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能維持恩愛和諧

文彥南 > 心理諮詢 > 正文字體大小:小

如何能維持恩愛和諧

  [收藏] 2011-07-28 19:36標籤:維持  恩愛和諧  長沙心理醫生  文彥南身心靈能量療法  三日見效  分類:心理諮詢

如何能維持恩愛和諧

    對方是誰?

    你有沒有想過「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嗎?對這個問題,如果我叫100個人給我回答,我會有10O個答案!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當你認為對方既是你的_   (四個中的其中之一),應該怎樣怎樣的時候,對方心裡可能有著與你很不同的一套看法!例如女的以為好的妻子就是把住所打掃得清潔整齊,而丈夫則認為這只是一個傭人的工作。試想想這樣的認識差異會造成什麼結果?

    你或許以為恩愛多年的夫妻對這些問題早已有清晰一致的看法,也許有明確寫下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規章。但我可以給你保證:這些恩愛多年的夫妻沒有寫過「規章」!寫下這樣「規章」的夫妻早就分手了!

    因為兩個人都在不斷地改變,今天認為重要的事,明天會被更重要的所取代;今天可以容忍的,明天變得絕對不能接受。例如,年輕時事業成功也許是最重要的,但中年時養育孩子或許變得優先,而老年時追求健康或者心靈的提升則成為目標。在這些不同的階段里,你對對方的要求都會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社會發展迅速,為了跟上時代,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是經常改變。例如,成為「負資產」者之前和之後,生活的方式有很大的改變;公司宣布的業績報告或經營方案,便很容易使你去修正未來的一些計劃。就算在家裡當主婦的女士們,也一樣受到傳媒、社會風氣、環境變遷的影響而改變內心的期望或疑慮。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兩人要經常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誠摯的對話,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就像跳舞的舞伴一樣,兩人都不斷地通過感覺調整動作與對方進行配合,這份關係便有良好的發展,經得起挑戰和風浪。反之,若總是強調自己對對方的要求,抱怨對方未有符合自己的意思,兩人之間便會無聲無息地出現距離,而且越來越遠。當他倆察覺的時候,可能已經太遲了。

    如果不斷提出要求,對方會以遷就或者容忍的方式滿足這些要求,而不是自覺自愿的,兩人之間便有了對立和不平衡。這樣的配合,並不是真實的,而是只求消除衝突,覺得自己讓了步,往往會在其他方面提出要求以做補償。這樣,又一次的不平衡會出現,沒有止境地,兩人的關係會不斷惡化下去。

要消除這樣的問題,你可以找個機會,製造出良好的氣氛作為一個開始。例如,在假期里兩人一邊輕鬆地喝著下午茶,一邊談談雙方對兩人關係的願望、自己對本人角色的看法。記住:不要說希望對方怎樣怎樣,因為那樣會使對方感到你是在給他限制,對兩人的關係有不良影響。就算對方問你,也盡量不要說。若你對他夠重要的話,對方會儘可能找出使你滿意的做法。簡單的說就是:說出你希望兩人達到怎樣的狀態,而不是你要對方怎樣做。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內感官的配合

    我們依靠視、聽、味、觸覺等五種功能與身體以外的世界接觸,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視覺和聽覺。當訊息經由這五個功能收進腦里,加工處理的工作則交給潛意識去完成,這是一個自動加工的過程,往往不由意識去操控。可是,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了解這些處理工作是怎樣進行的,也許可以有意識地去提升處理工作的效率。

    這個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途徑,可以分為三條通路:第一、第二條分別是視覺和聽覺;第三條集合了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深層的本體感覺、空間感覺、情緒感受等複雜心理活動等,統稱為「內感官」。我的書《NLP——能夠幫助人生變得更成功快樂的學問》清楚詳細地解釋了這方面的學問和技巧,請看題目為「內感官」的部分。

    「內感官」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分別稱為「內視覺」 (代號是V,即Visual) 、 「內聽覺」(代號是A  即Auditory)和「內感覺」(代號是K,即Kinesthetic )。每一種類型,在習慣了使用之後,都會使一個人形成一些特定的的思考模式、處事態度和行為模式。他會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某些事物使他特別反感、抗拒、有負面情緒、反應強烈;而另一些事則使他特別開心、容易接受、感覺良好、輕鬆。(注意:這兩種對立的反應,都會使他印象深刻,記憶長久。)其他的事物,只要不過分地多或強烈,他會淡然反應,或者容易忽略。懂得這個規律的人,可以很容易便找出他人習慣使用哪種內感官,然後在語言及行為上多做些配合工作,兩人的溝通和相處,很容易便產生投契合拍的感覺。

    讓我用一個比喻去解釋這個概念:一個人由於慣用某種內感官,使他對別人20%的語言行為很接受和感覺良好(以符號++20代表),另外的20%抗拒和產生反感(--20),其餘的60%沒有什麼反應(x x 60)。你與他溝通相處,如果懂得運用那++20,就只需花很少的氣力,便能建立投契合拍的關係。如果你錯誤地運用了那-20,雖然只是很少的數量,但也會有很壞的回應,而且會記憶很久。如果你運用了那x x 60與他相處,雖然你已經做了很多,他還是有點無動於衷。

    從上面可見:不懂得這個技巧的人,即只是憑自己習慣了的模式做溝通的人,成功機會只有兩成,而且還有同等份量的負面感覺去沖淡那些良好效果。反之,懂得這個技巧的人,一言一行都能深得對方的認同和接受,相對之下,自然可以省去很多氣力避免不少衝突。再進一步,想像一下,當你和你的伴侶都運用這一套技巧,效果會怎樣的好!

    運用這套技巧是虛偽的表現嗎?是違背自己的原則嗎?如果你根本沒有誠意去改善兩人關係,或者從來都覺得對方應為你做一些事而自己則無需為對方做些什麼,或者你一向認為個人利益遠比兩人的關係更重要,要你這樣做你是會覺得虛偽的。如果你沒有上述的想法,而是很在乎兩人的關係,希望有融洽和諧的相處和投契的溝通,你是會樂意去試著做的。試想一想:你遇到英國人,改用英語和他們交談,算不算虛偽?你改用英語與他交談,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有更融洽、和諧的相處和投契的溝通?碰到一個朋友因為遭遇一些不幸而在哭泣,你會向他訴說你的快樂和成功嗎?為什麼你不會?假若你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這是虛偽,或者違背自己的原則嗎?

