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安法師-《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之二

明安法師-《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之三  明安法師-《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之一

明安法師-《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之二  

2011-08-05 07:53:33|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第五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在上一講我們把十善業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我們來看「歸信三寶」!這是講大婆羅門無垢妙光長者是三寶弟子。「歸」是皈依,歸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三寶」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寶。入佛門的第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皈依了三寶,那就是佛門弟子;如果沒有皈依,那我們還是在佛門外。說到皈依,很多人以為自己很清楚了,實際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僅僅是只舉行個皈依儀式,拿個皈依證而已。當然,皈依的儀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三皈依的意義,做到三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下面我們就把三寶做一個介紹: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法」的梵語是「達摩」,有兩個意思:一是任持自性義,保持本體自性的不變;二是軌生物解義,是說法能規範人倫,人對事物能產生理解,全都是依據於法。「法」又分為「教法」與「證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說的一切經典;「證法」就是指我們如法修行所得到證悟,不僅是證果,乃至於我們內心能生起一念的出離心、慈悲心等都算「證法」。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翻成中文為和合眾、和合僧。「眾」是指四人以上,能夠做僧法羯磨的團體,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和合」又分為「事和」與「理和」。所謂的「事和」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說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稱為「僧」,否則人再多不能稱為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證一個寂滅涅槃之理,所證的境界完全一樣。

  在《南山律》上把三寶分為四種: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印光大師在講三皈依的時候,分為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兩種。只是分法不一樣,其實還是一回事。一體三寶、理體三寶都是從自性上說的,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自性三寶。《南山律》:上化相三寶,是指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佛寶」;所說四聖諦法是「法寶」;最初得度的五比丘為「僧寶」。住持三寶,是指佛滅度後,佛像為「佛寶」;經典為「法寶」;剃髮染衣的出家人為「僧寶」。而印光大師是總說「住持三寶」,佛世之三寶,佛後之三寶。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再來看自性三寶,印光大師說:「佛者覺悟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規範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僧者清凈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凈無染之凈行也。」

  在戒經上就提到,只要我們真正的受持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時時刻刻保護我們。《彌勒下生經》中也說,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三會說法,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皆得阿羅漢;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他們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遺留的弟子。「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法。來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持守好三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最遲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都可以得度!

  我們知道了三皈依和三皈依的利益,還得要做到三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樣做呢?首先,我們自己得要發真誠心皈依三寶。如果自己不發心,只是辦一個皈依證,這樣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個如法的出家師父為你受皈依,如果他的三皈依都不清凈,又怎麼能為你受三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專心緣念三寶等等,這樣才能得到三皈戒體。受三皈依以後要好好的護持三皈依:自皈依佛,盡形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邪眾。現在有很多的人學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後,不是佛教的觀念,總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麼仙神之類的,這樣你的三皈依都不清凈了,你還以為自己是佛弟子呢。這樣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護持三皈戒體啊。

  受了三皈依後,要懂得恭敬三寶!現在有很多的在家居士學佛,看不起出家人,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他們開口就是談自性三寶覺、正、凈。我們要清楚,如果連事相上簡單的都做不到,談自性三寶只是空談而已!一定要在事相上也做到!

  如何恭敬「佛寶」呢?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所有的佛像,不論是畫像也好,木雕銅製的也好,都要當成真佛一樣來恭敬。在《皈敬儀》當中就提到,金木土石雖然是無情之物,因為用在塑造佛像的緣故,所以恭敬的人就會獲得無窮的福報,毀謗的人就會得到無量的罪過。佛入滅以後,佛像也是度化眾生的殊勝對境。佛降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命終升到忉利天。佛成道後,想要報答母親的恩德,所以上升忉利天,一夏九旬,為母親說法。在《造像經》上說:當時優填王想念佛陀,讓目犍連帶領三十二個工匠,上升忉利天,以旃檀香木各刻如來一相,往返三次才圓滿。佛講法完,從忉利天下來,優填王帶著佛像來見佛。佛像自行七步,前往迎佛。佛即為摩頂授記云:「汝於來世,廣做佛事。」並告誡諸比丘說:「我滅度後,造立形象應一一如真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乃至幡花供養,皆於來世得念佛三昧,具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體。」在《法華經》上也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由此可知,恭敬供養佛像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像大迦葉尊者,在過去生曾做打金匠。因為看到佛像的金身有一點脫落,就發心集錢修補,以此功德,九十一劫升到天上享天福。天福受盡,下生人間,有莊嚴金黃色身,見佛聞法,證得聖果。阿那律尊者,在過去迦葉佛時,曾做賊到寺院偷東西。因為佛前的燈太暗,所以用劍挑一挑,燈亮起來。他看到佛的相好時,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由於這一念歡喜種下善根。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見佛聞法證得阿羅漢果,天眼第一。還有南朝的梁武帝,前世曾是砍柴的樵夫,因為下雨到寺院避雨,看到屋頂漏雨滴在佛像上,於是用斗笠為佛像遮雨,所以感得皇帝的果報,並且也能聽聞佛法。這樣的公案有很多!

  作為三寶弟子,不知道恭敬佛像是不對的。有佛像的地方,不可嬉笑玩耍,或躺卧踞坐,要小心謹慎,恪守威儀;不可以裸身及穿短褲在佛前行走;不可以拿著溺器(尿桶)在佛前經過;不可以對著佛像抽煙喝酒殺生吃肉等。家中佛堂一定要莊嚴整潔,不可以亂七八糟。如果有多餘的房間,最好有專門一間作為佛堂;若沒有,一定要安放在合適的位置,不方便時,最好有乾淨的布簾遮蓋佛像,若是紙像最好裝裱相框。每天早上,刷牙洗臉洗手後,上香供佛,香一支、三支都可以。拜佛時要恭恭敬敬,不要圖快圖多;若供水,每天早上要換一次;若供燈,盡量不要讓它熄滅;供佛的花如果枯萎了要及時更換;供佛的水果一定要先洗乾淨先供佛,現在有很多人,水果供佛時不洗,供後自己吃時才洗,這不恭敬。供品隨份隨力就好,如果條件不允許,少供一些也可以的。要用新凈之物,人用過的最好不要拿來供佛。供佛的東西水果飯菜都可以,但菜里不要加五辛(蒜、蔥、興渠、韭、薤等);不要用酒、肉、煙供佛;供佛的瓜果、飯菜,應該在日中(日影正中)前供養,因為佛制有「過午不食「,現在一般十一點前供養是不會超過日中的,下午晚上不要供瓜果、飯菜,否則不如法,香下午晚上可以上;打掃佛像的毛巾、盆等最好是專用的。其實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佛的受用物、供佛物怎樣處理等,在這裡我們只能簡單的說說,大家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要懂得戒律。很多人連這些基本的行法都不懂,還口口聲聲談自性覺正凈,藐視出家人,真是愚痴狂妄!

  下面談恭敬「法寶」,「法」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的諸佛都是從法而出生,所以一切諸佛都恭敬法寶,更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呢,所以我們對於法寶一定要竭誠盡敬!

  讀經看經書時,必須洗手漱口乾凈,衣服整齊,端坐,威儀嚴肅才可以,藕益大師說: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捧經不可以用一隻手,應該雙手拿經書;經書不要放在低於下身處,隨身攜帶的小本經書要正放在上衣口袋裡;不能手拿經書甩來甩去;拿經書不能向人頂禮,雙手捧經書舉與眉齊就可以;經書要保持整潔乾淨,不可以折角,不要亂塗亂畫,經書上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寫在紙上;人離開時經書必須和攏;大小便後,要洗手才能拿經書;小乘經典不能放在大乘經上,世俗書籍和一些物件不可以放在經書上;經書上有灰,不可以用嘴吹,要用專用的乾淨毛巾或者紙巾搽乾淨。現在流通的光碟、錄音法寶有很多,也要恭敬!要端坐專心聽法,不可躺在床上看光碟聽錄音;不可以邊嗑瓜子邊看光碟;有隨身攜帶的影像設備聽經也要保持恭敬心等等。

  經書若有破損,應盡量修補好,不可以隨便焚化,《戒本疏》云:「有人無識,燒毀破經,言我今火凈,認為得福,此全無根據。」按戒律說,破損經典應該放在殘經塔或者乾淨處供養,因為佛在過去生曾為半偈捨身:釋迦牟尼成佛前曾在雪山苦行修菩薩道,名為雪山大士。大士一直堅持著苦修。佛教的護法神帝釋天見狀,就變成了羅剎,樣子非常可怕,去試探大士的道心。羅剎來到雪山,在距離大士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用非常清雅的聲音宣說過去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聽了這半偈後,非常歡喜。他一點也不懼怕羅剎的猙獰長相,來到羅剎面前說:「這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的無上大道啊,你是從哪裡聽說的,你如果能為我說完這首偈子,我願意終身作你的弟子!」羅剎回答說:「你這僅僅只是考慮到你自己。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如今快餓得不行了,實在不能給你說了。」大士問:「你要吃些什麼東西啊?」羅剎說:「我只喜歡吃新鮮的人肉,喝人的熱血。」大士說:「你只要說完半偈,我願意用此身供養您。」羅剎再次問:「你真的能為了半偈而犧牲人人貪愛的肉身?」大士堅定地說:「犧牲脆弱的肉身,換取堅固的法身,我決心已定!」羅剎點了點頭:「既然這樣,我就為你宣說其餘的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士聽聞此偈,深思其中的深義,在岩石、牆璧等上,到處書寫此偈。然後爬上高樹,從上面跳下來供養羅剎。羅剎暗自讚歎,當即恢復了帝釋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這時帝釋天、大梵天王等,都紛紛向大士頂禮。佛說:「善男子,如我昔為半偈故,捨棄此身。以是因緣,便得超越十二劫,在彌勒之前成佛。善男子,我得無量功德,都是由於供養如來正法故。」佛曾為半偈捨身,所以我們是不能隨便燒掉破損的經書的。弘一法師也講:「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印光大師說:「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諾那祖師也說:「不能用之經咒即行焚燒,再將灰送到河中,普度水族眾生。」由此可知,經書破損,一定要盡量修補好;實在不能修好的,應恭敬焚化,但要注意,最好有一個專門的盆或器具盛灰,不能讓灰四處飛揚。但現在有些人,經書佛像破損一點,還能修補好的,他不修補就隨便焚化了,實在是罪過,在《四分律》說是逆罪,等同殺父母,我們要注意啊!

