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61-80

 

第六十一卷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

我们晓得这种生活,确实是快乐无比,这是一个真正觉悟者的生活。回头再想想看我们这些迷人,生活在六道轮回里面,好苦好苦哇!这两个一对照才知道,我们这个世间,极苦的世间,没有一桩不辛苦。纵然是得一点很短暂的快乐,要付出好多的代价,你才能得到一点。想想,实实在在得不偿失啊!想通了,大概就决定要求生净土了,就不会再怀疑了,不会再犹豫了。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

这说出了,往生的这些人,像我们这样去的,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那个享受的快乐,就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这个真的是很难让人相信啊!不要说人不相信,许多声闻、圆觉、菩萨都不相信。什么原因呢?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你的,叫你得到的。

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

这里很有道理,这是什么呢?就像前面阿阇王子五百人一样,我们过去生中(我们现在不知道,佛不告诉我们,我们那里晓得),我们过去也是无量劫中修行,曾经供养无量无边的如来,这个善根相续,善根成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我们才能得到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说实在话,并不是偶然的。

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无一不善。这个“善”字是个关键的字,完全用净宗的法门,这就善。“善修习”,专修净宗。“善摄取”,“摄取”摄取众生、诱导众生,也是用净宗法门。一切成就统统是,特别是指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是善的真正的意思。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

“彼佛国中诸菩萨众”,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的,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通指往生到西方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几乎跟佛相似。“洞视”是天眼通,看得清清楚楚,“彻听”是天耳通,听得明明白白。那个范围多大呢?“八方上下”: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范围是十方。“去”过去,“来”是未来,“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哎呀!我们读了这个经文,你们有什么感触?我感到寒毛直竖,太可怕啦!为什么呢?我们要起一个坏念头,他知道了。我们做一个坏事,他看到了,他听到啦!这是真的,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何况观音、势至、阿弥陀佛呢!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做一个坏事瞒着人,没有人晓得,佛也不知道,那你就自欺欺人了。西方世界人是无量无边,个个都晓得。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入他们的伍,入伍啊,跟他们做同一类啊!人家都是诸上善人,我们现在还在打妄想,还在搞贪嗔痴慢。那你怎么念也去不成啊!阿弥陀佛纵然很慈悲,欢迎你,那些大众说,这个人心不好,我们不跟他一类,阿弥陀佛也没法子,也不能来接你。所以你就晓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不能去呢?我们隐藏在内心那个恶,人家全知道啊!你们说悄悄话,第三个人没听到,西方世界人全听到了。这属于真的,读这一段经文,寒毛直竖,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做什么事情,他没看到,没听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诸天人民,

这是讲十方世界,像我们这是诸天人民。

以及蜎飞蠕动之类,

蜎飞蠕动是畜生道,这就是不但我们人,一举一动他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畜生、饿鬼、地狱,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真是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心里起个念头,他们全都知道。你看:

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他们统统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西方世界的人神通广大啊!我们这个世间一般人看小说,都以为孙悟空很了不起,孙悟空怎么能比啊,差太远了,简直不能比啊!这个地方有一句,可能大家听了有疑惑:“得道往生,皆豫知之”,他们预先都知道。这样看起来,我们这个往生大概是注定的,注定的何必一定要念佛啊,到时候不就往生了嘛,他就预知了嘛。这个注定可以说注定,可以这么说法。为什么呢?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入耳根,那就算是注定了,你将来决定得生,这是注定的。可是这个往生的时间是可以提前的,能提前那当然是愈快愈好嘛,我们在这个诸佛刹土六道里头少受罪嘛,愈快愈好嘛。这就是虽然决定往生,如果我们精进不懈,使我们的缘,在这一生就成熟了。假如我们懈怠了,看到这一句了,得道往生,皆豫知之,“算了,可以不要念佛了,贪图人间富贵,没有关系了,反正是要往生的”,这个也没错,但是六道里面这些苦难,那还够你受的啦!我们精进努力,我们的缘提前成熟了,他们也知道;你懈怠,懒散,堕落,他也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的。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生到西方世界,这是讲自分的能力,不讲佛加持。要讲佛加持,都一样,平等的嘛。这个地方给你讲天人,给你讲声闻,给你讲菩萨,是自分,不论加持。一论加持就平等了,这个都没有了,这都显示不出来了,这是讲自分。但是有两个菩萨很特殊,他自分就不可思议。实在讲,这两位菩萨都是古佛再来,那当然不一样嘛。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观音、势至这两大菩萨,这两位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人与人都有缘分,没有缘分是聚不拢来的。诸佛菩萨他们在一块度化众生,也是有缘分的。像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看到,他们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兄弟,曾经做过师生,曾经做过同参道友,所以过去生中关系非常密切。过去生中要没有缘,没有关系,这一生一碰到就有好缘分,没这个道理的,怎么讲也讲不通的。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很冷静去观察、去体验,可以得到证明。譬如我们第一次到一个地方去旅游,确确实实从来没有去过的,第一次去,会突然感觉这个地方好熟,好像是来过的,但是这一生,确确实实是第一次。那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触呢?过去生中曾经在这里来过,或者在这边住过。有些人我们一见面就很欢喜,就很投缘,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见面都投缘呢?为什么只有那一两个特别呢?前生的缘分啊,过去生中有这个关系。观音、势至跟阿弥陀佛也是生生世世的老关系,他们一定要互相帮助的。观音成佛了,阿弥陀佛也要做菩萨去帮他的忙。所以他们的因缘非常非常的深远。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这是两大菩萨帮助佛教化众生的。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这两位菩萨,他们教化的范围跟阿弥陀佛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弥陀名号所到之处,观音、势至的名号也到达,真的是处处观世音,刹刹都有弥陀佛。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这两位菩萨住在我们娑婆世界,诸位要知道,当然是化身的。因为什么?他尽虚空、遍法界都住嘛,你说哪个是真身呢?可以说每一个身都是真身,每一个身都是化身,来帮助我们,来成就我们。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这两句话就是《法华经·普门品》那一品经文里头所说的,在这个地方一句话就带过了,说明菩萨住在这个世间,“作大利乐”。“利”是利益众生,“乐”是给一切众生快乐,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如普门品所说。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这一品里面,显示西方世极乐世界,大菩萨愿力宏深,决定成就一生补处,换句话说就是一生成佛。虽生极乐世界,没有把他方世界六道众生给忘记,反而是常常关怀,尽心尽力的帮助教化,无穷无尽。我们看经文: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

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未来,是将要去往生的这些人,现在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

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这一句话说得好啊!因为那个“未来”,就是包括我们现在这些人。我们现在还没去,这是属于未来的。虽然是未来,因为你决定往生,这个才是未来的菩萨,肯定要往生。我们自己问一问,我们能肯定往生吗?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一定要肯定,一定要有。凭什么?凭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发给我们的保证书,这就肯定啦。保证书在哪里呢?你手上拿的这一本,就是保证书啊!只要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就肯定这一生往生。所以这确确实实是往生的保证书。刚才讲,你能把这个经典里面的理论,能够融会于心,教诲都能做到,依教奉行,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本子,就是保证书。拿到保证书,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过要记住,拿到不做不行,那不能往生。这个要记住,书拿到手上,没有依教奉行,不能往生。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这是西方世界的再来人,他不着急成佛,因为他有愿要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慈悲心重。这一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之后,常常又回到六道轮里面来,“入生死界”,他又回到六道里头来。回到六道里头来干什么呢?说法度生,“为度群生,作师子吼”,说法度生,这个是慈悲。“擐大甲胄”,这是比喻,比喻他勇猛精进。古时候打仗,武士去打仗的时候披铠甲,铠甲是防御的。现在战争跟从前不一样了,但是防御也相同。你看现在这个战争,摆在第一线的是坦克、装甲车,冲锋陷阵,这就是擐大甲胄。表示他勇猛,不怕一切魔障苦难,他要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是他发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去做,以这个来庄严自己,在六道里头弘法利生,来庄严自己。那么这些菩萨,虽然生在五浊恶世,像我们现在这个环境,“示现同彼”,他在五浊恶世里面也像普通人一样,示现的跟一般人一样,但是,他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直到他将来成佛,他都不会受恶趣。他也会到三恶道去,也去变饿鬼、变畜生,去度那些众生,但是,恶道里面的苦他不是真的受,他没有。但是他也装着受,跟大家一样嘛。像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不也受了很多折磨苦难吗?你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受?释迦牟尼佛没有受,但是装那个样子,是很像受了,让我们看了很受感动,哎呀!佛菩萨为我们受这么多苦难!我们对佛菩萨生了感激之心。实际上他并不是真受,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唱戏啊!是在演戏,不是真的。我们可怜,当真了,我们当真了,真的受了。“生生之处,常识宿命”,他无论在那一道,无论什么变化,他都知道,都清楚,不迷惑。常识宿命,生生世世他很清楚,很明白。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

所以阿弥陀佛的寿命很长很长,没有办法计算的,因为什么呢?佛的愿望是要度尽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之类,时间不长他怎么能度得了啊!这无量寿是从这来的。我们寿命为什么很短呢?愿很小,一点点,一下就满足了,所以他寿命就到了。你说一般世间人为什么?先是为自己,然后是为儿女,儿女长成了没事了,就走了,这愿就没有了。他不是生生世世嘛。弥陀的愿大了,不得了啊!他要度尽一切苦众生啊!

皆使往生其国,

他这个极乐世界要长住,那不长住怎么办呢?要叫众生都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国土也无量寿了,佛无量寿,国土也无量寿。

令得泥洹之道。

泥洹就是得大般涅槃,这就教他成佛了,令一切众生到西方世界去成佛。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

成佛才真的叫究竟圆满,不成佛就不圆满。

既作佛已,

这些人在西方世界都成佛了,成佛之后呢?

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这就是转法轮的意思。这些人成佛了,成佛之后再度一些众生,把那些众生度成佛了,那些成佛的人又度一些众生,辗转无有穷尽,不可复计。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生到西方世界的,无论是天人,无论是声闻、圆觉、菩萨,到那边去成佛的那个数量没法子计算。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

这后头这一段非常好。因为有人妄想多、执著重:这些人统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能容纳的下吗?你看他还没去,就替阿弥陀佛担忧了。他不晓得西方世界的状况,以为西方世界像我们的地球一样,人太多就容纳不下,人口爆炸。西方世界没有这个状况。“彼佛国中,常如一法”,“常一”一就是不增不减,人再多,没有看到多。何况我们在前面看过了,西方世界川流不息,就像一个学校一样,每年有招生,每年也有毕业。成了佛了,那就毕业去了,到他方世界,又辗转度化了。所以天天有进来的,天天有成佛的,天天有他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去了,去成佛去了。你明白这个道理,有来有去。即使没有去的,西方世界也决定能容纳得下,也不用你操心。下面有个比喻。

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这是世尊为我们举个比喻。我们这个世间人,眼光短浅,所看到的水最大的是海。陆地上所有江河的水都流到大海,一天到晚流,从来也没有停止,海有没有满过?没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形,就像这个样子。实在想想,我们现在明白,海水为什么不满呢?循环嘛。海水蒸发成水蒸气,又变成了雨,雨降在陆地上,又从江河流到海上,循环。西方极乐世界情形亦复如是,所以那边绝没有人满的状况。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特别是都市,有人满为患,走到街上看到尽是人。我们念古书,古时候,山川秀丽,风景之美,人生活在诗情画意当中。现在看不到了,纵然名胜地区,我都不想去了,为什么?到去干什么?看人头啊!人家说哪里好玩,好!我去过一次,再也不去了。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不去了。为什么呢?到那里去看人头的,人太多了。人太多了,风水就破坏了,秀丽的景观就破坏了,就没有了。所以现在想想,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他方国土去游览观光,也许不像这个样子。

八方上下,

这是讲十方世界了。

佛国无数。

世界无边,诸佛也无量。

阿弥陀国,长久广大,

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阿弥陀佛这个国土是最长久的,是最广大的。

明好快乐,

“明”是光明,善好,快乐。

最为独胜。

所有一切诸佛诸佛刹土都不能为比,为什么呢?

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

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读过,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求道,修行,积功累德,就跟其他诸佛不一样。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我们要讲到恩德,实在说,恩德最大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照顾,对我们的关怀,生生世世,永无中断,我们一直都是蒙他照顾。正像前面阿阇王子那一章所看到的,我们是无量劫来,修积功德,供养诸佛,今天善根成熟。无量劫来,都是阿弥陀佛照顾。佛不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我们怎么知道,怎么晓得还有这么一个人在那里关怀我们,在那里关心我们,在爱护着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啊。

 

 

菩萨修持第三十

 

这一章相当重要,这一章里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这是极乐菩萨修持的状况。前面二十八、二十九品一直到底下三十二品,都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一些不思议的功德,可是这一品经里面,是要为我们介绍他们怎样修行,所以很重要。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

这就包括了四土九品,所有一切的菩萨。

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像我们往生,纵然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圆满了。这是佛力加持,阿弥陀佛给我们的。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是深密。诸位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是不能告人的事情。不能告人的事情,想想看,还是好事吗?好事哪有不能告人的呢?不能告人的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秘密。密是深密,太深了,一般智慧小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讲他也不明白,深密。“藏”就是藏在里面的,一切诸佛的深密是什么呢?给诸位同修说,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六字弘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不蒙佛加持,都不知道。那么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都得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对于名号功德、《无量寿经》彻底明白了,“究竟明了”。

调伏诸根,

“诸根”是六根,“调伏诸根”,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都摄就调伏了。

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习是习气,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光一照,佛愿一加持,我们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都不会起作用了,所以西方世界成就快速。一切菩萨明了的,没有一个不向往,个个都想去极乐世界,都想去见阿弥陀佛。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

这个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修行五眼,

《金刚经》上讲,如来有五眼。

照真达俗。

“照真”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达俗”通达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他都明了,都清楚。像前面所说的,洞视彻听,那是指达俗。

肉眼简择,

简别,选择。

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

这五眼的名字在这都说出来了,但是没法子细说,细说我们的时间不够,所以很多都不能细说。但是大意掌握住,我们就得利益。我们现在五眼没有,只有肉眼。肉眼简择,我们能够选择。选择净土法门,选择《无量寿经》,选择阿弥陀佛,这个了不起,这是大智慧,这个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啊!他们也是这样选择的,我们也是这样选择的。

觉了法性。

“觉”是觉悟,明了诸法的体性。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佛所教的,佛所说的,都叫做方便门。一切众生,因佛善巧方便,而能够契入真实,契入就是证得,证得这个真实。真实,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真相。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这一句话很要紧,佛所说的,字字句句都真诚。“谛”是谛实,决定不是虚假,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世间人不知道,把它看做宗教,把它看做欺骗众生,这是大罪过啊,佛语真诚。“深入义味”,“义”是义理,“味”是法味。这个里面是其味无穷,无有穷尽。佛法实实在在是这样的,你说这一部经,我们初学佛的人,有人问我,初学佛应该从那一部经学起呢?就从《无量寿经》,没错的。学了两年了,我再学什么呢?还学《无量寿经》,学到老都学《无量寿经》。将来你成佛、成菩萨了,还学《无量寿经》,其味无穷。这个经你读诵,遍遍味道不一样,年年境界不相同,这就是义味。深入义味,它才有这个力量。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度是帮助一切有情众生。度,今天讲,是帮助他,协助大家。“演说正法”,“演”是表演,是要做给人家看,人家才会相信;“说”是说明。所以佛法,不只是口头说说、念念而已,那个没有用处的。要做到,身体力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净土,我们依《无量寿经》,要把《无量寿经》的道理,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把《无量寿经》的教训,变成我们生活行为,我们把这部经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来,都把它做到,这叫演。你做到之后,你一定是这个世间快乐无比的人,幸福无比的人,别人看到羡慕啊!你怎么那么快乐,怎么这么幸福啊?你再给他说,演说啊,这再劝他,他当然就接受了,就相信了。如果你学佛,学的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苦得不得了,人家一看到,“佛不能学啊!你看,那个人学佛的”!你还能演说吗?你还能劝人吗?所以自己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圆满。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菩萨的相貌多圆满,多令人羡慕,人家一看到这个相貌,就要问,你的相貌怎么会那么好啊!佛就可以告诉他了:相是果报,要修因。因好,果就好。这就相信了。所以诸佛菩萨,如果相貌长的丑八怪,那怎么能度众生,那不可以的。“演”很重要,我们往往读经,看到“演说”,这个演的意思搞不清楚,“演”就是做到,做给人家看,演说正法。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

这个“无”是不执著,相有没有呢?相当然有。“为”是造作,佛菩萨每一天为众生讲经说法,那也是“为”,他也做事情啊,不执著。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随缘去做,这个就是无相无为,不著相。“无缚无脱”,这个“缚”就是烦恼,“脱”是解脱,你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哪里会有烦恼,哪里会有解脱。“缚”跟“脱”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当然也没有了。

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前面这四句,“无相、无为,无缚、无脱”这个四句,两个字就是一句,是从境界上说的。下面这个两句,“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从功夫上说的,从修行上说的。你在这上修这种行,用这个功夫,前面境界就达到了,那是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是纲领,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极乐世界菩萨都用这个纲领。

于所受用,

这个我们回过头来,实际的生活上,现在的话讲,落实在生活上,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上,一切受用,受用有,

皆无摄取。

这个摄取是心里不著,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切事相上有没有?有,统统都有,一样也不少,但是心里头没有执著。好的受用没有贪爱,不好的恶的受用,也没有嫌弃。实在讲,好恶是分别心才有,离开一切分别,哪来的好恶。没有啊!我们这些人都有分别心,这个好那个不好。你看那个婴儿,小孩几个月的,五六个月大的,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你给他糖吃,他笑笑,你给他大便吃,他也笑笑,就是这个境界。他没有分别嘛!他那个心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你从这上去观察,我们今天被污染了,起了分别执著。所以菩萨行里头有一条叫婴儿行,学婴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个人多快乐!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也没有恐怖,什么都没有,真快乐,真幸福啊!所以,人说懂事了,懂什么事啊?苦啦!受苦啦!受难啦!受苦受难啦!一懂事开始,受苦受难。可怜,哪里是幸福啊!“皆无摄取”是这个意思。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一切诸佛刹土里面,诸佛有净土、有秽土。净土里面没有爱心,没有爱恋,秽土里面像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到那里面去,也不会厌弃,心是平等的。那一些地狱众生在受苦,菩萨进去不受苦。他为什么受苦呢?他有分别执著,他受苦。他没有分别执著,他不受苦,所以他不受。他在里面那个受苦是什么?那是表演的,是同情那些苦难的人。好像你们苦,我跟你一样。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这个希求,是人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失望,这是一定的。你要是永远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了,那就正确了。所以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不希求,一样也不求,什么事情都随缘,都随分。我今天给台北基金会打个电话,简丰文居士向我哭穷,我现在基金会很穷,印经没有办法了。我就告诉他,你为什么不守原则,钱多多印,钱少少印,没钱不印。这多快乐啊!是不是?不要希求嘛。“我一定要印多少”,那苦死了。学佛就是要学开悟,就是要学快乐啊!

 

 

 

 

 

 

 

 

 

 

第六十二卷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些经文,都是西方世界菩萨们修行的原则,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纵然我们做不到,也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要能够心向往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相应了。

这一段说的是利益众生。前面是属于自利,这个地方属于利他。在利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所以佛告诉我们,“亦无彼我”,这个在人事上的平等,不分自他,生佛一体,自他不二,这个是利益众生非常重要的原则。“违怨”,就是我们常讲的好恶。好没有提,只说了一个恶。“违”,违背了常情常理;“怨”,不但违背,还有怨害,甚至怨恨。这是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很容易生起这些念头。这些念头都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外面境界一现前,这习气就被它勾引出来了。说“亦无”,那么由此可知,菩萨的定功很深,不为外境所动。菩萨的定功深,功夫深。菩萨的智慧深广,将一切众生看得非常透澈。从自性上来看,一切众生无不是平等的,无不善良,只是无始劫以来迷邪染,他变成这个样子。正如同一个清醒的人,一个很理智的人、很有爱心的人,跟一群喝醉酒的人在一起一样,那个喝醉酒的胡说乱道的,甚至于动手动脚,一点礼貌都没有的,这个清醒的人,他本来都很好,都很可爱,酒醉了,醉了就可以原谅他了。菩萨看我们这些众生,迷惑颠倒,就像那个醉醺醺的样子,东倒西歪,就这种情形。菩萨清醒,所以他有很深的智慧,绝对不会怪罪这些众生。众生怎么可能说不做恶事呢?他们不做恶事,那早就成菩萨、成佛了。就是因为坏习气很重,时时刻刻有恶念,时时刻刻有恶的行为。佛菩萨决定不怪罪,他心净,他平等。下面说,“何以故?”为什么菩萨不会怪罪这些违怨的众生?“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个把原因说出来了。这一些菩萨大慈悲,慈悲上加一个大,就是平等的慈悲,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的慈悲叫大慈悲。我们世间人也有慈悲,在佛法里讲,叫爱缘慈悲,我喜欢他,爱他,对他就很慈悲;不喜欢他,不爱他,就不慈悲了。世间人讲爱缘慈悲,比不上佛与大菩萨,他们是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是大慈悲。不但是大慈悲,而且“有利益心故”,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这些菩萨们常存这样的心,总是希望众生,帮助众生得真实的利益。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破执著。执著有两类:人我执、法我执,执著就是烦恼的根源。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证得就是不能成佛啊。妄想执著啊!人我执要是离开了,舍弃了,见思烦恼就断了。换句话说,三界轮回就超越了。由此可知,只要你有人我执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常常讲有我、有他、有你,你只要有这个观念在,这个念头不断,你就出不了轮回。到哪一天,我、你、他没有了,就证阿罗汉果了,就出三界了。到哪一天,你能够说是我、你、他没有了,我执破掉了。这一句是破我执,“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人必须到无我,那个心大公无私,没有私心。人有我,你说他没有私心,不可能的事情。有我就有私心,无我才没有私心。所以,阿罗汉以上没有私心,没证阿罗汉果以前,都有私心,只是这个私心成分不同而已,执著浅深不一样,决定是有私心的。极乐菩萨没有了。那像我们这个带业往生去的,我们问有没有?我们实在讲,一品烦恼也没断,到那里去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呢?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如果得不到佛本愿加持,我们还是有。这个是真正不可思议。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是依无障碍的智慧,“解法如如”。这法执也破了。前面破我执,这句是破法执。法执破了,就成佛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降到最低,那也是等觉菩萨了。法云地菩萨之流,法执破了。“解法如如”,“法”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法相如其法性,法性如其法相,性相一如。两个如字,一个是从性上说的,一个从相上讲的,性相如如。如果对这个说法,还很难体会的话,古德有一个比喻,把金跟器做比喻。金比做性,器比做相,器就是器皿,像用金做的,或者做手镯,或者做项练,或者做杯子,或者做碗,都是金的,那个相不一样。相是千差万别,它的体是一样的,都是纯金做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与器是一,不是二。这个好懂:以金做器,器器皆金。这个比喻你能够懂了,你再慢慢体会佛所讲的,我们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性就好比金,森罗万象就好比器。“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他明白了。果然明白了,他这个心得大自在。什么自在呢?在一切万法当中,再也不会分别执著了。他晓得万法平等,万法一如。这就是法执破了,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了。“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个完全是从语言上来说的,我们在语言里面包括议论,这个议论也就说明了一切众生的思想见解。“善知”,那个善就很妙。这个善是什么意思呢?空有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从体上讲是空的,从相上讲是有。性相既然一如了,理事当然就没有障碍。不但理事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的,的确是事事无碍。所有一切障碍,从哪里生的呢?都是从妄想执著生的,离开一切妄想执著就无碍了,入无障碍法界了,所以要善知。对于这些事理、因果,彻底明了,这叫善知。“不欣世语,乐在正论”,那个善显示在这个地方。它一切平等了,还有什么喜不喜欢呢?当然就没有了。但是他有,他为什么有呢?有“大慈悲利益心故”。在他是没有,清净平等,可是芸芸众生,迷惑颠倒,他苦啊。于是要教导众生,怎样离苦得乐。在世法里面讲,就从现象里头说,世间这些议论,“不欣”,就是不喜欢。喜欢什么?喜欢“正论”,正论就是正法。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这是正论。邪、正,真实的标准在那里呢?正法与性相应,邪法与自性相违,这是绝对的标准。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才晓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他有标准,不是随便说,确确实实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与自性相违,“悟”与自性相应。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余”是习气,余习统统断得干干净净。这“生身烦恼”就是生死烦恼。知道一切法皆悉空寂,不但体空寂,实实在在说,相也空寂。只是因为妄想执著严重的障碍,我们见不到真相。诸佛菩萨心地清净,真实相摆在面前,真的是空寂的,相也是空寂的,所以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相如果不空,那当然就有障碍,相是空的。这个很难懂,不懂也不要紧,没有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把它搞懂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老实念佛就行了。现在能懂当然更好,不懂也不妨碍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这个是净宗修行的特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三界是极不平等的,差别非常之大。菩萨就在这个里面,能示现平等的修学,能教导一切众生平等的修行。“究竟一乘”,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是究竟一乘法。

至于彼岸。

“彼岸”是成佛,修行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决定圆满成佛。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这个两句是成就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世尊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现在留下来的大藏经,大藏经典里面最大的一部经,是《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讲一个什么呢?《心经》上所说的,“无智亦无得”。这五个字,世尊讲了二十二年,六百卷《大般若》,就讲这个无智无得。“决断疑纲,证无所得”,证得圆满的般若智慧,对这个再没有怀疑了。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方便智”是用。前面这个“无所得”是根本智,是真实的智慧。方便智是教化众生用的,对别人用的。那个根本智,实智,自受用的,自己受用的。教化众生,增长了知。这个“了知”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前面是“无所得”,是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本”是原本、根本。“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当了极乐菩萨,这一种能力,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本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含摄其他四十七愿,愿愿圆融。所以这个力量就不可思议,“得一乘道,不由他悟”啊。我们这个法门,法藏比丘一开始就显示,全靠佛力,全靠弥陀愿力加持,使我们自己在菩提道上极短的时间,圆满成就。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这一品也很重要。这一品是继续前面一品,说明自利利他的妙行。这都是说极乐世界的状况,换一句话说,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愿望,就是希望很快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这底下一共有十五句比喻,先从比喻上来说出极乐世界菩萨的智慧德能。

第一句,他的智慧深广,就像大海一样,他的智慧那样的深广。其实大海要跟菩萨智慧真的来比,那差的很远很远。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一个仿佛,没有办法是刚刚好。比得那么好,不可能的,只比一个仿佛,让我们从这个里面,去体会。

“菩提高广”,菩提是觉,觉悟。样样觉悟,没有一样不觉悟的,不觉就迷了。他为什么这样高度的觉悟呢?前面第一个不要忘了,智慧,智慧真的是根本。没有智慧,那你怎么会不迷呢?当然迷呀。怎么会迷,就是因为没智慧。智慧摆在第一句,它是很有道理的,其后面统统要靠智慧,没有智慧全做不到,所以他这个觉悟高广。“喻若须弥”,就像须弥山一样。须弥山,佛说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一座山,我们就称它做须弥山。“须弥”是梵语,意思叫妙高,这个山妙高,“妙”是众宝所成,这就妙,山非常之高。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菩萨身上都有光明,我们前面见到过,读到过。他的光明超过日月,日月比不上啊,这显示出德高。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雪山,世尊常常用这个做比喻,就是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它雪不会融化,我们看去白白的一片,看起来很干净,用这个来比喻菩萨的心,清净,一尘不染,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就干净了。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这些地方我们统统要学,诸佛菩萨都能忍,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呢?忍辱要学大地,你看这个大地,你把香水倒下去,它也并不觉得你对我很好,天天给我洒香水;你每天把大粪倒下去,它也不嫌弃,它也没有说你很可恶,你天天作贱我,统统能忍。我们的忍辱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一样不能容,没有一样不能忍,一切平等。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个是说心地的清净,要修清净行,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污染,把它洗刷掉。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洒心易行”。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炽盛,火是比喻智慧,智慧要常常现前。智慧现前,就能够灭烦恼。烦恼好像是柴火一样,火一烧就把它烧完了。把烦恼比做柴薪,智慧比做火,用智慧才是真正灭烦恼。定不能灭烦恼,定是伏烦恼,忍、定是伏烦恼,不能灭。慧开了,烦恼就没有了。事实真相明白了,烦恼就不会生了。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不著就是不著相。内不著身心之相,外不著诸法之相,那就自在了,就没有障碍了。所有一切的障碍,都从执著生。你“著”就有障碍,“不著”就没有障碍了。不著像风一样,风不著,风一著,风就没有了,它就停了,著了。这是用这个来比喻。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这是说菩萨化他,教化众生,说法的音声像雷,雷的声音远闻,警觉那一些没有觉悟的人。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雨水从天上落下来,树木花草都得到了滋润。这是比喻佛法,佛法能润一切众生的善根。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旷”是形容心量,心量大,像虚空一样,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慈悲,大慈悲。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就像清净的莲花,佛门用莲花表法,莲出污泥而不染。污泥比喻六道的环境、境界,我们能在六道而不染六道里面的种种习气,就像莲花一样,离染污。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尼拘树”,尼拘是梵语,是印度一种大树,这个树荫很广很广大,在这个树底下很荫凉。古时候翻译,翻做“无结树”,大概这树长得很高很大,很少枝结,翻做无结。这个比喻以大乘佛法来覆荫广大的众生,特别是指这个净宗念佛法门,九界有情众生有缘接触到,都得殊胜的利益,如果能信能愿能行,都是一生不退成佛,真的像是最大的一个树荫一样。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这也是个比喻,像金刚力士手上拿的兵器、武器,金刚杵。在古代,这种武器是最锐利的,所有一切兵器碰到它都会损坏,没有东西能坏金刚杵的。金刚杵比喻武器里面是最锐利的,能破邪执。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个是比喻信心、愿心的坚定,所有魔外一切知见都不能动摇,这个人决定往生净土。以上这个十五句,都是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菩萨德能不可思议,智慧、德能非常的广大。我们生到西方世界,都是这个样子,这都是得佛力的加持。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这下面说明菩萨弘法利生的大德。“心正直”,真诚到了极处,这就菩提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世尊在《观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至诚心”,正直就是至诚、真诚到了极处。

“善巧决定”,这是智慧观机,应机说法,这就是善巧决定。这个人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样的法,渐渐把他诱导净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到后来一定指归到净土。

“论法无厌”,这是觉他,这是给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给人家讨论,不疲不倦,不厌。

“求法不倦”,这是自性,菩萨不断的去求法。实在说,教化众生也是在求法。古人常讲,教学相长。特别是在答问的时候,许许多多人提出问题,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没想到,他一问,我们就明白了,智慧就现前了,所以教学相长。因此,菩萨不度众生,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智慧不能圆满。一定要接触广大的群众,才能够得圆满的智慧。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

这两句是讲持戒,严持戒律。换一句话说,菩萨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他一定守法,决定不会犯法。持戒就是守法,这个我们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如果把戒跟法离开了,就大错特错了。戒就是法律,我们现在讲法律,这个里面还包括道德、风俗、习惯,样样都遵守,决定不违犯,这是菩萨行。他这个守得很严,很如法,“内外明洁”。“外”是身形,“内”是心地,心清净。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菩萨的言论,众生听到了都欢喜,都很乐意的去接受,这个就是悦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这个四句,是形容,也是比喻。“鼓”的声音也听的很远,所以古时候战争的时候击战鼓,击鼓。冲锋陷阵的时候击鼓,能够振奋人心,能够远闻,这是比喻说法,比喻讲经说法。用这个击法鼓跟转法轮,都是比喻讲经说法的。“建法幢”,这是比喻建立道场。如果没有一个道场,佛法的修学没有中心,弘扬没有基地,所以道场非常重要。道场要是没有的话,这一个法门就不能算是建立在这个世间。所以中国,大乘许多宗派,诸位都晓得,有所谓的祖庭。祖庭就是他第一个道场,当年祖师所建立的。像我们净土宗,我们第一个道场,是庐山慧远大师建的,就是现在的庐山东林寺,是我们净土宗的开端,开始。以后,五台那边的玄中寺,是净土中兴的道场。到民国初年,清末民初,印光大师住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间很久,在那个地方专弘净土,所以苏州灵岩山寺也变成净宗的主要道场。所以现在净土宗主要道场有三个,这个就是建法幢的意思。

“曜慧日”,有了法幢,有了道场了,才能够把如来的智慧,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显现出来,这要靠佛的佛法的教导、修学,我们的智慧才能现前。“破痴闇”,痴闇是比喻无明烦恼。这个里面意思很深很深。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这是讲风度,菩萨处世待人接物表现的风度,内“淳”淳朴,淳正;外“温和”,这个叫淳净清净,淳朴清净。外面呢,温和,温良和睦。“寂定明察”,“寂定”一定要能做到知止,知足。知止、知足,这个人心自然就定了。定了以后,能生智慧,对于一切万事万物就看得很清楚。一般人为什么看不清楚呢?一般人迷在境界里头,他有得失,他有利害,这个东西就迷了。我们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什么?他里头没有利害,没有得失,他看的清楚。有得失、有利害,他总是把这个东西放在前提,拿这个做标准,所以往往事实真相就见不到了。菩萨内心淳净、寂定,所以他的观察就正确了,明察。

为大导师,

大导师是佛。菩萨可以这么说,因为菩萨有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示现佛身来度化众生,他确实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当然,这是菩萨三十二应的一个,他也可以菩萨身,也可以童男童女身,也可以任何一种身分,这个完全是观机,众生喜欢什么身分,他就用什么身分来示现。

调伏自他。

这个里头有“自”,就是菩萨度化众生是有自利的,自利利他。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

这个是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的原则。诸位要记住,假如这个菩萨“教化众生”,教你爱,教你贪恋,这不是佛法,这一定是魔。佛菩萨教你,一定是教你舍离爱欲,这个是佛菩萨,跟佛的教法相应。要是用爱欲来度你,说这个也能成就的,这不是佛说的。

永离三垢,

三垢是贪、嗔、痴,永离贪、嗔、痴。

游戏神通。

在这个世间,我们是业报之身,自己作不了主宰。他游神通,他能做得了主宰。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来去自如。这是我们前面都曾经读过了。

因缘愿力

佛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因缘。不但佛法不离因缘,世法也不离因缘,佛尤其重视缘这个字,因缘愿力,

出生善根。

这个是佛法的因缘,会叫我们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

魔军是比喻一切邪魔外道。

尊重奉事诸佛。

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清,什么是魔。如果你不认识魔,你就会落在魔的圈套里面,我们常讲,你脱离不了魔掌。你要想脱离魔掌,你一定要认识魔。什么是魔?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八大人觉经》上为我们归纳了四大类别:五阴是魔(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是什么?色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是魔。你看看,一天要吃三顿饭,辛辛苦苦工作来养它,魔啊,这不是好事情啊。那个想就是妄想,妄想是魔啊),烦恼是魔,生死是魔,还有外面种种境界,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在那里引诱你,那都是魔,那叫天魔。天魔不是天上青面獠牙的,不是说的那个,天是讲的除了这三种之外的,凡是一切能够诱惑你的,让你身心不能定下来,不能开智慧的,统统是魔。魔太多太多了,就像军队一样。军队多,所以把它比喻作魔军。一定要有定、要有慧,你才能够降伏他。

 

 

 

 

 

 

 

 

 

 

 

 

 

 

 

 

 

第六十三卷

 

“尊重奉事诸佛”,我们能够降魔,就是说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这就降魔了。然后一心一意学佛,跟诸佛菩萨学习。我们今天是跟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就在这一部经典之中,依照这经典学习,就是跟阿弥陀佛学习。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

能够这样修学的人,他是世间的明灯。世间人都迷惑颠倒,他不迷,他不染、他不邪、他不颠倒,可以给世间人做榜样,指引世人一条光明幸福的道路,这就是世间明灯,最殊胜的福田。

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堪受供养”里面的意义很深,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最殊胜的福田。我们想种福,想修福,说实在的话,不晓得那里是福田。往往我们发了好心,想去修福,结果做了坏事,不知道。以前,道远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就是比喻愚痴人修福,错种了福田,他用比喻来说:有个主人,养了一个宠物,这个宠物是个猴子,主人非常喜欢它,非常爱护它,这个猴子对主人也非常好,也非常懂得主人的意思。有一天主人在睡午觉,有一只苍蝇叮在主人的鼻子上,猴子看到了非常生气,就拿石头打那个苍蝇。猴子好心,拿石头赶苍蝇,没想到苍蝇没赶到,把主人的鼻子打破了。这就好比愚痴没有智慧,种错了福田了。可见得种福田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样的大德,有智慧有德能的菩萨,我们去依靠他,我们去供养他。供养他什么呢?他替我们种福,我们自己不会种福,他会替我们种福,这个意思在此地。他是最殊胜,最吉祥了,“堪受供养”。佛这里鼓励我们应当供养这些菩萨,他做的种种事业,我们都沾光,我们都有一分真实的功德利益。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

“赫奕”是炽盛的样子,是形容勇猛无畏。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没有人能够跟他相等,实在是,不但这些菩萨自分修行精进勇猛,而且又得弥陀威神加持、十方如来的护念,跟一般菩萨来比,当然是超胜。阿弥陀佛跟诸佛比,超胜诸佛嘛,西方世界的菩萨跟他方菩萨比,想必也超胜了,无与等者。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

极乐世界旳菩萨,常常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在菩萨道里面,他的确是相当的圆满成就。“诸波罗密”,就是圆满成就。如果刻指菩萨行呢,就是六度,从布施、持戒到般若,都做到了很圆满。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这是菩萨果证的成就。“常”,不是一般作意入定。定功浅的人,必须要入定,他才能入定界。定功深的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必要入定。“常”就是这个意思,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住三摩地就是定中。“行遍道场”道场是十方一切佛刹,菩萨经常不断的去游历。“远二乘境”,他绝对不会堕到二乘,二乘就是小乘人,只有自利,不肯利他。极乐世界菩萨没有这个念头,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念念劝人往生净土。只有往生净土,才是真实究竟的利益,是立刻就得到的利益,这个要知道。

阿难,我今略说,

佛叫着阿难尊者,在这个大会上,只是略略的介绍,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这是告诉我们,所生的菩萨,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功德就像佛所说的。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佛是简单介绍,如果细说那就太多了,说不尽啊,百劫千劫万劫都说不尽。西方世界的殊胜,我们从这个地方多少能体会到一点了。

底下一品也是本经很重要的一段开示。在这个地方特别要交代的,从前面一直到第三十一品,阿难尊者当机,佛都叫着阿难,阿难。从这一品开始,弥勒菩萨当机。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在这一品以下,一共有六品经,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一个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要怎么样修持,这是真实的纲领,是重要的教训。所以我们净宗同学,把这一段经文选做晚课。我们没有时间每一天读全部《无量寿经》,不能念全部的,我们早课念第六品,晚课就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念这个六品,这个是教我们怎样修持。这里面的教训,哪些事情佛禁止我们去做,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哪些事情佛教给我们一定要去做,我们就认真努力去做,这就对了。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弥勒是上首。当时参加法会的人数很多,讲诸天呢,弥勒菩萨是兜率天的大菩萨,所以底下讲有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这个我们都不必再细说了,前面都讲的很多了。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为什么他不叫阿难,叫弥勒菩萨呢?我们从世尊底下这一句话就明白了。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声闻、菩萨功德智慧,又讲到西方世界“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因为弥勒菩萨常去啊,这一提,这多亲切啊!阿难尊者还没有见到,跟他怎么讲法,他也体会不到啊。弥勒菩萨常去,就叫着弥勒菩萨说,这就非常非常的亲切。这是讲,弥勒菩萨你知道,别的人不晓得,你去过的,常去,你应该很清楚,很明白啊!意思就在此地。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话是勉励弥勒菩萨,也同时勉励与会的大众,为什么不努力修善,为什么不念佛求生净土?实在说,“念道之自然”,就是劝我们要深信发愿,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才是念道之自然。如果刻实而论呢?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道之自然。因为本经,佛为我们说出,这一句名号就是我们自性的德号。自性的德号,那不是自然是什么呢?这个要晓得。同时又是西方导师的名号,也是自己性德之称。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我们看这一段,这个里面,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实在讲,这些话佛不对阿难说,对弥勒说。前面对阿难说的,说得浅,我们听了也能够接受,也能听得懂。对弥勒菩萨讲的呢,就讲得深了,我们不太容易体会,但是不能不说。为什么呢?说出来之后我们才知道,西方真的第一无比的殊胜。到西方极乐世界,好处利益,我们能够体会这一品经,哪有不发心求生之理啊!

“出入供养”,“出”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入”是回来,回到家里来,供养本师阿弥陀如来。出入供养,修福。这供养修福。

“观经行道”,修慧。“观经”不说读经,不说研究经,读、研究,对经义没有透澈明了,“观”是透澈明了。观是观照,完全是用般若,不用心意识。“行道”,身语意三业之行,与心性完全相应,与般若完全相应,这个叫行道。这是属于修慧。福慧双修。

“喜乐久习”,欢喜快乐,永远在修学,再深入。

“才猛智慧”,就像前面赞叹阿弥陀佛,高才勇哲。阿弥陀佛在因地上显示就高才勇哲了,不像我们这么愚痴。可是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的威神一加持,我们也变成高才勇哲了,一到极乐世界就变质了。佛力加持,力量不可思议。

“心不中回”,“回”是回转,就是退转的意思。心不中回,是讲信心坚定,决定不退转。诸位同修要晓得,这个地方他讲的是极乐菩萨。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成佛,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像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学禅的,有学密的,有学戒律的,有学教的。极乐世界菩萨天天外面去参访,去接触他,听他们讲经说法,还是老实念阿弥陀佛,没有受他们影响。跟着这个菩萨,咦!禅不错,我跟他参禅;跟那个菩萨,密也不错,我就跟他去念咒,那这个心就中回了。正如同《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五十三位善知识,除了德云比丘、普贤菩萨,这两个是念佛法门之外,其他五十一位善知识,所学的法门各各不相同。善财童子去参访,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还是老实念佛,没改变啊。我们怎么知道,善财童子是学的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呢?他的老师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我们不要忘记了,他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发愿求生净土的。老师求生净土,老师最得意的门生,还能叫他修别的法门吗?当然把第一无比殊胜的法门传给学生嘛,所以学生必定是念佛求生净土。你看一参访,第一个德云比丘,劝他念佛,先入为主。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一句佛号念佛往生。心不中回啊!西方世界的菩萨,个个天天所修的都是五十三参。那不是普通的善知识,他们参访的十方诸佛如来,一句佛号念到底,完全像大势至菩萨一样。

“意无懈时”,一味精进,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真是三辈往生里头所讲的,一向专念。

“外若迟缓”,这个“迟缓”,就好像很安闲,好像很没有事,一天到晚没事,消遥自在。你看到这些菩萨,个个都是好像没事情一样,消遥自在。实际上呢,

“内独驶急”,他内里面真的用功,从来没有懈怠。他用的什么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心里头念,不中断。所以你看他那个样子很悠闲,很自在,很快乐,好像一天到晚没事情干的样子,他那句佛号绵绵密密,从来不中断。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容容”是和敬的意思。就是我们佛门里面也是很重要的戒条,“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容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大众,你看他们非常和睦相处,那么多的人在一起,就像非常亲爱的父子兄弟一样,没有一点意见,和睦啊。“虚空”是什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虚空当中,一物也没有。心清净、心广大,人人都是这样,容容虚空是这个意思。心量广大,清净无比。“适得其中”,“中”是中道。佛教我们用中,儒家孔老夫子也教我们用中。佛讲中道,儒家讲中庸。世出世间的大圣人都懂得用中,中就是不偏,圆融中道。能用中,就能够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不偏嘛,中就平等了。偏呢?心偏了,那就不平等了。他有偏爱了,有偏差了。中没有偏差,要懂得会用中。西方世界的菩萨,个个都会用中。

“中表相应”,底下这个“中”是心,“表”是表现在外面。这两个中,底下一个中,跟上面一个中意思完全不一样,诸位要晓得。上面一个中是中道的意思,底下这个中是中心,是里面,就是表里一如,绝对没有虚假。表里一如,内外完全一样,你的心跟你所表现在外面所作所为,完全相应。这是表里一如。真的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万法圆融,事事无碍,他们都达到这个境界。

“自然严整”,自自然然庄严整齐,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是自然的庄严整齐。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这个地方是说他的内德,是说菩萨的心地。世尊这个说法,真实的意思,是教导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检”是检点,就是我们常常讲反省。“敛”是收敛。我们如果讲真正修行,早晚两堂功课,早课是提醒我们不要忘掉,我们今天一天,要遵守佛的教训,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晚课就是反省,晚课认真想一想,今天一天佛教导我们,我们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明天赶紧要做到;已经做到的,要好好的保持,不要把它失掉。这是真正做早、晚课,是真正修行。绝对不是早晨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一下,你看我很乖,我都念给你听了,到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这个叫敷衍塞责。佛菩萨才不要听你这些东西呢!我们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念经,是求佛给我们做证明,我一定遵守佛的教诲,要认真努力去做。所以修行,“修”是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错了,依照佛的教训,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检敛端直”啊!“端”是端正,“直”是正直,都是从心行上说的。身心洁净,心清净,身当然就清净了,所以身就不会生病。有很多人,很多同修,很大的忧虑:生病怎么办?你们想想怎么办?他真的会生病,他决定没办法。为什么呢?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现在没病,天天想生病,他怎么会不病呢?他一定会生病嘛!这个就是错误啊,错误的想法,要把它修正过来。怎么修正呢?念阿弥陀佛,就不生病了嘛。你们几时看到阿弥陀佛生病了?所以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就不会生病,心理要健康啊。他不起正念,天天去生邪念,想病就是邪念,心里不清净。我们念佛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不清净会生病,身清净怎么会生病。不修清净心,不修清净身,天天还在那里污染,想病、想苦、想死都是染污,严重的染污啊!佛在经上没教给我们这些。

“无有爱贪”,“爱贪”是最重的污染,心有爱贪,身就不清净了,就会常常生病。人要没有爱贪,这个人要有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要遇到有些生病的人,你就问他,你是不是有爱,有贪?他一定是会有的。我在台湾、在国外,也遇到不少年轻人,他们被魔鬼附身,被控制,很不自在。就是我们一般讲,着魔了。他自己很清楚,常常魔来干扰,或者见到怪相,或者听到声音,身不由主,被外面力量控制。有的人有一两年的,时间都很久了,来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离开这些魔境。我第一句话就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就是爱贪神通,所以魔来附身。你对于神通感应完全不理会,你一生当中绝不会遇到这些魔障。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年纪轻轻的,都是大学毕业的,都念得很不错,惹上这个麻烦,可怜啊!到最后,他的结果到精神病院。医生不叫着魔,医生叫精神分裂症。你说多可怜!什么原因呢?贪爱神通,搞的这个麻烦。所以,无有爱贪,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诲。不但世间法我们没有爱贪,佛法也没有爱贪。我们今天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不是爱贪才能去的。用爱贪的心,不能生净土啊!佛告诉我们,那个地方生活的状况,一切都是自然严整。爱贪就不自然了,爱贪是要去设计,去经营。没有爱贪是自然的,是“自然严整”,不是人为计划、设计经营的,不是这些。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个是形容志愿的安定,定一,专念阿弥陀佛,就以这个庄严净土,所以,我们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知足,我们知止。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是平和,中正。不误倾邪,不走邪门外道,不可以投机取巧。那个是错误的,那就是倾邪,“倾”是跌倒,“邪”是不正。

随经约令,

这一句非常重要,教导我们要依教修行,我们要随顺经典里面的教诲。这个“约令”就是教训,“约”,是佛给我们的约法;“令”,是佛对我们的命令,这个就是指经典里面的教训。

不敢蹉跌,

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遵守。不敢蹉跌,是违背的意思,决定不敢违背。

若于绳墨。

“绳墨”是比喻正心正行。“绳墨”在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老一辈的人,大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给你说绳墨你还有印象。从前木工、木匠锯木头,不像现在用尺画线,不是的。他是用一个木斗,用一个木线,就是用木尺档,那边用钉子钉下去,拉一条直线,把它弹一弹,弹出一条直线来,照这个来锯,那个叫绳墨。现在已经不用了,现在用机械画线,画的很直;是机械锯子,跟本不用着画线,它的规格比从前进步太多。这个绳墨,在此地就比喻心正、行正,和前面不敢蹉跌,不敢违背,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个意思是说菩萨平常所思所慕的。“慕”是什么?仰慕,羡慕的是道,无上菩提大道。我们心里面只羡慕这个,除无上菩提大道之外啊,没有值得羡慕的。所以说“旷无他念”,“旷”是心里面干干净净,空旷,没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无有忧思”,“忧”是忧虑,牵挂,这都讲忧思。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所以人家心清净。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自然无为”,这个心自自然然安住在无为法中。什么叫无为?凡是有生灭的,都是有为,无有生灭的是无为。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大类里面,前面九十四类是有为法,后面六个是无为法。有为法里面第一个心法,第二个心所有法。这个心法就是八识,有为法。此地说自然无为,你看人家心、心所都不住,这个高明极了。其实就是《楞严经》,交光法师在注解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识是什么?心、心所嘛。舍掉了,用根,用根中之性。我们见,眼见,不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不用耳识听,用闻性听,这就叫住无为法,这个就是自然无为。他是得到阿弥陀佛加持,所以自然无为。其实,无为法真的是自然。要想有意这么做,你已经落在心意识里面去了,你已经不是无为法,是生灭法了,所以这个确确实实是真实的功夫,佛力的加持。“虚空无立”,心一定要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要做到“淡安无欲”,淡泊、安然,没有一切的忧虑。世间五欲六尘,没有了;佛法里面,修行证果的这个欲也没有,你才能达到。佛经上给你讲,怎么修行证果、菩萨位次,给你说,那是对中下的讲法。对高等修行人,这个东西统统没有。如果还有这个东西,你还有分别执著,那你怎么能成就啊!高级佛法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这一段里面讲的,纯粹是高级的佛法,这个不是对中下人所说的。所以佛要叫着弥勒菩萨跟他讲,而不叫着阿难,这个意思很深。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这个“求索”就是常说的善巧方便。善愿,诸佛度众生成佛道,这就是善愿。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本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真实的善愿。我们今天做佛的弟子,这些菩萨也是佛的弟子,必定是全心全力帮助佛普度众生,这个就是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去找这些善巧方便的方法,我们要讲求方法。像今天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科技发展到快速的时代,我们就利用科学的工具,把佛法发扬光大,把佛法传播给广大的群众,这就是尽心求索。我们要利用科学的工具,帮助佛弘法利生。“含哀慈愍”这个“哀”是大悲心,“慈愍”是大慈。含哀慈愍实际上就是大悲大慈。悲是看到众生苦,我们生怜悯之心,帮助他离苦,慈是予众生之乐,我们要帮助他得到快乐。这个快乐里头最真实、最究竟、最圆满的,是念佛求生净土。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来修学,不但将来得真实圆满的利益,现在就得真正的快乐。现在得到叫花报,往生不退成佛,果报。花果都无比的殊胜,表现在外面,“礼义都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于世间法绝对没有破坏。世间法样样讲求,样样遵守,世间的礼、世间的义,这个就是我常讲的,我们学佛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譬如我们在新加坡,新加坡的法律我们一定要遵守。这个法律,每一个国家地区有很多不一样的,到哪个地方,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才能受到对方人的欢迎、爱好,他们欢喜接受。所以一定要懂得现代化与本土化,这礼义都合就是现代化跟本土化。

“苞罗表里”,“表”是事,“里”是道理,所有一切事理,统统包括在其中。“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是度脱,能令一切众生,像佛菩萨一样,超越殊胜,以这个法门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确确实实超过、超越其他法门,比其他法门要来的殊胜。解脱,在此地都是讲修行的果德。

 

 

 

 

 

 

 

 

 

 

 

 

 

 

 

 

 

 

 

 

 

 

 

 

 

 

 

 

第六十四卷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这一段都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生活状况、修学境界、真实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经文在这一段,世尊为我们讲了八个自然,这个意思实在是无限的深广。换句话说,都是大菩萨的境界,最低限度都是别教初地、圆初住以上的境界。当然,我们在凡夫地,智慧没有开,这些境界很不容易去体会,但是我们要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自然保守”,“自然”就是不加一丝毫的造作。我们常讲,我们有修有证,这个“有”就不自然了。比这个境界更高一层,无修无证。那我们现在也没修也没证,是不是我们呢?不是我们的境界,那是又高一层的境界了,比那个有修有证更要高了。因为有修有证,他还著相,他还有执著,所以他那个修证,不是真正圆满。必须要更上一层,再向上提升一层,那个境界才是真实的,才是圆满的。那么有修有证是在那一个范围呢?我们常讲十法界,你看六道往上去,有声闻法界,有缘觉法界,有菩萨法界,有佛法界,这十法界,这都是有修有证。所以有修有证,可以在十法界成佛。那么十法界外面呢?外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了。由此可知,这十法界不是真的,十不是真的,一就是真的了。一里面就没有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不只是一啦,也就说不自然了。到一真,就自然了。所以诸位想想看这个境界,一真法界里头的,不是十法界,所以就难懂了,那自然的,自自然然。

“保守”,“保”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保任。保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任”是任运的意思,也是自然。任运,不加一丝毫的意思,自自然然,永远保持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叫自然保守,完全是真如自性的体用。我们讲体、相、用,讲体用,当中一定要包含一个相,体、相、用。自然保守,佛见到这个境界,其实这个境界也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迷失了,把这个境界迷失了,这也就是说出,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实在讲是无二无别。觉了就是一真法界,不觉才有十法界,十法界的佛也没觉。天台家讲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的佛,不自然。所以,到“自然保守”,实在讲是圆教的佛。别教也可以说,别教也能讲得通,但是藏、通就不行了,藏教,通教就不行了。所以这个成佛,得要问成什么佛,这个很重要。要成一个藏教佛,这个不稀奇。“真真洁白”,这个是形容我们自性,自性清净。六祖大师当初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这个真真洁白是本来清净。而这个清净永远能够保持,这叫“自然保守。”

“志愿无上”,这些菩萨们跟一般修行人确实不一样,他有至高无上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呢?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愿望是至高无上,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菩萨求什么?对自己来求,就是求圆满的觉悟,这就是佛道,佛道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佛经上的名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就求这个。他的愿呢?愿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这个是无上的志愿啊!

