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功德兌換信仰,平等不平等?

功德兌換信仰,平等不平等?

  [ 來源:華聲在線 | 發布日期:2013-11-12  ]

李向平

    傳統的中國人歷來喜歡的「報」信念及其信仰方式,曾經是經典儒家如《禮記》的核心概念,之後與佛教的果報信念結合為一體,漸次成為了中國人表達儒教、佛教乃至道教信仰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的社會學特徵,實際上就是一種象徵交換。

  功德信仰,同樣也是這樣一種象徵交換關係。

  象徵交換是指那種通過一系列未被標明「價值」 的符號交易來進行的象徵交換形式,它能夠提供一種活動模式,乃是人與佛之間以一定的信仰、崇拜作為媒介或象徵的關係。它既是社會性的,也是儀式性的。其象徵意義是由宗教及其體系所規定的,是由信仰的群體意識、社會關係所決定的。其主要特徵是,在象徵交換關係裡面,包含著獲取與回報、給予與接受、禮物與對應物的循環等過程。它與市場經濟中發現的那種生產性交換相反,象徵交換是非生產性的。它作為一種「混合的遊戲」(mixed game),滲透了人與人、人與佛之間的交換關係,構建了佛教信仰者由個人到群體及至社會的必由路徑。

  在既定的功德交換關係中,功德信仰者的象徵交換關係,可以分為做功德、種福田、人與功德信仰對象之間的互惠關係及其信仰上的祈求與保佑,從而是一種最有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還報系統。

  在當代民間信仰中,學界曾有論著認為,這種民間信仰內涵有一種實踐邏輯,叫做「心意兌換率」。它是漢民族民間信仰中一個存在於信徒心中不必言明的微妙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種神聖的公平原則,使得民間信仰得以成為凝聚認同的集體活動;另一方面卻也同時代表了一種世俗的不平等關係,因而使民間信仰活動成為地方社會的一個權力場域。

  同樣,在相當民間化的佛教信仰裡面,人們強調功德信仰,其中也有一種「功德兌換率」。這種功德兌換率,一方面,它代表了每個人在佛陀面前的平等,只要心誠做功德,佛菩薩保佑就會具有普遍性;但功德兌換率也正好說明了功德的不平等關係。如果功德兌換率的基礎是個人的財力,那麼,錢多的人就會擁有更高的功德兌換率,使之成為個人財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展示。所以,功德兌換率實際上還是包含了一種信仰不平等關係。於是,人們就會形成「佛度有錢人」的信仰錯覺。

  功德信仰的社會化驅動

  我國目前不缺信仰,缺的是信仰分享機制與共同的信仰實踐。由此可說,我國人已經進入了一個「後信仰時代」。

  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說,「如果凡俗世界與神聖世界全無聯繫,那麼神聖世界也就毫無裨益了。」與此同理,私人信仰如果不與社會精神彼此聯繫,那麼這種信仰也就毫無意義了。

  為此,即使是對功德信仰的追求,它們亦能驅使信眾去建構以信仰為紐帶的社會交往關係,構成信仰共享之民間群體。這就是功德共同體的建構趨向。如果一味地限於個人功德及其功德兌換,那麼,就只能是私己的功德,難言佛教信仰共同體的社會功能。

  社會人類學曾經把「交換」與「報」的現象,肯定在超越個人、集體或社群的層次之上,亦同時否定了「交換」與「報」的現象,可以單純由「個人利益」這種功利主義或個人主義來解釋的可能。所以,功德式信仰,依據其本身具有的「功德兌換邏輯」,其實是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人際交往關係的一個信仰基礎,即以功德之間的象徵交換,超越個人功德信仰的有限性。雖然其中有個人的利益要求在其中,但從個人是無法進行功德交換、個人無法維繫功德交換過程的規律來看,「功德兌換邏輯」之中同樣會有超個人的或建構功德共同體交往關係的價值信念。這就把功德交換邏輯轉換為佛教與社會之間的「相對交換關係」了,使之具有了佛教社會共同體的建設取向。

  不是簡單地批評或肯定,而是如何使寺廟的經營行為,成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公共事業。這才是當代佛教應該考慮的問題。

  我國佛教界亟需一種專業化的公益事業,或專業化的佛教組織,以免經濟意義的過度承載而出現制度和管理的混亂。在此基礎上,佛教、寺院的組織運作形態,即可在叢林化傳統層面整合現代社會急需的事業化制度設計,把宗教聖職與事業專職的雙重角色、以及事業專屬性與神聖權威性,於一種現代社會必要的、卻又位居於國家與市場之外的社會性基礎上,使之雙雙整合起來,以現代社會要求的形式來建構其社會公共事業。

  因此,即使是私人化的功德信仰,也能具有相當的公共意義,把私人信仰社會化,由此構成了以「功德信仰與信仰社會」為基礎的佛教社會理論。

  最後要指出的是,私人信仰必須成為社會的信仰,才不會使信仰發生再度危機,不會使人們對信仰不信任,不會使中國人在解決了信仰危機之後又出現宗教危機。

  就「佛度有錢人」的信仰錯覺而言,如何做到佛就是佛,菩薩就是菩薩,三寶就是三寶;不因人事之緣故,不因貧富與貴賤,不因人而異,不因地而異,不因國家民族而異,最終成了真正的、超越的、終極的、社會的信仰。這應當就是人間佛教之信仰結構重新建構的必要。如此而言,一種新型的佛教信仰模式,就能夠在重重矛盾之中而得以期待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ocial justice warriors?
看了《權利的遊戲》,想到歐洲總是在乎血統,比如誰誰誰之子。難道古歐洲沒有人吼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中國的少數民族之我見
追求「不」平等
同性戀的朋友,請不要出離憤怒,世界沒有欠你太多

TAG:信仰 | 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