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佛人生觀
05-30
〖 佛教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可包括在「無常、苦、空、無我、不凈」幾個字裡面。 一、 無常 佛教看人生是「無常流轉,生死相續」。成唯識論說:「恆轉如暴流,以剎那生滅,後一剎那即非前一剎那故。」不單人生如此,即世間萬有,亦莫不如此。人生怎麼樣無常流轉?我們可以看六道輪迴的說法: 六道輪迴
* 三惡道
1. 地獄道:十八層地獄最苦之處 2. 餓鬼道:一種鬼魂常受飢餓之苦 3. 畜牲道:豬狗牛羊及飛鳥 * 三善道 1. 修羅道:樂少於苦,常動干戈 2. 人道:即世間人類 3. 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 這六道又名六凡。輪迴即流轉之義,謂這六道乃是無常流轉,生死相續的苦境,死後也許投為牲畜,也許墮入地獄,也許投入餓鬼,也許升天上,都是按照這人業報,在這六道之中,轉來轉去,如海中之波,一波過去,一波又來,人在生死海中,流轉不息,所謂「苦海無邊」即是說人在六道輪迴之中,無常流轉,永無止息。 人死後並非完全了結,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續,世世即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前後相續,不斷流轉。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須知三世十二因緣:* 一、 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迷惑)
* 二、行(因煩惱而做之善惡行業),以上二者為「過去式」。 * 三、識(就是去投胎的靈魂)四、名色(在胎中身心漸漸生長)五、六入(六根俱全將近出胎之時)六、觸(二、三歲能有觸覺)七、受(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八、愛(十四、五歲時生種種貪愛)九、取(成人之後因貪愛而取求)十、有(因愛取之業而有未來之果),以上為「現在世」。 * 十一、生(因有業而又有生)十二、老死(有生便有老死),以上二者為未來式 現在之生,因於過去之無明(即愛取)與行(即有),未來之生,又因現有貪愛與愛取所招致未來的結果,這樣循環流轉,生死相續,沒有窮盡之時。 二、 苦 佛教看生是苦,以做人就是苦,所以有「生為苦本」。何謂生為苦本?因生為殺盜淫妄惡業本,為貪瞋等煩惱本,為病老死等苦本,故為苦本。 人生不單有輪迴墮入惡道之苦,就是世世給你做人也是苦。佛教的看法: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共八苦。佛教看人生是苦,下面還有敘述,這裡暫不多說。 三、 空 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謂「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指為天地間一切物質的因素,天地萬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虛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經」上有云:「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一次我在北京廣濟寺,看見一張畫上面畫一骷,旁邊注有四行字說:修行當作如是觀,色相皆幻有何貪?
四大和合無常現,苦苦連天出世難。 不看空世界、看空人生,不會出家以求脫離。 四、 不凈無我 釋迦佛在入滅前,告訴弟子人生的究竟,勉勵他們精勤修道,以求解脫,所謂「四念住」: 1. 觀身不凈: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謂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絲毫凈處,看人的身體有「臭皮囊」之稱。太虛法師在廣州講經時,解釋觀身不凈的意義如下:「身之始,厥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無凈美可言;及至出身,糞穢時遺,涕淚交流,亦無可凈;繼而長大,體態端好,容光煥發,似可美矣;然而詳審諦觀,外而汗液垢膩,沐浴不去,坐令百萬微生蟲晝夜嚙膚,內而五辛雜投,葷濁備畜,自內而外,無可凈美。其似可美者,僅此泡影色塵,自詒眼識,而況惱人暮景,轉瞬即至,則並此似美之泡影,亦不能久持,血氣內衰,精神損耗,發蒼齒落,肌瘦膚黃,百病叢生,而四大將散之兆現矣。及至壽終識盡,顏色先變,肌膚次之,膿血雜流,化為蛆類,筋骨最後卒變劫灰。而人之寶愛色身,不惜自起煩惱,造作惡業,誠無謂矣。」(「佛乘宗要論」四十三頁)因此佛教徒甚至於割肉、斷指、燒疤,毫無顧惜。基督教則不然,以「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看為貴重。人的身體若不加以保護,使它強健,心靈也往往受影響。耶穌令瞎眼、跛腿、長大痲的人恢復了健康,因此基督教也重視醫藥事業。 2. 觀受是苦:受即是人身心所感受的,人身心所感受者,大別有五:苦、樂、喜、憂、舍,舍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之謂。身心所受,雖有喜樂,乃暫時喜樂,非真喜樂。太虛法師設喻說:「譬若人有疥癩,以手搔之,暫止病癢,謂之為樂,一停手間,加以紅腫,其苦更甚。」所以說人生所受實唯是苦。 3. 觀心無常: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心為無常。 4. 觀法無我:謂人乃四大五蘊和合而成,實無有我。「四大」前已解釋,五蘊亦名五陰,蘊者蘊藏,陰者障蔽,指此五者,令真如法性掩沒不見故。 五蘊──* 色蘊:即有形之物質,指「身體」。
