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歷史?如果劉邦沒分封諸王 漢朝會是什麼樣兒

自楚漢相爭,劉邦問鼎天下,中華大地迎來了自秦朝以來,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作為秦的繼承者,漢延續了秦的郡縣制度,但又與秦略有不同,剛建國的漢朝採用了郡縣與封國並行的制度,這種制度的弊端在此後顯露無疑:劉邦建國後一直疲於奔命,解決諸侯王的叛亂,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利用推恩令,削弱了諸侯,才得以較為成功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說,諸侯問題的嚴峻是導致漢初中央朝廷局面窘迫的重要原因,這就讓我們不禁想到,如果當初劉邦沒有分封諸侯,西漢初的局面會是什麼樣呢?

為什麼劉邦要分封諸侯

分封制並非漢朝獨創,早在周朝便已成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便是來自於周王分封的結果,也因此,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改為郡縣制。有人可能會奇怪了,既然前有周朝的前車之鑒,漢朝又在許多地方繼承秦制,為何卻保留了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示意圖

這一切就要從秦朝的滅亡說起。

公元前206年,攻入咸陽的項羽志得意滿,在寫信給楚懷王要求毀「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不成後,採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將楚懷王奉為義帝,又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①的借口將其強制遷出彭城。在除掉了這個政治障礙奪得大權後,項羽認為是時候論功行賞了,於是分封了18個諸侯王,這便中斷了秦朝以來廢封王改郡縣的制度。當漢王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為了集中反抗項羽的力量,劉邦收服了魏王、韓王、河南王、常山王、殷王等多位諸侯,還發布聲討項羽謀害義帝,號召諸侯王聯合起來共同征討的檄文。在彭城戰敗後,劉邦又極力籠絡九江王英布、魏國相國彭越,又立韓信為齊王,以收服人才。這些舉措都無形中保留了諸侯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項羽戰敗烏江自刎,劉邦奪得天下,建國號為漢。已為中華大地最高統治者的劉邦此刻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面對楚漢爭霸留下來的諸侯王,是留還是棄,對於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是封王還是不封。

如果劉邦選擇封王,遠有周朝的前車之鑒,近有項羽的慘痛教訓,這些當初跟著自己打項羽的人,難保會為了權勢而舉兵反叛自己,縱使他們保持了忠誠,也有可能為了個人的矛盾或者權勢而互相攻伐;如果劉邦不封他們,則這些人立刻就會站在劉邦的對立面,掀起又一次內戰的腥風血雨。

戰敗的項羽烏江自刎

雖然封王有著極大的隱患,但是經歷春秋戰國的混戰到秦朝的壓榨,再到群雄逐鹿滅亡暴秦的內戰,最後到楚漢相爭,中華大地已經經歷了太久的戰亂,到漢朝建立時已是「百姓騷動,海內搖蕩」②。嚴重的地區甚至「人相食,死者過半」③僅楚漢戰爭就因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得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④這就導致了漢初時國家貧窮,可控的人口稀少,「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河北地區的曲逆縣更是三萬餘戶亡匿達兩萬五千戶之多。⑤如此局面已然再無法承受大規模的戰亂帶來的破壞了,那麼封王以安撫功臣諸侯就成了避免大規模內戰立刻爆發,休養平民保住自己權勢的最佳選擇。

於是,思考再三的劉邦最終還是選擇了封王,公元前202年,劉邦論功行賞,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冊封異姓王7個以掌握封國內的軍政大權。

西漢前期封王形勢圖

分封遺禍無窮

雖說劉邦為了平息局勢而選擇了封王,但這只是劉邦「徼一時之權變」⑥的權宜之計。事實也證明封王帶來的和平局面難以為繼。劉邦登基當年,燕王臧荼就舉起反旗,被劉邦親自率軍鎮壓,鎮壓後立同鄉好友盧綰為燕王;公元前201年,楚王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很快韓信便被貶為淮陰侯;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因勾結匈奴而遭到劉邦的打擊;公元前198趙王的相國貫高企圖謀殺劉邦未遂,導致趙王張敖被廢為侯;趙王被廢后,代王如意被任命為趙王統領趙、代兩國,而陳豨則被派為趙國相國輔佐如意,結果陳豨還未出京城的時候便和已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計劃謀反,公元前196年,陳豨又與韓王信的部將聯合起來起兵謀反為劉邦鎮壓,陳豨和韓王信被陣斬,代王由皇子劉恆擔任;同年,參與謀反的淮陰侯韓信和鎮壓陳豨期間託病不出的梁王彭越被誅殺,呂后甚至將彭越剁成肉醬送給英布,「自疑禍及身」⑦的英布又恰巧碰到賁赫告狀,於是在當年七月起兵謀反,終被劉邦擊敗;最後,公元前194年,因懷疑盧綰意圖謀反並勾結匈奴,劉邦下令周勃率軍征燕,盧綰無力抵抗只能逃亡匈奴、病死客鄉。

建國後的劉邦一直在忙於鎮壓諸侯王的反叛

至此,加起來共8位的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和地處偏僻的閩越王倖免,劉邦在誅滅諸多異姓封王后深刻的認識到異姓封王的不靠譜,但他卻沒有認識到封王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認為問題出在封王之人不可信任,於是他改用劉姓宗親取而代之,如楚王更為劉交、淮南王改為劉長、梁王交由劉恢擔任。自家人當然讓劉邦更為放心,劉邦也終於達到了他的真正目的---建立劉家天下,但他孫子漢景帝劉啟所遭遇的「七國之亂」,卻宣告了劉邦那封王拱衛劉氏江山計劃的破產。劉邦死前有九位劉姓封王,所轄郡縣佔據全國54個中的39個⑧,如此數量的郡縣都處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內戰陰影之中,可以稱得上遺禍無窮了。

