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自然的生存哲學
薦拙著譯成中文出版的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賈蕙萱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財團法人)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理事長 岡本常男 前言 此一位經營養魚場的朋友曾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把用於養殖的約幾千尾小魚苗放入魚池內,每天喂以餌料。結果,由於餌料攝取方式的不向,這群魚必定分為不同類型的三組。攝食積極,養得膘厚的一組(假定稱為"A群");攝食並不積極,食慾一般的一組(假定稱為"B群");還有幾乎不進食,且甚少遊動的一組(假定稱為"C群")。這幾組魚群大致各佔全部魚數的三分之一。如果只把稱作"瘦魚"的"C群"全捕撈起來,然後將其倒入另外一個魚池,那麼這組魚群依然又會分為三組。其中的三分之一攝食多,另一組的三分之千攝食平平,剩下的三分之一幾乎不進食。將此方法多次重複,並讓所有的魚都進食。這就是所謂的"挑選"作業。再說,即便同類的魚也會分成三組,這點確實是非常有趣的。因為這一規則,看去也非常適用於我們人類的世界。我作為一個經營者,在企業中已生活了30餘年。在此期間,見過許多公司職員,可謂舉不勝舉;此外,我從第一線退下來後仍通過講演會、研討會等多種渠道接觸到不少職員。據我本人觀察,在職員中確實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性開朗、直爽;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屬於一般;餘下的三分之一的人則生性陰鬱、固執。若以上述魚群作比喻,最後的一類人相當於"C群"的"瘦魚"。可以說他們是屬於生性陰鬱、固執的內向型性格的人。存在於這些人身上的共同點是:所謂的神經質性格:不善於對外;患把憂症,為人做事極端認真;凡事內向,執著心強;正因為如此,性格倔強好勝,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另外,感受性敏銳;對內動輒自咎,對外則反應過分敏感。其結果,精神上的緊張積澱下來,終以身心不調的癥狀表現出來。這就是神經症。在商業這一戰場中,有相當多的鬥士為這種神經症而感到苦惱。而且,神經症的一個特點就是本人往往並不覺察。過去我本人就是這一病症的典型。是"森田療法"(由東京慈惠醫大名譽教授森田正馬博士(1874-1938)約於1902年創立的)將我從被折磨得簡直難以忍受的、痛苦萬狀的神經症中拯救出來。在"森田療法"看采,神經症並不能算病,而是源於心的束縛。這個作為一種精神療法已獲國際好評的"森田理論"(森田療法理論),同時也是卓越的人生哲學。我本人也如撥開雲霧見青天似地得益匪淺,甚至連性格都有很大的改變。假如本書能作為一本勸言錄,有助於商界的鬥士們驅散覆蓋在心靈上的自我防衛意識和煩惱的話,我將感到無比的欣慰。 引言——"營業高手"的拚命、忘我的工作態度 昭和五十八(1983)年二月,曾任尼齊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副總經理的我再次就任營業總部部長,兼任副總經理。當時我已59歲了。作為參加四公司合併、創辦尼齊伊的一個經營者,我在以後的20年里一直擔任公司營業方面的最高負責人。我在流通業界競爭激烈的商業戰場上,經歷無數艱險,克服重重困難,以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榮譽--在公司里被稱作"營業高手"。對此,我本人也抱有一定的自負感。其間,唯有一個時期,因公司根據我的提案而成立的子公司受挫,加之當時我患眼疾而去住院治療,便把營業負責人的職位讓給了別人。然而,這次因那位擔任營業方面的負責人病倒,突然我再次被推上負責人的崗位,這可謂時隔兩年,東山再起吧。另一方面,從年齡上來講,也該是我最後一次任營業總部長了--一個掌握全部營業部門,率領部下1萬5幹人衝鋒陷陣的營業總部長。為此,我曾暗暗地對自己發誓:"為做一個理想中的營業總部長,我將竭盡全力!"我從就職的第二天起,就開始拚命地工作。本來,我已是一個過分認真,全身心地致力於工作的人了,而這次比過去更加努力,即便是每天的工作日程這一項,也要親自周密細緻地安排,並要求自己嚴格執行。下面描述一下當時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吧。我的一天工作是從早晨慢跑開始的。雖說是慢跑,並非僅僅跑步而已,而是邊跑邊聽有關經營方面的錄音帶。我每天上班比誰都要早到,到了公司後隨即投入工作。從審批文件開始,直至研究當天需布置的諸多事宜,接下來便同營業幹部碰頭、參加朝會、出席有關會議,之後還要趕赴下屬各店去巡視。我一個接一個地巡視店鋪後,在乘車回公司的途中,還要給剛剛巡視過的各店店長和事業部長草擬指示文件。回到公司後,緊接著聽取部下的各項彙報,處理需要裁定的有關事項,此外還要連續出席幾個碰頭會。這樣,每天回家自然就很晚了,但我從不空手而歸,總要抱上幾本有關流通方面的本行業雜誌,晚上可以在家瀏覽。那時,我從未考慮過與家人的團聚,從早到晚,佔據我腦海的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即便同公司幹部一起打高爾夫球,或同公司職員一起喝茶,我依然張口就是工作,沒有其他話題。這樣有規律的生活,約堅持了兩年左有,其間甚至一次也沒有打破。因而別人或許認為我好像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典型,其實並不盡然。我是一個患有嚴重的杞憂型的人,正因為此,生性倔強,不願輕易服輸。我想可以這樣說吧--當時的我,一邊暗暗地對自己起誓:這是我告退前的最後衝刺,當無愧於自己的人生,一邊竭盡全力扮演了"理想的營業總部長"這一角色。身體出現不調是在昭和六十年秋的前後。當時,我食慾銳減,原本飯量就小,在近40年里養成了一日兩餐的習慣。因擔心腸胃作痛,我一直恪守一日兩餐制,因而才能積極緊張地完成了諸項工作,但有時候連一日一餐都難以維持。此後,我食慾減退的情況日益加劇,半年後幾乎每天只能進餐一次;就這一餐,無非是半片麵包、湯和少許冰激淋而已,如同嬰兒剛斷奶時的進食量一般。當然,我的體重也急劇下降。我原本身材矮小,身高只有156厘米,體重過去一直保持在45公斤左右,但這一來,體重眼看一天天輕下去,竟剩下36公斤了。當然,體力也隨之衰退了。我家門前有一條平緩的上坡路,當時已不能照直地走上去了,非得讓妻子在後面推著才行。即便如此,我仍堅持每天早晨慢跑,每天上班,從沒有休息過一天。我踉踉蹌蹌、搖搖晃晃地在路上慢跑的時候,旁邊正上學的學生們一個個地擦肩而過,把我遠遠地拋在後面;去上班的時候便躺在車裡暫作休息。在別人看來,也許會感到滑稽可笑,但作為當時的我來講卻是拼出命來乾的。儘管體重減輕,體力衰退;我仍不斷地鞭策、激勵著自己:"我是營業部總部長,要為公司付出更大的努力……"。我竟然到了骨瘦如柴的程度 我手頭有一張當時的照片,不知道當時情況的人看了,怎麼也不會相信就是我。照片中的我十分可怕,面頰塌陷,脖頸上布滿皺紋;而且喉部像被剜了一塊似地深深地陷了下來。在那消瘦的臉上,唯有眼睛發出異樣的光芒,看去像是被什麼東西附在身上一樣。"那時的岡本先生像是一副骨頭架子在行走似的。"--這是同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告訴我的。其實,這也並不奇怪。當時我以一個嬰兒般的飯量來維持連續數日的繁重而緊張的工作。假如知道得的是什麼病,如內臟某個部位有疼痛感等,那隻需去醫院治療即可。但,我只是沒有食慾,不管面前放著什麼樣的美味佳肴,也絲毫引不起食慾。其間,我一邊為這種原因不明的"食慾極度不振"的疾病所折磨,陷於日益痛苦之中,另一方面憑著自己的毅力堅持在商業戰場上不畏難險,頑強戰鬥。上面提到的所謂原因不明,實際上是來自我對於飲食有過某種強烈的體驗。也可以說,正是這種體驗導致固定觀念的產生,並成為日後病症的間接原因。所以下面想略激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從昭和二十年戰敗之日起,我在西伯利亞度過了四年的俘虜生活。當時收容所的生活狀況簡直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伙食更加糟糕。一日三餐均為水煮大豆,有時這種情況竟持續一個月之久。結果,我身上出現了嚴重的慢性痢疾的癥狀,連續幾天大便裡帶有透明的粘液和血的混合物。每天,與我同房間的夥伴總有幾個相繼死去。我想,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若不治好嚴重的痢疾,恐怕連命也難保。我深知自己的腸胃不好,所以儘力將一日三餐減為兩餐,以保護好自己的腸胃。從此我便養成了一日兩餐的習慣,並堅持了40年之久。不僅如此,總擔心腸胃不適的我,自複員回到日本後仍給自己規定主食為麵包或麵條,15年來未沾過一粒米飯。即便如此,若稍稍多吃一些,或吃油膩的食物,馬上就瀉肚,以致胃痛難忍。基於以上原因,可以說在我再次出任營業總部長後自然就更加註意飲食了-- 吃飯決不能過量;只在規定的時間內進餐;稍稍不利於消化的食物,絕不沾口。我想,如果損壞了胃,以致必需住院治療的話,那必然會給公司增添麻煩,所以更應該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結果,我的體重降至39公斤,瘦骨嶙峋,只剩下一副骨架子了,唯有眼睛還發出異樣的光芒。當時,僅憑著自己的毅力在掙扎、在奮鬥的我,獨自在腦海里反來複去地思索著這樣一句話:"這樣下去可不行。總得想個辦法才是。"有一天,像往常一樣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到家裡後,妻子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語氣對我說:"我有話要對你講。""請你把營業總部長這個職位辭掉吧。"我們結婚已有30年了。不管我在經商方面瀕臨怎麼樣的危機,妻子的性格依然開朗如故;對我的工作從不插嘴干預,而是滿懷信心地予以支持。妻子的話一下子刺痛了我的心。它道破了牢牢束縛在我思想上的自我防衛意識,直穿內心深處。當時,我渾身感到軟綿綿的,真想一屁股坐下去不動了。不久,在昭和六十一年四月一日,我向總經理提出:"我身體不好,懇請讓我辭去營業總部長的職務。"可在平時,我本人總是向那些擔任管理工作的部下訓示:"連自己的身體都管不好的人,還有什麼資格擔任管理工作。"我當時那種悔恨的心情,諒你們一定能理解的吧。邂逅"森田療法"
我在我準備辭去營業總部長一職時就曾考慮過:不管怎樣,先要做一次徹底的內臟檢查。當時也有這樣的想法,即儘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然後重返崗位再作一番拼搏。我最初去的是從前接受定期體格檢查的那家醫院。他們從胃、腸、肺起,直到血液、心電圖等,全都給我做了精密檢查。檢查結果是:"營養失調,其他並無異常。"--因為什麼也吃不下,必然會導致營養失調。雖說這點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非常想知道究竟為什麼吃不下的我來講,未能得到滿意的答覆。接著我便去了國立綜合醫院,檢查結果為:"有些胃下垂的跡象,但別無異常。"--根本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完全沒有食慾;身體已瘦弱成這樣,怎麼會沒有……。於是,我便四處尋醫問葯,最後去了四家醫院進行了檢查,但所出的結果都是一樣--"並無異常"。沒有比原因不明更讓人感到不安的了。因而我非常著急地想了解自己究竟得的是什麼病症。我試了各種方法,從藥物到保健食品,最後連別人以為效果不錯,勸我試試的"心靈療法"也都做了,但是無論哪一種均未取得明顯的效果。俗話說,"溺水者也想抓根救命稻草。"可是,我連根救命稻草也沒有抓到。別說等病治好,重返崗位拼搏一番了,假如這樣下去,我的體重將會減到20多公斤,甚至會危及生命,……。想到這裡不覺黯然,心情十分沉重。就在我非常苦惱,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天,我忽然想起一個老朋友。他過去同我一樣總是查不出食欲不振的原因,最後甚至讓他必須住院治療,於是我就拜訪了他。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是昭和六十一年六月七日。朋友大西輝生先生(當時任大西衣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長,現任副總經理)聽了我陳述的癥狀後說:"岡本先生,我以為你不是腸胃不好;而是神經症在作怪。"他的這一判斷使我大出所料。--神經症?我幾乎為之驚呆了。他對我談了自己的親身體會:七年以前,大西先生和我一樣,陷於食慾極度不振的狀態之中,病情發展到一天至多只能吃一根香蕉或一個蘋果的地步。為此,他曾先後住進兩家醫院進行治療,但腸胃的狀況依然如故,絲毫沒有好轉。正在這個時候,他的一個親戚送來一本書,並說:"這本書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這是一本稍有耳聞的有關精神療法的書,名為《森田療法》。於是他便信手拿起這本書來,讀著讀著不禁為書中記述了正是自己所煩惱的諸種癥狀而感到驚訝。大西先生一口氣就將那本書通讀了一遍,此後又購得約20本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籍,逐一地閱讀起來。不久,大西先生終於覺察到:自己的病並不是腸胃內有什麼疾患,而是在調節腸胃功能的自律神經中出現紊亂。此後,他就依據森田療法的指導,決定每日三餐,即便進食量少一點也無妨。這樣,他身體漸漸出現好轉的徵兆,過了三個月後,完全恢復了健康。大西先生的這番話,使我感到猶如冥冥黑暗中突然點亮的一盞明燈。可能我也是神經症吧。或許用這種療法也能治癒我的病吧……。就在那天,我將大西先生給我的五本有關森田療法的書和盒式錄音帶帶了回來。說實在的,我當時還是半信半疑,但不管怎樣先讀起來、聽起來再說。雖說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但這種精神療法的內容與我身上的癥狀完全相符。而且,對形成這種病症的患者性格所作的分析也很透徹,宛如在明鏡中看到自己一般。在我反覆讀,反覆聽的時候,每次都感到它的內容恰如雨水浸入久旱的大地似的,沁入我的心脾。不久,我也終於認識到並確信這是對的--自己的癥狀並非來自腸胃有什麼病變,而是神經症的表現;引起這種神經症的原因是自己未能掌握好心理上的平衡。在見到大西先生後的第五天早晨,是我相隔40年後第一次用早餐。儘管當時仍無食慾,但我還是實踐了"做你應做的事"這一森田療法的基本原理。我提心弔膽地將半片麵包、少許湯吃了下去。到了公司後接下來就是午飯,這也是硬將它塞下去的。然後便是晚飯了。這樣,我雖然非常擔心腸胃能否承受這些食物,但總算做到了一日三餐。一個月後,體重也增加了2公斤。此後,每月平均增加兩公斤,半年後,體重增到50公斤。這作為我來講,當是最佳的體重。我的身體奇蹟般地得到了恢復。當然這不僅僅是體重和體力。從這以後,我不斷地閱讀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籍,受益匪淺。因而,我的性格、觀察事物的觀點,甚至考慮問題的方法也無不發生巨大的變化。 關於"順應自然"地生活 我前面,我多次使用了"神經症"這個詞,乍一看很容易明白,然而卻是很難把握的一個詞,或許還會給人一種古舊的感覺。這種"神經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所謂神經症,是指由於心理上的構造而產生的精神上的或身體上的,或二者兼有的功能性障礙固定下來的狀態。"(東京慈惠醫大名譽教授高良武久博士語)。具體地說,它表現為多種多樣的癥狀,如大西先生和我所患的腸胃神經症,以及失眠、頭痛、眩暈、肩酸、心悸亢進、不安發作、對人恐怖、對骯髒恐怖、乘車恐怖等。我想,無論誰都會有過以上所列舉的一種或兩種癥狀的親身感受吧。也就是說,神經症不但沒有什麼古舊之感,反而是被稱為"精神緊張社會"的現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癥狀。浜松醫科大學大原健士郎教授(森田療法學會理事長)也曾指出:"來內科就診的三分之一患者,均與精神創傷性疾病有關。"有相當多的人和我過去一樣,並不知道真正的病因,而去醫院看病求葯。森田療法是治療神經症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精神療法。它科學地闡明了人固有的慾望和不安,以及感情方面的構造等,可以通過"順應自然"的行動來治癒神經症(森田正馬把適用於"森田療法"的神經症稱為神經質,高良武久則稱其為神經質症)。"順應自然",其實是一句涵義很深的話。以我自身為例,在為了做一個"理想的營業部長"而不辭勞苦的內心深處,還隱藏著這樣一種心情:"渴望別人稱讚自己:岡本真不愧是個創業者,幹得非常出色。"、"希望受到同事和部下的尊敬。"、"總想讓每個人都認為我是一個好人。"……。因而,我竭力掩飾自己身上的弱點和缺點,只將自己身上壓上一副"理應如此"的自我防衛的精神重擔。正是由於上述心理上的糾葛以及因擔心腸胃病變而引起的疑病症、精神交互作用(指由過分的注意和病覺二者構成的惡性循環)三者的交纏,其結果必將導致心理和身體間的失衡,其癥狀表現為食慾急劇減退。我在前面已經提到,寫在"森田療法"中的對於性格的分析,猶如在明鏡中看到自己一般。易患神經症的人的性格具有以下幾個特徵:① 自我內省型(小心謹慎,性格內向)②執著心強。③感受性強,性格屬相杞型。④完美主義(具有強烈的生之慾望)上述所有的特徵,無一不符合我本人的實際情況。人,就是這樣,即便自以為了解自己性格的人,也很難做到客觀地、毫不掩飾地認識自己。我自與"森田療法"邂逅後,完全解除了自我防衛的思想重負,這時方始得以真正地認識自己。現在,我在擔任尼齊伊諮詢顧問的同時,還兼任財團法人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的理事長。我在長達40年的商人生涯中,雖說歷盡了無數波瀾和險境,但這一點是可以斷言的--我岡本有今天,完全有賴於眾多卓越的前輩和同事們的幫助和支持。但,我引以為憾的是:我若能更早一些相遇"森田療法",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話,那麼也就不致於給前輩和同事們,以及朋友和家屬帶來如此多的麻煩了吧。在這樣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高度信息化社會中,人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這便是即將迎來的21世紀的當代日本。它對公司職員來講更是一個嚴酷的世界。商業戰場,猶如使人感到精神極度緊張的汪洋大海,若肩上背著沉重的自我防衛的精神重負,這就意味著他將隨時都會溺水而亡。 一、什麼東西在追逼著你,使你忙忙碌碌,步履匆匆?(1) 威脅職員的諸種精神重壓 近來,薪俸階層者的過勞死、猝死已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比如,直到昨天旁人還見他在拚命地工作,而今天卻突然死去了。對於他本人來說,自不待言,對於他所留下的家屬;工作過的公司來講,更是一件令人悲痛和哀傷的事了。每當我聽到有人過勞死;猝死的不幸事件時,我從來不以為這只是旁人的事。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談到的,因食慾極度不振而變得骨瘦如柴的我,假如當時不與"森田療法"邂逅,我想也會遭致同樣的命運的吧。所謂過勞死,顧名思義,即指因超負荷勞動而致死,但這與"工作方法"的得當與否不是也有關係嗎?即便在同樣條件下做等量的工作,有人感到疲憊不堪,有人卻不以為然。若以為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感到疲憊,那你就錯了。反之,有的人雖體力並不強,而且還身患宿疾,但卻能不費勁地將工作完成。一言以蔽之,關鍵在於你是如何掌握心理平衡的。假如在持續保持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做自己不願意做的某項工作,總有一天會支持不住而導致死亡的。反之,對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喜歡,即便有些力不從心也不致於感到十分疲憊;再說,即便累了也能很快恢復。我想,誰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然而,從公司的角度出發,當然不允許你只選自己喜歡的工作來做。有時因人事變動,不得不到自己不擅長的部門去工作;有時卻又不得不與自己所討厭的上司或同事在一起工作。這種情況應該說是不少的吧。這就是薪俸階層者、職員的真實處境。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公司、商社,換言之,猶如一個使人陷入精神重壓的海洋。這些每時每刻都有可能被大海吞沒的薪俸階層者、職員,面對那無窮無盡的精神重壓,該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呢?這也正是本書要著重闡明的主題。當代的日本,也被人們稱作是全體國民均處於精神極度緊張狀態的時代。可以說,從上幼塾的小學生直到單身生活的老人,全體日本人無一例外地都在肩負著各種各樣精神重壓的情況下艱難地生活著。其中,尤其是職員猶如在充滿精神重壓的汪洋大海中游泳一般,具體來說,日本的公司職員究竟處於怎樣的環境下呢?以下請允許我大致勾勒一下這方面的情況。這種精神上的重壓、緊張感從孩提時代起便已開始了。最初是入學考試的競爭,然後經過一番苦鬥,終於通過職員錄用考試,進入理想中的公司。這本身已足以使人疲憊不堪的了,但到公司任職後,不但得不到稍事喘息的機會,就連自己與真正的精神重壓的較量也只能算是剛剛開始。例如:與同事問的競爭與不和、與上司的關係(不和、對立);倘若有部下,則不得不承受來自上下兩方面的夾板氣,直至諸如晉陞、降級、左遷、調職;隻身赴任、派遣、退休後的不安等,種種煩惱不期而至。以上這一切都將成為導致精神緊張的主要因素。雖然公司這種組織形式過去已有;它本身必然會帶來種種煩惱,但,時代的遷變使其變得更加嚴峻。內外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作為日本企業的獨特體制--"年功序列、終身僱傭" 兩這大支柱也開始逐漸走向瓦解。在極力崇尚能力第一的現代公司里,那過去業已存在的精神緊張狀態也必然會隨之日益加劇。今天,在這個被認為是一個處於變動、變革的時代里,沒有一家公司像過去一樣,僅靠一種行業便能生存下來的。各個公司都在謀求經營的多元化,以及向不同行業的領域拓進;公司的職員也必須努力適應過去一無所知的商業領域。這種情況的不斷增加,也必將由此產生精神緊張吧。而且,圍繞全日本企業界所產生的變化極其激烈的時代動向,也對公司職員們的精神世界構成威脅,例如: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辦公自動化的實施;大量的,幾至泛濫的信息;向海外拓進,僱傭外國人等的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機器人的應用;因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合理化"等,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新的動向,都是公司職員以前從未遇到過的課題。因而可以這樣說:這些新的動向一方面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給公司職員帶來無數新型的精神重壓。當今,不僅在環境方面出現了這樣的變化,而且人際關係方面的變化也相當的明顯。價值觀呈現出多樣化,在奉行"工作至上"原則的課長和於業餘的娛樂生活中尋求人生價值的"新人類"之間,毫無共同語言。由於"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的實施,還湧現出許多辦事幹練的女性管理人員。平日輕視女性的資深的老職員,在女性上司的領導下工作的例子也並不少見。這也是造成精神緊張的原因吧。另一方面,那理應起到緩解處於緊張狀態的神經、使自己得以恢復體力、以迎接明天的家庭,又是怎麼樣呢?首先是用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過長。尤其是那些在首都圈內工作的職員們,上下班花一個小時的人還算好的,其中有的人甚至花兩費個多小時;而且坐的是塞得滿滿的超載電車。僅上下班就已耗費掉他們相當的精力, 當然,這不僅談不上緩解業已緊張的神經,反倒等於加劇了它的緊張程度。而且,對於男人來說極為重要的家庭,也未必是一個使人感到心情舒暢的地方。特別是男女地位正在發生逆轉的今天,對於一家之主的男人來講,那種"我賺錢養活你"的想法早已沒有市場了。現在,日本主婦的平均就業率已超過50%,已是妻子開始自己掙錢的時代了。同時,那些掙錢的妻子們還忙於參加各種體育部、興趣小組、家長會、地區團體的活動。這樣一來,家務勞動勢必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因此,從前的"太太"的稱呼,現在也被改稱為"外樣"①了。上面列舉的諸多情況,不免過於典型化,但,這難道不正是當代日本的職員所面臨的真實處境嗎?若身處此境卻又毫不感到精神緊張,這反倒使人覺得奇怪了。①外樣--原為日本江戶時代"外樣大名"的略稱。此處指在外掙錢,並忙於參加各種活動的妻子,是一種詼諧的說法。侵擾職員的精神上的疾病日本護士協會為召開題為"精神緊張社會與心理健康"的學術研討會曾搞過一次通信調查。後經歸納整理,其結果已發表在報紙(《朝日新聞》,1992年7月5日早刊)上了。這次調查的對象為50家(其股票可以上市的)企業,從20多歲的新入公司的職員一直到年逾50的管理人員。據調查結果發現:回答早上起床時常有不願上班想法的人佔15%;如果把偶爾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包括在內的話, 達則到77%。另外,對於"有沒有因為什麼事情而使你苦惱到以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一問題,有20%的人回答說"有"。另外,回答感到精神不調,可去精神科就診的人佔17%;持否定回答的人佔82%。那麼,這一調查結果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如精神、肉體上的緊張沉積下來後,雖"不想去公司上班",但又不能隨便請假休息,於是只能乘上擁擠不堪的電車去公司上班。有時候,由於精神上的煩惱加劇,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但,又伯周圍的人說長道短,便沒有勇氣再上醫院了--說到此,恐怕在你腦海里已浮現出一個疲憊不堪的公司職員的形象了吧。說到底,也可以將他們算作過勞死、猝死的後備軍吧。即便不到上述那種程度,無時不為精神重壓所折磨的公司職員也決不在少數。但仔細想來,所謂精神緊張就好比是病毒,即同樣受到感冒病毒的侵入,有的人患上感冒,有的人卻沒有感染上。我想道理是一樣的,即便受到同樣的精神重壓,有的人因此在肉體上、精神上感到不適;有的人卻安然無恙。那麼,哪種類型的人對精神緊張缺乏免疫力呢?當是所謂杞憂型的人,這種類型的人易為精神緊張所侵擾。稍嚴密點來說,是那些性格內向的人。在引言中我已論及,易患神經症的人,性格具有以下的特點:①小心謹慎,內向;②執著心強;③感受性強,屬杞憂型性格;④完美主義。這種類型的人神經過敏,自我保護意識也很強。無論什麼事,總習慣於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所擔心的事情上,常常自尋煩惱,遂使自己越發感到不安。這些人一旦身體稍有不適便極度擔憂;在人際關係上也常預感到某種不安。換言之,就等於在自己的體內培育這種精神緊張的病毒。這種緊張感、不安感一旦加劇,便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為身心兩方面的的危機。比如,我從前曾為之苦惱的食欲不振;或對人恐怖,即害怕得不敢在人前說話、不敢見人;無精神狀態,即對工作總也提不起任何勁頭來;失眠,即欲睡卻又難以入眠。森田療法以"疑病症"(Hypochondria性基調)和"精神交互作用" 兩這個原理出色地闡明了這種神經症的結構。下面我說明一下,可能有些太專。一般人,無論誰,當身體出現某種不適、不爽,如頭痛、失眠等一類癥狀時總以為是異常,並傾注了注意力,終日為之擔憂。這些現象固定下來的狀態,便稱之為疑病症。另外,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說:當注意力集中在不安上,感覺就變得敏銳,不安感也會加劇。這樣一來,注意力又進一步集中到業已加劇的不安之上,從而形成了惡性的循環。比如,那些對於不善於當眾說話而抱有自卑感的人,每逢公司要舉行朝會或開會時,總是惴惴不安地生怕說錯話,招致別人的恥笑。正因為心存不安,所以一旦開會或需在朝會上講話時就不能達順流暢,隨心如願。這樣一來更感到不安,以致只要會議或講話的日期臨近,他的不安感就越發加劇,為此只得請假休息。也有的人因這種情況多次反覆,其間終日悶坐在家,最後只好辭職不幹。總之,為上述癥狀所折磨的人總為自己的憂慮和不安所束縛,其他一切均視而不見。結果,由於心理上的結構,這些不安和憂慮也就表現為精神上和肉體上的不適。森田正馬博士的話"所謂Hypochondria的疑病症,是對疾病抱有恐懼感的意思,是作為人的本性的生存慾望的表現。因此,這是人人都具有的天性。然而,當超過它的限度時,起初表現為精神上的某種傾向,出現某些異常,並越來越呈現出神經質的複雜、頑固的癥狀。神經質患者,往往從疑病症的心緒出發,將此(神經質的癥狀)視為病態性的異常,遂對此產生恐懼感和預期感情,由於精神交互作用,越發憎惡這種感覺,最後便執著於此,自拔不能,終於使癥狀長期地固定下來。"疲憊不堪的職員值得稱道嗎?直至前不久,在一則頗為流行的電視廣告中有這樣一句話:"疲憊不堪的人才是好人。"畫面上是一個忙得東跑西奔的人撞上別人後,正一味地賠禮道歉。疲憊不堪的職員,換言之,那些肩負精神重壓,一邊感到十分苦惱,一邊又不得不四處奔跑的職員,是好人嗎?不錯,實際上他們是好人。上一節已經談到易患神經症的那類人的性格,我以為這種性格不可全盤否定。首先,這些人非常認真,責任心強。而且生性耿直,不做那種虛張聲勢,大吹大擂之事。同時,他們也是完美主義者,所以在工作上力爭做到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即便因此有多麼勞累,依然倔強好勝,決不放棄,並愈加激勵自己:不要讓人察覺。我本人過去就是這樣,即所謂"公司人"的典型。這樣的人對公司來講,確實是非常理想的好職員。然而,正因為持有這種理想的性格,才使其神經失去平衡,患上心病。一旦患上此病,不用說會給工作帶來諸多障礙。因為自己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一點上,不僅想不出什麼新的主意,而且判斷力、活動能力也變得遲鈍了。嚴重的時候甚至無法工作。若落得這樣一種結局,對公司而言不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好人了。當然,無論對他的家屬或對他本人的人生來講,都是個悲劇。最容易患這種神經症的人,是那些所謂的中層管理人員。雖說因公司而異,不過,中層管理人員大抵都在35歲至40多歲之間吧。處在這一年齡段的人都是通曉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業務的骨幹。他們需將幹部會上確定下來的經營戰略具體化,組織所在單位的部下予以貫徹執行,
