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皇帝漫談之漢武帝劉徹  從「無為」到「有為」, 漢武帝的重大改革

華夏皇帝漫談之漢武帝劉徹

革除弊政 獨尊儒術

劉徹登上皇位時,西漢王朝經過四代帝王,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經濟已經非常繁榮,國庫充足,百姓康樂,吏治清明。不過這種繁榮的背後,長期潛伏的各種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在國內,許多農民為逃稅而脫了戶籍,政府就無法有效地管理;地方好強巨賈的勢力惡性膨脹,嚴重影響到國計民生;曾被打壓的諸侯王又開始蠢蠢欲動,在邊疆,匈奴的勢力也增強了,對邊境的侵略越來越頻繁。所有這些,都對劉徹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劉徹很有革除弊政的魄力,他任用了一大批儒生,一起推行政治改革。他通過考試,選拔了大儒董仲舒,聽取其很多有見地的治國安邦良策,歷史上稱之為「賢良對策」。

為了提倡儒術,劉徹在朝臣任免上作出了重大調整。他任命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這二人都喜歡儒學,他們又推薦了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趙、王二人又推薦了自己的老師、《詩經》博士申培為太中大夫。這樣,武帝的朝堂成了儒家的天下。

董仲舒

劉徹與這些儒臣一起對大漢朝政進行了全面的興利除弊。除了用休養生息來穩定經濟發展外,武帝還鼓勵大臣檢舉皇親國戚的不法行為,以倡導法制;命滯留京城的王侯都回到封地居住,以消除對皇權的威脅;將皇家苑地關閉,並分給貧苦百姓耕種,以此來減輕百姓的負擔。除此之外,劉徹還設立「明堂」,重新規範禮樂制度。

劉徹的這些措施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儒學的盛行卻遭到了竇太后的強烈反對。竇太后是景帝的母親,是身歷四朝的老太后,她穩居後宮40多年,威望自然非同一般。劉徹年少稱帝,朝政大權還是由她把持。竇氏一族的勢力盤根錯節,更是不容小覷。他們之中有很多人仗勢作惡,遭到大臣的彈劾,這些人都跑去想老太后告狀,並藉機誹謗新政。

竇太后深受前幾任皇帝的影響,喜好黃老之言。她本就不喜歡儒家,現在又聽了這麼多人的一面之詞,就怒斥孫子,逼迫他廢除新政。劉徹上台不久,人有年輕,沒有多大勢力,只好服從老祖母。他不僅放棄修建明堂,還罷免了竇嬰和田蚡,又把趙綰和王臧也下獄治罪,這才平息了老太后的怨氣。

不過劉徹年輕也是優勢,他避過了竇太后的風頭,就韜光養晦,等待實際。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壽終正寢,而劉徹的母親王太后很疼兒子,不干涉政事,這樣22歲的劉徹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劉徹剪除了竇太后在朝中的所有親信黨羽,重新啟用田蚡為相,任韓安國為御史大夫。「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在定國安邦、休養生息的時代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它早已不適應一個龐大、進取的強盛時代。而儒學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等各個方面,它提倡「仁政」,是統治階級在強盛時代統治百姓的最好武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所以,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正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也切合了劉徹的心意。

劉徹初登帝位就開始向這個方面努力,雖然遇到挫折,但也有很大的收貨,現在他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劉徹就全面推廣董仲舒的主張。他將儒學確立為正統思想,強調大一統,弘揚任意,樹立君臣倫理觀念。

為了普及儒學,實現思想上的真正統一,劉徹從教育入手,用儒家思想來培養人才。在董仲舒的建議下,他興辦了太學,聘請儒學博士授課,教學內容是儒家五經。太學的規模也逐年擴大,到西漢末年太學生已達萬人。同時,地方郡國也興辦學校,內容也以儒學為主。官吏選拔考試也以儒學為主。這樣用不了多少年,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都換成了儒士,他們成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堅決擁護者。這樣從教育到用人的思想的大一統,為劉徹後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積極穩妥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
如何看待吳起,商鞅,張居正等人的下場?
憑介紹信住旅館算什麼?憑介紹信燙髮了解一下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在哪些方面更自由了?

TAG:改革 | 漢武帝劉徹 | 華夏 | 皇帝 |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