  我們還要對講法的法師恭敬。因為佛在世時,有佛講法;佛滅度後,有講經的法師替補佛處。所以對法師也要恭敬。聽法時不要瞌睡雜話,左右顧視,應當正心端坐,仔細聆聽佛法。在正式的講法儀軌中,有請法師,禮拜法師,送法師等,這都是恭敬心啊。敬法還有很多呢,我們就簡單講這些。

  恭敬「僧寶」,前面已經講過「僧」的意思。在這裡我們主要講的就是恭敬出家人。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僧團當中有些不太好的現象,但是皈依的在家居士,也不可以自以為是,看不起出家人。你若沒有恭敬心,三皈依都不清凈。不僅如此,佛也講過:「任何眾生,若對身著袈裟的比丘生噁心,就是對三世諸佛、緣覺、阿羅漢生噁心。於三世聖者生噁心,必將成熟無量的罪業和果報。」所以,我們對於有德行的出家人要恭敬,沒有修行的也要恭敬,《行事鈔》云:「若見僧中有非法事,不得譏嫌呵責;若出言呵責,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看到好的有德行的出家眾可以多親近,對自己的道業很有幫助;見到了不好的,遠離就好,要善護口業,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不要因此影響自己。凡剃髮披袈裟者,都是佛的弟子。在家人看到,都應當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即使是一個不太如法的出家人,由於他的形象是三寶形象,你恭敬都能獲得無邊福報。在《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就有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安慧獅子,遍體金色、光潔閃亮,它經常以水果、樹葉為食,從不損害任何眾生,對出家人尤為恭敬。有一獵人妄圖殺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獻與國王后能免除自身貧窮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著袈裟,偽裝成僧人,手持弓箭來到獅子面前,並最終趁它熟睡時向其射出一隻毒箭。獅子驚醒後本欲追趕獵人,但見他身著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著三世諸佛勝幢袈裟,若將其損害,則如已對三世諸佛生起噁心。於是它便放棄了追殺獵人之意。毒箭毒性隨後發作,當獅子生命垂危之際,它口中自然發出:「呀啦啦瓦夏薩梭哈」之音。時大地震動猶如翻天覆地一般,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目睹獵人殺害獅子相菩薩後,均降下天人花雨供養獅子屍體。而獵人則將安慧金色皮膚剝下,到國王面前試圖索取獎勵。國王則想到:古代論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為金色,則都為大菩薩。既如此,我為何還要獎勵眼前這位屠夫?對他獎賞,與對大菩薩生殺心又有何種區別?國王心意已定,就拒絕了獵人賞賜之祈求。但獵人再三懇請,國王最後便送與他些微財物。國王又問他:「你殺害獅子之時,有無現出種種瑞相?」獵人恬不知恥回答說:「當時獅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時開始震動,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也降下花雨。」國王聞聽之後,內心非常不悅,他對獅子立即生起信心。隨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們尋問這八字內涵,但無一人知曉。此時於一寂靜地住有一具智夏瑪仙人,當國王問到他時,他解釋說:「『呀啦啦』意謂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脫生死;而『瓦夏薩』則指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之人,全都具足聖者相,已接近獲得佛果;『梭哈』則言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間眾生均應對之恭敬承侍。」國王聽罷頓生歡喜,他集中起八萬四千小國民眾,將金色獅子皮放於七寶馬車上令大家恭敬禮拜。眾人皆用香花供養,並頂禮承侍,還將獅子皮置於金篋中,為之專門建造佛塔,有很多眾生最後都依之轉生天界。釋迦牟尼佛變為獅子時,對身著袈裟之人無不生起堅定信心。以此緣故,他於十萬劫中都轉生為轉輪王,賜與眾生安樂,自己亦積累下廣大福德。國王也因供養獅子皮功德,而於十萬劫中享受人天福報。當時之國王即為後來之彌勒菩薩;當時之夏瑪仙人即為後來之舍利子;當時之獵人即為後來之提婆達多。」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對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更何況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應當如何恭敬呢?見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話,就要頂禮;不方便時,至少也要合掌彎身九十度問訊。出家人誦經、修行時,剃髮,吃飯,刷牙等等不方便時就不要強行頂禮問訊了。問出家人的法名時要如法:「請問師父上下」,不能問「師父,你姓什麼」;不要直接稱呼出家人的法名,應稱某某師;有事要進出家師父的房間,進門要先敲門三下;出家人站立時,在家居士不要坐;女眾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見出家人,要樸素大方就好;單獨女眾不要進男眾出家師父房間;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說出家人的過失;若念佛、走路時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廣說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師說:「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還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些道理大家都聽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夠明白,要好好修行開悟後,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三寶!這是講「歸信三寶」!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細」是智慧,這兩句是讚歎無垢妙光長者是「悲智雙運」的菩薩根性。我們學佛,不僅要有慈悲心,而且還要有智慧,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如果我們的慈悲沒有智慧攝持,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比如父母疼愛孩子,不懂得教導,那真是「愛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學佛也是這樣啊,要幫助眾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學佛,可以先談談如何種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導他走解脫路;剛開始你滿腔熱忱,要解脫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對,你也很慈悲,但對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誹謗,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的四攝法等等,要觀機逗教,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體會!

  「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一句是很重要的!這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內心恆常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滿他們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間短暫的安樂(如健康、聰明、富貴等)和出世間究竟成佛的安樂。佛法常說「感應道交」,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應的才是佛菩薩的加持。這一句「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是能感之心,因為無垢妙光長者有這樣的心,才能感得佛講能圓滿一切眾生善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就是「應」!

  「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要成就佛果,那麼佛果的因就是發菩提心,在《毗盧遮那成佛經》上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無垢妙光長者不發菩提心,也不能感應佛講成佛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簡單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眾生,使他們脫離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而且還要落實在修行當中,要廣行六度、四攝等利益眾生的行為。「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見」,是佛菩薩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鮮國凈宗大德元曉法師在所著的《無量壽經宗要》裡面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隨事發心,也稱緣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順理髮心,也就是緣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們沒有證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發起來,所以稱「世俗」。而「勝義菩提心」得需要證悟空性大徹大悟才可以,所以稱「勝義」。元曉法師在解釋順理髮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講:「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就是說,要信解一切諸法,都如同虛幻的夢一樣,不落空有兩邊,離開一切的言說思慮,從這樣的見解當中,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廣大心。雖然自性當中沒有煩惱善法可言,但還是斷煩惱修善法,像《金剛經》上:「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勝義菩提心!所以勝義菩提心需要證悟空性才可以發起來,我們一般凡夫所發的都是世俗菩提心。雖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內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廣度眾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無法衡量。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其它的論典中都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將幾天中做買賣攢得的收入供養母親。在他即將啟程去海島取寶時,母親勸他不要去,他斷然不聽。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說此不吉利的話。」同時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以此業報在海上船隻毀壞,他獨自一人幸免於難,到處漂泊,因以往供養母親幾次銀幣之業而於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又被業風驅趕到了南方一處(就是地獄),他走進一座三層門的鐵室內,看到那兒有一個人的頭上旋繞著一巨大燃火的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匝哦之女問:「你造了什麼業而落到這種下場的?」那人說:「我因曾損害過我的母親而感受此果報。」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損害了母親。瞬間鐵輪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感受了無量痛苦。這時他心裡想:「世界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們一定也在受業報苦,願他們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承擔吧,願他們都獲得安樂!」在他發心的當下,地獄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轉生到兜率天(也有說忉利天)。匝哦之女僅僅是生起一念的願代他們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況我們生起希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對境比匝哦之女要廣大)都成佛的心呢!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頭也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龍樹菩薩也講:「若人一剎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當然,佛是遍知者,這樣講是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廣大無邊。像匝哦之女類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說明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很多人學佛,只注重誦經、拜佛,你問他為什麼誦經呢,他說為了孩子考學順利等等,不懂得發菩提心。如果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夠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那麼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要會學佛啊!

  「大富豐饒」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家中資財豐足。「富饒」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資財,二是德行。無垢妙光不僅資財富有,而且「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恆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這些都是德行的富饒。我們一般人只注重資財,而不注重德行。一個人若無德行,錢財再多也是貧窮之人;若有德行,身貧也是富有之人,所謂「有道真富貴」,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說:「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尤其我們今天學佛了,要像諾那祖師說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結結賬,自己看看,我這一年的修持結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儒家孔子也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斷的增加,那我們就是「大富豐饒」!今天我們能值遇此經,信受修持也是「大富豐饒」!

  再看下面的經文:「時婆羅門無垢妙光從座而起,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瓔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

  「從座而起」表明無垢妙光在座,現在想請佛應供,所以從座位上起立。「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瓔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表無垢妙光請佛的恭敬之心。「繞佛七匝」,印光大師開示說:「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於佛也。」所以,我們不論是繞佛還是繞塔,都要按順時針方向繞,不可以逆時針繞。繞佛是表示對佛的恭敬,表示隨順於佛。在其它的經典當中我們也可以常看到有人繞佛。繞佛一般是三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環繞一周的意思。《三千威儀經》中提到繞塔的方法,我們繞佛也要如此。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踩到蟲子;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隨地吐痰;五不得與人閑言雜話。低頭視地是顯示出我們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蟲子是我們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顧視是去掉我們的散亂之心;不能隨地吐痰,是要我們遠離污染佛門凈地的過失;不能與人閑言雜話是要我們遠離憒鬧的過失。我們繞佛時還要緣念三寶的功德,要發度一切眾生的心等等。繞佛的好處非常多,我們寺院當中一般早晚課都要繞佛,邊繞佛邊念佛可以去掉昏沉,對身體也是非常好的。不僅如此,繞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議,這個在很多經論當中都有提到,我們若能繞佛,則能消無量的業障,增無量的福慧,將來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眾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瓔珞、珠鬘,持覆佛上」這是持眾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諸佛的十號之一,十號具足,種種功德具足,為世所尊,所以稱「世尊」,在這裡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無價」下面是妙衣、瓔珞、珠鬘,不僅妙衣「無價」,瓔珞、珠鬘也是「無價」,這是說無垢妙光供養的供具都是價值很高的。另外「無價」是說明無垢妙光長者的恭敬心無價。世間的物品可以用錢買到,但對三寶的信心與恭敬心卻是難以用錢來衡量的。我們沒有太多的資財供佛,若能以極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這樣的供養也是「無價」的,所得的福報也不可思議,這樣的公案很多,所以說「福田*心耕」。「瓔珞」是印度人的一種裝飾品,佩在頭上或掛在頸項上的叫「瓔」,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緻的玉石編製貫串而成,不過它的貴*和等級,還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來區別。我們看到很多佛菩薩像上也以瓔珞裝飾,這是佛菩薩恆順眾生的一種身相。「珠鬘」就是用寶珠串起來的裝飾品。

  另外我們要知道,這些供佛的「香華」「妙衣」「瓔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質就不一樣了。佛物有四種差別:佛受用物;施屬佛物;供養佛物;獻佛物。「香華」是供養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寶梁經》上說:「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應恭敬供養如塔,乃至風吹雨爛。不得貿易,不得它用,應供養。」「瓔珞」「珠鬘」若經過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屬佛物。至於四種佛物的如何處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們就不多說了。現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樣處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辦錯事。我們學佛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我們不懂的還多呢!

  「頂禮雙足」這是對佛行五體投地禮,兩手、兩膝和頭都著地禮佛。人最高的是頭,最低是足。今以頭頂禮佛之雙足,代表恭敬到了極點。禮佛的方法與功德我們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說。「卻住一面」,禮佛完畢,站在佛的一邊,由經文我們都可以看出來,無垢妙光一舉一動都很如法,我們要隨學啊。【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這是請佛與大眾同受供養,非請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時間是「明日晨朝」;地點是「至我宅中」。「唯願世尊與諸大眾」說明無垢妙光不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眾,我們要學習無垢妙光的「廣修供養「,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所請的人,時間,地點都講的很清楚,表明無垢妙光早有供養之意,並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經文可以看到。

  「爾時世尊,默然許之」。佛沒有講話,我們要知道,佛是究竟圓滿的聖者,一舉一動都有無量的密意在裡面,不像我們凡夫很多行為自己都不清楚。佛講話也是說法,不講話也是說法,就如同佛拈花迦葉微笑,彼此之間沒有言說,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這裡佛不講話,只是「默然許之」,表明佛印可無垢妙光的恭敬祈請,也表寶篋印經法已在佛心懷,有待機緣成熟方才宣說!