    如何簡單地測知對方慣用哪一種內感官?後面有一份問卷,一條一條地看,有哪一條符合對方的情況(「他就是這樣的」),就在號碼上劃一杠(/)。全部75條看完了,計算一下划了多少杠,這個數字就是「基數」(例如40條)。然後看一看本書附錄的答案,每個問題都有一個對應的符號:V, A或K。V就是內視覺、A是內聽覺、K是內感覺。統計出各有幾個V, A和K,再分別除以基數,乘以100%,得到的百分數就是這個人運用不同內感官的比例。

    舉一個例子,例如划了40條杠(基數),與答案表比對發現有22條V, 7條A和11條K。 V(內視覺)的數字就是:22/40x100%=55%,依次計算,A(內聽覺)是17.5%,K(內感覺)是27.5%。這個人用得最多的是內視覺,所以算是「視覺型」的人了。同時,這個人用內感覺比內聽覺要多,最弱的是內聽覺。

    做完問卷之後,我可以教你如何與三種不同類型的人進行配合。假如有兩個類型的比例都很高,例如V45% , A42% , K 13% ,這個人就是視覺與聽覺並重,用這兩個類型的配合技巧都一樣有效。假如一個人三種類型的比例都差不多,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受別人歡迎的人,即所謂「人緣好」的人,你隨便用哪一種配合技巧都有用。

    你也可以用這份問卷測試自己屬於哪個類型。明白自己所屬的類型,對你的好處是:

    1.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情最遲鈍、對什麼事情最敏感。明白其實有很多問題,是你的內感官類型在操縱你。

    2.在一些事情上,現在你可以通過一些有意的安排,讓自己有更大的推動力。

    3.你能了解自己在待人處事上的弱點,因而使自己有更快更有效的提升。

    4.你更懂得怎樣訓練自己,去發展另外一兩種內感官的能力,讓自己三個內感官的運用更為平衡,以提升自己的接受能力和人際關係。

問卷:

(1)說話時眼睛經常往下看

(2)坐下時,只坐在座椅的前半部

(3)看事情,常常追求背後的意義

(4)買新房子,在乎的是環境和屋內的寧靜

(5)買新房子,在乎的是環境的安全、屋內夠舒服

(6)說話時眼球常常左右轉動

(7)做事速度不快,常有怡然自得的感覺

(8)說話的時候眼睛經常望向上面

(9)說話比較少,說的時候語速很慢

(10)說話的聲調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11)看電影,在乎的是英俊(美麗)的明星 

(12)說話速度很快,聲調沒有什麼高低變化

(13)坐著的時候,身體佔滿整張座椅

(14)回憶往事的時候,多想起景象

(15)說話時常有欲言又止的情況出現

(16)語言中經常描述事物的數量、顏色、位置等

(17)與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最安靜沉默的一個

(18)語言中經常有關於聲音的辭彙(例如乒乓、咕咚等)

(19)逛商場買東西的時候,喜歡四處走動四處看,不大愛說話

(20)喜歡旅遊

(21)說話中常有抽象的詞語(例如安全、妥當、公平等)

(22)買衣服時說出很多買與不賣的理由

(23)說話時經常有意義不明確的形容詞(例如有關人士、應負的責任、充分的合作等)

(24)與朋友在一起,常有以速度競賽的表現

(25)說話時多手勢,靈活不死板、雙手舞動的位置接近頸部的高度

(26)做事時也要說話,喜歡一邊說一邊做

(27)說話時有適量的手勢,但經常重複,雙手舞動的位置接近胸與胃的高度

(28)回憶往事的時候,經常想起曾說過的話,或經常能分析出一些道理

(29)看電影,在乎的是精彩的對白

(30)說故事時,總是強調故事的意義

(31)喜歡去有特別意義的地方

(32)喜歡聊電話、寫信

(33)買新房子,在乎的是室內光照足、窗外景緻好

(34)被問到問題時,回答總是長篇大論

(35)說話時手勢不多、比較緩慢,雙手舞動的位呈接近腹部

(36)說話時多身體語言、動作大且快

(37)說話時常有重複動作的身體語言(例如,搖腿、腳板、拍打地面、手指打節拍、身體左右搖見等)

    (38)說話時身體動作不多,即使有也是比較緩慢的動作,雙手常互相握在一起

    (39)買衣服時在乎款式、顏色及線條

    (40)看心情買衣服

    (41)穿衣服很在乎顏色的配合

    (42)說話內容多重複

    (43)穿衣服講求舒服,所以常常穿寬鬆的衣服

    (44)買東西注重外形和顏色好不好看

    (45)說話簡明扼要

    (46)說話很流暢,沒有中斷

(47)走路時快步速行

(48)對別人進行評論時,常常有與外表儀態有關的內容

(49)走路的姿勢有韻律感

(50)去旅遊,在乎的是輕鬆開心

(51)說話中經常提到往事、感受

(52)走路緩慢瀟洒

(53)喜歡看電視

(54)坐著的時候手、腳有打拍子的動作,身體偶然會有搖晃擺動的現象

(55)穿衣服很注意與場合配合

(56)逛商場買東西的時候,喜歡向業務員索取資抖、喜歡聊天

(57)語言中常常有與感覺有關的用字(例如,壓力、把握、掌控等)

(58)常常針時別人說過的話進行批評

(59)做事快速,能同時展開多件事(例如同時在看幾部書)

(60)被問到問題,想一會兒才回答,而且回答得很慢

(61)看電影,在乎感人的情節,緊張的氣氛

(62)去旅遊,在乎的是悅目的風景

(63)說故事時,總是長篇大論,老是說不完

(64)喜歡聽音樂

(65)被問到問題,能馬上回答,回答很簡短

(66)語言中經常有描繪視象的文字(例如一片光明、青山綠水等)

