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件中山裝,為什麼這麼多人把它認成日本校服?

中山裝是現代最具代表性但卻最不受重視的民族服飾。

很多人一提到中山裝就民族驕傲感油然而生,但他們連什麼是中山裝都不知道,甚至都把中山裝和日本的學生裝、青年裝搞混了。

今天杜少就來告訴老爺們:一件標準的中山裝,到底是什麼樣的。


本文由 「時尚先生」授權轉載

ID:esquirecn

在我的印象里「中山裝」一直是我祖父不變的著裝風格。

記得小時候祖父總是在出門前把衣服燙的平平整整的,然後不苟言笑的訓斥著我們這些不聽話、不懂事的後輩,所以在我印象中「中山裝」就深深的烙下了嚴肅、老派、不近情理的色彩。

但其實以中山裝為代表的民國服飾,大有講究。

在民國,就連大學教授都有「馬褂、布衫、西服、中山裝」這幾個不同派系的穿衣風格,同時這些穿衣風格也體現了他們思想派系的不同。

布衫:沿襲傳統文化,連服飾都基本不變。

代表人物:聞一多

西服:一定是在國外喝過洋墨水的,那個時候價格也不菲。

代表人物:徐悲鴻

中山裝:主張三民主義,以及一些政府官員。

代表人物:盧作孚

當我認真研究中山裝後,我完完全全被中山裝洗腦了,不止是他的樣子,而是他深刻的內涵。

我們先從兜說起。

1、前襟的4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其衣袋上的4粒紐扣,象徵人民有「選舉、創製、罷免、複決」等四項民主權利。

2、對襟有5粒紐扣,象徵「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以及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

3、左右袖口的3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4、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

說到摩登,我要插播一個好玩的事:1931年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辦了中國第一場Fashion秀,當時參加的大概有千多人。

30年代的上海已經形成了海外文化,是僅次於倫敦、紐約、巴黎的第四個國際大都市。

這個時候有張在重慶拍的照片非常有意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三個女人:宋慶齡、宋美齡和宋藹齡,三個人在街上走秀,推廣新生活運動。

但是周邊的老百姓一臉茫然木訥,所以最後新生活運動是不了了之。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Fashion還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辭彙,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時尚:中山裝。

下圖中是中國四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左起華羅庚、老舍、梁思成、梅蘭芳,是中國各界的泰斗人物。

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穿的都是中山裝。

作為中國代表服飾之一的中山裝其實並不誕生在中國, 19世紀的最後時刻,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的孫中山先生,決意與清政府決裂。

為此,他在日本橫濱等地經常穿西裝或日本的新式學生裝、士官服出現在公共場所,以表明他的政治立場。

但這些異國的服裝不能繼承中華服飾的傳統和彰顯他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向追隨他的華僑——鄞縣姜山人張方誠等人和他們所經營的「同義昌」呢絨洋服店,提出了創製新服裝的想法。

1924年身穿弗倫奇軍便服的孫中山

請注意這是7扣的,也就是中山裝的前身雛形之一

手藝精湛的寧波紅幫裁縫,依據孫中山、黃興等人的意見,採用西裝裁剪和縫製技術,參照日本學生裝、士官服的款式,融入中華服飾文化的元素,根據國人的體形、氣質和社會生活特點,試製了初期的中山裝。

這種中西合璧的新服裝經孫中山試穿,獲得各方人士的肯定,中山裝於是橫空出世。

我有時候會驚異於世人的健忘,「學生裝」並非多久遠之前的事,甚至曾經全國流行,結果我們現在看到卻都喊作了「中山裝」。

而「中山裝」似乎是多麼普遍的東西,可是我們就是看不對、穿不對、做不對……

全中國媒體都用「中山裝」來形容莫言的「學生裝」

「學生裝」在日本被稱為「詰襟」、「學蘭」的制服,自1879年被「學習院」指定為男生校服以後,就成為知識分子、上流社會的某種象徵,其特點是「立領」與三袋布局。

這種服裝就是「青年裝、中山裝」的雛形。

雛形歸雛形,但終歸還是有區別的:

  • 「學生裝」為 3 袋,立領,上排只有 1 個袋,無袋蓋,下排 2 個,有袋蓋。

  • 「青年裝」為 3 袋,中山領,前期為挖袋,後來出現貼袋式,口袋形式和學生裝差不多。

  • 「中山裝」為 4 袋,中山領,上排袋蓋有尖形突出,下排是方袋,均為貼袋,而挖袋的是軍便裝。

中山裝、青年裝、學生裝

中山市專門生產中山裝的企業說,自 2011 年辛亥革命勝利 100 周年紀念日之後,其生產的中山裝每年銷量上升20%至30%。

隨著國內男性著裝意識的覺醒,或許極具民族特色的中山裝又會重回自己的摩登時代。


推薦閱讀:

一位不被「帽子」遮蔽的孫中山
中山,佛山,東莞,惠州,同時二線城市,你更喜歡哪個呢?
孫中山鮮為人知的妻妾兒女們
黃金鋪路的中山五路
中山市一外賣小哥深夜接單送至停屍間,你認為合理嗎?

TAG:日本 | 校服 | 中山 | 中山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