  再看下面經文:【時婆羅門知佛受請,遽還所住,即於夜間,廣辦餚膳,百味飲食,洒掃殿宇,張施幡蓋。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眾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

  無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請,回到家中,在夜間就準備供佛的事宜。「即於夜間」說明所請之眾人說很多,恐次日明晨準備不及時,所以夜間「廣辦餚膳,百味飲食」。佛住世時,出家大眾只接受四事供養:卧具、衣服、飲食、醫藥。卧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體避寒;飲食可以維持色身的氣力;醫藥可以於生病時治病。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於錢財,佛有戒律規定,不允許出家人拿錢,怕增加貪心,妨礙道業等。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從氣候、風俗習慣上都與當時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師大德根據佛法和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就建立了我們中國的叢林制度,這個我們要清楚。「洒掃殿宇,張施幡蓋」這是為佛的到來布置環境,打掃殿宇的衛生,起立幢幡寶蓋以迎接佛應供講法。處處可見恭敬之心。【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眾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這是無垢妙光與起家親眷屬持香華與伎樂來迎佛。「與諸眷屬」可見無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三寶,是佛化家庭。我們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緣才相聚一起,至於以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來世怎麼樣就不好說了;若能一家人都學佛,今世不僅是親眷屬,也是法眷屬,將來同生西方,同成佛道,豈不是很好嗎!所以我們不僅要自己學佛,也要勸家人學佛。現在為什麼我們學佛,有家人反對呢?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如果我們真的學明白了,能像菩薩一樣行四攝法,家人一定會很歡喜的,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反對我們,我們要檢點自己才對!「及諸伎樂」,伎樂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像我國的樂舞。只要我們心恭敬,音樂舞蹈都可以供養佛,但供養的音樂舞蹈要健康清凈才好。比如梵唄、金剛舞都可以供佛;現在有些流行音調的佛曲很好聽,很多人就是聽到這些歌曲而入佛門的,所以我們要利益眾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樂光碟等,像這些健康清凈的音樂都可以供佛。「時至,願垂降臨。」無垢妙光到達佛處,請佛如時應供;「願垂降臨」表明佛在無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養,給眾生廣種福田的機會!

  再看經文:【爾時,世尊軟語安慰彼婆羅門無垢妙光,遍告大眾宣言:「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為欲令彼獲大利故。」】「爾時」是無垢妙光請佛垂降臨時;「軟語」是慈悲柔軟的語言,也就是菩薩四攝法中的「愛語」,眾生聽到佛的愛語之後,都會非常歡喜,所以稱「安慰」。「遍告大眾」,因為昨日無垢妙光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佛為主,由佛遍告大眾最好。「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為欲令彼獲大利故。」三寶是殊勝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養是給眾生種福的好機會,能令眾生得到無邊的福報,所以說「為欲令彼獲大利故。」這樣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貧窮老婢女供養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葉尊者接受貧窮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門中種福,不僅能得到人天福報,也可以因此種下解脫成佛的種子。一般在世間修福,福有可能報完就沒有了,但供養三寶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會耗盡,因為對境是三寶,我們必定會因供養三寶而解脫成佛的。

  【於時,世尊即從座起,才起座已,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悉皆警覺,然後趣道。】佛遍告大眾以後,「即從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廣利人天,所以從座而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我們講過佛的一舉一動都有密意,現在從周身放光代表什麼呢?佛放光也是要利益眾生,一般佛從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眾生,其它一些經典都有記載,我們現在引用善導大師《觀經四貼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隨身出處,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獄道;若光從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從陰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從臍出,照益修羅道;光從心出,照益於人道;若光從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從眉間出,照益大乘人】。佛從全身放光,「照觸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眾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將要宣說的寶篋印經能利益一切眾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種種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說的寶篋印經總攝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覺」,我們看到這一段也要警覺到今日佛將宣說無上大法!

  繼續看經文:【時婆羅門以恭敬心,持妙香華,與諸眷屬及天龍八部、釋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來。】這是說婆羅門無垢妙光,持美妙的香華,和家親眷屬,天龍八部,釋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應供。「釋梵四王」就是指帝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釋,在彌陀經上稱「釋提桓因」,就是民間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釋住在中間的善法堂天,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過去很久以前,有迦葉佛出世。迦葉佛入滅後,當時有一個很貧窮的女子,四處乞食為生。有一天,她經過一座寺院,看到迦葉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剝落了,於是發心為佛像裝金。可她也沒有什麼錢怎麼辦呢?後來又有與她一起的三十二個女子共同發心,終於把佛像修補好了。她們以此功德,命終後上升忉利天。這個女子就是後來的帝釋,其它三十二人就是其它三十二天的天主。帝釋也是佛教的護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大梵天的天主(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護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就有大梵天王來請佛說法度眾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天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都是佛教的護法。我們進寺院天王殿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形象也有表法的意義。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他手裡拿著琵琶,琵琶的弦若緊了很容易斷,鬆了又沒有聲音,這是告訴我們要走中道。修行也要這樣,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南方增長天王表示我們要求進步,手裡拿的寶劍是代表智慧,我們要求智慧,學佛也是如此。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表示我們要廣學多聞,西方廣目天王手裡拿的龍還有珠子,龍代表變化,告訴我們要掌握變化,珠子代表我們要掌握不變的原則;北方多聞天王拿的傘。表示我們要防止污染。這些表法的義趣不僅與我們的修行有關,也與我們的生活有關,所以我們要明白啊!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六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來繼續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請看經文:【爾時世尊前路不遠,中至一園,名曰豐財。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狀若土堆。爾時世尊逕往塔所】。這是講佛在應供的路上,到了豐財園。一般情況下,佛都是在接受施主的供養後才講法,今天在應供的路上至豐財園就宣說了寶篋印經法,此經的興起因緣很特別,表明此法殊勝無比,救眾生苦難最急,所以佛在應供的路上就宣說了此法!這一段經文從字面上簡單的解釋為:【釋迦牟尼佛在往前走不遠的地方,到了一座名叫豐財的園;在豐財園當中,有一座古老朽壞的塔,塔已經摧壞崩倒了,種種的荊、棘和爬蔓的草掩蓋住了塔的庭院和門戶,塔被破碎的磚瓦掩埋起來,看上去像土堆一樣。這個時候,佛直接走到塔的地方。】這只是簡單的表面意思。我們前面講過,經有「湧泉」的意思,所以經文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的深義;此經全體是佛境界,全顯如來藏性,所以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爾時世尊前路不遠,中至一園,名曰豐財】「前路不遠」表我們的佛性時時刻刻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一旦修行開悟,才知道佛性就在面前。像唐朝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幾年當中都沒有得到師父一句半語的法要。他有一天向道悟禪師說:「師父!弟子跟您出家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沒有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道悟禪師聽後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自從你跟我出家以來,我時時都向你傳授修道的心要啊。」崇信禪師說:「弟子不知道您傳授給我什麼!」道悟禪師說:「你端茶給我,我喝;你捧飯給我,我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這樣的禪宗公案很多,確實我們能動能看能聽能說,都是佛性的妙用,也就是這裡的【前路不遠】;【有古朽塔】表明此寶篋印經法過去佛就已經宣說過,今釋迦牟尼佛又要宣說,說明此法對眾生利益廣大無邊,所以過去現在諸佛一再宣說,乃至未來諸佛亦要宣說。由此可知,此法是三世諸佛之心要,眾生離苦得樂之慈航,我們能值遇此法實在是無上的福報!「豐財」是表我們的自性有豐富的法財,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佛果地的智慧德能相好我們本來都具足,就是【豐財】;【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狀若土堆】「塔」代表佛意,也是代表我們的佛性,「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代表我們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被種種的煩惱掩蓋住了,也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狀若土堆」說明我們背覺合塵,煩惱做主,所以輪迴六道,做苦眾生。「爾時世尊逕往塔所」表佛徹證真如自性。

  【於時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熾盛,於土聚中出聲贊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又婆羅門,汝於今日獲大善利。」】這一句簡單解釋為:【在這個時候,塔上放出大光明,光明照耀的非常熾盛,在土堆當中有聲音讚歎道:「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你今天所行的是極善境界,婆羅門你今天將會得到非常大的善妙利益】,再深講一些,佛放光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熾盛」表諸佛徹證自性,從體起用,廣利一切眾生。【於土聚中出聲贊言:「善哉!善哉!】在這裡有兩個「善哉」,表示讚歎到了極點。諸佛出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圓滿成佛。而寶篋印經法能廣度一切眾生,大暢諸佛度眾生的本懷,所以一切諸佛都來讚歎「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這是十方諸佛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是佛的別號,有別於其它的佛名。「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寂默的意思。這個名號的意思是說佛能夠慈悲的教化一切眾生,而心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能仁是慈悲,寂默是智慧,佛是慈悲智慧都圓滿的聖者。另外,這個名號也是以被教化眾生的根機來立的,佛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太缺乏慈悲心,所以名字中用「釋迦」;看到我們煩惱太重,所以名號當中用一個「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極善境界」就是宣說寶篋印陀羅尼經法。「極善」是說善到極點了,什麼樣的境界才是「極善」呢?當然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功德還沒有圓滿,不能稱極善。由此可知,此經確實是佛全體果德的境界,我們眾生不一定能完全相信,所以一切諸佛都來讚歎證明,我們看到這裡,要生起信心啊。這樣的讚歎證明,經文後面還有,在佛講完寶篋印陀羅尼的之後,十方諸佛又是讚歎證明。讚歎一方面顯示出此經稱佛本懷,一方面來幫助我們生起信心,我們要清楚啊!【又婆羅門,汝於今日獲大善利】,這是諸佛對婆羅門的讚歎和授記,在下面經文當中就有【其婆羅門遠塵離垢,得五神通】,這就是無垢妙光獲得的善利。其實不僅如此,因為有無垢妙光的祈請佛應供,所以才有佛講寶篋印經,一切眾生才能得到此法的無邊利益,那麼無垢妙光所獲得的善利就不僅僅是「遠塵離垢,得五神通」了,而是「大善利」,將來必定能很快的成就佛果。就像《無量壽經》上阿難尊者看到佛現稀有的瑞象,那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於是請問佛是什麼原因,這樣一問就引出了佛說《無量壽經》,所以佛讚歎阿難:「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所以,我們要清楚啊,是「大善利」。

  再看下面:【爾時世尊禮彼朽塔,右繞三匝,脫身上衣,用覆其上,泫然垂淚,涕血交流,泣已微笑。當爾之時,十方諸佛,皆同觀視,亦皆流淚,各所放光來照是塔。】這段是說: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頂禮朽塔,右繞塔走了三匝,並且脫身上衣,用來覆蓋在塔上,傷心的流下了眼淚,眼淚和血交在一起,佛哭完後又微笑起來。此時,十方一切諸佛,也共同觀看,也共同流淚,並且每尊佛都放光來照寶塔。

  我們說過,佛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密意的,在這裡佛的舉動確實很不尋常!「爾時世尊禮彼朽塔」釋迦牟尼佛也頂禮寶篋印塔,佛是究竟圓滿最尊貴的,為什麼還頂禮寶塔呢?因為寶篋印經法是諸佛心印,從此心印出生一切諸佛,所以佛也頂禮寶塔。像《心經》上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金剛經》也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另外,佛都頂禮寶篋印塔,可見此寶篋印塔的殊勝功德,是最高最上的,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法啊,一定要好好修持,千萬不要空過!

  「右繞三匝」佛不僅頂禮此塔,還繞塔三圈,可見佛對此塔的恭敬。佛這是以身說法,來告訴我們此塔的殊勝功德,我們要信受啊。「脫身上衣,用覆其上」佛把自己的衣服蓋在塔上,這是表塔與佛身是無二無別的,我們見塔就等於見佛;供養塔就等於供養佛,尤其是寶篋印塔,代表的是一切諸佛。

  「泫然垂淚,涕血交流,泣已微笑。」佛流淚時,是淚血交流,顯現的是極難過的樣子。我們要問,佛是斷除一切煩惱的,為什麼還流淚、微笑呢?要知道,佛的流淚與我們一般凡夫的流淚不一樣!我們傷心難過才流淚,我們是被煩惱所牽;而佛沒有任何的煩惱,只是現一個樣子而已。就像鏡子裡面的人一樣,我們哭他也哭,我們笑他也笑,樣子一樣,但我們有心,鏡子裡面的人無心,只是樣子而已!佛也是這樣的。佛為什麼要現這個相呢?後面的經文,佛把原因告訴我們了:「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佛這是在為我們一切眾生難過啊!像當年佛在世時,魔王波旬看到佛度了很多人,心裡很難過,他也來見佛,請佛趕快入涅槃,佛也答應了。魔王告訴佛:「等你滅度之後,我要破壞你的佛法。」佛笑笑說:「佛法是真理,真理決定不能破壞。」魔王說:「到末法時期,我派我的魔子魔孫出家,都披上袈裟,做你的佛門弟子,來破壞佛法。」佛一句話不說,也流淚了,這是佛悲憫我們一切眾生的苦啊!「泣已微笑」,佛又微笑了,因為佛今天終於機緣成熟,可以宣說此寶篋印大法了,此法能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經文當中都說的很清楚,佛是在為我們眾生而微笑!佛對我們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啊!