並保證收到良好的成效。一個公司職員的今後前途,是由他們本人所作出的成績來決定的。因而只能成功,不允許失敗。但,部下是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意願去做的。他們處在這樣的地位,即夾在上下級之間,必然最易直接受到精神緊張的侵擾。處在這一年齡段的人,在家庭環境這一方面也有諸多煩惱,如購買私宅、為孩子升學準備所需的費用等。另外,也有人還需照顧病卧在床的年邁雙親。總之,他們在公私兩方面可謂困難重重,不得不在這充滿精神重壓的情況下送走每一天。那麼,處在這種環境下的身為中層管理人員的公司職員,其精神狀態究竟如何呢?只要看看他們休假時的情況,便可一目了然了。近來,常有人稱呼我們這一時代為"寬適的時代"。的確,日本人超負荷的工作狀況業已成為國際上關注的問題;日本人自身也開始對勞動進行反省,其結果是:幾乎所有企業和官廳都採納了一周五日工作制。有的公司甚至實行一周四日工作制,還有的公司把確立全由公司支付的有償休假作為本公司應盡的義務。眾所周知,"縮短工作時間"已經成為今天全日本企業最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整個社會向追求寬適的方向演進,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也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問題在於:不少職員難以適應這一潮流。雖說公司規定了假期,讓大家休息,但有些人不能好好休息,其中多為中層管理人員。就拿有償休假來說吧,年輕的職員等假期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外出,把休假的全部時間用在什麼滑雪、海外旅行等方面。可是,這些中層管理人員本人大都不想利用假期好好休息。按理說,他們是公司中最勞累的,是真想休息休息的,但他們深信:作為負責管理的一員,理應不休息,這才是管理人員應有的形象。他們認定:"管理人員理應如此"這一信念,因而雖有些力不從心,也還要儘力做好。因他們遵奉這一信念,故而,即便休假也只休息一二天。若公司給他十天連休,前一二日總算勉強地打發過去了,爾後便坐卧不定,或動輒給公司打電話,後來他實在熬不住了,甚至託辭"已來到公司附近了……",所以才去公司看看的。這樣,就失去休假的意義了,而且越發使身心兩方面更感到負擔,得不到應有的休息。他們深信不疑的是:自己這樣做,完全出於什麼"因惦念工作……"、"為了公司的利益"等的考慮。但實際上,在他們內心深處潛藏著這種心理,即期待著周圍的人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給予肯定的評價。而本人卻往往覺察不到這點,只是拚命地工作。若這樣持續下去,不久就會給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帶來不適。 被提升為科長後,反倒得了"憂鬱病" 下面介紹一下A君的事例吧。A君剛進公司時就是一個極其認真、勤奮、完美主義的典型人物。不要說讓身心寬鬆一番,就連平時稍稍不抓緊,他也都視為罪惡。從他還是一般職員的時候起,就在上下班的電車上手不釋卷地閱讀經濟雜誌和專門書籍,並主動積極地去加班加點。在全科室中,他上班最早、下班最晚。他是地方大學的畢業生,並非來自所謂名牌大學;因此抱有自卑情緒,生性倔強、硬不服輸的他,於是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異常苛刻的工作日程表。他工作勤奮、努力,當然也就獲得上司的好評;在同期進公司的人當中,他第一個被提拔為系長①。自任系長後,他工作更加努力,有償休假也一次沒有用過。在他的這種工作精神感召下,其部下也都非常努力、勤奮。問題是出在他被提拔為營業科長後不久。自然,他晉陞為科長也是同期中最早的一個,就任科長後依然放棄休假拚命工作。不久,那開朗而富有朝氣的他突然變得寡言少語了。有時,他像是反覆地思索著什麼,顯得很苦惱的樣子。儘管如此,他仍堅持工作,比其他任何一個科員都要晚回去。一天,A君沒有上班,說是"身體有些不舒服。"這是他進公司以來破天荒第一次。第二天仍舊沒有上班。接到他電話的上司說:"以前確實很少見你請過假啊。這次權當補用過去積攢下來的休假,好好地休息吧。"而電話機那一頭的A君只是有氣無力地低聲重複著"對不起、對不起。"這樣一句話。先是一周,後又是10天,A君一直沒有上班。約過了半個月,他的夫人到公司來了。說是他自晉陞為科長的那時候起就夜不成寐,食欲不振。他每天很晚回家,回來後說聲"真累啊"便躺到床上,然後絲毫也睡不著。就這樣徹夜不得合眼,一直熬到天明。天蒙蒙亮時剛有點迷迷糊糊,似已入睡,但馬上又醒了,渾身出虛汗。即便夫人問他:"怎麼了?"他也只說:"不要緊,沒什麼事。"這樣的狀況依然持續,未得好轉。一天,到了平時該上班的時間,A君卻起不了床。這對他來講,還是生平第一次。夫人到房裡一看,他在床上雙手抱著頭說:"我去不了公司了。"第二日仍舊如此。夫人便問:"公司里出什麼事了?"而他總是重複地說:"沒什麼事。是我沒做好。讓你擔心了,實在對不起。"又過了10天。其間,A君完全不想外出一步,只是身著睡衣凝視著窗外,不斷地嘆息。夫人看到這種情況再也無法忍受,便硬拉他去醫院,帶到精神神經科就診,診斷結果:得了"初期憂鬱症"。從那以後,A君連續休息了約五個月,其間一心投入治療。現在,他已完全康復,並在公司里擔任要職。很久以後,一次,A君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我被任命為科長時,內心充滿著感激之情。我對自己說,今後必須拿出兩倍、三倍的幹勁為公司工作。只要我身先士卒,勤奮工作,部下自然會跟上來的,這是我過去的經驗,故而深信不疑。但是,當上科長後,部下陡然增加許多。當然,其中有抱有各種想法的人;我也聽到批評、議論我所信奉的努力工作的信條。對此,我雖採取了不予理會的態度,但不知怎麼,原先的自信心一下子受到了挫折。當時覺得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作為一個管理人員,不管部下有什麼批評,都要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即便部下休息的時候自己也須堅持工作,以示模範表率作用。由於我恪守以上信條,就更加不顧客觀條件予以強制推行。最後終於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天,突然不去上班了。我雖然一直夜不成寐、疲憊不堪,但上班更使我感到恐懼,連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總之,出不了家門--當時我痛苦極了,的確如此。" ①系指日本系員(主管人員)的領導,相當於股長、主任級 出現這樣的癥狀,便可視為"精神上的紅色信號燈" 我想,像A君那樣為諸多精神苦惱所困擾的中層管理人員決不在少數。但實際上,並非人人都像A君那樣患上憂鬱病或神經官能症的。這些人恐怕都在以某種方法消除自己精神上的疲勞的吧。他們也許或和同事一起喝上一杯,席間發發牢騷;或到卡拉OK店裡盡情高歌一曲,以排遣心中的煩惱。如前文所述,A君屬於認真、努力,凡事苛求完美的那種典型性格的人。在他心靈深處,描繪了一個"身為科長理應如此如此"的理想科長的形象,並不斷地苛求自己,竭力使自己符合這一目標。以一個血肉之軀去做這樣不切實際的努力,怎麼能長久地維持下去呢。但本人只看到這點,在所謂極度精疲力乏的情況下,還每天拚命地鞭策自己。而且,他還不善於想方設法消除精神疲勞。從體質上講,他完全不適合飲酒,也沒有特殊的興趣,純屬於那種類型的人--即便下命令,他也不會到卡拉OK店裡去娛樂一番的。也就是說,他沒有賴以消除精神緊張的手段。那類認真、杞憂型的有強烈責任感的人,一旦自己因某種原因而被封閉起來的話,那就失去排遣的手段,其結果如何呢?A君的經驗恰好說明了這點,也可謂"前車之鑒"。但,如A君那樣在患病之前,能否在某個階段捕捉到某異種變呢?若有可能的話,周圍的某人發覺到異變後,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幫助他從異變狀態中擺脫出來。所謂"精神上的紅色信號燈",事實上就是:即便本人並沒有察覺,他的身體已發出SOS--危險信號。拿A君的例子來說吧,他在公司上班時變得寡言少語,時而像是冥思苦想著什麼似的,默不作聲--這便是紅色信號燈吧。也許在家屬或公司同事中,對此早已有所發現,並能感到它的異變。但是這種徵兆並非一天之中總是連續出現的,而且在我們這些並非醫生的外行人的眼裡,一般來講,充其量也只是感到有些異狀而已。因此,最重要的莫過於:在未達到嚴重程度的時候,也就是出現"黃色信號燈"的時候,本人應有所察覺吧。為便於自己察覺,必須了解自己的性格。上述具有易患神經症性格的人應及時意識到黃色信號燈的出現,以便對自己的行動和考慮問題的方法進行控制和調整。話雖如此,但要做到客觀地注視、把握自己的性格也確非易事。在此,我想介紹一下自我診斷的實例。不知讀者是否知道"A型"這個詞?本世紀50年代,美國的一位心臟學家在發表的論文中首先使用了這個詞。他注意到:在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的病人中,不少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並伴有強烈的焦躁不安的情緒,因而給這類人取名為"A型"("A型"人的行動模式)。"A型"人的特徵為:"富有感情、完美主義,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欲以不斷競爭的手段謀取社會地位的提高。"若將這些特徵移用於現實的職員社會中去,這就成了"若不工作到很晚,則懷有負罪感"、"休假也得去上班"、"只要一休息,便感到無所適從,坐卧不安",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工作狂"。"A型"人在公司里,自然得到很高的評價,但一般認為這類人日後易患心臟病。當慢性的精神疲勞持續不減,又長期得不到放鬆、排遣,必將形成"慢性的緊張狀態"。它是疾病的導火線,極易引起心肌梗塞、猝死等危急情況的出現。而且,"A型"人還有以下的特徵:有時,自己的努力若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便自認為失敗,為此無精打采,感到十分懊喪,採取一種不正視現實的態度。這些人很難找到推心置腹的朋友,只同在工作上隨即有助於自己的朋友來往--在我們身邊,也似乎有不少這樣的"A型"人。你怎麼樣?自己是否屬於"A型"?下面,介紹一下大致可用作分辨的幾個要點。 一,說話不和藹、帶刺兒,語氣粗暴,屬攻擊型,句子短。 二,很容易感到乏味,只是裝著在傾聽對方講話的樣子,實際上覺得很厭煩。 三,不能耐心地聽人家把話講完,而是中間插嘴;嚴重的時候,甚至搶先代別人發表結論。 四,吃飯快、說話快、走路快,連飯後也很少悠閑、放鬆一會兒。五,同一時間裡干幾件事:一邊吃飯一邊刮臉,同時還讀報。
六,以自我為中心,只對與自己有關的話題感興趣。 七,視閑適為罪惡。最怕"無所事事的時候"。不把日程排得滿滿的,心裡總感到不安。 八,不能耐心地觀察周圍。記不得房間的樣式和對方的衣著等。常丟眼鏡、筆鋼、鑰匙等。 九,總之,對屬於自己的事情都非常熱心;對別人的眼光、自己的面子十分在意。 十,對其他屬於"A型"人抱有強烈的競爭欲。對他人的成功也明顯地表現出不愉快。 一、什麼東西在追逼著你,使你忙忙碌碌,步履匆匆?(2) 改換想法,可消除精神緊張 不要奢望公司的幫助 精神緊張也可謂當代社會的一大象徵,對職員們的生活已構成重大的威脅。若對此不屑一顧,則難免招致生命的危險。由於精神緊張而導致過勞死、猝死,雖數量還不算多,但已成為重大的現實問題。不過,要說由精神緊張引起的這種身心症,我想每個職員大抵都經歷過的吧。一如我在"序言"中所介紹的,大原健士郎教授曾經指出:"來內科就診的三分之一患者,與精神創傷性疾病有關。"薪俸階層者、職員們在精神上所感到的危機,對於公司來講也是危機。唯有公司職員身心健康,都全心全意地撲在工作上,公司才能有所發展。當然,對公司來說,每個職員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其中至關重要的應是中層管理人員的健康。在前一節中已經提到,他們精通業務,是公司的骨幹力量,同時無論從年齡上和工作環境上來講,他們的健康也最容易受到損害。只要考察一下經營狀況良好,發展迅速的公司,就會發現:凡科長、系長等一些管理人員,大多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工作中總是身先士卒、努力肯干。正由於這一原因,MentalHealth- -精神保健對策甚至已成為辦好公司的一個重要支柱。那麼,現實中的日本企業在這方面採取什麼相應的對策呢?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還差得很遠。據日本經營者協會調查,"正在實施"某項精神保健對策的公司佔27.2%;"認為現在有必要"採取對策的佔36.2%;"認為今後有必要"採取對策的佔60.4%。可見,雖然對精神保健對策的必要性有所認識,但實際上採取相應措施的企業不過佔四分之一強而已。儘管如此,企業在這方面的工作與以前相比已有相當的進展,然而,企業內部患精神疾病的發病率的上升幅度已超過這一發展速度。精神保健對策推進滯後的一個原因出於日本企業的內部環境自身。雖說較之以前已大為改善,但似乎還不能斷言:人們對精神疾病所持有的那種特殊心理傾向已經消除了。現實情況是:有相當多的職員即便身心不調也心存顧慮,不願徑自找公司的醫生或生活顧問去諮詢。當然,無論哪個公司都會十分注意嚴守秘密,決不讓諮詢內容泄漏出去。即便如此,似乎仍有許多人猶豫不決,心存戒備,生怕"患神經症之事萬一讓公司知道,那就會影響到自己將來的人事關係和晉陞……"。考慮到這種情況,身為一個薪俸階層者,最重要的似乎莫過於自我調節,防止精神危機的發生。如前所述,對精神緊張的抵抗力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因精神緊張而病例也不覺意外,處之泰然;有的人只為-點點小事就不由得感到精神緊張,以致最後病例。神經質類型的人之所以對精神緊張缺乏免疫力,那是因為: 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反過來使得他們對周圍事物反應過敏。雖然每個人的情況有所差異,但重要的是不要讓精神緊張的狀態沉積下來。其實,消除精神緊張的方法很多。現按多少的順序將日本男性的解消方法排列以下:據說有①酒;②卡拉oK;②彈子房;④慢跑;⑤散步等。女性的則有①購物;②卡拉OK;②聊天;④音樂;⑤散步等。這裡,順便看看美國人是採用什麼方法的:聽說有①按摩脊柱療法;②針刺按摩療法;②接受疏通心理療法等。通過日本人和美國人兩者的比較,我們發現:美國人並不迴避精神緊張,而是採取正視現實的態度。為了達到積極地消除精神緊張的目的,他們首先活動身體;若仍不奏效;再去求教生活諮詢顧問或精神分析醫生。反過來,再看看日本男子所採取的方法--從①到②都是一種逃避的方法。恰如"借酒澆愁"這句俗語非常確切地形容得那樣,他們是通過飲酒、去卡拉0K、彈子房等自娛自樂的方法來排遣、消除精神緊張。當然,不論採取何種方法,只要能真正解除精神緊張,那對本人來講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吧。問題在於也可能產生這種情況,即自以為是在藉助某種方法消除精神緊張,然而事與願違,結果反倒產生新的精神緊張。特別是飲酒,正像人們所形容的,酒精消費量的增加同工礦業生產指數的增加率同步那樣、確實有許多薪俸階層者靠酒來消除精神緊張。在繁華街上掛著紅燈籠的小酒店,總是坐滿了這樣的薪俸階層者。平日,在公司里不便說出的心裡話,可以在飲酒時向關係密切的朋友傾吐。另外,在與部下推杯換盞地對飲之間,婉轉地探問出部下的真心話。總之,光顧小酒店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但也有這樣的人吧,即工作進展得不順利,遂將責任推給別人,並沉溺於飲酒之中。沒想到現在竟有許多人患了這種"酒精依賴症"。據厚生省調查,1991年度因患"酒精依賴症"而住院治療的人數,在全國範圍內將達到2萬人之多。此外,似乎還有人甚至耽於賭博和對異性的追求而不能自拔,欲以此忘卻當時的痛苦和煩惱。然而,採用逃避的方法,是決不能真正消除精神緊張的。 三腦--"鱷魚腦、馬腦、人腦" 假如依靠飲酒、卡拉OK都消除不了精神緊張的話,那該怎麼辦呢?原來就不會飲酒、不擅長卡拉oK的人又該怎麼消除精神疲勞呢?倘若就此問題反覆思索,又會使精神緊張的狀態變得更加嚴重。因而,問題在於需要改變一下戰術。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必須掌握敵人的真相。眾所周知,精神緊張是指肉體、精神上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它由我們的大腦負責承受和妥善處理。若對大腦的構造、功能有所了解,也許有可能抓住契機,使精神緊張狀態發生逆轉。擔任勞動衛生顧問的松田育一先生,立足於身心醫學,在作為工作單位的產業醫、特約醫生的工作中有著顯著的成績。松田先生對人的大腦的構造作出過非常獨特的解釋,甚至連我們這些外行也能懂得,故想在此作一介紹(請參閱登在"日新報導刊"上的"驅散焦躁和煩惱"一文)。首先需知道:在人的腦子裡同時存在著三個腦子,分別為鮮魚腦、馬腦,還有便是人腦。所謂鮮魚腦,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爬蟲類的鮮魚腦子;馬腦,即動物的腦子。兩這者在人的腦子裡也都有。從人腦的構造分布來看,鱷魚腦(腦幹)在最底層;上面的是更加進化了的哺乳動物的馬腦;最後只有人才具有的人腦居於馬腦之上。鮮魚、馬的動物腦稱為舊皮質;人腦稱為大腦新皮質。前者雖說是動物的腦子,但也不能等閑視之。人是動物,人源於生存所需的基本作業幾乎都由鮮魚腦和馬腦予以完成。從呼吸起直到維持心臟跳動、保持體溫、消化食物等這些所謂的自律神經作用,均由鮮魚腦承擔。還有,睡眠、排泄、自我防衛本能等一類動物生存所必備的基本功能也都是由鮮魚腦予以實現。居於鮮魚腦之上的馬腦,其作用是賦予動物以感情。對動物而言,所謂感情是指:對周圍的情況作出判斷,然後採取有利於生存所需的恰當行動的一種效率極高的雷達。比如,對面有敵人。馬腦必須於瞬息之間作出判斷:眼前這個敵人是可怕還是並非如此?是應逃之天天呢還是應與之決一雌雄?倘若這些判斷藉助於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計算機來完成的話,那就太複雜了。首先,計算機須測量對方同自己之間的距離,比較計算一下對方與自己的跑速,然後再比較牙和爪兩這種武器究竟孰優孰劣--還未等以上程序全部完成,自己早被對方吃掉了。真沒想到,"思考"竟是一種效率極低的行為。動物是不會做這樣慢慢吞吞的事情的。動物憑感情支配其活動。若感到恐懼,則拔腿就逃,猶如脫兔。勃然大怒時則露出獠牙,張口就咬。若在這方面的感情功能很健全,則說明判斷大體無誤。馬是哺乳動物,與鮮魚不同。說起這種哺乳類,它們是以集體行動的方式進行狩獵、養育、構成群體的,因而也就自然需要同伴意識、母愛等這些感情。起這方面作用的也是馬腦。具體地說,彼此結成夥伴,協作互助。共同謀求生存的動物,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使夥伴之間親近交融的感情。也就是說,產生渴望在集體中生活的感情;一旦脫離集體便會感到不安起來。這種感情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思慕人、寂寞等這類感情也是為了統領夥伴而從動物時代繼承下來的。這也有賴於馬腦所起的作用。堂堂正正地居於鱷魚腦、馬腦之上,或者說包圍在它們四周的是大腦,即人的腦子。這裡被稱為理性、智能之座。諸如思考、計劃、創造等這一類人所特有的功能,都是通過大腦來實現的。開動人的大腦,創建紛繁複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的是人自身;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已不能憑藉感情行事了。在人類社會中,唯有理性才受到歡迎、稱讚;若毫不掩飾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粗野的表現。因而,無論公司也好,家庭也罷,在我們的周圍總聽到說這樣的話--你要冷靜、理智、合理、抑制自我。其實,人原本就是動物。倘若過於粗暴地處理自己的感情,那麼,起支配感情作用的腦子就會感到苦悶,幾乎要大鬧起來--"你們怎麼如此對待我。不要小看我了。"這就是承受精神緊張的狀態。於是,日本的薪俸階層者們也就去小酒店,因為酒精可以使人腦,即大腦休眠。這樣,平時受到大腦抑制的馬腦便恢復了精神,隨即感情毫無掩飾地進發出來。具體地表現為:酒醉後時哭時笑,喜怒無常;甚至平時看去舉止十分規矩、謹慎的人,突然會去撫摸在他身旁的女性的臀部。鱷魚腦、馬腦、人腦各自獨立地承擔起不同的功能。但,實際上三個腦子之間是相通的,互相影響的。身心醫學清楚地闡明了這一點。比如說,某店規定翌日為結算銷售額的最後期限,可有個營業員直至此時還未完成定額。面對擺滿著極其豐盛的山珍海味的他, 若在平時一定會狼吞虎咽的,而今天卻絲毫不想動筷。那在他的腦海中想著什麼呢?首先,在大腦中出現這樣的信號:"憑這樣的成績,又得挨部長一頓訓斥了。"然後,信號傳到馬腦,馬腦旋即感到不安:"怎麼辦呢,太糟糕了。"接著,信號又傳至自律神經。自律神經接到信號後立即作出反應:"明白了。情況確實非常
緊急!必須設法提高銷售額。現在可不是從容地用飯的時候。先別吃飯了。"於是,從胃中將血液抽去,停止了消化活動。於是,作為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將糖放入血液之中。大腦中掌管食慾的那部分察覺到放入的糖後,誤以為"剛吃過飯,所以血液中糖分才多的",遂抑止了食慾。以上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一連串活動,就發生在煩惱不安的營業員的大腦之中。這就是最初受到的精神緊張的打擊。倘若長時期受到這樣的打擊,就會導致胃潰瘍、胃穿孔等癥狀。 這樣轉換想法 當人們產生這種擔憂、焦躁不安的感情時,鱷魚腦、馬腦每次都會興奮起來,自律神經也必然施行臨戰體制。這一點,我想已然很清楚了。但,若這種狀態長期持續下去,身心自然容易疲勞。其結果,免疫力衰退,身體上的有些部位的功能就會逐漸受到損傷,誘發為真正的疾病。為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應採取什麼方法來預防呢?松田先生建議採用以下三種方法,以"增強心和腦的功能"。①更加重視、珍惜感情。② 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②寓積極的思考於潛意識中,之後則聽憑潛意識支配行動。關於上述的①,簡而言之,就是要努力成為鮮魚一般的人、馬一般的人。大腦是理性、智能之腦,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社會的, 即"為善於生存於世所需的腦";另一方面,鱷魚、馬的舊皮質,屬"為健壯地生存於世所需的腦"。現代社會的基礎是教育,它已形成一種偏重於大腦的體系。但是,若要真正有效地開發大腦的智能,則必需具有健壯的鱷魚腦、馬腦才能實現。觀察一下周圍的人便可以知道:凡是精力充沛的人,大多食慾、性慾都很旺盛。因而他們很注意自己的食慾和性慾,並努力增強心和腦的功能。關於②和③,若用我的話來講就是想法的轉換。比如說有這樣的情況:"明天公司內部舉行晉級考試。"這只是一則極普通的信息而已,但由於接受這則來自外部的信息所持的態度不同,其反應也必然大相徑庭。當他認為"也許會落榜。若真落榜,那就太丟人了。真不願意!"的時候,這種感情立即傳至自律神經,抑制了胃的活動,食慾便隨之減退,夜裡也難以入眠。翌日的考試則必將處於最糟的狀態。若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即"我已盡了努力了。剩下的只需全力以赴應考就行了。這次倘若失敗了,明年再考。"其實,選擇權全在於你自己。再舉一個例子吧:"部長真討厭,簡直讓人受不了。"正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部長走過來把厚厚一沓文件放在自己的桌上,說:"B君,這是特急。拜託你了。""我已經忙得四腳朝天了,還要來個什麼特急。有那麼多人沒事幹,憑什麼就單單使喚我一個人。那個部長准恨我,否則不會這麼做的。"--假如抱著這種態度,煩躁感就會加劇,遂成為精神重壓。方才自己所做的工作和部長所託付的工作二者必將半途而廢。假如這樣轉換一下自己的想法,即"肯定是那個部長很相信我,所以才單給我安排這份工作。部長雖然沒有說,但我若不做,他准不滿意。"其結果則迥然不同。所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確,轉換想法並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表和里,積極面和消極面。光看到表面、積極面固然可以,但事物的另一面--裡面和消極面也會不知不覺地顯露出來的。這就是關鍵之所在,即看你如何來吸取它的積極面。神經質的人往往只看到消極的一面,在他還未採取任何行動的時候起就已預感到某種不安。這是一個過去常舉的例子,想必許多人都已知道了。從前有兩個鞋商到沙漠地方去賣鞋。生活在沙漠里的人,誰也沒穿過真正像鞋這樣的東西。他們看到這種情況後,一個鞋商琢磨著:"這裡沒人穿鞋,所以鞋肯定賣不掉。"而另一個鞋商認為:"正因為沒人穿鞋,所以鞋一定能賣掉。"作為一個商人,我感到:在這則故事中,包含了做生意的奧秘和轉換想法的秘訣。 升學考試落榜了,為此我要"祝賀你們"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下刊登在報紙("纖研新聞",1992年3月25日)上的有關這位女性的事迹。她雖不是商人,然而卻在轉換想法方面作出很大成績的這樣一個代表性人物。--駿台補習學校京都分校的講師平野真理先生。15年前,她曾是第一個登上補習學校講台的女教員。因此作為使學生嚮往的女教師的先驅而聞名退邇。她確實是個精力充沛,而且富有魅力的女性。平野先生上課時,教室里不但座無虛席,而且還擠滿了站著聽的學生,幾無插足之地。若讓她的同事們來介紹:好像是"一個博得異乎尋常的歡迎,幾近崇拜程度的人。"那麼,她究竟在哪方面如此吸引學生的呢?不言自明,補習學校是考試落榜的學生集聚於此的一個使人感到鬱悶、壓抑的地方。他們在一般人眼裡是這樣的吧--兩手斜插在褲兜里、身子略向前弓的落榜學生,面帶憂鬱的神色走進校門。每年,面對這些帶著灰暗的臉色匯聚到這裡來的學生們,平野先生上第一堂課時的開場白總是這樣的:"祝賀你們。"這句話對剛剛落榜的學生來講,想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吧。事實上也是這樣,學生們聽了這話後的臉上表情,就像突然被平野先生重重地打了一下似的。接下來才是她真正想說的話。"所謂浪人,是一生中最能集中時間進行學習的時候。而且,你們在補習學校里,還可以學到課程以外的各種東西,得到許多實際經驗。其間,既有挫折也有競爭,既有失敗也有勝利,可謂五味俱全。有許多東西是上了大學後再也無法體驗到的。實際上,它就是人生的縮影。能有機會生活在內容如此充實的一年裡,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確實是非常幸運的。"平野先生最後又補充了一句:"你們最大的幸運就是能遇到我這樣的先生。這也是因為你們落了榜才有此機會的。"從翌日起,平野先生的課堂擠滿了人,其盛況已遠遠超出滿員的程度。據說,聽課學生的臉上都泛著青春的活力。對新來的落榜生用"祝賀你們"這句話來歡迎他們,這可不是一般的轉換想法。但是,假如平野先生只是裝腔作勢地說一說,學生是不會對她產生信任感的。正因為平野先生本人對她所說的話深信不疑,所以學生也就自然地認真對待了。一次,她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問:"你認為15年前的學生同現在的學生相比,他們在性格上有什麼不同?"她這樣地回答說:"完全一樣。雖說一談到當代年輕人,有人就會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但在我看來,他們絲毫沒有變。可愛、單純,我最喜歡學生們那雙閃閃發光的眼睛。因為每年、每天都能見到這樣可愛的孩子,所以感到非常幸福。"通過改變對方,自己也得到改變。這可謂轉換想法之真髓吧。平野先生就是這樣做的。她將"等孩子入睡後,與丈夫出外幽會視為一大樂趣"。而且她也是一個"鱷魚、馬、人"三個腦子都十分健壯的、三者的平衡掌握很好的女性吧。 二、這樣做才能愉快地找到富有人生價值的工作方法(1) 拋開受害者的意識 抱有受害者的意識,則將一事無成。 