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解這七個要素,你的談判將事半功倍

利益就是談判雙方的真實訴求。注意:並非浮在表面的說辭,而是內心最真實的那個需要。每個人談判都是有其背後的利益的,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就是發現利益的過程。請注意:利益不等於立場!什麼是立場,立場就是「WhatIthinkhe/shewants」,「我覺得他們需要什麼」。什麼是利益,利益是「Whathe/shereallywants」,「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第二個要素:標準(Standard)

當雙方有分歧或者疑惑的時候,可以引入一個客觀的標準。一定要客觀,雙方都認可的標準,而不是一方自己的定義。例如,雙方對薪酬有較大的分歧,那麼市場價其實是多少呢?通過這樣的一個客觀參考,可以明晰很多事物的判斷。

第三個要素:選項(Options)

選項,是指問題的解決方案,請注意「Options」最後有一個s!找到雙方的利益點後,跟對方共同進行探討,如何才能盡量滿足雙方利益的訴求。有一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比喻友好往來或者互相贈送東西,其實在談判中也是如此,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互相尊重對方的價值觀和利益,探尋「雙贏」的方案。

第四個要素:替代方案(Alternative)

當談判無法完成的時候,替代方案就是那個通俗來說的「PlanB」,理論上,它也是無限的,但是我們需要發現的,是最好最為現實的那些替代方案。比如一個人由於上班距離遠,想要去4S店買車,但是公交、地鐵、自行車,甚至換一份離家近一點兒的工作等,都是他可以考慮的那個替代方案。「替代方案」的使用在談判中尤為重要,理解「替代方案」這個工具要像理解「利益不等於立場」一樣,時刻謹記。

第五個要素:溝通品質(Communication)

在談判中,交流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元素,一個好的聆聽者,絕不僅僅是一個個安靜的美男子,更需要鼓勵對方的發言、保持情緒上的互動、理解對方乃至達到情感共鳴;要能夠處理好情緒,能對對話的方向進行影響和管理。

第六個要素: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人際關係是雙方的事情,但若一方努力,關係便有改善的可能性,因為人們的態度會相互影響。我們不可能爽爽快快地解決所有分歧,但是我們可以做出選擇,改變現狀。良好的關係是有所需,有所求。在談判的過程中,關係和利益是一對需要平衡的因素,偏向性需要根據談判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來決定。

第七個要素:承諾(Commitment)

在經過溝通和討論後,最終我們需要達成一個清晰的協議,從而確證彼此的承諾。比如在球員簽約時,合同上對於上場時間要寫明數字和場數,還要考慮假如受傷怎麼處理,而不是僅僅感覺球員的狀態來。所以承諾一定要達成預期的目標,要有可預見性。

在談判的過程中,針對每一個要素我們可以在事先做好哪些準備,又如何找准並利用好這些要素呢?舉個例子:第一要素:利益。

想像一下我們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有一天回到家,看見兩個孩子正在爭搶一隻橘子,你會怎麼做?也許有的人想到哥哥應該讓弟弟,因為所謂「長幼有序」;另外一些人會說弟弟應該讓哥哥,因為「孔融讓梨」。當然最常見的想法,是把橘子從中間掰開,然後一人一半。而現實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你只見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這很正常。但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為什麼?因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陳皮其實是西點烘焙當中常見的一種香料。

我們停在這裡——假設,你剛剛讀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段電影,讓我們倒帶、迴轉、定格,我們回到並停頓在你分橘子前的那個瞬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點感覺,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個動作,你讓一半資源被浪費。因為哥哥本來可以拿到一整隻橘肉而弟弟本來可以獲得一整片橘皮。我們以為我們知道兩個孩子在爭搶什麼,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他們的需要,這個以為,就是「立場」。什麼是立場,立場就是「What I think he/she wants」,「我覺得他們需要什麼」。而兩個孩子各自真實的需要,才是利益。什麼是利益,利益是「What he/she really wants」,「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利益與立場之間有一層隔膜,這層隔膜就是自以為是。別人的利益、需要、問題,別人的生命、體驗、認知,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很容易搞錯,其實我們在詢問和聆聽之前並不了解。走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走到對方真實的需求和利益之中,這就是破除立場,了解利益的過程。

推薦閱讀:

女人最不理解的「男事」
從八字命理解析你一生的情
命理解讀正一觀
古詩文理解背誦100題--寒江獨釣

TAG:理解 | 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