪。當時一位外道名叫須跋陀羅(SUBHADRA)的來求見時,佛陀又抖擻精神向他說法,成為最後度化的弟子。隨侍佛陀的阿難陀等見佛病勢沉重,十分難過,佛對阿難陀等說:「別難過,信任自己,堅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解脫。」阿難陀三次請佛住世,佛陀回答:「萬法自性仍歸於滅,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體怎能永存呢?我這段生命,必須循著自然法性而歸於寂滅。」阿難陀和阿那律、羅羅等聽了,不禁流淚!於是眾弟子公推阿難陀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為師,佛陀涅後,我們依誰為師?

  2.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後,我們依甚麼安住?

  3.佛陀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後,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

  4.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說:「我答覆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1.我涅後,應依戒律為師;

  2.我涅後,應依四念處安住;

  3.我涅後,惡性比丘,應「默擯」(不與之往來談話)置之;

  4.我涅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阿難陀和眾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淚,佛陀像慈母般地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只要你們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的法身永遠在人間了!」又說:「一切眾生均有佛性,皆當作佛;斷善根的闡提也可成佛。」就在這年(公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圓夜半,從容安詳地涅了。

  拘屍那拉國國王和佛陀眾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為佛陀舉行了火葬。佛的舍利由八國國王請去建塔供奉。這種舍利塔,一直到現在,還留在人間。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遠為人們仰慕與崇拜。【注】1.梵語涅,華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2.梵語舍利,華譯靈骨,或堅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結晶而成的。八、最圓滿的真理

  佛陀將他所覺悟的道理,說了出來,指示我們怎樣做人,與怎樣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這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後,到涅以前,一直宣說佛法。從鹿野苑對五比丘的最初說法,到拘屍那拉對須跋陀羅的最後說法,從三十五歲到八十歲,整整的說了四十五年的佛法。

  佛陀說的這些教法,在他涅的那年(即佛涅後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首席,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岩集會編輯起來;先由持戒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結集。

  後來,又經過幾次的集會整理,並且翻譯成各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去。我國翻譯的佛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總名——《大藏經》。在世界文化史上,《大藏經》是極有價值的文獻。佛法的內容,說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佛法之目的,在教我們怎樣去止惡行善,轉迷為悟,離苦得樂,舍己利人。佛法實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學問。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揚佛法,將可轉娑婆為極樂。

佛學入門(二)

          釋尊八相示現

           ·二·

  八相示現是佛陀一代的史跡,簡述於下:

  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陀天內院,欲降生人間,先觀五項合宜之機,即時間、地點、國家,家庭及父母,然後下降人間。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蓮花,降入母胎。

  三、出生——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圓日,在藍毗尼園,從摩耶夫人右脅出生。

  四、出家——年二十九歲,觀世間無常,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解脫生死痛苦,離開王宮,入山修道。

  五、降魔——在尼連禪河附近的苦行林,修六年苦行後,到伽耶山附近的大菩提樹下,金剛寶座上,降伏魔軍。

  六、成道——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道,時年卅五歲。(成道地即現在印度的菩提耶迦耶)

  七、轉法輪——成道後四十五年間說法度生。

  八、入涅——世壽八十,在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示入涅。

  因果經中關於佛陀宿世傳說:

  在過去無量劫前,燃燈佛住世時,有一位善慧仙人,歸依於佛,並買得五莖蓮華,以供養佛。時燃燈佛為善慧仙人授記說:「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見燃燈佛來,因地濁濕,善慧便將自己身上所穿的鹿皮衣,鋪在地上,又將頭上的頭髮,再鋪上去,待佛走過。於是燃燈佛更授記善慧說:「將來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諸眾生。」善慧便出家修菩提行。從此又經過了若干時劫,迦葉佛時,善慧菩薩功行圓滿,命終生兜率天。

  按: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乃是享福的天人居住,快樂無窮,內院乃是位登補處,將欲繼承佛位的菩薩住的。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可成佛,因此又名為一生補處。善慧菩薩已登補處,在此天中,為諸天眾,演說妙法。嗣因觀諸眾生的根性已熟,時機已至,便下生人間,成就佛道。

  當菩薩從兜率天,下降人間時,諸天侍從,放大光明,菩薩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蓮花,威神巍巍,於明星出現時,降入母胎,應現於世。這便是八相中的一二兩相的故事。

佛陀的族性簡釋佛學入門

          ·三·佛陀的族性簡釋

佛學入門

  釋迦牟尼佛的家族姓,種族姓,四種姓,及所屬的民族分別略釋:

  一、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SIDDHARTHA GAUTAMA)——悉達多是釋迦牟尼佛幼時的名字,譯意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喬達摩是佛陀家族的姓,可簡稱喬達摩,就是悉達多太子的姓。也有把「GOTAMA」譯為瞿曇。

