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與鴉片戰爭8  英吉利叩關

 演講人:喻大華

講師簡介 :先後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任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主講中國史學史、史學論文寫作、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等課程。研究方向為晚清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十餘年來,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等著作兩部,參編著作近十部,發表論文50餘篇。

內容簡介:在乾隆年間,英國已經確立了一百多年了,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期間把開拓海外市場和擴展殖民地當做自己的國策。此時英國最大的問題是貿易問題,中英貿易效果很不理想,英國把中英貿易不成功歸咎於清政府的「閉關政策」。面對英國的對外貿易事件,中國本著閉關鎖國的態度拒絕了英國的要求,隨後英國彼便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全文:

解說:在上期節目中喻大華教授介紹了兩江總督陶澍大搞鹽法改革,使得淮北私鹽絕跡,國家稅收大增,支撐著近乎枯竭的大清國庫。而在此時,一個史無前例的強敵人站到了大清王朝的對立面上,正劍拔弩張虎視眈眈。清朝即將進入風雷激蕩的新時代,這個強敵就是英國。鴉片戰爭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侵略戰爭,而這場戰爭的源頭還要從兩國的交往開始說起。那麼,一個是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王朝,一個是當時資本主義世界中號稱頭號強國的英國,這樣兩個國情迥異的國度將如何進行交往,從乾隆、嘉慶到道光三代大清朝的皇帝又將怎樣對待萬里之遙的英國的挑戰呢?

1793年初夏的一天,乾隆皇帝突然接到兩廣總督的奏報,說是大西洋有一個小國叫英吉利,要到中國來進貢,給乾隆皇帝祝壽。祝什麼壽?是祝八十大壽,八十大壽不是已經過完了嗎?三年前,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普天同慶,中國周邊的屬國都來祝賀,有的國家國王都親自來了。

那麼這個英吉利距離遙遠,得到消息自然就晚,一來一往今天才趕到。提起英吉利乾隆皇帝一點都不陌生,知道那是一個頗有些「奇技淫巧」的國家,善於製造鐘錶,善於倒騰買賣,離不開中國的茶葉,還有就是這個英吉利離我們中國非常遙遠,有多遠呢?據說有七八萬里之遙。乾隆皇帝心情很好,他指示地方官要熱心接待,多帶兵丁,排隊歡迎,要旗幟鮮明,服裝整潔,器械精良,不要讓遠方的小國笑話,然後取消了例行的行為打獵,在避暑山莊靜候英吉利使臣前來朝拜。

當時中國無論是人口、財富還是經濟實力在亞洲都是首屈一指,周邊國家向中國稱臣納貢由來以久,清政府自稱天朝上國,用撫馭萬邦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說這個英吉利自然也是來進貢的。其實,乾隆皇帝鬧了一場大誤會,英吉利萬里遠來是另有目的。

這個時候,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了一百多年了,工業革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期間把開拓海外市場和擴展殖民地當做自己的國策,把中國的這個幅員萬里,人口眾多的國家納到它的市場體系中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當然了,大家知道英吉利是個拓展殖民地的國家,但是現在的難題還不是把中國納入到它的殖民地體系問題,現在的難題是貿易問題。中英貿易正在進行,但是效果很不理想,英國從上到下都把對華貿易的不成功歸咎於清政府這個「閉關政策」。

所謂閉關政策實際上是一種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在貿易方面有很多限制,比如說限制貿易的地點,僅開放廣州一口,限制貿易的時間,一年中只有幾個月的交易時間,限制貿易的種類,就是出口貨物的種類,你比如說鐵器、糧食、書籍不能出口,鐵器為什麼不能出口呢?怕他們造兇器,糧食為什麼不能出口呢?我們還不夠吃,書籍為什麼不能出口呢?中國人為什麼這麼聰明,看書看的,不能讓他們看,他們看聰明了,就不給我們進貢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定,就是外商到中國來他不能跟中國人直接交易,要經過清政府特許經營外貿的商行來進行。英國人對此十分不滿,英國決定先禮後兵,更何況這個時候還摸不透大清朝的底細,為保險起見也不敢斷然使用武力,所以先派一個使團到中國來,爭取說服中國開放貿易,至少也能摸摸底細。