(67)說話的速度很慢

(68)去旅遊,在乎的是結伴同遊,有說有笑

(69)逛商場買東西的時候,喜歡把貨品放在手裡、穿在身上,找出感覺

(70)回憶往事的時候,多想起感受或情緒

(71)說話很多、滔滔不絕

(72)喜歡回憶往事

(73)的與朋友在一起,往往是說得最多的人

(74)說故事或發表陳述時,總是想以最少文字說明

(75)常常針對別人的態度與心態進行批評

以下十一個簡單的解說:內視覺弱的人往往連很簡單的問題他都「看」不清楚,對局勢的掌握比較弱;內聽覺弱的人不注重對事情的理解,對很多事都表現出「說不清楚」的狀態,他對事情的程序不容易掌握;內感覺弱的人不能洞察別人的感受,也不容易「體會」形勢的輕重急緩。

各種內感官的特徵和配合方式

視覺型

 

特徵

配合

行為

行動快捷、手動作快、

能夠同時兼顧數件事、且引以為榮

多用手勢、多動作、少靜下來多些線條生動、變化多端的事物

個性

喜歡顏色鮮明、外形漂亮、線條活波喜歡多變化、節奏快

多用色彩、圖畫、照片、實例多活動少文字

說話

簡短、只兩三句、沒耐心聽別人說、一開口便入題、沒有開場白

說話扼要、簡短、保持輕快、多做示範、少說道理

其他

要求環境清潔、擺設整齊、

在乎事情的重點、不在乎細節

衣著整齊、顏色配合

坐不安定、只坐椅子的前半

注意房間布置清雅、

光線充足、

只說要點、

簡單介紹

 

聽覺型

 

特徵

配合

行為

手常捂嘴或輕拍、手常打拍子

多用寫信,電話等方式與其溝通

個性

注意事情的程序、步驟、細節、

對文字很敏感、不能忍受錯字

把規則、做法等寫清楚

注意文章里的用字正確

說話

說話多、往往不能停口

聲音悅耳婉轉、有高低快慢

說話內容詳盡、常有重複

多引用權威人士的話

多用同樣的語氣、順口的詞語

多與之傾談、耐性傾聽

其他

喜歡寧靜、但工作時喜歡聽音樂

常有富於節奏感的身體語言

注意環境的寧靜、或伴以柔和音樂、進行過討論後補上書信或會議記錄

感覺型

 

特徵

配合

行為

舉止穩重、動作緩慢、常作思考狀

不在乎好看或好聽、重視意義和感覺

多表示了解他的感受、多聆聽、強調價值、如榮譽、安全、可靠多與他見面傾談、多問他的感覺

個性

喜歡被人關懷、尊重、注重感受、喜歡親手做、喜歡做時的感覺

讓他接觸實例、親自動手

說話

不善多言、可長時間靜坐、說話低沉而慢

少用語言、多與之相伴、用緩慢、低沉的聲調與他說話

其他

穿衣服常穿大一碼、在乎舒服、站時多靠著柱或牆、坐時全身躲在座位里

多強調人的價值、經驗、多用故事、例子、肢體或身體接觸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先跟後帶」的語言技巧

    在你跟一個人談話的時候,當你說了一句「立場性」的話,即對一件事或一種情況的看法,對方的回應一般有四種可能(1)說其他的事;(2)否定你的立場;(3)說出他與你不同的立場;(4)認同你的立場。這四種回應,給你的情緒感受都會不同,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讓我們先來體驗一下。比方你對他這樣說:「早餐我喜歡吃雞蛋。」下面是上述的四種回應,為了使你有最準確的體驗,我希望你針對每一種回應,都重複以下的做法:你先說「早餐我喜歡吃雞蛋」這一句話,然後看著一個回應,想像你聽到那一句話,再注意一下你內心的感受。然後再說「早餐我喜歡吃雞蛋」,看下一個回應,重複上述過程。這樣,你才能充分感受每一個回應的效果。

    回應(1)「今大不適宜去釣魚」(說其他的事)

    回應(2)「吃雞蛋不好、不健康」(否定你的立場)

    回應(3)「早餐應該吃粥」(說出他與你不同的立場)

    回應(4)「是啊,吃雞蛋最好」(認同你的立場)

    我相信,你會有以下的感受吧:

    回應(1)感到對方沒有聽你說話,心裡不舒服。

    回應(2)感到對方與你對立,內心不舒服,緊張、警覺。

    回應(3)感到對方與環境一致,不舒服,也許有一點失望。

    回應(4)對方的認同使你感到開心、放鬆,可以跟對方再談下去。

    回應(1)是「貌合神離」的表現,就是「我人雖在,心卻已經走了」的現象,無論原因是不想或者不能,投契合拍的基本條件已經沒有了,下面也就不談它了。

    看看其他三個回應,我們可以了解,交談中,給對方最好的回應是認同他所說的。這樣的回應能夠讓兩個人的關係更融洽、更投契合拍。問題是:如果你的確不能接受對方說的觀點,該怎麼辦?難道說假話?

    當你所說的,與你內心的立場不一致的時候,對方能感覺到。這份感覺,也許你跟對方都沒有察覺到,但是的確存在,並且影響兩人之間的和諧及信任。我是從來不教別人說假話的,因為那沒有什麼效果,而只引起更多的問題。事實上,你可以維持與對方不一致的立場,同時可以運用一些說話的技巧,讓對方感到幾乎與回應(4)一樣的良好感覺。這裡介紹的「先跟後帶」語言技巧,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試試看,仍然用前面早餐的例子,對方不認同早餐該吃雞蛋,但是當你說了「早餐我喜歡吃雞蛋」後,對方說了下面的話,你會有怎樣的感覺?會不會比前面的回答(2)與(3)更好?

