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常識]南北朝官制的構成及特點(精品貼)

點擊題目下方歷史講壇,一鍵關注本賬號

本文章由乾誠文化的「本尼」原創,謝絕轉載。

講南北朝官制這個話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南北朝官制的特點,一個是南北朝的具體官制構成。我先說構成,再說特點。因為南北朝的官制是在不斷演進之中,一直在變,所以,這裡我只能大概介紹一下。

南朝官制上承魏晉,官場最尊貴的就是三公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些職務大多是榮譽性的虛職,由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擔任。然後就是司馬或者說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司,如果經常看南北朝的史書,個人的傳記,會發現有個著名的職務頻繁出現,開府儀同三司,意思是可以享受同司馬、司徒、司空一樣的級別待遇,開府儀同三司也不是具體的職務,代表了被受之人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榮譽,基本算是南北朝時期最高的虛銜之一了,但在任開府儀同三司的時候,需要有本官兼任。

真正的權力是掌握在尚書台的,凡「錄尚書事」者,都是有實權的真宰相。尚書本是秦漢六尚之一,其餘的五尚是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的意思是主管負責,後來尚書慢慢發展成高級行政職務。尚書台分領左右僕射,這個字不念射,念葉。漢朝的時候,選尚書,以善騎射為標準,所以稱為僕射,《宋書-百官志》記載,「僕射者,僕役於射事也。」

在東晉時,尚書台最開始有五部,吏部尚書、祠部尚書、度支尚書、左民尚書、五兵尚書(侯景之亂時,侯景改為七兵尚書),宋武帝劉裕時又加了都官尚書,合為六部,分領二十曹。所以說,很多人認為三省六部是隋朝發明的,其實不是,早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六部,後來經過衍變,這六部變成,吏部名稱不變,祠部=禮部,度支=戶部,左民=工部,都官=刑部,五兵=兵部。五兵尚書最開始時分領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五曹,所以叫做五兵尚書,度支部在隋朝改為民部,在唐朝時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才改稱戶部。

如果當時沒有尚書令的話,則由左僕射領尚書事。如果設有右僕射,則去掉祠部尚書。如果要營建宮室,則臨時增設起部尚書,事辦完了就取消了。尚書令、左右僕射、五部尚書(右僕射和祠部二者存一)合稱為「尚書八坐」。

尚書台的官職順序是(錄尚書事)尚書令--左右僕射--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其中,尚書令總管尚書台事務,僕射、尚書分領諸曹,比如,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等等,這個曹是什麼呢?就是尚書台具體幹事、具體落實的部門,曹的個數隨朝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到了梁代,共有20曹,曹的長官叫做郎,也可以叫做侍郎,剛入職時叫做郎中,做滿一年改稱侍郎,根據宋書的記載,尚書台的官員,俸祿都不低,尚書令秩千石,僕射尚書六百石。

除了尚書省,還有中書省,在南朝時職權漸重。隋朝為了避楊忠的諱,改稱內書省或內史省,唐朝恢復原稱。中書省的老大叫做中書令,下設中書侍郎4名,中書舍人4名。主要負責起草詔書之類的工作。

還有監察機構御史台,俗稱憲台,設御史中丞一名。

九卿,南朝的九卿大部分遵循東漢舊制,有太常、光祿、衛尉、廷尉(也稱大理寺)、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等。

