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大篆書及書家

中國大篆書自商周創建以來,歷代書家均未停止過對其的研究以繼承,用大篆書體創作的作品也比比皆是。但真正成為大篆名家的人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大致是,首先大篆書體字體不全,很多字沒有參閱寫法。這為用大篆書創作帶來很多不便。其次是大篆書寫法有很多考究,和今天的漢字寫法有很多的不同。如沒有很深的研究,很容易寫錯。當然還有的書家認為大篆書筆道簡單,不容易發揮自己的意趣。這也是使許多人不願意問津大篆書體的原因之一。

    真正對中國大篆書體有很深的研究,並有一定影響的書法大家首先是

    清代的吳大澂,他還為大篆書體寫過工具書。但他的大篆書體筆道相對簡單,粗細一致,缺乏變化,充其量只是知道大篆書的字的寫法全面一點。其大篆書字形也不夠美。後來的甲骨金文專家羅振玉更是只會寫字形,根本不能算作好的大篆書法。王福庵先生的大篆書筆法,結字都是很漂亮的,要高於上述兩人。但其仍未逃出筆道單一的傳統寫法。其餘同時代的大篆書家皆不足觀。

    現代大篆書家有一些著名人士。康殷(大康)先生一生致力於古文字的搜集研究,並出版了專著。對古文字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觀點。其在研究的同時,還長於實踐。真草隸篆,四體皆精,是個書法界難得的全才。他的大篆筆力雄渾,蒼勁老辣,在現代書壇上獨樹一幟,創作出很多很好的作品。現在仍懸掛於北京保利大廈大堂牆壁上的斗大字的立體大篆書作可謂洋洋洒洒,蔚為壯觀。但其大篆書筆道仍略嫌簡單,字體大小統一,與傳統的大篆書字體大小不一,筆道粗細有變的銅鑄效果稍遜一籌。是一憾事。

    蔣維崧先生的大篆書以平靜高雅,古法嚴謹,書卷氣十足而享譽中國書壇。但其大篆結體過於長板,筆畫也稍嫌簡單。有些字會顯得過分鬆散。尤其是上下兩部分,或多種部分結合成一字的時候,結體鬆散發生的概率稍高些。蔣先生以做學問為主,大篆字寫得有自己獨到的面目,獨成一體,已難能可貴。

    劉自櫝先生的大篆書以其粗獷,大氣,蒼勁,結字森嚴在中國大篆書壇上獨樹一幟。他寫大篆,干筆濕筆並用,筆力遒勁,用筆瀟洒,往往是一開始濃墨,雖即逐漸墨少,最終枯墨,使筆道富於變化。但有些字的裝飾彎稍多了一點,有些彎轉得如小篆,過大過硬,與大篆書似有不合。還有,就是由於對大篆書精熟,寫起來速度很快,許多筆法成為一種定勢,缺乏變化,便有乏味的感覺。有些筆道,似乎只浮於紙面,乏金石氣。

    最近升為中國書協副主席的叢文俊先生對大篆書也頗有研究,也很有造詣。但其大篆書仍然沒有很多的突破。

    另一位升為中國書協副主席的言公達先生的大篆書增加了寫意筆法,筆道的粗細,濃淡,結字方法,章法等,都有很多的變化。敢於創新。但其大篆書稍顯油滑,筆道的力度,質感,大篆書的金石氣均顯不足。其他大篆書家水平不一,但都屬於研究過程中人。還有一些票友範疇的大篆書家,尚不足觀。

    在這裡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鶴年先生。他的大篆書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經過自己一生的探索,終於創造出自己的一套成熟的大篆書寫法。他在先師吳玉如的啟發下,在大篆書的筆道上加入了粗細變化。他和劉自櫝先生是同時代的大篆書大家,互相影響,都加入了筆道粗細的變化。但李鶴年先生的大篆書筆道的粗細變化要更多一些,而且是天然無蹤,變化莫測,鬼斧神工,韻味十足。其認為,金文大小不一,筆道有粗細之變,這是大篆的本來面目,也是彝器文字的韻味所在。有了觀念上的高人之處,站在歷史巨人的肩上,加上名師高徒的一生不懈的努力,還有天生對書法的熱愛和悟性,才會有高人一等的書法創作。李先生的大篆追求的是筆筆力透紙背,韻味十足,字字珠珍玉燦,結字優雅,行行參差錯落,妙趣橫生,篇篇精彩絕倫,美不勝收。這成功的背後是其廣袤深厚的文字學,書法學和終生只致力於書法這一件事的積累。這從其的大篆書作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李鶴年先生不愧為中國大篆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我們看在這裡刊登的幾幅大篆書作,首先是字法,寫法考究,其能把古代大篆的各種寫法如數家珍般的裝在腦子裡。什麼時候用哪種寫法,道理何在,那叫做頭頭是道。由於其對小學,文字學的深厚研究,其著作《五體書沿革》成為後代人學書的楷模。其次是筆法。其用筆筆筆中鋒,筆筆絞筆,力能扛鼎,飽含墨汁,深得大篆書的三昧,傾其千鈞之力。那真是一筆不苟,筆筆精妙絕倫。那粗細筆道的安排,妥帖細緻。那筆筆蜿蜒使轉,美輪美奐。真可謂金石味醇厚,爐火純青,古意可掬。截至目前,尚無一人能出其右。

