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三百首賞析七律

讀詩小常識

讀詩小常識

  中國是詩的國度,自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開始,詩這種文學形式就長盛不衰。漢魏時期的樂府詩和文人四言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唐詩更是詩歌藝術王國的頂峰。唐代以後,雖然盛極難繼,可宋、元、明、清四代的詩人仍然在各個方面作出了自己的開拓。可以說,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批優秀的詩人和詩歌作品。因此,這裡介紹一些讀詩的小常識,不僅適用於唐詩,也適用於讀其他任何朝代的詩歌作品。

詩的體裁

   在古代詩歌中,「言」表示一首詩中每句的字數。比如《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是四言詩,漢魏古詩和樂府多用五言,唐代七言詩又盛行起來。還有一些詩每句的字數並不固定,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些稱為雜言詩。由於雜言詩比較少見,而且多以七字句為主,所以常常被歸類到七言古詩中去。李白的很多七言古詩都是雜言詩的傑出代表。

古體詩

   中國古典詩歌根據格律上的不同要求,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在唐代之前,儘管有些詩人已經有意識地探索詩歌寫作上的聲韻技巧,但並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律規範。因此,唐代之前的詩歌,不論四言、五言、七言還是雜言詩,都是古體詩。唐代及以後詩人模仿古詩寫作的詩歌,也是古體詩。古體詩又稱為古詩、古風。古體詩形式上比較自由,句數隨意,可以採用雜言的形式。可以押平聲韻或仄聲韻,中間還可以轉韻。用韻的要求也比較寬泛,可以鄰韻通押。對對仗和句中的平仄格式都沒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可以說古體詩是一種自由或半自由詩體。

近體詩

   近體詩又名今體詩,即中國古代的格律詩,是在唐代初期詩歌格律日漸成熟的背景下產生的三種新型詩體:律詩、絕句和排律的總稱。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在格律上有著一整套嚴格的要求,體現了詩歌的建築美,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也是自唐代以來最主要的詩體。

律詩

   律詩是最典範的近體詩,有固定的句數和字數,五言律詩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八句五十六字。律詩中每兩句為一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一聯的最後一個字都要押韻,而且是嚴韻。首聯的第一句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押韻,押韻時可以採用鄰韻通押。韻腳必須是平聲,不押韻的句尾字必須是仄聲。首、尾兩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但中間的頷、頸兩聯一定是對仗句。不僅如此,律詩中的每一句都必須按照固定的平仄格式,一般情況下不能出律。

絕句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其中律絕又被稱為「截句」,因為有人認為它是截取律詩的兩聯而成的。如果按照這樣的辦法,可以有四種截法,即截取首頷兩聯、頷頸兩聯、頸尾兩聯以及首尾兩聯。相應地,絕句也就有了前兩句對仗(如杜甫《八陣圖》)、四句都對仗(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後兩句對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四句都不對仗(如李白《早發白帝城》)四種對仗方式。律絕必須符合律詩的格律和用韻要求。另外有一種從古體詩演化而來的古絕,就寬泛得多,可以押仄聲韻,也可以不符合律句的平仄格式。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等都是古絕。到了唐代中後期古絕就越來越少見了。

排律

    排律是在律詩的基礎上擴展而成的,一般以五言為主。除首、尾兩聯外,中間不論幾聯,都要對仗。而且也要符合律詩的平仄粘對規則。排律短的有六韻,長的可達百韻,是最能顯示詩人駕馭語言功力的詩體,但也是佳作最少的詩體。

樂府

   漢武帝時設立樂府,任命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負責搜集編錄並演奏當時全國各地流行的民歌俗曲,也自己編製歌辭。後來就把這些可以入樂演唱的民歌和歌辭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魏晉以後,歷代作家都有仿製的樂府詩,開始的時候多是沿用樂府舊題,製作新詞,如《塞下曲》、《關山月》、《子夜歌》、《長干行》等都是樂府中的古題。形式則既可以是古詩,也可以是絕句,甚至可以用律詩寫作樂府,如沈佺期的《獨不見》。到了杜甫這裡,「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創作了如《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哀王孫》等一系列的新題樂府。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等人提倡「新樂府運動」,更是把新題樂府推進了一步。《唐詩三百首》的編訂標準,是將沿用古題的樂府詩單列出來,而將新題樂府詩混同到普通的古詩之中。宋、元以後,詞和曲也都曾經被人們稱為「樂府」,那是樂府的另外一層含義了。

歌行

   古代的樂府詩中,有很多名為「歌」或「行」的古題。後來的詩人仿作樂府詩或製作新題樂府詩時,也常常以「歌」、「行」為題。於是就有了「歌行體」的說法。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都是典型的歌行體古詩。歌行體介於樂府和古詩之間,它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明顯。歌行體也是一種比較自由的詩體。比較起古詩來,歌行體更多地吸收了近體詩的手法,律句和對仗的運用上比一般的古詩多一些。

唱和

   又稱為「酬唱」,是文人活動的一種。指作詩與別人的詩歌作品相呼應或贈答。原作為「唱」,繼作為「和」。根據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和詩、依韻、用韻、次韻幾種。早期的唱和詩多用和詩,即作詩酬和原意,而不用原詩之韻。如王維、岑參、杜甫等和賈至的《早朝大明宮》七律。後來次韻即完全依照原詩韻腳作詩的形式逐漸佔據了主流,甚至還有次古人詩韻的情況。如蘇軾曾經遍和陶淵明詩,用的就是次韻的形式。

應制詩

   古代大臣奉皇帝命令所作的詩。有時是與皇帝的唱和詩。內容多以頌揚聖德為主,追求富麗精工。

試帖詩

   即應試詩,是古代科舉考試中所採用的詩體,一般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要求內容切題,寫成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限定韻部。這是要求最為嚴格的詩體,也是詩人們的進身之階。

 

詩的格律

  因為古體詩格律要求比較寬鬆,所以這裡講詩的格律,主要是指近體詩而言。近體詩的格律是用平仄、押韻和對仗三者來限定的,因此先來介紹一下平仄和押韻。

   平仄也即聲調,古代漢語中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大致上說,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陰平)和二聲(陽平),上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三聲,去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四聲。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而分別歸入到其他聲調中去。上、去、入三聲又合稱為仄聲。因此所有的漢字都可以分為平聲和仄聲。一般說來,平聲高昂清亮,仄聲沉鬱宛轉,只要搭配得宜,就能造成各式各樣的聲韻效果。平仄的概念是構成詩歌抑揚頓挫的最基本要素,詩歌的格律都是平仄譜。因此,熟悉平仄是讀詩者的必備基礎。尤其對於古今音不一致的字,應當儘可能了解它們在古音中真正的聲調歸屬。

   押韻是詩歌聲律美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所謂押韻,就是相同韻部的字在句尾有節奏地出現(韻腳),從而造成迴環和諧的美感。這本來不難理解。可是由於古今語音的變遷,很多在唐代押韻的詩歌,在今天讀起來已經不押韻了。比如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果按照今天的普通話來讀,韻腳「事」、「未」就不押韻,但在唐代是嚴格押韻的。押韻有嚴韻和寬韻之分,嚴韻,就是嚴格地按照唐代語音的106個韻部,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作為韻腳。寬韻就是按照習慣選擇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部進行通押。進行通押時,也僅限於同一聲調的字,不同聲調的字不能通押,平仄尤其不能通押。在近體詩中,除了入韻的首句末字可以押寬韻外,其他韻腳都只能押嚴韻。

   了解了以上知識,我們就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近體詩的格律了。

   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句式。五言律句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實際的詩中並不完全這樣嚴格,而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每句中的第一、三、五個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個字則不能更易。

   組裝成詩時,還要符合律詩的對、粘規則。首、頷、頸、尾四聯中,每兩句間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是相對的,稱為「對」。如李商隱《錦瑟》的頸聯: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帶圓圈的字為可平則仄字,即「一三五不論」。以下同。但由於律詩還有孤平、三平尾等避忌,所以一三五也不是完全不論的,如此例第二句的第五字就必須是仄聲。這些不再贅述。)

   而互相銜接的兩聯如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句與第五句,第六句與第七句間,第二、四、六字平仄一定是相同的,稱為「粘」。如《錦瑟》的第六句和第七句:

   ……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綜合起來,五言律詩只有四種格式,分為仄起或平起兩大類:

  (1)仄起式(首句不入韻)

   例詩:(杜甫《旅夜抒懷》)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另一式,首句入韻,改首句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例詩:王維《終南山》)。

  (2)平起式(首句不入韻)

   例詩:(王維《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入韻,改首句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例詩:李商隱《風雨》)。

   同樣,七言律詩也只有四種格式,分為仄起或平起兩大類:

  (1)仄起式(首句入韻)

   例詩:(李商隱《無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另一式,首句不入韻。改首句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例詩:元稹《遣悲懷》其二)。

  (2)平起式                          例詩:(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另一式,首句不入韻。改首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例詩:杜甫《客至》)。

  排律是律詩的擴展,絕句中的律絕可以視為截取律詩兩聯而成,它們的格律可以根據規則自行推定。此外律詩中還有拗體一說,這裡都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參看相關書籍,如王力先生所著《詩詞格律》。

 

詩的修辭及鑒賞術語

比興

   比興是一個古老的詩學概念。《周禮》中談到《詩經》的六義為風、賦、比、興、雅、頌。其中風、雅、頌是《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簡單說來,賦,就是平鋪直敘,直陳善惡;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手法;興,就是起的意思,是先說一件別的事情,再引入正題。比興兩者往往糅合在一起,例如王昌齡的《春宮怨》前面兩句:「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就是很典型的比興手法。古代詩人在強調賦的同時,非常注重比興手法的運用,還常常將比興手法與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傳統聯繫起來,與主文譎諫的詩歌功能聯繫起來,從而在修辭手法之外又寄寓了思想和內容上的要求。唐代詩人如陳子昂、白居易等都很重視比興,把有無比興當作判斷詩歌價值的重要標準。從修辭上看,比興手法的運用避免了行文過於直露,能夠造成含蓄蘊藉、餘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駢儷,是詩歌格律術語。就是上下相連的兩句,不僅字數一樣,而且相對位置的字、詞,詞性完全一致,平仄大致相反,形成兩兩相對的效果。例如:「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就是字字相對的範例。格律詩非常注重對仗的運用。能不能寫出既嚴格又自然的對仗句,是作者創作功力的重要表現。有時候在詞性相對之外,還更進一步地嚴格,如同一門類事物相對、典故相對、借義對、借音對、雙聲對疊韻、流水對、無情對、句中自對等等。

用典

   即在詩中使用典故,通過拈舉特指的古事或古語,使用較少的詞語以表達較多的今意。凡是出於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大致上可以分為用故事和用成語兩種。詠史詩中寫要吟詠的本事不是用典。有技巧地使用典故,不僅可以節約詩的筆墨,使使詩歌語言形式變得更為整飭,而且還可以造成詩歌語意的多層次性,營造更為深廣的藝術空間。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是用典的高手。他在寫詩時,喜歡把各類書籍攤開放在面前,逐條檢索可用的典故,像是水獺把魚排列起來一樣,因此博得了「獺祭魚」的雅號。他的用典也很不俗,能夠挖掘出典故本身含義之外的意境,為詩歌服務。如他的名作《錦瑟》,一連用了庄生夢蝶、望帝啼鵑、鮫人泣珠、藍田生玉四個典故,沒有一個用的是本意,都是典故外延的意象和意境,卻完全能夠融合到自己的詩境中,交融無間。但是過多地使用典故,就會堆砌、晦澀,影響閱讀。

氣象

   我國詩歌詩上,有最為後人所艷稱的「盛唐氣象」。所謂盛唐氣象,是對盛唐時代詩歌共同特徵的概括。唐代殷璠編選《河嶽英靈集》,標舉「興象」即詩歌中整體的藝術意象,就是在總結盛唐詩人創作的基礎上形成的詩學觀念。「興象」說對後世的詩論家影響深遠。南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了「氣象」的概念。他說:「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李杜數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體現了氣象混沌雄厚,不可句摘的整體美。在嚴羽的大力提倡之下,「盛唐氣象」於是成為與「建安風骨」並駕齊驅、並且超過「建安風骨」的詩歌史上最為經典的美學範式。

風骨

   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範疇,指詩文中遒勁的文辭和剛強的氣骨。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篇》中說:「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鍾嶸的《詩品》中也說:「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風骨一詞常常被用來作為對建安時期作家如曹操、曹植父子,劉楨、王粲、陳琳等人詩歌作品的概括。唐代的詩人和詩論家大都很強調詩歌的風骨,陳子昂就曾高倡「漢魏風骨」,橫掃六朝綺靡文風的余習,為唐詩導夫先路。

格調

   即詩文的體格聲調。最早的解釋包括思想內容和聲律形式兩個方面,後來逐漸偏向於後者。唐代皎然《詩式》中提到「格高」、「體貞」、「調逸」、「聲諧」,嚴羽《滄浪詩話》認為「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明代的前後七子將其發展為「格調說」。如李夢陽認為「高古者格,宛亮者調」,王世貞認為「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比較注重詩歌的外在形式,強調和暢的音節、鏗鏘的聲律和宏闊精麗的字面。清代沈德潛在編選《唐詩別裁集》的時候,依據的也是「格調說」。

神韻

   神韻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基本美學特徵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天然化成,而無人工造作的痕迹。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就強調「言外之味,韻外之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清代王士禎首倡「神韻說」,以沖和淡遠為尚,貶抑雄鷙奧博的詩風。王士禎標舉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和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兩首詩為「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同畫家所說的「逸品」。神韻說強調虛實相生,興與境諧,是富有民族審美傳統特徵的獨特藝術範疇。

意境

   意境是我國古代文論術語,指詩文中由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成的意蘊或形象。其特點是描述如畫,意蘊豐富,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有著超越具體形象的更廣的藝術空間。意境說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就唐詩而言,託名為王昌齡所著的《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為物境,「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為情境,「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為意境,「亦張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皎然《詩式》中有「取境」說。「意與境合」,「思與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等,都是我國古代詩人有意識地對意境這一範疇進行的探討。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結合古代文論傳統,吸收西方哲學,提出了「境界說」,把意境這一美學範疇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唐詩簡史

   公元618年五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即位,建立唐朝,直至公元907年,朱溫稱帝,改國號為梁,唐朝滅亡。在長達二百九十年的時間裡,唐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有唐一代的詩史,也與有唐一代的國史相始終,成為紀錄這樣一個偉大時代的最偉大、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學作品。

     為了區別唐代不同時期的詩人群體和風格特徵,文學史上一般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雖然其中盛唐詩的成就最為引人矚目,但其他每個階段都有值得稱道的大詩人和傳誦千古的詩歌作品,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和詩歌趨向,成為詩歌史上永恆的範式。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初唐的詩歌

  初唐指的是從唐王朝建國到唐玄宗李隆基稱帝之前的九十餘年。在這一段時期里,隨著國家的統一,南北不同地域間的文學從互相對立走向融合,江左的「宮商發越」和河朔的「詞義貞剛」逐漸合流,開始形成唐詩獨特的審美風格。但是由於時代尚早,太宗及貞觀一朝的詞臣如上官儀等,依然沿襲著南朝齊梁以來緣情綺靡的宮體詩風,雖然華美典雅,卻了無生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才秀人微的少年才子登上詩壇,為唐詩敲響了第一聲羯鼓。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們青春而憂鬱的氣息,代表著初唐詩歌的審美典範。他們的詩風,華麗仍然華麗,卻帶著清壯激越的不平之聲,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書生意氣。王、楊的五律,心境明朗,感情壯闊;盧、駱的歌行,氣勢流宕,詞藻整麗,都足以彪炳一代詩壇。另外兩位以孤篇著稱於世的詩人,劉希夷以《代悲白頭吟》,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都在唐詩史上寫下了光彩的一筆。他們詩中的生命意識、宇宙觀照和淡雅明凈、神采飛揚的氣象,令此後一千年間的詩人們嘆為觀止。

    以上這些詩人,是初唐詩體的典型代表。然而初唐畢竟是一個過渡階段,更多的詩人以首倡性和開拓性的意義著稱於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陳子昂高舉「興寄」與「風骨」兩面大旗,向著復歸風雅而努力,成為盛唐諸大家真正的先驅。他的《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以質樸清剛的本色語言,激越壯偉的豪俠之氣,深沉鬱憤的現實關懷,成為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同時代的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則醉心於詩歌聲律的探討,將詩律推敲完善到無懈可擊的地步,使近體詩成熟起來,成為千年間最為流行的詩體。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盛唐的詩歌

  文學史上的盛唐,僅僅指在唐玄宗在位的四十多年間。時間雖短,成就卻高。盛唐詩的光彩,是古今文學史上僅得一見的大觀。詩人們稟山川靈秀之氣,應運而生,李白、杜甫兩個頂尖級的大詩人之外,尚有十數位第一流的大家並世,如眾星拱月,輝麗中天。這十幾人無一不是開宗立派、影響深遠的詩學大宗師,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面目,卻又匯流在一起,成為史稱「盛唐氣象」的浩浩江海。

   孟浩然、王維二人,在飽閱世事之後,先後走上了隱逸的道路。他們的詩筆,不再涉足人事,一個寄情山水,一個心愜田園,自然、寧靜、空靈、禪悅、入畫的境界成了他們詩歌的最高追求。他們不僅僅是陶淵明之後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更以其色相俱空、天機自運、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五言詩,成為古今神韻詩風的典範。除了王、孟之外,裴迪、儲光羲、常建等詩人,都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

   與以上擅長五言的詩人相應,盛唐七言詩的代表,是王翰、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頎等帶有剛健豪俠之氣的詩人。有「詩家天子」之譽的王昌齡,是七言絕句的聖手。不論是什麼題材,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有優秀的七絕問世。他的邊塞詩,鏗鏘悲壯,不讓高岑;他的宮怨詩,風雅蘊藉,古今獨步。王之渙的《涼州詞》、崔顥的《黃鶴樓》,都是一首便足以稱雄的絕作。李頎的七言歌行,更是自成一家,號稱「李東川體」。

   以邊塞詩著稱於世的高適、岑參二人,分別以蒼涼悲壯、恢奇瑰麗的詩風,「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鋪展開盛唐邊塞生活的長幅畫卷。他們的詩歌,在建功立業的熱忱中又有著對戰爭的反思,高昂的意氣與冷峻的現實觀照相結合,別有一種慷慨動人的氣質。

   作為盛唐詩人的最傑出代表,李白並庄、騷以為心,合儒、仙、俠以為氣,飄逸飛揚,清新俊逸,如李廣用兵,不依常法;如飢鷹瞥漢,軒舉入雲;他的詩筆和為人一樣瀟洒出塵,他的情思舒捲自如,意象壯闊奇偉,想像力出神入天,「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因此贏得了「詩仙」的美譽。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與上面的這些大家不同,杜甫雖然生在盛唐,一隻腳卻跨進了中唐。在杜甫詩中,盛唐詩人那樣昂揚向上的氣質、高華雄麗的風骨已經不復存在。他以動地的歌吟,忠實而沉痛地記錄了偉大的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以至於被稱為「詩史」。他那忠君愛國、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地負海涵、牢籠萬物的思想內容,細密沉實、沉鬱頓挫的詩歌法度,實大聲宏、金聲玉振的格調聲韻,為後世的詩歌開啟了無窮的法門,也受到後人的無限推崇,被尊為中國詩歌至高無上的「詩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唐的詩歌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中唐前期的二十年間,詩壇著實沉寂了一段時期,錢起、盧綸等「大曆十才子」活躍一時,成就卻很有限。韋應物的五言古詩,風懷澄淡,不免失於空寂。劉長卿的五律,思銳而才窄,十首以上便多重複。黯淡蕭瑟的景物、孤寂惆悵的心情籠罩著詩壇,遠不再有盛唐詩那種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氣勢。只有在李益的邊塞詩中,還時時可以看到盛唐的遺風。

   然而唐詩的生命力還遠遠沒到消竭的時侯。沉寂之中,孕育著新變的因素。一場以元結、顧況為先驅,以白居易、元稹為主將,有張籍、王建、李紳等著名詩人參與的新樂府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與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桴鼓相應。他們的詩,不避淺俗甚至力求通俗,注重諷喻比興,強調言之有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作了大量以新題樂府為形式的諷喻詩、紀實詩,流傳很廣,起到了積極的社會作用。除此之外,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元稹的《連昌宮詞》,開創了「長慶體」,對我國敘事詩影響很大。

   韓愈、柳宗元二人既是傑出的古文家,也是優秀的詩人。韓愈詩中桀驁不馴的個性與他的文章一樣明顯。他與孟郊開創的韓孟詩派,追求妥帖排奡、巨刃摩天之美,「務言人所不敢言」,與「務言人所共欲言」的元白詩派並立。韓愈還以文為詩,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寫作手法。天才的少年詩人李賀,有「詩鬼」的別稱,詩風凄迷冷艷、色彩斑斕,慘淡經營,想像力出人意表。這一詩派中還有盧仝、馬異、劉叉等詩人。

   柳宗元、劉禹錫兩位詩人,都是長期遭受貶謫,仕途十分坎坷。然而他們的個性截然不同。柳宗元性格激切孤直,多憂善感,他的詩境也是幽清悲涼,催人淚下。劉禹錫性格豪邁堅韌,越是在逆境中,就越見風骨。他的詩歌氣脈雄偉,文采清新,別開生面。他的詠史詩和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等,名篇疊出,最為出色。

   中唐著名詩人之多,猶在盛唐之上,韓孟、元白兩大詩派分別向著險怪和平實的路子上作出了探索,不僅為唐詩開拓了新的境界,也開了宋詩的先聲。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晚唐的詩歌

  中唐的詩歌高潮,到了長慶時期逐漸低落。以後隨著唐王朝國運的衰頹,詩歌也進入了晚唐期。晚唐的詩歌,反映了滄海橫流的社會中,士人們懷古傷今、感時嘆世的情緒,詩筆趨於內斂,懷古、詠物、送別、羈旅、寫心的題材佔據了主流。

   合稱「晚唐雙璧」的杜牧和李商隱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詩人。杜牧才氣縱橫,志向遠大,常借詠史的題材橫議時事。他的絕句抑揚跌宕,不今不古,以峻峭之氣,矯柔靡之習,俊逸與深婉兼而有之,堪稱晚唐獨步。許渾、趙嘏等詩人的詩歌也表現了與杜牧相近的風格。

   李商隱以七律擅場,是杜甫以後七律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傾向於內在心靈的挖掘,以朦朧多義的意蘊,華麗精巧的物象,精嚴隱微的聲律、對仗和用典,營造了凄艷渾融、沉博絕麗的審美境界,在盛中唐諸大家之外自辟宇宙。他的詠史詩、詠物詩和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從題材、物象到表現手法、內在情韻,都表現出強烈的個人色彩,成為獨具特色的李義山詩體。溫庭筠、韓偓等詩人,以艷麗詩風,寫愛情題材,都受到了李商隱的影響。

   除了杜牧、李商隱之外,繼承韓孟詩派的賈島、姚合,詩思清苦,為「苦吟詩人」的代表。陸龜蒙、皮日休既寫江湖隱逸之趣,也以小品文的筆法,針砭時弊。杜荀鶴、聶夷中等詩人的政治批判詩則更為直露、更為激切。

   一直到了唐代末期,還出現了鄭谷、韋莊、羅隱等詩人,他們的詩歌,既又反映時代喪亂的作品,又有對個人身世遭遇的憤激。在兵荒馬亂的社會背景下反映慘淡的人生。他們的作品,詩情黯淡,詩境凄涼,再也難以有盛唐詩的博大之氣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實際上這也是晚唐詩的共同特點:晚唐並不乏清新可誦的詩篇,但處處籠罩著衰亡的氣象,已經是末世之音了。

 

 

七律—崔顥

【小傳】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郞,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艷輕薄,後來的邊塞詩則風骨凜然,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

黃鶴樓①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②。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解】

①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頭,俯瞰長江,為登覽勝地,後毀於水。黃鶴樓本因黃鶴山而得名,也有傳說因古代有過仙人乘黃鶴來此,故號為黃鶴樓。

②昔人:這裡指乘鶴而去的仙人。

③晴川:指陽光照耀下的漢江。歷歷:看得很清晰的樣子。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萋萋:茂盛的樣子。鸚鵡洲:據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於洲上,因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遂稱其洲為鸚鵡洲。

④鄉關:故鄉。

【鑒賞】

    武昌黃鶴樓因為古代仙人乘黃鶴升天的美麗傳說而著稱於世。崔顥慕名而來,可是當他到達的時候,這一切都已經成了遙遠澒洞、不可觸摸的往事。人已去,樓已空,仙風不再,只有朵朵白雲,至今縈繞在樓頭,引人神飛天外,追慕不已。全詩於是在這樣一種惆悵失落、而又開闊曠遠的基調上展開。

    當作者站在黃鶴樓頭,視角由仰觀轉為俯瞰,目光從天上的白雲轉到江邊的洲渚時,他的思緒也從追慕遠古中逐漸拉了回來,回到了眼前優美的自然景色——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的江漢風光。是的,江樓送目,漢陽江岸上鬱鬱蔥蔥的樹木,在晴朗的天氣里,顯得格外的清晰,格外的青翠,充滿了油然不可抑制的生機;不遠處的鸚鵡洲上,狂放不羈、視死如歸的才子禰衡雖然已經成為悠遠的歷史,而連天遍野的芳草卻向大地訴說著昔年傲岸不屈的往事。美則美矣,又有誰感受不到這美麗背後的凄婉蒼涼?

    一幕幕場景在崔顥眼前轉換,如驚飆掠電,不可捕捉。種種情思也紛紛然湧上崔顥的心頭。然而,在追憶古人、欣賞美景之餘,作者也不得不想,自身又處於何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武昌的風景雖然美麗,但卻不是我的家。家在何方?太陽已經漸漸落下,四野昏黃,再也看不清來時的路,隱約間只看見滔滔汩汩的無情江水向東流去。紛繁的思緒都已沉寂下去,只餘下深沉的思鄉之情,佔據了崔顥的整個心靈。茫茫一片水煙中,聽來誰不凄楚!

