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佛告訴我們「」身口意這三業中為什麼意業最重?報應最猛?
阿闍世王問佛:身口意三業,哪種最重,哪種最輕呢?
這個問題,波斯匿王也曾經問過佛祖。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答案,所以下了地獄都不知道是為什麼下地獄。
佛語阿闍世王。意行最重。口行處中。身行在下。阿闍世王復問佛。佛答曰。身行粗現。此事可見。口行者耳所聞。此二事者。世間所聞見。佛語大王。意行者。設發念時。無聞見者。此是內事眾行。為意釘所系。
佛祖說:意業最重,口業次之,身業最輕。
阿闍世王不能理解,於是又再次問佛祖。
佛祖說:身業是可以看見的,口業是可以聽到的,這兩件事情,世間都可見可聞。
佛祖說:意業呢,在起心動念的時候,沒有人見到,沒有人聽到,這是內心的事情,外部的身業口業都被意業所牽引。
王復問佛。意不可見。雲何獨系意釘耶。佛答王曰。若男子女人。設欲身行殺盜淫者。先當思惟。朝中人定。何時可行也。思惟何處可往。佛復語王。夫人作行。先心計挍。然後施行。是故繫於意釘。不在身口也。
阿闍世王問佛祖:意識看不見摸不著,為什麼身業口業都被意業牽引呢?
佛祖說:如果有人想要去做身上的惡業,比如殺盜淫,那他就要先去思維,先有了想法,才會付諸實施。相當於意業是主謀,身口是從犯。
佛復語王。是口行者。欲行口行時。先意思惟。若在大會。講論法時。若在都坐斷當律時。設問我者。我當違反彼說此間非是已事。若有是語者。我當反之。此受他意氣故。作是語耳。若行此三事不著者。復更作計。當往鬥之曰。彼欲殺汝。破汝壞汝。
佛祖說:如果要說話呢,也是先通過意識來思維:如果在大會上演講議論,如果有人問我,我應當這樣批駁,如果有人這樣說,我就要那樣說。
如果不奏效,還可以設計去挑撥離間:誰誰誰想要殺你呢。
汝當隨我語。莫信他人。若作此兩舌者。成於虛偽。滅其正法。命終之後。墮於泥犁。佛語王。是故口行繫於意釘。不系身口。王復問佛。何以故。佛答王曰。身三口四。皆系意釘。意不念者。身不能獨行。是故身口系意釘。
佛祖對阿闍世王說:你要按照我說的去做,不要輕信別人的邪見。如果有人兩舌,命終之後,就會墮入地獄。
佛祖說:所以口行也是被意識牽引。
國王問:為什麼?
佛祖說:身上三業,口上四業,都是由意業主導。如果意識不去這樣想,那麼身就不能獨自造業。所以說身行口行都被意識牽引。
於是世尊。即說偈曰。
意中熟思惟 然後行二事
佯慚於身口 未曾愧心意
先當慚於意 然後恥身口
此二不離意 亦不能獨行
於是佛祖就說了一個偈子:
意識思考成熟之後,就會指揮身口去做各種行為;
有些人假裝對身業口業表示懺悔,但是卻沒有真正從意識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應當先從意識源頭上懺悔慚愧,然後對自己的身行口行感到羞恥;
身行口行都離不開意識,不能獨自行動。
於是阿闍世王。聞佛說法。涕泣悲感。佛問王。王何為涕王答曰。為眾生無智不解三事。恆有損減。是故悲耳。此眾生但謂身口為大。不知意為深奧。世尊。我本謂身口為大意為小。今從佛聞。乃知意為大。身口為小。
阿闍世王聽到佛祖說法,淚流滿面。阿闍世王之前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所以他聽到佛祖的說法,有很深的感觸。
佛祖問他:大王為什麼哭泣啊?
阿闍世王說:眾生沒有智慧,不理解三業的輕重,損失慘重,所以悲傷。這些眾生隻知道身行口行很嚴重,卻不知道意業最嚴重。世尊,我以前也以為是身口為大,意業為小。現在聽到佛祖開示,這才知道意業為大,身口為小。
佛問王曰。本何以知身口大意為小。今方雲意大身口小耶。王復白佛。夫人殺生。人皆見之。若偷盜淫劮。亦人所見。此身三事。天下盡見。口行妄語。惡口兩舌。言不至誠。此口四事。天下所聞。意家三事。非耳所聞。非眼所見。是故眾生。以眼見耳聞為大。今聞佛說乃知心意為大身口為小。以是故。身口二事。繫於意釘。
我們常常覺得「念頭」是一段一段的,實際上不是。心像一條流動的河,無數的念頭剎那生滅,相續不斷,前一個念頭剛過去,下一個念頭又生起……起什麼念頭對我們的生活、生命是有影響的,它會製造出「產品」。
念頭製造的產品包括我們當下的苦樂感受、說的話、做的事、身體的反應,以及記憶。例如心胸狹隘又容易激動的人,覺得自己受辱時,立刻勃然大怒,隻想著報復對方,整個身體里血液發熱、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眼神不友好、臉紅脖子粗;如果是伶牙俐齒的,此時更是話語如刀,毫不留情,句句專指對方的傷處、痛處、難堪處,以泄自己心頭之恨。終於贏了,身體才開始鬆弛下來,臉上顯出得意和快活的表情。
當人整個身心都陷入攻擊狀態時,他還有何快樂可言?他的語言、行為都是傷害性的,給對方帶來難以忍受的心靈痛苦,讓對方失望、怨恨、傷心、難過,決心再也不和這種人交往了。旁觀者也看得心裡發涼,覺得這種人沒什麼意思,跟他做朋友隻有倒黴。不好的名聲輾轉傳播,結果所到之處,知情者都小心提防,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生活、事業的幸福越來越少。有研究表明,憤怒、仇恨對人體內的神經組織、內臟細胞也會造成嚴重損害。
最糟糕的「產品」是記憶。事實上,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記憶。按佛教的觀點,人每重複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加深一次;重複得越多,痕跡越深刻,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例如上面這種人,會愈來愈容易被外界所激怒,一件大家都認為平常的小事,卻可能讓他大發雷霆。隨著憤怒、仇恨念頭的增強,製造出來的「產品」自然也越來越不好,越來越讓他難受。這是惡性循環。佛教所說的「輪迴」,實質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推薦閱讀:
※《那些年 我們一起跳舞》上
※在網路中,我們應該相信誰?[原創]
※我們再次相會在美國死亡谷
※我們對腐敗到底是恨還是愛?
※我們用真心,就跟佛接近;我們用妄心,跟六道眾生接近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