前不久,某電視台播放了這樣一個採訪節目。內容是關於從事不同行業的職員,對採訪人提出的"公司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所作的回答。而職員們的回答,卻可謂五花八門:"賺錢的地方。""為養家活口才不得不來這裡幹活。"其中也有人以非常煩躁的語氣回答說:"公司?不就意味著過勞死嘛。"我總覺得,電視台的這個節目似乎旨在刻意反映當代公司職員的某個特定的側面。我想,與這主題不相符的回答大部分已被刪掉了吧。我雖不能認定現代的職員都是這樣看待公司的,但事實上,抱有這樣想法的人是相當多的吧。現在,人的平均年齡為80歲。在這漫長的人生中,職員大約有一半即近40年的時間是在公司里度過的。在工作中持有這樣一種想法的人,與在工作中積極愉快,從中感到人生價值的人相比,他們在40年後,其結果定會有天壤之別吧。這種想法,即在接受採訪的職員們的回答中所表露的對公司的看法: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工作,就是人們所稱的所謂"受僱傭秉性"吧。由此而產生的諸如"總覺得自己已經成為公司的犧牲品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受害者意識。假如聽一聽那些抱有強烈的受害意識的職員所說的話,就可發現:除上述"受僱傭秉性"外,他們總是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並以此來觀察事物。"領導這樣任意地驅使我,讓我干這干那,可給的工資卻很低。""那傢伙沒什麼大本事,但得到的待遇卻很優厚。""B公司的獎金比我們公司多,休假時間也比我們多。"以上是他們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可是,不論哪句話都是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一方。由此可見,他們只是主觀地、或說是表面地觀察事物。比如,那些抱有受人任意驅使想法的人,他們在工作上究竟做出哪些成績呢?在別人看起來,沒有多大本事卻又得到優厚待遇的人,也許有著你所不知的能力、本事。B公司誠然休假時間長、獎金多,但這一部份,也許由相當繁重緊張的職員們的勞動予以補償了吧。這才是客觀的、多方面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但若是戴上受害者意識這副有色眼鏡看問題的話,是不會這樣去考慮的。並且,受害者意識是一種感情化的東西,所以它便成為一個出氣口,發泄對上司、公司的不滿情緒。假如自己一方克盡職守,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然後再批評公司和上司,那這種批評還算得上是建設性的,但若出於受害者意識而發出的不平和牢騷,則只能是壞話、中傷,絲毫與事無補。比如,公司計劃搞一個大項目。各組人員的任務已分派停當,並開始組織實施。其結果,有的人成功,有的人進展得並不順利。其實,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企業搞項目,自然有很多風險,失敗的可能性也決不在少數。倘若在具體實施前就能預計到會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那可以說,這一項目原本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項目。正因為要承擔風險,所以也才有傾注全力的價值。問題是那些工作進展不順利的人,是如何看待挫折的。A,"雖未成功,但自己付出了努力。上司未予以正確評價,不公正。"B,"要說公司決定搞這樣的大項目,實屬自不量力!"失敗,則必有其失敗的理由或原因。唯有對失敗作出冷靜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得以前進。但,A氏、B氏都沒有繼續深入地作出判斷,只是看到為之付出努力的自己,而一味地責難上司。歸根到底,他們只看到自己是受害者的一面。此謂轉嫁責任。作為上司,在分派部下難做的工作時理應事先預測到結果。即便得不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應期待部下將會從失敗中吸取某些教訓,不再重蹈覆轍。但反過來,假如部下唯從感情出發,一味地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受害者的話,那最終的結果必將與事無補。這似乎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般社會風氣了。若孩子考試落榜,家長則把責任推給學校或私塾。若孩子變壞,走上邪道,家長卻追究他朋友的責任。而孩子則有自己的想法,說是責任全在父母。經營狀況不佳說是因為泡沫經濟崩潰的緣故,政策失敗是外國施加壓力的結果。我們這個時代也可以稱之為:一億人都是受害者,都要把責任轉嫁給別人的時代。雖說不能只是一味地責怪公司職員,但要想成長為一個在事業上很有成就的公司職員,最起碼必須拋棄這種受害者意識。失敗就是失敗,要敢於承認。唯有如此,心情才會感到非常輕鬆愉快,才能對失敗的內容作出冷靜的判斷。而且,將來也不致於重蹈覆轍。阻礙前進的正是這種受者意識。 拋開受害者的意識——這山望著那山
高我有一個朋友,經營一家美容整形診所。據他說,女人對於容貌的美和丑有著獨特的眼光。聽說其獨特之處在於:她們對於別人,特別是評判同性時的眼光總是極其苛刻而又準確的。然而,當她們面對鏡子看自己的臉時,很多女性的眼睛突然模糊起來了。也就是說,她們戴上了濾光鏡。聽說戴濾光鏡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只看到自己的優點,還有一類卻只看自己的缺點。前者似乎可謂自負型、後者為自卑型。無論哪一類人,都是不可能對自己的容貌作出,客觀的評判的。我的朋友在診所接待來訪的諮詢美容的女性時,首先給客人看幾張她本人的放大的正臉、側臉的相片。大多女性看了相片後都會大吃一驚:"哎呀,這是我嗎?"。其中似乎還有人說聲"騙人!"後便哭起來的。據我朋友說,"這就是女性多麼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容貌的證據。""原來真有這樣的事!"--當時.,只是對他精細的觀察表示欽佩而已,但轉而一想,這不是也很符合薪俸階層者中所存在的情況嗎?就是說,他們往往只看到別人,而看不到自己。要對自己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確是很難的。這一點表現得最明顯的是人事變動,它與前一節提到的受害者意識有關。諸如晉級、升格、維持原狀,以及左遷等,這對薪俸階層者來講,是一段悲喜交集的時期。得到晉級、升格的這些人自然非常高興,而問題出在那些沒有得到晉級的,特別是確信自己定能晉級的人的身上。這些人大多會勃然大怒,並這樣對自己說:"我在工作上並不比他差,可是他倒提升了,而我卻被排除在外。這還不是因為他總是低三下四地巴結上司的緣故嗎?公司沒有認真地對我作出應有的評價,太不公正了。"這個人深信"我在工作上幹得不錯",然而上司和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與本人相異,也就是說,主觀的自我評價和客觀的評價之間存在著差距,而他又偏偏沒有看到這一點。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由此便產生了受害者意識。換句話說,這等於白白地喪失了一次審視真實的自我的機會。不過,人也是感情動物。因沒能得到晉級而感到悲傷、惱怒--這種感情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不足為怪。關鍵是不要沉溺於這種感情之中,即便受到一時的衝擊,也要能做到將其視為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契機。事實上,做到客觀地認識自己是很困難的。"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似從古希臘時代起已是哲學上的一大命題;修禪的目的之一亦在於此。神經症中有一種癥狀稱"對人恐怖"。有這種癥狀的人,一遇到人就感到非常緊張,臉色變紅,態度也變得生硬而不自然。若這種癥狀重複出現,最後便會害怕見人,不得不終日把自己關在家裡。若再探究一下這些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深信:自己的眼神有些凶樣,是否會給對方帶來不快?抑或自己話裡帶有鄉下口音,生怕因此遭到對方的嘲笑,等等。然而,在和他們實際接觸時幾乎誰也無意去注意他的眼神有多凶,口音有多重。即,自己誇大自己的缺點(自己感到的那部分)。在森田療法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主觀的虛構性。"而這也是他們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的緣故。無論哪一個人,都有兩個方面:比別人好的地方和差的地方。最理想的態度是客觀地看到這兩個方面,更加努力地發揚好的地方,改正差的地方,但一般人是很難做到這點的。總是誇大地考慮自己缺點的人固然很不好辦,但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的人更加難辦。這樣的人,即便上司或前輩給他們指出缺點也不能誠懇地接受下來,反而會予以反駁。他們往往在遭到非常慘重的失敗,抑或釀成難以收拾的結果時,方始懂得上司或前輩們的勸戒的意義。我本人從前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在我任尼齊伊副總經理的時期,小林敏峰總經理曾多次向我指出:"你很固執,缺乏靈活性。"可是,當時的我完全不認為自己很固執。當時,我深信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然而,為了工作,像拉著馬車的馬似地拚命奔跑, 最終還是患上了神經症,在我接觸到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籍後方始得以真正客觀地了解了自己的性格。此時,對小林總經理所說的那番話也終於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了。既然已提到我個人的情況,下面順便再談一談。如引言中所說,我在重新擔任營業總部長後便拚命地工作。當時的我以為這樣做是"一切為了公司",現在想來那是因為在內少深處潛藏著這樣一種思想意識,即"渴望別人對我這個為公司拚命工作的人作出肯定的評價"。總之,當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而是不顧一切地拚命工作,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這種有悖於客觀條件的努力,其後果必然會在某處表現出來。就像前一章中提到的A君那樣患了憂鬱症,抑或同我一樣為神經症所折磨。事實上,冷靜地審視真實的自我是極難做到的。商業的世界,換句話說也就是競爭的世界。公司內部存在著競爭,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在這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缺點確非易事。但是,唯有承認自己的缺點,並予以改正,才能最終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因而,假如自己身邊有能給予自己批評、指出缺點的上司或前輩在,那就等於得到一塊未加工的鑽石。要是此人能誠懇地接受批評和勸導,這塊未加工的鑽石就可能變成真正的鑽石。反之,也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己。上司和前輩們為了盡量不傷害對方,總是精心地選擇合適的言辭進行勸說的。所以,關鍵就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能以坦誠的態度去理解潛藏在這些話背後的真正涵義了。拋開受害者的意識——立場不同,看法也隨之改變不論是誰都有過一兩次向別人借錢的事情吧。只需回憶一下借錢時的情景,都會有此同感:當你向別人求借,在聽到應允的答覆時,頓覺對方看去如同菩薩一般。可是,這個菩薩不久便來催討借款。這時,他突然變成惡鬼。其實他的臉部表情並不。可怕,與借錢時並無二致。可是這次看去,這一尊菩薩猶如惡鬼一樣。這就是立場改變了,看法也隨之改變的道理。下面再舉一個例子。未考取駕駛執照的人,看到汽車緊貼行人身旁穿過時,會氣憤地說:"請多為我們步行的人考慮考慮!"同樣是這個人,當他考取駕駛執照,驅車外出時,又會憤憤然地抱怨說:"走路別那麼慢慢騰騰的,也請替我們開車的考慮考慮!"以這種立場不同的情況來考察公司,毫無疑問,在公司內部也存在著僱傭立場和被僱傭的立場之間的差異。公司,當然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組織。因此,僱傭者一方是基於這一目的來衡量職員的表現的,即要看職員本人為公司做出多大貢獻、給公司帶來多大利益、抑或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社會信譽。而作為被僱傭者一方是從以下幾點來觀察公司的,即公司是如何看待我的工作的?公司是如何通過工資、晉級等方式來表明它對我的評價的?於此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要相互理解對方的立場。假如雙方都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立場,那雙方誰也得不到發展。所謂客觀地審視身為一個薪俸階層者的自我,也就是說看問題時需具備這兩個視點,否則即被上述"受僱傭的劣根性"、"受害者意識"所束縛。比如,公司經營不善而陷入困境時,有人卻公開說:"這樣的事與我無關。反正我儘力幹了,所以公司經營好壞同我不相干。"曾有一個時期,勞動工會也持有這樣的想法。事實上,職員的工作是以公司的存在為前提的,公司對其工作付以報酬。若公司一旦倒閉,則雞飛蛋打,一無所得。話似乎扯得遠了,就說蘇聯的解體不是也出於與此相同的原因嗎?想起我被拘留在西伯利亞期間,每天強迫我們學習共產主義。雖說是強迫,但對於我這個生長在貧寒家庭、且沒有學歷的人來講,確實感到"共產主義也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我想,之所以最終沒有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那是因為我感到:在每天被灌輸的有關教養的思想中,其基點存在著"過於片面的看法"。養成"多視角地觀察事物"的這一觀點,不僅僅是公司職員所需,也是一個人能否成長發展的重要關鍵。由於立場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就隨之不同。就此,我想談談負責經營的最高領導的革新精神。要說經營公司的難處,這是一個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的問題。具體說,難就難在首先必須預測前景,敢於向難以實現的事物挑戰。一般而言,新職員正因為相信該公司將來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絕對不可能倒閉,才來到這家公司的。抱有這種想法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誰也不願意將自己的一生託付給一個有可能倒閉的公司吧。試想,假如總經理面對這些內心燃燒著希望之火的新職員說:"再過30年,公司就將倒閉。"那他們定會大吃一驚,或只能把總經理的話理解為開了一個不太慎重的玩笑吧。事實上,公司的壽命平均為30年。一個公司,如果只是開展一般性的缺乏新意的業務,那就很可能倒閉。公司最高領導的責任就是如何想方設法防止它的倒閉。下面舉一個具體例子。尼齊伊的小林總經理從前常常提出一些看去好像"違背常識,近乎異想天開"的想法,但在事業上卻是富有獨創性的點子,因此頗有名聲。一次,就是這位小林總經理提出:"我想創辦一個新型的游泳學校。"當時的尼齊伊只經營超級市場、從事商品零售業,我們完全不懂有關經營游泳學校的知識和訣竅。預測未來的發展,僅僅靠商業零售業一項是很有限的,必須開拓新的領域--小林總經理的這一想法,我們雖然都很理解,但公司大部分幹部持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是經營超級市場的。再怎麼說也經營不了游泳學校啊!"而小林總經理卻毫不退讓,堅持己見,說:"不管怎樣,幹起來看看。"當時擔任專任董事的是個非常優秀的幹部,而且原本就是一個性格果斷的人。他立即將方案帶回去給部下看。此時大家-致表示反對,說:"這是不可能的。於不了這樣的事"。然而,他指示部下說:"你們連干都沒幹,怎麼能說幹不了呢!總而言之,首先我們要收集有關不同於現有游泳學校的頗有新意的信息資料。後來,他們反覆修改了方案,並在數年間的失敗和摸索中積累了經驗,最後終在全國範圍內創辦起來。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日本最著名的游泳學校--"人們"。在旁人眼裡,以為是"違背常識,近乎異想天開"的小林總經理的想法,毋庸置疑是來自他對時代發展趨勢所作的預測和展望。作為一個經營者,必須具備這種不斷革新的精神。誠然,不是經過革新的所有企業都能取得成功的,但若不進行革新,企業的壽命充其量也只能維持30年而已。 在物質豐富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人所持有的三個共同點時代在不斷地變化。為了靈活地適應這種變化,年輕一代必須具有一種新的思考方法。年輕、新穎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極其寶貴的,但另一方面,在當代年輕人的身上,他們似乎有著共同的長處和短處。假如年輕人在意識到自己的長處,並努力予以發揚的同時,也意識到他們的共同缺點的話,那恰似錦上添花,如虎生翼了。現暫不涉及長處的問題,僅想談談有關年輕人的共同缺點,即以下三點: ①以自我為中心。②脫離實際的觀念性。
③依賴性強。 何謂"以自我為中心" 年輕人不可能永遠年輕。不久即將步入中年,成為公司和國家的中堅力量。唯有使年輕人嚴格要求自己,公司和國家才有希望。然而,即便你對現今的年輕人說這樣的話,他們似乎也不大理解了。"為了他人、為了公司、為了其他什麼目的而盡心儘力"的這種想法本身,已很難理解了。他們也有著來自人的本能的慾望--如出人頭地,成為了不起的人物等,因而很多人對於工作還是相當努力的。但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其他什麼目的。由此可見,"以自我為中心"是最明顯地表現在他們身上的一種傾向。在公司舉行面試時,問那些來求職的年輕人說:"對你來講,公司重要還是個人重要?"大多數年輕人回答說:"個人重要。"當問起"還有什麼需要了解?"時,許多人首先詢問的就是"一年內假期有多少天?"為慎重起見在此申明一點,我並不是責怪你們年輕人。我們這一代人曾經在"一切為了祖國"的口號的鼓舞下憧憬當一名敢死隊員。我想,若與我們這一代人相比,他們的個人主義還是一種健康的思考方法吧。不過,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並深深植根於西方世界的個人主義,就會發現:努力地為自己謀生存的本身,與為他人、為社會是相關聯的。這才是真正的個人主義。這種思想,也同"為他人、為社會活著也就是為自己"的這種柏拉圖①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日本所謂的個人主義,是對西方個人主義的誤解。這種只要自己有利即可的想法只是一種利己主義而已。那麼,形成這種日本獨特的個人主義的土壤是什麼呢?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那樣,皆來自物質豐富時代中的教育和過分溺愛、放任主義等的家庭環境吧。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從小學生時代起就開始為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而整天埋頭學習;在考試成績上把壓過別人,取得優勝視為人生至高無上的價值。倘若這種思想被灌輸到腦子裡,那自然就不會關心他人了吧。此外,家庭本應是在與兄弟姐妹相處中得到磨鍊,其間便可自然而然地學會集體生活規則的一個場所。然而,有的家庭沒有兄弟姐妹,得不到磨鍊的機會。只要學習成績好,父母就一味地嬌慣寵愛。孩子在學習的間歇時間,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與不會說話的機器作伴。假如成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這怕也是毫不足怪的吧。但是,這未必僅僅限於年輕人,在神經症患者中,屬以自我為中心的、固執一類的人也不少。這類人常常這樣訴說:"自己的癥狀特殊,與其他人不一樣,自己比任何人都要痛苦。"這正是因為這些人凡事內向,只注意自己的事情,缺乏對別人的體諒和同情。即心裡裝的唯有自己,看不到別人。所謂"生活探討會",是根據森田理論創辦的一個神經症患者的自助小組。這個小組組織成員們學習森田理論,並讓他們彼此交談自己的煩惱和體會,其間還舉辦一些有利於克服神經症的活動,腳踏實地地創造出許多成績。如前文所述,那些只意識到自己的自我中心者也來參加這個"生活探討會"。"生活探討會"根據不同地區定期召開學習座談會。他們一年、兩年地堅持參加這樣的活動,其間還輪流擔任諸如倒茶、徵收會費、售書等工作。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入會之初,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還非常強烈的人,隨著為周圍人服務機會的增多,神經症也逐步好轉起來。也就是說,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開始從以前只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死胡同里擺脫出來。在他們認識到以前對他人缺乏體貼和關心的同時,癥狀也就隨之得到好轉。這也許可以說是森田理論的一個卓越之處吧。我本人也是在患了腸胃神經症,接觸到森田療法後才如夢方醒的--原來我本人也屬於自我中心型的,而以前卻絲毫沒有察覺。--每一個人都是在接受家庭環境和教育給予自己的,以及邂逅相遇的前輩、朋友等的影響中成長起來的。我父親是個工人。在廣島縣吳市的一家海軍工廠工作。下班回來後又到戲院去打工掙錢。我常看到父親總是很晚與母親一起吃飯的情景。在我的心目中,父親非常認真,只知埋頭幹活,這似乎就是他的一切。至於孩子的教育和家務活全都託付給母親。在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起一直到我離開家,父親從未帶我們出去玩過一次。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種觀念:男人在外面工作,家裡一切由女人操持。甚至結婚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後,我都沒有重新考慮過這個問題。已形成了所謂的成見。不知在妻子、孩子的眼裡,我這個只知工作,完全不顧家庭的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恐怕是一個令人感到毫無風趣、只會工作的丈夫;一個難以接近,而且對孩子放任不管的不合格的父親吧。不僅如此,還是一個頑固的合理主義,今天想來,就像一個男性的利己主義者(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穿著西服走在路上的那個樣子吧。所謂以自我為中心,即考慮問題時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根本不去考慮對方的立場,也不關心他人。自然,他們的言語、行為、判斷都是單方面的。而且,本人並不意識到這點--這就是自我中心者的特徵。若就商人世界而言,這個道理唯有其本人成為上司、客戶、高層管理人員等,即有過各種不同親身經歷和體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何謂"脫離實際的觀念性" 在大學學習經營學或法律。它作為基礎學科來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這畢竟是書本知識。要想在實際工作中取得這方面的成績,則首先需從零開始學習,掌握現實情況。若沒有這一過程,那通過學習所獲得的不過是一種書面性的知識,也就是說,只作為一種脫離實際的知識而被束之高閣罷了。我本人從年輕時候起在思想上就有非常強烈的脫離實際的觀念性傾向。特別是因為我只讀完高小而感到非常自卑,因而我拚命用功學習經營學,也曾將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奉為金科玉律,不容絲毫變動。當然,我那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脫離實際的觀念性知識。還是在尼齊伊合併之初,我擔任營業部長時期的事情。一次,公司開會討論有關如何編製預算計劃的問題。會前,我僅僅臨時突擊學習了一周,卻在會上裝出一副頗為精通的領導人的樣子。現在想來這真是一個沒有從實際出發而單憑書本知識去指導工作的典型事例了。現在反省此事,我不禁隱隱地感到羞愧。在企業中,也存在著一種"五月病"。是指:大學畢業後,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的新職員,大抵過了三個月後易患的一種神經症(神經官能症)。在患"五月病"的新職員中有一種共同的傾向,即他們相信: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理論可以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工作中去發揮作用。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很自然,公司里有許多前輩、資深的老職員,會有諸多過去沿襲下來的舊習慣,以及光憑理論是很難駕馭、解決的現實問題。一旦碰壁,他們就為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感到苦惱。其結果,有的人因患上"五月病"而影響了健康,其中甚至還有人辭職,離開公司而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但仔細想來,這種差距的存在也是很自然的。學校本是傳授書本知識和理論或技術的地方;而使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得鍛煉的機會卻非常之少。鑒於這種現實情況,某大企業的總經理在歡迎新職員的儀式上,對他們作了以下的訓示:"我想,諸位進公司以後會感到種種矛盾,也會遇到困難的。但,不管怎麼樣,希望你們在這頭三年要努力工作,經受各種考驗,之後再下結論吧"。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不是唯有日本才存在的。聽說在美國的學校里,為消除這種差距,比如就學習市場活動(從商品生產到有關銷售的企業活動)的學生而言,校方在畢業前的幾個月,組織他們在小賣店或銷售店進行市場營銷方面的實習,讓他們通過實踐來掌握知識。在這個時候,實習商店老闆的評分會影響到學業成績。所以,學生們極其認真,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習之中。企業管理的難點,若不深入實際憑空想像,則是很難把握的。以前,有一個被譽為經營理論之神的經營評論家。他親自經營的一家公司後來也倒閉了。可見現實是殘酷無情的。說起脫離實際的觀念性傾向,我再舉一個例子。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博士最討厭觀念性的理論,主張做任何研究都應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再作出判斷。他本人就是積極提倡並貫徹這一真正"科學的"方法的一個身體力行者。截止1920年前後,神經症一般稱為神經衰弱。其病因,被認為是由神經衰弱引起的;作為治療法,最重要的是充分的休養。這種說法已成為定論。森田正馬博士在東京大學學習期間,校醫曾確診他患有神經衰弱以及腳氣病。為此,他一邊休養一邊服藥,約堅持了一年左右。就在他病休期間,鄉里突然中斷了匯寄學費。年輕的森田為此非常生氣--"我忍受了這樣的痛苦仍然堅持學習,可是家裡卻……。"因而他不僅中止了休養,連葯也不吃,開始拚命地用功學習。他當時抱著這樣一種半賭氣的心情--"我若因此病情加重以至死去,那都是父母的責任。"然而,過了半年,由於他拚命學習,考試成績直線上升,而且連病也完全治好了。據說,這次病癒使森田博士對神經衰弱這一病名產生了懷疑。博士在這以後,甚至連西方的精神醫學、東方醫學、通俗療法、催眠術、迷信療法等都一個一個地親自進行實地檢驗,直到自己徹底理解為止。通過長達20餘年的摸索、試驗,最後終於發現了神經症的本質和治療方法,同時發表了許多治癒的病例,以證明這種理論的正確性。這種摒棄觀念性理論、堅持依據事實進行研究的正確態度,恐怕不僅僅適用於醫學的領域吧。比如新事業的開發、新體系的建立、市場活動等,在我們職員所從事的所有領域裡,不是可以說也應如此嗎?總之,不是觀念性的應如此如此的,而是依據事實開展工作。我深切地感到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何謂「依賴性」 當代年輕人的最後一個共同缺點,即表現為精神氣質上的依賴性。這一點與上文提及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有關,其癥結在於精神上不能自立。