  「十方諸佛,皆同觀視,亦皆流淚」表示佛佛道同,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一樣的心,都是為眾生流淚。「各所放光來照寶塔」表明此塔總攝一切諸佛的智慧功德!

  【於時大眾驚愕變色,互欲決疑。】這個時候,與會的大眾內心都很驚愕,面色也有變化,彼此相互之間都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來決斷心中的疑惑。這表明此法是佛境界,大眾不能明了,所以「驚愕變色,互欲訣疑」。

  再看下面的經文:【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

  「金剛手菩薩」,又名秘密主,在密宗的地位很高,手持金剛杵,是八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合稱為「三族姓尊」。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金剛手菩薩代表力量。諾那祖師講:「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之忿怒像。又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之心所變化,故為阿彌陀佛之化身。修金剛手菩薩法,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簡單言之,能具足大威權,制服諸魔外,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所生諸災,一切所求,無不如願成就,命終時直生西方凈土。因金剛手菩薩,是統轄一切金剛護法,輔助阿彌陀佛普度眾生故。」不過也有認為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像黃念祖老居士說:「從密教來看,普賢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在《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所以金剛手就是普賢。又《五秘薩訣》說:金剛薩埵者,就是普賢大菩薩的異名,也叫做一切如來長子,也叫做大阿闍黎。」其實,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化現,這都是應我們眾生的機緣顯現的。像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在《金剛棒喝》上我們看到有人問宣化上人:「有人說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是不是?」宣化上人回答中就說:「誰都可以化誰的身,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測量的。」所以我們也不要覺得不一樣,總之,金剛手菩薩是不可思議的大菩薩,他的證悟與諸佛無二無別,只是應眾生的機緣顯現菩薩的形象而已。像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叫「正法明如來」,但他又示現為菩薩輔助阿彌陀佛度化眾生,金剛手菩薩也是如此,早已成佛了!

  【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上面經文我們可以看到,是十方諸佛流淚,而大眾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在這裡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這就代表金剛手菩薩通諸佛心,證悟與諸佛是一樣的。「金剛手菩薩等」表明與會的還有很多像金剛手一樣的大菩薩,並且還有很多金剛手菩薩的法眷屬。「威焰熾盛」這就與佛放光是一樣的。【持杵旋轉】,金剛手菩薩的形象上就有右手持金剛杵,金剛杵是十方諸佛菩薩賜予威力灌頂的標誌,這個金剛杵有多重呢?在《佛說如來不可思議秘密大乘經》中就提到:當年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一天金剛手菩薩和很多大眾集聚在佛的身邊。阿闍世王看見金剛手菩薩手持金剛杵,心裡就想:「菩薩右手持的這個金剛杵,到底有多重呢?」金剛手菩薩知道他的心念,就告訴阿闍世王:「這個金剛杵也輕也重,為了調伏傲慢者,所以就顯得特別重,而在謙虛者面前顯得特別輕。」金剛手菩薩把金剛杵放在地上,然後讓阿闍世王試一試,可阿闍世王使盡全力,金剛杵也絲毫不動。於是就生起稀有尊重之心。本來他以為自己很有力氣,因為他帶領軍隊打仗時,神勇無比,能降伏很多軍隊,但居然舉不動金剛杵;於是他就讓帝釋天主試試。帝釋天主以前與阿修羅作戰時,輕而易舉可拿起阿修羅王的大車,但竟也動不了金剛杵。帝釋天主又請的目犍連試試,目犍連尊者在佛聲聞乘弟子當中是神通第一,能把大海水放在手掌上,轉動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般人用手指轉動金錢一樣輕鬆,可還是沒有辦法移動金剛杵。所以目犍連就生起稀有心問佛:「金剛手菩薩有大力量能夠持金剛杵,他的力量是父母所生的力量呢,還是神通的力量?」於是佛回答:「父母生身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菩薩的神通是無盡的,我如果開示的話,人天都不能明白!」然後佛讓金剛手菩薩自己舉一舉金剛杵,金剛手菩薩用左手很輕鬆的舉了起來,然後拋向空中轉了七圈,又用右手接住了金剛杵。於是大眾都生稀有心,都來頂禮讚嘆金剛手菩薩。然後由阿闍世王請法,佛開示菩薩修十法能獲得這樣的勝力,這十法是:一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捨棄無上正法;二者、於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於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饑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象塗飾圓凈;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睏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能修這十法就能獲得如是的勝力。我們也要隨學啊。

  【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金剛手菩薩到佛跟前,問道:「世尊啊,這是什麼原因現出這樣的光相,為什麼如來要這樣流淚呢,為什麼十方諸佛都現大瑞光相呢?希望您能在大眾中解釋我的疑惑!」「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從這裡我們看到,實際上金剛手菩薩對於事實真相很清楚,不然他為什麼像佛一樣也流淚呢?「於此大眾」這分明是金剛手菩薩代與會疑惑的大眾請法啊。此法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唯有像金剛手這樣的大菩薩才懂得請法。「解釋我疑」金剛手菩薩沒有疑惑,示現疑惑,代眾生請法,這一句所講的就是菩薩四攝法中的同事攝!

  【時薄伽梵告金剛手:「此大全身舍利積聚如來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

  從這一段開始,進入到此經的「正宗分」,正式的講寶篋印經法。

  薄伽梵,是諸佛通號之一,譯為「世尊」,就是佛十號具足德行圓滿,為一切世間所尊重!薄伽梵的意義是「出有壞」,所謂「出」,是出離有寂二邊;所謂「有」,據佛地經論卷一載,薄伽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種意義;所謂「壞」,是指佛陀具有摧壞四魔的功德,《菩薩地持經》中說:「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在這裡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

  【時薄伽梵告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與會的大眾,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金剛手菩薩是我們的代表。【此大全身舍利積聚如來寶塔】大眾看到的是「狀若土堆」,而佛卻說這是「大全身舍利積聚如來寶塔」,這是佛眼所見的真實之相,是集聚諸佛如來全身舍利的大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俱胝」是量詞,譯為千萬,或者億。「心陀羅尼」就是心咒,母音老人講:「密咒是佛和菩薩在禪定中將自己的心化的符號」,佛的心咒裡面有佛全體的果地功德。【密印法要】佛果地的功德,眾生很難明白稱「密」,我們持咒時佛果地的功德印在我們心裡就是「印」。「法要」就是法的精華,是佛無量劫修行成就的果實。這一句是說,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果地功德,都在寶塔當中。

  【金剛手!有此法要在是中故,塔即變為重疊無隙如胡麻子俱胝百千如來之身】金剛手啊,因為有這樣的法要在塔中的緣故,所以塔就變成了重重疊疊沒有間隙就像胡麻子一樣無量百千的如來之身。由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出來,佛的心咒與佛本身是無二無別的,麥彭仁波切說:「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我們要有這樣的正見!

  【當知亦是如胡麻子,百千俱胝如來全身舍利之聚】應當知道,也是像胡麻子一樣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全身舍利的聚集。這一句就是說,此塔就等於有一切諸佛的全身舍利。現在佛的舍利被全世界都視為稀世珍寶,我們很難得以在家供養佛舍利,但只要供養寶篋印塔,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的全身舍利,可見寶篋印陀羅尼塔的殊勝!

  【乃至八萬四千法蘊亦在其中】,「八萬四千「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這是說諸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寶塔中,由此可知,寶篋印經法確實總攝一切法門。後面的經文也有與此相同的地方。

  【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頂相亦在其中】「九十九百千萬」也不是具體的數字,是無量無邊的意思。「如來頂相」是佛三十二相的第一相「無見頂相」,佛在世時,游化到波羅奈國,有東方的應持菩薩,想看到佛頂,他上升了恆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的境界不是菩薩能夠測度的。佛是最尊貴圓滿的,「如來頂相」代表尊貴當中的尊貴,殊勝當中的殊勝。這一句是說,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的頂相都在塔中,也說明塔中有諸佛最殊勝的功德!

  ,【由是妙事,是塔所在之處,有大神驗,殊勝威德,能滿一切世間吉慶。】因為有像這樣的奇妙之事,所以此塔所在的地方,就有大神驗,有殊勝的威德,能滿足一切世間的吉慶之事。因為此塔代表一切諸佛,諸佛有圓滿殊勝的威德,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所以供養寶塔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能滿足一切善妙的願望。「一切世間」說明不僅僅是我們人道,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內,佛、菩薩、緣覺、聲聞這是四聖法界,還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是六凡法界,十法界的「吉慶」都可以滿足。「吉慶」就是吉祥喜慶之事,也就是善心善願。佛的願的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快速成佛,此塔能滿願,經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塔對眾生的利益;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塔亦能滿願;緣覺、聲聞雖是小乘,但此塔代表一佛乘法,也能令他們回小向大成就佛道;六道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此塔也能滿願。經文當中都有,處處可見「滿一切世間吉慶」之文。在這裡我們要提的是「吉慶」,我們必須是吉慶的善心善願才可以滿足,若是希望塔滿足自己的惡願,那是顛倒妄想,印光大師在一函遍復中也開示我們:「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存心和願一定要與善相應才可以!

  【爾時大眾聞佛是說,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法眼凈】在佛講完上面所說的話的時候,與會的大眾聽到佛這樣的說法,都遠離了塵垢,斷除了種種的煩惱,得到了清凈法眼。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分別來說。「遠塵離垢」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稱,煩惱能夠污染我們的清凈心,所以稱塵垢。一般多指小乘初果斷八十八品見惑而得正見,稱為遠塵離垢,得法眼凈。但這裡是總說,所以這裡的「塵垢」「諸煩惱」包括的就很廣,不僅僅是見惑,也包括思惑,塵沙惑,四十二品無明惑。「法眼凈」不僅是指小乘初果見道的法眼,也包括菩薩的法眼。下面我們分別來說!

  【時眾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於如是事,各得其一】

  這是說與會大眾分別所得到的利益!「時眾機異,利益亦別」,大眾聽佛說的法是一樣的,但得到的利益卻不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大家的根機不一樣。確實如此,我們在佛經和祖師大德的傳記開示當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起學一樣的法,但有的人開悟了,得到利益了;有的人沒有得到太大的利益。這都是宿世的善根和今世的對法的態度不同的結果。一方面,確實有些人過去生修得很好,根機很利,今世聞法很快就相應了。比如六祖惠能大師,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一次給小旅店送柴,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就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於是去黃梅拜見五祖求法。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只聽了半部《金剛經》,但見五祖時就能說出「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的話,在寺院勞動了一段時間後又說出「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審再做何物」的話。後來聽五祖為他講《金剛經》就大徹大悟了。六祖學法的時間不長,但水平早就超過了在五祖身邊的神秀等人。這都是根機不同的結果啊,與宿世的修行有關!另一方面,根機的優劣不僅要從前世的修行來說,今世對法的態度也很重要。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煩惱業障深重,根機都不是太高,今世的修行能不能獲得成就,主要看我們對法的恭敬心如何,印光大師講「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若有恭敬心,能好好的去身體力行,在現前就是利根之人。像我們凈土宗八祖,明朝蓮池大師,出家後到處參訪,一次去拜訪辨融大師,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蓮池大師受教而退,同行的人大笑說:「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里而來,還以為有什麼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蓮池大師說:「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凌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嚀開示,故此是他好處。」蓮池大師著實遵守辨融大師的教導,不曾放失,獲得大成就,成為一代祖師。對於同樣的開示,蓮池大師與同行者的態度完全不同,所以獲得的利益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向蓮池大師學習啊!