  二、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佛成道後的聖號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這是以釋迦種族為姓,不用家族的喬達摩為姓。故說「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三、釋迦牟尼是屬於古印度四種姓(或稱四姓,即四階級)的第二階級剎帝利王族。

  四、如以世界民族之分布來說,當公元前二千多年時,雅利安族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原始民族達拉維甸人,到定居後所建立的國家,是屬於雅利安民族,故釋迦牟尼佛是屬於雅利安民族。

  五、古印度的四姓(四階級)最高貴的階級是僧侶,稱為婆羅門,他們的任務是講授經典,專司祭祀,享有特權。第二階級是貴族和國王,稱為剎帝利,他們的任務是治理國事,也有特權。第三階級是工商業者,稱為吠舍,他們的任務是耕種田地,經營工商業,沒有特權。最下賤的階級是奴隸和僕役,稱為首陀羅,他們的任務是為以上三個階級服役,可說連做人的權利都沒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證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提倡慈悲平等,故當時能折服婆羅門教徒,來皈依佛教。【注】

1.釋迦牟尼佛的父系

2.釋迦牟尼佛的母系

佛陀的聖號釋譯

佛學入門

         ·四·

佛陀的聖號釋譯

佛學入門

  悉達多喬達摩太子成道後,聖號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的姓,譯義「能仁」,牟尼是佛的名,譯義「寂默」。能仁是表徵佛陀有慈悲救世,犧牲無我利他的德行;寂默是說佛陀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表徵他的智慧高深最勝,有自利的功能。

  佛:梵語稱為佛陀耶(BUDDHA),意思是覺者,是先知先覺的聖者。這覺者有三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故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大聖人。

印度佛教聖地

佛學入門

          ·五·

印度佛教聖地

佛學入門

印度佛教聖地說明:

  一、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

  二、藍毗尼園是佛陀的誕生地。

  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

  四、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轉法輪地。佛陀對陳如等說四諦法,在教史上稱這次所說的法,叫做轉法輪經(PRAVARTA SUTRA)。陳如等五人聞佛說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開始。

  五、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

  六、舍衛城是薩羅國的都城。須達多長者在此建立園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

  七、拘屍那拉城即拘屍那拉國的都城,是佛陀的涅地。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拘屍那拉國的國王摩羅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遣體,在城東舉行焚化。

  八、佛涅後,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上首,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岩,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

  九、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的建築紀念物:

  1.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

  2.菩提迦耶有金剛大塔(又稱大菩提塔)。

  3.鹿野苑有轉法輪塔。

  4.拘屍那拉城有涅塔。

釋迦牟尼游化區域示意圖

佛歷與佛旗

佛學入門

          ·六·

佛歷與佛旗

佛學入門

  世界佛教友誼會於公元一九五○年,在錫蘭哥倫坡(今斯里蘭卡科倫坡)舉行第一次會議,討論關於佛陀降生、成道,涅年代,及出家、成道、涅年歲史實。因為南傳與北傳佛教所記載的,各有差異,故作共同規定如下:

  一、佛陀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圓日;

  二、佛陀出家時是二十九歲,成道時是三十五歲;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夜睹明星悟道。

  三、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涅,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圓日夜半入滅。

  四、佛歷是由佛陀涅時計算起。

  佛歷計算的方法:即將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減去佛壽八十歲,即得五四三為佛涅年數(佛涅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再將五四三年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一五年。但到今年佛誕起,應增加一年,故今年一九七二年佛誕後的佛歷是二五一六年。計算佛歷方法,依此類推。

  如計算佛陀降生到現在有多少年?應將佛降生時在公元前六二三年,再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九五年,但到今年慶祝佛誕日,再加一年,已有二五九六年。

  又在這次會議,討論關於佛教旗幟的規定:即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來製成佛旗:1.藍色,2.黃色,3.紅色,4.白色,5.橙色,6.前五色混合色。如圖:

佛教旗幟圖

藍黃紅白橙橙白紅黃藍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佛學入門

          ·七·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佛學入門

  衛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個叫「衛塞迦」(Vaisakha)的單稱。佛教徒指「衛塞」不是指那一個月,是指一天,是神聖五月月圓日的那一天(農曆四月十五日),所以衛塞是月圓日的意思。

  當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泰國的曼谷舉行理事會議,議決原訂的衛塞節,改為「佛陀日」(Buddha Day)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會在大馬吉隆坡及檳城舉行第九屆大會,複決通過衛塞節改為「佛陀日」(如習慣用衛塞節仍可沿用),如是佛陀日乃示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照耀全球,發揚慈悲平等教義,倡導世界和平,其意義更明達切合了。

