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項羽的評價

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是一個傳奇。

傳說中,他是「重瞳子」,也就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舜是重瞳子,晉文公也是重瞳子,這是一種吉兆。

兩年前,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講了9集的項羽,意猶未盡,現在,他的新書《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出版,一切繼續。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從大學講課開始,我一直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項羽作為推翻秦朝的立功最大的一個起義英雄,成為各路諸侯總盟主,但短短四年就自刎了,從事業巔峰到低谷時間很短。這裡面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們今天借鑒?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講項羽,光把生平道來就很沒意思,他的大起大落才叫人牽腸掛肚。「所以《百家講壇》里,我只講了一個問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這本書除了9集的電視文案內容,另一方面是很長的附錄,補充了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的失敗還有哪些人需要負責任?這裡有范增、龍且、韓信。人們在講項羽失敗時會說,比如匹夫之勇,比如殘暴,它們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嗎?在書里,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所以這部書其實是我多年來在讀《史記》過程中,特別是讀項羽本記這個過程中始終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史記》里感受項羽的心理活動

問王立群,項羽的哪一點最打動你?他說,是項羽的個人魅力、英雄豪氣和柔情。

他的這種理想化氣質也在很大程度上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過度理想化的生活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劉邦是非常現實一個人。他適應了這個時代,最終成就了一代王朝。而項羽,他比較自卑,比較理想化一些。項羽身上有一些氣勢、亮點很受後人關注,但項羽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劉邦更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轉型,最終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在談及讀《史記》的心得,王立群說,很多人覺得司馬遷寫項羽只是在記述一些事件,但是通過字面的東西還是可以看到項羽的內心活動。「比如說多次提到的項羽的大怒。再比如在烏江自刎他曾經有一笑,這個笑也反映出他對生死已經置之度外,他考慮問題就是我東渡烏江,苟且偷生,可能給江東父老帶來一些災難。儘管這個時候還沒有小說的概念,還沒有人物塑造的東西,但是司馬遷對項羽內心世界的解釋還是很到位。所以我解讀項羽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說對鴻門宴的解讀。」

王立群

1945年3月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

【節選】

殉情美人非亡國女色

在歷史的記載和常人的印象中,項羽都是一個殘暴的人;但是,人們多忽略了項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個非常重情的人。項羽的重情,莫過於對虞姬了。

項羽是一位叱吒疆場的猛將,他又非常重視感情。「霸王別姬」的故事千古流傳。

項羽的妻子是誰,史無明載。《史記·陳丞相世家》載:陳平曾對劉邦解釋自己為什麼棄項羽而歸劉邦時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據「妻之昆弟」四字分析,項羽肯定有妻子。因此,虞姬只能是項羽的妾。但經常伴隨在項羽身邊的女人只有這位虞姬,史稱虞美人。項羽垓下被圍時,虞姬還在項羽身邊,項羽唱了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據《楚漢春秋》所載,虞姬也和了一首歌: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漢兵已經攻佔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大王的意氣已盡,我還活著幹嘛?

今天的文學研究者都認為虞姬這首和歌是偽作,因為楚漢戰爭時期不可能出現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歌。但不論這首歌的真偽如何,項羽行軍中一直帶著美人虞姬,垓下之圍時項羽也帶著虞姬,則可為明證。

這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騅,是跟隨項羽轉戰南北的寶馬;虞,是項羽最寵愛的美女,一直追隨項羽,在項羽垓下突圍之後,虞可能自殺身亡。今天安徽靈璧縣城東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橫額刻有「巾幗千秋」四字,兩旁對聯是:

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就是這個霸王,就是這個虞姬,就是這一段悲情,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話。

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也愛美人。項羽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看:項羽是既愛江山又愛美人。愛江山,他才南征北戰,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

這位虞美人對項羽的失敗是否負有責任呢?

中國歷史上歷來有女色亡國論。作為亡國禍首頗受指責的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實際上,妹喜、妲己只不過是夏桀、商紂亡國的替罪羊。一代王朝的覆亡歷來原因頗多,無論如何不能讓一個女人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虞姬並不是導致項羽敗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愛虞姬,這是事實;反過來,虞美人也很愛西楚霸王。項羽尚未自殺,虞姬已經自刎。

人們在曆數中國歷史上的「紅顏禍水」之時,從來沒有人提到過虞姬,就是對虞姬與項羽關係的最好評價。

霸王別姬非姬別霸王

有人說:不是霸王別姬,而是姬別霸王。

此言差矣!沒有霸王別姬,何來姬別霸王?