    回應(5)「雞蛋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早餐該吃它呢?」

    回應(6)「你喜歡早餐吃雞蛋,一定有一原因,可以與我分享嗎?」

    回應(7)「早餐應該吃得好,所以你吃雞蛋。是不是?」

    回應(8)「你喜歡早餐吃雞蛋?」

    分析一下這四個回應的心理意義:

    回應(5)「雞蛋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早餐該吃它呢?」——直接問對方立場的價值觀。當對方在解釋雞蛋的好處的時候,他是在肯定「雞蛋是好的」這個立場,你製造了這個平台給他,所以氣氛是投契合拍的。

回應(6)「你喜歡早餐吃雞蛋,一定有原因,可以與我分享嗎?」—一你讓他看到你對他的接納、尊重與信賴。這個對話方向可以讓你找出對方立場的盲點或者謬誤之處,更容易引導他改變立場。

    回應(7)「早餐應該吃得好,所以你吃雞蛋。是不是?」——把焦點放在背後的意義上(雖然只是你的猜測:「早餐應該吃得好」)這樣,因為焦點的層次提升了,便可以達成共同接受的立場。(吃的東西雖然不同,「早餐應該吃得好」卻是雙方一致的意見。)

    回應(8)「你喜歡早餐吃雞蛋?」——你只是在複述對方的話,但是因為對方必然回答「是的」,他的內心會產生好像得到認同般的感覺。

    這樣的回應,並沒有顯示回應者的立場(不同意早餐吃雞蛋),但是能夠使對方有好的感覺。這樣的回應取向是順著說話者所說的方向,就是「先跟後帶」的「跟」了。然後,你可以跟著再多說幾句對方會用「是的」來回應的話,再找出除了「吃雞蛋」外,有些什麼雙方都能接受的不同選擇。這樣,可以促使其改變自己的立場,發現一些以前忽略了的價值,這有兩個可能: 直接的價值——原來吃雞蛋/粥有新鮮的好處;間接的價值——吃雞蛋/粥是小事情,兩個人在一起開心談論才是重要,也可以是找出中立的立場,即雙方都能接受的立場。

    當你在這個時刻沒有跟他對立,你就可以找出更多的資料去把這次討論帶往更有效果的方向。有了這些資料,你可以引導他注意其他可以給他同樣的好處、意義和感覺的選擇。這些選擇就是問題的解決。

    綜上所述,良好有效的談話溝通,需要以下的主動因素:

    (1)想溝通、在乎對方的存在、建立平等的態度立場,不要「心不在焉」。

    (2)雙方的情緒狀態都能支持一次良好的溝通。

    (3)聽到對方表明的立場,想一想是否跟自己的一致。假如是的,馬上給予肯定。

    (4)假如對方說的與自己的立場不符,設計幾條「跟」的句子,每一條都要對方有「是的」的回應,之後再說出自己的看法。

    (5)找出對方立場所追求的意義、價值、感覺。從中找出你可以接受的內容,給予肯定,表示接受。然後引導對方去找出其他選擇。

    (6)假如過程中任何一方有負面情緒出現,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中止談論,避免造成大的負面經驗記憶。然後運用處理情緒的技巧去幫助自己或者對方(請看第七部分)。

    (7)檢討思考,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並在適當的時機,再做溝通,重複這七點。

 

給對方足夠的空間

    在一份感情關係裡面,無論是戀人關係或是夫妻關係,兩個人的身份必須是平等的,只有這樣才有基礎去建立和諧美滿的相處關係。憑著這個基礎,以下的重要概念才能建立起來。這幾個概念亦是良好婚戀關係的重要因素:

   (1)接受對方是與你不同的人,不能跟你事事有一樣的看法和做法。

   (2)愛一個人,不等同於你有控制他的權利。

   (3)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改變自己。

   想像一個人需要的空間就是一個圈,就像是數字「0」的樣子。兩個人合成的系統,也就是兩人關係,便好像數字「8」。若想這份關係得以維持下去,你必須允許有兩個圈存在,即是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不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空間,便像把一個圈刪掉,剩下的不再是「我們」而只是「我」了。

    一份包括兩個人的感情關係,構成單位當然就是兩個「個人」。每一個「個人」都需要保持一些「個人」的不同之處。這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亦是人生的需要,就像每個人都需要呼吸的空氣。所以,有足夠的空間,以保持「個人」的不同之處,這是肯定每一個人「個人」地位的表現,是維持良好感情關係所必須的。足夠的個人空間,對方需要,自已也需要,不能扼殺了對方的空間,也不能為了表示對對方的愛而放棄自己的空間。

    很多年輕人的心理年齡未達到成熟,便已開始談戀愛,並且把那些「孩子」階段的信念奉為終生的守則,扼殺了婚姻里兩人的幸福人生,十分可惜。例如:「我屬干你、你屬於我」的概念,促使雙方錯誤地以為有權利去要求對方對自己必須絕對坦白,有權利針對任何事情去盤問對方、取得任何資料。問題是,就算一個人願意,恐怕他也無法將自己對任何一件事的認識、感受、與其他人事物的關係完全說清楚。在很多的兩人關係里,就是因為這個錯誤概念而產生了衝突。你去問任何兩個和諧恩愛的夫妻,他們會告訴你,他們並不知道對方的很多事,也不知道對方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處理,他們是憑著對對方的信任維持美滿的關係。你絕對找不到一對能夠真正徹底「完全坦白」的夫妻,因為就算他們願意,事實上也很難做到。

一些年輕人不大能夠接受我這些話,強調願意把自己「交給」對方,並以此來表示對對方完全的愛和忠貞。這種想法有幾點問題:     

(1)自己既「屬於」對方,對方便是「擁有」你了。擁有任何事物就是那事物的主人。古代的人可以擁有人,一方是主人,另一方就是奴隸。奴隸是沒有權利投訴抱怨的,而凡有「我屬於你、你屬於我」的概念存在於感情關係里,投訴抱怨就特別多!原因是同時把對方當做自己的主人和奴隸,角色上的矛盾,使得自己和對方都很辛苦。

    (2)「我屬於你」自然衍生「你照顧我」的概念,那麼,任何問題、任何情緒困擾,都歸咎於「你沒有照顧我」了。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只會把精力放在如何證明自己的投訴是對的、如何能使對方聽到我的投訴和如何能控制對方(使對方照顧我更多)。

    (3)既然「自己完全屬於對方」,便不應該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當內心有矛盾、兩人之間有衝突的時候,他們便不能好好地獨自思考,用抽離的角度去看問題,而只可以互相擁抱在爭執里,使情況更加變壞。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時也許只是很小的事,但兩人很快便發展出不合比例的衝突和對抗。(勞工糾紛的處理技巧里有「冷靜期」,就是讓雙方一段時間離開爭論的問題能夠抽離、平靜地把事情看得更清楚。(3)

(4)只有孩子才屬於父母,孩子也有「媽媽是屬於我的,不容你分享」的表現。婚戀中常有類似的態度,其實就是因為自己不希望成長,讓對方繼續做自己的父母,自己便可以保持孩子的心態、無需成長了。在這些情況里出現的投訴抱怨,任何人都能夠聽出來,那就像孩子對父母的投訴。問題是,一個人只可以做對方的丈夫和妻子,卻不能做對方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代替的。

