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發佈日期:2017年7月17日

無論是中央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還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都把創新驅動作為第一發展動力。正在規劃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一向是全國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未來在創新驅動上將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與上海和北京等地希望建立科技創新中心不同的是,大灣區更加重視創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今後將突出創新主導,向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平台的方向邁進。香港如何配合這一發展方向,不但影響大灣區發展進程,更關係到香港的未來。

一、創新驅動乃大灣區主旋律

近年來,隨著極具遠見及功效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廣東不僅鞏固了其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地位,而且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已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水準。去年全省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一半左右,研發經費(R&D)佔GDP比重提高到2.58%,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已提前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在移動支付、無人機、機器人和生物科技等領域湧現一批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其中不少企業已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同行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科技產業的崛起,主要依靠本土企業的培育發展、政府政策的引導推動以及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依靠內源型經濟的發展壯大,使開放型創新體系得到不斷完善。目前廣東擁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在內的國家級創新平台213家,新型研發機構180家,在全國居前列位置;去年全省全年專利授權總量25.9萬件,也居全國首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八千家,使全省高新企業總數增至近兩萬家,比上海的6938家多出近兩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9億元,均居全國第一。這些都為今後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如果說廣東是全國科技產業的龍頭,那麼深圳無疑是龍頭的龍頭。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IT產業崛起以及發達國家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背景下,深圳制定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著手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深圳製造」、再到「深圳創造」的跨躍,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新路。目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環保產業等六類,擁有3萬家科技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騰訊、華大基因、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去年全市新興產業創造的增加值為7848億元,佔GDP比重超過四成,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接近一半,相當於香港金融增加值的兩倍;就連深圳南山區(華為、騰訊等巨企所在地)的經濟總量也超過香港金融業,充份顯示出新興產業的巨大力量。

盡管成就斐然,但作為全國製造大省,廣東既面對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也受到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和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雙重擠壓,未來創新驅動仍將是廣東、尤其珠三角九市提升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為此,廣東根據該省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重點領域改革攻關難度加大等問題,決定在「十三五」期間把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方向,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新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重大需求,從多個方面加強科技攻關,包括繼續深入實施9個重大科技專項,並在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北斗導航和衛星通信應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無人智慧技術、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專項;在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綠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八大領域,加強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希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今年是落實上述發展遠景的關鍵一年,廣東省政府在年初就把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列為驅動發展的第一任務,具體策略是統籌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強化廣州和深圳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珠三角各城市申報國家創新型城市。全省R&D佔GDP比重將進一步提升至2.65%,增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深圳計劃進一步擴大優勢,並確立更加遠大的目標---建設國際領先的創新型城市,到2020年R&D佔GDP比重進一步提升到4.2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增至一萬家,培育一批新的跨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8-10家,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基因技術、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增至3萬億,包括生命健康、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及智慧裝備在內的未來產業規模增加到1萬億,潛力巨大,前景看好。

應當看到,目前珠三角九市的經濟總量佔大灣區GDP的七成以上,對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超過九成,加上其以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更加符合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方向,廣東省領導層和各地方政府基於深切的社會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引領改革發展潮流的使命感和緊迫感而主動作為,將為大灣區改革創新發展盡心盡力。創新驅動將是未來大灣區的主旋律,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將是大灣區規劃建設的核心內涵,以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為主要模式的舊金山灣區,才是大灣區最重要的參照系。

二、共建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後5-10年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時間節點,以新一代資訊、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生產力發展格局將逐漸形成,新興產業將成為國際經濟、貿易和投資的主導力量。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25年僅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先進機器人以及新一代基因等12項重大技術的突破,每年就將產生14-33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廣東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不但符合世界發展的大方向,而且在不少領域已是後發先至,未來香港若能利用國家規劃發展大灣區的有利時機,與廣東加強合作,共同打造創新科技產業鏈,包括合作進行科技研發、科技融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金融和專業服務,以及科技產業管理和運營模式創新,就有機會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基地,帶動全國成為全球新興產業的發展重心。具體而言:

一是更好地把粵港獨特優勢結合起來。香港擁有國際一流的高等教育(根據Q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香港高校進入全球前50的有4所,比內地還多出1所)、研究資源、科技轉移、專業服務、人才配套、法制稅制以及知識產保護等優勢,創新及科技上游產業之基礎研究,已晉升至世界級水準。然而,由於土地、成本和環保等制約,令中下游的應用型創科產業起色不大,迄今尚未出現類似蘋果、Google、Facebook、華為、騰訊等的世界級創科企業,當務之急是加快中游及應用研究,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這一點又是廣東的強項。未來粵港雙方應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更好地把香港國際一流的高等教育、研究資源、科技轉移、專業服務、人才配套、法制稅制以及知識產保護等優勢與廣東的科技產業優勢結合起來,發揮創新和產業協同效應,在研發、資金、測試到生產全過程展開全面合作,打造在全球具競爭力的科技產業集群。

