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代表我的心

——淺談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

一說到李白,最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的是他的《靜夜思》,這首詩,作者以「月」作為中心意象,將詩人抽象的思鄉之情形象化。千百年來,不知曾激起過多少他鄉遊子的深切共鳴。「明月」也成了詩人們公認的鄉情的寄託。李白對月情有獨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載有 「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李白的詩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獨酌》、《把酒問月》等專題詠月詩篇,更有許多散見在其它詩篇中的詠月佳句。「月亮」已成了李白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達的重要載體。他給我們創造了意蘊十分豐富的月亮意象。意象,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範疇之一,是由主觀與客觀結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詩人的情意相結合而形成藝術境界,它是詩人根據抒情言志的需要,對種種現實生活現象進行概括,從而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的具體的審美圖景。李白是詠月聖手,他所創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豐富而幽美。

一  以月造境

月亮是一種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觀意願而陰晴圓缺,自有她自身的運行規律。然而詩人們卻往往在客觀存在的月亮身上,結合其它的景物描寫,營造出千姿百態的月夜景色,為人物活動提供適應感情表達的場景。

營造宏闊之境  李白善於利用月亮營造宏闊壯麗的意境。如「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寫月亮把影子投在水裡,像從天上飛下來的明鏡,雲氣簇擁而來形成海市蜃樓,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一輪明月從天山噴薄而出,雲海蒼茫,空闊遼遠,無邊無際,是何等的雄偉壯觀!「長風吹月渡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月亮趁著長風從海面飛渡過來,詩人不禁舉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飲,這又是多麼的超凡脫俗。「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無邊海風浩蕩而來,月光輝映在空闊的江面上,真是風月無邊啊!以上詩句,詩人都將「月」與「海」並提,輔以「風」「雲」,給人展現了一幅幅開闊宏麗,包容萬象的奇麗畫面,形成一種超越鴻蒙,籠蓋宇宙的非凡氣勢,讓人一讀頓覺心胸開闊,逸興遄飛。

營造淡遠之境  李白以月造境,有時也平和淡遠。如:「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鳴皋歌送征君》)「琴清月當戶,人寂風入室。」(《贈清漳明府侄聿》)在萬籟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潔的月亮下靜賞松風琴韻,是多麼愜意。「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這兩句中的月亮,猶如善解人意的天使,與人為伴而同歸,與山為友而隨轉,和諧共存。這種淡遠之境,以月為主要畫面,伴奏以天籟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頓生平和之風、淡遠之意、自然之趣,作者的心境與物境融洽無間。

營造凄婉之境  李白筆下的月亮除了宏闊、淡遠外,也多幽婉與凄涼。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其三)寫秋夜月光如水,這美好的月色既為思婦替自家徵人趕製寒衣提供了環境,營造了一個幽美的意境,同時也撩撥起思婦的「玉關情」增添了幾分幽怨的色彩。再如:「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園吟》)用月照虛城,雲迷古木來襯托時過境遷,物渺人去的懷古傷今之情。李白在很多詩篇中將月亮著上慘淡的色彩,營造出凄涼的意境。如:以「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紵詞》其二)襯托西施忍辱思國的沉痛心情,以「戰罷沙場月色寒」(《軍行》)烘托「匣里金刀血未乾」的殘酷現實。「月落西山時,啾啾夜猿飛。」(《宿清溪主人》)「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兩處都是寫羈旅之愁,在寂靜的月夜,時而傳來啾啾猿啼,真使人不寒而慄。以上這些「月」與「寒」,「月」與「猿」的意象組合,無疑使畫面籠罩上陰森可怖的氣氛,凄神寒骨。

二  以月寄情

「月」往往是人們感情的寄託,而且人們不管是處於何種心理狀態,多情的月亮總是引誘著你的情思,而人們也彷彿一見到月亮就找到了抒發感情的載體——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以月亮作為載體,抒發的感情是豐富的。