    在崔顥的時代,七律已經基本定型,有了非常嚴整的一套格律。然而崔顥的這首詩,卻有意地打破了這種格律框架的束縛,以古詩手法起筆,前四句連用三個「黃鶴」,同時也完全沒有按照律詩的平仄格律,只是隨意所之,一片神行,既古樸蒼莽,又飄逸流轉,文氣流暢,一氣迴旋,極具神采和風骨。

    如果說此詩的前四句表現了信手應心、不受拘束的放達美,那麼後四句就以精鍊的格律和內斂的意境,體現了律詩的嚴整美。博極返約,能放能收,開闔自如,展現了出神入化的藝術技巧。這種藝術技巧與詩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思致水乳交融,雖然感傷,卻不消沉,在如痴如醉的鄉關之思中,卻有著波瀾壯闊、豪邁豁達的宇宙觀照。前人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誠非虛譽。君不見——

    當才華震動一世的詩仙李白來到黃鶴樓,面對漢川美景,打算提筆作詩的時候,瞥眼間看到牆壁上崔顥的題詩。他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手撫著牆壁誦讀良久,終於自知不敵,爽然若失,只留下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黯然離去。七律《黃鶴樓》,真足令千古才人心死。

 

 

行經華陰①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②。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③。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④。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

【註解】

①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在華山之北,山北為陰,所以稱華陰。

②岧嶢:音(tiáo yáo),山高峻貌。太華:即西嶽華山,因華陰之西南有少華山而得名。三峰:即蓮花、玉女、明星三峰。削不成:非人力能削鑿而成。

③武帝祠:指漢武帝在仙人掌峰所建的巨靈祠。據古代神話傳說,華山本為一山,擋住黃河,河神巨靈將華山掰為兩半,使河水得以流過。漢武帝觀仙掌後,為之立祠祭祀。仙人掌:《華岳志》;「岳頂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怨然一掌,五指俱備,人呼為仙掌。」

④河山:指黃河、華山。枕:靠著。秦關: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是秦國所修建,所以稱「秦關」。

【鑒賞】

    這首詩是崔顥在天寶年間兩次赴都時所寫。華陰即華陰縣,因位於五嶽之一的華山北面而得名。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等等,都在華山和長安附近。華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是神話傳說中的「群仙之天」,也是歷代修道者嚮往的仙山。而華山俯臨之下的「咸京」,卻也正是無數「路旁名利客」蟻聚的帝都長安。長安北面為雍縣,共有秦漢以來的五畤。華陰縣位於長安東南,西嶽華山更在華陰之南,又稱太華,在蓮花、玉女、明星三座高峰之外,還有仙掌崖、日月岩、蒼龍嶺等無數奇峰林立其間,無不形勢高峻,壁立千仞,如同仙人巨靈神用手掌劈開。其中最為陡峭的一峰,也就因此就號稱為「仙人掌」。「仙人掌」上有一座巨靈祠,是漢武帝遊覽仙人掌時所立,也就是詩中所稱的「武帝祠」。華陰縣北面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是著名的渡口。華陰縣向東是秦代所建的潼關和函谷關,是首都長安東面的門戶,形勢險要,號稱「百二秦關」。因此,華陰縣是當時天下人前往長安的必經之路,行客匆忙,絡繹不絕。

    這首詩從寫景入手,氣勢宏闊,興象不凡。從天下聞名的華山寫起,一個「俯」字,既突出了華山的高峻巍峨,也將山上景物的清雄與世間景物的繁囂判然劃分為互相對照的兩個世界,更隱隱寓示了仙境勝過塵凡的深意。一個「天外三峰削不成」,更含有人力不可勝天工的意旨,為後面的出世之想作出了鋪墊。頷聯與頸聯便承接下來,分寫華山與長安兩組景物:一方面,是三座奇峰,昂頭天外,鬼斧神工,雄奇壯觀,雲海隱約,霧雨蒼茫;另一方面,是山河帶礪,驛路悠長,秦關漢畤,行客匆匆。遠景、近景、虛景、實景,紛至沓來,相雜相間,令人應接不暇。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用互文的句法,生動地表現了華山之上晴雨無定、煙雲變換的美景。「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則互相對照,用「險」與「平」作對比,將一條危途與一條坦途並列地放到讀者的面前,更給人一種選擇的意味。當此情景,作者也不免作出人生的抉擇:在這一岔道口上,又將何去何從呢?詩的尾聯用反問句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

    在華山所隱喻的仙境與長安城所隱喻的凡境兩重世界間,崔顥肯定了前者,而否定了後者。儘管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功名之路、真的前去修仙訪道,但詩中所體現出的價值判斷的意味是很明顯的——與其前往京都追名逐利,又怎能比得上在風景壯美的華山之上修鍊長生?於是,前六句寫景中所隱約透露出的意蘊,到此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

七律—祖詠、崔曙

祖詠

【小傳】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少年時即有詩名,是王維的詩友。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但長期未得授官職。由於仕途落拓,最後歸隱汝水一帶直到去世。其詩作以描寫山水自然為主,辭意清新洗鍊。《終南望余雪》曾傳誦一時,有《祖詠集》。

望薊門①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②。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③。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④。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⑤。

【註解】

①薊門:又名薊丘,在今北京德勝地門外,唐時屬范陽郡,為北方邊塞重鎮。

②笳:胡笳,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樂器,也用於作樂。喧喧:聲震四方。漢將營:借指唐軍營。

③生積雪:生於積雪之中。三邊:原指幽州、并州、涼州三州。這裡泛指邊地。危旌:高高的軍旗。

④烽火:古代邊塞用來報警的煙火。

⑤投筆吏:此處用班超事,據《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少時本做抄寫文字的小吏,一天,他奮然投筆長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謇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來他立功西域,封定遠侯。請長纓:這裡是用終軍事,據《漢書·終軍傳》記載:「終軍自請:『原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終軍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內附。長纓:長繩。

【鑒賞】

    祖詠以一首應試詩《終南望余雪》名滿詩壇。當他來到北國邊疆的范陽,站在高處遠望祖國的邊防要塞時,胸中不禁豪情澎湃,感慨萬千。這是他唯一的一首七律,也是唯一的一首邊塞詩,但氣象和手法都不同凡響。

    范陽是唐代抗擊契丹的邊防重地,統轄幽雲十六州。當祖詠寫作此詩的時期,正是這一地帶戰事十分激烈的階段。此詩以一個「驚」字發端,突兀而起,寫出了內地詩人初至邊疆時獨特的心理感受。確實,邊塞景物之雄奇壯觀,足以令初到者滿懷激動,心目震眩。但是真正令作者感到震驚的,卻是「漢將」營中的兵容。當時的范陽節度使是安祿山,他在鎮守邊庭之餘,不斷地招兵買馬,囤積實力,為叛亂作準備。作者在眺望時,未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看到安祿山營中,千軍萬馬,在胡月沙場、海畔雲山之際吹笳擊鼓,喧聲沸天,軍容之壯大,使詩人暗暗心驚。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心理感受,並記錄下來,千餘年後,仍可作為安祿山叛亂前夕歷史的佐證。

    頷聯寫自然景物,緊扣一個「望」字,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可以看出,當時正是嚴冬的一個早上。北方邊境本是苦寒之地,此時更是遍地積雪,乃至一望所及,遠至萬里,無不被一片白皚皚的寒光所籠罩。寫「光」雖然是目中所見,而由於光芒出自積雪的映射,其「寒」亦可想而知了。然而,在這一片光影交織的寒凜凜的氣氛中,卻有著一面高懸的旌旗,在曙光照射下,獵獵飄舞。由此也可以想見,嚴寒並沒有壓倒戰士們的鬥志,相反卻成就了一種崇高的美,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越能見出奮揚的精神風貌。兩相對照,便將一個「驚」字演繹得張力十足。

    接下來,作者以「烽火」承接「危旌」,以「雲山」承接「積雪」,突出描寫邊關的形勝和戰事。「沙場烽火侵胡月」,寫戰線不斷向前推移,展現了一股進攻的銳氣;而「海畔雲山擁薊城」,寫薊門形勢襟山帶海,堅如磐石,乃是天造地設的邊疆拱衛。形勢是如此的有利,防守是如此的穩固,而己方的軍隊又是如此的壯大和頑強,在這樣的形勢下,詩人自然無所畏懼,客心也由「驚」而變得「不驚」,非但「不驚」,甚而還要參與進來:「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自己年輕時雖然沒有像班超那樣投筆從戎,現在年歲大了,卻也豪情不減,要像當年的少年英雄終軍一樣,投軍報國,奮勇殺敵。結句一反開頭的「驚」字,十分豪邁從容,反映了盛唐的國力給人們帶來的積極上進的精神面貌。

    全詩意象雄偉,格調高昂。詩中多用實字,卻全然沒有堆砌牽湊的感覺,轉折之際也是一氣貫穿,不著痕迹,正表現了詩家所艷稱的「盛唐氣象」。

 

 

崔曙【小傳】

  崔曙(生卒年不詳),一作崔署。宋州(今河南省商丘)人。少年時孤貧,曾在河南嵩山、穎陽等地隱居,與詩人薛據友善。開元二十六年進士,殷璠評其詩「多嘆詞要妙,情意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①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②。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③。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④。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⑤。

【註解】

①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望仙台:據《太平寰宇記》載:「河南道陝州陝縣,望仙台在縣西南十三里,漢文帝築以望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築此台以望祭之。」明府:唐人對縣令的尊稱。

②漢文皇帝:即漢文帝,崇奉道家典籍。高台:即望仙台,相傳河上公授漢文帝《老子》而去,漢文帝築高台以望之。

③三晉: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而各自立國,稱為「三晉」。其地在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二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④關門令尹:關,即函谷關。令尹,即尹喜,曾做函谷關的關六令。《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老子過函谷關,關令尹喜強留老子著書,於是老子乃著《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尹喜也隨之西行。河上仙翁:即河上公。《神仙傳》:「河上公,漢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帝幸其庵,公授《素書》一卷,遂失所在。」

⑤彭澤宰:即陶淵明,他曾做過八十餘日的彭澤縣令,這裡用來代指劉明府。陶然:歡暢的樣子。

【鑒賞】

    相傳漢文帝讀《道德經》時有不明白的地方,前往詢問在黃河邊結廬而居的仙人「河上公」。河上公贈給他一卷天書。後來漢文帝為了紀念河上公,就修造了一座「望仙台」。崔曙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天登臨了這座望仙台,並寫了這首詩,呈給朋友劉明府。望仙台今已不存,根據詩意,大致在今河南靈寶縣的函谷關、崤山附近。明府就是縣令,也應當就在函谷關當地作官。

    這首詩筆力雄健,氣象開闊。他寫登台不從登台寫起,而是追述漢文帝數百年前的往事。「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彷彿漢文帝留下這座高台,就是為了自己此日登臨似的。在清秋之晨明亮的陽光下,登上高台,緬懷古代名君和仙人的往事,別有一番曠遠情懷。

    頷聯記述登台所見的風景。函谷關向北望去就是現在的山西,也就是古代稱為三晉的一大片地域。晉地的東西兩面分別是太行、呂梁兩道山脈。從台上望去,兩道山脈都是由南向北,綿延數千里,無窮無盡。二陵,即崤山附近的南陵和北陵。因為當時天氣晴朗,並無風雨,所以此處的「風雨」用的是《左傳》中的故事,當時秦國出兵去攻打晉國,老臣蹇叔送兒子出征時說,崤地有二陵,南陵是夏後皋的墓地,北陵是  周文王躲避風雨的地方。他還預測秦兵必然敗在這裡。後來秦兵果然在二陵之間遭到晉兵的埋伏,大敗而還。作者此處寫風雨,實則緬懷的便是春秋列國這一段龍虎爭雄的往事。

    由「二陵風雨自東來」的意象,作者又很自然地聯想起頗有相似之處的另一個故事。春秋時,擔任東周史官的老子,有一天心血來潮,駕著牛車,悠哉游哉地向西進發。掌管函谷關的令尹,卻看到一大團紫氣鋪天蓋地,自東方捲來,因此得知有真人即將過關。他等候到了老子,並求老子寫出了一部《道德經》。而到了漢朝,這部《道德經》又引出了河上公與漢文帝的故事,也就有了腳下這座望仙台。幾個歷史典故如綵線貫珠,一氣流轉,一點也不顯得堆砌。

    可是,不管是秦晉爭雄中的英烈,掌管關門的令尹,還是河上授經的仙人,都已經看不到了。功名事業,神仙道術,一切都那麼虛幻。什麼才是真實的呢?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晉代的彭澤縣令陶淵明在重陽節一個人孤獨無聊,正好他的朋友王弘送酒來,於是兩個人在菊花叢邊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此詩的點睛之筆也正在此:與其緬懷古人,倒不如去拜訪你這位高士縣令,一起喝他個痛快。

    此詩緊切主題,圍繞時、地、人三者展開,一氣轉合,就題有法,結構嚴謹而絲毫不見拘泥之態。

七律—李頎、李白

李頎

送魏萬之京①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②。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③。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註解】

①魏萬:後改名顥,唐肅宗上元初進士,天寶、大曆年間詩人,隱居王屋山,稱王屋山人,是李頎的後輩。之京:由王屋山到長安。

②不堪:不忍。過:經過。

③關城:指潼關。御苑:皇宮中的林苑,這裡借借長安。砧聲:搗衣聲。向晚:到傍晚。

【鑒賞】

    魏萬後來改名魏顥。他曾經因為仰慕李白,南下數千里,沿路追訪最後在廣陵(今揚州)見到了李白。而李白也非常賞識魏萬的才華,把自己的詩文全部拿出來,命魏萬編成集子,還對魏萬說:「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李白的幼子——編者注)。」魏萬與李頎是忘年之交。李頎這首詩寫於送魏萬自洛陽進京的時候,抒發了客愁和悲秋之情,也寄予了對魏萬的期望。

    此詩開頭倒起,先說魏萬將要離開,再追述昨夜霜氣已經降臨,暗示已經到了深秋。「昨夜微霜初渡河」,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細膩而委婉。深秋本是萬物蕭瑟的季節,在這樣的氣候里離別,自然愁上加愁,以下緊接著便想像魏萬客程中的境況,著力渲染了在外為客的心情:「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鴻雁,即大雁,它們每年秋天南飛,春天又返回北方,漂泊無定,有如羈旅無依的遊子。而大雁嘹唳的叫聲,從天外傳來,更容易牽動客子的愁緒。同樣,雲山重重,對於客子來說,正意味著前途漫長而寂寞,因此,在客中經過「雲山」,既無心欣賞風景,反而容易觸動失路之悲,鄉關之思。頷聯以揣度之詞出之,連用「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迴環往複,更見情深。

    在頸聯中,作者又開始揣度魏萬抵達長安一帶時的情境。李頎早年多次到過長安,也曾在那裡經歷過「傾財破產」的辛酸。他對長安一路的風物是非常熟悉的。他知道,西去長安需要經過函谷關和潼關,而魏萬到達時,應當正趕上寒氣逼臨的初冬季節。魏萬孤身一人,越關度嶺,長安越來越近,嚴寒卻也越來越近。而到了長安又將如何呢?「御苑砧聲向晚多。」砧是搗衣用的石板,砧聲,即是搗衣聲。唐代婦女喜歡在晚間洗衣,用木棒將衣物捶打幹凈。李白寫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杜甫寫道:「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單調而深長的砧聲,伴著夕陽,伴著月色,伴著寒風,歷來都是富於悲情的圖景。由此可見,李頎印象中的長安,決不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壯麗圖景,而是充滿了辛酸悲慨的回憶。正因於此,友人前往長安謀求發展,在他看來,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催寒近」、「向晚多」,也造成了時間上的急迫感,暗喻了年華易逝、功名難立的感慨。

    雖然如此,作者對友人還是充滿期望的。他在尾聯以長者的口吻告誡魏萬:「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正是因為自己的前車之鑒,他才提醒魏萬,長安雖然是「行樂處」,卻不可荒廢其中,忘了正業。應當抓緊時間,做一番事業。全詩到此,也終於見到了一點亮色。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①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③。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④。

【註解】

①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據《宋書·符瑞志》及《太平寰宇記》載: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年間,有異鳥飛集山上,狀如孔雀,文采五色,音聲諧和,當時人以為是鳳凰,於是築台山,稱為鳳台山。

②吳宮:三國時孫權建都金陵,先後修建太初宮、昭明宮等。晉代:指晉元帝渡江,建都金陵的東晉。衣冠:指東晉掌握大權的豪門世族。古丘:古墓。

③三山:一名護國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孤絕突出,因其山有三峰南北相接,所以稱為「三山」。半落:形容遙遠,在台上看不清晰,三山好象落在青天之外。二水中分:秦淮河由金陵東南流入城中,橫貫金陵,西出入長江,白鷺洲橫截其間,將河水分為二支,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南京西南長江中,以其上有多有白鷺而名。

④浮云:這裡喻把持朝政的權奸。日:喻唐玄宗。長安不見:喻自己被排出朝廷,不能施展抱負。

【鑒賞】

    相傳李白見到崔顥的《黃鶴樓》七律之後,佩服不已,此後便總想寫一首詩來與之爭奇鬥勝,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他來到金陵(今南京市)登臨鳳凰台時,才興與神會,創作了一首足以與崔詩比肩的七律奇作《登金陵鳳凰台》。

    這首詩雖然仍是模仿崔顥《黃鶴樓》的寫法,但各有所長。前兩句「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只用了兩句,就表達了相當於崔詩前四句的意思,句法更為緊湊,神采更為俊逸,昂頭天外,矯矯不群,也為全詩贏得了更為寬綽的藝術空間。

    正因為有了餘裕,李白便在頷聯中順勢加入了崔詩所沒有的弔古內容。鳳凰台位於南京,因為古代相傳有鳳凰飛集而得名。鳳凰在古代被視為象徵祥瑞的禽鳥,而南京也正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長期建都的所在。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南京偏安一方,佔盡江南風土人文之盛,人物雲集,風流競爽,世家大族延綿不絕,台城秦淮之富麗,結綺臨春之豪華,冠古絕今,有「六朝金粉」之稱。然而,李白到來時,只見到了傾頹的空台和台下的江水,而再也看不到象徵金陵王氣的鳳凰。孫吳以來的宮殿遺址上,已經長滿了雜花野草,密密叢叢,茂盛得都把小路掩蓋了起來。古人在抒發興亡之感時,常常描寫宮殿上長滿植物的景象。詩經有《黍離》一篇,感嘆周王宮上長出了綠油油的麥苗。春秋時的伍子胥在預感到吳國快要滅亡時,也曾對吳王說,我看到這個宮殿上到處都是荊棘。李白也沿用了這一手法,但用更富詩意的「花草」來代替黍麥和荊棘,既切合南京豪華風流的往事,也為衰敗的景象注入了一股朝氣。

    宮殿既已荒廢,盛極一時的士族如王、謝等世家大族又是怎樣呢?「晉代衣冠成古丘」,經綸世務、指揮若定的公侯將相,裙屐風流、文采映照的翩翩公子,都已經進入了高高的墳墓,成為供人們憑弔追思的往事。歷史就是歷史,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沉浸其中,他的感懷超曠而放達,他的目光習慣性地投向了自然風景,大江畔那三座並立的山峰是那麼的高,甚至天都好像隔斷在半山腰似的;那被江水分成三塊的洲渚上,一群群白鷺像雪片一樣,上下翻舞,自由自在地飛翔。南京雖然已經不再是帝都了,可是自然界的風光,卻反而越顯得輕鬆自如,優美動人。返觀今天的首都長安呢?

    詩人不自覺地抬頭向西北方向的長安望去,卻什麼都沒有看到。他曾經遭受高力士等人的讒言,被放出長安,可是他卻時刻地關心著國家和君王。皇帝身邊的佞臣,是不是還像以前那樣,時時進獻讒言,蒙蔽君王呢?一想到這些,想到自己身受的遭遇,詩人不禁又嘆了一口氣,飄然下台去了。

七律—高適、岑參

高適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①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②。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③。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④。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⑤。

 

【註解】

 

①李少府、王少府:生平不詳。少府:唐時稱縣尉為少府。峽中:指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

 

②駐馬:停馬不行。銜杯:指飲酒。

 

③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在長沙之南,城南有回雁峰,相傳雁飛至此而北返。

 

④青楓江:在長沙市南。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

 

⑤聖代:聖明的時代。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澤普施。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不是送一人,而是同時送兩個朋友;這兩個朋友,又都是被貶官:一個貶到了三峽,一個貶到了長沙——都是當時偏僻邊遠的地方;而且做的又都是少府,即縣尉這樣不起眼的小官。這一切湊到一起,可見這一次送別的滋味是多麼不好受。正所謂班荊贈恨,樽酒敘悲,詩人攔下了兩位朋友南下的馬蹄,拿出一壺酒來分別斟滿,作為餞行。

 

    詩人以一聲嘆息之後的詢問發端:「嗟君此別意何如?」這次離別,你們的心情如何呢?當然,心情不會是愉快的,不必等朋友的回答,詩人也很明白這一點。且看看兩位朋友貶謫的處所吧:

 

   「巫峽啼猿數行淚」,這是那位姓李的朋友所貶居的峽中。三峽兩岸山峰險惡,林木陰森,杜甫就曾以憂鬱的筆調寫道,「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樹林中有很多猿猴,啼叫的聲音十分凄慘,催人淚下。酈道元《水經注》中寫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相傳巫峽里猿猴的啼聲,有時候能把人的心都聽碎。白居易被貶到九江後,就常常感嘆那裡的山歌村笛「嘔啞啁哳難為聽」。何況貶到三峽裡面,天天聽這些撕心裂肺的猿啼,心情又怎能愉快起來?

 

    「衡陽歸雁幾封書」,這是那位姓王的朋友所貶居的長沙。長沙南面的衡陽有一座回雁峰,據說大雁每年秋天飛到這裡,就不再南飛了,安頓下來,等第二年春天氣回暖時,再振翅北還。又傳說漢代流落匈奴的使臣蘇武,曾經把書信綁在大雁的足上,大雁南飛時,被漢朝的人射到,把書信獻給了皇帝。因此大雁常常被看作傳書的使者,當春天大雁從湖南北飛的時候,詩人不免就會想起,雁足上是不是系著長沙友人的書信呢?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仍是分詠兩位朋友的貶地,卻顛倒了個次序。青楓江在長沙,瀏水至長沙縣南為青浦,又名雙楓浦,即青楓江。白帝城則在瞿塘峽口的夔州。青楓江上,一葉孤帆冉冉遠去;白帝城邊,也只有蒼老的古樹,疏疏落落,兩下里都是一片孤寂的景色。作者想像謫居遠方的朋友的處境,替他們日後的孤獨感到難過。但他最後也沒忘了寬慰朋友一下: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雨露,即皇帝的恩澤。作者勸慰朋友說:當今天子聖明,恩澤遍及四海,你們被貶謫,不過是暫時分手,以後相聚還有的是時機,快快去吧,不要再為這件事不開心了。而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作者在無可奈何之下講述的一個美麗的謊言罷了。

 

     這首詩分贈兩人,各自切合身份。纏綿清壯,別意濃重,很有氣骨。

 

 

岑參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②。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宮③。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④。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⑤。

 

【註解】

 

①賈至:字幼鄰,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肅宗至德年間任中書舍人,唐代宗時曾任京兆尹,官終禮部侍郎。賈至任中書舍人時作有《早朝大明宮》一詩。除岑參這首外,王維、杜甫都有和詩。

 

②鶯:黃鶯。囀:鳥兒婉轉的鳴叫聲。

 

③玉階:宮哺玉石台階。仙仗:早朝時宮中的儀仗。擁千官:簇擁著眾多上朝的官員。

 

④劍佩:有飾物的寶劍。星初落:天剛亮。旌旗:儀仗隊的旗幟。

 

⑤鳳凰池:指中書省。唐代中書省執掌機要,接近皇帝,受寵任,所以稱為「鳳凰池」。客:指賈至。陽春:古樂曲,屬高雅曲調。

 

【鑒賞】

 

    賈至,字幼鄰,洛陽人。他是皇帝面前的紅人,與當時的很多著名詩人也交往都很好,李白曾經把他比作漢代的「洛陽才子」賈誼。他有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珮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大明宮是當時皇帝上朝聽政的宮殿。這首詩寫上朝時的所見所聞,詩風富麗堂皇。他的「兩省僚友」,包括著名詩人王維、岑參、杜甫等都有奉和,而《唐詩三百首》中就選了岑參和王維的兩首。這幾首詩雖然詩風清麗,景象不凡,但內容空泛,並沒有太高的價值。

 

    岑參的這首和作,如果對照賈至的原詩來看的話,發現幾乎是亦步亦趨,句句追隨賈至原詩的內容所寫。這也是和詩在最初時期的形態,即和其意而不和其韻。與後來詩人們用次韻的形式唱和不大相同。

 

    此詩重點在於寫景,用環境的描寫烘托氣氛。開頭從上朝之前宮門外的晨景寫起,突出了時刻之早。因為當時春色已闌(殘,也就是晚春),而曙光中仍有寒意,可見動身之早。由時刻之早也可見天色之清。而「紫陌」、「皇州」兩個華貴的辭藻夾在這種清麗的景象中,更顯得氣派莊嚴。可以想見,在熹微的晨光中,詩人身著朝衣,耳畔響著雞鳴和黃鶯兒的啼叫聲,與百官一起走在皇城的大街上,一派躊躇滿志的氣象。

 

    頷聯描寫進入宮內,上朝議事時的景象。隨著鐘聲敲響,大明宮內的無數重門戶一起打開,迎接前來議事的文武百官。而官員們簇擁在階下,儀仗莊嚴,更見氣魄。詩中用「金闕」、「玉階」這樣華麗的字眼來裝點天子的宮殿,「萬戶」與「千官」兩相對照,更誇張地表現了氣象的宏偉,強化了視覺的衝擊。

 

    頸聯描繪天子的儀仗隊伍,更是為人們稱頌的名聯。此聯主要寫「劍」和「旗」兩種儀仗,卻以花、星、柳、露四種自然物來作陪襯,而「迎」、「拂」二字更突出表現了自然物與儀仗的和諧,竟自然而然地有著天人合一的神采。同時,花、柳是柔弱纖細之物,劍、旗是剛強華貴之物,以「花」襯「劍」,以「柳」映「旗」,剛柔並濟,動靜相依,形神俱妙。而「星初落」、「露未乾」,既照應了時間之早,又進一步渲染了清新的氣息,可謂神來之筆。

 

    尾聯「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用《楚辭》中「陽春白雪」的典故,稱讚賈至的原詩,詞意高妙,追和不及。鳳凰池,禁苑中的池沼,此處代指中書省。賈至當時擔任中書舍人,所以這樣稱呼他。

 

    這首詩結構嚴整,由外及里,由大及小,層層遞進,井井有條。而景象清麗,更是諸家所不及。

七律—王維上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①。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③。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④。

 

【註解】

 

①絳幘:幘,音(zé),紅色的頭巾,本為漢代宮廷宿衛的服飾,包成雞冠狀。雞人:掌宮中報曉之事,於天快亮時,大聲報曉,警醒百官按時上朝。報曉籌:報告清晨已經來來臨。籌,更籌,夜間計時的用具,用竹或銅製成。尚衣:官名,唐有尚衣局,掌供皇帝衣冠几案。進:進奉。翠雲裘:銹有綠色雲彩共紋的皮衣。

 

②閶闔:音(chāng hé),本為天門,這裡借指宮門。萬國衣冠:各國派來朝見皇帝的禮冠。旒:音(liú),冠前後所垂的珠玉串,天子之冠十二旒,這裡代指皇帝。

 

③袞龍:指皇帝的龍袍。

 

④五色詔:古代皇帝的詔書、文告等,用五色紙寫。佩聲:系在身上的佩玉發出的響聲。

 

【鑒賞】

 

    如果說岑參的同題和詩主要長在寫景,那麼王維的這首和詩就是從寫人事入手,極力渲染大明宮裡上朝時的威嚴肅穆。

 

    此詩的開頭與賈詩、岑詩一樣,都著力突出了一個「早」字。但王維別出心裁地選擇了「雞人報曉」、「尚衣進裘」兩個宮中生活的細節,刻畫了早朝前的特殊氣氛。古代宮中不許養雞,每天凌晨三刻的時候,有衛士頭戴紅巾(絳幘)等候在朱雀門外,等到外面的雞開始鳴叫的時候,他們便也跟著高聲呼號,報知宮內及文武百官新的一天已經來臨,因此被稱為「雞人」。尚衣局是主管皇帝衣服的機關。這裡寫清晨雞人剛剛報過時,尚衣局的人便把華貴的裘服送到皇帝的御床前,可見宮中官員各司其職,配合得有條不紊。

 