另外還有門下省,長官稱為侍中,一開始是負責奏事的,後來慢慢變成了皇帝身邊的顧問機構,漢制侍中頭戴惠文冠,以黃金為鐺,刻以蟬形,上插貂尾,大家猜猜這個叫什麼?沒錯,俗稱「貂蟬」。在南朝蕭齊時期,侍中的人選要求非常高,不但能力要高,而且還要美姿容,必須長的漂亮,舉個例子,南齊時有個大臣叫陸慧曉,西晉太尉陸玩之後,陸玩何許人也?江東本土豪族,我之前講過吳中四姓,顧、陸、朱、張,這個陸玩就出身於吳郡陸氏,東晉初建之時,基礎不穩,東晉第一名相王導,為了調和北方洛陽南渡士族和江東本土士族的矛盾,籠絡吳人,曾經求婚於陸玩,但是你猜怎麼著,陸玩很拽,傲的不行,居然連王導都沒瞧上,拒絕了婚事,這個陸慧曉,就是陸玩的後人,按說門第高貴吧,但是,就因為長的丑,對不起觀眾,就沒當上侍中,可見選任侍中的嚴格程度了。

此外,還有輔佐皇太子的東宮官屬。首先有太子六傅,即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均由德高望重者兼任。在南朝,只有太傅,而不設太師和太保。北魏則六傅齊備,前三個稱為東宮三師,後三個為東宮三少,北齊有之,北周不設。

太子賓客,輔佐皇太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游處左右,宜得正人,能相長益者。」以外還有太子詹事、太子庶子、太子洗馬、太子舍人、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仆等。如果皇太子早逝,立嫡孫為皇位繼承人,太子官屬一般不更人選,直接變成太孫官屬。

上面說的都是文官,下面說說武官方面。

南朝劉宋以「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左衛將軍、右衛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合稱六軍。級別最高,領軍將軍,主要負責內軍,守衛京師,護軍將軍,主要負責外軍,對外打仗。左右衛將軍,主要掌管宿衛營兵,負責皇帝的安全。還有驃騎、車騎、衛將軍、鎮軍、中軍、撫軍等。以及四征(東西南北)將軍,四鎮(東西南北)將軍。如果將軍中有加「大」字的,如驃騎大將軍、鎮東大將軍等,則級別同三公。還有冠軍、輔國、寧朔、龍驤等名號,在看南北朝史書的時候,這些名字都是經常見到的。

地方官制上,最高長官是刺史,其次為郡守,再次為縣令。如果有親王臨郡封國,則郡守稱為內史,比如大詩人謝靈運,做過臨川內史,說明臨川郡有親王封國,臨川王就是那個劉義慶,寫世說新語的那個。

此外,大縣長官稱縣令,小縣小官稱縣長。在東晉之前,京師還設有司隸校尉,具有監察職能,東晉南渡後,取消司隸校尉,其職能併入揚州刺史。州刺史之下,設有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祭酒等職務。

上面說的是南朝的官制,下面說說北朝的官制情況。

北朝因為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官制相對比較複雜一些,後來北魏分裂,北周、北齊並峙,官制的變動非常大。北魏初期設南北二部,每部各置大人一名。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設八部大夫,京師八個方向,每個方向設一人,類似於漢制的尚書八坐,當時被稱為八國常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才開始設立僕射。在北魏,如果設丞相,則無司徒,如果設大將軍,則無太尉。至於尚書的職能,北朝設置大抵和南朝相當,北齊有尚書,北周沒有。

到了孝文帝改制以後,北魏官制基本上漢化了,和南朝官制沒太大的區別。北齊官制基本上是北魏漢化後的翻版。在南北朝中,屬北周官制的變化最大,情況也最特殊,比北魏官制還要複雜。

北周官制最大的特色就是復古,就是恢復周朝制度。其他各朝都是三省六部,而北周卻不設三省,用什麼三孤六官取代。實際上六官才是北周權力架構的核心基礎,六官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北周的天官就是宰相,類似於尚書省,天官府對地、春、夏、秋、冬五官有直接管轄權。

對於六官制度,《周禮》記載的非常詳細,和六官相對應的是六典,第一是治典,同天官,是權力中樞,長官稱冢宰,宇文泰就是大冢宰,第二是教典,同地官,主管土地戶口以及文化教育,長官稱司徒。第三是禮典,同春官,主管朝廷禮儀制度,長官稱宗伯。第四是政典,同夏官,主管軍事征伐,長官稱司馬。第五是刑典,同秋官,主管刑法,長官稱司寇。第六是事典,同冬官,主管建設和工程,長官稱司空。

