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隋煬帝時開鑿的嗎

京杭大運河是隋煬帝時開鑿的嗎

清光緒初年繪製

倪方六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全名「京杭大運河」,縱貫中國東部地區,對隋唐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而又微妙的影響。然而,其「最早」的開鑿時間並不是從隋煬帝時才開始的,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已從江蘇揚州至淮安之間開鑿了一條長達 197 公里的人運河「邗溝」……誰是最早提出開鑿大運河設想的人?《魏書·李沖傳》記載北魏孝文帝意欲南伐「從此通渠於洛」大運河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人工河。但若溯其「最早」,顯然不可能是從隋朝開始。有正式紀年的開鑿時間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十年,即公元前486年,當時出於北進中原、稱霸天下的目的,吳王夫差從江蘇揚州至淮安之間開鑿了一條長達197公里的人工運河,此即溝通江淮的「邗溝」。邗溝,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人工河。從這點來說,吳王夫差可以看作是大運河的最早開鑿者。但是,真正提出「大運河」設想的「設計師」,應該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是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鮮卑人建立起來的北方政權,都城洛陽。在拓跋宏當皇帝後,大力改革,從方方面面「漢化」鮮卑,甚至連姓都改為漢姓「元」,史書上又稱拓跋宏為元宏就是這個原因。鮮卑雖然是馬上民族,但在孝文帝主政後相當重視水上交通。作為一名政治家,孝文帝意欲消滅南朝,完成統一版圖。然而,要實現「南下」這一遠大戰略,離不開水路交通,孝文帝的「大運河設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魏書·李沖傳》記載:「高祖自鄴還京,泛舟洪池,乃從容謂沖曰:朕欲從此通渠於洛,南伐之日,何容不從此入洛,從洛入河,從河入汴,從汴入清,以至於淮。」孝文帝將此視為「軍國之大計」,工程很快上馬,「若須二萬人以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漸修之。」第二年,當洛水和谷水溝通的時候,孝文帝還親臨視察,以示重視。遺憾的是,因時局不穩,朝廷財力不夠,孝文帝的開鑿計劃擱淺,這一「任務」留給了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的隋朝。隋朝到底於何時開鑿的大運河?事實上,孝文帝的「大運河」設想頂多算是「中段工程」,離目前的北自北京、南到杭州的大運河體系相差很大。大運河只能由一個統一的、國家財力相對充足的王朝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隋朝開鑿大運河成了歷史的必然。一般認為,隋朝大運河開鑿於大業元年,即隋煬帝楊廣當皇帝的公元605年。實際上,從《隋書·高帝紀》記載來看,其「開河計劃」最早是在隋文帝楊堅時代,隋煬帝只是在繼續實施而已。隋定都長安,但當時的現實是,關中平原所產糧食根本不夠京城的消費,要靠關東運入。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關內飢也」,京城對關東及東南地區的物資需求更強勁,隋文帝遂命令宇文愷、郭衍開鑿漕運,此即隋建國後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廣通渠」,後因避諱隋文帝名,改為「永通渠」。從開鑿廣通渠嘗到甜頭的隋文帝,出於漕運和「滅陳」的雙重需要,在統一全國前兩年,即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曾命令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 「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山陽瀆」即是對吳王夫差所鑿古邗溝的重新修整疏導。楊廣繼位後,旋即著手營建東都洛陽,與之相配套的「超級工程」大運河開鑿計劃開始全面實施。隋煬帝繼位後首先開鑿了中原通向江淮的紐帶工程「通濟渠」,這也是隋煬帝時代最早開鑿的一條運河。從大業元年三月動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到當年八月,通濟渠就全線完工,堪稱奇蹟。到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先後重開山陽瀆、開鑿永濟渠、重開江南河,把中原與江淮地區緊密聯繫了起來,形成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長安,北抵河北薊城,南達杭州,全長2700多公里的龐大運河體系,為宋元以後的「京杭大運河」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大家把隋煬帝視為「大運河開鑿第一人」的最重要原因。