於是就組成了這個使團,由57歲的馬戛爾尼勛爵帶領,達700多人。在1792年的9月26號從英國啟程,此前,英國政府就通過到中國做買賣的商人把即將出使中國的消息告訴了兩廣總督,據說這是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使團。航行了近十個月,在1793年7月25日抵達了大沽口岸,拋錨停泊。馬戛爾尼使團一進入中國領海,乾隆皇帝就不斷接到報告,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這個時候指示提高接待規格,說英吉利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頻年入貢者可比,務宜妥當照料,不可過於簡略,致於遠人所輕。就是說好好招待,不要讓人覺得慢怠了他們,畢竟是很遠很遠來的,不像周圍這些小國。

馬戛爾尼一上岸清朝官員就熱情接待,並且交給他們一面旗幟,囑咐他們拿好可別弄丟弄壞了,馬戛爾尼見這個旗幟上綉著漢字,趕緊叫來了翻譯,給譯成英文,感情說這漢字上繡的是英吉利貢使進貢,馬戛爾尼鼻子差點沒有氣歪了,不過還沒有等他提出抗議,他就發現這個旗幟魔力無邊,吃完飯旗幟一揮立即免單走人。打著這面旗幟沿途地方官不斷送上茶水、水果等等,有些英國人後悔了,說早知如此,就應該在廣州上岸,既可以飽覽中國的風光,還能夠享受免費的接待,何必在海上多顛簸了半個多月呢。

馬戛爾尼帶來了反映英國科技水平的成果,有能夠顯示月份和日期的座鐘,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還有地球儀,還有望遠鏡,還有能夠測報氣象的儀器,還有手槍、步槍、榴彈炮,這些禮品放裝在幾百個大箱子裡邊。乾隆皇帝看過禮單之後,震驚之餘,指示負責接待的官員,可於無意之中向彼閑談,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這句話記載在《清高宗實錄》裡邊,就是乾隆皇帝很震驚,趕緊告訴官員,跟英國人說,還不要留下很特意去說的跡象,就是說你們送來這些玩意兒我們也有,不稀罕,別拿這個唬我們。觀眾朋友們,乾隆爺的話您千萬別當真,這些東西且不要說中國沒有,聽都沒有聽說過。

解說:根據史料記載,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使團的任務是取得以往各國未能用計謀或武力獲致的商務利益與外交權利,使團隨行攜帶著反映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各種器物,總價值約1.3萬英鎊,但是乾隆皇帝與清朝政府卻把馬戛爾尼使團誤解為祝壽的貢使,這樣雙方之間不可避免地將發生不愉快。特別是在覲見乾隆皇帝的禮儀上,雙方矛盾激化,那麼這場禮儀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爭之最終又將會如何解決呢?

8月15日,在進京途中,馬戛爾尼就與清朝官員因覲見皇帝的禮節發生了爭議,馬戛爾尼強調要按照見英國女王的禮節向乾隆皇帝行禮。單膝下跪,低頭,頭不著地。清朝官員強調,必須行中國的三跪九叩禮,清朝官員苦口婆心勸,見了皇帝如果要不三跪九叩不僅天朝的體制不許可,就是緬甸、安南那些小國都笑話你們沒有禮貌。如果要是因為你們穿這個褲子太過束縛的話,那麼建議換穿裙子,要不然我們給你們做幾套中國式的褲子。同時,清朝官員向乾隆皇帝有所隱瞞,沒有把這個爭端全告訴皇帝,他欺騙乾隆皇帝說說英吉利使臣等深以不嫻天朝禮節為愧,連日學習,漸能跪拜。

馬戛爾尼一行在北京停留了幾天之後,向承德進發,這個時候乾隆皇帝隱約知道了中英之間的禮儀之爭,他一方面抱怨地方官對馬戛爾尼的接待過於優厚了,從而使他們不知道天高地厚,同時指示,降低接待規格,並且繼續向馬戛爾尼交涉,必須行三跪九叩禮。

