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曾經黃梅戲有多火嗎?為什麼今天的黃梅戲由盛而衰了?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該劇還曾二度被攝製成電影,轟動海內外。一批新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目如《女駙馬》、《打豬草》、《火燒紫雲閣》等陸續上演。這一時期黃梅戲還影響到不少外省地區,如湖北、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區也相繼成立了黃梅戲劇團。香港、澳門還出現了用普通話和粵語演唱的黃梅戲。
解放後的幾十年黃梅戲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除了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出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可惜時至今日,黃梅戲風光不再,人才方面已經很難出現名家,而作品也多是小成本的炒冷飯之作,出不了一鳴驚人的優秀作品。
為什麼沒落了?在此不敢妄言,止隨便說說。黃梅戲自嚴鳳英冤死、馬蘭隱退之後,人才凋零,一蹶不振。戲曲有戲曲的審美原則和規律。戲曲只能是在繼承傳統的程式化戲曲語言的基礎之上才能考慮新的元素的引進。所有的藝術改革都必須有個度。現在的新戲不倫不類,噁心至極,只是旋律稍像黃梅戲而已。老人們都不願意看了,何況年輕觀眾。
而安徽尤其是黃梅戲的主陣地安慶,因為體制和經濟原因,根本留不住人才,大部分都跑去了江浙滬一帶去了。另外,沒有創新能力沒有關係,不能為了創新而去創新,亂創新的話,還不如就把那幾齣傳統的戲做瓷實了,演出來照樣精彩。
推薦閱讀:
※關於職場性騷擾,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我只想知道 你好不好
※10大招財風水寶物 效果誰用誰知道!
※我把身體給了他 卻連男友住哪都不知道 - 婚姻家庭 - 愛的光環下
※詩仙詩佛詩鬼詩魔……唐代詩人的有趣稱號,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