這就是南北朝官制的大概構成情況。

說完了構成,我在說說南北朝官制的特點。

說起南北朝官制的特點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名實不符、混亂無章、加強集權。

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講究的是集權,集於皇帝一身,怎

么集呢?每個朝代方式不一樣,但都遵從一點,就是在一個官制系統里,名實不符,在不同系統中,這個系統的權利被另一個系統侵奪,不這樣做的話,皇帝很難做到能夠大權獨攬,如果各部門、各地方的官吏都有實權,名實相副,互不妨礙,那麼皇帝的權力就沒了。

具體到南北朝,特別是南朝的官制,就是如此,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是士族門閥政治,以前先秦選官,是世卿世祿制,秦代是靠軍功授爵,漢代靠徵辟察舉制選官,舉孝廉,到了魏晉,國家權力為士族門閥所控制,寒門出身的曹丕,為了能當上皇帝,向士族妥協,搞了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我就不細講了,簡要說就是,龍生龍、鳳生鳳,你家先輩是做官的,那麼你肯定也是做官的材料,這是魏晉的特點。

到了南朝,情況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呢,我們知道,東晉是由南渡的北方一等士族和江東本地大士族相結合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等士族豪門控制了一切,皇帝基本上沒啥權力,但是到了南朝,權力發生轉移了,南朝前三個朝代,宋齊梁,是由北來的中層階級集團-楚子集團,也就是淮北流民集團與南北士族共同維持,這裡說的北來楚子集團,並不是現在的湖北人,而是指的是兩淮江西一帶的中層武人集團,宋齊梁的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都是出自這一集團,而陳朝,則是由北來下等階級集團與南方土著掌握政權的朝代。

也就是說,縱觀南四朝,皇帝的出身由兩晉時高門大族河內司馬氏,變成了中下層的庶族劉氏、蘭陵蕭氏,甚至是寒人,比如陳霸先,這個變化不可謂不大。

但是皇帝雖然是庶族了,九品中正制卻依然存在,貴族、高門大姓,誰也不願意做職位低的官吏,九品中正制可以確保他們依然能做高官,皇帝的政權,也要依仗這些高門大族來支持,所以九品中正制,一時是廢不了的,那麼皇帝又想控制權力,怎麼辦呢?有辦法。

可以從官制結構上想辦法,這就是高門仍做大官,庶族、寒族做小官,皇帝為了與貴族士族爭權,在同一系統里,把重權賦予原本很微不足道的小官,這種小官得到了重權以後,慢慢的就變成了真的丞相。

舉個例子,南朝有一個官職叫做中書舍人,這個官晉代就有,西晉的舍人在中書省中,只有9品,可見級別多低,到了東晉,舍人的權力上升了一些,可以管司詔誥,舍人的品級低,所以可以由一些寒人來擔任,大士族呢,也不屑做這種芝麻官,於是到了南朝劉宋時期,舍人一職,慢慢的就都由寒人所擔任了,品級雖低,權力可不小,到了南朝蕭齊初期,舍人可以亦為詔文,中書侍郎的權力被舍人侵佔,蕭齊中後期,「詔命始不關中書,專出舍人」,這下連中書令的權力都被舍人佔了去。舍人成了事實上的丞相。

蕭齊太尉王儉曾經感概,「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這個茹公指的是齊中書舍人茹法亮,要知道,王儉可是出身於琅琊王氏,王導之後,而茹法亮是什麼人呢,出身小吏,面首,太尉一級的高官感概權力不如一小吏,可見士族的權力被剝奪了多少。

高官職位,變成了安慰獎。

一個部門裡,老大無權,下屬有大權,老大是士族,下屬是寒族,老大為傳統政治力量,下屬為皇帝親信,這就是南朝皇帝制約士族的辦法,這些方法,後世朝代多有仿效,並且發揚光大,比如清代的軍機處。