  大多數的假日或聖節,只紀念某一事,有時候是某人誕辰,或一國的獨立日,或戰勝紀功日,衛塞節或佛陀日,不僅紀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的一代史跡紀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都在陽曆五月月圓日(The Full Moon Of May)也稱三期同一慶。

  但有人稱做「花節」,因佛在藍毗尼園出世,傳說那時天上散下許多香花;涅時天上也散花。這天我們常在佛像前供花或香水佳果等,無論供甚麼禮物,只是表示對佛的恭敬愛慕罷了。

  至於佛教團體組織慶祝衛塞委員會,特別用花車遊行,懸掛佛教旗幟,這一切無非是吸引大家對這節日的注意,還有布施誦經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聖教。無論怎樣繁忙的佛教徒對慶祝佛誕,參加遊行等從不放過,而且快樂地、虔誠地參加,是內心熱誠的透露,很自然地表現。

  在中國是以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而近年以來中國佛教會也有順應時勢改用陽曆四月八日者。

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佛學入門

          ·八·

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佛學入門

吾人應有之警覺

佛學入門

          ·九·

吾人應有之警覺

本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勸發菩提心,勤修無上佛道及修行綱領

一、世法無常

  先言環境:統觀三界之內,整個世間,不論大小精粗,皆隨成、住、壞、空,不停變化;由無而有是「成」,成至飽和是「住」,隨著變壞是「壞」,壞至於無是「空」。一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壞空;就是山、溟海,照樣也要成住壞空。故滄海數變桑田,桑田亦數變滄海;可見萬法無常,決無一物,可為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間,不論貧賤富貴,亦必依生、住、異、滅,不斷循環;投胎而出是「生」,漸長而壯是「住」,老病衰殘是「異」,壽命終了是「滅」。其仆妄乞丐之流,固然要生住異滅,即王公豪富之輩,也要生住異滅。既死,則或天堂、或地獄、或馬腹、或驢胎,莫不隨業受生矣,是故有六道輪迴,無盡無休。古人云:生死事大,豈不痛哉!是之謂也。二、人身難得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緣,甚是寶貴;蓋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聞道,修行斷證。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難修證。譬如天道,耽著樂境,每忽解脫,不思修行;若阿修羅,則宿習多,與道相背,不肯修行;餓鬼眾生,則飢火中燒,呼號求食,猶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痴昏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至於地獄,眾苦交煎,受罪無間,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雖亦有苦,而道轉親切,易啟覺悟;且尚存小安,得獲辦道,而至證果。故古德曰: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然欲得人身,卻非易事。良以眾生投胎之時,賴耶本識(俗稱靈魂)昏迷倒惑,循業受生,只見男女交會因緣,而不識其善惡好歹。其中投生人道之數,僅得一二;投生余道之數,恐不止百千萬億。故昔釋迦佛說涅經,即謂迦葉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度稱手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舍此人身,想再投生為人,則如高山頂上,胡亂垂線,而能正穿針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龜伸頭,恰入孔洞,其機緣之數,固甚聊聊。且一旦投生余道,不論天鬼地獄,壽數皆甚久遠;即畜生道,壽數雖較短促,卻恐輾轉多生。如昔舍利弗,園中所見蟻子,已歷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蟻身,不得解脫。故經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思之可畏!三、佛法難聞

  再言佛法:吾人所聞佛法,此為真正之寶。蓋世間金銀財物,只能濟身,不能濟心,固不可為寶;諸宗教哲學,雖能濟心,徒增分別,不得解脫,亦不可為寶。唯有佛法,能破迷啟悟,開發真性智慧;令離苦得樂,究竟了脫生死,故名為寶也。

  然佛法難聞,聞則須具善根因緣。若生於邊地,無人弘揚,則根本不遇;或所遇非真,尤其末法,邪說橫行,其中旁門邪道,涇渭分明,尚易分別;更有附佛法外道,魚目混珠,則難辨識;或雖遇正法,卻不能解;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又或解而不信,信為道源,既無信根,道無入處。故皆不可稱為聞。必所遇正真,且能解能信,願樂欲行,乃可稱為聞。四、四馬警喻

  嗚呼!無常迅速,一氣不來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墮三途萬劫難復。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獲聞正法;然則,吾人應當如何努力耶?

  雜阿含經喻世間有四等馬:其第一等,以顧見鞭影,遂知驅馳,而不待鞭之加身;其第二等,亦只要鞭輕著毛尾,則知驅馳;若第三等,則須待鞭杖小侵,方知驅馳;至於第四等,則必待鐵錐刺骨傷身,方肯著路。蓋警覺有利鈍,致馬分良莠也。古人云: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此其學佛者之良馬乎?