* 受蘊:即感受苦樂等之心的作用 * 想蘊: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 行蘊:即有意志而發於行為者 * 識蘊:即指第六意識,指「心」。 這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人,不過是無常幻有。在「僧一阿含二十七」有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皆空」。人既然是五蘊幻有,沒有我,何用貪焉? 總括說來,佛教看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不凈」,換句話說,就是「虛幻的、痛苦的、無意義的、污穢的」,明白做人是如此,所以要出家求解脫,超輪迴,了生死。 或說這是佛教「小乘」人看法,「大乘」人行六波羅密,克苦救世,自利利他,精神上得解放,不是苦、空、不凈、無我、無常了;而是常、樂、我、凈了。這話論到精神上的修養是對的,論到人生的看法,則是不對的。因為佛教的人生觀,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不凈的,不分大小乘。無論大乘或小乘,都是要認識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不凈的,都是要超出輪迴生亡的。沒有一個大乘說人生是可戀,天堂是可靠的。「法華經」是大乘的,有說「三世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佛教無論大小乘修行的目的,或勸人修行皆是要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不單做人不能了生死,就是做了天上的神也不能了生死,所以有「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因為人天福乃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未了。「生死未了,如喪考妣」,「三界如牢獄,生死是冤家」,因此影響人生,萬事消極,四大皆空,一切皆曇花泡影,缺少積極努力創造的精神,所以遭遇人生痛苦的悲觀者,都易走向皈依佛門,看空世界,以求解脫生死,進入涅盤,釋迦佛及其弟子,現今寺中僧尼都是例證。 〖 基督教人生觀 〗基督教則不同,認為人生是有價值的,在世上做上帝的兒女,賦有上帝的形像,高過萬物(創一27),上帝兒女受命管理世界萬物,為世界主人翁(創一28),有權利用萬物,創作生產,與上帝同工(林前三9)。雖然人類妄用自由,離開上帝,生出種種罪惡痛苦,然而上帝仍是管理世界,差遣救主,使人勝過罪惡,勝過痛苦(約十六33)。基督徒的人生,不是出家逃避痛苦,耶穌不躲避十字架而迎接它,使痛苦變為人類的喜樂。祂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又向父說:「我不求您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您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基督徒以愛在人類中服務,愈做愈有味。雖然人生短暫,在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11)。世途行完畢時,就毫無畏懼的,返回天家,與父上帝同在(約十四3)。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不是逃避的,乃是向前的。
人若認為人生有意義,有價值,應當努力向前奮鬥,創造,與上帝同工,就必贊成耶穌式的人生;人若以為人生是苦空、無常、虛幻,就必跟隨釋迦。這兩種人生觀分別是很大的。接受佛道者,看人生不過泡影,瞬息幻滅,他的人生觀是否定的,勢必逃避現實,進入虛空寂滅之境。接受主耶穌的人,看人生是有使命的,充滿著生機活力,他的人生觀是肯定,雖遇苦難,有主耶穌同行,能努力奮鬥,追求上帝指示的目標,做有益身心,服社會的事業。這是主耶穌的應許:「我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 【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 |
推薦閱讀:
※晚慧者如何自救?
※面相看你是否會改寫自己的人生
※是不是大部分男性到了 40 歲,活著特沒意思?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放棄有可能移民加拿大的機會會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