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接見了馬戛爾尼一行,由於是禮節性接見,時間很短,雙方寒喧幾句就結束了,沒談任何實質性問題。那麼馬戛爾尼到底行沒行三跪九叩禮呢?中英兩國說法完全相反,英國強調馬戛爾尼僅僅單膝下跪,中國方面強調馬戛爾尼三跪九叩。我感覺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當乾隆皇帝在侍衛、太監、官員的陪同下來到現場的時候,氣氛莊嚴隆重,又有一些緊張,禮官高喊口令,現場的官員立即下跪行三跪九叩禮,馬戛爾尼受場面的威懾和氣氛的感染,他很可能行了三次單膝下跪禮,那麼他是單膝下跪還是雙膝下跪,頭碰沒有碰到地,現場的清朝君臣就是看見都會裝作看不見的。不過雙方很不愉快,那是肯定的了,尤其是乾隆皇帝看到英國國王的國書當中有一個建議,希望能派遣使節常駐北京,乾隆感到匪夷所思。按今天的理解這可能是英國提出的跟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請求,但乾隆馬上誤解為是英國人想到中國來當差,立即表示當差可以,安排個工作這個問題不大。但是你要穿中國的衣服,說中國的話,聽中國政府安排,而且永遠不許回國,以前宮裡邊那些西洋畫家就是照這個規矩辦的。

後來一想,感覺也可能是什麼呢?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意思就是說他要到我們中國來,來學習我們中國的制度。乾隆皇帝立即就作出了這麼個表示,他說天朝自有天朝理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既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就是學會也不能效仿中國啊。所以,乾隆就作出了這麼個表示,說那還是算了吧,就不要派人到北京來了。同時催促英國使臣趕緊回國,並且指示地方官進一步降低接待規格。

解說:馬戛爾尼使團雖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待,但禮儀之爭卻讓乾隆皇帝龍眼大怒,派駐使節的請求也讓乾隆皇帝疑竇重重。而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還遠不只如此,敲開中國的大門,謀求經濟利益和殖民統治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那麼在承德避暑山莊吃了一頓閉門羹的馬戛爾尼使團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動作呢?乾隆皇帝將對馬戛爾尼使團做出怎樣的回應呢?

10月3日,馬戛爾尼到了紫禁城,領回了乾隆皇帝以世界萬邦共主的身份發給英國國王的赦書,也就是詔書這個詔書裡邊全面拒絕了英國國王提出的派遣使臣駐京的要求。馬戛爾尼心裡涼了半截,心想到中國兩個月了,想說的話一句都沒說,就聽人家擺布了,那麼心急火燎之下求見和紳。他怎麼要見和紳呢?英國的體制是皇帝之下設置首相,就是宰相,然後由宰相來治理天下,他來理解我們中國也應該是和紳比較說了算吧,當然中國不是君主立憲制,但是和紳當時的地位很高,所以求見和紳,一口氣提出六項要求。大家看看英國人向我們中國提出了什麼要求。

第一,讓中國開放寧波、舟山、天津三個通商口岸,原來就開放廣州一個,現在要開三個,除廣州以外再開三個。第二,允許英國人在北京建立貨棧,買賣貨物。第三,把舟山群島中一個島嶼割給英國,用來居住、停泊、存放貨物,英國人擁有這個島嶼的管轄權。第四,允許英國人在廣州擁有一些微小的自由。第五,取消澳門和廣州之間的轉口稅。第六,禁止向英國商人在海關關稅之外另行勒索,提出了六條。在這六條當中我感覺割讓舟山群島一個小島的要求嚴重的侵害到了中國的主權,馬戛爾尼提出了這六條之後就想同和紳做進一步磋商,這是我開出的價,您還個價,咱們談一談。

和紳滿臉堆笑,連連擺手,閉口不談,只談什麼呢?談乾隆皇帝將要賞賜英國國王的禮物的事情。10月7日和紳率軍機大臣為馬戛爾尼一行送行,臨別的時候又交給馬戛爾尼一道赦書就是詔書,然後拱手道別,什麼也沒說。

回程途中,打開赦書,逐條翻譯,馬戛爾尼大失所望,所提的六條要求全被拒絕不說,還加以駁斥。尤其是赦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英國人那是刻骨銘心啊,太傷自尊了。說什麼呢?天朝無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已通有物。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等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務,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粘余潤。今爾國使臣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