虞姬的結局史書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邦沒有得到虞姬。如果劉邦得到了虞姬,呂后還不鬧翻天?既然項羽兵敗自殺,虞姬又沒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這個推測能夠成立,那麼,虞姬為什麼自殺?從她自身來說,第一,是為了讓楚霸王放開手腳去打,不必因為牽掛她而打不好仗。從虞姬對項羽的感情來說,她不願意拖累項羽。第二,避免落於敵手。劉邦是有名的貪財貪色之人,虞姬當然不願落入其手。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國之後,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為了帝王而自殺。但是,虞美人很可能為項羽而自殺了。因此,項羽雖然在戰場上失敗了,但是,他在情場上沒有失敗,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並未失敗。

話說回來,虞姬對項羽的失敗也不能說全無影響。

霸王別姬之時,正是「四面楚歌」之時。本來,「四面楚歌」是劉邦瓦解項羽軍心的一計。當時劉邦還沒有完全佔領楚地,為了瓦解項羽的軍心,劉邦搞了個「四面楚歌」,讓楚地士兵齊聲大唱楚歌,以示劉邦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此舉大大加速了項羽兵團的瓦解。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項羽至少應當召開一個御前會議商議軍機大事,不知是此會未開,還是開了此會司馬遷沒有寫,反正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記載。不僅《史記》沒有,《漢書》也沒有。如果項羽此刻連御前會議都沒有開,卻還要與虞姬兒女情長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點為情所累了。不過,話說回來,項羽在如此時刻還惦記著虞姬,也不枉虞姬為他殉情了。

在各種史書的記載中,項羽從未因為虞姬而荒廢軍國大事;虞姬也從未因自己得寵而爭權奪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霸王與虞姬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

「霸王別姬」還是「姬別霸王」,長期以來為人們爭論不休;但不管怎樣,叱吒風雲的項羽與虞美人這段綿綿情意卻千古流傳。

韓信對項羽的評價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摘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的對話。

事實也是如此:匹夫之勇,婦人之人。這是他作為元首的致命的弱點,所以他不適合,或者說沒有劉邦適合。以下是易中天對這段話的理解。

「有兩個看起來是優點,其實是缺點的特點,第一個條是什麼呢?是項羽這個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史書上說項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來,而且每次戰爭項羽是身先士卒,他打衝鋒,一旦衝進敵營,怒吼一聲,上千人都鴉雀無聲,噤若寒蟬,被他嚇破了膽,這個漢王你比不上,但是項羽卻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賢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個人衝鋒陷陣,他是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勇敢叫什麼?韓信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這是小人物的勇敢,沒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點,項羽這個人對人非常有禮貌,心腸也很軟,恭敬仁慈,可是項羽小氣,他手下的將領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建功立業,你應該封官賜爵啊?封賞他們啊?項王怎麼做呢?他封也封,給你鑄一個印,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到手上,他捨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磨過來磨過去,最後磨得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他都不給人,這叫什麼?這叫婦人之仁。仁愛嗎?小恩小惠,流著眼淚送飯,可是要封官,不給。所以兩個特點,看起來是優點,實際上是缺點。」