    頷聯也是王維的名句,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將大唐皇帝上朝時的威嚴肅穆描繪得無以復加。閶闔是傳說中天上宮殿的大門,這裡用來比喻皇帝的住所。層層疊疊的宮門,逐次打開,好像九重天上的門戶一般,既深邃,又壯麗。重門之內,高堂之上,大唐皇帝頭戴五彩懸珠的冠冕,端坐在御座上,接受身著各色衣冠服飾的萬國使臣的朝賀。一個「拜」字,狀出了數量上眾與寡、地位上卑與尊的強烈對比,既整齊,又壯觀,還折射了大唐國力之強盛及邊境之太平。

 

    頸聯寫具體的物事,仍是為突出皇帝的威儀服務。「仙掌」在長安附近的神明台,是漢武帝所造的祭仙之處,上面有一座銅鑄的仙人,手捧銅盤,承接清晨的露水,據說以這種露水和玉屑吞服可以成仙。這裡寫日光已經照耀到金銅仙人的手掌上,仙人好像也要動了起來。再回過頭來看御座上的御爐,爐中燃起的香火在皇帝身上的龍紋衣服上繚繞。一個「動」字,一個「浮」字,都是以動見靜,表現仙人、帝王的靜穆。同時,還寫出了自己對皇帝的依戀、依附之意,照應賈至原詩中的「衣冠身惹御爐香」一句。

 

    結尾兩句仍是回到賈至身上,照應他原詩中「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一句。賈至時任中書舍人,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所以自稱「朝朝染翰侍君王」。王維則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凰池上,用五色的彩紙,起草詔書去了。「佩聲」,是借代手法,不明言寫賈至,卻寫賈至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用聲音來暗表人的行動。

 

    這首詩寫出了上朝的全過程,也暗示了對賈至的恭維。賈、岑、王、杜等人唱和的這一組早朝詩無不氣派宏大,筆力如椽,雍容壯偉,使千餘年後的我們再讀到時,仍能感受到大唐帝國的強盛國力和威嚴氣象,以及現今已經不復存在的大明宮當年的奇偉壯觀。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①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②。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③。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④。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⑤。

 

【註解】

 

①奉和:敬和。聖制:皇帝寫的詩。蓬萊:宮名,即大明宮。興慶:即興慶宮,這是由唐玄宗為諸王時在興慶坊的舊宅改建的。閣道:由大明宮通入曲江芙蓉園的復道,專供唐玄宗及其后妃遊樂曲江之用。

 

②渭水:即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流入陝西省入黃河。秦塞:指長安城郊,關中古為秦地,所以稱「秦塞」。黃山:一名黃麓山,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北。漢宮:興平縣西南有黃山宮,為漢惠帝時所建。

 

③鑾輿:音(luán yú),皇帝的車駕。迥出:遠出。

 

④雙鳳闕:指大明宮含元殿前東西兩側的翔鸞、棲鳳兩闕。

 

⑤宸游:皇帝出遊。宸,音(chén),本指皇帝所居之處,這裡代指皇帝。

 

【鑒賞】

 

    這是一首應制詩,是奉和皇帝的作品。唱和詩總不免要讚譽對方一下子,更何況這首和的是皇帝唐玄宗的詩,頌揚聖德的內容是免不了的。詩題中的蓬萊宮,就是大明宮。唐代宮城在長安城的東北,而大明宮又在宮城東北。興慶宮在宮城東南角。開元二十三年,從大明宮經興慶宮,一直到城東南的曲江池,都築起了閣道(帶有閣廊的飛橋)相通。皇帝百官可以由大明宮經過閣道,直達風景優美的曲江池畔。唐玄宗率領群臣從蓬萊宮前往興慶閣的途中,遇上春雨,在雨中駐足賞景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命群臣和作。唐玄宗的原詩今已不傳,《全唐詩》中還收錄了一首李憕的同題詩,當是與王維此詩同時而作。

 

    既然是雨中眺望,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長安城北,渭河彎彎曲曲地流過八百里秦川,水邊有一道名叫「黃山」的山嶺,山下是漢代黃山宮的遺址。有水,有山,有秦塞,有漢宮,山川形勝,歷史遺迹,一覽無餘,也為後面描寫唐王朝都城的壯美景觀作出鋪墊。

 

    頷聯「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寫隨皇帝出遊賞春。鑾輿,即皇帝的車駕。可以想像,皇帝與百官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走出柳蔭籠罩的宮門,沿著架在空中的飛橋出遊,高高地遊行在皇城之上,再回頭向御花園裡看去,是何等壯觀的一幅游春圖!這裡用「花」和「柳」點出了出遊的季節,也著力渲染了春天裡的繁盛氣息,愈顯得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頸聯「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景象更為闊大。作者的眼光由低而高,由小而大,遠遠地望見雲氣繚繞在莊嚴廣闊的長安城上,宮門外一雙鳳闕高聳雲端,好像隨時都要凌空飛去一般;而長安城裡的萬戶人家,掩映在叢叢綠樹蔭中,在春雨的滋潤下,更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這一聯深切雨中眺望的實景。在霧雨中,一般的建築都顯得模糊了,只有高聳雲端的鳳闕,才更為突出,更為氣勢飛動;而密密麻麻、鱗次櫛比的民居,也因為隱隱約約,與近處的樹叢、遠處的鳳闕相映襯,更突出了帝城人家的氣象。同時,作者詩意地描繪春天裡的一場細雨,也暗含了風調雨順的寓意,為尾聯作出了鋪墊。

 

    尾聯「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承接上句而來,說皇帝的這次出遊,是順應節氣的行為,並不是賞玩風景。這一句看似稱頌,實際上也有諷喻在其中。古代的詩人把勸諫帝王當成自己的使命,主張用隱喻的話引導皇帝省悟。這裡的實際意思是說,希望皇帝不要玩物喪志,要順應時令,關懷國計民生。在歌功頌德之外,委婉地勸告皇帝勤於政事,是這首詩不同於一般庸俗應制詩的特點所在。

七律—王維下

積雨輞川庄作①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②。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③。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④。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⑤。

 

【註解】

 

①積雨:久雨。輞川庄:詩人隱居藍田輞川(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的別墅。

 

②藜:音(lí),一種菜,嫩葉可食,其莖老時堅硬可為杖,這裡泛指蔬菜。餉東葘:即到田裡送飯。菑,音(zī),初耕的田地。

 

③朝槿:即木槿花,夏秋之際開花,早開暮落,所以稱「朝槿」。古人常以此花比喻人生短暫。清齋:這裡指素食。露葵:葵是古代重要的蔬菜,古人采折常在下露之後。

 

④野老:山野間老人,詩人自指。海鷗:此典出於《列子·黃帝篇》:有時候有家人住在海邊,其子喜到海邊玩耍,常與海鷗遊戲。後來他父親讓他去捉幾隻來,等到那人再到海邊時,海鷗就離他很遠了。這裡是來比喻詩人自己與世爭,不用再對自己猜疑了。

 

【鑒賞】

 

    王維晚年歸隱藍田終南山上的輞川別墅,信奉佛教,長年持齋,不穿彩色衣服。這首詩就通過描寫雨中的輞川風景,描寫了他退隱之後的禪寂生涯和恬淡心情。

 

    首聯描寫的是作者在雨中所見的情景:在長期連綿的陰雨之後,山上林中到處瀰漫著潮濕的氣息。忽然,一縷縷白煙從林後升起。這是什麼煙火呢?詩人隨即說明,這是山上的農家正在燒火做飯呢!女人們蒸藜炊黍,做好了一頓早飯,便用竹籃提著,送到東面山坡上的農田裡去,給正在耕作的男人吃。這是多麼富有世俗生活氣息的一幅圖畫呀!「雲間煙火是人家」,山景的空寂與山間農民勞動生活的安靜平和相互映襯,更襯托出了田園生活的美好,而一個「遲」字,也自然地流露了作者退隱之後恬淡自然、與世無爭的心情。

 

    頷聯更是王維的名句。與王維大致同時的李德祐有一句詩「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不知道是誰先誰後。但王維的這一句僅僅多了兩個疊詞「漠漠」、「陰陰」,就化腐朽為神奇,使句子一下子畫意盎然,遠遠勝過了李德祐的詩。「漠漠」、「陰陰」兩個詞,不僅使得聲調更為和諧動聽,而且異常準確地抓住了水田、夏木的情態:如果不是在長期積雨之後,水田又怎會顯得空漠迷濛,水氣瀰漫;樹林又怎會顯得茂密幽深、陰濕黯淡?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這樣的迷濛和黯淡,又怎會反襯出白鷺、黃鸝的輕快自由?王維不愧是繪畫的高手,他從水田間、樹林中飛舞鳴唱的百鳥中,單單選擇了白鷺、黃鸝兩種色彩輕亮鮮明的鳥兒,一個「飛」字,一個「囀」字,既寫動態,又寫聲音,白鷺飛翔的瀟洒閑靜,黃鸝鳴唱的甜美輕快,在水田、夏木的陰鬱色調之上,更顯得明朗動人。

 

    頸聯轉寫自己退隱之後的禪寂生活:靜靜地觀看朝生夕隕的木槿花,體悟生命的短暫,以及「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自然無為;然後折取帶著露水的葵藿,在古松下支鍋積薪,炊作素齋。這在旁人看來,不免過於枯寂無聊,然而作者卻自得其樂,因為: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裡連用了兩個富有道家色彩的寓言故事,一正一反,正表白了自己退隱之後的心態:在長期修養之後,逐漸達到了「心齋」、「坐忘」的境界,與自然越來越親近,再也沒有隔膜了。同時,也折射出了作者對於以往官場逢迎生活的厭倦之心。

 

    王維善於繪畫,曾說自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他也是以清淡為尚的南宗畫派的祖師,在畫壇的地位甚至比在詩壇還要高。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畫境與詩境兩相交融,外物與內心融洽無間,是王維七律中的精品。

 

 

贈郭給事①

洞門高閣靄餘暉,桃李陰陰柳絮飛②。禁里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③。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④。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卧病解朝衣⑤。

 

【註解】

 

①郭給事:即郭慎微。給事:官名,即門下省的給事中。

 

②洞門:筆直相通的重重宮門。餘暉:落日的餘光。陰陰:濃密幽暗的樣子。

 

③禁里:禁中,宮中。因宮中禁衛森嚴,所以稱「禁中」。疏鍾:稀疏的晚鐘聲。

 

④玉佩:即身上的佩玉。趨金殿:快步奔赴宮中早朝。

 

⑤無那:無奈。解朝衣:脫去官服,這裡用來代指辭官。

 

【鑒賞】

 

    這是一首應酬詩。郭給事名叫郭慎微,為人比較卑瑣,靠阿諛依附李林甫而得官。他給王維贈詩,王維出於禮節,寫詩應和,但顯然又不願與他牽扯太多。所以寫得若即若離,很有分寸。唐代官制,給事即給事中,是門下省的官員,常侍皇帝左右,負責處理門下省的事務。這首詩就從郭給事在門下省值班時的生活寫起。

 

    首聯「洞門高閣靄餘暉,桃李陰陰柳絮飛」,寫薄暮時的門下省院景。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官員因為要隨時處理具體各類事務,所以常常要在省署中值班到很晚。有時候沒事可做,就會顯得很百無聊賴。白居易在當值中書省時寫過這樣一首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寫只有院中的紫薇花陪伴著自己這位「紫薇郎」(對中書省官員的雅稱)來度過這難捱的黃昏。王維對這一場景也是非常熟悉的。傍晚時分,對開的大門和省內的小樓在夕陽下泛出柔緩的光澤;正值暮春困人天氣,桃李花已經開過,此時已是綠葉成陰,柳絮也到處飛舞。以動襯靜,更寫出了省署生活的寂靜無聊。

    頷聯「禁里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從正反兩方面面著筆。因為官員們大都已經散去,宮中少人,連傍晚的鐘聲都顯得那樣疏疏落落,而鳥兒也因為院中無人而敢於下來覓食。啁啁啾啾的鳥聲夾雜著疏疏落落的鐘聲,更襯托出了省署的寂靜。與早朝時分「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熱鬧景象相比,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世界一樣。

    頸聯「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寫郭給事當班的生活。早晨,穿著佩玉的官服,搖搖擺擺地上朝;傍晚,又拿著文書,到內殿去朝拜皇帝。這一句看似褒揚,實際上暗含了不滿不屑之情。作為掌管國家機密要事的官員,不說他日理萬機,為國操勞,而只表出這些瑣事,本身就含有皮裡陽秋的褒貶之意,只是不便明說而已。

    尾聯更是暗示了自己與郭給事之流劃清界限的態度。「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卧病解朝衣」。「無那」即「無奈」。王維表面上是說,我本想與您一起為國操勞,可惜已經年老多病,打算掛冠退隱了。實際上是以老病為推辭,拒絕郭給事的套近乎。當然,王維晚年也確實早就厭倦了官場生活,做好了退隱的打算,因此這一句倒也不完全是託辭。

    應酬詩本來難有佳作,這首詩也未免詩味不足。但是難在把握得極有分寸,在郭給事本人看來,幾乎句句是頌揚之詞,實際上卻句句都保持了距離,甚至還暗地裡表示了自己的批評之意,因此並沒有阿諛奉承的嫌疑,言辭的技巧非常巧妙。

七律—杜甫一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①。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②。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註解】

①丞相祠堂:指武侯祠,在今成都市南郊。錦官城:又稱錦城,成都的別稱。

②三顧:諸葛亮早年隱居隆中時,劉備曾三次到他的草廬去拜訪。兩朝:指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個朝代,諸葛亮都曾先後輔佐。

③身先死:諸葛亮率後伐魏出斜谷至五丈原宮中,終年五十四歲。襟:衣襟。

 

【鑒賞】

 

    杜甫一生最佩服三國名相諸葛亮。諸葛亮的功業在蜀中,遺迹也多在四川境內。而杜甫遭逢安史之亂,一路逃亡到了當時尚算安定的四川,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這位仰慕已久的古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中人民為他建造了一座武侯祠。杜甫去拜謁的,也正是這座祠堂。然而詩題作「蜀相」,可見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雖然如此,這首詩卻是從祠寫起的——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起首一聯,自問自答,開門見山,張合有度。作者正是為了尋祠而來,遠遠地望見一帶翠柏森森,便已經知道這必是心目中的武侯祠堂,因為柏樹四季常青,古人常常種植在墓地或祠堂的周圍。由此可以想見蜀地人民對諸葛亮的延綿不盡的懷思。杜甫以「錦官城」來代指成都,也暗中讚譽了諸葛亮的功績:正是在諸葛亮治理成都的時期,成都的織錦業才發達起來,有了「錦官城」的美譽。

 

    頷聯寫祠堂中的所見。杜甫不寫祠堂的宏偉,不寫遺像的莊嚴,卻用了兩句看似多餘的描繪,寫處處可見的碧草黃鸝。用意何在?原來,杜甫真正要寫的,並不是祠中的景物,他要突出的乃是自己的心情。一個憂國憂民、卻又無能為力的老人,在瞻拜完諸葛武侯的遺像之後,自然不免百感交集,要到祠外去平靜一下。這時候,他才發現滿院子都是綠油油的荒草,茂密的樹叢中,黃鸝鳥兒高低鳴唱著,偌大一座祠堂,竟空空蕩蕩,看不到人的蹤跡。心情之寂寞難言,滿懷心事之無處訴說,正可以借這兩句閑筆表露無遺。

 

    佇立在長滿青草的石階上,杜甫在想:諸葛亮當年,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以天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事兩朝數十年,志節始終如一,這不正是最令人景仰的人格嗎?諸葛亮尚且有劉備三顧茅廬,而自己的才能又有誰能夠賞識?自己流落半生,一事無成,在兵荒馬亂之中顛沛流離,又談什麼理想,什麼抱負?當下的亂世,正與漢末相同,又哪能有一位像諸葛亮一樣人品正直、才幹出眾、肯為蒼生嘔心瀝血的英雄出來整頓乾坤呢?以諸葛亮經天緯地的才能,尚且六齣祈山,無功而返,五丈原頭,秋風瑟瑟,國家的衰頹之勢又豈是人力所能挽回?歷史的、現實的、自身的、國家的沉思,林林總總,一齊湧上心頭,令杜甫老淚縱橫,欲罷不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北宋抗金英雄宗澤,在彌留之際反覆念誦這兩句詩,高呼三聲「過河」而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首詩以故作平靜的語調起筆,但越到後來,就越難以自抑,直至最後感情噴薄而出,乃至慟哭失聲。那種壯志難酬、英雄末路的悲吟,使天下後世的讀者,怎能不慷慨流涕,扼腕長嘆!

 

 

客至

喜崔明府見過①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②。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③。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④。

 

【註解】

 

①這一句是詩人自注,崔明府,應是一姓崔的縣令,稱明府是表示對其的尊敬。

 

②花徑:鮮花夾著的小路。緣客掃:為了客人而打掃。古人常以掃徑表示歡迎客人。蓬門:茅屋之門。

 

③盤飧:盤中的菜肴。飧,音(sūn),本指熟食,這裡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種叫味,兩種以上叫兼味。醅:音(pēi),未過濾的酒。古人好飲新酒,所以詩人舊醅待客而有歉意。

 

【鑒賞】

 

    作者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築起了一座茅屋,就是著名的「浣花草堂」。新居落成不久,一位當縣令的朋友崔明府就來拜訪,作者自然十分高興。

 

    於是從草堂的環境開始寫起。杜甫曾描述自己的草堂:「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可見草堂的周圍都被水環繞。因為所居偏僻,主人又是客居,所以來客稀少,只有一群群水鳥每天飛往飛還。首聯描寫自己閑居江村的幽寂生活,但寫得明媚可愛,一句「舍南舍北皆春水」,就狀出了春雨時至,百川漲溢的情景。而倏來倏往的鷗鳥更襯托出了家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江村雖然孤寂,但總勝過在戰火中流亡,更何況今天有客人要來,主人自然也格外地開心起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頷聯採用了談話的口吻,更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愉快心情。你看,因為沒有人來訪,我門前這條長滿花草的小路好久都沒有打掃過了;直到今天,我才得以打開小院的籬笆門,迎接您這位貴客。前一句既回顧了自己以往的寂寞生活,也含有主人矜持自重,不願輕易結客的態度。後一句則呼應前三句,表明對朋友突然到訪的喜出望外,也就是說長期的心愿終於得到了滿足;而一個「君」字更顯示了來客身份的不同一般,以及與主人的深厚交情。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寫與客飲宴的情景。因為住得離市集遠,買不到豐盛的菜肴;家裡窮又拿不出好酒,只有自家釀造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談話的語氣更為真率自然。正像王安石詩中說的「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朋友相交,貴在知心,原本不必置辦豐盛的酒菜。酒席越是簡樸,就越顯得隨便,越顯得親切。主人一面抱歉,一面又不斷地勸酒,更顯得賓主之間相得甚歡,親密無間。

 

    不僅如此,作者還要把自己的老農鄰居也介紹給這位縣令朋友認識。「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你要不介意跟我鄰家的老翁一起喝酒的話,我就隔著籬笆把他也叫過來吧!可以想像,兩個人對坐喝酒,越喝越高興,都覺得人數太少未免寂寞,要再叫人來一起分享這份樂趣。更難得的是,座中主人是做過左拾遺的皇帝近臣,客人是一位縣令,而那位樂呵呵讓人親近的鄰居不過是位普通的老翁:什麼貴賤尊卑,什麼名分地位,全都拋到了腦後,在明媚的春光中,不分彼此,放浪形骸,陶然一醉。這是多麼動人的一幅圖畫呀!

 

    這首詩通首都用對話的手法,以家常瑣話入詩,沒有任何晦澀難懂的典故,卻顯得清而不俗,淡而有味,字字有致,句句傳神,濃濃的情意和快樂的生活氣息洋溢紙上,令人不覺自醉。

七律—杜甫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鑒賞】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當時作者正流寓四川梓州,而郭子儀、李光弼率領的唐軍在與安史叛軍作戰中連連獲勝,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其部將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的各大州郡相繼平復,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到此結束。飽經戰亂的詩人聽聞這個消息後,竟像小孩子一樣欣喜若狂。

 

    首句的發端即十分突兀:「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薊北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一帶,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薊北」,意味著叛軍的根本已被打破,與一般的勝利意義大不相同。一個「忽傳」,一個「初聞」,便狀出了這一消息來得何其突兀,何其迅猛!對於在戰亂中嘗遍了屈辱、擔憂、焦急、分離、流亡、饑寒、冷眼、棄置種種滋味的詩人來說,不啻是耳邊響起的一聲春雷;而「涕淚滿衣裳」,既是悲喜交集的感泣,又是痛定思痛的傷感,更是長期以來所積壓的種種情感的瞬間宣洩,但對於杜甫來說,實際上只是一種發自本能的反應,更不容許有瞬息間的遲疑。如此複雜而多變的心理感受,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便概括無遺,又是何等的爽利勁捷!

 

    短暫的失態後,作者舉起衣袂拭了拭眼角的淚痕,回過頭去看了看身邊的家人。八年戰亂,杜甫對拖累妻兒四處奔波,沒有一天安寧日子,是懷有深深歉意的,可是當他想要對家人說些什麼的時候,發現什麼都不用說,家人的表情上已經寫著一切——憂愁的臉色早就一掃而光啦!他們也一樣感到由衷的高興。這種高興的心情更是感染了杜甫。當他故作平靜,想拿出書來讀的時候,才發現根本讀不下去。是啊,遇到這樣的好消息,還讀什麼書呀。作者隨手把書卷到一邊,開始暢談起他對以後生活的設想:

 

    「白日放歌須縱酒」,那是不消說的,但是對作者來說,還有一樁更大的心事未了:還鄉。八年了,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中原的故土,八年來寫的幾百首詩,也幾乎是言言為客,句句思鄉。好不容易中原平定了,這個願望終於也可以實現了,詩人彷彿看到了歸途中的滿路春色,那綠意醉人的還鄉之路——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在作者心中不知念叨了幾百遍的這條還鄉路線,今天終於可以放心地說出口了:從梓州順江東下,穿過水流湍急的三峽,便可以抵達襄陽,然後稍微向北一轉,洛陽的故園就在眼前!一幕幕圖景在杜甫眼前切換,一切是那麼的真切而實在。

 

    這首詩除了首句敘事,其餘都是描寫心情,兔起鶻落,轉接迅疾,「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真不愧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鑒賞】

 

    世事總是那樣難以預料。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計劃才剛剛開了個頭,中原再度陷入戰火,還鄉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了。杜甫的心情從巔峰跌到了谷底,他每天坐在夔州的白帝城邊,憂鬱地望著瞿塘峽里奔湍迴旋的江水,默默地吟詩。歷史也沒有虧待杜甫,他反覆錘鍊的七言律詩在夔州時達到了整個中國詩歌史上的頂峰,以至於千年之後的清人黃子云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這樣稱讚杜甫的夔州七律:「上下千百年,無與倫比。其意之精密、法之變化、句之沉雄、字之整煉、氣之浩瀚、神之搖曳,非一時筆舌所能罄」,其成就實可謂曠古絕今,光焰萬丈。這首《登高》,就是夔州七律的典範之作。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瞿塘峽口以風大著稱,而一個「急」字便使其夾帶了一股蒼莽不平之氣;瞿塘峽里也常有猿猴的啼叫,而一個「嘯」字便將其刻畫為一陣悲颯斷腸之音。在深秋季節里,天氣空曠遼遠,掀天卷地的大風從三峽里吹來,時斷時續地夾雜著猿猴撕心裂肺的哀鳴,這是何等震動心魄的一個場面!

 

    第二句卻顯得出奇的平靜。清清的洲渚邊,是白亮亮的沙子。沙子上有白色的水鳥在來回飛翔。這似乎是一個美麗的圖景,可是色調卻冷得令人不敢逼視。

 

    首聯對仗而起,不僅僅是上下互對,而且句中也有對,風對天,急對高,渚對沙,清對白,逐字對舉,章法異常的精嚴。頷聯卻曠放蕭散,以粗線條的潑墨技法,大刀闊斧地勾勒出所見的圖景。多餘的景物一概刪削,只留下無邊無盡的紛飛的落葉,和無休無止的奔流的長江。而詩人所見的落木和長江,乃是「蕭蕭」和「滾滾」的落木和長江:壯觀中帶著落寞,莊嚴里透著悲涼。正所謂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後四句正面描寫登高的心情感受。以「萬里」對「百年」,照應了上一聯的「無邊」、「不盡」,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上都把握住了極大的空間,以至於上下古今,天地萬物,無一不可籠措其中。而以作者的主體意識、人生感悟、生命體驗為主宰,擷取「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四大意象,字字沉實,無一虛響,將難以排遣的羈旅愁、孤獨感、悲秋思、垂暮哀,演繹得淋漓盡致,毫髮無遺。

 

    尾聯描寫自己因悲秋而滿頭霜發,借登台作為排遣,可是又因多病而不能飲酒,更添愁緒。這一聯稍見平緩,使前六句的「飛揚震動」得以穩當收結。

 

    此詩句句對仗,字字入律,奇中有正,正中有變,散而實嚴,嚴而不拘,沉鬱頓挫,實大聲宏,達到了七律外在形式上的頂峰。詩中所蘊涵的思想境界和人生體悟,也達到了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不愧是杜甫七律的絕頂之作。

 

七律—杜甫三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鑒賞】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客居成都時。當時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又攻破松、維、保三州,再陷劍南、西山,一時四川危急。作者登樓眺望,雖然滿眼春光,卻一點也沒有歡愉明快的氣象。

 

    首聯採用了因果倒裝句法:「花近高樓傷客心」,看到樓邊盛開的花叢,卻感到傷心,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萬方多難此登臨」。唐朝自安史之亂爆發後,走上了下坡路,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叛軍作亂、異族入侵、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國運災難重重。不必一一列舉,一個「萬方多難」,便寫盡了滿目瘡痍的時局。妙在作者沒有用陰鬱的景物正面襯托傷感的心情,卻用了表示歡愉的花叢來反襯。明末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杜甫深得這種手法的三昧。他的《春望》也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名句。這一句意境也是如此:越是春光明媚,就越能反襯出作者的滿懷心事。

 

    承接「登臨」二字,頷聯便鋪開來描寫景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作者特別選取了「錦江」、「玉壘」這兩個色彩鮮明、又極富詩意的名字,也是以樂景襯托哀感的手法。而「來天地」、「變古今」兩個極有張力的意象,在縱橫兩個維度上拓寬了詩的境界:登樓遠望,錦江春水挾著漫山遍野的春色,從天際湧來,讓人心胸盪溢,不能自持;遠方的玉壘山上,風雲變幻,倏起倏滅,千萬年來從未停息。這已經夠闊大、夠震撼人心的了,可是尚不止於此。作者由眼前所見的錦江春色,想到天地之間莫不如此,北望中原,西望西山,到處春光明媚,可人事卻是滿目瘡痍,不忍卒睹;由遠望所見的玉壘浮雲,又想到古今億萬斯年的世事,白衣蒼狗,風雲起滅,變動不居——看似寫風景,實際上都是在寫人事。

 

    很自然地,頸聯就轉到正面評論時事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北極星位居北天正中,萬古不移,此處代指唐政權。「終不改」,回應「變古今」,對大唐的中興充滿了信心:西山的吐蕃寇盜啊,你們不要再徒勞無益地反覆侵擾了!

