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蔣玉堃論太極拳

蔣玉堃論太極拳

(2009-06-24 22:04:37)

轉載

標籤:

文化

分類:太極拳

     按:蔣玉堃,杭州人,南京中央國術館優秀學員,著名武術家。他7歲隨舅父習武,14歲拜韓慶堂為師,學少林拳及摔跤。1930年進浙江國術館從楊澄甫專心習練太極拳、劍,得真傳。1933年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深造。得劉百川、姜容樵、黃柏年、龔潤田、楊班候等親授,成績優秀,受館長張之江的賞識。此外他還跟杜心武學自然門武拳術,跟黃元秀學武當對劍。他在武壇上叱吒風雲,成績輝煌:

       1930年在浙江省不分輕重級別、無護具的打擂比賽中奪得第一名;1933年在南京國術館年終考核時獲全館拳術第一名;1948年在上海舉行的舊中國第七屆全運會上獲摔跤輕甲級冠軍、器械第三名、拳術第五名的好成績;1956年在北京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散打和摔跤兩項冠軍;1975年被國家體委聘為全國武術輔導員集訓隊教練。

    他悉心繼承傳統,完成了大量的太極拳械著作。如:《中國武術論談》、《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楊氏大功架太極拳》、《楊班候小功架太極拳》、《太極對拳》、《武當對劍》、《太極刀》、《太極對刀》、《太極棍單練及對練》、《太極槍》等。

    多年來,蔣玉堃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為社會作出了效大的貢獻。1986年6月4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一)論法則及其重要性

太極拳法則歌

頂頭懸使身中正,尾閭收時即中定。

含胸擴背扇兩腋,沉肩垂肘臂膀松。

周身關節齊轉動,虛虛實實把襠撐。

拳法用意不用力,腹助呼吸勁分清。

自明清兩代以來,許多太極拳愛好者,著書立論,都說太極拳,不但在技擊上有顯著的實用效果而且對健康也有重要的幫助,能卻病延年。練習方法簡便,著重在自我控制,用意識帶動身體內外的活動。怎樣去理解舊的以陰陽五行立說的神秘論點呢?事實上這些論點,是屬於樸素的哲學範疇,至今我們還不可能加以更明確的科學解釋。現在我們應該用眾所周知的,人體內在活動和外來因素的感覺,諸如口、眼、鼻、耳、身觸覺的「信號回授」,來對太極拳(械)加以現代的科學的理解。什麼叫做「信號回授」?比如手腳的投高投低,這次手投高了一點,自己覺得輕飄無力,沒有準繩,或投腳的方位偏了些,上下不能協調。那麼下次注意手投低一點, 腳投正一些,就能覺得出手沉綿有力,對勁了,或者還差一點,再在下次鞏固或進行改正,這即是拳譜所說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就是這一點,不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看不出的,也就無法提出辦法來糾正,這種微細而重要的偏向,只有「信號回授」這位自我老師,能啟發我,告訴我糾正的方法。我國有句格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作為「信號回授」的寫照。又比如,在人們失腳跌倒的剎那間,本能地也可以說是下意識地?用手支撐地面,用腳交錯平衡,這種須臾的本能保護,就是意識信號像電波給予自身的回授,迅即糾正失誤。因此說,一切精神活動,技擊動作,鍛煉治療,是與身心內在的機構息息相關的;所以用意識控制自身的機能,用以醫療疾病,防衛身體,自然是合乎邏輯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條件是全身放鬆。我們練習太極拳其主要的目的即在於加強身體內外的「信號回授」以達到體格強壯,舉止輕捷的目的。

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注),這樣一個由表及裡的學習過程,其主要在初學階段就必須注意。太極拳(械)所特定的六個法則,即:頂頭懸、尾閭收、含胸、擴背、沉肩、垂肘,通過軀幹的運動,來調節內髒的活動,如果在練拳(械)不明白法則的重要性,不加以熟習運用,就不能收到練習拳(械)的效果。此外還有練習拳(械)時的三個準則,即:不出現動作的斷續,不出現姿勢的凹凸,和不出現對法則方面的缺陷。

人體的基本論廓。從人體外形看:分頭部、頸部、軀幹、四肢四個部分。從外往裡看,表面是皮膚,下面是脂肪層,再下面是肌肉。肌肉附在全身206塊骨頭上,骨頭連結在一起,構成了人體的骨路是保護和支持人體的結構。從內部由上往下看,有三個腔:顱腔、胸腔和腹腔。

顱腔內有大腦和小腦,腦幹通脊椎的推管。頭部包括五官組織,頸部聯繫軀幹,軀幹包括胸腹和小腹,胸部和胸腔里有心肺,腹部的腹腔里有胃、腸、肝、腎等機件。上胸與下腹之間,好像二層樓,有橫隔膜分開。四肢包括一對上肢,一對下肢。許多機能相近的器官以一定的次序結合起來,共同完成一種連續性的生理活動,叫做系統。人體可分為運動、消化、循環、呼吸、神經……等系統。這些系統是在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的調節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完成各自的生理機能的一種動力。上面所說的神經系統,對太極拳(械)的意識引導動作是非常重要的,這項屬於柔和的特種傳統體育項目,對中、老年在練習後,可以減少心肺功能的早衰現象,有益於心臟循環及各組織系統的新陳代謝作用,恢復健康,可以避免老化的機件容易疲勞的情況,而且不易感冒,增強了對環境氣候的適應力,能任重,能耐勞,能防遠,能攀登高峰:對青少年的練習,可以輔助發育強壯身體。太極拳(械)、有許,多課題足資探討,因而能夠自動去鍛煉,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註解〕:神明——不可知之為神,明是明察,即明白不可知的事物,不可知而知之稱為神明,另一種解釋,神明作精神講,即到達有精神的階段,兩者都講的通。

1、頂頭懸

《十三勢歌訣》說:「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說要有沉著堂堂正正的氣概,要使周身輕鬆利落,做到「岳鎮而安,川浮而動」的地步。必須掌握「頂頭懸」,「頂頭懸 」這個法則關係到輕鬆利落還是笨重澀滯的問題。俗話說:「上不正,下牽錯」,上頭還擺不正,下面自然出現偏倚俯仰,東倒西歪,這樣對發勁施招很難能夠乾淨利落,因為自己身體的均勢還保不住,那能夠在出擊時施展有效的手法呢?!要施展有效的手、法,必須先行穩固自身,「頂頭懸」就是穩固自身方法中的一種。頂頭懸應當如何掌握呢?這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虛領是屬於柔,「頂」是頸直肌輕度收屬於剛。具體做法,在發勁施招一眨眼之間,頭像「牛頭拱」似的使身體成為一個整體衝撞出去,隨即變為懸虛領,就是說在不發勁施招的時候是懸領的。領會運轉而產生的慣性力和體內牽動的規律,這就是現代世界上科學家們所研究的,稱之謂《最新的治療萬法》《生物回授》。其實我國早在兩千年以前,秦漢時期就有〈心音回授〉的養身延年的學說了。古人詠太極有首詩說:一片靈機寫太和(虛實會合),全憑方寸(心意)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太阿(寶劍名)。翻作白話是:通過虛實的交替,憑意識引導肢體,有意無意地動作,變來了剛柔相濟。這首詩含有「信號回授」的意思。