“净定安乐”,“净”是清净,“定”是不动。他这个心、他的志都不动摇,坚定。这个净的意思,决没有夹杂,夹杂就不清净,他不夹杂。不动摇就是定。因此,他得到的是安乐,这个安乐就是法喜充满。这两个字,形容菩萨在修学证果度化众生,都是无比的快乐。

“一旦开达明彻”,开悟是没有预期的,没有说是什么时候,那不一定的,这个是机缘的问题。当然自己用功,功夫绵绵密密,相续不断,忽然有一天开悟了,这“一旦”就是忽然有一天开悟了。而且开悟的机缘,实在讲,每一个人并不相同。有些人听经开悟了;有些人参禅,就是入定的时候开悟了;有些人不定遇到什么境界,一下把他迷关打破了,就豁然开悟了。这个一旦就是豁然的意思,“开”就是开悟了,掀开了;“达”就是了达,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未来一切法,都通了,都明白了,“明彻”明了,不但明了,彻底的明了了,这个叫开悟。禅宗里面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明了了呢?过去、现在、未来也都通达明了了呢?什么缘故呢?诸位要晓得,一切法都是心性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既然一切法是心性所现所变的,那他怎么会不明了,怎么不通达呢?不见性的人没有办法通达,一样一样的学,认真努力的学,未必是真的明了了。有的时候,很用功的学,学了错解了意,不是真相,错解了,误会了,这种情形非常非常之多。所以一定要见性,那才是真正的通达明了,决定不会有错觉,决定不会有误会。这一句话,这个开达明彻,实在讲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也就是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

那么,到达这个境界之后,这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下面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啊。这个真相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这个四句,就是说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这个四句。这四句我们看起来不懂,为什么呢?我们没见性,没有明心见性,所以这四句就很难懂了,如果你明心见性了,哎啊!听说这四句,你点头,不错,不错,说得不错。你了解它里面的意思,这里头的意思确实非常的深广。

我们套佛经上常用的这些术语,这个“自然中自然相”,就是禅家常说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两句话还是不好懂。如果我们用古德的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也是比喻这桩事情。真正见了性的人,真如本性在哪里啊?如果老师问一句,这个学生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就是证果,别教就是初地菩萨,圆教就是初住菩萨,这是最低的,所以见性就证果。老师要问,性在那里啊?我们在禅宗上看到这种教学,学生是随便说一句,随便拈一物,老师给他点点头,印可,就给他做证明了。哪一法不是真如本性啊!就好比说,刚才讲了,以金做器,器器在金。黄金在哪里啊?随便拈一个,拈一个镯子也行,拈个耳镮也行,拈个链也行,比喻在那儿,那就是在这,没错。既然我们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如本性变的,哪一个不是呢?拈一个草也行,拈个树叶也行,没有一样不是的嘛。所以说,头头是道,法法圆通。你不见性,是处处是障碍。不见性的人问的时候,黄金在哪里?没看到,这有个镯子,有个链子。你说黄金,不晓得。问你镯子在那里?镯子在此地!项链在那里?项链在这里!黄金呢?黄金不晓得,不知道。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著了相,不见性啊。他那个人见了性,不著相啊,随便拈一物都是。自然中,自然相。性是自然的,相也是自然的,我们从这个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要是能够了解一分两分,对我们修行都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哪里?不再执著了,不再打妄想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妄想,有那么坚固的执著?著相,不见性。不了解事实真相,他才会著相。这一不著相,那就得大自在了,真的就解脱了,得大自在了。所以禅家讲“当相即道”,道就是性。在相上,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即事而真”,任何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事上就见理,相上就见性,这就是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这个自然,是讲相,是讲事。一切现象、一切事物,它有个根本,根本就是性。一切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现在这个术语,叫动物、植物、矿物,在我们佛法里面叫有情、无情。动物有情的,植物、矿物无情的,都是众生。众生的意思众缘和合而生的,绝不是单纯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它才出现,不是很单纯的,许多条件,现在人讲条件。佛法里面讲众生,是众。“众”是许多,许许多多的条件,才出现这个现象。那么它有个根本,在动物,我们叫它做佛性。它那个根本是性,性叫佛性。在植物、矿物呢,我们叫它作法性。其实,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他为什么叫佛性呢?他会觉悟。他会觉,所以我们叫动物,动物会觉。植物跟矿物不会觉,虽然同一个性,这个性会觉,那个性还不会觉悟。性觉悟了之后,那个不觉悟的跟着一起觉悟了。不是常说嘛,“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正报就是动物,有情众生。有情也迷了,那个法性也迷了,就连带都迷了。有情众生觉悟了,那个无情的法性也觉悟了。所以,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是一同,“圆”是圆满。“种智”就是觉悟。但是要晓得,只是有情可以觉悟,无情是连带着觉悟的,一起觉悟的,这个一起觉悟,就是前面第一句,“自然中,自然相”,这个是一起觉悟的。所以自然之有根本,“根本”是有本性。现在,哲学里面讲呢,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一切万事万法,都是从它生出来的。可是哲学家虽然知道有个本体,本体是什么,没讲清楚。说老实话,还没发现到。但是在佛法里,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自然光色参回”,“光”是光明,“色”是色相。这一句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所现出来的十法界的境界相,一真法界这个境界的相,自然光色参回。像《无量寿经》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这是自然光色参回。“参”是参杂。

“转变最胜”,这个转变就是十法界,唯识所现,落在识里面,它就转变了。变六道,变人天,变三恶道,就变出这些境界了。所以这是转变,转变是识起作用。识是什么呢?是分别执著。所以诸位要晓得,如果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分别执著,法界是一真,这是自然光色参回,那是庄严微妙,不可思议。一起分别执著就转变了,转变它的作用,它所现的相也不可思议: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说转变最胜啊!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这两句,是形容相用的不可思议。“郁单”是四大部洲之一,有一些经典里面,叫北瞿卢洲,郁单就是北瞿卢洲。四大洲里面,这一洲人福报最大,衣食、享受都是自然的。寿命呢?一千岁,没有夭折的,就是没有短命的,这福报很大啊,这是北瞿卢洲。因此,佛法只有三洲有佛法,北瞿卢洲的人不想学佛,因为他没有苦,所以佛到那里弘法,讲经说法没人听,他们福报太大了。所以,富贵学道难啊。所以那个韦陀菩萨,你看那个匾额上,“三洲感应”,就是没有北瞿卢洲。北瞿卢洲他没有佛法。福报大,一切自然,他们吃的东西,就像树上长的,想吃什么,树上都会掉下来。你想想看,不用操一点心。衣食住行都是自然的,人间的富贵到了极处。此地就是取它自然的意思,“郁单成七宝”,也就是自然七宝涌现。“横揽成万物”,“横揽”,横的来看,这个是周遍十方。所以过去有人讲,郁单是三世的意思,配这个地方三世十方。但是讲三世,不太好讲。“郁单”的讲法,还是“自然”的好,不必牵连到三世,自然的意思好。因为,要从整体上来观察这个事实真相,既然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自然的意思来的圆满,不须要牵强说三世。那么这两句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自然然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实在说呢,跟《楞严经》上所讲,“原是菩提妙境明体,十界依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悉从自性,自然流出”,跟这个就一样了,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华严的这个是心现识变。

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

“光”是光明,实实在在讲,样样东西都有光明。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是光明的,能变能现的那个体是光明的,它所现的哪有不放光明之理。所以诸佛菩萨有光,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光,所有一切动物也有光,乃致于植物、矿物都有光。西方世界样样都放光,有它的道理,有它的理论依据。我们这个地方,一切万物也放光。它虽放光,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我们的“心、眼”被污染了,被妄想、执著、七情、五欲污染了,所以见不到了。因此,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心愈清净,这些现象他就愈见到。一分清净心,他就见到一分;十分清净心,他就见到十分。这些也是自然的,并不是什么神通、特异功能,它是自然的。我们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它有光明。精美,明净,干净,俱出。十法界真相是这样的,“善好殊无比”,所以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我们觉得有秽相,他们没有看到秽相。我们觉得污染,他没有见到污染。我们住六道,他跟我们手牵手,并排,排排坐,他住一真法界。境界不相同,他住一真法界,自然的;我们住六道,也是自然的。所以这个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善好殊无比。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个“著”是显著、明显的意思。“无上下”,这一句是讲如如之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上下是指过去、未来。如如之理,也就显出,无古今,无三世。“洞达无边际”,这个“边际”是讲十方,也没有十方。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这才是一真。那么由此可知,十方三世从那里来的呢?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没有啊,这法界原来是一真。这个理深,境界也深,但是它确确实实是见性人的真实境界,也就是我们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想见到这个真相,难啊!难在那里呢?妄想、分别、执著断不掉,就难在这里。如果真的能断掉了,那就不难了。正因为这个难断,诸法实相我们没有办法证得,这才念佛求生净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我们烦恼还没断,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断,我们得佛力的加持,也能见到。所以这个事情,很快就能见到。世尊把这些事情,给弥勒菩萨说明了,实在讲,给弥勒菩萨说也就是给我们说。前面跟阿难说,也是跟我们说。这地方换成弥勒菩萨,因为弥勒是等觉菩萨,对于西方境界很熟悉,这一说他当然点头,完全肯定。那对我们这初学的人来说呢,增长了坚定的信心啊。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我们听了也不会怀疑,也都能接受,都能够相信。下面是世尊勉励我们的话。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宜”是应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勤奋、要精进,“努力自求之”,这个不是求不到。其他法门里面,纵然努力精进,说老实话,未必能求得到,因为要断烦恼、要断惑,这个难。这个法门当中,我们只求往生,纵然造作很重的罪业,能够真正忏悔,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这就是说明,往生我们人人都有分,无论什么人,善人恶人统统有分,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肯去,你愿意去,你认真老实念佛,就行了。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这是指示的清楚明白,让我们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必得”,这个语气非常肯定,你必定得去,超绝去啊!这个超绝,超越一般修行人,要三大阿僧祇劫;你不要,超过了,一下就超越了,超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那个菩萨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你不必那么啰嗦,一下就超过了,超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样超过去啦!所以,这个是难信之法。佛在此地劝勉我们,决定不是假的,句句真实啊。我们实在讲,是无比的幸运,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你要不遇到这个法门,你怎样苦修,都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出不了轮回,所修的功德,变成来生的福报,享福去了,这个是不究竟。遇到这个法门,这就好了,这一生当中,保证能够出离六道轮回,往生就一生不退成佛。底下说,

横截于五趣,

“五趣”就是六道,我们这个法门横超啊。其他法门修学不是这样成就的,它要从我们人,修到天道,就像禅定,要从初禅修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再到四空,这样才出得了六道轮回,他要经过这样次第。我们这个不要,我们从人道,从旁边就溜了,不必这么麻烦。那个修起来好苦喔,好不容易啊。所以横截,横超啊,不必经过那么多。

恶道自闭塞。

出了六道轮回了,我们纵然有恶业,也不会受报了。为什么呢?西方世界没有三恶道,我们纵然有三恶道的业因,没地方受报,那个恶道自然就闭塞了。何况佛力加持,我们只有进步,不会退转的。

无极之胜道,

“无极”,这是赞叹到顶点了。这个道是最殊胜,无极殊胜的大道,一生圆满成佛啊。这就指念佛往生的,这是无极的胜道。

易往而无人。

这很容易去,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去,哎啊!可惜没人去。为什么没人去?你不相信嘛,那就没法子了。你不相信,你不肯发愿嘛!这么好的地方,你想想看这多可惜。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这个不违逆就是说很容易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绝对不是一个难事情。自然所牵随,也是形容容易,不难。随念就满愿,一生就得不退转地。这是易行,难信,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诸佛感叹,难信之法啊!所以你把净宗介绍给别人,劝人家,人家不相信,你应该笑笑,这很正常。他一相信,奇怪啊!他怎么会相信啊?这难信之法,他怎么会相信?他相信,那必定是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他不是普通人。就像佛在此地经上讲,那不是普通人。

这下面几句,是劝导我们往生。真正发心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想往生极乐世界,要记住佛这个教训。

捐志若虚空,

“捐”是舍掉,好像我们捐钱,钱就舍掉了,捐掉了。这个志是什么呢?是世间的一些欲望,要把它舍掉。世间人立志,现在人立志是什么?赚大钱!立志赚大钱,有人立志要做大官,要有权有势,都是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追求这些享受。佛告诉我们,这个舍弃,让心像虚空一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掉,心地清净不染。

勤行求道德,

我们把世法都舍弃掉了,我们求什么呢?求道德,求成佛之道,求度生之德。这个德就是能力,我们要求真正能普度众生的能力。这个当然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习,这个至高无上的道德,我们都能够成就。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长,极长寿,极快乐。寿、乐都是无极的,所以那个世界称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称长寿佛,生到西方世界都是长寿菩萨,跟阿弥陀佛寿命一样长。末后这个两句,是佛对我们的一种感叹:

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容易去,哎!你不去,为什么要执著世间这五欲六尘之事,一天到晚在那里去搞无常,这个可怜啊!真可怜!不应该的啊!这是提醒我们,要叫我们觉悟,要真正觉悟!

这几章经,只有这一品里面经义最深,最不好懂。为什么呢?它是说菩萨明心见性之后的境界,所以我们看起来就很难懂了。只有这一段,这一段也必需要说,是我们真正向往,真正恋慕啊!大乘人,学禅也好,学教也好,学密也好,都希望达到这个境界,总以为念佛人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佛这么一说,原来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达到这个境界,那何必要惹麻烦啊!那些法门难修,这个法门容易修啊!为什么不舍难就易啊!所以法门虽然容易,但是成功高,成就是无比的殊胜!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我们都选这些经文,做为我们晚课,让我们每一天读诵,每一天反省,检点,依教修行。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这个“不急”就是不要紧的事,“务”就是事。世间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干的什么呢?都是不要紧的事。什么事情要紧呢?了生死,出三界要紧。什么事情不要紧呢?搞六道轮回的事情,有什么要紧啊!这世间人,天天干什么?都是搞六道轮回,一天忙到晚,忙搞六道轮回。这是我们要真正觉悟,要真正觉悟啊!菩萨虽然可以随类化生,可以应化在各行各业,但是要觉悟,不觉悟那就是凡夫。那个觉悟不简单,不容易啊。没有长时间深广的大乘熏习,真的是很不容易觉悟。我们能遇到这个缘分,也不是偶然的,真的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才能遇到。遇到之后,长时间不断的熏习,逐渐逐渐明白了,有那么一点觉悟了,自己的行持,才有一点像修行人,有一点像修菩萨行了。这样念佛求往生,才叫真正有把握。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

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六道里面。“剧恶”是大恶,十恶业,杀、盗、淫、妄、贪、嗔、痴、慢,大恶啊!因造大恶,果报就苦了。我们这个生活环境里面,受的是极苦。在这个环境里面,

勤身营务,

就是前面讲“共争”,大家都在争。“营”是经营,“勤”就是很勤苦的,你在那里经营,在那里造作。“务”就是造作。

以自给济。

这个就是说明这些不急之务,举几个例子来讲,天天造这个,以自给济,满足自己的欲望。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

这个几句,总指世人,世间这些人,

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累念,念是念头。念头多了,累积起来了。“虑”是计划。这个意思,天天在想,天天在计划,想什么呢?计划什么呢?损人利己,都想这个。

 

 

 

 

 

第六十五卷

 

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累念,念是念头。念头多了,累积起来了。“虑”是计划。这个意思,天天在想,天天在计划,想什么呢?计划什么呢?损人利己,都想这个。现在人赚钱,如何把别人荷包的钱,搞到我荷包袋来,天天想这个啊!“为心走使”,这个心是妄心、贪心,贪嗔痴的心在那里主宰着你,你这个身就听这个心在指挥,造罪业。心里头充满贪嗔痴,身就帮这个妄心,想满它的愿,结果怎么了?一场空啊!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说,忙忙碌碌一生,到临终时,如果你要觉悟,回头想一想,你的一生干了些什么?全干了些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一生所造的都是罪业,利己损人。这下面再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

这个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财产,财富。没有的,天天在忧虑,怎样才能得到。这些东西,如果说是忧虑忧虑就能够得到的话,诸佛都拜你做老师啊!你说你有什么心思,有什么主意,有什么手段,你能够得到,佛就拜你做老师了。为什么呢?佛菩萨不行!什么手段也得不到,什么样的聪明智慧也得不到。那么世间人这些财富从那来的呢?果报得来的。你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到时候它就来了。命里头没有的,怎么求也求不到。这一点要知道。所以我教初学的同学,你要想学佛,你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为什么呢?学佛的人心要清净,才能入佛法味啊!心不清净,听经没用,入不进去。心为什么不清净呢?贪嗔痴慢丢不掉嘛。《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你就知道因果报应,你就会不再贪。为什么呢?贪不到嘛。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头该那一年发财,你看那算命一算不就给你算到了。为什么算到?那命里有的嘛。命里没有不行啊。所以说你该有多少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你一天该吃多少粒米,也是你命里注定的,少吃一粒也不行,多吃一粒也没有,这命里注定的嘛。你活多少年岁,也有一定的。你看你还有什么搞头!所以,袁了凡明了之后,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为什么呢?他知道,所有念头都是打妄想,无济于事。他心清净,心定了,云谷禅师给他讲开示,他才听的进去,他才能悟道。我们世间人,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还要去争,造一生的罪业,结果,还是那么多,你说冤枉不冤枉。那么你要想财富,修因啊!佛教给你财布施,得财富。你今天这一生中会发财,你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你这一生财富多。你过去生中没有布施,你这一生跟我一样穷,没财富。前生没修财布施嘛!你要得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得健康长寿,你要修无畏布施。那是果报啊!果一定有因,你修因,后来一定有得果报,这个是一定的道理。不修因,天天打妄想,而来求果报,没这个道理,只是造罪业而已。这个要搞清楚。明白了,那有什么好忧的呢? 他不忧了;不明白,迷人,天天在打妄想。

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没有,忧啊!忧虑啊!没有,很苦啊!想得到啊!天天在打妄想,想得到。有了之后,也忧。忧什么?怕丢掉!你看,你的钱多了,怕钱贬值,又怕人家来抢,又怕人家来偷。哎呀!那个担心的事情太多了,真是可怜的事啊!有也苦是没有也苦。不要以为富人很快乐,富人不乐!富有富的苦处,穷有穷的苦处,穷富都苦啊!哎!这是苦世界啊!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这个世间人最大的苦恼,就在这个地方。稍微有一点,怎么样呢?他要跟别人看齐,要去向高水平的去追,那就太苦了。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计程车,计程车司机就向我吐苦水,生活太苦了。为什么很苦呢?他隔壁人家买了新的电冰箱了,他看到很羡慕,看到很难过。我就跟他讲,我说一个电冰箱,好好的把它保养,可以用十年。这一件衣服要仔细去穿,二十年穿不坏。现在这个社会,二十年穿不坏啊!样样东西你都能够节俭一点,日子不是很好过嘛!他听听,觉得也蛮对。我说你啊!开计程车赚钱也不少,你一个月开十天车就够了,二十天可以躺在那里享受,不要去跟人家比赛嘛。你要跟人家比赛的话,你一天当两天用,你还是苦,你永远追不上啊!这个奢侈的生活,你追不上啊!我不追呢?我就自在了,知足就常乐啦!他又说,这话是没错啦,可是我们用的东西、穿的都是破旧的,人家看到会笑话啦!我说那这个好办,笑死是他死,我不死啊。对不对啊!笑死,他死;我没死嘛,我自在就好了嘛!现在人他的观念转不过来,转过来了,就自在了。现在在台湾,赚钱不难,日子好过,知足就常乐了。不知足,那你受苦,你活该啊!所以,富人为什么苦呢?他不知足,他那个不知足的苦,跟那个计程车司机的苦没有两样。所以,他不知足,永远都在苦,一知足就乐,就快乐了。心开意解,就快乐了。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这个是自找苦吃,这个根源就在此地。

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小有,刚刚有一点了,小康了,有一点了,又怕了,又怕丢掉。患得患失嘛,又怕丢掉。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就怕这些,火会烧掉,大水来了会淹掉。还有盗贼,会偷你的,会抢劫你的,怕这些,常常担心。那个没有钱的人家,对这些事情不担心,他一点都不操心,有钱的人家是天天担心这些,可见得他操心,他很苦啊!物质生活他有一点享受,精神生活非常痛苦,他的生活有很重的压力。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

这是有了的人,反而吝啬,反而舍不得。这个实在讲,天道到是蛮公平的,有钱的人,不肯布施,吝啬,来生当穷人;穷人呢,很大方,肯布施,来生当富人。这个也蛮公道的,看看也蛮公道的。确实,你看到道场来布施的,都不是有钱的。有钱人很难布施啊!他愈有愈想有,他是一毛不拔。那个没有钱的人,很慷慨,反正我没有,施舍很自在,很痛快,很自在,他就施舍了。有钱的人不肯布施,来生就穷了。福报享尽了,没有种因嘛。这个没有钱的人,天天在种因,所以来生他就富了。我们常讲,风水轮流转,究竟为什么轮流转?诸位知道这个道理,就晓得了,喔!原来是这么转法的!富人如果肯布施,来生得大富;那个贫穷人不肯布施,来生更贫穷,那就苦了,就苦恼了。所以要懂得,这个是病根,这是很执著的。

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命终弃捐,这是到你寿命到了,你一口气不来了,你平常很吝啬,舍不得,还统统要捐掉,你一样也带不走。所以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两句话,人人都知道,人人做不到啊!为什么做不到呢?迷惑颠倒啊!真的是迷惑颠倒,他不晓得,这是事事真相。真的明了生没带来,死不带去,这个人就觉悟了。为什么呢?原来这一切,假的嘛。这钱财、财富,这些产业,摆在我面前,给我看看的,不是我所有的,是给我看看的。在现前这个阶段,我有权去支配它。诸位要晓得,有权支配,你决定没有权得到。你是决定得不到的,你是有权支配。支配的妥当,积功累德;支配不妥当,造作罪业啊!罪福就在这一念之间。支配的妥当,我拿这些财富利益一切众生,这就积功累德;不妥当,据为己有,一丝毫也不肯利益别人,这就造作罪业。所以这个货币,自古以来,叫流通,它就是叫你流通的,像水一样,它流通。不流了,不流就变成死水了。死水,那个钱就叫臭铜钱。死水不流了,那个水就臭了,所以一定要流通。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帮助它流通,让它非常顺利的流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对了。所以舍得,舍得,大家也常常挂在口头上,你不懂意思啊!这个意思,你舍,这就有得,你不舍就不得,舍就得啊!你舍得多,你得的就多;舍少,得的就少。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真理啊!所以到命终的时候,一样都带不去,贫富同然,贫穷跟富贵都一样,忧苦万端。这个世间没有不苦的,做大官的有做大官的苦处,我看那做大官的,我都觉得我不敢,从那一点看不敢呢?天天跟人家拉手,我就不敢,这个好累啊!是不是。不喜欢跟他拉手的也要拉手,这个东西多麻烦啊!开会太苦了,开会很苦,握手很苦,就看这两样,我就不干了,这不是一个自在人肯干的事情。我们欢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佛劝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互相和睦,不应该有嫉妒、嗔恚。前面的第一段是告诉我们贪毒,悭贪。都是讲的悭贪,你舍不得,不能布施,这个是对自己伤害非常非常之大。眼前的伤害,就是你苦,身也苦,心也苦。远的伤害,是你没有办法接触到佛法。纵然接触,你也听不下去。纵然听,你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这个悭贪,障碍了你的悟性,你不会开悟。一定要把它舍弃。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憎”是憎恨。这是佛教导我们,这是佛法,诸位千千万万要记住。所以三福里面第一句,佛就劝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在世间,父子、兄弟、夫妇、亲属,都是过去生中有很深的因缘。没有缘,不会成为一家人。而这些缘很复杂,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缘很复杂。缘会变化,千变万化。好的缘会变成恶缘,恶缘也可能变成好缘,这就看内外的力量。内是要靠觉悟,外是要靠善知识,要靠善友。佛告诉我们,生为一家人,有四种关系,这是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个关系,不会到一家来。那个报恩来的,这个好啊,孝子贤孙,父慈子孝。报恩来的,不必要人教的,自自然然的。那个报怨来的,那就是败家子,那会搞得你一家不平安。如果严重的,就会搞得家破人亡,报怨来的。那个讨债来的,讨完他就走了。看欠多少,欠的少的,很小他就走了;欠的多的,可能培养他到大学毕业,快要能做事了,他走了,那欠的多的。还债来的,这个小孩,对父母没有恭敬心,不尊敬,但是他会供养,你的生活所需,他会给你。他要是欠的多,他照顾的很丰厚,给你财用很富。如果欠的少的,他会很计较,一个月大概你几块钱生活费就够了,他不多给你,不多给你!这个我们在社会上常常看到,世间人不懂,我们懂得,晓得这些关系。所以是讨债、还债,这个是报恩、报怨,是这么个关系。比较疏一点呢,就变成亲戚、朋友。亲戚、朋友也是这些关系,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无论是善缘,是恶缘,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缘就更善了,恶缘也变善了,这就好了,不要去计较过去那些恶了。所以佛教给我们,“当相敬爱”,彼此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尊重,相亲相爱,“无相憎嫉”。人不是圣贤,免不了有过失,对于人的过失,要能够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这是非常非常重要,养自己之德,化这些冤结。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来的,这个可以把怨化掉,化解掉。

有无相通,

这个有无相通,一个是财物,我有他缺乏,我要帮助他,要赠送给他,使他的生活也能够过得去,这在物质上的。第二个是精神上面的,也要互相支援,互相安慰。我有才艺,他没有,我要教导他,这是智慧一方面的,要认真去帮助他,去教导他。有无相通啊!

无得贪惜。

不要有贪心,不要吝啬。不要吝啬,帮助人要全心全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决定有好处。这个也难,不容易啊!我最初学佛,我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我认识的第一天,那个时候我学佛才一个月,接触佛教才一个月,我认识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非常殊胜,我很想学,从什么地方入门?我向他老人家提出这一个问题,向他请法。他老人家看着我,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都不说,我也看着他,我们眼睛瞪眼睛,我在等。半个小时,心定下来了,真的一个妄念也没有,我聚精会神,等他答覆我。他那个教学法很特别,先教你全部精神贯注定下来,然后再告诉我,说了一个“有”,说一个字,以后又不说了。他说有了,我就特别注意了,精神提起来,特别注意了。大概又等了五分钟,才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才说六个字,他说得很慢,没有我这么快。这六个字,听的我也好像有一点懂的样子:“要看破,要放下”。我接着就问,从那里下手呢?我的反应很快。这一次,他又看了我,没那么长了,大概看了有十分钟,有十来分钟的时候,给我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天见面,大概是两个多小时,就说这么几句话,我很有受用。我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今天给你讲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那个时候很被他感动,我真的回去就照做。从前我也很吝啬,那个时候我赚钱很少,一毛钱都不肯乱花。布施谈不上,一毛不拔!那听到老师教布施呢?不过,我是不乱用钱,我的钱都买书了,从小就喜欢读书,所有的钱都买书。我的书不肯借人看的,你看好吝啬啊!为什么呢?借给人看,人家会把我书搞脏,那我就不喜欢了。所以,我书不肯借人看。那么听老师说要布施呢?我的书可以借人看了。借人看,借什么书呢?我看过的旧书,旧书!新书不借人看。真不容易啊!真是搞的好多年的时候,然后慢慢的新的东西也可以布施了。纵然新买的,还没看,别人想看,可以,行!拿去,拿去不还给我,也没关系,好几年才培养出不太计较了。老师开头教导的啊!我们也真肯学,逐渐逐渐的把这个悭惜淡化掉,再断掉。实实在在不容易。如果不是在这上真正用功夫,就很难。这是我在章嘉大师那儿头一天请法,得来的真实利益。所以,现在还有一点福报,这一点福报,就是从章嘉大师教我那一天开始,布施修的因,现在得的果报啊!他要不教给我,我这一生就苦了,那真的是非常穷。所以,这么多年来的修学,我这是亲身体验的,也完全是事实,愈舍愈多。统统像是舍干净了,过几天它又来了,来了还比前面还多一点,好像有利息一样,愈舍愈多。所以我这一点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遇到章嘉大师以后才得到的。没有老师这样的教导,没有老师那样的手段,我们也很难。他那个手段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问别人,一问他马上就答,洋洋大篇讲了好多,到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他讲些什么。不像章嘉大师,两个钟点只说几句话,而这几句话,每一个字都让你很深刻的印在脑海里面,你永远不会忘记,所以这种教诲是真实的教诲。我亲近很多善知识,从来没有像章嘉大师那么样有定功,那么沉着,没有见到第二个人,这个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善知识。

言色常和,

“言”是言语,“色”是容貌。对待人,要和睦,言语要柔软,要和睦。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一般人心浮气躁,很容易冲动。我们言语稍不小心,我得罪他,那个麻烦马上就来了,所以要特别小心,要谨慎。过去伦理的关系,现在大家都不讲求了,我们也不要在这上认真,父亲对儿子要客气。现在年代不同了,要把儿子当朋友看待啊!师父对徒弟,也要客气,也要把徒弟看做朋友,看做同参,不能用从前伦理的态度来看。原因在那里?现代人没有受过从前伦理的教育。我们这一代受过,现在这一代没有受过,我们不能拿我的标准来看他,那这个当中就有摩擦,就有代沟,就出问题。所以,我们一定处处要看现实,要看现前的社会,要看他们年轻人的观念,他们的看法、想法,我们要迁就他,拉回来跟他一样,这才行啊!这个是佛法里头度众生,佛在此地教训非常非常重要。

莫相违戾。

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我们必须把标准拉下来。我过去求学的时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我们学佛真是磕头作揖去求佛法,求来的呀!将来你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众生,如果等别人磕头作揖向你求,一个也没有。真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反过头来,磕头作揖去送,人家还未必要呢!真的是如此,我们净土,今天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人。一定要懂得这个时代,要了解这一个时代的众生,你才能够把佛法介绍给他,才能让他慢慢觉悟,他在佛法里头得真实的受用。“莫相违戾”这一句话,意思深长啊!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人与人相处是最难的,做事难,做人更难。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不免有时候意见不同,看法不一致。这个时候,要没有一方忍让的话,那彼此心里面都不痛快。所以这不和,就有怨,怨要不能解除,累积久了,就变成恨了,那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有所恚怒”。康僧铠的本子里,这一句里头还有两句:“今世恨意,微相憎嫉”,这一生当中我们只小的怨恨,小小的怨恨,有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可是到来世,转剧啊!你要不能够化解,就是麻烦事情。这个怨恨,愈累积愈严重,变成了大的仇恨了,“至成大怨”。所以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仔细去观察,人与人之间,报恩的少,报怨的多。家人父子都不例外,报怨的多。这个夫妻,现在看看中国、外国,到处看看,你看那个离婚率多高!最初不是很好嘛,过了几天就变脸了,就成了冤家对头了。所以,我们总要看清楚: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太认真。人生在世间几十年,就跟做旅客一样,过两天就走了,何必跟这个地方那么认真呢?给他结个冤仇,没有意义啊!这个是绝大的错误。常常想到我是旅行,我是客人,几天就要走了,跟大家欢欢喜喜相处这多好呢!不管什么事情,过不去的统统原谅他,都不要放在心上,这样就好,就自在了。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是告诉我们,世间这些事情,都是互相报偿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心自然就定了。譬如说,我们今天在社会上,上了人家当了、吃了人家亏了,其实没有这个事情。为什么呢?它有报偿的。因此,决定没有一个真正吃亏的人,也决定没有一个是真的占人家便宜的人,没有!你夺了人家钱财,将来要还债;你害了人家的命,将来要偿命;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谁也少不了谁。所以,这个事实真相果然通达了,我这个钱财摆在那里,我绝看都不看一眼。人家拿去,随便哪个拿都好。是我的,你将来还会供养我。不是我的,那你应当拿去,是不是!所以你就不会在意了。不在意了,心就安了,就快乐了,就不会为这些事情忧愁了。这都是真理,事实真相啊!那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心地自然清净,自然正直,不会去起贪心,去占人便宜。晓得什么?我占人便宜,将来来生要还债,这个事情多麻烦啊!人家欠我的,算了,不要了,一笔勾消。我不要他偿还了,还也麻烦呀!这一笔就了了,我欠人的要还,人欠我的不要,这就自在啊!所以说是“应急想破”,赶快要想破,想破就是看破,看破了当然就能放下。人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嘛,看破就会放下了。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个是事实真相,必须要明白。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在六道里面,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受报,可以说是无论我们这一生当中是很幸福,或者是很苦恼,都是自作自受,决定不能怨天由人,不可以。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在受报啊!所以“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怎样恩爱夫妻,命终的时候都分别了,再也不认识了,再也不会见面了。这是事实,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呢?他两个人造的业不同,他怎么会跑到一道去呢?所以“苦乐自当”,这个“自当”就是自己受,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替。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这是讲一个人死了之后去轮回,每一个人各人随各人的业,“善恶变化”,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追逐”,业力在支配你,让你到那个地方去投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你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西方世界之可贵。西方世界的的确确,我们家亲好友、同参,过去生中念佛已经往生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常常聚会在一起。如果不生到西方世界,想将来来生再聚在一起,那是你的妄想,不是事实,事实是“会见无期”,这个才是事实。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佛在这里劝我们啊!现在我们身体很健康,很强壮,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努力念佛求生净土。此地讲的“修善”,就是指念佛求生净土,遵守佛的教诫,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净宗同修,特别提出平常修善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就好记了。第一个是三福,三福是大根大本。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福,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六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六和。这基本的戒条,一定要遵守。从这个基础上,再修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再学菩萨的处世待人的守则,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再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必须遵循的教训,这个就是努力修善。然后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你这个善就圆满了,你这个善就不会退转了,那才叫真善。假如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将来可以得人天大福报。来生是人天大福报,福报享尽了,又要堕落。所以那个善,就不究竟。我们一定要修真实究竟圆满之善,就是决定要求生净土。“欲何待乎”,就是不可以再等待啦!你还等什么时候啊!现在就要干啦!不可以再等啦!有一些人,我过去出家没多久,我有一个长辈,在台湾,我去见他,他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跟他讲佛法的好处,他也赞成,对我出家,他也很赞成。他说你这个路走的正确,不错。我劝他念佛呢?他说我还要等几年,现在还有些事情要做,还不行,我再等几年。才过了两年,他死了,又去搞轮回去了。不能等啊!等不得的啊!不要以为是我现在还年轻,我还有事业,家里还要照顾,再等几年吧,等几年修吧!你给阎罗王立了合同吗?你知道你还能住世多少年?要晓得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啊!不可以说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啊!我们看看那个公墓,看看超度牌位,多少年轻人啊!所以,决定不能等待。我们听到了,明白了,马上就要去干,就要认真努力去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第六十六卷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

这是这一品里面第四段,世尊告诉我们,迷惑颠倒是很可悲的一桩事情,这就是说的愚痴。前面讲过,贪毒、嗔毒,这是痴毒,我们通常称它做三毒烦恼。世间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分别不清楚,“自不能见”,所以时常把它搞错了,自以为善,没有想到那个后来结果是恶;往往自己看到是恶的,它的后果的确是很善。的确这是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能够辨别。善恶的标准,最高的标准,绝对的标准是自性,真心。与真心自性相应的,这是善;与自性相违的,这是恶。这样高的标准,通常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们才知道。纵然佛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见不到。于是,佛很慈悲,怜悯我们众生,就在我们自己境界里面、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指示出来,那些是善,那些是恶:三毒是恶,贪、嗔、痴是恶,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善;杀、盗、淫是恶,不杀、不盗、不淫是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如果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善。世尊教给我们这些程度的人这个标准:十善业道。我们学了佛了,这个十善,我想大家都能说的出来,可是常常“自不能见”,又去造恶了。境界现前,又迷惑颠倒了。不容易啊!佛就为我们这样明显的说出来,我们还是时时处处迷惑,依旧是造恶,不知道修善。“吉凶祸福,竞各作之”,那个真正明白人,觉悟了的人,我们不是说大觉,小小的觉悟,能够听懂佛所说的话,相信佛的教训,依教奉行,这是觉悟。听明白了,没做到,那不算是觉悟,觉悟一定是会做到。为什么呢?做善得吉,吉祥,得福啊。造恶,造这个十恶,得的是凶,得的是祸。所以,吉凶祸福,是自己造的因,自己受的果报,不是从外面来的。自作自受啊!可惜世间人对于善恶的因缘迷惑颠倒。

身愚神闇,

“愚”是愚蠢,“神”是讲心神,我们讲心思,心思迷惑。“闇”就是没有智慧,心里没有智慧,身体造作愚痴。

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

这一句,是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开示。因为身愚,没智慧,就会听从外教,这个“余教”就是不是佛的教诲。在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这是我们经上有记载的,去接受这一些教化去了。这一些教导都不能够了生死,都不能够出三界。如果这个教是善的、是好的,来生只能得人天福报。如果这个教门是邪的、是恶的,来生一定堕三途。这个就是“颠倒相续”,因颠倒了,缘颠倒了,果报颠倒了。“无常根本”,无常就是指六道轮回,生死不断。这一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的深刻。从浅近的地方看,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都要靠良好的教育。所以古时候,做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那个时候称做皇帝,帝王,他对于全国的国民,负有教育的责任。中国从前代表帝王治理政事的,我们今天讲的政务官,这是代表统治者来处理政务的,最低层的,县、市长,县、市长在过去叫父母官,他要爱民如子。所以他的职责三个:“作之君”,“君”是领导人,这一个县市的领导人;“作之亲”,他是父母,对于子民要照顾无微不至,要爱护自己的子女;“作之师”,他是老百姓的老师,要好好的教导他。从前的政务官,都是君、亲、师,是这样的身分。现在民主,不一样了,现在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诸位想想,是你家的佣人对你好,还是你父母对你好呢?你佣人照顾你周到,还是你父母照顾你周到?这是教育,所以,古代圣贤教给那些统治者,说得很好:建君民,建立一个政权,你要统治这些老百姓,哪一椿事情最重要呢?教育!教育教的是什么呢?教的是让全国的人民,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伦常,伦理。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职责义务,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教育,这是根本啊!那么我们看看现代,现在有没有教育呢?没有了,至少这一方面的东西不讲求。现在的教育是科技的教育,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了。所以,国不像国,家不像家;社会大乱,世界大乱,原因就在此地。教育太重要了。

佛法是至善美满的教育,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就被中国朝野所欢迎、所接受,而且历代的帝王,大力的推行。为什么呢?他的确是最良好的教育,跟其他的教育不一样。佛法不但能解决我们现在社会上现实的一切问题,它能帮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是余教办不到的,佛法能办到。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育,尤其要重视佛陀的教育。任何一桩好事,如果它在世间流传久了,都会变质,佛法也不例外。佛法流传到今天,要依据中国历史记载,三千年了,三千年辗转相传,免不了有传错的地方,传讹的地方,甚至于还有人有意作弄佛法,利用佛法。有啊!魔王外道要想破坏佛法,就想法子利用佛法,来破坏佛法。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魔王波旬也常常在座,也来听经,闻法也欢喜。但是魔王很执著,释迦牟尼佛度众生,一个一个都叫他了生死、出三界了,魔王看到心里很难过。“魔王”,所有一切世间众生都是他统辖的,都是他统治的。看到一个一个人好像都出国了,都再不回来了,这他看到很难过啊!有一天,他就跟释迦牟尼佛说,我要想方法破坏佛法。世尊说,我的法是正法,邪不胜正,你没有能力破坏我的法。魔王就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都披上袈娑来破坏你佛法。释迦牟尼佛一听,一句话不说,流眼泪了。所谓“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世尊在楞严上讲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不是佛教以外,是佛门里面的,就是魔王波旬的子孙,现在也都出了家,都受了戒了,都披上袈娑了,这个是令世尊头痛的事情,我们要能辨别。这个经上说,“转受余教”,我们要特别小心这一点。

那么这一部经,我们要深深的信仰它,它决定是真,决定是正,决定不错。为什么呢?传到中国来最早,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翻译最多。从汉朝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间曾经十二次的翻译。所以古人讲,传来最早,翻译最多,十二种译本啊!过去经本都是手抄本,没有印刷,所以量少,很容易失传。传流到今天,我们大藏经里面保存下来的,只有五种本子,有七种译本已经失传了,但是,那个经题、目录有。目录在古时候藏经目录里面看到,但是书没有了,所以十二次的翻译。会集呢,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做了个会集本。第二次是清朝,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有一个节本,他不是会集的,是节录的。第三次是居士,有一个会集本。这些本子,印光大师都看过,也很赞叹,但是不够圆满,所以印祖不主张流通。因此,民国初年,我们有福,感得夏莲居老居士,重新会集,就是我们这个本子。这个本子会集,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初稿完成,然后不断的修正,到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是十年完成。十年时间,慢慢去修订,所以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无量寿经》。这个本子,可惜印光大师往生了,他老人家没有看到。看到了,我们深深相信,他一定非常赞叹,一定是劝勉我们大力的弘扬流通。这是正法啊,我们依这个本子修行,是决定不会错误的。所以感叹没有福报、没有智慧,遇到邪师,传授的是没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些法门,这是值得惋惜的。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世尊看到世间人这些现象,贪着欲毒啊!“蒙冥”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糊涂,愚痴蒙昧,糊里糊涂,没有智慧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抵突”就是我们现在人讲固执,他还不听人劝告,先入为主,固执。“不信经法”,对这个大乘经典,不能接受,这个修行的方法,他也不以为然。特别是净宗,说一句佛号就能了生死、出三界,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听了他也不接受。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心无远虑”,什么叫远虑呢?为来生着想,这就有远虑。人这一生的确很短暂,数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学佛的人,大概都相信三世,都相信轮回。那三世,我们有来世,来世怎么办?来世比现在要紧啊!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要想到来生。来生纵然生到人天去享福,不能出轮回,那还是严重的问题,问题没有解决。必须要超越三界,那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的的确确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以脱轮回,可以出三界。不仅如此,还保证你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机会,到哪儿去找!所以古人讲,“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逢到了,这比中特奖都难。可惜这些人业障深重,他不相信,没有想到来生来世,没想到这个问题。“各欲快意”,贪图眼前的享受,这实在是麻木不仁。

“迷于嗔恚”,这是真的。现在这个社会,暴力的事件、嗔怒的事件,比过去要多的太多。大家如果平心冷静的想一想,你想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社会上,很少看到人动怒。特别是公共场所之下,很少看见。现在,随时随地你都会看见。我们在公共场所,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一定人家看不顺眼,麻烦就找上头上来了。无缘无故的,我没有得罪他,他觉得看得不顺眼,他就找麻烦。暴力事件太多太多,这个就是经上讲的“迷于嗔恚”。这个“迷”是心迷,动不动就动粗。从前我们读这个经文,想不出这个意思。现在社会上常常有这个情形,所以一看这个经文,没错,释迦牟尼佛了不起,三千年前就把我们现代的社会看得这么清楚。“贪于财色”,我们现在在报纸里面、新闻广播电视里面,去看现代人,现代人的生活,确实世尊这两句话描绘的淋漓透澈。现在是什么社会呢?就是这个社会:迷于嗔恚,贪于财色。

“终不休止”,现在是加速度在增长,它不能停止,这个事情麻烦,果报就不堪受想,乱世就是这样形成的。佛说话很含蓄,“哀哉可伤”,这四个字里面有无尽的感叹。为什么世间人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不信经法,转受余教”,那个原因就在此地。我们今天整个世界动乱的现象,动乱的根源,你看这个经上,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不能不佩服,因果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这是指早先,早年,最初愚昧无知,这些可以原谅。这是指什么时候呢?佛没出世。佛没有出世,这世间没佛法,可以原谅的。或者这个地区没有佛教,这也可以原谅。像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五大洲,确实还有不少地方,佛法还没有传到那里,从来没有听过佛名字,没有见到佛的经典,还有这些地方,那么他们愚昧无知,这个是不能怪他了。“不识道德”,这个“道”是成佛之道。利生之德他不懂,没人教他嘛。“无有语者”,没有人跟他讲过嘛。这个可以原谅,不能怪他。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里有佛法,有经典,大家都接受佛法了,如果还是愚痴蒙昧,那就不能原谅啦!特别是遇到正法。

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这个后面,虽然说的是佛法不及之处,佛法弘扬的地区那就更严重。就是刚才所说的,那是不可原谅的。“生死之趣”就是六道,“善恶之道”是六道的业因。生死之趣,“趣”就是五趣轮回,那是果报。对善恶轮回的因、果都不相信,以为这个没有,这个是假的,这是骗人的,不能相信,不能接受。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

口里不相信,心里面疑惑,为什么呢?这些现象有时候摆在面前,你能看得到。我们这个世间,确实也有少数人,他知道前生的事情。去查查,对一对呢?果然没错,我们就传出新闻出来了。像这些事情,古时候、现代,中国、外国都有发生。不承认有鬼,偏偏有鬼屋,还偏偏见到鬼,那有什么法子呢?我在洛杉矶,洛杉矶有一位同修,买了一个房子,原先不晓得,买了之后住进去,才知道是个鬼屋。从前住在这个房子一个女主人,死了之后,那个鬼魂没有离开。在家里,常常那个门没有人动它,自己开了;窗户自己开了,窗帘动了。吓死人的呀!有一天这个老居士在洗澡,洗澡的时候,又看到外面门响,他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她居然答应了一声,名字说出来了。他吓了一跳,衣服没穿,就跑出来。你看,真有鬼啊!这不是假的,她居然把名字报出来了。这个在外国很多很多。这个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但是他嘴还是硬,还是说不相信,还是说没有,这就没法子了。可是到生离死别的时候,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那有什么用呢?没用啊!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

这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也是前面两句,“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的广说,给你举几个例子,叫你想想,就是前面这两句话。前面两句总说,你不信经法,转受余教,给自己找来这些麻烦。这些麻烦,谁也不能替你解决,谁也不能替你担当,自作自受啊。

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

这是佛在此地教诲劝勉我们,这些人他不能够深思,不能够熟计,“计”就是计算,没好好的算算。现在在这个世间,时日不长,纵然受苦也很有限。假如来生要是堕到三途,那个岁月就长久了。地狱不必说了,这个饿鬼,人死做鬼是很平常的事,而且是多数人死了都到鬼道去了,所以世间常讲,人死了就做鬼。不一定的,六道轮回,哪里刚刚好就到鬼道呢?可是人说,人死了都做鬼,也不能说没道理。为什么呢?大多数到鬼道去了。为什么呢?鬼贪心重。人贪心重,鬼头鬼脑,贪心重的人,贪爱心重的人,鬼头鬼脑,死了以后都做鬼去了。做鬼可麻烦了,鬼道里面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它的寿命很长,短命的也一千岁。你们想想,一个月是一天,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要活一千岁,那个苦就长了。这样一计算,鬼不能去。那地狱更不能去了,地狱,以前老师跟我们讲,地狱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五千年历史,在地狱才两天啊。寿命短的,也万岁,长的是万万岁。你说怎么能去呢?这个叫你熟计,叫你深思熟计,太可怕啦!你要把这些事情多想想的话,你就会“专精行道”了,你才晓得这一个法门之可贵,这个机会的难得。我们真正把握着,趁着这个好时节因缘,身体还健康强壮,赶紧办这个事情。

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如果你不趁早办这个事情,到你寿命到了,你想办也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就叹奈何也枉然了。修行需趁年少,愈年轻愈好。年轻念佛办道有精神,有体力。譬如打一个佛七,他不累。念个一天一夜、两天两夜不在乎。年岁老的,七八十岁不行啊,很想念佛,念几声佛号累了,要休息一下了。你说那怎么行呢?统统要趁年少,身体强壮的时候,要认真努力去干。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惑”是迷惑,对于真实的大道,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即使是念佛人,我们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呢?念佛人也迷惑啊!愚痴、蒙昧,贪爱他不断,这个念佛不能往生。所以许多念佛人,他的目的是求人天福报,他没有想到生死轮回的可怕,还是贪图现前的享受,这个就难了。真正觉悟的人少。

各怀杀毒,

个个人,我们平常常见,三餐还要吃肉。不但要吃肉,要吃活的。吃活的,就得杀生啊!为什么要吃?贪啊,贪毒啊!他不是恨它要吃它,他是喜欢要吃它。你们自己想想看,喜欢它要吃它,所以喜欢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被他吃掉。哈..,这不好,这不是好事情。嗔有杀,贪爱里头也有杀,各怀杀毒。

恶气冥冥。

实在讲,我们愚痴的人,心不清净的人,看不出来。有定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看到。我们俗话说“杀气”,这“恶气冥冥”就是杀气。这个地方有杀气,这个地方怎么会好,怎么会太平?这是人鬼畜生冤冤相报。

为妄兴事,

“妄”是妄想,统统都是为妄想在那里造作。

违逆天地。

这个天地是讲大自然,我们今天讲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它是有秩序的,违逆天地就是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这个罪造的就重。这一句话,我们用自然生态来解释,大家的印象就很清楚,很明白。现代科技发达,对于人伦、天地,大家都不相信,都不关心,所以,破坏生态是非常非常的严重。科学家做出统计,做出报告,也提出严重的警告:这个地球上,如果对于自然生态环保,要不努力认真改善,他们提出的警告,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原因是什么呢?水有毒,人需要饮水,水有毒;空气有毒,可能是人类就像从前恐龙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突然灭迹了。这个很可能的事情,现在臭氧层都破坏了。真是天被污染,地被污染,水被污染。有方法能改善吗?我的看法是不太可能。我根据什么呢?根据佛法。佛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环境是属于依报,依报这样严重的污染,起源在哪里?起源是人性的污染。所以,正本清源,先要大家都能修清净心,然后环境污染可以改善。如果人不修清净心,心地污染一天一天还在增长,要想环境污染能改善,这个事情不太可能。不太可能,这问题就严重了,五十年之后这地球上不能生存了,赶紧移民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拿到保证书,我们有办法去。可怜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还没有拿到保证书,他们去不了啊!这个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啊。

恣意罪极,

这个是我们自己造的,自己造的罪孽。

顿夺其寿。

你看,本来你寿命有一百岁的,五十年之后地球不能生存了,你的寿命就减短了,你就被夺去了。

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不能往生的话,这个三毒在心里面,无恶不作,将来必定感得三恶道。佛这些话,三千年前讲的,我们今天现实社会对照一下,就好像今天替我们讲的一样。我们今天这个环境,句句都应验了,跟他说的一模一样。末后这一段,世尊劝勉我们。

若曹当熟思计,

这个“若曹”是汉朝时候的口头语,就是你们大家,诸位大家,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大家,应当熟思啊!深深的去计算计算,多去想想啊!