  下面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是聲聞乘的四果,與會的大眾有的證得了須陀洹,有的證得了斯陀含,有的證得了阿那含,有的證得了阿羅漢果。「須陀洹」譯為「入流」,斷除了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而入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最多七生天上,七返人間就能斷除思惑證阿羅漢果,出離三界。所以初果聖人還沒有出離三界,但比天道的眾生要好,為什麼呢?天道眾生,縱然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是伏住煩惱而已,沒有徹底斷除,禪定功夫失去後,還是要墮落輪迴乃至下三惡道的;而須陀洹是斷除了見惑,縱然是有隔陰之謎,但畢竟已入聖人之流,不會退轉為凡夫,更不會退入三惡道。涅槃經上說,初果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里之流。可見得見惑很不容易斷,但與會的大眾聽佛說法就有證須陀洹的,由此可知此法的殊勝威德!「斯陀含」譯為「一來」,不僅斷除了見惑,也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稱「一來」。「阿那含」,譯為「不還」,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所以叫「不還」。但還需要上升色界的五不還天繼續修行,斷除色界、無色界的思惑才能出離三界。「阿羅漢」,斷盡了三界的見思煩惱,是聲聞乘的極果。有「應供」,「殺賊」,「無生」三個意思。「應供」,阿羅漢是聖者,是殊勝的福田,應該受人間天上的供養;「殺賊」,阿羅漢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煩惱之賊;「無生」阿羅漢已證有餘涅槃,了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稱「無生」。大眾聞法後,由於根機不同,在聲聞乘中證得了不同的果位!

  下面是【辟支佛道】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修十二因緣而斷煩惱出三界的聖者。梵語全稱是「辟支迦羅」,翻譯過來有兩個意思,一是緣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聞佛說十二因緣而悟道出離三界的人;二是獨覺,在沒有佛出世時,因喜歡寂靜,或行頭陀,或觀察飛花落葉等,而自己能悟道解脫生死的人。「辟支佛」,我們不要看到有個「佛」字,就以為「辟支佛」也是佛,他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但都屬於小乘。不過阿羅漢是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悟道的聖者;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而成就的聖人。辟支佛比阿羅漢的根性利。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來分別解釋:

  一、無明: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指的是「枝末無明」,也就是三界內的見思等煩惱,在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十二因緣的「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這個我們要清楚。

  二、行:行就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煩惱,所以我們就迷惑顛倒,發動身口意造種種的業,這就是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就是我們投胎的神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我們前生的業報身死了後,一般都會形成中陰身,在中陰階段看到有緣的父母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貪愛心,隨著這一念心,神識就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識」入胎後,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六根還沒有形成,只是一塊肉團,肉團就是「色」,但是肉裡頭有神識,也就是「名」,所以叫它做「名色」。

  五、六入:胞胎慢慢的長大,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個時候就叫「六入」。沒有形成六根時叫「名色」。形成六根時叫「六入」。因為我們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並不是說兩個東西相接觸,而是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是「心所」。比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這就是「觸」。

  七、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領納前境苦樂之事,而生起苦受、樂受等。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染著這個受,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都是「愛」。

  九、取:既然有「愛」,就不願意舍離,還希望得到更多,就會想盡辦法把喜歡「取」過來,隨心所欲的享受,貪得無厭;如果感到討厭的,就會想把它消除掉,這都是「取」。

  十、有:就是業有。因為我們貪愛執取,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生」「老死」是未來的苦果。

  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十二因緣又有流轉門與還滅門。上面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

  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叫做還滅門。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只要不「生」就沒有「老死」,滅三界「業有」就不「生」;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就像砍樹一樣,只要先把樹根砍斷,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然後順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還滅門。

  辟支佛就是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聖者,我們也要隨學。不要以為這是小乘法,其實小乘法也很重要,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幫助。大乘法是奠立在小乘法的基礎上!比如念佛是大乘法,但我們也得要有小乘的出離心才能相應,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嘛。「願」就是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你修的大乘法是不能成就的,我們一定要清楚!

  另外,想起一個關於辟支佛的公案供養大家:阿那律尊者,是佛聲聞乘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大阿羅漢。在無量劫以前,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現得是老比丘的樣子。老比丘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門戶的緣,如果七家無人供養,他也就不再化緣,而回山去。七天前,他就沒有化到飲食,而這次也是如此,於是又要托著空缽回山去。那時候正好鬧災荒,大家的生活都有問題,哪還有餘糧布施給出家人。阿那律在當時是個窮農夫,每天耕田很辛苦,他所吃的米飯乃是最不值錢的粗米。這天中午,他看見老比丘沒有化到緣,於是很同情的說:「你們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饑荒年,沒有飯吃太可憐了。您若不嫌棄我的這袋粗米飯的話,我供養您。」

  老比丘說:「我很樂意接受你這供養,但你自己吃什麼呢?」阿那律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緊的。」於是老比丘辟支佛就把粗米飯吃下。吃完後,辟支佛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道:「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老比丘為他迴向後,阿那律仍繼續耕田,不一會兒從田裡跑出一隻兔子來。兔子很奇怪,直繞著他蹦來蹦去,一下就跳到他肩膀上不下來。阿那律想擺脫它也沒有辦法,故馬上趕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活兔子早已變成一隻光耀閃閃的黃金兔,於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腳剁下,拿去賣換錢,雖然金兔子的前腳被剁下來,但等一下又回復完整如初。所以從此以後,阿那律不但在此生成為一個富翁,乃至於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

  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供養辟支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辟支佛是殊勝的福田,在《四十二章經》上,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千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七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講到,大眾聞佛說法後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為大家介紹到了「辟支佛道」,我們再來看經文:【時眾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於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滿足六波羅蜜】

  在這一段經文當中,列出了聲聞乘的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然後是緣覺乘的「辟支佛道」,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薩道】,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這是講與會眾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薩道」就是菩薩的修行法門,菩薩修行的法門很多,而歸納起來則有四弘誓願、四攝法、六度,十大願王等,這些是一切菩薩想要成就佛道必須修行的法門。我們來簡單講一下這些科目。

  「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個人想要行菩薩道,首先一定要發四弘誓願,有願的引導才能去修六度萬行。我們凈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也告訴我們:「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可見發願的重要!這四弘誓願是講菩薩的發心,我們先看「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都與我們是同體的,但他們卻輪迴在六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所以菩薩一定要發廣度眾生的願,不能像二乘聖人只求自了。其實,二乘聖人也度一些有緣眾生,但不能發起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為焦芽敗種,不能成就佛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煩惱,菩薩發願斷盡一切煩惱。不像阿羅漢一樣,只斷除三界的見思煩惱,入有餘涅槃,只斷人我執,還有法執未除,所以不究竟。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煩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成佛一定要發願斷所有的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我們的根本智與後得智,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開根本智,然後隨參隨證,最後至普賢菩薩座下,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學無量的法門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機的眾生,所以菩薩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成就無上佛道的大願,有了這樣的大願才能勇猛精進,直到成佛,菩薩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圓滿的利益眾生!我們還要知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所以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果,「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也要隨學菩薩的發心,隨份隨力的去落實四弘誓願!

  下面是講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領,六度展開來就是萬行。六度中的前面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後面的「般若」攝持的話,就不能稱為「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們來看布施: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中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所謂內財布施,就是指布施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眾生的事;外財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錢、財物、衣服飲食等幫助眾生。布施度慳貪,布施真正的意義是讓我們放下。我們一般說財布施的財富;法布施的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健康長壽,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薩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時,能夠三輪體空,不著一切相,這才是布施度。像《金剛經》上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心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不能稱為「布施度」。另外,我們要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乃至於六度都要依心圓滿。在《入菩薩行論》當中就有「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飢貧,昔佛云何成?」就是說,如果要圓滿布施度,必須除滅外境所有眾生的貧困的話,那麼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貧苦的人,那麼以前的佛是怎麼成就的呢?實際上,佛已經究竟圓滿了,布施度也早已經圓滿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圓滿是舍心的圓滿,《金剛經》上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果能夠三輪體空,離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能夠如《入菩薩行論》中說的「身財及果德,舍予眾生心」,這樣布施度就圓滿了。我們也不要以為既然布施度是依心來圓滿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幫助眾生了?我們這樣想又錯了,你真正放下了,舍心圓滿了,外面的財物等等都不會再貪心了,自然能布施給一切眾生,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一樣,乃至於身體都能布施給眾生;若還有貪愛,還著相,那就沒有圓滿。其實,我們現在都是隨學菩薩的布施,隨份隨力就好!比如布施身體,我們能用自己的體力護持道場,打掃衛生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薩捨身喂虎割肉喂鷹一樣,其實我們也學不來,現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後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

  持戒:持戒度毀犯。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而以持戒居首,《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如果不持戒,縱然有多智禪定現前,還是塵不可出,四種清凈明誨為我們講的很清楚。佛告訴我們應當「依戒為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住世時,有一次在舍衛國演講妙法。在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聽到後,相約前往。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兩人口乾舌燥,但一路上都沒有找到水喝。在兩人快要不行時,突然看到不遠處有一口井。他們打出水後,卻發現水裡面有蟲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麼多就喝了。另外一個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蟲的水,否則犯殺生戒,所以就沒有喝。這個喝水的比丘就勸他:「你還是喝吧,否則就得要渴死了,見不到佛了。」他聽到後說:「我寧願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活。」結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於持戒的功德,死後立即升到天上,當天晚上就抵達佛所,頂禮佛陀,聞佛說法後就得了法眼凈。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當他見到佛陀後,立即恭敬的頂禮。佛問他:「你從哪裡來,有沒有夥伴同行呢?」這個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訴了佛,佛說:「你現在雖然眼睛見到佛了,但也沒有真正的見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經先見到我了。」佛又說:「如果比丘不持戒,縱然天天與佛在一起,也沒有見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縱然離佛數千里,也是見到佛了。」這個比丘聽後,心有所悟,慚愧的向佛頂禮。有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當知此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就是說,持戒度的圓滿,還是依心來安立的。如果心斷除了一切的惡,那麼持戒度就算圓滿了,所謂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來安立持戒的話就很困難,比如不殺生,如果為了使守戒者不殺生,而將所有的魚類等一切眾生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沒辦法做到的。心已經斷除了一切的惡,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造作惡業,都是持戒圓滿者;若沒有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即是外面的環境很好,你的持戒還是不圓滿。當然,我們初學佛法,清凈的環境對我們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隨環境而轉,好的修學環境容易成就我們。但要想持戒圓滿,一定是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造作惡業才可以。所以,持戒圓滿以心來安立。另外,我們要知道,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可以總括大乘菩薩的一切戒律。攝律儀戒就是要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攝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攝眾生戒就是要廣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我們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們學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謂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隨外面的環境而轉,常常發脾氣,心就不能清凈,對道業是很大的妨礙!以前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我們學佛人「辱」都能忍,還有什麽不能忍的,樣樣都要能忍。別人對我們不好,侮辱,甚至打罵,我們決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夠以正念來對治自己的嗔恨習氣。為什麼他對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對;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無端的傷害我,這是我的果報,前世我肯定也這樣對待過他,我要懺悔自己的罪業;他傷害我,我很歡喜,來成就我的忍辱,沒有他我怎樣提升自己呢?而菩薩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剛經》上:「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當時有歌利王外出打獵,帶了不少的宮女。歌利王打獵累了以後就休息睡覺了。這些宮女就四處轉轉,結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為她們講法,大家都很歡喜。歌利王醒來後,看到人都沒有了,於是找到忍辱仙人這裡,非常生起的問:「你是什麼人,在這裡幹什麼?」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說:「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說:「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結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終沒有嗔恨心,並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發願成佛後第一個度他。所以佛成道後,第一個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當時修的就是「忍辱波羅蜜」,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另外還有,我們對不好的環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氣很熱,你能夠忍受,去做利益眾生的事;身體不太好,但學佛法還是不間斷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從心來安立的,《入菩薩行論》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就是說,如果我如果從外境上來說,想要把所有令我們不順心的人都除滅掉,那是不可能的,滅掉了我們的嗔心就可以了。這就像地面上到處都是荊棘,我們的腳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傷。如果要把這些荊棘都去掉,很困難。但只要我們穿上一雙好的鞋子,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腳了,走在哪裡都不用怕腳受傷,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們調伏自己的心,任何環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進」,精進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不能馬馬虎虎,不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堅持不懈,若能精進不退,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祖師大德的傳記著作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最初修行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障礙,但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如夏蓮居大德凈語中記載:【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拚死,予始勝。】由此可知,只要精進,一定能戰勝自己的習氣,一定能成就。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進不退呢?那就要*「緣」,如果我們周圍都是善緣,自然容易引發我們的道心,精進心;如果是惡緣,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見這個「緣」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到一個如法的道場,*大眾的力量可以不退,為什麼呢?你縱然內心想偷懶,但道場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帶起來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緣去道場,自己也要給自己定功課,決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時間多聽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精進不僅僅是從身和口來說,最重要的是心要精進。如果表面上看起來拜佛、念經、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無心的話,也不能叫精進。如果說內心時時刻刻在道上,縱然是在穿衣吃飯走路,也是精進。像以前一些禪宗大德,他們穿衣吃飯都在用功參話頭,開悟後,時時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覺」,他們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們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薩行論》說:「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就是說,如果心中僅僅生起一念明清的禪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獲得轉生梵天界(色界初禪)的果報。身體和語言縱然勤行善業,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難產生如此大的果報。當然,這樣講只是說明心的重要,我們也不能說身口的行善沒有什麼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記載:佛世時,有一老人因為過去生念了一聲「南無佛」,而今世成阿羅漢果的。可見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們千萬也不要偏在一邊,身口意都要精進才對,但也要知道,精進度主要是以心來安立的。

