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越生死之道

二、人天乘道

人乘道、天乘道,是為根機最淺的「下士」所設,共同以「增上心」為因,為修行動力。此所謂增上心,亦稱「勝進心」,略同今所言「上進心」,指求活得更好、更殊勝的一種在自我塑造與人生目標方面的進取心。缺乏這種上進心,便容易向下墮落,只求低層次的物質生活,淪同畜類。

人乘道、天乘道作為指導思想的共同見地,是深信因果,確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覺,知道人身難得,生命可貴,佛法難聞,從而珍惜此生,決心做個合格的人。天乘道所須的人生反省,還要更為深刻,有希望來生較今生更加幸福長壽的追求。

人乘道的修行,以三皈五戒為主。三皈,為自覺地皈依佛、法、僧「三寶」,這在佛教中有規定的儀式,在家人只要在一位出傢具戒的比丘僧前求受三皈依,由此僧證明,自願皈依佛,不依外道鬼神;自願皈依法(佛法),不依外道邪見;自願皈依僧(修行佛道證到聖果者),不依外道邪眾,口宣心想,便成為正式佛教徒。受三皈者往往加受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與取」),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中,前四戒稱「性戒」,意謂受戒與否,違犯者都要受惡報;不飲酒戒名「遮戒」,是為防止酒等麻醉劑(應包括毒品、香煙)亂性,以保證前四戒的持守。五戒可根據自願,或具足受(全受),或僅受一、二、三、四戒。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惡」,自願以一種行為規範約束自己,不造惡業。

人乘道還包括不少過好世俗生活的規誡,《佛說善生經》、《玉耶女經》、《佛說孛經》等,載佛為在家弟子所示立身處世的法則,如從事正當的職業、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愛護妻子、和睦家庭、勸誡親友、布施行善、如法治國等,相當平易切實。

按人乘法修行的果,是今生得到「現法安樂」(現前的幸福安樂),生活吉利安祥,命終後直接再生於人中,不失人身,獲得「後世安樂」。

天乘道的共同內容,是「十善業道」:不殺生而仁慈護生,不偷盜而清廉,不邪淫而貞潔,不妄語而實語(說老實話),不惡口而作文明禮貌語,不綺語而作有益語,不貪而能布施,不瞋而慈悲祥和,不邪見而正見。布施,尤為天乘道所強調。

依天乘道修持,現世能成就圓滿人格、高尚情操,精神超出凡愚,按其修證品位的高下,命終後可生於欲界諸天。《中阿含經》卷三《伽彌尼經》佛言:人若修十善業道,命終時粗色四大之身雖然「盡為粉塵」,而彼心意識常為信、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必然因此升上,生於善處。

若生色、無色界,尚須修習禪定,按其所成就禪定的深淺,命終後生於相應的天界。若欲作大梵天王,尚須修「四無量心」,用觀想等方法,增廣慈、悲、喜、舍四種心,慈愛眾生,惠及萬民。

人天乘道雖能得今生後世的利樂,但因缺乏出離三界的追求和看破緣起性空的智慧,佛家認為僅屬「世間法」,不可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但只要行善修德,對自己與社會皆為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三皈依,與佛法有緣,有了來世再修佛法、超出生死的保障。人天乘道往往被後世的佛教著述所忽視,實際上,從佛經看,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被強調為一切出世間道的共同基礎。

按人天乘道修行的佛教徒,即便過著居家世俗生活,未能即生證得道果、禪定、神通,只要受三歸依,確立了對三寶的正信,按佛陀教誡持戒行善布施,獲得後世快樂的保證,也能大大減輕死亡焦慮。《雜阿含》卷三十二第930經載,佛族弟摩訶男居士畏懼自己會死於狂象,請問自己命終如何,佛答:

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漂日暴,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比喻為大樹自然順流而下,絕不會溯流而上。佛的回答,使摩訶男解除了畏懼。後來琉璃王率軍攻破佛陀故國迦毗羅衛城,摩訶男犧牲自己以救護城中人民,表現出不怕死亡的大無畏精神。

若如當今多數在家佛教徒,能誦經念佛,或閱讀佛書、聽人說法,多少知曉佛法的道理,更能幫助其正確對待死亡,排除死亡畏懼,並能醫治親人亡故的創傷。《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佛言:

聽法之功,雖於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

唯識學說聽聞佛法(包括閱讀佛書、研究佛法)在阿賴耶識中所生的種子,性為無漏無為,經中比喻為不可被破壞的金剛(鑽石),不同於有為法的種子剎那滅,而是永遠不壞不滅,如古人所言「一染識神,永成道種」,只要遇緣,便會出生菩提道果。白居易《見元九悼亡詩,因此以寄》一詩說得好:

夜淚暗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亭,

人間此病醫無葯,唯有楞伽四卷經。[1]

經言佛語所開示的佛法正見,對治療因畏懼死亡及親人死亡悲痛而致的精神心理疾病,具有特效。《佛說解憂經》偈云:

譬如群鳥獸,暫聚各分飛,

    生死人亦然,云何懷憂苦?

觀察人無不有一死的事實,可以緩解親人死亡的哀痛。

再下,即便未能具足歸依、持戒,未能誦經念佛,而只要相信佛教的輪迴說,也有減輕死亡焦慮、增強心理健康的極佳效應。

即如魯迅所塑造的阿Q那樣談不上有何修行的小人物,只是相信輪迴,也能懷著「二十年以後又一條漢子」的信念而臨刑不哀不懼,那種境界,恐怕也不是確信人死永滅者所能輕易達到的。

摘自:?佛教生死學?

第七章 超越生死之道

未完待續


[1]《全唐詩》第437卷,頁152


推薦閱讀:

小通叔叔,你一直和我玩吧。
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死亡,你想给自己办个什么样的葬礼?
第14章?生死篇1
1933。生死不可言說。
怎樣對待生死?

TAG:超越 | 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