    我知道有人結婚後便不喜歡配偶花時間與朋友在一起,尤其是自己不能參加的活動。如果這些活動里有很多異性,一些人更會強烈反對配偶單獨參加。我年輕時有一位女性朋友,她曾明確表示她的男朋友是不準跟其他女孩子說話的,尤其是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這包括在工作環境里。她很漂亮,追求她的人很多,我後來與她中斷了聯繫,不知她婚後的生活是否愉快。但是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如果你是她的男朋友,你會有什麼感覺?每天受到同事、朋友的嘲笑,你有怎樣的感受?你唯一可以減少這些嘲笑的方法是不帶你的配偶出來,可是,當外面的問題減少的時候,在家裡因為你不願帶她出席活動,你倆的衝突卻增加了。結果是:你需要用說謊去減少衝突,但是,伴侶之間不能真誠相對,關係又怎可以是好的?所以,不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空間,會破壞兩人的感情關係。在這個情況里的男女,不能增加內心的力量,會怕事、怕挑戰,把精力錯誤地放在能夠顯示自己的力量的事情上,而不會做能夠使自己有真正提升的事。這樣,他在這個世界裡,便會落後於他人了。另一個發展模式便是沒有了自我,只為滿足眾人的標準而做事,只剩下一個空洞的人生。

    除非與你結婚的是一個小孩子,否則,你應該相信他有能力照顧自己。欠缺這份信任的感情關係,必將千瘡百孔、筋疲力盡地終結。反之,你鼓勵對方有自己的時間,尊重對方的隱私,同時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信任和體貼,對方會願意對你更好,願意為你做得更多。當然,時間的分配需要一個合理的標準,但是怎樣才算合理則不是旁人能決定的,而必須兩人共同討論出來。

    這是說:每對配偶都應該有留給自己的時間、留給對方的時間,和與眾人一起的時間。

    給對方的時間,就是陪伴對方去做他喜歡的事。例如,我不大愛逛商場,可是,每兩三個星期,我都會陪伴太太去商場耗上幾小時。看衣服皮鞋對我來說是很悶的事,但是,我把逛商場的目的定為:第一,為太太而做,就像是送她一份禮物一樣,我當然應該是真心和開心的。第二,我教自己去注意商場里的人流、櫥窗里的產品,觀察經濟狀況的變化、潮流的方向、遊人的心理態度等。這些也是我自己做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如果你沒有這些需要,你大可以把目的訂立為:在這個商場里找些有趣的人、事、物;或者測試售貨員的素質——在不同的店問同樣的問題,哪間店的售貨員素質最好;或者研究一間店鋪該怎樣布置才有最高效率—想像你準備開店……你有數不盡的選擇,但只有一點必須堅持:保持一份輕鬆愉快的心情。

    這種態度亦應該應用到其他方面:例如在朋友關係上,配偶有他自己的朋友,你有你自己的朋友,同時,還有兩人共同的朋友。僅僅是出於對配偶有一份尊重,只要對方沒有刻意隱瞞,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情侶或夫妻完全沒有個人的空間,這對他們的感情關係是不利的。

    在經濟上我也鼓勵這樣的安排:他有自己的錢、我有自己的錢,也有兩人共同的錢。在日常的生活里,信件、日記、紀念品、個人物品,都應該用同一個態度去對待。配偶應該充分地尊重這份個人的空間,絕不假設自己有權過問而偷看或擅自處理對方的個人物品。

在鐘擺的另一個極端,則是要求過大的個人空間。這種情況較少,但是存在。我曾碰到過一個個案,女的堅持每周四天在娘家生活,到睡覺時間才回到丈夫身邊。周末或假期,只要找得出理由,兩人都得與妻子娘家的人在一起。終於那位丈夫受不了,來找我諮詢。原來那個妻子沒有充分成長,還未能在心理上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妻子的母親才是最大的問題:她在心理上把孩子們當做是她的父母和丈夫!這樣對配偶很不公平,假如女方不能成功地成長過來,這段感情關係最終會以失敗結束。

 

「賢妻良母」很難做

    有一些女士,認為結了婚就是有了「歸宿」,應該收心養性,「洗盡鉛華」,安心地照顧丈夫和孩子。這個觀點,在封建社會裡,是女人最正確的婚姻態度,是不容挑戰的。在現代的社會、發達的都市裡,女性有自己的工作、事業,不甘心只在家裡做主婦,而要兼顧工作與家務。越是來自教養好的家庭的女兒,便越堅持兩邊的工作做好。這些女性最辛苦,她們除了上班工作,下了班還需要買菜煮飯、照顧孩子、寫作業溫習功課,孩子睡了還需要做家務。若有問題出現,她們也是最悲慘的一群。

    上班工作,加上主婦之職,使一個女人沒有多少空餘時間,特別是當孩子開始上學,甚至孩子經歷小學和中學的整個階段,「盡責」的母親只會睡眠不足,難以有「自己的時間」。兩份工作使她減少與丈夫的溝通和相處的時間,兩人在不知不覺中疏遠了;而本人的忙碌,同時使她沒有什麼朋友,更沒有時間讓她跟朋友談話,與這個世界也開始脫節了。這樣,不需多少年,她變成了「黃面婆」,沒有什麼吸引力,對世界每天的變化、進步,她接受起來都會感到吃力——成為一個過時的人。也許,只有當婚姻出現明顯的問題,她才會突然醒悟,而往往是醒得太遲了。

    在這樣情況里的女士,必須提醒自己:除了做「賢妻良母」之外,還需要:

    (1)保持與丈夫有良好的溝通。最好是每個晚上都抽出時間進行交流,保持兩人的親密關係。

    (2)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有自己的朋友、活動和興趣愛好,讓自己保持與外界的同步發展。

    若工作量太大,確實對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可以嘗試減少工作量,或者找人分擔一部分工作,還可以學習提高效率的技巧,甚至放棄部分工作。也許工作業績上會受些損失,但這總比失去婚姻或感情關係更好。