 

    尾聯借古諷今:崇信宦官、昏庸誤國的蜀後主劉禪,居然也能與賢臣諸葛亮同享祭祀,真要吟一曲感時傷世的《梁甫吟》了。後主祠和武侯祠都在城南,是作者登臨所見的景物。這裡用劉禪暗指皇帝:唐代宗也是以崇信宦官著稱的。評論古人,也寄寓了對現實的反思。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直言敢為的個性,盡在詩中表露無遺。

 

    這首詩章法精鍊,氣脈宏大,倏往倏來,有籠蓋宇宙、不可一世之概。山川古迹、國家運數、個人感懷溶為一體,寄興遙深,不可捉摸。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鑒賞】

 

    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正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中擔任幕僚。因為幕府離家很遠,下班後來不及回家,只能一個人住在府上。詩題「宿府」,就是作者夜晚獨自一人在幕府中住宿時的情境。

 

    首聯使用了倒裝句法。第二句的「獨宿」二字才是要領所在。正因為獨自一人夜宿幕府,詩中的孤獨意緒才有了著落。但他不寫獨宿,先寫獨宿的感受,意在筆先,頗為警練。作者眼睜睜地看著一根蠟燭漸漸燒完,卻還是不能入夢,府外不息的江聲傳入耳中,他爬起身在,在天井中的梧桐樹下閑步。秋天已經到來,身上也隱隱感受到一絲寒意。

 

    頷聯的句法更為奇特。七言近體詩句的句法一般都是上四下三的斷句,這一聯卻別出心裁地用了上五下二的斷句法:「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一經錯落,立見風致。因為夜深不寐,連城頭戍樓上的吹角之聲都聽得清清楚楚,那角聲悠長不盡,更讓人覺得夜的漫長,不由得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可是這滿腹苦水,又能向誰訴說呢?月亮漸漸升到了中天,可是此時已是半夜,人們都已經入夢,月色再好,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誰來欣賞?這兩句扣緊一個「獨」字,寫出了深夜府中閑步時的深深的孤獨感。

 

    頸聯文筆一轉,開始反思造成自己這樣孤獨處境的原因何在。「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風塵,即是戰塵。戰爭使杜甫遠離家鄉,顛沛流離,正如他在另一首《恨別》中所寫,「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有家難歸、音書阻絕、親人下落不知的憂傷,是杜甫在蜀中的詩中反覆詠嘆、從來就沒有斷絕的。

 

    戰爭給杜甫造成的種種傷痕,在尾聯中作一收束:「已忍伶俜十年事。」從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到寫這首詩的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秋,作者離開家鄉洛陽已將近十年了。這十年中發生的事情,在旁人難以想像,在杜甫本人也是難以言說的。杜甫僅用了「伶俜」二字,也就是說,十年來最大的感受,乃是孤獨。聯繫上文,意思更為明確:孤獨的生活,早已忍受了十年之久,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現在好歹有了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還有什麼好埋怨的呢?

 

    然而,「強移棲息一枝安。」此「枝」雖安,卻是在別人勉強下移來。杜甫本來與嚴武是朋友,甚至還是嚴武的長輩,但是在嚴武一再邀請下,出任幕府的官員,反倒成了下級。他與同僚也不大合得來。更重要的是,擔任幕府的小小官員,與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差距太大,絕非他的本願。這首詩表現了他為「酬知己」而勉強出仕,卻又充滿矛盾的心情。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鑒賞】

 

    詩題中的「閣」指西閣,是杜甫在夔州的寓所之一。這首詩寫夜中不寐,感時傷舊的思緒。首聯既標明了寫作的時間,也突出了寫作的環境氣氛。時值深冬,白天越來越短,日月輪迴,好像在催逼著歲月不停地向前趕路一樣,更顯得光陰急迫,節序匆匆。而作者身處偏僻的夔州,天氣嚴寒,霜雪方霽,一派孤獨寂寥的景象。

 

    頷聯描寫閣外的風物。「五更」句寫天還沒亮,軍中發號施令的鼓角聲就響了起來,在清晨的寂靜中更顯得悲壯動人,也可見當時夔州一帶形勢的不太平。「三峽」句寫夔州的風景,因為大雪剛晴,天色清明,群星璀璨,倒映峽江。天上的銀河與峽中的長江俯仰相映,顧盼生輝,寫景極其偉麗。一個「動搖」,使繁星、三峽、長江構成的夜景氣勢生風,壯美無倫,也可見作者是何等的胸襟氣魄!

 

    頸聯進一步生髮開去,寫作者由閣外的風景產生的聯想。「野哭千家聞戰伐」,承「鼓角」,當時西川軍閥連年混戰,崔盱、郭英義等互相殘殺,吐蕃也不斷侵擾,老百姓早已成了驚弓之鳥,一聽到戰爭的音訊,就悲戚地哭泣起來。這哭聲在與百姓憂患與共、心聲相通的詩人聽來,簡直是聲動四野,遍地哀鴻。「野哭千家」,不是作者真正聽到的實音,卻是作者用心靈感受到的時代的哀號,因而也更加真實。「夷歌數處起漁樵」,承「三峽」。三峽裡面有很多少數民族雜居,打漁砍柴時,都喜歡唱歌,即詩中的「夷歌」。而「數處」,更切合三峽山深林密的實景,只聽得歌聲遠遠傳來,卻不知發自何處。這悠遠綿渺的歌聲,在詩人聽來,更增傷感:中原的漢族人民,又何時方能安定地打漁砍柴,從事生產生活呢?

 

    尾聯收束全詩,既是弔古,又是傷逝。「卧龍躍馬終黃土」,寫夔州建祠供奉的兩個古人:蜀相卧龍先生諸葛亮和躍馬稱帝的白帝公孫述。一個是封建賢士大夫的典範,杜甫最為崇敬的古人,一個是乘時割據、據亂稱雄的一世豪傑;他們生前的功業固然轟轟烈烈,可是還不是終歸一抔黃土嗎?當時,作者生平的幾位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相繼逝世,在世的朋友和親人也長期音信不通,所以作者在感慨古人終歸寂滅的同時,也寄寓了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人事音書漫寂寥」,「漫」是隨便的意思,也就是說,無可奈何,付之自然而已。雖然是自遣之詞,其中的沉痛之思也還是不言自明的。

 

    此詩沉鬱清壯,情景交融,「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品之一。

七律——杜甫四

詠懷古迹五首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鑒賞】

 

    杜甫的夔州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組七律組詩:《諸將五首》、《秋興八首》,和《詠懷古迹五首》。這三組詩,「不廢議論,不棄藻繪,籠蓋宇宙,鏗戛韶韻,而縱橫出沒中,復含醞藉微遠之致」,允稱古今絕詣。三峽壯麗雄奇、堪稱天地奇觀的自然風物和眾多歷史人物風流競逐的往事,都為杜甫的詩歌平添了幾分恢奇壯闊的色彩。在詩中,杜甫橫議時事,反思人生,憑弔古迹,形成了一個獨立而高傲的思想境界,和開闊而高遠的視野胸懷。這五首詩雖名為懷古,卻不專為懷古,更寄託了自己的志趣和感悟。

 

    試看第一首詩,除了杜甫,誰能有這樣的胸懷和氣魄,把倉皇逃難的經歷詩化為「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這樣波瀾壯闊的歷程?安祿山自范陽起兵,進犯中原,故稱「東北風塵」。支離,即流離。杜甫因為避難逃亡到四川,所以說「漂泊西南」。漂泊之路,間關萬里,一個「天地間」,就把天高地闊、無處容身的感受提煉得無以復加。首聯對起,大開大合,不但總領全詩,更是整個組詩的靈魂所在。

 

    頷聯承「漂泊西南」而來,描寫巴蜀風物。三峽山崖高峻,江水幽深,「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此處用了一個「淹」字,好像滿天的日月星辰都要被這高山深峽掩埋起來一樣,這是何等的悲壯!「淹」還有淹留、羈留的意思。作者的生涯彷彿就要淹沒在這三峽之口的小小西閣上,長年留滯,歲月虛度,能不感慨系之!下句「五溪衣服共雲山」,是感嘆自己與身著各色服飾的少數民族一起居住在這一片雲山之中,可見居處之僻遠。

 

    頸聯揭示造成自己流離漂泊的原因。「羯胡事主終無賴」,是指責安祿山的反覆無常。因為安祿山是突厥人,所以以「羯胡」稱之。他深受唐玄宗寵信,被委以重任。但他卻為個人私慾起兵反唐,顛覆了半壁河山。「詞客哀時且未還」,是作者自指。作者憂國憂民,感傷時事,卻無法回到故土。這種淹留羈旅的感情,使他很自然地想到了遭際極為相似的古人——庾信。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迹,到這裡終於進入了正題。庾信是南朝梁代的詞臣,出使北齊,卻被無端拘留,長年不得還鄉。他的詩、賦中,充滿了悲涼蕭颯的風物,其「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的感慨,和「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的哀傷,不但在南朝詩人中獨一無二,在歷代詩人中都是很少見的。杜甫與庾信晚年的心境極其相似,這首詩明寫自己,是在暗寫庾信;明寫庾信,也是在暗寫自己:與古人的心意相通,竟達到了合而為一的地步。

詠懷古迹五首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鑒賞】

 

    「宋玉平生恨有餘,遠循三楚吊三閭。可憐留著臨江宅,異代應教庾信居。」杜甫想到了庾信,自然想到庾信在江陵的住宅;想到了這所住宅,也就想到了宅子的原主人——戰國文人宋玉。

 

    宋玉最著名的文章,是那篇《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他的這篇賦寄託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旨意。杜甫的心態,可以說與之全無二致,他的《秋興八首》,就是宋玉而後以悲秋為主題的最著名的篇章。「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這首詩一開頭,就寫出了自己與宋玉的心意相通之處,在於「搖落」之「悲」。而宋玉一向被當作風流放蕩的文人,不大受人重視。杜甫卻力排眾說,宣稱「風流儒雅亦吾師」。他在「風流」後面加上「儒雅」二字,意思是要說宋玉的「搖落」和「風流」,都是不背於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的。

 

    杜甫以宋玉的傳人自居,因此也以見不到宋玉而感到可悲。「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他的「灑淚」,既是感於宋玉的坎廩失志,也是有感於自身的蕭條身世實與千秋之上的宋玉相同,甚至「蕭條」二字還遠承上一首的「蕭瑟」,將庾信也納入這一異代同悲的體系之中。但聯繫上下文,更重要的,或許還在於為宋玉的志趣在身後不被人理解、甚至被曲解而感到悲傷。在杜甫看來,宋玉是一個有見識、有責任感的志士,可是世人僅僅把他看作文辭高妙的詞人。就拿他最出名的《高唐賦》和《神女賦》來說吧: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人們來到宋玉宅前時,都會記誦起他文辭警艷的《高唐賦》和《神女賦》,津津樂道於宋玉講述的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歡會的美麗故事,但是宋玉作賦的本心有誰能夠了解?他難道就僅僅在於誇耀自己的文藻嗎?杜甫說,不然。這兩首賦,主旨在於諷諭楚王的荒淫失政。可是,這一番苦心,不但楚王不能領悟,連後世的讀者也不能領悟。一個「空」字,可見宋玉的處境是何等的寂寞!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杜甫乘舟經過巫山的時候,舟師還在指指點點,頗有興緻地講述著楚王與神女歡會的故事。但杜甫對此深表懷疑。他始終相信這是宋玉講述的一個寓言而已。因為,不論巫山上的雲雨如何變幻,楚王的宮殿卻早就已經荒蕪,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卻是鐵的事實。楚王因為沒能體察宋玉的諷諫,而終致亡國。今天的人,為何還是不能醒悟呢?杜甫的議論衝破了歷史的迷霧,更寄託了對現實的深切關懷。

 

    這首詩善用流水對,迴環搖曳。感慨議論與江山風物、人文遺篇光景交織,如絲如縷,一往情深。

詠懷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鑒賞】

 

    《詠懷古迹》的第三首,詠的是美麗而憂傷的漢代女子——王昭君。昭君又稱明妃,是巫峽之中的秭歸人。秭歸在三峽的下游,杜甫此詩開頭描寫自夔州順峽而下,直抵秭歸時的景象:

 

    「群山萬壑赴荊門。」三峽中江流湍急,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迅捷。杜甫不寫自己乘舟東下,而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寫群山萬壑順江東來,好像要到荊州會合一樣,起句就先聲奪人,極有氣勢。然而下一句卻落到一位柔弱的女子身上:「生長明妃尚有村。」可見首句的壯麗圖景,在杜甫筆下,僅僅是明妃的出場的序幕而已。前人稱這兩句詩「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真是詩人之筆,無施而不可。王勃《滕王閣序》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如此壯美的三峽風光之中生長的女子,自然是鍾靈毓秀,奇特不凡。

 

    頷聯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她作為胡漢和親的使者,隻身遠嫁異域,一生凄凄涼涼,死後的墳塋上,青草長年不凋,傳說這象徵了她心目中對芳草萋萋的故鄉的懷念。紫台、朔漠、青冢、黃昏,這幾個帶色彩的意象編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奇麗而又凄迷的圖景:夕陽垂地,無邊無際的昏黃的天幕連帶著風沙滿地的大漠,要把天地間一切有形有質的東西吞沒,而孤零零的青冢,卻不肯屈服,傲立在北疆衰草遍布的荒原上。兩句純是寫景,甚至只是想像中的景物,卻無處不可見人的意志、人的感受。「朔漠」、「黃昏」,疊韻、雙聲對舉,使詩句具有了女性化的堅韌而不失柔婉的風神。

 

    頸聯跳動的幅度更大,「畫圖省識春風面」,是造成昭君一生悲劇的原因。正是漢元帝以圖畫取人的荒唐作法,和昭君不肯賄賂畫工以求自進的個性,才造成了絕代紅顏委身荒漠的結局。細細想來,這又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不是杜甫對人才埋沒的扼腕嘆息?昭君既已不幸,善良的人們總祝願著她死去的魂魄能夠返回故鄉。於是看到天上的明月,就會聯想到這是不是昭君返回時衣袂上的珮環。可是,「環珮空歸月夜魂」,一下子就把這一美麗的幻想敲碎:悲劇既已釀成,魂歸又有何益?君不見那域外傳來的琵琶曲,調子總是那樣的充滿了哀怨,分明就是昭君在向人們訴說著她的不幸啊!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怨恨」二字,正是此詩的詩眼。這一「怨恨」固然有對皇帝識人不明的埋怨,但更多的則是有家難歸的苦悶,那種發自本性、乃至深厚得無法排遣的故園之思,這也是昭君故事中最能引起杜甫共鳴的地方。這首詩只作情語、景語,不加一字議論,可是作者的同情心、愛憎心、不平心,盡皆洋溢在字裡行間。

 

七律—杜甫五

詠懷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鑒賞】

 

    第四首詩詠懷的是三國蜀漢的昭烈帝劉備。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東吳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劉備聞訊大怒,調集兵馬於三峽境內的秭歸,舉兵伐吳。二年六月,與東吳大將陸遜會戰於猇亭,中計大敗,倉皇逃回秭歸,在諸葛亮的接應下,撤至魚復,即夔州的白帝城附近,並將魚復改名永安,修建了永安宮。三年,劉備病危,在永安宮將國政和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之後去世。這首詩所詠的古迹,就是永安宮改建而來的先主廟。

 

    詩的開頭,介紹了廟的來歷。劉備伐吳之役,無功而返,頗為狼狽。但因為杜甫對劉備、諸葛亮建立的蜀漢王朝極為傾心,所以他不惜將其描述為「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的過程。

 

    頷聯即神馳想像,弔古傷今,從陵谷變遷中寄寓自己的感慨。「翠華想像空山裡」,翠華,即翠葆,是天子的儀仗,用翠鳥的羽毛編織而成。作者站在荒蕪的空山裡面,想像劉備當年在此駐蹕時的景象。但是,「玉殿虛無野寺中」,想像畢竟是空幻的,當年樓宇恢弘的殿閣早就淹沒,原址上除了一座殘破的寺廟,別的什麼也沒有。「翠華」與「空山」,「玉殿」與「野寺」對舉,想像與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眼見一代英主的事業終歸虛寂,作者不免生出深深的感嘆。

 

    頸聯筆鋒一轉,借廟中的景物,描寫劉備在蜀中的綿長遺澤。「古廟杉松巢水鶴」,水鶴即是白鶴,西晉葛洪的《抱朴子》說:「千歲之鶴,隨時而鳴,能登於木。其未千歲者,終不能集於樹上。」壽逾千齡的仙鶴巢居的杉樹和松樹,自然更是古意森森,氣象不凡。這裡寫水鶴,是為了突出杉松;突出杉松,是為了形容古廟;而形容古廟,更是為了頌揚劉備:詞意宛轉,不落形跡。「歲時伏臘走村翁」,寫逢年過節,都有村人前來廟中祭祀,正面讚頌劉備的遺愛悠遠,深入人心。

 

    尾聯承「歲時伏臘走村翁」而來,寫村民祭祀時將劉備與諸葛亮給予同等的待遇。明主賢臣,相依相傍,不分彼此。這裡既表達了對兩人的崇敬,更顯示出作者對君臣相遇相知、共創大業的嚮往之情。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的上聯寫道:「曰宮曰殿曰幸且曰崩,詩史留題,千古猶存正統。」用的就是這首詩的典故。因為蜀漢在三國中勢力較小,陳壽作《三國志》就以魏國為正統,以蜀漢為偏安。而杜甫這首詩卻接連使用專指帝王的「幸」、「崩」、「宮」、「翠華」、「玉殿」等辭彙,是有意為之的,他就是要將蜀漢扶到正統的地位上去,對弔民伐罪、以天下社稷為己任的劉備、諸葛亮君臣給予崇高的評價,而反駁那種以成敗、勢力論英雄的陳舊觀念。

詠懷古迹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鑒賞】

 

    杜甫在第四首中詠了劉備,結末帶出了諸葛亮。但他又顯然意猶未盡,因此單列一章,將對諸葛亮的一腔崇敬之心盡情地表達了出來。

 

    「諸葛大名垂宇宙」,開頭便將諸葛亮放到了一個極其崇高的地位上。「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二字,既有空間上的廣度,又有時間上的長度。「大名垂宇宙」,本身就包含了「名揚四海」、「名垂千古」兩層含義,卻又比兩層含義的簡單疊加更為震動人心。對古人的讚頌,至矣盡矣,無以加矣。

 

    有了一個如此響亮的起筆,以下杜甫便從容不迫地講述他如此崇拜諸葛亮的理由。

 

    「宗臣遺像肅清高。」宗臣,即「兩朝開濟老臣心」中的「老臣」。杜甫進入諸葛亮的祠堂,想起這位老臣為漢室中興做出的不懈努力,不禁肅然起敬,連他的遺像也覺得格外的清奇高大起來。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這是對諸葛亮一生功績的評價。在一般人看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莫過於隆中對策,未出茅廬,先定天下三分。但是在杜甫看來,這不過像是一根鴻毛一樣,微不足道。杜甫認為,諸葛亮乃是雲霄上人,非常人所能測度。而「紆」字,也寫出了諸葛亮身處末世,滿腹經綸無法施展,只得以三分名世的落寞。

 

    那麼,諸葛亮的過人之處究竟在哪裡呢?杜甫說他:「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是直接將他與上古具有傳說性質的大賢伊尹、呂望相提並論,連蕭何、曹參這樣的開國元勛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這一評價真可謂大膽之極。蕭何、曹參輔佐劉邦,開漢代四百年基業,諸葛亮卻一生屈處西川,六齣中原而無功,就常情來看,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能蓋過蕭曹去。然而杜甫卻不以成敗功業論英雄,他看重的是諸葛亮「指揮若定」的宗臣氣度。指揮若定,既表明諸葛亮才幹超群,胸有成竹,更說明他為人寬厚有德,不急於事功,是儒家治國理念的典型代表。從這一點上看,確在蕭曹之上。蕭曹尚不能及,天下三分又何足道哉!

 

    「運移漢祚終難復」,作者把諸葛亮事業難成的原因歸結為漢代的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然而諸葛亮的更偉大之處,在於「志決身殲軍務勞」。孔子說:「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亮便是身體力行了這一點。他又如何不知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可是他為了自己的理念,不計成敗,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諸葛亮一生的精神所系,也是別人萬不可及的地方。為了劉備和自己中興漢室、維繫正統的心愿,他積勞成疾,乃至隕身,正應了死而後已的誓言。杜甫所崇拜的,並不是諸葛亮的事業,而正是這種為理想獻身的精神。

七律—劉長卿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鑒賞】

 

    江州在今江西九江。詩人在貶官睦州(今浙江建德)的途中,遇上了薛、柳兩位朋友,兩人勸他以後小心謹慎,以免再招禍患,詩人便寫了這首詩來回應。

 

    「生涯豈料承優詔」,用反語來表達憤激之情。他因「剛而犯上」得罪了皇帝,被貶潘州(今廣東茂名)縣尉,後來,大約皇帝也覺得判得太重了,又改判為睦州縣尉——仍是貶官,卻貶得近一些了。作者開玩笑地對朋友說:沒想到自己還能得到皇帝的優待。實際上他並不認為這真的是什麼優待,因為第二句「世事空知學醉歌」中的憤激之意是非常明顯的:世事如此難測,哪怕像古人阮籍、陶潛那樣借醉酒放歌來避世,也是毫無用處的。這裡用了透過一層的手法,本來寫世事險惡,只得「學醉歌」,卻也知道「學醉歌」終究無補於事,更顯得無所適從。

 

    頷聯描寫江州一帶的風景。「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表明此詩作於秋季,正值北雁南飛的季節,由「月明」更可知是在晚上。南飛的大雁在晚上也一刻不停地趕路,自己不也一樣嗎?大江茫茫,月光滿天,大雁尚有南方的棲息地,自己卻不知身在何方,去往何處。蕭瑟的秋風中,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落在楚地的山上,積了厚厚的一層,不由得又想起楚地詩人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宋玉「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自然而然地生出日暮途窮之感。

 

    頸聯寫前往貶謫地的感受。「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且喜」仍是反語。睦州在浙江西部,山水清幽,是古代隱士們嚮往的處所。作者到這裡做官,雖然是貶職,畢竟也算不上太窮僻的地方,所以尚算可喜,但作者真正要說的決不是這些。他是感嘆自己年歲漸老,卻事業無成。在積極進取的詩人看來,鄰近「滄州」並不值得欣慰,而以暮年遭貶,才華埋沒才是最可悲的。

 

    尾聯便從「白髮」上轉了回來,照應眼前的兩位朋友:大家都已經垂垂老矣,不再是沒經過世面的小孩子了,你們還諄諄勸告我一定要小心風波,足見對我是何等關心。而我卻感到十分慚愧。為何慚愧?作者沒說。實際上是不難明白的:作者因為自知生性耿直,勢必難以遵照兩位朋友的勸告,處處陪著小心做人,恐怕有負好友期望,因此感到慚愧。由此,也可見作者的為人。「風波」二字則語帶雙關,既指路途上的風浪險阻,也指人世間的種種難測的風險。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世途險惡的態度,既感到無奈,又不肯屈服,正說反說,不離「風波」二字,筆致搖曳,詩情沉痛。

 

 

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鑒賞】

 

    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睦州的途中,經過長沙時所寫。

 

    這是一首懷古詩,首句即從古人說起。「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說的是賈誼。賈誼曾經遭受讒毀,被貶至長沙三年。棲遲,即像斂翅的鳥兒一樣,欲飛不得。「萬古」與「三年」相對,感嘆三年的貶謫帶給後世無窮盡的悲慨。「楚客」,即在楚地為客。楚地本是富於悲情的土地,舜帝晚年被流放,死在這裡;屈原被放逐之後在這裡行吟;宋玉也是一生牢落不得志。這一組故事已足以引起古今貶謫者的深深共鳴。而此處的「惟留」,則專為賈誼而發。賈誼號稱「賈長沙」,自漢代以來便與長沙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一到長沙,就不免想起賈誼客居在此的悲悽往事,在本身也是貶官的詩人而言,甚至要佔去他的整個心靈了。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尋宅。「人」指賈誼。賈誼離去已久,而詩人卻踏著秋草來尋訪他的故宅。當他來到的時候,只看到了一片寒槭槭的樹林,在夕陽中泛著昏黃的光澤。賈誼《鵩鳥賦》中有「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和「庚子日斜時,鵩集予舍」的話。這裡暗用了這兩處字面,寫「人去」、「日斜」的圖景,有的是賈誼曾經見到的,有的則是賈誼自己預料到的。劉長卿再配上自己所見的「秋草」、「寒林」的圖景,便構成了古今一貫、萬世同悲的一幅圖景。

 

    「漢文有道恩猶薄」,憑弔賈誼。因為賈誼被貶謫時,正當漢文帝當政。「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漢文帝並非無道昏君,尚且如此寡恩少義,當今的皇帝遠不及漢文帝英明,還能有什麼指望呢?這一潛台詞是非常明白的。「湘水無情吊豈知」,賈誼渡過湘水時,曾經作賦憑弔屈原。可是江水是無情之物,無論怎樣憑弔,屈原也不會知曉了。而自己在這裡憑弔賈誼,不也同樣是寒林寂寂,秋草遲遲,沒有人知曉,也得不到任何迴音嗎?這一聯既寫出了賈誼的寂寞,也寫出了詩人的寂寞,更在這種寂寞的相通之處上加深了這一對異代知音的共鳴感。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從宅前江山的搖落冷寂,更增添了作者對賈誼的憐憫之心。作者用反問的語氣寫道:你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被貶到如此荒遠的地方來的?答案在作者的心中。賈誼的被貶,都知道是遭了讒臣的陷害,本無須設問;可是作者自己呢?只有作者自己心裡清楚了——作者被貶,也是因為讒言所致。此處問古人,實際上是在問自己,而問自己,更是要把胸中的鬱積之氣抒發出來。

 

    這首詩弔古實為傷今,憐人只為自憐,詩中的纏綿曲折,正因古今遭際的相似而顯得十分自然真切,實為七律中的精品。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

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漢口夕陽斜度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鑒賞】

 

    這首詩同樣作於貶謫的途中。夏口即漢口,在武昌府荊江之中。作者從夏口乘船,傍晚時到達漢陽的鸚鵡洲,遠遠地眺望岳陽城,寄給岳陽城中的朋友元中丞。

 

    首聯用了起興手法。「汀洲無浪復無煙」,是作者舟中所見。汀洲即長江中的鸚鵡洲。當時風平浪靜,天色晴朗。無浪無煙,景象自然開闊,作者也得以遠遠地眺望岳陽城。眺望之餘,不免又想起身在彼方的朋友。「楚客相思益渺然。」「楚客」,作者自指。江景雖然開闊,作者的相思之情卻猶有過之。這一聯用江水襯托相思之情,情感的潮流與江水接為一片,渾融無間。

 

    次聯承「相思」二字,以景寓情。「漢口夕陽斜度鳥」,明寫風光,暗寫自己的心境。因為相思,所以急於到達彼邊與之相會。夕陽下的水鳥在天邊飛舞,牽引著作者的目光也到處迴翔。一個「斜」字,極見鳥兒隨意飛翔的情態。作者心想,自己若能肋生雙翼的話,不就可以很快飛到岳陽去了嗎?而岳陽那邊的風景又如何呢?那裡是「洞庭秋水遠連天」,一派水光天色,美不勝收。水鳥與洞庭,一小一大,一動一靜,皆可入畫。但前一句是實景,後一句卻是想像之詞:畢竟漢陽與岳陽相隔尚遠,「洞庭秋水」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

