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政文化與當代治國理政實踐
□傅永聚
編者按
中國傳統治政文化中所蘊藏的豐富治理智慧,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古人借智慧」,要把古人的治理智慧同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將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優秀治政文化的價值理念轉化為當代治國理政的重要精神指引。
近日,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山東大學聯合主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組織專家學者就「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一重大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本報遴選部分理論文章予以刊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國理政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述,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成熟的執政黨在新時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種嶄新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來源於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種子和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厚土壤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換背景下長治久安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優秀治政文化中汲取重要精神滋養,將儒家的德治主張、民本關懷、倫理精神(政德觀念)、貴和理念等優秀治政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落實於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時代重拾。
儒家思想中不僅有著深邃的安頓人心、整齊風尚的教化價值,而且有著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
儒家思想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作用是長期被忽視的價值源:「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孔子家語?問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中不僅有著深邃的安頓人心、整齊風尚的教化價值,而且有著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是中華民族數千年自強不息、長期領先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與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成熟的執政黨在新時期的文化自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弘揚傳統文化,找回民族自信,有效地解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接地氣的關係,使走中國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建立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基礎之上,成為凝聚人心、實現中國夢的精氣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走自己的路,民族文化是自信的源泉――傳承而不是拋棄,接續而不是斷裂,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價值就是為當代中國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
當代治國理政完全可以從中華優秀治政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其中「為民」是古今不變的重要法寶
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種子和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厚土壤進行有機結合,體現了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換背景下長治久安發展的必然要求。
戰爭年代,我們依靠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建立了新中國;執政時期,我們仍然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治國理政是一門大智慧。如何將前人的哲學智慧轉變為政治智慧,實現從馬上打天下向下馬治天下的歷史性轉變?「為民」,是這一轉變中不變的法寶。
由此可見,當代治國理政完全可以從中華優秀治政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從儒家治政文化中汲取重要精神滋養,將儒家的德治主張、民本關懷、倫理精神(政德觀念)、貴和理念等優秀治政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落實於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時代重拾。
中華文明是軸心文明的傑出代表,它展現了中華民族原創性的思想智慧,其中,中國傳統治政文化中所蘊藏的豐富治理智慧,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古人借智慧」,要把古人的治理智慧同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將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優秀治政文化的價值理念轉化為當代治國理政的重要精神指引。概言之,當代治國理政應從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優秀治政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
德治主張、民本關懷、倫理精神、貴和理念等,都是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弘揚的重要治政資源
從儒家治政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精神滋養,主要在於將儒家的德治主張、民本關懷、倫理精神(政德觀念)、貴和理念等優秀治政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落實於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這主要表現在:
其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大力弘揚儒家的優秀傳統美德,借鑒儒家「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主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就要切實加強道德教育和引導,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覺悟,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法治意識,為此可以而且應該借鑒儒家「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主張。正如有論者指出的,單純依靠法治,重新構建全社會的整體性、穩定性、確定性,困難重重,在今日之中國,決不能忽視德治。
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除了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外,還要切實加強道德教育和引導,提升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覺悟,為此應該合理借鑒儒家「德法並用」的德治主義主張。儒家治國理政思想中,它既強調「以德治國」,又不完全排斥「法治」,主張「德法結合」、「德主刑輔」。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國家治理既要以「德治」為基礎,又要以「法治」為重要補充。荀子「援法入儒」,從人性惡的觀點出發,認為人有好利惡害的私心傾向,有追求耳目之欲的自然本性,必須用法律對其加以規制。
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雖然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但這並不意味者二者是平行並列的。應該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主次地位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依法治國的「依」和以德治國的「以」不是一個意思,不能並列,更不能顛倒。法治是大方向,是頂層設計;而德治只是手段。前者是治國的基本方略,後者是輔助的治理方式。二者確實需要密切結合,但必須主次分明。如果將德治上升到治國方略,片面強調「自勉而修」、「明德而聖」,缺乏剛性的監督和他律,則會陷入泛道德主義的泥沼,必將走向人治的危險境地。必須明白,只有在法治的統攝下,德治才有意義。
其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要繼承和弘揚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精神。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繼承儒家的民本關懷、仁政主張,就是始終不忘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繫人民、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設服務型政府。
2012年11月15日,在黨的十八大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4年2月7日,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他深情地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於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這種「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擔當」的執政理念,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堅守,更是對儒家民本仁政觀念的重要繼承和發揚。
其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要植根於儒家倫理資源寶庫。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精神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汲取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要將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智慧、道德精神轉化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精神營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於儒家倫理資源寶庫。
除了可以以儒家倫理資源來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儒家的政德觀念可以成為當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精神力量。從儒家的廉德中,我們尤其可以挖掘出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領導幹部道德修養的新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其四,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貫徹睦鄰友好的外交原則,要充分借鑒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諧思維和智慧。「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原創思想智慧的重要體現,是儒家文化系統中的重要核心主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植根於中華民族精神世界中的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是形成我們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基礎。正如總書記所說:「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於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於此,甚至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於這種偉大的和諧思想。」
(作者系曲阜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
來源: 大眾日報
推薦閱讀:
※【轉】勤儉治國的崇禎帝為何落得國破身亡?
※中共制定依法治國新藍圖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鬥
※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