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趙孟頫行楷風格及學習舉要

談趙孟頫行楷風格及學習舉要

海南省文昌中學 庄海東

 

內容摘要:趙孟頫的書法,善於汲取傳統技法,功力極深。趙體以秀麗端雅見長,但歷來人們對趙體評騭,褒貶、毀譽,本文就趙體的風格與客觀的歷史定位,表明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鑒賞研習趙字的若干問題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關鍵詞趙書風格  趙書歷史定位  研習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學識淵博,通音樂、擅文辭、精書畫。真、行、草、隸、篆各體皆能,以行楷出最為擅長,世稱「趙體」,影響至今不衰。

趙孟頫的書法,善於汲取傳統技法,功力極深,臨摹之作幾可亂真。論者以為如其生於晉代,書聖王羲之亦當讓其一席之地。且其雖以復古為旗幟,但並不泥古,而善於融會貫通,形成自家面目。他生於宋元之交,卻與唐朝三大書家顏、柳、歐齊名,並稱顏、柳、歐、趙,婦孺皆知,絕非偶然。

如趙體的《三門記》,全稱《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元代牟山獻  撰文,原跡流入日本,是趙孟頫早期作品,用筆較後期方飭嚴謹,楷中帶行筆意。《妙嚴寺記》未署年月,當在其所書名碑《膽巴碑》之前,用筆雖不及《膽巴碑》老辣,然而結體嚴謹、端美,用筆精緻秀潤,亦為其代表作。該本原跡於民國年間流傳海外。

歷來人們對趙體評騭,臧否不一,或認為其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無人可與其匹敵」;或認為 「俗書」、「奴書」,學趙書如「與匪人游」。一般人認為趙書淺近易學,柔中寓剛,秀麗典雅,但無一定的正書基礎者,學之易乏骨力,且易為其習氣所染。本人認為只要與之性情接近,學習得法,必有收穫。一些學趙書者將字寫得纖佻靡滑,與趙體本身無關。正所謂「小禪自縛,與佛何干?」。書法大家于右任,葉恭綽早年皆習趙體,並不見甜媚之態,可算是有力的佐證。

從美學角度上談,一切藝術都可分為陽剛(壯美、豪放)與陰柔(秀美、婉約)兩大流派。趙體以秀麗端雅見長,顯然屬於後者。但陽剛與陰柔二者並非截然對立而是相互滲透、互相倚伏的,不少藝術精品都是寓剛健於婀娜之中,或藏嫵媚於曠超之內。蘇軾、辛棄疾的詞風以陽剛、豪放見長,但也有「細雨斜風作小寒」(蘇軾),「昨日春風如十三女兒學綉,一枝枝不教花瘦」(辛棄疾)那樣婉約、韶秀之作。梅蘭芳先生的藝術當以陰柔見長,但也並不乏陽剛之氣。不用說他的飾演的巾幗英雄梁紅玉、穆桂英等,就是他飾演的閨門旦,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不畏皇親朱千歲的淫威,誓死不嫁;《打漁殺家》中的蕭桂英,與其父一道,敢於和官府、漁霸抗爭,難道不都表現出了不讓鬚眉的陽剛之氣嗎?所以,陽剛之氣不一定都是「金剛怒目,力士揮拳」,或是一味的「李逵耍板斧」,「張飛打哇呀呀」。回過頭來再說趙字,雖屬陰柔之美,但其外貌圓潤秀麗(陰秀)而內涵筋骨勁挺(陽剛);筆畫圓秀(陰柔)而間架方嚴(陽剛)。可見陽剛與陰柔二者不必非得歸於一隅,更不必欲比高低,強分甲乙。

然而,自清代乾嘉提倡碑學以來,以陰柔見長的書風,從書聖王羲之起,屢遭貶抑,趙體更是首當其衝。吳玉如先生說:「乾嘉以來重碑版,於是尚重、尚拙、尚怪,群趨即入魔道矣」。碑學的提倡其功本不可沒,但要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弊端,尤其晚近習書者,整體文化素質原因,極易出現浮躁化、粗俗化、淺薄化、草率化。在這種背景下,倡導以秀麗工整見長的書風,無不糾正時弊之效,這也是我談趙體的主要目的。周汝昌先生在評論頓立夫先生時曾說:「藝道而至於秀麗工整,能事亦畢矣……彼粗獷豪放世每爭趨,文人寄意偶一有之未為不可,若以為藝業悉當如此,相從仿效追求假樣,所使者客氣(言行虛矯,不出真誠;或文章華而不實皆為客氣)也,滔滔者皆是矣,而有肯以秀麗工整為晚世頹風之砥柱者不亦偉歟!」①誠哉斯言,是的,我們所企盼的正是在書法界中湧現出一代有如中流砥柱之士!