2、尾閭收

《十三勢歌訣》說:「尾閭中正神貫頂」。《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這兩句話所指的也就是《太極拳經》上所說十三勢勁法之一的「中定」。這個「中定」的姿勢,現在很少人注意,各種出版書刊也未提及,對這個《拳經》上所提出的戰術(見拙作小功架太極拳),並不是不懂,而是有所忽略。中定的具體做法即「屈膝沉襠」也就是「尾閭收」,即經常所說的「 頂頭懸使精神衷,尾閭收時即中定」。開襠、圓襠、松襠、小腹前合,不要厥臀,都是做好「尾閭收」的必要注作,而其中含有「中定」的意思,尚有撐襠,多少含有分開雙腿加大底面積之意,沉襠除身體重心主降之外,主要是指「中定」。太極拳是武術,每一式有每一式的作用,是依據人體解剖和生理的規律而組成的解數(注),人們只有根據規律去作,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功效,合理地發揮技術作用,並不是劃道道兒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所以在每式變換之時,意欲發勁施招之前,必須屈膝沉襠(即中定)。這等於人們所習見的在用大力之前兩腳踏穩、腰肌放鬆的姿態是一個道理。這樣做身體的重心放低,不易被人推倒,利於用腹肌的弛張為導致神氣鼓盪提供條件,從而不致氣喘身搖而有耐久的戰鬥力,這是「尾閭收」法則的目的。另外尾閭收襠胯總是保持平正,可以避免動作出現凹凸。初學者宜注意研究,不可疏忽。《練習太極拳十要》是近代解釋古拳譜比較全面的一篇文章,可惜未把「尾闊收」這條非常重要的法則收入論文。其它也有移植形意拳種的法則,用到太極拳上的,有的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例如「彌之六合」即內三合和外三合(注)。也有移植不恰當的,不合太極拳特點:輕鬆圓活,柔和自然。例如把 「尾閭收」,說成是忍糞狀態,穀道上提(提肛),把圓襠說成要尖襠,把沉襠說成吊襠,把松襠說成裹襠,如果按照「說成」的做法,不但形相難看,而且動作僵硬,記此數則,提供學者參考。

〔註解〕:解數:武術專用詞,一進攻,一解脫的招法。

「彌之六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功能使精神抖擻。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功能使動作整齊。

3、含胸

「 含胸」這條法則與其它運動項目的挺胸,正好適得其反,這是太極拳(械)的特點,也是優點,含胸的優點能擴大肺活量和腰胯轉動的幅度,有助於發勁和化勁。掌握「含胸」幅度,因人的體格不同,而不能強同,一般標準以淺含為宜,具體做法在舒沉雙肩的條件下,兩肩頭微向前合,不是強行扣胸。要使胸肌下垂,以不妨礙腹部肌的牽動弛張,不損壞姿勢的形象為合度。含胸的深淺程度,單人盤架子(注)與雙人推手不同,發勁與不發勁也有所不同,盤架子只是擔任模擬性的戰鬥動作,一般動作皆不發勁,只要淺度內含,配合能擴大腰胯部轉折的範圍即可。雙人推手有時取得主動,有時趨於被動,若迂強攻,為了發勁的深度,化勁的廣度,和避免擊中心臟腹地,有利於保持均勢,必須加深含胸。加深的時候一般在發勁和化勁的剎那之間,隨即又歸於自然淺含,如此在平時盤架子時切不可做成駝背的樣子就可以了。

4、擴背

這條法則原叫做「拔背」經研究,拔背是用背方斜肌上提,必然帶動頸直肌的鼓起,連鎖反應地引起腹直肌僵硬,形態像猴子一樣,拱圓了背,縮起了脖子,老是這樣掌握就失去了輕鬆虛領的特點。「拔背」只是用於極個別的動作中,如楊氏太極拳的斜飛式,「斜飛式用肩,肩中還有背」。如陳氏太極拳的閃通背,像摔跤的大背騰,低頭轉身背,其他配合雙按,與頂頭同一方向將背肌上卷。所以《拳譜》有「力由脊發」之說;但是「拔背」在整套太極拳中僅佔百分之十,其餘百分之九十的動作都是「擴背」。擴背的具體做法:在兩肩下沉的條件下,背肌群向左右兩側延伸舒張,這樣做與「含胸」法則一致,與腹肌的自由伸縮沒有矛盾,形象也比較整齊,與發勁也沒有抵觸。

《拳譜》有「氣貼於背」之說,實際背脊是沒有儲存氣的機構,只是背肌群牽動往來而產生的熱力,因為背脊布滿了中樞神經幹線,它和面部的印堂一樣是十分敏感的,所以最容易出汗。「拔背」和「氣貼於背」那是前人限於科學的條件下所認識到的。「擴背」是從現代科學的旁通下提出的,例如許多著作中說:「能含胸即是拔背」,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根據科學所得的回答,不是一回事。本來神經指揮要「含胸」胸部的隨意肌立即響應而起功能,神經指揮是「拔背」背肌群馬上起反應,這就是《拳譜》所說的」發勁沉著松凈專註一方」。即就常識來判斷,前人列為「含胸」和「拔背」兩條法則,顯然不是一回事,如果混同「含胸」與 「拔背」的分別,會給教學上帶來含胡不清的概念,那就不妥當了。

5、沉肩

為什麼要「沉肩」?沉肩與技擊的關係又是怎樣?原來太極拳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都是由一系列對立統一的因素組織的,這些因素包括方向、路線、幅度、距離、力量、速率、節奏、風格等。「沉肩」這個法則,是處理對立統一的因素的手段之一,也是獲得動作正確的保證。沉肩的具體做法,見「法則與生理衛生的關係」。這裡講「沉肩」對技擊的關係:

(1)有助於,「頂頭懸」的虛領動作,使精神得以煥發,因為「沉肩」使頭顱上頂,達到思想集中,引出神采奕奕。

(2)有助於,心跳的頻率不至過速,不致意煩,不因動作的難度高幅度大,而引起呼吸促迫的現象,利於持久運動,因為肺葉因沉肩得到舒展,所以不致氣喘。

(3)有助於,下盤(注)的紮實,單腳獨立不致顫抖搖擺,因為「沉肩」像古代建築高樓殿宇,雖然單擺浮擱,以大屋頂壓住下腳的力學原理是一樣的。

(4)有助於,出手的快速,如放箭一樣射出,不致彎彎曲曲,出手無力,因為「沉肩」能使手臂直線擊出。

(5)有助於,周身的朋開,因為沉肩本身就是朋勁,從而產生沾、遠、粘、隨的「不丟頂」勁。(注2)

(6)有助於,防身護體,起到手足兩扇門的作用,因為「沉肩」使胳膊撐開,起到作為身體屏障的作用

(7)有助於,神經傳導的敏銳,立即能做到《拳譜》所要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因為「沉肩」胳膊支撐,使腋下最靈敏的笑感神經,不受外壓,從而能掂出極輕的分量,和勁路德趨向。

(8)有助於,放鬆周身的肌肉,使動作沉綿,因為「沉肩」帶來了彈簧力,胳膊的一頭,像繪圖的圓規,而被固定了畫圓,所以動作總是循弧形軌跡而運轉的,這就是強調必須掌握法則的道理,如果不按照法則,就不合太極(械)的門徑,也就練不好太極拳(械)。