  諸行無常,不可悠悠終日。古德有偈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願大家發起心來——修。

三皈依

佛學入門

          ·十·

三皈依

佛學入門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為白,轉染成凈,把心地住於正念清凈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簡釋為依靠、救度、恭敬等義。如把三皈依淺白地說: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義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導,正信佛教。換句話說,皈依了三寶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針,迷路的小孩重歸慈母懷抱,便可獲得天倫的溫暖與慰藉。

  皈依三寶是進入佛教的初步儀式,表示正式做一個佛弟子。要知道一個忠實的佛弟子,是要實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時告訴門下弟子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話是佛教精要的教義,只要依教奉行,惡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會快樂。

  大家記著:佛陀是正覺的示範,為我們的大導師;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滅煩惱與痛苦的清涼藥劑;僧伽是紹隆佛法,代表佛陀轉法輪,引導眾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時念三寶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導師(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純正,心地不染,行為善良;同時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現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滿快樂的佛化生活。

佛學入門(三)

           佛法總綱

           ·十一·

  佛陀法葯,廣說雖有八萬四千,簡約之則不外三大綱領,曰戒、定、慧,此名三無漏學;以能斷煩惱,能了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這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若離此三,則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修學佛法,則需持佛戒律,這是學佛的根本。因為持戒,才能防非止惡,清凈三業。三藏經典中,律藏屬於戒學,故曰「律規三業」,規範三業,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與勒令,禁止是消極的去惡,勒令是積極的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禪定。禪是梵語「禪那」省稱,定是梵語「三昧」譯名。禪定要義,在於息慮靜緣,內須不打妄想,外要不亂攀緣,這卻是入道的樞紐。三藏經典中,經藏屬於定學,故曰「經詮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發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擾動則混濁不清,靜寂則光明映照,眾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決斷,慧是簡擇。這是學佛最終目的,開發智慧,就能去惑證理,所謂破諸煩惱,證真實理。三藏經典中,論藏屬於慧學,故曰「論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開發智慧。然智有實智、權智,達真實理是實智,用之權巧攝眾是權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權智。

  須知,三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法大意

佛學入門

         ·十二·

佛法大意

佛學入門

  整個佛陀教法,若要論其大意,則亦可以三句括盡,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卻是說佛法的作用。

  所謂「諸惡莫作」,是說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干;而「眾善奉行」,則是說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於「自凈其意」一句,則是要使意業清凈無染;而禪定正是清凈意業的功夫,智慧卻是清凈意業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體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可見這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教化。

  傳記中有載:唐白香山居士曾經往參鳥窠禪師,請問佛法大意,師即答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香山笑謂:若此二句,三歲孩童也能道得。師遂喝云:三歲孩童雖能道德,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這段公案,對於學佛之人,實在可堪玩味!

緣起的人生宇宙

佛學入門

         ·十三·

緣起的人生宇宙

本集第十三章至第三十

二章是講述佛教的教理

  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悟一切萬有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沒有一件事物能夠例外;所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成為一條永久不變的定律;佛就叫這定律為「緣起」。

  緣起的人生宇宙,是一個處處關聯的關係之網。如像花園裡的一棵樹,要靠種子水分土壤種種因緣,才能夠生起存在,這叫「緣起」。其實生長這棵樹的種子水土等「因緣」,本身還是要靠別的因緣;因緣又要靠因緣,這樣推廣開去,可以牽涉到一切萬有。反過來說,這棵樹可以培植風景,長大後木材可以砍來做家器,而家器又可以供人應用;由因緣所生的樹,又可以做別的東西的因緣,推廣開來說,物物相助,又可以關涉一切萬有。萬物助長於一物,一物又可以關聯到萬物,宇宙萬有,就是這麼樣一個互相關聯的關係之網。

  又如一個人的生存,小時要靠父母的養育,長大了要受學校的教育,還要靠朋友的幫助;衣食住一切生活物資,要靠農民、工人、商人的供給;生存的保障,要靠國家的組織,軍警的衛護。必須要有這種種的「因緣」,一個人才能夠生存。同時,一個人也必然的要盡他的智識能力,去替社會做事,給別人作「因緣」。「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屋給人住」;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是群眾分工合作的組合,它的相依共存緣起關係,是更明白的。所以,人生社會也是這麼樣的一個互相關聯的緣起之綱。

  萬有都是緣起相關的,宇宙間沒有一件事,可以離開別的事物而單獨存在;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其他的人而單獨存在的。個人既需要社會群眾的助力才能夠生存,必然也就應該貢獻自己的能力給社會群眾,去幫助別人的生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來自群眾,一切還歸貢獻給群眾。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群眾。而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去為社會群眾服務謀福利,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無我為人」,互助合作。