 

    作者並不是可以自由迴翔的鳥兒,所以這個晚上還是要孤零零一個人度過。頸聯寫夜間小舟獨宿的情景。孤城,指漢陽城。嶺則是漢陽城外的龜山。作者把小船系在江邊一棵樹上,靜靜地凝望。當夕陽籠罩了整個城郭的時候,城外的山嶺也漸漸暗淡下來。一片寒風中,城樓上吹角的聲音偏偏又響起,聽得人好不悲悽。作者刻意培養的平靜心態又一下子被打碎了。畢竟不能忘了,他是貶謫來到這裡的,他是一個孤獨的「楚客」。漢陽城並不小;崔顥的詩中寫道「晴川歷歷漢陽樹」,可見城邊的樹也絕不是只有一棵。可是在這個孤獨的貶官眼中,卻分明就是「孤城」,就是「獨樹」。近代學者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句詩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由貶謫途中的孤獨悲悽,作者又想到了他所深慕的古人賈誼。賈誼曾給漢文帝上《治安策》,橫議時勢,心憂朝廷。以耿耿忠心而長貶長沙,自然引起人們不盡的哀思。作者自己也是因為直言切諫而被貶到這裡,所以借古諷今。這樣解釋也可通,但總覺得正面以賈誼自比不大合適。筆者在這裡作一個猜測,認為「賈誼」實指元中丞而言。因為作者懷念的是元中丞,這首也是寄給他的詩,而元在岳陽任職,大約也是因為貶謫來到這裡的。

 

    這首詩以景寫情,不落言詮。中間兩聯句法錯落有致,很見功力。

七律—錢起、韋應物、韓翃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鑒賞】

 

    這是一首干謁詩。闕下,即宮中。舍人就是中書舍人,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和軍國大事的文書,與皇帝十分接近。作者給這位裴舍人贈詩,意在請求他薦引自己。投詩干謁是唐代詩人的風氣。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和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等都是著名的干謁詩。

 

    這首詩雖意在請求援引,開頭四句卻並不直接切入,而是用了穠麗的筆墨,大寫皇城風景。而他極力描繪的這幅春色圖,倒十有八九是想像出來的:他並沒有真正到過皇宮。且看他是如何想像揣摩的吧: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因為是早春二月,清晨的上林苑和紫禁城自然還有些寒颼颼的。但是象徵春天的鳥兒已經在苑囿中飛上飛下、歡快地鳴唱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里描繪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圖景。宮城中的花樹是如此的茂盛,以至於連長樂宮中鳴鐘的聲音也被花叢遮住,在外面都聽不到了。而宮裡池沼邊的楊柳樹,卻在春雨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青翠深密。以上四句雖是想像之詞,卻很切實際,也正是那位每日進出皇宮的裴舍人日常所見的景象。作者從皇宮景色寫起,既能夠使裴舍人讀到之後,喚起春天裡的愉快心情,又表示了對裴舍人的艷羨之情:正因為裴舍人在宮中侍奉君王,才能夠每天看到這樣的美景。頷聯在寫景中更有深意:「長樂鐘聲花外盡」,暗喻自己有志不遇,沾灑不到皇帝的恩澤;「龍池柳色雨中深」,恭維裴舍人能夠接近君王,前途遠大。將干謁之意寫得如此委婉曲折,實在有賴很高超的藝術技巧。

 

    後面四句就講明了:「陽和不散窮途恨」,承上啟下,作一轉語。意思是說雖然春光雖然美好,卻無法化解我懷才不遇、窮途無路的悵恨。「霄漢長懷捧日心」,說自己雖然不得志,對皇帝和朝廷卻忠心耿耿,天日可表。這兩句互為表裡,措辭圓滿而得體。「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用司馬相如向漢武帝獻賦的故事,反襯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在衣著光鮮的舍人面前自慚形穢。這幾句雖是正面說,卻仍舊隱約其詞,含而不露,沒有在權貴面前露出巴結攀附之態。

 

    因為唐代以詩賦取士,詩人在投贈干謁的時候都很注重詩歌的藝術水平,以顯示個人的文學才能。這首詩在布局和措詞上就很下了一番功夫,妙在並未正面請求,而個人的意圖已在其中,十分的含蓄得體。語句之華麗工穩,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鑒賞】

 

    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友。韋應物任職滁州的時候,李儋寄書問候,韋應物就寫了這首詩作為回信。這首詩是唐詩中的名篇,既寫出了深厚的友情,又隱含了深沉的憂鬱,歷來極受稱道。

 

    作者與李儋離別在春季,寄信的時候也在春季,春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此詩便從花寫起。「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一個平淡之極的起筆,卻意味悠長,情思搖曳。花開的時候想到故人,兩人關係自然不同一般。花落花開,可見分別之久。花本艷麗動人之物,而詩中卻沒有多少歡愉之意,反而顯得憂心忡忡。這是為何?想來李儋是作者無話不談的密友,作者便在詩中將滿腹心事講給他聽——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因為世事難料,所以春愁黯然。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並不失意,因此「世事茫茫」決非為個人遭遇而發。反觀唐王朝的局勢,朱泚在長安叛亂稱帝,唐德宗倉皇出逃。韋應物非常關心,曾經派人前往北方探聽消息,探子到這時還沒回來。國家的運數究竟如何,他是一點也沒有把握的。所謂「春愁」,也正是聽到這一消息之後的憂愁。正因為消息不明,無計可施,他才只能抱愁獨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作者在滁洲任職一年的總的感慨。雖然身體多病,想要歸隱,卻因為所治理的縣邑內有百姓流離失業而感到慚愧,而不得不繼續幹下去。這兩句直抒胸臆,沒有一點曲折,但作者仁政愛民的心術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宋代范仲淹就感嘆這兩句為「仁人之言」。邑有流亡,有天災人禍的種種原因,未必是作者的失職造成的,但作者卻主動把它承擔下來,彷彿不解決民生問題,就永不卸任一樣。這是何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務實奉公的精神遠遠超出了斤斤於個人得失的詩歌之上,更不要說使無數貪官污吏汗顏了。自然,作者肩頭的責任非常重大,這也是作者「春愁黯黯」的原因之一。

 

    最後一句回應李儋的來信,抒發懷思之情。「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因為李儋的來信中有相訪之意,作者便每晚坐在西樓之上,翹首以待。可是月亮圓了好幾次,友人還是沒有來。作者期盼友人來訪,正是欲將滿腹憂國傷時之心細細講給知音聽,也希望能得到知音的勸撫和安慰。友人不來,作者只有對著月亮,夜夜長吟以自遣了。

 

    這首詩通首平鋪直敘,沒有一個驚人的字眼,但豪華落盡,真淳自見,憂傷而堅強的情緒在詩中迴旋,深深地感染了讀者。這首詩雖然平淡,卻是「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的平淡,更是絢爛之極的平淡。這在崇尚聲律詞華的唐詩中並不多見,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韓翃

同題仙游觀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鑒賞】

 

    仙游觀在河南登封縣嵩山腳下,是唐高宗為道士潘師正所建的一座觀宇。作者與人同游此觀,寫了這首詩。詩名「同題」,是因為同游的人也寫了同樣的題目。這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的出世之想。

 

    首句即以富有神仙色彩的起筆總領這篇遊記:「仙台初見五城樓。」「仙台」即道觀前面的高台,此處指整個道觀。作者把仙游觀的觀宇比作傳說中黃帝迎接神仙的五城十二樓,可見是多麼壯觀。然而,「風物凄凄宿雨收」,作者到達的時候,下了一晚上的雨剛剛停息,眼中的景色一片凄清,更加深了道觀的幽深感。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是寫登仙台所見景物。山指嵩山,從台上望去,山勢延綿不絕,好像一直連到了遙遠的秦中似的;而靜靜地聽,一陣搗砧的聲音斷續而來,彷彿從洛陽的漢代的宮殿里傳來的一樣,帶著寒蕭蕭的秋意。因為下聯用了「近」字,可見這裡的「漢宮」指的是東漢都城洛陽的宮殿遺址,實際上也就是唐代東都洛陽的宮殿。相對於綠樹蔥蔥的秦川,洛陽近是近了許多,可是也決沒有能聽到砧聲的道理;秦中的樹木更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到的。所以這裡的「秦樹」、「漢宮」都是虛想的景物。這一聯由近及遠,由實及虛,既有所見,又有所聞,有尺幅千里之勢,更寫處了作者在遊仙山道觀後,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的感覺。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頸聯的視角又收了回來,寫道觀附近的景物。觀里的神壇寂靜無人,只有枝幹扶疏的古松投下影子;山洞的洞口也長滿了纖細的小草,顯得異常幽深。這一聯突出了幽、靜二字,寫出了仙山道觀應有的氣氛。松樹扶疏,可見其古,而細草生香,也可知並非惡草,應是靈芝瑤草一類的仙種。作者的向慕之心也寓於其中。

 

    尾聯點題:「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作者游完仙游觀後,不禁感嘆:要尋仙訪道,何必到世外去,隻眼前的這座仙游觀,就稱得上是神仙洞府了。這一聯遙遙呼應首句的「仙台初見五城樓」,表現了詩人對仙游觀脫俗景緻的熱愛和對神仙道術的嚮往。

 

    這首詩手法純熟,寫景細緻妥帖,對仗工整簡練,很有表現力。

七律—錢起、韋應物、韓翃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鑒賞】

 

    這是一首干謁詩。闕下,即宮中。舍人就是中書舍人,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和軍國大事的文書,與皇帝十分接近。作者給這位裴舍人贈詩,意在請求他薦引自己。投詩干謁是唐代詩人的風氣。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和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等都是著名的干謁詩。

 

    這首詩雖意在請求援引,開頭四句卻並不直接切入,而是用了穠麗的筆墨,大寫皇城風景。而他極力描繪的這幅春色圖,倒十有八九是想像出來的:他並沒有真正到過皇宮。且看他是如何想像揣摩的吧: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因為是早春二月,清晨的上林苑和紫禁城自然還有些寒颼颼的。但是象徵春天的鳥兒已經在苑囿中飛上飛下、歡快地鳴唱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里描繪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圖景。宮城中的花樹是如此的茂盛,以至於連長樂宮中鳴鐘的聲音也被花叢遮住,在外面都聽不到了。而宮裡池沼邊的楊柳樹,卻在春雨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青翠深密。以上四句雖是想像之詞,卻很切實際,也正是那位每日進出皇宮的裴舍人日常所見的景象。作者從皇宮景色寫起,既能夠使裴舍人讀到之後,喚起春天裡的愉快心情,又表示了對裴舍人的艷羨之情:正因為裴舍人在宮中侍奉君王,才能夠每天看到這樣的美景。頷聯在寫景中更有深意:「長樂鐘聲花外盡」,暗喻自己有志不遇,沾灑不到皇帝的恩澤;「龍池柳色雨中深」,恭維裴舍人能夠接近君王,前途遠大。將干謁之意寫得如此委婉曲折,實在有賴很高超的藝術技巧。

 

    後面四句就講明了:「陽和不散窮途恨」,承上啟下,作一轉語。意思是說雖然春光雖然美好,卻無法化解我懷才不遇、窮途無路的悵恨。「霄漢長懷捧日心」,說自己雖然不得志,對皇帝和朝廷卻忠心耿耿,天日可表。這兩句互為表裡,措辭圓滿而得體。「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用司馬相如向漢武帝獻賦的故事,反襯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在衣著光鮮的舍人面前自慚形穢。這幾句雖是正面說,卻仍舊隱約其詞,含而不露,沒有在權貴面前露出巴結攀附之態。

 

    因為唐代以詩賦取士,詩人在投贈干謁的時候都很注重詩歌的藝術水平,以顯示個人的文學才能。這首詩在布局和措詞上就很下了一番功夫,妙在並未正面請求,而個人的意圖已在其中,十分的含蓄得體。語句之華麗工穩,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鑒賞】

 

    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友。韋應物任職滁州的時候,李儋寄書問候,韋應物就寫了這首詩作為回信。這首詩是唐詩中的名篇,既寫出了深厚的友情,又隱含了深沉的憂鬱,歷來極受稱道。

 

    作者與李儋離別在春季,寄信的時候也在春季,春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此詩便從花寫起。「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一個平淡之極的起筆,卻意味悠長,情思搖曳。花開的時候想到故人,兩人關係自然不同一般。花落花開,可見分別之久。花本艷麗動人之物,而詩中卻沒有多少歡愉之意,反而顯得憂心忡忡。這是為何?想來李儋是作者無話不談的密友,作者便在詩中將滿腹心事講給他聽——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因為世事難料,所以春愁黯然。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並不失意,因此「世事茫茫」決非為個人遭遇而發。反觀唐王朝的局勢,朱泚在長安叛亂稱帝,唐德宗倉皇出逃。韋應物非常關心,曾經派人前往北方探聽消息,探子到這時還沒回來。國家的運數究竟如何,他是一點也沒有把握的。所謂「春愁」,也正是聽到這一消息之後的憂愁。正因為消息不明,無計可施,他才只能抱愁獨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作者在滁洲任職一年的總的感慨。雖然身體多病,想要歸隱,卻因為所治理的縣邑內有百姓流離失業而感到慚愧,而不得不繼續幹下去。這兩句直抒胸臆,沒有一點曲折,但作者仁政愛民的心術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宋代范仲淹就感嘆這兩句為「仁人之言」。邑有流亡,有天災人禍的種種原因,未必是作者的失職造成的,但作者卻主動把它承擔下來,彷彿不解決民生問題,就永不卸任一樣。這是何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務實奉公的精神遠遠超出了斤斤於個人得失的詩歌之上,更不要說使無數貪官污吏汗顏了。自然,作者肩頭的責任非常重大,這也是作者「春愁黯黯」的原因之一。

 

    最後一句回應李儋的來信,抒發懷思之情。「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因為李儋的來信中有相訪之意,作者便每晚坐在西樓之上,翹首以待。可是月亮圓了好幾次,友人還是沒有來。作者期盼友人來訪,正是欲將滿腹憂國傷時之心細細講給知音聽,也希望能得到知音的勸撫和安慰。友人不來,作者只有對著月亮,夜夜長吟以自遣了。

 

    這首詩通首平鋪直敘,沒有一個驚人的字眼,但豪華落盡,真淳自見,憂傷而堅強的情緒在詩中迴旋,深深地感染了讀者。這首詩雖然平淡,卻是「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的平淡,更是絢爛之極的平淡。這在崇尚聲律詞華的唐詩中並不多見,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韓翃

同題仙游觀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鑒賞】

 

    仙游觀在河南登封縣嵩山腳下,是唐高宗為道士潘師正所建的一座觀宇。作者與人同游此觀,寫了這首詩。詩名「同題」,是因為同游的人也寫了同樣的題目。這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的出世之想。

 

    首句即以富有神仙色彩的起筆總領這篇遊記:「仙台初見五城樓。」「仙台」即道觀前面的高台,此處指整個道觀。作者把仙游觀的觀宇比作傳說中黃帝迎接神仙的五城十二樓,可見是多麼壯觀。然而,「風物凄凄宿雨收」,作者到達的時候,下了一晚上的雨剛剛停息,眼中的景色一片凄清,更加深了道觀的幽深感。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是寫登仙台所見景物。山指嵩山,從台上望去,山勢延綿不絕,好像一直連到了遙遠的秦中似的;而靜靜地聽,一陣搗砧的聲音斷續而來,彷彿從洛陽的漢代的宮殿里傳來的一樣,帶著寒蕭蕭的秋意。因為下聯用了「近」字,可見這裡的「漢宮」指的是東漢都城洛陽的宮殿遺址,實際上也就是唐代東都洛陽的宮殿。相對於綠樹蔥蔥的秦川,洛陽近是近了許多,可是也決沒有能聽到砧聲的道理;秦中的樹木更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到的。所以這裡的「秦樹」、「漢宮」都是虛想的景物。這一聯由近及遠,由實及虛,既有所見,又有所聞,有尺幅千里之勢,更寫處了作者在遊仙山道觀後,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的感覺。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頸聯的視角又收了回來,寫道觀附近的景物。觀里的神壇寂靜無人,只有枝幹扶疏的古松投下影子;山洞的洞口也長滿了纖細的小草,顯得異常幽深。這一聯突出了幽、靜二字,寫出了仙山道觀應有的氣氛。松樹扶疏,可見其古,而細草生香,也可知並非惡草,應是靈芝瑤草一類的仙種。作者的向慕之心也寓於其中。

 

    尾聯點題:「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作者游完仙游觀後,不禁感嘆:要尋仙訪道,何必到世外去,隻眼前的這座仙游觀,就稱得上是神仙洞府了。這一聯遙遙呼應首句的「仙台初見五城樓」,表現了詩人對仙游觀脫俗景緻的熱愛和對神仙道術的嚮往。

 

    這首詩手法純熟,寫景細緻妥帖,對仗工整簡練,很有表現力。

七律—錢起、韋應物、韓翃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鑒賞】

 

    這是一首干謁詩。闕下,即宮中。舍人就是中書舍人,負責起草皇帝的詔書和軍國大事的文書,與皇帝十分接近。作者給這位裴舍人贈詩,意在請求他薦引自己。投詩干謁是唐代詩人的風氣。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和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等都是著名的干謁詩。

 

    這首詩雖意在請求援引,開頭四句卻並不直接切入,而是用了穠麗的筆墨,大寫皇城風景。而他極力描繪的這幅春色圖,倒十有八九是想像出來的:他並沒有真正到過皇宮。且看他是如何想像揣摩的吧: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因為是早春二月,清晨的上林苑和紫禁城自然還有些寒颼颼的。但是象徵春天的鳥兒已經在苑囿中飛上飛下、歡快地鳴唱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里描繪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圖景。宮城中的花樹是如此的茂盛,以至於連長樂宮中鳴鐘的聲音也被花叢遮住,在外面都聽不到了。而宮裡池沼邊的楊柳樹,卻在春雨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青翠深密。以上四句雖是想像之詞,卻很切實際,也正是那位每日進出皇宮的裴舍人日常所見的景象。作者從皇宮景色寫起,既能夠使裴舍人讀到之後,喚起春天裡的愉快心情,又表示了對裴舍人的艷羨之情:正因為裴舍人在宮中侍奉君王,才能夠每天看到這樣的美景。頷聯在寫景中更有深意:「長樂鐘聲花外盡」,暗喻自己有志不遇,沾灑不到皇帝的恩澤;「龍池柳色雨中深」,恭維裴舍人能夠接近君王,前途遠大。將干謁之意寫得如此委婉曲折,實在有賴很高超的藝術技巧。

 

    後面四句就講明了:「陽和不散窮途恨」,承上啟下,作一轉語。意思是說雖然春光雖然美好,卻無法化解我懷才不遇、窮途無路的悵恨。「霄漢長懷捧日心」,說自己雖然不得志,對皇帝和朝廷卻忠心耿耿,天日可表。這兩句互為表裡,措辭圓滿而得體。「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用司馬相如向漢武帝獻賦的故事,反襯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在衣著光鮮的舍人面前自慚形穢。這幾句雖是正面說,卻仍舊隱約其詞,含而不露,沒有在權貴面前露出巴結攀附之態。

 

    因為唐代以詩賦取士,詩人在投贈干謁的時候都很注重詩歌的藝術水平,以顯示個人的文學才能。這首詩在布局和措詞上就很下了一番功夫,妙在並未正面請求,而個人的意圖已在其中,十分的含蓄得體。語句之華麗工穩,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鑒賞】

 

    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友。韋應物任職滁州的時候,李儋寄書問候,韋應物就寫了這首詩作為回信。這首詩是唐詩中的名篇,既寫出了深厚的友情,又隱含了深沉的憂鬱,歷來極受稱道。

 

    作者與李儋離別在春季,寄信的時候也在春季,春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此詩便從花寫起。「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一個平淡之極的起筆,卻意味悠長,情思搖曳。花開的時候想到故人,兩人關係自然不同一般。花落花開,可見分別之久。花本艷麗動人之物,而詩中卻沒有多少歡愉之意,反而顯得憂心忡忡。這是為何?想來李儋是作者無話不談的密友,作者便在詩中將滿腹心事講給他聽——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因為世事難料,所以春愁黯然。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並不失意,因此「世事茫茫」決非為個人遭遇而發。反觀唐王朝的局勢,朱泚在長安叛亂稱帝,唐德宗倉皇出逃。韋應物非常關心,曾經派人前往北方探聽消息,探子到這時還沒回來。國家的運數究竟如何,他是一點也沒有把握的。所謂「春愁」,也正是聽到這一消息之後的憂愁。正因為消息不明,無計可施,他才只能抱愁獨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作者在滁洲任職一年的總的感慨。雖然身體多病,想要歸隱,卻因為所治理的縣邑內有百姓流離失業而感到慚愧,而不得不繼續幹下去。這兩句直抒胸臆,沒有一點曲折,但作者仁政愛民的心術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宋代范仲淹就感嘆這兩句為「仁人之言」。邑有流亡,有天災人禍的種種原因,未必是作者的失職造成的,但作者卻主動把它承擔下來,彷彿不解決民生問題,就永不卸任一樣。這是何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務實奉公的精神遠遠超出了斤斤於個人得失的詩歌之上,更不要說使無數貪官污吏汗顏了。自然,作者肩頭的責任非常重大,這也是作者「春愁黯黯」的原因之一。

 

    最後一句回應李儋的來信,抒發懷思之情。「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因為李儋的來信中有相訪之意,作者便每晚坐在西樓之上,翹首以待。可是月亮圓了好幾次,友人還是沒有來。作者期盼友人來訪,正是欲將滿腹憂國傷時之心細細講給知音聽,也希望能得到知音的勸撫和安慰。友人不來,作者只有對著月亮,夜夜長吟以自遣了。

 

    這首詩通首平鋪直敘,沒有一個驚人的字眼,但豪華落盡,真淳自見,憂傷而堅強的情緒在詩中迴旋,深深地感染了讀者。這首詩雖然平淡,卻是「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的平淡,更是絢爛之極的平淡。這在崇尚聲律詞華的唐詩中並不多見,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韓翃

同題仙游觀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鑒賞】

 

    仙游觀在河南登封縣嵩山腳下,是唐高宗為道士潘師正所建的一座觀宇。作者與人同游此觀,寫了這首詩。詩名「同題」,是因為同游的人也寫了同樣的題目。這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的出世之想。

 

    首句即以富有神仙色彩的起筆總領這篇遊記:「仙台初見五城樓。」「仙台」即道觀前面的高台,此處指整個道觀。作者把仙游觀的觀宇比作傳說中黃帝迎接神仙的五城十二樓,可見是多麼壯觀。然而,「風物凄凄宿雨收」,作者到達的時候,下了一晚上的雨剛剛停息,眼中的景色一片凄清,更加深了道觀的幽深感。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是寫登仙台所見景物。山指嵩山,從台上望去,山勢延綿不絕,好像一直連到了遙遠的秦中似的;而靜靜地聽,一陣搗砧的聲音斷續而來,彷彿從洛陽的漢代的宮殿里傳來的一樣,帶著寒蕭蕭的秋意。因為下聯用了「近」字,可見這裡的「漢宮」指的是東漢都城洛陽的宮殿遺址,實際上也就是唐代東都洛陽的宮殿。相對於綠樹蔥蔥的秦川,洛陽近是近了許多,可是也決沒有能聽到砧聲的道理;秦中的樹木更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到的。所以這裡的「秦樹」、「漢宮」都是虛想的景物。這一聯由近及遠,由實及虛,既有所見,又有所聞,有尺幅千里之勢,更寫處了作者在遊仙山道觀後,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的感覺。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生小洞幽」,頸聯的視角又收了回來,寫道觀附近的景物。觀里的神壇寂靜無人,只有枝幹扶疏的古松投下影子;山洞的洞口也長滿了纖細的小草,顯得異常幽深。這一聯突出了幽、靜二字,寫出了仙山道觀應有的氣氛。松樹扶疏,可見其古,而細草生香,也可知並非惡草,應是靈芝瑤草一類的仙種。作者的向慕之心也寓於其中。

 

    尾聯點題:「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作者游完仙游觀後,不禁感嘆:要尋仙訪道,何必到世外去,隻眼前的這座仙游觀,就稱得上是神仙洞府了。這一聯遙遙呼應首句的「仙台初見五城樓」,表現了詩人對仙游觀脫俗景緻的熱愛和對神仙道術的嚮往。

 

    這首詩手法純熟,寫景細緻妥帖,對仗工整簡練,很有表現力。

七律—皇甫冉、盧綸

皇甫冉

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鑒賞】

    唐代對外戰爭頻繁,造成無數對年輕夫婦長年分別,互相懸念。高適《燕歌行》中「少 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寫的就是這種兩地相思之苦。而這首《春思》,是一首代言體,以一位家住長安的女子的口吻,描寫在新春之際對遠征異域的丈夫的懷念。

    「鶯啼燕語報新年」,從新春寫起,用黃鶯燕子的啼鳴來起興。那位女子長年獨居無伴,因此對外在物候的變遷感覺也特別敏銳。一個漫長而枯寂的冬天終於過去了,呢喃燕子飛來飛去,在梁間營造著新的泥巢;黃鶯兒從她的綉窗前飛過,喳喳地叫著,好像在報知她春天到來的消息。「啼」字、「語」字、「報」字,都賦予了鶯燕以人性化的色彩。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春天是能夠勾起女子甜蜜的愛情回憶的季節,鶯鶯燕燕更容易使人產生雙宿雙飛、相偎相依的嚮往。然而自己牽掛的那個人卻在何方呢?「馬邑龍堆路幾千」,他在那不知幾千里外的邊庭啊!