他們從孩提時代起無論在什麼方面都一直受到父母的照顧,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即便成人後當了職員也很難從中擺脫出來。這種依賴性表現在實際工作上則是:上司安排下來的工作,雖也能盡自己的努力予以完成,但本人卻缺乏獨創精神。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為從中擺脫出來應盡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即便屢試屢敗也要進行試驗。若無這種精神,則無法取得進步。但是,倘若是依賴性的思考方式,則認為公司陷入絕境責任不在自己,相反還期待別人伸出援助之手。這就好比:在遭到驚濤駭浪的襲擊,即將溺水而亡的生死攸關的時刻,不僅不為擺脫這一險境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反而一味地期待別人的相救。假如真的陷入此境,也許在溺水前還會有人拉你一兩次,但在以競爭和結果為基本原理的商業社會裡,這種得人相助的情況並不是時時都會有的。這種依賴性傾向的特徵在於:往往本人意識不到。這點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常有這樣的職員,進公司數年後便嘗試獨自創辦企業。在公司任職的這幾年,工作也大體摸熟,是該做出一定成績的時候了。因而開始考慮:"與其受雇於公司倒不如自己獨立經營,這樣的話,賺到的錢可全歸自己所有。"於是,抱有同樣想法的同事一起體面地提出辭呈,遂離開公司獨立經營。但是,若仔細考察一下就可發現:按照原定計劃取得成功的概率,大體上不是五人中只有一人嗎?在公司任職期間對自己還是畢恭畢敬的客戶,等到自己獨立後卻一反常態,突然變得很冷淡。其實,這本是極其自然的事。過去客戶們持以畢恭畢敬的態度並不是對他們,而是對公司。總之,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才真正深切地懂得:自己的一切全有賴於公司。我本人認為,年輕的公司職員抱有"將來定要獨立經營"的理想決不是件壞事,毋寧說我非常希望諸位都有這樣的雄心。但如方才所說的,於此必須指出:只要有依賴心的存在,那麼,其成功率將是很低的。長谷川洋三先生("生活探討會"名譽會長)曾說過:"看一個人是否持依賴性態度,只需看他對父母、親戚、前輩、朋友等周圍的人是否抱有感激之心便可得知"。要自立並使事業成功必須有賴於許多人的協助。意識到這點,那自然就不會過份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從而珍惜同每個人的結識和交往,誠心誠意地予以相待。 你想在此一生做些什麼?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D.K.雷諾魯茲博士在他所著的《活潑的生活方式》(創元社)一書中,發表了非常獨特的見解。他說,在你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不妨自己好好考慮考慮,歸納整理一下--希望別人在你死後的葬禮上致什麼樣的悼詞?在你墓碑上刻些什麼詞句?我想大家已懂得博士這番出入意料的話的真正含意了吧。即,博士希望我們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在有限的一生中究竟想做些什麼?據說,織田信長①曾說過:"人生五十載,世事如夢幻。"現今這個時代的人生雖以80年計,但人生有限這一事實依然未變。為此,有許多人產生過貪圖眼前享樂的念頭,即既然人生有限,那隻要過得快活、高興就行了。這到底應該怎麼看呢?我以為:正因為人生有限,更需為自己的二生樹立目標,並為這個目標的實現作出最大的努力。這才是一個人應持的很有意義的生活態度。即便僅就一個職員而言,在他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如果僅僅滿足於每天糊裡糊塗地去公司上班、下班,那才是猶如夢幻,虛度一生。因而,在他退休後或臨終前就會無限後悔地念叨:"我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我這一輩子是怎麼度過的?為了防止以上結局,我們趁年輕時應儘早地確定自己真正願意做的工作,並需考慮如何在工作中發揮自身才幹的方法。 二、這樣做才能愉快地找到富有人生價值的工作方法(2) 你真正喜愛的工作是什麼?若你是一個公司職員,當有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問你:"你從事什麼工作?"此時如何回答呢?在公司工作的人大抵舉出公司的名字來作答:"我在A公司供職。"在美國以及其他歐美國家則大多回答自己具體從事於何種職業:"我是工程師。"、"我從事電子計算機工作。"於此,清楚地反映了日本人對於工作的基本想法。也就是與其選擇自己願意做的工作,莫如說優先選擇自己願意進的公司。其實,這也源於日本人的固有特性,即是古代日本人對村落這類群體組織的強烈的歸屬意識於今的反映。它也關係到職員對公司的忠誠,所以說,我們不能予以一概否定。但,這會使 公司職員產生這種想法--只要能順利地進入自己所期待的公司,則就心滿意足了。但,假如不確定目標--自己在這家公司想做什麼工作,那他的一輩子將碌碌無為,糊裡糊塗地度過這種薪俸階層的生活。具體來講,你是沿著行政職務方向發展,還是沿著技術職務方向發展?若沿著行政職務方向發展,那是想做庶務工作,還是想當經理,這也需明確自己的方向。當然,公司內部自有人事變動,不一定能到自己希望的部門去工作。毋寧說,也許後者的情況倒更為常見。關於這一點,我在後面還要詳細述說。那是因為對本人所想做的工作來講,自己並非專家。如果自己喜愛的工作、想做的工作一經確定,自然就須為之作出努力。這本書,是以在公司工作的職員為對象的,所以它總也離不開圍繞公司這一核心。但在社會上,工作當然不僅僅限於在公司任職。"我想做生意,但絕對不去公司干。"--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即便做同樣的生意,也覺得獨立經營為好。從零星小企業到大企業,雖說情況千差萬別,但在獨自經營這一點上是相一致的。此外,社會上還有諸如醫生、律師、作家、畫家、設計師等自由職業,另外既有公務員也有政治家、教師、新聞記者等各種職業,可謂數不勝數。但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並為其實現付出努力。無論對於哪種工作,光有憧憬、嚮往的心情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倘若不喜歡此項工作, 那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不會有什麼成果的。 在你喜愛的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才幹
無論誰都會熱衷於自己所喜愛的工作。喜歡釣魚的人,即便平日怎麼愛睡早覺,到去釣魚的那天早上,天還黑黑的就一下子起床了。喜歡登山的人即便嚴寒時期也不畏懼,依然勇於攀登。假如自己所喜愛的工作正是現在所做的工作,那是再幸運不過了。我的一個朋友K先生是一位計算機工程師。聽說,他自小就非常喜歡擺弄機器,曾把掛鐘、半導體等家裡帶機器裝置的東西一個一個地拆開,然後再把它們重新裝好。他在大學裡專攻電工學,畢業後就職於製造計算機的一家大工廠;在技術領域勤奮耕耘,穩步前進,遂得不斷晉陞。這正是一個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最終取得成功的絕好事例。現在,K先生擔任公司管理職務,需經常與人打交道,所花的時間要比用在計算機上的多。即便如此,他還說:"只要我看到計算程序圖像,就覺得時間飛似地過去了,常常連飯都忘了吃。"那些只用各種符號、線條畫成的圖像,在我這個門外漢來看猶如天書一般,但在K先生的眼裡,卻似乎能使他十分興奮,以至心情難以平靜。據他說,有時從這些圖像中還可以聽到音樂的聲音。其實,K先生儘管如此勤奮,但似乎在工作上也並非事事都稱心如意。聽說,僅就走在時代前列的科學技術領域而言,公司間圍繞技術革新所展開的競爭是異常劇烈的。只要競爭對手公司一公布新產品,他便立即對此作出分析和研究,有時甚至連續好幾天通宵達旦地工作。這對身體來講是相當勞累的,但在擺脫困境後的那種精神上的充實感,卻是其他任何東西所無法替代的。他說:"連自己也這樣想,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太喜歡這項工作的緣故吧。"一談到工作,K先生總像少年一樣,一雙眼睛閃耀著光芒。他感到在工作中,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通過工作對公司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的這種實際感受也感染了我們。假如有人問"你準備在墓碑上刻上什麼詞句?",K先生一定能毫不遲疑地作出回答的吧。真讓人太羨慕了。當然,像K先生這樣的事例畢竟是少數吧。現實情況卻是:社會上薪俸階層者的大多數對所從事的工作,雖非厭惡,但也並不特別喜愛。那我們應如何做才能使自己不停留在這種狀態,為此打開一條通途呢?對此,看你選擇哪條路:或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抑或培養對眼前所做的工作的興趣。唯有如此,才能成為有關自己工作方面的一個行家裡手。為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自我投資和努力,否則只能以空想而告終。假如像普通人一樣,一天只工作八小時,爾後便在小酒店裡絮絮叨叨地說醉話,那當然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其實,方法也很多:可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或休假日來學習、藉助書本自學、或去專門學校學習。儘管途徑多種多樣,但不管哪一種,都需付出一定的時間、辛勞和費用。因而,倘若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那麼,你對自己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即便因人事調動,上司讓你到自己不喜歡的部門去工作,也毋須為之愁眉不展。此時,可以堂堂正正地對上司說:"我想繼續干這項工作,所以我要去B公司。"最關鍵的是:假如公司上下對你作出這樣高的評價--"若是這方面的問題,請教他就行。"那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調動了。所謂專家,即指別人無法替代的內行。歸結到一點,只要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擅長、天資的工作,不論誰都會喜愛的。然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喜歡,那成功是很難的。日本,將棋①名人升田幸三②說過這樣一句話:"若你是天才,可到二段。但,即便你是凡人,只要作出非凡的努力,也能到四段。但你要成為名人,就是天才也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則也難成事。"的確堪稱為名言。此理也適用於薪俸階層者的世界。若僅僅是喜歡、擅長某項工作,那充其量也只能算你起了半個人的作用。再說,不論從事哪項工作,只要你踏踏實實地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那升得也會比別人快吧。比如說,倘若你的目標要成為比大企業董事更高的職務,或獨立經營者的話,即便是自己喜愛的工作,也需付出巨大的努力。這是毋容置疑的。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在這裡,我想談一下關於我個人的經歷和體會。我是在昭和二十四年十月結束西伯利亞拘留生活後複員回國的。在駛向舞鶴的船上,我一邊能為自己重返故國而感到高興,同時又為一種不安感所驅使--回到戰敗後的日本,我該如何生活下去呢?在同是拘留者當中,有一位貿易商Y先生。我便向他請教我今後的安身之道,他說:"岡本君,你沒有什麼學歷,所以當個職員,不如做個商人為好。若做生意,可以憑實力決勝負。"其實,無需Y先生來提醒,我很清楚--自高小畢業後就去了滿洲,對自己的學歷一直抱有自卑感。而且,不僅沒有學歷,身材矮小、身體瘦弱,對此我也有強烈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個性格倔強,不願輕易服輸的人,生存的慾望要比別人加倍的強烈--"就是死,也要混出個名堂來!"他給我指出一條具體的生存之道,即做一個靠實力吃飯的商人。當時我一下子感到異常振奮。我從舞鶴坐火車返回故鄉山口縣的途中,在大阪站下了車。我站在月台上,一邊遠眺那還是一片廢墟的大阪街頭,一邊堅定地對自己發誓:"我一定立足大阪,做一個像樣的商人。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商店,存上l千萬日元讓你們看看。"昭和二十四年的l千萬日元,大致相當於現在的5億日元吧。我心中的這番盤算,誰聽了都會覺得這是大白天說夢話吧。但當時,20歲的我確實是非常認真的。翌年,我來到了大膠。經Y先生的介紹,當了一家小纖維品批發店的店員。不到一年,這家批發店破產了。若是一般人,早就不知怎麼才好了,而我心中卻藏著一個遠大的目標,即要有自己的店,積存l千萬日元。於是,我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獨立經營的道路。一提獨立經營,雖說聽起來名聲不錯,但最初我只是一個攤販商。有時慘到連當天的飯費都籌措不齊。我用僅有的一點點錢,買了煙嘴,然後四處叫賣。有時在淀屋橋的橋上擺攤;有時等商店街上的商店打烊後放在它們的店頭賣;有時在小巷裡叫賣--總之,夾著一個包袱,四處改換地點叫賣。有時還遭到警察的驅趕;有時在警察到來之前急忙捲起包袱就跑;有時還得向把持攤販的地頭交納場地費,真是吃盡了苦頭。但最讓人叫苦不迭的還是雨天。有時因連日下雨而做不了生意,接連好幾天只得靠吃橄欖形麵包和喝水來充饑。一年後,我終於租借到一間小得像巴掌那樣大的店面。我就在這裡開了一家針織品小店。這是我朝思暮想的屬於我自己的店啊。但是,每天依舊入不敷出。於是我便繼續做我在當攤販商時就開始的了行商。對我來講,既無歲末也不過新年,從元旦那天起就四處叫賣孩子用的玩具。真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店裡的銷售額也隨之慢慢上升,營業員也增加了。在昭和三十三年,終算開設了股份有限公司岡本商店。五年後,我作為創立者之一,參加創立了由四個公司合併而成的尼齊伊。當時的合併規模--營業額為28億日元。而我們設定的長期銷售目標為l干億日元,並通過新聞媒介公諸於世。當時,日本最大的零售業三越百貨店的營業額才不過700億日元強。因此,社會上的反應自然是很冷淡的。無論同行還是擔任經營顧問的先生們都說:"你們怎麼說這樣的大話!"後來我還聽說在批發商中有過這樣一件事,即他們"要打個賭,看看尼齊伊會不會倒台"。然而,由於西端總經理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人品、現總經理小林的富有預見性的戰略眼光和強有力的領導才幹,終於逐步實現了零售業同仁的合併。恰好在創業的第l0年,達到了1千億日元的目標。無論何事,若光提出目標固然無法實現,但若無目標,則百分之百地不可能實現。我在64歲時任尼齊伊諮詢顧問,現在擔任尼齊伊集團的健康保險組織和養老福利基金的理事長。此外,還是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的理事長。我為此還提出一個非我不能實現的目標,即是我從現在開始到80歲前必須完成的工作。那就是:如何推廣誕生在日本的"森田療法"這種極富成效的神經症的治療法(實質上是治療杞憂症患者的精神健康的管理法,同時也是一種人生哲學)。森田療法曾拯救過我的生命。這項工作就是我竭盡全力地對它給予我恩情的一種報答。它既是我的奮鬥目標;同時也是我的人生價值之所在。而且也是由我和我妻子共同完成的一項工作。所以由衷地感謝給予我這樣一項光榮而很有意義的工作。為此,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且說,當我回顧我的商人生涯時,深感自己在許多方面是非常幸運的。同時我又想:只要樹立遠大目標,並朝著這個方向猛打猛衝,勇往直前的話,那定會得到理想的成果的吧。要樹立遠大目標,自然就會有巨大的困難伴隨而來。但只要對自己的目標抱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夠闖過難關。但,無論樹立多大的目標,假如只是憧憬、嚮往而無實際行動,那當然不會有任何成就。當然,我們還要制訂一個為一步步地接近大目標所需的現實目標,換言之,即短期目標。總之,在戰後滿目瘡痍、黑市猖獗的時代里,開始商人生涯的我的這些經驗和體會,對於戰鬥在現在高度化、信息化的環境中的公司職員們,或許沒有什麼直接作用,但我以為,它作為如何從商的一種基本精神來講依然未變。 "理應如此"的誤區 在人的一生中,樹立理想目標,抱有信念地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出生在大正時代(1912一1926),或昭和初期的我和這一代人總是將"精神所致、何事不成"、"必死必生"、"為男子者須當豪邁、勇敢"等這些標語視為"男子應有的理想形象"來信奉,每個人都渴望成為那樣的男子,並為此而努力。倘如在心中描繪這樣一個理想形象,並為此付諸努力,這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伴隨而來的消極面也決不會少的。在我出席上文所提及的神經症患者的自助小組,即"生活探討會"的集會時,也常常見到學校的老師。我以為,在校為師者無論誰都應是一個胸中燃燒著理想之火,對教育抱有熱情和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克盡職守的人吧。他們在開始教師生涯之初就應有實現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公平對待的理想。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距離。實際上,既有率直地認真地聽老師教導的學生,也有與之相反,根本不聽老師的話、盡做些惡作劇、扯老師後腿這類事情的學生。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便會因內心的糾葛而感到煩惱。即堅持"理應如此"--作為教師應公平對待所有學生--這一原則的心情和內心卻不願這樣做的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僅如此,還不時地夾在中間--身處嚴酷的考試大戰之中,是著眼於"做培養人的教育"呢?還是致力於"提高學習成績"呢?真使人左右為難。由於諸多理想和現實間存在著鴻溝,有的老師為之神經受到損害,後來終於患上了神經症。現在想來,我本人在擔任營業總部長期間,也曾為做一個理想的營業總部長而付出了相當的努力,其結果卻犯下了許多過失。由於我總拘囿"企業應採用合理的、近代化的運營方式"這一想法,甚至對稍有過失的職員也作了左遷的處分。而當時,正是尼齊伊還處於公司內部的價值觀尚未取得統一的時期。當時,我相信自己的處置是"絕對正確"的。可是現在想來,因為過於受"理應如此"這一思想方法的束縛,所以對整體狀況、對方的立場和情緒都沒有予以充分、全面的考慮即作出處置。對此我要做深刻的反省。關於死認"理應如此"這一思考方式,究竟錯在哪裡呢?森田療法告訴我們:"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意即說明了:不要為"必須如此如此"這種脫離實際的觀念性的理想形象所束縛,而是要根據事實,作出靈活處理的必要性。就以前面所舉的教師的例子來說吧,對她來講,在學生中既有自己喜歡的,也有自己討厭的。這是無可否認的實際情況。論述這一事實本身是好還是壞,自然是毫無意義的。那麼,究竟怎麼辦才好呢?關鍵在於不要聽憑心緒、感情的支配和驅使。換言之,不要去消除自己感情上的種種好惡,也不必企圖逃避,而是順其自然。在自己的行動上,要注意盡量做到公平。另外,即便有這樣的情況:即身處或進行"做人的教育",或"提高學習成績"兩者間所引起的矛盾之中,也不要逃避,而應加倍忍耐,繼續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吧。"無論怎麼衡量,唯順應自然,自我才有價值。"--這是森田博士著作中的一句話。它對我來講可謂刻骨銘心,終身難忘。人,無論怎麼逞能,怎麼裝扮自己,最後終將被周圍人一一識破。一味地勉強逞能,其地果自己必將受到它的懲罰。比如,假如拘囿於"身為科長,理應如此"這樣的思考方式,那就會像A先生那樣為憂鬱症所折磨。人,不論是誰既有缺點也有失敗。不要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架式、不要欺騙別人、也不要逃避,而應遵循"順應自然"這一原則,去付出最大的努力。至於結果,則唯待天命了。 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積極的言行——努力使自己"順應自然"從不足十名從業人員的中小企業到擁有數萬人的大企業,無論哪個公司,歸根到底都是人的聚集體。一切工作是在人與人的人際關係中展開的。因而,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壞,是否得當,往往直接表現在工作的成果上。尤其在最近,許多公司引進了課題研究小組機制,涵蓋各種行業。雖然他們每個人都很有能力,精明強幹,但成功的關鍵卻在人際關係上,即要看大家能否密切地協作,充分發揮各自的才幹。我舉一個熟人Y先生的例子吧。他是一家大型化學公司的很有才幹的營業科長,曾受公司派遣赴歐洲考察。在歐洲,他走訪了各地的化學工廠。回國後,他向公司提交了考察報告,並在報告中建議開發新產品。他的建議得到上司的批准後,本人也被提拔為企劃科長,負責計劃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等事項。當然,他本人幹勁十足,精神百倍。旋即,他在企劃部內召開會議,向大家說明自己的方案。在會上,雖也有人提出各種反對意見,如"開發這樣的產品成本太高,不合算"等。然而,他固執己見,毫不退讓:"你們的任務不就是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嗎!"計劃通過後,緊接著就到工廠,責令工廠必須"在一年內製造出這項新產品"。對此,工廠的主管科長回答說:"這恐怕很難做到。"他不僅在企劃科內,在這裡也強行廠方執行他的計劃--"這在歐洲能做到,為什麼你們就辦不到?"Y先生的確是企劃部內的一個最優秀的營業員。為此,他很早就被提拔為科長,並被派往歐洲考察。但無奈的是:企劃科是他初任的工作崗位,有關廠內的情況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他理應以一個新手的姿態向老前輩虛心請教。唯有持這樣的態度,工作才能得以順利地進展。然而,Y先生對此卻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出於爭強好勝的心理,認為新產品的開發基於他自己的建議,身為企劃科長理應負全部責任。這樣一來,人際關係就很難處好。Y先生越是逞強,周圍的人對他的抵觸情緒也越為表面化--"他什麼也不懂,卻對我們指手劃腳。"所在部門的氣氛也變得異常緊張。在這樣的情況下,開發工作進展得非常遲緩,雖說好不容易試製出了樣品,但工廠方面卻提出要求賠償因延期而帶來的全部損失。離上司規定的期限越來越近,急得Y先生團團轉。他整天東跑西顛地催促部下,最後總算完成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工作。可是,新產品上市後卻又全然銷售不出去。無奈,此時工廠已轉入生產體制,所以在庫商品越積越多。為此,公司的領導接連好幾天傳喚他,詢問"到底怎麼回事?"。身處如此凄慘的境遇中的Y先生完全孤立了。雖然周圍的所有人都轉過臉去對他不予理睬,而原本責任性就很強的他並沒有因此而請假,依然堅持上班。不久,他食欲不振吃不下飯,一上班就去保健室注射林格氏液,然後回辦公室工作。這樣過了將近半年,一天,他身子感到有些異常:早晨醒來,卻怎麼也起不了床。他一邊感到詫異:"怎麼回事?有點不得勁。"一邊掙扎地想要站起來,但卻失敗了。突然,他的腰腿直不起來了。這樣一來,他豈止已無法繼續工作,若不把身體治好,就連他作為一個公司職員的前途也將至此宣告結束。於是,他便到醫院接受檢查,幸運的是那家醫院恰好有一位熟知森田療法的醫生。因此,他就不用像我那樣四處尋醫問葯了,很快認識到:自己身體上出現的異常、不調,均來自其心理方面。此後,Y 先生開始閱讀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籍,同時也參加了"生活探討會"的活動。他從與抱有相同苦惱的人的交談中,逐漸地認識到:自己從前是多麼自以為是、自我陶醉,是多麼忽視處理好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和深入掌握實情啊!正是由於上述情況才導致自己心理失去平衡。雖說Y先生病休了將近一年,但這段時間無論對他來講和對公司來講,決不是白白地浪費,毫無作用的。Y先生復職後,被派往經營情況欠佳的一家子公司去工作。他沒有因此而灰心、消沉,也不像以前那樣總是爭強好勝、心緒浮躁了。而是專心致志地傾聽前輩和部下的勸言,坦誠地向他們請教自己確實不知、不懂的事情。結果,周圍的人對他產生好感,無論他做什麼事都持以協作的態度。這家子公司和營業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不久,Y先生又重新回到總公司,現任部長的要職,而且幹得很出色。Y先生的例子清楚地表明:在公司這樣一個人的聚集體中,處理好人際關係該有多麼重要啊。置身於充滿競爭的公司中,不由自主地總想讓別人過高地估計自己。然而,另-方面,若內心感到不安或有些什麼自卑感,則更想掩飾自己。因此,便擺出一副無所不能的架式,藉以自我防衛、自我保護。若這樣繼續下去,不久便會不堪這種思想上的重負。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根本在於:首先承認"真實的自我",並將它展示在眾人的面前。 潛藏在積極言行中的不可思議的魔力
