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做了哪些學問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在匡地,孔子被當地人當成是陽貨拘押起來。陽貨本來欺辱過孔子,孔子當然討厭這個人。但是,居然有人把兩個人弄混了,這可能和他們都長得「很酷」有關吧。孔子說:「文王死了以後,古代文化遺產不都是在我這裡嗎?上天如果要消除這種文化,那我也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上天假若不是要消除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這話說得有氣魄,當今哪個學者敢說自己掌握了古代文化呢?我們知道孔子是很謙虛的,孔子說這話貌似終於吹了一回牛了。我想孔夫子這麼說,一是為了鼓舞學生的士氣,讓大家充滿希望;二是體現出孔子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自傲,而是孔子的確掌握了古代文化遺產,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感嘆。

孔子自覺地做了三代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雖然說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實上,他做了很多學問,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第一大貢獻是述《論語》。儘管《論語》是學生記錄孔子和學生對話的內容,裡面也有很多孔門弟子的言語,但大多是孔子的言行,體現的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論語》也是後人研究夫子及其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論語》更被視為中國人的《聖經》。韓國、日本非常重視《論語》的學習和研究,甚至歐美國家也很重視。可以說,《論語》的知音已遍布全球。

他的第二大貢獻是刪定《詩》《書》。《詩經》在孔子時代有三千多首,但有一些是重複的,有一些是殘缺的,有一些是低俗的。孔子刪定《詩經》,留下的都是可以用於禮樂教化的經典名篇。《史記·孔子家語》講: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史記·孔子世家》)

《詩經》對於陶冶我們的道德情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讀《詩經》能使我們時刻體會到其中的人文關懷。「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就像有一陣柔和的風輕拂你的發梢,有一股清泉滋潤你的心田,一種敦厚的土地令你培植生命根基。溫柔敦厚就是一種純樸真誠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越多,整個社會風氣就越好。

《書》是指《尚書》,那麼《尚書》又是一本什麼書呢?它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是由孔老夫子編寫的,但有些篇是後來徒子徒孫補充進去的。夫子編成《尚書》後,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他的第三大貢獻是作《易傳》、寫《春秋》。孔子晚年對《周易》很感興趣,尤其是五十歲以後。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也和他五十歲開始研究《周易》有關。《史記·孔子世家》里講: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的時候,喜歡讀《周易》,寫了《彖》上下、《繫辭》上下、《象》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他時常閱讀鑽研《周易》,居然把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三次,「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並說:「給我幾年時間,我就會精通《周易》了。」相傳為孔老夫子所作的《易傳》(又稱《十翼》,因為它分十個部分的內容),對《周易》做了精深的義理闡釋,是《周易》廣為傳播的翅膀。沒有《十翼》的《周易》就如同沒有翅膀的鳥,是飛不高的,也是活不久的。易經在歷史上受到國人廣泛而高度的重視,和《易傳》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是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後來由司馬遷續寫。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孔老夫子所著《春秋》雖然非常簡練,卻是信史,也就是有根據的,不是瞎編亂造的。孔子「不打誑語」,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者道聽途說的內容,更沒有自己隨便想像的內容,孔老夫子這種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和方法是歷代史官的榜樣。

孔子真不容易,很高產,他整個後半生帶著學生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居然做了這麼多學問。而且這些學問大大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做的學問很多,他所做的學問都是關於人的學問,體現出孔子深厚的人文關懷。還有孔夫子那實事求是的做學問態度和直面實現的問題意識,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註:本文節選自《孔子是個好老師》一書。

推薦閱讀:

孔子是「野合」而生嗎?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是不是要吃苦頭?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當孔子遭遇達爾文
孔子的繫辭上傳在說些什麽(上)

TAG:孔子 | 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