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西湖、個園、盧氏古宅等十大遺產入選世界遺產!

「中國大運河八年申遺,今天夢圓多哈」。6月22日,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由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揚州十遺產點入選世界遺產】

瘦西湖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位於明清舊城西北郊,原名保障湖,因獨具清瘦秀麗的特質而名瘦西湖,主要為隋唐以來揚州城池的護城河遺存。經歷代精雕細琢,至清中葉,形成了以山水自然美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規模盛大的湖上園林。

瘦西湖內建築始建於南朝宋文帝時期(公元447年),後歷代屢有興建。揚州鹽商和地方官員為迎接康熙、乾隆「南巡」,招聘名家,在沿湖兩岸疊石置景,使瘦西湖景觀得到了全面提升。

清中葉以後,瘦西湖日漸衰落。同治、光緒年間曾修復部分建築。民國四年(1915年),在桃花塢舊址興建軍閥徐寶山祀祠「徐園」。民國十年(1921年)鄉紳陳臣朔在蓮花橋東南湖中島嶼上興建鳧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長堤春柳土埠西側新建「葉林」。1949年成立專門保護管理機構,1951年起,瘦西湖東區正式對外開放。歷屆揚州市政府都重視瘦西湖保護工作,較好地保持了完整的歷史原貌。

瘦西湖作為揚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運河緊密相連,是大運河進入南方地區後最能體現地域審美價值的文化景觀,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

個園

個園是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1771-1838年)的住宅花園,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擴建而成的私家住宅園林,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為明、清傳統建築。它南為住宅,北為花園,以疊石精巧而聞名於世。園內分別以筍石、湖石、黃石、宣石構造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其間廣植嘉木。個園反映出清代揚州發達的鹽業經濟、顯著的地域個性和鮮明的消費型城市特色,佐證了因運河而繁榮興盛的商賈聚居、財富集聚的明清城市格局和時代風貌。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房屋分兩期建造,中縱部分和西縱部分為汪竹銘在清末所購,東縱部分由汪家的四個兒子在民國初年擴建。小苑以住宅為主要部分,以園相輔,因面積不大,宅主姓汪而稱為「汪氏小苑」。園與住宅融為一體,曲折多變。有「迎曦」、「小苑春深」等四個庭院。

鹽宗廟

鹽宗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兩淮眾鹽商為供奉夙沙氏、膠鬲、管仲三位鹽業始祖而建,是揚州鹽商舉行祭祀儀禮的場所,後為紀念曾國藩改為曾公祠。現有門廳、二廳、祠堂,建築面積280餘平方米。大廳硬山造,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廳前有卷棚,保存完好。2006年全面修繕,保留了同治年間彩繪,重塑三位鹽宗漢白玉像,門頭石額「鹽宗廟」為建廟之初的原物,彌足珍貴。

盧紹緒鹽商住宅

盧紹緒鹽商住宅於清光緒年間由鹽商盧紹緒所建,耗資紋銀七萬兩,是晚清揚州鹽商大型住宅代表。大門朝南,原有建筑前後共九進,整個建築寬敞宏大,裝修多為楠木,為揚州現存之最大鹽商住宅。1981年遭火,毀照廳、楠木大廳、二廳、女廳四進房屋。現仍存門樓、住宅樓、內宅、意園、藏書樓、涼亭等建築。2004年依照原貌全面啟動修繕方案,2006年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

汪魯門宅

汪魯門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大鹽商汪石公住宅。汪魯門宅現存門樓、照廳、大廳、二廳、住宅樓等前後九進,建築保存比較完整。最為考究與精美的要數面南正廳,是揚州現存鹽商住宅中體量最大、最為完整的楠木廳。

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

天寧寺位於揚州明清城北城河北岸,佔地約116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東西有廊房、配殿等建築,房屋多達92間,但這仍然只是它從前的一小部分。

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相傳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羅在此譯《華嚴經》60卷,故又名「興嚴寺」。「天寧禪寺」之名,為宋徽宗所賜。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建。清康熙皇帝南巡時曾兩度駐蹕於此,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欽命兩淮巡鹽御史曹寅在寺內設「揚州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等書。乾隆第二次南巡時於此建行宮、御花園和文匯閣。乾隆時編寫的《四庫全書》共繕寫了七套,其中一套就藏於天寧寺內的文匯閣。文匯閣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園國際大酒店內。咸豐年間行宮、御花園和文匯閣均毀於兵火。1984年政府對天寧寺進行大修,1988年作為揚州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政府將揚州博物館遷入新館,重新對揚州天寧寺進行整修,並新建了藏經樓,開闢為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