    李鶴年先生成功的原因是首先得力於家傳。其五歲就隨曾祖父學書。後又得力於孟定生,王雪民,吳玉如等大師們的教誨,對古文字,小學,音韻學,古代碑帖等的研究都達到了今人難以達到的水準。與王襄,羅振玉等甲骨,古文字大師們的切磋,研討,交流,都使其對古文字的知識令今人望塵莫及。再加上其八十餘年於書法的畢生浸淫,一生中只做書法這一件大事,才將其大篆書磨成一爍爍放光的金玉良材。啟功,王學仲,劉炳森,劉正成等大書家均驚呼,李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即鑽研書法,在書法中,主要精力又致力於篆隸的研究和實踐,才使其書法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在中國,這等功力的書家已沒有幾位,這種國寶級人物再不搶救,其一生研究的學問也將隨著老先生的故去而葬入地下。

    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就是如此。如今,李鶴年,劉自櫝,蔣維菘,康殷等先生已先後作古。他們對大篆書的真知灼見也隨之埋入地下。由於歷史原因,今人大多一生也不可能達到他們的境界。他們所經歷的那段歷史也不會重演。中國書協難道不應該像搶救國寶一樣,把這些老先生的知識瑰寶儘可能的挖掘出來,總結成冊,教育後人嗎?我們從中應該總結些什麼呢?

    我自己也在向這些大師和歷史的學習中創作了一些作品,自以為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探習,也附上供學習大篆書法者參考。

    大篆書體作為中國書法的一種字體,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大篆字體的不全是不是可以改進呢?倉頡可以造字,簡化字也可以造,為什麼大篆字不可以再造呢?如果中國書協組織古文字專家,將缺少的大篆字補齊,將各種不同寫法的大篆字規範化,那麼就為更多的大篆書法愛好者提供了方便,這一定會把大篆書法的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這樣的結果就是,會有更多的大篆書法大家湧現。這會推動中國大篆書法走向新的繁榮和輝煌。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皆得力於金石鑒賞修養。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七年(一八六八)以進士入詞林,歷官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師無功,獲譴回籍。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說文古籀補、古字說、古玉圖考、恆軒吉金錄、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

 

 羅振玉(1866~1940)語言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縣,客籍江蘇省淮安縣。

    曾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農學社,1897年創辦《農學報》,次年創辦東文學社。1901年在上海創辦《教育世界》雜誌。1904年創辦江蘇師範學堂,後任學部二等咨議官,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督監,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法國大學院公舉為東方通信員。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銅器銘文的編纂印行、簡牘碑刻等古文字資料的搜羅與刊布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佔有重要地位。近現代研究甲骨文者有著名的「四堂」: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和彥堂董作賓,四人研究甲骨文側重點不一樣,成就也各不相同。羅振玉以研究甲骨文較早、著有《殷墟書契考釋》、《殷商貞卜文字考》等書和甲骨文書法實踐而具有先導的意義,功莫大焉。他曾在安陽搜羅甲骨達二三萬片之多,利用有限的甲骨文字集成一百七十多副楹聯,從而將古奧難識的甲骨文引向書法藝術,並使之推廣開去。

                                    

   

王禔(1880——1960),原名壽祺,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又號屈瓠,別署羅剎江民,喜蓄印,自稱印佣。四十年代自號持默老人,居曰麋研齋、春住樓,浙江杭州人。晚年客居上海。其父王同,號同伯,為晚清進士,不願為官,一生從事文學研究、金石考證,著述頗豐,並以教育為樂事。王福庵弱冠得家父親炙,注重文學。十餘歲即能提筆作畫、奏刀治印。二十四歲時與葉為銘、丁輔之、吳石潛共議創立西泠印社。三十歲後致力於書法篆刻的繼承與創新,論者謂與吳昌碩、趙時楓鼎足而立。中年旅京,受故宮博物院院長馬尗平盛情相邀聘為顧問。四十八歲應南京政府聘請,任印鑄局技正,在職二年即辭官回滬,喜鬻書、印以自娛自給。五十八歲時刻「兩耳唯於世事聾」印,以志其拒敵偽要員之邀訪。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王福庵先後受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出任中國篆刻金石研究會籌委會主任之職,刻「即是多所欣」印,以表對新中國的熱愛。在逝世前一年,把自製精品印三百餘件贈與上海博物館。逝世後,其家屬遵照王福庵生前遺願,將家藏書籍印章七百餘件悉數捐贈西泠印社,其無私奉獻之精神實為後世之楷模。生平著有《說文部屬撿異》一卷、《麋研齋作篆通假》十卷、編集《福庵藏印》十六卷、《麋研齋印存》二十卷。尚有篆刻《羅剎江民印稿》八卷、《麋研齋印存》重輯四卷、壬辰重續《麋研齋印存》二卷,請吳朴堂精鈐細拓。書法有《王福庵篆阮嗣宗詠懷詩》、《王福庵書說文部目》、《千字文》等。其它文章、書法、篆刻作品也多見付梓流傳,光照後人。