    對於她來說,馬邑、龍堆,可能只是兩個抽象的地名,但她卻知道自己的丈夫就在那裡。她登樓遠望,但只能看到帝王的宮闕苑囿和層層疊疊的長安城郭。那城北的古陌是那樣的迢遠,她怎麼也想像不到路的盡頭是怎樣的光景。有時她突發奇想,也許只有化身為天上的明月,才能飛臨遙遠的北疆,看一看心目中的馬邑龍堆,看一看那人的身影。李白詩里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句子,寫對朋友王昌齡的思念。這裡的「心隨明月到胡天」,思致如出一轍,但正因為寫的是思婦之心,更顯得自然而動人。彷彿那滿懷思念之情都融化到遍照萬國的溶溶月輝之中,柔情似水,令人感嘆良深。

    「機中錦字論長恨」,是積懷思而成怨恨。機中錦字,用了前秦竇滔妻蘇蕙織迴文詩的典故,寫自己的悵恨像蘇蕙織出的迴文詩一樣,迴環曲折,縱橫不盡。「樓上花枝笑獨眠」,再度用了擬人化手法,寫女子獨宿獨眠,覺得好像連花枝都在嘲笑自己。這一句將女子的感情和思緒移到了花枝之上,是從側面烘雲托月的巧妙詩法。

    尾聯正面呼告:「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請問前方的將軍啊,什麼時候才能像大元帥竇憲那樣,大破匈奴,刻石燕然而還呢?正如同李白《子夜吳歌》的結尾:「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從內心來說,他們也是希望國家打勝仗的。但是他們更為熱切的企盼,是戰事儘快結束,早日能得團圓。因此,「勒燕然」是賓,「反旆」才是主。而「返旆」也正是建立在「勒燕然」的前提之下的。

    這首詩感情深致纏綿,卻並不激烈凄苦,雖作於中唐,還保留著盛唐的遺風。造語工麗,駢散相間,格調很高。

 

盧綸

晚次鄂州①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②。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③。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④。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⑤。

【註解】

①次:停船止宿。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詩題原有詩人自註:至德中作。

②漢陽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地區。

③估客:商人。舟人:這裡指駕船的人。

④三湘:在湖南省境內,為灕湘、瀟湘、蒸湘的總稱。萬里歸心:作者本為蒲州人,飄泊荊楚,而有思鄉之心。

⑤鼓鼙:泛指戰鼓,這裡代指戰爭。

【鑒賞】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前期的至德年間,作者為了避亂,輾轉南行。鄂州,在今武漢市的武昌鎮,當時作者正在溯江而上,前往湖南的途中。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首聯寫停靠鄂州的原因。當時雲霧散開,天色晴朗,作者在小舟中遠遠地看到了漢陽城,心地頓見開朗。可是計算行程,卻還需要一天才能到達,被迫暫在鄂州留住一宿,不免又微生失望之感。作者南行,本為避亂,自然是越快越好。一天的路程,對於憂心惶惶的詩人來說,是多麼緩慢而漫長啊!一句平淡無奇的起筆,卻狀出了作者起伏跌宕的心理活動,「猶是」二字,正是詩眼所在。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寫停泊之後船上的所聞所感。同船的商人大白天還在睡覺,可見江水是多麼的平靜;到了晚間,聽船夫的談話,才知道又漲潮了。這兩句看似寫外物,實則把詩人的心理傳達得細緻入微:作者寫江水的平靜,正是反襯自己心情的不平靜;寫估客的晝眠,也是為了反襯自己的心情紛亂、夜不能眠——正因為夜不安寢,他才能聽到舟人的夜語。這兩句詩如同一段特寫鏡頭,真實地記錄了狹小的船艙里一晝夜間的故事,那麼的百無聊賴,那麼的空虛寂寥。正是這樣真實的記錄,才使得千餘年後的我們再讀此詩時,還能體會到作者那種江湖漂泊的感覺,那種隨江水簸揚起伏的心緒。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正因為作者夜不安寢,才能有這樣的詩境:夜已深沉,作者獨坐船艙,看著艙外的明月照在幽藍色的江水上,泛著白茫茫的光華,不免又想起了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蒲州。雖有滿懷歸心,奈不能歸何?在蕭瑟的秋風中,一個人逃難到遙遠的三湘去,一念及此,能不使人兩鬢平添几絲白髮!一個「逢」字,一個「對」字,將外在的景物和內心的情感串聯在一起,織成了縷縷詩心,溶溶畫境。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用了遞進一層的手法。家鄉的田園早就已經隨著戰火而化為烏有,可是自己逃到這千里之外的楚地,卻還是聽到江上傳來動地的戰鼓聲。 究竟要漂泊到什麼地方,才能安定下來呢?「江上鼓鼙聲」,實在有著十足的象徵意義。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又有什麼地方是太平的?天高地闊,哪裡才有容身之地!

     作者擷取了小小船艙里的一段情景,以小見大,將自己的思鄉憂國之情與國家多災多難的現實緊密聯繫在一起,哀思婉轉,情致深沉,如同深夜裡響起的一支小提琴曲,令人宛轉神傷。

七律—柳宗元、劉禹錫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①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②。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③。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④。

【註解】

①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詩人於唐憲宗元和十先被貶為柳州刺史。漳:今福建省漳州市(韓泰)。汀:今福建省長汀縣(韓曄)。封:今廣東省封開縣(陳諫)。連:今廣東省連縣(劉禹錫),這首詩是寄贈一同被貶的上述各州刺史的,他們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而被同時受貶。

②颭:音(zhǎn),吹動。芙蓉:荷花。薜荔:又名木蓮,攀附牆上而生的蔓生植物。

③重遮:層層遮住。江:指柳江。

④百粵: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紋,這是當時南方少數世族的風俗。滯:阻隔。

【鑒賞】

    這首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是作者初到貶所柳州時,寄給一同被貶到南疆的四位友人韓泰、韓曄、陳諫和劉禹錫的。他們五人由於參加永貞革新,被保守派打擊報復,一貶再貶,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這首詩以景寓情,既自傷身世,又懷念友人,同時表達了對政治鬥爭的厭倦和恐懼之情。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作者間關萬里,來到柳州,第一件事就是登上城樓,眺望朋友們的貶所。城樓既「高」,又遠接「大荒」,可見視野開闊。雖然如此,要看到星布南疆的漳、汀、封、連四州,也是決無可能的事情。作者遙望碧海藍天,愁雲萬里,不禁黯然神傷。首聯景象闊大,情思澎湃,為後文的展開拉開了宏大的序幕。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頷聯繼續寫景。大風卷地而來,吹得水上荷花東倒西歪,飄搖不定;密集的雨腳隨風飄舞,紛亂地打在長滿薜荔的城牆上。初到貶地,就看到這樣蕭條的風物,確實令人神傷。但此聯中還暗含著比興的手法。屈原的《離騷》里詠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自從屈原以來,「美人香草」早就已經成了君子高潔人格的象徵。作者來到楚地,見到在屈賦中一再出現的芙蓉和薜荔,自然便會記誦起屈原的《離騷》和他不自容於塵俗的往事。而眼看著高潔芳馨的奇花香草在風雨中飄搖,又觸動了作者自己的心事:作者與朋友們,不也正像這在風雨中飄搖的花草嗎?芙蓉薜荔本與人無害之物,可是風雨偏要來侵襲,而風則「驚風」,雨則「密雨」,乃至「亂颭」、「斜侵」,都可以看出作者在遭受政治迫害後驚魂未定的心情。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頸聯借寫景來抒發對好友的思念。作者想要遠望,可是五嶺上的樹木重重疊疊,阻隔了視線;而城外的江流也曲曲折折,正像作者曲折宛轉的衷腸一樣。情景合一,融合無間。這一聯一仰觀,一俯視,將華南地區的山川地勢描寫殆盡。因為嶺樹重疊、江流紆曲,自然各處一方,音信難通。也就引出了尾聯的感嘆:「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若是相隔萬里,音書難通,倒也罷了,分明眾人都被貶到這蠻荒之地,卻因為山川阻隔,仍是有書難寄,有信難通,惆悵抑鬱之情,不免又深了一層。詩中抒法的天涯淪謫之悲,層層遞進,到這裡終於達到了頂點。

    這首詩情感悲愴,句法凝練,格高調遠,餘音繞梁,是一首形神兼備的好詩。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①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②。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③。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④。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⑤。

【註解】

①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峻峭臨江,形勢險要,為三國時吳國西部要塞。

②王濬:晉武帝時被任為益州刺史,晉伐吳時以王濬為龍驤將軍,修造戰船,率水師沿江東下。樓船:王濬修造的高大戰船。《晉書·王濬傳》:王濬「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舟棹之盛,自古未有。」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

③千尋鐵鎖:吳國為了阻止晉軍的進攻,在長江的各交通要塞以鐵鎖鏈攔截,後被王濬用火炬燒毀鎖鏈,沉於江底,戰船直抵石頭城。尋,古代八尺為一尋。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幟。王濬水軍到達金陵時,吳王孫皓出降。

④枕:靠著。寒流:秋天清冷的長江流水。

⑤故壘:過去作戰的營壘,這裡指西塞山曾為吳國要塞,蘆荻秋:指秋風蕭瑟蘆葦枯黃,一片荒涼冷落的景象。

【鑒賞】

    西塞山是三國末年西晉與吳國水戰的戰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王濬在益州修造戰船,順江而下,在西塞山大敗吳軍,乘勝直取吳都金陵,吳主孫皓出降,吳國滅亡。作者在赴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途經西塞山時,有感於歷史興亡,寫了這首著名的懷古詩。

    此詩前四句正面追述這一段史事。「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作者用了極簡練而極大氣的語言,將晉興吳亡的過程概括得毫髮無遺。王濬在益州沿江造船時,據說滿江的木屑,一直漂到了長江下游的蘇州,可見這支船隊的龐大。這裡用「樓船」兩字,以大喻多,更顯得威武雄壯,勢不可當。而吳都金陵自秦始皇的時候就以「王氣」聞名天下,有「龍蟠虎踞」之譽。孫權建都以來,更是堅如磐石,抵抗住了魏蜀無數番猛烈的進攻。一邊是樓船萬艘,整裝待發;一邊是江錶王氣,昔日輝煌,氣派各自不凡,也可見這場戰爭有多麼波瀾壯闊。雖然如此,強弱盛衰之勢畢竟一目了然。自益州至金陵,迢迢千里,彼一「下」而此即「收」,又是何等的迅捷!吳主孫皓異想天開,打造了橫亘長江的鐵鎖。鐵鎖千尋,可稱得上工程浩大、氣勢壯觀,但又豈能真正抵擋住乘勝而來的晉軍!晉軍燒斷了這條荒唐的鐵鏈,長驅直下。昔日固若金湯的石頭城上,也插起了代表投降的白旗。作者的詩筆如同一架攝像機,擷取了這場戰爭中最關鍵的幾個場景,顯得要言不繁,兔起鶻落,極富有歷史感和動態感。

    通過前四句,作者已經賦予滅吳之役以典型化的意義,而「人世幾回傷往事」,甚至將整個六朝都籠措於筆下。歷史一再重演,引發懷古的人一再的悲傷。「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川地形古今不變,又有哪個偏安王朝真的能夠安穩地維持下去?只能更襯托出人代興亡的短促罷了。作者的《金陵懷古》詩寫道:「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此處要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所謂的金陵王氣,山川險阻、橫江鐵鎖云云,都是不堪依恃的。

    末句更有深意。「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生逢統一的年代,作者但願這分裂割據的局面再也不要出現,讓昔年的戰壘在寒蘆草中殘破荒廢,永遠作為那一段歷史覆亡的見證吧!當時正值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的時期,作者對「四海為家」的歌頌,實有著深切的現實關懷。

    相傳劉禹錫與元稹、韋楚客等在白居易家聚會,同賦懷古詩題,劉禹錫先成此詩,白居易大為嘆賞,說:「四人探驪,子先得珠,所余鱗角何用?」於是三人都輟筆不寫。雖然未必實有其事,卻也可見此詩高超的藝術水平。

七律—元稹上

元稹【小傳】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天的河南省洛陽一帶)人。幼年喪父,家境比較貧困。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明經及第。唐憲宗元和初,應制策第一,任左拾遺,歷監察御史等職。後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官終武昌軍節度使。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作有不少反應民生疾苦,同時亦有不少優秀的悼亡詩,有《元稹集》。

遣悲懷三首其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①。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②。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③。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④。

【註解】

①謝公:東晉宰相謝安,最愛其侄女謝道韞。這裡借指韋夏卿,他曾官太子少保,死後贈尚書左僕射。偏憐女:特別憐愛女兒。元稹的妻子韋從,為韋夏卿的幼兒,所以和謝道韞相比。黔婁:春秋時齊國的貧士,清貧而有志節,不願為官,其妻也很賢惠。這裡是詩人自比。乖:不順。

②顧:看。藎篋:音(jìn qiè)草編的箱子。泥:軟纏,用好話求方要東西,他。指韋氏。

③野蔬:野菜。充膳:充抵食物。甘:甘美於。藿:音(huò),豆葉。仰:依靠。

④君:指韋氏。奠:祭品。齋:指延請僧人超度韋氏的亡靈。

【鑒賞】

    元稹二十三歲時娶韋叢(字蕙叢)為妻,一起度過了七年坎坷艱辛的生活。七年之後,韋叢去世。元稹的官運卻也開始亨通起來,到後來甚至做到了宰相。他與亡妻琴瑟敦篤,相敬如賓,但由於兩人在一起過的是貧賤生活,元稹一生都覺得很對不起她,寫了很多悼亡詩懷念她。這組詩寫於元和六年(公元811年),韋叢已經去世兩年了。

    這組詩中歉疚的情緒是貫穿始終的。「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作者認為韋叢嫁給自己是委屈了她。謝公指東晉名相謝安,他的侄女謝道韞年幼多才,最受寵愛,這裡用謝道韞代指韋叢,因為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幼女,而且十分聰慧美貌。而作者則自比為戰國時期的貧士黔婁。黔婁一貧如洗,卻有一個賢惠的妻子。作者自比黔婁,既是以貧賤自責,更是以賢妻自傲。百事乖,是說自結婚以來,事事都不順心。如何的不順心呢?據詩中看,當是貧困造成的物質生活缺乏。然而越是貧困,就越能顯示出韋叢的賢惠來,也正是元稹終身感激她的原因。頷、頸二聯便由此寫起。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場面。上句寫妻子看到作者沒有換洗的衣服,在舊衣箱里翻來倒去的,想找出幾件能穿的衣物來;下句寫作者因為沒錢買酒,死乞白賴地纏著妻子想辦法,直到她把陪嫁的金釵都拔下來去換酒。上句寫妻子對作者的關心,下句寫妻子對作者的遷就。互相關心,互相遷就,再大的難關都不難渡過。而已經渡過難關之後,這一幕幕場景便都成了甜美的回憶。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家裡沒錢買米,靠吃野菜度日。妻子作為貴族家庭的小姐,吃起豆葉飯來一點都不難過,反而覺得很香甜似的;因為買不起木炭,她便把院中老槐樹的葉子收集起來燒火。以上四句純是敘事,不加雕琢,不事渲染,卻語淺而情深,既寫出了日常生活的步履維艱,更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體諒人意、善於持家的賢妻形象。

     尾聯突然一轉,寫到了現在。作者時任監察御史,「今日俸錢過十萬」,比起以往的貧困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詞鋒到此疾速收轉。然而這一收轉卻僅是為下一個轉折作出的鋪墊而已。「與君營奠復營齋」,這才是作者真正要說的話:俸錢再多,不能與愛妻分享,又有什麼意味?作者只能通過操辦隆重的祭奠和頻繁的法事,來寄託哀思、聊盡寸心。全詩的悲傷情緒到此達到了頂點。一個「復」字,造成了極強的視覺衝擊效果:作者一遍遍地為妻子營奠營齋,不正表現了這種「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離思五首》之四)的無比沉痛、無比凄苦的悼思嗎?

遣悲懷三首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①。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②。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註解】

①戲言:夫妻間隨便說的玩笑話。身後事:對於死後的種種設想。

②施:給與別人。行看盡:將要完了。

【鑒賞】

    第一首全詩都在回憶往事,讚歎妻子生平的賢惠,只最後一句點出了妻子的去世。第二首便承接下去,寫妻子去世之後,自己的悼念之情。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一開始就給人一種華屋山丘、恍如隔世的感覺。平常夫妻間開玩笑,時時說一些死後的事情,可是轉眼之間,竟都成了眼前的實景。「戲言」二字,既寫出了過去的歡愉和無憂無慮,更反襯了當事實突然出現在眼前時,那種難以接受的心情。「都到眼前來」,每一件事情,到最後都無法逃過,這是人人共有的悲哀,可是誰又能寫得這樣明白如話,而又飽含血淚?這種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樸素的感悟,在作者的筆下,更提煉出了普遍性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悼亡詩的思想境界。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作者為了怕睹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服都收拾起來,施捨出去,差不多已經施捨完了;而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也都原樣封存起來,不忍心打開來看。這兩句看似無情,實則情深之至。他越是想極力擺脫妻子去世的陰影,就越證明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實是無可替代,而將舊時回憶封存起來的辦法,也被證明是完全徒勞的。

    作者因為感念舊日與妻子的情分,對妻子昔日的僕人都分外的憐惜;也曾經夢見身至冥府,親手把俸錢送到妻子的手上。「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這兩聯表現了作者欲憐惜疼愛妻子而不得的空漠之悲。作者憐惜婢僕,正是將對妻子的憐惜之情不得已地轉施到婢僕身上;而因夢送錢財,也正是在一度度的營奠營齋之後,仍覺得不放心,總是希望能將自己的錢財與妻子分享,使妻子在陰間也能過得好一些。古人云:「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韋叢之於作者,正是互相體恤扶持,從患難貧賤中一路走過來的結髮夫妻。他們生活中最悲戚的回憶,便是「錢財」的缺乏,這一烙印深深地印入了元稹的腦海,以至於在夢中與妻子相會,都是攜帶著新掙來的錢財,交到妻子的手上。作者並不諱言「錢」字,使得詩句中更有了人間煙火的氣息,原汁原味地寫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欲求,因此也更能打動人。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尾聯先自寬解,說自己明白生離死別是人人所不能逃脫的恨事,但又遞進一層,特別地感慨共經貧賤的夫妻一旦分手,尤其可悲。所謂「百事哀」,正是作者在詩中記述的施衣裳、存針線、憐婢僕、送錢財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細節。因為共經貧賤,夫妻感情才更深,乃至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場景,這便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到的悲哀了。這兩句寫出了生活的真實,所以膾炙人口。

七律—元稹下、白居易

元稹

遣悲懷三首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註解】

①君:指韋氏。

②鄧攸無子:鄧攸,字伯道,西晉時人,曾任河東太守,在戰亂中捨棄自己的兒子而保全侄子,後來終生無子,當時人有「天道無知,使伯道無兒」之嘆。知命,認識到是命中汪定的。潘岳:西晉詩人潘岳寫了很悲痛的悼亡詩,但死去的妻子也不會知道。這也指詩人自己。

③同穴:指夫妻合葬。窅冥:窅,音(yǎo),深遠幽暗的樣子。

④未展眉:指韋氏生前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很少歡悅。

【鑒賞】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作者在悲痛妻子夭亡之餘,也為自己無妻無兒,孑然一身感到悲傷,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事了。作者由妻子的早逝,不免想到年光有限,人壽難期。人生在世如浮光掠影,一閃即逝,又考慮什麼得失呢?鄭攸心地善良,卻終身無子;潘岳的《悼亡詩》情辭兼至,與死者又有什麼干涉?這都是命運的安排呀!自己妻亡無子,正與鄭攸、潘岳相同,還有什麼好悲傷的?這幾句故作達觀排解之詞,實則正透露了作者孤獨一身的悲哀。

    由自身的孤獨,作者不免又想到死後。「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死後的事情荒渺無稽,縱使死而同穴,難道就真能在冥冥之中再度相會?更不要說他生轉世,再做夫婦了。泉下相會,他生再遇,都是人們為了解脫思念之苦而杜撰出來的說法,作者也曾經這樣自我勸解過。但他的理性告訴自己,這些事都是虛無縹緲、全無憑據的。但正因為他不相信,他才連這一點希望之光都看不到,他的思念才越陷越深,糾結纏綿,無以擺脫。妻子跟了自己,一生受盡委屈。現在她已身死,自己也根本再沒有機會見到她、補償她了,還能做些什麼呢?

    作者思來想去,終究無計可施,只得採取一種最為無可奈何的做法:「惟將長夜終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我將用一整夜的不眠、一整夜的思念,來報答你平生為我而承受的種種苦辛!作者揮之不去、遣而復來的悲懷到此達到了最高潮。這一高潮建立在深痛無底的幻滅感之上,妻子早逝,無子無女,平生未曾展眉,富貴不能共享,夢寐既已驚醒,死後更是空無,一切皆屬虛幻,作者什麼都抓不住,只能這樣痴痴地想念,令人哀痛欲絕。

    這三首詩是悼亡詩中的絕作,至情至性,大慟大悲。蘅塘退士說:「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從結構上看,三首詩緊緊圍繞著一個「悲」字,次第展開,逐次推進,從貧賤寫到富貴,從生前寫到身後,從亡妻寫到自己,從眼下寫到將來,如長河大浪,滾滾滔滔,愈轉愈悲,蕩氣迴腸,乃至最終江海橫溢,不可掩抑,不可收束。從語言上看,三首詩語近情深,極其本色,如兒女呢喃,如夢中囈語,如家常瑣話,如追憶前生,語語沉痛,字字空靈。從思想上看,三首詩不避諱淺俗,不故作清高,點點滴滴,俱從人間煙火中來,極寫普通人的欲求,普通人的悲哀。詩中所蘊涵的傷逝之悲、幻滅之苦、貧賤之哀、身世之感,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極概括,極精鍊,極富哲理和超越意義。其志其情,俱堪千古不朽。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①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②。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③。

【註解】

①河南經亂: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軍節度使董晉死,部下舉兵叛亂。三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誠又反。這兩次叛亂都發生在當時的河南道境內。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年任浮梁主簿。於潛:即今天的浙江省臨安縣。七

兄:白居易的堂兄,其任職於潛縣尉。烏江:唐縣名,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鎮。十五兄:白居易的堂兄,時任烏江的主簿。符離:在今天的安徽省的宿縣符離集。下邽:在今天的陝西省渭南縣,白居易家有親屬於此。

②弔影:自顧身影。千里雁:兄弟分散各地,古代以雁行比喻兄弟。根:喻家庭。

③五處:指詩題中所提到的五個地方。

【鑒賞】

 

 

    這首詩從題目到內容都透露著一股紛亂流離的氣息。事實也是如此。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河南連續發生藩鎮叛亂,東都洛陽的漕運受阻,正趕上連年旱災,關內一帶糧食缺乏,饑荒四起。作者的親人也都因為災荒而流離四方,作者對月感懷,寫下了這首情辭凄切的七律。

    首聯開門見山地總括了時代背景和家庭現狀。「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兩句自成因果。正因為時代多災多難,饑饉連年,使得詩人家祖傳的產業都荒廢殆盡,迫不得已,詩人兄弟親人各自流落一方,自謀生計。羈旅,即身不由己的旅程。弟兄羈旅,已然十分不幸,何況「各西東」,更是不幸中的不幸。作者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了全家人在戰亂年代遭受的離亂之苦,更高屋建瓴地將自身的遭遇與國家的盛衰維繫在一起,在對親人的懷思中,也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頷聯是對首聯的進一步解說和生髮。「田園寥落干戈後」,承「時難年荒世業空」,想像自己的家園在戰火中遭受荒廢棄置。「田園」二字比之「世業」,更具有了廣泛的意義,雖然明指自己一家一地的產業,卻更能引起那個紛亂的時代中失去田園的人們的共鳴。「骨肉流離道路中」,承「弟兄羈旅各西東」,想像自己的兄弟在異鄉的道路中流離失所。「骨肉」二字比之「弟兄」,更具有深切連心的關懷,也更能引發人們的同情的感傷。這一聯雖然全是作者的想像之詞,卻也可以作為中唐社會真實而典型的寫照。

    頸聯用了比興手法,將二、四句中描寫的骨肉分離的情景更推進了一步。「弔影分為千里雁」,是比喻自己像離群孤飛的大雁,煢煢孑立,孤影自傷。「千里」二字,寫出了離群之遠。「辭根散作九秋蓬」,是比喻兄弟諸人各自離鄉,如同被吹離了根本的蓬草,在秋風中四散飄揚。「九秋」二字,烘托出了弟兄分離的情境和望月懷遠的悲涼氣氛。同時,離群的大雁和秋天的蓬草,都是象徵凄惶驚懼的物像,選擇這一比喻,流露了作者悸動的心情。這一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十分精鍊傳神。

    尾聯筆鋒一轉,由己及人,「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如果此時此刻大家都仰頭望月的話,必將像我一樣也垂著淚水思念家園吧。作者想像月明之夜,天下皆同,而分散在五處的兄弟姐妹,對月懷遠的心情也必當一般無異,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共懷故鄉的優美圖景,營造出了清空曠遠、細緻綿長的詩歌境界。

    這首詩語言平易,絕去鉛華,而感情真摯,優美動人。

七律—李商隱一

錦瑟①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②。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③。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④。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⑤。

【註解】

①此詩以首句前二字為題,但從詩的內容看,並非詠錦瑟之作,這是無題詩。

②錦瑟:裝飾華美的瑟。瑟,古代的一種彈拔樂器。無端:無緣無故地。五十弦,傳說瑟本五十弦:傳說瑟本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柱:瑟上系弦的支柱,每弦一柱。思(si寺):思念、追憶。華年:盛年。這兩句說,詩人看到五十弦的錦瑟,聯想到自己年近五十,因而追憶盛年之事。

③迷蝴蝶:被蝴蝶夢所迷惑。《莊子·齊物論》載:一次莊周夢見自己化為蝴蝶,醒來後又覺得自己真是莊周,而不是蝴蝶。這就把自己搞迷惑了,究竟是自己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望帝:傳說中古蜀國的一個君主,名杜宇,死後魂魄化為杜鵑,啼聲哀切。

④滄海:大海。珠有淚:《博物志》載:南海之外,有鮫人,哭泣時流下的眼淚,就是晶瑩的珠子。藍田:卻藍田山,又叫玉山,是古代著名的產玉之地,在今陝西省藍田縣。玉生煙:指在陽光照射下玉山所散發的煙靄。

⑤惘然:惆悵失意的樣子。

【鑒賞】

    七律這一詩體,在杜甫的錘鍊之下,外在的格調、聲律、句法、氣象,都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縱觀整個唐代,杜甫之後,只有李商隱的七律能自辟宇宙,與之並駕齊驅。李商隱的七律,體現了內斂的美,注重內心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千絲萬縷,沉浮起滅,或彼或此,忽斷忽續,捉摸不得,發掘不盡。李商隱善於用典,也更多地選用精緻華妙的物品來寄託他的情思。他詩集開篇的第一首《錦瑟》,就是這樣一首代表作品。

    題名「錦瑟」,乃是借錦瑟發端,截取前兩字為題,實際上也是一首無題詩。錦瑟共有五十條弦,自來如此。作者卻撫弄著它,痴痴地問道:錦瑟啊,你何以有那麼多弦呢?你的每一條弦,每一根柱,以及弦柱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都讓人想起那逝去的年華啊!文采華妙的瑟身,繁富急促的瑟音,在這裡都成了烘托氣氛、寄寓情思的物象,作者意不在詠物,其真意乃在「華年」二字。然而這錦瑟華年中發生的什麼事情使他悵惘感懷、意緒紛亂呢?卻又不肯明言。

    起筆兩句尚是眼前實景,自第三句起,作者便進入了蝶舞鵑啼、煙浮月涌的夢幻之境,作者的詩心神馳八表,無所不至。種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物象,手揮目送,紛至沓來。短短兩聯之中,一連用了莊周夢蝶、望帝啼鵑、鮫人泣珠、藍田種玉四個典故。典故本身並不冷僻,可是把典故全都弄明白後,還是無法理解李商隱的真意。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蝴蝶夢一樣的凄迷,杜鵑啼一樣的哀傷。這種凄迷和哀傷顯然令作者十分痛苦,但痛苦之中又分明有著美的寄託:作者的淚滴彷彿凝成了月光一樣美麗的珍珠,作者的哀思也彷彿化成了溫潤無暇、光華如煙的美玉。蚌病成珠,石病成暈,美麗動人的事物背後,每每有著一段令人感傷的故事,何況以李商隱細膩詩心、微妙情感,偏又一生抑鬱,懷抱終天之恨,至苦之情,孕結於詩中的悲劇美,更是何等的華貴,何等的莊嚴!

    於是,人們紛紛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希圖破解詩背後的本事。有人說,這是李商隱對亡妻的悼念;有人說,這是李商隱一次失戀的經歷;也有人說,這是李商隱對畢生政治生涯的總結和感慨。古往今來,眾說紛紜,不下數十種,可是沒有一種說法得到公認。「一篇《錦瑟》解人難」,這首詩終究給詩壇留下了一個千古謎題。其實,詩中營造的本來就是一個可遠觀而不可近睹、可體悟而無法把握的境界,又怎能分說明白?君不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連李商隱本人都已沉醉在詩化的回憶之中,模糊了事情的本來面目,他人又何必勞神竭慮,去考證觸發詩情的本原呢?