〔註解〕

①下盤:即下肢。

②不丟定:即推手時搭住對方,也不丟開,也不硬頂的意思。

6、垂肘

人體運動系統,是由骨骼,骨關節,骨骼肌三者所組成,骨路是槓桿,骨關節是活動的支點,骨骼肌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進行伸屈,牽動骨骼,運用法則去完成太極拳所要求的各種動作,肘關節這個起重支點,在拳術中特別重要。《拳譜》說:「過猶不及」是說做的太過了,反而不符合要求,例如肘尖翹起朝天,勢必牽涉足跟上浮,容易被人推倒。那麼怎麼掌握呢?「垂肘」要在放鬆肌筋的條件下,兩肘尖像時鐘的指針一樣,自3點到9點,都是正確的,超過9點到3點前,都是不正確的,這是垂肘的標準。至於對技擊的關係,有三點:

(1)有助於,增加力量和關節韌帶的彈力,可以緩衝和減弱來勢。符合《拳譜》所要求的「屈中求直」的準則,因為胳膊具有彈性,這種提高了的關節和韌帶的彈力性能,可以到老不衰

(2)有助於,保衛胸膛和腹腔,即肘關節轉輾衛戍於兩肋之間,還有利於三尖相照,攻守兩宜。

(3)有助於,卷放的遲速,必要時可以將對方兩臂夾住以自身為支柱,借對方的進攻的力量,使出巧拔千斤的起重力,將對方摔出去,(見拙作《太極散手》一書中「抱虎歸山」一招,及其他用肘的方法)。

(二)論法則與生理衛生的關係

打太極拳(械)可以精神充足,因為每日吸入足夠的氧氣,這非煙酒提神於一時可比,一則是日久成疾,一則是能卻病延年,動作輕快,無病無痛,各種器官功能正常,消除了老年人的通病,如厭動、怠惰,暮氣沉沉,遲鈍健忘,打拳等於學少年人的跳跳蹦蹦,給心靈上帶來無限的快感。

1、從生理衛生看第一個法則「頂頭懸」。其形態是下頜微向里收,頸椎輕輕豎起,百會上頂。這樣做的作用,是給顱腔的舒張壓,促使大腦功能迅速趨於安靜,接受因運動而產生的「回授」。因為心神和意氣的運用,精神「專註一方」,必然使大腦皮層內的興奮點集中於一個區。根據生理學中的「負誘導現象」就是某一區域興奮的加強,其他區域的興奮必然減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據這個科學道理,鍛煉太極拳可以抑制某些慢性疾病的病灶興奮,起到積極的恢復健康和醫療作用。工作之餘打太極拳可以轉移興奮點,消除因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勞狀態,所以它是合乎生理衛生的。

2、從生理衛生看第二個法則,「尾閭收」。它自腰脊椎至薦骨椎延伸到尾閭推,動作像尺蟲一樣地行動,一屈一伸,也是尾部延伸到膀胱的運動,而使腹直肌的帶動收縮和舒張。這樣做的作用,是給腹腔以壓力,率動橫隔膜的起落,協助了肺的呼吸運動,對於腹腔內的機構,進行有節奏的磨擦,(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作用。對於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的某一些疾病,起到積極的理療作用。對十二指腸潰湯,胃下垂,消化不良,肥胖症,以及肝、膽、腸、膀胱初期的病徵,又能起到良好的體療效果,尤其是協助醫療的效果。

從生理看占人體45%長度的脊柱骨,天然形成兩個S形的生理曲線,由於經常做「頂頭懸」和「尾閭收」這兩個法則所規定的動作,可以防止未老先衰的徵象,如低頭彎腰,脊柱萎縮,腰酸背痛等疾病。

3、從生理衛生看第三、四個法則,「含胸和擴背」。含胸是使兩肩下沉兩肩頭微微前合,不是扣胸或束胸,而是勝利自然狀態,如同人們在深思入神的姿態,從而使肌肉放鬆,保持轉動腰胯的靈活性,而軀幹則是依然中正的。這樣做的作用,是給胃腔的壓力,迫使橫隔膜下降,而使肺葉展長可達10公分之多,於是可吸入比平常多得多的新鮮空氣,增加肺活量,得到耐力。

「擴背」的做法是在肩下沉的條件下,使背肌群向左右兩側擴張。這樣做有助於中樞神經的傳導作用,使周身感覺靈敏;同時背肌群得到鍛煉,增強活力不致於疲勞。因為背肌群支持人體的站立,每分鐘都在緊張用勁,使人們覺得疲勞,首先反映到腰痛背酸,需要坐或卧藉此放鬆背肌群,打哈欠伸懶腰都是背肌群緊張的信號。所以說背肌群的弛和張運動是合乎生理衛生科學的。

4、從生理衛生看第五、六個法則,「沉肩」和「垂肘」。沉肩是鬆開肩頭,又稱松肩,使肩甲三頭肌出現一個低洼,能穩妥地安放一個雞蛋,這個標準經過一段鍛煉的時間是能達到的。那時手臂的伸屈纏繞,可以做到「柔如柳絮,堅比金石」,同時也增加了伸臂的長度。這樣做的作用:第一、能平衡身體的均勢,運動時不致氣息短促,身體搖擺。其次,有助於頭顱的上頂。第三、幫助肺葉舒張。第四、使身體中正。第五、人的外表氣宇軒昂。

「垂肘」是肱二頭肌的輕度收縮,尺骨與撓骨進行絞剪運動,擴張靜脈和毛細血管,促使靜脈血更快地向心臟迴流,從而加速血液循環,疏通了體內千千萬萬條管道,溫暖手足,發汗排廢,對某些心臟傳導阻滯,動脈硬化,關節炎,改善循環系統,起極有價值的理療作用。

(三)、論法則與技擊的關係

從傳統至今比較著名的《太極拳論》、《太極拳經》、《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訣》、《打手歌》,諸著作中的敘述看來,各書所規定的法則是技擊上的要求所導致的。「頂頭懸」是為了配合爆發勁的得力和姿態威武。「尾閭收」是為了身體不失重心,使重心下降保持均勢。「含胸」是為了閃躲靈活,不致氣息促迫。「擴背」是為了使全身最大和最敏感的肌肉群,發揮攻守的力量。「沉肩」是為了加長處記得長度,和發力的「勁整」(注)。「垂肘」是為了可以迅速出擊,和保護自己的「軟檔」(注)要害部位。所以學習太極拳必須清楚了解法則對生理和技擊上關係,明白了法則的用意所在,自動去掌握它,從而在短期內就能夠收到鍛煉得效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練習,在鍛煉上是難以持久和鞏固的。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練太極拳主要就是練法則,那就成劃道道兒。一般練習的人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且人數還少,其責任在教者沒有向從學者說清楚,生動地從生理衛生的觀點,技擊上的用法,用科學的語言而不是用神秘不可捉摸的語言,現身說法地向學者交待,使學者有正確的道路可循。說明掌握法則,用來解決矛盾,要重視科學研究的事實,鑽進去探討,逐步認識太極拳運動的規律,比較自由地運用這些法則,處理由於太極拳運動中,所出現各式各樣的矛盾,完成健身自衛的功能,使弱轉為強,由強能夠自衛。

〔註解〕:

勁整:武術成語,即:接觸到及物點上的力,使勁使准了稱「勁整」,使勁使偏了稱「拳鄙」。

軟檔:沒有骨架保護的肝、胃、膜等要害部位稱「軟檔」。

(四)、論基本功

單練拳架是個人鍛煉基本功,雙人推手和散手對打,是實現勁法和進攻的方法,兩者的基本功,通常是指手、眼、身、法、步五大項的功夫而說的,手臂靈活,眼睛的顧盼有神,身段的翩式過人(注),施招的法子正確,步法紮實有力。武術成語上說:「手到腳不到,自去尋煩惱,低頭與彎腰,傳授定不高」,包括五大項基本功的提示。又說:「行如風、站如釘、升如猿、降如鷹、拳賽流星眼如電,腰如蛇行腳賽鑽」,這又是拳術上的要求,也確實是步為根基,快速在步,穩固在步,著與不著在步,巧與不巧也在步,所以武術上有句話說:「下場不蹓腿,到老冒失鬼」。因此練功夫的人,無論初學老練,下揚時總是先要壓壓腿撐長韌帶, 彎彎腰活絡關節,蹓蹓腿以輔助腿功,達到直、起、風、波的要求:直可以貫徹功夫,起就是踢的高,能踢得高施腿的招法可以如意運轉,風是快速,波是有勁。不要以為太極拳總是慢吞吞的,它是能快能慢的。《拳譜》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實一貫」。不僅太極拳的腿法是這樣,無論何式何門基本要領,莫不如是。所說的「八式」有四種:

一是、基本樁型八式,樁型是亮開一個式子的定式。

二是、上式接下式,雙腿往返轉折的中間動作,八種步是:連環、鴛鴦、插、龍形、貓邁倒攆、扣、四平,具體那個勢子該用什麼步法過過渡,見拙作《太極拳十講》。

三是、八種踢腿方法,叫做翅,蹬,起,擺,接,套,襯,踹。翅即是分腳,蹬是用腳跟,起是二起腳,擺是橫掃的擺面腿,接是用足掌接住來腿,套是繞過來腿,由上而下踹,襯是順著對方雙腿的內側而撩踢之,踹是橫斜而踹。(詳見拙作《小功架太極拳》)四是、手法上的八種勁法,即朋、履、擠、按、采、列、肘、靠。以上五大項基本功,對於「法」這一項最容易疏忽,一般只曉得身法、手法、眼法、步法四大頃,各種武術書籍也是按四大項寫的,而丟卻了最要緊的。我們所練習的解救方法及用法,這個「法」中之法如何去做?如何去領會?實際很簡便,不過沒有注意罷了。例如太極拳的各種名色,形意拳、八卦拳的拳式名稱,少林拳、查、華、炮、紅、翻子、戳腳、短拳、八極、猴拳、通臂諸拳種的定名,南拳有龍、虎、豹、蛇、鶴,和五禽戲,各拳各路,各套各法不勝贅述。(詳見拙作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一文,該文編入《太極拳》一書),要者,其定名立式,就是用法,在名稱里已經包含著用法的指導。這是我國的文化傳統,真是「雖曰習武,文在其中」,例如太極刀有一式,名稱叫「旱地行舟」,歌訣是:旱地行舟鞭作籬,按名稱的要求,動作要做來像撐船一樣,說刀的短兵器,使用得法短兵器可以當長兵器用,像撐船的長籬那樣,含意是教學者撩得遠一些,又如「墨燕點水」一式,教你仿效燕子的特點,刀頭向下點,而不是劈與砍;再如「下取」一式,叫你往下砍小腿,不是砍頭部或其它。這種文武結合的名色,足夠豐富多採的。但也摻雜了糟柏的東西,是糟來自應當改掉。但是對於有意義的名稱,要鄭重地刪改, 以免喪失它的實用價值。

凡研究的人們都知道,練太極拳可以強身,掌握武功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基本功的限制,俗語說:英雄出少年,是很有道理的,有年齡的限制,師資的限制,安全設備的限制,在里必須通過雙人對打的實踐,和游泳一樣,光看看沒有用,要會游泳一定下水去實踐,方始有成。但是人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想明白一下拳式的用法,也是必然的。一切從鬥爭中產生,如古代的戰爭武術水平是起主要作用的,武術也是從階級鬥爭、生產鬥爭中長期發展成長而來的,它有一定的來龍去脈,我們明白了這些套路招式名稱的用意所在,進而可以提高鍛煉的質量,並有助於教學的效果,如此教完一套八十一式(注)太極拳最少可以縮短四分之一的時間。推手為大眾所喜愛樂見的運動,富有娛樂和健康的性質,二人相互幫助向對方推拿按摩,運動全身,像平衡木運動員一樣,鍛煉觸覺的反應力,這種反應力氣能起到感覺抵禦外來疾病的侵襲,對年老體弱者非常適宜。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出適合這項運動的安全法,可以根據各自範圍,根據練法上的特點,訂定各自的規則, 從而匯總起來成為一項競賽的項目。我們必須遵奉毛主席的教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思廣益,釐定有關推手的規則,也是一件在武術發展史上的大事。

〔註解〕:

①翩式,即身段輕漂亮的意思,系武術行語。

②現在所流行的六種傳統太極拳,前人都是按九的自乘數,九九八十一滿數的道理而彙編成套的,所謂八十八式,一百二十二式,八十四式,那是其中有分解動作,不全是基本姿勢。

(五)、論呼吸

練習太極拳時如何進行呼吸,是愛好太極拳的人們所共同關心和想進一步掌握其技巧的問題。綜合研究歷代所留傳的五篇《拳論》,其中有關「氣」的論述共有十四條:如「氣沉丹田」,「運氣如百鍊鋼,無堅不摧」,「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腹鬆氣斂入骨」,「氣若車輪」,「腹內松靜氣胯然」,「行氣如九曲球,無往不利」,「氣以直養而無害」,「氣為旗」,「牽動往來氣貼背」,「 意氣君來骨肉臣」,「全身在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還可以舉出一些。但後來的論文和詩詞歌訣多半都是解釋這五篇《拳論》的,主要的就是上述這十四條。

這十四條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使隔膜下降;二、擴大肺活量;三、不要發生氣喘。

前人在生理解剖尚未發達之時,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這樣簡潔清楚的總結,確實是難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對生理解剖知識不足,對太極拳的呼吸問題的論述,往往帶有神秘觀念和迷信的色彩,散布範圍極為廣泛。怎樣澄清這個為大家所關心的,有益於人民健康生活的呼吸問題?向人們說明白關於三個丹田之說。根據人體解剖,根本就沒有這三個機件。但這三個部位,是人的神經密集之處,感覺比身體的其它部分格外敏感罷了。各式呼吸,同樣都是肺氣和外界空氣的交換;方法不同,呼吸則一,說不上有什麼特殊的分別,看不出何者的價值高,何者能練得出功夫。以動作自己合呼吸,根據實踐只能以個別動作調整呼吸,使之深長,但是不可能在全套式子中式式調整。

所謂開呼合吸也不可能完全配合動作。打拳和音樂一樣,旋律有高低,節奏有快慢,呼吸也是一樣,不能動作快就使呼吸人為地加速,動作慢就使之綿長。所謂氣息轉大九、小九天是神經的微波作用,身體內部沒有通大、小九天的氣管通道。還有的說:是意守丹田,用意識精神專一,對,據這種說法,那就不是呼吸的問題了。現在對掌握呼吸,有的說不必注意呼吸,這種說法又對又不對,對的不承認那些煩瑣的東西:不對的,則呼吸是應該控制的,如掌握法則使之深長,肌肉放鬆以免氣喘,運動量不夠就把架子放低些,運動量太足了,架子就放高些,以期達到本身適合的運動量。這種控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做得到的。動作的緩,勻、正、展是輔助呼吸細、勻、深、長和擴大肺活量的保證。