每一個人都需要給自己一點私人時間,這可以是每周一次,每次一兩個小時,或者更多。你應該用這些私人的時間為自己做一些事,可以僅僅是安靜一下,喝杯咖啡思考事情,也可以是邊看書邊聽聽音樂,或者逛街、參加課程讓自己提升、找幾個老同學聚會,都是不錯的安排。其實,所有的安排都不如一點重要:你有「自己」的時間,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你不需要依附別人生活。如果你有困擾、壓力,這些私人時間能給你喘息一下的空間,能夠找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檢討、思考。

 

兩人相處的溝通技巧

    為了幫助兩人發展出良好的關係,在這裡介紹7個簡單但重要的溝通技巧。我們必須明白,沒有誠意光用技巧是不會有效果的,這隻會使對方感到你在敷衍他。

   (1)要談就要有誠意地談。

    每個人都想保持一個權利:無論面對何種情況,只要當時不想溝通,就有不溝通的權利。這個權利人人都想有,包括你自己。所以如果在那一刻你不想與對方溝通,你可以行使這個權利,但是,需要懂得採用適當的表達方式。你要明白夫妻必須維持溝通,現在不談,應該給對方什麼時候談的承諾,而且是要明確的承諾,而不是「等我心情好了再說吧」這樣的承諾。你可以說:「我現在有點心煩,不想用這個態度跟你談話,所以我想明天早上吃早點的時候才談論這件事,可以嗎?」

帶著煩躁與憤怒去談任何事,很容易導致爭吵衝突,使事情更難處理。帶著焦慮擔憂去談任何事,會使配偶也有這個情緒,但是這樣共同被一件事困擾,卻是兩人「甘苦與共」的表現,配偶會願意接受的。而且,這遠遠比讓配偶看到對方憂愁但不知何事,因而要強顏歡笑、不斷猜疑擔心來得好。

(2)支持配偶,就算他/她做得並不完美。

    在眾人面前,當配偶說錯了,不要馬上更正他/她。應該等到回到家裡,只有兩個人,並且兩人都在正面的情緒狀態中時,才告訴他/她。在戀愛和結婚階段,兩人都會保證無論什麼事,都支持對方,這些情況正是顯示這個承諾的機會。在絕大部分這樣的情況里,都不會是些什麼大不了的事,所以,讓配偶的錯誤沒有得到更正,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出現。反之,讓配偶感覺到你的支持,他/她會很開心,這是不容易找到的「事小效果大」便能提升兩人關係的機會。

    更進一步,當配偶在某些情況里做一些決定或者行為,只要不是會引起嚴重後果(例如犯法)或者代價太高的(例如大量金錢的損失),支持他/她。在每天的生活里,很多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選擇,而相差不會很大,例如走在馬路的這邊或那邊、他/她想買一件喜歡的物品等。當兩人在一起時若你總能支持他/她的選擇,他/她也會以支持你作為回報。

有時,他/她沒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你可以告訴他/她怎樣才會更好。如果他/她不接受,不要堅持你的看法,全力幫助他/她實行他/她的決定。當結果證明你是對的,他/她便心服口服,同時感受到你對他/她的支持了。

(3)避免批評抱怨對方。

    沒有人喜歡聽到批評抱怨的話。與一個總是抱怨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件極不愉快的事,沒有人能夠這樣過一生的。這就是很多感情關係變壞的起點,而總是批評抱怨的人會活得很辛苦,沒有快樂,同時沒有什麼朋友(除了一些也是喜歡批評抱怨的人)。感情伴侶如果還沒有離開,肯定就是「貌合神離」,人仍在身邊,而心則常開小差。這份關係只可以用虛偽、諾言和敷衍維持下去。

經常批評抱怨的人是沒有充分成長的小孩,他們希望世界的人、事、物改變(批評),不滿意這些人、事、物沒有如他們願地改變(抱怨)。小時候有父母去滿足孩子這些希望,現在則要求感情伴侶去繼續這份不可能成功的工作。因為不可能成功,所以感情伴侶感到很辛苦。充分成長的人用「接受」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人、事、物,然後思考怎樣做才能使情況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這是自己改變,而不是希望世界改變。

有這個習慣的人,我建議用以下的方式去改善:

·給白己每天只能批評抱怨一次的配額。當配額用完了、當天便不能再說批評抱怨的話。

·每當對什麼事不滿意的時候,停下來想出三個方法去處理,然後選擇你最願意、效果可能最好的一個去付諸實行。

   ·把批評抱怨的話寫在一張紙上,然後用另一張紙,針對每一句的批評抱怨,寫下一句開解的話。批評抱怨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沒有的東西上,開解的話就是去注意自己擁有的東西,和可以有的不同選擇。

   (4)避免嘲笑伴侶。

    感情關係中的兩個人,必須有平等的地位才能發展出快樂滿足的感覺。嘲笑對方是最直接的方式說:「我比你好!」對方會產生被壓低了,失去平等地位的感覺,是十分難以接受的。

    被伴侶嘲笑的人,心中產生憤怒,和報復的動力。他/她會把握第一個出現的機會去扳回平手。這時,這一邊便也感到憤怒,和再報復的動力,找出其他嘲笑對方的機會便放肆地嘲笑對方。這樣,兩人的關係出現了延續不斷的鬥爭,兩人的關係便會因此而緊張、疏遠了。

    很多嘲笑的動機本來只是開玩笑。我建議是用說說笑話去代替這樣的開玩笑,因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說的人不知道聽的人對那些話的敏感程度。要特別避免的是關於一個人的生理特徵或個人資料的玩笑。

    (5)避免喋喋不休。

    說話的效果不是來自說了多少個字或者重複了多少遍。很多人看見說了沒有效果便再說,就好像自動售賣機吞噬了你的硬幣卻沒有吐出飲品,你再放硬幣進去不是很笨嗎?喋喋不休不會增加效果,而只會減少和諧,破壞感情。

    NLP有一句關於溝通的至理名言:溝通的效果決定於對方的回應。你說了而對方沒有給你預期的回應,便是沒有效果。重複沒有效果的方法只會繼續沒有效果,而其他的問題卻產生出來。所以,應該做的是改變方法。溝通的效果由對方決定,但是由你控制,因為你可以改變溝通方法。

    有些人就是有喋喋不休的習慣。他們多數是慣用內聽覺的人(這並不意味著聽覺型的人就一定是喋喋不休,但是聽覺型喜歡說話,是不變的事實)。一個這樣的人有視覺型或感覺型的伴侶,便特別容易使關係緊張,出現爭吵。