抒發豪邁之情  豪邁奔放是李白的主體性格,在詩中常常以月為載體來表達。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洲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逸興壯思是抽象的情懷,如何才能形象地表現出來呢?李白藉助於月亮,將這奔騰於心底的急流賦予飛升之勢,直欲上天攬月。攬明月便成了作者感情寄託的最高境界。又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句勾勒了一個神奇的境界:那是一個清靜之夜,月色皎潔,湖水如鏡,詩人以輕快的心情飄然登仙,進入夢境,以神速飛渡鏡湖。人在月下飛行,影在水中相送,多情的月一直把他送到嚮往已久的地方。作者運用浪漫的手法,把自己意欲排遣的遭受權貴排擠的苦悶心情和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抒發惆悵之情  李白是個感情豐富,思想常常處於矛盾之中的詩人,由於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實現,而又生性傲岸,不滿現實,不依權貴,所以在奔放豪邁中往往又流露出苦悶和惆悵。而這種心情也往往寄託與月。如:「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長門怨》)作者借詠阿嬌先為漢武帝所愛,後漸失寵,遂生妒念,終被廢居長門宮的史事,用月照長門的凄婉意境,烘托出人物遭遇的痛苦。作者在詠史,也在自詠。我們再看他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初看這首詩,好象只是在寫一次平靜的閨中望月,然細品之卻是寫了閨怨。女主人在白露為霜的寒夜,佇立階下久久凝望著月亮,直至露濕羅襪,寒氣襲人,始知夜深,才返回閨中。回到房裡,放下水晶簾,仍無法安眠,只得又呆在窗前從簾縫中窺望撩人的月色。詩題為「怨」而不著一「怨」字,望月懷人,托月寄情,無限情思,盡在一「望」之中。又如:「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也是借望月表達思婦之怨。此外,諸如「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夜泊牛渚懷古》)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惆悵。「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台覽古》)抒發的是王朝興廢,世事滄桑的感慨。

抒發悲戚之情  世上多有悲苦事,會讓人傷心痛苦,詩人尤甚。在不堪悲戚的時候,李白往往把月亮當作自己感情申訴和寄託的對象。如:「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詩寫於作者遭讒被放出朝以後,借東晉大將王敦擊玉壺,詠曹操詩的情景,情意豪邁。然在酒過三杯,月下舞劍之後,懷古傷今的悲情油然而生。於是,在幽靜的月色下,那「壯心不已」的慷慨聲調竟咽不成聲而變得凄凄慘慘戚戚了。又如:「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贈崔侍御》),「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前者寫身於異地他鄉,在一個秋月之夜由一片搗衣聲而牽動的思鄉情愫。作者不直接寫人的感受,而是用一反問來表現:誰能憐憫這輪月亮,她竟整夜地聽著這不能讓人卒聽的令人斷腸的搗衣聲呢?這樣的藝術處理,頗具匠心,感情更為深沉。後者寫應徵士兵告別父母時,號啕痛哭,日月為之慘淡的傷心場面。他們在長號之後「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這一去「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身!」這種場景的真實描寫,表現了李白對弱勢群體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罪惡的揭露。二者都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都將人的情感通過月亮來表現。這一幕幕人間悲劇,竟能讓月亮動聲,動容,動情,甚至傷感至極,月猶如此,人何以堪!

三  以月擬人

在生活中,明月是美好的事物,在文學作品中,明月常用來擬喻品德高尚,容貌亮麗的人物,使人產生聯想,進而進入到對審美客體美的意象的認識和欣賞。

以月寓高尚的品質   「魚目安笑我,謂與明月(珠名)同。」(《答王二十寒夜獨酌有懷》)作者以魚目喻平庸之輩,以明月喻明珠,以明珠喻賢良,這裡用來比喻自己。詩中,把自己比作像明月般閃亮的明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那些「魚目」們竟還譏笑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作者的崇高品格就在這兩個比喻的對比中襯托出來了。「明月不歸沉海底,白雲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晁衡是日本奈良時期留學中國的阿培仲麻呂的漢名。天寶十二年(753年)晁衡與日本遣唐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日,在海上遇風與別船失散,當時誤傳晁衡遇難,李白作詩悼念。詩中,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潔,才華出眾。表達了李白對晁衡遭遇「海難」的悲傷。