業力的因果律

佛學入門

         ·十四·

業力的因果律

佛學入門

  「業」這個字,巴利文叫迦馬(Kamma),就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一般人所說的,一切善或惡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業。換句話說,業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動作反應,或結果。迦馬(Kamma)另一意義也可解釋為因果。

  「業」既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會現形的,到現形時果報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即所謂業力不滅的因果律。雜阿含經說:

  「依所播下的種子,

  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作惡的人收到惡的;

  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

  你便嘗到什麼果子。」

  上面說的正是業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你有了這個結果,就是那個因種而來。好比種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從那種子而來。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從因中的種子,開花結成的。

  佛陀教人信業力,信因果,依業力的因果律說業報有三時業:(一)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而現生就受果報。(二)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而次生受果報。(三)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而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這就是從過現未三世,說明因果是不會消滅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業力因果律的定理,誰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著純正的意志力,使行為純善,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執的美德,向利他的善業去努力,幸福的花果,是從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

因緣與果報

佛學入門

         ·十五·

因緣與果報

佛學入門

  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論,由於因緣,而說果報。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一種助力,果報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所以緣對於因的關係之重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緣,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佛教把這些關係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別論之。心法依四緣生起:一、親因緣,即自心中業識的種子,彼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親因緣。二、無間緣,亦名等無間緣,即眾生攀緣的心、前念、後念接續不斷,故名無間緣。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對象,經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慾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之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世間一切諸法的生起都離不了這四緣的關係。

  果報的「果」研究起來,也可分成現果、來果、後果的三種。所做的善惡之因,在現在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現果;在來生成熟的,叫做來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這是從三世的時間上,說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長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間關係雖極複雜,而是有條不紊,毫釐無差的。同時果報所以有現生成熟的,有來生成熟的,有後生成熟的,其原因約有二種: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種在地下,瓜種當年生成可結瓜果,而桃核出生,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四緣並進,條件具備,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只有一種兩種,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陽光不夠,空氣缺乏,那麼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遲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定理,就懷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見世間許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那些做惡的壞人,反而晨夕享樂,過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這道理憑三世因果的眼光看來,是很簡單的,即好人今受苦報,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果;而今生雖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反之,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亦是這個道理,因他前生種的好因已熟,先享福報,今生所造的惡因,業緣未熟,苦報還在來生,任他怎樣也逃不了的。「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話是值得我們玩味的。

  因果的定律還有兩個要點:一是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論好惡,種子永留識中,不會壞滅,遇緣便起現行,招受果報,如果做了惡因,要想不受惡報,那是沒有辦法的;要想有辦法,唯有修習佛法,斷盡三界煩惱,獲得出世聖果,方可免除輪迴受報的痛苦。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可以為再做點好事,就可把這應得之罪抵銷去。須知佛、天理無私,不受賄賂,不過多做善事,多增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所謂「重報輕受」,這是有可能的;同時由於善緣增多,惡緣漸減,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辦法。可見欲從好的因緣,得到好的果報,人生在世,多做善事,還是極為需要的。

宇宙有情概況

佛學入門

         ·十六·

宇宙有情概況

佛學入門

  在介紹方便五乘佛法前,吾人須先認識因緣所生法之宇宙有情眾生之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概況,了知三界無安宅,故修學佛法,來出離三界,了生死大患。

二、互相輪迴—

  佛說世間,共有兩種:(一)是有情世間,指動物環境;(二)是器世間,指植物礦物環境。

  先介紹有情世間:廣義而言,一切眾生,除佛以外,聲聞、緣覺、菩薩聖人,亦屬有情;狹義而言,但指六道的凡夫,今即專約此義,以聖人境界,吾等凡夫不能親得受用,故非環境範圍。一、六道狀況

  佛陀概括世間一切有情,歸為六大種類,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即是「六道」。世上固有許多生物學家,對於動物,亦有其不同的分類法,卻因受到個人智慧學問的限制,總不及佛陀的圓滿周到。這因佛陀不但能見凡夫肉眼之所見(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見其少分),且亦能見凡夫肉眼之所不見(如天、修羅、鬼、地獄四道)。學佛之人,以相信聖言量為依歸,固不可因我之不見,遂謂為虛誕無有。

  六道眾生的狀況,千差萬別,一一細說,不勝繁雜,今為略舉二端,藉知大概。1.是「類受」,類指正報身心的種類,受指依報世界的享受。其中依報,諸多種類,單舉壽長,以推余福。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災厄。六道果報,固然有別,總之不離觀受是苦。①天道

