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美洲成長記
美洲大陸的發現,再次讓歐洲的窮鬼們熱血沸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平分了天下,「哥倫布大交換」使全世界的資源開始重新配置,釀酒葡萄也隨之發生了最重要的歷史遷徙,釀酒葡萄,成為了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水果,沒有之一。葡萄和葡萄酒在世界上這種量變和質變,不得不提的就是美洲。
1. 連葡萄都被改了名字十字軍東征也好,大航海時代的殖民也罷,不變的是一直以上帝為名進行的侵略和欺詐,連葡萄的名字都躺著中槍。被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的葡萄,被賦予了一個宗教意味濃重的名字——傳教士葡萄(Mission),修道士們建起了一座座修道院,葡萄園可說是標配。「Mission」也有任務和使命之意,即使搶佔了道德的高地,齷齪的行為也不會變得崇高。葡萄酒被聲稱是為彌撒之用,但傳教士們倡導理性飲酒,那麼丁點兒的用量,從西班牙老家進口一點不就夠了嘛。實際上,世俗的需求遠遠大於宗教,大費周章種葡萄的原因再簡單不過——西班牙人要喝酒啊。
建於1771年的San Antonio修道院
進口酒當然可以,不過坑爹的是,很多時候船還沒靠岸,葡萄酒已經壞了。再者,只依賴進口,成本太高。新大陸發現以後,舊世界的物種資源開始配置到新大陸,傳教士葡萄跟隨傳教士的腳步,走遍了美洲大陸。
2.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 在南美洲,葡萄的遷徙軌跡從北向南——從哥倫比亞、秘魯到玻利維亞、巴拉圭,然後再來到智利,最後越過安第斯山脈來到阿根廷。 在北美洲,葡萄的遷徙路線則是相反——葡萄是一路向北,但是東西有別。美國東部這邊,從佛羅里達州向北,來到卡羅來納、弗吉尼亞;西海岸這邊,從德克薩斯州到亞利桑那州,再到墨西哥的下加州,最晚來到今天全球聞名的加州。
葡萄在美洲的遷移路線
這一路上,印第安土著還刀耕火種呢,煙捲抽得挺帶勁兒,但壓根不會釀酒,本土野生的葡萄沒發揮啥作用。歐洲種葡萄在美洲走遍了四方,縱然在有些地方水土不 服,經過了幾若干年的適應,如今不但在美洲頑強地生存下來,與傳統生產國分庭抗禮。再後來,歐洲的根瘤蚜大爆發,靠著野生美洲種葡萄的根,挽救了歐洲的葡 萄酒產業。
3. 墨西哥:慘不忍睹 也許你會詫異,新世界的第一個葡萄酒廠是在墨西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Parras de la Fuente酒廠,是在菲利普二世授權下於1597年創建的,是殖民時代的見證,墨西哥的葡萄酒還曾賣到加州的納帕谷和南美洲的一些地方。
Parras de la Fuente的釀酒場景
電影《雲中漫步》中,來自大西洋的霧氣縈繞葡萄園中,這樣的經典場景令人影響深刻,漂亮的女主角的家族是墨西哥後裔——加州原本就是墨西哥的,美墨戰爭使墨西哥國力一落千丈,緊鄰大西洋的加州也落入了美國人手裡。
墨西哥灣處在加勒比海,是殖民者最早到達的地域之一。西班牙海盜打敗了阿茲台克帝國後,便開始了對南美洲的統治。墨西哥,這個遍地龍舌蘭酒的國度,今天並沒有葡萄酒的聲望。墨西哥的氣候不太適合葡萄,西班牙人在這裡也沒什麼積極性,再者,墨西哥人不想折騰這事,因為進口葡萄酒很容易,而且又便宜。 墨西哥人喝哪裡的葡萄酒?不是西班牙,而是墨西哥的鄰居——秘魯。 4. 秘魯:一半是白銀,一半是葡萄酒 葡萄從墨西哥向南遷徙,沒幾年便來到了秘魯,葡萄在這裡如魚得水,除了自然條件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銀子。 秘魯的首都利馬是白銀的集散地,同淘金熱如出一轍,賣水的、賣鎬頭鐵鍬的、做牛仔褲的一個個都變土豪了。當年的秘魯,就是這樣,經貿活動一路高歌,隨著白銀帝國興起的,也包括葡萄酒。
秘魯夾在赤道和南回歸線中間,根本不在所謂的葡萄酒緯度範圍內,卻找到了適合葡萄栽培的海岸平原。西班牙海上運過來的酒,到岸後沒變醋也差不多了,而且價格又貴,算了,還是喝本地貨吧。秘魯本土葡萄酒火了,西班牙人眼看這個發財機會白白便宜了別人,就使了壞心眼。1595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出台法令,禁止秘魯再擴建葡萄園,也不允許出口葡萄酒,年輕的葡萄酒產業便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曾經輝煌的秘魯葡萄酒的見證