科學對呼吸的解釋是:根據吸扁呼鼓的生理現像,空氣中的氧吸入肺泡,從肺泡進入血液,再從血液進入組織細胞。二氧化碳從組織和細胞進入血液,從血液到達肺泡,再從肺泡排出,這種新陳代謝的呼吸過程,無論任何人都是這樣的,肺泡中的氣體和外界空氣的交換,靠呼與吸兩種動作,主要靠胸部的擴張和收縮。當吸氣時,肋間肉和劍骨軟骨上升,(發生氣喘時,鎖骨也參加活動。)使肺廓前後左右徑地位擴大,使膈肌下降(膈肌的中心向胸內凸上的),胸廓上下徑也延長, 藉以交換更多的空氣。

具體到打太極拳與生活中的動作大不相同,有平常很少迂到的動作,因此引起肌肉緊張,心跳氣喘,需要腹壁肌、胸廓肌、背肌一起參加呼吸運動,擴大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是體力強弱的標誌,肺活量大小與性別年齡身體高低及鍛煉程度有關。成年男性的正常肺活量為3500-4000毫升,同樣體重的女性肺活量要小五分之一。人們平時操作生活都達不到這個飽和點。

例如在睡覺的時候只有700-1000毫升,打太極拳時,因為掌握六個法則很容易使肺活量達到飽和點(指柔和運動而言)。這用儀器可以測量。交換新鮮空氣,一可以澄清血液,二可以擴大肺活量,三可以清醒頭腦。因為腦的需氧量比身體其它各部多得多。據近代科學材料說,經實驗證明,腦的重量占體重的五十分之一,而腦消耗吸入的氧約佔四分之一。腦細胞在一般情況下的耗氧量,為其它細胞平均耗氧量的十二點五倍。例如:人們處在空氣污濁缺氧的房間里會引起頭昏腦脹,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會神清氣爽,這即是腦子需氧的證明。因此,我們在打太極拳的時候,加大一些運動量,多交換些空氣是很重要的。

研究呼吸的結論是:新鮮空氣對身體有益,污濁的空氣對健康有害。呼吸覺得不適可以「哼哈」二氣作為調整。這「哼哈」二氣可以助長發勁的勢道。打太極拳吸入的氧,要比靜坐多8-12倍,因此站著練氣功療法,遠遠不及打太極拳。而且打拳內外各部都得到鍛煉,將體內的廢質得以從汗水中排出,擴張靜脈給心臟循環以必要的刺激,使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作用增加。因此,一般的估計,同樣年齡和體質的人,打太極拳的比一般不運動的人,至少可以看來年輕二十年。

(六)、論發勁

中國武術的動作,都是拳打腳踢,從實際格鬥中提煉而來的。它的形式顯然和自由體操不同,除套路考究風格優美略有相同之處外,武術動作著重實用價值, 方法巧妙,套路安排必須有攻防、虛實、戰術、勁法、拿摔等以及手、眼、身、法、步五大項技擊上的要求。這種技巧在對打套路中,就表現得比較直觀,如太極散手對打,太極對刀等。

「發勁」須先練會推手功夫。推手功夫又分五步,最好都懂。其它還有腳絆的方法,能大幅度的轉動腰胯,身體的保持均勢,肌肉的弛張,在在都須明白,才能發勁發到好處,而不是亂髮亂推。推手又名搭手。推手的方法雙方以手搭靠,練習朋履擠按四種勁法。搭手交叉處是一個重心,各人有一個身體重心,三個重心二人相互爭奪,得重心者勝,失重心者敗,這是自然的道理。初學發勁,先學合掌發勁和補手發勁,然後學慣用腰胯運化,以增加轉動的幅度,用腳跟蹬地推動發勁。一般說來發勁要直,化勁要圓。發勁手像乓乒球抽殺,腳像足球射門,貴在直而有勁。「化勁」,化之不盡,發之不遠。初學化勁宜斜,向身旁兩側化去,如功夫有進步,可以向自身化去,即《拳譜》上所說的「引進落空」。俗語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藉助發勁兒,以制勝對方。

推手功夫分五步:

(一)原地推挽,練習運用腰胯的轉動。

(二)上三步退三步的活步推手,練習兩腿的活絡運用。

(三)大履,練習四斜角亦步亦趨,不丟不頂的方法,實驗采列肘靠諸種勁法。

(四)太極散手對打,即將全套太極拳的動作分解說明攻化之法,及腿上使絆的功夫。「絆」分插、逼、扣、封四法。「插」,用腿插入對方的兩腿之間,蹲身上撬用槓桿起重的原理,撬使對方凌空:「逼」,用膝蓋或胯部向里逼對方的下肢,使對方沒有後退的餘地,這就是「野馬分鬃」和「斜飛式」等式的用法:「扣 」,是用我腳的內側扣住對方腳的外側,雙手向前推去,就能使對方應手而撲,如「攬雀尾」的「擠」式,上步左靠等,「封」,用我的腳在對方的趨向裝一門檻, 雙手撥弄使對方自絆而傾跌,如太極散手的「采手」和「橫列手」等:插、逼、扣、封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著《拳經》上說的「封腳套子」。

(五)進一步雙方都不使用定式,開始攻擊,各聽自由,或圓形——甲在中心,乙游擊四周;或縱形——直來直往,出圈者跌到這為輸。這是最後一步功夫(見拙作《太極拳散手對打》推手總則一文)教授者須親受對方的擊扑,這是由於過去防護設備不全,不得不這做。所以能會此步功夫者可說較少,武術上稱為「喂拳」。

學拳是這樣,學器械也是這樣。太極拳(械)的發勁,不是只指雙臂的功夫,眼神的觀察動向,也是重要的一環,手臂要力求柔順,借兩膀的松凈,體會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功夫和聽、化、拿、發的觸覺力。等到熟練之後,對攻守引化有可能達到《拳譜》上所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步」,腳心前進後退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覺,單練或雙打如不能做到這樣,就練不出腿功,只有步似臨淵,才能分清虛實,下肢有根。腰胯是平衡身體重心的樞紐,閃展騰胯挪全靠用腰,平時鍛煉要注意以腕帶腰或以腰帶手,步隨身換,「發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把這些《拳譜》的話,貫徹到身上來。人們常說的所謂內功,內勁,實際是正確掌握了恰如其分地運用肌肉群的發力,也不是什麼氣功,倒是有發聲協助發勁。發勁必須有關肌肉群的緊張收縮,無關肌肉群的充分放鬆,也就是:肌肉纖維的收縮越多,則力越強,收縮時間短促,也靈活巧妙。這樣就能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從而衝擊對方。人體的肌肉群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在骨關節周圍有可以引向不同方向運動的肌肉,所以如果把有關無關肌肉群一起用力,這就產生矛盾,相互抵消部分力量,所發的勁就不能幹凈利落。發得不巧反而破壞了自己的均勢。發勁的功夫可以在單練套路的時候,注意臂朋滿,虛擬使招,然後抖擻發勁,使動作斷而復連,三尖相照,一心專意,用這一方法來增強反應力與暴發力訓練。

