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都是與孩子溝通的高手
有父母問:我有個7歲的兒子,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小的時候是在別處長大的,現在要上學了才回到我們身邊。儘管我們之間的感情很好,但我還是希望在溝通上更順暢一些。有什麼好辦法嗎?
答:作為父母,如果要培養一個健康發展的孩子,就應該成為與孩子溝通的高手。與童年期的孩子長時間分離,可能會成為溝通困難的原因之一,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努力。如果能成功通過溝通而引導孩子的想法和理想、行為,那麼培養出一個有主見、有選擇能力的孩子就不是件難事。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泰因伯格教授經過長達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缺乏與父母溝通、缺乏向父母吐露心聲的孩子,在學業方面遇到麻煩的可能性較大,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惡習的可能性也較大。另外,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忽視孩子身上發生著的變化,更會讓孩子從感情上疏離父母,甚至會造成孩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我們的教育建議是:
1、不要有急躁情緒。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上過於急躁,總幻想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是不太可能的。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紮實的行動,那就可能在親子關係上長期吃著「夾生飯」。
2、與孩子談判協商是父母應該掌握的技巧。
其實不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孩子天天都在和我們談判。從小的時候每天穿什麼、吃什麼,到大一些時孩子的房間要整齊到什麼程度、是一下學到家就做作業還是吃完飯再做、要幫做哪些家務活兒、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是參加游泳還是籃球活動等。既然是天天要做的事,與其讓他自由發展,不如大人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當我們有意識地在一些問題上與孩子協商的同時,並不意味著父母失去對孩子的控制或完全讓步,而是在互相理解對方的前提下,尋求一種折中的共同滿意的方案。同時我們也在潛移默化地教孩子如何與他人談判,幫助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做一種必要的準備。
談判的能力不僅僅是外交官或商人才需要,它是一種廣泛的生活能力。其結果不一定是誰贏誰輸,而是一種公平和理解,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最終達成一種對參與各方都最佳的雙贏方案。
那麼和孩子談判的好處有哪些呢?因為孩子自己參與了意見,所以執行起來時一般阻力不大,孩子感到對自己的生活有選擇的餘地;第二,由於有一定的發言權,孩子會覺得生活中不是事事都由父母安排,會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要提高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質量。
當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意見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認真聽取,孩子會更願意和大人交流,把更多關於他們的事情告訴父母,父母也會更了解孩子,從而關係更融洽。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推薦閱讀:
※女人太容易在愛里變成小孩子,為一點甜蜜不惜受盡委屈
※我還是沒把孩子生在香港(12.9.6)
※感統失調的表現及訓練小遊戲
※關於王寶強離婚風波,職場人必須認識的事情
※6歲孩子靠拍玩具測評上了福布斯榜,年入一千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