項羽不但如此,還嫉賢妒能,僅有一范增還不能用,離之而去半路憂鬱而死。

名人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

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5、廣西詩壇前輩馮振先生的古風《古項王廟》

五湖風急秋濤張,四十萬騎來騰驤。銀盔金甲紛璨爛,雲旗偃蹇參天長。

大王靈魄留遺廟,千秋山水舒光芒。當時才氣蓋一世,何人敢與抗顏行。

秦兵所向本無敵,呵叱如虎驅群羊。三年政令由己出,指揮天下諸侯王。

七十餘戰無不利,東城之厄嗟天亡。頭顱不惜借人手,力拔山兮空慨慷。

英雄成敗何足數,至今神武垂遐荒。虞姬崖石留遺迹,去不百步長相望。

杜默清狂空復爾,江東詞客悲王郎。琵琶歌舞動幽怨,情詞激越為8裳。

我來弔古慰不遇,魂兮歸來天一方。

6、清乾嘉年間著名詩人王曇的四首祭項王詩

《往轂城之明日,謹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於西楚霸王之墓》

江東餘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如我文章遭鬼擊,嗟渠身首竟天亡。

誰刪本紀翻遷史,誤讀兵書負項梁。留部瓠蘆漢史在,英雄成敗太凄涼。

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

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

7.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我對項羽的評價

我對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其他有關項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認為作為一個軍事家,項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時跟上馬父項梁學習,不願意讀書和學劍術,而要學"萬人敵"的作戰本領。他後來帶領八千江東子弟轉戰疆場,所向披靡,力量不斷壯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為推翻秦朝的暴虐統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為一個政治家,項羽缺乏頭腦和眼光。他在滅秦以後,恢復割地分封制度,違反了歷史發展和規律和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他攻入咸陽,大肆燒殺,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嬰處死,一次就坑殺了二十萬秦軍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棄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關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蘇八州),竟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他剛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連最忠誠的謀士范增也離開了他,終於使自己陷於孤立,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項羽是頗有人情味和英雄氣概的。古典戲劇里有兩出傳統折子戲,《鴻門宴》和《霸王別姬》。前者是說的劉邦憚於項羽的權勢,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請罪,項羽設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計謀將劉邦殺害的故事。後者說的是項羽在垓下兵敗被圍,夜聽漢軍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勢已去,便愛撫著虞姬和烏騅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間舞劍,安慰大王,答歌曰: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為了讓大王輕騎突圍,便用劍自刎了。這兩段充滿戲劇性的插曲,說明了項羽是重信義、重感情的。

"項羽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當然不可能認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後只帶著二十八個騎兵敗退到和縣境內時,他不認為是命運在作弄他,幾次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為了證明並不是他不善於打仗,他還三次戰勝追趕他的漢軍,斬殺漢將,砍倒敵旗,好證他的部下突圍。既然認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項羽因此拒絕了烏江亭長請他東渡的建義議,飲恨而亡。"

談到對項羽的評價,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公元1084-約1151)所寫的一首小詩《夏日絕句》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時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達官貴人紛紛東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懷悲憤地寫下這首小詩。

我對項羽的評價:不以成敗論英雄

項羽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殘忍好殺,有人說他婦人之仁,有人說他是個蓋世英雄,有人說他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旨在通過對《史記》中的項羽形象的深入剖析,希望於管中窺豹,得見一斑,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富有爭議的「項羽」

項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兩千多年來圍繞著他的歷史功過爭論不休。在今天眾多的文學、影視作品中,項羽的形象更是各不相同。但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從總體上說都是作為一個悲劇化的英雄人物呈現在人們眼前,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那麼,項羽的這種「悲劇人物」的形象是如何產生的呢?追根溯源,我們不得不談到司馬遷和他的嘔心力作《史記》。

大家都知道《史記》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更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曾被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此,《史記》中所塑造的項羽形象,對後世人們對項羽這一人物的理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由一個「不學」小兒、一個普通的貴族少年成為秦末農民大起義中的領袖人物,他意氣、勇武、蠻橫、任性,最終一步步陷入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滅亡。其性格之複雜、形象之多變、命運之多舛,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無出其右,這也正是項羽的形象歷經兩千多年風雲變幻,時至今日仍然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引發人們的爭論的原因之一。那麼,司馬遷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讓我們打開書本,從字裡行間來尋找答案。

二、《史記》中的項羽形象

談到人物形象,大體不外乎正面、負面兩種(所謂的負雜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是二者的混合體)。《史記》中的「項羽」亦是如此。

(一)項羽的正面形象

《史記》中關於項羽的正面描寫,大多集中於《項羽本紀》。按《史記》的體例,本紀是描寫帝王的,從《五帝本紀》到《孝武本紀》,這十二本紀記載對象多為帝王。然而眾所周知項羽一直到烏江自刎,他的頭銜都是西楚霸王,從未稱帝。所以,從篇名就能看出司馬遷對項羽的基本態度。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著力刻畫了一個豪爽直率,才氣過人,勇敢剛強的英雄人物。這個英雄人物向我們展現了正面形象的諸多層面:

1、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

項羽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歷史上他打過無數勝仗,這一點確實值得稱道。但是,在中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太多的戰爭:先秦時期的列國爭雄;歷朝歷代對抗少數民族的邊疆戰爭;2700多次的農民起義。頻繁的戰亂再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的同時,也催生了無數的優秀將帥,他們像暗夜裡的繁星一般,點綴在歷史的天空上。如果把項羽放到他們中間,那他絕對不是最璀璨的那顆(最起碼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然而,千載之下當許多名將和他們的那一系列的經典之戰,都逐漸被人們忘記,以至無人知曉時。項羽和他那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卻仍然時不時的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有近年來拍攝的若干影視劇為證)。這就不得不歸功於太史公和他的生花妙筆了。

司馬遷善於場景描寫,猶善於烘托氣氛。通過在同一場景里不同人物的外在表現,來展現其心理動態,進而刻畫其性格特徵。在《項羽本紀》里,他重點描寫了關中起事,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等歷史大事。對項羽的軍事天才在巨鹿之戰中進行了集中的描述:通過項羽和宋義對戰爭形勢的不同看法的對比,展現了項羽超出眾人的見識;通過項羽關鍵時刻殺宋義取而代之,展現了項羽的狠辣果決;通過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命令士卒「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來展現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和膽量。這樣一個有見識、有決斷、有膽量、有氣魄的統帥如何不令人折服?以至於獲勝之後,「項羽召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此等場面,今日讀來,亦心嚮往之,項羽的軍事天才形象就此定格。不可否認,項羽的確是個出類拔萃的指揮官,但如果沒有司馬遷,項羽是否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就不得而知了。

2、歷史進程的推動者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的百餘年間,向東擴張,攻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自周平王東遷以來550年的混亂局面。此時的秦國,順應歷史的發展進程,促進了中華大一統,符合人民的需求以及歷史的發展潮流,代表歷史的前進方向。但是,秦朝統一以後,卻不能及時調整統治政策,仍然沿用過去的傳統方針,濫用民力,大興土木,殘酷的對待人民。在其統一天下短短十幾年以後,便搞得整個國家民不聊生,烽煙四起。逢此大亂之時,必定英雄輩出,豪傑蜂起,在這些英雄豪傑之中最令人矚目當屬項羽。

作為一個楚國貴族後裔,項羽參加起義的目的或許沒那麼高尚。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藉此實現楚國以及項氏家族的復興。但是不管他的主觀意願如何,項羽在反秦鬥爭中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的確加速了「暴秦」的滅亡。巨鹿之戰時,諸侯聯軍面對強悍的秦軍,畏縮不前。而楚軍統帥宋義卻自作聰明的打起了坐山觀虎鬥的小算盤,打算在秦、趙兩軍廝殺力竭之後,再下山「摘桃子」。眾人皆「醉」之時,為項羽獨「醒」,他一針見血的指出:「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第二天一早,便砍下了主帥的人頭,奪取指揮權,隨即率軍渡河,一舉擊破秦軍,取得了反秦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此時的項羽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推動者。

3、光明磊落的英雄-

年輕時的司馬遷,也曾意氣風發,渴望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因此,司馬遷對項羽這個人物是有一定的偏愛的。這種偏愛,使司馬遷不忍在《項羽本紀》暴露項羽更多的缺點。司馬遷巧妙的將項羽的一些缺點放在其他篇章里,通過他人之口說出來,如《高祖本紀》中「漢王數項羽罪十」,中間嚴斥項羽背恩負義,弒義帝自立,殘暴無情,屠殺戰俘,殘害百姓等事。

在《項羽本紀》我們看到的則完全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儘管有新安坑殺二十萬降卒的污點,但從總體上說仍不失為一個光明磊落的好漢。在這一點上,表現最為突出的便是鴻門宴。司馬遷用簡短的對話和描寫,集中展示了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如能屈能伸、見縫插針的劉邦;心思機敏、謀略過人的張良;老實憨厚、重情重義的項伯;深謀遠慮、剛烈如火的范增。對於項羽,則重點展現了他的英雄豪邁、胸懷坦蕩和懂得進退。