揚州天寧寺居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首,曾被稱為「江淮諸寺之冠」。位於天寧寺北並與之隔街相望的重寧寺,也位列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重寧寺始建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因為是奉旨而建,所以規模、形制、質量都比一般寺廟為勝。歷史上的重寧寺,不僅規模宏大,而且佛像精美,有關形制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規格來製作的。李斗說,揚州八大剎的佛作,可與蘇州寺廟媲美,「而重寧寺佛作,則照內工做法」。按清代的建築法則,分為官方、民間兩大類,官方建築法則又分內工、外工兩種。所謂「內工」是指宮殿園囿造法,所謂「外工」是指城池倉庫造法,兩者都屬於皇家建築法則。重寧寺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建。

邵伯鐵牛和馬棚灣鐵牛

邵伯鐵牛在江都區邵伯鎮斗野亭公園內,清康熙年間鑄。邵伯鐵牛原存江都邵伯鎮大碼頭運河堤頂,今在邵伯節制閘上游斗野亭公園內。牛腹部有銘文,但已漫漶不清。鐵牛長1.98米,高1.10米,重約1500千克。

鐵牛共四次移址。第一次是1952年冬,因開挖邵仙引河從米市街北運河堤墩上遷至邵伯大運河邊大碼頭西側;第二次是1964年,從大碼頭移至前東街文化館院內與甘棠樹放置在一起;第三次是1994年,從邵伯文化館遷至甘棠路西首(民國二十年運堤決口處即原萬壽宮處);第四次是2000年,從萬壽宮處遷至邵伯節制閘上游斗野亭公園內。2006年6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棚灣鐵牛曾被移入高郵市人民公園和文化館,後置於文游台內,近日重歸馬棚灣。馬棚灣鐵牛,除雙角殘缺、體表稍有鏽蝕外,整體上仍較為完好。鐵牛長1.70米,寬0.75米,高0.68米,牛身與鐵座鑄為一體,計重約2.5噸。鐵牛為卧伏式,造型逼真,雄健傳神,牛身銘詞標註鑄造時間為康熙辛巳午日。

鐵牛既是古代人民抗擊水患的歷史見證,也寄託了人們期盼降伏水患的強烈願望,為研究和考證中國傳統治水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盂城驛

盂城驛是大運河上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古代驛站。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國在這塊地勢低洼但交通便利的地方,築高台,設置郵亭,這塊地方從此便被形象地命名為「高郵」,後人又稱「秦郵」。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高郵城南門外建盂城驛,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再次修繕。辛亥革命後,隨著郵政事業的興起,盂城驛被奉命撤銷,結束了郵驛的歷史使命,盂城驛遺址卻為我們留下了古代郵驛的實物見證。

原來的盂城驛規模宏大。現有門廳、三間西耳房;正廳柱礎完好,部分木架尚有利用價值,共五間;後廳五間,保存基本完好;廚房按古代廚房、生活用房重建五間,規格較小;鼓樓按潘谷西教授設計重建為兩層三檐十字脊;禮賓軒三間。另有展覽廳兩棟六間,馬神廟一間,新建照壁一面,牌坊一座等。

盂城驛保存的建築結構和功能,清晰地反映出運河驛站在傳送功能、接待功能、轉運功能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大運河作為維繫封建王朝「大一統」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通道,盂城驛體現出在維護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中的特殊地位。盂城驛的歷史位置、建築均保存完好,它的形制和規模的真實性、完整性均保存良好,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位於江都區邵伯鎮甘棠社區的邵伯明清運河故道東岸,建成於清康熙年間。邵伯明清運河故道北至邵伯節制閘,南至南塘,為明清運河主航道,20世紀50年代運河整治後該段河道被廢棄,但因與邵伯鎮的毗鄰關係,河岸邊的碼頭、古堤仍完整保留。現存邵伯古運河東岸竹巷口至廟巷一段的古堤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建,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南北長300米,截面為梯形,下底寬8米,上口寬2.5—3米,高5米。大堤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石料規格多為148厘米×28厘米×30厘米,78厘米×34厘米×34厘米,97厘米×25厘米×36厘米等。大堤上部以城磚砌築,頂部壓一層條石,真實性、完整性好。邵伯古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邵伯老船閘。邵伯老船閘是當年從長江入運河的第一座船閘,也是中國第一座使用現代工程技術建造的船閘。建造船閘之前,運河航道的水深常年只有1米左右,冬春枯水季節航運則幾乎停頓。船閘建成後,運河最低水深不低於2.5米,吃水2米的重載船舶得以常年通航。