远离众恶,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哪些是恶行,哪些是恶事,我们决定不能做;哪些是善行善事,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我们要断恶修善啊!

爱欲荣华,

这是人所追求的,可是你要觉悟,

不可常保,

保不住的啊!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要把这个看破,爱欲荣华要能看破,要能放下,然后知道节俭,多多做好事,多多帮助人觉悟,这个是好事里面的第一桩大事。帮助人觉悟,唤醒人回头,这个是第一善行。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

我们要勤奋、要精进,要努力求生西方净土,安乐国就是西方净土。

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认真努力去修,帮助别人,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就是有智慧。智慧明达,就是殊胜的功德。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是劝我们,万万不可随着贪心,随着嗔恚心、愚痴心去造作,那就错了。佛给你讲经、教戒,你都不相信,你都把它当做耳边风,你这一次听到佛法,听到弥陀名号,当然这个是金刚种子,可是你免不了轮回受苦。你的同参道友,都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作佛了。你还在六道搞轮回,将来当然也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人后也”!你落后太多了。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这一品里面,弥勒菩萨听到佛前面的教诲,他明白了,他觉悟了。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这开头对世尊的赞叹。佛对我们的教诲,如果广泛的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如果狭义的来说,专指《无量寿经》,就是在这一会上面所给我们的教戒。

 

 

 

 

 

 

 

 

 

 

 

 

 

 

 

 

 

 

第六十七卷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这开头对世尊的赞叹。佛对我们的教诲,如果广泛的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如果狭义的来说,专指《无量寿经》,就是在这一会上面所给我们的教戒。“甚深”是说的理,理很深。“甚善”是讲的方法,方法:信、愿、持名就能往生,这个方法实在太好了,简单容易,稳当快速,不要找那么麻烦嘛。什么人都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只要一心一意去称念,真相信,真愿意,就能往生。这个方法,甚善!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忧苦”是三界六道,无始劫以来,“忧”是心忧,“苦”是身受,没有办法解脱。这一次得到佛的教戒,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解脱了。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

佛确确实实是法王,这个法王是比喻,佛在一切法当中都不迷惑,都彻底通达明了,于法自在,称之为法王。“尊超群圣”,这个群圣,一般讲是十地菩萨,我们常讲三贤十圣,因为弥勒菩萨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尊超十圣。可是我们也能往上去体会: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一个法门,无异于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实在讲无二无别。阿弥陀佛呢?尊超群圣,那就是超胜一切诸佛如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体会,决定没有错。一切诸佛,如果要是讲《无量寿经》,讲《阿弥陀经》,他这个功德就超越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是相等的。这个地方“尊超群圣”,有很深的意思在。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光明是智慧,尤其是世尊为我们讲这个法门,我们在前面曾经看过,在“发起序”里面看过,世尊这一天光明殊好,超越平时。什么原因呢?因为要讲《无量寿经》,要介绍净土法门,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同时又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佛今天的光明相好特别的奇特,“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我们想想前面那段经文,前后照应。

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这个“一切天人”,就是指三千大千世界。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弥不欢喜,心得开明。

今天有缘遇到佛了,遇到佛不容易啊!我们常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难,得到人身能遇到佛,那就更难。遇到佛,刚刚好听佛讲《无量寿经》,是难上之难,这确确实实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事。《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了,那有不欢喜的呢。他为什么欢喜呢?听佛开示之后,“心得开明”,他开悟了,觉悟了。“明”是明白了,“开”是开悟了,明白了。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茅塞顿开。从来都没有明白,今天听佛一说法,明白了,茅塞顿开。这个是弥勒菩萨赞佛,同时提出他闻法的心得。他听懂,他听明白了。

佛告弥勒,

佛这是又重复的叮咛嘱咐。实在说,弥勒菩萨那有不晓得的呢?对着弥勒菩萨讲,实在就是对着我们大众来说的,我们大家要认真的学习。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对于佛要敬仰,佛是老师。这一句话,要用我们中国世俗话来说,就是尊师重道是为大善。这个“敬于佛者”,就是尊师重道。谁是我们老师呢?佛是我们老师。所以我为大家传授三归依,我这个传法很特别,有很多人说我的传法不对,说我这个传法太狭义了。但是,我听说大陆上有很多老法师,听说我的传法很赞成,说我的传法没错,我也很安慰。我的传法:归依佛——归依阿弥陀佛;归依法——归依《无量寿经》;归依僧——归依观世音、大势至。观音、势至,菩萨僧啊。这个三宝是绝对可靠。如果归依某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又没有好好的修,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要依他的时候,有问题啊!我们现在找这个三宝,决定靠得住的,绝对不会出问题的。所以,归依佛、法、僧,我是落实在西方三圣、《无量寿经》上,使大家真正有个依靠。通常讲,“归依佛、法、僧”,佛太多了,法也太多了,僧也太多了,到底是哪一个?实实在在讲,那个归依很渺茫,就好像船行在大海上,没有方向,很渺茫。我这样一指点的时候,他有一条路,有一个方向,一点都不迷惑。“敬于佛者,是为大善”,能够尊师重道,对阿弥陀佛尊敬,对《无量寿经》尊重,尊重就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不是尊重。老师的话句句记在心上,这是敬于佛者。不记在心上,那怎么能叫敬。

实当念佛,

这一句话,就是教我们真真实实、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念佛不是念别的佛,念阿弥陀佛。

截断狐疑。

对于西方净土,决定不怀疑。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这是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功夫就成就了。这个地方讲的爱欲,包括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贪爱的,我们舍弃;出世间法,其他的一切大乘法门,大乘经论,我们也把它放下,专依靠这一部经,专依靠一尊佛。“杜众恶源”,这个“恶源”,贪嗔痴啊。对世间法不能贪嗔痴,对佛法也没有贪嗔痴,这个才把恶源断掉。然后,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这就能像一切大菩萨一样,随缘、随处、随机,教化一切众生,没有障碍了。正道,正道当中的正道,就是往生净土。我们一定要发心帮助那些未度之人,还不晓得这个法门的好处,我们今天把佛法介绍给人。这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佛法一无所知者,我们要帮助他认识佛法。现代人喜欢简单,因为他的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生活压力沉重,看到长篇的东西,他就不愿意看了,所以说是愈精简愈受欢迎。那么我们有一个小册子,《认识佛教》,帮助一切人明白,佛法究竟是什么。他对佛法有兴趣,想修学,我们就把《无量寿经》介绍给他。这是“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

佛在此地真的是苦口婆心,再再的忠告我们,大家应当知道。“十方人民”,那就是不限于我们娑婆世界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

永劫以来,

“永劫”是无量劫。过去无始无量劫来,都是在搞生死轮回。

展转五道,

五道,就不说阿修罗道。如果说六道,就是加上阿修罗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思完全相同。那么为什么不加阿修罗呢?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饿鬼里头也有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他是哪一道,所以这叫五道,地狱道里面没有阿修罗。那么,如果说六道,是专说天道的阿修罗。人道阿修罗算人道,不叫做阿修罗,单单讲天上阿修罗。所以这些在六道轮回。

忧苦不绝。

这个忧跟苦,说不尽。诸位如果要想多知道一点,《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的比较多,《楞严》里面也有很长的经文,把这个六道轮回的因因果果,也说得很详细。特别是地狱道,说得很详细,忧苦不绝啊。

生时苦痛,

来的时候就很苦。

老亦苦痛。

人喜欢长寿,长寿就要接受老的考验,换句话说,要接受老苦啊!不喜欢老苦,那就短命。你总得要受,要承受。

病极苦痛,死极苦痛。

生老病死,六道里面的众生没有一个能够避免的,统统都要接受的。告诉你,这个世间没有乐,只是有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你以为身体很健康,很快乐,其实一身的毛病,乐在哪里!三餐饭是三餐药,你看不吃,饿苦了,这苦马上就来了。到时候就要给你用一点药治疗治疗,不治疗的时候病就发作了,饿病。你才晓得,这个身不是好东西啊!除这个生老病死之外,

恶臭不净,

新加坡在热带,一天不洗澡,一身的臭气就出来了,有什么可爱的啊!

无可乐者。

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会疏忽掉了,没有发现呢?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世间没有一样可爱。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人不要自迷。别人不会迷你,是自己迷了自己,自己糊涂,自己造作罪业啊!这个迷的现象,我们举一个例子:世间人迷于财宝,这个现象很普遍,你想想看是不是自己迷了?财宝是你的吗?新加坡这个地方,政治清明,人心淳朴,治安良好,今天这个世界很难得的一个地区。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同学当中也有很多有钱的,富有的。我不讲经的时候,带着我去逛街,看他所收藏的那些金银珠宝,藏在那里呢?藏在银行地下保险柜里。不敢放在家里,放在家里怕强盗来偷。不敢带在身上,带在身上怕强盗抢的时候,手都给你砍掉。放在保险柜里头。哎!我看了很感叹,我说这,是你的?是啊!那你这一点,我比你多的太多太多了,你这一点什么稀奇,还要我来看!他觉得很惊奇,法师你有这?太多太多!放在那里啊?我说我没有放在保险箱,我放在是银楼。你想想看,到那地方去,看看、摸摸就算是自己的,又不敢拿回家,又不敢带着手上,那银楼也是的,银楼我也不敢拿回家,也不敢带手上。是不是啊!我也是要看就看看,拿出来我摸摸也可以,他乖乖的拿出来。这样算是我的,那所有天下银楼都算是我的了。人就这么迷,就这么痴,不知道拿这个去做好事,不知道拿这些财富去积功累德,去做善事。藏在那个地方认为是自己的,你说傻瓜不傻瓜!哎啊!那么愚痴啊!所以,这是你看清楚了,假的,不是真的,“无可乐者”。看清楚了,看明白了,那就很快乐了。你有,我比你多,多的多了,那很快乐了。

宜自决断,

自己心里要明白,要有决断。

洗除心垢,

“垢”是污染。什么污染呢?贪、嗔、痴、慢,这些东西,要把心里面这些毒素,这些污染,把它洗干净。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言语行为标准是忠信,不自欺,不欺人,表里一如。内真诚,外忠心。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第一句是讲自修,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第二句是化他,除了自度之外,要帮别助人,“转相拯济”。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

“至心”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所求之愿,一个是愿成佛道,第二是愿度众生,这是真实的大愿啊。有这个愿心,要去做,要真正去实践,那就是要积累善本。你要问善本是什么?这个经上所讲的都是善的根本。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

这就是我们要深思熟计的,我们这一生,精进勤苦,时间不长,佛在这里说须臾间,这很短的时间,这个苦值得了,这个努力是可以获得很大代价的,值得我们去做的。

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我们今天不肯受这点苦,那无极的快乐,你得不到。我们要想得无量寿,要想得真实的快乐,眼前这一点苦头,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的确是要精打细算啊!我们在生活上能够多节省一点,我不是跟大家说了,你能够节省一块钱,这个世间就多一本《无量寿经》,就多一个人有机会得度。我们要朝这一方面去打算,佛教我们这样做法,我们节俭一点,世间人就得福啊。特别是这一部经典,确确实实能帮助众生,一生当中解决生死大事,能够不退往生成佛,这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我们常常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去干这个事情啊!

永拔生死之本,

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远远离了,永远不会再做了。

无复苦恼之患。

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掉了,不会再有这一些,又被苦恼了。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这个好处,这个利益,到哪里去找!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上面细细去想想。“随意自在”这四个字里面,包含着无尽的幸福,圆满的快乐,没有一桩事情不是称心如意啊!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别人想亲近、想见,见不到的诸佛如来,我们可以随时去见到,随念就见到。这一种自在快乐,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只要我们能够依教修行,我们这一生就能够证得。所以,下面佛嘱咐我们:

宜各精进,

“宜”是应当,应该,每一个人应当要精进。特别注意“精”,精是纯一就叫精,夹杂就不精。要专修,要精进。

求心所愿,

不求别的,只求我们唯一的心愿,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一心一意,庄严佛国土。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

这是劝我们,对净宗法门决定不要怀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决定不要后悔,不要看到人家学密了,学禅了,好像人家都是即身成佛了,比我们高了,哎哟!我们不如他了,学了之后,后悔。这个错了,大错特错啊!这是你自己造的过失。

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这个疑悔,也有能往生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他虽然疑,怀疑到底西方世界有没有,不管它有没有,我们认真努力念。有,我就往生了;没有就算了,这样的态度。因为他很认真努力念佛,他果然往生了。生到哪儿?生到边地。这个边地后面还会说,还有解释,是这么一回事情。就是,他是抱着一个怀疑的心去念佛,但是他念得很认真,他真的往生了,所以,生到“边地七宝城中”。边地也是七宝城。“五百岁受诸苦厄”,就是五百岁他不见佛,不闻法,他的苦就是这个。就是因为他有怀疑,所以他要受这个罪。这个五百岁,诸位要知道,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极乐世界。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

“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教诲。

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弥勒菩萨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好学生。好学生对于佛的教训,听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就要认真“专精修学”。专精很难,专精非常可贵。“如教奉行”,佛怎么教,我就怎么做,“不敢有疑”,决定没有怀疑。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这一品里面,劝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哪些是恶,哪些是善,佛在此地明白的为我们指示出来。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这是佛对于弥勒菩萨一类的行者、修行人,跟弥勒菩萨一类的修行人,对他的赞叹:你们能够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是很不好的一个环境,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面,你们能够修善,能够向善,不造恶,这个难得,这真正是大德。“德”是德行,这个不是普通德行,是真正有大的德行。这一句里面的总纲领,“端心正意”这一句话,就是真诚一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端心就是正心,底下这个正意就是诚意。心地真诚,以真诚心处世待人接物,就叫做端心。意诚而后,心就正了。那个心是讲心的作用,“诚”是心之体。这个也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这就是菩提心。底下说,

所以者何?

为什么世尊对这些人如此的赞叹?这个赞叹一定有道理。“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赞叹?

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

十方诸佛刹土,善人多、恶人少,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容易,“易可开化”。“开”是开示,是佛讲经说法,善人多,都喜欢听,这讲经说法容易。听众呢?听经觉悟的人多,这个“化”,就是变化气质,听了之后他就变化了。我们中国过去,世间教学目的是变化气质;佛教化众生,目的是转凡成圣,就是化凡成圣。所以这个“化”,是教学的成就。这两个字,“开”是因,“化”是果。佛法,佛说法都不离开因果的观念与事实。十方世界,实在讲也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有好的时候,现在是坏的时候。风水轮流转,有走好运的时候,有走坏运的时候,现在地球走坏运,整个地球共业所感。十方世界,这个时候他们走好运,我们走坏运。不尽然是五浊恶世只有我们这个世界有,他方世界也有,但是不是这个时候。

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这是佛感叹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间五恶啊!一切众生在造作五恶,而五恶在这个世间是非常非常的普遍,非常非常的严重。五恶是什么呢?杀、盗、淫、妄、酒,五戒的反面,五恶世界。所以这一段里面,我们观察这个经文,就是讲的五戒。那么换句话说,你能够持五戒,这就是善。反过来,造作的时候,那就是恶,“最为剧苦”。这个里面因缘果报,众生的确没有智慧,没有道眼,见不到,迷惑颠倒,所以恣意的在造作。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这一段经文我们要认真好好的来读诵。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这个一小节经文是总说,是这一品经的总纲领,下面一段一段来细说。“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于此”,在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作佛,教化众生。佛的基本的教导,是教我们舍“恶”,这是因。恶是因,下面这个“痛”跟“烧”是果报。你造的因,你将来一定要承受果报。“痛”是你这一生生活带来的痛苦,这个痛苦叫“花报”,好像开花一样,开花后来结果。那个“烧”呢?烧是地狱。死了以后堕地狱,地狱叫“果报”,开花后来结果。花是什么?“痛苦”。所以,我们人生,这一生生活很痛苦,后来的果就不会好。花开的不好,果怎么会好。如果在这一生当中,确实心开意解,很快乐,你将来的果报就好。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堕三恶道。一个人心地善良,处世待人正大光明,他心清净光明,他生活就会很快乐,就会很自在。如果天天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天天干这样的事情,这造作罪业啊!纵然得到一点利益,他的心里不安,良心责备,晚上都做恶梦。活在这个世间,常常忧虑,怕人家揭发他的短处,怕别人陷害他,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坐卧不安,这个生活就苦了,就痛苦。所以,这个五痛,五种恶因带来你五种生活的痛苦,将来感得地狱的苦报。佛教化众生,基本的教学,就是这一点。让我们明白,让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降化其意”,这个“意”,就是妄想。贪痴,我们明白了、明了了,这个贪心、嗔恚,自然就降服了,知道这个东西不能做,做了之后,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少做、不做为妙,“降化其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提两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念过《金刚经》吧!《金刚经》说的什么?说的两个问题。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妄想杂念,烦恼纷飞,怎样能够把它降伏?这个的确是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我们这个心到底安住在那里好?释迦牟尼佛说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解答这两个问题。我相信不少同修都读过《金刚经》,甚至听过《金刚经》,你懂得怎样降伏其心?你的心安住在那里?如果还是不晓得,那《金刚经》就白念了。《金刚经》是对须菩提讲的,由此可知,《金刚经》对我们来讲不契机,我们两个问题没解决嘛。佛给我们讲的那些话,我们不晓得,莫知所云,不知道他讲些什么。还是这个法门好,“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心里妄想来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妄想就断了,就降伏了。“应云何住”?你心安住在那里呢?“南无阿弥陀佛”,安住在阿弥陀佛上。你看问题不就解决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须菩提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哪用得着《金刚经》那么麻烦啊!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为什么称为第一了。道理在此地啊!所以,确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降化其意”。极高明,极妥当,而且又快速。

“令持五善。”,这个心意降伏了,又安住了,你叫他行善,容易了,这轻而易举的事情,自然向善。你不教他他也想学善,那一教,那不就更好了。“获其福德”,这样的人,他自然有福了。为什么?行善。心善、行善,果报是福、是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你得到了真正的福报了。你这样修,才得到真正的福报啊!所以,吉凶祸福,是每个人自己感召而来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愚人求佛菩萨赐福,那是愚痴。佛菩萨那有权力赐福给你!自己造了一身罪业了,向佛菩萨忏悔,求佛菩萨饶恕,你造的罪业,与佛菩萨不相干,佛菩萨也没有权力饶恕你,这是真的。佛菩萨跟你讲理,跟你讲道理,给你讲事实真相。你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做。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佛菩萨不是神明,神明也不能够保佑你,也不能降福给你。你要是没有福报,他要是真的帮助你,降福给你了,他造罪业。福报一定要自己修啊。“令持五善”,就是叫你修因。修善因,你必定得善果。这个是正说,这是正教。下面是详细为我们说明这个五种恶,五种恶的反面,就是五种善。第一个是杀生恶,第二个是偷盗恶,第三个淫欲恶,第四妄语恶,末后是饮酒恶,这五个。这是本经的五段。

第六十八卷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

这一品经,实际上就是五戒的正受。同修们有不少要求在法会当中受三归五戒,三归我们有一个传授的小册子,五戒这一篇是最殊胜的开导。如果我们仔细的把它听明白了,依教奉行,这就是世尊真实的五戒弟子。前面一节说得非常的明白,世尊示现在这个世间作佛,教导我们一定要舍五恶。换一句话说,就是教导我们要严持五善。这个地方说的五善就是五戒,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福报。这种福报,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会给我们带来安稳,身心安稳,幸福快乐,也是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基础。因为西方世界,大小本经文,都告诉我们,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如果我们连五戒都不能清净,念佛纵然念得再认真,也很难参与西方诸上善人的法会。人家都是善人,我们不善,那怎么能参与呢?因此,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是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决定不能低于这个水平之下,那我们往生,在这一生往生,就没有指望了。所以,同修们要特别的留意。今天我们就开始一段一段的介绍。

第一段是杀生恶。杀生是大恶,不杀这就是善。底下这文很长,这是世尊无尽的慈悲,为我们说出因缘果报的事实真相。

其一,这是第一段“世间诸众生类”,这一句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众生,要广说,九法界都是有情众生。但是在这之中,四圣法界他们是觉而不迷,他不会造恶。六凡法界里面,也就是我们讲的六道,天人智慧高,福报大,也不会杀生,生天的条件是上品的十善的业道。十善业道里面,第一个就是不杀生,当然不会做恶。做恶的人怎么会生天呢?那么这个我们就明白了,会造作恶业的,人道以下:人、畜生、饿鬼。地狱,实在讲是受报,也不会造罪业,它是完全在受苦报的事。那么,这是讲的容易造作恶业的这些众生们。

“欲为众恶”,造恶他有个欲望,这个欲望总而言之,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总是这么一个因素。如果不是这个因素,那就是严重的愚痴,也会造罪业。“强者伏弱”,总是强的欺负弱者,像我们看到的小朋友,小朋友抓蜻蜓,抓蝴蝶,抓来玩,一直把它玩到死为止,这个是杀害啊。你说他有什么欲望?他只是好玩而已。小动物,他比它大,他可以欺负它,这就是强者伏弱。这个里面并没有贪心,也没有嗔恚心,愚痴啊,造下了这样的恶业。这种恶业,我们看到小朋友常造。想想我们小时候,也干这种事情,不晓得干了多少次。有没有罪业呢?当然有罪业,小动物也是一条命。我们学了佛了,明白事实真相了,才知道因果利厉。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债。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完没了。我们不是有意的,无意的,不错,无意造的业,将来还属于无意来偿还。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给我们说的全是事实真相。“转相克贼”,这个就是互相的偿债,就是这个意思。这一世你欺负他,来生他欺负你,辗转的酬偿。“残害杀伤”,这个是苦报里面最残酷的。“迭相吞啖”,这个末后这一句,特别是侧重在饮食上。佛家常说,我们这一生,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你今天喜欢吃肉,来生的时候那个畜生,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羊肉,羊死了,来生做人了;我们人死了,来生投胎做羊了,又被他吃。又被他杀,又被他吃,就这么回事情。吃来吃去,这个事情冤冤相报,非常的可怕。佛法虽然戒律里面,没有叫我们吃长素,戒律里面没有,戒律里面只教给我们吃三净肉。这个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不是为我杀的。现在市场上买的冷冻的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三净肉之类的。那佛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位一定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僧团里面没有开伙的,每一天出去托钵。托钵的时候,你要是一定要人家做素食给你,你不是找人家的麻烦嘛!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呢,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这是那个时候的生活方式。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僧团里面才有伙食。中国人的习惯,如果看到到外面去托钵,是要饭的乞丐,我们中国人并不尊重。可是在古印度,像现在斯里兰卡、泰国,出家人到外面托钵,社会大众都非常尊重。在中国这个环境,要出去托钵,要饭的,叫化子,没有人尊重,反而叫人造业。何况佛教到中国来,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去迎请过来的,来到中国的身份是帝王师,那皇帝怎么可以叫老师出去讨饭呢?哪有这种道理的!所以,在寺庙里面就有很好的供养了。这个生活方式到达中国之后完全改变,完全是中国化了。穿的衣服也是中国衣服,我们穿这个大袖子的,这个是汉朝时候的礼服,叫海青,汉朝的礼服,读书人穿的。在家人这个衣服上绣很多花纹,它那个花纹代表他的身分,不是随便可以绣的。出家人穿的衣服素,就是上面没有花纹,颜色比较朴素,差别就是在此地。

所以,到达中国,完全中国化了,在中国本土化了。中国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说,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读了之后很受感动,自己就从此吃长素。他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以国王的身分来护持佛法,当然在佛教里面发起素食运动,立刻就有很好的回响。所以学佛,佛门吃素,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现在我们走到全世界,全世界任何国家,佛教的没有吃素的。不但小乘托钵没有吃素,你们到日本,日本佛教没有吃素,韩国也没有吃素。所以在外国,许多佛教国家都没有吃素的,惟有中国佛教吃素。我们到其他国家佛教的访问,我们看他们吃肉,又喝酒,觉得很怪怪的。你看那个日本的佛教,佛菩萨面前供的那个酒,都是很好的酒,很有名的酒。他们供佛,拿来自己就吃,我们看到很奇怪。他们看我们不喝酒、不吃肉,也看得很别扭。我们了解这些历史的状况,我们就晓得了。不吃众生肉,决定正确,尤其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现在在美国,许多美国人现在都吃素食,他并不是学佛,他为了身体健康,所以素食对于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采取这种生活方式。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半年,我就吃长素。我就接受这一个观念,觉得素食,对于我们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众生生生世世的冤仇,我们从此一笔勾消,不要再给众生结冤。不仅是不杀生,更积极的放生,护生,不食众生肉。如果你要说没有肉食对身体健康有妨碍,你看我已经七十岁,不比你们差啊!我二十六岁学佛,我那个时候感觉学佛太晚了,实在讲愈早愈好。所以这两句经文它的意义非常深长啊,一定要明理,要知道事实真相,我们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不知为善,

这个为善在此地就是讲戒杀,偿债。就是吃长素,这个是善行,不知道为善。

后受殃罚。

“后”是后世,来生那个果报就很可怕。佛在此地举几个很明显的例子:

故有穷乞、

这就是乞丐,要饭的,穷乞。他为什么会受这个果报呢?前生造的杀业太重。

孤独、

凡是破坏众生的家庭,不能不受报应。我们最常见的,小鸟也有家庭,你去抓这个鸟,抓窝里面的蛋,你破坏人家的家庭。你叫人家家破人亡,来生你得人生,也要有家破人亡的报应。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的果报,过去生中一定有因缘。所以孤独。

聋盲、瘖瘂、痴恶、尫狂,

“痴”是愚痴,我们世间一般人常讲的白痴;“尫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神经失常,现代社会里面常说的老人病、痴呆症,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都有果报啊。过去生中我们巳经造了这个恶业了,这一生中,这个果报能不能够免除呢?行!如果你懂道理,懂方法,认真的去修学,你的善力超过恶业的力量,善业就先报。那个恶业不是不报,恶业就放在后面了,延后去了,善的先报。最善的呢?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个后头那个恶,就永远不会再报了。这个就是最保险、最安全的方法,出了三界。如果不出三界,因缘聚会时,果报依旧不能够避免,那总是一个麻烦事情。就是能免一时,不能免长久,这个要知道。这是说几个举几个例子。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前世对道德他不相信。这个道德要广义的说,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狭义的来说,就是指佛讲的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道。你能够修这个道,你将来得善果,那就是德。你不肯为善,你所以才有这种果报现前。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

现在社会上这个尊贵,是讲有地位,得到大众的尊敬。“豪富”,我们世间像企业发大财的,有大财富的,豪富啊!“贤明”,这个人有智慧,聪明,有德行,有道德的长者。在印度称长者,不但要有年岁。也上了年纪,还要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这才能称之为长者。“智勇、才达”这四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才武略。智勇是属于世间讲武官一类的,才达是文才,文学。这些都是好的果报,我们世间人所向往所希求的。这一类的果报,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它有来由的,不是平空所能够得到的。“宿世”不止一世,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必须要晓得,这一世的好的果报,大概都是好几世的修得,修慈悲心,修孝敬心。佛教给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大乘菩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要把孝顺父母之心推广,孝顺一切众生,这个才是尽孝。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这一个字,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如果有人说,整个佛法说的是什么呢?可以讲,整个佛法就是说的一个孝字。中国的文字之美、之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不能比的。中国文字,文字是个符号,这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让人一看他就能领悟,这是外国文字里面所没有的。“孝”字是属于会意,你看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意思就是说,上一代跟底下这一代是一体。西方人讲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孝就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彻始彻终是一个整体,一个生命的整体。这是从竖的上说,竖的明白了,横的那就是遍法界。所以,这一个符号代表什么?代表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佛法里面讲那是什么?那是法身,每一个人的法身,这一个符号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这个孝就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你要说是尽孝,多不容易啊!什么人才把这个孝做的圆圆满满呢?成佛,这个孝就圆满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个孝道还有一分的欠缺,还没有圆满。这个字真是大道,无极的大道啊。从哪里做起呢?从孝父母做起,然后慢慢的扩展到你的尊长,你的老师,再扩展到你的亲戚朋友,再扩展到一切众生。以大慈大悲来实践孝道,这个是道德的根本。修善积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尊在这一部经里面,给我们指示的非常的详细明白。我们从纲领上来说,净土宗是所有宗派里面最容易修的,它的方法最简单,经典最少,很适合现代人修学。除了信、愿、持名之外(信愿持名是正行),我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还在这个人间,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我们念佛人应该如何跟大众相处呢?佛教给我们几个原则,这些原则就叫助行。正助双修,如鸟之二翼,车之二轮,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的愿望。助修里面最重要的,观经上讲的“三福”。

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个标准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我们说出了嘛,我们要相信,要了解,要认真去做。三福成就自己修行的基础。跟团体相处,特别是僧团,大家在归依的时候曾经念过,“归依僧,众中尊”,你会念,这一句话什么意思,一定要懂得。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僧团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尊贵的,最值得人尊敬的团体。为什么呢?因为它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世尊教给我们如何跟团体大众相处,这是重要的戒条。这个六条,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个不能细说了,这是我们入“众”啊!一个团体能够做到这六条,大众都能遵守,这个团体是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拥护。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学、定学、慧学。第四个科目,六度。第五个科目,普贤十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大众相处,处世待人接物,要遵守这五个科目,这就是修善积德。要真做啊!世尊在此地,把这些因果,都为我们明白开示出来了。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犂、禽兽、蜎飞蠕动之属。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这是我们眼所见、耳所闻、身所接触的这些因缘果报之事,只要我们冷静留意去观察,不需要佛再多说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作恶因的人、造作恶缘之人,寿终之后,他就堕三途了,“入其幽冥”,“幽冥”是泛指三途。“转生受身,改形易道”,人生失掉之后,就看这一生所造作的行业,我们的行为,我们所造的业,如果是善业,当然是三善道受身;恶业,就是三恶道去受报。转生受身,受的这个身不一样。“改形易道”,六道里头换了,就是人造恶业堕畜生,从人道堕到畜生道去了,易了道,改了道,人身换成畜生身了,这是改形了,形状不一样了。这些事情,我们这个世间常有啊。前些年,说这个事情大概总有二十年了,大概二十年前,在高雄出了一个奇怪的事情。高雄小港那个地方,是个小镇,有一个小庙,庙里面养着一条狗,这个狗对这个庙,非常护持,早晚课它都参加。可是很奇怪,一打三归的时候,它就走,就像什么?像老和尚一样,架子很大。以后人家发现了,这个狗很奇怪,有一位法师就跟这个狗说法了。知道可能这个庙里面,从前那个老和尚死了,投的胎。就是他!就告诉它,你现在已经不是住持了,你是畜生啦!早晚课要上完你才可以走,不可以打三归你就走啊!它果然听话,从此以后早晚课,它都会把它做完,最后一个走。但是两三个月之后,它就死了。所以说,它那个灵性还在,就是这个庙里头过去世的老和尚,真的是转生受身,改形易道。好在它的善根还没有完全泯灭,还能够听法师开示,还能够继续去念佛,这个还不错。想必它这个狗身,离开之后,可能会有更好的果报。可是,要是一迷,那就很苦了,“故有泥犁”(就是地狱),“禽兽、蜎飞蠕动”(这是畜生),这就是有饿鬼、地狱、畜生这些报应。底下是比喻: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

这就好比你造作罪业,你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个三恶道,就好比世间的牢狱一样,你造作这些罪业,你应当要去受这个果报。这个里面,“剧苦极刑”,刑法很多,很残酷,非常之苦。

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

当然你去投胎,不是这个身去投胎。我们俗话讲,那个灵魂去投胎,在我们佛门里面,称之为神识。世间人叫灵魂,这个都是错误,错误的观念,那个魂是决定不灵,要是灵的话,他怎么会去变畜生,变饿鬼呢?他不灵啊!所以,那个魂很迷惑,颠倒的,迷魂才是对的,迷魂颠倒,他不知道选择。中国孔老夫子,这也差不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在《易经》里面讲的就很有道理,他讲“游魂”,这个说法跟佛法非常接近,因为,魂的速度很大,他到处乱走的,确实是游魂。大意说,“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跟佛经典里面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非常贴近,很接近。那么他去投胎,“随罪趣向”,随着他的罪业,到哪一道去投胎,所受的寿命长短不一样。譬如在畜生里面,有些畜生寿命就很长,有些畜生寿命很短。我们看到水上的蜉蝣,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可是有很长寿命的。在饿鬼里面,在地狱里面,也不相同。地狱里面有“根本地狱”,有“无间地狱”,那个寿命就长了,那就太长太长了,长的太可怕了。但是还有一些,叫“游增地狱”,地狱上的边地,小地狱,那个寿命就不会很长了。这随他的罪业轻重,受报不等。

相从共生,更相报偿。

这是讲一切众生,一个是命,一个是债,互相报偿,真的是没完没了,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没有学佛,不明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今天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欠人家的,一定要偿还,人家欠我们的,不要了,从心上就断掉,不要了,省事啊。这个搞来搞去,很苦恼,没完没了。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就把它统统结帐,把它结掉,然后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轻轻松松的去往生,没有一丝毫的障碍,这就对了。

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殃”是你的祸殃,你造作的恶业你没有报尽,你欠的命债没有还了,你怎么能脱离六道!那些冤家债主找你的麻烦,修行人也不行。你们这边不知道有没有拜三昧水忏,你要拜三昧水忏,你看看悟达国师,十世高僧,还有冤家债主在他面前等候。哪一天你破了戒,哪一天你造了恶业,立刻就报复到你身上来了,你才晓得这个可怕。悟达国师,说老实话,没有我们的缘分好,没有遇到净土法门。遇到这个法门,不是早往生了,冤家债主找不到身上来了。他没能往生,所以冤家债主还是在旁边耐心的去等候,等到他道心一退了,麻烦就上来了。总算是有修行,遇到迦诺迦尊者给他调解,这三昧水忏是这么个因缘来的。所以说“殃恶未尽,终不得离”。想脱离六道轮回,的确不是容易事情,“辗转其中”,辗转就是搞轮回,在六道里头轮回,“累劫难出”,这个时间是以劫来计算,累劫是无量劫啊!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没有法子出去。修行要想出离三界,最低限度,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出不了三界。断见思烦恼,难,“难得解脱”啊!四果罗汉才出了三界。在六道里面轮回,是痛不可言,这个里面太苦太苦了。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及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这个几句话,简单讲,就是因果不虚,必受其报。这一桩事情不是有人在主宰,不是阎罗王在主宰,也不是上帝在主宰,佛菩萨更不管这些事情。这个因缘果报,是自自然然的现象。你譬如说,人做坏事,做了一桩坏事情,自己感觉到心不安,晚上会做恶梦。那晚上做恶梦,是谁叫你做的呢?谁在那里作主宰,叫你去做恶梦呢?没人主宰啊,“自然有是”。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然有是,没有神明鬼神给你做主宰。六道轮回的现象,也是如此。阎罗王、小鬼,他是执法的人,就像我们世间警察、法官一样来判罪。你不犯法,他不敢抓你。你犯了法,他才执法,他才来执行。阎罗王、小鬼,那是饿鬼道里面的执法者而已,你不犯法,他对你也无可奈何,他也不敢随便惹你。惹你,他犯法了。所以一定要晓得,这是自然的定律。“虽不及时暴应”,这个果报通三世,有现世报,有来世报,有后世报。后世,这不定时间长短。所以造作恶业,纵然我们现前没有看到报应,要晓得“善恶会当归之”,就是因缘聚会的时候,果报一定现前。这是第一段,世尊为我们说杀生的果报,我们要知道,要明了,这才真正提高警觉心,不但不杀生,从今之后,我们决定不吃众生肉,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过去生中,给众生欠的命债,这一生当中,给众生欠的命债,算不清,还不尽。那这些冤家债主,难道就肯饶了你吗?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念佛人,每天为什么要诵经,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要认真修行,还来认真回向?回向里面,“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把自己所修集的功德,与他们共享,这就是报达他,希望他能够接受,不要再找麻烦。我成佛对你们统统都有好处,过去错了,是我们无知,愚昧无知造下的恶业。这就是调解的方法。你要不是认真修行,他一看,你是假的,你不是真修行,他决定不肯饶过你。看到你真修行,他佩服你,他也沾光了。你成就的时候,他沾光。所以,你要真修,这些冤家债主,不会找上门来。假修,还是免不了。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讲偷盗的恶业,恶报。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法”是法律。“度”是制度。违背法律,违背了制度,这叫不顺法度。

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个就是讲随着他的愚痴,贪、嗔、痴、慢,任意的造作罪业,图一时的快意,造作这些罪业。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这是讲有权力有地位的,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里面所说的,贪赃枉法。“不明”就是不辨是非,不能够明察事理。“在位不正”,拿着他的权力地位,来作威作福这一类的。

陷人冤枉,

为了自私自利,害别人,陷害损害忠良。为什么呢?这些正人君子,一定是对他有不利,对他有妨害,他为了要逞他自己的私欲,凡是与他有障碍的,他统统要把他拔除。

 

 

 

 

 

 

 

 

 

 

 

 

 

 

 

 

 

 

 

 

 

第六十九卷

 

“在位不正”,拿着他的权力地位,来作威作福这一类的。

陷人冤枉,

为了自私自利,害别人,陷害损害忠良。为什么呢?这些正人君子,一定是对他有不利,对他有妨害,他为了要逞他自己的私欲,凡是与他有障碍的,他统统要把他拔除。所以是利欲薰心啊。

损害忠良。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最明显的历史:宋高宗杀岳飞。岳飞有什么罪呢?宋高宗知不知道他忠呢?知道。知道忠,为什么要杀他呢?道理就是说,岳飞如果再继续不断的把金人打倒之后,把徽、钦二帝迎回来了。宋高宗心里一想,徽宗是他爸爸,当然已经退位了,当时的皇帝是钦宗,钦宗是他哥哥,他哥哥回来了,他想当皇帝,他让不让位呢?他一想的时候,唉!还是不要他们两个人好,我自己做皇帝。那岳飞呢?愚痴啊!一定要去打金兵,把两个皇帝接回来。那就是宋高宗眼中钉啊!他怎么不杀他。所以,岳飞很愚痴,不聪明。岳飞要了解宋高宗的心里,最好是退休,赶快退休,那就没事了。所以,这是愚忠。秦桧做宰相,徽、钦二帝回来之后,秦桧这宰相一定让给岳飞,宋高宗的皇帝要让给钦宗。这两个人怎么会甘心情愿?好了,杀了他吧!忠,忠也不行,忠也把他杀掉。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损害忠良,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古今中外,诸位头脑稍为冷静一点,你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心口各异,

心里面想的,跟口里说的不一样。

机伪多端。

“机”是讲机诈,自欺欺人的心;“伪”是虚伪。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尊”是对于自己的长辈,对于自己的部属,都不说真话,都是用欺骗的手段。

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这些都是属于盗心。像我刚才所说的,宋高宗这就是盗心,夺哥哥的王位啊!这个盗,无论你用什么手段,不是人家情愿给你,你把它取过来的,都叫做盗。宋钦宗并没有传位给高宗,你做了皇帝,拒绝他,不让他回国,这是盗心啊!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你就能够明了,这盗的范围非常广大。佛在经典里面解释,盗的意思是“不与取”。那个有主之人,没有答应,你就取来了,无论用什么手段。像前面讲的是“居上不明,在位不正”,他在这个地位,他有权力,今天你要想拜托他做什么事情,他要贿赂,那么你就甘心情愿把钱送给他。实际上不是甘心情愿,不得已而给他的,也是盗取,他那个也叫做盗。为什么呢?不是人家甘心情愿供养你的,是你以权势逼迫他,他不得不向你送礼,这样都是盗心,这都是犯了所谓的盗恶。所以“嗔恚愚痴,欲自厚己”,希望自己得丰厚的利益。“欲贪多有”,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利害胜负”,这讲他所得到的,有利有害、有胜有负。眼前你是有利、有胜,可是冤仇结下去了,果报不能避免了。“结忿成仇”,到果报现前的时候,“破家亡身”,这叫现世报。这些事情,眼前都有。在他得志的时候,有权有势的时候,不可一世啊!到他下台的时候,从前所得罪的那些人,都找他麻烦了,都要来报复他。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諠赫一时的人物,几个人能传三代啊!多数到自己晚年都不保,一生都保不住,儿孙更不用说了。太多太多了。不知道修善积德,自己在当权的时候,有权有势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聪明人,那就大修善德,那他的果报就殊胜。要作威作势,要以这个来欺压别人的话,那罪恶就不得了了,到后来就是“破家亡身,不顾前后”。这个“前后”就是讲因果,前因后果。你造的什么因,后头有果报,那个果报在等着你。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在等你。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

“富有”实实在在说,是前生修布施的果报。为什么他得了好的果报,再不肯修因了呢?愚痴啊!这佛说的,修福不修慧。得的大富,他愚痴,不知道再继续修善,那个福报一生就享完了。他这一生所造的是恶业,恶业成熟了,又要往下堕落。佛家讲的三世冤: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造业,福享完了,恶业成了;第三世堕落,三世冤。冤枉啊!如果真的明白了,真的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了,我这一生富有,希望生生世世都富有,你就施财啊,财布施得财富啊。财布施是修因,得财富是果报。今天我们同修当中,也有不少很有财富的,我都跟他们说,你以为你有本事,你赚来的,你错啦!比你本事强的人多的是,比你机会好的人也多的是,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偏偏你发财呢?是你前生修的,你前生修的财布施。你今生得的这个财富,是有一定的。你过去修的多,这一生得的多;过去修的少,你这一生得的少。过去布施的时候,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你这一生赚钱也赚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一点不操心。过去世布施,布施的很困难,像割肉一样的,这一生你做生意,做买卖赚钱,赚得好辛苦啊!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就是这么一桩事情,这个要懂得。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我们要想得聪明智慧,要修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果报,要修无畏布施。诸位晓得,持戒就是无畏布施。譬如说,你持不杀生的戒,这一切动物看到你不害怕了。为什么呢?你不会伤害它,它不恐怖,不害怕。你持不偷盗的戒,他的钱财露白了,这个人持戒的不偷盗,没有关系,他不会偷我的,他没有害怕的心,离开怖畏了。所以这个是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什么样的果,它有什么样的因在。所以这个悭吝,舍不得帮助别人,不肯施与,这样来生是得贫穷的果报。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这个“爱”是贪爱,贪爱世间的金银财宝,贪心很重。他总想能够保有,持有,其实什么都得不到,都是愚痴,都是在那里打妄想。世间人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还没死嘛,所以他还想保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晚上都要死一次啊!你睡着的时候,说老实话,你身体被人抬走了,你都不晓得,何况金银财宝呢?你想想看,你睡着在做梦,哪一样是你的?没有一样是你的,要觉悟啊!要真正知道修善积德。这个世间东西,没有一样能够得到,包括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如果能够得到,你愿意老吗?你愿意病吗?人人都愿意年年十八啊!青春保不住,就是身体得不到。没有一样能得到,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一定要看开,要看破。真正能放下了,那个人就得大自在,那真正幸福快乐。所以,放下是应该的,应当要放下,为什么?得不到嘛。得不到,为什么不放下?果然得到了,你要不放下的话,佛也点头,佛也赞成。就是因为你怎么样想都是空的,都得不到,一场空,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是绝对正确的。你要问,什么理由叫我们放下?就是因为你根本得不到。所以那个愚痴的人,迷惑的人,就可怜了,“心劳身苦”。他愚痴,得不到的东西,他偏偏想得,这就苦了,身心都苦。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这是到最后,一口气不来了,没有一样东西带走,就是死不带去啊!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有一样东西能够带去,就是善恶的业力跟着你。你这一生行善,福追着你后头,你有福报。你这一生做恶了,灾祸跟着你,你免不了受苦受难。“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无论你到哪一道,它会跟着你去。