剛才講的是中央權力的轉換,那麼地方上是什麼樣呢?地方上也有辦法,這就是南朝著名的典簽制度,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地方上權力最高的職位是州刺史,南北朝的州刺史,可與唐朝的刺史不一樣,南北朝的州刺史,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兼省長,而唐代的刺史,大致只相當於市長一級了。

南朝皇帝為了分刺史之權,發明了典簽制度。《南史-呂文顯傳》記載:「故事,府州部內論事,皆簽前直敘所論之事,後雲謹簽,日月下又雲某官某簽,故府州置典簽以典之。本五品吏,宋初改為七職。宋氏晚運,多以幼少皇子為方鎮,時主皆以親近左右領典簽,典簽之權稍重。大明、泰始,長王臨蕃,素族出鎮,莫不皆出內教命,刺史不得專其任也。」

從上面這段記載里,可以看出,典簽一樣是寒人出身,7品吏,和中書舍人級別差不多,但都是皇帝身邊的人,皇帝把親近之人放到各州去做典簽,監視刺史一舉一動,於是權力越來越大,大的什麼程度,連皇室王族的起居,都受到典簽的干涉。到了後來,就出現了諸州唯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的局面。

於是,皇帝在中央,將相之權交與中書舍人,在地方,刺史之權交與典簽,但是將相刺史依舊保留,中書舍人,典簽的品級也不提升,這樣,士族位高者沒有權、寒門有權者位子低,誰也反不了皇帝,這個就是南朝官制的一大特點。

所以後來的南朝皇帝的親信無論做了多大的官,都得兼一個中書舍人這種位子低的官才有實權,變成了本職不重要,兼差才重要。比如看梁書特有意思,梁武帝的頭號大奸臣朱異,《梁書-朱異傳》里記載了他的官職變遷,比如,「遷尚書儀曹郎,入兼中書通事舍人」,「太清元年,遷左衛將軍,領步兵。二年,遷中領軍,舍人如故」,你從這段記載里,就能看出來,朱異一路高升,但不管升了什麼官,你會發現後面總跟著中書舍人這個職位,「舍人如故」,南朝官制的特點可見一斑。

南朝官制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同系統的權力互相侵佔,造成了南北朝的官制混亂無章,比如文官系統和武將系統,皇帝可以用武將去奪文官的權力,比如之前介紹的領軍將軍,這是個武官,但是可以預問政治,也一樣有丞相之權。

舉兩個例子,劉裕病死以後,宋少帝即位,劉裕遺命尚書僕射傅亮、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和護軍將軍檀道濟輔政,輔政的就是行丞相之權,領軍將軍和護軍將軍都可以輔政,這就可以看出,武官,侵奪了文官之權。

齊明帝蕭鸞更誇張,遺命手下六人輔政東昏侯蕭寶卷,這六個人都是名義上的丞相,這六人本職工作是什麼呢?有的是揚州刺史,有的是右將軍,有的是侍中,有的是衛尉,衛尉是啥官呢?就是中央警衛團團長或者是首都衛戍司令一類的官員,中央警衛團團長也成了國家總理,常委之一,可見有多混亂。

這種官制特點的結果就是,事權不能分明,政出多門,互相牽制,誰會受益?顯然受益最大的就是皇帝了,後世不論隋唐、宋明清,都是借鑒了南北朝的這些官制特點,你在這些朝代里,都能找到南北朝官制思路的影子。

聯繫方式|微信:lishipulpit

請加入QQ群:288283439

想每天收到歷史講壇的好文,請在「微信」搜:lishijiangtan


推薦閱讀:

佛教名詞術語及常識
20個」冷門「效應
出入境常識
關於個人徵信,這些常識你要知道!
〖詩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8) 詩的種類

TAG:歷史 | 常識 | 官制 | 歷史常識 | 南北朝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