這句話讓英國人記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刺激,刺激的印象太深了。這透露出三個信息,第一,大清朝根本瞧不起你英國,人家是無所不有,你上門求人而且八萬里這麼遠來上門來求人。第二,給你恩典你還不知足,還蹬鼻子上臉,你還有個夠嗎。第三,隱約中似乎有個警告,當然沒明說,如果不尊聖明,清朝可能會停你的貿易,拿今天話說叫經濟制裁。鬱悶,馬戛爾尼不知道該怎麼向女王陛下交差了。翻譯看不出火候,火上澆油又給加了一句,說在中國文獻里英吉利三個漢字每個字都加了個口字偏旁。馬戛爾尼說這是什麼意思啊?那就是沒把我們英吉利當文明國家看。這馬戛爾尼怒火中燒,拍桌子瞪眼,翻譯一看事態嚴重,趕緊打圓場,說是雖然加了個口字偏旁,英吉利三個字,說但是他畢竟還沒有加那個犬字偏旁,要加了各犬字偏旁,那麼咱們大英國在他們看來都不是人了。

解說:馬戛爾尼無功而返,但英國人並未善罷甘休,23年之後的嘉慶21年,即公元1816年,英國又派出了一個由阿美士德勛爵率領的使團來到中國,再次企圖說服中國開通貿易,但同樣遭到了嘉慶皇帝的拒絕。對於中英兩國之間的這兩次不愉快的交往歷史,有些人認為,這是中國錯失了兩次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文明的機會,甚至認為清朝如果利用這兩次機會處理好與英國的機會,後面的鴉片戰爭很可能就能夠避免。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中英之間的這種交往?喻大華教授對此又會有怎樣與眾不同的解讀呢?

我感覺我民學習研究歷史,是站在今天來看過去,這就容易犯兩個錯誤。第一,拿今天的標準要求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艱難。再一個由於是從後往前看,已經知道了結果,就很容易做事後諸葛亮去苛責前人。我感覺上面說的那個想法就多少犯了這個錯誤。

如果你要是能設身處地為乾隆、嘉慶君臣想一想的話,就容易理解當時清朝的立場。當時的中國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周圍國家向中國稱臣納貢,那也是不可抹煞的事實。乾隆、嘉慶又不知道世界上有幾大洲,幾大洋,不知道什麼資本主義,什麼工業革命,不知道英吉利跟緬甸、安南有什麼差別。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以古代的眼光來看待那個被他縮小了的世界。連外國國王到中國來都得三跪九叩,你英吉利的使臣憑什麼不三跪九叩,你不三跪九叩我怎麼要求其他的國家三跪九叩。要是那樣的話,那不亂套了嗎,所以這是關係到國家主權、尊嚴、體制的大問題,在乾隆、嘉慶眼裡那不能讓步。

再者,英國使臣如果要認為我們中國這個三跪九叩不合理,同樣道理,他也沒有理由要求我們認為他那個禮節就合理。應該指出,當時的英吉利那也絕不是什麼善鄰,殺遍全世界,毀滅了多少國家,多少文明,您能相信乾隆、嘉慶向他們仁布,他們就滿足了嗎,就不得寸進尺了,就不向中國走私鴉片了嗎?儘管乾隆、嘉慶他這個做法抵制不了英國的侵略野心,但是要認為向他妥協就會有好結果也未免天真。

馬戛爾尼、阿美士德兩個使團無功而返,史學家曾經說這是地球上兩個最強大的聾子之間的對話,雙方都苦口婆心,舌敝唇焦地力圖說服對方,但都聽不進對方的傾訴。在每一方眼裡對方都是不可理喻的瘋子。

解說:英國兩次出使中國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是打開並佔有中國市場的決心沒有改變,而且英國人通過與清朝官吏交往和對中國的實地考察認識到了清朝吏治腐敗,軍隊落後,,從而一定程度上認清了清朝這隻紙老虎的真相。那麼接下英國將會如何繼續與清朝進行交往,兩國的摩擦與矛盾還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呢?