如果沒有分封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才有了漢景帝七國之亂與削弱封王、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要抹殺封王的歷史事件。相信讀到這裡的讀者都會覺得,如果當初劉邦不搞封王多好,就不會有漢初這些內戰和漢景帝的七國之亂了。

七國之亂的受害人——漢景帝

這個想法對不對呢?我們不妨順著這個思路推理一下,如果劉邦沒有封王,漢朝會是什麼樣的局面。

正如前文所說,劉邦之所以保留封王,完全是應對漢初局勢的權宜之計,劉邦依靠著反抗項羽的諸侯和手下的強將奪得天下,如果他考慮到封王會是不穩定因素而不分封諸侯王,那便是只能封沒有實際兵權的侯,這就等於是削弱了原先就是封王的人,他們既然可以為了權勢互相攻伐,可以聯合起來反抗項羽,就可以起兵反漢。

典型的就是燕王臧荼,本就懷有二心的他顯然會第一個翻臉。糟糕的是,除了他,還有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趙王張敖(其父張耳曾當過封王)3位封王隨時可能變臉。韓信在被貶以後,英布在得知彭越、韓信的下場以後都選擇了反叛。可見如若不封諸侯王,後果會多麼的嚴重。

更為糟糕的是,其他不曾做過封王的人,也難免在得知自己辛苦拼搏也得不到封王的獎賞後動歪心思,如身為魏國相國的彭越、被項羽只分給南皮附近三縣的陳余、未獲封王的田榮都是最佳的例證。劉邦不進行分封,上述這些被觸及到切身利益的人就會攪得天下大亂,不巧的是,例如韓信、英布這些名將因為曾經就是封王,都掌握著自己的根據地和軍隊,因此他們不但有動機,也有能力這麼做。屆時群雄並起的局面將再度形成,中原大地難免一片混戰,漢朝能否避免像秦朝和西楚政權那樣迅速滅亡還是個未知數。

戰國的混戰或許會再次出現

除開內亂四起的局面,漢朝還將面對外部的威脅,參與內亂的封王有的強大,有的弱小,對於後者來說,要在諸侯爭霸的亂世里獲得一席之地,就要藉助強大的力量,韓國封王韓信(為區分淮陰侯韓信而叫韓王信)就是這樣的例子。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無力抵抗崛起的匈奴入寇,又為劉邦責難猜忌,便索性聯合匈奴對抗漢朝。劉邦尚且在當時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優勢軍力反擊的情況下,打出了白登之圍與和親的無奈之舉。如果匈奴聯合韓王信入侵的是漢朝建立之初,還是一片混戰的中原,結果可想而知:漢朝不是丟失大片國土,就是好不容易可以恢復的國力再次遭受重創,迎來更為屈辱的合約。漢武帝時那樣四處開疆闢土的盛況,也將推遲很久甚至不會再出現。

崛起的匈奴是漢朝最大的外患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結局,我們不能排除劉邦能迅速的用處死、軟禁或者剝奪實權的方式徹底解決掉這些功可封王又懷有野心的人的可能性。若如此,則上文所述的局面將不會出現。

但剷除了異姓王以後劉邦很可能以仍同姓王取而代之,這樣一來雖然漢初的內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減少,但封王帶來的隱患就無法根除,漢朝將仍然面臨著舊有的局面。

如果劉邦連同姓王也不分封,情況便略有不同了,劉邦初得天下內部飽經戰亂、統治根基不穩,外部匈奴虎視眈眈,如此非常時期,劉邦需要許多人才為其解決這些困難,任用人才就要給其權力。即便是現代,基層指揮人員也擁有相當的權力以應對突發各類情況,方便進行管理,何況古代有限的交通條件下,中央更無法事事過問。這樣一來,他勢必在地方任用緊握軍政大全的官吏(如相國)以代替諸侯王的職能,劉邦任命陳豨為趙、代兩國的相國就有力的印證了這種可能性,雖然相國沒有封王的獨立性和權力大,卻也保留了引發內戰的基礎--軍權,陳豨的叛亂正是源於此,那麼事情便又回到了起點。

可見劉邦即便不封劉姓王,封王割據乃至反叛的局面仍然不能根除……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封王的弊端顯而易見,劉邦也完全可以廢除封王制度,但當時的時局決定了西漢分裂內亂的局面不是依靠封王制度的取消就能解決的,不管劉邦是否封王,西漢初年的局面極大概率還和歷史上一樣充滿了分裂與內戰的風險。

注釋:

① 《資治通鑒·卷九》

② 《史記·卷九十七》

③ 《漢書·卷二十四》

④ 《史記·卷九十九》

⑤ 《史記·卷五十六》

⑥⑦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⑧ 《中國軍事通史第05卷(西漢軍事史)》

用我之眼,你之心,一同感受歷史文化之美

-------鳳凰歷史官方微店------

鳳凰網歷史:讓歷史照亮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


推薦閱讀:

當年迎接我們回京的第一個親人——詹天佑
為什麼《大秦帝國之裂變》有那麼高的評價?
不知道金陵這三大迷案,就別說去過南京
柳傳志罵聯想賣國謠言背後: 出身紅色家庭 父母向日軍鞠躬留陰影
稗讀《史記》之:說范增

TAG:歷史 | 漢朝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