鴻門宴一開始,曹無傷派人將劉邦「欲王關中」的野心告訴給項羽。項羽頓時大怒,當即下令準備進攻劉邦。當時的情況,項羽有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兵馬。但劉邦先入關中,有先入為主之利,因此項羽並不佔絕對優勢。然而項羽卻對此毫不在乎,脫口便是「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話語間透出一股強大的自信,似乎攻滅劉邦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每讀至此,都能感受到一股英雄之氣撲面而來。當劉邦在宴會之上問道是誰「污衊」他時,項羽不加思索的就將曹無傷說了出去,其心直口快簡直到了可愛的地步,可見其胸懷坦蕩。此後,項莊舞劍意圖刺向劉邦時,樊噲入帳,對項羽明白的點出,劉邦「王關中」是其與項羽先前之約定,並沒有錯,況且劉邦今日已然低頭,讓出關中,如果項羽此時還要加害劉邦,「此亡秦之續而」。樊噲表面看起來是個粗人,但實際粗中有細,這番話句句說到點子上。如果項羽此時聽從范增,殺死劉邦,那他立刻便會從天下霸主變成一個喪失信用的政治破產者。他或許能夠除掉眼前的敵人,但也必將為自己的將來埋下無窮的後患。因此,項羽明智的退了一步,沒有繼續為難劉邦,對他的逃跑也沒有追究。由此可見,項羽不光是個「莽夫」,有時他也是知道進退的。

從上述三點看來,司馬遷在《項羽本紀》里對項羽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

(二)項羽的負面形象

司馬遷雖然對項羽有所偏愛,然而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是不會因個人的情感傾向來差別對待他筆下的歷史人物。在《史記》的撰寫過程中,司馬遷一直堅持以「不虛美,不隱惡」,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記述歷史。因此,司馬遷寫項羽,不僅描繪了他的正面形象,還著力刻畫他的性格缺陷,使他的形象顯得豐滿多姿,塑造了一個具備了多重性格的有血有肉的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不僅是人們能夠跨越千年的歷史長河去全面的「觀察」歷史人物,還為中國的古典文學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史記》中項羽的負面形象幾乎都是與他的正面形象相伴而生的:

1、 政治上的低能兒

《史記》中有大量的筆觸描寫項羽的勇武,如《項羽本紀》中「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最後陷於大澤之中時,他仰天長嘆:「吾起兵至今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與此同時,司馬遷也不惜耗費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項羽政治上的低能。首先就是在用人方面,項羽表現的過於自負,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一點,劉邦對他的評價相當正確,「夫雲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其次,他完全不懂的如何獲得人心。類似項羽這樣的人物,往往自視過高。高貴的出身,以及過人的天賦,使他看不起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對普通的百姓更是視如草芥。對自己的極端自信,以及對他人的極端蔑視,使得項羽完全沒有採取任何爭取民心的措施。他每下一城,都縱兵屠掠,使他每攻一城,都遭到拚死抵抗。在新安,他一次就活埋了20萬秦軍降卒,其殘暴行徑讓關中百姓對他恨之入骨。與項羽相比,劉邦則更加懂得如何收攬人心,這也是劉邦能在楚漢戰爭中戰勝項羽的一個重要原因,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說,《史記中》中的項羽,其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之上。司馬遷用這種強烈的對比,似乎在極力向人們證明,項羽並不是敗在了軍事上,而是敗在了政治上。這也使得項羽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維持一個「軍事天才,政治白痴」的形象。

2、歷史進程的阻擋者

在反秦大起義中,項羽居功至偉,為推翻腐朽殘暴的秦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在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

但是,項羽畢竟是個楚國的舊貴族,他在骨子裡仍然希望回到戰國時期的割據局面,然後再由自己充當天下霸主,因此他封自己是「西楚霸王」。然而歷史畢竟是向前發展的,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無法阻擋歷史的洪流。從戰國中期開始,中國便進入了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經歷了100多年的戰爭後,秦國終於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儘管秦滅了,但統一依然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卻選擇恢復分封制,無疑是站在了歷史的對立面,逆潮流而動,其下場可想而之。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橫卧在歷史的潮頭,企圖阻擋歷史的發展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滑稽感,似乎看到了一直不知死活的螳螂,站在馬路中間,想用自己的手臂攔住一輛飛奔的解放卡車。然而,假如我們能夠看到螳螂的表情——一張寫滿了堅毅、執著、義無反顧的臉時,我想這種滑稽感就會被一種悲劇感所替代。我想這也許就是司馬遷想要的效果吧。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項羽的悲劇也許就在於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