  天,是天然自然,享樂殊勝、身形殊勝之義。此道眾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為天。

  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計二十八層天。其中欲界六層,亦如人間,有男女飲食之欲;其第二層名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約橫面言),即山頂四角,各有八天,中為帝釋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層,則名他化自在天,卻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皆有禪定,已無男女飲食之欲,猶帶身形樓閣諸色;其中前三禪各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又、無色界有四層天,入四空定,已無形相,只存神識。

  天上各種享受,皆殊勝於人間;如食曰天廚妙味,共一器食,隨福差別;衣曰天衣無縫,不似人間,千縫百補。至於壽命,亦長人間甚多;如第一層四王天,壽五百歲,卻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向上一層,按此間倍倍增加;如第二層忉利天,壽一千歲,卻以人間百年為一日計;乃至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而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計。如是遞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則壽八萬大劫。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緣,方得如此殊勝果報。

  約「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壽將盡時,自然頭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現時,知必當死,愁憂恐怖,苦等地獄。又、色界天有三災,初為火災,劫火興時,初禪以下,盡化灰燼;二為水災,劫水起時,二禪以下,皆遭淹沒;三為風災,大風所吹,三禪以下,乃至微塵,皆無餘在。嗚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況寄居眾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禪天人,雖具深禪定,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余皆有苦。又、無色界四天,雖無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瘡(空無邊處天)癰(識無邊處天)、如病(無所有處天)、如箭入體(非非想處天)等微細苦;且壽命盡時,定力遂失,知當死墮,譬如高山忽墜深澗,生大恐怖。②人道

  人,梵語摩 賒,翻為意,以此道眾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人者,忍也,於世違順,人能安忍。

  約「類受」言:人道分布於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壽享,皆不相同。如東弗婆提,壽二百五十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西瞿尼,壽五百歲;北郁單越,壽一千歲。即以南閻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種,髮膚顏色、風俗習慣,乃至土地資源,亦多懸殊。然書經云:惟人為萬物之靈;禮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蓋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三苦八苦等。③阿修羅道

  阿修羅,此翻無端正,又翻無酒,或雲非天。以此道眾生男醜女端,故名無端正。又因遍采名花,醞於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魚龍業力,其味不變,故云無酒。因多多忌,雖有天福,而無天德,故名非天。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分別攝屬天、人、畜、鬼四道,故楞嚴經云:三界中有四種修羅,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從卵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從胎生,人趣所攝。有阿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攝屬。既是分屬四道,身形壽享等,亦隨其類,多有不同。總由因中,雖行五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卻懷忌慢之心,所謂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各隨其類,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羅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與帝釋斗,或斷肢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傷心斷節,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歿。其他三趣修羅,其苦更多。④畜生道

  畜生,梵語底栗車,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橫住),行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包含甚廣,舉凡飛禽走獸,羽毛鱗介,或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皆攝屬之。就其出生,分為四大類:

  (1)胎生,例如牛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鵝鳥孔雀,依殼孵生。

  (3)濕生,例如蛤蟲飛蛾,藉濕穢暖氣而生。

  (4)化生,如龍等,無而忽有,唯依業力,變化而出。若論壽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經千百歲而後死者,千差萬別;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懸殊不等。

  約「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殺、或互啖,其苦無窮。近代西方學者有言:「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可謂說中畜生道實況。總因前生愚痴貪慾,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⑤餓鬼道

  餓鬼,梵語音譯為黎多、薜荔多、閉戾多、俾禮多、卑利多、彌荔多,即鬼道、鬼趣、餓鬼道。又,鬼者畏也,餓雲飢餓,此道眾生,多受飢餓怖畏,故名餓鬼。

  約「類受」言:分三類九種,(1)無財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2)少財鬼,少得飲食故;(3)多財鬼,多得飲食故。無財鬼又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熾,常從口出;故縱得飲食,亦化灰燼。昔目連尊者母,即墮此身。b、針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針孔。c、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惡報。少財鬼亦分三種:a、針毛鬼,毛利如針,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c、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抉啖膿。須知,謂少財鬼少得飲食,非真如人間凈妙食,苟得廁坑糞穢,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財鬼分三種:a、得棄鬼,常得祭祀所棄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遺食故;c、勢力鬼,具威德勢力,常得人間祭祀。譬如人間所供城隍、土地、王爺,乃至一般神,均屬此類。諸類餓鬼,居遍諸趣,隨所生處,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獸形,亦自差別。其壽有五百歲,卻以人間一月為一日計。

  約「苦厄」言:以業力因緣,不聞漿水之名,所見清水,皆成膿血,不得飲食,饑渴難當,且常為刀杖驅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諂誑心意,造作中品十惡,感此道身。⑥地獄道