  「禪定」:禪定度散亂,六度當中的禪定不是世間的四禪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間的四禪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沒有出入,時時在定中,所謂「普陀落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禪定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雖久習念誦,及餘眾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就是說,雖然長時間念誦經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亂,是利益不大的。當然不能說毫無利益,若以散亂心念佛,也能給將來的解脫種下種子,但若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禪定,禪定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痴,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於世間的智慧,而是開悟後的根本智與後得智。菩薩修行六度,度過生死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條都離不開「般若」。般若又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凡是寫成文字的都是屬於文字般若,是用來表達「般若」的;然後需要實修,起「觀照般若」,最後所證的就是「實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見性後的智慧,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在《入菩薩行論》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這個頌詞與禪宗五祖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意思是一樣。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夠明心見性,學習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見明心見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當然,《入菩薩行論》和五祖的話都是正確的,那麼講是說明「般若」的重要,我們也不要錯會祖師的意思,以為沒有明心見性,我什麼利益都沒有了,這樣就錯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菩薩修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是菩薩最高級的修行,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各個都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見它的重要!至於十大願王若要細講,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講十大願王的也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也要清楚,真正能與十大願王完全相應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就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修禮敬諸佛,那麼對一切眾生都要平等的恭敬,這個恭敬心與對待諸佛如來的恭敬心無二無別,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落實禮敬諸佛。我們想想自己能做到嗎?對於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對待佛一樣嗎?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悟,是很難的。我們也不是說,很難做到就不做了。我們一定要努力的隨學十大願王,學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幫助。

  【菩薩道】是說與會的大眾在聞佛說法後,得到了菩薩道的利益,或者發起了四弘誓願,或者於六度、十大願王中得到了相應等等。佛還沒有講多少寶篋印經法,但大眾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可見此法的殊勝!下面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我們來看經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一,位不退,如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二、行不退,永遠都是利益眾生的大乘行,不會再退轉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水平呢?最少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無明的法身大士。說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薩的水平,因為只有到了八地菩薩,才能真正的離開一切的心意識分別,真正得念不退。【薩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於如是事,各得其一】這是總結說,大眾得到了上面所說的不同利益。僅僅是聞佛說簡單的幾句法要,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薩波若智】,確實太不可思議了!【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這是說與會的大眾證得了地上菩薩的果位。菩薩有很多位次,我們前面也講過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三賢位的菩薩;」「十地」是十聖位的菩薩,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麽要稱做十地呢?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一、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二、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凈,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三、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嗔愚痴暗蔽,聖格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痴,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難勝地∶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六、現前地∶六地的菩薩,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遠行地∶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八、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薩,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凈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雲地∶十地的菩薩,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再往上就是等覺菩薩,然後就是成佛了。

  又《楞嚴經》上說:【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凈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上面是對於十地菩薩的介紹,至於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凡夫是不能測度的,更不能以凡夫的情見來宣說菩薩的境界,那樣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印光大師講:【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寶,隨意受用。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

  我們把教理供養給大家,以供參考學習。不過在末法時期,不用說是證十地菩薩果位,即使是證小乘的阿羅漢,乃至初果須陀洹也幾乎很少,前面我們提到的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尚且以凡夫自居,更何況是我們呢?現在一般人不學教理,修行得到一點輕安與感應,就以為自己證果了,是菩薩了,甚至祖師大德都不放在眼裡,真是愚痴狂妄。甚至有些人入魔而不自知,以為說自己是菩薩都太小了,還講自己是佛,真是大妄語,狂妄至極,若不努力改過懺悔,命終必墮阿鼻地獄,無量劫也不能得出。

  講到初地,想起了龍樹菩薩。我們所讀的《華嚴經》《楞嚴經》等許多經典,都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他老人家在佛教史上,對於佛法的弘揚與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有「釋尊第二」之稱,在中國被尊為八宗共祖。《楞伽經》中有佛對龍樹菩薩的授記:「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像龍樹菩薩那樣的成就,所證得的是歡喜地初地菩薩,我們要學習教理啊,千萬不要走錯路!

  與會的大眾聽佛說法,有很多證得了十地菩薩,可見此法的威德!確實佛住世時,有很多證果的,很多經典都可以看到,但末法時期很難,因為我們的根機太陋劣了,雖然我們也聽到這部經典,但「時眾機異,利益亦別」,我們從自身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確實還是凡夫;但只要努力的讀經持咒,就可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可以與菩薩看齊,這個我們要有信心啊!

  【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羅蜜」就是「六度」,「滿足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圓滿,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看到這裡,我們太驚訝了,與會的大眾居然有成佛的!可見此法與華嚴、法華是一樣的,都是講成佛的法,都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此經更是圓頓之教,不用通途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三祇於一念」,快速成佛!由此可知,此經確實能滿一切願,我們能夠值遇此經,必定是無量劫廣修福慧的結果,要珍重啊!

  我們今天雖然聽到此經,但煩惱沒有斷,沒有成佛,可是我們若能如法修持,在修持時也是「滿足六波羅蜜」!像藕益大師在講念佛時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確實,真能念佛,就具足了菩薩的六度。我們真能如藕益大師說的那樣,真能誦經、持咒,那也是具足六度的,而且全攝諸佛圓滿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豈不是於修持時「滿足六波羅蜜」嗎?

  再看下面【其婆羅門遠塵離垢,得五神通。】這是講無垢妙光得到的利益!「遠塵離垢」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名,一般主要是指小乘初果斷除見惑而言。下面「得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若得「漏盡通」就最少也是阿羅漢的水平了。由此可知,無垢妙光從斷煩惱的程度來說,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至於是什麼果位,最少是初果以上,阿羅漢果以下。當然,這只是從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的,若從無垢妙光的發心,他是大乘菩薩的種姓;若說所的利益,也不僅是這些,由於他的祈請,才有佛講此法,我們才能修行此法,婆羅門所得的利益更是廣大無邊,前面也引用《無量壽經》講過這個道理了。

  說道【神通】我們也要講一下,因為現在很多人迷信神通,希求感應,甚至誤入歧途,不知道如法的修持正法,所以要講講關於神通的問題。

  什麼叫神通呢?「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自性當中都有和佛一樣的神通。因為我們有有種種的妄想執著,所以雖有神用而不通。真正的神通是【道通】,就是要好好的修行,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都去掉,那麼自性的神通就開顯出來了。《大日經》說:「菩薩住此,勤除五蓋,不久即五通齊發。」修行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只是枝末。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明心見性以後,然後好好的保任,去除自己的習氣,那時不求神通,神通自得,那個神通是自性的真神通。像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有神通的,但很少顯露,只是在利益眾生的情況下,才略微顯一點。他們從不賣弄神通,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神通,是去除習氣以後才有的,若是賣弄神通、炫耀神通,求別人的恭敬供養,那還是煩惱習氣啊,那個神通都是假的。

  【報通】就是前世修行,今世得到的報償,有神通。像母音老人為我們講的明朝的破山祖師,他在寧波天童寺跟密雲圓悟禪師學法參禪。他沒有開悟,但能出「意生身」,所以經常在定中出去玩,有一次偷鄉人的鴨子玩,被發現追趕到寺院。但鄉里人找遍了寺院都沒有找到他。後來圓悟禪師帶他到禪堂去找,一下子找到了破山禪師,把鴨子從袖子里拿出來。圓悟禪師指著破山說:「神通是有啊,佛法未夢見在,趕出山門!」破山原以為自己已經成道了,原來佛法還未夢見在,就祈求方丈:「請和尚慈悲,為弟子開示。」圓悟說:「你破壞清規,廟不能住了,出去參『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什麼樣子』。」後來破山祖師經過修行開悟後,成為了一代大德。像這樣的神通就是前世修行所得報通,與開悟是兩回事,當然也不是真正的「道通」。

  【術通】就是*念咒、畫符等起用的神通。母音老人提到:【海燈法師在學佛前,是和他舅舅一起練武的,他舅舅是四川青城山的劍客。有一天,海燈法師在四川邊境看見兩個小喇嘛抽鴉片,就對他們說:「哎!你們還是和尚呢,怎麼抽鴉片,不學好!」一個小喇嘛說:「你別看不起我們。別看你有刀,有劍,我們念一個咒,你這刀劍就砍不破我們的手臂。」海燈法師搖搖頭表示不相信。小喇嘛說:「你不相信?等我抽完,讓你試試。」這個小喇嘛『呼呼呼』地把鴉片抽完,精神足了,嘴裡嘟嘟嘟念個咒,然後把袖子捲起來讓海燈法師砍。海燈法師開始不敢砍,只是用刀背輕輕一踫,『啪』刀被彈起來了。他又用了一點力,刀又被彈起來了。海燈法師想:咦?還管點用!小喇嘛說:「嗨,你用刀刃使勁砍,我這個法很靈的。』這次海燈法師用刀刃輕輕的一踫,『啪』刀又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用勁砍,沒關係。』海燈法師這回用力一砍,『啪』刀又被彈起來了。這下海燈法師信服了,開始發心學佛法。海燈法師講他學佛的因緣就是這麼來的。】還有些外道,畫符,念咒給人治病等都屬於「術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體的通,他本人沒有通,而是*這些附體的東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黃鼠狼、狐狸、蛇、刺蝟等這些比較有靈性的東西修行後也有通,附人體給人看病等,黃大仙是比較多;魔,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種陰魔,個個看起來都是大神通啊。現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體的。大家往往還比較相信他們,聽說找他們問事情的人都排隊,大家都迷惑顛倒啊!鬼神縱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點事情來,但它並不能讓你長壽、富貴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結果啊。你經常與鬼神打交道,對你自己絕對不好,它們都是世間的鬼神,脾氣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養,你造業啊;甚至它們也為了貪你的供養,經常作怪等。學佛的人絕對不要去找他們問什麼事,否則三皈依你都失去了,學佛要相信因果,斷惡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城,還沒有開始打仗以前,佛曾經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怨恨沒有消除,佛知道定業難轉,所以就不再阻攔。後來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內,將居民亂殺。這個時候,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用缽裝五百人,投上天上,以為這五百人可以避過災難。等到琉璃王戰爭停止後,目犍連尊者就把缽拿下來一看,缽中的人已經變成血水了。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請問此番大災難的因果。世尊說:「這是定業難轉,因為過去多生以前,迦毗羅衛城附近,有一個漁村,村中有一個大魚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內的魚全部網來吃完,最後一條大魚也被殺吃掉,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過魚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魚頭三下。」世尊又說:「諸位要知道,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小魚們就是現在他的軍隊,漁村的人們就是現在被他們殺的釋迦族,當時那個沒吃過魚肉的小孩就是我,因為當時我敲了魚頭三下,現在就為這件事情頭痛三天。」