體重+力量+速度=暴發力,速度越快,衝擊力越大,疾然發勁,完全像舉重的暴發力,所不同的只是舉重的方向向上,而發勁是向四面八方,為擊中對方的身體重心所在。人體重心從立正姿勢來說,在1-5骶骨之間。降低身體重心是抵消對方來勁衝擊的一個方法。為了降低身體重心,雙腳步子放寬,但是反應比較遲緩;步子小,支撐面也小,雖然不穩固,而靈活性強,動作快,各有利弊,重心高利於攻,重心低利於守。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防守為了發勁進攻,降低重心的過程,就是蓄勢發勁的過程。一般感應力強的人,一搭手就能感到對方身休的重心傾向和勁勢的意圖。可是一個水平較差的新手,體感遲鈍,雖然力大,不經過訓練和實踐,決不能勝過力小而有鍛煉的人。當然,力氣大的人一經鍛煉,那就不易戰勝了。《拳譜》上說:「察四兩撥千廳」,顯然不是指力勝,是指借對方的勁力,來取勝,看來是有道理的。

 

(七)、論虛實

虛實問題從三個方面來闡明實質,以四點作結論,還要說明什麼是「虛」?什麼是「實」的定義?從五篇拳譜來分析,從實踐當中領會。從生理科學來說明「虛實」對體育的作用。

1、《拳譜》中說到有關虛實的問題,一共有七條。(1)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有一虛一實。

(2)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3)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4)偏重則隨,雙重則滯。

(5)意氣能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也。

(6)變換虛實須留意。

(7)每見數年純功,而不能運化者,率皆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根據以上七條,把它連綴起來,翻譯成日常語言,就能夠明白,為什麼要懂得虛實的道理,這裡的解釋,並不複雜煩瑣,說破了簡單清晰得很。七條即是說,為了掌握技擊上靈活性和主動性,虛實一定要分清楚,運用虛則實,實則虛的聲東而擊西的一種戰術,使對方捉摸不到我身體的重心所在。虛實的主要要求是肌肉不要僵硬,僵硬了容易被人所制;老是一個方法也太呆板了,同樣也容易暴露弱點,被人所乘,要運用智慧,才能招法圓活。所以變換虛實能夠引向做到輕鬆靈活的方法。常常看到有些人練了數十年的功夫,還那樣笨拙,被人擊敗,原因在於太呆板了,太僵硬了,不懂虛實的作用。要避免這個通病,必須懂得虛實道理,從而能夠運用虛實的方法以取勝。也愈練愈精,進一步研究,能產生飛躍做到從心所欲,這便是為什麼要掌握虛實的解釋。

2、實踐旁通的解釋

比方一位剛學騎自行車的人,一上車神情緊張,身體僵硬,不會用肢體的虛實,平衡體重,一迂到偏倚,格外僵硬,自己與自己為難把自己摔倒了。等到會騎了,神情就不緊張,肢體也不僵硬,兩腳蹬來一虛一實,也自然了,不用手把舵,也可以拐彎,只要將腰一扭,車就按自己的意志行動,這就是掌握虛實的重要性。

3、從生理來看虛實的作用

以肌肉的伸縮、弛張、負荷為手段,練習體力,耐力,速度,靈巧等素質。肌肉緊張是實,肌肉放鬆是虛,虛實的交換,是消除肌體僵硬的方法,使內部器官活動加強,從而使內臟和肌肉的活動,協調起來,可減少失重和體感不靈的現象,這就是虛實的原因。

四點結論:

(1)掌握虛實是消除肢體僵硬的辦法。

(2)能夠增加腿力,利於保待均勢。

(3)利用虛虛實實,聲東擊西。

(4)虛和實的定義,在太極拳中,有特殊的含義,「實」作澀滯講,「虛」作靈活講:「但用於發動的時候「實」,又作強勁有力講,「虛」作軟弱無力講,虛是為了充實,為了靈敏。所以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虛實作為矛盾的對立統一,虛是絕對的,實是相對的。

(八)、論精神

依據流傳的五篇《拳譜》,其中有關「精神」方面的論述還有:

1.神宜內斂;

2.精神能提得起,則無滯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3.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4.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

5.神靜體舒;

6.內固精神;

7.全身在意在精神;

8.尾閭中正神貫頂,共八條。

精神是包括五個因素的總稱。這五個因素是:

1.氣力;

2.勇敢;

3.耐力;

4.機敏;

5.堅強。

這五種素質積蓄在身體各部,素質的多與少,表示了精神狀態的差別,又表現於日常工作上的效果。素質與人的精神表現極為密切,比方有人說:「打了太極拳之後精神好的多了」,實際在說素質改善了,素質有所改變了,因此必須鍛煉。

太極拳鍛煉的方法,內外兼顧,注重在精神意氣,它既有體療的價值,又有技擊的效果。從體育的觀點看,一切人體運動時促使隨意肌的收放,不隨意肌的蠕動,及血管壁的舒縮動作,間接影響不隨意肌的運動,而增加它的力量,藉以改善組織和促進發育完善。過去所謂有「內家拳」(注)即太極拳之說。這是舊社會殘留下來的宗派門戶之見的說法,實際許多拳種都是要求剛柔相濟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採用的鍛煉方法,最終還是殊途同歸的。

太極拳的方法是通過掌握六個法則,以鍛煉精、氣、神,五官是表現精神的機件,除注意定式的挺拔之外,頭部要保持端正,面容要保持自然,不要緊張,不要嬉皮笑臉,更不可做出多種表情,如緊鎖眉頭,瞪眼怒目,這都不合乎要求。

眼:專心一意,焦距集中。古人說眼為心苗,一切行動意圖,都是先流露於眼神。練習眼神有兩種方法:一、眼看在東,出手在西,稱為虛佯誘哄之法;二、眼神要不努而自威,以眼神倍增懾服對方,這就是《拳譜》說的,「耄耋能御眾之形」,所以平日鍛煉不要眼皮下掛,切不可「半開半閉,呆視一隅,目光咫尺,毫無神色」。運用目光原屬技擊需要,但是單練也可採用,能夠起眼睛保健操的作用,即使無眼疾的人,也能練得目光銳利而奕奕有神。

口:「唇宜輕閉,齒宜輕口,不宜閑談,舌宜上百抵」。不閑談以免精神渙散,舌上百民能生唾液,以免呼吸加快而引起喉頭的乾燥。如感呼吸不適,可以吐氣調節。

耳:耳的鍛煉方法,也有兩法:一、凝神靜息的耳聽八方,辨別微音,識別方向。二、專註一方,聽其聲不辨其音。兩者交替鍛煉,久而聽覺自然靈敏。

鼻:打拳的時候,必須保持用鼻子呼與吸,不要一上場就緊張地打起拳(械)來,這樣難免使鼻子來不及喘氣,出現面紅耳赤,血脈賁張的現象。必須先行柔和肌筋,轉動關節,等到身體滑潤,然後認真練習。主觀上要做到呼吸平靜,切不可憋氣。

每日晨起,打打太極拳,久而能養成習慣,如此每日交換大量的新鮮空氣,促使新陳代謝的功能,自然神清氣足。每日有充沛的精力是做好各項工作的保證, 自覺遊刃有餘。俗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點不錯。為什麼打太極拳不覺得累,反而精神充足呢?由於法則「頂頭懸」的提綱挈領,促使分布全身的通訊網中樞神經,因綱舉而目張,引起其它系統興奮,所以不覺疲勞。相反某些晚睡晏起,沒有朝氣蓬勃的精神,久而反應遲鈍,目無神色,動輒就氣喘身搖,這就是衰退和容易生病的徵兆。如今世界上流行的一句話:「生命在於運動」,是很有道理的。其實,我國前人諸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蠡」這樣的論述,要早好幾個世紀。