在上一節里,我以Y先生的實例談了"順應自然"的這一思考方法。這一點,看去似乎很容易,若一旦付之行動,卻是相當困難的。日本的文化也被人們稱為"懼恥文化"。日本人最注意麵子,最嫌惡在人前蒙受恥辱。因出於怕被別人嘲笑、看不起的心情,便無意中裝著一副很懂的樣子--我想,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吧。我本人從前就是這樣。有一次,尼齊伊的西端總經理曾問過我一件事,而我沒能坦誠地說"不知道",卻裝著知道的樣子。後來,我的謊言被戳穿了。這才是真正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情。這就是說"求教是一時之恥,不知乃終身之羞","日後謊言一旦暴露,那才是最大的恥辱。"森田博士曾就處於這種情況下如何貫徹"順應自然"的思想,說過以下這番話。"為使自己過得輕鬆愉快、順心隨意,幸福美滿,即便自己稍稍被人認為是一個不甚完美的人,即使被人瞧不起,看作是個痴呆,對這樣的事也不必介意,坦然處之。具有如此無畏、開闊的精神,才會得到別人的喜歡,也將成為一個好人。也就是說,就自己的理想而言,渴望自己當個好人,但往往與我的所謂主觀願望相違背,反倒成了壞人;假如自己當了壞人也不介意的話,結果反倒成了好人。"博士的話雖很簡潔,但其中蘊含了深邃的真理。也可以說,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真髓之所在吧。當然,這種"人家怎麼看我,我都無所謂"的想法,同灰心喪氣、自暴自棄是截然不同的。灰心喪氣、自暴自棄,二者均意在迴避真實的自我,"順應自然"的思考方法則與之相反,它是審視真實的自我,換一個別的說法,即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反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那種感到被人嘲弄,在人前蒙受恥辱等這類事情確實令人厭惡。誰都想盡量躲過這類事情。但是既在公司里謀職,就有許多情況是很難迴避的。比如,有的公司在舉行朝會時,每次輪流讓職員作簡短的致詞。似乎有相當多的職員不擅長在朝會上致詞。特別是杞憂型的人隨著輪到自己致詞日期的迫近, 甚至變得毫無食慾,連該由他致詞那天的早晨都不想去公司上班。若問他們"為什麼如此討厭致詞?"他們肯定這樣回答:"自己只要一站在眾人面前就會怯場,緊張得連話都說不清楚。我不願讓別人看到我這個樣子,太丟人了。"面對眾人講話感到怯場,這本是誰都可能產生的心理狀態。造成這種說話緊張、不得要領的狀況,是因為內心存在著"想說得好些、漂亮些"這二願望的緣故。在這裡,重要的是承認在眾人前易怯場、不擅長致詞這-事實。當然,將真實的自我主動地展示在大家的面前,的確是一件令人羞愧、非我所願之事。但若聽憑這樣的心緒和感情的驅使,則於事無補。到頭來什麼也解決不了。唯有行動,根據自己意志的支配而變得自由。若因不願蒙受恥辱而缺勤的話,那下次再輪到自己致詞時所承受的壓力則將倍增。因此,縱然很不願意,但無論如何先行動起來再說。切記,不要奢望自己話說得多麼漂亮,也不要掩蓋因怯場、緊張而使手不斷地發抖的現象。而是應首先向在場的聽眾表明:"我拙於言辭。"這才是積極的行動。如果能採取這樣的積極行動,此後的局面將會產生令人驚訝的改觀。當然,致詞時自己的口才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得十分理想,但可以看到自己--雖說拙於說話,卻能以現有的實際水平在人前清楚地表述自己要說的話。這樣,心情就會變得輕鬆,在下次輪到自己致詞時只需稍動腦筋,就會講得很從容,很有條理。將積極的言行用於公司內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首先就需養成"打招呼"的習慣。早晨上班時,彼此見面精神飽滿地說聲"早上好"--這就意味著今天人際交流的開始。但,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始終會遇到諸如情緒不佳,或同夫人吵嘴而鬱郁不快的事情。為此,連打招呼致意的情緒都沒有。即便在這種時候,也需暫時將心緒和感情置於一旁,主動地向別人打招呼:"早晨好"。這只是做了這一件小事,而當天的工作卻因此進展得很順利,來公司前就有的種種不快的情緒,也不知不覺地煙消雲散了。與"打招呼"一樣雖很簡單,但卻能產生巨大的效果--這就是面帶笑容。恐怕沒有人因對他示以笑臉而生氣的吧。豈止如此,而且,面帶笑容的招呼致意還會有相當了不起的魔力。這還是我從前經營自己公司時的事了。那時,附近的門真市有一家松下電器商店。每天早上,來我公司收款的一個銀行職員,同時還負責松下電器商店的收款事宜。據他說:"銀行里的人都非常願意去松下電器商店辦事。"我問他原因何在,他回答說:"松下電器商店的服務台里有一位小姐,她總是面帶極其和藹可親的笑容,向我們寒喧致意。其實,她也並不是什麼特別出眾的美人,但只要我們一聽她那面帶笑容的寒喧話,總覺得那一整天的心情分外愉快,工作起來也很有效率。"我想,這位小姐面帶笑容地寒暄致意是真心實意的,而不是裝出來的吧。這比任何恭維、逢迎都更為沁人肺腑、暖人心房吧。 積極的行動可改變現狀和性格 比如,在喜歡上某人時,假若只在心中感到喜歡而不付諸行動,那對方是無法知道你有愛慕之心的。因此,唯有通過寫信、生日饋贈禮品,或提出約會等具體行動才能傳達自己的心情。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①曾說過這樣意思的話:"所謂愛對方,並不是自以為是在愛著對方,而是具體地給對方做些什麼。"也就是說,改變現狀的是行動。也可以這麼說,行動才能改變現狀。舉一個商業方面的例子吧。比如,上司命令一個營業員開發新客戶。事實上,即便再富有經驗的營業員突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做推銷工作也會感到膽怯。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當他們在腦海里浮現出遭人拒絕的場面,心情便會隨之變得沉重起來。但是,若因此而採取逃避的態度,則絲毫不能改變現狀,打開局面。總之,先要叩開客戶的門,至於可能出現什麼情況,到時再作考慮吧。這便是行動。經驗豐富者之所以經驗豐富,是因為他們深知:一味地聽憑感情的驅使而不付諸行動,將一事無成。重要的是:要知道朝著積極的方向採取行動才是關鍵之所在。這一點也適用於經營方面。比如,就選擇銷售戰略方案而言,現已提出A案和B案。經預測,哪個方案里都有各自的利弊,故一時很難確定下來。經營本來就帶有風險,所以總會不斷地遇到這種情況。在這種時候,常常猶豫不決,不由得推遲決定時間,但這樣做很可能發生以下情況,即浪費了時間,在你感到急需作出決定時業已坐失良機。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首先需作出臨時決定,然後付諸行動。一旦出現消極面,當時就予以糾正,就這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推進工作。這樣做便不會如此愁悶、猶豫不決,所取得的成效也遠比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要大得多。如上所示,積極的行動具有改變現狀的力量。同時,它也具有改變性格的力量。那麼,何謂性格?常聽人說:"她非常開朗、直爽。"、"他性格陰鬱,固執,很不好處。"這裡所說的"開朗、直爽"、"陰鬱、固執"是通過觀察他和她的言行後所作出的判斷。比如,她一聽上司呼喚,總是響亮地回答一聲"在"後便立刻離開坐位。而他則相反,對上司的呼喚不作出回答,猶猶豫豫地站了起來。人們看了她和他的言行會作出反應的。換句話說,所謂性格,也可以說是在別人眼裡他(她)對某事作出反應時的那種癖好、習慣。若通過行動將這種癖好或習慣向積極的方向轉化,那自然是一件好事了。然而,事實上自認為屬於本性陰鬱、固執的人大多深信自己的性格很難改變。正因為抱著這種想法,在言行上更顯得陰鬱、固執。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必要奢望將自己的性格來個根本變化。我想,只要改變別人眼中的自己的癖好或習慣即可。以方才提到的那個聽到上司呼喚,猶猶豫豫地站起來的他為例,他需養成在上司呼喚時作出響亮回答的習慣。其實,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行。起初儘管是有意識這樣做的,久而久之便形成習慣,自然而然地發出"在"、"是"的聲音,身體也會站立起來。在森田療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外相整而內相自熟。"意謂:若整飾外形、則心情也隨之改變,內心也得以調整。舉個淺近的例子來說,在新年裡身穿盛裝正襟危坐,心情就會變得嚴肅起來,不由地專心致志地考慮起當年的計劃。我曾聽說過有的女性失戀後便隨即改變髮型的事情。這可以說是一個通過改變外形來謀求轉換內心世界的實例。總之,不要聽憑心緒和感情的驅使,必須把握住自己應做的事情。也毋須過分地抑制自己的感情,而是順其自然,考慮一下應採取什麼行動。然後,朝著那個方向走出半步試試。假如這樣做的話,在人際關係方面將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機。 努力使更多人對自己抱有好感不要分辯和抱怨,也不要說別人和公司的壞話 無論哪一家公司,其中都有被稱作紅人的人。這並不是說他們是美男子或美人,而作為一個人來講是極富魅力的人。他們具有性格開朗而豪爽、正直而坦誠、與人交談無不平等相待、對任何人既不卑也不亢等優點。這樣的人自然就很有人緣。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其捷徑雖說只要以這些富有魅力的人為榜樣,努力效仿就行了,但一般人卻往往很難做到。在我的同事當中,也有一個具有這樣魅力的人。他是一個所謂頗有真正男子漢氣慨的豪放型的人。不管遇到誰,他都非常爽快地招呼致意,而特別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對於女職員,除了致意"早上好"之外,總還要再添加上一句什麼話:"啊,今天你還是打扮得那麼漂亮。""你身上這件罩衫非常合身。"他說這番話的時機和那彷彿若無其事、順口說出的樣子,都掌握得恰到好處。我想,即便是那些被稱為性格陰鬱、固執的女職員,也多半會報之以微笑的吧。我也曾試著模仿過他的做法,但怎麼也學不會。對於一個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凡事過於認真的我來說,確實很難做到。假若是涉及工作上的話題,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可是,若讓我說"你真漂亮啊!"之類的話,我卻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即便對方真是個美人(越美越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因為我擔心自己笨嘴笨舌,所以說起來更顯得裝模作樣,假惶惺的了。我以為,處理人際關係有以下秘訣。不論是誰只要想做,馬上便能付之實踐,並且會收到顯著的效果。其中第一個是"不要為自己分辯"、"不要轉嫁責任"。比如出現以下情況:客戶提出賠償要求;因工作上的問題而受到上司的警告;提交報告書誤期--無論哪一件事情,對本人來講肯定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在上司看來,不管其中有什麼理由,工作未得順利進展則是事實。倘若從上司的立場來講,他不願聽你的分辯之辭,何況把責任轉嫁給別人,則更認為是不可取的。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姑且採取老老實實地聽取上司意見的態度,必要時還需坦誠地表示道歉。若上司追問起原因,那時再予以說明即可。反之,倘若為自己分辯,或者把責任推給他人以求逃脫,那麼在上司的頭腦里,定會感到:"此人若抱這樣的態度,恐怕將來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吧。"過去,我本人的性格也很倔強、固執,所以總不能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的過錯,而自己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肯定做了不少為自己辯解、推卸責任的事情吧--現在想來不覺一怔,可謂羞愧交集。第二個秘訣是:不要抱怨、發牢騷、決不在背後中傷別人,說別人的壞話。這一點看去似乎很簡單,但在公司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裡,卻是很難做到的。人,本來就是極其脆弱的動物。在同事中,當有的人先於自己發跡,或受到上司的厚待時,便會產生嫉妒心理。一想到自己懷才不遇,便滿腹牢騷。一生氣,便中傷別人,背地裡說別人的壞話,欲以證明自己是受害的一方。我在"受害者意識"一節中已提及,假如用這樣的方法也能消除精神緊張的話,則只能說可收到一時的效果。但,若總是反覆地用此方法,則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為習慣。越是發牢騷、越是說壞話,事後就越會產生諸種顧慮,越會感到後悔不已。為了竭力使自己從這種後悔中擺脫出來,又會進一步發牢騷,說壞話。這樣,勢必形成惡性循環,使事情不斷地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其中,特別是動輒說公司的壞話,說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些人在內心的深處,潛藏著這樣一種想法:"現在我所從事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毫無意義。我本應從事更為高級的工作,這才稱得上具有人生價值。然而,現在卻讓我做這樣乏味無聊的工作。總之,公司太可惡了。上司不具識人慧眼。周圍環境也不好。"由於存在著這樣的想法,他們不熱心於眼前所從事的重要工作,自然也不會取得什麼顯著的成績。於是,他們更加說上司和公司的壞話,甚至有的大發牢騷,稱自己成了公司的"犧牲品"。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諦三在其所著的《"鑽牛角尖"的心理》(三簽書房)一書中,曾就這樣一些人的心理作過如下的分析:"那些(總是對周圍的一切)抱有不滿的人,看不到別人的努力。他不知道別人為了做成某件事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便認為周圍的人對他本人也應報以更多的關心、愛護才是。儘管自己努力的程度不及他人,但本人卻認識不到這點,其結果,他只是一味地為自己的職位高低而感到不滿。還存在著一種可能:即便付出了努力,然而未能達到其預期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中也是一樣,應作符合自己實際的安排。否則,縱然付出努力也收不到什麼效果。--就好比自己的英語會話能力只有初級水平,卻偏要聽高級英語班的課程,其效果也無非是事倍功半而已。在公司內部也存在著與此相同的情況。對公司內的職務抱有不滿的人,在其公司里也總是努力去扮演著一個並非他本人所期望擔當的角色。"倘若如此,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便無法處理得非常圓滿。周圍的人對他則敬而遠之,本人也只會落得個更加孤立的處境。若將二者,即這類人和極有人緣、極富魅力的人所持的態度相比,我們就會明白:所謂理想的人際關係應是什麼樣的了。 做一個善聽人言者卡耐基①在所著《人際關係》(創元社)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是他親身體驗的。一次,卡耐基同一位已故名人(假定稱為A先生吧)在晚餐會上交談。席間,卡耐基自始至終只是充當了一個聽A 先生講話的角色。事後,A先生卻向晚餐會的主持者讚揚說"卡耐基是一個非常善於交談的人"。得知此事後,卡耐基不禁大吃一驚說:"我只是很認真在聽他講話而已。"我想你們已經明白了這段小故事的真正涵義了吧。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於傾聽他人言談的人。真正善聽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動對方,更能喚起對方的親近感。當然這並不僅僅限於公司職員。平日也常聽到有人抱怨:"我總是那麼笨嘴笨舌的,不善言談,所以無法很好地與別人相處。人際關係也就總處理不好。"我想還是請這些人仔細地品味一下卡耐基的這段小故事吧。所謂不善言談的人,反過來講,亦即為不善傾聽他人言談的人。因為他總是不斷地惦念著:一定不能讓對方笑笑自己,要把話說得漂亮些,否則對方是不會說些讚揚自己的話的。另一方面,他又為自己的說話達不到那種理想程度而感到十分嫌厭。這樣,當然也就不會聚精會神地傾聽對方的說話了。在上一節中提到的那些一味地抱怨、說壞話的人身上也具有同樣的傾向。他們首先竭力地想把自己要說的話傾吐給別人,而不是傾聽別人的講話。即便那些聽的人也並非真正在聽別人講話,而只是隨便地點頭附和,心不在焉地聽聽而已,有時甚至不等對方把一段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自己說了起來。這是一種只要求對方聽自己說話的單方面的交談方式。這種交談方式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我們這個現代,正是一個自我張揚的時代,即人人都想張揚自我的時代。否則自己即會感到缺乏存在感。也許我們現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吧。假如人人都要張揚自我,自然就沒有人會認真地傾聽自己的言談了。長谷川町子先生畫的著名漫畫作品《惡老婆子》中,有這樣一幅畫。有一惡老婆子闖進別人家裡進行偷盜。她先把那家的兒媳婦綁起來,然後手持菜刀威脅她說:"照我說的去做!"對此,內白則云:"我家的兒媳婦一點都不聽我的話!"這幅畫非常準確地把握了當今的社會狀況。實際上在今天,大多數人只知一味地張揚自我,而真心誠意地傾聽對方陳述的人已很少見了。正因為如此,本節開頭所提及的卡耐基那種善聽人言的優點才是最值得稱道的。順便想介紹一個在工作上成功地發揮善聽人言的例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如何實際應用這一優點的例子,此例的主人公就是這位某生命保險公司的女性外勤人員M小姐。M小姐從事這項工作已近20年了,是個經驗非常豐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內部眾多外勤人員中,她的成績也一直是出類拔萃的。她在勸客戶上保險時不採用勸說的方法,這正是與其他外勤人員的不同之處。後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戶面前擺上好幾本小冊子,然後向他們說明到期時間和應收金額,並口若懸河地以一種非常熟練的語調反覆地講述客戶在投保後,將能得到多大的好處。而M小姐卻與此相反,這樣的話一句也不說。她總是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說起,稍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和失敗的體會。原為勸說投保一事而素存戒心的對方因為她談的是自己喜歡的話題,這樣便在無意中跟著她談了起來。之後她總是聽著,並為對方的講述而感到欽佩和驚嘆。少時,話題不知何時又轉到人生的煩惱和對將來生活的規划上來了。M小姐依然還是專心地聽著,而對方卻不知不覺地傾吐了內心的煩惱,談了自己對將來的理想和希望。直到最後,自己才主動地說出投保的想法--"這麼說,還需要適當地投保啊!"至此應該說,M小姐已是一個善聽人言的高手了。不過,在此可以斷言的是:她並不是因為生意上的緣故而裝出一副傾聽對方言談的樣子的。與此相反,M小姐在這段時間裡甚至忘記了工作,誠心誠意地極其認真地聽對方講話。也正因為如此,對方才會對她敞開心扉,吐露真情。即便在旁人看來,他們之間的對話像是單方面的,但實際上,這二人進行著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要做一個善聽人言者--這比任何一個雄辯者都要更吸引人,同時也是搞好人際關係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此去做,人際關係便會改善人,不論是誰心中都有個"我"字,都有"自尊心"。誰也不願受別人的愚弄、輕視,也不想給別人留下壞的印象。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特別是近來的一些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他們大多嬌生慣養,是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下長大的。也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現今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不懂集體生活中的基本準則的人也就愈來愈多了。這些人到公司工作後;首先遇到的難題便是如何處理好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若在家裡,做什麼事都可以隨心所欲,但在公司卻不行。上自總經理、管理人員、前輩,一直到周圍同事,他們都是需要你煞費心機地與之相處的對象。在這樣關係極其嚴峻、複雜的集體中,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呢?倘從結論來說,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真實的自我"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倘若諸如"不願受周圍人的愚弄、輕視"、"不想給別人留下壞的印象"這樣的情緒十分強烈的話,那必然會竭力裝扮自己,夸夸其談,自吹自擂。隨著這種情況的加劇,即便一無所知的事情,也要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並且還說些假話。即便是擁有部下的那些人,一旦對其部下產生"不要受他們的愚弄、輕視"的念頭,那就會不知不覺地依仗權勢,發號施令。但是,人畢竟是誠實的,在虛張聲勢,竭力裝扮自己,說別人壞話,背地裡中傷別人之後,他必定會感到良心的譴責。隨著這種內疚感的日積月累,最終也便成為誘發精神緊張的原因。假如做好這種思想準備,即"即使遭到他人的嫌惡和愚弄也不必在意。那麼此時,不管在家裡還是公司,笑也好不笑也好,則完全聽憑自己,這樣,便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自然的人情味也會隨之而生。"上述這番話也為森田正馬博土所說。我想,唯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可能。這就是所謂秘訣吧。我在任副經理的時候,這種心情極為強烈--一定要盡心儘力,無愧於副總經理這一職務。現在想來,其實這也是所謂"善意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作祟的結果吧,即一味地顧及"不要讓人愚弄"、"不要受人輕視"、"不要給人留下壞印象"等。在公司里,也曾有人委婉地向我指出:"岡本副總經理太一本正經了,很難同他講話"、"只講些工作上的話,缺乏靈活性"、"非常固執"等。現在想來,這些意見確實是非常寶貴的。可是,我在當時卻沒有老老實實地聽進去。為了讓別人對自己抱有好感,我自始至終地奉行"理應如此"這一準則,其結果甚至都不可能還有什麼閑余去考慮給別人帶來那些麻煩。對此,我要不斷地作出反省。在克服神經症的過程中,我也不由地意識到自身的缺點。從那以後,我多少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法(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利己主義吧)進行了反省;而且,我以為只要這樣想,即:不管別人怎麼看自己,只要能給周圍人帶來愉快和幸福,那就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大約一年前吧,在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夫婦二人用猜拳的方式決定:由輸的一方來承擔家務。對於做家務是吃虧還是得益則要看當事人的想法了。比如讓我做家務,倘若持這樣的想法--怎麼,只讓我一個人做,那自然就會感到是件吃虧的事,倍覺厭煩。反之,若能將對方因自己承擔家務而感到高興一事認為是無比幸福的話,那麼,家務便成了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可謂得益,對做家務的抵觸情緒也會隨之煙消雲散。總而言之,只要是為了別人的快樂、喜悅而高高興興地做下去的話,則人際關係必定會有令人驚訝的改善,特別是將這種做法應用在夫婦之間,效果之顯著簡直讓我大吃一驚。其次重要的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做。這一點看去似乎很簡單,真做起來卻很難。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我"字,是非常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的泥潭裡的。如:一味地只談自己的事情,而不願聽聽對方的陳述;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夸夸其談,自吹自擂。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對於這些方面是很注意的,即便與對方交談時,也選擇對方感興趣的或喜歡的內容作為話題。對於在商業社會,特別是在推銷部門工作的人來講,能否圓滿地處理好這種人際關係,也是決定事業成敗的最重要的關鍵。前面,我已舉了M小姐的例子。其實,倘若聽一聽被稱為某生命保險公司一流推銷員的那些人的話,就會懂得:無論是誰在其成功的背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艱辛的程度足以使人感動得流淚。在作家庭訪問之前,自然他們首先調查這家的家庭成員、主人的職業、收入、興趣愛好、孩子所在的學校等情況。此外,還須調查這家的夫人和丈夫目前關心些什麼,然後帶上利於交談、溝通感情的資料,以備展開話題之用。同客戶談話中,他們總是若無其事地提出一些客戶眼下急需了解的信息和感興趣的話題:諸如令公子是否正在尋找對象、令愛是否馬上就要結婚,此外還有孩子的入學、就職等方面的情況。這些都是對方最想聽的話題,所以談話就進行得非常融洽、順利。其結果,客戶就很自然地接受了他們的勸說,投入了保險。當然,這一方法並不僅限於勸說投保的業務,也可適用於整個商業領域的營業和談判工作。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那些被譽為營業和談判的能人、高人的那些職員,便可發現:他們確實有其各自的獨特的方法。即便方法各異,但他們在以下幾點上是相同的,即對客戶非常關心、事先準備工作做得十分仔細,而且在與對方談話時沉著、耐心,決不急躁。而且,誠實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誠實,並不是唯對方之命是從。有的人唯恐招致對方的不快,因而無論什麼事都隨和地回答說"原來如此!真如您說的那樣。"上述現象多見於具有神經症性格的這些人中。當對方聽了這樣的回答時,反而抱有懷疑:像是順口答應的,並沒有真正聽懂我的話。我本人在以前也常有這種情況。記得有人向我提出:"岡本先生,你總是"是、是"地應答著,其實你根本就沒有認真地聽我講話,僅僅是敷衍而已。"正確的做法是:若對方的講話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應不恥下問,直到自己完全領會、理解為止。這樣,才會得到對方的信賴。 人際關係的根本--"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欲接近情人,卻又不好意思接近,於是這兩種對立的心理便產生抗衡作用。我將此取名為精神的拮抗作用或為調節作用。這兩種相對立的心理,其雙方越是激烈、強大,則精神的能動作用越為旺盛。那些一味地為神經質者的思考方法,或錯誤的精神修養所驅使的人,一方面竭力地否定、抑制自己恐懼心理、羞怯心理,另一方面又無情地鞭撻自己那種想接近對方的慾望。其結果,精神的能動作用反而變得萎縮,失去均衡。這些人為了想使自己不感到恐懼,便極力地虛張聲勢,以至頑固不化。另一方面又硬想要接近對方,所以一點也察覺不到此舉會給對方帶來什麼麻煩,最後竟變得厚顏無恥,不顧臉面。與此相反,在這兩種的心理互相對立,產生抗衡作用時,即使去接近對方,也要避免總是糾纏在一起,即保持"不即"的狀態。在對方高興時便去接近,在對方感到麻煩、為難時則稍作迴避。另一方面,因為抱有接近對方的慾望,所以即便一時迴避也不要總不接近,而是應極巧妙地捕捉時機,如略微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或對方有空暇,然後隨即上前接近。這樣,即為保持"不離"的狀態。換言之,既非糾纏不放,也非避而不見,在戰略上要靈活機動,這樣便能收到極為適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謂"親而不熟,敬而不遠"的狀態。那麼,這兩種因為互相對立而產生抗衡作用的心理,其根源是什麼呢?這就是上進心,一心想要有所作為,有所進步。"(《通向自覺和醒悟的道路》,森田正馬著,水谷啟二編,白揚社)。上面引用了森田先生相當長的一段原話,森田先生把搞好人際關係的真髓歸結為不即不離,即為既不糾纏,也不遠離的狀態。我以為先生的這一準確而深刻的分析,闡明了這種心理上的構造。在與別人相處時,要做到不即不離,說到底是一個距離能否保持得當的問題。因距離擇取不當而貽誤人際關係的事例相當不少。若舉一個最易明白的例子,則莫過於戀愛時的情況吧。假定喜歡某一女性,遂將自己的愛慕之心傳達給對方,同時希望對方也對自己表示好感。我在"積極的言行"一節里已經提及,若隱瞞自己的感情,則最終也無法將自己的愛慕之心傳達給對方,也不會有任何結果。雖說如此,但縱然不顧一切地到處追尋對方,戀愛也不會取得成功的。行動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與人之間相距的尺度,反而會喪失重要的東西。猶如森田博士所分析的那樣,正因為自己存在著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與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從而取得平衡。有關戀愛的話題姑且不論,在公司這個集體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與人的距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歡的上司,並對這位上司言聽計從,無論什麼事都徵求他的意見。反過來,卻不去自己所厭惡的那個上司的地方,甚至理應彙報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麼事,總是找自己喜歡的部下去辦。在公司或工作崗位上,只要有這兩類人存在,那人際關係必定會出現裂痕,進而還會產生不必要的派系。這最終必然會給工作帶來不好的影響。人都有好惡,這本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的確,在生活中也有些人總讓人討厭,無法產生好感。但是,將這種感情直接發泄到對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一味地採取迴避的態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當然也沒有必要勉強地去喜歡對方,而是僅從一個合格的社會人①的立場出發,作為同一公司的職員恰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問候,那麼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離的距離。 過分溺愛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 貫徹不即不離的原則:必須確立自我的意識。在精神上不能自立,必然會過分地依附特定的人,或者反而容易躲得遠遠的,甚至超出必要的程度。這也是在過分溺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身上常見的傾向。過分溺愛與不即不離的狀態正好完全相反。與此有關的是:最近有人常常提及"密封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其實即指過分溺愛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聽說,少生孩子,精心撫育已成為近來普遍的傾向。但問題在於許多年輕的母親未能正確理解疼愛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現舉一個母親與子女的例子。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母親也就越發地溺愛了。在丈夫去公司上班後的一整天里,她與孩子兩人一直守在住宅區的一個房間里。母親生怕讓孩子出去玩耍會碰傷,所以幾乎一步也不離開孩子。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孩子長到五歲上幼兒園為止。