  由這個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過業力,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由於業報的緣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頭打死的。所以我們要想將來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種善因,得善果」;要想沒有災難,一定要斷一切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願念佛。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實實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上斷惡修善;在念佛誦經時能夠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最好的境界。絕對不要貪求神通感應,縱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不執著才好,千萬千萬要注意!

  再看下面:【時金剛手見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異,但聞此事,尚獲如是殊勝功德,況聞深理,至心起信,得幾功德?」】

  當金剛手菩薩看到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後,就問佛:「世尊!太奇妙奇異了,只是聽到您說的這些事情,都獲得了殊勝的功德,更何況是聽聞更深的法理,然後還能至誠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與會大眾所得到的利益,確實「奇特」,可見在佛一代時教當中也不多見,所以稱「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別法門。【「但聞此事」是因,「獲如是殊勝功德」是果;】【「聞深理,至心起信」是因,「得幾功德?」是請問果報。】這兩段是比類發明,只是聽到就如此不可思議,更何況聽深理至誠生信心呢?「殊勝功德」,大眾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像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蓋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為自己功德很大,就問達摩祖師:「朕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毫無功德!」「功德」簡單說,就是離相修善,比如布施時,我們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時,以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這是「我相」,當然也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還是執著的,「朕有多少功德?」這是沒有離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無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沒有辦法分給別人,像《楞嚴經》上阿難以為自己不用修行,「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則可以與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錢可以幫助大家。這是簡單講「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沒有離相,念佛是功德還是福德呢?當然是功德!在《佛說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在因地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功德寶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佛已經成就的無上功德,密咒也是。佛號密咒都不是從我們眾生這裡來說的,是佛已經成就的,佛成就的當然是「功德」了!這個我們要清楚!

  「況聞深理」是相對「但聞此事」來說的,是更深的法理,這一句也是金剛手菩薩代我們請法!「至心起信」是相對「但聞」來說的,「但聞」就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誠心,就是誠心誠意到極點的心,有了這個心對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謂至誠感通!在阿彌陀佛攝生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中都有「至心」,十八願是「至心信樂」;十九願是「至心發願」;二十願是「至心迴向」;在《觀經》上品上生章提到:「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也提到「至誠心」;在下面的經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發願,至心誦咒」!可見至誠心的重要!我們對於佛法一定要有至誠心,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對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從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對佛教很虔誠的老太太,她兒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於是,她要兒子下次回來帶點佛祖身上的東西好供養。戒傲滿口答應母親的要求,可回來時,把母親的囑託忘得一乾二淨。之後,戒傲做生意時,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囑託,可是戒傲卻一次又一次的忘記。最後老太太便對兒子說:「你下次要是再忘記我說的事情,我就死給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來時,結果又忘記了母親的囑託。他想怎麼辦呢?突然看到路邊有一條死狗,於是他把死狗的牙齒取了下來,清理乾淨,再包上漂亮的綢緞,拿回到家裡對母親說:「你看我給你帶回了一顆佛祖的牙齒」。老太太非常激動,把牙齒放在佛台上,每天非常虔誠的頂禮。幾年後,結果狗牙忽然長出了很多舍利,老太太修行也獲得了成就!老太太這樣的心就是至誠的信心,我們要學習啊,有了這樣的心修寶篋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八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佛言:諦聽!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這一段經文是說「書寫」此經的功德與利益,也是在勸請我們書寫此經。佛言「諦聽」:就是仔細聽,說明下面所開示的內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此處佛稱金剛手菩薩,也是希望金剛手菩薩能夠留意,能夠流通此法!「後世」就是指從佛說法以後起至將來,偏指佛入滅以後的將來時代,我們都屬於此處說的後世眾生。不僅後世眾生書寫此經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時的眾生,書寫此經也能得如此經所說的利益,所以「後世」兩個字也是說佛對於此經的授記,可以利益將來的眾生,勸請後世的眾生要書寫流通此經!「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是說能書寫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說對佛法對此經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寶山,信為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廣大無邊,如同大海、寶山一樣,然唯有信心才能入於佛法中修行獲益,所以說「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寶。前面所列是對於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這裡是說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眾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佛法有時也說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好,七眾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我們要「發心書寫」,發什麼心呢?首先,對於此經要有信心,《金剛經》上佛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此經為佛親口所說,經典中所說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還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書寫」此經時要特別恭敬,不能馬馬虎虎。我們看以前的祖師大德抄寫經典時,對於經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換凈衣,於凈室中恭敬書寫,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刺血寫經,這些都是極尊重經典的典範,所以他們的感應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當然,關於刺血寫經一事,我們能做,值得讚歎恭敬;不能做,隨分就好。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刺血寫經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大家可以看印光大師文鈔中的開示。我們書寫經典,一定要如法,比如沐浴,穿著乾淨的衣服,在凈案上書寫,端身正念,心存恭敬等,至於寫經的字體和要注意的地方,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所以寬慧師發心在揚州寫《華嚴經》。已寫六十餘卷,其筆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觀。光極力呵斥,令其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作《訟過記》以訟己過,告誡閱者。彼請光代作,故蕪鈔中錄之。方欲以此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以遊戲為之乎?當今之世,談玄說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處檢點,則便寥寥矣」。】【「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我們要依照祖師的開示而行!至於「書寫」,以前印刷術不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抄寫經典;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經典基本都是印刷的,那我們發心印這部經,能得到利益嗎?當然可以!這部經典字數不是特別多,印刷起來成本也不是特別高,只要有心都可隨份隨力的助印流通。但盡量印刷的精美些,若經典印刷質量不好,看上去不莊嚴,這樣眾生就不容易生起尊重恭敬之心,我們要注意!另外,書寫經典與印經還是有點不同的,為什麼這樣講呢?你書寫的時候,對於經典恭敬,一字一句的書寫,你也知道經文,這樣心裡就有經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經典,別人要印此經你去隨喜,但心裡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功德不可思議,但畢竟與書寫的還是有不同,我們要清楚啊。若你平時都讀誦這部經,覺得此經很好,要印刷流通,那又與完全不知道這部經的情況不一樣了。

  【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這是說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書寫此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由此可知,此經圓含一切經典,圓含一切法門。我們看上去這部經也沒有多少文字啊,但怎麼能圓具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呢?我們要清楚,這一部經典是佛從真如自性中,圓滿流露出來的,一切經典到最後都要會歸自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書寫這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典。但只有圓滿的經典,才能具足一切經典,我們不能說,我書寫了《阿含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經典,小乘經典不能包括大乘經,乃至於有些大乘經只是佛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一部分,如同初六初七的月牙一樣,也不能包括一切的經典。而這一部經是佛徹底圓滿的流露,成佛都可以做到,所以書寫此經就等於書寫諸佛所說一切經典。這是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經文,很多祖師大德,在解釋經典的時候都是如此,比如你念《無量壽經》就等於念了一切經等。其實啊,這部經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我們的解釋只是幫助大家理解經文,也不能說是十分全面的,只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了。對於經我們「信受修持」就好,「信」即是以佛見為己見,「修持」就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善根」簡單說就是善本、德本,產生諸善法的根本;又善法為得善果的根本,所以善法也可稱為善根。就像我們種的種子一樣,種子是根本,有種子才能長出果實。我們在佛法中念一句佛,將來就會因為念一句佛而得道成就,這念一句佛就是你種的善根;你去行種種的善法,比如放生,將來就會得長壽健康的果報,你的健康長壽是由於放生得來的,所以放生這樣的善行也可以稱是善根。這是簡單講「善根」。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相當於過去在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長時間的種植善根一樣。換句話說,你書寫這部經的善根,與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面前長時間修的善根一樣。有些人解釋這一句:「你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一切佛面前種植善根,才能遇到這部經」,這樣的解釋就不貫串經義。這一句是說你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而不是說你怎樣才能遇到這部經!由這一句經文可以看到,此經不僅圓而且頓,只要書寫、修持很快就可以滿足無量佛所久值的善根!

  【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

  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簡單講,就是佛以他的能力功德加於眾生,攝持眾生。能「加」的是一切諸佛,我們書寫此經就是「持」。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可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守護憶念。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佛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書寫此經也可以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下面「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是形容極愛護之意。諸佛對寫經人的加持護念,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慈母愛護自己的幼子一樣。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對於孩子的關心與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佛加持我們也是一樣啊,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是書寫此經的利益!

  再看下面的經文:【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一段是講「讀誦」此經所的到的利益。我們修行此經的方法,不僅可以書寫,也可以讀誦,這也是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啊!【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時間上說三世,實際上十方也包括在裡面了,因為十方諸佛不是過去的佛,就是現在的佛,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包括在內。我們能夠讀誦背誦此經,就等於讀誦背誦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我們對著經本叫「讀」,離開經本叫「誦」,確實有很多人對於此經有極大的信心,每天都度很多遍,早已經能背誦了,我們看到很歡喜,隨喜功德。讀誦經典有讀誦經典的方法。讀經前要洗手漱口,清凈三業。我們讀經時,不要分別經文是什麼意思,只管字句分明,老實念下去,這就是在修行,修清凈心,修戒定慧!讀經時,要端身正坐、口念經文、心專註在經文中,如此身口意三業自然不造作惡業,經是佛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如此即是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專註經文,不打妄想就是定;讀經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就是慧,所以讀經就是修行戒定慧。如果一路分別,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戒定慧三學就沒有了,心也不能清凈了,我們要懂得正確的讀經方法。至於想了解經文的意思,要在讀經之外,找時間看祖師大德對經文的註解。「經」有「湧泉」的意思,就是說經典的義理太深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若不看註解,我們理解的就很淺,甚至錯解經文,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就是這個意思。像我們常讀的《佛說阿彌陀經》,大家以為很淺,就是講極樂世界怎麼好,當我們看了藕益大師的要解以後,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很深的啊,遠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下面我們把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讀經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印光大師說:【「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凈几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我們要依祖師的教導如理如法的恭敬誦經,就能得到無邊的利益!