    有喋喋不休習慣的人需要決定:維持這個習慣和與伴侶維持和諧關係之間哪樣更重要。想改變這個習慣,可以——

    ·同樣的話只說一次。若懷疑對方聽不明白,可以問問他/她。

    ·每當自己不自覺地喋喋不休了,叫伴侶提醒你。

·要說的事,預先想想如何只用三句話說出來。三句當然不能包括所有的資料,但應該包括最重要的資料。三句之後,若對方感到興趣,自然會請你說多一些,這時你才說出其他資料。若三句後對方不感興趣,你便應該停止。     

·經常提醒自己多看、多聽、少說。這能使一個人觀察更多、掌握更多、更受人歡迎。

    (6)避免盤根問底。

    伴侶不願說的,不要逼他/她說,無論涉及的是什麼事,你都要尊重對方的空間,而沒有控制對方的權利。細心想想,你會明白:你有權利離開他/她,但是你沒有權利要他/她說出來!若你用什麼事相威脅,逼對方一定要說什麼出來,這份感情關係的基石出便已經碎裂了。

    對伴侶或任何人的事情,很多人會以「好奇」為借口去盤根問底。所有的「好奇」其實只不過是想控制對方的表現、原因是自已的安全感不足。特別是當對方做了一些自已不認同甚至不允許的事情時,自己便得到一個比對方優越的地位:他/她做錯了,他/她不如我好。這樣,便有了「教」對方,或者「原諒」對方的機會。

對伴侶不信任,事事要坦白交待,報告清楚,那是不給予伴侶平等地位的表現。如果伴侶需要事事向你交待,必然會使你的身份高於他/她。不要以為你同樣願意對伴侶這樣地交待便是公平、平等,這只不過帶給你們更加複雜和無法處理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是你高他/她低,同時又是你低他/她高。當你要伴倡坦白交待時,伴侶若持著他/她高於你的身份,兩人便爭吵了。事實上,這就是最常出現的情況。   

若伴侶想做你不允許的事,你永遠無法控制他/她不做出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她總會找到機會去做。兩人的相處變成貓鼠遊戲:每天不斷地一個躲、一個捉,感情關係已經蕩然無存了。

    必然是兩人之間出了問題,伴侶才會冒險想去做那些你不允許的事。還是從根源著手,放過表面性的問題吧。

    (7)避免討價還價。

感情關係不是貿易買賣,如果用貿易買賣的態度去處理兩人之間的爭執,將會難以成功,而必然造成對感情關係的創傷。最大的問題是:物質世界裡什麼東西都可以給予一個金錢上的定價,但愛和愛情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我曾聽過有這樣的事:太太逼丈夫給她買一件名貴的東西,在未買回來之前,不跟他上床!這個太太愚蠢之極,丈夫在這件事情之前也許對太太的愛沒有金錢的標準,在這事之後,他有了!

愛能推動一個人去做很多的事,甚至為伴侶而受傷、死亡。愛給一個人的唯一權利就是為對方做些事,而且真心愛著對方的人都很願意為對方做事,並且當對方接受自己為他/她所做的事時,自己會很開心、很感滿足。更因為這樣,當對方有需要而向自己開口要求時,自己會很樂意得到這次為對方做事的機會。從這點來看,兩人關係里沒有給「討價還價」存在的空間。

事情可以有該不該做的討論,但是討價還價是另一回事:事情應該做,但是因為給我的報酬不夠,所以我要求更多的回報。這樣便給對方一個訊息:我對你的愛已經不足以支持我去為你做這件事了。

 

黃金時間

    問自己以下的問題,只給2分鐘的時間回答:你能夠說出多少件事,是在最近的2個月之內與你的配偶——

    ·兩人很開心地一起做,

    ·約在60分鐘一90分鐘內完成,

    ·不用花錢或者只花很少的錢。

    好好地計算一下,以下是關於答案的解釋:

    ·4件或以下:趕快做些事,你的婚姻亮了紅燈。

    ·5至8件:兩人的相處只是維持不下滑,但是可能已經下滑了還沒察覺。

    ·9至12件:應該添加更多的樂趣。有空的時候,兩人多坐下談談,找出更多的提升空間。

    ·12件以上:恭喜你。記得常做檢討,確保兩人關係維持在健康的水平。

    「黃金時間」就是兩人一同做些開心事的時間。這些事不是為了工作或者需要向人交待,而只是為了兩人關係的真正提升。每對夫妻,每周都應該有「黃金時間」。做這些事不應花費很多,其實最好的事往往都是只需花很少錢的。正確的原則是:促進兩人關係的因素,應該來自兩人之間而不是兩人之外。很多關係不好的夫妻,以為花一大筆錢旅遊便可以有改善,他們只不過是找一個昂貴的地方吵架而已。反之,如果他倆找一個又窮又苦、吃不好、又沒好風景的地方住上數天,他倆的關係反而會有機會提升。

數不出12次「黃金時間」的朋友,可以跟隨以下的步驟做:

(1)第一階段:兩人找一個優雅寧靜的地方坐下,準備一張紙一支筆。

(2)每人輪流寫下一件事。這件事是他/她想兩人會一起開心地做,60分鐘-90分鐘完成,不花錢或只花很少的錢。他/她寫的時候,對方不得反對、批評、否定或者質疑。

    (3)兩人輪流寫,待紙上有了20件事。然後展開第二階段。

    (4)第二階段:兩人看著紙上的每一項,說「同意」或者「不同意」。只准說這兩句之一,不說其他話。兩人都同意的事留下,只有一個同意的刪掉。

    (5)待看完了紙上的20件事,數一數留下的有多少。若不足12件,另外找一張白紙,重複第一階段。

    終於,兩人有了一張「黃金時間」事項清單,每星期都找一些時間去做一兩項。3一6個月後,再做一張新的清單出來。兩人應約定:不論多忙,「黃金時問」享有優先。這是把婚姻關係看得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表示。

我們不要以為花錢才能得到樂趣,兩人之間的樂趣,是在共同探討、共同堅持中培養出來的。想想你們居住的城市有些什麼地方你倆沒有去過,想想有些什麼運動、活動、玩意兒、兒時願望你倆願意嘗試。光是運動你倆便可以說出至少20種吧?還有中國的文化項目你倆也應該說出20件以上吧?再想不出,便去重溫初戀時的活動吧!只要抱著一個「不試怎麼知道不好玩」的態度,便能找出新的樂趣,滋潤兩人的感情。

感情伴侶能否成為事業伴侶?