 

無題①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③。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④。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⑤。

【註解】

①無題:在李商隱的詩集中有一些標題為《無題》的詩篇,並非作於一時一地,所詠也非一事一物,取材料為廣泛,內容豐富多樣。

②畫樓:繪有彩畫的樓閣。西畔:西邊。桂堂:用香木建築的廳堂,這裡是形容廳堂的華貴芳美。

③彩鳳:羽毛色彩鮮明的鳳凰。翼:翅膀。靈犀:古人認為犀牛是靈異之獸,舊說犀牛角有一白線,直通大腦中,所以稱為「靈犀」。這裡是比喻雙方心心相印,彼此心領神會。

④送鉤:古代的一種遊戲,又叫藏鉤。

⑤嗟:感嘆詞。鼓:指夜晚報更次的更鼓。應官:指去官署應卯上班。走馬:騎馬賓士。蘭台:指秘書省,掌圖書秘籍。唐高宗龍朔時稱秘書省為蘭台。這時詩人任秘書省正字。類:類似。轉蓬:即飛蓬,

【鑒賞】

    李商隱詩集之中,有多首以「無題」為題的七律,大多是愛情或政治題材的詩篇。之所以「無題」,是因為詩人心中有不願明言的隱痛,不便明白標出。這些無題詩,大都隱約其詞,撲朔迷離,將個人的情感意緒深深地埋沒在密集的文詞和意象之中。

    這首詩是一首愛情詩。寫作者與一位鍾愛的女子,在一場宴會上同席,卻無緣互通情愫,表達了愛情被無端阻隔的惆悵和怨恨之情。

    首聯回憶了宴會的時間和地點。宴會發生在昨夜,本來兩個字就可以帶過。但那樣的話,未免平淡。作者並不正面記錄時間,而是描摹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場景:「昨夜星辰昨夜風」。只添加了星辰和風兩個物象,就把夜宴的氣氛渲染得如詩如畫。同時,因為宴席中有意中人在場,疏疏朗朗的星辰和絲絲縷縷的春風都顯得那麼醉人,簡直就是一個天造地設的情人約會場所。宴會的地點在作者的筆下也同樣美妙:「畫樓西畔桂堂東」,一個結構精巧、裝潢富麗的小院子。這一聯純用名詞、方位詞布列,既典雅精工,又流暢跳動,在回憶中編織了一個美好怡人的情境。

    頷聯轉為寫人。「身無彩鳳雙飛翼」,是說自己與心愛的人無緣比翼雙飛。至於是什麼原因,雖然作者沒有明言,卻是不難揣測的。因為宴會中有多人在場,作者與那位女子的關係並未明確,總要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不能公然相偎相依。但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作者的一顆心早就像靈犀角中的一縷白線,悄悄然、悠悠然地通到意中人的心中去了!這一設譬新奇精警,脫略形跡而得神似,所以千古流傳。

    頸聯宕開筆墨,轉寫宴會上的場面。「隔座送鉤」、「分曹射覆」,都是眾人參與的遊戲,可以想像席中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的場景。按理說,這麼熱鬧的場面應當首先引起詩人的注意,卻放到了後面,可見詩人對外在的喧闐根本就沒放在心裡。雖然如此,環境越是熱鬧,就越隔開了作者與意中人的距離,越顯得此身的寂寞。順勢也就轉到了尾聯:「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轉眼已是黎明,詩人聽到報曉的鼓聲,一聲長嘆,離席而起,騎馬上班去了。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詩里的情景:在一個清風拂面、星影迷天的春夜,一場宴會在小花園裡舉行。席上推杯勸盞,熱鬧非常,可是詩人卻根本不在意這些。詩人的心裡,始終浮動著對面那位姑娘的身影。他斜靠在椅子上,不時地向她望去,可是這麼多人在場,又怎能互通心曲呢?一個晚上是那麼漫長,又是那麼短暫,作者痴想了一夜,終於被清晨的鼓聲敲醒。於是,詩中只留下詩人無可奈何的嘆息和飄蓬一樣的背影,在讀者的眼前耳際迴翔。

七律—李商隱二

隋宮①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②。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③!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④。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⑤?

【註解】

①隋宮:指隋煬帝楊廣在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所建的行宮。隋煬帝從大業元年十二年,先後曾三次巡遊江都,在行宮中尋歡作樂,終於導致亡國。

②蕪城:指江都。江都舊名廣陵,南朝劉宋時詩人鮑照經此地時,感嘆廣陵荒蕪,寫了一篇《蕪城賦》,後遂以蕪城為江都的別稱。

③玉璽: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玉印,皇權的象徵。緣:因。日角:指額骨中央隆起象太陽,封建社會中附會為帝王之要。這裡代指奪隋稱帝的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

④腐草螢火:古人認為螢火是腐草所化生。

⑤陳後主:名陳叔寶,南朝陳最後一個皇帝,他荒淫無道,曾做《玉樹後庭花》舞曲。

【鑒賞】

    李商隱除了寫朦朧隱曲的無題詩最為擅場外,他的詠史詩也是一絕。這首詩選取了隋煬帝游幸揚州的題材,通過對隋煬帝荒淫誤國的批判,告誡當時的唐皇不要重蹈覆轍。

    隋煬帝一生最大的事件,就是開鑿了全長兩千餘里的大運河,並沿河三次巡遊江都(揚州)。作者的另一首《隋宮》寫道:「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可見這三次巡遊多麼浩浩蕩蕩。事實也是如此,煬帝的巡遊耗盡了隋朝的國力,也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這首詩從隋煬帝修建行宮寫起。「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意思是說,隋煬帝放著好好的紫泉宮殿不住,卻偏偏要到遠方的揚州去建立行宮。揚州在南朝時屢經戰亂,一片荒蕪,鮑照為此作有一篇《蕪城賦》。作者用「蕪城」來代指揚州,並將其與「鎖煙霞」的長安紫泉宮殿相對比,正是為了批判煬帝無端多事,徒耗民力。

    頷聯是一個流水對,也是一個讓步句法:「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假如天下不被李氏父子奪去,恐怕隋煬帝巡遊的船隊都要開到天涯海角去了。隋煬帝當然沒有巡遊到天涯去,但作者是依據煬帝巡遊江都的事實和貪得無厭的性格,作出的合理推論,因此也不違背歷史的真實。這一聯以虛運實,極具嘲諷意味。

    頸聯開始描寫隋煬帝巡遊留下的遺迹。「於今腐草無螢火」,用的是隋煬帝夜遊的故事。他在揚州建有放螢院,捕捉了大量螢火蟲,到夜裡游山時,就把螢火蟲放出,光照山谷。詩人這裡誇張地說,由於隋煬帝的捕捉,螢火蟲都已絕跡了。古代傳說螢火蟲是腐草所化,這裡「腐草」二字只用作陪襯。「終古垂楊有暮鴉」,用隋煬帝在種植楊柳的故事。隋煬帝在大運河的河堤上遍種柳樹,長一千三百里,並賜柳樹姓楊。可是詩人眼裡,卻只有昏晚的烏鴉棲息在這賜為「國姓」的隋堤楊柳之上,一片亡國景象。

    尾聯在設問中寄寓了深刻的批判和諷刺。劉禹錫詩中說:「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後庭花》即舞曲《玉樹後庭花》,是同樣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作,隋煬帝巡遊江都時,就曾經夢見陳後主請他欣賞這曲亡國之音。詩人突發奇想:隋煬帝國破身死之後,在地下見到陳後主,是不是還要邀請陳後主為他演奏《後庭花》呢?隋煬帝因為不能吸取陳後主的教訓,終致亡國。而作者真正的意思,在於借古諷今,奉勸當時的皇帝不要再一味荒淫貪婪,重蹈陳後主和隋煬帝的覆轍。

    這首詠史詩設想奇特,大氣包舉,驅使典故信手應心,層層逼近,步步追問,詞氣極曲折而詞鋒卻極尖銳,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最大特點。

 

無題二首其一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①。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②。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綉芙蓉③。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④。

【註解】

①五更鐘:這一句是寫夢醒生正值月斜五更,不勝悵惘。

②書:書信。催:為夢境中的離別之情所催促。

③半籠:指燭光照射之處及半,沒有完全照射到。金翡翠:指用金線綉有翡翠鳥圖案的衾被。麝:音(shè),獸名,似鹿而小,雄麝臍部有香腺,分泌麝香,是一種名貴香料。這裡指香氣。

④劉郎:即漢武帝劉徹,他曾多次派人去蓬山尋訪長生不死之術。蓬山,即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仙島。

【鑒賞】

    這兩首《無題》都是愛情詩。第一首寫戀人離開自己而去,從此杳無音訊。

    首聯從夢中驚醒寫起,但並未提及是夢中驚醒,只是寫了自己在五更時分,獨坐樓頭,望著斜斜的快要落下去的月亮,埋怨戀人一去不返。即使在這一聯之中,也是先抒情,後敘景,一上來就將對戀人的怨望正面傾訴出來:「來是空言去絕蹤。」就詩意看,作者的戀人離開時曾許下去而復來的諾言,或許就約定在這個晚上,但卻沒有遵守。作者不住地懸想,長久地等待,她卻遲遲不來,不禁心生怨意。首句正面的傾訴,不僅開門見山,統攝了全詩的調子,而且表達的情感更為強烈。後一句的情境描寫也就因此落到了實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直到頷聯,作者才回過頭來寫明這個晚上發生的事情。作者是從夢中驚醒的,那夢中又見到了什麼呢?作者又夢到與戀人遠別的場景,她的背影冉冉離去,作者拚命地呼喊,急得都要哭出聲來了,可是她就是聽不見,喚不回。夢醒之後,不能自已,急急忙忙提筆寫了一封情書;可是寫完之後,才發現因為寫得匆忙,墨汁都沒來得及磨濃。「書被催成」,是誰在催逼作者呢?顯然,是作者心中強烈的相思之情催促作者急匆匆地寫了這封淡墨情書。這一聯抓住了夢中和醒時兩個極有意味的鏡頭,一幻一真,將患得患失、焦急萬狀的兒女心態寫得波瀾起伏,鮮活如現。

    在頸聯中,作者又浮想聯翩,神遊到了戀人的居室。「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綉芙蓉」,在作者的想像中,這是一個朦朧而真切的世界。你看,燒殘了一半的紅燭,發出淡淡的光暈,照在金線織成的翡翠帷帳上;芙蓉綉被上的麝香,微微地浮動著,那淡淡的香氣,若有若無,慢慢飄了過來——分明還可以聞見。這一聯極其工麗,用了宮體詩的體物手法,卻表現了痛苦的心情。寫得越真切可見,就越說明作者對戀人的結想之深。是的,物猶可見,香猶可聞,可是人呢?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尾聯以近於絕望的語言,點出了自己的恨意。漢武帝劉邦屢次派人赴蓬山求仙,迄無所獲,更何況我今日與戀人之隔,有似萬重蓬山,豈能再有相見之期?蓬山是道教傳說中的海外仙山,作者用「蓬山」來代指戀人的居所,表明了他對愛情的神聖化的嚮往。

    此詩情致深痛,悲傷欲絕,是作者痛苦愛情體驗的結晶。

七律——李商隱三

無題二首其二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①。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②。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③。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④。

【註解】

①颯颯:擬聲詞,狀風之聲。芙蓉塘:荷花塘。這兩句是詩人以風雨凄凄,

②金蟾:指狀如蛤蟆的香爐。玉虎:用玉石雕成虎形的轆轤。絲:指汲水時用的繩子。

③賈氏窺簾:晉韓壽貌美,司空賈充召為屬僚,一次賈充的女兒在簾後窺見韓壽,很喜歡他,於是二人偷偷私通。賈女還以皇帝賜賈充的西域異香贈韓壽。賈充發覺後,就把女兒嫁給韓壽,事載《世說新語·惑溺篇》。宓妃:相傳伏羲之髮妻宓妃溺死於洛水,遂為洛水之神,此處指曹丕皇后甄后。相傳曹植的《洛神賦》就是為她而作。

④一寸相思一寸灰:比喻相思的無望。

【鑒賞】

    這首詩是一首代言體,寫一位女子在深閨之中,得不到愛情滋潤的痛苦。其中也凝結著作者自己類似的愛情體驗,因此寫得哀婉異常,如同身受。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首聯即以陰風細雨的憂鬱筆調,烘託了春閨幽思之苦的環境氣氛。風為東風,即春風。春風細雨,化生萬物,怎麼用了表示肅殺的「颯颯」一詞?原來這正是幽閨女子抑鬱心情的外化。而天際傳來的隱隱雷聲,也令人煩躁異常。這一聯全用柔化的字眼:東風、細雨、芙蓉塘、輕雷,輕飄飄地,使人捫不到實處。越是如此,抑鬱紛亂的心情就越不容易宣洩,就只能在心頭越積越厚。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這一聯十分晦澀,但正因如此,恰與抒情主人公鬱悶煩躁的心情頗為合拍。金蟾,即蟾蜍形的香爐。香爐雖然閉鎖著,但可以打開爐蓋,放進香料。玉虎是玉石雕成的虎形的轆轤。井水雖深,卻可以通過轆轤捲動井繩汲水。這一聯在於感嘆自己(也就是抒情主人公)居所之幽閉,與香爐、深井相同,可是卻沒有媒介得與外界互通,因此反而不如香爐、深井。思致深僻,一至於此,也可見抒情主人公是多麼的百無聊賴了。

    頸聯說得就比較明白:「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賈氏是西晉權臣賈充的女兒,一次在門帘後看見父親的屬吏韓壽年輕俊俏,便與之私通。被父親發現後,就將她嫁給了韓壽。宓妃是曹丕的妻子甄氏,甄氏與曹植兩情相悅,卻被許配給了曹丕。甄氏死後,曹丕將她的遺物玉鏤金枕帶送給了曹植。甄氏後來也託夢給曹植,表達心意。曹植感而作《洛神賦》。魏王,即指曹植。這一聯借古人古事,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生死不渝的嚮往:賈氏與韓掾是生前結為眷屬,宓妃與魏王則是死後重續前緣。從女主人公的取捨上,可以看出,韓掾之「少」,與魏王之「才」,都是她所愛慕的對象。對英俊少年、風流才俊的愛慕,是她出自本能的嚮往。而對這種本能嚮往的壓制,正是此詩控訴的對象。同時,韓、賈的典故放在前面,而曹、甄的典故放在後面,也隱喻著好事最終難合的失落。

    因為好事最終難合,抒情主人公在尾聯以絕望的語言寫道:「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懷春之情不要隨著春花開放了,因為寸寸相思,到後來都會便成寸寸灰燼啊。春心與花共發,內心與自然合而為一,幾於不可抑制,乃是一奇;相思可以寸來度量,乃是二奇;相思最終竟可化為灰燼,乃是三奇。這一聯是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奇句,千百年來,一直扣動著青年兒女們的心弦。

 

籌筆驛①

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②。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③。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④?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⑤。

【註解】

①籌筆驛:故址在今四川省廣元縣北,今名朝天驛。相傳三國時諸葛亮興師伐魏,曾駐此地籌劃軍事,揮筆書寫公文,因而得名。

②魚鳥:一作「猿鳥」。簡書:古代將文字寫在竹簡上,這裡指軍令文書。儲胥:軍隊駐紮時用以防衛的籬藩壁壘。

③降王:指蜀漢的後主劉禪。蜀國滅亡時,劉禪被解送洛陽。傳車:傳,音(zhuàn)。傳車是國家驛站中的車輛。

④管樂:管是管仲,曾輔佐齊恆公成就大業。樂是樂毅,曾經為燕昭王立下赫赫戰功。關張:關羽和張飛,他們二人一個守荊州而死,一個被部將所殺。

⑤他年:往年。《梁父吟》:參見《登樓》注釋。

【鑒賞】

    這是一首詠懷古迹詩,是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李商隱從四川梓州返回長安,途中經過位於今四川廣元縣境內的籌筆驛時,聯想起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伐時在此籌劃軍事的往事,有感而作。

    驛名籌筆,是因為諸葛亮曾在此籌劃軍務,揮筆起草軍令文書。作者顯然對諸葛亮極為傾倒,因此神馳想像,追思諸葛亮治軍之嚴,軍威之盛。但他卻從眼前的景物生髮:「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天上的鳥兒和江中的魚,彷彿至今還對諸葛亮起草的軍書令簡心存敬畏;山間的烈風長雲,千百年來也一直守衛著諸葛亮駐軍的故壘。此詩作於冬季,風雲自然凜冽,而魚躍鳥飛,必然也帶著寒悚之態。作者不寫人事,卻從自然界的物象出發,更可見諸葛亮的軍威和遺風之長遠。而作者獨立寒風之中,俯仰山川、思接風雲的神態,也自宛然可見。

    以下便開始轉入人事。作者對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極為惋惜,這首詩也主要寫了諸葛亮大志難遂之恨。頷聯「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就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蜀漢後期數十年的風雲大事。諸葛亮雖然在此調兵遣將,籌策奇謀,卻終究改變不了蜀國滅亡、劉禪被押送洛陽的命運。諸葛亮北伐和劉禪出降,是蜀漢建立以來最大的兩件大事,但其間還有很多環節,作者並沒有全部寫入詩中,而是採用了留白的手法,營造了巨大的想像空間。這一聯,上句寫諸葛亮才華志量之高,下句寫蜀國滅亡之悲,一揚一抑,俯仰頓挫。又用「徒令」、「終見」兩個虛詞斡旋,一氣貫穿,很見功力。

    頸聯承接「徒令上將揮神筆」而來,申明了作者的主觀評價。「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諸葛亮喜歡以管仲、樂毅自比,而他的才華志量,確實無愧於管、樂,可是自關羽、張飛先後死於非命,蜀中再無大將之才為之輔翼,又能有什麼作為呢?作者將諸葛亮的事業不成,歸因於蜀中人才的缺乏,是與正史的觀念一致的。陳壽《三國志》中寫道:「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也是同樣的看法。

    尾聯收束全詩,以一個「恨」字結尾。「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他年,即當年。作者曾在五年前到成都,拜謁過武侯祠。《梁父吟》是諸葛亮所作的感時傷世的詩篇,這裡的「《梁父吟》成恨有餘」具有雙重含義:既指諸葛亮大業未成,抱憾而終;又指作者自己為諸葛亮感到惋惜遺恨,吟詩憑弔。

    這首詩感情充沛,風雲動蕩,有史有識,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七律—李商隱四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③。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④。

【註解】

①東風:春風。

②絲:諧音「思」。

③曉鏡:早上起來照鏡子。

④蓬山:蓬萊山,傳說中的仙山。青鳥:相傳為西王母的使者。

 

 

【鑒賞】

    這首詩是李商隱愛情詩中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對愛情的生死以之的執著追求。

    首聯寫暮春時分,與意中人分別時的感觸。「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開始就將自己置入了一個兩難處境。相見時難,是說自己與意中人由於某種原因,無法走到一起。見面之後,只有更增傷感。別亦難,是說作者明知這一點,卻從內心底不願與意中人分開。這一聯寫出了作者患得患失的單戀心態。下句「東風無力百花殘」,便是這種心態的外化:愛情失意,自然滿懷蕭索,眼中的景物,也自然就只剩下了軟綿綿的沒有生氣的東風和枯萎得不成氣象的花樹了。

    明知這是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愛戀,作者既沒有移情別戀,也沒有掩面痛哭,更沒有消極逃避。他那看似柔弱的內心裡有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和精衛填海式的品格。這種意志品格詩化出來,便是頷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千古名句。

    是的,愛情上一再的失意、美好夢想一次次的破滅,已經給了他太多的打擊,以至生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感嘆,可是這首詩的境界更高出了一層:作者敢於直面愛情的打擊,敢於拷問自己的內心,並無悔於自己的任何選擇。他心中的縷縷相思,彷彿春蠶吐絲一樣,直是身不由己、出於自然本能的流露,至死方休;他不作任何逃避,甘願為之承受一生的煎熬,一任自己的淚水和苦痛,隨著最後一寸相思化為灰燼。對於作者來說,愛情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的結果,而正在於追求本身,愛情的美也正在於此。

    這一聯設譬之奇,倒在其次;傾情之深,實可謂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以「絲」諧「思」,以燭喻淚諸種小巧手法,轉覺殊不足道;而「方」、「始」二字之剛毅斬絕,才是全句之靈魂。這一聯情志深凝,含珠蘊玉,早已超越了任何愛情詩的品格,而醇化為哲理性極強的人生境界。

    頸聯具體寫出了作者對意中人的思念和憐惜。在作者心目中,能否結為眷屬並不十分重要,而美人的年華老去、雲鬢凋殘才是最值得悲傷的。意中人在月光下吟詩,寒意拂體,作者感同身受,比正面的抒情更為深婉。李商隱總是將女性放到平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能夠尊重並體諒被愛者的處境和心情,這是他的愛情詩的品位絕高於齊梁以來以女性為玩物的艷體詩的地方。

    尾聯轉寫託人探望自己的意中人,由「蓬山此去無多路」可見作者與意中人相距並不遙遠,但在封建社會中,阻隔往往並不在於間距的遠近。幸好作者還有友人作為「青鳥」為之通使。「蓬山」、「青鳥」都是極具神話色彩的事物,反映了李商隱選詞造境「綺密瑰妍」的藝術風格。

 

春雨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①。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②。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③。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④。

【註解】

①悵卧:失意愁悶地睡卧。袷衣:即夾衣,唐人閑居時的便服。白門:地名,即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

②紅樓:對方居住過地方。相望冷:向對方望去,倍感凄冷。珠箔:珍珠的帘子。這裡用來形容雨簾。

③晼:音(wǎn),太陽落山的樣子。

④璫:音(dāng),玉制的耳珠。緘札:密封的信。雁:古人以為雁可傳書。

【鑒賞】

    這首詩寫作者在春天的細雨中懷人的情思。

    首聯用淡淡的筆調發端:「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作者身著白袷衣,一個人卧在白門(今南京市)的寓所里,兩個「白」字相重疊,編織了一片素色的意境。雖然沒有提及「雨」字,卻自有一種水霧迷濛的感覺。當時雖是新春,作者的心情卻非常的寥落悵惘。為什麼呢?是因為「意多違」,也就是事事常不順心的緣故。「意多違」三字是全詩的主旨,後面的句子都圍繞著這一句而來。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這是一「違」。作者回憶起昨天晚上,他提著燈籠,冒雨前往情人的住所紅樓探望,可是隔雨望去,小樓如故,情人卻已不在,他佇立良久,只能在夜雨中飄然折回。這一聯極富詩情畫意。與上句的淡雅空濛不同,這一聯連用了「紅樓」、「燈」兩個紅色的意象,偏偏又將其置於深宵密雨之中,紅得朦朧,紅得冷艷。作者深宵冒雨前訪,可見他用情之深,而人去樓空,他的失望傷心便可想而知了。樓既漆成紅色,在夜雨中必極為黯淡,然而作者與之隔雨相望,清晰如見,乃是憑藉心的感知,心的交流。一個「冷」字,既是雨氣之冷,更是作者心情之冷。燈光既能飄蕩搖曳,可見雨並不大。唯其不大,作者才得以從容折返。唯其從容,才能狀出惆悵之態。這一聯顯然是一個遠觀的視角,寫的卻是作者自己的情態:作者既身處局中,又置身象外,他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他將自己的所為毫不吝惜地藝術化了。試看,那灰濛濛的雨幕,不是被他用詩的語言比做珍珠綴成的簾箔嗎?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這是二「違」。作者得知情人遠去,雖然傷心,但更多的是為對方著想,想像她在遠方奔波時,為春殘日暮而黯然生愁。他積想成夢,雖然終夜未眠,卻在快要破曉的時候打了個盹。他夢見自己和情人相會,卻又夢不真切。猛然醒來,美夢倏然成空。再回憶起夢境,一切都模模糊糊的,作者連這短暫的虛幻的歡愉都抓不住,摸不著,其悵惘可想而知。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這是三「違」。作者放心不下,想要給情人寄送首飾和情書,卻又情知山長水闊,無法寄達。作者翹望長空,那羅縠一般的雲天上,只有一隻大雁在振翅飛翔。鴻雁雖可傳書,奈何以一雁之微,終究不能如願。長空萬里,不知大雁飛往何方,亦不知情人去往何處,有書難寄,更添愁緒,作者只能「悵卧」於這新春之中,無所作為了。

    這首詩以景傳情,出神入化,猶如水中著鹽,渾涵無跡。

七律—李商隱五

無題二首其一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①。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②。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③。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④?