  【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

  這是講,由於讀誦此經的緣故,一切的諸佛如來都來加持我們。「如來、應、正等覺」這是佛十號中的簡稱,佛的十種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這十號是諸佛的通號,若要廣說,義理很深,我們略提一下,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為世間福田,應受世間供養。正遍知: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三明、五行悉皆滿足,即福慧具足。善逝:妙往,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世間解:世出世間法無不了解。無上士:最高覺悟的人。調御丈夫:調御眾生使入正道。天人師:人天的老師。佛:覺行圓滿的聖者。世尊:覺行圓滿,為世所尊。

  以上對佛十號略解釋幾字,此處「如來、應、等正覺」即是「如來,應供,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的別稱。由於讀誦此經,一切諸佛,【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這是說加持的相狀,從空間形象上說,側塞無隙,就像胡麻子一樣,重重疊疊的到來,真是「百重千重,團團圍繞」;從時間上說「晝夜」,沒有間斷。「現身」,佛有三身,法身無相可見,這裡指的是報化身,主要是說化身。我們或許要疑惑,既然佛現身了,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呢?這都是我們凡夫業障的緣故,佛現身我們也看不到。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映,如果水是渾濁的,就現不出來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誦經,念到心清凈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在加持我們,就像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靈山法會一樣。確實有些人誦經很精進,在靜坐或者做夢的時候,都看到過這個景象。其實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是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實際的情況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景象。我們要相信,這是佛眼親見的境界,即使看不到,諸佛也在加持我們。另外,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正見,經典密咒就是諸佛的一種化現,麥彭仁波說:「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其實經典也是。所以讀經時,能夠字字分明,就是見諸佛!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如同無數的恆河沙一樣。「恆沙」就是印度恆河的沙子。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此河闊四十里,沙子很多,就像細面一樣,佛在其它很多經典上都用恆河沙做比喻來形容數量的多。下面是佛眼看到的加持之相「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前面集聚的無量諸佛還沒有離去,後面就有無量諸佛群集到來,在極短的時間,相繼推遷,迴轉又來加持,「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就像細沙在水流中急速的旋轉不能停止一樣,回去又來了。看到這裡,我們應當生起歡喜心與信心,努力的讀誦經典!

  【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講「供養」此經的利益!一方面,我們能夠依照經典的教導去修行就是對經典最好的供養;另一方面,經典雖是紙墨,但所說的是佛法,若對經典能夠恭敬供養,則能獲得無窮的福報!所以古大德,在讀經寫經時都特別的恭敬,甚至有以香華散在經典周圍來頂禮的,這些也都是供養啊。【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香華、塗香、華鬘、衣服」這是列舉供養之具,「微妙嚴具」是總說,不僅上面所說供具,只要是微妙莊嚴的供養之具都可以來供養此經。供養功德的大小,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供養的對境,如果對境是殊勝的福田,那麼所得到的福就廣大無邊。好比我們種的種子一樣,若種在肥沃的土地里,則果實一定很多。二是供養的供具,若供養的供具微妙美好,則獲福大;三是供養的發心,若心恭敬,心量廣大則所得的福就廣大無邊,存心尤為重要,所謂「福田*心耕」「福由心生」。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從這些供具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供養的存心是很恭敬的。香華,就是有香味的鮮花;塗香,就是香水一類可以塗在身上散發香氣的東西;華鬘,就是戴在頸上或身上的花環;衣服,就是我們平時穿的衣服,很多人到寺院也給佛菩薩做衣服披在身上。其實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經典也不需要。我們能以像這些一樣的「微妙嚴具」,比如還有裝經典的精美盒子,蓋經典的精美的布等,來供養經典,表明對此經的恭敬心是很大的。【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說無量無邊。此經有諸佛果地的功德,所以供養此經,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供具也就相當於是天上的香華、衣服等微妙的莊嚴之具,這些供具也就相當於是「七寶」所成。七寶,在《佛說阿彌陀經》上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其它不同的經典,所列的七寶都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很珍貴的。並且這些供具的數量也就相當於是「積如須彌」。須彌,就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繞須彌山腰而行,四大天王天也在須彌山腰四面,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我們地球是南瞻部洲。關於佛教的宇宙觀,大家可以多看看《長阿含經》,阿含經的十八卷到二十二卷都是《世記經》。

  由於供養此經,那麼供具也變得很殊勝;供養的也是一切諸佛;並且供養的是恭敬心,三個方面都很殊勝,由此所生的福無量無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公案,以一朵小花或者什麼東西供養三寶,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像前面講的迦葉尊者給佛裝金身,還有阿那律供養辟支佛等,這樣的公案太多了。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供養此經就相當於供養一切的佛,阿那律供養一位辟支佛的功德都不可思議了,更何況佛是最圓滿殊勝的福田,並且供養的不只是一尊佛,而是無量無邊的佛,供具也變得那麼殊勝。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啊,很快就能圓滿福慧資糧。我們若能再發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把誦經、書寫經典、供養經典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那麼我們必定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再看下面:【爾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是說已,各懷希奇,互相謂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

  此時,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佛說法後,都感到非常的稀有奇特,他們互相說:「這樣的威德太奇妙了,這個朽壞的土堆,因為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樣的神妙變化!「各懷希奇」每個大眾都覺得稀奇。佛每次的講法,都有無量無邊的龍天護法護持,這次他們都覺得稀奇,可見像這樣殊勝的法要在以前佛也不是經常宣講,此法是佛一代時教中特別殊勝的法門!「奇哉威德」是天龍八部的讚歎之詞;「是朽土聚」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見的境界;「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的想法。實際上,塔就是代表的十方諸佛,自然有這樣的奇妙威德,不是說佛加持才有,不加持就沒有。龍天護法等這樣的言說,或許是有疑惑,或許就是為了解除我們的疑惑,為了代我們請法,才方便示現這樣說的!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為土聚?」】金剛手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是什麼原因,這個七寶塔現在變為土堆了呢?」「是七寶塔」為金剛手菩薩所見真實境界;「現為土聚」這是一般大眾所見之相。金剛手菩薩沒有任何疑惑,為解除大眾心中疑惑,而向佛請法。

  【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

  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與會的大眾與我們,「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這是佛眼所看到的真實之相,不是土堆。同樣的境界,由於眾生的業報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比如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有些鬼道眾生看到的就是膿血;魚看到的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還有,在佛住世時,有人見佛就是一個平常的比丘模樣;有人見佛是丈六金身;有人看到佛是無量的相好。到底哪個正確呢?這只是眾生業報有差別,所以見的境界就不同。而佛是斷除了一切的煩惱,所見的就是諸法的實相。這裡也是,我們看到的是土堆,那只是我們見的妄相而已;佛看到的是真實之相,是殊勝微妙的大寶塔。

  【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不是寶塔的形象呢?也就是上面金剛手菩薩問的「何因緣故」?就是因為我們眾生業果陋劣的緣故,所以塔就隱蔽看不到了。「業果」就是行業果報。我們行的惡法,造的惡業越來越多,總與十惡相應,果報自自然然就很不好。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我們眾生惡業多,所以即使是寶塔,我們也看不到,塔就「隱蔽不現」了。就像現在很多的佛教聖地,實際上有很多的佛菩薩,朝山的人有很多都看不到;而誠心誠意的往往能看到,就是這個道理啊!

  【由塔隱故,如來全身非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哉!】雖然塔已經隱蔽看不到了,但如來的全身沒有毀壞,豈有如來的金剛藏身壞的道理?「如來全身」是指佛的法、報、化三身,我們知道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所謂「何其自性本不生滅」;報身是有始無終的,也不會壞滅;而化身卻是會壞滅的。為什麼這裡說「如來全身非可毀壞」呢?其實,佛的應化身也沒有壞滅,只是眾生的機緣感召而現的生滅相,也就是上面說的「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其實在佛看來一切法本不生滅,像「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意思,「一切事」就是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滅的啊,為什麼說不生滅呢?這都是佛境界,如同《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就是說一切萬法,山河大地等,「住法位」就是說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所以萬法也就不生不滅,化身也不生滅,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還很難體會,我們要好好修行,等到大徹大悟後,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如來金剛藏身」,金剛是比喻堅固的意思,金剛藏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不生滅,究竟堅固;同時金剛藏身也就是佛的三身本不生滅,這都是佛境界啊,不是我們的妄想境界,佛的金剛藏身是不會壞滅的!

  【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這一段世尊把佛法隱沒的原因和諸佛流淚的原因說出來了。「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前面我們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法運,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一萬兩千年。這裡佛說,我入滅以後,「後世末法」,主要是指末法時期,我們早已是末法時期了,是「逼迫之時」,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五濁惡世」,劫濁,就是種種濁法,也就是後面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彙集的這樣一個時代;見濁,就是種種的邪見增盛;煩惱濁,就是種種的煩惱亂動;眾生濁,眾生心邪見煩惱增盛,身體也很陋劣,苦報加劇;命濁,壽命短促。我們就是被這些煩惱逼迫身心啊,所以叫「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因為眾生有種種的煩惱逼迫身心,所以就去做一些「非法」的事,就是不能與佛教導的五戒十善等相應的事,也就是種種的惡法。現在確實如此啊,眾生惡業殺生等都特別嚴重,與佛所說的是一樣。「應墮地獄」,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既然早那麼重的惡業,肯定是要墮落到地獄的。佛在這裡不說「三惡道」,而直接說「地獄」,確實都是造的極重惡業,是地獄因啊。「不信三寶,不植善根」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智慧明燈,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慈航,但眾生迷惑顛倒,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樂於惡法,根本都不歸信三寶,也不種植善根,不去行善法。現在確實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與佛說的完全一樣,大家仔細觀察就知道了。「為是因緣,佛法當隱」因為上面所說的原因,佛法就隱沒了。不是佛不慈悲,而是我們對不起佛法啊。即使是經典都在,但眾生業障重,根本不看,現在很多學佛人家裡都有許多的經典,你看多少呢?人都隨順自己的煩惱造惡業去了,經典沒有人來學啦,所以佛法就慢慢隱沒了。其實,佛法根本就沒有正末之分,而是由於眾生的緣故,才說末法。我們今天雖然生在這樣的末法時期,但若能依法而行,現在就是正法!

  【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雖然像上面說的這樣,但此寶塔是堅固不滅的,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力加持。這也是佛對寶篋印塔的授記,塔是堅固不滅的。再看下面:【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眾生沒有智慧,被「惑障」所覆蔽。我們眾生有三障:煩惱障,就是指貪慾嗔恚愚痴等煩惱;業障,就是五逆十惡之業;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這些都障礙我們修行正道。「惑障」主要是指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眾生由於被惑障的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只是白白的浪費珍寶,不知道用珍寶,太愚痴了!「珍寶」就是指的寶篋印經法,廣指佛的一切經典,我們不知道用啊,不知道如法修行啊,白白的浪費了無上的法寶!再講的深一些,「珍寶」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一個大寶藏,「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我們卻不認識他,不守自性,背覺向塵,就是「徒朽珍寶,不知採用」。像《法華經》上的比喻一樣:「有一個人,到了他的親友家中,醉酒而卧。這個時候他的親友有事外出,就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他的衣服里,但他不知道。等他醒來後,不見自己的親友,就遠走他國,為了生活,歷盡艱難。後來他的親友見到他就說:「你怎麼為了生活這麼辛苦呢,我以前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你的衣服里,你怎麼不知道呢,你現在可以把它拿出來用,就會無所缺乏了。」這個衣里明珠就是我們的佛性啊,我們要背塵向覺,好好修行啊,不要「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佛看到我們愚痴顛倒,受輪迴之苦,所以一切的佛都為我們流淚。這是佛把前面流淚的原因說出來啦,我們要體會佛的慈悲心,努力修行,以寶篋印經法自利利他,則諸佛歡喜!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心要定,身要動;拜佛身在動,心是清凈的
凈空法師:《念佛共修開示》第4集 「凈土三資糧」:第一「信」,第二「願」,第三「行」
第六講 問題解答(《凈土深義》(台灣法藏法師) )
聖宇法師:地藏經心地法門 第三十八集
唯識學概要講記 2 凈界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