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電影·評書)

    

  

       在390年前的今天,1624年8月27日,民族英雄鄭成功誕生。鄭成功(1624.8.27年-1662.6.23),明清之際的民族英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鄭成功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他是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俗稱「國姓爺」。公元1624年8月27日鄭成功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11歲時就已是聰明過人,寫過一文:《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其文中這麼說道:湯武之徵誅,一洒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其師為之讚不絕口。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鄭成功為國所作的偉大功績彪炳千古,青史留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位海盜出身的明朝將領,母親為日本人,叫做田川氏。鄭芝龍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8月27日(明天啟四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本寬永元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後,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居住讀書。鄭成功兒時名福松,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鄭成功21歲從家鄉到南京國子監深造,師從江浙名儒錢謙益,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1638年(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1641年(崇禎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弘光元年——1645年5月15日,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由於清廷在江南採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髮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一些明朝遺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後不久,鄭芝龍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聯合堅守舟山的張煌言集結南明江南83營共計17萬餘人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因為相信清軍會投降,且紮營失當,故一直等待延誤戰機,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電影鄭成功 (1996)

英雄鄭成功(2000)

      1646年(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曆「。1647年1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1647年(永曆元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鄭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1648年(永曆二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曆政權,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後,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於次年(1649年)滅亡。1649年(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1649年(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1650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因前進受阻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農曆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同年農曆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清軍攻陷了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鄭成功原本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後,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琅擅自處決鄭成功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被處死。從此,施琅與鄭成功結下大仇,決定再度降清。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複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曆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攻克長泰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朝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1653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曆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鬥。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役的勝利。

 

 

      1653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曆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1654年(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同年,清朝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1655年(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因為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1655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決定放棄已佔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並拆毀城牆讓清軍無所屯紮,藉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隔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1656年(永曆十年)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後鄭成功派守前沖鎮(今海澄)的鎮帥黃梧投降清廷,獻出海澄縣城。起兵後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走私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炮、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反清復明的情報組織洪門。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開始了江寧白土山之役。1660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霧松飛鶴的博客:150回長篇語音評書《民族英雄鄭成功》

趙鳳霞_民族英雄鄭成功評書  

[第001回]  [第002回]   [第003回]  [第004回] 

[第005回] 下一回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台灣人民不斷起義反抗。1661年春天,正當鄭成功準備趕走荷蘭殖民者的時候,恰好有一個愛國人士,名叫何斌,從台灣來到廈門,向成功申訴了台灣人民渴望解放的心情,並獻上了進軍台灣的地圖。於是更加堅定了成功收復台灣的決心。永曆十五年(1661年4月)農曆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台灣海峽,向台灣進軍。經過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敵人在投降條約上籤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台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台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首先廢除了荷蘭殖民者的殘酷剝削,並把荷蘭人所築的赤嵌城改為承天府,把台灣改稱東都。開闢田園,從事生產,設立學校,發展文化,使台灣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4月遣使天主教義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裡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1661年(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清順治帝崩,皇三子玄燁繼位;鄭成功的降將黃梧向當權者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加上在台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使得鄭成功內外交逼,於1662年(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8歲。然而根據夏琳《閩海紀要》和江日升《台灣外志》的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並不嚴重,還能看書、觀台、飲酒,有人認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敗了控制台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台即位。然後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曆帝正朔,成為了南明抗清的最後根據地。1680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後死去,權臣馮錫范擁鄭經幼子鄭克塽繼位;後施琅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於1683年降清。總計鄭氏政權統治台灣只有23年的時間;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因鄭成功及其子孫建立的政權有著特殊的政治背景,後世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的史界均關注其歷史定位及評價,但因政治立場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觀點。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建設台灣,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推薦閱讀:

孤島忠臣:鄭成功(原創)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27頁
中國故事·愛國篇15鄭成功
「歷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們!(二)——鄭成功(二)

TAG:電影 | 民族 | 成功 | 英雄 | 鄭成功 | 評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