然而,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後還不到三天,孩子便開始討厭去幼兒園,並且不再去了。母親怎麼說也不聽。為此,她就去問幼兒園的老師,據老師說:這孩子只是稍稍地挨了點兒說,就像受了打擊似的。另外,小朋友稍微做點惡作劇,也會使他感到害怕得不得了。其實,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孩子在這之前,一直生活在無菌狀態的"密封家庭"中,從未受過任何精神壓力。為此,母親不知如何是好,便去找精神科的醫生諮詢。醫生說:"究其原因就是你對孩子過分溺愛。正因為這個原因,孩子的自立意識完全沒有培養起來。若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則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像樣的大人。但是,即便醫生這樣說了,她依然心中無數:現在究竟該怎麼培養孩子才好呢?正在她一籌莫展之際,因某個機會得知"生活探討會"這一組織。在該會的諸多活動中,有一項叫"父母和子女共同寄宿的活動。"她與孩子便參加了這樣的活動。其條件是:在二天的野營中,父母與孩子暫且各自分別生活。由於這位母親和孩子以前從未分開住宿過,所以孩子感到恐惶不安,母親見到孩子這樣也十分擔心。然而,孩子與其同齡的小夥伴們不知何時起竟迷戀上了這樣的野營生活--過去很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玩耍過。另外,母親也每天晚上參加學習會,通過與前輩、抱有同樣煩惱的人的交談,終於懂得了:讓孩子在精神上自立起來該是多麼重要!唯有這樣做,才算得上真正的母子之情。這對從野營回來的母親和孩子完全變了。孩子又重新上幼兒園了。雖說有時還和以前一樣依賴母親、動輒撒嬌,但每當這種時候,母親首先在與孩子之間拉開一定的距離,說:"自己做做看"、"自己動動腦筋"。不久,孩子習慣了母親的態度,養成了什麼事都自己做、自己思考的習慣。據說,現在已是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且性格也有了改變,擔任班委,帶著同學一起活動。這對母子的事例清楚地展示了:不即不離,即既不糾纏,也不遠離的這種關係;對於人的成長來講是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這也同樣適用於一個公司職員的成長。若努力要求自己貫徹"不即不離"的原則,那就能把握周圍的各種事物。 四、為了克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 這樣,定能打開成功之路人在煩惱時看不清周圍的情況 。人生可作各種比喻,而在我看來卻有這樣一個感覺,即猶如"隨著河流向下游作漫長的旅行"。在河流中,既有水流平緩之處,也有流急勢猛,打起一個個旋渦的地方。剛覺得河水每天迎著溫暖的陽光,順暢不息地流淌著;忽而又遇上連日遭受暴風雨的襲擊,幾乎要被濁流吞噬的險狀。急流也好,暴風雨也好,對人來講都是無法抗拒的。意志和努力固然是人要生存下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但就如漂浮在下行河面上的人的一生而言,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其間會出現許多不隨人意的事情。無論是誰,在他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從而使其陷於不知所措的困境。即便就職員的人生而言,也有不少人陷入這種險惡的困境。對一個人來講,這正是接受考驗的時候。即看你如何設法對待,若能安然地擺脫困境,就會增長你克服下次突如其來的急流、狂風的力量和智慧。換言之,此人能否進一步成長、成熟,還是變得懦弱、無能,其關鍵取決於他如何對待人生的困難和挫折。那麼,我們來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戰勝人生的危機,打開人生的通途呢?人在遇到困難,為之十分煩惱時所表現出來的最顯著的特徵,是看不清周圍的情況吧。因其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自己所遇的困難和為之煩惱的心緒上,從而無法客觀地看待他人和事物。這種狀態恰如鑽進隧洞,只看到出口處的那點光亮似的,若用術語,則稱其為"精神性的視野狹窄"。舉例來講,有一個受對人恐怖心理驅使的家庭主婦。假定她接到一張學校召開家長會的通知書。雖說此時距離開會之日尚有一個月時間,可是她自從接到通知書後,心中總是惦念著這件事。原本就怕當眾出醜,非常討厭這種場面的她,當然不願去參加家長會了。但若不參加,老師和其他家長也許會感到奇怪。儘管如此,她仍不想去。"怎麼辦哪?怎麼辦哪?"--她無時無刻不在為之感到煩惱。隨著家長會的日期日益迫近,她都焦慮得無法外出買東西,最後甚至變得不能照顧丈夫和孩子。自己的注意力過度地集中在煩惱的對象上,整天躲在家裡,看不到自己應做的事情。這位主婦就處在這樣的狀態之中。另外,還有這樣的例子。要說職員世界中的挫折,那首先是為了個人發跡而展開的互相間的競爭吧。於此,介紹一個我的年輕朋友T先生的例子吧。T先生畢業於第一流大學,進公司時的考試成績也相當好,因此他對公司內部的競爭也很有信心。然而,在首次從同期進公司的職員中選拔幹部的一次人事變動時,T先生卻暫時未被考慮。僅就這件事情,已使原本充滿自信的T先生很受刺激了,然而又如火上澆油,偏偏同科室同期進公司的另一個同事又被提升為系長。在T先生看來,那個被提升的同事不過是個"二流大學"出身;當他看到委任狀時,頓覺怒上心頭,眼前變得一片漆黑。當晚,T先生絲毫未能入睡。同事提升了,而身為"優秀分子"的我卻被排除在外。真讓人羞愧得無地自容。翌日,他去公司上班,心想"大家肯定在心中暗暗笑我吧"。於是,羞愧心情變得更加強烈。此後,他總是這樣:晚上夜不成寐,白天在公司上班時也是心不在焉,無精打彩。曾經似乎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他,後來甚至都變得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說話了。不久,胃開始作痛了。當然,食慾也隨之銳減。即便去公司,上班也做不了工作,最後只得在家病休。此後,他開始到處找醫院接受檢查治療。雖說轉了好幾個醫院,但無論到哪裡,告訴他的診斷結果都是"內臟無任何異常"。由於處在這樣一個到處碰壁、一籌莫展的情況之下,他不禁越想越感到苦惱:"我的人生已到此結束了。"於是,寫了辭職報告。就在他準備寄出這份辭職報告的時候,偶然在一家書店買到關於森田療法的書籍,此後便參加了書中所提到的"生活探討會"的地區學習座談會。約三個月之後,T先生恢復到以前正常的狀態。他終於能夠正視過去的自己:即因在提職的競爭中敗於其他同事而失去理智,並一時地為丟臉、出醜的感情所驅使,以至最後對任何事物都變得視而不見。復職後的T先生比規定時間早一小時到公司上班,打掃辦公室,並將科內全體職員的辦公桌一個個地擦拭一遍,而且每日如此。起初,有些職員帶著嘲諷的口氣說:"怎麼了?那傢伙。休了那麼長時間,剛回來上班就天天打掃,真新鮮啊。"然而,他們看到T先生每天不聲不響地打掃,甚至連以前干都不願乾的雜活也都主動地承擔下來的這種工作態度後,不久也就刮目相看了。甚至有的同事也與T先生一起打掃。兩年後,T先生被提升為系長。T先生在追述往事時無限感慨地說了以下這段話--"當我在首次提拔幹部中被排除在外時,感到以前的自信頃刻間全都蕩然無存了,除了看到慘遭挫折的我本人外,什麼也見不到了。當時,只是為丟醜、毫無出息的感情所支配。真像鑽入隧道一般。" 做好陷入絕境時的思想準備 人在商業世界中生存,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即不管你平時多麼努力,難免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候會遭到暴風雨的襲擊。比如客戶破產、公司內部出現重大事故等,突然處於難以自拔的困境。平時,凡事素以頭腦冷靜的經營者,往往在這樣的時候也很難保持常日之心態。倘若此時銀行再見死不救,則更覺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有這樣的事例,即當事人完全不知所措,正百般掙扎,以……(缺失128字不詳)是否具有多方面的力挽狂瀾的才幹。被稱作"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個善於向那些備受艱辛的眾多前輩們學習的一個人。他在《經營百話》(PHP研究所)一書中,介紹了某位前輩的這樣一個故事。這位前輩年輕時,事業曾一度遭到失敗。他在債權人蜂擁而至的情況下,遂將全部財產擺在他們的面前。從自己住房的房契到他所擁有的財產, 從夫人的戒指、項鏈到日常生活所用的東西,悉數端出,並告訴他們說:"這是我的全部財產。請你們隨意處理吧。"此時,他真正成為一個一無所有者了。債權人和銀行里的人見此情形,說:"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嘛。"他們當場就將夫人的東西和日用品歸還給他,並建議說:"既然你有如此果斷地成為一個一無所有者的誠意,我們也願意與你合作,請你再次擬定一個重建計劃,怎麼樣?"於是,他便拼死拼活地投入到重振自己的事業中去,並且成功地重新站了起來。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為一個眾所公認的優秀企業。當一個人被逼得走投無路時,誰都會身不由己地偏於自我保護。只想巧妙地矇混過去,以期自己得救,此即所謂"我執"。倘若在商業世界裡也這樣做,即便有一次僥倖地逃脫了,而這個人的信用卻因此而成為零。不僅如此,反而會喪失再度振興的機會。雖說這樣做是很痛苦的,但自己仍應誠心誠意,站在準備做一個一無所有者的立場,直截了當地向對方交涉。可以說,具有這樣的精神準備才是最重要的吧。面臨商業的危機和困難的情況時,應具有哪些精神準備呢?卡耐基就此問題在他的著作《打開通途》(創元社)中,是這樣寫的。該書介紹了紐約空調公司總經理克利亞的經驗,其重點大抵為以下內容:一、首先應大膽、直言不諱地分析現狀,並預測由於失敗而可能出現的最壞的事態。二、一旦預測到可能出現的最壞的事態後,要做好精神準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承認這一現實。三、以此為轉機,冷靜地集中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儘力使最壞的事態能向好的方面轉換。而我們在遇到某些巨大的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一味地被眼前的障礙所困擾。因而,往往看不到全局,陷入所謂"隧洞現象"而走錯了路。然而,我們在遇到如此嚴重的事態時,更應牢牢地把握住眼前的現實,而不是迴避,逃脫。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地接受這一現實,做好可能出現最壞結果的精神準備,在此基礎上冷靜地應對。結識能給予你教誨和啟迪的前輩人在公司中,不只是像T先生那樣伴隨著提升而出現的例子;其實,公司職員所遇到的挫折、困難的時候是很多的。如由於自己的一點點疏忽而讓客戶生氣,以至拒絕與公司做生意;或由於自己負責的某個項目遭到失敗;或在競爭中輸給作為競爭對手的彼方公司,等等。這樣的情況在商業世界中可謂家常便飯,毫不足怪。話雖如此,但對他本人來講決不是一件可視為家常便飯似的小事。不僅如此,恐怕還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吧--過去付出的辛勞頃刻間化為烏有,幾乎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特別是那些非常認真、患有權憂症的人所受的打擊最大,此時往往容易陷於"隧洞現象",看不見客觀存在的事實,缺乏冷靜的判斷能力。在這樣的時候,若獨自一人為之焦慮、發愁,則越想越易鑽入狹窄的死胡同。對此,有這樣一個方法,即下決心向平時所敬重的上司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的前輩訴說自己的窘境,坦誠地徵求意見,接受他們的建議和忠告。為此,就必須從平日起就注意與那些在關鍵時刻能給予幫助、不吝賜教的人交往。在當代年輕人身上常見的一種傾向是:即平時總裝出一副與別人不相識的樣子,唯有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才苦苦哀求,以此希望別人能非常熱情地關心他、幫助他。這實在太自私了。我在前面已經提及,要尊重訓斥過自己的上司和前輩,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要經常地向他們彙報。唯持以這樣的態度,一旦有事的時候才能有所依靠。我本人在迄今為止的商業生涯中也曾有幸與幾位難得的前輩交往。擔任公開經營指導協會理事長的喜多村實先生(已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總是毫不拘謹地給日本化葯總經理原安三郎先生(當時財界屈指可數的實力派人物)打電話,幾乎每次都能輕易地見到這位原安三郎先生。在尼齊伊創建之初,承蒙喜多村先生帶我們去見原總經理,並從各方面徵求了他的意見。當時,讓我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喜多村先生即便如何見多識廣,也不過是一家經營諮詢公司的理事長而已,但他卻能如此隨便地給一位超一流企業的總經理打電話,或登門拜訪,且對方總是熱情地歡迎先生。這個疑問直到我有幸與喜多村先生親切交往之後才得以解開。原來,先生平時就十分注意細緻、周密的工作方法。如托別人辦某件事後,必定向對方報告其結果,並表示謝意;若是別人有事相求,不管多麼細微的事也要立即去做。正因如此長期不懈的努力,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大人物都對他報以極大的信賴的吧。這位喜多村先生同原總經理兩人的關係,對我來講恰好是個難得的學習榜樣。對此,我牢記在心,向偶爾相見的日本維克多唱片公司總經理松野幸吉先生求教。我一年有兩次同松野總經理一起吃飯,席間向他請教各種問題。這也是我從喜多村先生那裡學來的方法。在直至松野先生去世前的近15年間,無論公私我都受到他許多非常寶貴的建議和忠告。就連我這個不僅生性認真,而且小心謹慎、患杞憂症的人,無論向松野總經理訴說多麼愚蠢的乞救相助的問題,他總是誠心誠意地予以解答。直到今天,我才深切地體會到:我之所以能避免走上人生的各種歧路,勉勉強強地完成一個企業家應做的工作,也全仗松野總經理和喜多村先生的教誨。我還算幸運的吧,那是在我周圍總有這樣一些上司和前輩。最重要的是:應及早地發現你認為是屬於這樣的上司和前輩,坦誠地向他們請教。 回歸原點 我有幸從松野先生那裡聆聽到各種有益的教誨,他所提及的有關人生挫折的話,至今仍記憶猶新。松野先生在"松下電器"任職期間,曾遭左遷而被調到閑職的崗位上。那是由於某件事觸怒了松下總經理才被趕到那樣的崗位的--不給予任何工作,讓他做一個靠邊站的幹部。這樣的生活整整持續了兩年。對於一個職員,特別是對於一個在工作上富有自信心的職員來講,沒有比不安排工作更使他感到痛苦的了。連這樣堅強的松野先生也曾一度消沉,多次考慮退職。恰在此時,一個朋友對他說:"你現在正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應趁這樣一個天賜良機,回顧一下過去的生活道路;回憶一下你的原點(初衷)是什麼?"松野先生細細地咀嚼了朋友的這番話後,對眼前的閑職不再抱怨,而是忍受下來了。松下總經理是知人善任的天才,他不會總對一個確有工作才能的人棄之不用的。不久,松野先生除任日本維克多唱片公司總經理外,還被委以其他重要職務,縱橫馳騁於人生舞台。人生的舞台、因歸原點--這兩句話無一不蘊含著深奧的意義。當你遇到困難,一籌莫展的時候,若轉換視角,將其視為天賜的人生舞台,你便等於得到一個回歸原點,重新思索人生的契機。這種"回歸原點"的思考方法也見諸於著名的人生指南--《菜根譚》①一書。書上寫著:"一旦被逼到走投無路的絕境時,則回到原點、出發之時進行自我反省。"有一個與此有關的實例。最近,一個老朋友來向我徵求意見,他最初是靠進口雜貨,後再批發給超級市場這一買賣起家的。事業發展順利,公司規模也逐漸擴大。其間,他考慮:與其從商社購入雜貨,不如自己創辦進口公司來得賺錢,於是就創辦了新的公司。確實,這個新公司運營得相當不錯。當時正值泡沫經濟的繁榮時期。有家銀行便勸他買下車站前那幢高樓作為抵押,並說:"眼下不動產的價格在不斷上漲,倘若肯以此為抵押,我們便提供五億元的貸款。"僅這一項雜貨買賣,他是不會感到滿足的,便打算擴大自己的事業。於是買下這幢高樓,投入由此得到的5億元貸款,做起經營西餐店的行業。但是,他以前一直從事批發業,對於經營這種與過去不同的飲食行業是不可能取得很快進展的。結果,一年的營業額最多只有一億元,而他投資了五億元。就這一點點營業額,根本頂不上資金的周轉率。正是禍不單行,泡沫經濟於此時又陷於崩潰。瞬時間,資金難以周轉,一時完全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我在聽著他的講述時,忽然想起了原點。企業家在不斷擴大自己事業的過程中很容易看不到創業的原點之所在。經濟學家舒佩特②曾經指出:"企業家精神之源泉固然是獲取利潤,但作為一個事業家卻在於如何追求超乎常人的那種卓越性的行為。這在我來講,也能充分理解。但,倘若站在管理公司這一組織的立場上,依然會看不到並忘卻原點。這是極其危險的。當然,毋須多言的是:回歸原點並不是忘卻現在的苦境,沉浸在回憶之中以求逃避。倘若真那樣做,那就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現在之所以遇到困難,其原因必定藏在以前你所走過的路途上的某處。重要的是:不是緊盯著眼前的困難而感到絕望,而是開闊視野,回到最初的出發點上重新考慮,這樣才能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大自然是人類的教師 我在上節提到的"回歸原點"的思想中,除了回歸到創業的初衷這一層意思外,我以為還包含著另一層意思。它不限於商業,而是每一個人的原點,即回歸自然的思想。貝原益軒①(江戶時代前期的儒學家)有這樣一句話,即"觸發天機"。這句話闡明了回歸自然的重要性。其意謂:要解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的那種紊亂的心理上的束縛、執著,就暫先置身於自然之中吧。他說:置身於太陽、土壤、空氣中的我們,在四季自然的變化之中,觀賞盛開的花朵,耳聽小鳥的啼鳴。在目不轉睛地注視花草、昆蟲以及所有生物的生態時,我們的心靈遂得凈化,萌發善心,人類固有的自發性也隨之產生。我們現代人居住在遠離自然的地方,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疲於奔命。要說周圍的自然,至多不過是庭園和公園裡的草木一類的綠色而已。對此,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毫不足怪,甚至平日也不特意去追求自然。然而,人原本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動物,當他被逼入無可奈何的境地時,也許會本能地要求回歸自然。原若葉台醫院名譽院長福增廣幸先生在一次對談中,對心病治療一事指出:"首先應將自己置於自然之中。"意思是說,通過在豐厚的自然中生活,將因患病而招致痛苦的心靈返回到零點。然後再次使之向積極的方向轉化。若這樣做,效果會非常明顯的。是森田療法在實踐中,將"回歸自然"、"在自然中開悟"的思想引入治療中的。患嚴重神經症的人,如:擔心手臟而反覆洗手,否則就會感到不安的不潔恐怖;由於擔心心臟病發作而不能乘坐電車;或因害怕見人而不敢外出一步--患有以上嚴重癥狀的人還是接受住院治療為好。這樣,就會很快治癒的吧。按照住院治療的傳統的森田療法規定,住院後約一周內,讓患者躺在房間里,這叫"卧床"。一天里,除允許去廁所和洗澡間外,其餘時間均讓他在房間里靜躺。當然也不與任何人說話。倘若有個說話對象,他便會對他(她)訴說自己的痛苦,發發牢騷。但這也做不到,只好獨自一人總在床上躺著。被置於這樣狀況下的患者,最初表現為內心十分苦悶,覺得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煩惱不堪,然而總是這樣也無助於排遣,約到了第五天便感到非常無聊。於是就想做些什麼,也非常想活動活動自己的身體。當這種情緒達到頂峰的約一周後,終於允許他起床了。這是他住院後第一次到戶外活動。於是,那在住院前完全沒有感受到的清新的空氣、美麗的花朵、悅耳的鳥鳴等自然景物,使患者不禁感到十分新鮮,心曠神怡。恰如泥水中的泥沙沉入水底,成為一泓潔凈的清水似的,那些醜惡的念頭、主意俱將沉澱下去,回歸到人類固有的自然之中。不正是這樣一種狀態嗎?至此才開始正式的治療。森田療法首先採取了一度使患者"回歸自然"的方法,以作為進入正式治療前的準備。這一點確實是非常卓越的,是符合人類本性的治療方法。有一企業家通過使自己"回歸自然"而重新站了起來。他就是在大阪經營批發襪子一類生意的粕井慣次先生。他在大阪開的店經營得當,很有發展,因而變得雄心勃勃,打算向東京進軍,於是便辦了分店。但這個分店的營業額的增長比想像得要慢。正在他焦急萬分的時候,連大阪總店的經營狀況也開始下降,因而漸漸地陷入了一籌莫展的窘境。為此而心煩意亂的粕井先生以一種求助於什麼似的心情謀求精神上的轉機,此時忽然想到要去登山。他所攀登的是作為修驗道②的修業道場而聞名的鷲峰山。時值夏日盛暑,那全身汗水淋淋的他,一邊體會著如同死一般的難忍的痛苦,一邊不斷地奮力攀登,最後終於到達了頂峰。他在頂上一邊休息,一邊遠眺周圍的峰巒。一眼望去,周圍峰巒疊峰,群山連綿,數萬株、數十萬株杉樹、檜樹那樣的參天巨木一排排聳立其問,其景色真是蔚為壯觀。他忘卻了疲勞,完全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看著看著,忽然感到:那一株株參天巨木正在太陽和空氣、大地的水分和養分等大自然的撫育下,一天天正直地茁壯成長。這是多麼奇麗宏偉的真實自然的景象啊。為此,一陣陣的感動不禁油然而生。接著,他面對這一派大自然的景色考慮起正在為之煩惱的生意上的事情。競爭激烈、營業額上不去、職員的工作態度也不盡如人意。這一切使他感到無盡的煩惱,這樣下去不知將來會出現什麼結果。但他轉念一想,這些煩惱本身不正是由於自己的隨心所欲,狂妄自大所造成的嗎?我們人也要像那些不會說話的樹木在上天賜於的自然環境中正直地茁壯成長那樣,在你哀嘆現狀,或為之悔恨之前,難道不應該先真誠地認識現實,勇敢地生活下去嗎?--粕井先生已把這種深深觸到心弦的實際感受寫入到他的著作(《水到渠成的生意經》,商業社)之中。自然的確是人類偉大的教師,同時也是力量的源泉。 向前輩們學習,"變挫折為力量的方法" 我想你們都知道江戶時代後期的著名國學家保己一①吧。他雖是盲殘之身,最後卻成為一個代表那個時代的學者。下面是保己一年輕時代的一段插話,現仍流傳於世。有一天,保己一在沿街的一家小店,為更換斷了的木屐帶,便向店員討一根帶子。而店員們卻百般嘲笑他這個盲人,並且還圍過來大肆奚落、取笑。直到最後才扔給他一根帶子。保己一強忍著憤恨的淚水和難以克制的怒火,兩手摸索著將扔在地下的那根帶子拾了起來,修好了木屐。這時,保己一在心裡暗暗地發誓:"好。縱然我是個瞎子,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學問。讓這些嘲笑我的人看看!"後來,保己一終於成為一個天下負名的學者。據說,他曾叫來從前嘲笑過自己的那家商店的老闆,托他出版自己的著作,而且還深深地對他表示感謝,說:"今天,我之所以能著書立說,都是因為當時店員們對我的謾罵和中傷啊。"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節--"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意即:逆境和辛勞對於鍛煉人、造就人來講猶如一個大熔爐。我想,這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普遍真理吧。人生存於世本身,也是一個在不斷失敗和摸索中前進的過程。一如前述,在繼續不斷的漫長的職員生涯中,總會遇到這種情況:即有時既會遭到降職,也會陷於一時不振;既會遇上意想不到的失敗,也會因人際關係而陷入走投無路的窘境。另外,在私生活方面,有時為與夫人關係不和而煩惱,因為孩子的事而大傷腦筋吧。也許有時還為償還貸款而四處籌措,狼狽不堪吧。其實,這都是些可謂家常便飯的小事,誰都會遇上的。這便是生活。另一方面,這些人生困難,同時又是鍛煉人的絕好考驗。"為什麼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的人生怎麼就這樣不幸啊!"--倘若只知這樣地哀嘆、迴避現實,那什麼也解決不了,也不會進步。應把困難和挫折等危機視為上天賜給自己的有利於成長的良機,並採取積極的態度逐一地加以解決。只有這樣做,才不會重犯同樣的錯誤。即便萬一再遇到同樣的困難,也完全具有輕易地予以克服的能力。森田正馬博士這樣教導我們:"只有經歷過各種迷惘、煩惱和困苦的人,才會在思想上產生轉機。那些對生死問題,人生問題未曾作過深入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產生心機一轉的。當你深入思考到這一步,雖說與人的素質有關,然而即便素質再好,若沒有深刻地感受過痛苦,也仍然體驗不到心機一轉的心境。"無論學問還是事業,以及其他的任何領域,那些最終獲得成功,成為第一流的人物決不是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的。其中的大多數各自都遇到過巨大的困難,遭受過嚴重的挫折,而且主動積極地戰勝了它們。當我們在評價取得成功的人的時候,卻往往只看到他們的結果。而我們必須學習的,倒是他們獲得成功之前的那段艱辛的歷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明治時期(1868-1912)的大文豪森鷗外吧。鷗外的本職為陸軍軍醫。由於努力和勤奮,他作為一個軍醫來講,也算謀得相當的高位。年輕的鷗外對本職工作自然是勤懇踏實、盡心儘力,而且晚上還盡量減少睡眠時間,把別人浪費掉的時間用於研究和撰稿一類的文學活動。誠然,他確有文學才華,但由於他的努力,才先以文學家的地位聞名於世而不是現職的軍醫。但,由於他的這一聲望,招來了周圍人的中傷、嫉恨。聽說鷗外原居東京近衛師團軍醫部長的要職,後不得不將他調離,任小倉第十二師團的軍醫部長。這就是所謂左遷。當時,鷗外年僅38歲。若是一般人,橫遭如此屈辱定會自暴自棄,借酒發泄,或向周圍人傾吐內心的不平和不滿的。退一步講,若不是一般人,而是一個人才出眾的優秀分子,則越發會感到如若墮入絕望的深淵的吧--哀嘆以前為自己鋪築的這條成功、發跡之路至此被切斷了,前途也被斷送了。但是,鷗外一如既往,不為俗世所左右。他一邊忍受著周圍人那種嘲笑的目光,一邊毅然決然地更加奮發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即將挫折視為促使前進的動力。他在這段境遇不佳時期的學習,竟為他日後創作出一部部確立其大文豪聲望的傑作奠定了基礎,並成為他創作的原動力。倘若沒有境遇不佳的小倉時代,鷗外的文學恐怕不會具有如此觸動人心靈深處的巨大魅力吧。也許至多落得這樣一個評價:文學之於鷗外,不過是一個優秀軍醫的高級業餘愛好罷了。提起文豪,俄國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年輕時代,也曾有過面臨嚴重危機的經歷。他是因為涉嫌政治運動而被宣判死刑的。臨刑那天,就在他即將處決前的一剎那,突然下令恩赦。死刑雖免了,但他在以後的數年間,被押至西伯利亞流放。對陀斯妥耶夫斯基來講,面臨即將被處死的這一親身經歷,以及其後長達數年的流放生活,這絕不是一般的挫折,在如此重大的打擊下,即便精神不失常,也要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但是,他經受住了考驗,而且在心中不斷深化自己的親身體驗,並將其提至哲學的高度。其後如眾所周知,創作出許多世界一流的名作。無論森鷗外也好,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好,或許他們在文學上天賦很高,的確是些了不起的天才,但他們同我們都是一樣的人,毫無差別。因此,他們當然也會遇上這樣的時候吧,即面對使自己遭受災難的困境產生絕望,對一切心灰意冷,甚至聽之任之,不圖振興。但,關鍵在於:他們並沒有被這樣嚴重的狀況所束縛,而是努力地從中尋找自己應該做的事,並付諸實現。即將挫折、人生的危機看作是促進自己奮發的動力。這一點也完全適用於商人世界。如前所述,松下幸之助先生每次聽了前輩講述他們那時辛勞的經歷後,總是將它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多次出現的困難,改變了逆境。 失敗是人生的引路明燈 我再舉一個文學家的例子。名著《出家及其弟子》的作者倉田百三①有一個時期也受過幾乎所有的神經症的折磨,如持續數數字的強迫觀念和對任何事物都苛求美的審美心理壓力等。倉田百三曾說過大致內容以下的話。"不過,即便如此忍受,事實上為達到這種心境,光憑意志的決斷力是做不到的,需要多次反覆,直至心靈上的凝結和阻力全都消除、全被瓦解。恰如用鐵鍬頭搗碎挖出來的土塊,將它變成鬆軟的細土一樣。世上的一切,倘若憑藉知識就能認識,憑藉意志必能實現的話,那就再容易不過了。人若消除私慾,則慾望本身就不復存在了。這決不是僅憑意志力所能抑止的,更不是憑藉必死即生的這種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英雄氣概的高昂所能得到的。事實上,當你走投無路時,其通途自然而然地就會打開。當然,在你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時是非常痛苦的。但倘若沒有走上這條路,是不會打開通途,絕處逢生的。因此,無論是哪條路,必然有痛苦相伴。"(《絕對的生活》)以上充滿真實感受的這番話,唯有一生在痛苦和煩惱中摸索,打開新的人生之路的倉田百三才能說出來啊。實際上,僅憑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是什麼也解決不了的。