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如果是善,是福,那好,你就生在乐处了,你享福了。如果你是造作恶业的,恶业多端,那你将来一定入三恶道去受苦了。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希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到这一段,这是非常明显的把那个盗心、盗的行为,显示出来。见到别人善,别人有善行、有善事、有善福,他看到难过,嫉妒嗔恨,要想方法破坏它,要把它的利益据为己有,这个盗心。见善憎恨毁谤,这个就造业了。“不思慕及”,他不懂得、他不晓得,见到善人善事,应该要欣慕,应该要懂得随喜,成人之善。看到人家有善,看到人家有好处,我们看到心里生欢喜心,这就是修福,这个就是积德。如果看到之后嫉妒,有嗔恚,还要想方法去破坏,这个罪业就造重了。他不懂得慕及,不晓得修随喜功德,“常怀盗心”,念念当中,有这个盗的意念。“希望他利,用自供给”,这就是要想方法夺得别人所得到的利益。我们前面所讲的宋高宗,就是这个做法的。宋高宗跟秦桧把岳飞的那个功德利益,是据为己有。“消散复取”,这个用完了,享完了,再干!再去夺取别人的,这个罪业造的重了。

神明尅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他没有想到,后面的果报太可怕了。“神明克识”,这个“识”字念“zhì(志音)”,念破音字。“识”就是记载的意思,就是有天地鬼神,你在造罪业,他那个生死簿上给你记下去了,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是阎罗王旁边那个判官,就是记载一个人一生的善恶,这个神明就是那些判官。他来记载,你一样也漏不掉。这个是从事上讲,如果从理上讲呢,你的良心里头没有办法磨灭这个罪业,这从理上说。“终入恶道”,你的结果决定堕三恶道。“自有三途”,饿鬼、畜生、地狱,就看你造作罪业的轻重,你将来到哪一道去受罪去了,这是我们要警觉,要认真猛醒啊。在这个世间,我们纵然享福,能享几天?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的,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纵然享受一百年,人活一百岁的,不多啊!你要堕落到三途,那个果报真是千千岁,万万岁,实实在在不值得了。为什么不肯咬紧牙根,过几年苦日子,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寿,快乐无比,何必要造这个罪业。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一再叫我们要深思要熟计,好好的去想想,好好的、仔细去计算计算,这个真正是得不偿失,决定不能做。这个甜头太少了,后果太苦太苦了。这是讲的偷盗之恶,因果报应都为我们说出来了。

第三段是讲淫欲之恶。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

世尊一开端,就把世人的真相为我们说出了。世间人,“相因寄生”,这个“相因”就是互相依靠,人确实不能独立生存在这个世间。你看看,我们三餐吃的,多少人在那里经营,供给我们。农夫耕种,我们才有稻米;种植蔬菜,我们才有这些菜吃。这些油、盐、酱、醋、调配,多少工厂员工在工作;我们穿衣服,无论是棉的,无论是丝的,无论是现在化学成份的,多少人工在那里流汗。佛清楚,佛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多少人对我们有恩德,我们怎样去报答他们!“相因寄生”,互相支援的,少那一个行业都不行,这个就好像是自然生态一样,少一个行业都不行。“寿命几何”呢?我们在这个世间,能活多少年呢?实在是,我们跟阎罗王没订契约,一口气不来,这一生就过去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这都说的是实话。所以一定要知道警觉,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好好的去修积功德。尤其是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实在难遭遇,遇到这个法门,换一句话说,你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你有机会一生成佛作祖啊!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没有遇到这个经典,你是没有遇到这个机会,那搞六道轮回,是情有可原,可以原谅。遇到这个机会,还去搞六道轮回,这不能原谅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这下面说,

不良之人,

“不良”就是不善,我们一般讲恶人。佛说话涵蓄,不说恶人,不良之人。

身心不正,常怀邪恶,

这个“邪恶”,就是讲的邪淫。现代这个社会,伦理道德大家不讲。从前社会保守,大家都守礼,现在开放,自由开放,于是这一种现象,在这个社会上,非常普遍,比过去不晓得增长多少多少倍。这个世间怎么会不乱呢?这个可以说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常念淫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

这两句话是形容,淫心之盛,这是烦恼,欲望像火烧的一样。

费损家财,

这是讲那个浪子,吃、喝、嫖、赌,败家子。

事为非法。

这个事情决定是犯法,决定是违礼的,是不合理的,是犯法的,违背伦理道德。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当求”是我们守礼,守法,他不肯做,他还要做这些为非作歹的事情,要去做这些邪恶之事。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这段话,一般同修恐怕不太容易理解。熟读历史,你就会明白了。佛所说的这个意思,在中国古代,许多的战争,都是因贪图女色而引起的,国破家亡。殷纣王是个例子,周幽王是个例子。历代多多少少,只要犯了这个事情,不是亡国,大概也差不多了。唐明皇诸位晓得,宠杨贵妃,几乎亡国。得力一个好人郭子仪,如果没有郭子仪平定了安禄山,唐朝就没有了。为什么呢?为了杨贵妃啊!满清入关,吴三桂接引清兵,为什么?不是为保国家,是爱那个陈圆圆。都是为女人啊,这一段就是讲这个事情。“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去干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外国历史上也有。现在这个社会上,这一类的情形太多太多了,不过他没有那么高的权位,没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每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每一天在新闻里面看到,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只要犯了,纵然不是家破家人亡,带给自己,带给许许多多受害之人。害人决定不止害一个,害一个,他还有亲属,还有父母,甚至于说还有自己的儿女家庭。这个我们在今天社会里面,确实是非常普遍的看到。“众共憎厌”,这个“众共”是社会大众,看到这个些行为都讨厌他,不喜欢见到。“患而苦之”,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给大众带来的忧患,带来的痛苦,这个伤害所造的罪业,就重了。世间造作这些罪业的人,他可没想到,他没有想到他这个伤害的面有这么大,伤害会有这么深。他没想到,这是愚痴蒙昧,没有智慧。

如是之恶,

这是指邪淫,邪淫会引起偷盗,会引起杀害,但是那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邪淫,所以它统统归在淫恶,归在这个里面。因这个动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著于人鬼。

这个“著”是显著,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鬼神也看得清楚楚明明白白。

神明记识,自入三途。

这是讲将来的果报,必定得地狱、饿鬼、畜生的报应。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果报跟前面所造的杀生、偷盗之恶,没有两样,很严重。

再看第四段,第四段是讲妄语的果,以及它的报应。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这个善是指口业,口的善业。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两舌”是挑拨是非,“恶口”是言语粗鲁,损人尊严。“妄言”就是妄语,存心骗人,欺骗人。“绮语”也是骗人,但是它用的言语,花言巧语,你要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他说得蛮好听,往往就上当了。这个绮语范围包括的非常之广,像现在许多广告,我们叫黄色的广告、灰色的广告这一类的;音乐、电影、歌剧,只要是内容诱人去做杀、盗、淫、妄的都叫绮语。它的范围包括很广很广,造作的罪业,就非常之重了。因为它影响整个社会,诱导社会人心。

憎嫉善人,败坏贤明。

这些妄语之人,对于好人、贤善之人,他不但不尊敬,他嫉妒,伤害他,想办法破坏他。

不孝父母,轻慢师长。

这是一定的道理,假如他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决定不会妄语。为什么呢?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哪有父母师长教子弟去骗人的,没有这个事情。这个就是连父母师长都欺骗,都不尊敬,轻慢师长。朋友无信,

这些人在社会上,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利害,只要对他有利,就无恶不做。如果没有利呢,他就完全排斥了。纵然是父母师长、家亲眷属,他也不认得了,他只知道贪图享受,贪图眼前的小利。

难得诚实。

诚实,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一回事情啊。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这个就是骄慢,从妄语、欺骗别人当中所生出来的傲慢。这种慢在佛法叫“卑慢”,实在讲,从自卑感里面产生的强烈的傲慢。“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这一句在佛法里称之为叫“大妄语”。大妄语,佛在戒经上告诉我们,果报在阿鼻地狱。为什么呢?因为他破坏三宝。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持戒,要真诚。拿着佛法去骗人,那个罪就大了。骗哪些人呢?骗那些很诚实、很虔诚的信徒。信徒不怀疑,看到你是大善知识,你是大法师,你是大德居士长者,他对你相信。如果你要存了盗心,存了欺骗,你的罪就重了。这些人,如何宣布呢?宣布他自己得道了。现在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我都常常听到,有人告诉我,某人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佛再来的。哦!再来人多了。我们佛门当中确实有再来人,但是那个再来人,身分一显露就走了。如果身分暴露出来还在,没走,这奇怪啦!佛门当中,诸位晓得,永明延寿大师是再来人,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个历史上有记载的,可是人家身分一露就走了。从前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寒山、拾得是再来的,人家身分一露也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身分露出来不走的人,没见过。现在很多,那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去辨别,我们就不必说了,你自己去辨别了。

“谓己有道”,这是大妄语。没有得禅定的说得禅定,没有开智慧的说开智慧,这是很多很多。我在洛杉矶讲经,这好几年前,洛杉矶有五个年轻人,我听别人讲,这五个年轻人都开悟了。西藏有一些喇嘛,仁波伽,在那边弘法,给他们五个人授记,“授记”证明他们开悟了。我在那边讲经,讲完之后,他们来找我,也要问问我,他们有没有开悟。我都讲老实话,我说你们没开悟。他就很生气,活佛仁波伽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说,我没开悟,你来问我,你一定没开悟啊!你开悟还来问我吗?世间就有这么些怪事情。我不打妄语,我说老实话。这个是欺骗人,自欺欺人。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所谓横行霸道,侵犯别人。

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

他的目的,实在讲很简单,就是希望别人对他恭敬,求名闻利养。尤其现在这个社会,不择手段的,所谓提高知名度,搞这些,这都是妄语恶。不晓得惭愧,不怕因果报应。“难可降化”,佛菩萨对这些人也没有办法教导他。为什么呢?不肯接受,不肯学好。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他现在生活还过得不错,好像还蛮有福报的样子,什么原因呢?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所以这一生中造作的罪业,恶的果报没有现前。他现在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所修的福报。佛家常讲,“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享受的,过去生中修大福报,所以他现在享福。“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他今生做这样的恶事,大恶,果报没有现前,果报在来世。现在世间人,很多人不相信因果报应。看某人,你看善人做好事,他那么可怜,那么样穷困,没有好报啊。那些人做恶的,大富大贵,耀武扬威的。好像说佛家讲的因果报应是假的。他不懂得因果,果报是三世的啊,他不晓得这个道理。

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他的那个福报,过去生修的福报。因为这一生做恶,他的福报享得干干净净,余福都没有,那个福报享尽了。

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到他寿命尽了,福报享尽了,恶的业力现前了,这就堕落了,那个时候就苦不堪言。“诸恶绕归”,他是决定不能够免除的。

又其名籍,

他的名字,他的那些事迹,造作的这些恶的罪绩,罪业累累,

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

他是决定不能够脱离的,果报他一定要承受的。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火镬”就是我们讲的油鼎。地狱里头有油鼎,油锅啊,入这个鼎。

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到地狱里面受果报,刀山、剑树、油鼎,受这种苦报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第七十卷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后面这个第五段,在五戒里面,这是饮酒,这一段里跟我们说酒的过失。同时这一段文里面含义很广范,也提到了贪、嗔、痴,这是意业的三恶。那么由此可知,这一品经里面,不但是说五戒,实际上也把十善都包括在其中。譬如我们读到妄语恶,这妄语里面他也说了口的四种过: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实际上,这个经文是很圆满的,包括了十善业道,五戒与十善业道。我们念到经文的时候,稍为提一提,诸位就明白了。

一开头还是讲造因,“世间人民,徙倚懈怠”,“徙倚”就是心不定,徘徊不定的样子,“懈怠”是懒散。这四个字,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在世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犹豫不决,懈怠懒散,是形容这个样子。“不肯作善,治身修业。”这两句连起来看,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不务正业,苟且放逸的意思。不肯从事于正当的职业,正当的工作来谋生,是这个意思。对于父母的教诲,“违戾”就是不愿意接受,“反逆”那就更严重了,反抗。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还反抗,“譬如怨家,不如无子”,使父母对于子女真是失望,为子女操心忧虑,反而不如没有这个儿子来的好。从这个地方看到,父母对于儿女的失望,达到痛心的地步了。“负恩违义,无有报偿”,辜负父母教养之恩,他不懂得孝养父母。孝养父母是义,义是应当要做的,连动物有些都知道报恩啊!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乌鸦有反哺。乌鸦老了,小乌鸦会到外面去找食物,来喂这个老鸟鸦。羊有跪乳之恩,你看那个小的羊吃奶,跪在母亲的面前。这样的人,实在说连动物都不如。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

这个一段是讲的贪,“放恣游散”,贪玩,游手好闲。“耽酒嗜美”,这是贪吃。这个地方的“美”是指的美味、饮食,喜欢喝酒,喜欢吃好东西,讲求这些。这都是属于贪、嗔、痴里面的意三业的贪恶。“鲁扈抵突”的“鲁”是粗鲁,“扈”是跋扈。“抵突”是不顺人情。就是我们讲,或者在言语,或者在态度上顶撞,就是这个意思。

无义无礼,

不识人情,不能够通情达理,无义无礼。

不可谏晓。

如果能够接受别人劝勉,那还不错,还能回头。这些人,你劝勉他,他不但不能接受,还要抵突。也就是他以恶言、恶的态度来相报,不能接受。这个在佛法里面讲呢,愚痴,业障很重。不能听人劝告。

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一个正常的人,他会孝顺父母,对于亲朋好友,会常常关照,常常念在心里面。他们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了,他会关心。这一句“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对于亲戚朋友毫不关心。

不惟父母之恩,

这个“惟”是思惟,他不想父母养育之恩。

不存师友之义。

“不存”,“存”是存念,师友之义,也不会怀念。老师对他怎样教导,这些好朋友对他的忠告,他心里面完全没有,他不想这些。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这是讲意、身、口、三业,身口意三业没有一桩是善的。换一句说,真正叫做恶多端。找不出他有什么一桩好事情值得人赞叹的,找不到。这一段,我们看到贪恶。

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

这个两句是愚痴。佛是人天导师,世出世间大圣人。佛是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对于世出世间诸法的实相,他都明白了,都觉悟了。他为什么能够究竟圆满觉悟?佛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心地清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明白觉悟。佛说,这是每一个众生本能的事,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众生为什么不觉了呢?为什么会迷了呢?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佛妄想执著放下了,断除掉了,所以他这个本能,自自然然的恢复,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佛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够快快的恢复自己的本能。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这个能力就很快的恢复了。佛法教化众生,就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经,要相信佛教导我们的方法。经典所说的,理论境界决定是真实的。经典所传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必定是正确的。不信,那是愚痴啊!从前李老师讲,不是愚痴,就是狂妄。狂妄还是愚痴,总离不了愚痴。“不信生死善恶”“生死善恶”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这个就是六道轮回的果报。善因、善行一定有善果,恶因、恶行一定是三恶道的恶报,决定不能够避免,这要相信。真正相信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会有收敛,不敢造恶。为什么呢?造作恶因,后来的恶报受不了啊!这个就是聪明人,这个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这愚痴到了极处了,

欲害真人,斗乱僧众。

这两句是嗔恚。从嫉妒,嗔恚心生出来的,“真人”是修道之人,有道德,有修行的人,他看了不顺眼,要去伤害他,去毁谤他,去伤害他。僧团是传持佛法的团体,佛法在世间,决定是利益这一方,后面经文有详细的说明。这个地方没有佛法,众生就苦了,所以,经典上也常常把佛法比喻作明灯,在黑暗当中有这一盏明灯,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他要破和合僧团,“斗乱僧众”就是破和合僧团,这是嗔恚。所以这一段里面,贪、嗔、痴,这是意三恶。这是十善里面所说的

愚痴蒙昧,

这是说痴恶之痛。

自为智慧。

他自己以为聪明,自己以为很有智慧,这是我们常讲的“世智辩聪”,自以为是,这样的人。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佛这两句话,说得好啊!你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你生从哪来,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晓不晓得,不知道!不知道,那就不是真智慧。真有智慧的人晓得,我们生从哪里来,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概学佛,在佛法上稍稍有一些修养,真正有一点心得,都不会迷惑,都应该很清楚。那么我们现在学佛,学了很多年了,看到经上这两句,我也不知道,我也糊里糊涂啊!如果是这个情形,那么我们这几年,学的是糊涂佛。为什么学佛学得愈学愈迷惑呢?没搞清楚啊!不但我们在坐的同修,糊里糊涂学佛的人太多太多了。真正学佛,几个人把佛法搞清楚了?搞清楚的人不多。假如搞清楚人多了,这个社会就不会说我们学佛人是迷信了。现在我们走到外面,很多年轻人、知识份子,看到我们这样子,迷信!他在后面讲迷信。我们也遭了不白之冤。这就是什么呢?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的人,不是多数,是少数。这我们极力要宏扬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心尽力,为社会大众说明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对于我们有切身的好处。我们每个人都想生活的很快乐,生活的很幸福,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达到。

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仁”是仁慈,没有仁慈的心,他没有。他也不能随顺大众,还希望长生,还希望长寿呢!所以,从这个经文上看,这样的人,心里面是充满了贪、嗔、痴。希望长生,贪心啊。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

谁教诲他呢?父母师长啊。这个儿子再坏,父母还是关心他,还是爱护他,还是教导他,但是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老师也是如此,但是现在这个世间,师道也没有了。现在学校,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跟过去师生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过去,老师对学生,那个爱护关心,超过父子。为什么呢?老师的道德学问,要找个人传授,要找个传人。儿子不一定能传,学生能传,所以把道学看得非常重。能传道的这个学生,那个关心爱护决定超过自己的儿女,所以师徒如父子。有这样深厚的关系,绝不是一般泛泛之交。这样的恩情,现在人没有这个福报了。现在老师到钟点上课,上完了之后就下课,老师跟学生没有什么接触了。老师上课,甚至于为什么呢?为薪水,为钟点费。学生来求学,为什么?为分数,为考试。各人有各人的目的,彼此没有关怀了。我这个年龄,真的还算是很有福气,小时候念书,在抗战期间,我们远离家乡,没有父母照顾,学校收容,老师就代替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生活上照顾,生活在一起,学校就是一个家庭。所以我们对老师,那种感恩戴德怀念,是现在人无法想像的。生活起居,老师统统照顾,夜晚老师总要到我们寝室,要打个小灯笼,来看两次,怕学生睡觉不老实,被子踢下去了,老师还要替你盖被子。所以我们对老师很怀念,很感激。这是慈心教诲,不信那就没法子。不信不接受,这个就没法子了。

苦口与语,无益其人。

这个是父母师长,苦口婆心的教诲。但是对他来讲,没有利益!为什么没有利益呢?他不能接受。

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他那个心里头好像有东西塞住一样,茅塞塞住一样,不会开悟,不会明白的。这个人愚痴到这样的程度,所谓痴恶之痛,确实是如此!

前面这是说的因。这一段里面,有放恣游散、耽酒,有这一句,所以在五戒里面,这是属于饮酒恶。可是整个经文里面,又讲到贪、嗔、痴恶,所以包括十恶业。十恶翻过来,这就是十善。我们看果报。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到他命终的时候,这个恶报现前了。人在临终的时候,果报现前,一定见的是很不好的境界,见到无常大鬼,见到牛头阿傍,见到这些,临终的时候他会见到。这是果报现前,这个时候,恐惧、后悔没用了,来不及了。

不豫修善,

“豫”是预先,不懂得预先修善。

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这后悔没用处,来不及了,还是要接受恶报。

底下的经文是世尊劝我们。前面这些,恶因、恶缘、恶果,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反省,去检点。我们有没有犯这些过失?如果有这些过失,赶快要改。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天地之间,就是宇宙之间。五道是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真有啊,不是假的。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善恶报应。修善的人,人天去享福。造恶的人,三途去受报。有福有祸,“祸福相承”,“相承”这个意思就说明,福里面有祸,祸里面有福。祸享尽了,他所修的那点善就现前了。享福的人很容易造罪业,你看祸跟福那两个字,很像啊,差不了好多。要仔细的观察,到底是福是祸,很不容易辨别。愚痴的人,往往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愚痴,搞错了。“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没有人能够代替。这个善恶果报,真的是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替。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

善因、善缘、善果,这是真正得乐,唯有行善,才会得乐。

从明入明。

明是心地,有智慧、聪明,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聪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

这叫身苦,愈来愈苦,这一生人生很苦了,来生要变畜生,变饿鬼,那个身就更苦了。

从冥入冥。

“冥”是愚痴、糊涂,愈来愈糊涂,愈来愈愚痴。这是善、恶所显示出来的现象,确实是这个样子。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哪一个人对这一桩事情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知道。那么佛所说的,我们怎么能不相信;佛所教导我们的,如何不去奉行呢?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

佛晓得,佛清楚、明白。佛教导我们,为我们开示。可是,听的人、相信的人不多。相信的人不多,佛还是要讲。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无始劫生死轮回,愚痴、习气很重,哪有听一次开示就开悟了,没这个道理啊!所以,一定是长时期的听,长时间的熏习,哦!他豁然开悟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听经不可能听一次就明白、就醒悟过来的,一定要多听。在从前,这一个缘很难,只有这一个地方有法师讲经,长年不断的讲经,你常常听经,听个一年、两年、三年,觉悟了,回头了。要这么长的时间来熏习,他才有效果。现在这个世间,讲经的法师大德很少,偶尔请一个法师来讲一天经,讲几天经,讲完了他走了,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诸位在这儿听一个月,一年才听一个月,其他的十一个月打妄想。你想想看,那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没有效果。现在讲经的法师虽然少,科学工具比从前进步,咱们可以利用。没有法师讲经,我们这儿有录音带、录影带,反覆不断的去听这一部经,如果能够听上三十遍,听上五十遍,那个效果就不一样。没有三、五十遍不行,没有用处。大家真正在佛法上要得受用的话,决定是长时间的熏习,中国古来的祖师大德们也不例外。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这是学戒律的,他专攻四分律,哪个地方有法师讲四分律,他一定去听,他这一部四分律听了二十遍。那当然不是一个人讲,也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哪里讲,他就到哪里去讨经单。古时候叫讨经单,就是我要听一部经,我想住在你这个地方,你给我一点工作,我也替你做工,等于像半工半读的样子,在这个寺庙里讨经单。这一部经听完了,他就走了。那个二十遍,相当辛苦。四分律也相当长,讲一遍也得要好几个月,那个时候求学苦啊!现在,这个录影带,拿回家去,打开电视机,躺在沙发上,这多痛快!哈..泡了好茶,这个不一样。以前人多苦,现在人是享受啊!希望大家认真享受,没有两三年的时间,佛法究竟什么好,究竟什么好处,你真的得不到。一定要真正下个三年功夫,这三、五年功夫,我们才会尝到法味。法味尝到之后,法喜充满,你才真正入进去了。所以说,这个是经文里面讲的,“从乐入乐”,你才入的进去“从明入明”,你真入进去了,入明,开悟了。入乐,是得法喜了,真快乐啊!然后你才晓得,人生真正幸福、真正快乐,你尝到了。现在给你讲人生真正快乐、真正幸福,你体会不到。为什么呢?你没有享受过,你体会不到。只有在这上下功夫,你就得到了。

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生死不休这两句是讲轮回,在轮回里面舍身受身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完没了。业力支配你,这个人可怜,这个人真苦啊!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像这样的世间人,“难可具尽”就是太多太多了,说不尽。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

这个六道轮回,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安排的。从哪儿来的呢?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就像做梦一样,梦中的境界。从哪里来的?自己业力变的啊!所以说是“自然三涂”,没人制造,是善恶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个里面有无量的苦处,你得在里面受这个报应。只要不出轮回,诸位一定要记住,必定是在恶道的时间长,在善道的时间短,这一定道理。你要问,究竟为什么?你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我们从早到晚,想这一天,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这事就明白了。恶念就为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是恶念,三恶道受报;会想着别人,会念念为别人好,这个念头是善念。两相一比较,就晓得。恶念多,当然恶道时间长久,善念少,这是善道的时间短暂。我们得人身,人身是善道,能活多少年?顶多一百岁吧!可是三恶道,那个时间就长久了。堕到三恶道,那个寿命决定不只一百岁,所以说是无量苦恼,辗转其中。

世世累劫,无有出期。

这个话都是真的,我们在六道里头,已经是无量劫个无量劫了,没有办法出去啊!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没有法子解脱,没有办法超越。生生世世修行,也没成功。为什么修行不成功呢?佛前面讲的这些过失,我们犯了。有意犯、无意犯,都造成解脱的障碍,也造成了往生的障碍,念佛不能往生。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这一节是比喻,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里面还包括了贪、嗔、痴,这是恶。造作五恶,你这一生当中,自然就没有快乐幸福可言,你的生活过得很痛苦。“痛”是花报,你的日子不好过,过得很痛苦。诸位要明了,世间有富贵之人,虽然他是大富大贵,像古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几个帝王生活过得很自在,很快乐的?很少啊,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们看到,贵,贵而不乐;富,富而不乐。为什么富贵不乐呢?那就造的因不好嘛,他造五恶嘛。五烧是来世的果报,就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造这个恶业,就像火烧,受的果报就像身体被火焚烧一样,那么样的痛苦。

末后这个三行,佛才为我们传授五戒十善,说了那么多,到这个地方才正授。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若”是假设,假设你能够,你自己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这个“其中”就是前面讲五浊恶世,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能够“一心制意”,就是能够克服自己的念头,不正当的念头,杀、盗、淫、妄、贪、嗔、痴的念头,我能够控制得住,这个“制”就是制服,克制,把这些妄想、把这些烦恼伏住。“端身正念”,身体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遵照佛的教戒,都如世间的法度。“言行相副”,表里一致,心里面想的,跟所说的所行的决定相应,而不是口是心非。“所作至诚”,真诚的心对自己,也以真诚的心对人对事,这就是一片真诚。

独作诸善,

“诸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乃至于不贪、不嗔、不痴,这个诸善就是五戒十善。你能够做,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要做。我是佛的弟子,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戒。做佛弟子的标准,这是最起码的标准,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

不为众恶,

前面所讲的这些恶,决定不做。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五恶,翻过来是五大善。我们的身,别人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这个身可以,我这一生就超越六道轮回了。这个“脱”,脱离三界,脱离轮回,脱离六道。当然这是持戒念佛。这一段是讲持五戒,五戒十善,持戒念佛,这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可得长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极,得无量寿。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不退成佛,“泥洹之道”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成佛。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五样善是帮了大忙啊,所以叫五大善。我们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才是五戒十善的真传,正授,大家今天统统都受了五戒了,统统都受了十善业道了。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在这一品经里面,显示恶因恶果,应当要怀畏惧之心,不能不怕,不能不警觉;再劝我们要正心诚意,不忘功夫,以免后悔。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

这还是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底下的话就非常重要了。叫着弥勒菩萨,这是提醒大家的注意。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

就是前面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前面所讲的。

辗转相生,

怎么辗转相生呢?你造五恶,你就得痛烧之报。他在受报的时候,他又迷惑颠倒,又再造五恶,于是乎因果循环,这个麻烦大了,

 

 

 

 

 

 

 

 

 

 

 

 

 

 

 

 

 

 

 

 

 

 

 

第七十一卷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

就是前面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前面所讲的。

辗转相生,

怎么辗转相生呢?你造五恶,你就得痛烧之报。他在受报的时候,他又迷惑颠倒,又再造五恶,于是乎因果循环,这个麻烦大了,他不觉悟啊!譬如世间,受恶的果报的人,他不甘心,他认为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好。于是就更造罪业,来生的果报就更苦。他不会回头啊!所以轮回很可怕,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们,轮回是一世比一世苦。你说是来生比这一生好的,太少太少。那是哪些人呢?学佛的人,认真修行,而没能往生的。只有这些人,来生会比这一生好一点。除此之外,堕落下去了,一定是一世不如一世。我们常讲,一代不如一代,这个是事实,很可怕,很可怕啊!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你要是敢做,那你必定要经历恶道,你要受折磨。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佛在经上讲的这一句,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老人病。医生给他诊断,也诊断不出什么病,可是他就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迷迷糊糊,一天要三班护士去照顾他,他也不死。所以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得这么样的怪病。这是恶业所感,“痛”啊,这是五痛。这痛,来生决定恶道去了。“死生不得,示众见之”,让大家看在眼里。有智慧的人,警觉性高的,一看到,觉悟了,就明白了。愚痴人看到,还是不觉悟,他还是不懂啊。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是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看了临终很恐怖的现象,也会叫人觉悟。为什么他走,走的这个相,这样难看,这样恐怖!凡是这样走的,必定入三恶道。假如他生前造的有善因,他走的时候,那个相一定很好看。人走的时候,就像睡着了一样,相貌很慈祥,颜色很好,这是好相。这种人纵然不念佛,他也不会堕三恶道。所以,我们从这个相上,能够看的出来一个人,可以能够判断,他是到善道是恶道,不难知道的。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一段是从因上来教诲我们,重重教导,苦口婆心。“共其怨家,更相杀伤”,这就是讲的冤冤相报。冤冤相报,往往起因很小,“从小微起”,微不足道的因,会变成惨烈的一个结局,成了“大困剧”。“剧”是剧烈,剧苦,与前世的冤业有关系。因此一个觉悟的人,学佛的人,要懂得忍让,不能够计较,处处忍让,时时刻刻提高警觉。特别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吃一点亏,上一点当,实在讲是消灾、免难,不要去计较。

皆由贪著财色,

这是说明原由,人与人之争执,总不外乎贪财贪色,彼此不相让,才会酿成杀身的大祸。

不肯施惠,

不肯布施,不肯帮助别人。有财富的人,要懂得施惠,你的福报才能够久享。假如你有财富,你不肯布施,只知道自己享受,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别人看到你,嫉妒,嗔恨。嫉妒、嗔恨时间久了,你的麻烦就来了。譬如说,你家里失火了,旁边人说,烧得好!烧得好!为富不仁嘛。你家里被强盗、小偷抢,他在旁边看到,他也不会报警。哎啊!抢得好啊!这是人心不平,这个要知道。如果你富有,你对于,特别是你的邻居、邻里乡党,你常常照顾他,逢年过节都送点礼物,请请他,照顾他,他们感恩,希望你发财。为什么?你发财,我们大家沾光。你发得愈多,他大家愈快乐嘛。你家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来帮忙,不一样啊。这个才叫真正有智慧,能够保全。一家如此,诸位想想,国也如此啊!你这个国家富有了,你能够帮助别的国家,常常对人家有恩惠,大家对你就拥护,会把你拥护到你是我们这许多国家的一个领导,对你尊重。假如你也为富不仁,常常去赚别人的钱,欺负别人,那么其他的国家对你就敌对了,就把你看做仇敌了。积怨久了的时候,对你也就没有好处了,一样的道理。所以,自己有福报的时候,要懂得再修福,万万不要叫自己那个福报享尽了,那就可怜了。那个恶的业果就会现前,这个是真正的愚痴啊!所以,这种人是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

只贪图自己的享受,只贪图自己的快乐,他不晓得这种福报里面藏着祸根。所以,古人讲,“福兮祸所依”,你在享福的时候,那个祸根已经藏在底下了,这是没有智慧。“无复曲直”,“曲直”是讲个道理,所以说横行霸道,不讲理。

痴欲所迫,

这是什么原因呢?愚痴、欲望,愚痴欲望使他造作这些罪业。

厚己争利。

总希望自己占到便宜,占尽便宜,实在讲就是吃了大亏。这个利哪里可以能争得到,争不到的啊!所争到的,还是命里头有的,你才争得到,不争也得到。那何必去争呢!他为什么去争呢?愚痴,不明理。明理的人不去争,命里有决定是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

实实在在讲,人间的富贵荣华,时间非常短暂。真的,古人讲,昙花一现,石火电光,一下就完了。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忍辱就是忍耐,自己能够稍为忍,能够忍,就可以帮助别人,能够欢欢喜喜的帮助别人。最聪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他能把自己的财富,他自己取多少呢?取自己生活之所需,其余的他可以尽量的去施舍,去帮助人,这是大智慧,大聪明人。我们印光大师最赞叹的,苏州的范家,宋朝的范仲淹,他们一家人,世世代代都这个做法。所以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么原因呢?积德修善啊!自己能够吃得饱、能够穿得暖就够了,多余的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他这么做。我们在历史上,读先生的传记,他在读书的时候,家境非常清贫,在寺庙里面念书,借寺庙的一个房子,在寺庙里读书。每一天吃饭,哪有饭吃,煮的粥,大概粥煮的厚一点,这一小锅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么样苦的日子。但是这个人,念念没有想到自己贫苦,他没有想到。他这个心念想到天下苦难的众生,他没有想到自己,一生都没有改这个念头。有一次他也去看相算命,看到一个看相算命的先生,替人家看相算命,他也去了,他就问那个看相的,你看看我,我将来可不可以做宰相。那个看相的笑话了,你的口气未免太大了。他马上就再换一个口气,他说你看看我可不可以做一个医生。这个看相的人就奇怪了,他为什么一下掉就掉到这个底下来了呢?他说,做宰相,可以救天下人叫我不能做,我做医生也可以救人啊!这看相的人很佩服他:你这个心,真宰相也!后来果然做宰相了。所以,他从小那个念头不是为自己,是为救天下苍生。到他真的做了宰相了,你看他这个《义田记》这篇文章,诸位看看,你就明白了。他把他的俸禄,也就是国家给他的这一份薪水,薪金,他拿去养了三百多家。没有去享受,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住的房子好一点,没有,还是过那个最低的生活水平,把他这些所有的钱,救济这些贫穷苦难的人,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说是积善修德,范仲淹先生他做到了。我们积的是什么善,修的是什么德?有一万钱,拿二、三块钱去布施,我做了好多好事了,我做了善事了!比那个一毛不拔的好多了,总是拔了一毛了,这不行。这将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样去,没有法子啊!所以,你要真的去修善,真的去积德,那才管用。我们一定要晓得,要能够忍。像先生,他就能忍,能够忍受艰难困苦的生活,他能忍受。这也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代众生苦”。他可以过得富裕一点,但是他不这样做,自己还过苦日子,希望别的苦人,能够过得好一点,这个就是菩萨心肠,真的是大慈大悲。所以,明眼人看到富贵荣华时间太短了,不值得,应当节省、节俭去帮助别人。迷惑颠倒的人他不懂,他不能忍,他贪图享受,“不务修善”,不是认真努力去修善。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威”是我们常讲的,某人很威风,很有势力。他那个威风势力没几天,时间很短就报掉了。他只有这么大的福报,就报掉了。因为他没有继续修善,所以他那个福享得很快。尤其享福的时候,在造罪业,犯前面五恶、十恶,那他这个福报很快就消掉了,就报尽了。

天道施张,自然糺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这个天道,就是自然之理,因缘果报,自作自受。所以“自然糺举”,不是别人来糺举,自自然然,你要福报尽了,恶业现前,必定要受恶报。“茕茕忪忪”,这是形容,形容这个人心里头没有主宰,惊慌失措,无依无靠,身心不安,是这个意思,这是形容这个状态。“当入其中”,这个“中”是三恶道,你一定要入恶道,一定要受轮回之苦。“古今有是”,古今中外,因缘果报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这不是假的。到这个时候,就“痛哉可伤”,果报是非常非常之苦啊!地狱的苦报,《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

下面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教训。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这个“汝等”就是弥勒菩萨和在会的这些大众,今天也包括我们在其中。我们今天读佛经,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其中。我们今天得到佛经,读到佛的教训,应当“熟思惟之”,读了之后,细细去想想,想想佛所讲的话,佛所讲的道理,要多想想,细想想。当你想明白了,想通了,你自自然然就会遵守,就会接受了。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怠”是懈怠,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己认真端守,恭恭敬敬的遵守佛的教戒。端是恭敬的意思,以真诚之心,恭恭敬敬的来接受佛的教诲,遵守佛的教训,终生不怠。一生当中,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不可以懈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佛给我们提出几个重要的纲领。对于圣贤人一定要尊重,其实这个字里面就是尊师重道。“敬善”,前面给我们讲的善人,贤人,善事,五戒,十善,我们要敬重。要仁慈,要博爱,仁慈、博爱是教给我们对人、对待一切众生,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态度?要用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果然仁慈博爱了,自自然然就像范仲淹先生一样,能够舍己为人,这仁慈博爱才真的表现在事实上。不是在这里喊口号,我们要真做,真的去帮助人啊!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这个两句是教我们要立志,要以永脱轮回为目标,不要再有意念,我还要在这个世间。有这个意念,就不能出轮回,这是轮回心。念念求度世,超越世间,就是超越轮回。要超越轮回,必需要“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要断恶。生死众恶之本,就是贪、嗔、痴,这是根本。前一品里面所讲的,五恶十恶都是生死众恶之本,我们要把它从根拔除。不但不造作,连心里这个恶念都没有,这叫拔除。恶的意念都没有,这才行。“当离三涂,“三涂”是三恶道。三恶道是忧,这个心忧虑、恐怖;身苦痛。这是形容三恶道之苦,我们一定要有出离这个三界六道轮回的念头。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这是佛教给我们修善,“若曹”是你们大家,你们大家要作善,前面讲的是断恶,恶要断,善要修啊。怎样修善呢?佛告诉我们,这第一善。

当自端心,

心是根本,不仅仅是禅宗的大德讲到修行,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大乘法跟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小乘人修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律,结罪它的标准,论事不论心。就像杀生,你动了念头要杀生,但是你没有做,在小乘戒里面不犯戒,我没杀它,没杀生。在大乘戒就不一样了,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你事上没有杀它,心里动念要杀它,已经破戒了。所以大乘戒戒条少,很难持;小乘戒戒条虽然多,容易持,跟那个世间法律一样,论事不论心。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心清净。小乘人戒律持得很严,心未必清净,所以它不在起心动念上结罪。菩萨戒是在起心动念上结罪。如果菩萨,譬如说是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误杀了一个众生,算不算犯戒呢?不算。为什么?他心里头没有,所以,它不在事上结罪,在心上结罪。但是小乘人,你说是我没有起动念头,你杀了人就算结罪了。小乘人结罪了,大乘人没罪。所以,它这个结罪不相同,标准不一样,这个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端心啊。这个经是大乘经,是以菩萨戒的标准,我们一定要端心。心要怎样才是真正的端正?用儒家来讲,就是正心诚意,“端心”就是正心诚意。这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标准。如果以世间标准来说,五戒十善这个心,那就是端心。这是世间的标准。如果以菩萨的心,菩萨是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这是菩萨的端心。在我们净宗里面,这个端心就是本经里面三辈往生里头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是净宗的端心,这是第一啊!我们要把心安在阿弥陀佛上,要定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对了。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这是教给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决定不能违犯,样样要合乎规矩,合乎礼法。可是现代就很麻烦了,礼没有了,法也没有了,你说哪个规矩是对呢?实在讲的是,因为没有标准,都对了。我有一次在台湾,见到世间人,老人过世了,子孙在做丧礼,有些儿女披麻带孝,穿着白衣服,披着麻,有些穿着是黑布的长衫。就有同修来问我,他说:法师,他那个礼,哪个对,哪个不对呢?我就说,都对!怎么都对呢?因为没有礼嘛。没有礼,你怎么做都对啊!那个穿白的孝服,披麻的那个,满清的礼服。民国成立以来没有制礼作乐,那是满清的礼。穿黑的长袍是外国礼,是西洋的礼。没有礼了,你用哪个礼,我都觉得,大概都讲得通吧!这是乱世,真是可悲,没有标准啊!因此,此地讲这个端身、耳、鼻、口,就难了。我们一定要懂得,心正,行就正,一切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心端正,心里面没有邪思、没有邪念,这个身口造作,要懂得现代,要懂得此时此地,大家的习惯,风俗,我们遵守这些,就不为过了,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当然佛的教诫是基本的精神,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要知道此时此地大家的习俗,我们不要违背,我们样样遵守,这就可以了。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在礼乐都坏的时代,我们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就不错了。我们身清净,心清净。这个地方的清净,诸位要懂得,不是说你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洗得干干净净也重要,可是佛意思不在此地,意思在断除一切污染,你就清净了。我们心里面,远离贪嗔痴慢。贪嗔痴慢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五欲六尘也是污染,我们要远离这些。除了这些之外,对于圣贤人的教诲,要怀疑不信,那也是污染,那是愚痴、无明,把这些污染统统远离了,我们的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我们身怎么清净呢?身一切造作自然如法、如理,就是能够遵守五戒十善。身不造杀盗淫,身清净。口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口清净。身清净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叫你把身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要是合前面的意思来讲呢,与五戒十善相应,五戒十善你都做到了。

勿随嗜欲,

这是心,千万不要随自己贪心、愚痴这些欲望,不能随这个心。

不犯诸恶。

这是身,身一定持戒,一定行善。所以这个两句,就是身与心。世间人造恶,都是心里头有恶念,有欲望,这个是一切恶之根本。佛教导我们,对于欲望要舍掉,要知道它是我们心里面的毒素,心里头有毒。不但世间的欲望我们要舍,对于佛法里头的欲望也要舍。因为舍的是欲,不是对象,不是换对象。世间对象,换个佛法对象,那还是不行,你那个欲望还存在啊!欲望就是贪心,就是痴心,所以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然后我们的身口自然就洁净了,就不会犯过失了。

言色当和,

我们处世待人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我们的态度,要温和,言语要柔软,态度要和睦。

身行当专。

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在生活里面,这个专的意思是敬。“专”是专一,专一是表敬。我们敬人,敬事,敬物。如果在学佛,在求学,在这上讲呢,那就是一门深入,你才会有成就。“教之道,贵以专”,世间求学,这也一个科系。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很多科系去念的话,你这一辈子也毕不了业,你学杂了。你专心学一个科系,四年就完成了,四年就毕业了。在社会上,从事行业也要专,专心致力于一个行业,容易成功。有很多大企业家,他经营许多的事业,他必定是一个行业成就之后,才能够遍及一切,是这么一个道理。佛法也常说,譬如说学经,一经通达了,然后一切经就可以通达了;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了,是这么一个道理。开始学一定要专,专在一门上,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他这个字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常常去细嚼它的味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实实在在是说,讲修养。真正是一个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祥,不会很急躁。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业,自古以来态度都是很端庄的,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点急躁的现象都没有,非常的安祥。这一点,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一定要学。过去,我们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里面,看到他教导他的子侄,他的晚辈,先生对于“安定徐为”四个字是非常重视,说话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样样要做的踏实,他要求这个。最忌讳的是浮躁,这个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

这个就是完全相反的,急躁啊。

败悔在后。

现在好像有成就了,你将来一定会失败。小事情尚可,如果事业愈做愈大了,愈是大事,愈要细心,愈要周详的顾虑。那个急躁的时候,小事情急躁,还无所谓;处理大事情,急躁往往就有疏忽,这个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于造成很大的失败。那个时候后悔,你来不急了,所以“败悔在后”。世出世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修行,愈到后愈见功效,愈到后愈困难,这个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忍,忍才会能够安,才能得定。你不能忍,安与定你得不到的。所以,菩萨六度,忍辱才能够有进步,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杂进、乱进不能得定,要精进才能得定。精就是前面讲的专,身心当专,他才能得定,可见得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安定当中,它就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去指挥、去经营,才不会出乱子。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虽然现在社会形态跟从前不同,但是这个原则还是管用,还是不可以违背。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实,如果你所行不谨慎、不踏实,这个“不谛”,就是不踏实、不谨慎,你的功夫会全功尽弃,那就很可惜了,尤其是大的事情。我们在美国看到一桩事情,王安电脑,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你看王安一死,不到一年就完了。这个就是“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你看到了大的事业,它垮的时候,很快就完了。这些事实,如果诸位稍稍冷静一点,随时随处都看到。你看到仔细想想,这个经上讲,“做事仓卒,败悔在后”,跟佛讲的完全一样。佛把它为什么会那么样快垮掉,前因后果,讲得就这么清楚,就这么详细。所以,我们一读,想想这个完全正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教训,我们的功夫才不致于丧失。

 

 

 

 

 

 

 

 

 

 

 

 

 

 

 

 

 

 

 

 

 

 

 

 

第七十二卷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佛在这一品经里面,要给我们说善因善果,劝勉我们精进努力,修善断恶。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佛的苦口婆心。请看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这个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总说。“广植”,广是多的意思。“德本”,在本宗来说,就是信、愿、持名,这个是真实大德之本。修行如果不能把目标定在成佛,修行就不究竟,就不圆满,这个是一定要知道的。那么目标定在成佛,一般经论上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华严经》上说成佛要无量劫,好像这个目标要想达成,似乎是太遥远了。这个想法、说法,都不无道理。可是在这一个法门就不同了,这是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愿望。所以,信、愿、持名,是真实大德之本。底下,“勿犯道禁”这一句话很重要。我们决心取净土,这一生能不能真正往生,要看你的修持。修持里面最大的障碍,就是造作恶业。此地所讲的道禁,究竟而论,就是前面所讲的五戒十善,决定不能够违犯。也就是说,一定要以清净心,决定来受持,持戒念佛。这是狭义。广义的说,我们也不要推得太广,就是世尊在本经所说的,乃至于净土三经里面所讲的,《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再要扩大一点,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净土五经,包括《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里面所说的教训都不能违背。其实,净土五经一论里面所讲的,《无量寿经》上统统具足。我们在经的一开端,第二品“德遵普贤”,就已经把《行愿品》的精要都包括在本经之中。由此可知,《无量寿经》的教学,是非常的圆满,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都要认真努力。第一个要把它记住,要熟读,要记住。第二要求解,佛讲的意思,我们要真正明白,不能把这个经义错解了,不能误会了,曲解了,这个要不得。再进一步,要把这些教训,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把它做到,这才叫学佛。学得跟佛一样,这个叫学佛。如果做不到,只是念经,只是讲解、研究讨论,而不能认真去做,这样,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很难往生。为什么呢?你违犯“道禁”了。

这底下三句,都是破除我们往生的障碍啊,这很要紧。第一个就是要持戒,要把佛陀的教训认真去做到。“忍辱精进”,忍辱,是讲你修学要有耐性,要能够忍耐。当年译经的这些法师,把这个忍耐翻做忍辱,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人,中国的古人,不是现在中国人,古时候中国人对于耻辱看得很重,所谓是“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侮辱是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的法师说,你们对这个“辱”看得这么重,忍辱,辱都能忍了,那当然没有一样不能忍了,这个忍辱是这么翻过来的。所以,要有很大的耐心。《金刚经》上佛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间法、出世间法,大的事业要大的耐心,小事业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够成就。所以,求道要忍耐,要能够忍耐。念佛功夫不能够欠缺,譬如说每天早晚课诵,一堂不缺,这就是很大的耐心。如果自己有时间,我们的课就要加多,要加多。这个“多”,不是种类多,是数量上加多。譬如,我现在工作非常繁忙,早晚只念几十声佛号,有时间,这佛号加多,加到一百声,加到一千声,加到一万声,加到两万、三万,这样把它加多,这个是叫精进。“进”是进步,不能退步。学佛,初学佛的人,道心很勇猛,往往定的功课就定得很多。做了几天,没有时间,哎!就减少一些吧!这个相是衰相,是走下坡的衰相,这个不好。所以,应当是初学的人课定得很少,做得很如法,做得很欢喜,然后再加一点,这个样子做才正确。进步里头要纯而不杂,叫精进。

“慈心专一”,这个也非常重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都是大慈大悲,他们的大慈悲,的确远远地超过诸佛,诸佛所不及。我们今天要做阿弥陀佛的学生,没有慈悲心怎么行呢?所以要培养慈悲心,要能够处处谅解众生。一切众生对我们有什么过不去,不要把它放在心里,不必去计较,欢欢喜喜地跟众生们相处。修道要专一,前面讲精进,一定要专一。只有专,成就才稳当,才快速,简单容易。决定不能搞复杂了,杂修、乱修,纵然很用功,不容易往生。因为往生的条件,经上讲得很清楚,特别是《弥陀经》,是“一心不乱”,这是往生的条件。本经虽然没有讲一心不乱,它讲的“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才行。这是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往生不退成佛,那是一定要遵守的,决定不能够疏忽。要专啊!专修净土的人,古来的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他自己用功的那个小佛堂里面,自己一个人清修的时候,这个佛堂,像印光大师的佛堂,苏州灵岩山寺,他老人家的关房,有机会到苏州去,可以去看看。他的佛堂,只有一尊佛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上面是他老人家写了一个大字,“死”。天天看到死,我就要死了,底下就一尊阿弥陀佛,念佛,求佛来接引。除这个之外,其他佛菩萨形像,都不供。为什么呢?一心专念啊。怕杂,怕复杂。要专,要精,专一,这就对了。经只念一部,印祖是念《阿弥陀经》,供一尊阿弥陀佛。就念一部《阿弥陀经》,再就是弥陀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真的叫专精。

慈心所表现的,印祖的《文钞》,他老人家一生不常讲经,大概是他的北方口音的关系,讲话人家听不懂。在那个时候找翻译不方便,所以很少讲经。只有一次,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讲了一个星期的开示,最后一天跟大家做归依。这个有文字的记录,留传下来。其他的,多半是一些学佛的,或者是学者们,对于佛法修行有一些疑问,写信给他老人家,那么那他是用文字来答覆。这个以后汇集起来,就是《文钞》了,印光大师《文钞》。你从《文钞》里面去看,看到他老人家,慈心度众啊!看《文钞》而得度的,就不晓得有多少人。晚年,归依的信徒多了,仰慕他的人多了,供养也多了,他拿这些供养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这个佛经流通处,它名字叫弘化社,苏州灵岩山寺的弘化社。那个基金就是信徒们供养老法师的这些钱,就做了这个事情。从这里看到“慈心专一”,他真的是专啊!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有一些人看到这一句经文,他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修行一天一夜,胜过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个一百年,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算法,诸位一定要知道,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年月岁时,没有,只有我们这个地方才有。凡是讲这些数目字,统统是以我们此地来算的,那么,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个地方修行,的确是很有功德,是很不容易,真的超越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事实,佛为什么这样说法?这个地方难修,太难了,这是形容难能可贵啊。西方世界修行太容易了。你想想看,还是容易的好,还是难好?味道在这里,你不能错会了意思。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得太多太多了。此地难,一万个人修行,难得有一个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修行,一万个人修行,是一万个人成就。那边容易,这边难,难就可贵了。我们这边修行,是大起大落。成功了,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就成佛了。不成功的呢,就堕三恶道了,依旧搞六道轮回。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不能够错会呀。西方极乐世界缘好,阿弥陀佛是老师,阿弥陀佛,佛中之王,没有一尊佛能跟阿弥陀佛比,这样好的老师。十方诸佛都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其余的菩萨,更不必说了。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就不一样了。现在在此地,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菩萨高高在上,我们趴在地底下。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是同学,平起平坐。他也是阿弥陀佛学生,我也是阿弥陀佛学生,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古德常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把手同行,到外面去游玩,手拉着手一道去玩,是这个情形。这一句这是难易之形容。

“斋戒清净”,这就说明斋戒清净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人都清净。“斋”的意义,是身心清净。现在人把素食就叫做吃斋,这个是错误。在生活上讲,这个斋是日中一食,叫斋。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持午,持午就错了,因为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钟是午时。日中,十二点,过了十二点,斋就破了。如果持午的话,到一点钟还是午时,所以持午是不对的,应该是日中一食。但是日中,我们要晓得,地球自转、公转,它有时差,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不相同。所以,那个真正持斋的人,大概都是上午十一点钟吃饭,这是决定不会过午的。在从前,用日晷测量太阳,阴天就没法子了。现在比从前的确方便太多了,现在天文台有天文日历。我不晓得新加坡有没有发行,在台湾,天文台有发行天文日历,一般书店都可以买得到。这个日历每一天它给你记载,日中是几点几分几秒,记载得很清楚。我们要真正持斋,要发心持斋,用天文日历,这就方便多了。可是还有一个麻烦,如果常常去旅行的话,每一个地方时差又不一样,这的确是很麻烦啊。譬如说,我们此地现在是晚上,美国是白天,这个是必须要知道的。斋的用意在那里呢?用意是帮助心清净。饮食不能没有,我们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来养这个身体。可是古人又说,病从口入。由此可知,饮食不能不讲求。要讲求营养,要讲求卫生,要讲求适量,就是分量正好。不要贪吃,贪吃吃得太多了,超过分量,那就容易得病。你的肠胃消化系统负荷不了,问题就严重了。每一个人体能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都不相同,消耗的能量也不相同。像汽车,有省油的车,有耗油的车。省油的车,几天加一次油,可以。那耗油的车,一天也许加一两次,这个要知道。那么我们的身体消耗能量,到底是消耗得多,还是消耗得少,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消耗多,你补充就要多。你不补充,这身体衰弱,做什么也不行,办道也不行。你说念佛在那里坐,坐不住啊!肚子饿,难过啊!哪里还会有心念佛呢?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修行人为什么日中一食呢?他妄想少、杂念少、烦恼少,他消耗的能量少,他一天补充一次就足够了。我们现在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补充三顿不够,还要吃点心、吃消夜才能维持。这些现象,给诸位说,统统都是正常的。他消耗那么多,一定要补充这么多。从前佛在世的时候,佛也不是有意提倡日中一食。佛并不重视这些问题,而是当年佛陀在世那个时候,印度的确叫宗教之国,印度的宗教非常非常多,佛经里面所记载的,就九十六种。这些宗教徒们,他们都是日中一食,所以,佛出来教化众生,人家一看到释迦牟尼佛一天吃三顿饭,大家对他印象就不好了,你看,你还比不上那些宗教!所以佛也采取他们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当然,佛心清净,佛的弟子们身心都清净,一餐确实是足够了。那么这个一餐是跟平常一餐的分量相等,而不是把三餐是一顿吃掉。我看到有不少持午的,他们那个钵好大啊!那个一钵饭,我们三餐都吃不了,他居然一餐就能把它吃掉。所以细细地去打听打听,持午的人,几乎一百个持午的人,有九十个都有肠胃病。撑坏了嘛,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不要轻易去学这个,因为净土经典里面,往生是信、愿、持名,没有说一定要持午才能往生,不持午就不能往生,这个我们在三经五经里面,都没有这个说法的。所以,大家在饮食方面要放心。修行,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你吃多了,会昏沉,精神提不起来。你肚子空的,饿的时候也不行,也没有办法办道。所以,禅宗他们对这个就不甚讲求。禅宗禅堂里面,从前老法师告诉我们,他们除了三餐饭之外,还有三道点心。为什么呢?因为禅堂参禅打坐,要保持着不饥不饱,所以,它采取的是少吃多餐。因为你吃饱了,坐在那里就打瞌睡,就昏沉了;不吃呢,心里发慌坐不住。所以,他一定要维持着状况是不饥不饱,这是很正确的。实在讲,念佛堂又何尝不如此呢?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能够把饮食减少,的确是好事情,省事。你看一天忙三餐饭,那么多时间去料理,实在讲是毫无意义,的确是很浪费。我过去在台中,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是日中一食,但他并不讲求这个过中。他一天吃一餐,为什么呢?省事啊!煮三餐多麻烦,一餐省事。为了省事,吃一餐,他吃的量很少。老师的确非常难得,一直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烧饭、洗衣服都是自己,没有人照顾。一直到九十多岁,才有个学生去照顾他。超过九十岁的时候,才接受人家的照顾,九十岁之前,他不让人照顾,他都是自己做。我们跟他很熟,也学他的生活方式。他吃饭,就是一个带把的小锅,小锅带个把子,锅是它,碗也是它,他是饭菜煮在一起,你看多省事。洗就洗一个,真正是简单,非常简单。别人看到,唉啊,苦得不得了,他自己快乐得不得了。乐在其中啊!这样,他时间就多了。时间多了,他做他的弘法利生的事业。信徒有些人,晚上请他去吃饭,他也不拒绝,他照样去参加,也去应酬一点。这是大乘菩萨法,他对于这些不拘束的。当然,不是他晚上想吃,故意叫人去请他,不是,那就错了,那就真的叫犯戒了,破斋了。所以,这个斋的意义,我们要懂得,帮助身心的清净,是这个意思,斋清净。斋就是心清净,身清净,戒律清净。戒律叫行为,身与意的造作修善断恶,戒清净。斋是身心清净,是这么个意思。

我们这个世间,要想真正做到心、身、行为都清净,实实在在是难。第一个,我们里面有烦恼习气,内不净。外面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在诱惑,几个人能够禁得起这个诱惑呢?这个修行就难了。所以身心、行持要清净,非常非常不容易。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清净,佛就说,那你超过极乐世界为善百岁啊!其实佛已经看透了,你二十四小时是决定做不到的,所以佛才这么说。这是真的,我们不要说是一日一夜了,十分钟都做不到。这个是实在话,这个地方佛的深意,我们明了,它这个很深的意思,那就是劝我们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到达极乐世界,这个斋戒清净,可以说个个人都是满分,百分之百的满分。下面佛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了。

所以者何?