從道光皇帝上台開始,英國武裝船隻就不斷的在中國沿海製造事端、糾紛時有發生。而1834年更發生了律勞卑事件。中英兩國幾乎兵戎相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1833年英國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原來英國人跟中國做買賣,由東印度公司一家來做,這回給廢了,誰都可以來,這樣一來就存在一個管理到中國做買賣的商人的問題。於是,英國政府任命了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

1834年,律勞卑到了廣州,此前英國政府指示他,你要跟兩廣總督建立聯繫,所以律勞卑到了廣州第二天派自己秘書拿著一封信就到總督府去求見兩廣總督。要想走進總督府的大門,你先得說清楚什麼叫商務監督。秘書解釋了半天,又介紹律勞卑是英國貴族,是勛爵,當過海軍軍官,已經退職了,正經營養羊業,放棄優越的生活來到中國,按照中國的習慣應該稱他為律大人。啊呸,律大人,不是過個「夷目」,中國官員頓時就罵了他一句。當時中國人把外國人叫夷,那種不文明的,野蠻不開花的民族叫夷,夷目也就是夷人的小頭目罷了。接著,尷尬的一幕就出現了,秘書出示了給兩廣總督的信件,但是兩廣當局拒絕接收,秘書苦苦哀求三小時,最後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商館。

第二天,公行的人告訴律勞卑信件被拒絕的原因,你只要在信奉上寫一個稟字,兩廣當局就能接收了。說以前東印度公司的大班就是洋行的經理用的都是稟帖,律勞卑不讓步,說那班代表的是公司,我代表英國政府,我能向大清朝稟嗎。律勞卑不讓步,不讓步兩廣總督就作出了這麼個決定,說這樣吧,說我請示一下皇帝,你不是商務監督嗎,看皇帝認不認你這個商務監督,請示皇帝做出決定之前,你先到澳門去,不能在廣州呆。

律勞卑不走,堅決不走,我就在廣州呆著,清朝官員不斷地去勸說他讓他趕緊走,就是不走,不但不走,他還在廣州成立了個英國人的商會組織,商人公所。那麼律勞卑不走,最後兩廣當局在1834年的8月16日把中英貿易給停了,不做買賣了,律勞卑依然不走,我就是不走。9月2號的時候,兩廣總督使出了殺手鐧,包圍了商館,英國人到廣州做買賣住在商館裡邊,兩廣總督把商館給圍起來以後啊,華人的服務人員都撤出來了,然一斷絕日用品、糧食、水的供應,你走不走。

在這種情況下律勞卑居然叫來了兩艘停泊在廣州口外的軍艦,這個軍艦搠珠江而上,在前往廣州的途中與清軍的炮台發生了衝突,雙方開炮了。但是,軍艦依然突破了這個封鎖,抵達了廣州。這一下子中英關係就緊張了,兩廣總督表示不惜一炸,讓英國人玉石俱焚,並且調集兵力給律勞卑施加壓力,律勞卑這是內外交困,一方面是兩廣總督拿武力威脅他,儘管有虛張聲勢的成分,但是壓力不小。再者,英國商人也不幹了,因為這一年大家知道剛廢止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都是資本小的商人,受不了停貿易的打擊,在內外夾攻之下,律勞卑最後屈服。

9月26日,律勞卑躺在擔架上被英國人抬到了澳門,十多天之後死在澳門,很明顯是被氣死的。繼律勞卑之後,幾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的對華政策有所調整,不再過於追求與中國政府建立什麼平等的關係,也不奢望清政府能夠答應他什麼要求。所以表面上中英之間關係看起來一度相安無事,但實際上這些駐華的商務監督都是對中國發動戰爭的主張者,之所以能夠暫時忍耐不發,是因為這個時候英國人終於找到了能在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商品,所謂的商品煙片。

面對滾滾的財源,英國人心情好了,嘴巴咧開了,眼睛紅了,似乎中國官員也不那麼可惡了,想起乾隆皇帝當年那一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自負英國人心中平添了一絲報復的快感,小樣,你無所不有,你沒有的東西多了,你不覺得你很傻很天真嗎。那麼,清政府能夠坐視鴉片泛濫,毒害中國人民嗎?請看下集,謝謝!


推薦閱讀:

什麼是生鴉片和熟鴉片?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TAG:戰爭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