以月喻亮麗的容貌  以上是以月喻人的品質,而更多的是以月喻人的美貌。如:「燕趙有秀色,綺樓青雲端。眉目艷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五十九首》其二十七)「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星月。」(《越女詞》其一)作者筆下燕趙吳越美女,眉清目秀,比皎潔的月亮還光彩照人。「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寫美女的美貌像初升的月華,清純而羞澀,天真可人。

李白有時還把明月當作詩中的人物,與抒情主人公成為了感情深厚的友好伴侶。如:《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飄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李白以仙、月為理想,以詩、酒伴終生。這首詩,寫自己在「獨酌無相親」的情況下,發揮想像與月和影對飲的情形。這裡的冷月,並不寒心;這裡的隻影,也沒有給詩人形影相弔的傷感。她們都如知我、慰我的親密夥伴,從而組成了「對影成三人」的絕妙意境。我歌則月也跟著歌,我舞而影也隨之舞。這樣,把「月」和「影」當作人來寫,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的厭倦和對世風的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好用這種方式排遣心中的愁悶,同時也表現出不與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岸品質。

四  以月探理

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惑,面對自然現象的疑慮,很多詩人總是幻想通過藝術的形式去尋求答案。行吟澤畔的屈原,面對茫茫的宇宙,對自然、社會以及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發出了懷疑和質問,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表現了他勇於探索真理和批判舊觀念的精神。李白的《把酒問月》,彷彿屈原當年的「天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月亮,是中國人文中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文化意象,作為廣闊渺遠中的冰鏡玉碧般的自然之物,古往今來,人們對她產生過多少不解之迷,引生出多少不同的感想,而她的亘古不變,清輝永存又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去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作者在詩中劈頭一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既是對月的崇拜,又是對月的迷惑,以至不得不停杯一問。不知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否脫胎於此,二者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開篇停杯問月起,接著便一發難收,盡情詠嘆追尋。「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明月東升于海而沒於雲,竟碧海藍天不留一些痕迹,且又能循環往複,這是為什麼呢?於是作者只有去追究那些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那每日里不辭辛勞地搗葯的白兔,逝去了多少春光韶華,卻又到底為了什麼?偷吃靈藥而飛上碧海青天的嫦娥,對著明月普照的人間,看到那一對對相依相偎的情侶,自己卻夜夜獨處,又該是多麼寂寞冷清啊!古人今人,盡如逝水,而明月則亘古如斯,這到底又是為了什麼?讀到這裡,我們不能不隨著作者一起為明月永恆人生短促而感嘆。綜觀全詩,由酒及月,由月及酒,空間與時間互為感受,尤其是將人與月兩者反覆對照,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以優美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崇高、永恆、姣好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月亮意境,凸現出一個孤高、峻潔、不為塵世所染的詩人自我形象。詩情哲理並茂,誦之蕩氣迴腸。另如散見在其他詩中的「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鸚鵡洲》)以月之明朗圓滿窮人之遷謫之因;「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樓空山丘」(《江上吟》),闡明文章千古在,名利轉眼空的道理;「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御綰》),「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謝公亭》),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讓人得到理性的啟示。

    詠月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月亮是典型的文學形象和永恆的主題,也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意象之一。而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李白更是與月情緣難分,在他留下的近千首詩中,就有三、四百首與月相關,這在歷代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在這些詩中,他所創造出的瑰麗多姿,韻味清逸的藝術境界和體現的張揚個性,伸張主體意志的精神以及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懷,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說,是李白的月亮詩使中國月亮文化走向了成熟。


推薦閱讀:

行星落點系列(7)月亮在第7宮
今夜,將你的名字嵌在月亮上
月色融融(月亮合集)
行運月亮與本命...
Sonia占星記事:月亮主管情緒與安全感

TAG:李白 | 意象 | 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