这是为什么呢?

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好,每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成就自己的净业。我们念佛往生,在修净业,这个不是善业,不是恶业,修净业,这是修身心清净。行为也清净,行为里面断恶修善,不著断恶修善之相,这个行就清净了。如果我们做了好事,还常常念到,我什么时候做了多少多少好事,样样都记在心里,都不能够舍掉,这个好事是做善事,这个不是净业,心不清净,还有牵挂。所以,断恶修善,都不要把它放在心里,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随时随处去做,不要放在心里,这个心就清净了。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叫净业。这是说那边的好处。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

“此”是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日十夜,当然这个就更难了。

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这是第二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用他方诸佛国土。

何以故?

为什么呢?

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到这是一小段,说明他方的国土,在这一个时劫因缘之中,在我们同一个时间之中,他们现在的环境比我们好。我们现在是五浊恶世,造业、造恶业容易,几乎不能不造恶业。他方世界善人多,没有这些恶行,所以造恶的机会没有,也就是造恶的缘没有,那么环境比我们这边就好了。这是专讲斋戒清净,积德众善,专从这上面来说。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这一句话,过去大德们听了佛这样讲,我们不晓得他怎么体会。我们今天读这个佛经,的确有很深的体会。我们今天,饮的是苦,吃的是毒,这一点都没错。现在不但肉食里头有毒,素食里头也有毒。你看这个蔬菜,里面有农药。过去没有发明农药,没有农药,所以那个菜的味道跟现在的菜不一样。现在的菜,看样子比从前漂亮。你看我们台湾的蔬菜,跟大陆的蔬菜一比,台湾的蔬菜漂亮。可是味道呢?大陆那个蔬菜鲜美,台湾的蔬菜有毒,有农药啊。米也是如此,台湾的米拿出来漂亮,里面听说有什么化石粉,都有化学东西放在里头。所以现在人每天三餐,服毒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喝的水,的确水里头也有毒,真的是“饮苦食毒,未尝宁息”。那个肉食就更不必说了,我们想象当中,决定有问题。我在过去,早年,有一次我去看师的夫人,方师母,我向她请教一个问题。我说我学佛很久了,肉食断了很久。我说师母你想想看,你在二、三十年前吃的肉,那个肉的味道,跟你现在吃的这个肉的味道会不会一样?她想了好半天,告诉我,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你说猪吧,从前那个猪肉的猪是养在外面的,它在没有被杀之前很自由。它到处跑,它身心愉快,那个情绪不同。现在养猪养在笼子里头,生下来就等于给它坐牢,终生禁监,到时候拿来把它杀掉,它那个心情多苦闷啊!那个肉能还好吃吗?你看看鸡,养的鸡,养鸡场,鸡也在坐牢,一个一个挤一个,动弹不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农村里面养在那里,那个不一样,不相同啊!我从这个地方想象,那个肉的味道绝对不会一样。所以,他们吃的,我请教他们,你们自己想想,果然不一样。这也就是说明,现在这个东西不能吃了。比较起来,海洋里面比较好一点。但是现在海洋污染,也不行,海洋被污染了,水被污染了。那么换一句话说,水族里面东西,大概味道也变了,也不一样了。这是个苦世界,我们天天在吃苦,这个要觉悟啊。所以这个世间,善少恶多,这是讲造作恶业的人多,修善的人少。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出问题呢?我们想挽救这个社会,这个愿心可嘉,值得敬佩,能力做不到。不但我们做不到,诸佛菩萨、神仙来都做不到。你要问为什么?共业所感啊。佛经里面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力量是相等的。众生这个业力太大了,《地藏经》上讲,业力之大,能敌须弥,这业力不可思议。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共业当中,还有别业。我们自己明白,自己认识清楚,在共业当中,我们自己可以保全。但是善恶一定要辨别清楚,要知道断恶修善,我们才能够避免这个共业。决定要求生净土,才能够永远保住我们的幸福快乐。这是佛把这个原因,为我们说出来了。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这一段是佛教导我们要受持经法,佛的苦心,完全流露出来。“授”是给我们,经典里面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觉悟。“法”是修学的方法,把修学的方法告诉我们,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也能像佛一样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成就圆满。经法我们今天得到了,这一本经是一切经中第一经。古大德为我们做了详细的比较,让我们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当中,认识哪个是第一。隋唐时代,中国、韩国、日本的高僧大德们,做了一次比较,比较的结果,大家公认,一切经中,《华严》第一。《华严》是根本法轮,《华严经》也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里面的佛学概论,圆满的法轮,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全都在《华严》里面。《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华严》才达到究竟圆满。怎么圆满的呢?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满,这个要明白。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来做个比较呢?《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华严经》的归宿是这一部经,《华严经》的总结是这一部经,《华严》是归《无量寿》,《无量寿经》是第一。《无量寿经》,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继续不断去追,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是净宗的根本。你看世尊为我们讲这一部《无量寿经》,哪一句哪一个字离开四十八愿?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而已。所以,我们选择四十八愿做早课的念诵经文,道理就在此地。这是特地为我们净宗同学编了一个课诵本。四十八愿里面有四十八条,那一愿第一呢?这个古德也几乎是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啊!这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十八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啊!所以,整个佛法,归纳到最后,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展开,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扩大,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再一扩大,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顶尖啊!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我过去对《华严》是特别喜欢,特别爱好,一出家就喜欢《华严经》。过去讲《华严》,讲了十七年,现在不讲了,讲《无量寿》了。我这个是精进,我是进步,我不是退步,我是精进啊!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那么晚课,我们就选的三十二到三十七,到这一品,做为晚课念诵的经文。为什么呢?持戒念佛,改过自新。这个六品经文里面,给我们说明,哪些是恶,哪些是善。

 

 

 

 

 

 

 

 

 

 

 

 

 

 

 

 

 

 

 

 

第七十三卷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那么晚课,我们就选的三十二到三十七,到这一品,做为晚课念诵的经文。为什么呢?持戒念佛,改过自新。这个六品经文里面,给我们说明,哪些是恶,哪些是善。我们每一天读诵,心里明白了,恶一定要断,决定不能做;善一定要修,就知道怎样断恶修善。所以,特别选这两段经文,做为我们早晚的课诵。这个课诵本推出来之后,不少同修用这个课诵本,得到利益,来告诉我,我们学了真的就管用,这个修行才有真实的利益。所以要“悉持思之”。“持”是受持,我们要接受,接受过来要保持,不能丢掉。要常常去思惟,思惟佛所讲的道理,思惟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悉奉行之”,思惟明白之后要去做,要把它做到,这叫学佛。学得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一样。我们早课念四十八愿,没有别的目的,我们的心愿跟佛一样。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行,我们的解、行,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心、愿、解、行跟佛都同,你怎么会不往生呢?决定往生嘛。你不会到别的地方去,自自然然感应道交,必定得生。这个是决定生净土的修行方法,所以,一定要奉行,要认真去做。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不但我们自己要认真这样做,你要学佛的慈悲。佛要度一切,要度一切,先要度家人。家里面尊卑,“尊”是长辈,“卑”是晚辈。男女眷属,这是讲家亲眷属。朋友,换一句话说,凡是你所认识的人,你都有义务去劝他学佛,你都应该去帮助他们学佛,转相教化,“转相教语”。你要教他,要把佛法这些道理,佛法的好处,真正的利益,要给他说明。佛法的传授,要懂得观机。所以,你看佛菩萨接引众生,他也有几个原则,这个原则叫“四悉檀”,四悉檀第一个,世界悉檀。“悉檀”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普遍的布施。四种普遍的布施,第一个它的内容,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要给人唱反调。我们要想劝他学佛,看他喜欢什么,随顺着他的喜欢,他就喜欢听。譬如说喜欢打牌的,你就跟他讲,你要想把那个牌打得好,打得一流,我教你一个方法。什么方法?佛法啊。他就很容易接受了。佛法里有这个?有!佛法什么都有。所以他喜欢什么,你就告诉他那一样东西。为什么?他就欢喜,他觉得这个对他有利益,他就很容易接受了。这都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佛法开智慧,有了智慧就高明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第一了,没有第二的。无论干什么都第一,没有第二,所以,你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学佛的第一,一流的。如果你不会的话,你说,“那个造罪业了,那个不行”,那人家掉头就去了。你怎么能劝人呢?那不可能嘛,一定要懂得。所以,在利行,一定要懂得了解他的心理,遵守佛的接引众生的原则,逐渐逐渐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一定要把世间法导入正途,换句话说,在一切欢乐的场合当中,你能够培养清净心,培养真实智慧,那不是第一是什么呢?小乘佛法是保守的,所以戒律很严,适合于过去的时代。过去农业时代,是保守的时代,大家欢喜那种型式。现在这个世纪,是开放的时代,那种保守的,在现在就很难让人接受了。所以,大乘佛法是开放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经,我们没见到,敦煌壁画里面,你们去看,佛在升座讲经,许多大众在这儿听,空中好多天女在那里唱歌、奏乐,载歌载舞,那个场面多美啊!这是大乘法,小乘法一看掉头就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小乘人五千退席。他看到他看不惯,他就走了,小乘。你要懂得利益众生,要懂得辗转去教化。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几句是教给我们自行,我们自己修行,要懂得“约检”。“约”是约束,不能够放逸,要懂得收敛。要懂得约束,要知道检点,这个样子身心才能够清净。“和顺义理”,与众生相处,要和睦,要随顺。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和顺的意思。要明白,“义”就是当做的,“理”是合理。换句话说,合情合理,欢乐慈孝。这个孝的意思,就包含得太广太深了,包含的是真实的圆满。我们讲幸福美满,这个孝是包含的圆满,真的是究竟圆满,都在这个字里面。欢乐慈都是那个孝的起用,都是孝表现在生活行为之中。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如果我们言语造作,要是违犯了佛的教诫,就应当去忏悔。忏悔诸位要记住,忏悔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忏悔不是求佛菩萨原谅我们,不是求佛菩萨赦免我,不是这个意思,许多人忏悔是这样的心态忏悔,搞错了。忏悔真正的意思,是改过自新,后不再做,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不贰过。过失,我知道了,下一次我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正的忏悔。所以,一定要晓得,忏悔里头最常见的,是“责心忏悔”,我们良心责备,我们不再做这个恶事。

去恶就善,

就是断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朝闻夕改。

早晨听到一些道理,听了之后,就要想改过自新,这叫真正修行。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学佛大概还不到半年,接触佛法不到半年,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有一天告诉我,我那个时候向他请教了问题,因为觉得佛法确实是好,但是那个时候有工作,不能专心来修学。专心修学,那当然最理想的是出家,把一切都摆脱掉,专心来修学。我就向章嘉大师请教,这个愿望能不能成就。章嘉大师就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然后他老人家给我解释,他说可是有很多人求,求了没有应,他说都不是不应,他求得不如法。如理如法地去求,一定有感应,不如理不如法,是不会有感应的。这一段经文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有求必应。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这是讲我们对于佛经的态度,要把佛经当做真实的珍宝。诸位要晓得,世间什么样的珍宝都是假的,有什么用处呢?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啊。你有那么多珍宝,阎罗王也不收贿赂,你也不能多活一天,不能买命,不能免恶道。由此可知,那个珍宝没用。所以我看人家戴着那些,我都叫它说砖头瓦块,破铜烂铁。人家戴的金银,我一看破铜烂铁,砖头瓦块,没用嘛,不能解决问题。你说好了,帮助你生活过得富裕一点。说老实话,造业啊。老师那个日中一食,快乐无比。我在台中,我的确是跟老师学,我学他的生活方式,我学了五年,我也一天吃一餐。我是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他说,哦!你八个月了?我说是啊!他说,怎么样?你觉得身体怎么样?我说身体蛮好。他桌子一拍,“永久这样做下去,一生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就是富有。你虽然有财富,你还不知足。那我呢?我没事了,一切财富对我都不起作用了,知足叫真乐,常乐啊!生活简单,开销很小,日子很好过,你说这个多快乐。真正的乐,有智慧的人晓得,世间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知道要有钱,有好多产业,他才觉得那个多累赘啊!譬如说,你有房子,房子漏了还找人来修,这个事情多麻烦。还要什么缴税,填表,乱七八糟东西,这个东西都是烦人的事情,是不是?像我就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你说这个多自在。什么事都没有,这个世间,哪一样事情都与我没有关系,不相干的事,这个才叫真正自在。什么是宝呢?经典是宝,特别是这个《无量寿经》,这是宝中的第一宝。我们得到它,可以了生死,可以出六道轮回,可以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什么东西能跟它相比!可惜世间人不认识,拿在手上看得很轻,不晓得它的价值。佛在此地点醒我们,就像贫穷人得到宝,那么样的欢喜,那么样的珍惜。我们就体会这一点,得到之后了,就依凭这个宝,改往修来。读读经,想想从前所思、所见、所作、所为,跟经上讲的都相反,这才明白了,从前错了,依照经典的标准,把它改正过来,“改往修来”。过去也不必后悔,过去就过去了,只要能把毛病习气改过来就好。“洒心易行”,这个洒跟洗刷的洗是一个意思,把心里面妄想、执著、烦恼、习气,把它洗掉。用什么东西洗呢?读经,念佛。用读经、念佛的方法,把心里头肮脏东西洗干净。“行”是行为,过去行为有错误,现在统统换过来,这个“易”是改换过来。从前是恶行,现在我换成善行;从前我是染污行,现在换成清净行,那就行了。能这样做,就有求必应。“感降”,感是感应,感应降临。自自然然就感应了,为什么呢?我们的心,善心、善愿、善行,一切诸佛菩萨都善,善与善感应,感得诸佛护念,善神拥护。如果我们的心恶念多,心恶行恶,那也有感应,跟什么感应呢?这个宇宙之间,有很多恶鬼、恶神,跟他志同道合,他感应来了,他也来加持你。加持你什么?让你做更重的恶,做更大的恶,将来堕更苦的地狱,他就来帮助你干这个。所以,这个感应是自然的,善与善相感,恶与恶相感。“所愿辄得”,有求必应。我们求往生西方,那怎么会得不到呢!一定会得到。这段文我们要好好地记住,非常宝贵的教训啊!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这是说佛教化的具体成果。“佛所行处”,这个意思是讲佛法,佛教育推行的处所,是这个意思。佛教育推行的处所、弘扬的处所、教化的处所,是这个意思,不是佛走过的地方。也不是说这里供一个佛像,那个没有用处。佛的教学,佛的教育,在这个地方普遍地弘扬,这么一个地方。这个“国”是国家,“邑”是城市。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还是上古的时代,地球上并没有大的统一的国家出现,还没有。我们中国统一,是秦始皇时代才统一,才出现。在那个以前,都是诸侯,都是小国,部落一样,都是小国。国邑就是一个国家的都城,实在讲,那个时候,一个国家大概只有一个城市,顶多两三个城市,那就是很大的国了。“丘聚”就是乡村。这是说都市跟乡村,没有不蒙佛陀教化的,只要佛教育建立在这个地方,一定得到佛的教化。

天下和顺,

这是讲人和。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佛教导我们要慈悲、要和睦,特别是教我们三福、六和。人人都能够遵守,天下怎么会不和顺呢?人只要一和,就风调雨顺了。为什么呢?环境跟着人心转,人心善良,环境就非常美好。依报随着正报转,因为依报是正报变现出来的一部份。这当中的密切关系,唯有佛在经上说得详细,说得明白。所以“天下和顺”,这是人与人相处,都能够随顺。个个人都能够恒顺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所感得的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是什么?天和啊。应当下雨的时候,就有雨水;应当晴天的时候,就晴空万里,没有灾害。“灾厉不起”,这是时和。没有暴风,像我们世间有飓风,有暴风、台风,这都带来灾害,豪雨也会带来灾害,这些都没有。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地震,还有海啸,这些灾厉统统都没有,这是善心所感。

国丰民安,

“丰”是丰富。丰富有两种,一个是物产丰富,大家在物质生活上享受,这就提高了;另外,是文化道德的丰厚,精神生活美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好。国丰、民安,老百姓人人安居乐业,身心安稳。这是佛教化的成就。

兵戈无用。

这一句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外患,用不着养很多军队保护这个国。它没有外患,没有人欺负你,没有用武之处。

崇德兴仁,

佛教育当中推崇的是道德,每一个人心里面,都存着仁爱,想自己都能够想别人。

务修礼让。

人人懂礼,人人都能够忍让,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没有争执的。现在竞争太激烈了,竞争就带来整个社会动荡的不安。佛教育里面提倡的是礼让,每一个人能够守礼,能够忍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各得其所”好啊!我们从这一小段,你看它的政治,看它的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福利,短短的几句经文,都说尽了。这一段经文,实实在在也说明,佛法乃今世所必需。这是欧阳竟无,从前在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佛法是今世所必须”。我们看到这一段文,你晓得确确实实是必需的,它带给我们确确实实是幸福,是美满。事业的成就,社会的安全,国家的富强,世界和平,佛教育确实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得到的。现在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佛教是宗教,以为佛教是迷信,因为这个障碍,他不接触了,对于这个珍宝,他就没有办法认识了,他不能得其用了。所以,这个“迷信”,实实在在是非常大的障碍。我们过去在年轻,也是把佛教当做迷信,因为它是迷信,所以,接触的意愿就没有了,远远不如其他宗教。我这个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法当做哲学一个科目给我讲,做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叫“佛经哲学”。我听了之后,才知道佛教这么好,才晓得。确实像佛在《华严》里面、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既然知道、明白了,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去推广。经上讲的“转相教语”,我们要把它做到。现在实在讲,科学工具帮了很大的忙,我们录音带、录影带,在大量的印经书,确确实实比过去几年有很大的进展。可是,还要努力。多数人都明白佛法的真相,知道佛法的好处了,这个社会就会接受佛法的教导,我们就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释迦牟尼佛自称,佛对于我们,真的超过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关怀。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世尊在这个世间示现作佛,当然在那个时候,有一些人缘成熟了,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释迦就示现佛身,来度这些众生,来示现成佛。佛教导我们的,就是“以善攻恶”,以善对治恶业,让我们修善,对治作恶。恶是三界六道、生死流转的业因,善则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六道轮回,太苦太苦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所以他前面讲这个善,就不是普通的善了,不是六道里面三善道的善,要超越六道,要了生死,要出三界。“令获五德”,这个五德,就是前面讲的五戒。“升无为之安”,晋升获得无为之安,“无为”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了生死,出三界。有为就有生有灭,无为是无生无灭。往生到西方世界,那就是无为之安,轮回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到达西方世界是无量寿,说实在的是永远的无量寿,是真实的无量寿,而不是有量之无量。有量之无量,那是阿弥陀佛的应化。你到那个地方已经成佛了,成佛是真实的无量,不是有量的无量。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佛这一段,现在来看是预言啊,释迦牟尼佛的预言。这个预言,都兑现了。“吾般泥洹”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我们世俗人讲,佛死了以后。“经道渐灭”,佛的教化传的时代久了,逐渐逐渐变质,到最后也会断灭了。佛的法运,一共是一万两千年。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所传下来的很纯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话,几乎都能够证果。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逐渐变质了,不像从前那么纯了,“像”就是相似,虽然不纯,还很像。所以,修行证果的人少了,但是,开悟的、得定的、生天的很多。第三个一千年以后,总共有一万年,叫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的第一个一千年,照外国人的算法。要照中国人的算法呢,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采取中国传统的这个计算法。用他们的算法,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大概三千零二十一年,就是第二个一千年刚刚开始,愈传愈讹,有假的东西掺杂在里面,不纯了,佛法不纯了,“经道渐灭”。“人民谄伪”,人心对佛法也不像从前那么尊重,也不像以前那么认真。纵然信佛,虽信,里面打了许许多多的问号,怀疑啊。“复为众恶”,老毛病、老习气又犯了。这个话里头,味道很深。“又犯了“,你想想看这什么味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可能我们也学佛。我们接受佛法,把我们毛病习气都改了。轮回里头又转几圈,现在老毛病又犯了,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会遭到这么困难呢?说实在话,佛陀在世的时候,给我们讲这个经,我们没认真,没认真想往生,要往生不就没事了嘛,那现在都做菩萨了,那就不是凡夫了。就是一个大错误,没有往生,没有求往生啊。你看学佛的人多少,几个人去求往生?不求往生的人,一转世,毛病又犯了。犯得可不轻,又造重恶了。前面所讲的那个五恶、十恶都犯了,“五烧五痛,久后转剧”,这个苦难一定是一世比一世要重,一世比一世苦。这些全是事实,佛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怎么能不警觉呢!

汝等转相教诫,

佛在这里又劝导我们,我们今天明白了,这是很幸运了,把佛法真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得度了。但是看看许许多多人,还在迷惑颠倒。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那是可以原谅的。已经接触到佛法,正在认真努力修学佛法,而修的是颠倒的,修的是这一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来生毛病习气还要出来的,那不究竟啊!一定要帮助他。

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一定要依教奉行,决定不能够违犯。佛的心比我们父母的心还要慈悲,佛是念念希望我们好,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说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于他有什么好处?说实在话,与他根本不相关。佛无求于我们,我们讲老实话,对佛没有能报答的。佛什么都不求,哪用什么报答,没有法子报答。唯一报答的,就是依教奉行,转相教诫,我们能够转相教诫,这就是佛的愿望。符合佛的愿望,这才能报佛恩啊。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从三十二品到这个地方,听了佛这么多教诲之后,弥勒菩萨说了,世间人所造的恶,所受的果报,“如是如是”,跟佛讲的完全一样。佛都看到了,佛都说出来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弥勒菩萨在此地,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见证。弥勒是等觉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人。西方极乐世界他去过,这个地方六道轮回他也清楚。他来给我们做见证,证明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完全是真相。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这是对佛的赞叹。佛对于这一些众生,这一些世人,平等的慈悲,这个“皆”是平等,没有等差的,平等的慈悲,“哀”是怜悯。佛的愿望是“悉度脱之”,是希望这一些众生个个都成佛,而且希望大家快快成佛,不希望你在这个六道里面老是拖延,希望你快快成佛。快快成佛,除这个法门之外,就没有第二个法门了。所以,净土法门,古大德讲,叫“门余大道”,“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以外的一条大道,成佛大道。所以,这个经就是成佛之道。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要辨别清楚,我们的心就定了,定在这一部经上,这一生当中,没有怀疑,没有忧虑,也不忧虑,决定成就。

受佛重诲,

佛在此地,是一而三、三而四,重复地劝勉我们,重复的教诲我们,这是慈悲到了极处。

不敢违失。

我们也应当像弥勒菩萨一样,不敢违背,不敢把佛的教诲离开,“失”就是离开。不能违背,不能离开。所以,经典天天要读诵,意思不明了要听经,唯有真正清楚、真正明白,才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做就是修。

 

 

 

 

 

 

 

 

 

 

 

 

 

 

 

 

 

 

 

 

 

 

 

 

 

 

 

 

 

 

 

 

 

第七十四卷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在这一品里面,我们会看到西方世界与我们娑婆世界两位导师,加持与会的大众,让大家都能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就是“作证转”。在三转法轮当中,这是拿出证据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西方世界,确确实实存在,决定不是虚妄的。当时有这个情况发生,虽然事隔三千年,经典的记载,承传必定是有根据的,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要能够相信经典的记载,相信历史。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

这是世尊给当时在会的大众一个提示,我们现在讲提议,一个提议:你们大家想不想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在这个地方,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个别号,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别号,也在经题里面显示出来,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以及诸菩萨阿罗汉等”,这是西方世界的弥陀的学生。学生众里面,有这个统统是讲自分的能力,不讲佛加持。若说佛加持呢?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平等的。如果说自分修证功夫,假如是破了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菩萨。如果只破见思,还没有断无明,等于他方世界的阿罗汉。所以,这个名词是自分所称的。如果是佛力加持,那统统是平等。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了解,要清楚。以及他们“所居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

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佛教给大家的方法。佛讲经,大家都坐在那儿听。你要想见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得起来,面向西方,太阳落的地方,西方。“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两句里面说明了,三业清净,三业真诚,三业恭敬,三业就是身、口、意,这个就能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阿难在大会里面非常乖巧,阿难一听到佛这么说,他立刻就从座起了,他的动作比别人快。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阿难尊者在前面曾经听世尊讲西方极乐世界,详细地给大家作了介绍,所以他非常欢喜,想见佛陀,想见西方殊胜的状况,而且发愿,“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到,感应之快,感应的不可思议。你看阿难这一拜下去,还没起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显现在他的面前了,他都看到了。看到阿弥陀佛,“容颜”容貌颜色,既广又大。我们在“赞佛偈”里面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赞叹佛的报身,佛的身相现起来,就像在虚空当中一样,在虚空当中“如黄金山”,佛的身都是显现的金色,“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当然一切诸佛世界,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不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刹土都见到了,我们看底下就晓得了。

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由此可知,世尊在这一次会里面,给我们介绍的没错,十方诸佛真的来作证明了,一切诸佛都赞叹,就像本师赞叹阿弥陀佛一样。本师怎样赞叹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净土三经,净土三经里面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一切诸佛如来也是这样的赞叹。这个里面赞叹最殊胜的一句,我们应该牢牢地记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把阿弥陀佛赞叹到顶点了。如果诸位能够细细体会这个意思,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那么《无量寿经》,一定也是经中之王,一个道理嘛。弥陀名号,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名号之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孔老夫子讲,举一隅,我们要以三隅反,你才能看到,这一个经典、法门无比的殊胜。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古来许许多多的大德,到晚年接触到这个法门了,统统放下,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道理就在此地。他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如果他不是真正搞清楚,怎么肯放下,我们说怎么舍得放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原来经中之王,佛中之王,那个我们不归依,我们归依谁啊!末后这一句很难得,“无碍无断”,无碍是没有障碍,就是一切诸佛的赞叹,尽虚空、遍法界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无碍。无断,就是诸佛如来对于阿弥陀佛的赞叹从来没有中断过。那么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是一切如来在尽虚空遍法界,演说没断过啊!佛在我们这个地方说,到另外一个地方又讲,无论到什么地方,确实没中断过。就以释迦牟尼佛来说,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依黄念祖的意见,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多大呢?是一百亿个银河系。佛在我们这里讲了,可能就到别的星球轮流去讲,没断过啊!

阿难白言,

阿难尊者见到了,跟世尊说。

彼佛净刹,得未曾有,

他见了之后,十方诸佛的刹土他也见到了,这一比较之下,都比不上极乐世界庄严。极乐世界最殊胜、最庄严的是什么?我们要清楚,绝不是在物质的受用上的庄严。如果讲物质上、六尘的受用上来说,世尊告诉我们,比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的佛国土很多很多,西方世界比不上。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庄严,令一切诸佛这样赞叹呢?教学的庄严,证果的庄严,这是诸佛世界没有的。你看,一切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成了阿鞞跋致的菩萨,这个不容易。阿鞞跋致,七地以上啊。像我们这个凡夫,烦恼一品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当了七地菩萨了,这个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没有。他方国土,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阿僧祇劫,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跟它算一算,大概只要三劫、四劫就成佛了。三劫、四劫跟三个阿僧祇劫,跟无量劫,不能比啊!就好比要学一样东西,人家要学两三百年都学不会,在阿弥陀佛那里,两三个小时就学完了。就好比是说这么快速,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旳,所以诸佛赞叹。这阿难见到的,阿难一见到的时候,

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那么我们现在问,阿难尊者现在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这个地方看到他发愿,阿难求生啊!阿难是世尊教下的传人,我们晓得这三藏经典是他集结的,是他传下来的。他又是禅宗的传人,他是禅宗的二祖。禅宗是世尊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所以,阿难也是禅宗的传人。他现在在哪里,他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知道的?《无量寿经》这儿有,他发愿求生西方。所以,这是证明。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

这些经文,我们要牢记在心。什么人能往生?过去生中已经亲近无量诸佛,“众植德本”啊。我们想想,我们在前面看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万万是亿,四百亿,诸位想想,四百亿佛,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还没发心想往生,只是动一个念头,希望我们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意思往生。那么阿难尊者的善根超过他们,阿难有意思往生,一听的时候,他就动了往生的念头。我们今天有缘,缘成熟了。什么缘呢?“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啊!这个缘成熟了。怎么晓得成熟呢?我们也发了往生的念头,尤其是一种强烈的往生念头,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就是你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个善根,这一生当中成熟了。《弥陀经》上讲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过去念《弥陀经》,不知道经上讲的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不可以少,那当然要相当一个数字,这个相当数字到底是多少,我们不知道。这《无量寿经》一念才晓得,最起码,我们现在知道,要超过四百亿佛。你过去生中,供养的诸佛,已经超过四百亿佛,你才比阿阇王子强,你才有这个往生的念头啊。所以,这个法门,我们通常劝人,人家不能接受,不能认真修行,我们点点头。为什么呢?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他要是听了就相信,想发心往生,哦!这个不得了啊!这个很不平常,这个不简单。为什么呢?我们就知道了,他的善根成熟了,而且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善根,善根成熟了。善根不成熟,那个心起不来。所以,这个是世间第一等的善根。我常说,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没有第一等的善根福报,这个法门他不会动念头,他不会动心。第一等的善根福报,能有几人呢?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因缘。

“植众德本”,这个“德本”在此地讲,就是跟阿弥陀佛结了缘,你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啊。

如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这一句要紧啊。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导阿难尊者往生的方法,这一句是往生的方法。阿难想往生,前面世尊给他证明,他的善根成熟,他过去曾经亲近无量诸佛,善根成熟。那么怎么去呢?方法教给他,这个地方讲的方法,比《观无量寿经》讲的就简单了,《观无量寿经》可以说是这一句的详细说明。应当“一心归依”,什么叫归,什么叫依?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下午举行了归依,我看看大概有三百多位同修。了不起啊,你们一心归依、瞻仰阿弥陀佛,将来这三百多人都要往生,三百多尊佛出世啊!这个还得了,这不得了的事啊!我们归依,有一个录音带,过去这一边同修们发心,曾经做成了CD片,镭射的激光片,希望大家能多听几遍。这个“瞻仰”,就是念佛。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念佛的方法有三种: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个观想、观像,都不是属于瞻仰。那么由此可知,世尊不用念佛,而用瞻仰,这个用意也非常之深,可以跟念佛,会合起来看,我们就了解它的真实义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念佛,心里头一定要有佛。口里念佛,心里没有佛,不行,那个是没有用处的。古人笑话这些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不相应。一定要心、愿、解、行,与佛都能够相应,这样才是真正的念佛,这个就真的瞻仰。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你看沟通多快啊。世尊这话还没说完,阿弥陀佛光就放出来了。他们的沟通、配合,非常的默契。释迦牟尼佛一讲完,阿弥陀佛就放光。这个放光就是给世尊证明,佛所讲的没错,佛所教的方法也不错。同时这个佛光,佛光里面,出现了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从佛的光明当中出现,这就叫佛光普照一切诸佛的刹土,“皆悉明现”。“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现在眼前。“如处一寻”,一寻是很短的距离,那么换句话,就在眼前,你一定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一寻是多长呢?它是长度的单位,古时候,这个度量衡,八尺叫一寻,十尺叫一丈,可见得还不到一丈。八尺这么远的距离,那你当然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

佛光注照。我们平常这个光,是日月灯光,我们现在接触的光是日月灯光。日、月、灯光,这个波长,我们现在讲光波,现在这个常识我们有了,比这个光波长的光我们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我们也见不到。可见得我们的肉眼,能力非常有限,非常有限,见到东西不多。佛光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藉着科学仪器,我们晓得,有X光,有红外线,我们现在能够晓得,波度长短不同的还有不少种。这些光波能够透过物质,能够透过人体,和日、月、灯光这个光波不一样。佛的光波就更奇妙了,他这个光一照的时候,我们不必用仪器,世间里头六道轮回里面状况,都见到了。天道我们看不到,饿鬼道我们也看不到,地狱道我们也看不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个世间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我们也见不到。佛的光明一照,统统出现了,全都见到了。

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

这是诸天,色界天、欲界天天人的官殿。

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这一切里面,包括饿鬼道跟地狱道,统统在佛光当中出现,佛说的没错啊。这是阿难与与会大众,大家亲眼所见的。所以,这一段算是历史的见证。我们今天看,这是历史的见证,怎么能不相信呢。下面这是比喻。

譬如日出,

这是把佛光比喻作日出。

明照世间。

在黑夜的时候,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境界我们也见不到。太阳出来了,我们见到了。这就好比佛光出现了,诸佛刹土、六道轮回,统统见到了。下面这补出来。

乃至泥犂、

泥犁就是地狱,地狱也看到了。

溪谷、幽冥之处,

幽冥指饿鬼道,溪谷里面是什么?是龙所居住的,畜生道里面的龙。有很多畜生,我们肉眼也见不到,这个也都看见了。

悉大开辟,皆同一色。

因为佛光照下去,都得佛光明的加持,所有一切众生,都得殊胜的利益了。

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这是比喻,好像这个世界,动物、植物种类繁多,如果在大水,淹到水里面,那就看到这个水的颜色,其他都看不到。这是用比喻,比喻“皆同一色”,佛的金光照耀之下,所有一切境界,都变成金色的。这个比喻我们不难懂,因为现在人,很多戴太阳眼镜。我们戴上红色的太阳眼镜,看到所有境界,都以为镀了红色的;戴个蓝色的眼镜,看到都是蓝色的;绿色的眼镜,都看到是绿色的。佛是金光所照,所有境界都现成金色的。这是这个意思,它用水来做比喻,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用这个来比喻。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佛光也像这样,看到所有的境界都是金色的,这是因为是金色光明所照的。那么说到这个地方,佛放光,菩萨放光,罗汉也放光,那个大小当然不同。可是我们凡夫眼光很浅,凡夫看的大概都差不多,因为我们这个心量不大。魔也会放光,妖魔鬼怪也会放光,魔的光明,也是金色的。魔也有修持,也有大福报,他的光明也是金色光明。跟佛光不相同的地方呢,佛的金光你接触到,身上感觉到非常快乐,非常舒适,光明是柔软的,不刺眼睛。魔的金色光明,它刺眼睛,像太阳光一样,刺眼睛,接触到身上的时候不舒服,感觉到不舒服。就像这大热天,在太阳底下不舒服,光刺眼睛。同样是金光,从这个地方能够辨别,这是光也有邪正之分。这个里头意思很深,很广,诸位很冷静地去观察,你能够开智慧。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这一段也作了一个比较。声闻是阿罗汉,菩萨就包括了等觉菩萨,跟佛就很接近了,但是,菩萨的光明、声闻缘觉的光明,在弥陀佛光之下,完全没有了,显现不出来了。譬如我们这边,灯光很亮,在太阳底下,这灯光就没有了。为什么呢?阳光太强,显不出它的光明。菩萨的光明,在佛光之下,就像萤火之光比太阳一样。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所以,这一会实在不可思议。世尊不但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给我们作了详细的报告,没想到在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出现了,把世尊所说的,统统给大家作了一个证明,让你都看到了。这个是二土世尊的加持,阿弥陀佛加持大众,释迦牟尼佛加持大众,见到了。“此会四众”,“四众”,是讲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我们今天讲男居士、女居士,这是四种。除四种之外,佛讲经的道场,都有天龙八部参与。他们不仅是护法,他也来听经。我们今天这个道场也不例外,也有菩萨声闻、天龙八部,我们肉眼看不见。他看得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统统都见到极乐世界了,都见到阿弥陀佛了,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弟子们,他们的活动,这些状况,统统见到了。就像世尊前面所说的,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

阿弥陀佛坐在讲台上。

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

看到世尊说法的法会,这也就是法会的状况,“菩萨恭敬围绕”。这种也是诸佛所赞叹的,也是超胜第一,说明师资道合。阿弥陀佛是老师,其他是学生,老师真诚慈悲、热心教导,学生真诚亲近、恭敬地学习。对老师没有一丝毫怀疑,百分之百地顺从,能依教奉行。看到这一个状况,这也是诸佛刹土里面少见的。你看我们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当年讲经的法会里面,还有一些徒弟,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还怀疑,还反对。带头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也是归依释迦牟尼佛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剃,度受了戒的弟子。他带了一批调皮捣蛋、专门给佛找麻烦的,专门在外面做坏事,败坏僧团荣誉的。你看,还有这些弟子。释迦如是,其他诸佛想必也没有例外。唯独阿弥陀佛没有,没有这些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所以这也是阿弥陀佛庄严里面无比殊胜,超越诸佛的地方。

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这是比喻,就像须弥山一样。它不是一般的须弥山,须弥山“王”。我们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那么换句话说就有一百亿座须弥山。当然每一个须弥山,高度不可能完全是一样的。我们这个世界人心不一样,所以依报环境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人心一样,怎么一样呢?每一个人心里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没有牵肠挂肚的,所以大家心都清净,现的世界清净平等。在不平等的境况之下,那个须弥山大小一定也不一样。须弥山王呢?在一百亿座须弥山当中最大的,那它就成王了,举这个做比喻。须弥山出于海面,很高大的这么一座山。须弥山实在讲,并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以,我们不可以把喜马拉雅山当做须弥山。你要把这个当须弥山,有很多地方讲不通。佛告诉我们,须弥山的北面是北瞿卢洲,是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地方,北瞿卢洲衣食自然,人不要去劳作,衣食自然,寿命都是一千岁,没有短命的。那么,我们现在看我们的这个地球上的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西马拉雅山的北面是西藏,西藏人没有活一千岁的,没有个个都活一千岁,这证明须弥山不在我们地球上。或者须弥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的中心,这个是黄念祖老居士他这样的说法,说得也蛮有道理的。佛经上所说的,都是佛的现量境界,所谓“现量”就是亲眼所见,不是猜测,不是理想,是亲眼所见。我们凡夫的肉眼,见的能力太小了,刚才讲,在无量光波里面,我们只见一小段,比这个一小段长的看见不到,短的也看不到。佛的眼睛,是所有一切无量的光波,他统统见得清楚,见的明白。所以,他所看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不相同。要依我们的见,依我们的心量,去猜测佛的境界,那就会大错特错。那佛会不会骗我们呢?佛不会骗我们。为什么呢?佛的境界,我们可以证明,那就是我们要如何突破我们六根的能量。譬如我们今天我们的眼睛只能见到这光波,怎样突破,使比这个波长的,我们也能见到;比这个波短的,我们也能见到,我们跟佛完全一样,能不能突破呢?能。用什么方法突破呢?佛给我们讲,用定,用定功。所以,佛说了,我们的能力丧失了。什么原因丧失的?本来我们的能力跟佛完全一样,现在丧失掉了,为什么会丧失呢?佛在《华严经》上说得清楚。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完全一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一句话把我们这个病根说出来。我们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所以把我们的能量变得这么小,可怜啊。假如把这一切妄想、执著我们都断掉了,我们的能力又恢复了。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导,没有别的,无非就是破妄想、执著而已,诸位一定要明了。那么既然破妄想、执著,佛为什么又在许多经典里面,教我们执著,教我们妄想?这是佛对初学人的,这个要知道,初学人,叫以毒攻毒。所以,“择善固执”,佛教制定许多戒律,叫你遵守,那就是执著,那是以毒攻毒。前面不是说吗?以善攻恶啊!你懂这个意思,这是在教学,第一个层次。将来再往上提升呢,愈往上提升,那个执著、妄想就愈来愈放宽了,到华严会上,完全开放。华严会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稍稍有一点执著,那就是障碍啊。《华严》到无障碍的法界,那是最高级的修行。我们中国孔老夫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七十,随心所欲,不踰矩”。那个随心所欲,就好像是事事无碍。虽然事事无碍,样样都合规矩,没有乱,样样都如法度。并不是破坏法律,破坏制度,没有,样样合法,样样自在,入了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层次,是要往上不断去提升,这是对的,不可以执著,停留在一个阶段。就像我们念书,今年念一年级,一年级不错,老师也很好,同学也很处得来,不想升级了。有没有这种人呢?希望明年还念一年级,后年还念一年级,那这就是愚痴,那就错了。明年要提升念二年级啊,后年再提升念三年级。往上面去,下面就舍掉了,就放下,就舍掉了。这底下不肯舍,老是不肯放下,那换句话说,你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你的境界,不能向上提升,这个我们要明了。要知道佛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意趣,教学的方法,我们懂得。

须弥山,佛告诉我们是四宝所成,所以这个山能放光明。“无有杂秽”,清净光明。“及异形类”,没有其他杂的形类,它很庄严,很整齐。“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须弥山当中是四天王,四天王居住的地方;须弥山顶是忉利天,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王所住的地方。这个里面有圣有贤,有菩萨有诸佛化现在其中,所以说是圣贤共住。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

前面这么一大段,都是阿难尊者记录的,记录下来当时的盛况:弥陀现身、放光的盛况,

第七十五卷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

前面这么一大段,都是阿难尊者记录的,记录下来当时的盛况:弥陀现身、放光的盛况,阿难尊者记录下来的。“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见到这个境界,非常欢喜,“踊跃作礼”。

以头着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这个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三藐三佛陀”是正等正觉,这是南无阿弥陀正等正觉。要我们用中文翻译的话,这样子翻译法。这是恭敬、礼拜、称念。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

“诸天”,包括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都见到光明。蜎飞蠕动,畜生,这是讲的小动物,像似蚊虫、蚂蚁,这一类的小动物,凡是佛光注照,它们都得到好处,都得到利益。它的疾苦,在这个时候,在佛的光明之下,它中止了,休止了,生欢喜心。“忧恼”,就是忧悲苦恼,在佛光之下它也中止了,这个时候也停止了。“莫不解脱”,这个“解”,解开的心念,所谓心结、烦恼。烦恼消除了,这个叫解。“脱”是离开苦恼,离开苦恼就解脱。“悉皆慈心作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啊。都能生起慈悲心,都想做好事,都想作善,“欢喜快乐”。得益的浅深,当然是个个人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在那里呢?每一个众生,他的业力、习气不一样,业力轻的人、习气薄的人,得的利益就大。反过来,烦恼重的人、习气深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小。总而言之,没有不得利益的。这底下一段,是讲天乐的供养。

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鼓是鼓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演奏。没有人演奏,自自然然这个音乐在空中。“五音”,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交响乐。因为它有许多种乐器,这是交响乐,这是天乐供养。

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这是其他佛国天人散花供佛,这大家也见到了。所以见到西方世界,见到诸佛国土,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不是呆板的,生动的。佛与菩萨、一切大众,他们的活动状况,统统见到了。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

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国土,“百千俱胝那由他”,就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的距离。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神通之力,让我们见到。而且西方极乐世界,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非常明净的天眼,看八尺的距离。我们眼睛看八尺距离,也看得很清楚,用不着净天眼啊。这就是说看得非常仔细,看得非常的清楚。

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我们看见他了,他有没有看见我们呢?他也看见我们了。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我们看得见他,他看不见我们。眼睛张得再大,他也看不见我们。在这个景观之下,我们看见他,他看见我们,彼此可以对话。这真正不可思议啊!