2003年7月的《白領》雜誌有一篇文章,描述兩個關於夫妻搭檔的故事,這裡摘錄如下:

個案1:李女士大學畢業便自己開公司,做貿易代理,憑女人的直覺與勤勞,做成幾筆大生意,成為公司的業務支柱。老公是大學同學,很有頭腦。夫妻拍檔是兩個優秀的人合作玩同一個遊戲。

一般的夫妻拍檔很容易在患難中精誠團結,一旦富責來了就會出現問題。周女士也同樣面臨了這樣的情況,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她的解決辦法是把兩隻老虎放到不同的山上。形式上的分離恰好製造了各自發展的空間,整個集團的利益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因為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而增加了保險係數。

    這時夫妻享受著令人滿意的富裕生活,李女士空閑下來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為了一個幸福的媽媽,育有一子一女。養兒生涯告一段落後,她重出江湖,繼續沉醉在商業遊戲里。

問她與丈夫工作中有無衝突,李女士說:「夫妻之間有什麼好爭奪的嗎?」對於一個有本事、有胸襟的女人來說,當一個盤子里的蛋糕變少的時候,就不要跟自己人爭奪,去尋找新的盤子。她說:「給三條腿的桌子安第四條腿,桌子有可能變成豹子。」

    個案2:另一位女士姓周,是一個精明的商人,老公陳先生是一家跨國集團的銷售經理。為了共同的事業,他辭去了銷售經理的職位,把多年的積累換成資金都投入進來。這樣的強強聯合是所有圈內人都看好的。

    可是結果一點也不像想像的那樣美妙,老公以前的很多銷售技巧在這個領域根本就用不上,局面一時之間不能夠迅速打開。周女士還沉浸在熱戀般的情緒里,自己的老公突然由自己的崇拜時象成為一個暫時無能的人,真的很難接受,生意的開始反而成了爭吵的開始。

    吵累了,陳先生想提一筆資金出來另起一攤,發展自己的事業,「既然我在這一領域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換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也許就是一個有前途的開始」。李女士不同意,所有的資金都在企業中運行,撤資會導致經濟上極大的損失。陳先生的想法是「我把自己投入的一筆資金撤出來還不行嗎?那畢竟是我的錢」。李女士的想法是「你已經投入了,幹嘛要撤,說明你對我不信任」。繼續如此吵,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

    終於,陳先生把資金強行撤出,兩個人的感情也走到崩潰的地步,再也無法挽回,圈子裡的朋友都為這樣的兩個人感到惋惜,當初,還不如各自守自己的一攤,不合作的好。

    這兩個個案,給你什麼啟示?

    感情伴侶能否成為事業伴侶,並沒有標準答案。第二個故事清楚地揭示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兩人在決定之前,缺乏仔細和客觀的分析、討論。文章說男方是女方的「崇拜對象」,這是致命傷:「崇拜對象」就像神,是絕對不能有錯、不能失敗的。「崇拜對象」只可以出現在照片里和保持一個遠距離,因為近看便發現他也只是一個人,普通人,有勝也有負的可能。所以,男的應該保持本來的工作,維持在女的眼裡的成功形象。若要出來,也應客觀地(而不是以「絕對不會錯的心態」)去評估成敗機會,討論計劃時也需考慮如果沒有成功可以採納的「應變計劃」(contingency plan)。

    另外一點,就是文章清楚顯示出他們兩人都把事業的重要性放在兩人關係之上:為了金錢、為了事業、為了堅持「我認為這是對/不對的」,不惜讓兩人關係破裂。他倆有這樣的權利,我們不能說那是對或錯,他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上責任、付出代價。

第一個故事,則表現出剛好相反的心態:「夫妻之間有什麼好爭奪的嗎?」這一句便已說出這兩人能夠同時享受美滿婚姻和事業成功的原因。兩個故事裡的人都擁有同樣的能力,遭遇卻有很大的不同,原囚就是有沒有把兩人關係做出正確的定位。

 

建立兩人的共同目標和未來遠景

    研究心理和情緒的專家發現,當人們處於困境時,內心堅信困境將結束的人,與內心不知困境何時才能結束的人比較,前者的動力更強、情緒更穩。那些內心不相信困境會有結束可能的人,他們會逃避、自我麻醉、情緒不穩定、憂鬱消極,健康出現問題。

    所以,在一份感情關係里,如果總有一些想在未來實現的共同目標,兩人便有了思想上的寄託,就算實況辛苦困難,仍然有足夠的動力一起前進。這些目標,對戀愛中的人,可能是達到某些狀況才結婚,或者是期望一個怎樣的婚禮或蜜月旅行;對於已婚的夫妻來說,可能是一次特別的旅行、與居住外國的兒女團聚,或者儲錢購買退休的住所。這些都是大的目標,也可以是一些較小、較易實現的目標,例如下個周末去一處特別的地方吃飯、找一本舊書或數十年前的電影一同欣賞。對於一個有愛而沒有愛情的人,可能是為所愛的人做一件特別有意義而對方全然不知的事,例如用/她的名義捐款、為他/她助養孤兒等。

   所謂良好和有效的目標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明確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

   (2)必須是憑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的。

   (3)目標能給自己足夠的喜悅。

   (4)符合「三贏」(我好、你好、大家好)的要求,最低的標準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對方、不傷害其他人。

一個目標達到了,便建立另一個目標。可以既有一個長期目標(儲錢買屋),又有一些短期的目標(今年去日本旅遊)。重要的是所有目標,都必須要有兩人共同的投入參與、相互鼓勵支持。就算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應堅持有這些目標,也許時間可以拖長一點,但是不要放棄這些目標,因為這些目標正是兩人同甘共苦的具體證明。


推薦閱讀:

《性事大全》之【性和諧】彙編
「離婚無傷」——和諧社會的追求
舊樓和諧裝電梯 鄰里關係更投契
不和諧婚姻的貽害
宗教自由與族群和諧之道

TAG: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