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上皇氣的儒家第一人(八卦史記140)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儒家思想並不怎麼被待見,只是諸子百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家而已,和「正統」、「主流」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春秋時期,最牛的孔老二周遊列國,推銷儒家學說,基本上也是處處碰壁,就算有君主對孔老二很尊重,但也不會重用他,更不要說把儒家思想奉為圭臬了。
在戰亂不斷的大環境下,一味講求仁義的儒家思想沒有市場,反倒是立竿見影的法家思想很受君王們的歡迎。
到了秦末漢初,儒家思想內部分裂成了齊儒學和魯儒學。齊儒學銳意改革,崇尚權變;魯儒學偏向保守,言必傳統。
但不管是齊儒學,還是魯儒學,貌似依然看不見出頭的日子。
不說別的,就說劉邦,這個出身市井的皇帝就一直對儒家思想鄙視之極。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劉邦罵「豎儒」,詈「腐儒」,甚至以儒冠為「溺器」,儒學及儒生的臉面,被這位流氓皇帝狠狠地摔到地上,儒學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候,一個名叫叔孫通的人站了出來。
叔孫通是齊儒學的代表人物,一直在為傳播儒家思想上下求索,先後侍奉了秦始皇、秦二世、項梁、楚懷王、項羽,但是戰亂之中,能活命就不錯了,傳播思想的難度係數實在太高。
公元前205年,楚漢之爭如火如荼,叔孫通做出了一個重大抉擇:帶領一百多弟子投奔劉邦。
貌似儒家弟子都喜歡組團刷怪,當年孔老二如此,現在叔孫通還是這樣。
劉邦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很惡劣,叔孫通主動改變自己,脫去長袍冠帶的儒服,穿上市井的短打裝束,一切順著劉邦的性子,小心翼翼等待時機的到來。
三年之後,機會來了。
劉邦碰上了讓人抓狂的局面,江山是坐穩了,但朝堂之上,跟著劉邦打天下的這幫小弟實在不像話。「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朝堂堪比菜市場,劉邦腦袋三個大。
叔孫通對劉邦說「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還不錯,齊儒家有了機會,也不忘記魯儒家的兄弟。
叔孫通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細緻地制定出皇帝的禮樂制度。禮成那天,場面的宏大,群臣的循規蹈矩,讓劉邦深刻感受到了「知為皇帝之貴」那萬人之上的滋味,也見識到了儒學的所謂「守成」之功。
從此,儒家思想算是沾上了皇氣,正式登堂入室,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公元前195年,62歲的劉邦在他離世前的五個月,前往孔子的故鄉,「以太牢祠孔子」,在這位儒家創始人的陵墓前,獻上了「太牢」的厚禮,這是有史記載的最高統治者首次公開祭拜孔子。
這一切,都是叔孫通的功勞。
叔孫通採用古代禮制和秦朝儀法相結合的辦法,制定了相對簡單實用的漢朝儀制。對此,司馬遷讚不絕口,譽其為「漢家儒宗」。但宋朝的司馬光則大罵叔孫通,認為就是叔孫通讓古代的禮制失傳。
其實,叔孫通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不是他的努力,董仲舒後來也就無從發揮,更談不上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了。
推薦閱讀:
※《史記》 — 高祖本紀第八
※八字格局專旺,犯之必應災!(案例) – 楊易德算命史記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評論(十八)七十列傳(六)
※《史記》人物--遊戲風塵話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