悉遍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他们也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无量寿经》,大众在围绕听的,这个欢喜的状况。阿弥陀佛世界人看到了,十方诸佛刹土那些人,也都看到了。那么我们要问问,我们现在这一会,他们有没有看到?当然看到,必定如是。彼土佛天,见到我们这道场,听到我们这边道场,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些什么。不仅如此,也知道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所以不能胡思乱想。我跟大家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历史见证来看,显示世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阿难尊者一见到就想去,我们现在不想去,没见到,没听到啊。今天看到这段经文,等于见到了。阿难见到了,我们也都见到了。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弥勒菩萨来为我们作证,证明释迦牟尼佛的话,句句真实,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请看经文: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

这两位都是法会的当机者。

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

这问他,你们有没有看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佛所居住的宫殿楼阁、大众所居住的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七重罗网?有没有见到,地面上的庄严?

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

这是空中的庄严。空中有欲界天人、有色界天人,这个色究竟天是色界的天人,天人在空中散花,供养佛及大众,空中庄严。这个地方,我怕大家怀疑,西方世界,我们不是说了嘛,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怎么会有欲界、色界天呢?如果要有欲界、色界天,这不变成六道了吗!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啊!对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一些诸天,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六道天人来散花。六道里面天人,怎么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正如同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众鸟,像《弥陀经》上讲的,白鹤、孔雀、鹦鹉,都能够说话,那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道。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这一些天人亦复如是。空中的庄严。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唯然”是很恭敬地答复。佛一问,是的,见到了!唯然,见到了,都已经见到了。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前面是见,见色相;这是听声音。阿弥陀佛在那里讲经说法,你们有没有听到?听到了,阿弥陀佛在教化众生啊!此地的这些众生,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因为众生,除佛之外,都称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西方世界只有菩萨,菩萨也是众生。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大众听经,当然听经里面一定也有发问,也有讨论,这就不用那么细说了,这种状况我们都能够联想得到。阿难都听到了,阿难表示,大众个个都听到了,个个都见到啊。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

这个是弥陀的本愿,本经所叙说的,佛在《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这又给我们作证明。你有没有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称为“净行”,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行净业。这个我们要晓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是修净业,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在这个世间是修善业,而非净业,将来只能在三善道享福,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你的业不净。西方世界称净土,这要很清楚,很明白。怎样净法呢?心清净。心怎么清净呢?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染污,你的心就清净了。我们想想,我们每天念佛,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们要求生净土,天天念回向偈,愿生极乐国,天天念,可是心不清净,身不清净,不能往生啊!就是经上讲的,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了,为什么不能往生?就是心不清净,行不清净。“行”是生活行为,表现在外面的,心是里面,里外都不清净。念佛回向,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去不了。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去了,这决定要去了,一定要里外都清净。里的清净,对于这个世间,不但世间,出世间法,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世法佛法都要放下。你们看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的开始,他告诉我们,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这个夹杂里面,包括诵经。譬如说,我们一心想要求生净土,我们每天念《金刚经》,念《普门品》,念《地藏经》,念一大堆的经,夹杂啦!不能往生啊!夹杂时候,你心不清净。怎么个不清净法,大家自己冷静想一想就晓得了,不用我多说。世法里面,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心里放不下,这个心不清净,世出世间法都被染污了。如果要达到清净,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的心才会清净。放下,听着,是叫你心里的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照做,该干什么活还干什么活。事照做,心里头不沾染,那么你做的这个事呢?断一切恶,是做事,修一切善也是做事,这个事就不叫善业了,叫净业,断恶修善都是属于净业。心清净了,不染著了。我做这个善事,做了好事,心里头牢牢地记住,你看!我捐多少钱,作多少功德!一生一世都忘不掉,那是善,那个不净,心被污染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特别是《般若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做,要认真努去做,决定不著相,不执著,心干净。这样心清净,行也清净,这叫菩萨。

所以,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你不受菩萨戒,诸佛菩萨看到你都恭敬你。菩萨,都承认你是菩萨。受了菩萨戒,身心不清净,别人称你菩萨,自己也觉得我是菩萨了,诸佛菩萨不承认,连那个鬼神也不承认你是菩萨,假菩萨,不是真的,冒充菩萨!那假的,冒充的,不但没有好处,还有罪过。不是菩萨,冒充菩萨,这还得了吗?所以一定要晓得,要修清净心。这个经好啊,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看这标示得多么清楚,多明白。简单,扼要。这是这部经最大的好处,为什么?我们不去读《华严》,不去讲《华严》,《华严经》要像我讲这个经,这样的进度,这种讲法,一部《华严经》要讲五千个小时。现在的人,谁有时间用五千个小时,来听一部《华严经》啊?不可能。就是茏笼统统,不要细说,简单扼要地说,要把《华严经》讲圆满,至少也要三千个小时。《华严》麻烦,详细是详细,显得啰嗦,抓不到纲领。这个经好哇,《华严经》的浓缩,全部《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说得详细一点,但是详细,太详细了,纲领抓不到。我们的人心太粗了。细心的人可以,聪明的人,细心的人可以。我们这样粗心大意,《华严》上抓不到纲领。这个经还行,这个经不太长,如果在这个经上再抓不住纲领呢,就念小本《弥陀经》,那就比这个更要容易,更简单了。那才能得受用。所以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对于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关键之所在。

所以,这个“净行”就很重要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起到晚上睡觉,处世待人接物,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心,修清净行。你果然会了,那你这一生往生,决定是上品,不是中下。净行是普贤菩萨修的,不是普通的菩萨。无论做什么事情,身心清净,事事清净,心清净,语清净,言清净,行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这叫净行之众。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都是普贤菩萨,他们都是修普贤行的。普贤是高级的,普贤行是最高级的,我们也把它列在修行五个科目之中。就好像五层楼一样,五层大楼,普贤行是最高的一层。最高的一层,它底下有基础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修法?我们先修第一层。第一层是什么呢?三福,我们从这修起。三福里面包括十一条,第一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第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第一福。第二福有三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在这一段。可见得,这个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包括三福里面前面两种。三归依,什么叫三归依,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归的基础是建立在孝亲、尊师、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建立的三归五戒。没有底下这个基础,三归五戒都落空了。好像盖楼房,我们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这个不能不知道。第三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第一个阶段,好像这个五层大楼,第一层,包括这么多内容。

第二个层次,六和,教我们怎样与人相处,与大众相处。最难的是意见的沟通,这个最难,“见和同解”这一条最难。怎么样我们跟大家能够做到见和同解?一般人听到之后,决定做不到。是不是真做不到呢?真做不到,佛教给我们怎样做到:心清净就做到了。他争我不争,我跟他就和啦。清净能够包容不清净,不清净不能包容清净。清净可以包容不清净,正如同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呢?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呢?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呢?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这个见和就同解了,同诸佛菩萨啊。不是叫你同一切人,同诸佛菩萨,同真心法性,叫你在这里同。不是在妄想上同,不是在分别执著上同,那个同不了的,那是妄。我们要跟真同,跟真心同,跟本性同,这就同了。只要这个一同,下面五个那就迎刃而解了,一丝毫的困难都没有了。戒同修,守法,一切自然守法。身同住,同在这个国土,同在这个社会。口无诤,他争我不争,就没有争了。遇到争论,这个方法很好,他看你不顺眼,骂你,你就乖乖地听,他骂个两个钟点,骂累了,就不骂了是不是?没事!没事!笑笑,没事。这个方法好得很啊!人家要打你,你不要还手,让他打,打了几下,他下不了台了,他打不下去了。你看,打,人家不还手。不打,这怎么办?是不是?下不了台了。是啊!这两个相骂,两个相打,程度一般高。一个高的,一个低的,绝没事情。你哪里看到一个老头跟三岁小孩打架,你有没有看到?没有看到过吧!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也骂不起来。一个心清净,一个心污染,打不起来,闹不起来。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所以最难的,见和同解,那个见解要相同。今天我跟大家的讲法,是深入了一层,这个完全都是真实的。

再往上,这才能真正的入佛了,学三学了,戒、定、慧三学,再学菩萨的六度,最高级的,普贤十愿。普贤十愿完全是清净平等觉来修的,如果没有清净平等觉,哪来的普贤十愿。所以,那是最高级的修行法。我们向往,我们明了,我们从最基层去做,向着这个目标就对了。步步踏实,他们的感应,不可思议。“游处虚空”,他为什么能够游行在虚空呢?道理在那里呢?他们无心,就自在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游行虚空呢?我们心里有压力,好沉重啊!压在地下了,是不是。再重一点,就往下面去了,这怎么能往上飘呢?没有压力,所以说一身轻松,这是实实在在的。你要是试验呢?爬楼梯就晓得了。你从底下楼梯,一步一步地爬到五楼来,你感觉到一身轻松,好像是走平地一样的,就证明你的心里没有压力,你的心比较清净。如果走上来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累,走到上面的时候都喘气了,都走不动了,这就晓得你烦恼很多,你的压力很重。那要登山,就更明显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过去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讲座里面有一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郊游,那个时候郊游最近的地方,就是彰化的八卦山。在那个时候,三十年前,八卦山上只有一条很窄的公路上去,上面房子并不多,老师带着这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爬山,老师第一个登到山顶。老师七十多岁了,第一个登到山顶,学生一个个爬得是还喘气。老师说,你看你们这些没有用的小孩啊!没用的小孩,我七十岁了,走上来的时候,走到山顶,不累,没喘气。心清净,身体轻,身体清净,爬山跟走平地一样。我们看到这里是果,你想到那是什么因?“净行”啊,身心清净,没有丝毫污染。“游处虚空,宫殿随身”,这个宫殿随身,就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十足的证明。“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这是讲的活动空间之大,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世界大众们,他们生活的大环境。我们读到这个地方,的确是非常羡慕,羡慕就要赶快去啊!我们从台湾飞到这里,四个多钟点,人家不要,一念之间,十方诸佛刹土就到了。

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

这一句是净念相继,你看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还念阿弥陀佛。并没有说我们念佛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你就不必再念阿弥陀佛啦!到了极乐世界,还念阿弥陀佛。这个很奇怪,阿弥陀佛老听着我们念他,他耳不烦?这是我们世间人的一个妄想,其实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要加上南无,归依无量觉,阿弥陀是无量,佛是觉,归依无量觉啊。阿弥陀佛听到点头:正确,念念不忘归依无量觉,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要觉而不迷,阿弥陀佛是这个意思。他怎么会厌呢?念到成佛了,成佛还念这个佛号。为什么呢?教化众生。我们是这个法门成就的,成佛的,还以这个法门度众生,净念相继。

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

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你有没有见到呢?

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弥勒菩萨在这里答应,就像所说,这一桩一桩我们统统都见到了。不但见到这些,佛还没有说,没有提起的,弥勒菩萨还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些人还在那里受苦,弥勒菩萨说了。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的,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个胎生不是真的,还是莲华化生。“胎”是形容苦,胎生苦啊!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些人,还在过苦日子,世尊把它比喻做胎生。问弥勒菩萨,你们有没有见到?见到了,弥勒菩萨也见到了。

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

你看那些人多快乐,虽然受苦,受什么苦呢?没有见佛,没有闻法,除了见佛闻法之外,他们的生活状况,就像夜摩天人一样。夜摩天比忉利天还要高一级,像天人一样快乐。那他苦在哪里呢?不见佛苦,不闻法苦。不见佛、不闻法,像前面极乐世界的人,游处虚空,宫殿随身,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他们没有啊,他们做不到,这就比喻做胎生,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状况,下面一品要详细说明。世尊非常慈悲,希望我们不要去做这一类众生。其实,不见佛、不闻法,也不过是五百年而已,五百年,我们这个世间五百年,极乐世界人寿都无量,那五百年算什么!所以说,纵然住在边地也很幸福,我也很恭喜他了,也难得了,总算是超越六道轮回了,不过比那个九品往生的人,耽误一些时间就是了。

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这一段,是弥勒菩萨见到一般念佛,九品往生的。九品往生的都是莲华化生,他看得很清楚。

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其实胎生还是化生,这里不可以误会。为什么缘故?实在讲,为什么缘故,有一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佛、就闻法,而有一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马上就见佛、闻法?他的疑问在这个地方。所谓胎生,下面一品经里面要为我们说明原因。在这个地方,我们略略地提一提:他是疑心没有断尽,疑惑。那既然疑没有断尽,他怎么能往生呢?他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一种试探的这个心情。听说西方这些这么好,我就拼命念佛求往生,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不更好吗?这样的心,而不是完全肯定,没有丝毫怀疑的心,那人家就是九品往生了。他这是对自己或者是对阿弥陀佛,这个疑没有断,因此,这个地方有一点障碍,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立刻见佛闻法。佛用胎生来做比喻,如果要克实而论,所有往生的人,包括这个地方所讲的胎生边地,都是莲华化生。西方世界,世尊为我们讲的很清楚,是平等的世界,我们在第一天介绍经题的时候,就跟诸位说明了,阿弥陀佛所以被称为佛中之王,他这些功德庄严,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就是用平等法,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平等,你看上从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法界怎么会平等呢?一个法界里面就无量差别了,何况九法界,决定不平等的。他用一个平等法,这是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什么平等法呢?信、愿、持名。文殊、普贤也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我们今天还是用信、愿、持名往生的。我们跟文殊、普贤,差异太大太大了,但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旳方法,居然是相同的,这个不可思议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平等。他是以平等法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因平等,果平等。一切经里头没有,一切世界里头没有,所以,他称为佛中之王。就是凭这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这个人,使这个人立刻就等同七地以上的菩萨。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一下就把你拉到七地菩萨的这个境界。你所显示出来的智慧、神通、道力,跟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两样,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没有两样。这从那里来的呢?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不可思议。对于存着疑心往生的这些人,这些往生的人还是信、愿、持名,就是信里头有一点怀疑。我拚命,我很认真努力地念,认真求阿弥陀佛,绝对不会输于九品的。他一个念头,就是“有”很好,我就往生了;没有,没有就算了,也就不在乎了。就是这么一个念头、这么一个妄想没断。这是生到边地的。阿弥陀佛是平等加持,平等,为什么他得不到呢?他这一念疑情没断,是他的业障,障碍了佛力的加持。他要是一觉悟,这个念头断了,立刻就入品。五百年是最高的限度,有些人到那边几天,他就觉悟了,他就不怀疑了,那马上就入品了。有些人要等个几年、几十年不定,最长五百年,五百年是最长的限期。明天我们来讨论这一段,这一段也很有味道。

 

 

 

 

 

 

 

 

 

 

 

 

 

 

第七十六卷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这是第一类的。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世尊在这一段的开示里面,主要的是提醒我们,往生最好不要生在边地,生在边地见佛闻法,要耽误五百年这么长的时间。虽然说,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的寿命之中,五百岁的确是非常的短暂,可是我们想想,如果在这个世间,要落后五百年,我们一定会觉察到,有许许多多后面的同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超过我们前面太多太多。我们虽生西方,落在他们的后面,必定是这个状况,佛在此地很慈悲地提醒我们。这第一段里面,是不能了解,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在这个地方起了疑惑,疑惑心。虽然疑惑,他还是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两句很重要。虽然疑惑,他为什么还往生?可见得,他修行的确没有落在人后。这个里面,修诸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信、愿、持名,这是功德,信、愿、持名是功德。所以,他能生西方净土。为什么不能入品呢?这个品就是九品,为什么不能入品,是因为他不了佛智。这一句话是总说,哪些佛智呢?下面给我们说了四种,佛智是总说。

“不思议智”,佛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古大德把这一段经文,配在四智里面为我们说明,那我们就很容易懂得了。法相唯识里面讲的四智,这个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我们也称它作“四智菩提”。“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个四种觉悟,四智菩提,是对迷情的凡夫而说的,因为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转变成八识。这八识不是觉悟,八识是迷惑才有。觉悟呢,就把八识转变为四智了。所以教下就说,修行贵在“转识成智”。这一句话,确实说得不错。修行,修行的成就是什么?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这话说得是没错,可是真正要会转,的确相当不容易。

《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中国佛教界里面是很富盛名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经典,自古至今的注解,一百多种,可见得大家对这部经的喜爱。这么多人注解,其中权威的注解,也就是大家公认注得好的,至少有十几种。明朝末年交光大师,他跟莲池大师是同时代的,交光大师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他的《楞严经》注解,叫《正脉疏》,在这个序文里面,他写他注经的因缘。他是往生的时候到了,也就是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忽然想起来,他说《楞严经》自古以来虽然有很多注解,并没有把佛的意思说清楚,都在那里猜测,摸索。他要发心给《楞严经》作个注解,向阿弥陀佛请假。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了,他向阿弥陀佛请假,我把这个经注好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点点头,同意了,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就作这个《楞严经》的注解。

他这个注子,跟古注不同,见解确实不一样。古注多半是配合天台家的三止、三观,向这个方向来解释《楞严》,而交光大师的见解,是脱离了天台,完全就经典里面所说的意趣来解经,解释这个奢摩他、三摩、禅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倡的“舍识用根”。因为古注都没有离开八识,他的看法《楞严》里面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是离开八识,决定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说法高明,的确与古大德的看法不一样,那个解释没错。但是,几个人能够舍识用根呢?这个“根”,是根中之性。譬如说眼根,我们见色,是用眼识见色。识是分别,第六意识分别,我们见到这是花,是叶,这是红的,是黄的,分别啊。这个分别是第六意识,意识在起作用。不但分别,而且执著,执著是第七识。还要深深地落下印象,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印象就是第八识。那么交光大师讲,《楞严经》里面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不用识,用根中之性。也就是说,眼见色,要用见性见;耳闻声呢,要用闻性闻。不用六识,用六根当中的根性。性是真心,是本性。那会用性的人,就是明心见性了,那见性就成佛了。确实符合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讲的教义,这个义趣他解释得没错。但是很难!要是依照经典里面的解释,经文也长,也很难懂,很难体会。

曾经有一些同修问我,他说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什么叫识,什么叫根,什么叫舍识用根?这个问得很好,最简单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从识的作用上去区别:第六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末那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的作用是含藏。阿赖耶像仓库一样,藏识,仓库一样,所有一切五尘落下影子,统统都含藏在这个地方,仓库啊,所以我们讲它的作用是记忆。你为什么会记得呢?因为你藏在阿赖耶识里。

怎样舍识用根呢?实在说,舍识,那起作用就是根,不必再去想什么叫根,不要去想这些,想这些又落在意识里面。古德所谓的,只要把妄离开,不要求真,离开妄自然就是真的了。你再求真,又变成妄了,你有个求的心,那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了。只要把妄舍弃掉,只要把识舍弃掉,你所起的作用,当然是自性嘛。那么我们见色,要怎样见法?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也看得很清楚,不是说没有分别,就看不清楚。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不是照得清清楚楚嘛,它有没有分别?它没有分别!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见色不分别色相。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分别心,也不要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给诸位说,你所见的这个色相,一切色相决定是平等的。为什么不平等呢?因为你有执著,你有分别,它就不平等了。离开分别执著,平等的。决定不落印象,这个太难太难。不落印象,不用阿赖耶识;不执著,不用末那识;不分别,不用第六识,这叫舍识。舍识之后的作用,我们眼见色,是见性见;耳闻声,闻性闻;这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这样的境界。这个是粗说、略说,我们能够体会一点这个意思。深说、广说,那就不可思议。所以,此地再加上“不思议智”,这个不思议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前五识,它能够成就一切佛法。

佛法是觉悟之法,诸位要记住,佛是觉悟的意思,说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说佛学是觉悟之学,要懂这个。在一切境界当中,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与大菩萨们,在九法界、在六道,特别在三途里面,度化一切众生,他自己不迷。换一句话说,他自己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是不迷、不邪、不染,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的业障习气再重,他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众生。开悟不是一天开的,不是两天开的,业障重的人,要多生多劫啊。我们前面经文里头读过,能够念佛发愿求生净土的人,我们原来不晓得,以为这个人,叫他念佛,他就念佛了,倒蛮听话的,不知道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这我们不知道。这样深厚的善根现前了,所以,他听了他才能接受,他才欢喜,不是个容易事情。我们看凡夫,只看这一段,没看到后面,没看到前面。佛与大菩萨,把这个人过去生中事情,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明白了,所以他知道。人善根成熟,真的是不容易,太难得太难得了。这样长的时间当中,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没有一次舍弃过我们。换句话说,生生世世、时时刻刻在照顾我们,在帮助我们。这一生,这个缘圆满成熟了,我们居然发心求生净土,信、愿、持名,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智慧,这是成所作智。释迦牟尼佛不跟我们说,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一些人对这个怀疑,也难怪,确实是令人怀疑的。

第二个是“不可称智”,“称”是称扬,包括着赞叹,没有办法称赞,这是讲妙观察智。“观”是佛门里面修行的一个重要原则,佛门里面可以说,流通最普遍的是《般若心经》,流通最普遍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没有一个人没有念过《般若心经》。《般若心经》第一个字,“观”。你能够观呢,那你就自在了。你不会观,那你当然就不自在嘛。观是什么呢?就刚才讲的,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不用第八识,那叫观。如果用心意识,那就不叫观,叫情。所以,你见,叫情见,你这个见解里面带着感情。我们叫感情,佛法叫迷情,凡是情都是迷,都不是智慧。情是迷,不是好东西,情见就是迷惑颠倒。观呢,是理性的、理智的,离开心意识,不用心意识,这叫观。观才能够看到事实真相,有了情在里头,就见不到事实真相。为什么?就产生偏见。偏见、偏爱,事实真相就见不到了。我们俗话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对他自己没有利害关系,他看得就很清楚。那个当局的,对他有利害得失的关系,这个利害得失就把他的智慧蒙蔽了。他观察一桩事情,他先从自己利害得失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讲这是主观而非客观。这个是不可称智,就是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不分别,没有分别,那个观察就妙了。

“大乘广智”,这一句就是转末那成平等性智,平等就广了。我们世间人智慧很小,原因在那里呢?因为自己的心不平等。本来是平等的,本来心量无量无边,现在这个心量变得很小,自私自利,给什么人都划界线,划了好多界线,就像那个蚕一样,作茧自缚。本来是海阔天空的,自己一定要作个茧,把自己关在里面,你说这个多苦呢?这个就是执著,法执、我执。离开一切执著,平等心就现前了,平等心广大无有边际。

“无等无伦”,等是没有跟它平等的,“伦”是没有跟它同类的,这是讲到极处了,最上殊胜的智慧,这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广大圆满,像一面镜子一样,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都照在其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五种智,都是我们真心本性。末后这一句是真心本性之体,前面四句都是讲的作用。 “于此诸智”,这就是指佛这个五种不思议的智慧,他有怀疑。对于这些佛的智慧生怀疑的,我们要能够体谅。真正断疑生信,实在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反而这老实念佛的人不怀疑。那哪些人怀疑?研究教的人怀疑,讲经说法的法师怀疑。为什么呢?他读的经太多了,他佛法了解得太多了,再想想,佛真有这么大的智慧吗?可能这是赞叹佛的,不是真的。像我们平等常讲佛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宗教家们赞叹上帝的话,我们赞叹佛也这么赞叹。从前老百姓赞叹皇帝,万岁,万万岁,哪一个皇帝活到万岁了!做皇帝的人也很笨,你看,当着面打妄语,他不制止,他还笑笑,还接受。当面骗他嘛!万岁,万万岁,是假的,不是真的嘛。因此,教下里面就有很多的法师,大法师、老法师都有,你要向他请教,佛的智慧是不是圆满的?他也会说,佛的确是大智慧,但是也不是真正的圆满。他就怀疑啊!为什么呢?佛也有所不能啊!那佛的智慧就不圆满了。其实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没有不能的。我们看到好像还有这么多众生不能得度,那不是佛没有能力度,不是佛没有智慧度,不是佛没有方法度,而是众生不接受他度,这个就没有法子了。所以佛讲得很好,“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呢?不肯接受。我想帮你忙,确实有能力帮你,你不愿意,不接受,那就没法子。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不是佛的智慧有问题,佛的能力有问题。特别我们读了这部经之后,这个疑问可以说彻底解决了。我们过去初学佛的时候,就打过妄想:假如这个人造了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业,立刻就要堕到地狱,佛有没有能力叫他马上成佛?如果能够叫他马上成佛,那我们承认,没话说,佛的智慧圆满,佛的能力是圆满的,真的是万德万能。如果佛不能叫这个人立刻成佛,佛的智慧不圆满。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确确实实,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悔过,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不退成佛。答案在这个经上啊!我们才了解佛的智慧确实是圆满的,我们对他怀疑,造成自己的障碍。

这一类的人,虽然对佛的智慧怀疑,但是,他还是愿意求生,所以,他有坚定的愿望求生净土。他也念佛,他也修善,他也积德,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当然,临命终时,佛还是来接引他,佛不来接引他,西方在那里,他怎么知道啊!佛还是来接引他。接引他,他就留在边地了。实际上这个边地、化城都是比喻,接引他还是莲华化生。但是,在莲华里面,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前面讲过,莲华里面很快乐,就像在夜摩天宫一样,等到他什么时候觉悟了,啊!我错了,我不应该怀疑佛的智慧,他有这一个念头起来了,他就入品了,就见佛闻法了,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他对于佛这些智慧“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他对于因果报应、往生的这些道理、殊胜的功德利益,他相信。所以他“修习善本,愿生其国”。这个地方讲的“善本”,就是念佛。念佛至善,超越世出世间一切的善法,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这个诸位要晓得。不念佛真正是经上所讲的可怜愍者,为什么不念佛呢?他的善根没成熟。所以,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能接受,他不肯念。老是跟他讲,以后他回头,肯念了,这个也很难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善根没成熟,差那么一点点,外面有好的增上缘,帮助他,就把那一点给它补起来了,他就成熟了,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善友、善缘,就是好的念佛的环境,念佛的同修,他能够常常接触,受他的熏陶,逐渐逐渐他也明白了,也回头了,这是真正的善知识。这讲第一类生边地的原因。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个是第二类的人,第二类生到边地的人。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智慧没有问题,他能够相信,他知道“积集善根,希求佛智”。这个地方讲的“普遍智,无等智”,普遍智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等智就是平等性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就是大圆镜智。对于佛的不思议的智慧,他没有问题,他不怀疑,怀疑自己,自己造的业障太重,造的罪业太深,杀、盗、淫、妄作了不少坏事情,像我这种坏人能往生吗?对这个忧虑。虽然遇到善友、善知识劝导,“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忏悔,往生还是能得生”,他是半信半疑。听说佛这么慈悲,好!我就念,我决定求愿往生,但是对于自己总是疑情没断,没有能够断得干干净净的,总以为自己业障很重,罪孽太深。所以说,“于自善根,不能深信”,对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清净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意志犹豫,无所专据”。这两句话,我们不能够依文解义。依文解义,那就是变成严重的障碍,根本就不能往生。而这种现象,是非常的轻微。如果重啊,他不能往生。只有轻微的状况之下,他“然犹续念不绝”,他佛号不中断,他求生的意愿有啊,佛号没中断。那么由此可知,他对于自己这个信心,确实是有,没有一般求愿往生那么专,那么强烈,那么坚定,他没有。比那些人要差一等,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也能往生,“续得往生”,他也能往生。

这个是说明这两种人,两类。这两类里面,当然里面轻重、广狭、范围是非常的深广。由此可知,这个念佛法门,一定要深信不疑。这深信里面,一定要包括对佛的智慧要深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智慧的建立,佛智所建的,是佛不思议智所立的,是不可称智,所成就的,是大乘广智所感应的,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现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是从这个心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大圆镜智里面现出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阿弥陀佛五种智的成就。我们对这个深信不疑,必须明了佛智,一直到胜智,五种智慧,这才叫真信,能够生到西方世界,见佛闻法。

从第二类的这一些人,我们就明了,我们一定要相信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凡圣一如,本来成佛。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为我们开示的,我们不可以自卑,不可以自暴自弃。虽然造作许多的罪业,为什么会造作,是因为迷而不觉,才犯的错误。这一回过头来觉悟了,那就叫真忏悔。什么叫忏悔?忏悔是真正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了凡圣一如,觉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把我们的心转过来,念头转过来。那么由此可知,一定要有决定的智慧,才能有坚定的信心,然后才决定往生。这是我们从这两段当中得到的教训,我们再看经文。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这个是往生的时候,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到极乐世界,没见到佛,好像到那个地方就中止了,“道止佛国界边”。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边界,说老实话,没有边界,七宝池中莲华化生。不过在莲华里面,华也没有开,华里头也没有佛。那个边界是比喻,边界、疑城、胎生,统统是比喻,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另外还有一个边地,没有。那就不是平等法界了,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啊。所以这统统是比喻,这个七宝城中也是比喻。“城”,关在里面,不能出去,表示不自由,统统是比喻。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这个话说出来了,那是不是阿弥陀佛故意惩罚的呢?不是的,佛心平等的,这个不是佛的障碍,是他自己“心自趣向”,就是他心里还有那一点疑惑,变成障碍了。这我们才明白,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我们在经上听说这个说法,不知道这个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大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晓得。这里看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障碍你不能见佛闻法。这才晓得,这个疑确确实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是根本烦恼之一,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之一,能起这么大的作用。

亦有宝池莲华,

他也是在宝池莲华。

自然受身,

他是化生,自然受身,并不是胎生,还是莲华化生。

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前面讲夜摩天,这个地方讲忉利天。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他没有办法离开他的范围,不像九品往生的,虽然在莲华当中,得佛力的加持,他可以随意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闻法。他不行,他不能出去。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居住的宫殿,在地面上,不能够浮在空中,不能升到空中。不能随意大小,想住的地方大,它就大,想小一点,它就小。它不能随意大小,不能够在空中。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他的苦恼就是这个,把它比做胎生,比做边地。“边地”是什么?没有佛法的地方叫边地,是这个意思。虽然他也在七宝池中,也是莲华化生,但是莲华里面不能见佛闻法,这个就是他自己疑情没有断尽,产生的障碍。那么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念佛,《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大势至菩萨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现在我们几个人见到佛了?你为什么不见佛?你想想这两种疑惑有没有?如果有,不见佛,这个不奇怪了,我有障碍嘛。假如这两种障碍确实没有了,现前也能见佛,有感应。像过去我们读传记,庐山远公大师,他老人家在一生当中,曾经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他为什么见得到?别人为什么见不到?他没有疑,没有障碍,这感应道交啊。虽然见过三次,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过,你就想他的心多清净。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不能见佛,一见佛的时候,心就发狂啊,一定到处讲,我见到佛啦!我见到佛啦!你的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得很,知道我们的程度不够,受都受不了,所以佛也就不现身给我们看了。像远公那样的人,佛示现了三次,你看,如如不动,心地依然是清净的,不染。这个有资格接受佛的感应,我们今天没资格啊!不是佛不慈悲,不能怪佛,怪自己。我们的疑没有断,我们的心很脆弱,经不起境界的考验,是这么个原因。远公到往生临走的时候,才告诉大家。临走的时候,西方境界又现前,他说:缘成熟了,我要往生了,这个境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才说出来。临走的时候才说出来。所以,见佛闻法,这是无比之殊胜。不见佛,不闻法,就是边地,就是胎生,意思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大家不要去想,极乐世界还有一个边地,到底在那里?那你这个疑问就更大了,恐怕去都去不了了,你的问题就更多了。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这个好啊!释迦牟尼佛解释,不是真的胎生,是比喻,胎生是比喻。就是假名胎生,不是真的,是因为这个人智慧不明,就是因为他有疑惑。这个疑情的确是很薄弱,并不很严重,严重不能往生。他能往生,而耽误一段时间不能见佛,他这个疑情是很轻微的,这就在说他智慧不明。“知经复少”,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像我们现在念一部经,甚至于有很多老太婆们,一生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经都不会念,她也能往生,那她是不是都生到边地疑城去呢?不见得。有很多老太婆们往生,瑞相非常好,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的都有。她怎么会在疑城呢?所以,此地这个知经复少,“少”是什么?少是讲的理解太少,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解的,理解得太少,你知道得很浅薄,不够深度,不够深广,意思在这个地方。你对于经义,要有深广的理解,你的疑才会断。我们讲经、听经,用意在那里呢?就是把道理说清楚,事实真相说清楚,修行的方法说清楚,两土的境界说清楚。都清楚了,就断疑生信,目的就在此地。真正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这个经听不听没有关系,不重要。重要是老实念佛,这才是重要的。所有一切经我没有听的,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听不迟。有疑,那个疑要断掉,这个经的力量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佛在《金刚经》上说的。果然信心清净,这个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有比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到你信心清净的时候,这个经就可以舍弃掉了,一心专念,决定得生。这个法门多殊胜,多难得!的确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

 

 

 

 

第七十七卷

 

果然信心清净,这个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有比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到你信心清净的时候,这个经就可以舍弃掉了,一心专念,决定得生。这个法门多殊胜,多难得!的确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哪要那么麻烦。这些殊胜的地方,就是一切诸佛称赞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的道理。佛佛道同,佛佛都平等的,为什么称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方法太巧妙了。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假设有众生,明了深信不疑,佛智乃至胜智,就是前面讲的佛的五种智慧,深信不疑。为什么我们对佛的智慧怀疑,会产生这样大的阻力?这里头有一个道理,我们要知道。这五种智慧,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你不相信佛的智慧,就是不相信自性当中有这个智慧,这个障碍力量太大。生佛不二,凡圣一如,真正的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讲得很清楚,不是佛愿意要这样做法的,也不是佛有意思这样做,自自然然成了一种障碍。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他把信说出六种,第一个就是信自,第二信他。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念佛成佛,要有决定的自信心,我念佛能成佛。我相信阿弥陀佛、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相信他们提供我们这些方法,决定帮助我成佛,这是信他。“自”是主,他是帮助。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佛帮不上忙。你自己有一分信心,佛帮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帮十分忙。这个人他有九分信心,缺一分,所以佛也只能帮九分忙,那一分还让他自己来,是这么个道理。

断除疑惑,

所以要断除疑惑。前面“明信佛智,乃至胜智”,就是相信自己;“断除疑惑”,是相信佛力,相信佛的智慧。

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特别是佛在本经里面跟我们所说的,我们对于净宗,对于阿弥陀佛,对于《无量寿经》,深信不疑,那就是经上所讲的,无量劫来,你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成熟了。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善根,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接触到这无上法门,第一法门,你不可能不怀疑。所以,一个真正不怀疑的,确实善根成熟了。“作诸功德”,这个时候作功德,绝对不要人劝你,不要人鼓励,决定是自动自发,拦都拦不住。作什么功德呢?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修善当中,决定是全心全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作这个功德啊。“至心回向”,“至心”是真心,没有一点虚假,真心。一丝毫的微善,都庄严佛净土。怎样庄严法呢?大家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净土,我们劝一个人改过向善,这就是庄严佛净土。我们劝一个人长斋念佛,这就是庄严佛净土。这个社会上多一个好人,多一个不作恶的人,多一个念佛人,念佛是最善的人,庄严这个社会,庄严这个国家,庄严这个世界,就是庄严佛净土。所以,一个人回头,一个人断恶向善,会影响一家,一家人受感动。一家人行善,会影响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邻里乡党,那就影响社会。这就是佛在前面教给我们,要把佛教育推广。“佛所行处”,是让我们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就是“至心回向”。

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讲九品往生的,没有疑惑的。没有疑惑,相信自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这样去往生,九品往生的,统统都是莲华化生。这经文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是莲华化生。“须臾之顷”,是讲那个速度之快,我们常讲,一刹那,一念之间就是这个意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身相,他的光明、智慧、功德,就跟那些大菩萨没有两样。因为弥陀世尊,他弘愿里面说,生到西方净土,都做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生到那个地方都是七地以上的菩萨。这个是说佛愿力加持的,不是自分。经上讲的菩萨、声闻、天人,那是讲我们自己的功夫,有差别。佛力一加持,是一样的,你决定分不出来,没有差别。我们这个地方,说老实话,因为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世尊随着我们的分别、妄想,说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大家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为什么会没有这个念头呢?平等法界,平等世界,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所以那边的人,他的观念跟我们不相同。我们都落在意识里头,心意识作主;人家那边不用心意识,完全是跟如来果地上四智菩提相应,不用心意识。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他有智慧,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这个就是智慧胜。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不可以把世间聪明当作智慧,那个我们叫世智辩聪,它不是智慧。这是智慧,“智慧胜故”,所以那些老太婆,不认识字的,经也没听过,问她什么都不会不懂,阿弥陀佛……真智慧啊!大智慧啊!我们这讲经说法的,好像世出世间法一样的,没智慧。为什么?不相信,不肯老实念佛。所以智慧跟聪明不一样,那才叫真正智慧。所以,智慧胜故。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

这个“法”是讲修学。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修学,菩萨日常生活,怎么样修行。

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因为他不见佛,不闻法,也见不到这些海会大众,只是在那个莲华里面去享乐,享这个清净之乐。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个把它的原因为我们说出来。是他过去,就是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如果说我们在人道,我们有疑惑,或者是疑佛,或者是疑自己,怀疑自己,都造成这样的障碍。

下面还继续来解释这一段,还没有说完的一些意思,必须要加以解释。这个五百岁,到底是不是一定需要五百岁?这五百岁到底是我们世间五百岁,还是西方极乐世界五百岁呢?这都是一些疑问。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惑”就是迷惑,就是那个疑。疑要断尽了,他就见佛了,就闻法了,海会大众他都见到了。

譬如转轮圣王,

我们看那个经文,它正好是接着前面的。

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这个生活他快不快乐呢?用这个比喻,比喻那些生在边地的这一类往生的人。前面讲两种往生的人,用这个比喻来比喻。“转轮圣王”,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佛经上说过,人寿两万岁的时候,转轮圣王出现在世间。人的寿命长,就是福报大,人心纯善,很少作恶,寿命就长了。这个的确符合佛在经上常常讲的,我们人的福报、智慧、寿命,都是有因果的。寿命为什么长,寿命为什么会短?长短是果,前面有因。杀害众生、吃众生肉,寿命不应该很长。这个大家要晓得,这个不是长寿之因。所以佛说,财布施这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今天大家印经布施,这是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是因,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那么由此可知,人寿两万岁,人心地一定非常慈悲,对于一切动物会爱护。不但对动物都爱护,对植物都爱护,他有这个爱心,他得的寿命就长。所以说,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世出世间,总不外因果的定律。有些人发财了,“你看我很能干,我赚好多好多钱”!我们听了,你能干个什么啊!“那我为什么赚这么多钱”?你前生修的财布施,这一生得的果报啊!比你聪明能干的人多,比你机会好的人多,人家为什么不发财?前生没修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丝毫都不能勉强啊!佛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细心去想想,佛的话很有道理,我们可以采信。可以采信,里面还有一点疑惑,这是叫初学。真正明白了,决定相信,一丝毫都不怀疑,没有疑惑。转轮王不在我们世间,转轮王在哪里呢?可能我们这个太虚空当中,有其他的星球,寿命很长,人的福报很大,转轮王住在那个地方。但是转轮王也常常去巡视巡视他管辖的地区,所以,我那个时候常想,常常有什么外太空不明的飞行物体,什么飞碟啊,大概就是转轮王来视察。要是不是转轮王自己来视察,一定他派的代表到这视察,来看看。轮王,为什么称轮王呢?他那个交通工具像一个轮,圆形的,速度非常快。佛在经上讲,一天一夜它能够巡视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要是照黄老居士的话,就是一个银河系。他能在二十四小时,能够把银河系环绕一周,都看清楚。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飞碟,那个是圆圆的,那个就是轮王的交通工具啊!所以这个很可能,转轮圣王,不是他来了,就是派使节来看看。你们这所有的星球都是他管辖的,都在他的范围之内,这个轮宝嘛。

这比喻他有七宝的监牢狱,什么人犯罪呢?王子犯罪了。念佛的人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阿弥陀佛的弟子犯了过失了,要把他关在监牢狱里面。这是比喻,不是真的,“禁闭其中”。这个宝狱里面,一切的享受跟在皇宫里头没有两样,就比喻这个边地疑城里面的享受,就像忉利天宫,像夜摩天宫的享受一样,这是用这个比喻,饮食、起居都一样。

“而以金锁”这个黄金,那可见得不是平常的手镣脚铐,黄金做的手镣脚铐,把你关起来,你舒不舒服呢?自不自在呢?用这个比喻跟弥勒菩萨说。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弥勒菩萨就说了,他说他一定不会快乐。为什么呢?他被幽禁的时候,何况这个手足还戴了刑具,他怎么会自在,他怎么会快乐,坐牢!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

关在监狱里面这些小王,一定也是念念当中,想什么方法赶快出狱,一定是这个念头。怎么会在监狱里头享福呢?不可能的事情。

求诸近臣,终不从心。

求这些大臣帮帮忙,大臣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办法帮助你啊!

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转轮圣王高兴了,好,把他放出来吧!这才行。轮王要不答应,底下那些大臣作不了主。这个地方,把轮王比作谁呢?轮王比作你的清净心,你的心里面真的觉悟了,回头了,疑惑断尽了,你就见佛闻法了。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堕落在疑城里面这些人,就像前面比喻所说的一样。

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这就是好比王子被囚禁在宝狱之中一样,这个人堕于疑惑,他心里头有疑、有悔。“悔”是后悔,悔也是烦恼。所以,有一些同修,造作罪业,真正想求忏悔,来问我,他说法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忏悔我的罪过?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常常有后悔之心呢?他说有。我说那你糟了。他说为什么?你每后悔一次,又造一次,你这个罪业,那一天能忏悔得了啊!你们想想,对不对?心里头想一次,又造一次。我做了坏事了,对佛菩萨面前说一遍,又造一次。明天,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这糟糕不糟糕,这那里叫忏悔啊!佛菩萨没有办法原谅你的呀,你不断在造,这哪叫忏悔。所以,根本不懂得忏悔的意义。忏悔是后不再造。你身是没有造了,心还在造,那怎么行。应该怎样忏悔法呢?老实念佛嘛!心里头统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罪业都没有了,消得干干净净。我讲,他半信半疑。那有什么法子呢,那就没有办法了。大家头脑要清楚,一定要想清楚,心里头只有佛,一片佛号。功夫成片,罪业消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人家念佛往生那么殊胜,道理在此地。你造罪业时候,每一天向佛菩萨求忏悔,我做了什么坏事,坏事...你又造一遍,明天再忏悔,又造一遍,你这个罪业,永远造不完,愈造愈深。阿赖耶识里印象,你看愈落愈深。那个罪业,哪一天能消掉!很愿意求忏悔,不懂忏悔法,把天天在造业当作忏悔,你说冤枉不冤枉啊。所以这是要晓得的,忏悔第一殊胜就是念佛,很少人知道。我过去读这个经,读《观无量寿经》,慈云灌顶法师的注解,他在注子里面就写得很好,他说过这个事,世间人造极重的罪业,所有一切经忏法都消灭不掉的罪业,念佛能消,能够把它消得干干净净。有道理,非常有道理,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那么他的好处,就是还“由闻佛名,起信心故”,听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他还真念,还求愿往生。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于莲华中不得出现,这就是堕在边地疑城,就用这个来比喻他。

彼处华胎,

他在莲华里面,

犹如园苑宫殿之想。

好像他在花园,在宫殿当中。

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

西方世界是净土,莲华里面是净土,决定没有污染,决定没有造罪业的。

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这个就是五百年当中。这个五百年,是我们世间的五百年。为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时,前面讲得很清楚了,给你讲的多少劫数、多少时间,全部都是我们这个地方的说法,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时,也没有多少劫。成佛十劫,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你就晓得,西方人真的清净,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年月日时是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哪有年月日时。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那么,不见三宝,不见阿弥陀佛,不见海会大众,海会大众是什么?僧宝。不能够听佛说法,法宝。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殊胜的活动,没有办法参加。他没有法子参与,这个就是他的苦处。

不得供养奉事诸佛,

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随念,随着自己意念,能够到达十方诸佛刹土,供佛闻法,也帮助佛教化有缘的众生,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都看到的,佛都跟我们讲过,这些事情。

远离一切殊胜善根,

这个“殊胜善根”就是指的见佛闻法。供佛闻法,这是无比殊胜的善根,他这个时候得不到。

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这就比喻胎生,比喻的边地,是这么个意思。

若此众生,

指这些人,

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这就好比轮王欢喜了,把他放出来了,比喻这个意思。这一段就是讲的忏悔,知道自己的过失、毛病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罪本”是什么呢?就是怀疑啊。一个对佛智怀疑,一个是对自己的善根怀疑,“深自悔责”,深自悔责就是这个时候才一心一意念佛了,以清净心念佛,真诚心念佛,清净真诚里头,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这个时候他就见佛闻法了。九品大众的活动,他都有分,他都得到了。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

只要他一觉悟,他的过失就没有了,他就见到佛了,见到阿弥陀佛。

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

还得要听一段时期,为什么呢?他是刚刚觉悟过来,领悟的能力还不高,还是有一点障碍。他必须要过一段时期,逐渐逐渐恢复到自己能力,得到佛力的加持。当然这是很快的,不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他就能够欢喜,能够开解。佛说法,懂得佛的意思。

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就跟那个九品往生的人一样,可以飞行、变化,分身到十方佛刹,供养诸佛,听闻佛法,修积功德。这一些全是事实真相,佛不会欺骗我们,我们要相信佛,句句话都是真实语。这样殊胜的处所,我们怎能不去呢?除非是你不知道,你要真正晓得有这么一个地方,什么力量都拦阻不了,决定要去啊!所以,对西方世界了解清楚,对我们这个世界也清楚、也明白,这个世界假的啊!人与人之中,那个爱情再深,记住!虚情假意,哪有真的啊!你要当真,你就可怜了,你要吃尽苦头了。所以晓得,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呢?他用的是假心,用的是心意识,心意识是妄心。他不是用的四智,四智是真心。所以,世间人都是假心。他用假心,我也用假心,彼此都清楚,都明白,这个日子就好过啦。不要以为他是真的,我是真的,那苦死了,那个叫迷惑颠倒。你果然觉悟了,嗯!我用假心,他也用假心,这就明白了嘛。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心了,佛菩萨都是真心,我们用的是真心。真心永远不变;假心,早晚温度都不一样,都有差别。这个要晓得。所以,自己不可以蒙蔽自己,不可以欺骗自己。这个非常重要。

汝阿逸多

“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名字,慈氏是他的姓,有些经上说阿逸多是他的姓,慈氏是他的名字,到底是哪一个,但是都有根据。这个就是弥勒菩萨,叫着弥勒菩萨。

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一句话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住。疑惑为什么会造成大的损害,失掉最大的利益?就是不想往生净土,他有疑惑,不想往生净土,这就是疑惑。如果没有疑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个菩萨不想求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为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你自己修行跟度化众生,得到圆满的增上缘啊。我想修行,阿弥陀佛帮助,这个太容易了,菩萨道上一帆风顺,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教化众生,你的智慧、神通、善巧方便,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就跟诸佛大菩萨教化众生没有两样。哪一个菩萨不愿意生净土,哪一个菩萨不愿意见阿弥陀佛呢?只有对西方世界,对《无量寿经》怀疑的人。所以他的损害就太大太大了,失掉了很大的利益了。佛在此地劝勉我们,“应当明信”,可见得不是迷信,佛不叫我们迷信。为什么相信呢?统统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相信了。相信诸佛无上的智慧,当然你就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相信佛的智慧,就相信佛的愿力加持,佛的本愿加持,现在就加持啊。没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个信心一生,就得到佛力加持了,就得到不可思议的威神。