康殷(1926--1999),別署大康。祖籍河北省樂亭縣。

    幼承家學、酷愛美術、書法、篆刻、古篆等,十餘歲嶄露頭角,曾入吉林師大攻西畫,解放後作文物工作。一世浮沉,但一直醉心此道,苦行不懈。平生以古文字形研究成就為最主要,解開古文字形之謎逾千,揭發古文字構造、變化規律近百,皆兩千年來未發之秘,深邃通俗,獨闢蹊徑,自成體系。其次為書法,尤精金、甲文、造型活潑自然,筆法雄渾蒼勁,如鑄如刻,入木三分,金石氣十足,前無古人。篆刻亦然,實得力於古璽印,兼能隸、楷。尤擅榜書、皆承傳統,又有強烈個性,自成一家。積四十年心力編成《印典》廿四冊,集古印之大成,著作等身。

蔣維崧(1915--2006),江蘇常州人。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

早年從師喬大壯學習書法及篆刻,後得到沈尹默的教誨。近年來以行書、草書、篆書為多,對古文字學造詣尤深,其書法頗具學者風範。歷任中央大學助教,廣西大學講師.山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長;曾兼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漢語大辭典》副主編,山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曾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冷印社顧問,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山東東方藝術院書畫藝術委員會藝術顧問。曾出版有《蔣維崧印存》、《蔣維崧臨商周金文》等。

 

 

劉自櫝(1914-2001)亦署自獨,號遲齋,生於陝西三原,卒於西安。擅長篆籀文字,古樸渾穆,有金石氣,獨步當代書壇。曾任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創作評審委員,陝西書協副主席、主席,西安工學院教授。

    劉自櫝先生是我國當代的書法大家。長期以來他從事書法藝術的研究、創作和教學,生前曾任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館書畫研究會會長和西安工業學院教授。劉自櫝先生自1948年在西安舉辦第一次個人書法展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他對文字、考古、金石學等有很深的研究,他的篆書吸收甲骨文、金文法貼的特點,博採眾長,成為當代著名的篆書大家。他既以篆書稱雄,又各體皆能,篆書以大篆為基調,融大小篆為一體,用筆逆入平出,藏頭護尾,守黑飛向,高古渾厚,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生前,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三體石經》捐贈給陝西博物館。

 

從文俊,1949年1月22日生於吉林市,祖籍山東文登。198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字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考古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及古典文化與藝術文獻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擅各體書法,著有《論古文字書體演進的字形基礎》、《論隸書》、《論「善史書」及其文化涵義》等論文。出版有《碑帖導臨〈散氏盤〉》、《從文俊書法作品精選》。曾先後獲吉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優秀獎、首屆「中國文聯各文藝家協會中青年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稱號、中國書法首屆蘭亭獎理論獎。

 李鶴年先生 (1912--2000)是我國當代以篆隸蜚聲中外書壇的書法大家。

    先生字鳴臯,別署蹇齋 。先生祖籍浙江紹興,世居天津。五歲開始跟隨叔祖海樓公學習書法,又從天津孟廣慧學隸書;從甲骨學專家王襄學篆書和金石考訂,曾經收藏大量甲骨片。追隨書法大師吳玉如近四十年,故能各體書兼習文字學,尢精篆隸。還隨方葯雨學習碑版校訂,故精於歷代石刻鑒定且富收藏。作品曾在國內各地和香港、美國、芬蘭、西德、新加坡、澳大利亞展出,頗博好評並被入藏;多次在日本參展並被日本四大書法組織之一的《雪心會》接納為第一個海外會友。著作有《書法知識概要》、《五體書講話》、《蹇齋文摘》、《李鶴年書法》…等行世。尚有《書法漫談》、《甲骨文書法初探》…等著作存世。

    李鶴年先生以秀美為圭臬,致力於在篆隸中寫出書卷氣,並著意強其骨,暢其意,耀其神,寫出了活人的氣息。於是他大獲成功。他的作品,用筆乾淨,精美整飭;丰神秀骨,剛柔相濟;內涵深厚,書香襲人……他創造了唯美主義的篆隸形態,顯示了精英文化的氣格精神。他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以了不起的成就,在碑學中興300年來的篆隸大家中,無可爭議地佔有一席之地。

    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委員、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開大學兼職教授等。天津文史館名譽館員、紹興蘭亭學會名譽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天津炎黃文化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翰園碑林顧問。日本中國書法學院名譽教授,中國褚遂良文學美術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推薦閱讀:

篆書入門 的更多相關文章
書法知識之--篆書
篆書書家談篆書
篆書書法的分類
篆書一百聯 值得你收藏細品!

TAG:中國 | 篆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