鑒於趙體書作的風格特點,因此學習趙字必須掌握如下要點,這樣才能達到下筆有神、形神兼備之境界。

執筆要領:我們提倡五字執筆方法,即「厭、壓、鉤、格、低」。這五字分別指母、食、中、無名、小指的作用。母指與食指是一對矛盾,母指由筆管左內向右外用力,食指由右外向左用力。中指與無名指是一對矛盾,中指由筆管左外向右用力,無名指由右內向左外用力。小指輔助無名指。這樣從四個方向將筆牢牢握住。筆要握得牢,但不能握死。傳說中王羲之曾從背後未能奪走孩童時王獻之手中之筆的故事不大可信。另外,在運筆的過程中要做到「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肘起」這五項執筆要領。著重強調「肘起」應力求做到,這樣才能保證運筆的靈活。開始時有一定難度,但這只是一種肌肉鍛煉,並無神秘之處,久而久之習慣定成自然。習趙字當用硬毫。(如狼毫),軟毫(如:羊毫)則不易寫出其效果。熟練之後可選用兼毫或羊毫毛,在這種情況下,若還能寫出趙字的雄強而秀麗的風格,那就自然進入了更高的境界。不管選用的哪種毛筆,執筆方法基本上一致的。

行筆要點:趙孟頫 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②所以,讀書法歷來重視筆法。

趙體的起筆時要有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空中虛擲動作,這也是逆勢起筆。「虛」字表明筆鋒不一定在紙上「露相」(有時需要就勢在紙上裹鋒,一般呈圓筆態勢)。清代周星蓮說:「落筆之先,騰擲而起,飛行絕跡,不粘定紙上講求生活。」這樣起筆,筆畫有動感、有氣勢,而一些書法入門書所作運筆圖,將筆尖一律裹在筆畫裡面的圖解顯然是錯誤的。他們強調藏鋒不是藏在筆頭之內而是藏於點畫之內,即錐畫沙,印印泥,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才是藏鋒的真諦。

筆鋒虛擲後,在落紙的剎那間,要作「側法」也稱「點法」,即「橫畫豎起,豎畫橫起」。目的是為了鋪開筆毫,以達到萬毫齊力。這時筆尖在上,筆身在下(寫橫畫);或筆尖在左,筆身在右(寫豎畫),這叫點筆側入。側筆之後如順勢平拖,必然形成偏鋒,在行草書中偶爾用之以顯飄逸,但在寫楷書時應通過腕運的作用,將偏側的筆鋒納入筆畫正中,以中鋒行筆,這樣筆畫才顯飽滿而有質感。

行筆中有兩種錯誤傾嚮應當防止,一種是信意的平拖,一種是刻意的抖行。用毛筆書寫,不只是筆畫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橫向運動,還要有筆管不斷提按起倒的縱向運動,因此是立體運動。這樣寫出的筆畫才具有輕重、粗細、濃淡、燥濕的變化,才是藝術品,而信意平拖的筆畫是死板無生命感的,也就沒有藝術魅力。沈尹默先生說:「用筆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性情乃見」。可見提按這種彈性用筆方法的重要。應當指出的是:提按這二者不能表面地理解為用筆的輕重而截然分開,而是在整個行筆過程中結合起來不斷進行的。提中有按(提的動作再明顯。只要在紙上落下痕迹就是按的結果)。按中有提,(按的動作再明顯,也需要控制即提的結果)。清代劉熙載說:「提按二字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正是這樣的道理。

刻意抖動的行筆原因,一是以此摹仿碑刻的剝蝕感,追求所謂「爛味」。而碑的「爛味」是指風化剝蝕後天然之味,並非破爛之味;二是誤解了澀勢戰行之意。行筆要取澀勢是非常重要的,即要有意識地增加筆毫與受書紙張的摩擦力,以表現筆畫的血肉質感。蘇東坡(一說歐陽修)的「逆水行舟」;鮮於樞的「泥路行車」都是妙喻,足以啟迪我們對澀勢的理解。而所謂「戰行」並非「戰抖而行」,而是如同打仗一樣,慎重前進,這和取澀勢是同一意義。總之。行筆如同行路,步步要有起落(提按),步步要有停頓(左右交替),步步要取澀勢,但這只是「暗中機括,看相便非」。那種刻意抖行的運筆方法好像步履蹣跚,半身不遂的老人在行路。而正確的運筆方法應是「龍蛇起伏筆端出」那樣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細觀前人流傳的墨跡,其筆畫邊緣往往不光而毛,正是正確用筆方法的結果。這點千萬不可小看,絕不是初學者能一蹴而就的,也並非「作秀」出來的。