【註解】

①鳳尾香羅:即鳳尾羅,一種輕薄華貴的經織品。碧文圓頂:有碧綠色花紋祒x握識ァ?/font>

②扇裁月魄:指女子手中所拿團扇,裁製得和月亮一樣圓。羞難掩:指團扇難以掩蓋含羞的面容。

③金燼暗:指燭將燃盡。石榴紅:石榴花開的季節。

④斑騅:騅,音(zhuī),毛色青白相雜的馬。樂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陸郎乘斑騅。」待好風:曹植《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詩人暗用曹植詩,期待著與情人的相會。

【鑒賞】

    這首詩表面上是寫一位女子在深夜裡一邊縫製帷帳,一邊思念情人。但其背後隱喻的含義為何,則難以確指。有人認為尾聯中的「垂楊岸」暗寓柳姓,指詩人的幕主柳仲郢,而「西南」暗指作者即將前往的蜀地,頗似捕風捉影地猜啞謎。但要說完全沒有寄託,卻也未必盡然。我們暫且便從字面意義出發,去解讀這首詩吧。

    首聯寫那位女子縫製帷帳。李商隱慣於以物象發端,藉以暗示人的處境、人的心理。這首詩也是如此。「鳳尾香羅」、「碧文圓頂」,可見羅帳質地之華貴。在李商隱的詩中,越是華貴之物,影射寄託的情思就越為深致纏綿。帷帳在古詩中常常作為男女好合的象徵,而幽閨女子深夜裡一人默默地縫製帷帳,她的心中想的是怎樣的情事?簡直要呼之欲出了。

    的確,頷聯之中對此直言不諱。「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追述了一段邂逅的經歷。初遇之時,女子滿懷羞澀,用月亮一般圓美皎潔的團扇遮住了自己的臉,可是又忍不住偷眼看去。而那位男子卻似不聞不顧,駕著車轟隆隆地一路長驅而去,兩人始終未交一言。這一場景,倏忽而來,斯須即逝,但卻深深地印在了女主人公心底。羞澀的她將這一段回憶長久地埋藏起來,只有在深夜一人縫製羅帳之時,才敢偷偷地翻檢出來,翻來覆去地咀嚼、回憶。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不知道是不是那次邂逅之後,就再也沒有了任何消息,還是後來他們又有了更多的接觸,最終卻又分開。此前此後的許多細節都已被作者盡行略去,只知道女主人公的心,早已為他承受了無數度長夜的煎熬。她眼看著一支支紅燭,都燃成了灰燼;門外的石榴花也是紅了又落,落了又紅,一度度地綻放,一年年地等待。紅燭成灰,象徵著相思的破滅,這在李商隱的詩中早有先例;而那艷紅如眼中之血的石榴花,開放的季節也正是百花盡已凋殘的夏季。作者選取這兩個意象,看似無意中得之,實則費盡心血,情與物的化合,象徵手法的運用,臻於渾融無間、莫可置換的絕頂之境。

    尾聯似乎在絕望中有了一絲希望,可終究是十分渺茫。「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那意中男子的車馬,也許就停在不遠處的楊柳岸邊吧,可是又哪裡能化為一陣西南風,把我吹到他的懷中呢?這一聯反映了作者對愛情的一貫態度:富於悲情的觀照,與執著不移的追求。這一聯接連化用了《神弦歌·明下童曲》和曹植《七哀詩》的詩意,卻如出一手,極見剪裁之功。

    這首詩採用暗示、烘托、隱喻、渲染、設問多種藝術手法,詩境隱約多義,有如水月鏡花,莫可尋繹。語言圓美流利,文采斐然。

無題二首其二

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①。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②。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③。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④。

【註解】

①重幃:室內重重帷幕。莫愁:古樂府中常提到的一個女子,這裡用這個名字來代指女主人公。

②神女:即宋玉《神女賦》中所說的巫山神女,與楚王在夢中歡會。小姑無郎:化用了南朝樂府《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③風波:喻指愛情被阻梗的險惡勢力。菱枝弱:比喻女方如菱枝一樣的柔弱。月露:秋月和白露。

④直道:即使,即便是。清狂:狂放而能堅持操守,這時指痴情。

【鑒賞】

    這首詩與上首一樣,都是寫青年女子對愛情的嚮往和失意。但與上首相比,這首詩的言外之意更為明白可尋,其中隱隱約約寄寓了作者政治生涯的感觸。

    這首詩主要在寫女子的心理活動,首聯卻從居處寫起。女主人公獨處一室,卧在床上,簾幕低垂,已是夜深時分了。她輾轉難眠,似乎這個清寂的夜晚是那麼漫長。莫愁是南朝樂府詩《河中之水歌》中的女子名,這裡用「莫愁」來代指女主人公,正是為了點出「莫愁」二字的字面含義。漫長的夜晚是那麼難捱,自然是她的愁心在起波瀾。但是作者卻用了「清宵細細長」這樣柔婉而有詩意的語言,正是在故意排解這一憂愁的氣氛,而營造放達、清空的詩境。

    頷聯以下便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循著「莫愁」二字的內在理路,進行自我勸解,一下子便消解了兩個優美的神話傳說。神女,即宋玉賦中寫的巫山神女與楚王雲雨歡會的故事。小姑,則是小姑嫁彭郎的民間傳說。樂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卻說:「小姑所居,獨處無郎。」詩中的女主人公輾轉不寐,不免回憶起與情郎共度的美好時光和後來失戀的痛苦。思來想去,總要走到悲傷的思路上去,於是便來勸解自己:巫山神女的故事,不過是楚襄王的一場春夢;而清溪的神女小姑,原本就沒有一個彭郎來與她匹配啊。這一聯實際上寫的是自己戀愛到失戀的經歷,但卻驅使了兩個典故,而融洽自然,如同己出。

    頸聯用了比喻的手法,進一步地申訴自己的身世。「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自己如同菱枝一般柔弱,可是風波卻偏偏來摧殘自己;又如同桂葉一般良材美質,卻得不到月光露水的滋潤,因此難以散發出動人的芳香。這一聯寫自己悲慘的遭遇,如果往痛處寫,可以寫得聲淚俱下,可是作者卻用極輕極淺的語言一筆帶過,自然也是沿循了首、頷聯消解憂愁、收束感情的思路而來。

    最後一聯正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風波只是相侵,真香固自難掩。銘心刻骨的相思雖然明知無益,卻也不妨懷抱痴情,惆悵一生,乃是清狂的本性使然。

    作者的愛情詩,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反覆纏綿,生死以之,甚至驚魂駭骨,嘔心鏤腎。可以想像,這對作者的身心必然造成很大的傷害,作者自己也必對此有所反思。在「神女生涯原是夢」一句之後,蘅塘退士評道:「大徹大悟。」這是很有見地的。這首詩寫失戀之情,卻以平淡清遠之語出之,是作者自覺收斂自己感情的一次嘗試。

七絕一

1、【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賞析]

    秦淮即秦淮河,穿過今天的南京市,流入長江。南京(古稱建康)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經做過六個偏安王朝的都城,歌舞繁華,盛極一時,有「六朝金粉」之稱。到了唐朝,南京雖已不再是首都,卻依然酒家林立,夜夜笙歌。秦淮河畔,尤其繁盛。這首詩是作者在乘船到達南京時,夜間停泊在秦淮河畔所寫。

    首句就用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秦淮夜景圖。夜晚的秦淮河上升起了一層薄薄的煙霧,輕輕地飄浮在水面;朦朧而皎潔的月光照在水邊的沙灘上。「煙籠寒水月籠沙」,兩個「籠」字特別突出。煙、水、月、沙四者都是淺色的物象,被兩個「籠」字和諧地調配在一起,在靜謐安詳中,又有了流動浮搖的意態。一個「寒」字,也狀出了深秋季節水邊的衰冷之氣,使得美妙的風景中更隱隱透出憂患的色彩。

    首句的「水」、「月」二字點出了「夜泊」的環境,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順理成章。只是七言絕句篇幅短小,先以一個美妙奪人的寫景起筆,再回過頭來交代事件,便能造成錯落有致的效果,反之,兩句的次序如果顛倒過來,雖然符合平常的說話習慣,卻索然無味了。「近酒家」三字承上啟下,將第一句中的環境描寫補足,又引出了後面兩句的感慨。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兩句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商女即酒家裡的歌女,《後庭花》也即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創作的舞曲《玉樹後庭花》。作者批判歌女不懂得亡國之恨,至今仍在歌唱著《玉樹後庭花》這首亡國破家的曲子,實際上有他的弦外之音:歌女唱歌是為聽眾服務的,歌曲的內容根本上就反映了聽眾的好尚。酒樓里的聽眾是誰?自然是南京城裡的官僚貴族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諷刺那些聽歌取樂的官僚貴族們,不懂得國破家亡之恨,只知道一味的享樂啊!

    可是,陳的滅亡已經有二百多年了,難道杜牧的這首詩僅僅為了憑弔陳的亡國嗎?當然不是。在杜牧的年代,唐王朝已經百病纏身,逐漸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清醒的知識分子如杜牧者,早已對此有所認識。他的《阿房宮賦》中,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後不無感慨地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既是悲傷,更是警示。這首詩也是一樣。作者在秦淮河岸邊停泊,看到對岸的酒家裡,紙醉金迷,荒淫逸樂的情景,便想起了陳後主荒淫亡國的往事。他的這首詩,在婉曲幽折的風調中,寄寓的是辛辣的諷刺,和沉甸甸的現實憂傷。

2、【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

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樂游原上望昭陵。

[賞析]

    這首詩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離開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屬浙江)任刺史時所作。樂游原是長安城南的一片高地,地勢開闊,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唐代很多著名詩人都曾到樂游原遊覽並寫下詩篇。這首詩寫出了作者落寞無為的心情,情景交融,含蓄淡遠。

    「清時有味是無能」,是一個倒裝句法,即「清時無能是有味」。意思是說,眼下正當清平時節,沒有才能的自己,正好藉機引退,去追尋生活的趣味。次句便順承下來:「閑愛孤雲靜愛僧。」「閑」和「靜」都是作者向慕的生活趣味。作者無事時仰望天上孤飛的雲彩,喜歡其來去無心,隨風飄蕩的自由;作者尋訪僧人,也喜愛其幽靜自得的生活方式。明寫雲的閑和僧的靜,實際上寫的卻是自己的閑靜。

這兩句表面上看起來閑適自然,實際上卻是一個反語。因為杜牧所處的武宗、宣宗時期,朝政荒亂,宦官專權,黨爭激烈,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無論如何都不能稱為「清時」。當此亂世之際,雅好談兵、自負經綸濟世之才的作者,本該大顯身手,卻僅被任命為吏部員外郎的散官,平生抱負,無以施展。作者是懷著抑鬱的心情,請求外放的。看雲與尋僧,在盛世士大夫看來,自然雍容閑雅;但在熱心國事、積極用世的詩人看來,卻是不得已的消遣。藉以消遣的只有這些事,詩人的百無聊賴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筆鋒一轉,寫自己即將離開。「欲把一麾江海去」,是說自己即將帶著刺史上任的旌節,前往吳興。吳興在東南地區,襟帶長江、太湖和東海,所以說「江海去」。同時,「江海」二字也有閑散的意思,與廟堂、朝廷相對。寫「江海去」,就是寫自己離開首都,前往外地。外出之前,作者又登上了京畿地勢最高的樂游原,回望這片既讓人激動又讓人失望的土地,不禁感慨萬千。但作者並未明言,只用了一個「樂游原上望昭陵」來總括收束。昭陵是不是一般的景物,是唐太宗的陵墓,也是唐代最開明、最向上的「貞觀之治」的象徵。此處的「昭陵」,與開頭的「清時」遙遙呼應。作者回望昭陵,正是懷念這一段政治清平、任人惟賢的時期,也正是對眼下昏暗時局的反諷。

    這首詩含蓄凝鍊,情緒內斂,言有盡而意無窮。

3、【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赤壁位於今湖北武昌縣西南,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與孫權、劉備的聯軍會戰於此,被孫吳水軍主帥周瑜巧用火攻,大敗而還。從此,天下局勢風雲突變,三足鼎立之勢自此形成。赤壁一戰對漢末、三國時期的政治局勢產生了莫大影響,作者的這首詩,在傷逝弔古之中,更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詩的開頭用一件古物來發端,以小見大,非常有歷史感。作者在赤壁江邊揀到一支折斷了的鐵戟,自然便想到是那次大戰的遺物。這件鐵戟在大戰中折毀後,沉埋在水沙之中數百年,尚且沒有被銷磨掉,可見歷史的記憶是多麼的頑強。作者將它在水邊洗凈,再將它表面的鏽蝕磨去,做了一番鑒定,證明確實是漢末遺兵。小小一支鐵戟,其信息含量是不可小視的。作者把這支斷戟拿在手中,不自禁地思接風雲,想到了那個群雄並起、龍虎爭雄的年代,想到了那場以少勝多、曲折離奇的戰爭。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就是作者對那場戰爭的評論。孫劉一方之所以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最直接的原因是採用了火攻的策略,而最奇特的一點是在進攻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烈的東風,將火勢飛速地燒遍了位於西北岸的曹營。舉凡火攻,必借風勢,而赤壁交鋒時是在冬季,多有北風、西風,卻很少有東風、南風。所以赤壁之戰的火攻,實際上有很強的偶然性。作者評論這場戰爭時,依據當時形勢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假如當時不起東風,作為總指揮的周瑜不免也無計可施,東吳自然抵擋不住曹操的大軍。作者將東吳覆亡的一切後果皆略去不計,只是描摹了一個場景,就是東吳的兩個美女大喬和小喬,被曹操擄去,置於銅雀台上。大喬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連她們都遭到凌辱,則曹操之橫暴和東吳之陸沉便不言自明了。這一聯用極形象化的語言,反證了赤壁之戰勝利的重大意義。

    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此。他說周瑜勝得僥倖,僅僅是借了東風之便,便是要說周瑜才具不足;而說周瑜才具不足,更是要突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史稱杜牧「好談兵」,曾注過《孫子兵法》,以軍事才能自矜。可是他不受重用,一生屈沉下僚。所以這首詩看似詠史,實為詠懷,宣洩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心情。

    「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設想十分奇特,被後來的小說家所採納。《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中,就有諸葛亮詐稱曹操起兵實為二喬而來,激周瑜下決心抵抗曹兵的故事。七絕二

4、【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賞析]

    這首詩又題為《閨意獻張水部》。張水部,即著名詩人、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唐代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希望得到名人的賞識和稱揚。這首詩是作者在應試前夕,生怕自己的文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而徵詢張籍意見的投贈之作。

    古代夫婦新婚之後,往往在第二個早晨新婦才出來拜見公婆(舅姑)。能不能給公婆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甚至關係著新娘子半生有沒有好日子過。所以新婦在拜見公婆之前心情總是惴惴的不能自安。參加考試的士人也是一樣,能不能考中,全看主考官對一張試卷欣賞與否。一旦考中,終身的功名就有了依靠。考不中的話,就只能繼續辛苦潦倒下去。作者準確地抓住了這兩件事的相似性,以彼喻此。在這首詩中,作者自比為一個將要第一次拜見公婆的羞怯怯的小媳婦,將張籍比作自己的新婚丈夫,而用公婆來比主考官,將自己的徵詢之意巧妙地隱含在詩中。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描寫新婚之夜,新娘子在洞房裡點燃了紅燭。停,即安置、點燃,是唐代的口語。新婚之夜,她點蠟燭做什麼呢?原來,想到第二天就要到堂前去拜見公婆了,她緊張得睡不著覺。為了博得公婆的好印象,最首要的莫過於梳洗打扮一番,裝扮得漂漂亮亮的。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她打扮停當之後,仍不放心,低聲地問自己新婚的丈夫:我畫的眉樣,合不合現在流行的樣式?這兩句把新娘子的心態刻畫得細緻入微。她以前獨處深閨,不了解外面流行的眉樣,所以要詢問見多識廣的丈夫,而且洞房中沒有旁人,自然有話要對夫婿說;可是剛剛成親,說話還帶著羞澀,何況這種想法也不方便大聲說出,自然要「低聲」。不說樣式,卻說「深淺」,活畫出了女孩兒細膩微妙的心理。

    張籍收到這首詩後,大為讚賞,寫了一首和詩《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同樣用了隱喻的手法,將作者比作一位美貌的越州(今浙江紹興市,多出美女,也是作者的故鄉)女子,雖然自知美貌出眾,卻仍然顧影徘徊。張籍說:那些身著絲綢衣服的美女們,其實並不值得人們珍視,而這位越州姑娘的一曲采菱歌,才是萬金不換的啊!這等於給了作者以高度的評價和明確的答覆。尤其「時人」二字,打消了作者「入時無」的疑慮。事實也是如此,這兩首詩一出,「由是朱之詩名流於海內矣」。作者的這首投贈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愧是唐代投贈詩中的經典之作。而張籍的和詩,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5、【宮中詞】

寂寂花時閉院門,

美人相併立瓊軒。

含情慾說宮中事,

鸚鵡前頭不敢言。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寫出了唐代宮廷女子苦悶而寂寞的處境,手法十分巧妙。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作為一首宮怨詩,作者並沒有採取傳統的寫法,用憂鬱悲傷的景物來烘托氣氛,以一位女主人公孤獨的出場為發端,而是相反,故意描摹了一幅春花盛開的美景:在開滿鮮花的小院里,精巧華麗的小窗前,兩位美人並肩站立。如此的發端,就營造了很大的故事空間。在這樣的鋪敘下,後面的變化變得不可預料。作者不慌不忙,娓娓道來:

    「含情慾說宮中事」,很自然的順承下來。兩人站在一個寂靜的院子里,自然會互相交談。而她們都是宮女,平日難得出宮門一步,所說的自然也都是宮中的事情。「含情」兩字頗有玄機:她們心裡想要說的,自然不是一般無關輕重的瑣事,而是牽動她們感情的事。那麼,是什麼樣的事情牽動她們的感情呢?她們交談的事情,是悲哀的還是歡樂的,還是惆悵的還是甜蜜的?所有這些,都並非沒有可能。作者寫出的,只是她們將言又止,欲吐還休的情態,卻完全沒有涉及談話的具體內容。看到這裡,仍然沒有一點「怨」的氣息。然而最後,作者卻筆鋒一轉,以極委婉、極曲折的筆墨點出了主題:

    「鸚鵡前頭不敢言」。這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在無知無識的鸚鵡面前卻不敢說話,自然是怕談話的內容被鸚鵡冒冒失失地學去;鸚鵡學會之後,就要被旁人聽到。旁人聽到之後呢?這就影射出她們「欲說宮中事」的具體內容了。顯然,她們心中所想的事情,是不能被旁人知道的。那就是對深宮生活的怨誹了。這些怨誹,只能在心中想一想,對最知心的姐妹都不敢說出口,可見宮中的禁忌是多麼森嚴了。無數的宮女們就是將青春喪送了這一座禁閉森嚴的監牢里,「含情慾說」而終究「不敢言」,將抑鬱之情久久地深埋在心底,不知道有多少不為人所知的隱秘和痛苦!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無聲的圖畫,卻更勝於千言萬語。二十八字之中,反覆曲折,層層讓步,處處出人意表,可謂獨具匠心。

6、【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兩三 星火是瓜洲。

[賞析]

    這是一首優美的寫景小詩,作於作者漫遊江南之時。金陵雖然是古代南京的舊稱,但此處的「金陵渡」卻並非在南京,而是在今江蘇省鎮江市的長江岸邊。

    「金陵津渡小山樓」,開頭就點明了旅宿的環境。津渡,就是江邊的渡口。小山樓,在金陵渡的旁邊,是當時詩人的宿處。一邊是渡口,一邊是小樓,暗含「行」、「宿」兩個字。在外旅行的人傍晚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是很令人快慰的一件事。所以「一宿行人自可愁」,就直接照應上文,用「宿」和「行」的重疊來製造在外漫遊的氣氛,並點出了一個「愁」字。唐詩里的「愁」,常常並不等同於「憂愁」、「苦悶」的意思,而是包含著欣喜、疲倦、惆悵、思念等等諸種況味的一種複雜的情感。這裡也是如此,全詩就在這「行」與「宿」的感觸交織中展開。

    有了這樣的鋪墊,作者便放開筆墨,描寫宿於金陵渡邊小山樓上所見的情景。「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 星火是瓜洲」,潮水漸漸平息,夜深了,周圍的燈火和人聲自然已經沉寂了下來,作者也得以安安靜靜地眺望這江邊的夜景。

    夜景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天邊的月亮,但由於夜深,作者還看到了隔江隱隱約約的幾點燈火。燈火比之月光,自然微弱得多,但也更令人感到親切。景能動人,原不在多,兩三點燈火,已然衝破了夜的沉寂,構織了一帶溫馨幻渺的風景,與天上的月色遙遙相屬,真可謂美倫美奐。

    金陵渡在長江南岸,與之隔江而望的是地屬揚州的瓜洲渡。作者當時正是結束了在揚州的漫遊,從瓜洲渡江南下,剛剛到達江南的時候。因此,北望瓜洲,也正是回望揚州。作者雖然不是揚州人,卻對揚州有著故鄉一般的感情。他的《縱游淮南》寫道:「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簡直是要把揚州當成歸骨之所了。他離開揚州,前往江南,雖然是好游的天性驅使,而當他回望揚州時,也難免會有一種依戀、懷念的感情,這便是詩中所說的「愁」了。

    這首詩色調非常純凈,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明暗二色的對比中突顯出來的,既含蓄,又清曠,正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與張繼的《楓橋夜泊》相比,這首詩的氣脈筆力頗有不及,但卻更為雅潔,感情也更為淡遠,給人一種層次分明、歷歷可數的感覺。

七絕三

7、【集靈台二首其一】

日光斜照集靈台,

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籙,

太真含笑入簾來。

[賞析]

    集靈台,就是大名鼎鼎的長生殿,位於今陝西驪山上的華清宮內。建於天寶元年十月,本為祀神而設,後來卻成為唐玄宗與貴妃楊玉環歡會的寢宮。這兩首詩題名不用「長生殿」而用「集靈台」,正是一種反諷,譏刺唐玄宗在莊嚴之地行荒淫之事。

    開頭兩句看似寫景,實則暗用比體。「日光」、「曉露」喻玄宗,「紅樹花」喻楊妃。從表面上看,清晨的日光照耀之下,集靈台顯得巍峨壯觀,台邊綠樹蔥蔥,花朵鮮艷奪目,沐浴在清曉的露氣之中,是一派春華明媚的風景。可是作為一個祀神場所,這樣的描寫未免過於艷麗,而有失莊重。但是作為比體來看就很自然了:作者要寫的,正是楊玉環的放蕩,所以「紅樹花迎曉露開」,恰是一個妖冶放浪的女子的形象。「迎」、「開」兩字,完全消解了女性所應有的矜持,而作者的諷刺之意也暗含其中。

    後兩句則是描寫實事,寫唐玄宗納楊玉環為妃的經過。玄宗看上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卻不便直接迎娶自己的兒媳,為了遮人耳目,就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曲折的辦法,降旨讓楊玉環去出家做女道士,賜她道號為太真,然後就堂而皇之地迎娶女道士楊太真入宮為妃。這兩句看似實筆紀錄,未加任何評論,實則褒貶盡在其中。授籙,即授予道籙,也就是令其出家的意思。「昨夜上皇新授籙」,今天一大清早,就「太真含笑入簾來」,詩人有意地將這一過程大大縮短,是為了能讓人看清這場表演的真正目的。作為女道士的楊太真,在受到皇帝接見時,不僅沒有一點出家人的矜持自律,反而「含笑」,可見她也很清楚這場表演的真意,她也是主動者,與前面的「迎」字互相呼應。「入簾來」,即是進入內室的意思。皇帝在內室召見女道士,之後發生的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玄宗,迎娶自己的兒媳婦,這樣大悖倫常的事情,在今天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雖然他們採用了先出家後入宮的做法,畢竟不能遮掩天下人的耳目。李商隱《龍池》詩寫道:「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就是描寫楊玉環原來的丈夫壽王李瑁的尷尬處境,進而批判唐玄宗的行徑,但寫得詞氣外露,太著痕迹,不如這首詩含蓄隱微,分寸合度,有言外之意,也更有詩味。

8、【集靈台二首其二】

虢國夫人承主恩,

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

淡掃蛾眉朝至尊。

[賞析]

    這首詩承上首而來,卻與集靈台沒有直接關係。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楊貴妃受寵之後,楊貴妃的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杜甫的《麗人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等都記述了楊氏姊妹煊赫驕奢的這一段事迹。諸姊妹中,又以三姐虢國夫人最為驕縱淫蕩,與唐玄宗也有非常曖昧的關係。作者在這首詩中,便曲折地影射了以上這些情況。

    與上首不同,這首詩純用白描敘事手法。「虢國夫人承主恩」,首句就直入主題,點明了寫作的對象。然而直筆中又有曲筆。「承主恩」三字表面上看是在誇讚唐玄宗對虢國夫人的恩遇,實際上至少還有兩層含義:其一,「恩」字亦可用於皇帝對后妃的寵幸,這裡便是一個雙關語,暗示虢國夫人與她妹妹昔日的公公、今天的丈夫唐玄宗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其二,是帶起下文,暗示正是在皇帝的放縱下,虢國夫人才肆無忌憚,敢於在宮闈之中橫衝直撞。這兩層含義都極富反諷和批判意味,但作者卻沒有點破,而是任由讀者自己去想像。

    「平明騎馬入宮門」,是「承主恩」的具體表現。「平明」是天亮以後。此時大臣們朝見的時辰早已過去,她卻大搖大擺地朝見皇帝;更有甚者,大臣們到達宮門,都要下馬下轎,以示恭敬,而她卻騎馬入宮,可見皇帝對她恩寵之深,已經到了敗亂朝綱的地步。同時,她在最莊嚴的皇宮裡都敢騎馬,在民間的驕橫跋扈就可想而知了。這裡僅僅描寫了一個細節,所折射的內容,並不下於《麗人行》里詳盡的描繪。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寫她自信天生麗質,不願塗脂抹粉,僅僅淡淡地描了描眉毛就去朝見皇帝。這也是實事。《楊太真外傳》說她:「虢國不施妝粉,自衒美艷,常素麵朝天。」不經打扮就去朝見皇帝,本來有失恭敬,但在她而言,卻是表現自己的美貌,讓見慣濃麗脂粉的皇帝換一換口味的機會。換句話說,她正是以「素麵」為手段,與宮中嬪妃們爭寵,炫耀姿色,勾引皇帝。她不是嬪妃,與皇帝又是親戚,但她卻不避嫌疑,以「顏色」事君,敗壞倫常,大違一個外戚的本分。她輕佻放蕩的形象與「至尊」這一神聖的稱號聯繫在一起,也極有諷刺意味。

    這兩首詩,表面上沒有一個批評的字眼,甚至全是恭維,實則在客觀事件的剪裁和敘述中,寄予了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諷刺和批判。而且在這諷刺和批判中,也有層次之別:諷刺批判楊貴妃和虢國夫人只是借口,諷刺批判唐玄宗的荒淫才是主旨所在。這是古代敘事藝術中的《春秋》筆法,作者使用得可謂出神入化,入骨三分。

9、【贈內人】

禁門宮樹月痕過,

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

剔開紅焰救飛蛾。

[賞析]

    題目中的「內人」,一說是指宮女,因為宮城有「大內」的別稱。另一說是專指在宮中宜春院里演習歌舞的女伎人。總之,這首詩所贈的對象,是一位將青春喪送在深宮裡的年青女子。因此,這也是一首宮怨詩。

    這首詩採取了細節描寫的辦法,以細微的、富有特徵的動作來表現那位女子的內心世界。前半首寫她在深夜裡凝望著鷺鷥在宮中高樹上的搭建的鳥巢。首句「禁門宮樹月痕過」,點出了這一場景的具體時間、地點。稱宮門為「禁門」,正是為了表現那位女子被長年禁閉的處境。「月痕過」,既說明夜色已深,她卻不能成眠;又說明月光朦朧,樹上的鷺窠隱約可見,這就為下文作出了鋪墊。不說「月色」、「月光」而說「月痕」,是模擬女性的細膩口吻。而「過」字,則透露了時間流逝的潛在信息,也就說明她在此佇立已久,則她的心事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一句只是簡單的場景描寫,卻很見作者選詞造句的匠心。

    第二句緊承上文。「媚眼」,即「明媚的目光」的意思,表現了作者對她的憐惜之情。「宿鷺窠」,即鷺鷥在樹上建造的巢窩。一個深情而幽怨的美麗女子,長夜不眠,她那秋水一般的妙目久久地望著樹上的鳥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樹上鳥兒的處境打動了她的心事。鳥兒雖然在宮內搭窩,卻隨時都可以飛來飛去,自由地翱翔。而她,卻難得走出禁門一步,相比之下,連鳥兒都不如,能不令人傷心?

    後半首便由室外的情景轉到了室內,為這位宮女拍攝下了更為細膩、更為微妙的一個特寫鏡頭。她夜間獨坐,自然點著燈燭。一隻飛蛾朝著燈影飛來,一下子撲進了火焰里。飛蛾撲火,乃是生物的天性使然,不足為奇。但卻觸動了這位女主人公的憐憫之心。只見她側著身子,拔出頭上的玉釵,小心翼翼地剔開了燈芯上的火焰,將飛蛾從火中救了出來。如果說「斜拔玉釵燈影畔」表現了她的形體美,那麼「剔開紅焰救飛蛾」就表現了她心地的善良。這樣一位心慈貌美的女子,卻被無情地幽禁在深宮之中,她的遭遇,就更讓人加倍地憐惜了。

    這裡描寫的「飛蛾」的物象,其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因為她本人的命運,恰似這即將喪身火海的飛蛾一樣,一入深宮,便永遠不得重見天日。《紅樓夢》中寫林黛玉葬花時吟道:「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裡寫宮女救助飛蛾,也是這樣一種自傷自憐的心態。她拯救了飛蛾的命運,而她自己的命運,又能指望誰來拯救呢?也只能在無望的等待中,耗磨這漫長的歲月罷了。

 


推薦閱讀:

《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3)
唐詩|重陽篇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中卷301—600】
【《唐詩畫意》圖文並茂
我讀《唐詩三百首》之四——《月下獨酌》

TAG:唐詩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