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內家拳勁

大抵練武之人莫不希望自己練拳也練功,可以訓練出強大而飽含威力的勁道,養生、健身、防身。但力與勁之間,有時難免會產生混淆,尤其身材壯碩天生孔武有力者,簡單就可以大力打小力,體壯贏體弱,輕鬆擊敗對手,便自以為是地認為這就是勁。果然如此這般倚仗先天優勢肉弱強食的話,那就不需要站樁、盤功架、單練、推手與散打之類的辛苦武術訓練了。

真正的武術功夫,應該可以透過長期而有效的手、眼、身、法、步訓練,讓弱贏強,即便手慢,因為聽勁敏銳,仍可以打手快。能夠以柔克剛,四兩撥動千斤,扭轉身體先天的劣勢,反敗為勝。武術是站在弱者這邊思考,若是強者習練,更有倍數加乘效果。這中間的差別,仍在有勁與沒勁,有了勁道,就如同武俠小說所寫,行走江湖,遇見女子、老人與小孩,都不可以貌取人掉以輕心。果然這般自負無危機意識,可能因此吃大虧或喪命黃泉都尚未可知。還是應了那句:需要謙卑、謙卑再謙卑。

說勁,必需先釐清什麼不是勁。讓農人、工匠、挑夫、一些勞動者,舉重物、扛麻袋、掄大槌的不是勁,是力。力由於骨,陷於肩背,所以不能發;勁由於筋,能發,且可達之四肢。力方而勁圓,力有形,但勁無形;力澀而遲鈍,勁暢而敏銳;力散而浮,勁則聚而沉。綜上所述,兩者之間的差別甚大,可一一拿來檢視自己,究竟是經常在出蠻力還是發勁了呢?

而其實,自外貌觀察,全身用力的樣子,是挺胸鼓氣,臉紅脖子粗;用勁,則是外表一派輕鬆從容,呼吸深長協調,肌肉完全放鬆。兩者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光從外體表象,一望即知,更別提內里的巧妙蘊藏與變化。發勁需先存於心,再產生意,然後帶動氣,心、意、氣彙整貫串為冷脆絕倫的勁。無形地寓於內,再有形地發於外,由內而外統合貫串,就是內家拳勁的鮮明特色。

勁屬瞬間的直覺,用意不用力,由松到緊,完全的專註與貫透施於一點。動作招法合於法度,手、腰、腿的擺放角度在最佳機勢,呼吸協調,肌肉放鬆,然後發勁的時候,腰胯手腳,甚至接地或沾黏對手產生的反作用力都統合起來,冷不防的瞬間,隨意念發勁如放箭,箭般直射而至標的靶心。

關於勁,陳鑫先生的《太極拳圖說》這麼說:「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幾股勁。」精通形意、八卦與太極拳的孫祿堂先生,對於拳中內勁的生成,則是將人體散亂於外之神氣,以拳架中的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漸漸積蓄而成。

不管陳鑫所說關於勁的發動與奔放細節始末,或孫祿堂提到需要以拳架的規矩收攝散於外的神氣,回到體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讓勁生成與蓄養,都說明了勁非天生之力,需要後天的訓練養成。時間是成就功夫的東風,無法用急就章寫成,必得有十年磨劍的精神。

應了俗話那句:若要功夫深,除非鐵杵磨成針。讓滴水亦可以穿石,把簡單的基本動作變為不簡單的對敵絕招,譬如形意拳傳說的「半步崩拳走天下」,八卦掌的「單雙換掌闖江湖」,或太極拳的「中定開合制敵機先」。直中、圓中、空中的武術路線與風格,各有一片天。

不一定非得十年才能功成下山,十年只是個需要長期努力的數字象徵。用招法的結構力來看,必得先熟練掌形、腿法與身體轉換的動線,懂得了,深入其中,心領神會了,然後輕鬆自然不僵硬,起心動念即可將身體動作膨脹做勢,意氣相合,貫串發出驚人的整勁。招法構成愈結實工整,發出的結構力道自然愈強,反之,若有一處偷了工減了料,或結構稍稍鬆散,用勁時候,便會像蚊子叮牛角,怎麼也不痛不癢了。