5. 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南美三劍客
葡萄隨著殖民者的腳步繼續往南走,之後來到了玻利維亞,但在這幾個國家沒發展起來,玻利維亞最近幾十年逐漸恢復,高海拔的葡萄園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南美雙雄在葡萄酒的領域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1540年代,葡萄到達了智利。過了十幾年,才跨過了安第斯山脈,來到了阿根廷。智利是個瘦長條,境內最寬的地方也才100多公里,可以說,所有的產區都靠著海,貿易實在是太方便了,不出口都說不過去,所以智利的葡萄酒市場是海外為主。阿根廷的葡萄酒也是異軍突起,在法國被當作二等公民的馬爾貝克,在這裡獲得了新生。阿根廷人除了賣牛肉,又多了一個選擇。三劍客中還有個烏拉圭,葡萄酒的規模雖然不大,但質量不差且有特色,這裡的丹娜(Tannat)讓人印象深刻,西班牙的殖民地,把宗教信仰、飲酒習慣都帶到了這裡。
建於1870年的格拉菲娜(Graffigna)酒庄
即將到來的2015年,智利葡萄酒在中國施行零關稅,習大大對阿根廷的出訪也釋放了利好的經濟信號,南美雙雄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是可以預見的持續攀高。
6. 巴西:不愛葡萄愛甘蔗 上帝眷顧巴西,甘蔗、咖啡、橡膠,種啥長啥,礦產、石油,要啥有啥。如果拼資源,無非就要地大、物博,這兩樣巴西都有了。 葡萄牙人佔領巴西後,漂洋過海帶來了甘蔗,靠賣糖發了大財,那時的歐洲人除了捅個馬蜂窩搞點兒蜂蜜,就沒見過其他甜的東西。葡萄被帶入巴西後卻沒太高的積極性,葡萄酒在巴西一直不溫不火。現在的巴西,葡萄酒不夠喝怎麼辦呢,幸好有南面的一個兄弟烏拉圭,那裡的葡萄酒很多是賣給了巴西人。葡萄牙人在迦納利群島、馬德拉島都能把葡萄酒發展起來,可見巴西人幹活兒多沒長性,種葡萄得一年四季忙碌,能少干點就少干點,不然哪有時間去踢球、泡妞呢?7. 美國和加拿大:不走尋常路 18世紀剛一開頭,英葡的聯合對西班牙是一記重鎚——《梅休因條約》的簽訂使得西班牙的葡萄酒貿易嚴重縮水。西班牙人原來是靠搶劫發財的,自身工商業並不怎麼樣,貿易白銀黃金的同時,順著捎帶上葡萄酒。1700年這時候,西班牙的智障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了,這哥們是近親結婚的產物,壓根不能生孩子,於是便打起了「西班牙王室繼承戰」,西班牙找了個法國人繼承王位,哈布斯堡王朝直接變波旁王朝了。法蘭西和西班牙站在了一起,英國便開始排擠西班牙的貿易,於是,葡萄牙撿了個現成便宜,葡萄酒獲得了英國人的關稅優惠,由此大發展,西班牙那叫一個鬱悶。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的時代結束了,英國人之後又掀起了工業革命,大英帝國成為了新的日不落。英國人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大力發展貿易,但也沒停止殖民擴張。英西海戰、英荷戰爭等一場場的勝利,奠定了英國對外擴張的野心,大航海時代留下的地盤全部被英國人接手了,比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尤為重要的是,英國人殖民了北美。
1901年時的加拿大溫哥華葡萄酒專營店
北美的兩個大國,葡萄酒各有千秋,加拿大手握兩朵奇葩,一是冰酒,二是起泡酒。而葡萄酒的美國夢,從歐洲葡萄到達美洲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前前後後折騰了300多年,直到最近的這三四十年才算揚眉吐氣,這個過程,活脫脫就是美國的發展史。
推薦閱讀:
※在我十六歲這年
※誰的職場不委屈,哪份工作不辛苦
※黃聖依和兒子不夠親近被罵,可是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人,是鬥不過天的。
※人類學論文節選(三)小小的校園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