邵伯碼頭。自從邗溝貫通江淮後,邵伯成為南北往來必經之路,因此在邵伯鎮運河故道兩側形成了大量碼頭。現在邵伯運河東堤上還存有四個古碼頭,自北向南分別是竹巷口碼頭、大馬頭、朱家巷碼頭和廟巷口碼頭。

這四座碼頭是往來運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鎮的主要停靠之處,也是邵伯鎮及運河以東地區進行對外貨物貿易的主要場所。碼頭與運河的水位平齊,通過石台階與大堤上的道路——上河邊聯繫。

現在碼頭在水面的部分已不存在,因此原本的形式不得而知,只留有運河邊的石質台階。台階尺度不大,每階寬約30厘米,長約2-3米,規模最大的「大馬頭」也不超過5米。

1936年運河改道之後,這些碼頭也被逐漸廢棄。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開鑿運河時間最早的國家,公元前486年,中國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邗溝,築邗城,興建世界第一條運河,後經歷代修建,形成從南到北全長1794公里的大運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

此次大運河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共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其中揚州境內6段河道10個遺產點入選。

【申遺歷程】

大運河申遺項目始於2006年12月,已經歷了7年的準備。2009年4月,由國務院總牽頭,8個省市和13個部委聯合組成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正式建立省部協商機制,大運河申遺上升為國家行動。2013年初,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了首批申遺點段,它們分布在8個省市的31個遺產區,涉及27段河道和58處遺址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

【揚州為運河申遺做了什麼】

2009年9月,揚州在申遺聯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並實施《大運河(揚州段)遺產保護規劃》。該規劃納入《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從而確保各類遺產點、河段不因城鄉建設項目的實施遭受新的建設性破壞。」2010年以來,揚州先後叫停了儀征市儀征運河"一河兩岸』工程、高郵市裡運河故道工程等有可能對運河遺產產生破壞的項目。去年10月1日,揚州正式實施《揚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成為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第一個制定大運河遺產保護地方規範性文件的城市。

近年來,揚州先後修繕了汪氏小苑、個園南部住宅群、盧氏鹽商大宅等一大批運河遺產;將近百家老企業遷離運河兩岸,投資7億元建設15個防污治污項目;建設了280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區;投入巨資整治改造了整個淮揚運河揚州城區段的兩岸環境。目前,160公里的大運河揚州段基本達到了二類水質標準,綠化覆蓋率也達到80%以上。

【運河申遺成功之後,流向何方?】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中國目前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向,包括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由於《凱恩斯協議》規定每個國家一年只能申報2個項目,中國各地提出申遺的項目已經排隊到了22世紀。其實早在10年前,世界各國的申遺漸漸降溫時,因為種種利益驅動,中國開始颳起這股申遺狂風。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例,龍門石窟申遺花費上億元,但龍門石窟入遺前每年門票收入1000萬,入遺第二年就達到2700萬。雲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3年後旅遊綜合收入就達到13.44億元。靠申遺發財極大地刺激著地方官員們的神經,在利益驅動下,地方政府瘋狂地掀起了申遺熱。地方官員們也毫不隱諱申遺的動機,某省官員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最能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就是申遺。對各地爭相申報世界遺產的動機,有些地方政府只為發展旅遊業而申遺。而旅遊業開發恰恰是世界遺產最大的威脅,因為它們絕大部分是錯位開發。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利潤和政績。那揚州此次成功申遺之後,運河將流向何方?如何避免地產、旅遊的過度開發?


推薦閱讀:

斷蛇頭跳起來咬人 揚州大媽險送命
煙花三月下揚州(瘦西湖篇)
燈下漫筆丨揚州慢
春風十里揚州路
清明揚州旅行攻略(行程篇)

TAG:世界 | 揚州 | 遺產 | 西湖 | 世界遺產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