太極拳的傳統套路,是由簡到繁的教育程序,根據各自不同的年齡和健康狀況,適當掌握運動量,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量,全面鍛煉,利於改善體質,練出氣力、勇敢、耐力。在60歲上下者心跳不要超過120次,測驗的方法很簡單,即超過了要喘大氣,脖子上鼓青筋,頭腦朦朧現象。相反,如心不跳氣不喘即是沒超過120次,如此可以逐漸加大些運動量。現代世界醫學界,從生理科學的實驗中得出結論說:心跳180次減年齡為合度的運動量,這個實驗的標準是符合一般規律的。合理的從事太極拳的鍛煉,不但精神矍鑠,而且延緩衰老過程,預防年老性肌肉萎縮,或脂肪過剩而引起與這方面有關的疾病。

〔註解〕:

內家和外家之說,不見於正史,僅見野史。清康熙年間蒲松齡寫得《聊齋志異》第四卷中「武技」一文。與蒲同時代的進士王漁洋,增加批語說:「拳勇技擊,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順治中,王來咸家征南,其最著者人也。雨窗無事,讀李超事始末,因識於後,漁洋書」。傳統《拳譜》沒有提到內家與外家,只是提到與別種拳術,練法上的不同。按《十三勢行功心解》,「行功心解」:四字的含義,即行動在外,心解在內,內外同時鍛煉的意思。

解放前書刊介紹和一般人的傳說,說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這三種是內家拳,其餘北方長拳、短拳、像形拳,南方的南拳等都是外家拳。還說內家練精、氣、神,外家練筋、骨、皮,所謂「內練一口氣、外是翻筋斗」。由此而產生的武俠小說,加油添醋,更說得頭頭是道,神乎其神。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各種拳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應當把它搬掉。按照運動學的解釋,沒有內外之分,內動外也動,外動內也動,這是生理上必然的連鎖反應,事實上所謂內外,只是練習的方法有所不同,有柔和、劇烈、機巧、持久等項目之分。如果我們在練習運動時,只注意外形肌肉的鍛煉,忽略了呼吸的延綿。或只注意內部的蠕動,忽略了肌肉的弛張,這都不是完善的體育項目。

(九)、論風格

打太極拳,好比寫文章,用起、承、轉、合的方法,去表達意念:又好比音樂,抑揚頓挫旋律分明。練太極拳一樣有閃展騰挪,轉換變法。手的勁別,步的樁型,要隨手而出,要做到這步功夫,在學習程序上,不能操之過急,每日要有一定時間作深刻的研究和鍛煉,時間長短可隨個人條件而定,但須持之有恆。如僅作為健身之術,兩三個月的學習,可見其成。要練出特點和風格,須懂攻避方法,練勁之術,每招每式,要一一弄清弄懂,按法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意在動作之先務必正確,審度整體,順勢滑動,力求剛柔相濟,貴乎沉著,而漸至從心所欲。風格是多種多樣的,現在見於社會流行的,太極拳名稱也不盡相同,動作姿勢特點和風格,也各有所長,但各流派所遵循的原理法則八勁五勢,則是大體一致的。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動作舒展,架式大方,體態中正莊重。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動作瀟洒,形像優美,內大外小,節奏清楚。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動作快慢相間,纏絲髮勁,明顯的剛柔相濟。

李式(李亦畲)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動作明快,纏繞抖擻,活步多姿。

武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活動左右手各管半個身子,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腳尖,姿態平穩,動作較小。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和風格是動作簡捷,活步隨手,合形意拳、八卦掌而為一體。

這六個流派,人們為了鑒別,能夠達意、所指,稱他們某派某式,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宗派的記號,因為這些特點風格的創造者,生前沒有說自己是某派的創始人,是後人給予分別而加以命名的。風格的瀟洒活潑,肅穆莊重,有賴於平日的研究和實踐,套路的造型美,動作的難度高,都能夠輕鬆地完成得很好,自己也感到身心愉快,對旁觀者,起到行人駐足,心潮隨我的動作而起伏,一時寂靜無聲,一時嘖嘖稱道,這是功夫的感染力。比如唐朝的顏正卿書法好,學他字體的代有傳人,錢南圓、何紹基、翁方綱、唐駝等,皆各有風格,人們依然說他們寫的是顏體字,因為他們納古法於新意,用古法於新體,所以練習太極拳,須根據自己體格的特點,取消宗派門戶和自滿狹隘之見,博取眾長,不拘泥於老框框,打出自己的風格來,一定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十)、論「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即不用拙力或不浪費不必要的氣力。但維持一定的架式和動作時還是要筋肌收縮的。)這句話,是古代勞動人民練習太極拳所得的深刻而簡要的描述,是各種形式太極拳的精髓、共同要領。離了這個要領,就不成為太極拳。解放以後,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這句話,就是「用意識帶領動作」,亦就是說, 練太極拳應該以意識為主導,這就把太極拳動作的特點更形突出,從而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對初學的人來說,可能對「用意識帶領動作」這句話和柔和與用力的關係,還會產生疑問。因為這句話所講的「意識」,缺少它表現的實體感,沒有形質可見認為是不可能、做不到的。實際要認識這個問題亦並不困難。太極拳的鍛煉方法,與其它以剛為主的拳種有所不同,太極拳是以意識指揮動作而達到「柔和」與「剛發」的。主要在於「柔和」是持久的,「剛發」是暫短的,甚至示意即可。意識表現的指揮作用,好比下棋一樣,一著走去,要顧到全局的形勢,要意識到對方的必然反應就各種變化。這不是用意識指揮行動嗎?又比如彈奏各種樂器,發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悅耳動聽,引人入勝的曲調:不是心靈(意識)手巧所完成的嗎?當然不是只白手腳活動可以完成的,而是由於意識的布局,意識的帶領。另外歷史上留下來的一些太極拳論文,也可以找到關於運用意識方面的經驗體會。(這些論文,因為歷史背境的關係,都側重於技擊方面。)

分享

0

頂閱讀(202) 評論 (7) 收藏(0) 轉載(0)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轉載列表: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易森:陶淵明三題 後一篇:陳少明:《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序 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點擊查看詳情      關注每日最熱門博客  [發評論]

    • 林健2009-06-24 22:25:46 [舉報]

      例如《太極拳論》說:……「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凡此」指的是向對方施招發勁和保持自己的均勢,不被他人所乘。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由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就是說:發於腿形於手指的發勁,只要「形」到即可,也就是說示意即可,不要有強勁流露於外表,劍拔弩張地用力,只是用意識輕輕地送到就可以了。這裡不難看出「用意不用力」的目的,就是要動作趨於「柔和」。拳論又說「如意欲向下,即寓上意,若將物掀起,加以挫之之意」。這句話按力學的原理解釋,就是加大衝擊力。例如打鐵,向下砸時要砸得有力,則先向上一掄,再往下砸,這一掄就是加大衝擊量。又如要跳得遠,先向後退幾步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明白這些蓄勢待發規律之後,明白每招每式雖擊的用法之後,明白手法上的勁別之後,就能夠明白用意識去帶領動作,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也說到,「全身在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注),無氣者純剛(注)」。這裡是闡述,意與氣,氣與力的辯證關係。所謂意、氣、力的內三合問題,首先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為過分用力,而屏住氣息,至使呼吸局促,肌肉緊張,失掉均勢,導致思維的不敏,反應不靈,什麼都辨別不清楚,只顧喘大氣,要保持平衡也就沒有氣力了。文中又提到「意氣能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用物理學的話來說:就是:「行多少功得多少能」,問題是在虛實交換的靈活,意來口氣的配合就能夠得心應手。也就能夠做到,「意、之所至,即氣勢之歪。」,自然趣味無窮。從生理學來解釋「 變換虛實」就是促使周身運動肌的輕度「弛」和「張」。同時各骨關節的大幅度轉動和負荷,是增加體力,消除肌肉僵硬,萎縮,關節不靈活,精神遲鈍,骨架因肌肉鬆弛變形等等缺陷一種良好體療方法。此外,《周身大用論》中說:「一要周身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十三勢歌決》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勢勢挨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意、氣君來骨肉臣」(比喻主次)。《五字訣》說:「此全在用意,不是用勁」。及清代太極拳詩歌中說的,「意上寓下後天還」 等等,都是重複《太極拳論》、《拳經》及《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說明,都沒有脫出以上三篇論文的範疇,或有新的見解和內容。由於太極拳的特點,嚴格限制在法則要領的範圍,腦子即使進行緊張的活動,也不會疲勞,特別是解放後所提出的「用意識帶領動作」,它能夠訓練思維的靈活,反應的敏銳,確實在理論上,邁進了一大步,使太極拳運動也進一步臻於完善。
    • 林健2009-06-24 22:26:43 [舉報]