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於何種動機?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目前,主要有「交通說」、「經濟說」、「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從這些說法來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完全是出於國家長遠戰略利益和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富國強民的考慮。但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游。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游」。明末袁於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游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並也。」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游幸」的需要,即所謂「出於君王游幸之私意」。在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著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遊去了。隋煬帝先後巡遊了三次,最後就死在揚州。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台復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崑崙水別流。」顯然,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出於「私意」既不公正也不客觀。可是,為何民間會對隋煬帝的評價這麼差?這主要是緣於開鑿大運河和後期「龍舟巡幸」勞民傷財過甚,民眾苦不堪言所導致的「民怨」。據韓偓《開河記》記載,當時隋煬帝「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最後徵到民工360萬人,但開鑿到今天徐州境內時,民工已死了150萬人,「下寨之處,死屍滿野」。加上後來的「巡幸江南」大操大辦,隋煬帝自然為天下人所痛恨,巴不得楊廣早死,隋早亡。開鑿大運河動了隋朝「地氣」?唐代學者皮日休認為「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對於隋朝開鑿大運河,民間還有一種更為玄乎的說法,稱隋煬帝出於「鑿穿王氣」的考慮。古代帝王都迷信,隋朝是剛結束南北分裂不久的統一王朝,隋朝皇帝更忌諱他地有「王氣」。當時一位叫耿純臣的人發現了他地「王氣」。《開河記》開篇即稱,「睢陽有王氣出,占天耿純臣奏後五百年當有天子興。」於是,楊廣的小舅子、諫議大夫蕭懷靜聽風就是雨,提出了一個「破王氣」方案:「於大梁起首開掘,西自河陰,引孟津水入,東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間地不過千里,況於睢陽境內過,一則路達廣陵,二則鑿穿王氣。」隋煬帝信以為真,遂開鑿了大運河。明代齊東野人撰寫的演義小說《隋煬帝艷史》中描寫的「耿純臣奏天子氣,蕭懷靜獻開河謀」,說的就是這事;民間大罵蕭懷靜也是緣於此事。所謂「王氣」,又稱「地氣」、「天子氣」,這種說法在今天看來極為荒誕,但古人深信不疑。隋文帝楊堅為滅南朝王氣,將陳都城建康(今南京)毀為菜地。所以,繼承了隋文帝治國理念的隋煬帝,不可能不迷信「天子氣」這套虛幻的理論。而且,從歷史上看,隋煬帝並不是通過開鑿河渠「泄地氣」的第一人,秦始皇嬴政當年就曾在金陵「鑿方山、斷長隴、引淮水」,開鑿河道,以泄東南「天子氣」,形成了今南京市區著名的景觀河「秦淮河」。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後,民間很快就傳出了「河不利隋」的傳言,認為在全國境內開河反而動了隋朝楊姓的「地氣」,讓隋之國運「江河日下」,不要說500年了,連50年都沒有,僅歷37年隋朝就被唐朝取代了。顯然,這是一種「附會」之說,開鑿大運河耗盡了隋的國力、財力、民力才是不爭的事實。據《隋書》等史料記載,國家承平日久,「戶口益多,府庫盈溢」。隋文帝末年,國庫能夠隋王朝吃60年,即《貞觀政要》中所說有「計天下儲積,得供王六十」一說。大運河從公元605年開鑿,到610元完工,僅6年時間就將隋文帝時可吃60年的家底全耗光了。此外,再加上在上大運河貫通後,隋煬帝加速對外擴張,東征高麗,讓本已元氣大傷的隋王朝雪上加霜,這些才是隋王朝快速滅亡的真正原因。晚唐學者皮日休認為,大運河「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但同時他也肯定了隋煬帝的歷史功績,其在《汴河懷古》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繫。
推薦閱讀:

五陵豪傑今何在?——尋根大運河.11月25日
中企承建尼加拉瓜運河開工推遲一年
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大運河
宅運河洛日課卦例精選

TAG:隋煬帝 | 運河 | 京杭大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