人生就是這樣,往往遇到許多不盡人意的事。但若無不盡人意的事,也不會有心的迴轉,也不可能獲得重塑自我的機會。"如對思想上的變化感到停滯不前,以及一切苦惱、痛苦、煩惱、矛盾、衝突等皆屬不盡人意之事。但,心的迴轉正是從這種不隨人意的事情中產生的。若無不早人意之事,聞法之念則就不會萌生"。以上是鈴木大拙②禪師的話。意即,唯遇到不盡人意的事、或思想停滯不前時才有可能認識到以前沒有認識到的事,也才有可能抓住在思想上得以飛躍的轉機。曾任尼齊伊第一任總經理的西端行雄先生說得非常好:"當我走到四處碰壁,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時,突然會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什麼好主意。真讓人不可思議。我想,所謂幹事業就是這樣吧。"現在,採用無人售貨方式的衣料商店隨處可見。然而,最初引進這種售貨方式的是西端先生。當時,在食品銷售行業中,雖有部分商店已引入這種銷售方式,但衣料零售行業中,別說在國內,就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一家。打破因襲的舊習慣是要有極大的勇氣的,而西端先生卻敢於向它挑戰,創辦了世界上首家採用無人銷售體制的衣料商店--"鴿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順便提一下,在我聽到這位西端先生經營的商店生意興隆的消息後,當時,我就每天去參觀學習。西端先生見我如此熱心便主動地對我說:"我們稍微聊聊怎麼樣?"從那時起,我們便開始了交往。當然,這也關係到日後合併創辦尼齊伊的事業。猶如西端總經理的實例所表明的那樣,陷於走投無路的絕境也是一個得以飛躍的良機。假如還抱著與過去同樣的想法,一成不變地干,那必將一蹶不振。反之,在不斷深入反覆的思考中,便會出現心的迴轉、流動,對眼前的新事物頓覺豁然開朗,並湧現出正視現實,不畏艱險的勇氣。這同因走投無路而採取的自暴自棄的態度、撞大運的那種比賽,看去雖很相似,但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那種自暴自棄的態度只不過是一種逃避方法而已。關鍵在於:身處痛苦的狀態之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客觀地冷靜地把握事實。在遭到驚濤駭浪的襲擊時,越是拚命掙扎,越易被巨浪所吞沒,以至溺海而亡。因而首先要作出判斷:是乘浪,還是鑽過去。一旦確定下來,必須以最大的勇氣去作拼搏。我在上面似已反覆說過,人生的困難和挫折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難得的考驗。越是抱有宏大的理想的人,越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和失敗。只有遇上困難和挫折,才會認識自己,戰勝它們,從而得到進一步的成長。正如松原泰道師(臨濟宗禪師)所說,失敗確實是人生的引路燈。它是為那些人指明人生方向的巨大路標。我想,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將挫折和失敗視為今後必將毫無前途、令人絕望的危機呢?還是認為不管現在有多麼苦, 都是促進自己成長的良機,將來必有巨大的發展。 轉禍為福 據說,任何一個著名的體育選手、超級選手,在其運動生涯中必定有低谷時期、競技狀態不佳時期。我曾聽說過:他們之所以成為著名選手、超級選手,正是因為這些人對如何走出低谷都有著獨自的方法和信念。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常言道:"人間萬事猶如塞翁失馬。"人存命於世,不會總遇上好事,也不會總碰上壞事。還有句話說:"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纏。"意即,世上既有好事,也有壞事,二者總是不斷地反覆出現的。我想,在商業世界裡也是這樣,完全符合上述的道理。順與不順,二者總是交替出現,但重要的是:在順境時已在它的某處萌生出不順的兆頭。反之,在處於到處碰壁的不順的境遇時,已在它的什麼地方潛藏著朝順境方向轉化的契機吧。關鍵在於:要抓住時機,儘快採取對策。不過。除周期性的順與不順的波動外,還有連任何徵兆也沒有,忽然從天而降的禍害、災難。在這種時候,由於沒有精神上的準備,往往容易不知所措,心慌意亂,致使失去判斷能力。但是,在任何情況下總會有出路的。不要灰心,也毋須逃避,只要奮力堅持,令人意想不到的通途就會展現在你的面前。即必能"轉禍為福"。為了便於理解上述這番話的意義,舉一個我本人的例子吧。前文已提到的拘留在西伯利亞的那段經歷,對我來講無疑是個莫大的災禍和不幸。但是,若轉換一下視點來看,正因為我被押送到西伯利亞才得以結識Y先生,並承他勸導,我日後終於走上了生意之道。我雖說走上生意之道,所在的批發店僅維持了一年多就破產了,這肯定也是個災禍吧。但由此我下了獨立經營的決心。要是那家公司的發展總是很順利的話,我也許很快當上幹部,薪水也得提高,在這樣舒適安逸的環境中生活,那個憧憬獨立經營的美夢總有一天會落空,實現不了。在我還是一個小攤販商時,每天出攤地頭要從中抽頭,還受到警察的驅趕,有時甚至被大雨澆得渾身濕透,因而迫切地希望早日能有屬於自己的商店,後來的結果證明了:正是這些災禍和不利條件將自己推向更好的階段。至此,我在戰後的混亂期間與其他人一樣,為了生計而拚命工作。也許這不過是天賜給我的好運吧。作為生意人,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轉機是在自己擁有商店之後。一天,店對面的一家化妝品商店的老闆手裡拿著一件我店出售的兒童襯衣大聲嚷嚷:"岡本先生,你看看在你這家店裡買的這件襯衣。下水一洗就縮成這個樣子了。是怎麼回事!。"我接過一看,這件襯衣果真橫里長了30公分,而長里正好縮短了那麼多。已經完全變了形,根本不像一件襯衣。我不禁大吃一驚,連忙再三地向他低頭道歉,並另換了一件。讓人感到棘手的是同樣的襯衣已賣出300多件。不知怎麼才好,感到十分為難。於是就找店員多方商量。大家認為:做生意信譽第一,沒有比商店的信譽更為重要的了。我便決定散發廣告單,受理全部退回的次品。當時,店鋪的規模不大,若賣出的襯衣全都退回,這筆退貨款將是相當可觀,對我店來講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搞不好,連本店都有可能因此而倒閉。然而,我已下了決心:除此之外,別無選擇。那結果怎麼樣呢?完全出於我意料之外,退回的僅有五六件。豈止如此,有的顧客反倒這麼說:"看到你們散發的廣告單了。既然貴店對商品如此負責,以後還到你這裡買。"沒想到有那麼大的反響,反而成了我店生意興隆的轉機。生產次品的並不是我店,而是生產廠家。我只是從批發商那裡批回來在店裡出售的。另外,就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出現次品並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情。但是,假如當時我把銷售次品的責任全都推給生產廠家和批發商的話,那會怎麼樣呢?那樣誰也不會說是我的過錯,可能連責問我的人也沒有了。但是,這樣一來商店便把信用丟失了,何況顧客的諸如"以後還到你這裡買"的一類鼓勵更是絕對聽不到了吧。在這種情況下對顧客應始終以誠相待,不去計較個人得失,並做好破產的思想準備。我想這是受到讚許的原因吧。一方面也是以上的原因,商店生意興隆,發展十分順利。我店再次遭受危機,正是在同一條商店街上,新開了一家其規模為我店兩倍以上的大型競爭商店的時候。對方憑藉雄厚的資金力量,向我們頻頻發起猛烈的宣傳攻勢,四處散發廣告單,因而,顧客漸漸不來我店,營業額也隨之降了下來。對此,我心中感到有些發慌,也非常煩惱。於是便向當時已經結識的西瑞總經理請教對策,還向經營顧問們求助。然而,事態並未好轉。因擔心此事,晚上連覺都睡不好。破產這兩個字總在我的眼前閃現,究竟怎麼辦才好呢?我甚至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現在想來,就是"隧洞現象"。那促使我重新振作起來的契機,是偶爾來訪的那位朋友的談話。他比較了我店和那家競爭商店的情況後,對我這樣說:"你店裡商品決不輸給那家。服輸的倒是你的心。"他給我講了自己過去曾處於同樣困境時的情況,也具體地談了他是怎樣擺脫困境的。幾日後,我讓店員製作了用於宣傳的標語牌和廣告單。我手持標語牌站在商店街的十字路口,向過往行人散發廣告單。見此情景最感驚訝的是店員們--連總經理都親自站在街頭作宣傳,我們焉能袖手旁觀?於是也紛紛走上街頭。這樣一來,我店上下之間形成了牢固的協作和配合。那些以前一直受到競爭店重壓而一度消沉的全體職員,也都情緒高漲,精神大振。沒有比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地投入買賣更有力的了。這家競爭店是以雄厚的資金為後盾,除店長一人外,均是由上面派來的薪俸階層者。兩年後,它就退出了商店街。我在對付上述第二次危機時,並不是什麼也沒考慮就去站立街頭的。俗語說:"唯有捨身,才得成功。"這正是在千鈞一髮之際所作的最後的努力。也許是我的那種破釜沉舟的拚命精神感染了店員們的吧。是讓災禍任其毀滅自己,還是以此為動力,實現再飛躍,兩者僅隔著一層薄紙,需慎重地作出決斷。 五、命運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上面四章,我以各種實例為素材講述了當代的公司職員們所面臨的心理上的危機以及戰勝危機所需採取的方法。由於篇幅所限,實在無法將所有的現象一一提出討論。而且,我本人既不是醫生,也非心理學家,當然不可能對提出的心理上的疾病和危機作學術性的分析。但我本人在當職員的生涯中,曾經歷過種種煩惱和痛苦,若這些感受能對處在相同情況下的職員有所參考的話,那該……。就是基於這樣想法我才動筆寫這本書的。在本書的最後一章里,我想說的是: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決定你命運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正如森田博士所說:"所謂命運,就是對境遇所作的反應的方式。"命運這種所謂強大的力量,當然不會從外部來操縱你的。而是由你本人決定你自己的命運。假若你哀嘆:"我這個職員真不得志,不走運!"那說明你為自己的境遇所困擾,牢牢地把自己綁在這裡。所謂不得志的命運,不過是自己把它加在身上的。此時,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從自己束縛自己的境遇中擺脫出來。即改變觀察事物的視角,改變維繫心理平衡的支點。唯有如此你才會明白:你是如何把自己關閉在一個狹小、局促的精神世界裡的。我再重複一遍,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裡。要想做一個很有成就的公司職員,就必須朝著這個方向,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我想在這一章里探討一下它的具體方法,同時也算是對前四章的一個小結。這樣,才能抓住機遇——沒有問題意識便沒有機遇常聽人說:"那人運氣真好,被××選上了。""他偶爾碰上好的商業機遇,所以這一下算成功了。"以上這些話,都是對抓住機遇的人所發的羨慕之詞。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機遇是從什麼地方掉下來的,唯有運氣好的人才能抓住它。果真是這樣嗎?確實也有"天賜良機"的說法,也許看起來機遇是從同本人毫不相關的地方飄落下來似的。但是,這種思考方法只看到了它的結果。假如把機遇這個詞換成"邂逅"來思考,便容易明白些。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邂逅。既有同人的邂逅,也有同書籍的邂逅。這些各種各樣的邂逅,全都是機遇,更確切說,都是機遇的兆頭。也就是說,機遇的兆頭無處不在,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能否把一個邂逅當作機遇的契機,從而使其轉化為機遇,關鍵也掌握在各人的手裡。舉例來說,我常常應邀參加各處的討論會和集會,在會上主要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體會和感想。至於聽者如何理解,那是他們每個人的自由。有的人認為與己無關,只是聽聽而已;有的人卻抓住這一契機,即很想聽聽自己為之日夜苦惱的神經性的腸胃障礙和不眠症、乘車恐怖症等是如何治癒的。或許其中還有人雖與神經症無關,卻從我講話的某些方面感悟到重新考慮自己人生的啟示。即邂逅的本身是偶然的,倘若能從中引出什麼啟示,那避逅就會因此變成機遇。請回憶一下前一章提及的我與西端總經理的邂逅。當時,我每天都到由西端先生創辦的日本第一家無人售貨的衣料店去參觀學習。儘管西端先生與我素不相識,但見我如此熱心地學習,他就主動地招呼致意。從那時起我們便成了忘年之交。承西端先生諸多啟發和開導,不久,我也毅然地將自己的店改成無人售貨式的。是日本第二家無人售貨商店。因此良策,營業額增加了三、四倍。此外,有一次我還通過西端先生得到聆聽喜多村實先生教誨的機會。在喜多村實先生本人看來,他講了極一般,極普通的話,可對我這個聽者來講猶如茅塞頓開,撥雲見天。以前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對買賣的偏見為之一變,從那以後,無論身心我都毫不遲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覺間,大阪零售業者同仁的經營學習會誕生了,不久便著手創立根據現任總經理小林先生的提議,由四家公司合併組成的尼齊伊。回顧當時的情況,這一切都是由不間斷的邂逅構成的。同這些優秀人物的邂逅,或許可以說是偶然的,但最後能將邂逅轉化為機遇,我想是因為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惦念著解決這個課題以及實現這個課題的滿腔熱忱。就在我最初遇到西端總經理的時候,我只是考慮如何擴大商店的規模。若按現在的想法,畢竟是很有限的。於是,我就帶著"怎樣做才好呢?"這一課題,不斷地收集、尋找那些似乎有用的信息。正在這個時候,我聽說當時有一家前所未聞的無人售貨商店。便連忙趕去。我在那家店裡,真是瞪大了眼睛,整整參觀學習了三天。我之所以有如此熱心,是因為我頭腦里存在著急需解決的課題和問題意識。否則,若我以一種隨便參觀參觀的心情外出的話,結果只是粗略地看一看,認為"啊,無非如此",便轉身回家了吧。倘若是這樣,當然也就不會邂逅西瑞先生,也不會有日後的發展。從我自身的例子也可看出,機遇並不是哪個人施予的,而是靠自己捕捉的。進一步說,是自己創造的。邂逅,不過是機遇的兆頭,猶如未加工的璞玉。如何將其挖掘出來,則靠自己對它的強烈關注和問題意識。若對某件事寄予關心,並將其看作自己必須完成的課題,那麼與人相遇也好,讀書也好,或者看報紙、看同行業界雜誌等無論什麼都可成為寶貴的信息來源,都能轉化為機遇。相反,假如沒有問題意識和努力實現它的積極性,無論怎麼寶貴的邂逅,也不會珍惜,只當作極其普通的事情而失之交臂的。森田正馬博士的話"所謂opportunity(機會),總是處在變化之中。對此也有人這樣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各自把握著自己的命運。與此相仿,遭受到同樣的境遇時,有的人成為暴發戶,有的人破產。這只是每個人的理解方式、反應方式所致,決不是由命運這種來自外部意志所捉弄的結果。" 有效地發揮你的長處——在某一領域裡爭當一流 我想,一個人自己規定某一課題是抓住機遇的最重要的條件。那麼,何謂規定課題?或許還記得我在前面談到的有關"在一生中你想做些什麼?"的內容吧。若只是漫不經心地度過這40年的職員生涯的話,那成功是毫無希望的。因此,首先需確定:自己作為一個職員究竟想做什麼?什麼工作最適合自己?一旦確定下來,接下去便是在這領域裡爭當一流。要成為一流,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沒有必要為此著急。可制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據此目標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這就是所謂規定課題。比如,你的目標是想成為計算機程序設計方面的一流專家,或市場購銷方面的專家。無論技術領域也好,信息方面也好,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不僅僅是為了謀求一個薪俸階層者所需的安定生活;或飛黃騰達,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常說道:"精一藝者,則通萬事。"意即,因為達到精藝而付出了努力、發揮並增長了鑽研精神,那你就自然而然地具有適用於其他領域的獨到的眼光和思維方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只要規定了課題,就能馬上抓住機遇。還需要創造邂逅的條件。比如,與人的邂逅,與新的信息的邂逅,即對建立人際關係和信息收集需進行投資或抱有積極性。否則,課題也會逐漸黯然,失去光輝,最後終以空想而告終。建立人際關係,毋庸說當然是與人接觸,與人交往。積极參加無論公司內外,只要你認為有利於交際的集會和會議。並且,不僅僅要參加,而且還需與講演者及其他參加人員交換名片,以求得親近。至此,不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做到。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接下來需做的,即需努力將業已獲得的建立人際關係的契機發展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際關係。我在前面也已提及,喜多村實先生之所以在財界人士中有如此高的威望,完全有賴於他平時對別人的關心;建立人際關係的秘決就在於此。喜多村實先生甚至對我這樣一個無名之輩也關懷備至。如贈送中元節禮品①、年末禮品等自不待言。每次同我見面後,他必定給我寄上一封致謝的信;我的生日他也記得很清楚,總忘不了給我祝賀,以及凡事所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照。而且,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從未間斷過。在社會上,有很多人總是向那些似乎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贈送昂貴的禮物。饋贈禮物本身並不是壞事,然而,若其中並無誠意,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有時還會產生事與願違的壞效果。設想一下,在選舉中,總是頻頻鞠躬致意的政治家,一旦當選旋即變得傲氣十足。對此,無論誰看了都會感到不舒服的。喜多村實先生送給我的禮物,既不是什麼價格昂貴的,也不是什麼特別新奇的東西,但它卻包含了先生的一番心意。每次與先生見面後所收到的來信也總是那樣關懷備至。倘若受到如此關懷,不論是多大的人物,還是生性執拗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感到:"他真是一個誠實可信的人啊。可不能總受人家的照顧,要想著報答才是。"近來,我不禁感到,能這樣由衷地關心他人的人變得少了。在今天這個唯獲取現實利益的想法大行其道的社會裡,雖說這也是大勢所趨,但總使人感到有點空蕩不安。進一步說,現代社會明顯地存在著所謂專講索取的人。他們別說關心他人,就連人際關係的最低準則--平等交換也都棄之不顧,唯有在為自己所需而求助別人時才去接近,一旦得到後又裝出一副陌生人的樣子。倘若如此,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人際關係,機會也不會降臨到你的頭上。若要爭當一流,首先需結識在這一方面的一流人物。不管什麼領域、凡達到一流水平的人都有識別他人的洞察力。所以,最好事先做好思想準備:若不以坦誠的態度虛心地向他求教,則將一無所得。 有效地發揮你的長處——不要錯過良機 人們常說,機遇之神前發濃密,後腦勺則是光禿禿的。你從正面看的時候並不清楚,只有看它後面時才知道是機遇之神。然而此時已抓不到頭髮了。這句話說得很妙。意謂把握機遇的時機是很難掌握的。說說我弟弟的例子吧。過去,他在舊國鐵(今天的JR①)下關站工作。他以前就一直說:"想去大阪,想辦法在大阪工作。"正在他朝思暮想的某一天,國鐵內部召募大阪的新幹線工作人員。可是據說,這次召募消息,大家在早晨剛剛知道的,而當天傍晚就要截止報名。這個速度也太快了,很像跑在新幹線上的那種特別快車的勁頭。得知召募消息的職員不只是我弟弟,誰都想調到大阪去工作。這樣,就能在大都市工作,而且做個新幹線工作人員在當時也很時髦。雖說大家都很嚮往,然而真要決心去應召,首先必須聽聽家裡人的意見。弟弟平時就一直說"想去大阪"工作,總和妻子提到這件事,妻子當然也表示同意。因而,他當場就決定提出申請。結果,只有弟弟一人被錄用了。他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通過的;非常高興地當了大阪的新幹線工作人員。聽說,他的業務級別也確被破格晉陞了兩級。雖說與上面提到課題、問題意識的情況有所不同,弟弟之所以能成功地抓住機遇,是因為他平日一直抱有強烈地"想去大阪工作"的願望吧。他的這個願望非常迫切,而且也總和妻子商量,因此,當召募大阪新幹線工作人員這個絕好機遇降臨時,他當然能比別人更快地採取對策,抓住機遇。如上所示,把握機遇的時機是非常難掌握的。其實,抓住機遇的人和錯過機遇的人二者之間僅隔一紙之差。但這不是運氣,而在於反應方式的不同而已。因此,唯有平時對某事寄於關心,抱有問題意識,並對此作好準備,才能作出準確,迅速的反應。也就是說,若把機遇比作球,這就要準確地判斷球飛來的方向,迅速趕到球的落點,然後牢牢地將它抓住。順便提一下,我曾聽說在棒球的防守中,最難的當屬short,即游擊手。因為他站在二壘和三壘之間,不知球是從左邊還是從右邊飛來。不用說接球很難,將接到的球投向何方也不容易,必須根據防守情況於瞬富間作出判斷。因此,聽說人稱著名游擊手的那些選手都機敏過人,並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首先是頭腦非常冷靜、靈活。因為他們必須在瞬息間推知:在全局中應採取什麼必要的行動。被譽為著名領隊的廣岡達郎過去曾是巨人軍的名游擊手。將這點聯繫起來考慮,我想不無同感吧。或許大家以為我說得有些離題吧,其實不然。這個棒球的例子非常適用於商業世界。一般而言,很難確定機遇的契機何時、從何處、又以何種形式而來。要準確地認識、把握它將從何處來,以什麼方式來,那就需要有應付自如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而且必須既不偏於左,也不偏於右,善於隨機應變。在商業社會裡,因不能靈活地適應情況,為此錯失良機的事例可謂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這些人或過分地使勁,或被心理上的某些障礙所束縛。不僅如此,我們還是要始終將球接好,即在把握住機遇的契機後, 如何有效地將其發展為機遇,這也是至關重要的。倘若將接到的球投向錯誤的方向,那將立即陷於困境。因而,機會的契機反倒成了失敗的原因。請回憶一下前文提及的那位在大型化學公司擔任新產品開發工作的Y先生的例子。Y先生自根據歐洲考察所提出的方案被通過後,本人就成為實施新產品開發這一大項目的負責人。他出色地抓住了機遇,猶如使用了妙技抓住了普通選手很難抓住的刁球吧。至此,可以說是成功的,但在後來的處理中犯了錯誤。無論打棒球還是搞企業項目,都有賴於每個成員的協作和配合。若不把抓住的球轉投到別處,那比賽就進行不下去了。可是,他卻好像很有把握似的,篤信自己的力量,故而沒有顧及球隊的整體就匆忙地作出判斷。這就等於他一人牢牢地抓住球,獨自在那裡打棒球似的。結果,Y先生雖說已把握住機遇的契機,但沒能成功地將其轉化為機遇。假如他當時具有-- 實事求是地認識自我的那種靈活性,能從容地根據情況,隨機應變地予以應對的態度,那麼機遇定會開花結果,如願以償的吧。以上說的是與棒球作比較。其實,就一般而言,為了不錯失良機就必須在時時刻刻地做好能予以應對的各種準備(課題和與其相關的學習)的同時,善於捕捉信息。以我弟弟為例,假如他沒有掌握召募新幹線工作人員的這一信息,那就白白地坐失良機了。Y先生的情況不同,他的信息來自公司內部,故比較容易掌握。當然,信息並不只是公司內部才有的,從同行業界和一般社會,乍一看以為毫不相干的領域,也常常能出乎意外地得到非常寶貴的信息。因此,用於捕捉信息的天線,其覆蓋面鋪得越開越好。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當推上一節提到的人際關係。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現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信息泛濫的時代,,大量收集信息固然很好,若為此弄得暈頭轉向,那就失去意義了。為了能從大量信息中準確地識別自己所需的東西,還需具備冷靜而靈活的頭腦。換言之,猶如在自己身上有若干個頻道,而不是僅僅一個。若是這樣,便能精選出現在需要的信息、將來可能需要的信息。唯有隨機應變地、主動靈活地去捕捉信息,才能實實在在地抓住機遇,從而真正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我以為這是完全可能的。 有效地發揮你的長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 我在本章的開頭已經說了,決定你自身的命運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即,並不是命運這種無形的強有力的東西束縛著你,而是你本人將自己束縛住的。能否解開縛自己的繩索,解放自包的思想,是能否自我主宰命運的關鍵。所謂解放自己的思想,就是改變對自身的看法。人,不論是誰都兼備長處和短處。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都有短處;反之,多麼不好的人也會有長處。唯其如此,方始為人。縱然從道理上理解這個問題,若一旦涉及自身,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短處,甚至為之憂心忡忡。尤其是神經質性格的人,正如前面多次指出的那樣,他們往往存在以下的傾向:小心謹慎,內向,自卑感強,非常計較別人的評價。這些傾向自然也都成為影響他們會生活的弱點、短處。但另一方面,他們大多具有很可貴的長處:忍耐性強、刻苦努力、信守諾言、不說謊話、秉性耿直、能關心照顧他人。但是,神經質性格的人還有這樣一個特點,簡直讓人束手無策,即只要一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便感到十分悲觀。自己不行,毫無出息。不僅如此,只要看到與自己的性格相反的人,如大膽、豪爽、直率開朗型的人就感到十分羨慕,總想自己也像他們那樣;有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還硬給自己規定了不切實際的修養課目。因而,其結局當然不如人意,這樣也就更加悲觀、消沉了。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總去算自己的不足,而要看看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誠哉,其言。我打個比喻,也許不太恰當:這不是等於本來適合馬拉松賽跑的選手,因羨慕短跑選手而去拚命地練習短跑嗎?適合搞長跑的人,卻偏要同短跑選手比賽100米,其結果必然輸給對方。因為想要進行這種比賽的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完全沒有必要為不擅於短跑而感到自悲。而真正需要的倒是調整心態,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這個方向上來,即要對長跑充滿自信:若是馬拉松賽跑,必操勝券無疑。正如格言所示:"人皆唯其長處所用,不問其短"。然而,如前所述,縱然從理論上明白了,但真正要實現心理上的轉變,那也是很不容易的。我本人長期以來,為無學歷、身體瘦弱的這種自卑感所折磨,一直竭力掩飾自己,設法只讓別人看到好的地方。結果,當然陷入了神經症的苦境。有過如此經歷和體驗的我到了60歲才總算切實地感受到這個道理:人,不論是誰都有長處和短處。事實上,做到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是很困難的。有時甚至將長處視為短處,將短處視為長處。因而,若想做到客觀地認識自己,其方法就是仔細地觀察他人。誠如前文所說,即往往能清楚地看到別人,而看不到自己。因而,自己就可以利用這種方法。若仔細地觀察他人的言行,即能發現該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有的人,在自己看來是完美無缺的,但卻有意想不到的自卑感;反之,儘管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專長,卻顯得信心百倍。我們要磨鍊這種所謂的洞察力,並將其應用於認識自己上來。甚至也可將自己的長處、短處分條寫下來。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就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一點,考慮一下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發揮這些長處。這和上述棒球跑壘手的例子不同,作為公司既有短期計劃,也有中長期計劃。公司就是在不斷地設想可能出現的各方面的形勢中,一步步向前發展的。因而,一定會有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長處、風格、優勢的地方和時機。有效地發揮你的長處——這樣,才能克服你的自卑感 如果能做到客觀地審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將注意力集中到長處,有效地發揮其作用的話,則短處也就自然地不再叫人擔憂和牽掛了。