慈氏白言,

弥勒菩萨就说了。

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

弥勒菩萨当然是代我们问的,他那有不知道的,我们不晓得啊!这个世间有不少修善的,这个修善是指学佛,修学其他的法门,修学其他的宗派,不求生净土,是说这一类的人。

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佛把原因说出来了,这一些修行人,什么原因呢?“智慧微浅”,没智慧。《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少、福德少,虽然有缘遇到了,因为没有善根,没有福德,这就是没有智慧。所以,他在打妄想,他在分别执著,西方极乐世界比不上天界。这个天界,是指哪个天界,你们诸位同修一定很清楚,就是弥勒菩萨那个天界,兜率天啊。所以,有不少人要求生弥勒净土,你看多少参禅的,他们的目标,都是在兜率天。“是以非乐”,这个乐就是不喜欢,不喜欢西方极乐世界,不喜欢往生净土,“不求生彼”,他们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弥勒菩萨讲的是实话,为什么呢?说实实在在的,要想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不容易,太难了。到不了内院,还要搞六道轮回,那这个损失就太大太大了。生兜率内院,比生往西方极乐世界难得太多太多了。弥勒菩萨那个地方水准很高,达不到那个水准进不去。不像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水准最低了,每个人都有分。他那个地方水准很高,要修唯心识定,你没有这个功夫,你怎么能到得了兜率天?说老实话,我们一般人世间人修福,能生忉利天的人就不多。忉利天,上品的十善业道啊!那个十善业道,至少要打九十五分以上,生忉利天。你就晓得多难。那个夜摩天、兜率天,要修定,没有定功,到不了那个境界。内院功夫更高,外院是凡夫天,那个定功比内院差很多很多,内院是很高的禅定功夫。所以弥勒菩萨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也是一棒把我们打醒。这是虚妄分别,不求佛刹,这个佛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免轮回”,你怎么能够免除六道轮回。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这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很现实。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不少人就是这样学佛的。他学佛修什么?人天福报。他所种的善根,不能离相,深深地执著,天天在计算,我作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好事,好像还一个本子记住一样,深怕忘掉了。“深著世乐”,对于世间的享受深深执著,贪图世间的享受,贪图人间的福报。虽然在佛门里面修福,他所求的是人天果,他求这个。求人间的富贵,当然会得到。“得报之时,一切丰足”。修因,一定得果,得到果报的时候,在这一段期间当中,你修得多,你得的多。前面说过,你财布施多,你这一生得财富就多,所以说富可敌国,他的富有可以抵得一个国家。这个确确实实的,现在这个世间,大富贵人,私人拥有的财产,美金达几十亿的,有啊!前生修得多,这一生得到的多啊。前生修的法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超过别人。前生修无畏布施了,这一生得健康长寿。这果报嘛。但是,都是人天。“一切丰足”,这一切都满了你的愿望。修因得果,不是菩萨赐福,不是天神赐福,诸位要晓得,是你自己修自己得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菩萨怎么保佑?佛菩萨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方法给我们说明,这就是佛菩萨保佑我们的,是这么一桩事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佛菩萨赐给的,我天天供养佛菩萨,天天拜他,天天香花、水果供养他。误会了,以为我舍一得万报啊,我今天供养菩萨一万块钱,明天就得一百万回来。殊不知,你那个财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不是菩萨赐福给你的,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佛门里面没有迷信啊。虽然一切丰足,你要记住,你没有超越三界,你没有脱离轮回。你的福报享尽了,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几家人得大福报的时候,还肯继续修福!所以,真正有大福报的人,反而修福修得少。他有一百万的财产,拿一万块钱来修福都痛心,都像割肉一样那么痛。不肯修福,迷了。纵然有修福,说老实话,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福德,错种了福田,没有种到真正的福田,被人骗去了。以为在修福,被人骗了,假的福田啊。你看,《楞严经》上不是讲吗,“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假福田像恒河沙那么多,真的福田很少,你怎么会认识。你种福种福,统统种到石头上去了,种到砂土上去了,连老本都蚀掉了。不但没有福,还惹了一身的麻烦,这个要知道啊!很不容易遇到真正的福田啊!反而贫穷人容易遇到,贫穷人种的福比那个大福德的人种的福多。佛门里面种福,不是算钱财多少,是按比例来算的。你一个月只有一千块钱的收入,你能够拿五百块钱来做好事,你拿出你百分之五十,这个比例多大,太大了。你一个月收入十万块钱,你拿出一万块钱,是百分之一,人家百分之五十。将来得果报,他这个果报超过你,超过太多太多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老天爷原来很公平的。富人来生就贫了,穷人来生就富了,不是富的永远富,贫的永远贫,很公平啊。尤其是那个要饭的,很贫穷的,他要来一块钱,几毛钱,他全部都拿来供佛了,百分之百的供养,他来生得的福报是圆满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为什么?他全部的财产都布施出来了,哪一个人能比得上!佛在经上讲的,不会有差错的。

 

 

 

 

 

 

 

 

 

 

 

 

 

 

 

 

 

 

 

 

 

 

 

 

 

 

 

 

 

 

 

 

 

 

第七十八卷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这一段的开示,都是说这个轮回的事实,单单依靠修福没有办法出离轮回。经上这一些教训,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同。那么由此可知,修慧实在是比修福更要重要,而“住真实慧”就是求生净土。前面说出,虽然修福可以得人天的福报,不能出三界。这个地方接着说,即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家亲眷属,要想帮你的忙(这种帮忙,我们在日常修持里面能看到的,一个就是我们修持,为家亲眷属回向;另外一种,家亲眷属过世之后,我们诵经拜忏给他超度),是不是真能帮上忙呢?当然是帮得上忙,但是没有办法帮他脱离轮回,而是在六道里面可以帮助他减少痛苦,帮助他得福报,这个忙帮得上的。要是帮他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这个忙是帮不上的。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

为什么帮不上?此地把原因说出来了。“邪见业王”业就是我们常讲的业力,邪见业力就是恶业,恶业为什么把它称做王呢?王是比喻,它的力量太大了,业力太大了,“能抵须弥,能深大海”,这个《地藏经》上形容的。这个业力太大,原因在此地。“未能舍离”业没有消掉,福不能救。消业,诸位要知道,慧才能消业。定能伏,定功深把这个业伏住了,它不起作用,我们也能够暂时得自在。慧生出来之后呢,业力就转变了,转烦恼为菩提,转变成菩提。慧要紧,唯有慧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这个人没智慧、没有定力,单单靠福不能救他。这就是“邪见业王未能舍离”,他的恶业没消掉,是这么一个原因。“常处轮回而不自在”,在轮回六道里面,舍生受身是业力支配的,业力在做主,你自己没有办法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投生到哪一道就投生到哪一道,这个你办不到,业力在支配你。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佛这一些教训,不但我们自己得到殊胜的利益了,知道怎样修行,同时让我们慧眼发现了。慧眼发现了,使我们能够观察世法里面邪、正、是、非,世间法里面,我们不迷了。更重要的,佛法里面也有真、妄,也有邪、正、是、非,我们没有慧眼,把假的佛法当做真的,把邪法当做正法。实在说,不仅如此。我们没有智慧,甚至于连善恶都不能辨别,利害都不能明了,这就叫愚痴。这个一段经文我们要多念几遍,要熟熟的把它记住,这是愚痴之人。这是佛对弥勒、阿难说,你们看这个世间愚痴人,这愚痴人可能就是我自己,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真假吗?可是要冷静,不要用感情,要用理智,细心去观察,不难体会到。因为这里有标准:但以“世智辩聪”,他是用的世间的聪明智慧,这就不是真智慧。

什么叫世间聪明智慧呢?什么叫佛法真智慧呢?在这个外表上来看是辩才无碍,真的不容易看出来。可是仔细一观察呢,不难看出来。从什么地方看呢?真智慧是清净心里面生的,他那种无碍辩才,他心地清净。心地清净就决定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没有这个东西,这是真智慧,这是真的。如果贪、嗔、痴、慢还继续在增长,增益就是增长,益是添、增,也是增加的意思,那这个就决定是世智辩聪了。世智辩聪不是好事情,我们佛门常讲八难,八难里面就有世智辩聪,这个人就遭难了。遭什么难呢?不能学佛,不能开悟,也就是说他不能得定,不能开悟。从这个地方冷静去观察,邪、正、是、非不难辨别。明白之后,我们自己心清净。不是正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对他的态度敬而远之。因为我们学普贤行,对于邪门外道、对于妖魔鬼怪都恭敬,都像佛一样的恭敬,没有差别,只是不加赞叹。不赞叹、不跟他学,这就是远之,敬而远之。敬是礼敬,决定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恭敬,这就是正法。邪正就从这个地方辨别了。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里面贪、嗔、痴、慢这些烦恼、习气还没能断尽,云何出离生死大难,这就是六道轮回,他是决定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

这样的人在我们世间很多,我们常常看见,特别是在世间大富大贵之家,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有雄厚的财力,他修布施,他在佛门里面作诸功德,作大福田。

取相分别,情执深重,

这两句就不行了。我们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过去梁武帝在世的时候,他的地位是国王,他有财富,在佛门里做了不少的好事,修福,南朝四百八十座寺庙他建的。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几十万人出家,他当大护法。那个时候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了,跟梁武帝见面了,梁武帝听说印度来了一位高僧,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很尊重,迎请到宫廷里面来供养。梁武帝向达摩祖师请教,他说:“我这一生在佛门里面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说了一句老实话,说了实话,说:“并无功德。”梁武帝这是凉水浇头,兴趣就没有了,听了当然不太高兴。吃完饭达摩走了,从此以后不再理他了。达摩祖师没有人护法了,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一个慧可认识他。佛门的不打妄语,不奉承人。假如那个时候梁武帝要赞叹,唉呀!你这个功德大了,哦!不得了不得了,那梁武帝一定是他的大护法。可是佛门不可以这样做法。他做的什么?福啊。你看梁武帝心里头、口里面表现出来的“取相分别,情执深重”,功德就没有了。假如他要是问:“我的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福德只能得人天福报,只能得这个。我们一定要辨别的清清楚楚,希望我们要懂得修功德,而不是修福德。

“取相”就是著相,做的些好事念念不忘。你看我们佛门有很多做好事的,在佛门里面,现在建一个道场,名字一定要挂上去,出了钱出一根柱子,柱子上要刻个名字,弟子某某人奉献的,要刻个名字,著相啊!唯恐佛把他的功德忘记了,刻了名字常常叫佛看见。这是著相、分别,这个不行,这个都变成福德了。什么叫功德呢?功是功夫,德是你的收获。持戒是功,得定是德;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功是因,德是果报。所以功德别人不能代修,福德可以。我有福可以送给你,我有钱可以送给你用,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你住,那个功德呢?我有智慧,我的智慧没办法给你;我有能力,我的能力没有办法给你,那是德。所以福报可以与人共享,功德没有办法分给人,一丝一毫都没有法子分给人,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要知道修学。所以我们断恶修善不要著相,不要分别,要把情执舍掉。情是什么?感情,感情用事。情要舍掉,用什么呢?用智慧,要用理智。实实在在说,这个情跟智表现在外面,作用是一样的,是相同的,很难辨别。表现在外面就是爱。我们佛法讲慈悲,世间人讲爱,如果有分别、有执著的这个爱,就是情;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平等的爱、真诚的爱,那就是智慧。所以智跟情是一体的两面,觉悟的情就叫智,智要迷了就叫情,就这么回事情,迷悟不同,说两个名词是一桩事情。迷了叫情,悟了叫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诸佛菩萨悟了,他有智,智,说实在话,真的感情,真情啊。迷人用的那个情,前面跟大家讲,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觉悟是真的,为什么呢?永远不会变的。迷的那个情是靠不住的,是时时刻刻会变化的。所以这个是,

求出轮回,终不可得。

这样修福修的再大,像梁武帝那样,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都办不到,这个诸位要知道。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脱轮回。

末后一段,佛教给我们应当怎样去修才如法。佛教给我们要离相,不要著相,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不用第七,不用末那识,这就是转识成智。不用第六识了,就是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了,就是平等性智,转识成智。六七先转了,因地转,五八果上转。所以六七转了,五八自然就跟着转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修行贵在转识成智,你要是不能转识成智,你所修的决定是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所以我们要练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要学着不分别,要学着不执著。假如我们的分别、执著,今年比去年淡了,你就有进步,一年比一年轻,一年比一年淡,这个是你功夫得力了,功夫在进步了。假如你这个分别、执著、妄想、烦恼,跟过去没有两样,还是那么多,甚至于比从前还多,不学佛的时候没有烦恼,学佛的时候烦恼愈学愈多,那你就走错路了,你一定是在方法出了问题,或者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因为你学的所得的结果,跟佛法所讲的完全是相反。那个真正的学佛,你所得到的一定是心一年比一年清净,妄想烦恼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年比一年有智慧。什么叫有智慧呢?处世待人接物清楚明白。从前看人、看事都看不清楚,看错了,现在不错了,现在看的很准了,那这就智慧现前了。所以学佛的好处,在生活里面就能够勘验的出来,这个是佛法真实的受用。

“植众德本”,德本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是无上的德本。德就是你得到的,本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成究竟圆满佛。唯有这个法门叫我们这个一生当中决定不空过,决定可以得到“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身心清净现在就得到。刚才跟大家讲,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到一月比一月清净,可以说你往生已经有把握。你能够每一个月都有进步,月月不相同,你往生决定是有把握的。如果到每一个星期都不一样,每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清净,那就恭喜你老人家,你可以自在往生了,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了。那个了不起,那真了不起了,决定可以自在往生,想多住几年也不妨碍,随时都可以走的了,那生死自在了。

“远离分别”那么这个分别与执著,有一些同修听了,他说那我对什么不分别、不执著,那我不变成傻瓜了?那人家问我这是什么?不知道,不分别了。这个法到底怎么修法?佛教我们不分别、不执著是心上,心上不能分别、执著,不是讲的事上。事上是什么?这什么?你们分别、执著,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这是毛巾。这个毛巾呢,我没有执著它是毛巾,我也没有分别,是你们分别、执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分别你这样说,我是随你说,我这个心里头绝对不执著它是个毛巾,不执著它是个黄色的,不执著,是你分别,要这个学法。所以应用时是权智,善巧方便,恒顺众生。自己受用是实智,是真智慧,真智慧里头没有分别、执著,身心清净。今天是几月几号?是你们分别几月几日,我不晓得几月几日。你问我了,我随顺你们的分别,今天是十一月二十八号。这是你们的分别,我没有分别。现在是几点钟?八点半,你们的八点半,我没有八点半,这个样做法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这是“远离分别”是这种远离法,不是事上的。事上随众生,心上决定清净,这个叫真正修。“身心清净,远离分别”。

“求生净刹”这个净刹就是净土,阿弥陀佛的国土。我们一定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求生西方净土。

“趣佛菩提”趣是去向,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方向,是无上菩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去成就无上菩提,去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佛说这样的人,“当生佛刹”,他是一定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得解脱”。末后,世尊教给我们正确的修行纲领。

在这一品经里面,我们要记住佛跟我们讲的,三类的人不能生净土。第一类,贪著世间的享受,求人天的福报,祈求人天福报,贪图世间的享受,这种人不能生净土,念佛也去不了净土。第二种人,世智辩聪,邪见极深。对这种人,我们要有相当的智慧,很冷静的头脑,你才能够觉察的到。否则的话,粗心大意,你往往把他当做正法,把他当做真正的善知识,那就错了。第三种,就是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这个三类的人没有法子往生,他所修的统统是福报。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佛在这一品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方菩萨求生西方净土的状况。我们听了、我们看了,有什么感想?如果是具足善根的人,一定会深受感动,激发我们求生的愿望。这也是佛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的用意。请看经文。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个大世界,世尊的教区是个很大的世界。

及诸佛刹,

除我们娑婆世界之外,十方诸佛的刹土。

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已经证得不退位的菩萨。这一句话他没有说得很详细,不退有三种,到底是哪一种?最浅的一种叫位不退,如果说位不退,这个地位的确不算是高。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别教是初住位的菩萨,别教初住等于圆教的初信位。位不退,见思烦恼断了,在小乘是四果罗汉、辟支佛。这样身分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数有多少?如果要是讲念不退,那个地位就高了,念不退在别教是初地菩萨,在圆教是初住菩萨,这个地位就高了。但是此地没有说明,没有说清楚。由此可知这个不退位的,我们凡夫眼光当中决定是圣人。小乘四果罗汉,圣人,不是凡夫;大乘菩萨断证的功夫等同阿罗汉,跟阿罗汉相等的,见思烦恼都断了,菩萨的智慧决定高过阿罗汉,是阿罗汉不能为比的。这样身分的人当生极乐国者,数字有多少?弥勒菩萨这是代我们提出这个问题。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

此世界就是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诸位要记住,不止我们这个地球,这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我们今天讲银河系,这是很大的星系,一百亿个银河系,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教化的范围。一百亿个银河系,我们地球也在这个大的星系之中,所以这是讲这个大世界。不退的菩萨有七百二十亿,从这个数字上来看,大概是念不退的菩萨,不是位不退的,位不退的应该这个数字不止这么多。决定是讲到念不退,念不退的菩萨那就高了。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

这一句我们要记住,前面阿阇王子、五百长者,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诸佛,还不能往生。要供养无数诸佛,这个善根太深厚了。

植众德本,

这个“植众德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阿弥陀佛,植这个德本。也许你问了,那为什么生生世世念阿弥陀佛,都没往生呢?就是前面三种原因,贪念世间的福报,求人天福。你要不信,你打听打听念佛人,哪一个不是为了贪图世间福报念阿弥陀佛的,那就不能往生了,这一生还是去不了。第二种就是世智辩聪,邪知邪见。第三种,这是情执很深,没有法子离开,都是这些毛病。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间断、不夹杂,那这一生就成功了,这一生就是功德圆满了。这是真正往生的条件。

当生彼国。

就是有七百二十亿的菩萨,他们的往生的机缘成熟了,他们会往生,有这么多的人数。

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还有一些小行菩萨,小行菩萨就是没有证得不退位的菩萨。这小行菩萨是谁呢?诸位在座的统统是小行菩萨,因为你们在六道里头进进退退,你们没有证到不退位的,进进退退,也能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也是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数诸佛”,“众植德本”。因是一样的,所以这一生缘成熟了,你能够不分别、不执著了,功夫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了,你这一生“当往生者”,那这个人数多了,“不可称计”,那个数字没有法子计算了,也没有办法说出来。说不出来,无法计算,人数太多太多了,指我们这些人,小行菩萨。那么这段答复的娑婆世界。弥勒菩萨还问了,诸佛刹土呢?这下面是: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除了我们娑婆世界之外,他方诸佛国土,这个他方就是指十方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往生的人是无量无边,不晓得有多少。那么佛在此地举几个例子,为我们说明。

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底下答复的,给诸位说,全是念不退菩萨,怎么晓得呢?菩萨摩诃萨,大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所以这个不退菩萨,都是指念不退菩萨来说的。小行菩萨数字太多了,就不提了,有十八俱胝那由他。

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佛总说了,不能一个一个说的,一个一个说说不尽,举几个例子。这不退菩萨的功德,我们也要略略的明了。如经中所说,第一个“供养无数诸佛”,无量劫来供养无数诸佛,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办?佛不在世间我们怎样去供养诸佛?你们有没有办法,有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你们实在想不出来呢,我就教给你,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就是供养无量诸佛。为什么呢?一切诸佛都讲《无量寿经》,我们念《无量寿经》,一切诸佛听到都欢喜,这就供养他了。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接受佛的教诲,认真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尊佛不欢喜,没有一尊佛不护念,这就所有一切诸佛统统供养到了。普贤菩萨教给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说了七条,第一条就是“如说修行供养”,我们就用这个如说修行供养,供养一切诸佛。所以我们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们大家天天在做,不知道,你说冤枉不冤枉。问你有什么方法,说不出来,实际上已经在做了,你都不知道。每一天在供养无量诸佛,自己不晓得。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要全心全力把这个经、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以种种善巧方便,让这个地球上所有众生都知道、都接触到,这是供养无数诸佛。

第二,要“植众德本”,这个植众德本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第三,“得不退转”,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求生净土,绝对不会被其他的法门、其他的宗教所影响、所转变,这就不退转了。听了参禅的又想去学禅,听了学密的又想去念咒,那你就退转了,这个不退转你得不到了。无论听哪一个法门,无论跟什么人接触,我绝对不会被外境动摇,信心清净,信心坚定,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就是不退转,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许多不能成就的人退转,看到有一些修学其他法门的,表演一点感应,表演一点神通,了不起了,马上就去了,阿弥陀佛不要了,这样的人就退转了,就不能往生。他不晓得,那一些神通感应就是障碍你,就是来破坏你,不让你这一生往生,不让你成佛,把你拉回来送你到六道轮回,还去搞三恶道。他愚痴,他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就被他们就拉走了。这我们也看的很多的。

第四个条件,要“智慧勇猛”,这个能保证我们不退。我们有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所以才不会被外境所转。

还有一个条件:一定要“趣向一乘”,就是我们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正如同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里面所说的,(这一章经我曾经特别讲过一次,留的有录音带),善导大师说了很多比喻讲得很好。今天我们遇到净土法门,你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了,如果你遇到一个真正得道的高僧来劝你,净土不究竟,我还有另外法门比这个更好,成佛更快,你动不动心?你不动心,信心很难得。你遇到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他来跟你说,你动不动心?还不动心,小乘的,不动心。再遇到一个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你还动不动心?这就难讲了。或者遇到一个等觉菩萨,地位跟观世音、大势至平等的,来劝你去参禅,劝你去学密,你还动不动心?一个人信心坚定的人,绝不为所动。那么佛要来了,来劝你,我还有另外一个法门,比这个净土法门还好,你怎么办?释迦牟尼佛来了也不动心,这才行。善导大师举了很多例子,信心坚定要坚定到什么程度?十方诸佛来劝你都不动摇,我还是决心求生净土,还是决心要见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来劝我都不动心,都不改变念头,这个人才叫真正信自己,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了这样强烈的信愿,依照本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决定能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

这一句里面又说得比较详细了,“第十二佛名”,古德从前面经文上顺下来看,这个地方应当是第十二佛刹。前面讲了十一佛刹了,华幢佛刹是第十一,按照顺序这个无上华佛刹应该是第十二,所以说是其第十二佛刹。加一个佛刹,那个意思就更清楚了,

 

 

 

 

 

 

 

 

 

 

 

 

 

 

 

 

 

第七十九卷

 

佛名无上华。

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

这个一段就是我刚才跟诸位综合报告的,这个是不退菩萨必须具备的这些条件,我们一定要学习。念佛要认真,没有比念佛更要紧的事,没有比念佛更大的事了。我们要把念佛当做我们一生大事业去办,其他事情可以缓一缓,这个事情决定缓不得。其他事情可以暂时停一停,这个事情一时一刻都不可以停。七日之中,我们结七念佛就是从这儿来的。《弥陀经》跟我们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所以这个佛七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七天,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今天这种佛七,是佛七法会,是做一种仪式:大家在一块共修念佛,应该是怎么个念法?提倡念佛,举行一个念佛的模式,提供给大家做参考。真正的打佛七不是这个样子的,真正打佛七这一句佛号日夜不能断,就是念七天七夜,不可以中断的,念七天七夜。诸位想想看,身体差的人不行,年岁大的人不行。所以修行要年轻、要年少,七天七夜不睡觉,精神还是能挺得起来的。那么参加佛七的人数多少呢?不可以超过十个人。为什么呢?主七师,十个人以上,他的精神贯注不了,他照顾不了。所以真正打佛七,人数不能超过十个人。但是这样的佛七,我并不希望大家去涉猎。为什么呢?有危险性,如果不如法了会着魔。现在这个佛七法会非常稳当,绝对不会着魔,非常安全,不会着魔的。那一种真正佛七,主七师是真有本事,能够降魔,每一个念佛的同修,他的状况、他的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稍微有一点不对了,马上他就把他纠正过来。所以人数多了就没有法子,就贯注不了。我们现在这个,这是提倡念佛,这是做宣传的作用,不是做别的,大家都来演戏,都来表演的,给广大的还没有学佛的同修们看了,哦!这么多,这么庄严念佛,大概不错,都来了,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目标、性质都不相同。真正结七念佛,这个七天七夜,那个缘一定是非常殊胜。所以七天当中,就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大士是菩萨,哪一种的菩萨呢?我们常常念的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士,在一般称呼,一定是初地以上的。不是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称菩萨。初地以上叫大菩萨、大士,所以大士是对摩诃萨的尊称。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他们百千亿劫所修的坚固之法,这个念佛的人七天就修成功了,你能相信吗?难信之法,我们修七天,超过他百千亿劫。给诸位说这是真的,你要不是这样殊胜的超越,你这一生当中念几年佛,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阿鞞跋致菩萨了?人家修百千亿劫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还不知道有西方净土。真的超越,所以你才晓得这个法门是真实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赞叹绝不是偶然的。那么他们这些不退菩萨,统统都求生净土。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

这是第十三佛刹。前面讲十二、十三,一定是从远照佛刹排起,远照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东北方宝藏佛刹,一直到这个地方,他按这个顺序排的。这是第十三个佛刹,举的例子,佛名无畏。

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

这个大菩萨众就是讲的不退菩萨。

诸小菩萨及比丘等,

这个就是讲的小行菩萨,往生的人,

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世尊在此地为我们略略的举了十三个佛刹,后面这一句总结。

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不必说他们了,就是讲佛刹的名字、佛的名字、往生的菩萨,说一劫都说不完。就像这个说法,简简单单的说法,说一劫都说不完,你就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一些不退菩萨有多少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求生净土?必有道理,必定有大利益了,有真正的好处,人家才肯去。我们看了能不动心吗?看了还是不动心,那这个人业障深重的就很可以了,业障障住他不动心。障要是浅一点的人,看到这个样子一定会动心。一定去问,为什么他也要求愿往生。这个都是事实真相。你说,西方世界,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十方一切诸佛劝众生往生,这是证明。这个在三转法轮里面讲,做证转,拿出证据来给你看,那么多往生的人。

所以本经是三转法轮:有理论,有比喻,有证明,这一段是证明。

本经的正宗分就到这个地方,正宗分讲完了。

第四十三品以下,是本经的流通分。《无量寿经》经文的确不长,一本小册子,经文不长。它这个架势摆在这里,真的是大经的姿态,跟《华严》、《法华》没有两样。为什么呢?序分长,流通分长,不是像一般经典,序分、流通分只有几行经文。它都很长,所以这个是大经的架势。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有不少人误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自了汉、小乘人,我们自己对净宗没有研究,听到人家这样一批评,想想没错,他学大乘,我学小乘,我不如他,算了,我不学净土了不念佛了,跟他学大乘去了。这是对于净宗不了解、不认识,犯的过失。自己造成障碍,造成严重的损失。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非是小乘”,这个法门不是小乘。

佛告慈氏,

叫着弥勒菩萨给他说,叫着他的名字,下面就有重要的开示,提醒他注意。

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一品。你看看十方世界菩萨往生极乐世界的,你看看那些菩萨摩诃萨,看他们,“善获利益”。关键的字眼,就在“善”,善获什么?他们会获得利益,最巧妙、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善,善到什么程度呢?你们诸位能不能答的出来呢?答案都在经文上,就是“能于七日之中,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这不是善吗?这个是真正不可思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是佛说了,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很欢喜,能生这个一念心,

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这个大,没有法子形容。我们无量劫来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无量劫来供养无量诸佛,种植善根,想想看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念佛一往生,从我们凡夫地一下就拉到七地、八地菩萨了,比坐直升机还快,这个利益还得了吗?照一般的讲法,我们凡夫真的把见思烦恼断尽了,如法修行修到七地菩萨,要用两个阿僧祇劫。我们几天就成功了,你说这个利益大到什么程度?经上讲的大,到底有多大?我们心里要有个概念,不能含糊笼统,才能知道它真实的利益。

那么这个里面,这两句非常重要:“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能不能得这样大的利益,从凡夫地一下就超越去当七地、八地菩萨,关键就在这两句。只要把这两句搞清楚、做到了,你这个利益,诸佛如来看到欢喜,所有菩萨看到你佩服。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你,那些大菩萨拍拍你的肩膀,你真了不起。为什么呢?他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得这个地位,你怎么一下就证到了,他怎能不佩服呢?像这个五十层大楼一样,他是爬楼梯,一步一步,好辛苦才爬到顶上,你坐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他怎么能不佩服呢?真的佩服,你这个速度太快了,这叫一步登天。

“归依”,这是第一个条件。归是回头,从六道轮回回头,依西方极乐世界。六道轮回的事情我不干了,我统统把它舍弃掉了,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依靠,我依极乐世界,从一切诸佛菩萨回过头来。我从前拜这个佛、拜那个菩萨,拜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现在我都回头了,专拜阿弥陀佛,我要依阿弥陀佛,依一尊。从前我念好多经典,什么《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现在我统统都不念了,专门依靠《无量寿经》。你要晓得从哪里归?依什么?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从世出世间法回头。不但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回头。专依无量寿佛,专依《无量寿经》,这个叫归依。又念阿弥陀佛,还不能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情深厚,不能忘掉他。又不能忘掉观世音菩萨,我有难的时候他不来救我了。药师如来也要念,害病的时候还有办法,还有人帮忙。你把诸佛菩萨一个人分做一桩事情,得罪一个不行。对我生活有关系,统统要念,这就念杂了、念乱了。这个就是没有归也没有依,这个不行。诸位要晓得,你念阿弥陀佛,所有一切诸佛都尊敬你,你要是有病,药师佛怎么会不来呢?阿弥陀佛的学生,赶快去。你念他,他倒未必。唉呀!你巴结我,算了,我不受你的巴结,他还不帮你的忙。你念阿弥陀佛,他非帮忙不可。阿弥陀佛的学生,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一切诸佛如来都护念。阿弥陀佛的学生了不起,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你要懂得归依。

“瞻礼”就是念佛,身礼敬阿弥陀佛,身礼敬。礼敬,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了,不一定是每一天要拜多少拜,不是这个意思。你有时间拜佛当然很好,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礼敬是你真诚恭敬心对阿弥陀佛、对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礼拜,这就是礼。瞻就是念,口称名,心里面观想。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礼敬阿弥陀佛,三业恭敬。

“如说修行”,如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这一部《无量寿经》,依照这一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教诲去修行,把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以《无量寿经》的标准修正过来,这叫做“如说修行”。我们就明白了,能这样的做,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解、我们的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真正学佛了。学哪一尊佛呢?学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阿弥陀佛为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模式来修自己,把自己修的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那怎么不成佛呢?怎么会不往生呢?这个人得的利益大了,大到连佛都说不出。

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他一定能够获得像前面所说的功德利益,他能得到。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这个心无下劣,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谓的自卑感。他不会有自卑,他也不傲慢,他的心清净,因为他明白佛所说的道理,知道生佛平等,知道性相一如,所以他对于一切法都不分别、不执著,他心是平的,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个自卑跟傲慢都没有了。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他所成就的善根天天在增长,增上就是增长的意思。由此可知,他不退转,天天在进步。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们读了这一句经文,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不仅是在学佛了,我们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了。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授记的,只要我们做到前面四个字,你就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了。“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只要把这八个字做到,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就是给你授记,你是如来第一弟子。你要是真的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你能不干吗?弥陀第一弟子,你想想看,哪一尊佛不护念你,哪一尊护法神不保佑你。你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我深深相信,你已经得了自在无碍了,已经是事事如意了,因为诸佛护念你,一切诸法善神都保佑你,你怎么不如意,你怎么不自在呢?都因为你是如来第一弟子。

这个地方这一句经文,跟本经第一品“正信序”里面,你看列在上首第一个人憍陈如,尊者憍陈如。憍陈如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把那个第一证果的人摆在经典最前面。这个地方说,“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前后呼应。那么由此可知,这一部经就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经,这哪里会有差错呢?我们印这个经书的时候,我刻了一个图章:“如来所说第一经”印在上面,就是根据这个地方讲的。搞了这么多年,这才识货。以前不识货,那么多经典不晓得哪个第一。这个才认真,真的把它认出来了:本经是第一经,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是如来第一弟子。

哪一尊如来认你做第一弟子呢?当然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决定承认的,不仅他们两位承认,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承认你是他的第一弟子。第一弟子,最听话的学生,最喜欢的学生。为什么最喜欢呢?因为你马上快要成佛了,他怎么不喜欢啊!这一往生就成佛,决定一生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你们诸位想想看,还有哪一部经典、哪一个法门有这样殊胜?我在世法、在佛法里面,都是很会挑剔的人,不是最好的我决定不要,我要一定要选最好的,挑到别的更最好,底下就马上就丢掉了。你看我过去搞《楞严》、搞《法华》、搞《华严》,到接触到《无量寿经》,那就统统都丢掉了,都不要了。我清楚了,我很会挑。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的经句,我们要认识,要珍惜。以后人家再要说你是修小乘的、修自了汉的,你把这段经文念给他听听。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劝导大众依教修行,不当疑惑。

“是故”,因前面所说这个缘故佛,才告诉与会当中的天人。天人愚痴、迷惑,不识货,不知道这个法门是第一,不知道。阿修罗,提到阿修罗就晓得与会大众当中有八部鬼神,这些都是六道凡夫。所以佛在此地特别劝勉他们,应当“爱乐修习”,应当爱这部经典,乐是喜欢这个法门,就像佛前面所说的“归依瞻仰,如说修行。”

“生希有心”这一句话说得非常之好,古德常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个经典确实如此,无量劫来希有难逄,你不要小看了!我们现在不是遇到了嘛?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嘛!《无量寿经》印了这么多,到处在派发,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吗!不容易,太难太难了,无量劫中难得遇到一次,所以要生稀有之心。

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导师是佛,引导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引导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引导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引导我们往生净土,证究竟佛果。导师啊!这个老师是谁呢?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善友。我们每一天把它念一遍,就是接受老师的教导。老师慈悲教导,我们要信受奉行,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要接受,要如说修行。奉行就是如说修行。这是自修自利。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我们还有慈悲心,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看看还有许许多多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家亲眷属、朋友,他们还没有得到,我们希望他们统统都能得到。“欲令无量众生”,速就是快速,都能得到,都能像我一样“安住得不退转”,身心安稳,住在不退转地。这个不退转地,前面说得很详细,说得很明白:决定不为世法所动,世法里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为它所动;不为佛门里面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个法门所动,死心塌地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个是安住不退转地。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这是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帮助他们怎么样?一样要劝他听这个法门,劝他读《无量寿经》,劝他听《无量寿经》。这第二句里面,利益尤其殊胜。为什么呢?想见西方极乐世界“广大庄严,摄受殊胜。”“摄受殊胜”这四个字,现在我们读了有一点印象了,有一点概念了,殊胜到什么程度呢?前面佛所讲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佛刹,每一个刹土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菩萨,统统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摄受的殊胜,都是不退菩萨去往生的。“圆满功德”,十方世界修行虽然有无量功德,但是没有圆满。如果圆满了,那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如果在毗卢遮那佛的会上,华藏世界也能够得圆满功德,这些人那就没有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必要啊!没有必要。他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说明西方净土是圆满功德,究竟圆满,所以连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个大菩萨文殊、普贤,还要求生极乐世界,道理在这个地方。

我们看到这个事实了,能不求生吗?能不见阿弥陀佛吗?一定是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统统搞明白了,自然会生精进心,要来研究这个法门,研究这个经典,要来深入了。唯有断疑,我们的清净信心才能生的出来,你才会真心念佛,真心求生。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呢?念佛人不是真心。为什么不是真心呢?道理没搞清楚,事实真相没清楚,所以他虽然念佛,虽然求生,他的心愿不恳切。如果现在有别的利益现前了,他马上就去了。今天晚上可以赚一千万美金,你会不会来听经呢?不听,我赚钱要紧。你看看,一百万美金,就把你的殊胜的利益断掉了。赚一百万美金,还是要搞生死轮回,小利啊,太小了。这是大利,可是你不认识,你不知道这是大利,你把这个看小了,把那个看大了,颠倒、妄想啊,立刻就迷惑颠倒了。世间这样的愚人很多,可能自己也是的。你们今天晚上为什么来听经?今天晚上没钱赚了。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

为求法,真心,真心真意不会退屈。不是虚伪,不是假心。你要认为你真心,我刚才这个比喻是很现实的。如果这个利益摆在面前,你马上动心了,你才晓得你的心是退屈谄伪,你根本就不是真心。但是这个呢?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以为你很真心,诚心诚意在学佛了,你那个诚心诚意经不起考验。为什么呢?名闻利养一诱惑,马上就原形毕露了。经不起考验,不是真心。真心,什么世出世间法摆那里,绝对不动摇。你看这个底下几句比喻。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纵然是猛火叫你去跳,我也不怀疑,我也不后悔,考验你的真心,你真诚究竟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

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

佛说的那些十方世界往生的不退菩萨,他们为什么成就?他们是真的求这个法门,是真求。这个法门是无上第一的微妙法门,超出一切经论之上,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经,《无量寿经》统统超越,所以它真的是如来所说第一经。这个不是我在此地,我修净土在夸净土,所谓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不是的。事实如此,样样依事实来说,绝对没有夸张,它真的就是这样的嘛。你要认为我在这儿夸张,好,我修净土在赞净土,夸张净土,,这个未免说得太过分了一点了,你带着疑悔之心,那你就错了。诸位细细去读经文,细细去体会、去揣摩,你就晓得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那一些菩萨在接触的时候都尊重听闻,唯有尊重听闻,所以讲尊师重道。对老师尊敬,为什么呢?重道,这样听闻他得利益了。

过去曾经有人请教印光大师,学佛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写的,印光大师答复他:“有,诚敬二字是学佛的秘诀”,“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尊重听闻,就是诚敬。人如果能够有十分诚敬,听经会开悟。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呢?诚敬的心不够。一般人听经的诚敬之心,只有一分、二分,所以得的利益并不多。能有九分、十分的时候,就会开悟。这一些菩萨十分的恭敬,“不生违背”,不生违背这一句里面,就含着前面所讲的“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他不违背嘛,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圆满功德,是这么回事情。末后这一句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这是真的。为什么有许多菩萨想听这个经听不到呢?菩萨要知道有这部经,那有得不到的道理,是菩萨想最好有一个经、有一个方法,能叫我们快点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要搞无量劫,不要搞这么长,这么麻烦。想,有没有这个经典他不知道,没听说过,无缘,没有这个缘分。所以是“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不晓得有多少菩萨,这个人数比那个往生的人数,不知道又多了多少倍。

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因为这个缘故,你们今天有缘,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个时刻当中,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佛在这里劝我们应求此法,你们应当认真的求生净土,归依瞻礼,如说修行,这个就对了。佛在此地,你看,多少次的劝告我们,劝我们求生净土。

 

 

 

 

 

 

 

 

 

 

 

 

 

 

 

 

第八十卷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在这个世间有四个时期,这是佛灭度之后,佛的法运总共有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以后是末法时期,末法是一万年。

经文上说“若于来世”,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佛灭度之后。说是“乃至正法灭时”,这就是佛灭度,一千年之后,那么这是像法时期以及末法时期,末法是一万年。换一句话说,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正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个经正是为我们大家所说的。

“当有众生”这是说有缘的众生。什么样的因缘呢?这个因缘深了,真的是无限的深广:“植诸善本”,这个里面最要紧的一句就是称念弥陀名号,这个是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这里我们看到缘之深之广,“无量诸佛”,实实在在没有方法计算的出来,这称之为无量诸佛。这是他过去生中善根深厚,善根、福德深厚。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善根、福德深厚。

“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这个“彼”不仅仅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你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一些诸佛如来都以本愿威神加持你,你今天接触到这本经、接触到这个法门,你听了才会生欢喜心,才会兴起信、愿,求生净土。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基础,纵然你遇到这个法门,你也很难相信,你也不容易接受。这就是诸佛所谓的“难信之法”。为什么难呢?我们看这段经文就晓得那个难的原因,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够,要深深培养这个善根、福德。

“能于如是广大法门”,这个法门,世尊释迦牟尼佛称赞,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当中最广大的法门。怎么个广?怎么大?前面两品我们都读过了,都看到这个事实。

“摄取受持”,“摄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摄取就是接引的意思,他来欢迎我们,迎接我们。“受持”呢?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接受,我们要保持,不能把它失掉,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自然就得到了。

当获广大一切智智,

这是说你必定能够得到的,得到什么?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个“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种智。两个智,一个是讲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这上面有个“一切”,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两种智慧圆满。

于彼法中,广大甚解,

这个“彼法”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大经里头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的人,他才真正彻底的明了。等觉菩萨如果不得诸佛威神加持,也不能究竟圆满。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甚深、甚广。那么我们今天接触到这个经典,读诵、听讲,似乎不难嘛,我们也能理解嘛。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彼如来加威力故”,你才能明了。同样一个道理,我坐在这能讲,也是诸佛如来威神加持。要不加持,我也不能说,你们也听不懂。现在我能说一点,你们也听懂了,统统是过去生中供养的无量诸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效果。所以我们能解,不但能解,甚解,甚是殊胜,也就是说我们理解,相当程度的透彻,不是泛泛之智。

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能得真正的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心,所以才喜欢到处劝勉别人,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广为他说”。自己呢,非常喜欢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后面两句,决定不是勉强的,是自自然然你一定会这样做。要问了,为什么原因这样做呢?就是前面“于彼法中,广大甚解,获大欢喜”。你是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彻了,真得到这个真实利益,一定会这样做。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

前面佛所讲的这一段话,这是一个大前题,说明像法以后的状况。像法以后,正好是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佛法传到中国恰好是佛灭度一千年,这是在东汉时代,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来的。那么这个一千九百年中(从汉明帝算到今天,一千九百多年,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代,我们从历史记载里面所见到的,确确实实如经所说,净宗的弘传,每一代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仅是祖师大德们。今天读这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是无比的殊胜。自己积德深厚,现前得佛力加持,自己有成就,能将这个法门尽心尽力的推广。

这个是前面所说的。这一段呢?佛说了,“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这一句里面包括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净宗的弘传,在家人的确占了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你看许许多多地方都有莲社的建立,而主持莲社,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主持莲社的,像这个地居士林,你听听这个名称,就晓得是在家居士主持的,非常符合本经所说。我们在这个经序分里面所看到的,世尊为我们列出与会的上首,在家居士就有十六位。出家大德只列了五位,在家有十六位,这就是这个法门真的是以在家同修为主。你问为什么呢?在家同修过去“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是这么个道理。出家人真的是少数,是担任弘传的工作。这就是历代的祖师大德们,他们负起弘传的责任。

那么四众弟子,这个“善男子及善女人”,四众弟子,“能于是法”,这个“是法”就是专指《无量寿经》,专指净宗法门。“若已求”,已经发心求愿往生,或者是“现在求”,或者是“当来求”,当来是将来(末法还有九千年。末法是一万年,照中国历史上记载,末法第一个一千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是往后发愿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依照这一部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学的人,“皆获善利”。“皆”是平等的,都能够获得最善的利益。善是善好,用现代的话讲最好的利益了。什么叫善?善的标准在哪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种种殊胜的利益,你全都能够得到。不仅仅是将来往生不退成佛,现前能够得到大自在。

我们世间人常常祝福人说,祝你事事如意,事事称心。实在讲称心如意是恭维的话,不是事实。唯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能得到。凭什么得到呢?凭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佛加持你什么?加持你开悟了,你读经明理了,这是佛力加持。道理明白了之后,你晓得你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事。我们古人所讲“自求多福”,那是要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要不肯修,佛没有办法加持你。这是我们前面曾经读过的,就在前一品里面“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你只把这句话做到了,你在这一生当中事事如意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教就是加持,佛教就是保佑,这里面没有迷信。

有些同修告诉我,他的事业做的很成功,赚了不少的钱,自己以为很能干。我说你能干的什么?你以为钱是你赚来的?他说那不是赚来的,那是哪来的啊!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错了,你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都不爽,哪里是你赚来的。佛在经上把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说的很清楚,很明白。财富,你得到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你前生肯财布施,财布施是因,这一生得到的财富这果报。你能够行法布施,你就得聪明智慧了。你能够修无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是果,三种布施是因,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这就是保佑我们,这就是加持我们。我们觉悟了、明白了,我就肯修因,我真肯做,你肯做你才能得果报。你布施,布施的很痛快,布施的很欢喜,你今生得来的财富也很容易、也很快乐,一点都不操心。你赚钱,钱赚到了,赚的好辛苦,那是什么原因呢?前生修财布施,布施的不痛快,布施的不欢喜,布施像割肉一样的,好难过,那你今生就得很辛苦才赚到。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一部经就是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加持。也就是说,这个经就是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保佑。他用这个经典来保佑我们,我们认真去读,认真去学习,你就得到了,一切利益你统统得到了。

汝等应当安住无疑,

你要把心安住在这个经上。这个经就是我们一生修学的根本,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指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不违背经典的教训,前面说了,这个人就是如来第一弟子。所以你安住这个经教上,决定不怀疑。

种诸善本。

“种诸善本”不仅仅是信愿持名,一定要把经上讲的教诲要做到,特别是五戒、十善,前面三十五品所说的。

应常修习,使无疑滞,

应当常常,这就是决定不能间断。“修”是修行,我们过去许许多多想法,对自己、对生活环境、对人、对事,那些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习”是学习,依照经典里所说的道理、方法去学习,重新做人。经上告诉我们“洒心易行”,这句话就是我们重新做人。过去做的都是作六道轮回业,都是在那里作三恶道业,非常可怕。今天我们改头换面,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学菩萨,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脱离六道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就是修习。“使无疑滞”,我们认真这样去做,无论对理对事我们没有怀疑,没有障碍。“滞”就是障碍、阻碍,就没有了。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牢狱当然我们看到很恐怖、很害怕,谁愿意跑到牢狱里去。牢狱是什么呢?三界六道就是牢狱。牢狱里头有苦也有乐,苦的是什么呢?三恶道是受苦的牢狱,三善道特别是天道、阿修罗道,那是珍宝牢狱。你愿不愿意去呢?世间有不少人想生天,天上快乐,寿命很长,一切受用都自然,不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天福是很能诱惑人的。我们明了,天并不究竟。寿命长就像长寿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这是凡夫里面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要跟无量劫去比不长,也很短暂;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轮回,还要堕落。为什么呢?他已经爬到顶头了,不能再上去了。那寿命一到的时候,只有往下堕落了。《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四禅天、四空天寿命尽了的时候,多半都堕三恶道,很苦很苦。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也不多说了,你们去念《楞严经》就晓得了。这个“一切种类珍宝牢狱”就是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提醒我们天不究竟,天上享乐就像珍宝牢狱一样,你不能出三界的。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是说不听这一个法门,不能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这个法门,很难不退转,那个不退不容易。

佛叫着阿逸多,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叫着他的名字提醒他注意,底下的话就很重要了。“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这一句,是指对于净宗,对于这个法门不怀疑、信心清净、信心坚定,指这一类的人。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很清楚、很明白,确确实实不会被任何境界所动摇,那你就是此地所讲的大威德者,你有大威德。这样的人,“能生佛法广大异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有资格,他有能力入净土法门,他有能力。这个佛法广大叫异门,异是特别,这个法门不是普通的法门,普通法门就是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普通法门。这个法门,古德常讲的,叫“门余大道”,就是所有一切法门以外的一个成佛的大道,成佛的捷径,称为异门,跟普通的法门不一样,所以必须是大威德之人他才能生。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因为一些菩萨们,行菩萨道的,没有听到这个法门,或者是听到了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不愿求生净土,这个是听等于没听,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就难免要退转了。果然没错,退转了。他要不退转,说老实话,成佛哪里要三大阿僧祇劫呢。要这么长的时间,就是进进退退,退的多,进的少,所以修行这么难。菩萨退转,既然当了菩萨,退转不会退成凡夫,这个诸位要晓得。他退有个底限,不会退到凡夫位。你看,小乘须陀洹就位不退了,是小乘就位不退了。他证到二果、三果,可能又会退到初果,但是不会到初果以下,不会退到凡夫,所以他的确是进进退退的。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佛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七次往来,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成个阿罗汉相当不容易,就是他退的很多。那菩萨成佛就更难了,退堕的因缘非常之多。所以能求生净土,保证我们永远不退,这个是太难得、太希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读到,四十八愿最后的五愿,是阿弥陀佛特别加持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们的。菩萨对于净宗能够深信不疑,欢喜赞叹,依教奉行,特别加持那些人的,那些人就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菩萨没有听到这个法门,那就退转了。“有一亿菩萨”,这个一亿菩萨不是指十方世界的,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的事情。所以这是指娑婆世界,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心一退转,诸位要晓得,如果是见思、见惑断了的,见思烦恼见惑断掉的,他就退到初信菩萨位了。假如见惑没有断的又退转当凡夫了,在这个六道里头又去搞轮回了。这样的人很多。

这样的人到底是那哪些人呢?我们在座诸位同修个个都是。为什么呢?经上讲得很清楚,你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现在还混到这个地步,那不就是退转了吗?是没有把见思烦恼断尽,又退转搞轮回。你看看,成佛是三个阿僧祇劫就成就了,我们已经搞了无量劫了,无量劫混到今天混的这个样子,你要问什么原因呢?“于此法门不听闻故”。

我们今天有没有听闻?这个经明天可以讲圆满,这二十九天你们天天都来听,一堂也没缺,听闻了没有呢?不见得了。为什么呢?你是不是真的听懂了?你是不是真的觉悟了?是不是真的真实相信了?是不是能够如说修行?这二十九天果然做到真正“归依瞻礼,如说修行”,那就恭喜你,你是听闻了,你听到了,你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了。如果你对于世间还要贪恋,还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你于此法不听闻故,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个就是什么呢?听而不闻。闻是讲开智慧,听了没有觉悟,说的好听一点,就像前面所讲的阿阇王子五百长者听佛说《无量寿经》,他们听了很欢喜,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要不要发愿往生呢?还不肯发愿往生。那样的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地方的人,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比四百亿多的太多了。所以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听也是不闻,你才晓得一切诸佛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个话说的有道理,的确不容易。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这一段是讲信受奉行,修行不退,这是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一类的人?“于此经典”,的指本经。如果要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指净土三经,或者我们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都是专门说净土的,专门劝人往生的。“书写”就是流通,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经本都要靠手写。现在不必写了,现在我们印经,印经流通。这个经典在这个世间愈多,就愈多人有机会接触,愈多人有机会得度。过去大慈菩萨讲,你能够度一个人往生,能够度两个人真正往生了,就比你自己一个人修行那个功德就大的多了。你能度十几个人,那你就是菩萨了,这十几个人统统往生,能度十几个人往生的,那你就真正是菩萨了。我们印一万本经书流通,希望有十个人能得度到西方成佛,那就不得了了。不要以为我这一万本书,就有一万个人去成佛,那不可能的事情,那不可能。一万本书去流通,能够有十个人得真实利益,那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经书一定要多多的去流通。