實際上,廣東早已採取行動。今年初廣東在發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7年工作要點》中,就提出將加強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主要措施包括繼續推進粵港創新走廊建設,加快香港科學園、香港應用科學院、香港高等學校等創新成果到廣東省轉化;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援港澳企業、專業人士、青年人來粵創新發展,推進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程、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建設等。未來在大灣區規劃建設中,粵港兩地應加大引進及培養人才力度,設立方便人才流動的「綠色通道」,加強生物科技、雲計算及大資料分析、材料科學、機械及機器人和綠色科技等重點領域的研發合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協助區內科技企業拓展業務至全國及全球。

二是重點合作打造「港深創科園」。新年伊始,港深兩地政府簽置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深圳河以南、接近落馬洲口岸的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簡稱「港深創科園」),以創新和科技為重點,聯合打造科研合作高地,並將配套建設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和其化配套設施。這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創新科技園區,也是兩地最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新園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除了提供較大的土地空間外,還可讓香港通過與深圳蓬勃發展的創科產業和珠三角的世界級製造基地無縫對接,推動更多中游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帶動一批海內外的大型科創企業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吸納一批跨國科創企業設立中國區研發總部,孵化一批專業類的中小型創科公司,催生一批圍繞科技創新的高端服務企業。

根據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的意見,新園區成立初期的研究方向可以是生物醫藥、機器人技術、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等,這與內地重點發展五大新支柱產業不謀而合,相信可以助力這些產業的發展。未來兩地應合作進行多項制度創新,一旦新園區科技創新環境被建立起來,就會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源投入創科產業,形成良性循環,新園區就有機會成為全球創科企業管理和服務大灣區創新業務的基地,從而更好地配合國家創新戰略和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基地建設。

三是深化科技產業投融資領合作。作為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廣東、尤其是深圳率先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並針對科技創新的特點和需求,發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資本市場,初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證券、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託的科技投融資體系。香港不僅要吸引成功的科技企業來港上市,也希望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方式去支援創科初創企業,如去年特區政府改變原先單純以政府資金資助研發項目的模式,通過預留20億資金成立配對基金,激勵和引導市場資本投資於香港初創企業。香港金融機構也可在銀團貸款、項目貸款、發行基建債券以及基金等傳統領域,以創新方式向大灣區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未來粵港兩地應在投融資方面加強合作,香港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金融中心。

四是在走出去和引進來方面攜手共進。國家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營造有利中企的投資環境,香港可以新思維支持大灣區科技企業「走出去」,通過股權、債權相結合,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相結合等方式,並提供顧問諮詢、品牌管理、現代物流和專業服務等多方面支援。隨著大灣區新興產業的進一步崛起,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境外企業以香港為橋頭堡到大灣區投資發展,香港有機會成為全球企業管理和服務大灣區新與產業相關業務的平台。粵港雙方應攜手共進,更多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盡快把大灣區打造為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三、 路在腳下需埋頭追趕

不過,也應當看到,目前香港雖有世界水準的基礎研究,但創科產業發展現狀不理想,2015年創新科技產業的增加價值只有167億港元,僅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72%,不足深圳新興產業增加值的2%。差距如此之大,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長期以來政府財政對科技投入有限,「官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土地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樓價高企加上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創科產業大多局限於資本密集服務,難以建立大型本土生產基地作為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後盾等等。

更重要的是,香港仍未形成發展創科的學術及社會氛圍,科研人才出現斷層,令境外科研公司對來港卻步。其結果是競爭力持續下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6至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過去3年排第7位的香港跌至第9位,主要是由於創新科技評分項沒有起色,只排名全球第27位,顯著偏低且有下降趨勢。在新興科技主導資本市場的今天,若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繼續龜速前行,將進一步影響整體競爭力,從而被更多具遠見的競爭對手超越。

由此可見,未來香港需要加大對中游及應用型研究的持續性投入。政府可考慮設立一個規模較大的「三創(創新、創意和創業)基金」,加大對「三創」的支持力度。同時,藉助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的有利時機,以「港深創科園」為依託,加快推動本港向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型,為本地科技創意產業更好發展打下根基。其中一個思路,是以創新思維和機制來開發管理「港深創科園」,更好地吸引全球最頂尖人才聚集新園區以及廣泛引入內地和國際上的大型跨國企業和著名科研機構入園等等,使「港深創科園」在推動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發展上,能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

另一條思路是制定人才優先發展策略,構建人才引進政策平台和創業平台,簡化優秀人才引進流程,有針對性地對內地和國際上的科創人才給予更寬鬆的學習、往來、居住和就業政策,引進更多科創人才到香港。唯其如此,香港的科創產業環境就能得到改善,這將有利於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基地,成為可與舊金山灣區媲美的「亞洲矽谷」。

王春新博士 高級經濟研究員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判斷,不反映所在機構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歡迎轉發:長按下面的二維碼,或者掃描便可關注。

 

中銀香港研究


推薦閱讀:

過去 8 年,我們為什麼總在 5 月把目光投向海的那一邊?
本應無序卻有序,現有宇宙理論框架再遇挑戰
千庫網庫寶生日周活動圓滿結束
如何看待facebook的機器人之間對話以超出人類的理解範圍?

TAG:科技 | 創新 | 世界 | 產業 | 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