但是,自卑感並不會那樣輕易地就消失。甚至到了自己的長處得以施展,採取一種積極的姿態考慮事物的時候,自卑感依然存在;有的人還會一個又一個地產生新的自卑感。那麼,簡直讓人束手無策的自卑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不言而喻,所謂自卑感就是將自己同別人相比而產生的。例如容貌、體格、頭腦、學歷、成績、家庭門第等,人的所有一切,都不乏為比較的對象。自卑感強的人,換言之,就是比較意識強烈的人。若說得再確切一些,也就是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在他們的思想中,根本沒有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庸意識,故而總是注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一面,並拿自己去和別人作比較。若從以上自卑感的本質來考察,它也會促使這種"只求贏,不願輸"的競爭情緒的高漲。因而,也有學者強調自卑感的積極的一面,甚至認為:"正因為存在自卑感,文明才會進步。"暫且不說這些,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具有神經質類型性格的人,或對自己的缺點作種種誇大的解釋,從而為之不勝悲觀;或由於疑病症所致,將不屬實的事情認定為事實,獨自為之煩惱不已。C君是一個26歲的小夥子,平時總為自己的嘴小而感到煩惱。他考慮再三,想去做整容手術。在我看來,對此,人們幾乎毫無察覺;我想最多對他說一句"的確小了點",僅此而已。這莫如說,反倒使人家感到可愛,決不會給人以壞的印象。可是,這位C君對自己這張小嘴卻抱有很深的自卑感。在參加"生活探討會"的人當中,從數量上講最多的是原有這種被稱作對人恐怖的神經症。他們的癥狀,如見人便綳著臉,給人以不愉快的感覺(他們認定是這樣);或臉色變紅;或緊張得口拙舌笨地連話都說不利索,等等。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人有這種癥狀:如在人前手抖得不能寫字;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杞憂症和那種生存慾望極為強烈的性格所致。即,他想同對方不卑不亢地進行對話、生怕受到對方的輕視或嘲弄、博得異性的好感、或給上司留下好印象等--正因為他們這方面的要求非常之強烈,所以反而使他帶來因種種預想的不安而感到緊張,例如:"倘若對方討厭我,怎麼辦?""若遭到對方嘲弄,怎麼辦?""假如對方認為我是個沒出息的人,怎麼辦?"等等,從而產生了對人恐怖症。不論是誰,多少會有這種類似的感情。不過,由於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上的矛盾"(即自己想的同實際相反)二者的惡性循環則越發加劇。而且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動輒白天竟不外出一步,整日悶坐在家裡。如前所述,我本人從小就有強烈的自卑感。比如個子矮、身體瘦弱、膽小怯懦、記憶力差(雖見過該人,可馬上就忘記他的相貌)、不辨方向等,我怎麼能與人相比呢?是個多麼沒出息的人啊,我一直為之苦惱不已。我第一次下決心克服自卑感,是在西伯利亞當俘虜的那段時間裡。下面,我講一下當時的經歷和體會。我被拘留在蘇聯期間,約有半年時間食品供應情況極差,總處於飢餓難忍的悲慘狀態。我在軍隊里的軍階是二等兵,也就是最下級。即便當了俘虜,最倒霉的仍是這種最下級的二等兵。平時伙食粗劣自不待言,每天還要承擔砍伐樹木和鋪設鐵路的重體力勞動。當時,我真不知道這種俘虜生活何年何月才算是個盡頭。我便左思右想:倘若這樣下去,別說回國,對於我這個體力奇弱的人來講,恐怕就連活下去都很困難。無論如何得想個辦法才是,否則……當時所需的翻譯人員根本不夠,而且在俘虜中懂俄語的人也極少。我便注意了這個方面。心想:縱然當不上翻譯,至少可以換個稍稍輕鬆些的事務所的工作做吧。為此就必須學習俄語。從此以後,拚命記俄語單詞。當然,那時根本沒有辭典這類工具書。起初讓翻譯就教我這一句話:"這用俄語怎麼說?"以後凡不懂的,到處找俄國人請教。毋須說,當時我是利用重體力勞動的片刻餘暇進行學習的。然而,無論在此之前或在此以後都沒有像當時那樣聚精會神地拚命學習過。從早上到晚上睡覺前,無論吃飯時候、上廁所乃至上床,嘴裡都在念叨著俄語單詞。過了近三個月的時間,什麼數數、問候語、簡單的會話也都可以應付了。據說,那時正好事務所需要一名工作人員,有人舉薦說岡本還多少懂點俄語,因此我才當上了事務所的職員。那時,我聽到周圍的人說"岡本君的腦筋真靈,所以……。"不禁大吃一驚。我在兄弟姐妹的五人中成績最差;從小時候起母親總這麼說:"常男的腦子最笨。"我沒想到,人們對我為擺脫走投無路的絕境而付出的努力給予了肯定,認為"岡本君的腦筋真靈"。這使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同時,也感到稍稍能克服了以前一直覺得"我比別人笨"的自卑感。但是,神經質性格很強的我,在這以後的生活中,自卑感依然很強,竭力掩飾自己的缺點。今天,我深切地感到:過去為了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耗費了多少不必要的精力啊。 有效地發揮你的長處——保持靈活的頭腦和心態 不論做什麼事,重要的是需有信念。即便制定未來的目標和計劃,也需建立在堅信現狀會在某種程度上持續下去的基礎上。當然還要確定這樣一個目標,即縱然發生變化也是在可能預測到的範圍內的變化。信念固然很重要,但假如一旦成為某種固定觀念就危險了。若過分地相信:這將是如此發展,將是這樣的結果。那麼,當事態朝著與自己預測的不同方向發展時,就很難應付得了。佛教中有"諸行無常"的說法,意謂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今天還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人,也許明天已成白骨。這也就是所謂"前途莫測"。倘若這樣說,年輕人也許會感到太誇大其辭了吧。其實不然,只要稍稍考察一下歷史,就能理解: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生。例如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也是如此。直至在其崩潰後才有經濟評論家對其作出說明和分析,說:"那是泡沫經濟。既然是泡沫,當然很快消失,毫不足怪。"其實,在日本泡沫經濟繁榮時,向公眾大肆宣傳購買土地和股票將會帶來多大利潤的,也正是這些經濟評論家。事實上,當時我們也相信地價一定會上漲;即便股票價格有所下跌,"稍稍損失一點點"也不在話下。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隨之而來的激變竟會危及到金融機關的存在。生存在變化如此激烈的社會裡,該採取怎麼樣的應對措施呢?--對此,我以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保持"靈活的頭腦"。"森羅萬象,當處於變化之中。"--這一句話似為永恆不變的真理。要拋棄固定觀念,保持那種能應付任何變化的靈活的頭腦。即便在公司職員的生涯中,有時那些根本無法預測的情況,不知什麼時候,以何種形式突然就出現了,如"某日,因公司的企業方針突然更改,新的企業將關閉";"接到人事調令,調到子公司任職";"因與外國企業合併,被派往海外工作";"發布了難以想像的削減經費的命令";"自己信賴的上司突然去世"等,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所謂職員的生涯,也就是隨時準備應付這類突如其來的事情。森田博士有一句很具代表性的話:"服從自然,順從境遇。"意即:縱然自己以為"應如何如何"並定出計劃,做好準備,若情況變化,或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則計劃頃刻間成為一紙空文。當然,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需要作出最大的努力。若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仍未奏效時,那就不必總拘囿這一計劃,而需要有一個"心的轉換",即考慮新的方法。換言之,需保持靈活的頭腦。這裡所說的靈活的頭腦,當然不僅在日常的工作上,就是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我在任尼齊伊副總經理時期,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頑固不化,一意孤行的人。在工作上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則就放心不下。如會議開始的時間、業務報告的提出時間、聽取報告的時間等,即便有一分鐘的差錯也會坐卧不安;最後,我甚至頑固到連吃飯的時間都作了規定:午飯在中午,晚飯安排在晚上八點。在其他時間,即便總經理來約我也斷然拒絕。而且,我深信自己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現在想來,簡直是個名副其實的缺乏靈活性的樣板。雖然過去的時間已無法挽回了,但,假如當時的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都能更加隨機應變、靈活處理的話,那麼也許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吧。我就是在家中也同在公司里的做法一樣,相信自己所做的"絕對正確"。所以,從沒有平心靜氣地聽取妻子的勸說,體諒孩子的心情。在妻子和孩子的心目中,我一定是個自以為是、頑固不化、冷冰冰的老頭吧。近日,我通過神經症的折磨後才注意到保持頭腦靈活的重要性,並深感自己身上存在的許多不足。總之,今天已是人生已80年為計的時代了。孩子長大、自立,結婚建立家庭後夫婦二人的生活至少還可以持續約20年以上。貝原益軒說過:"樂餘生而終此身為好。"確實是這樣吧。無論做工作或是在家庭,都要學會保持心胸的寬容和靈活的頭腦,唯有這樣才能對周圍的狀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希望記住這幾點——置身於優良的環境中,結交良師益友 環境對於人的成長來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使自己茁壯成長,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置身於優秀人材薈萃的環境中。單靠個人努力,自我提高是非常困難的。我在西伯利亞過了整整四年的俘虜生活。回到日本後,大家紛紛來安慰我:"這四年真夠你受的啊。"我聽了這些話自然很高興。誠如所說,確實吃盡了苦頭。但是,說實在的,從我的實際感受來講,並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嚴重。那是因為受苦的人不只是我一個,凡是俘虜全都置身於同一環境之中。雖說其中也有人不願吃這樣的苦頭而逃跑的,但幾乎全被槍殺。當大家都置身於被迫吃同樣苦頭的環境時,反而出乎意料地不覺得痛苦難忍了。我以為較之更難的是:即便不需特別的努力也能設法維持生活的這種環境吧。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邊過著簡樸的生活,一邊踏踏實實地學習,我想這是更難做到的事情了。提起學習,我聯想起一件事來。我們在籌備合併尼齊伊之前,承喜多村先生、以後的西端總經理、現在的小林總經理等人的提醒,盼望零售業得到發展的同仁們聚集一起,每參加各種集會總要互相切磋,共同學習。當時,我們就在這樣的集會上,學習了經營哲學、無人售貨式服務、事業形態、選定地區的條件、未來零售業的變化、國際化等。就連原本就對學習不太感興趣的我,一加入到這些同仁們中間,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學。我們不僅能學到新的知識,而且也自然地汲取了有用的信息,了解到其他企業的長處和成功的範例等。從昭和二十五、六年到昭和三十五年的約10年間,在原有的商店街上繼續做生意的人(商店街的大部分屬於此類)和像我們這樣的轉成批量轉銷商店的集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生這一可謂決定性的差異,其關鍵在於他們是否參加到那些富有進取精神的集團中去。以上事例證明環境是何等重要啊。環境對自己的學習來講也同樣是很重要的。例如家裡人都去別處了,就剩自己一人在家。儘管你原想今天自己可以好好學習了,然而,其結果往往會不知不覺地看起喜歡的電視,忽又讀起小說什麼來,就這樣白白地度過了這段時間。俗話說:物以類聚。若你想將來成就一番事業的話,那就要主動地接近好的集體,結交好的朋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也須不惜自我投資。法國詩人安德烈?蒲魯東說過:"假如你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人,你就舉出你的朋友的名字吧。"也就是說,若要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只需看看他的朋友便一目了然了。"我深深地感到:正是因為有幸結識了己故的西端總經理,並與現小林總經理、福田副總經理、前副總經理廣崎等人親密相處,所以才有我岡本的今天。可見,好的朋友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財寶。瑞士醫生托羅尼埃將朋友分為以下三類:(《生的意義》,山口實編譯,聖文社)①可以與之相互交換想法的朋友。②甚至能推心置腹地與之傾吐自身的煩惱、喜悅等個人感情方面的朋友。③具有共同的哲學、信仰的朋友。我想,至少需有第②類那樣的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而且其中需有前輩、同輩、後輩等各自不同的朋友。這樣的朋友是不會談那些露骨的恭維話和讚美之辭的。有時還會進以刺耳的忠告和規勸,但你要能誠心誠意地接受下來。此外,這些朋友還會給你帶來有關社會和公司方面的準確信息。若有這樣的朋友,即便你有什麼差錯,也不至於會發生像不久前社會上為之嘩然的"某日,突然解除董事職務"這一類事情吧。我想,為了結交這樣的真正朋友,也必需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接近他們吧。 希望記住這幾點——行之有效的生活技巧一、早上按時起床的方法我從結婚那時候起就怕早起。每天總是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才起床。然後匆匆忙忙地洗了臉就去上班。早上的這種情況前後持續了20多年。適逢尼齊伊下屬的一家子公司經營體育用品,讓我兼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公司主要經銷商品是慢跑運動鞋。一天,部下對我說,"您也要練習練習慢跑。"我本人從未練習過慢跑,因而對推銷這種商品也就不可能在行。不得已每天早晨只好起來慢跑。我這個人即便不是因為慢跑,就是平時睡醒後也總感到情緒不好,不願起身。因而,開始時總是懶得起床,全憑自己的義務感才硬讓自己起來慢跑的。不久,身體的狀況很快得到好轉。過去,因肩酸和腰部疼痛而每月去做按摩。然而,自練習慢跑後不知不覺地治癒了。在這以後的15年來,我與按摩已徹底無緣了。而且,早上睡懶覺的習慣也完全改正過來,每天不等妻子催我就能不費勁地起床了。多年以後,當我讀了森田正馬先生撰寫的有關"早起的秘訣"的文章時,發現競與我得以養成早起習慣的道理完全一樣,不禁感到非常吃驚。先生是這樣說的。--那些有磨磨蹭蹭,遲遲不願起床習慣的人,可以說是受了壞主意的支配。即在"想再舒舒服服地多睡一會兒"和"覺得這樣懶散下去可不行,應該早起"之間,存在著心理上的糾葛,以致躺在床上遲遲不起。而且,總是一味地原諒自己,考慮一些開脫自己的理由,什麼"得下決心起床,可是……"等,故而根本就不想起床。為了養成早晨早起的習慣,若有一個與具體活動相結合的計劃,如牽著狗出外散步、或修剪庭院中的花草、做做廣播體操等,那自然就能早起。二、苦於字寫得不好,不願寫信、報告和論文的人,如何將字寫好的方法。從前,我字寫得不好,因而最討厭寫信或報告。幸好我有秘書在身邊,因而在非寫不可的時候,就只好用那拙劣的字來寫,然後請秘書謄寫一遍。若有關工作上的需要,自然用這個方法就可以解決,要是寫私人的信件,這就不行了。為此,我一直是個不好動筆的人。森田先生對如何提高字寫得拙劣的人的水平,也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字寫得拙劣的人,即便有利用(住院治療期間的)晚上做作業時間練字的想法,也不要允許他,而是讓他以一種把字端端正正地寫在稿紙格里的心情去寫每天的日記,而且每個字要像印刷體那樣。同時,還要提醒他們:字要寫得準確,容易看懂,決不要求你寫得多麼好、多麼漂亮。而且,不讓打草稿,要直接寫在日記本上。由於他們有了這種精神準備,原來字寫得相當拙劣的人,約在一周後,定會迅速提高書寫的水平。這確實令人不可思議。"自讀了森田先生的這段文字後,我認識到"只要對方看得懂的字即可",於是,便開始親自動筆寫信、寫報告了。由於這一緣故,現在我每月約寫信和長篇文件等50封(篇)左右吧。先前那種苦於寫字的想法也就煙消雲散了。此外,還有一個進步的地方:過去,在接到別人來信需予以回信時,我無意中一拖再拖,可又總是惦念在心。現在,或馬上就寫回信,或給對方打電話。這是由於已不為字寫得好壞而怕人恥笑了,故而便逐漸養成了立即付諸行動的習慣。三、關於因失眠而煩惱的人失眠者中雖說也有人因患有器質性疾病而真睡不著覺的。但為失眠而苦惱的人,事實上幾乎全都是患有失眠恐怖症的。特別是第二天要有重要的考試、或有重要的會議、或有比賽等,往往頭一天晚上頭腦越發清醒,總也難以入眠。我想誰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吧:在這樣的時候,越是想早睡,越是頭腦興奮,以致毫無睡意,難以成眠。這就是前面提及的精神交互作用所引起的結果。對於這種失眠恐怖症,應持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精神準備呢?森田療法對此作了以下解釋。①沒有人因失眠而致死我本人從前曾當過兵,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在連續四五天行軍,其間,在幾乎沒有睡覺時間的情況下,人往往一邊走一邊睡,或即便稍有一點休息時間也能很快熟睡。人就是這樣一種身體結構。②思想矛盾森田先生曾就睡眠說過以下這段饒有趣味的話。先生對於來訴說自己失眠的一個患者說:"即便睡不著,對身體也不會有影響。你就安安心心地躺在床上休息吧。"當晚,患者就按照先生的囑咐去做,果然睡得很香,感到非常高興。第二天晚上,心想:"原來如此,什麼也不想,只要躺下就能睡著。結束語 人在生活中,很少事事都能稱心如意,總會遇到什麼問題。或有人反對、或對方的情況有變、或碰上意想不到的災禍,無盡的煩惱接踵而來。這便是人生。神經症的心的"執著",在某種意義也可以說:是關係到人的煩惱的一個根本問題。諸如金錢、地位、名譽、晉陞、調動、左遷、家庭、戀愛、疾病、災禍等不論哪一個,若對它持以執著的態度,那麼,煩惱將無窮無盡。然而,凡人的可悲就在於:即便在理論上非常明白,那為之不安和憂慮的心緒卻不斷出現,則隨之而來的諸種煩惱猶如木柴燒得正旺時的火焰,越燒越旺,經久不熄。這即是普通人。現在,我每月一次參加"生活探討會"組織的學習座談會。會場上,每次總有二三十人匯聚一堂。出席此會的大多數人在身體或精神方面都感到有種種的不適,並在醫療部門做過檢查,其診斷結果皆為"完全正常"。然而,他們本人卻在會上訴說了各自的癥狀,諸如頭髮沉、腸胃不適、一見人就感到極度緊張、總要多次地確認煤氣栓是否關好。此外,還訴說了患有如失眠恐怖、口吃恐怖、不安發作恐怖等各種癥狀。但是,他們中有的人儘管做了胃的X光透視檢查,有的還做了腦電波的檢查,可結果均是"完全正常"--這些人已喪失了所謂求醫治病的希望。我聽了這些人對癥狀的訴說,深感其中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斷色彩。他們認定:如自己的表情給人以不好的印象、自己的體臭給人帶來不快的感覺,因怕見人而無法同別人交談等。然而,在第三者看來,實為無稽之談。只是他們自己才這樣認為的,甚至深信無疑。森田療法是為打破神經症患者的心的執著而首創的一種科學的精神療法。但是,森田療法不僅僅為治療神經症所需,而且對於那些生性認真、性格內向,具有把憂型性格,並且生活慾望極其強烈的人來講,也是一門卓越的人生哲學。在京都有一家森田療法的專門醫院,名叫三聖醫院。現院長宇佐晉一先生的嚴父宇佐玄雄先生既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禪僧。這位玄雄先生從舊制中學到早稻田大學求學期間,一直為極度的失眠等的神經症所折磨。為此,他立志學醫,又考入了東京慈惠醫大。他在那時候聽了森田正馬博士有關神經質的課程。博士科學而淺顯地闡明了他本人歷經無數辛勞才得以克服的神經症的本質。對此,他驚嘆不已。此後不久,宇佐玄雄先生師從森田博士,在京都開設了森田療法的專門醫院。此外,還有一段有關玄雄先生的插話,即他出於這樣一個信念--認為森田療法對於保持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確立人生價值來說都是一部最佳的教科書,曾向當時的文部大臣直接建議,希望"將森田療法列入學校教育中去"。如同從前的我一樣,具有記憂型性格的人當自己身體稍稍感到不舒服時就視之為異常,總也放心不下;或誇大地解釋自己的缺點、弱點,最後不禁悲觀起來,喪失了自信:我這個人為什麼這樣沒出息呢!森田療法對於這樣一種人,可以告訴他們:世間萬物,均有其"兩面性"。猶如宇宙問有光即有影的道理一樣,在人的一生中,既有喜也有悲;既有愛也有憎;既有晴日也有雨天。縱然祈求一年到頭都是晴天,也是枉然。與此相同,人必兼有長處和短處。不要光盯著自己的短處,死認為像自己這樣沒用的人定然毫無出息,而是要看到並利用自己所持有的長處和特長,大膽地發揮才幹,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就是森田式的生活態度。此外,若依森田式的生活態度來理解,我們的心緒、感情都是屬於本能的一部分,不是憑藉意志可以使其任意改變的。但是,行動可以憑藉意志自由地去支配。因此,人的心緒、感情則可聽其自然;緊緊扣住目的,去做你應做的事情。--毋須贅言,這樣的生活原則無論在工作單位還是家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應用。而且,這也並不限於日本人,只要是人,不論是誰都可以適用。事實上也是如此,有效地利用森田療法和森田式生活態度的活動,現正在世界範圍內逐漸擴大它的影響。如在中國天津市的天津醫學院和山東省的白塔醫院,已在數年前就開始應用森田療法。另外,北京醫科大學醫院也從今年秋天引入了森田療法。今年九月在天津召開的"第一屆日中森田療法研討會"可謂盛況空前。在美國,文化人類學者D.K.雷諾魯茲博士綜合森田療法和內觀的手法,編寫了《建設性的生活態度》(Constructive Living)一書,並開展了極其廣泛的活動。在加拿大,石山一舟副教授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將森田療法引入了疏通心理療法的領域中,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時,他還致力於主要面向加拿大、北美的英文期刊"國際森田療法紀要"(International Bulletinof MoritaTherapy)的發行工作。此外,森田療法在國內也得到多方面的應用。如伊丹仁朗先生創立的以森田式生活態度為基礎的"崇尚生活價值療法",曾以組織與癌症作鬥爭的患者攀登勃朗峰而聞名。我作為森田療法的一個親身感受者,可以自信地說:它對於那些生性認真、性格內向,因而不擅於對外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非常科學、易於理解,同時又極其具體的人生教科書。對此,我深信不疑。當你讀了森田療法的書籍後,對其內容不能全信也亦無不可。然而,即便你抱著懷疑的態度也需先付之實踐,只要這樣做,定會為其出色的效果而感到驚訝的吧。森田正馬博士曾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出"事實唯真"。我深切地體會到:正因為此,所以其中記錄的都是經過森田博士親身實踐過的、並取得顯著效果的事實。 後記 此次,承"現代書林"的好意,建議我寫一部"主要面向公司職員,如何有效地運用森田理論應付精神緊張的書籍。"我出於讓更多的人了解神經症和森田療法這一願望,便接受了這個建議,撰寫此書。森田療法所說的神經症,決不是指某種特殊的狀態,而是在人的一生中誰都可能出現的心理上煩惱的擴大、凝縮了的產物。森田療法的奠基人森田正馬博士生於高知縣。據說,在他九歲或十歲的時候,曾在附近的寺廟裡見到一張地獄圖,不禁為死的恐怖所驚嚇。在帝國大學(東京大學)醫學系求學期間,因患神經衰弱(神經症)而身心倍受折磨。這在本書中也已提及,此後他作為一名神經科醫生活躍在醫學界的同時,還對西方、東方的諸種精神療法、思想直至民間療法全都進行了研究。博士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曲折,最後終於發現了"神經症(神經質)的真相和療法"。饒有趣味的是:從前有許多人藉助森田療法克服了神經症後,便能很好地理解自古以來的諸多優秀的思想、宗教、禪語等。對此,我也有不少同感。現在,我總算把這本書寫完了。上一本書《克制自我的生活態度》(胡麻書房)的內容和本書論述我的神經症體驗的地方,雖說有些相似,但只是一小部分。另外,我在有些地方,還絮絮叨叨地向並非神經症患者作了有關森田療法實際內容的說明。在這些方面務請鑒諒。總之,假如本書多少有利於生活在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的公司職員"控制心理危機"的話,則將感到無上的喜悅。另外,於本書出版之際,謹向在整理原稿等方面予以鼎力相助的現代書林諸位編職人員和"生活探討會"的山中和己先生,致以深深的謝意。岡本常男1992年秋,於日本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 譯後記 岡本常男先生,1924年生於日本廣島,1958年開設岡本商店,1963年參加尼齊伊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建,歷任該公司董事兼營業部長、商品總部長、董事長兼副總經理。約於1985年前後,他身患嚴重的腸胃神經症,一度甚至連進食都有困難,身心倍受折磨、苦不堪言。後幸遇"森田療法",在短時期內收到奇效,病體獲得全面康復。通過學習"森田療法"的理論並在實踐中予以應用,為他日後在事業上進一步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因為"森田療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醫治神經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指引人生走向成功的一種生活哲學。為此,作為受益者之一的作者岡本先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森田療法"和"森田理論",於1988年7月拿出個人資產設立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用以資助神經症研究和推廣"森田療法"。由於岡本先生及其同仁們的努力,"森田療法"現已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學術界的普遍肯定和積極評價,並正在逐步得到推廣。岡本先生現任尼齊伊股份有限公司顧問、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理事長。本書是岡本先生繼《克制自我的生活態度》(胡麻書房,1989年出版,中文譯本於199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之後的又一部專著。全書以作者個人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素材,講述了公司職員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應如何應用"森田療法"克服種種心理障礙,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加深對"森田理論"的理解,使之真正成為有益於人生的生活哲學等問題。同時,作者還注意從理論上加以闡釋和分析,並佐以實例,力求深入淺出,於平凡事實中引出耐人尋味的哲理。岡本先生傾注於本書的肺腑之言,對當今中國的企業家及公司工作人員解除心神困擾,極富啟迪和教益。本書根據日本"現代書林"1993年第一版《順應自然的生存哲學》(本書原名為《心危機管理術》)譯出。書中的前言、引言、結束語、後記等由潘金生譯,正文為潘鈞所譯。後由潘金生校定全文。腳註為譯者所加。原書後的附錄"參考文獻",譯本從略。由於譯者水平有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本書的出版得到"精神保健岡本紀念財團"專務理事松田伸助先生、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賈惠萱先生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於此一併表示感謝。 譯者1993年l0月於北京大學.推薦閱讀:
※23歲沒有任何經驗,沒有方向,怎麼生存?
※十大星女郎的生存現狀大揭密
※盡情打喪屍的FPS遊戲,末世4人組險境求生
※一切都好像只是為了生存似的,每天的生活為什麼會變成一種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