      註:

      有氣者無力:指呼吸因動作的強硬,引起壅塞胃際,面紅筋浮,急於喘氣需氧,這是有形可見的,稱「無力」。

      無氣者純剛:指呼吸因動作的柔順,而不動聲色,沒有形質可見的,稱有力。

      十一、如何練好太極拳

      對於初學者,怎樣練好太極拳,也存在一個方法問題,這裡略談幾點個人的意見。

      (一)首先要把它當作一件事,認真地去做。要把它列入日程,把工作、學習、練拳和有關活動(如家務事等),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做好全面安排,才不至於相互矛盾,顧此失彼。安排好了,就能互相促進,各得其所,也為堅持練拳做出保證。

      (二)怎學會太極拳?可以跟教者每天學習一、二式,最好不要間斷,學的式子當天要複習牢記,再繼續學習新的式子。這樣約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把整套式子全部划下來。再用一、二個月的時間,複習和糾正姿勢,講求細節,注意運用理法,就可以打得比較準確和熟練了。再加兩、三個月,進一步勤學和觀摩研究,就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礎。至此,即使離開教員也不至於打的走樣了,是可說「練會了」。如果只是一兩個月粗知大略,還不能算學會,因為本不熟悉,稍有間斷,就可能會忘記,姿勢和動作就不免走樣了。

      練會以後,不要間斷,仍需日常練習和研究,就能日漸純熟,增進功夫,所以研究和不斷的練習、提高,進而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不加研究的練習,不過是不忘而已。

      (三)怎樣練好太極拳?練習楊式四十三式大功架太極拳全套,時間以15-20分鐘左右為好,練習時要求式式須連續周到,要「從緩」、「從勻」、「從正」、「從圓」無一式可以隨意;四肢百骸要「從綿」、「從輕」、「從柔」,綿而不可怠,輕而不可忽,柔而不可弱,切不可起僵勁。每式有每式的勁法,各式各勁都要分清,須知懂得拳理著法,方能「手中有物」有所提高,而不是劃個道道,走過場,所能求得進展的。等到各式動作姿勢求得正確且經熟練之後,若肯下功夫,刻苦研究,做進一步地探討,那就必須注意由表及裡,從外至內,默識內動規律與外形協調、完整一致,這樣太極拳的技藝,才能日趨於縝密,對身體健康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於這方面的探討,我在一九七六年曾寫過一篇《太極拳內外合一論》,作為附錄,收之於篇言,以供同好者參考,此處就不多加詳述。

      每次練習太極拳,既須認真地把每個姿勢練得正確,同時還須注意在兩式交接之處,意氣要換得靈活,四肢要弛而張,剛而柔。使得全身處於弛張相續,剛柔相濟的對立統一的運動之中,連綿不斷地魚貫前進。
    • 林健2009-06-24 22:27:41 [舉報]

      (四)怎樣練功夫?這一部分隊有條件、有必要,且有興趣多練,願求深造的同志來說的。因此願佔用的時間和花費的精力要多些,要求也高些。但它的精神,廣大愛好者也可以作參考。

      練功服首先要下一點苦功,要求寒暑不易,可以鍛煉。根據人體組織的盛衰進退,在伏臘二季轉換最大。雖在嚴寒盛暑季節更要堅持鍛煉,才能增強體質,(對有病或年老的同志不再此列)增進功夫,因為此時所長的功夫,不易轉退。所謂練功夫,每次練習,必至出汗。否則膚淺寡效。可以在每日黎明練習半小時至一小時,在晚上複習時間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而伸縮自定,練習時應著意揣摩研究。積之日久,自然收效。

      要練好功夫:

      第一要「虛心」。踏踏實實,虛心研究,注意吸收他人的長處和特點,不恥求教。既不可先入為主,固步自封,自以為是。但總須以合乎拳理為準。

      第二要堅持有恆心。凡學問和各種藝術技能,決不是輕易僥倖得來的,必須要專心致志,勤學苦練,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必能有成。如急躁畏難,怕苦、怕累,半途而廢,是不能練好的。

      第三要有巧心。不能光是悶頭打拳,要多看、多聽、多思、多練,邊練邊琢磨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探求架子的正確,手法的熟練,動作的合乎規格,姿勢的合乎理法;按式察理,隨機變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所謂「一竅通,百竅通」,就是形容認識過程上的從量變到產生質變、飛躍的話。在太極拳里所要處理的「矛盾」,是很多的,而且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誰能善於把各種矛盾處理好、解決好,他的拳也就練得更好。

    • 林健2009-06-24 22:29:27 [舉報]

      第四要有決心。具有攻克各種難關,用於攀登藝術高峰的雄心壯志,要把衝天的幹勁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下決心去探討研究,在這個領域裡,是可望「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

      第五博學與選學。學習太極拳有博學與選學之別。在練好一種太極拳之後,如有興趣,環境許可,又有精力和時間,不妨博學而專,太極拳藝是很廣的,如推手、大捋、小功架太極拳、太極拳散手等,還有其他各家流派的太極拳。從器械言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太極棒等,器械對練有太極刀對練,太極劍對擊、太極棒對打等等不勝枚舉,總之,我國的無數是祖國文化的寶貴遺產,豐富多彩,絢麗奪目,已為廣大勞動人民所珍愛,為世界各國所重視。但每個人的精力有限,難於一一學習;而且我國武術界的前輩,長於研究,具有全能技藝者,已不可多得,尤難於一一傳授下來。因此,只能由博反約,精於一種,已屬可貴。如果學習者年齡已長,記憶力較差;還有的人難於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選學一套拳、一套劍,也足以引起興趣強身健體,可以終身受用無窮了。

      第六禁忌。鍛煉太極拳,忌在飽食之後;身體狀況過於疲勞時,宜休息一、二日;女同志在經期也不宜多做活動。忌在大風中練拳,練習後,因汗脫衣,遂飲冷汁,輕則易感冒風寒,重則勞傷氣通,學者宜注意。不要因身體健康而起居無節,生活無規律,即使練拳,也有妨礙,都須注意。

    推薦閱讀:

    太極之無極樁
    探解太極拳勁的虛態和實態
    【陳雄聊太極拳 39】與弟子們聊練功習拳的體悟感覺
    從心意拳鷹捉實戰法,看戴家拳,形意拳大成拳的核心:周身勁整
    42式太極拳拳譜動作圖 1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