  地獄,梵語泥黎,翻為苦具;乃造惡眾生,受苦器具;又因居處地下,故名地獄。

  約「類受」言:共有三類(1)根本地獄,即八寒八熱地獄;(2)近邊地獄,即十六游增地獄;(3)孤獨地獄,即山間、水中、曠野三處地獄。其形體壽命,受苦輕重,隨各差別。其中以阿鼻地獄受罪最劇。總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阿鼻,譯名無間,為八大根本地獄之一,具五種無間故。(1)者趣果無間,終此身已,直墮於彼,不經中陰故;(2)者受無間,受苦無間斷,中無樂故;(3)者時無間,決定一劫(指中劫),相續不斷故;(4)者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不絕;縱經剝割烹煮,肢體糜爛,然以行業因緣,冷風吹活,無間斷故;(5)者形無間,地獄縱廣八萬由旬,眾生身形亦八萬由旬,中無少間,一人多人,皆遍滿故。

  若論壽命,以八熱而言,初等活地獄,壽同四王天五百歲,而以四王天五百歲為一日計,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九百多萬歲;二黑繩地獄,壽同忉利天一千歲,而以忉利一千歲為一日計,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三千六百多萬歲。如是隨六欲天遞增,乃至阿鼻,壽一中劫。其苦壽如此,能不畏哉?

  約「苦厄」言:或火坑、或堅冰、或刀山、或劍樹、或碾石畏、或湯鑊、或沸屎、或合山等諸多苦具,繁多難述。以沸屎言:在一大熱沸屎河中,驅令入中,內有利嘴蛆蟲,或從鼻孔入,則腳底出;或從足下入,則口中出,既臟且臭,熱惱加刺,苦何以堪?二、互相輪迴

  上面六大種類有情眾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義;謂六道中眾生,輪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循環三界,互相通達,故名為道。這即一般常稱的「六道輪迴」。輪迴的情形,各隨業力,或人變鬼、或升天。古人說:「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里來」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變驢(如法句譬喻經),何況其下的凡夫?

  關於六道輪迴的道理,在釋典中,以十二因緣說得最為明白;若儒書中,易經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六道輪迴的事實,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眾生自何道來?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見;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廣覽諸史,亦不難獲多實證。惟其既不研經,又未讀史,且不信聖言量者,方一味懷疑排斥。

  此六道中,天、人、修羅三道,以因中多為善故,果報亦勝,名三善道;鬼、畜、地獄三道,以因中多為惡故,果報則劣,名三惡道。其三惡道,又稱三途,途含二義:一是塗炭,取殘害義,此中眾生,多受殘害;二是途道,取所趣義,為造惡眾生,所趣向處。1.刀途,即餓鬼道,常為刀杖,所驅逼故;2.血途,即畜生道,必須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地獄道,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墮三惡道,經上喻曰「頭出頭沒」;謂整個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業浪,翻騰洶湧,前浪剛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鮮氣尚未吸足,後浪隨來,又將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時頭出,有時頭沒,總是離不開這一大苦海,這就是吾人的有情環境啊!

佛學入門(四)

            宇宙器界概況

             ·十七·

  器界,即指有情眾生所依持之國土,和所資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間,或名器世界。

  不論國土和器物,據實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種識之所變所緣。然有情之種類繁多,且境界懸殊,故所變緣之器界,自是多式多樣;例如人類所見之江河,餓鬼則見為猛火糞穢,天人則見為金銀琉璃,而魚蝦則視同煙霧空氣。即就人類一道而言,雖以眾同分(同類之性)故,業果相似,所見略同;而隨著時地俗情學說之異,其說法亦多不同。所以,古來講佛學者於此每多諍論,亦最易致人生疑。

  其實,佛陀說法,旨在令諸有情明了本體之實相,而實相不可詮說,唯隨順各類有情機感作各種方便導歸,故有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設,則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隨他意語,與二千年後之俗情學說,有不相符處,自是意料中事,則一切諍論疑惑,自然冰釋。且今日公認之俗情學說,亦非即確立不移之真理;設使佛陀更來示現,當又是另一番之隨他意語。要之,佛陀不論何時何地對何類眾生之隨他意語,皆為導引眾生悟入實相之方便,此即佛法之微妙殊勝處。

  然則,學佛者只要一味以「聖言量」作依歸,深信不疑,而不妨於今日之俗情學說,作適當之調整會通,自然於「世界悉檀」得歡喜之益,於「各各為人悉檀」得生善之益,於「對治悉檀」得破惑之益,於「第一義悉檀」得悟入實相之益,而毋須興疑經、改經之妄動,造謗佛、謗法之逆罪也。今乃本此原則,略述佛陀對人間所說之器界。一、器界範圍