臨書要義:學習書法應當守定一種字帖進行認真、深入研習,如果頻繁換貼,「見一個菩薩磕一個頭」終生都無法入門。等真正掌握該貼之後再轉學他種,同時在學習中要持之以恆,首先要對基本筆畫進行練習,然後再通臨全貼來掌握筆畫在具體每個字上的寫法。初學者先求形似,由形似再求神似。臨帖時不能滿足於「熟能生巧」,須知熟了也會「生油」,這就是要求在多動手的同時,還要多動腦,不斷的進行分析、對照和歸納,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基本掌握趙體的特點後,這時才可以進入創作階段,開始可以採用集字的方法來書寫詩文,由於趙字真跡流傳甚夥且不難尋求,便給我們提供了集字的方便。如遇到帖上沒有的字時,創變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積學醞釀過程,切莫操之急。趙孟頫的書法是橫亘在書法史上一座高峰,說句實話,我們後人難以逾越的。藝術不同於一般學科,不必也不可能一代勝過一代。正如魯迅所說:「……後人天以勝之,即使用了別的手法和工具,雖然可以見得新穎卻難於更加偉大。」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在對趙體的基本掌握之後,可以涉獵一些碑版,如漢隸,魏碑等,這樣對書寫水平的提高會大有裨益。至於字外功的學習更應重視,前面曾說過,趙孟兆頁  是位學識淵博的通才,這正是他能在書法史上位居重鎮的根本原因,我們要想取得學習書法的好成績,應注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

最後還應強調指出,對藝術的欣賞是多元化的,從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杜甫不喜陶(淵明)詩,東坡不喜《史記》……」(《齊東野語》)這並不鮮見,可見「名家所非未必全非」。從古至今的書法家幾乎無一沒有受譏評,趙孟兆頁 更是爭議最大的一位,對趙字有興趣的朋友,不要為反對學趙的說法所左右。當花陰晝靜,卧榻夜瀾,一編趙字在握,浮躁之氣頓消,有如沐浴春風之愜意,謂予不信,請嘗試之!

註:①《趙孟頫行楷二種》新時代出版社  ② 《趙孟頫書法全集》中國出版社

 

延伸閱讀----

 

趙孟頫--書法特點

 

 趙孟頫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氏楷書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膽巴碑

    趙孟頫楷書帝師膽巴碑卷 縱33.6厘米×橫166厘米紙本。書於延佑三年(1316年)。卷後有清姚元之、楊硯、李鴻裔、潘祖蔭、王懿榮等人跋。鈐有清許乃普等人收藏。《東圖玄覽》《清河秘篋表》《南陽名畫表》《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碑是趙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寫的,時年六十三歲,為趙氏晚年碑書的代表作。

   明王世貞認為趙孟頫晚年書法「規模李北海」,此卷筆法秀媚,蒼勁渾厚,獨具風格, 於規整莊嚴處見瀟洒天真的韻致,可謂筆筆提起,字字挺拔,充分體現了趙體書法的風韻和神采。雖取法李邕的《嶽麓寺碑》,但又較之舒展放鬆,去其險佻之勢,化為端莊肅穆,雄遒蒼健之姿。運筆和間架均出於二王,凝重古樸,「老勁可喜」。

   趙書雖秉承傳統,卻不為陳法所囿,往往能根據不同的需要變換書體,但不論怎樣變,又都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因此,他的書法既有深邃的傳統基礎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卓然不群。

 

趙孟頫--行楷典型特點

 

一、用筆以圓為主,方圓結合,轉折處多方中寓圓;

二、凡筆畫起筆、行筆、收筆脈絡清;

三、筆筆精到,毫不含渾;

四、筆畫輕靈婉約,外貌圓潤而筋骨內含,外柔內剛。

五、筆勢雄健奔放,蒼勁老到,又富於變化,多恣多態;

六、起收處承上啟下,牽絲映帶,有行書筆意。

七、結體寬博,撇捺舒展,流美洒脫;

八、形體端秀,骨架勁挺,方正謹嚴。

 

推薦閱讀:

怎樣的童年才對得起孩子?(2)死記硬背還是活學活用?
怎樣提高講故事的能力?
孩子學習沒興趣,一招就搞定了!
那些為教育燒掉的錢,有多少或許只是智商稅?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二0集)

TAG:學習 | 風格 | 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