“供养”,奉献的意思。供养前面跟大家说得很多,实实在在讲,最殊胜的供养两种:一种是“如说修行供养”,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统统把它做到了,这是真正供养,这是自利。第二个就是以这个佛法供养给你的亲朋好友,供养给一切大众,以最真诚恭敬的心送给他。现在不但印经,录音带、录影带这些流通都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婚丧喜庆各种节日,与亲戚朋友往来都会送一点小礼物。什么礼物最好呢?《无量寿经》,没有比这更好了。前面讲这是宝,真正的珍宝。有一些人说,中国人习俗,过年大家都赌博,玩玩,想赢钱。送书给他,书就输掉了嘛,这个忌讳,不好送书嘛。——我送的是《无量寿经》,你要不要无量寿?你要不要的话,那寿命没有了。那经要不要?那经跟黄金的金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我送这个《无量寿经》,最珍贵的礼物,应当送这个,我们才真正有帮助人的心,真正像佛一样普度众生。所以要存这个心,要认真去做,认真努力去做,这是讲供养。

“受持”是讲修行,我们要接受,完全接受,以真诚心、以清净心、以恭敬心来接受,依教修行,这叫受持。“读诵”读诵是自利利他。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学佛的因缘是什么?是他卖柴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在旁边听了,你看就把惠能得度,度出家成佛了,所以读经是自利利他。要读出声音出来,自己听得很清楚,让别人也听得很清楚,叫读经。这个读要讲求阴阳顿挫,叫别人听的不但清楚,他能够生欢喜心。像我们平常一般念经,敲着木鱼一个字、一个字平平的,不但听不清楚,而且叫人听到恐怕叫人厌烦。为什么呢?这个是超度死人的,好像很不吉祥,造成很大的误会。所以不能那个读法,那个读法在现在行不通,那是古时候的,那时代已经过了。我们现代人,你看看现代一般朗诵,他是用什么方式来朗诵的,跟古人吟诗唱曲不一样,腔调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用现代的方式念出来,字正腔圆、阴阳顿挫,念得很好听,让人家听得也很舒服,他愿意听,他能听得懂,自利利他。

“于须臾间”这是讲时间的短,时间无论长短。现在人所说的机会教育,抓到机会了讲,抓到机会就讲。平常在应酬当中跟大众接触,找到机会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就跟他讲《无量寿经》,这一部经你不会讲,你懂一句就讲一句,懂两句就讲两句就好。像《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这个四句偈,偈四句就叫一首偈,任何四句,两句就是半偈。你能给人讲四句,跟人讲两句都好。所以经天天读,读的很熟,很容易就会为人演说嘛。“劝令听闻”劝人家要读这个经,把这个经的好处、功德、利益要介绍给人。譬如现在一般人,你想不想发财?你想不想聪明?你想不想健康长寿?这都想,我有个方法了,《无量寿经》。他要不相信,你看看我现在发财,我很聪明,我健康长寿,我就是念《无量寿经》念的。自己要做一个证明给人看,他就相信了。劝他读,劝他听,现在这个录音带非常方便。法师讲经不容易,但是录音带流通非常广,劝他听,劝他读,劝他学习。“不生忧恼”,忧是心、恼是身,烦恼啊!忧虑、烦恼都舍离了。不生忧恼,人就快乐、幸福了,这正是一切众生所追求,而追求不到的,这个经上有理论、有方法。

“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这个是念佛昼夜不断。这是观想念佛,这一句里面含摄观像、称名。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经念的很熟的人,提起佛号就会想起佛陀发心、求学、修道,以及成佛、度生,种种说不尽的功德庄严,提起佛号你就会想起来。“于无上道”无上道就是往生不退成佛,“终不退转”,决定不会退转。跟前面不闻此经退转的菩萨,正好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真的是不退转。

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这一句话对我们现代人讲非常契机。现代这个时代,科技虽然很发达,带给我们的灾难忧患真的是无穷无尽。假如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就是核子战争。核子战争,那就是满中大火了。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念佛不退心的人都能顺利往生,都能蒙佛接引,所以这个灾难害不了他,这个灾难现前正是他往生机缘成就。

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这个人,就是佛所说的这一类的人,希望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他的深因不可思议。为什么呢?过去生中已经遇到无量无边诸佛。“值”就是遇到,遇到佛那有不供养的道理呢?“曾值”曾经遇到,曾经供养过去无量无边诸佛。“受菩提记”诸佛如来曾经跟他授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诸佛如来称赞他,也就是诸佛护念。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佛的确是无尽的慈悲,末后再次的叮咛、嘱咐,我们应当专心,要信,要接受,要依教奉行,要每天读诵,如说修行。这个“如说修行”里面,这个“说”还包括着劝导别人,要为别人说,为别人介绍。

 

 

 

 

 

 

 

 

 

 

 

 

 

 

 

 

 

 

第八十一卷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圆寂之后,弟子们修学的状况。“吾”是世尊自称,释迦牟尼佛自称的,今天为大家、为诸众生,这个是包括当时,以及后世的众生,像我们都包括在内,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听到这部经的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为诸众生”众生有当时的、有后世的。“说此经法”,说这个《无量寿经》,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令见无量寿佛”说这个经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发心去见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及其国土”,极乐世界,“一切所有”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前面都曾经说过了。“所当为者,皆可求之。”这个所当为者,为是造作,应当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菩萨所当为者,都能在无量寿佛那个地方求道,而且会得到圆满,前面讲的圆满的功德。佛像这样的开示,在这个经里面真的说得很多很多,不止一次两次。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世尊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关怀,真正是大慈大悲,超过父母师长。“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不可以,千万不可以因为佛灭度了,佛不在世间了。佛不在世间,经典还留在世间嘛。佛不在了,我们对这个经也不相信了,也疑惑了,那就错了。后世确确实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佛在世的时候相信,不能不信。佛灭度之后就不相信了,就怀疑了,烦恼、业障现行了。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底下这一段,含意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当来之世”是指将来,“经道灭尽”,经是经典,道就是修行的理论跟方法,在这个世间逐渐逐渐消失了。这是指什么时候呢?佛的法运到最后时候末法一万年,一万年到尽的时候,佛法没有了,这个世间再没有佛法了。这个时候人很可怜,为什么呢?出离六道的机会没有了,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没有法子明了。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造业受报非常之苦。佛还是很慈悲,留这部经,所有一切经都不在了、都灭了,单单这部经最后灭,它还在世间住一百年。这个一百年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他的威神加持的。所以佛的法运变成一万两千零一百年,最后一百年是释迦牟尼佛愿力加持的。

这个里面含的意思很深,深在哪里?这就告诉我们,佛法为什么会灭。佛法是真实法,真就不是假的,真就不会灭了,必然是常住在人间。佛法兴灭都是缘。众生有缘,什么缘呢?能信、能愿、能行,佛就出现在世间了;众生不信、不愿、不肯修行,佛就灭度了,经也没有了。由此可知佛的法运不是在佛那边说的,是众生这一边说的。众生像前面所说,佛灭度之后,众生造作五恶、五痛、五烧,久后转剧,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的时候,所有一切经法世间人都不相信了。还有极少数的人就如同前面经文上所说的,过去生中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得一切如来威神的加持,他接触到这本经,这是缘,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很慈悲,一定把这个经法教给他,这就是成就他的因缘,使他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同时具足,在最后的一百年听到这部经,还是能得度。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最后的这个一百年,遇到这部经都能满你的愿望,看他的善根、福德浅深了。有人发的善心,想得人天福报,有人想生天,有人想证阿罗汉果,有人想证菩萨果,你得到这部经典的时候,统统都够如愿以偿。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是善根圆满的成熟,他证的是究竟之果,跟前面所讲的那完全不同。所以是“随意所愿”就是每一个人发心不一样,愿望不一样,都能帮助他满愿。“皆可得度”意思是都能帮助他满愿。那么由此可知,一切经中度众生效果、威力最大的,无出此经。我们读这一段,你要体会这个意思,才真正明了这一部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了。所以慈云灌顶法师说得好,一切众生造作极重的业障、恶业,什么样的经,什么样的修行方法,都没有办法灭他的罪,都没有办法消他的灾,唯独这一部经,唯独这个名号行,有力量消除他的灾障,消除他的罪业,显示出这个经、这个法门第一当中的第一。念佛人有大福报,念佛人消灾、灭罪比修什么方法都来的快,尤其是专心念佛。我们这些年来在世间,许多国家地区劝人念佛,有不少接受了,真肯念了,念了半年、一年告诉我,真有效,真有效。身体健康了,容光焕发,家庭也很美满,事业很顺利,眼前的果报都得到了。烦恼妄念少,心清净,智慧增长了,半年一年就见效,这么快。修其他法门,修了几十年还没见到效果,这个法门几个月当中就能见到效果了,可见得佛说的是真的话,祖师大德所见到的也不假了。只要你能信,只要你真的肯干,你就能得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确实皆可得度。

我们现在距离法灭尽的时候还有九千年,这个时间还长的很。那么由此可知,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这是多大的福报,比起后面的人,我们的福报殊胜太多太多了。不但我们比后人有福,说老实话我们比前人也有福。当然前人那已经往生的人那是例外了,他们福报比我们大。比那些人有福呢?听到这个净土法门没有想往生的,我们比他有福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听到这个经本,没有见到这个经本。过去所翻译的本子,经义都不圆满,因为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不是一次说的,说了很多次,传到中国来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梵本的原本不止一个,在中国翻译总共翻译了十二次,这十二种的译本里面出入都很大,这就证明佛是多次宣说。所以你看一个本子,你没有办法了解圆满的意思。你要把这些译本全部都看到,在古时候简直就是不可能。

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人的确有财富,又有地位,又有聪明智慧,他前世的因修的好。他做一个会集本,唐朝所翻译的这个本子他就没有见到过。这些原译本当中,他只见到四种本子,其他的本子他都没有见到。你就晓得古时候经本流通量很少,得到经本非常非常的困难。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流通量很大,我们得到的很容易,这是现代人比从前人有福报。不要讲年代久远了,比我就有福报。我学佛的时候,四十年前,我二十六岁学佛,我那个时候学佛,台湾经本就很少,全台湾卖佛经的书店只有三家,而且数量很少很少。我们想看经书怎么办呢?到那个大的寺庙里面,它还有藏经,像台北的善导寺里面还有一部完整的大藏经,我们到那里去借来抄,。现在没有人抄经了,我们那个时候要抄经,不抄没有嘛。那现在多方便呢!现在有影印机,现在人的福报比我们就大多了,那比我以前的人当然更艰难,更辛苦。所以现在人有福,一定要珍惜你的福报,珍惜你的因缘。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经的价值,经的功力,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底下这一段,是佛显示无尽的感叹。佛出现在世间太难得了,“难值”,值是遇到,不要说是跟佛的同一个时代,难见呢,你见不到佛。这一句当中包括了整个佛的法运,就是一万两千年,这个世间,佛虽然不在世了,经典在这个世间如同佛住世。我们能依教奉行,跟佛当年教诲没有两样,所以这很难得遭遇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一万两千年过了之后,这世间没有佛法了,佛法灭了。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当中第四尊佛,在他以前有拘留孙佛,这是第一尊;他灭了之后,第五尊佛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成佛呢?弥勒下生经上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数字我们听起来天文数字。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世界没有佛法了,可见得有佛法的那个时间实在非常短暂。你怎么好刚刚好就生在这一个时期,遇到佛的经典,这比中特奖都难。我们今天中奖了真不容易,所以要珍惜这个因缘。弥勒佛下生,大概每一尊佛的间隔,大致上都是这样的。从什么地方晓得呢?因为补处菩萨都是住在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但是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一天,所以兜率天人看到我们这个人好可怜,你看没几个小时就完了,你的一生就完了,这人有什么意思。你们自己去算,这个时间能算的出来,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再乘上四千这个数字就出来了。那么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过去这几尊佛出现在世间,大概也是这个样子,也是这个情形。第二尊俱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释迦牟尼第四尊,弥勒是第五尊,他们没有成佛之前做补处菩萨,都是住在兜率天,所以这个情形大致上是相同的。

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很长,这就是如来出现在世间(兴世就是出现在世间),很难遇到,要我们刚刚好在世间得人身。因为六道里头只有得人身,学佛的机缘最容易。天人福报太大,享福,就不肯修行了。在三恶道呢,太苦了,劝他学佛也非常不容易。真像经上所说的,“富贵学道难”,学佛的、听经的,富贵人家不听经。富贵人学佛是怎么学佛呢?做大法会的时候,他来上一支香就走了,前呼后拥,威风的不得了,是这样学佛的。在庙里出钱,出一点力。实际上出的钱很多,在他那个财富比例,九牛一毛啊,还要作威作福。叫他来听经他受不了,富贵学道难,他就跳舞去了、去玩去了,他不干这个。“贫穷学道难”,三餐饭都吃不饱,你叫他来听经,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六道里头三恶道是贫穷,天人是富贵;人是小康,日子过得去,勉强过得去,也不算太富有,也还行,这样的人学道容易。所以六道里面佛常常赞叹“人身难得”,人身最可贵,就是很容易接触佛法,接触之后容易信受奉行,道理在这个地方。这是机缘难。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这是讲佛经。我们得人身了,现在这个世间得人身的多少,得到人身能够在一生当中遇到佛经、遇到修行的方法,也是占少数,不是多数。以新加坡这个例子来说,新加坡有三百万人口,你看我们这个地方听众才一千多人,一千多人跟三百万来相比,很少,很少。你就晓得“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很不容易。这个地区还算是多的了,其他的国家地区,我们讲经,听众都没有这么多人。偶而搞一个法会,人会很多。经常不断的讲经,连续讲一个月,天天有这么多人来听,很希有,很少很少,证明“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这是第二难。

遇善知识,

这是第三难。哪里能够遇到一个善知识?古时候善知识的标准,是修行证果的人才是善知识。当然,他修行证果,对经教所讲的不会有差错,他本身证明了。现在没有了,修行证果的人没有了,能够肯依教修行的人,已经就不多了,善知识到哪里去找?不遇善知识,我们虽然遇到经教,意思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正是大经里面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要想解佛经的意思是不可能的,什么道理呢?佛所说的一切话,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是从真实心里面流出来的,语言文字都是从真实心、清净心流出来的,世间人妄想、执著没能离开,如何能解如来真实意?所以这世间人解释佛经,往往错解了、曲解了,用自己的妄想、分别来解经意。这个不可能。所以一定要求善知识,善知识难遇,不容易。

闻法能行,

这第四难,所以底下一句是总结。

此亦为难。

两种,这是第四难。好,我们听清楚、听明白了,能不能照做呢?如果不能照做,那就真可惜,第一殊胜的利益我们得不到,那真叫当面错过,那多可惜。这给我们说了这四个难,底下还有一个。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第五难难在这个经上。前面是讲诸佛经道,一般大小乘的经典都这么难,这个经难上之难。“斯经”是本经,你能够听到《无量寿经》,或者是《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净土三经,你听到之后你能够相信,乐是你很喜欢,“受持”是如说修行,真的佛怎么讲你就照做,那叫“难中之难”,没有超过这个难的了,这是达到顶点了。如果这个难你要是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了,你就不是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了,那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了,极乐世界菩萨了。现在虽然没有去,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已经有名字了,很快你就要去了,你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真正是弥陀诸佛第一弟子。所以你就想这个多难,做弥陀诸佛第一弟子,那不是容易事情,确实是无过此难。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

这个佛声是指念佛号的音声,我们听到有人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听到这个念佛的声音。

慈心清净,

听到这个声音就起了慈悲心,心就清净了,这就是听到佛号的时候,你心里面忧虑、妄想、烦恼都止住了,都息掉了,一心在缘佛号,生欢喜心。

踊跃欢喜,

非常的欢喜,欢喜到手舞足蹈,形容那个欢喜心的样子。

衣毛为起,或泪出者,

“衣”是你这个踊跃的时候,这个衣飘起来了,“毛”是你的汗毛竖起来了,这是指欢喜的程度,无比的欢喜心,这是一种现象。另外一种现象呢,“或泪出者”,不是这个欢喜的相,他哭起来了,流眼泪了,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感动而生的。怎么感动呢?

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前世读过这个经,学过这个法门,临命终时一个妄想耽误了,没有往生,这一次遇到了,唉呀!很受感动,就有这个现象现前,所以他不是普通人,过去曾经学过这个法门。这种现象,我们在道场当中、同修当中,有时候真的见到了,我们见到不晓得是什么缘故。有些人一听到佛号他就哭,痛哭流涕的,他说感动的。有些人听到佛号手舞足蹈,非常欢喜,我们不晓得什么原因。以为什么呢?以为着魔了。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个原因,这个感动是他心有所感,他自己也不晓得什么缘故。为什么呢?过去生中的事情他忘掉了,虽然忘掉,他阿赖耶识里面他有种子,所以一有这个缘,他种子起现行,是这样一个冲动,才有这样的现象。所以这个现象是个好现象,不是坏现象,不要因为这个现象而有所恐惧、有所怀疑,那就错了。

但是我们要值得注意的,这个现象要常常有,那就着魔了。最初接触的时候,最初听到佛号的时候,有个几次没有关系,这就是经上所讲的。如果每一次都是这样的,那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魔附身。《楞严经》里头有欢喜魔、有悲魔,欢喜魔就现这个欢喜踊跃,悲魔就天天痛哭流涕。听到就是,那就真的叫着魔了。所以如果不是经常有,那就不是着魔了,这是最初听到、最初接触会有这个感动。到以后正常,没有了,又有人奇怪了,是不是我退心了?从前有感应,现在怎么没有感应呢?其实这是正常的,感应只能有个一、两次,不能很多,这个是自己阿赖耶识里面种子现前,另外一种就佛力的加持,帮助你善根发现。有善根的人,要没有缘的触动很难发现。譬如,初学佛的人见光,闻到异香,见到瑞相,他触动了,他真的相信了,这个都是外面的缘,佛菩萨加持的,帮助他启发信心。他真的相信了,以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是退心。有一些同修说,我初学的人常常闻到异香,我心里好欢喜。现在好多年都没有了,法师,我是不是退了心了?殊不知那是正常的现象,那不是退心。如果常常有这个现象,那就是妖魔鬼怪作怪了,不是佛菩萨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假如听到佛号怀疑,这个我们也看到很多很多的人,读到这部经不能相信,听讲这部经也怀疑,也不能够接受,这就是“于佛经语,都无所信”。这什么原因呢?业障,或者说不客气的话,罪障!罪业深重,障碍着他。这个我们在外面不可以这样讲法。我们心里知道,这样讲很伤人。这个是讲经讲到这儿,是没有法子了,那不能不讲,在平常的时候决定不能这样说。一切众生都有他的自尊心,你不能说你从恶道当中来,这个我们不好说这个话。实实在在讲,从恶道中来,不仅佛在此地是提醒我们这一句,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看的太多太多了。一般造作罪业堕地狱,地狱出来之后还要变饿鬼,饿鬼道罪受满之后,还要变畜生去还债,那个债还完了,才能得人身,得人身的时候还有余殃,还有余习、习气没有断。所以在世间,他障碍比一般人多的很多,于真正的大乘佛法,他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你就晓得,造作罪业是多么多么麻烦。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他这个障缘太深了,佛纵然是无尽的慈悲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决定不能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苦报无边。所以他不能接受,不能够相信,这就是“宿殃未尽”,宿殃未尽是说他这个习气在,习气没有能够断掉,“未当度脱”。我们读这个经读的这么多了,听了这么多遍数了,一定要晓得,这个度脱是成佛。不是普通的经典法门,帮助你生天得天福,帮助你证阿罗汉果,帮助你成菩萨,这个不是。这个经是直接叫你成佛。你想想看,哪一个人这一生当中像成佛的样子?我们照照镜子,像不像佛呢?这个经典、这个法门,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得道成佛的,这个得道就是往生不退,果报是成佛,究竟圆满佛,不是藏教佛、通教佛。藏通佛比这个那就容易太多了,这是究竟圆满佛,你就晓得那是多大的福报。他“宿殃未尽,未当度脱”,他成佛的机缘没成熟,所以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他心里头就起疑惑,他不能相信,不能一向专念,他做不到。

 

 

 

 

 

 

 

 

 

 

 

 

 

 

 

 

 

 

 

 

 

 

 

 

 

 

 

第八十二卷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这一品经是付嘱流通。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这一段是世尊嘱咐弥勒,及与会的这一些大菩萨们,应当要护法,护念一切众生。首先佛就为我们宣布,“诸佛如来无上之法”是指住大乘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都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果地所证的;“波罗密”是总指菩萨的修学,如六波罗密、十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意思是究竟圆满。这大乘佛法很不容易遇到,“非易可遇”,不是容易遇的到的。“能说法人,亦难开示”,会说法的人也很难把大乘佛法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呢?第一个是境界达不到,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境界当然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连体会都难。第二,大乘法深广无尽,纵然是诸佛与大菩萨宣讲,众生业障习气很重,也很难理解。有这么多的事实,所以说是“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这是讲闻法的人、受持的人能有坚固的信心,这也是很不容易见到的,也非常稀有的,这是“时亦难遭”,难遭遇。

这以上通指大乘法门,下面说到本经了,那是难中之难。“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这是指《无量寿经》,也包含了《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净土三经。这三部经是广大微妙法门,超过前面所讲的大乘之上。超过啊!不仅如此,这个法门,就这三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这一句话重要,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你要是明了这个事实,依照这部经典修行的人,必定也得一切诸佛之所称叹,一样的道理。现在把这个经“付嘱汝等”,交待给你们,传授给你们,“作大守护”,护法、护人,护持经法、护持依照这个经法修行的人,嘱咐这一些大菩萨要保护他们,这是世尊在法会里面明白的开示。我们今天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就知道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诸大菩萨护持,这是世尊嘱咐他们的,他们一定是依教奉行。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这一段是嘱咐,如果要护念众生,那就不能少了这一个法门。菩萨是六度心,常常存着度众生的心,念念希望一切众生跟自己一样圆成佛道,这是菩萨心。所以为一切有情众生长夜利益,这个“长夜”是无明没破,不能超越三界,这个就是六道轮回的苦。菩萨帮助这些人,“莫令众生沦堕五趣”,不要叫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五趣就是六道,六道里面太苦太苦了,所以菩萨要帮助这些众生了生死出三界。那要怎么做法呢?“应勤修行,随顺我教”,这个我教就是指的这部经,这一部经里面所教导你的,你能够随顺,能够依教修行,就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离苦得乐。

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第一句是教我们要孝于佛,佛对我们的恩德超过父母。佛在世间为我们建立大乘,为我们建立净土,我们才能够得度。“常念师恩”,这是代代祖师大德,把佛法承传下来,我们才能得到。如果没有这一些祖师大德一代一代的相传,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可能遇到。所以对于传法的老师,这种恩德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面,这是传法之人。“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法如何能久住呢?第一个我们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第二个要广为流通、宣传,这个法就不灭了。“当坚持之”,用坚定的信心持而不失,“无得毁失”,要把这个法保持的完完整整,一代一代往下传。“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一句话在此地,我们读到了深有所感。在末法时期,现代人改经的很多,随意就把经文改动了。古时候很少,现在很多。佛在此地这一句提醒我们,如果真正护法,对于经典不可以更动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减少一个字,一定是原原本本、代代相传。应当尽形寿信受奉行,做佛的第一弟子。

本经过去有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有彭绍升居士的节本,有魏源居士的会集本,这三种本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都有批评,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有“增减经法”。他们的会集,有时候把原文改动了。实在讲,他改得很好,改的使我们看起来更容易明白。但是那个原文,如果他们开了这个端,开了这个例子,他们可以改,我们后人觉得王龙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那每一个人都改几个字,这个经典传下去那就面目全非了。所以印光大师对于这个是很深的责备、喝斥他们,这是很大的错误。因此,夏莲居会集这个本子,我们有不少同修把五种原译本找出来对一对,确实他没有改动。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原文,就是重新排列、重新组织就是了,字字句句都是原文,没有改动一个字。这个本子可惜印光大师没有见到,他这个本子会集成功,印祖已经往生了。要不然,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也许他会点头:这个本子还差不多,可以流通。这个本子的确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后面这一句,意思的确是很深、很广,这个里面有禅的味道。

“常念不绝”就是指念佛法门,包括行、解、求生,那么你“得道捷”是快速,你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个两句,实实在在是全经的总结,也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结。“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跟经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个意思前后一贯。“如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只是把这个真相说出来而已。换一句话说,也是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真相是怎样我就怎样说。所以佛说的一切经不是他自己想像的,不是他自己猜测的,不是他的预言,不是的,完全是事实真相。像《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如是体,如是相,如是用,到如是因缘果报”,佛不过就说这个而已。所以一开端“如是”,佛说什么?佛就说那个“如是”,四十九年就说个“如是”。你要把如是两个字懂得了,所有佛法你都明白了。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这个里面的意思也非常深广。我们今天专修净土、专求往生,这很正确。如来的心,广度一切众生。假如我们有这个能力,对自己往生没有妨碍,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对自己往生有障碍的,就不行了。没有障碍的话,可以随行,随喜功德嘛。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智慧不相等,生活环境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样,于是他的思想、见解、欲望、希求就各各不相同了。因此世尊恒顺众生,演说无量法门,让一切众生各各都能满愿,这是大慈大悲。我们今天在无量法门当中,真的是非常幸运,能够遇到第一法门,这个第一是我一生依这个法门,决定永脱三界六道、圆证佛果,这就是第一了。可是对于根性不成熟的人,需要用其他法门来诱导,这个就是诸佛所行。我们有能力,我们自己往生有把握了,也可以随行,可以用其他法门帮助不同根性的众生,但是这个一定不妨碍自己往生,这个很重要。所以它叫随行,没有说是一定要行,随喜去做。

“种修福善”要种福、要修善,种福修善虽然对我们求生净土,也并不见得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去随行。为什么呢?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众生在这个世间太苦太苦了,为什么这么苦呢?没福,为什么没福呢?他没有修善。善是因,福是果,不肯修善,那来的福呢?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许多众生不但不知道修福、修善、种福,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个贪、嗔、痴叫三毒,心里面已经充满了毒素了,他还能得什么好处?学佛的人对于这桩事情,应当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在这个经里头教给我们“洒心易行”,就是要把三毒洗干净,培养、恢复我们真诚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那你就有福了,福是从这来的。三毒里面决定没有福,三毒里头有苦,无量无边的苦。现在世间众生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三毒,毒那有不苦呢,所以一定要懂得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我们学佛的人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不仅是我们劝他要种福、要修善,我们自己做给他看,做个榜样给他看,教化众生,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是究竟圆满的福善,若不能求生,不能生净土,善与福都不是究竟的。也可以说,世尊说经说到这个地方,教化众生的能事就可以说是圆满了,达到圆满了。末后这个结论,结的太好太好了。下面一段是偈颂,这个偈颂是重颂,把前面的意思,重复用偈颂的体裁再说一遍。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这个偈总共有八首,这是第一首,第一首告诉我们真相的是非。可见得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经典,实实在在不容易。若要不是过去生中,“往昔”是过去生中,修福、修慧,这个往昔我们在前面经文读过,时间太长,无量劫,你曾经供养了无量诸佛如来,由此可知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的久远。要不是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于此正法不能闻”这个一句就是指《无量寿经》,不指其他的法门,专指《无量寿经》、净宗法门。你没有那么深厚的福德根基,你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听了这个话,要冷静的去观察。你看这个世间,现在这个世界,将近五十亿的人口,这五十亿人当中有几分之几,在一生当中曾经接触到佛法,曾经听过大乘经典的?又有几分之几听过《无量寿经》?这样一层一层的淘汰到最后,没有剩几个人了,你才晓得佛讲这个话有道理。“已曾供养诸如来”正是前面经文上所说的“阿阇王子供养四百亿佛”,才欢喜信此事。真正能够接触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经典生欢喜心、能相信,差不多也跟阿阇王子一样,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如果你要是发愿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净土,那你的善根福德决定超过阿阇王子、五百长者,决定超过他。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不少到底是怎样一个标准?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了,它这个标准不是普通标准。你看看能够听到这个经典,听到之后能够喜欢,不容易。但是我看看你们大家,听到都很喜欢,这都不容易。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    不能开导于他路

这一首,佛为我们说出来一些业障深重的人,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往生的机缘他还没有,他不能往生。哪一些深重的业障呢?佛在这里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恶,造作十恶业,这样的人不能往生。这个十恶业里面,身造杀、盗、淫;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如果造作这十恶业的人,不能往生,这是障碍。第二呢,骄,骄就是贡高我慢,这很自大瞧不起人。这个经题上给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个傲慢自大的人心不清净,绝对不平等,那哪来的觉呢,这样的人业障也重。第三个懈怠,懈怠,懒惰啊,不肯用功。虽然没有前面的恶业,这一懒惰就糟了。所以菩萨六度,精进就是对治懒惰的。懒惰的人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要勤快念佛。如果是你因为生活、工作繁忙,实实在在没有时间,你也得忙里偷闲,要精进不懈。三辈往生里头说得很清楚,一定要精进,不能偷懒。累了就想休息一下,这不是好事情,要认真努力去念佛。懈怠是很大的障碍,不要把它看轻了。还有一个,邪见,这个倒是真的麻烦,这个可以说是很重很重的障碍。邪见对于这个法门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难信如来微妙法”。微妙法就是指净宗法门,就是指的本经,这一些人难以相信。他不相信,当然他不会发愿求生的,他也不肯念佛。所以下面比喻,“譬如盲人恒处闇”,盲是眼睛瞎了的人,眼睛瞎的人又在黑暗的地方,暗中加暗,比喻前面这一类的人。这是世尊举几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去联想,这一切怀疑、犹豫,对这个法门怀疑、犹豫,烦恼习气很重,都会造成往生的障碍,是我们应当要警惕,要警觉的。“不能开导于他路”盲人自己都不能够认识路了,怎么能够指引别人的道路。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这个自己怀疑的人还障碍别人,看到别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还要劝他,那个净土法门靠不住,哪有那么容易事情;劝他去学禅、学密、学其他的法门,就是这个意思。以盲引盲,这个罪过就重了,你自己不认识路、走错了、堕落、吃苦了,这是自作自受,还情有可原。别人走的是一条正路,没有走错,你去障碍他,把他拉回来走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这个罪过就重了。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底下两首,佛为我们说明真正能往生的,应当具备的是哪些条件。第一个是唯有、唯独曾于佛种善根,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前面讲的已曾供养诸如来的,这是过去无量劫的善根。这一句话里面意思是双关的。现在,又遇到佛了,遇到释迦牟尼佛,虽然释迦佛没有住世,释迦牟尼佛的经典留在世间,我们遇到这个经典,就跟遇到佛没有两样。只要能够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跟当年亲近佛陀是一样的。遇到阿弥陀佛、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们有一个强烈上求的愿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就是底下这一句“救世之行”,这个行是现行,“方能修”,我们能够帮助世间人。世间,这个时代,大众急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哪一个病,病的最重?贪、嗔、痴、慢这个病最严重。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我们所见到的,人这个贪、嗔、痴,是一年比一年增长。它不是衰退,它在增长,贪而无厌,这个不得了。这个不仅是给社会带来动乱,会给社会带来毁灭的灾难。为什么呢?人人都去争利去了,这还得了,这很可怕的一个现象。

我们知道这个病根之所在,知道后果不堪设想,挽救之道就是要把人心唤醒。他为什么会有贪、嗔、痴、慢?他迷。如果真的觉悟过来了,他就晓得这个东西是三毒烦恼,一切苦难的根源,这个不拔除就不能离苦。人生活在世间,原来就是要求快乐、求幸福的,用贪、嗔、痴去求,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快乐?那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得到幸福、快乐呢?用三学、六度去求,你才真正能得到。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的扩展,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六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快乐、美满,因此我们这个救世之行,就知道从那里做起了。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唯有净土才能救世。净土的经论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相当详细明白,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大经大论人家一看那么厚一本书,他就不想看了,阅读的意愿就没有了。现在的人心浮燥,所以你给他东西愈少愈好,愈有效果。太多、太复杂了,反而收不到效果。所以要简单、要扼要,因此净宗经典非常契合于这个时代。这个念佛法门简单明了,处世待人行门里面的纲领我们订的也非常简单,三福、六和。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修起。世尊所说的那些障碍习气,我们统统都没有,然后三归、五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我们从这下手。可见得这是很踏实的行门,我们真正能得福,真正能得自在。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佛这样教导我们:闻已,听到这部经典,听了之后要接受、完全接受,不能接受几分,要完全接受。《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过去大德附加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五经一论都是《无量寿经》的补充,佛祖唯恐我们对这部经不能够透澈的理解。读诵大乘,读诵其他的四经一论,使我们对于《无量寿经》更深入、更透澈的理解,这是让我们全部的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接受过来之后就要依教奉行,不但是尽形寿的依教奉行。尽形寿是我活一天我就做一天,我们要发大誓愿,生生世世依教奉行,绝不违背。这不只是一生一世,发这样的大誓愿,给诸说那就跟大势至菩萨同志了,大势至菩萨生生世世就修这个法门,这叫持,永远保持。

“及书写”书写是流通,也就是说我们必需把这个法门辗转流通,使这个世间一切众生都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都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典。我们给他机会、给他因缘,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这个经书我们要大量的印,不断的去印。现在不必书写了,书写很不容易。你看加拿大张老居士写这个《无量寿经》,写一本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写一部,非常难得。他是个当代的书法家,那字写的实在是好,比古时候流传的小楷灵飞经还写得好。你们那个字帖本比较一下,他比灵飞经写得好,这是高度的艺术品,所以他写的经我们都把他印出来了,我们印了很多,很大的数量。像这样的艺术家,的确他写得很好,永远保存流通,让人家看到这个经本都能生欢喜心,这个是无量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流通的责任。

“读诵”读是对着经本,我们每天要读;诵是背诵,不要看经本,我们背的出来,背诵。读诵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呢?要用真诚、清净、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诲。经典就是佛的教训,我要用恭敬心、真诚心、清净心接受佛的教训,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利益。这样读诵会开悟,所谓是诚则灵。你心诚,它就有感应。何况这部经你念一遍,密宗里面讲灌顶,就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两遍就是给你灌顶两次,一天念十遍就十次灌顶,比那些喇嘛、仁波伽高明太多了,这个要知道。灌顶的意义要懂得,不是在你头上洒几滴水那叫灌顶,那是个样子,那表法,那是个样子。如果洒几滴水是灌顶,你们新加坡这边天气很热,每一天冲多少次凉,你看那不都灌了,大灌顶。所以这个灌的意思是慈悲加持,顶就是最高的法门,灌顶的意思就是佛以大慈悲心,把最高无上的大法传授给你,这个意思叫灌顶。这个经我们晓得是如来所说第一经,顶法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的,真的是顶法了,我们恭敬读诵就是一切如来为我们灌顶一次,这个是密宗的大法。

“赞演”赞是称赞、称扬;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演是表演嘛。我们把这个经里面教训,统统在生活上都做到了,让大家统统都看到,这是演,做给别人看。你看,读诵、赞叹这是言教,演是身教。底下“供养”,“演并供养”是身教,我们做出榜样给别人看。

 

 

 

 

 

 

 

 

 

 

 

 

 

 

 

 

 

第八十三卷

 

“赞演”赞是称赞、称扬;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演是表演嘛。我们把这个经里面教训,统统在生活上都做到了,让大家统统都看到,这是演,做给别人看。你看,读诵、赞叹这是言教,演是身教。底下“供养”,“演并供养”是身教,我们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供养里面一定要遵修普贤菩萨法供养,至少要把法供养的七句都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去做。这七句里面最重要的“如说修行”,佛怎么样说我们就怎么样做,这一句是总纲领。同时我们以供养的心、供养诸佛的心,供养一切众生。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是”,像前面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一一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这就是一心求净方,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做。在这个世间我们活一天,我们就做一天,自己求生净土,帮助佛接引众生。佛弟子在世间就这么两桩事情。无论是出家、是在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那一种行业,我们都要存这个心,都要有这个意念,把正法传播弘扬,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经里面的句子,好的句子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小卡片,经济实惠,小卡片到处送人。你送一本经给人家,人家不学佛的人他不接受,你送他一张很精美的卡片,看看这个很不错,很喜欢,上面印的几句话,他就落在八识田中。我们有这个心,我们经常这样做,这个非常有意义,与佛的教诲完全相应。这样才能保证,决定我们这一生当中生到佛国,往生极乐世界。后面这两句前面长行文里面我们也念过,所以这是属于重颂。

“假使大火满三千”,这是遇到大的灾难,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大的灾难,有小三灾、有大三灾,这个是讲的大三灾。小三灾是什么呢?是刀兵劫,刀兵就是战争;瘟疫,传染病;第三就是饥饿,人没有东西吃,饥饿,小三灾。佛告诉我们,小三灾来的时候,刀兵劫是七天七夜,七天;瘟疫是七个月七天;饥饿呢,是七年七个月七天。在从前,我们在经上看到这个都想不透。自古至今在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知道有多少,过去我们跟日本人打了八年,那都不算是刀兵劫。十几年前我到日本去访问,到长崎、广岛去看了一下,哦!才恍然大悟,原来佛说的这个小三灾,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大概这个战争只有七天,七天就结束了。带来的原子尘、射幅尘的后遗症,那就是传染病。七个月七天之后你要不死的话,那你还能活着,一般的时候在这个时间决定不能避免。如果你被它这个光线照过之后,是很难存活的。核子弹炸过的地方,确实八年之后这个地上才长草。核子弹炸过的地方,核子尘落下来的地方,这个土地草木不生,要过七年七个月地上才会长草,人不活活的饿死了吗?所以原来世尊讲的这个小三灾,就是指的核子战争。你看三千前他就说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

大三灾那是整个宇宙的灾难,像星球跟星球的对撞,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跟我们说水、火、风。第一个是火灾,火烧到初禅天,这个叫劫火,就是很多星球都消失掉了,都毁灭掉了。水淹二禅,风吹到三禅。到四禅,四禅没有三灾,四禅天的福报大了,四禅叫做福天。这是讲大三灾当中的火灾,火烧到初禅。“假使大火满三千”这是举的比喻,念佛的人、行善的人、修福的人都能够得佛力加持往生净土,不会受这个灾难。世间有这个灾难,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两句给诸位同修们说明,我们可以把他看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开的保证书,保证我们不遭难,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常常讲,我有把握往生。人家问我:“法师你为什么有把握往生呢?你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我没功夫,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保证书在此地,你们大家手上拿到保证书,你不识货、不认识,我识货,我有这保证书在手,决定得生。只要你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能生的。过去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这底下两首是叹佛智慧深,佛的德行高,如果我们对这桩事情不能够认识清楚,不能够肯定,你就免不了要怀疑。怀疑,正如前面经上所说,那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部经是如来深广智慧海的究竟圆满的显示。这一部经,在实体上,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如来深广智慧海中所现的境界,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知”。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称扬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都劝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含了等觉菩萨,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什么原因呢?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如来深广智慧海中所现的境界。这本经当然也是智海里面所现的经文,唯佛与佛乃能知,我们要深信不疑。“声闻”前面经上所讲的,像舍利佛、目犍连尊者神通广大,他们这些人是亿劫,这是讲长时间,要想想佛的智慧,他也办不到。前面我们在比喻当中读过,佛的比喻我们要细心体会,佛说了,目犍连的智慧,能够在一天一夜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这个数目,他能够算出来。三千大千世界,这是阿罗汉的能力。假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能力都像目犍连,大家共同来计算,算西方极乐世界人数,算阿弥陀佛的寿量,给他千亿劫的时间,他也算不出来,这个话我们能相信。如果从一般理论上来说,我们相信、决定相信,为什么呢?因为佛度众生是缘分,佛之出现就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现佛身,跟阿弥陀佛有缘的人,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在那里成佛,要把这些人统统都得度成佛,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度的完?无量劫,寿命无量。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去想呢,那个无量寿,那个寿命那就真长了,那就不是假的了,确确实实如佛所说,“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尽他神通的力量,也没有办法测度。过去老师讲到这个地方,他老人家说:“如果修学其他宗派的,对于净宗这个事情,他没有法子理解”。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诸佛果地上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了,那个功德他自己知道,一切诸佛知道,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知道。何况阿弥陀佛,所以“唯有世尊能开示”,这个意思就是说菩萨能说法,阿罗汉能说法,祖师大德也能说法,这些能说法的人要讲到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呢,他也没法子说,他也说不出来,除了佛力加持他。佛要不加持,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诸位想想,这一部经就是如来功德,前面讲是如来深广的智慧,也是如来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净土三经都是如来的智慧功德,我们能说、能闻、能解、能信,全是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得不到如来威神加持,菩萨都没有法子说,我们那有这个能力呢?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这一个事实我们要常常记住,常常用它来警策自己、勉励自己。得人身非常不容易,佛在经典里面许多的开示,许多的比喻,得人身真的不容易。人身失掉非常容易,人身是难得而易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后再得人身太难了。得人身要遇不到佛法,实在讲也非常可惜,人身之可贵就是遇到佛法容易开悟、容易接受,佛法很难遇到,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你闻到佛法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开智慧,你能够依教奉行。底下这个信、慧、闻,这个闻是菩萨的闻慧,包括闻、思、修。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难中难,太难太难了。这一些难我们都突破了,这些难关我们都突破了,我们都得到了,这才知道这是何等的幸运。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这一句实在说到了极处了,前面跟我们讲的修普贤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行普贤道,那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这个地方超普贤,超过了。怎么超过的呢?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就是当作佛,佛超过普贤菩萨。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是不是真正“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只要做到这两句,这个人就当作佛了。他“行超普贤登彼岸”,这个登彼岸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必定有这一个法门,你才能真正超越。不但超越一般大乘菩萨,连普贤菩萨都超越了,这个真的是赞叹到了极处了,没有法子再赞叹了。我们听佛这样的说法,再要不相信,再要不发奋、不认真努力,那怎么对得起佛?怎么对得起历代祖师代代承传?真的对不起,也对不起自己。无量劫来稀有难逢,遇到这部经典,无量劫当中,能遇到一次就不容易。这次遇到了,遇到了要知道珍惜,要认真努力。下面,佛劝勉我们: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这一句是佛劝勉一些利根的善友、这些菩萨们,他们是博学广闻,有广大智慧的这一些菩萨、声闻,换一句话说,修学一切其他大乘法门的人。佛劝他,劝他回头、劝他念佛,就像《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遍地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就是这个意思。应当要相信,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相信我教,这一次的教导“如实言”,这一次教导是真实的。那么换一句话说,这一次之外的呢?之外是方便说,这一次是真实说。世尊在法华会上曾经说过“《法华》开权显实”,《法华》以前佛的方便说,《法华》是真实说。那么这个经跟《法华》一比呢,《法华》是真实说,这个经是究竟圆满的真实说。学《华严》、学《法华》,也要回过头来归《无量寿》。文殊、普贤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怎能不归依呢?怎能不回头呢?佛在此地这样的劝导。

如是妙法幸听闻

末后这个四句偈是总结,总结全经。这个妙法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我们很幸运、无比的幸运,今天能够听到,一定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都清楚。

应常念佛而生喜

这是自己的受用,你要是真的听清楚、听明白了,底下这一句是必然生起的现象。你一定会念佛,不要人劝你,不要人教你,你一定会念佛,而且你一定会有法喜充满。换一句话说,你在现代生活里面,你一定会生活的非常快乐,非常欢喜。现在得的果报,你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这个乐现在就得到了,现前的快乐,你所有的忧、悲、苦恼统统没有了。为什么呢?开悟了。悟什么呢?六道轮回清楚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清楚了,我下定决心舍离六道、取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开悟了,真正觉悟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真正的觉悟,所以他生大欢喜心,这自己得度了。就像前面跟诸位说的,我们西方世界已经注册、报名了,决定有分,他怎么不欢喜。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更欢喜的,这个事情是真的。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上面这一句是化他,利益一切众生。“应常念佛而生喜”,自利,自利必定有利他。我们“受持广度生死流”,在这个六道里面轮回生死的众生,我们用这个法门、用这个经典,来帮助这些人,使他们一个个都能够脱离生死苦海,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就是行菩萨道。我们能这样去做,以这部经典自行化他,佛说这个人是真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是真正善知识。善友出自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都是善友,因此善友就是菩萨的别名。那个五十三位善友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都称之为善友,这真善友,华严会上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

这是把这部经说完了,这一品是集结的人,就是集结经的人他的记载,记载佛说经这个盛况。“尔时”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个时候,说这部经。

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这个是与会大众,有人、有诸天,有他方世界来的菩萨、声闻众。经上所记载的与会的四众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四众弟子有两万人,这个法会上有两万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那个数字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参与这一次的法会。所以阿难尊者在这里记载的这些大众,根性不相同,得利益不相等。这一段是讲的小乘人,得小乘的利益。天上、人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这个数字也是天文数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尘垢是烦恼的代名词,远离尘垢就是见思烦恼断了,断多少不一样,有人断的多。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听了这个法门之后,多少都会断一些,断的多少个个人不一样,断惑就得法眼净,心地清净。

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这还是小乘,从这个地方看,得法眼净应当是初果,须陀洹果。有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这是证小乘果位的。有“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这是证四果阿罗汉的。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见思烦恼断尽了,心得解脱,这是证小乘果位的,小乘根性的人听到这个法门也得利益了。下面这是大乘根性的,所得的利益,超过小乘人。

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这是得不退的利益。菩萨有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这个地方是至少他得到了行不退。所谓行不退呢,决定不会再退到二乘,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何况在这个经典里面,要是发了心一定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不但是行不退,必定也达到念不退。这个我们从四十八愿,从本经开示上,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菩萨决定能得三不退。

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

这是讲得不退忍的利益,“忍”是心定在这个法门上,承认这个法门,不会怀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不会退转,这个就是得不退忍。底下这一段好像就是说的是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也包含在这个法会之中。

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你看我们是不是这个呢?我们在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接触佛法之后,也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你们有没有发心,我在一生当中要想成佛?你有这个念头呢,那你就是发菩提心了。怎样成佛呢?念佛往生净土,你就成佛了,一点都不假了,发这个心才叫发菩提心。过去没发,学佛之后也有没有发的,现在听了发了,你们发了没有?没发,现在发,一定要发成佛的心,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有坚决的意念,“今始初发”现在才发。“种诸善根”这个种诸善根就是信愿持名,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菩提心发了,现在接下去一向专念,那就是“种诸善根,如说修行,一向专念,“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见到阿弥陀佛,我们的愿就满了。这个下面,佛就给我们授记了。

皆当往生彼如来土,

佛给我们证明,你能够发心,能够这样做,你们都当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彼如来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国。

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这是讲我们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人初发心的,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世界无量无边,哪个世界与你有缘,你看看哪个世界的众生应以佛身而度脱之,你就到那里现佛身,到那里去成佛,去度那边众生了。这一尊佛叫什么名字呢?叫妙音如来。同名,同名妙音如来。我们的归依证上那个妙音的法名,就是从这儿来的。你们拿到归依证,妙音居士,你看你们的名字在《无量寿经》上,这还假的了吗?这不假了,是不是?名字在《无量寿经》上,你们将来都成佛了,这就妙音如来。现在都做妙音居士,因果相应,我们的法名是从这来的。那么由此可知,这个经与我们多密切,这个经就是佛给我们自己说的,不是给别人说的。所以这是归依法名的来源就在此地,这个妙音出在此地。那妙音是什么呢?妙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妙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依这个音声,往生不退成佛。还有哪个音比这个更妙呢?我们要知道,常常把这个音念在口上,让一切众生都听到,妙音就是念佛的音声,不是指别的,就是指这个音声。

复有十方佛刹,

这个再说普遍的利益,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

若现在生,及未来生,

“现在生”是现在往生的,“未来”是将来遇到这个缘,念佛往生的。

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记法忍,成无上菩提。

这是世尊告诉我们,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么多人去往生的。那么由此可知,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我们想想这个状况,思惟这个境界,才略知这个法门,所谓“广大不可思议”,我们才能略知一、二,实实在在是一切诸佛境界都不能为比。

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句是世尊为我们,做十方世界众生得度的总结论。此界他方一切念佛往生的人,都是过去生中跟阿弥陀佛结了有缘,现在因缘成熟了,所以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从这个地方显示出因果不虚。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念佛、忆佛、念佛之因,一定得见佛往生之果,因果相应。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下面是阿难尊者记载法会圆满,示现种种不思议的瑞相。第一个瑞相就是大千震动,这个大千不是我们这个地球,是世尊讲经这一个地区,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震动有六种震动,这个六种震动经论里头常说,读经的同修常常见到,假如不晓得这个意思,你就会怀疑,不但怀疑还恐怖。为什么呢?那个地忽然起来,忽然落下去,忽然一摇动,这大地震了,这还得了吗?这个不得了。这是比喻,是指人心震动,佛为我们说这个成佛的法门,从来没有听说过。兴奋的意思,感恩的意思,是说人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听到佛说这个法的时候,没有不感动的、没有不动心的,是这个意思,有这个意思。第二种,“种种神变”,这个神变都是一些护法神变现的种种瑞相,庄严道场,这个是警觉人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光明普照,佛光注照的地方就是佛法所在之处,特别是这个经典、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共同称赞的。所以佛说这个经,就感动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光光互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佛光之中,而这个光显示《无量寿经》,显示诸佛智慧功德不可思议。

复有诸天,

这是天人赞叹、供养。

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这是天人在道场闻法,以天乐、天花庄严道场,赞佛、赞僧就是称赞三宝,这个是法会无比的瑞相。

尊者阿难,弥勒菩萨,

这两位是当机者,是法会的当机者,阿难要负责承传经典,弥勒菩萨在本经受佛的嘱咐,要护持经典、要护法,要护持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那些人,要护法、护人。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他的,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念佛求往生的人,必定得弥勒菩萨与诸大菩萨的拥护。

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要效法、要学习,要像当年参加法会的大众们一样,听到佛说了这部经之后,当然生大欢喜心。重要的是决定相信,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就是前面所说的“归依瞻礼,如说修行。”那就行了,我们法会到今天圆满了。

 


推薦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7}-[59]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攝大乘論》卷下 彼果智分第十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五、所被根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