勁,當然如陳鑫在《太極拳圖說》所講的只有一股勁。但有些人為了便於分辨,以長短區分,則有長勁與寸勁;以明暗,則有明勁與暗勁;以功能性區別,則有引勁、化勁、拿勁等等。以招法則如太極拳的掤勁,八卦掌的截勁,形意拳的踩勁。總之,若真要細分,勁的種類繁多不勝枚舉。

就從內家拳三大家,形意、八卦與太極的基本內涵與拳理應用,進入勁的大觀園,稍稍管窺走著直線的形意,繞圈走轉的八卦,或者定靜松沉走圓弧路線的太極,究竟如何表裡粗精無不到,上下周全勁獨到。

形意拳是以劈、崩、鑽、抱、橫與龍、虎、猴、馬、鮀、雞、鷂、燕、蛇、台鳥、鷹、熊,金木水火土五行,加十二種動物的象形取意構成,直中守中用中,一曲一伸,直來直往,正面對敵毫不閃避,武術風格既簡潔樸實又工整俐落。從這樣的拳種風格,發展出踩、撲、裹、束、決五種勁道,讓身形裹束,腳踩勢撲,無所不決。這裡所說的決,如洪水決堤,氣勢磅薄,宛若崩拳一發,利箭射至,即刻摧毀目標。

這其中的身體語言是:「雞腿龍身,熊膀猴象,鷹捉虎撲。」發勁的方式,肩要催肘,肘要催手,手要催指;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並且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讓根節、中節、稍節等三節,可以節節貫串,一氣呵成。

形意拳的整個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柔運勁剛落點。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先要求自我嚴密保護,然後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氣沉丹田,念動意起,隨意念發出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舒展且沉實的勁道。

八卦掌與形意拳的直來直往完全不同,它的特徵是身法、步法靈活,繞圓走圈,避正打斜,滾鑽掙裹。以淌泥步為走轉的主要步形,用擺步與扣步產生方向的變化,以導步為合適敵我距離的拿捏。八卦掌的基本功,皆由走轉換掌中培養出來,一般所見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內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換掌的目的,在於訓練出八卦掌特有的靈活步法與身法,為避正打斜築基,同時也為了訓練螺旋勁與擰勁。

走圈換掌練習純熟後,就必需將推、托、帶、領、搬、攔、截、扣等八種勁道,加入於掌法中,化於習慣自然的走圈,產生手眼身法步多樣性的變化。靶是死的,人是活的,套路不能一成不變,不可固定僵化,必得在拳理與拳架的基礎上隨意變化,常說君子不器,招與勁也要不器,才能合於八卦掌的靈活特色。

太極拳講求後發先制,借力打力,慢、圓、柔之中內含藏氣與勁,柔中帶剛。太極拳以松沉主導一切,整勁貫串發化,有掤、履、擠、按、採、挒、肘、靠,四正四隅等八勁。一般旁觀者,僅能粗略地描述眼睛所看到的太極拳鬆柔緩慢外觀,很難具體說明其內里的陰陽、虛實、開合之細微且快速的變化。

太極拳行拳時講究松沉圓活,是一種自我與自覺的訓練,用於實戰,則因為有人我關係,必需有他覺,細心觀察瞭解對手,用眼用手用身用心聽勁,通過引化而不抗頂對手,改變有利機勢,讓對手招法與勁力落空,過度或不及而暴露出弱點,然後再尋其轉折點、滯點、弱點,蓄力發勁進行反擊。

武術就是這樣迷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端看你從那個點切入。而入了寶山之後,   是單取一瓢飲而一門深入呢?還是兼學百家博學強記而融會貫通?形而上地修身養性,讓武術近於「道」呢?或形而下地練體防身,將武術往「技」藝高超目標推進?你永遠擁有選擇權。而在你學、練、熟、忘之後,不拘於一式或一法,勁道自然如水到渠成隨意念奔流而出。


推薦閱讀:

內家拳學·抖擻勁闡秘
孫祿堂武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你知道嗎? | 練出身如彈簧、連續不斷的勁力必備條件

TAG:內家拳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