  大略言之,約直豎說:一個「世界」(指大千繫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約環周言,一個「大千系」世界,為若干小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

  便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繫世界,名曰「娑婆」(或譯索訶,是堪忍義,此土眾生,堪忍三毒煩惱,不忍出離故名)。本來方無定位,姑且以人類俗情,依太陽、地球之關係,假設東、西、南、北之「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四維」,和上、下,共為十方。而如娑婆世界者,十方各有無量之世界,且一一各有其名。如東方有阿佛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世界,南方有寶勝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據華嚴經世界品所示: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光明:分二十重,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即有十三佛剎塵數世界圍繞;而如此二十重佛剎之「世界種」者,十方又各有微塵數世界圍繞。其中一一世界,或凈或穢,或大或小,或優或劣,固非一概;而虛空中之器界無量無邊,重重無盡,則可斷言。此由今日天文學之發達,推知「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星群」之無盡,更可相互發明。若有不同者,則後者大部分尚為依推理所作之假定,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種智親證之現量耳。

  今為進一步明了世界組織之概況,乃就近取譬,即以娑婆世界為例,本諸經論所說,作一略引。二、娑婆三界組織略說

  先約直豎言:二十八層計分三界:初為「欲界」有六層天,依次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時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據經上言,四王天居須彌山腰,忉利天居須彌山頂,五趣雜居眾生則居須彌山下諸星球上,而總為欲界範圍。此界眾生,皆有男女、飲食之欲;世間書上亦云「食、色,性也」,故名欲界。中為「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層天,即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凈天。三禪三天:少凈天、遍凈天、無量凈天。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此範圍眾生,具諸禪定,雖有身、器形色,由業果化生,無有男女陰陽性別,但以禪悅滋養身心,已無男女飲食之欲,故名色界。頂為「無色界」,包括四層天,曰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範圍眾生,依四空定,不但無男女飲食之欲,亦無業果所生身、器諸形色(只有空果色),故名無色界。須知,前二界有形器,無色界無形器,無形器者即如虛空,遍於前二界中,統為娑婆三界。此之三界,即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轉,穢惡充滿,故法華經喻為火宅,為不安穩處也。

  次約環周言:一蘇迷盧系,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山外圍繞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圍有一大鐵圍山;其中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並八中洲、數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若以今日俗情學說會通,經論所稱部洲,實指虛空中之星球而言,而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亦即指地球而言。(約地球言,四周是海,中間是陸地,甚符「洲」字之義。)而俱舍論上所說蘇迷盧系,亦如今之所稱「太陽系」而所謂七重金山,似即指星球運轉之軌道言(以地球人,見日星等,皆仰望而見,仰望之中,似從下而至上,輪軌層積,故喻之山):七重香水海,又似即指軌道與軌道間之空氣以太言。而此蘇迷盧系,乃為日之光熱攝力所及,亦即為忉利天管轄範圍。過此以往,則非日之光熱攝力所及,已非地居天,而屬空居天矣。

  由忉利天而外,器界範圍乃層層倍高倍廣增加;譬如倍高倍廣有夜摩天器界,乃至倍高倍廣有初禪天之器界;如是上上倍增,至大梵天遂為「一小世界」之範圍。而合一千小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二禪天,名「小千世界」。而合一千小千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三禪天,名「中千世界」。又合一千中千世界,復倍倍高廣,上至四禪天,名「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是積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千而成,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為色究竟天之大自在天之領土,亦為一佛教化之域,故名一佛土。統計應有百億太陽,即有百億蘇迷盧系也。今之娑婆,即釋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而在華藏世界中,僅為一世界種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於第十三重也。

方便五乘佛法

佛學入門

         ·十八·

方便五乘佛法

佛學入門

一、契機施度

  佛陀教典,稱為契經,不但要上契如來之理,而且要下契眾生之機。古德云:說法不契機,等於閑言語。故契機與否,尤為要緊。

  眾生根機,由宿生栽培之淺深不同,致今生修學之利鈍乃異。其鈍根者,心思昏昧,有聞亦多不解;且眼光淺近,只圖當前利害;故惟可為說「世間法」,先作方便接引;若與上等法,將無法接受,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其利根者,心思敏捷,或聞一以知十;且眼光遠大,兼顧過去未來因果,則須為說「出世間法」,直令究竟度脫;若與下等法,則必不滿其意,所謂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如是應病與葯,契機施度,故或種(令種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脫(令究竟解脫),一一皆無空過者也。二、世間法——人、天


推薦閱讀:

2017年4月28-30日朝拜五台山和文殊菩薩在一起
內心的執著是業障,阻礙著自己境界的提升
王爺的問題
懷疑人生要趁早

TAG:佛學 | 佛學入門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