3、殘暴的屠夫

太史公治史的公正是有口皆碑的,項羽在《史記》中的形象為這一點做了最好的註解。在著力塑造一個英雄人物的同時,司馬遷也沒忘了這個英雄身上陰暗的一面。在《史記》中我們一方面感受到了項羽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所做出的許多狗熊行徑:他率軍攻打襄城,攻下之後將投降的守軍全部活埋;在新安偷襲並活埋了20萬秦軍降卒(他似乎很喜歡活埋人)。在咸陽,他率兵大肆屠戮,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焚燒秦朝的宮殿,掠奪財寶、女人;滅秦之後,又暗中命令衡山王和臨江王在長江中擊殺義帝楚懷王;平定齊國以後,將齊國的城池房屋全部燒毀,將投降的齊軍全部活埋(又是活埋)。當著一切展現在我們面前時,項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立刻就從一個英雄便成了一個屠夫。這似乎與司馬遷在先前向我們展現的那個單純的甚至有些可愛的項羽大相徑庭。但實際上,這正是司馬遷的可貴之處。如前所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扁平的。每個人物一出場他的性格就已經定型了,而且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樣子,不會隨著時間、地位、人生閱歷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這樣做固然可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但也使人物形象變得單薄,不夠豐滿。《史記》在這方面的做的非常好,它對每個人物的塑造都力求豐滿、立體,尤其是對項羽性格的刻畫,著力從多方面加以深入剖析,不受主觀情感所束縛,不被成見所限,堅持秉筆直書,可謂入木三分。所以,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英武、坦蕩、率真的項羽,還看到了一個殘忍、冷酷、嗜血的項羽。這兩個「項羽」並不矛盾,他們都是一個人的兩張面孔,只是在司馬遷的筆下合而為一了。

記得有位西方哲人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體,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向我們印證了這一點。不管是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罷。從總體上說,司馬遷是抱著一種同情的態度來描寫項羽的。他的功績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他的種種缺陷又成了他失敗的根源,這二者融匯在一起,共同培育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傳誦千古的英雄史詩,今日讀來仍讓人唏噓不已。

三、不以成敗論英雄

有人說,美國和西方人是屬於理念至上的民族,穆斯林和猶太人和印度人則是宗教之上的民族,那麼毫無疑問,中國人就是歷史至上的民族。中國人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天堂和地獄,也從不指望會有什麼末日審判。但我們卻矢志不渝地篤信歷史的公正與無私,懷著極大的熱忱虔誠地篤信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的信條。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中國輝煌的史學文化。觀遍世界,唯有中國的歷史著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且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史學與文學的雙重成就。然而,受「成王敗寇」的傳統觀念影響,封建史學家們在記述史實時,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主觀傾向。對待失敗者動輒諷刺貶斥,對成功者(也就是他們現在的主人)則大加頌揚。

而《史記》卻能拋開成王敗寇的觀念影響,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對待一個失敗的英雄,不能不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如果沒有這種治史態度,中國的歷史上恐怕會多一個默默無聞的失敗者,而少了一個名垂千古的悲劇英雄,中國古典文學的光輝也會因此暗淡不少。由此可見,司馬遷不愧為千秋太史公!

10大冰淇淋品牌排行榜廣告小兵膽大包天敢罵張作霖, 最後卻陞官獲獎得老婆農民體育播報4-24佛說:心是一塊田 ,種什麼得什麼健康養生4-22
推薦閱讀: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忍胯下之辱,至垓下全殲項楚,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爭鋒
項羽自刎烏江之後,手下的五位大虎將最終下場怎麼樣?
項羽是誰?項羽活了多少歲
【後戰國篇】西楚王朝人物彙編第十二篇·項氏宗親·騎將項冠
逼死項羽的韓信,擁有「三不死」之身,卻被一群女人用竹槍捅死

TAG:項羽 | 評價 |